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印刷资源供应链问题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胡学谦[1](2021)在《我国传统媒介融合发展的动力分析与困境反思》文中提出
陈怡颖[2](2021)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家书屋的精准服务模式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农家书屋,作为一个农村基层文化服务机构,自2007年投入建设以来,历经了十余年发展建设。虽在工程建设初期就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社会经济脚步的日益加快,大部分地区的农家书屋工程并没有适应时代浪潮,出现发展受阻或停滞的现象,且无法满足新时代农村居民对文化信息服务提出的新要求。立足于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农家书屋仍然是乡村振兴战略在文化领域的重要阵地,承担着乡村文化振兴的重任。因此,农家书屋需要在乡村振兴新形势下解决好发展存在的问题,寻找新的发展方式,推进农家书屋的创新和服务转型,助力乡村振兴。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山东省R市部分农家书屋的走访调查,结合网络调研等方法,深入了解农家书屋的发展及运行现状,解析存在问题及原因,探究阻碍其发展和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影响因素。结合农家书屋用户群体的需求,有针对性的构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农家书屋精准服务模式,并给出精准服务实施的对策建议。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1)关于农家书屋的发展现状和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影响因素方面的分析。在文献阅读及网络数据调研的基础上,对山东省R市农家书屋的服务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归纳总结农家书屋当前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据此,结合元分析法对制约农家书屋助力乡村振兴的影响因素进行总结、集成,得到影响因素集后再运用DEMATEL模型分析计算,最终识别出7个关键影响因素。其按中心度大小排序依次为:书屋运营管理、书屋服务水平、书屋资源配置、财政投入与资金保障、政策保障参与、网络通信建设、人力资源配置,为后续精准服务模式的构建提供依据。(2)构建乡村振兴背景下农家书屋精准服务模式的框架体系,这是本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引入精准服务的理论与思想,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家书屋服务的创新转型构建新模式。首先阐述了该模式的内涵,并分析了构建该模式的动因。然后对该模式下的四个组成要素进行叙述,进而探讨了该模式的服务方式及流程,构建出农家书屋精准服务模式框架,包含资源数据建设层、技术处理支持层、服务内容应用层、用户服务交互层四个层面。最后,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农家书屋精准服务模式建设的应用对策和建议,包括书屋资源供给方面、书屋服务延伸方面、书屋先进技术引入等方面。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时代背景下,本文为农家书屋提质增效构建精准服务模式,该研究丰富了农家书屋服务的理论体系,延伸和拓展了农家书屋服务的研究领域和方向。研究结论将有助于提高乡村振兴背景下农家书屋的服务水平,促进农家书屋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服务的升级转型,更好的发挥文化服务职能,引领千家万户的百姓走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陈珏[3](2019)在《并购交易中对赌条款对标的公司激励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各行业中的龙头企业不再局限于凭借自身资源独立发展,通过借助资本的力量进行同行业横纵向并购扩张,以谋求公司自身业务与标的公司协同发展形成规模效应,扩大公司市场份额;传统行业的龙头公司为实现业务结构的升级,通过并购新兴经济行业优质标的,使公司向盈利高效的新兴行业扩张。2010年-2018年以来,中国资本市场并购交易活跃,上市公司并购交易案例呈井喷式爆发,高估值高溢价的交易案层出不穷。并购交易双方在达成交易时点,对于标的公司高估值存在的不确定性风险,对赌条款作为并购方风险对冲的管理工具应运而生。2019年上市公司出现了大面积的商誉减值计提现象,说明上市公司对并购标的未来发展预期偏向负面,也是对交易时点高估值溢价的一种否定。而对赌条款作为高估值风险不确定性的管理工具是否真正起到了对并购方的保障作用,以及对标的公司的激励作用,值得重新思考。本文从对赌条款的概念着手,从理论角度分析对赌条款本身的风险,同时选取并购交易中典型代表行业的小样本案例,对比分析不同对赌条款设计方案对标的公司在承诺期间、承诺期后的激励效果。笔者通过分析发现90%以上标的公司在对赌承诺期结束后均出现业绩表现大幅下滑的情况。究其本质原因在于高并购交易对价匹配超过标的公司运营能力的高业绩目标,标的公司在承诺期内为避免因对赌失败进行业绩补偿,将通过各种方式提升完成承诺目标,然而一旦承诺期结束业绩压力不复存在,标的公司超过自身运营能力的业绩表现将难以持续,业绩表现大幅下滑甚至低于并购交易前。因此,设置合理的业绩对赌目标对标的公司未来发展具有正面的激励效果,反之则不利于标的公司未来可持续的业绩增长。在并购交易的实务实践中,标的公司原股东及管理层切忌在交易时点贪图高并购对价而承诺不切实际的业绩目标,并购方也应在并购交易前对标的公司的运营能力深入调查了解,设置合理的对赌条款,以期对标的公司未来发展形成可持续的正面激励作用。
王涑[4](2014)在《《都市周报》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报业的不断发展,近几年全国各大报业集团均在都市报,晚报等市场之外积极开辟城市类周报的市场,以此来填补原本报纸内容在生活服务信息市场上的空白。本文以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旗下《都市周报》为样本,运用战略管理理论,结合《都市周报》的行业环境及自身特点,通过对自身优势和劣势的分析,对其当前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提出一些建设性构想,为《都市周报》的品牌塑造和发展壮大提供理论依据,并希望能对报社及其他同类型单位的竞争策略提供启发和借鉴作用。本文的主体部分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论文的选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及意义。第二章是相关理论综述,包括对本文所用的PEST分析工具、波特五力模型、SWOT分析方法和价值链理论进行了简单阐述。第三章针对《都市周报》所处的宏观环境,运用PEST工具对其进行分析;对于《都市周报》的行业环境进行分析所采用的是迈克尔·波特先生的五力分析模型;以及对于《都市周报》进行了具体的内部条件的价值链分析,并且对其作出SWOT分析,明确其所面临的机遇和威胁。第四张阐述《都市周报》竞争战略的选择和目前实施状况。第五章对于《都市周报》的竞争战略提出了相关的建议。第六章为本文的结论与展望。
