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教研为先导 以课题为载体 大力提高教师队伍信息化水平(论文文献综述)
张景景[1](2021)在《南昌市Z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闫佳伟[2](2021)在《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意义在该意见中得到了明确规定,并将其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也是实现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要求。21世纪以来,课程改革不断推动着教育体系的深化,使我国的教育既满足时代性又具有规律性。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有力推动着育人方式的不断变革,使我国在提高育人水平的同时也能提升国民素质,对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教育发展的前瞻性与人才培养时代性具有重大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中学阶段处于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在学校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与长远意义。因此中学的教育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旗帜,在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念上严格遵循党的教育大政方针,秉持学校的立校文化与育人目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本研究充分认识到当前中学阶段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要性,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首先,本研究从正本清源的角度,对立德树人进行历史溯源与理论研究,基于传统文化及近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立德树人的发展研究,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教育方针与育人导向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时代责任、具体内涵与价值意义。其次,基于现实审视的角度,对本研究中的个案F中学立德树人实践进行研究,并将实践工作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进行对标分析,从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六个维度,将该校德育工作进行归类梳理。从立德树人的顶层设计、实践落地、管理效能三个角度对个案进行研究,总结该校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方面的有益经验与成功做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中的目标、内容和协同机制三方面,反思出当前该校主要面临的德育目标体系建构不清、大中小幼德育体系衔接不畅、德育课程体系建构不全、德育综合实践创新力度不大、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程度不高等亟需进一步提升的问题。在反思的基础上,从《指南》指要求的六个维度出发重构该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实施路径。最后,本研究继续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诸多要素中核心的三方面内容,即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以及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给出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完善建议。
王子晗[3](2021)在《幼儿园园长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文中指出在社会分工日益明确的当下,专业化成为社会各行业的共同追求。《教师专业标准》和《园长专业标准》的颁布进一步证明了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成为我国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之一。园长作为履行幼儿园领导与管理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是其重要的职责。课题研究对教师专业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课题研究中的园长引领对调动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十分重要,因此本研究聚焦于园长发挥其领导力,通过课题研究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通过访谈、观察、文本分析挖掘一所公办幼儿园园长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历程,分析其中的园长引领与教师专业专业成长,探究影响园长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师发展的因素,提出园长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议。本研究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问题的提出。研究背景是园长应承担起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职责;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园长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存在不足。对幼儿园园长,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成为研究者进行了文献综述并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本研究的研究意义包括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第二部分是研究设计。选择质性研究取向,采用个案研究法探索园长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以一所公办幼儿园的园长与教师为对象,通过访谈法、观察法、文本分析法搜集资料。本研究注意符合研究伦理规范。第三部分是个案呈现。以幼儿园课题工作进展时间为线索,以园长和教师认知的变化,行动的过程,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内在逻辑,用叙事的方式对园长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进行了呈现,分为三个阶段:“课题研究就是一项任务”、“让课题研究为教师成长插上腾飞的翅膀”、“山重水复勇往直前,柳暗花明更进一步”。第四部分是讨论与研究结论。园长在课题研究中引领教师树立研究观念,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整合多种资源,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理念上获得发展。研究结论探讨了园长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园长的观念意识与能力,教师的科研观念与能力,有关部门对幼儿园课题研究的指导与管理,从园长引领和外部支持两方面提出了园长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对研究者本人的收获,研究过程进行了反思。
