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Internet在医院应用中的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盛永琴,张莹[1](2021)在《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文中指出目的:分析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探讨提高门诊药房的管理水平,以提升药房服务质量。方法:以医院门诊药房为研究对象,建设自动化发药系统并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比较自动化发药系统实施前后门诊药房管理情况。结果:实施后门诊药房的取药等候时间、单方配药时间、药师工作强度评分等均少于实施前,实施后人均日配药量高于实施前,实施前后的数据比较差异显着(P<0.05)。结论:加强对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门诊药房管理水平,提升药房工作效率与药房服务质量。
李志勇,彭雄俊,李鹏伟,薛瀚,李路斌,崔泽实[2](2021)在《身联网+医疗健康及其相关医学装备安全风险应对》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身联网(IoB)与医疗健康事业间的相互作用效应,提出应对相关医学装备数据安全与信息安全问题的对策建议。方法:通过数据挖掘进行文献评阅,梳理分析IoB的由来、相关医学装备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场景及其安全风险问题。结果:IoB衍生于物联网(IoT),是IoT技术的延伸,存在二次IoB的范围扩展;IoB对医疗健康将会在实现诊疗指标的实时动态监测、远程医学、医疗救治与卫生应急、慢病管理等8个方面发挥正向作用,同时存在着涉及国家安全、医疗健康安全、技术安全、患者或消费者个体安全等安全风险。从应对策略角度提出加强我国医疗健康信息安全的若干建议。结论:IoB作为一项数字化、智能化及网络化赋能的医疗健康新模式,在发挥正向效应的同时并存风险,医疗机构和区域卫生健康机构应抓住数据信息外传的关键节点统筹规划,加强监管,制定有效可行对策,建立防控机制,将保障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信息安全和患者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王灵慧[3](2021)在《第三方支付在医院的应用及风险防控研究 ——以A医院为例》文中指出
谭鸿瀛[4](2021)在《医患交互数据驱动的移动问诊用户服务评价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移动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推动了移动医疗服务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发展。移动医疗改变了传统医疗服务的传递方式,通过打破时间和地点的局限,移动医疗提高了医疗服务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质量,实现了随时随地为用户提供医疗健康信息。移动问诊作为连接医患的平台和患者就医入口,已经具有了相当量的活跃用户和相对成熟的服务流程和技术平台。然而在移动问诊应用中,仍然存在医患关系紧张、用户服务评价差等严峻问题。提高移动问诊中用户的服务评价,是行业从业者、以及行业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探究移动问诊中服务评价的影响因素也成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因此,本研究从医患交互的视角出发探究移动问诊中的服务评价影响机制,以期为移动情景的医疗服务评价做出理论贡献,为提升移动问诊服务质量提供实践指导。本研究以医患交互、计算机中介沟通、媒介同步性理论、双因素理论等作为理论基础,以中国领先的移动问诊应用春雨医生上的客观医患交互记录为数据基础,开展了三项研究内容。研究内容一关注移动问诊中的消极服务评价,从医患双方视角出发探究移动问诊中不良医患关系的形成机制。本研究采用定性的方法,识别了移动问诊中导致患者不满的10种医生代表性交互行为和导致医生不满的6种患者代表性交互行为。此外,本研究结合计算机中介沟通文献的理论分析,识别了计算机中介沟通特征与医患不良交互行为之间的潜在关联。本研究提出,移动问诊中医患不恰当的交互行为是导致不良医患关系的直接原因,而计算机中介沟通的局限性是导致不良医患关系的深层次原因。研究内容二结合移动医疗服务的特征,从单个医生的视角出发探究移动问诊中的医患交互如何影响患者对医生的满意评价。本研究借助医患交互相关研究和媒介同步性理论,识别了线下、在线和移动问诊中共有的医患交互因素,以及移动问诊中特有的医患交互因素,并建立理论模型探究了这两类交互因素对患者满意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回归分析验证研究假设,研究结果表明医生的信息支持、情感支持、回复速度以及语音服务都积极影响患者对医生服务的满意评价。此外,医生的回复速度会加强信息支持和情感支持的作用,而语音服务会削弱信息支持的积极影响。研究内容三从单次医患交互的视角出发探究移动问诊中医生社会支持对患者满意和患者感激的差异影响。本研究区分了移动问诊中的患者满意和患者感激,并利用情感分析证实患者感激相比患者满意代表了更积极的服务评价。借助双因素理论,本研究调查了医生信息支持和情感支持对患者满意和患者感激的差异影响。本研究采用回归分析验证研究假设,研究结果表明医生的信息支持作为患者服务评价的保健因素,相比情感支持更能积极地影响患者满意。在患者满意的基础上,情感支持作为患者服务评价的激励因素,相比信息支持更能有效地激发患者感激。此外,医生专业资历与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分别正向与负向调节情感支持和患者感激之间的关系。从理论层面看,本研究通过探究移动问诊中医生视角的服务感知与评价、关注移动问诊的潜在隐患以及其中的消极服务评价、引入患者感激、识别医生信息支持和情感支持在影响患者服务评价中的不同角色、提出基于文本分类和文本模式识别来测量医患交互中医生支持行为的方法,为移动医疗情景中的服务评价影响机制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丰富了移动医疗、医疗服务评价、医患交互、医患关系等多个领域的相关文献。从实践层面看,本研究的研究结论有助于改善移动问诊平台设计,指导医生和患者在移动问诊服务中的交互策略,以及帮助行业监督者针对移动问诊这一新兴领域制定更多服务规范和服务要求,以更好地促进移动问诊业务的良性发展,实现移动问诊在诊前服务、诊后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郝虹雨[5](2021)在《青年人选择远程医疗服务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世界卫生组织(WHO)描述远程医疗为“用交互性的视听设备和数据交流的医疗服务实践,包括医疗服务的传送,诊断,咨询和治疗,以及教育和医疗数据的传输”。