王倩妮[5](2014)在《产业集群人力资源集聚力评价研究 ——以对高校应届毕业生的调研为例》文中提出产业集群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现象,许多国家和地区将产业集群的发展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选择。近年来,产业集群中的人力资源支持已经成为当前及未来产业集群急需解决的问题。现有研究中众多学者依然从自然资源、技术等硬性因素对产业集群进行分析,而对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人力资源支撑问题关注不够,在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急剧转型,招工难和就业难结构性矛盾益发突出的背景下,推进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的保障。随着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急剧变化,我国的许多产业集群正在面对人力资源支撑的挑战。本文围绕着产业集群集聚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影响因素、效应机理等问题,通过对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并结合劳动力市场中应届大学毕业生产业集群就业意向的调研,制定了产业集群人力资源集聚力分析量表,构建了产业集群人力资源集聚力测算模型。在对全国14所大学近400名应届大学生问卷调查基础上,运用SPSS软件,分析了影响产业集群人力资源集聚的26项因素,得出结论:集群成长空间吸引力是产业集群人力资源集聚力的主要因素;产业集群经济吸引力的作用弱化,但其中工资水平依然是大学生,尤其是专科学生关注的焦点;产业集群的区位吸引力并不是产业集群人力资源集聚力的主要因素,但也起着相对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所在地的生活成本;让女性求职者更具归属感是产业集群应该关注的。论文最后在前述研究基础上,就地方政府及相关企业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人力资源集聚提出以下建议:优化集群内的企业管理;关注不同求职者的需求,重视集群自身与员工的共同成长;改善集群的经济环境;建立先进的集群人文环境;改善区域环境。希望研究观点能对各地的产业集群规划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新兴[6](2012)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研究》文中提出世纪之交,普遍均等、惠及全民图书馆服务理念的复兴与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技术的日臻完善,共同推动了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兴起和发展。继“十一五”规划提出“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后,“十二五”规划将“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列为发展目标,预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将迎来一个新的高潮。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整合不同图书馆各自为政的信息资源建设业务,优化信息资源建设的成本效益,提高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整体效能。信息资源建设模式涉及到经费来源、人事安排、业务规范,以及信息资源产权、整合、物流等信息资源建设的各个方面,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核心问题。本文介绍和分析了图书馆事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情况。以信息资源建设的经费来源和实施主体为依据,提炼出我国大陆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主要模式。系统探讨了不同规模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适宜采取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并以山西省为例进行具体分析。展望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模式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及其信息资源建设。我国大陆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但已在全国形成蔓延之势;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服务区域以城市为主,但已开始向农村延伸;按照服务的覆盖范围,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包括省级、市级、县级等不同的规模;地方政府主导与图书馆自发推动两种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启动模式并行。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变革了信息资源建设的模式,改进了信息资源建设经费投入机制,创新了信息资源产权解决方式,促进了信息资源的流通和利用。第2章,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理论基础与指导原则。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的稳步发展需要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并坚持科学的指导原则。集群理论、长尾理论、劳动分工理论、资源配置理论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理论基础。全局导向原则、协同合作原则、各尽所能原则、用户参建原则应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坚持的指导原则。第3章,发达国家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美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特点是拥有完备的法律保障体系,多渠道的经费来源,完善的理事会制度和图书馆协会标准条例的规范。英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以全面的用户需求调查,严格的评估制度,详细的发展规划,细致的建设标准为特征。澳大利亚的州政府和市县政府共同以实物或经费划拨的方式,州立图书馆以配置图书或参与书目加工等方式支持各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工作,但各州的具体实施方式又不尽相同。第4章,港澳台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香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成员馆被划分为不同的层级,信息资源实行分层收藏;建立中央备用书库作为贮存图书馆;通过专业公司和审计署等第三方组织对信息资源建设工作进行严格审计。