一、以“三个代表”思想的要求 做好高校扩招后的就业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关雯文[1](2018)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引航下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快速发展,嵌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问题显得尤其突出,这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高等教育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发展方式转变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应当借助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睿智和深邃,对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的诸多问题进行价值观及方法论的指导和统摄,在“理念”上进行转型和澄明,这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开启转型发展之要。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论文研究得以开展的理论先导,一方面从史论论证维度阐述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演进及创新,另一方面运用这一方法论探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对策思路。其要义:一是追本溯源。首先对马克思发展观的历史生成、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贡献进行了简要阐述,接着概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国化的主要历程,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初步探索、邓小平的开拓创新到江泽民的推进拓展、胡锦涛的深化突破直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超越与升华,为研究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敞开了宽广的理论视野。二是理论论证。论证了事实求是的理论基点、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反思批判的理性追求、改变世界的致思路向、以人为本的价值旨趣和交往实践的基本视界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理论品质,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结合、发展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协调、发展的连续性与超越性的同一、发展目的与发展手段的一致、发展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的叠合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鲜明特征。从对中国传统发展思想的传承与升华、与不同发展理论的殊异甄析、发展过程中累积的经验教训、当下社会发展中涌现出的问题等方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时代价值。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指导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做了较为扎实的理论论证。三是现实思考。从转型的缘起入手,指出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遵循了大学功能历史演进的必然逻辑、顺应了当下世界高等教育变革的主要趋势、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多样化和教育体系现代化的应势之举、是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之后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理性诉求。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内、外部困境,并对这一困境进行归因分析。四是理论建构。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指导下,从七个方面进行了具体运用: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南,制定学校战略规划;运用社会有机体理论,找准自身“生态位”;以基本矛盾为动力,统筹推进学校全方位转型;遵从内外部关系规律,形成“校地互动”的良好机制;利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创建高品位的大学文化;应用普遍联系原理,创设有利于转型的内、外部环境;践行“以人为中心”理念,力促高级应用型人才全面自由发展。在此基础上,从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两方面探讨了转型发展中的教育价值诉求重建,并指明其理性承担。五是实践探索。以金陵科技学院作为转型发展的个案进行剖析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它有助于对我国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已经占据半壁江山的、正处于实践探索中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有具体的感性认识,并就这一类型的高校如何更好地开展“转型发展”从办学理念、发展战略、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学科转型、师资队伍、科研导向、服务社会等方面进行了路径探索。
李纪岩[2](2010)在《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文中提出重视培育青年学生的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在当代大学生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确立科学的培育目标,创新思路与方法,建立长效机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做好这项研究工作,不仅对于在当代大学生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在全社会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动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做好这项研究工作,本课题坚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定位出发,以促进实践作为课题研究的基本导向。马克思曾经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①有鉴于此,本课题以能否有效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检验研究成果科学与否、价值大小的最高标准。基于促进实践的研究导向,本课题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发展的实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际出发,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为理论基础,借鉴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伦理学、教育学、系统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成果,吸取多年来实践中形成的经验与教训,综合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统筹兼顾的系统研究方法、多学科整合与借鉴的研究方法等方法,在对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环境、状况等问题进行深入阐述的基础上,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标、思路、方法、机制等问题展开充分论证,力求构筑一个科学高效、便于高校操作运用的综合性实施方案。本课题认为,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必须加强培育与引导。