李云嘉[4](2020)在《小学数学教研组活动成效提升的问题研究 ——以Y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教研组是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校开展教学研究的基本组织单位,由承担同一教学任务的教师组成从事教学与研究的合作团体,主要作用是管理学科教师的业务工作、组织教师完成教学工作计划与总结、组织年级组进行集体备课,以及把握教学进度。教研组通过开展教研组活动实现管理学科教师的业务工作、组织教师完成教学工作计划与总结、组织年级组进行集体备课把握教学进度,以及组织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等组织功能。常见的教研组活动有业务学习、集体备课、课例研究、教学质量评价与分析、课题研究等形式。长久以来我国绝大多数中小学的教研工作基本都是在这样的框架里运转。从多年的教学经验可以观察到,教研组活动开展得越好,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就越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也越高。但是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均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标准,以往的教研组活动成效达不到预想的目标,如:学科教研组中缺少专业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停滞、教师对教学任务敷衍了事、学生成绩提升缓慢等。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研究如何提升教研组活动成效的问题,将有助于突破教研管理的瓶颈,从而促进新课改的深入开展,进一步切合新课改所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教学理念。笔者以所在学校为样本,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小学数学教研组日常开展的各项教研活动成效进行调查,根据前人奠定的教育理论为基础对调查结果探究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制约教研组活动成效的因素,分析教研组活动成效提升的路径和方向,从而为提高本校数学教学质量、增强数学教研组的“生命力”、促进本校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一些可行性的策略建议。本论文开展的研究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部分。在实践研究部分,笔者对样本学校所开展了问卷调查,并对采样结果从不同层面分析出导致样本学校教研组开展的教研组活动成效不佳的因素,从而有针对性的展开提升教研组活动成效的改善思路,最终归纳出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研组活动成效提升应采取的开展方向及策略,使得研究成果具有实践意义。本篇论文研究可得出如下两方面结果:1.针对小学数学教研组的常规性教研活动、课例研究、课题研究、教学测量与分析评价、专家引领为主的教师培训、校际间交流等六类教研组活动成效的提升提出了基于研究思考所得出的可行性策略。2.小学数学教研组可通过制定发展规划、设立教研组活动管理制度、明确教研组长工作职责以及建立教研活动的评价促进方案等保障机制,以达到提升教研组活动成效的目标。
欧阳懿璐[5](2020)在《初中教研组功能发挥及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研组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是教师从事教学与研究的合作团体,担负着教学与研究、学习与培训、管理与指导等功能。教研工作在推进课程改革、指导教学实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服务教育决策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岳阳市四所城区初中学校的教研组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岳阳市城区初中教研组功能发挥的现实情况进行实证研究与分析。对教研组的管理功能、培养功能、指导功能、研究功能四方面进行实证调查分析。如学校教研制度管理、教研组内氛围、教研活动开展情况等方面对教学行政领导、教研组组长、教研组老师等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调研发现受访学校在教研组培养功能、指导功能有许多宝贵经验,如名师工作室的示范引领、教研活动丰富多样、教研组特色创新等,不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且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教师专业发展。但同时也发现教研组管理功能发挥上存在着教研组制度建设不够完善,教研组内缺乏合理的考评机制等问题,未能真正发挥出教研组管理功能;教研组研究功能也不够突出,如教研组内氛围层面存在着教研组内合作教学的氛围较淡,多数教师更注重实践教学,而缺乏教育理论提升,教学成果转化未落到实处等。据此,从三个方面提出优化教研组建设的对策建议:一、健全教研组管理机制,完善保障机制。其中包括加强教研活动常规管理制度、教师教学研究制度、教研的评价与奖惩制度等。二、充分发挥教研组指导功能,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积极推动信息化“精准”教研。加强综合性与实践性教学研究,指导学校与教师不断创新教学组织形式与教育教学方式。创新教研工作方式,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教师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用区域教研、网络教研、主题教研、现场指导、教学展示、现场指导、项目研究等多种方式。信息化“精准”教研做到需求个性化、过程数据化、决策循证化。三、激活教研组研究功能发挥,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如加强关键环节研究,加强对课程、教学、作业研究,丰富学校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建立教师全员参与课题研究的科研机制,把问题作为课题研究,形成带有研究意识的教学行为模式。
程明喜[6](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文中指出课程价值取向是指课程设计主体进行课程设计时所持的导向性的价值观,具体表现为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确定中的选择性倾向。课程价值取向伴随课程设计的技术安排和要素实施的全过程,是课程设计具体技术背后的“幽灵”和“无形的手”。笔者在长期从事教师培训过程中发现,当前,我国教师培训课程呈现出价值取向多元、思想观念多样、课程设计理念纷繁芜杂、各种声音此消彼长现象。由于缺少研究,很多课程参与主体,包括不同培训机构、课程设计者、培训者、参培教师等课程取向意识缺失,无法在相对共识、清晰的课程立场下有效沟通、设计课程并形成合力,这是导致教师培训“无序”与“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立足于我国教师培训的历史与现实,视界从1978年起至2018年,整整贯通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研究旨在考察三个主要问题: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分期;二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三是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影响因素。研究以教师培训历史发展为主线,聚焦不同时期教师培训课程,主要采取了文献法、文本分析法、访谈法和德尔菲法。一是文献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相关文献的检索和阅读,确立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依据不同时期教师培训重要政策和关键事件,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进行了“四阶段”划分。将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置于历史坐标下,还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历史真相。二是文本分析。研究按教师培训发展四阶段展开,选取了不同时期多种形态的教师培训课程37份,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三方面展开文本分析,揭示了不同时期教师培训课程特征,并依据课程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做出判定,最后,确定了不同时期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进而全面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变迁。三是德尔菲法和访谈法。