澳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成员馆分工收藏文献,通过法定收藏制度全面收藏本地出版物,注重馆藏资源保护与特藏开发。台湾总分馆体系由总馆承担信息资源建设业务,按照学科专业特色为分馆配置馆藏。台湾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的信息资源建设有专门的法规保障,并且非常强调馆藏统计工作。第5章,大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及其模式。大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特点是多元化的经费投入主体,多样化的资源采编方式,因地制宜的文献物流方案等。根据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经费来源和实施主体,可以把大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划分为统一建设模式、委托建设模式、联合建设模式、自主建设模式。从信息资源建设经费来源、信息资源产权解决方式、保障措施等方面归纳了各种模式的特点。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方政府财政能力、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覆盖范围、公共图书馆的基础条件等方面对各种模式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第6章,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的选择。按照覆盖的行政区等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可划分为省级、地级、县级服务体系。不同等级的服务体系适用不同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同一等级,不同面积和结构的行政区的服务体系适宜采取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也各不相同。在省级服务体系层面,分别分析了面积较大的省级行政区和面积较小的省级行政区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适合的资源建设模式。在地级服务体系层面,分别分析了混合型和单一型地级行政区范围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适合的资源建设模式。在县级服务体系层面,分别分析了县、县级市、市辖区范围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适合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以山西省为例,在细致分析了各个行政区的面积、经济状况、政府财政能力、图书馆基础条件等主客观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各地适合采取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第7章,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的发展趋势。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科研图书馆合作构建跨系统的图书馆服务体系是大势所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将与其他系统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融合,从而转变为更高层级的跨系统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混合型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实现模式转变的需要满足的条件包括政府部门提供政策的保障,统一管理机构的统筹协调,信息技术平台的强力支持。第8章,结语。系统归纳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分析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未来的研究展望。
赵四东[7](2012)在《中国文化规划研究:内容、层系、方法、案例》文中指出论文分析了文化规划的内涵、国内外实践工作和理论研究进展等,从完善城市规划理论方法体系的视角,构建了我国转型期城市规划体系中的文化规划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并以晋北城镇群、深圳、桃源居社区文化规划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理论框架主要探讨了文化规划编制和实施的若干技术要点,包括规划编制流程、目标价值、主要类型及其内容、基本定位与内容层系、文化规划及其实施效应评估等;方法体系包括文化发展现状评估方法、文化规划的基本规划方法及其实施效果评估方法等。
侯家麟[8](2012)在《知识服务模式下高校图书馆绩效及价值评估研究 ——基于价值网视角》文中研究说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经济社会的逐步形成,使得现代图书馆由传统的文献服务逐步向信息服务、知识服务方向发展。为了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高校图书馆亟需提高服务质量,提高用户的满意度,逐步建设成为满足现代社会需求的“知识服务”型图书馆。“评估”作为科学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变传统的经验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立一套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评估体系是高校图书馆沿着正确轨迹迅速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首先对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我国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然后从价值网理论角度出发,阐述了价值网绩效评价的内涵、评价指标的特点以及评价指标设计的原则,分析了影响价值网绩效评价的因素,构建了图书馆价值网绩效评估体系与选择评价方法。在基于知识服务的高校图书馆价值评估研究中,通过对相关理论进行梳理,明确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概念、特点与范畴。在此基础上,通过与一些图书馆专家的不断交流,共同探讨对以“知识服务”为核心价值的高校图书馆所应承担的各种“新”的服务功能,而后通过对这些功能进行功能定义与功能整理,完成基于知识服务的高校图书馆的功能分解图。然后利用专家调查法对高校图书馆功能进行专家打分,利用用户调查问卷法对用户体验进行调查统计,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描述性统计方法计算出专家对各部门的预测功能评价系数与用户对各部门的感知功能评价系数。最后运用挣得值分析思想做出挣得值分析曲线,在挣得值分析曲线可以直观的看出图书馆各部门的专家预测功能评价系数,用户感知的功能价值系数和实际成本分配系数的大小情况,并进行相互比较,发现高校图书馆在发展知识服务过程中存在的发展不均衡、侧重存在偏差等问题,并根据这些存在的问题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实现评价的意义和价值。