随着互联网信息的爆发式增长以及疫情的爆发,远程医疗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新的医疗模式不仅丰富了患者的就诊方式,而且为患者提供了极大的便捷。然而,大多数远程医疗服务都是基于商业平台,并且合作的公立医院大多是三甲医院,不能从根本上缓解我国医疗资源紧张的局面。当下互联网的发展呈现出了互联网医疗信息溢出的态势,其产生的诱导效应使得患者能够通过互联网自行选择就医方式。因此,远程医疗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为分级诊疗的实现提供了新的思路。分级诊疗是我国“十四五”规划中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制度,主要内容为“小病去基层,大病去医院”。互联网的发展可以诱导患者通过互联网解决问题,因此远程医疗将会推动分级诊疗的发展,但当前许多在线健康平台未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纳入合作范围。基于此,本研究认为要推动分级诊疗,应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纳入远程医疗服务中。前人的研究大多是面向第三方商业平台的远程医疗服务,而对公立医院的远程医疗服务研究并不是很多。基于此,本研究将公立医院系统作为研究对象来研究远程医疗服务,希望探究远程医疗服务对分级诊疗的支持作用,通过一定的机制来引导患者,进而有效地帮助患者形成“基层首诊、急慢分治”的就诊意识。在患者人群中,青年人接受新鲜事物快,擅长运用互联网解决问题,所以我们选择青年人作为被调查者。如果国家要大力推行分级诊疗,可以结合远程医疗的方式实现分流,通过培养就诊习惯来实现分级诊疗的目标。基于此,本文的主要研究问题是:青年人选择远程医疗服务意愿的影响机制。基于这一研究问题,主要进行了以下两个步骤的研究:一是基于实验研究法探索影响青年人选择远程医疗服务的关键机制。我们先通过采访不同的青年人了解当下他们选择远程医疗服务的影响因素以及选择远程医疗服务的渠道来展开我们的研究。接着通过访谈结合文献的方法,确定了影响青年人选择远程医疗服务的机制,提取了实验变量开展实验研究,探究了医院等级+疾病类型,医院等级+隐私保护力度,医院等级+诊疗协同性这几组实验变量的交互影响。二是建立了青年人选择远程医疗服务意愿的影响因素模型,并通过问卷调查法进行验证。通过实验变量结合已有文献来确定影响青年人选择远程医疗服务意愿的影响因素,我们以技术接受与使用模型(UTAUT)为理论基础,并且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用SPSS和Smart PLS这两个统计分析软件构造结构方程模型,探究青年人使用远程医疗服务的6个主要因素:预期有用性、预期就诊效率、感知隐私风险、感知就诊风险、IT自我效能、诊疗协同性是如何影响青年人对远程医疗服务的预期医疗服务可获取性、感知信任以及自我健康管理的评价,最终影响他们的使用意图。通过研究青年人在选择远程医疗服务意愿的影响因素,将为之后推行分级诊疗提供指导性建议。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面对低风险疾病时,患者选择三甲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远程医疗服务没有显着差异;在高风险疾病时,患者倾向于选择等级较高的医院提供的远程医疗服务。2)隐私保护力度高时,患者选择三甲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远程医疗服务没有显着差异;但是,隐私保护力度低时,患者选择三甲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远程医疗服务也没有显着差异。3)当三甲医院提供远程医疗服务时,诊疗协同性高和低的服务没有显着差异;而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远程医疗服务时,患者倾向于选择诊疗协同性高的服务。通过问卷调查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预期有用性对预期医疗服务可获取性、感知信任、自我健康管理都有显着正向影响;预期就诊效率对预期医疗服务可获取性和感知信任呈显着正向影响,而对自我健康管理没有显着影响;感知隐私风险只对感知信任呈显着负向相关,对预期医疗服务可获取性和自我健康管理没有影响;感知就诊风险则对三个因变量都不显着;IT自我效能只能预期医疗服务可获取性呈正相关,其他两个不显着;诊疗协同性对感知信任不显着,其他两个显着;预期医疗服务可获取性、感知信任和自我健康管理对使用意愿都呈正向相关。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从分级诊疗角度出发,探索了“互联网+医疗”背景下远程医疗服务在分级诊疗中的作用。同时,我们还通过实验室实验和问卷调查结合的方法进行实证探索,为研究远程医疗服务以及分级诊疗提供了新的方向。本研究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实验被试选择范围较小,未来可选择更大范围的被试以了解不同群体对远程医疗机制的评价。另一方面,隐私保护力度这一实验变量在我们的研究中未符合我们的预期,隐私保护政策可能不能很好地代表隐私保护力度,未来需探索能代表隐私保护力度的变量来完善相关的研究。
邓怡汝[6](2021)在《网络流行语言对小学生写作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是一个“网络大时代”,语言作为社会的产物,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下,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网络流行语言。互联网用户们通过网络流行语言交际,逐步地将网络流行语言推广到生活中。随着网络语言使用率的不断上升,青少年作为新生力量已经成为使用网络流行语言的主体。青少年热爱新事物、充满好奇心,他们对于网络流行语言的喜爱不言而喻。学生们不仅喜欢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网络语言,而且喜欢将网络语言应用到写作中,网络流行语言对小学生的写作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作为一把双刃剑,网络流行语言对小学生习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基于网络语言对于小学生写作影响的调研,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文章主要内容如下:本文第一章阐述了网络流行语言的形成与特征。