通过文献阅读,初步圈定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进一步运用德尔菲法,通过对11位培训专家的函询,确定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六个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教育改革与发展、培训政策与标准、培训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和课程设计者素质与观念;最后,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及参训教师的访谈,揭示了不同因素对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年),学历补偿、提高与继续教育初行阶段(1989-1998年),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年)以及“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至今)。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年)课程呈现出知识中心取向;学历补偿、提高与继续教育初行阶段(1989-1998年)课程呈现出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过渡取向;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年)课程呈现出能力中心取向;“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至今)课程呈现出专业发展取向与综合素养取向并存取向。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整体上呈现出由知识中心、能力中心、专业发展、向综合素养取向变迁的特征。第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形成与变迁受多种因素影响。第四,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遵循一定的变迁逻辑。本研究提出的建议是:一是对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者的建议:第一,加强教师培训课程研究,提升课程取向意识,在明晰的课程取向指导下实施课程设计技术;第二,加强教师培训政策、标准和理论学习,确保正确的课程价值取向和规范的课程设计技术。二是对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议:第一,把握教育改革与教育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对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作出正确判断;第二,有意识地建立课程设计团队,避免课程设计者个体视角偏见和经验束缚;第三,本着分层、分类、分岗的原则设置培训项目,基于教师实际,聚焦主题设计培训课程。三是对教师培训课程政策制定者的建议:第一,立足教育改革与发展,及时更新教师专业标准,为教师培训课程设计提供依据;第二,立足教师培训理论与实践,及时出台教师培训政策、推广教师培训经验。四是对教师培训课程研究者的建议:第一,进行综合素养取向下的教师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研究;第二,选择知识社会学视角对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进行深度分析。
邓梅艳[7](2019)在《“教科培”一体化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 ——以LJ小学为例》文中提出在国民教育体系以及个人的终身教育中,小学教育至关重要。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对于小学教师学科知识、教学技能、教科研等专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学校教研室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模式下,校本培训没有与教师教研、科研工作进行有效融合,使得培训内容与教研工作缺乏关联性,难以为科研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导致教师参考培训的意愿不足,培训效果及质量也不是太理想。如何结合新课改及教师专业发展新要求创新教师研训模式,已经成为现代小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所要思考的重要议题。为此,本文在研究中,选取长沙市LJ小学为例,通过梳理校本教研、校本科研、校本培训、“教科培”一体化以及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联系“教科培”一体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纽带,进而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制定出合理的对策。笔者首先从发展状况及面临问题两个方面分析LJ小学建校初期教科研及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然后从主要形式、主要内容、评价方式和组织保障四个方面详细介绍近年来LJ小学“教科培”一体化实践探索过程;最后对LJ小学“教科培”一体化取得的显着成效及当前存在的不足进行归纳总结,LJ小学教师整体专业知识水平提升、科研专业技能水平增强、专业自我实现认知更加明确、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同时面临着“教科培”一体化仍处于单向一体化阶段、实现路径不够丰富、科研作用发挥不充分问题,在此基础上提炼出该校“教科培”一体化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希望通过本选题研究,在为今后有效推动LJ小学“教研培”一体化进程提供决策依据与理论支持的同时为其他省市小学探索“教科培”一体化模式探索提供可参考借鉴价值。
张静晓[8](2019)在《河南省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平台。从近年来国家和河南省颁布的一系列关于教师培训的文件可以看出,对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进行整合,建立县级教师发展中心是改革的方向和趋势。县级教师发展中心的建立能够推动县域教育优质均衡可持续发展,促进县域内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开展教学研究和各类教师培训,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助推教师专业成长。本研究在对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必要性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对河南省部分县级教师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的现状进行调查。通过调研发现,河南省大部分县域没有建立县级教师发展中心,有的地区虽然进行了机构整合,但是机构整合后貌合神离。总的来说,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政策落实不到位,主要包括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引领不够、县级政府部门存在一定不作为现象;县级教师发展中心职能和级别界定不清晰;办学条件不完善,主要包括硬件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资金投入不足、课程资源不丰富;机构合作不顺利,主要包括县域内各教育机构整合后貌合神离、教师发展中心与高校、中小学协调机制不顺畅;评价机制不健全,主要包括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规范化标准尚未建立、培训质量保障体系不完善。要加强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做好顶层设计,发挥政策的引领作用,具体措施包括确立县级教师发展中心职能、完善财政拨款制度、加强机构组织建设;改善办学条件,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具体措施包括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课程资源库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优秀的教师团队,具体措施包括更新教师培训理念、优化教师团队结构、提升教师团队素质、创建教师学习共同体;建立协作机制,整合多方合作资源,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引导、实现教科研训一体化、优化多方机构合作协同制度;完善评价机制,规范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具体措施包括制定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标准、建立常规化的第三方评估机制。