贺敏[9](2011)在《南昌TD实业公司市场营销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和脊梁,印钞造币企业是国有企业中重要而最特殊的一类。南昌TD公司是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南钞公司下属的多元企业,是典型的国有三产企业。按照国家关于国有多经企业与主业实行分离的要求,TD公司已经由行业保护下的多元企业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最终发展成具有独立法人治理结构的现代化企业。目前特种防伪印刷市场竞争激烈,制定并选择合适的市场营销战略,提出具备可操作性的保障措施,对TD公司扩大业务规模、提升市场份额、树立特色品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从TD公司的内部营销管理情况和外部营销环境出发,运用营销组合理论、营销激励机制理论,以SWOT分析法为手段,重点分析了TD公司存在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TD公司的市场营销战略,明确了市场战略定位,并从打造营销队伍、建立品牌效应、提升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市场营销战略实现的保障措施。
姜帆[10](2010)在《数字传播背景下广告的生存与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在数字传播背景下,广告的生存与发展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广告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传播环境和营销环境发生巨变时,广告将如何应对?本文以此作为重要研究背景,从广告的生存形态、产业形态和观念形态三个层面展开广告生存和发展问题的探讨。广告遵循新传播技术——新媒介形态——新广告形态的发展逻辑,因此本文首先将数字传播背景下媒介形态的演进纳入研究视野,将其划分为传统大众媒介的数字化转型、媒介形态融合以及媒介最终的数据库生存三个阶段。然后以达尔文主义作为分析范式,认为数字传播背景下广告生存形态的变迁将经历三个阶段:即传统广告的延续和创新、数字新媒介广告的兴起和应用、以及广告数据库生存的颠覆性变革。在数字传播背景下,媒介融合带来媒介形态边界的模糊化,从而导致新媒介广告并非通过媒介载体就能做出明确区分,呈现出从媒介形态化到泛形态化的转变,即多种形态混一或是完全崭新的广告形态样式。而资讯化和交互性是广告生存形态变迁的本质要求。广告成为资讯平台,在此基础上消费者和广告之间开始了信息传递的双向互动。当媒介进入数据库生存的终极形态阶段时,只有广告数据库能在最大程度上凸显广告资讯化和交互性的特点,因此成为广告在数字传播背景下的终极生存形态。本文认为,专业化是广告数据库生存的核心内涵。广告公司和专门的数据库厂商是广告数据库的创建主体,互联网和数字电视专业广告频道是广告数据库的两个主要发布渠道。广告数据库将基于内容销售和电子商务创建两种赢利模式。数字传播背景下广告生存形态的改变必然带来广告产业的变革。本文认为,在确立信息服务业的产业定位基础上,广告公司正积极探索如何在多样化形态的媒体平台上运作广告资讯,成为资讯的运作者、整合者和传播者。数字传播背景下广告产业将转型为“大广告产业”,即基于营销传播领域的产业融合所形成的跨越传统广告产业边界的产业形态。这需要广告产业以高度专业化打造核心竞争力,进行广告产业链的垂直整合,并对广告公司的组织结构进行合理调整。数字传播背景下广告将走向告知功能观念的回归并进行升级。广告告知功能的回归是广告在诱导功能不断张大以至危及广告行业自身发展的困境下的必然发展趋势。广告告知功能观念的升级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广告营销观念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的根本转型;其二,广告信息告知内容的升级,即作为资讯化平台的广告要接近完全商品信息;其三,广告信息告知形式的升级,即买卖双方实现信息互动。广告专业化的数据库生存与广告告知功能观念的升级是相互契合的,而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为广告告知功能的升级提供了技术上的重要保障。
二、我国印刷资源供应链问题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印刷资源供应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乡村振兴背景下农家书屋的精准服务模式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农家书屋的研究现状 |
1.2.2 精准服务的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分析方法 |
1.4.2 实地调查法 |
1.4.3 DEMATEL分析方法 |
1.4.4 网络调查法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农家书屋 |
2.1.1 农家书屋的概念及特征 |
2.1.2 农家书屋的发展历程及功能作用 |
2.2 精准服务 |
2.2.1 精准服务的概念 |
2.2.2 精准服务模式 |
2.3 乡村振兴战略 |
第3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家书屋的服务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3.1 农家书屋的服务现状调查分析 |
3.1.1 农家书屋现状调查 |
3.1.2 农家书屋的服务现状分析 |
3.1.3 农家书屋服务存在的问题 |
3.2 农家书屋用户群体的需求现状分析 |
3.2.1 农家书屋用户群体的需求分析 |
3.2.2 农家书屋用户群体的需求层次分析 |
3.3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家书屋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
3.3.1 基于元分析的影响因素初步筛选 |
3.3.2 基于DEMATEL的关键影响因素识别 |
第4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家书屋精准服务模式构建 |
4.1 农家书屋精准服务模式的内涵 |
4.2 农家书屋开展精准服务的动因分析 |
4.2.1 国家相关政策制度的驱动 |
4.2.2 农民文化信息需求的驱动 |
4.2.3 专业信息技术应用的驱动 |
4.3 农家书屋精准服务模式的组成要素 |
4.3.1 精准服务的对象 |
4.3.2 精准服务的人员 |
4.3.3 精准服务的环境 |
4.3.4 精准服务的内容 |
4.4 农家书屋精准服务的方式及过程 |
4.4.1 线下精准服务 |
4.4.2 线上精准服务 |
4.4.3 线上线下结合的精准服务 |
4.5 农家书屋精准服务模式框架构建 |
第5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家书屋精准服务模式的应用对策 |
5.1 优化农家书屋多方面的资源供给渠道 |
5.1.1 增强社会力量参与,拓展“供应链” |
5.1.2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落实财政投入 |
5.2 强化农家书屋多渠道的精准服务延伸 |
5.2.1 完善多渠道建设,打造精准服务延伸 |
5.2.2 加大宣传力度,辐射服务范围 |
5.3 引入农家书屋多手段的先进服务技术 |
5.3.1 利用前沿技术准确定位推送 |