从网络流行语言形成的社会和个人两方面因素分析其成因,并对网络流行语言的类型和特点进行分类,为下文网络流行语言对小学生写作的影响研究作铺垫。第二章探讨了当前网络流行语对小学生写作的影响。具体而言,采用问卷和个案分析等多种研究手段,分析了解学生写作和教师教学现状,将影响分为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积极影响从思想感情、写作方法和文章素材三个层次入手,消极影响从语言表达和语法结构、思想浮躁和价值观误导三个方面分析。第三章承接第二章,结合利弊的分析和相关原理、实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探讨解决对策:要巧妙引导积极的影响,并科学回避消极的影响。从而帮助学生对网络流行语言进行判断和正确应用,丰富语文写作的素材,形成良好的语法规范和写作习惯,为广大语文教师、一线教师写作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网络流行语言对小学生写作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影响,总体看是弊大于利的。因此,要正视这一现象,提醒教师和家长做好表率,积极引导学生在写作中适当汲取良好的网络流行语言,帮助他们辨析网络流行语言的利与弊,让学生能够改变越发浮躁的思想,形成规范的语言表达习惯,传承并创新优秀文化,为习作增加时代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晏青[7](2021)在《构建基于智慧医疗的整形美容外科患者全程化管理网络系统》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整形美容外科是近来发展迅速的一门前沿交叉学科,涉及医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领域。同传统的外科手术相比,整形美容外科制定治疗方案具有个性化、灵活性高的特点,手术后短期及长期随访管理以及长期的后续康复治疗等,需要医患双方进行及时充分的沟通交流[1]。患者依从性直接影响了手术成形效果及远期恢复效果。智慧医疗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和技术手段开展的多种形式的医疗健康服务,已经在疾病咨询、健康科普、健康档案管理、在线学习、远程会诊、治疗指导等方面成熟应用,被视作未来医疗行业发展新方向[2]。同时临床护理、慢性疾病管理、门诊医疗服务、流行病学研究等领域的进展让人们看到广阔的前景,大大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了不同终端及时、专业、针对性的资源整合,对于医疗服务体系优化探索和专业技术信息支持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整形美容外科患者的随访与管理仍以传统形式为主,在门诊面诊及手术前后,医生仍须多次在不同时间点提醒患者需要配合的注意事项,但在同行交流中发现信息交流不对称和患者理解出现一定程度偏差的情况仍是一个普遍现象[3-5]。术后因患者个人时间和空间距离的限制,大量信息因工作时间差异无法及时传递,医生无法及时根据患者出现的问题及提出的疑问提供专业的医疗建议,术前期的预准备处置以及术后的序贯康复治疗等难以得到有效管理,也无法判断患者对于医生医疗建议的依从性。因此,医生和患者之间手术前后对于信息的及时交流沟通与手术治疗效果的反馈有助于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变化提出更专业的调整治疗方案,缓解患者的紧张和不安的情绪,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更个体化的医疗服务[6]。目的:本课题与市场专业互联网软件开发公司合作开发出“西南医院整形外科”手机移动医疗app的框架原型demo,进一步不断合作商量模块设置及功能实现,设计拟上线后逐步全面实现就诊指南、科室团队介绍、权威科普、住院期间注意事项、术后随访预约和线上交流等功能成为科室宣传的重要窗口,增加患者粘性及带动周边效应,提高复诊率,提升满意度。辅助医护人员除与患者交流互动功能之外,加入专科医生学术探讨,病案讨论、学科前沿新技术新成果介绍等功能,不仅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还可以促进科室学科建设,提高科室医护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同时让整形美容外科专业研究生以医生身份进入科室管理版块,随时浏览老师和患者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利用这种途径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实有效地提高未来医学工作者的医患沟通能力。构建一个导师与学生间实时互动与分享,增进感情、提高能力、全程学习的平台。方法:1、开发和建立具有整形美容外科时代特色的移动互联医疗app。2、比较关于医护人员对不同来源患者就诊期间依从性、治疗效果的评价。3、调查不同术后随访方式接受程度、就诊满意度、依从性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4、构建研究生与科室、导师实时联系、全程参与临床诊治的移动互联教学系统。结果:1、选取具有美容手术和修复手术为代表的眼整形术(包含重睑成形术、眼袋整形术、上睑松弛矫正术等)及面部瘢痕畸形矫正术(包含增生性瘢痕、凹陷性瘢痕、浅表性瘢痕等)两类手术患者,从门诊初诊阶段开始,纳入app患教中心“眼整形”、“面部瘢痕”分组,进入患者就诊全程化管理网络系统,分别在患者就诊的不同时期、术后及康复期的不同阶段根据病种向患者推送相关随访计划内的信息内容,并根据制式化问诊表收集患者术后疗效反馈及调查满意度研究。2、经过科室专家教授讨论和既往“杏仁医生”科室号建立的经验,参考国内外成熟的同类型医疗app构建思路,建立整形美容外科患者智慧医疗管理网络系统,确定将主要功能模块设定为:“患教中心”、“健康讲堂”、“教研平台”三个部分,分别包含患者个人信息收集、病种追踪随访调查、纵向个性化信息支持、分类研究进展、热点信息检索、科研及教学互动中心等子模块,通过全方位的专业医疗信息支持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提高就诊全程的体验,帮助患者在康复进程的心理健康、自我管理、治疗配合等方面提升信心。3、在对全程管理患者的术后调查问卷、满意度调查、随访次数、康复知识掌握程度、失访率等数据进行分析的结果中,通过与传统就诊患者相应指标进行统计学对比,发现患者主动与医生沟通和交流的次数明显增加,减少了以往门诊随访带来的时间、经济成本,及时的反馈与指导建立起了患者与医生之间更牢固的信任关系,形成一种生理-心理同步的现代医学模式。4、同时紧跟时代步伐,创新性地将移动互联系统与科研教学相结合,在“教研平台”模块突破以往基于病例及实践的工作模式,通过图片、视频、直播等多样的网络新技术,探索更加形象生动的特色的整形美容外科培养体系。