侯晓梅[9](2019)在《中学优秀班主任工作室建设研究 ——以昆明市五华区L工作室为例》文中认为班主任在学校中担任着基础性工作,既是管理者、组织者,又是辅导者和协调者,构建了学校、家庭和社会间紧密的关联。伴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班主任培训已经无法适应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复杂性。昆明市五华区优秀班主任L工作室作为校级共同体,对于班主任的专业发展有独特的意义。笔者作为班主任工作室的成员,在三年的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把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理论作为理论支撑,通过文献法、访谈法和个案研究方法,深入观察和剖析工作室的建设情况,挖掘班主任专业学习共同体对班主任专业发展的积极作用;以及班主任专业学习共同体在构建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找到问题背后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和策略,对昆明市后续班主任工作室的建设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本研究对班主任工作室共同体建构的研究延续了霍德关于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五个维度来考虑:共享的价值与愿景、支持和共享的领导、集体学习和应用、共享个人实践和支持性条件。笔者结合班主任专业学习共同体在实践中呈现的特点,得出其建构的五个特点:建立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精神共同体;建立以合作为核心的文化共同体;建立以民主管理为核心的和谐共同体;建立以外部力量为保障的多元共同体;建立以集中式为特色的学习共同体。班主任工作室作为班主任培训的新载体,笔者结合个案研究法,对工作室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剖析,发现班主任在这种新生培训模式的推动下,有三方面的价值:班主任工作室成为班主任的学习基地—促进了班主任专业发展;是班主任专业成长的智库空间—提升了本区域班主任队伍整体素质;是班主任蜕变的孵化温室—创出班主任管理班级的风格和特色。同时,工作室作为班主任培训和促进班主任专业发展的新生事物,在建设过程中也遇到了困难和挑战,包括外部保障的不足和内部机制的缺陷。在此基础上,本文为班主任工作室未来的长远发展制定可行性的战略举措。
郑丹虹[10](2018)在《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视域下的学校教研组学习共同体的研究 ——以SL学校初中英语教研组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从当前教育改革新形势来看,学校的变革创新也是大势所趋。学校要进行变革创新,变革中教师作为课程的设计、组织和实施者的角色与身份日益凸显。作为教师个体与团队的组织载体,教研组成为这场变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随着国外学习型组织理论和学习共同体的引入,在我国教育界也掀起了一轮热潮。本研究中,教研组的组织理念是学习型教研组,教研组的活动过程是组织学习,教研组的操作模式是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组织强调五项修炼,它们分别是建立愿景、改变心智、团队学习、自我超越和系统思考。所以本研究希望教研组的成员一起建立教研组共同的奋斗愿景、改变组员的心智模式、开展团队学习活动、建立健全的教研制度、鼓励组员不断自我超越和进行系统思考。组织学习是组员在为组织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学习共同体制度的优势可以让教研组共同体相互支持和共同领导、共同的价值观与愿景、集体学习与实践、提供支持的条件、最后分享实践经验,共同打造出专业化高效能的教师团队。为了科学地总结当前学校教研组和学习共同体的研究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本文采取词频分析法、共词聚类分析法和多维尺度分析法对相关的文献进行数据化分析。而且由于个案研究的样本比较小,先把问卷初稿进行大量的随机预测,然后通过SPSS来对问卷的效度和信度进行分析,最后才把问卷调查的终稿发放给个案研究教研组的成员。本研究以深圳市宝安区SL学校初中英语教研组学习共同体为个案,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研究方法了解当前教研组存在的问题,如教研组学习共同体的定位(性质、文化特点、文化内容、组织职能、教研组长)不清晰、教研组学习共同体的常规教研(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反思、命题、比赛、业务学习、读书沙龙、师徒结对等)和特色教研(课例研究、课题研究、教学测量与评价研究)的活动制度不够完善,相关活动的开展也亟须提高频率和质量。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明确了教研组学习共同体的定位、制定教研组学习共同体的活动制度、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的教研组学习共同体的活动案例,以此来创建学习型教研组。希望教研组成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专业成长、学生的终身发展以及学校的声誉度都有所提高。
二、以教研为先导 以课题为载体 大力提高教师队伍信息化水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教研为先导 以课题为载体 大力提高教师队伍信息化水平(论文提纲范文)
(2)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以“立德树人”回应青少年成长时代挑战 |
(二)用“落实机制”破解立德树人关键问题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立德树人 |
(二)关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
(三)关于中学德育工作 |
(四)关于中学德育工作的国际比较 |
三、研究问题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立德树人 |
(二)落实机制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六、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一章 正本清源: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与发展探寻 |
一、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 |
二、党的教育方针与立德树人的发展探寻 |
(一)党的历史实践赋予立德树人的使命与责任 |
(二)关于新时代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研究 |
第二章 现实审视: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实践梳理 |
一、个案F中学的基本情况 |
(一)F中学办学发展历程与区域影响 |
(二)F中学建校以来课程与教学改革历史梳理 |
二、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实践研究样例 |
(一)以“1247”工作模式为载体的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
(二)以贯通式架构为依托的思政一体化课程实施 |
(三)以在体验中提升为追求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
(四)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
(五)以共同促进学生成长为目标的家校合作工作 |
三、依据《指南》分类梳理F中学工作实践 |
(一)基于课程育人维度 |
(二)基于文化育人维度 |
(三)基于活动育人维度 |
(四)基于实践育人维度 |
(五)基于管理育人维度 |
(六)基于协同育人维度 |
第三章 积极支撑: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有益经验 |
一、基于顶层设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一)关注国家教育政策的解读 |
(二)坚持学校改革规划的设计 |
(三)统筹学校改革资源的协调 |
二、以管理效能服务立德树人工作实施 |
(一)强化制度建设 |
(二)强化师资培育 |
三、以实践落地保障立德树人工作效果 |
(一)以五育并举为导向的全学科融合 |
(二)家校社会的全过程协同 |
(三)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全方位评价 |
第四章 内视反听: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问题反思 |
一、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证分析 |