5.3.2 提供高质量资源的服务内容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关于山东省 R 市农家书屋现状调查 |
致谢 |
(3)并购交易中对赌条款对标的公司激励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框架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对赌条款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
第一节 对赌条款内容概述 |
一、对赌条款概念 |
二、对赌条款的构成要素 |
三、对赌条款约定承诺目标类别 |
第二节 对赌条款的理论基础与可能面临的风险 |
一、期权理论与期权理论下对赌条款可能面临的风险 |
二、激励理论与激励理论下对赌条款可能面临的风险 |
三、信息不对称理论与信息不对称理论下对赌条款可能面临的风险 |
四、博弈理论与博弈理论下对赌条款可能面临的风险 |
第三章 典型行业上市公司并购交易对赌案例介绍 |
第一节 案例选取标准 |
第二节 生物医药行业 |
一、上海莱士血液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收购郑州邦和生物药业有限公司 |
二、广东溢多利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收购湖南新合新生物医药有限公 |
第三节 机械设备行业 |
一、东莞劲胜精密组件股份有限公司收购深圳市创世纪机械有限公司 |
二、松德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收购深圳大宇精雕科技有限公司 |
第四节 计算机行业 |
一、神州数码信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收购北京中农信达信息技术有限公 |
二、四川创意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收购上海格蒂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
第五节 传媒行业 |
一、拓维信息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收购上海火溶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二、北京神州泰岳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收购天津壳木软件有限公司 |
第六节 公用事业行业 |
一、江苏维尔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收购杭州能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
二、四川环能德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收购江苏华大离心机股份有限公司 |
第七节 化工行业 |
一、青海金瑞矿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收购重庆庆龙精细锶盐化工有限公 |
二、淄博齐翔腾达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收购山东齐鲁科力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
第四章 对赌条款对标的公司激励作用分析 |
第一节 并购标的对赌承诺期前后业绩表现 |
一、并购标的对赌承诺期前后财务业绩表现 |
二、并购标的对赌承诺期前后非财务业绩表现 |
三、并购标的对赌承诺期前后业绩综合表现 |
第二节 对赌条款设计对标的公司激励作用影响分析 |
一、股权价值评估方法 |
二、业绩承诺目标制定 |
三、业绩承诺补偿方案制定 |
四、业绩承诺奖励方案制定 |
五、业绩承诺完成情况评价与对赌承诺期后标的公司业绩表现分析 |
第五章 结论启示与不足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启示 |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都市周报》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外竞争战略研究动态 |
1.2.2 关于我国报业的竞争战略研究动态 |
1.3 研究思路、架构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架构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企业战略理论 |
2.1.1 企业战略管理的概念 |
2.1.2 企业战略管理的层次结构 |
2.1.3 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 |
2.2 战略管理分析方法 |
2.2.1 PEST分析模型介绍 |
2.2.2 五力分析模型介绍 |
2.2.3 SWOT分析概述 |
2.2.4 价值链分析法概述 |
第三章 《都市周报》现状及竞争环境分析 |
3.1 《都市周报》现状概述 |
3.1.1 《都市周报》发展历程 |
3.1.2 报纸现状 |
3.2 《都市周报》宏观环境分析 |
3.2.1 政治环境分析 |
3.2.2 经济环境分析 |
3.2.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3.2.4 科学技术环境分析 |
3.3 《都市周报》行业分析 |
3.3.1 现有竞争者分析 |
3.3.2 潜在竞争者分析 |
3.3.3 替代品分析 |
3.3.4 购买者分析 |
3.3.5 供货商分析 |
3.4 《都市周报》内部条件分析 |
3.4.1 《都市周报》部门职能 |
3.4.2 《都市周报》的企业形象 |
3.4.3 《都市周报》的人员构成 |
3.4.4 《都市周报》的企业文化 |
3.4.5 《都市周报》的财务能力 |
3.4.6 《都市周报》价值链分析 |
3.5 《都市周报》SWOT分析 |
3.5.1 优势 |
3.5.2 劣势 |
3.5.3 机会 |
3.5.4 威胁 |
第四章 《都市周报》竞争战略的选择和实施现状 |
4.1 《都市周报》竞争战略选择 |
4.2 《都市周报》竞争战略的实施 |
4.2.1 《都市周报》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实施现状 |
4.2.2 《都市周报》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实施中的不足 |
第五章 《都市周报》竞争战略相关建议 |
5.1 《都市周报》差异化竞争战略深化建议 |
5.1.1 产品内容上的建议 |
5.1.2 广告服务方面的建议 |
5.1.3 印刷发行和渠道拓展方面的建议 |
5.1.4 品牌活动方面的建议 |
5.1.5 新媒体方面的建议 |
5.1.6 人才战略上的建议 |
5.2 《都市周报》差异化竞争战略建议总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中的不足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产业集群人力资源集聚力评价研究 ——以对高校应届毕业生的调研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思路 |
1.2.3 研究方法 |
1.3 文献综述 |
1.3.1 产业集群人力资源国外研究现状 |
1.3.2 产业集群人力资源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创新及展望 |
1.4.1 本文可能存在的创新点 |
1.4.2 研究展望 |