结论:本研究初步完成了智慧医疗管理网络系统app软件的开发设计和信息支持方案的拟定及构建,有效性验证评估达到预期值,在初步应用过程中患者反馈良好,满意度及问卷调查较传统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未来更多元素的参与下,随着病例量的不断扩大及病种数的不断完善,患者全程管理系统一定能够不断更新,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汪哲宇[8](2021)在《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文中指出为了应对以长期性、非传染性与难治愈性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的复杂护理需求,“慢病管理”——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卫生服务模式——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逐渐涌现并不断发展。协同护理是慢病管理区别于传统卫生服务模式的关键要素,其目标是为患者提供有组织性的协同化医疗服务。以移动健康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能够提升慢病管理的协同效率,帮助患者与护理提供者之间形成完整的闭环反馈,将循证知识与健康数据中蕴含的信息集成到管理过程之中,推动慢病管理逐渐从传统方式向全面的数字化方式过渡。虽然以慢性病照护模型为代表的慢病管理理论模型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且其有效性已经在多个国家得到了验证,但在当前我国的慢病管理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关键问题,导致以协同护理为核心的数字化慢病管理技术尚未得到有效应用。同时,数字化慢病管理领域的相关实施性研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针对这些关键问题,本论文系统性地研究了如何在我国的医疗场景下形成以协同护理为特征的数字化慢病管理关键方法,具体内容包括:(1)数字化慢病协同管理模型的构建与表达方法研究。针对我国慢病管理实践存在的管理角色分工不明确、缺乏数字化全流程决策支持等问题,使用路径的方式对通用性慢病管理方法进行明确可执行的表示,通过对高血压、糖尿病与慢阻肺三类常见慢病国内外指南的分析与归纳,提炼出了包含九类共通任务的通用性管理路径,并对数字化场景下各病种的具体路径进行了明确。在此基础上,面向我国管理模式构建了路径驱动的数字化协同管理模型,并通过本体对模型中包含的结构化知识与具体路径中的医学决策知识进行了表达。(2)数字化背景下面向患者依从性增强的个性化管理方法研究。针对患者自我管理依从性问题与相关个性化管理研究的局限性,一方面,从移动健康应用的个性化需求分析入手,基于目标导向型设计方法中的用户建模过程,结合相关健康行为理论,提炼了面向患者自我管理依从性提升的用户模型,结合问卷与访谈结果识别出了三类患者虚拟角色与其对应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从人工智能技术的管理实践入手,基于本体与多种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了一种根据患者特征为其推荐相关文章的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法;基于强化学习技术实现了一种在虚拟管理环境中根据患者与管理师状态给出干预建议的个性化管理策略生成方法。(3)数字化慢病闭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针对我国慢病管理信息化实践中存在的缺乏理论指导以及多病种集成性较低等问题,基于所构建的模型与个性化管理方法,设计并实现了包含智能服务引擎与客户端两大组件的数字化慢病闭环管理系统。智能服务引擎以通用性慢病管理路径本体为核心,能够通过多种类型的接口为系统提供数据存储与全场景决策支持服务;客户端中的医生工作平台基于共通性路径任务设计,能够辅助不同角色的医护人员执行具有时序性与闭环性的协同式管理;客户端中的患者移动终端基于所提炼的个性化需求与行为改变轮设计,能够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自我管理支持,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依从性。所实现系统目前已在我国多个地区进行了实际的部署与应用。(4)面向数字化慢病管理的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针对数字化场景下管理系统评价方面存在的局限性,基于面向远程医疗的综合评估模型,提炼了包含评价角色、评价重点与评价角度三个维度的面向个体层面的数字化慢病管理评估模型,并依据该模型对所实现系统进行了不同证据水平的实践评价,包括基于系统真实数据的回顾性评价、面向慢阻肺患者的前后对比试验与面向高血压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价结果表明,当前系统能够帮助医护人员与患者共同合作,开展医患之间高效互动的闭环式协同管理,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疾病控制情况、日常生活质量与疾病认知水平。总的来看,本论文所提出的路径驱动的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慢病管理实践与慢病管理领域相关研究中存在的多种问题,为数字化慢病管理在我国的推广与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验证。
滕杨凡[9](2021)在《互联网医院项目代码自动生成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互联网医院这一新兴医疗机构的出现,越来越受广大医患欢迎,而互联网医院系统的设计、开发也处在不断探索的阶段,在近些年,全国多地爆出互联网医院系统漏洞频出、崩溃频繁的问题,究其原因,许多互联网医院系统开发项目组急于速成,前期缺少足够的准备工作,所开发的系统存在许多问题和缺陷,除此之外,互联网医院开发项目还面临一个工作量重复的问题,在抛弃系统复杂逻辑业务的情况下,许多互联网医院项目的后台系统有40%~50%的代码都是类似的,许多开发者需要重复同样的工作来实现项目中的基本功能,这将极大地影响开发效率,然而如今却没有一款较好的面向互联网医院的后端项目代码自动化生成工具,以此来省去互联网医院后端项目设计所需的重复工,减少程序员不必要的设计时间与代码工程业务量。总而言之,近年内的互联网医院系统开发并不成熟,效率低下,如果贪图速度,又会造成代码质量无法得到保障,而相关的互联网医院系统开发线路缺乏统一的制定标准,也没有统一的开发辅助工具,各个开发团队闭门造车,系统框架、代码风格形式各异。