(一)教师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二)学生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三)面向师生家长及居民的访谈与分析 |
(四)基于实证研究的问题小结 |
二、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目标机制问题 |
(一)立德树人系统化实施有待加强 |
(二)应重视立德树人诸多要素的良性互动 |
(三)需强化全面响应育人方式变革意识 |
三、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内容机制问题 |
(一)顶层设计与底层实施的双线融合契合度不够 |
(二)“五育并举”培养体系中德育路径创新还需拓宽 |
(三)需深化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课程、活动的深度融合 |
(四)应更注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宽视野 |
(五)需强化破“五唯”背景下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
四、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协同机制问题 |
(一)需加速提升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建设 |
(二)德育一体化纵向衔接与横向融合还需提升 |
(三)需建立教师专业发展与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
(四)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发展不均衡 |
第五章 完善之路: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新建构 |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指导与内在逻辑 |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
(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二、基于《指南》六个维度重构F中学立德树人实施路径 |
(一)课程育人:中小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
(二)文化育人:学校德育文化传承与创新 |
(三)活动育人:主体性德育活动体系 |
(四)实践育人:依托团·队学生工作体系开展综合实践 |
(五)管理育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
(六)协同育人:多要素协同育人体系 |
三、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构建议 |
(一)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 |
(二)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 |
(三)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F中学学科德育渗透工作 |
二、F中学家校委员会工作制度 |
三、F中学教育综合改革自评报告 |
四、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调查问卷报告 |
五、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访谈提纲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3)幼儿园园长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1.园长应承担起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职责 |
2.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 |
3.园长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存在不足 |
(二)文献综述 |
1.幼儿园园长相关研究 |
2.教师专业发展相关研究 |
3.教师成为研究者相关研究 |
4.相关研究述评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1.课题研究 |
2.教师专业发展 |
3.园长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
(四)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二、研究设计 |
(一)研究方法的确定 |
(二)研究对象的介绍 |
(三)进入现场与资料收集 |
1.进入研究现场 |
2.资料的收集 |
(四)研究伦理 |
三、园长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呈现 |
(一)“课题研究就是一项任务” |
1.“有课题就行,成什么样我不管” |
2.“外来的课题,高控的我们” |
3.“幼儿园没有课题就像没有能力似的” |
(二)“让课题研究为教师成长插上腾飞的翅膀” |
1.“后悔没有早些时候关注课题” |
2.“解决困难,补齐短板” |
3.“课题对我评职称是有帮助的” |
4.“不能为了业绩做科研” |
(三)“山重水复勇往直前,柳暗花明更进一步” |
1.“置身于浓郁研究氛围之中” |
2.“研究制度逐渐完善” |
3.“满满的收获” |
4.“研究成果必须回馈一线” |
5.“搭建更多的脚手架” |
四、讨论与分析 |
(一)园长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讨论 |
1.课题研究中园长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策略 |
2.园长以课题研究引领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
(二)研究结论 |
1.园长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2.园长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议 |
(三)研究反思 |
1.个人的成长与收获 |
2.研究过程的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4)小学数学教研组活动成效提升的问题研究 ——以Y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理论意义 |
(三)实践意义 |
三、教研组相关研究综述 |
(一)教研组发展沿革 |
(二)教研组研究文献综述 |
四、论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一)论文研究的思路 |
(二)论文研究的方法 |
第1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一)教研组 |
(二)教研组活动 |
(三)小学数学教研组活动 |
(四)教研组活动成效 |
二、教研组活动成效提升的理论基础 |
(一)专业学习共同体理论 |
(二)社会交换理论 |
(三)小学数学教学理论 |
第2章 小学数学教研组活动的现状、问题与原因分析 |
一、样本小学与数学教研组概况 |
(一)学校环境状况 |
(二)数学教研组人员结构 |
(三)数学教研组情况问卷调查 |
(四)访谈调查 |
二、样本小学数学教研组活动存在的问题 |
(一)教研组活动过于程式化 |
(二)教研组活动形式单一 |
(三)教研组活动缺乏实效性 |
(四)教研组活动“研”的成分太少 |
(五)教师内在专业发展需求不高,重视度、投入度不够 |
三、样本小学数学教研组活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社会深层观念没有改变 |
(二)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
(三)缺乏专业引领,教研组长学科带头作用不足 |
(四)教师意识跟不上,专业水平有限 |
第3章 小学数学教研组活动成效提升的对策 |
一、制订教研组发展规划 |
二、建立教研组活动保障机制 |
(一)教研组活动管理制度 |
(二)教研组长工作职责 |
(三)教研组活动评价促进方案 |
三、开展丰富多样的教研组活动 |
(一)常规性教研组活动 |
(二)以专家引领为主的校本教师培训教研组活动 |
(三)以课例研究为主的教研组活动 |
(四)以教学测量与分析评价为主的教研组活动 |
(五)以课题研究为主的教研组活动 |
(六)校际间交流研讨活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初中教研组功能发挥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概念界定 |
1.4.1 教研组 |
1.5 理论基础 |
1.5.1 学习共同体理论 |
1.5.2 知识管理理论 |
1.5.3 双因素理论 |
1.6 研究综述 |
1.6.1 关于教研组的研究 |
1.6.2 教研组的功能 |
1.6.3 关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