价值观对人的思想行为和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着深层次的导向作用,是人类历史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新世纪以来,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态势,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中存在着不健康的因素。以科学的、积极的价值观引导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发展,是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当代中国,能够承担引领重任的科学价值观,必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发展,需要找准引领的着力点。本课题认为,在当代大学生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充分认识培育的社会环境。中华传统价值观培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价值观培育与新中国前三十年的价值观培育,构成了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历史起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当代社会主义的新变化,以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等发展趋势,伴随着知识经济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构成了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国际背景。当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以及社会转型的基本状况,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课题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经历了在拨乱反正中曲折发展、在探索和创新中不断前进和在新世纪迎来新机遇取得新发展三个阶段。经历过多年的培育,当代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以及荣辱观念等方面总体上健康积极;但与此同时,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也受到国内外社会环境深刻变化的冲击。总结三十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得出的启示是,推进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要始终将其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位置,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内涵,不断拓宽培育渠道、改进培育方法、提高培育实效。本课题认为,设定什么样的目标,从根本上制约着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效果。确立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标,既要遵循“合目的性”原则,又要遵循“合规律性”原则,努力实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有机统一。既要确立明确的社会目标,又要确立明确的个体发展目标,努力实现社会目标和个体发展目标的有机统一。既要着眼于大学生的主体,设定基础性培育目标,又要着眼于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设定先进性培育目标。既要以基础性目标夯实培育的基础,又要以先进性目标引领培育的方向。本课题认为,推进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全面分析,统筹兼顾,全面把握,整体推进。总体上坚持整体推进的方略和科学引导的原则。在具体渠道上,应坚持“四个统筹”。即在宏观把握上,统筹社会、家庭和学校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在学校中,统筹未成年人与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在高校中,统筹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在课堂教学中,统筹专业教育、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本课题认为,在当代大学生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运用一些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也要结合新情况新问题推进方法创新。要遵循与制度建设相结合、与人们的思想实际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以理服人与以情感人相结合、理论灌输与思想疏导相结合、言教与身教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以及社会舆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与各类文化产品、文化活动相结合等原则,借鉴“价值澄清理论”的合理之处,引导当代大学生在价值澄清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在大学生的感动与共鸣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注网络、社团、公寓,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课题认为,完善体制、机制,建立长效机制,是在当代大学生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当前,面对原有领导体制的不足,省市层级要建立相关机构,发挥好上传下达的功能;高校内部要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一步明确校长的责任。面对原有管理体制的不足,要重点做好决策体制和执行体制的创新。面对原有运行机制的不足,要引入互动机制,强化实现机制,建立反馈机制,运用调控机制。面对原有保障机制的不足,要改进组织保障机制、制度保障机制、队伍保障机制、物质保障机制和环境保障机制。在本课题中,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及其重要作用,增强在当代大学生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感;如何把握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其价值观念发展的基本规律,确立科学的培育目标;如何认识社会环境和现实状况,创新培育思路和方法,建立培育的长效机制等问题,是研究的重点。如何满足实践的需要,提高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与实效性;如何增强课题研究的理论性,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等问题,是研究的难点。总之,本课题力求通过深入、系统地研究,解决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为教育主管部门与高校把握培育规律、提高培育实效提供借鉴。
荣壁德[3](2005)在《高校扩招形势下德育实施工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德育实施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保证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高校扩招后德育实施工作所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出发,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根据高校扩招后德育对象的特点及德育实施工作环境的变化,探讨了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开展德育实施工作,重点对德育实施工作目标、内容、途径、方法以及队伍建设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高校扩招的总体发展态势。这一部分主要从高校扩招的总体情况出发,探讨了高校扩招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引起社会的深刻变革,进而阐述了德育实施工作对扩招后高校各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它为全文的论述提供了大的宏观背景。 第二部分:高校扩招后德育实施工作面临的新情况。这一部分主要从扩招后在校大学生所发生的变化和德育实施工作面临的新问题进行论述,为文章的第三部分大力推进德育实施工作提供了现实依据,为后文的深入分析作了逻辑上的过度与衔接。 第三部分:大力推进高校扩招后德育实施工作。这一部分主要从扩招后的德育实施工作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以及队伍建设五个方面进行了探讨,较为系统地回答了在高校扩招的形势下如何开展高校德育实施工作,是整个文章的重点。