因此,如果能开发一种高级、便捷的互联网医院系统后端代码自动生成工具,面向互联网医院系统开发者,使得开发者们在开发过程中能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工作,将重心转移到设计工作中,将效率和速度都提升上来,将能较好地解决当前互联网医院开发需求的窘境。互联网医院项目代码自动生成的设计与实现研究是为了提高互联网医院后台项目的开发效率而设计的。在互联网医院项目代码自动生成的方向上进行探究,开发一款高效开发互联网医院项目的工具,省去传统互联网医院项目设计所需的重复工,来减少程序员不必要的设计时间与代码工程业务量。本研究在进行需求分析之后,将整体结构划分为FreeMarker模板引擎与模板库、数据库操作层、数据规范层、输入设计层,随后逐步完成各个层的实现工作,收集多个互联网医院数据库数据,采用自顶向下分析法分析医院数据库进而设计一批互联网风格的数据库设计文档,生成一批医院数据库建表文件与数据文件,以便使用者可以快速实现医院数据库自动化生成。设计数据获取工具类,对数据库进行大样本数据采集,将数据输送到数据规范模块,通过类型与命名转换双通道将数十种数据集输送到数据接收模块,数据库与输入设计层的开发者设计参数皆为数据接收模块的数据源,该模块接收全局配置参数、项目包参数、子模板设计参数等多种模型设计参数,为后续系统模型提供设计方案。模板库中所有模板皆为自研,本研究设计出六个互联网医院风格的母模板代码框架,再设计上百种微元子模板,按照页面微元类、数据微元类、操作微元类等类型分类存储。对模板引擎的加载器进行调整,自研设计出模板混合加载器,极大提高模板加载效率。核心生成模块包含模板动态规划、模板动态加载与代码生成几大部分,代码生成分项目初始化、第一阶段框架代码生成、第二阶段整体代码生成三个阶段。通过Postman等测试工具对模块进行测试,模拟开发过程,并测试一批生成代码,检测接口的正确性与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可在短时间内实现互联网医院系统代码生成与数据库生成,接口异常概率低,效率高,符合“NO代码”开发概念,能让开发者轻松完成一批精简、功能性强、便于维护的互联网医院系统项目代码。
李高磊[10](2020)在《面向B5G智能组网的新型安全防护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Beyond 5G(B5G)将是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为核心引擎,使用更高频段作为信号载体,数据速率达到太比特每秒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B5G由于其超高速、大通量、强鲁棒等特点以及对各行业的重大潜在影响,已经成为全球各国科技争夺的制高点。现有研究已经从天线设计、太赫兹信号处理、极化码编码等方面对B5G基础理论进行了探讨。然而,随着应用空间的不断扩大,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重心正在从云中心向网络边缘转变。未来,B5G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将受组网模式及其安全防护能力的制约。B5G是一种泛在信息融合网络,其智能组网架构将兼容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SDN)、信息中心网络(Information-Centric Networking,ICN)、移动边缘计算(Mobile Edge Computing,MEC)等多种组网方式,并需要支持不同组网方式之间的无缝切换。然而,从云端到边缘,网络中的计算、存储等资源的分布是不均衡的,这使B5G智能组网的安全防护技术复杂程度更高、可控性更低。而且,对抗样本等由人工智能带来的新型攻击威胁使传统安全防护技术在B5G中难以使用。因此,本文深入研究了面向B5G智能组网的新型安全防护技术,丰富了B5G云端网络的SDN流量管理、云边融合的资源调度与计算任务分配、边缘计算的攻击缓解与知识安全共享、边缘学习的对抗样本防御方面的基础理论,提出基于深度包检测的流量应用层感知与细粒度QoS优化、基于服务流行度的异构资源动态调度、基于知识流行度的复杂计算任务适配、基于共识信息随机重加密的共谋攻击缓解、基于免疫学思想的对抗样本攻击识别与分布式预警防御等机制。本文的创新性研究工作归纳如下:第一,B5G云端网络的流量应用层感知与细粒度QoS优化。鉴于B5G云端网络中链路虚拟切片、功能软件定义、资源多租户等特点,提出基于深度包检测的SDN流量应用层行为感知方法、多租户SDN流量服务等级协商(Service Level Agreement,SLA)感知机制、大规模ICN流量应用层Qo E感知模型,实现多租户软件定义环境下的主动带宽分配技术,优化SDN/ICN组网模式下的QoS/Qo E性能(包括带宽利用率、抖动、延迟等)。第二,B5G云边融合的异构资源与复杂计算任务智能调度。针对移动边缘计算中节点不可信、资源分布不均衡等问题,研究基于服务流行度的异构资源动态调度方法,提升深度学习等复杂计算任务对MEC环境的适配能力;研究知识中心网络模型,提出“边缘学习即服务”的基础框架,建立共谋攻击缓解机制以及不可信环境下的复杂计算任务分配机制,降低响应延迟时间。第三,B5G中边缘学习的对抗样本识别与多阶段免疫防御。研究B5G智能组网中对抗样本攻击与防御模型,提出:1)去中心化的对抗样本识别与快速预警机制;2)去中心化的对抗样本多阶段免疫防御方法。与单纯地增强单个深度学习模型的鲁棒性不同,所提出的预警机制能够从输入数据中识别对抗样本,纠正神经网络所犯的错误,并向其他节点发出预警。针对在网络边缘部署的深度学习模型,所提出的多阶段免疫方法通过对多个神经网络模型梯度参数、网络结构等信息进行共享、编排、共识来动态地减少对抗样本对系统的危害。综上所述,本文针对云端网络、云边融合、边缘计算、边缘学习四种不同场景,深入研究并提出了面向B5G智能组网的新型安全防护关键技术,并利用公开数据集在主流实验平台上对所提方法的正确性、有效性、优越性进行了测试验证,为B5G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重要参考。
二、Internet在医院应用中的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nternet在医院应用中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 |
1.1 患者取药流程 |
1.2 发药机工作流程 |
2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管理 |
3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管理模式的优化 |
4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实践效果 |
5 讨论 |
(2)身联网+医疗健康及其相关医学装备安全风险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1 Io B的提出 |
2 Io B在医疗健康领域应用的表述与界定 |
2.1 有关Io B的定义及与Io T的界定 |
2.1.1 模式派生于Io T |
2.1.2 文献对Io B医疗健康应用表述 |