1.6.4 关于教研组存在问题的研究 |
1.6.5 综述小结 |
第2章 岳阳城区初中教研组功能发挥的现状调查 |
2.1 岳阳市城区初中教研组管理功能与指导功能现状调查 |
2.1.1 教研组人员构成基本情况 |
2.1.2 教研组管理制度调查分析 |
2.1.3 教研组指导激励调查分析 |
2.2 岳阳市城区初中教研组研究功能与培养功能发挥调查分析 |
2.2.1 教研组活动开展情况分析 |
2.2.2 教研组学习氛围调查分析 |
2.2.3 教研组团队合作研究分析 |
2.2.4 教研成果的转化调研分析 |
2.3 现状调查的结论 |
第3章 岳阳市城区初中教研组功能发挥的经验与问题 |
3.1 初中教研组功能发挥的经验 |
3.1.1 培养学科领头雁 |
3.1.2 提升团队专业水平 |
3.1.3 打造特色教研组 |
3.1.4 构建平台促成长 |
3.2 岳阳市城区初中教研组教研存在的问题 |
3.2.1 教研管理不到位 |
3.2.2 教研指导不深入 |
3.2.3 研究功能不突出 |
第4章 岳阳市城区初中教研组功能发挥的改进策略 |
4.1 健全教研组管理机制 |
4.1.1 加强教研组制度管理 |
4.1.2 教研组长能力管理 |
4.1.3 教研组文化管理 |
4.2 发挥骨干教师引领作用 |
4.3 积极推进信息化“精准”教研 |
4.4 激活教研组研究功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背景 |
三、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理解及界定 |
一、中小学教师培训 |
二、课程设计 |
三、价值与价值取向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理论意义 |
三、现实意义 |
第四节 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框架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变迁的研究 |
一、不同时期的研究成果 |
二、教师培训历史分期研究 |
三、教师培训历史变迁研究述评 |
第二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的研究 |
一、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 |
二、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研究 |
三、教师培训课程内容研究 |
四、教师培训课程问题与策略研究 |
第三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 |
一、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 |
二、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 |
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影响因素研究 |
第四节 关于教师培训的其他研究 |
一、教师培训思想研究 |
二、教师培训理论研究 |
三、教师培训政策研究 |
四、教师培训需求研究 |
五、教师知识与教师素质研究 |
第三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本体论研究 |
第一节 价值取向及其相关范畴 |
一、价值与价值取向 |
二、价值取向形成的机制 |
三、价值取向的特点、作用与规定性 |
第二节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及其价值取向 |
一、一般意义课程的多种界说 |
二、教师培训课程 |
三、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 |
第四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分期 |
第一节 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 年) |
一、培训背景 |
二、培训使命 |
三、课程资源建设 |
第二节 学历补偿、提高和继续教育初行并举阶段(1989-1998 年) |
一、培训背景 |
二、培训使命 |
三、课程资源建设 |
第三节 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 年) |
一、培训背景 |
二、培训使命 |
三、课程资源建设 |
第四节 “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 年至今) |
一、培训背景 |
二、培训使命 |
三、课程资源建设 |
第五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分析 |
第一节 知识中心取向教师培训课程的探察(1978-1988 年) |
一、学历补偿培训:八十年代教师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
二、非学历培训:八十年代非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
三、学历补偿阶段教师培训课程知识中心取向的共性特征分析 |
第二节 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过渡取向的教师培训课程分析(1989-1998 年) |
一、学历补偿与提高培训:九十年代教师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
二、继续教育:继续教育课程特征分析 |
三、学历补偿、提高和继续教育初行阶段教师培训课程知识向能力过渡取向的共性特征 |
第三节 能力中心取向的教师培训课程透视(1999-2009 年) |
一、全员教师岗位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
二、骨干教师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
三、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教师培训课程能力中心价值取向的共性特征 |
第四节 专业发展与综合素养取向下教师培训课程的聚焦(2010 年至今) |
一、“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
二、“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
三、“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教师培训课程专业发展和综合素养取向的共性特征分析 |
第六章 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影响因素的确定 |
一、可能影响因素的圈定 |
二、主要影响因素的确定 |
三、影响因素的分类 |
第二节 影响因素的分析 |
一、教育改革与发展 |
二、培训政策与标准 |
三、培训理论与实践 |
四、教育技术的发展 |
五、教师专业发展需求 |
六、课程设计者素质与观念 |
第三节 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
一、社会学的视角 |
二、课程目标的社会应对与选择 |
三、课程结构的社会谋划与平衡 |
四、课程内容的社会筛选与重组 |
五、培训方式的社会惯习与创新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
二、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呈现由知识中心、能力中心向专业发展和综合素养取向变迁的特征 |
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受多种因素影响 |
四、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遵循一定的变迁逻辑 |
第二节 研究建议 |
一、对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者的建议 |
二、对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议 |
三、对教师培训课程政策制定者的建议 |
四、对教师培训课程研究者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7)“教科培”一体化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 ——以LJ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节 问题提出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四节 概念界定 |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 |
二、“教科培”一体化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教科培”一体化与教师专业发展 |
第一节 “教科培”一体化 |
一、“教科培”一体化的内涵 |
二、“教科培”一体化发展阶段 |