李忠义[4](2005)在《广西高校体育专业扩招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扩招在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减缓升学压力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解决再就业问题等方面有着重大的意义,同时在优化教育资源,进一步挖掘高校潜能,促进基础教育的结构调整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然而,高等教育仅仅只有数量的扩展是不够的,在数量扩展的过程中,必须正视和处理好各种不利因素,从而保证我国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地发展。1999 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行了大规模扩招,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1] 从而使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步入快速发展的时期,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国家高等教育体系基本建成,扩招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高校体育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体育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全国共有体育院校16 所,普通大学、师范院校体育院(系)75 个,普通专科学校体育系(科)234 个。[4]40 多年来,我国体育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已形成了体育专门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培养体育专门人才,发展体育科技,推动体育事业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但我们也看到,随着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在新的形式下尤其是1999 年扩招以来,体育教育工作的发展还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体育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落后、教学质量低、基础设施短缺、课程体系的适应面窄,与社会的需求也有严重的脱节现象,以及近年来存在体育院系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和多次走访几十位领导、专家和教师的情况下,结合2003 年11 月和2004 年6 月、9 月、11 月四次对广西高校体育专业现状问卷调查。就目前高校扩招后的现状即广西高校体育专业办学的层次,办学规模;教学设备、场馆器材、教室、实验室等基础设施缺口如何,能否满足教学的需要,办学经费的状况;师资力量,体育教师学历、职称总体水平、结构合理与否;学生就业率,就业形势、社会需求;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得出以下结论:广西高校体育专业办学的层次逐步提高,目前已经有四所本科院系,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加;但是教学设备、场馆器材、教室、实验室等基础设施缺口较大;办学经费不足、来源单一,资金紧张的状况长期存在,较难满足教学的需要,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办学条件的进一步优化;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体育教师学历、职称等总体水平较低、结构不够合理,师资水平有待提高;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我区体育院系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我区各高校体育院系人才培养目标单一化;专业设置不太适应社会需要;教学质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本文通过调研,了解了我区高校体育专业扩招后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有关领导、专家的宝贵建议和体育教师以及学生调查问卷的反馈,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和建议。以期抛砖引玉,为有关领导部门提供参考,制定科学的发展计划,来促进我区高校体育专业的蓬勃发展。同时也为详细的高校体育专业扩招问题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项中,梁志雄[5](2004)在《高校扩招后学生管理工作的探索》文中提出如何做好高校扩招后的学生管理工作 ,是摆在高校学生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本文通过分析高校扩招对学生工作的挑战 ,总结了扩招后我院学生管理工作的探索与实践的体会。
陈贤忠[6](2004)在《以质量求生存 以特色求发展 以服务求支持 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在2004年度全省高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文中认为
何天淳[7](2004)在《贯彻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深化改革 开拓创新 推进云南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在2004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周济[8](2004)在《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推动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发展——在2004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文瑾[9](2003)在《坚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 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文中研究说明我国高等院校中综合性大学和以应用型为主体的大学有着各自不同特点。因而不能片面将毕业生就业情况作为衡量一所大学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唯一指标。高等学校应该从高等教育功能定位出发,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主要任务和职能,应是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指导学生提高就业技能。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需求和自身特点提出深化教育改革的若干建议。
吉林省人民政府[10](2003)在《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洪虎省长在省政府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讲话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7月17日,洪虎省长在省政府十届三次全体会议上提出,下半年特别是第三季度,要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巩固成果,科学规范地做好非典防治工作;加倍努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高度重视,切实抓好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协调推进,积极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加强学习,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政府工作。