2.2 刍议Io B与其可能存在的范围扩散 |
2.3 医疗健康领域可能涉及的Io B应用场景 |
2.3.1 Io B技术对医疗健康正向作用的主要领域 |
2.3.2 Io B相关医疗健康设备 |
3 Io B面临的风险和数据安全及信息安全问题 |
3.1 主要风险因素与风险表现 |
3.2 风险分析与风险性质 |
3.3 政策法规梳理 |
4 Io B医疗健康新模式安全管理应对策略与建议 |
5 结论 |
(4)医患交互数据驱动的移动问诊用户服务评价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结构安排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基础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2.1.1 移动医疗服务相关研究现状 |
2.1.2 医疗服务评价相关研究现状 |
2.1.3 医患交互研究现状 |
2.1.4 研究现状评述 |
2.2 本研究相关概念及变量的说明 |
2.2.1 移动问诊服务 |
2.2.2 移动问诊中的服务评价 |
2.2.3 医患交互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2.3.1 计算机中介沟通 |
2.3.2 媒介同步性理论 |
2.3.3 双因素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移动问诊中不良医患关系的影响因素研究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框架 |
3.3 研究设计与实证分析 |
3.3.1 数据收集 |
3.3.2 数据分析 |
3.4 研究结果 |
3.4.1 患者角度的不良医患关系 |
3.4.2 医生角度的不良医患关系 |
3.5 结果讨论与研究贡献 |
3.5.1 研究发现 |
3.5.2 理论贡献 |
3.5.3 实践贡献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移动问诊中医患交互对患者满意的影响研究 |
4.1 研究问题 |
4.2 研究模型与研究假设 |
4.2.1 信息支持对患者满意的影响 |
4.2.2 医生情感支持对患者满意的影响 |
4.2.3 医生反应速度对患者满意的影响 |
4.2.4 医生语音服务对患者满意的影响 |
4.2.5 医生回复速度的调节作用 |
4.2.6 医生语音服务的调节作用 |
4.3 研究设计与实证分析 |
4.3.1 数据收集 |
4.3.2 变量测量 |
4.4 实证分析 |
4.4.1 实证结果 |
4.4.2 稳健性检验 |
4.5 结果分析与研究贡献 |
4.5.1 研究发现 |
4.5.2 理论贡献 |
4.5.3 实践贡献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移动问诊中医生社会支持对患者满意及感激的差异影响研究 |
5.1 研究问题 |
5.2 研究模型与研究假设 |
5.2.1 移动问诊中患者满意与患者感恩的关系 |
5.2.2 信息支持与情感支持的差异影响 |
5.2.3 医生专业资历和疾病严重程度的调节作用 |
5.3 研究设计与实证分析 |
5.3.1 数据收集 |
5.3.2 变量测量 |
5.4 研究结果 |
5.4.1 患者满意与患者感激之间的关系 |
5.4.2 主效应和调节效应的检验 |
5.4.3 稳健性检验 |
5.5 结果讨论与研究贡献 |
5.5.1 研究发现 |
5.5.2 理论贡献 |
5.5.3 实践贡献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研究总结 |
6.2 管理启示 |
6.3 研究创新点 |
6.4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5)青年人选择远程医疗服务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内容结构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分级诊疗 |
2.1.1 国内外分级诊疗制度及政策 |
2.1.2 国内外分级诊疗研究现状 |
2.2 远程医疗服务 |
2.2.1 商业平台的在线医疗服务与国家医疗体系的在线医疗服务 |
2.2.2 医院等级与分级诊疗 |
2.2.3 疾病类型与诊疗服务模式 |
2.2.4 个人健康信息隐私 |
2.2.5 线上线下诊疗的协同性 |
2.2.6 远程医疗服务采纳影响因素研究 |
2.3 UTAUT模型 |
第三章 青年人选择远程医疗服务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实验研究 |
3.1 访谈研究 |
3.2 实验一 |
3.2.1 研究假设1 |
3.2.2 实验设计 |
3.2.3 实验过程 |
3.2.4 数据分析 |
3.3 实验二 |
3.3.1 研究假设2 |
3.3.2 实验设计与实施 |
3.3.3 数据分析 |
3.4 实验三 |
3.4.1 研究假设3 |
3.4.2 实验设计与实施 |
3.4.3 数据分析 |
第四章 青年人选择远程医疗服务影响因素研究——问卷调查研究 |
4.1 理论模型的构建与假设 |
4.1.1 UTAUT模型 |
4.1.2 信息隐私与信息交换理论 |
4.1.3 配置理论 |
4.2 假设的提出 |
4.2.1 预期有用性 |
4.2.2 预期就诊效率 |
4.2.3 感知隐私风险 |
4.2.4 感知就诊风险 |
4.2.5 IT自我效能 |
4.2.6 诊疗协同性 |
4.2.7 使用意愿 |
4.3 研究方法 |
4.4 数据分析 |
4.4.1 描述性统计 |
4.4.2 信度和效度检验 |
4.4.3 结构方程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应用及建议 |
5.3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6)网络流行语言对小学生写作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概念界定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价值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网络流行语言的形成与特征 |
第一节 网络流行语言的形成原因 |
一、网络流行语言形成的社会因素 |
二、网络流行语言形成的个人因素 |
第二节 网络流行语言的具体表现形式 |
一、网络流行语言的类型 |
二、网络流行语言的特点 |
第二章 网络流行语言对小学生写作影响的现状调查研究 |
第一节 网络流行语言对小学生写作的积极影响 |
一、独特的内涵适于体现小学生的思想感情 |
二、生动的语言利于小学生的表达 |
三、多元的形式充实小学生的文章素材 |
第二节 网络流行语言对小学生写作的消极影响 |
一、用法的随意破坏小学生的语言表达 |
二、文字的异化致使学生思想越发浮躁 |
三、价值观误导影响优秀文化的传承 |