1.5 选择应届毕业生为调研对象的原因 |
第二章 产业集群人力资源集聚力理论分析 |
2.1 产业集群概念的界定 |
2.2 产业集群人力资源集聚力概念的界定及特点 |
2.2.1 “产业集群人力资源集聚力”概念的界定 |
2.2.2 产业集群人力资源集聚的特点 |
2.3 产业集群人力资源集聚的作用 |
2.4 产业集群人力资源吸引力效应机理研究 |
第三章 产业集群人力资源集聚力因素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与研究步骤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步骤 |
3.2 初始问卷的设计 |
3.2.1 问卷项目的搜集 |
3.2.2 初始问卷的形成 |
3.3 试调查及修改 |
3.3.1 样本选取 |
3.3.2 试调查结果分析 |
3.3.3 因素排名 |
3.4 研究假设 |
第四章 产业集群人力资源集聚力因素的实证研究 |
4.1 数据收集 |
4.2 信度效度分析 |
4.2.1 问卷效度分析 |
4.2.2 问卷信度分析 |
4.3 问卷因子分析 |
4.3.1 可行性分析 |
4.3.2 因子分析 |
4.3.3 因子分析结论 |
4.4 描述性统计 |
4.5 人口统计变量上的差异 |
4.5.1 性别变量上的差异 |
4.5.2 学历变量上的差异 |
4.5.3 专业变量上的差异 |
4.5.4 生源地变量上的差异 |
4.5.5 大学类别变量上的差异 |
4.6 研究结果分析 |
第五章 总结与建议 |
5.1 研究总结 |
5.2 提升产业集群人力资源集聚力的建议 |
5.2.1 优化集群内的企业管理 |
5.2.2 重视集群自身与员工的共同成长 |
5.2.3 改善集群的经济环境 |
5.2.4 建立先进的集群文化环境 |
5.2.5 改善相应的区域环境 |
5.2.6 关注不同类型求职者的需求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产业集群人力资源集聚力预调查问卷 |
附录B 产业集群人力资源集聚力正式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表目录 图目录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
0.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0.1.1 选题背景 |
0.1.2 研究意义 |
0.2 国外研究进展 |
0.2.1 国外研究现状 |
0.2.2 国外研究评析 |
0.3 国内研究进展 |
0.3.1 国内研究现状 |
0.3.2 国内研究评析 |
0.4 研究目标与方法 |
0.4.1 研究目标 |
0.4.2 研究方法 |
0.5 研究难点与创新 |
0.5.1 研究难点 |
0.5.2 主要创新 1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及其信息资源建设 |
1.1 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兴起与发展 |
1.1.1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内涵 |
1.1.2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背景 |
1.1.3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
1.2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与特点 |
1.2.1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 |
1.2.2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特点 |
1.3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给信息资源建设带来的变革 |
1.3.1 改变了信息资源建设的模式 |
1.3.2 形成了多元化的经费投入机制 |
1.3.3 促进了信息资源的流通和利用 |
1.3.4 创新了信息资源产权解决方式 2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理论基础与指导原则 |
2.1 理论基础 |
2.1.1 集群理论 |
2.1.2 长尾理论 |
2.1.3 劳动分工理论 |
2.1.4 资源配置理论 |
2.2 指导原则 |
2.2.1 全局导向原则 |
2.2.2 协同合作原则 |
2.2.3 各尽所能原则 |
2.2.4 用户参建原则 3 发达国家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 |
3.1 美国 |
3.1.1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表现形式 |
3.1.2 公共图书馆系统的信息资源建设 |
3.1.3 地区图书馆系统的信息资源建设 |
3.2 英国 |
3.2.1 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 |
3.2.2 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 |
3.2.3 特点分析 |
3.3 澳大利亚 |
3.3.1 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 |
3.3.2 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 |
3.3.3 特点分析 4 港澳台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 |
4.1 香港 |
4.1.1 组织架构 |
4.1.2 信息资源建设 |
4.1.3 特点及可资借鉴之处 |
4.2 澳门 |
4.2.1 组织架构 |
4.2.2 信息资源建设 |
4.2.3 特点及可资借鉴之处 |
4.3 台湾 |
4.3.1 总分馆体系 |
4.3.2 公共图书馆服务网 5 大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及模式 |
5.1 大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 |
5.1.1 信息资源建设现状 |
5.1.2 特点分析 |
5.2 信息资源建设的模式划分 |
5.2.1 统一建设模式 |
5.2.2 委托建设模式 |
5.2.3 联合建设模式 |
5.2.4 自主建设模式 |
5.3 统一建设模式 |
5.3.1 典型案例 |
5.3.2 特点分析 |
5.3.3 适用性分析 |
5.4 委托建设模式 |
5.4.1 典型案例 |
5.4.2 特点分析 |
5.4.3 适用性分析 |
5.5 联合建设模式 |
5.5.1 典型案例 |
5.5.2 特点分析 |
5.5.3 适用性分析 |
5.6 自主建设模式 |
5.6.1 典型案例 |
5.6.2 特征分析 |
5.6.3 适用性分析 6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的选择 |
6.1 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
6.1.1 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 |
6.1.2 成员图书馆的原有基础 |
6.1.3 图书馆领导的思想观念 |
6.1.4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规模 |
6.1.5 政府部门的公共文化服务意识 |
6.1.6 社会力量对文化事业重视程度 |