二、以“三个代表”思想的要求 做好高校扩招后的就业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三个代表”思想的要求 做好高校扩招后的就业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引航下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的意义 |
1.1.1 在梳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历史演进中彰显理论体系的价值指向 |
1.1.2 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解答时代问题的研究视角 |
1.1.3 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剖析高等教育热点问题的积极尝试 |
1.1.4 为向应用科技大学转型发展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供科学有效的理性引航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有关马克思主义发展观问题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有关应用型本科转型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创新之处 |
1.3.1 本文的主要内容 |
1.3.2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1.3.3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
1.4 相关概念说明 |
1.4.1 发展 |
1.4.2 发展观 |
1.4.3 应用型本科院校 |
1.4.4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 |
1.4.5 应用科技大学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历史溯源与当代解析 |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发展观 |
2.1.1 马克思、恩格斯发展观的历史生成 |
2.1.2 列宁对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贡献 |
2.2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国化的历史演进 |
2.2.1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初步探索 |
2.2.2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开拓与创新 |
2.2.3 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推进与拓展 |
2.2.4 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深化与突破 |
2.2.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超越与升华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理论内蕴与时代价值 |
3.1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理论品质 |
3.1.1 实事求是的理论基点 |
3.1.2 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 |
3.1.3 反思批判的理性追求 |
3.1.4 改变世界的致思路向 |
3.1.5 以人为本的价值旨趣 |
3.1.6 交往实践的基本视界 |
3.2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鲜明特征 |
3.2.1 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
3.2.2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结合 |
3.2.3 发展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协调 |
3.2.4 发展的连续性与超越性的同一 |
3.2.5 发展目的与发展手段的一致 |
3.2.6 发展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的叠合 |
3.3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时代价值 |
3.3.1 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对中国传统发展思想的传承与升华来看待其时代价值 |
3.3.2 从与不同发展理论的殊异甄析中来看待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时代价值 |
3.3.3 从发展过程中累积的经验教训来看待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时代价值 |
3.3.4 从当下社会发展中涌现出的问题出发来看待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时代价值 |
第四章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现实要求及境遇 |
4.1 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现实召唤 |
4.1.1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遵循了大学功能历史演进的必然逻辑 |
4.1.2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顺应了当下世界高等教育变革的主要趋势 |
4.1.3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
4.1.4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多样化和教育体系现代化的应势之举 |
4.1.5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教育大众化、普及化之后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理性诉求 |
4.2 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时代要意 |
4.2.1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基本内涵 |
4.2.2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方向性目标——应用科技大学 |
4.3 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现实困境 |
4.3.1 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外部困境 |
4.3.2 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内部困境 |
4.4 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困境的归因分析 |
4.4.1 转型发展中价值诉求的迷失 |
4.4.2 转型发展中教育价值诉求的解读:缺乏科学正确发展观的指导 |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理论建构 |
5.1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理论引航 |
5.1.1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理论基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5.1.2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历史与逻辑起点:物质生产实践 |
5.1.3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深刻动因:矛盾运动为核心的动力系统 |
5.1.4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路径指向: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 |
5.1.5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根本要旨: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和物质财富增加 |
5.1.6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基本原则:社会发展的整体性 |