第二节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
一、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内涵 |
二、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阶段 |
第三节 “教科培”一体化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
一、帮助教师找准及明确专业发展需求 |
二、大力提升教师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 |
三、强化教师对专业伦理本质认知理解 |
四、助力教师专业理想与专业自我实现 |
第二章 LJ小学“教科培”一体化前面临的问题 |
第一节 LJ小学“教科培”一体化前发展状况 |
一、LJ小学概况介绍 |
二、LJ小学校本教研、科研和培训状况 |
第二节 LJ小学“教科培”一体化前存在问题 |
一、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 |
二、教研、科研和培训流程相互分离 |
三、教师专业发展缺乏良好环境氛围 |
第三章 LJ小学“教科培”一体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探索 |
第一节 “教科培”一体化的主要形式 |
一、教学实践 |
二、自主研修 |
三、二次培训 |
四、自我反思 |
第二节 “教科培”一体化的主要内容 |
一、完善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夯实教师文化底蕴 |
二、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增强教师专业厚度 |
三、沉淀教师专业品质,浸润教师专业德性 |
四、多方聚集课堂,推动“教科培”纵深发展 |
五、拓宽“教科培”一体化形式,形成学习共同体文化 |
第三节 “教科培”一体化的评价方式 |
一、学分登记形成常态管理 |
二、自我评价促进内因成长 |
三、群体互评推动团队发展 |
第四节 “教科培”一体化的组织制度保障 |
一、“教科培”一体化的组织保障 |
二、“教科培”一体化的制度保障 |
第四章 LJ小学“教科培”一体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施效果与启示 |
第一节 LJ小学“教科培”一体化取得的显着成效 |
一、教师整体专业知识水平显着提升 |
二、教师科研专业技能水平日益增强 |
三、教师专业自我实现认知更加明确 |
四、教师专业发展助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 |
第二节 LJ小学“教科培”一体化实践中存在的不足 |
一、“教科培”一体化仍处于单向一体化阶段 |
二、“教科培”一体化实现路径仍有待拓展 |
三、科研在“教科培”一体化中的作用发挥不充分 |
第三节 LJ小学“教科培”一体化实践带来的启示 |
一、明确专业发展需求是教师专业自我实现的必要基础 |
二、教学科研是教师专业知识及技能全面提升的重要抓手 |
三、培养激发教师自觉性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提升的关键 |
四、“教科培”一体化制度体系是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的有力保障 |
五、“教科培”双向互动融合是教师专业自我增强的有效路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8)河南省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进一步落实国家教师培训机构改革政策的需要 |
(二)推动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 |
(三)打造区域特色教育改革品牌的需要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一)县级教师培训机构 |
(二)县级教师发展中心 |
四、文献综述 |
(一)国内文献综述 |
(二)国外文献综述 |
五、理论基础 |
(一)协同论 |
(二)学习共同体理论 |
(三)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六、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七、研究创新 |
第一章 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的必要性 |
一、国家教师培训政策的诉求 |
(一)加强县域教师发展机构的合作 |
(二)组建县级教师发展中心 |
二、教师教育的“一体化”趋势 |
(一)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一体化 |
(二)教师培训的多部门协同化 |
三、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 |
(一)县级教师发展中心能缓解工学矛盾 |
(二)县级教师发展中心能提升培训质量 |
四、县级教师教育机构的局限性 |
(一)教师进修学校 |
(二)教研室 |
(三)电教馆 |
(四)教科所 |
第二章 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的现状调查 |
一、河南省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情况 |
二、河南省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整体情况 |
三、部分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调研情况及结果分析 |
(一)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
(二)县域教师教育机构的基本情况 |
第三章 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
一、政策落实不到位 |
(一)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引领不够 |
(二)县级政府部门存在一定不作为现象 |
二、职能和级别界定不清晰 |
一)教师发展中心的职能不清 |
(二)教师发展中心的级别界定不明 |
三、办学条件不完善 |
(一)硬件设施落后 |
(二)师资力量薄弱 |
(三)资金投入不足 |
(四)课程资源不够丰富 |
四、机构合作不顺利 |
(一)县域内各教育机构整合后貌合神离 |
(二)教师发展中心与高校、中小学协调机制不顺畅 |
五、评价机制不健全 |
(一)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规范化标准尚未出台 |
(二)县级教师培训质量保障体系不完善 |
第四章 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的建议 |
一、做好顶层设计,发挥政策引领作用 |
(一)确立县级教师发展中心职能 |
(二)完善财政拨款制度 |
(三)加强机构组织建设 |
二、改善办学条件,营建良好教学环境 |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
(二)推进课程资源库建设 |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优秀的教师团队 |
(一)更新教师培训理念 |
(二)优化教师团队结构 |
(三)提升教师团队素质 |
(四)创建教师学习共同体 |
四、建立协作机制,整合多方合作资源 |
(一)加强引导 |
(二)实现教科研训一体化 |
(三)优化多方机构合作协同制度 |
五、完善评价机制,规范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 |
(一)制定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标准 |
(二)建立常规化的第三方评估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河南省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研究》调查问卷 |
附录 B 《河南省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研究》访谈提纲 |
附录 C 河南省部分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情况介绍 |
附录 D 县级教师发展中心成功案例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9)中学优秀班主任工作室建设研究 ——以昆明市五华区L工作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问题的缘起 |
1.1.1 班主任工作的现状困境 |
1.1.2 班主任对专业发展的需求 |
1.2 研究意义与价值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价值 |
1.3 核心概念与理论 |
1.3.1 核心概念 |
1.3.2 理论基础 |
1.4 相关文献述评 |
1.4.1 关于“班主任专业发展”的研究 |
1.4.2 关于“班主任培训”的研究 |