6.2 各级行政区适用的模式 |
6.2.1 省级行政区 |
6.2.2 地级行政区 |
6.2.3 县级行政区 |
6.3 模式选择案例分析 |
6.3.1 省级行政区 |
6.3.2 地级行政区 |
6.3.3 县级行政区 7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的发展趋势 |
7.1 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发生转变的原因 |
7.1.1 单一系统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存在封闭性 |
7.1.2 不同系统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具有互补性 |
7.2 实现信息资源建设模式转变的条件 |
7.2.1 政府部门提供政策的保障 |
7.2.2 统一管理机构的统筹规划 |
7.2.3 信息技术平台的强力支撑 |
7.3 信息资源建设模式转变的成功实践 |
7.3.1 协作网的组织运行机制 |
7.3.2 协作网资源建设的内容 |
7.3.3 协作网资源建设的成效 |
7.3.4 特点及启示 8 结语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局限 |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后记 |
(7)中国文化规划研究:内容、层系、方法、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时代背景中的研究选题 |
1.1.1 城市文化趋同与本土意识觉醒 |
1.1.2 因应时代吁求的课题研究意义 |
1.2 主要概念的内涵界定 |
1.2.1 文化 |
1.2.2 城市文化 |
1.2.3 文化规划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1 主要研究问题 |
1.3.2 研究内容框架 |
1.3.3 基本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和实践进展 |
2.1 国外研究进展及其局限性 |
2.1.1 以福利政策为核心的观念兴起阶段(1980年代以前) |
2.1.2 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快速发展阶段(1980年代期间) |
2.1.3 以社会经济综合目标主导的基本成熟阶段(1990年代期间) |
2.1.4 以地方协作为核心的新型文化规划探索阶段(2000年以来) |
2.2 国内相关研究和实践进展 |
2.2.1 文化发展实践历程 |
2.2.2 文化发展理论研究 |
2.2.3 当前面临的挑战与困惑 |
2.3 国内外研究和实践的评价 |
2.3.1 国内外研究和实践的评价 |
2.3.2 中国文化规划的动力机制 |
第三章 文化规划的理论基础与方法体系 |
3.1 文化规划的理论基础 |
3.1.1 文化地域分异性和多样性理论 |
3.1.2 文化系统论和文化生态学理论 |
3.1.3 文化发展演化和异质共生理论 |
3.1.4 文化发展时间--空间系统理论 |
3.1.5 城市文化编码与译码互动理论 |
3.1.6 城市意象理论和图底关系理论 |
3.1.7 地方场所精神和文脉主义理论 |
3.2 文化规划编制和实施的理论框架 |
3.2.1 文化规划编制流程 |
3.2.2 文化规划的原则理念 |
3.2.3 文化规划的价值取向和目标系统 |
3.2.4 文化规划的基本内容与层系设计 |
3.2.5 文化规划及其实施效应评估 |
3.3 文化规划编制和实施的方法体系 |
3.3.1 文化发展现状评估方法 |
3.3.2 文化规划基本规划方法 |
3.3.3 文化规划实施效果评估方法 |
第四章 文化规划实践案例研究 |
4.1 晋北城镇群文化发展战略规划构想 |
4.1.1 项目认知 |
4.1.2 发展背景与发展现状多维解读 |
4.1.3 文化特色凝练和目标战略谋划 |
4.1.4 发展路径与空间布局规划构想 |
4.1.5 行动项目规划和关键保障措施 |
4.1.6 区域文化规划评论 |
4.2 深圳市文化立市战略空间发展规划 |
4.2.1 项目认知 |
4.2.2 编制背景与城市文化要素评估 |
4.2.3 城市文化空间发展的战略目标 |
4.2.4 文化空间结构体系与规划指引 |
4.2.5 规划实施关键保障措施 |
4.2.6 实施效果评估和规划评论 |
4.3 深圳市桃源居社区文化发展规划 |
4.3.1 项目认知 |
4.3.2 社区文化背景环境和发展历程分析 |
4.3.3 社区文化发展目标与战略 |
4.3.4 社区文化体系发展与空间布局 |
4.3.5 社区文化发展保障措施 |
4.3.6 实施效果评估和规划评论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可能的创新点 |
5.3 发展趋势和有待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成果情况 |
致谢 |
(8)知识服务模式下高校图书馆绩效及价值评估研究 ——基于价值网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
1.3.1 研究方法及内容 |
1.3.2 总体框架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2.1 绩效评估理论概述 |
2.1.1 绩效的内涵 |
2.1.2 绩效评估的概念 |
2.1.3 绩效评估理论的发展 |
2.2 价值网理论概述 |
2.2.1 价值网概念 |
2.2.2 从价值链到价值网 |
2.2.3 图书馆价值网结构分析 |
2.3 价值工程方法概述 |
2.3.1 价值工程的概念 |
2.3.2 价值工程的实施步骤 |
2.4 挣得值分析方法在知识服务评估中的应用 |
2.4.1 从信息服务到知识服务 |
2.4.2 知识服务与信息服务的概念 |
2.4.3 挣得值分析方法在知识服务评估中的应用 |
第三章 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的比较研究 |
3.1 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现状分析 |
3.1.1 外国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现状分析 |
3.1.2 中国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现状分析 |
3.2 国外高校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模式 |
3.2.1 美国高校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模式 |
3.2.2 德国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 |
3.2.3 其他国家高校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模式 |
3.3 中国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 |
3.3.1 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内容 |
3.3.2 构建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模式 |
第四章 基于价值网的高校图书馆绩效评估 |
4.1 价值网绩效评估分析 |
4.1.1 价值网绩效评估的内涵 |
4.1.2 绩效评估指标设计原则 |
4.2 指标体系的设计 |
4.2.1 评估指标设计流程 |
4.2.2 绩效评估要素 |
4.2.3 绩效评估体系构建的目标 |