5.1.7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终极关怀:追求全人类的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
5.2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理论运用 |
5.2.1 转型目标指向: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南制定学校战略规划 |
5.2.2 转型实践先导:运用社会有机体理论找准自身“生态位” |
5.2.3 转型动力机制:以基本矛盾为动力统筹推进学校全方位转型 |
5.2.4 转型根本之道:遵从内外部关系规律形成校地互动的良好机制 |
5.2.5 转型精神引领:利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创建高品位的大学文化 |
5.2.6 转型实践准则:应用普遍联系原理创设有利于转型的内外部环境 |
5.2.7 转型价值旨归:践行“以人为中心”理念力促高级应用型人才全面自由发展 |
5.3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引航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教育价值重建 |
5.3.1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教育理念的重建 |
5.3.2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教育实践的重建 |
5.3.3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教育价值诉求的理性承担 |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引航下的实践探索——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个案呈现 |
6.1 办学理念的转型:扬长避短,特色发展 |
6.2 发展战略的转型:顺势而为,跃迁发展 |
6.3 人才培养的转型:素能本位,持续发展 |
6.4 课程体系的转型:注重实践,融合发展 |
6.5 教学方式的转型:协同育人,开放发展 |
6.6 学科专业的转型:链接产业,定向发展 |
6.7 师资队伍的转型:双师双能,借力发展 |
6.8 科研导向的转型:应用转化,主动发展 |
6.9 服务社会的转型:贴近地方,互动发展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2)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缘起 |
二、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
(一)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 |
(二)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 |
(三) 关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研究 |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
四、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特点及意义 |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点 |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必要性 |
一、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与加强培育的重要性 |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发展的基本特点与内在需求 |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发展 |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环境 |
一、培育的历史起点 |
(一) 中华传统价值观念的培育 |
(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价值观培育 |
(三) 新中国前三十年的价值观培育 |
二、培育的国际背景 |
(一) 资本主义新发展的影响 |
(二) 社会主义新变化的影响 |
(三) 当代世界发展新趋势的影响 |
三、培育的国内环境 |
(一) 当代中国社会基本特点及其影响 |
(二)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状况及其影响 |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状况 |
一、培育的进程 |
(一) 在拨乱反正中曲折发展 |
(二) 在探索和创新中不断前进 |
(三) 在新世纪的新机遇、新发展 |
二、培育的效果 |
(一) 理想信念状况 |
(二)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状况 |
(三) 荣辱观状况 |
三、经验与启示 |
第五章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标 |
一、确立培育目标的原则 |
(一) “合目的性”原则 |
(二) “合规律性”原则 |
二、社会目标与个体目标 |
(一) 社会目标 |
(二) 个体目标 |
(三) 社会目标与个体目标的统一 |
三、基础性目标与先进性目标 |
(一) 目标的层次性 |
(二) 基础性目标 |
(三) 先进性目标 |
第六章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 |
一、培育的方略与原则 |
(一) 坚持整体推进的方略 |
(二) 坚持科学引导的原则 |
二、统筹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
(一) 社会教育 |
(二) 家庭教育 |
(三) 学校教育 |
三、统筹未成年人教育与大学生教育 |
(一) 未成年人教育 |
(二) 大学生教育 |
四、统筹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 |
(一) 课堂教学 |
(二) 校园文化活动 |
(三) 社会实践 |
五、统筹专业教育、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 |
(一) 在专业教育中渗透 |
(二) 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彰显 |
(三)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系统推进 |
第七章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方法 |
一、传统培育方法述评 |
(一) 传统培育方法举要 |
(二) 传统培育方法的不足及其原因 |
二、培育方法创新的意义与原则 |
(一) 培育方法创新的意义 |
(二) 培育方法创新的原则 |
三、培育方法创新的思路 |
(一) 借鉴价值澄清理论的积极因素,在价值澄清中培育 |
(二) 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在感动与共鸣中培育 |
(三) 关注网络、社团、公寓,在日常生活中培育 |
第八章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长效机制 |
一、理顺培育体制 |
(一) 培育体制的现状及优势 |
(二) 现有培育体制的问题与不足 |
(三) 培育体制创新的思路 |
二、创新培育运行机制 |
(一) 互动机制 |
(二) 实现机制 |
(三) 反馈机制 |
(四) 调控机制 |
三、构筑培育保障机制 |
(一) 组织保障 |
(二) 制度保障 |
(三) 队伍保障 |
(四) 物质保障 |
(五) 环境保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3)高校扩招形势下德育实施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文献综述 |
一、高校扩招的总体发展态势 |
(一) 扩大招生规模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 |
1、提高人力资源的整体水平 |
2、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 |
3、适应国际范围内人才激烈竞争的需要 |
(二) 扩大招生规模引起社会的深刻变革 |
1、推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 |
2、促进了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 |
3、缓解了社会的就业压力 |
(三) 扩大招生规模后德育实施工作的重要意义 |
1、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