1.4.3 对己有研究的述评 |
1.5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5.1 研究目标 |
1.5.2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6.1 研究思路 |
1.6.2 研究方法 |
1.7 个案研究基础 |
1.7.1 个案研究思路 |
1.7.2 个案研究材料来源 |
1.8 个案研究访谈提纲 |
1.8.1 访谈目的 |
1.8.2 访谈对象 |
1.8.3 访谈提纲设计 |
1.8.4 访谈提纲 |
1.8.5 访谈实施 |
2. 优秀班主任L工作室建设实践 |
2.1 优秀班主任L工作室介绍 |
2.1.1 优秀班主任L工作室成立的背景 |
2.1.2 优秀班主任L老师的基本情况 |
2.1.3 优秀班主任L工作室的学员构成 |
2.1.4 优秀班主任L工作室的建设目标 |
2.1.5 优秀班主任L工作室培训方案 |
2.2 优秀班主任L工作室的建设情况 |
2.2.1 优秀班主任L工作室的成立 |
2.2.2 工作室开展活动的基本情况 |
2.2.3 工作室的建设特点 |
2.3 优秀班主任L工作室的建设成效 |
2.3.1 学习基地——促进了班主任专业发展 |
2.3.2 智库空间——提升了区域班主任队伍的整体素质 |
2.3.3 孵化温室——创出了班主任管理班级的风格和特色 |
2.3.4 学员班级管理实践的个案分析 |
3. 优秀班主任L工作室存在的困难及原因 |
3.1 外部保障的不足 |
3.1.1 缺乏主持人的培训系统,主持人继续学习的需求未考虑 |
3.1.2 投入活动经费不足,工作室活动开展受阻 |
3.1.3 过重的学员压力和负担,活动的时间无法保障 |
3.2 内部机制的缺陷 |
3.2.1 工作室制度不健全,活动开展保障力度降低 |
3.2.2 活动创新力不足,特色不够突出和鲜明 |
3.2.3 工作室成员主动性不够,对专业自主发展的意识不强 |
3.2.4 工作室未充分使用网络平台,信息交流有一定的局限性 |
3.2.5 学员教育科研的能力较弱,开展教育科研的自觉性不够强 |
4. 促进优秀班主任L工作室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
4.1 教育管理机构、工作室所依托的学校要做到齐抓共管 |
4.1.1 工作室所依托的学校 |
4.1.2 所在区域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
4.2. 明确工作室经费来源、支付流程 |
4.2.1 资金来源 |
4.2.2 支付内容 |
4.2.3 支取流程 |
4.3 建立注重实效的考核制度、激励措施,确保工作室的考核和评估有依据 |
4.3.1 注重考核制度的建设 |
4.3.2 注重激励制度的建设 |
4.4 内部挖潜,保证工作室有人带、有人学,有专业的指导、有切实的提升 |
4.4.1 全面培养工作室负责人 |
4.4.2 严格把控工作室成员素质 |
4.4.3 培育更加开放的工作室氛围 |
4.4.4 汲取外部力量,提升科研能力 |
4.5 建设宣传通道,扩大班主任工作室辐射、示范作用 |
4.5.1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班主任工作室进行推广 |
4.5.2 促进班主任工作室联盟的建立 |
4.5.3 建立班主任工作室与各学校之间的联动机制 |
4.6 工作室成员加强自我修养,激发发展的源动力 |
4.6.1 制定清晰、具体的发展目标 |
4.6.2 加强反思,使学习效果最大化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视域下的学校教研组学习共同体的研究 ——以SL学校初中英语教研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政策背景 |
二、时代背景 |
三、现实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拟解决的问题 |
第二章 学校教研组学习共同体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教研组 |
二、学习共同体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
一、学习型组织理论 |
二、组织学习理论 |
三、学习共同体理论 |
四、学习型组织(教研组)和学习共同体的关系辨析 |
五、建立学习型教研组学习共同体 |
第三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述评 |
第一节 教研组文献述评 |
一、数据样本与研究方法的选择 |
二、数据处理与分析 |
三、学校教研组研究的热点分析 |
四、学校教研组研究的趋势展望 |
第二节 学习共同体文献述评 |
一、数据样本与研究方法的选择 |
二、数据处理与分析 |
三、学习共同体研究的热点分析 |
四、学校教研组学习共同体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
第四章 研究的设计 |
第一节 研究的问题和内容 |
一、研究的问题 |
二、研究的内容 |
第二节 研究的概念框架图 |
第三节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第四节 研究的方法 |
第五章 教研组学习共同体的调查问卷的编制与发展 |
第一节 调查问卷量表的编制 |
第二节 调查问卷的预试情况 |
第三节 问卷的效度分析 |
第四节 问卷的信度分析 |
第五节 正式的调查问卷量表 |
第六节 访谈设计 |
第六章 SL学校初中英语教研组学习共同体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和访谈对象 |
第二节 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结果分析 |
第七章 策略的实施 |
第一节 明确教研组学习共同体的定位 |
第二节 制定教研组学习共同体的活动制度 |
一、备课 |
二、说课 |
三、上课 |
四、听课 |
五、评课 |
六、自查 |
七、命题 |
八、比赛 |
九、教辅 |
十、师徒结对 |
十一、业务学习 |
十二、课例研究 |
十三、课题研究 |
十四、教学测量与评价研究 |
第三节 开展教研组学习共同体的教研活动 |
一、集体备课 |
二、上课听课 |
三、说课评课 |
四、自查反思 |
五、课例研究 |
六、课题研究 |
七、教学测量与评价研究 |
第四节 评价教研组学习共同体的活动效能 |
第五节 推广教研组学习共同体的活动成果 |
一、以讲座分享式来推广 |
二、以课题研究模式推广 |
三、以帮扶结对形式推广 |
四、以线上宣传形式推广 |
第六节 总结教研组学习共同体的策略实施效果 |
第八章 研究的结论与反思 |
第一节 研究的结论 |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一、个案研究的样本量较小 |
二、教研组学习共同体的活动制度不够完善 |
三、教研组学习共同体的常规教研深度不够 |
四、教研组学习共同体的特色教研开展不足 |
五、教研组学习共同体的评价制度不够精细 |
六、教研组长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以教研为先导 以课题为载体 大力提高教师队伍信息化水平(论文参考文献)
- [1]南昌市Z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D]. 张景景.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2]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D]. 闫佳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幼儿园园长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D]. 王子晗.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4]小学数学教研组活动成效提升的问题研究 ——以Y校为例[D]. 李云嘉.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5]初中教研组功能发挥及策略研究[D]. 欧阳懿璐. 湖南理工学院, 2020(02)
- [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D]. 程明喜.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7]“教科培”一体化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 ——以LJ小学为例[D]. 邓梅艳.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 [8]河南省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D]. 张静晓. 河南大学, 2019(01)
- [9]中学优秀班主任工作室建设研究 ——以昆明市五华区L工作室为例[D]. 侯晓梅. 云南大学, 2019(03)
- [10]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视域下的学校教研组学习共同体的研究 ——以SL学校初中英语教研组为例[D]. 郑丹虹. 深圳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