4.3 构建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
4.3.1 绩效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2 指标体系的确定 |
4.4 绩效评估体系的检测和应用研究 |
4.4.1 检测绩效考核体系的信度和效度 |
4.4.2 绩效考核指标值的标准化 |
4.4.3 绩效考核指标的数据计算和权重的确定 |
第五章 基于知识服务的高校图书馆价值评估 |
5.1 评估方法选择分析 |
5.1.1 运用价值工程方法评估的背景 |
5.1.2 选择价值工程方法的原因 |
5.2 价值工程在提高图书馆知识服务价值中的应用 |
5.2.1 运用价值工程评估的可行性分析 |
5.2.2 功能整理和功能定义 |
5.3 确定功能评价系数 |
5.4 确定成本系数 |
5.5 功能评价和结果分析 |
第六章 应用实例:TJPU 图书馆知识服务价值评估 |
6.1 应用研究对象的选择 |
6.2 指标计算分析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本文研究成果的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致谢 |
(9)南昌TD实业公司市场营销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营销组合理论 |
2.1.1 以生产者为中心的营销组合理论 |
2.1.2 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组合理论 |
2.1.3 强调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互动的营销组合理论 |
2.2 营销激励机制理论 |
2.2.1 激励机制类型 |
2.2.2 激励机制设计原则 |
2.2.3 激励手段选择类型 |
第3章 南昌TD公司的营销环境分析 |
3.1 南昌TD公司基本情况 |
3.1.1 历史沿革 |
3.1.2 组织结构及人员情况 |
3.1.3 主要产品和客户 |
3.1.4 主要资产设备 |
3.2 南昌TD公司外部营销环境分析 |
3.2.1 印钞行业内多元企业整体分析 |
3.2.2 国内特种防伪印刷市场分析 |
3.3 南昌TD公司内部营销管理分析 |
3.3.1 产品结构分析 |
3.3.2 产品成本分析 |
3.3.3 营销能力分析 |
第4章 南昌TD公司市场营销战略分析与战略定位 |
4.1 南昌TD公司营销战略的SWOT分析 |
4.1.1 优势 |
4.1.2 劣势 |
4.1.3 机遇 |
4.1.4 威胁 |
4.2 南昌TD公司市场营销竞争战略方式选择 |
4.2.1 企业竞争战略的主要模型 |
4.2.2 TD公司市场竞争战略选择 |
4.3 南昌TD公司市场营销战略定位 |
4.3.1 目标 |
4.3.2 范围 |
第5章 南昌TD公司市场营销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 营销队伍建设保障措施 |
5.2 塑造良好品牌保障措施 |
5.2.1 品牌形象塑造范围 |
5.2.2 品牌形象塑造的实施步骤 |
5.3 优化激励机制保障措施 |
5.4 提高客户关系管理能力 |
5.5 整体动员实行全面营销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数字传播背景下广告的生存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一、数字传播与媒介形态变迁研究文献综述 |
二、数字技术与新媒介研究文献综述 |
三、数字传播与广告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
第三节 本研究力图解决的主要问题与理论资源 |
一、本研究力图解决的主要问题 |
二、理论资源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和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数字传播与媒介发展 |
第一节 技术变革与媒介发展 |
一、媒介发展理论:技术变革与媒介发展视角 |
二、三次重大传播技术革命与媒介发展 |
第二节 数字传播背景下媒介形态的演进 |
一、传统大众媒介的数字化转型 |
二、媒介形态融合趋向 |
三、媒介的终极生存形态——数据库生存 |
第三章 数字传播与广告生存形态的变迁 |
第一节 广告生存形态变迁的逻辑法则 |
一、数字技术诞生前广告生存形态变迁的梳理 |
二、基于达尔文主义范式的分析 |
第二节 数字传播背景下广告生存形态的变迁 |
一、传统广告的延续和创新 |
二、新媒介广告的多样化生存形态 |
三、数字传播背景下广告生存形态变迁的本质 |
第三节 数字传播背景下广告的重新定义 |
一、新媒介广告形态的传播特征 |
二、未来广告的重新定义 |
第四章 数字传播背景下广告的专业化数据库生存 |
第一节 互联网交互信息平台上广告生存形态的变革 |
一、广告生存形态变革的原因解析 |
二、数字传播背景下广告的终极生存形态:数据库生存 |
第二节 广告数据库生存的核心内涵与具体形态 |
一、广告数据库生存的核心内涵——专业化 |
二、广告数据库生存的具体形态 |
第三节 广告专业化数据库生存的赢利模式 |
一、基于内容销售的赢利模式 |
二、基于电子商务的赢利模式 |
第五章 数字传播与广告产业形态的演进 |
第一节 数字传播技术对传统广告产业形态的影响 |
一、广告公司业务形态:从单一到多元 |
二、广告产业链:原有格局被改变 |
三、广告产业发展业态:业态边界模糊化 |
第二节 数字传播背景下广告产业形态的转型 |
一、广告产业的重新定位:信息服务业 |
二、广告产业形态的转型——"大广告产业" |
第三节 数字传播背景下广告产业形态的重构 |
一、打造广告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高度专业化 |
二、广告产业链的重构 |
三、广告公司组织结构的调整 |
第六章 数字传播与广告观念形态的变迁 |
第一节 广告营销功能观的现代转型——广告告知功能的回归 |
一、关于广告营销功能观的检讨 |
二、数字传播背景下广告告知功能的回归 |
第二节 数字传播背景下广告告知功能观念的升级 |
一、数字传播背景下广告告知功能观的升级及其可行性 |
二、广告的数据库生存形态与新告知功能观的契合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四、我国印刷资源供应链问题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传统媒介融合发展的动力分析与困境反思[D]. 胡学谦. 华中农业大学, 2021
- [2]乡村振兴背景下农家书屋的精准服务模式及对策研究[D]. 陈怡颖.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并购交易中对赌条款对标的公司激励效果的研究[D]. 陈珏. 厦门大学, 2019(12)
- [4]《都市周报》竞争战略研究[D]. 王涑. 昆明理工大学, 2014(02)
- [5]产业集群人力资源集聚力评价研究 ——以对高校应届毕业生的调研为例[D]. 王倩妮. 江西理工大学, 2014(07)
- [6]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研究[D]. 张新兴. 武汉大学, 2012(06)
- [7]中国文化规划研究:内容、层系、方法、案例[D]. 赵四东. 兰州大学, 2012(09)
- [8]知识服务模式下高校图书馆绩效及价值评估研究 ——基于价值网视角[D]. 侯家麟. 天津大学, 2012(05)
- [9]南昌TD实业公司市场营销战略研究[D]. 贺敏. 南昌大学, 2011(04)
- [10]数字传播背景下广告的生存与发展研究[D]. 姜帆. 武汉大学,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