2、维护学校稳定大局的需要 |
3、深化学校改革发展的需要 |
二、高校扩招后德育实施工作面临的新情况 |
(一) 高校扩招后在校大学生发生的新变化 |
1、数量大幅度增加 |
2、生源构成趋于多样 |
3、学习生活方式发生改变 |
4、接受信息的内容渠道多样化 |
5、就业状况发生了较大变化 |
6、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趋向多元 |
(二) 高校扩招后德育实施工作出现的新问题 |
1、高校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受到一定的削弱 |
2、高校改革力度的加大增加了德育实施工作的难度 |
3、高校现有办学条件制约了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
4、高校德育工作的某些不适应导致了德育实施工作效果不佳 |
5、高校和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正之风影响了德育工作的声誉 |
三、大力推进高校扩招后德育实施工作 |
(一) 进一步明确高校扩招后德育实施的目标 |
1、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 |
2、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
3、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
4、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
(二) 精心设置高校扩招后德育实施工作的基本内容 |
1、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 |
2、理想信念教育 |
3、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
4、民主与法制教育 |
5、心理健康教育 |
6、基本道德规范教育 |
(三) 认真选择高校扩招后德育实施工作的主要途径 |
1、搞好课堂教学 |
2、开展实践活动 |
3、重视管理教育 |
4、做好党团工作 |
5、加强环境营造 |
(四) 正确运用高校扩招后德育实施工作的主要方法 |
1、理论灌输法 |
2、启发诱导法 |
3、活动渗透法 |
4、典型示范法 |
5、激励引导法 |
(五) 切实加强高校扩招后德育实施工作队伍建设 |
1、加强德育实施工作队伍建设的意义 |
2、高校德育实施工作队伍的基本要求 |
3、加强德育实施工作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广西高校体育专业扩招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高校扩招的必然性与意义 |
3.1.1 高校扩招的必然性 |
3.1.2 高校扩招的意义 |
3.2 现阶段广西高校体育专业扩招的现状 |
3.2.1 办学设施条件分析 |
3.2.2 师资队伍建设分析 |
3.2.3 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
3.2.4 广西高校体育专业设置分析 |
3.2.5 广西高校体育专业课程体系分析 |
3.3 结论与对策 |
3.3.1 结论 |
3.3.2 相关对策 |
致谢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件 |
(5)高校扩招后学生管理工作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扩招对学生工作的挑战 |
1.贫困学生人数相应增加对学生工作的挑战 |
2.心理问题更为复杂和多样化对学生工作的挑战 |
3.校内学生宿舍资源不足, 学生分散式的居住对学生工作的挑战 |
4.毕业生人数的大量增加对学生工作的挑战 |
5.师资短缺, 学生管理干部少对学生工作的挑战 |
6.生源质量对学生工作的挑战 |
7.收费上学带来教育观念的改变及学生权益意识的增强使学生工作面临新挑战 |
二、扩招后我院学生管理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
三、扩招后我院学生管理工作的体会 |
(9)坚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 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10)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洪虎省长在省政府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讲话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洪虎省长在省政府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
一、巩固成果,科学规范地做好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 |
二、加倍努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
(一)强化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 |
(二)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抓好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 |
(三)以实现恢复性增长为目标,最大限度消除非典对服务业影响的滞后效应。 |
(四)坚持投资和消费“双拉动”,进一步扩大内需。 |
三、高度重视,切实抓好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
四、协调推进,积极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
五、加大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
六、加强学习,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政府工作 |
四、以“三个代表”思想的要求 做好高校扩招后的就业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引航下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D]. 关雯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1)
- [2]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D]. 李纪岩. 山东师范大学, 2010(12)
- [3]高校扩招形势下德育实施工作研究[D]. 荣壁德. 西南师范大学, 2005(06)
- [4]广西高校体育专业扩招问题研究[D]. 李忠义. 广西师范大学, 2005(08)
- [5]高校扩招后学生管理工作的探索[J]. 项中,梁志雄. 广东药学院学报, 2004(04)
- [6]以质量求生存 以特色求发展 以服务求支持 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在2004年度全省高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陈贤忠. 安徽教育, 2004(05)
- [7]贯彻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深化改革 开拓创新 推进云南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在2004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何天淳. 云南教育, 2004(09)
- [8]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推动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发展——在2004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J]. 周济. 中国民族教育, 2004(01)
- [9]坚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 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J]. 王文瑾.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3)
- [10]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洪虎省长在省政府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讲话的通知[J]. 吉林省人民政府. 吉林政报, 2003(15)
标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大学扩招论文; 大学论文; 社会教育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