第三章 应对网络流行语言对小学生写作影响的对策研究 |
第一节 巧妙引导积极影响 |
一、强化语法意识体会语言之美 |
二、突破传统限制促进自主写作 |
三、积累趣味素材还原生活真实 |
第二节 科学回避消极影响 |
一、进行正面引导辅以良好表率 |
二、加强思想教育鼓励经典阅读 |
三、制定语言规范发挥社会价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小学生网络流行语言使用调查问卷 |
致谢 |
(7)构建基于智慧医疗的整形美容外科患者全程化管理网络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词名词对照 |
Abstract |
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智慧医疗整形美容外科患者全程化管理网络系统可行性分析、研究基础及技术路线 |
一.整形美容外科患者全程化管理网络系统可行性分析——质性研究 |
二.整形美容外科患者全程化管理网络系统研究基础——微信公众号预实验 |
三.整形美容外科患者全程化管理网络系统技术路线——移动app研发 |
第三章 智慧医疗整形美容外科患者全程化管理网络系统初步有效性检验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对象 |
3.研究方法 |
4.统计分析 |
5.结果 |
6.讨论 |
7.小结 |
全文总结 |
研究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智慧医疗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撰写和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8)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符号清单和术语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慢病管理概述 |
1.1.1 慢病的定义与分类 |
1.1.2 慢病的全球化流行趋势 |
1.1.3 慢病管理的定义与基本要素 |
1.1.4 我国慢病流行趋势及管理现状 |
1.2 慢病管理领域研究综述 |
1.2.1 基于协同护理的慢病管理理论模型发展综述 |
1.2.2 基于CCM框架的慢病管理实施性研究综述 |
1.3 数字化慢病管理研究进展及应用实践 |
1.3.1 数字化背景下的慢病管理理论模型发展 |
1.3.2 数字化背景下的慢病管理实施性研究进展 |
1.3.3 数字化慢病管理国内外代表性应用实践 |
1.4 关键问题分析与论文研究内容 |
1.4.1 关键问题分析 |
1.4.2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二章 路径驱动的数字化慢病协同管理模型构建与表达 |
2.1 路径驱动的数字化慢病协同管理模型构建 |
2.1.1 通用性慢病管理路径提炼与多病种实现 |
2.1.2 面向我国管理模式的数字化协同管理模型构建 |
2.2 基于本体的模型知识表达与验证 |
2.2.1 本体相关概念与构建方法 |
2.2.2 慢病协同管理模型基础本体构建 |
2.2.3 基于演绎推理的路径化决策支持 |
2.2.4 本体构建结果与技术性评估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面向患者依从性增强的个性化管理方法研究 |
3.1 基于健康行为理论的患者个性化管理需求分析 |
3.1.1 移动健康应用设计方法概述 |
3.1.2 面向自我管理依从性增强的用户模型提炼 |
3.1.3 用户虚拟角色构建与需求识别 |
3.2 基于健康推荐系统的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法研究 |
3.2.1 健康推荐系统相关概念与研究进展 |
3.2.2 健康知识推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3.2.3 基于测试集的推荐系统评估 |
3.3 基于强化学习的个性化管理策略生成方法研究 |
3.3.1 强化学习相关理论与研究进展 |
3.3.2 策略生成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
3.3.3 基于虚拟环境的训练结果与模型评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字化慢病闭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面向全场景决策支持的智能化慢病服务引擎构建 |
4.1.1 以引擎为核心的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
4.1.2 基于多种软件框架的云端引擎实现 |
4.2 基于路径任务的医生协作工作平台设计与实现 |
4.2.1 路径任务驱动的协作工作平台功能设计 |
4.2.2 基于网页的协作工作平台功能实现 |
4.3 基于行为改变技术的患者移动终端设计与实现 |
4.3.1 行为改变轮驱动的干预功能设计 |
4.3.2 面向多平台的移动终端功能实现 |
4.3.3 面向患者依从性的移动终端试点性应用评价 |
4.4 系统部署与实际应用情况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面向数字化慢病管理的多维度评价体系研究 |
5.1 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多维度评价体系构建 |
5.1.1 慢病管理领域评价方法概述 |
5.1.2 面向个体层面的数字化慢病管理评估模型提炼 |
5.2 基于系统观察性数据的回顾性评价 |
5.2.1 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方法 |
5.2.2 回顾性评价结果总结 |
5.3 基于多层次临床试验的前瞻性评价 |
5.3.1 探究慢阻肺患者院外管理效果的前后对比试验 |
5.3.2 探究高血压患者院外管理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9)互联网医院项目代码自动生成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相关技术介绍 |
1.3.1 Spring Boot框架 |
1.3.2 基于模板的代码生成技术 |
1.3.3 自动代码生成策略 |
1.3.4 MyBatis-Plus功能组件 |
1.4 本文研究意义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互联网医院代码自动生成的需求分析与整体设计 |
2.1 研究需求分析 |
2.2 设计目标 |
2.3 整体结构设计 |
2.4 模板引擎技术选型与设计分析 |
2.5 数据库操作层技术选型与设计分析 |
2.6 数据规范层技术选型与设计分析 |
2.7 输入设计层技术选型与设计分析 |
第三章 互联网医院系统代码自动生成工具设计 |
3.1 代码自动生成工具模块划分 |
3.2 数据库生成设计 |
3.3 数据获取模块功能设计 |
3.4 数据规范模块功能设计 |
3.5 模板设计 |
3.5.1 母模板设计 |
3.5.2 微元模板设计 |
3.6 数据接收模块功能设计 |
3.7 代码自动生成模块功能设计 |
第四章 互联网医院项目代码自动生成技术的实现与测试 |
4.1 数据库自动生成的实现与测试 |
4.1.1 表设计文档的设计与实现 |
4.1.2 医院风格建表文件生成 |
4.2 数据获取模块的实现与测试 |
4.3 数据规范模块的实现与测试 |
4.4 数据接收模块的实现与测试 |
4.5 模板库设计的实现与测试 |
4.6 代码生成模块的实现与测试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工作总结 |
5.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面向B5G智能组网的新型安全防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与符号列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B5G智能组网研究现状 |
1.2.2 人工智能安全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布局 |
第二章 相关基础知识 |
2.1 B5G智能组网模式 |
2.1.1 软件定义网络 |
2.1.2 信息中心网络 |
2.1.3 移动边缘计算 |
2.2 深度学习及其安全基础 |
2.2.1 深度学习的网络模型 |
2.2.2 典型对抗攻击技术 |
2.2.3 经典对抗防御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B5G云端网络的流量应用层感知与细粒度QoS优化 |
3.1 引言 |
3.2 基于DPI的大规模云端SDN网络流量应用层行为感知与QoS优化 |
3.2.1 系统组件 |
3.2.2 系统模型 |
3.2.3 系统性能测试验证 |
3.3 B5G云端多租户SDN网络的流量应用层SLA感知与细粒度QoS优化 |
3.3.1 设计原理 |
3.3.2 实验与结果分析 |
3.4 大规模ICN流量应用层QoE感知与细粒度QoS优化 |
3.4.1 具体方案 |
3.4.2 性能分析与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B5G云边融合的异构资源与复杂计算任务智能调度 |
4.1 引言 |
4.2 基于服务流行度的B5G异构资源动态调度 |
4.2.1 服务流行度建模 |
4.2.2 计算成本建模 |
4.2.3 效用函数 |
4.2.4 服务流行度感知的计算资源调度算法 |
4.2.5 移动性与异构性感知的计算资源调度算法 |
4.2.6 实验方案与结果分析 |
4.3 基于知识流行度的复杂学习任务智能调度 |
4.3.1 知识中心网络模型 |
4.3.2 边缘学习即服务框架 |
4.3.3 基于知识流行度的边缘学习任务分配方法 |
4.3.4 性能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B5G移动边缘计算的敏感数据与知识安全保护 |
5.1 引言 |
5.2 B5G移动边缘计算的合谋攻击模型 |
5.2.1 恶意诽谤 |
5.2.2 信誉欺骗 |
5.3 基于共识信息随机重加密的合谋攻击缓解机制 |
5.3.1 共识信息随机重加密的系统框架 |
5.3.2 单一MEC的共识信息随机重加密 |
5.3.3 多MEC的共识信息随机重加密 |
5.3.4 基于共识信息重加密的合谋攻击缓解在能源互联网中的应用 |
5.4 不可信环境下基于区块链共识的B5G边缘知识安全共享方法 |
5.4.1 不可信环境下知识安全共享的需求分析 |
5.4.2 基于区块链共识的B5G边缘知识安全共享框架 |
5.4.3 设计原理与工作流程 |
5.4.4 基于知识流行度证明的共识机制 |
5.4.5 实验方案设计 |
5.4.6 实验结果与性能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B5G边缘学习的对抗攻击与防御方法 |
6.1 引言 |
6.2 B5G边缘学习的安全防护需求 |
6.3 去中心化的对抗样本识别与快速预警机制 |
6.3.1 攻击建模与系统结构 |
6.3.2 对抗样本识别与快速预警算法 |
6.3.3 MNIST标准数据集上的验证 |
6.3.4 工业数据集上的验证 |
6.4 去中心化的对抗样本多阶段免疫防御 |
6.4.1 边缘学习中对抗样本的免疫学建模 |
6.4.2 基于区块链的服务编排在边缘学习中应用现状 |
6.4.3 去中心化的对抗样本多阶段免疫防御系统设计思路 |
6.4.4 去中心化的免疫防御策略组合 |
6.4.5 基于树莓派的对抗样本攻击防御实验设计 |
6.4.6 实验结果与性能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四、Internet在医院应用中的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J]. 盛永琴,张莹.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1(24)
- [2]身联网+医疗健康及其相关医学装备安全风险应对[J]. 李志勇,彭雄俊,李鹏伟,薛瀚,李路斌,崔泽实. 中国医学装备, 2021(12)
- [3]第三方支付在医院的应用及风险防控研究 ——以A医院为例[D]. 王灵慧.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1
- [4]医患交互数据驱动的移动问诊用户服务评价影响机制研究[D]. 谭鸿瀛.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5]青年人选择远程医疗服务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D]. 郝虹雨.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6]网络流行语言对小学生写作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邓怡汝. 青海师范大学, 2021(02)
- [7]构建基于智慧医疗的整形美容外科患者全程化管理网络系统[D]. 晏青.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8]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D]. 汪哲宇. 浙江大学, 2021(01)
- [9]互联网医院项目代码自动生成的设计与实现[D]. 滕杨凡.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10]面向B5G智能组网的新型安全防护技术研究[D]. 李高磊.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