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li J5株接种乳腺的免疫作用

E.coli J5株接种乳腺的免疫作用

一、乳腺接种E.coli J5株的免疫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屈云[1](2021)在《奶牛乳房炎病原菌调查及裂解性噬菌体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奶牛乳房炎是奶牛养殖过程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患有乳房炎的奶牛会出现产奶量下降,产出的牛乳质量下降,奶牛身体还会出现发烧、体重下降的情况,严重的病例还会引起奶牛的死亡。奶牛乳房炎常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一直制约着我国奶牛养殖业的发展。最常见的奶牛乳房炎病因是微生物感染,特别是葡萄球菌,一旦奶牛乳腺被病原菌感染会非常难治愈,且还可能出现交叉传染情况,给牧场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治疗奶牛乳房炎主要还是依靠抗生素,由于兽药残留严重和耐药菌株的出现等问题,学者们正在积极寻找可以替代抗生素的治疗方法。本研究通过对奶牛养殖过程中的乳房炎奶牛乳汁、乳头、皮毛等部位,及牛圈、挤奶车间等环境进行样品进行采集。分离鉴定出奶牛乳房炎致病菌,并挑选具有代表性且最难治愈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流行病学进行调查,然后利用其作为宿主菌,从奶牛养殖环境中分离出裂解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噬菌体,并深入探究噬菌体对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抑菌能力和生物学特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奶牛牧场共采集样品1000份,分离出细菌494株,总分离率为49.40%。分离菌株经过16S r DNA测序鉴定包括13种类别细菌,包括: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蜡状芽孢杆菌、谷氨酸棒杆菌、海氏肠球菌、棒状杆菌、克雷伯氏菌、浅绿气球菌、猪粪细菌、尿链球菌、格氏乳杆菌,其中葡萄球菌属又包括18个不同的种。(2)从上述葡萄球菌属中进一步鉴定出1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并对其流行病学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发现所有分离菌株都携带有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共检出13种肠毒素基因、5种其他毒力基因、2种耐消毒剂基因和12种耐药基因。传统肠毒素只检测出sec,携带率为56.25%,12种新型肠毒素携带率在12.50%和87.50%之间;1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nuc基因,携带率为75.00%,其中6株携带mec A基因(37.50%),所有nuc阳性菌株都同时携带hlα、hlβ基因(75.00%),tsst-1携带率为(68.75%),eta携带率为(12.50%);5种耐消毒剂基因的检测结果中,1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同时携带qac A/B及qac G基因(62.50%);共检出12种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其中grl A携带率最高(87.50%),van A和msr A检出率最低(6.25%),其余耐药基因携带率在12.50%~81.25%之间。(3)1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19种抗生素药物表现出耐受性,50.00%菌株为多重耐药菌(3-15耐),耐药谱最广达到15耐,12耐及以上菌株有6株。菌株对替考拉宁耐受性最强(75.00%),其次为青霉素(50.00%),也表现出对左氧氟沙星、氨苄西林、甲氧苄啶、诺氟沙星等其他抗生素不同程度的耐受性,菌株对头孢他啶、苯唑西林、链霉素有不同大小的中介和敏感率,没有菌株表现出对以上三种抗生素耐受;全部菌株对亚胺培南敏感。(4)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为宿主筛选得到一株肌尾科裂解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命名为SP-Cm Sa-11),其效价为:7.6×109PFU/m L;最佳MOI为:0.1;潜伏期为:60 min,爆发期为:40 min;裂解量约为:130 PFU/cell。该噬菌体的裂解谱包括13株乳房炎奶牛源金黄色葡萄球菌、7株人源MRSA、1株木糖葡萄球菌、1株表皮葡萄球菌、1株粪肠球菌。p H耐受范围为4.0-10.0;在40℃温度下可以正常存活,50℃生长受到一定抑制,可以在60℃存活40min,70℃存活20 min;对氯仿及紫外不敏感。(5)SP-Cm Sa-11在LB培养基及巴氏杀菌乳中表现出了很好的抑菌效果,在LB培养基中SP-Cm Sa-11可以在4小时左右完全裂解培养基质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巴氏杀菌乳中,相比于不加噬菌体的只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对照组,可以使巴氏灭菌乳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浓度降低106CFU/m L,持续抑菌时间可以达到36 h。

颜克旭[2](2020)在《头孢喹肟对大肠杆菌性奶牛乳腺炎的半体内药动药效同步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奶牛乳腺炎是危害奶牛养殖业的一种常见疾病,发病率高、易反复,给奶牛养殖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据报道,90%以上的奶牛乳腺炎是由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和乳房链球菌引起的。而大肠杆菌作为一种环境中广泛存在的条件性致病菌,更是增加奶牛患乳腺炎的发生概率。目前对于奶牛乳腺炎的防控仍然以抗生素为主,但是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病原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给临床治疗带来了难题。头孢喹肟作为第四代动物专用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近年来被用于治疗临床奶牛乳腺炎,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为了保证头孢喹肟治疗的有效性,同时减缓大肠杆菌对头孢喹肟耐药性的产生,开展了头孢喹肟对大肠杆菌性奶牛乳腺炎的半体内PK/PD同步模型研究,以期获得头孢喹肟对大肠杆菌的半体内PK/PD参数值,为临床上合理使用头孢喹肟提供试验依据。1.确定头孢喹肟对奶牛源大肠杆菌的野生型临界值及体外药效学研究为了了解奶牛源大肠杆菌对头孢喹肟的敏感性以及确定奶牛源大肠杆菌的野生型临界值,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了头孢喹肟对1073株临床分离奶牛源大肠杆菌的MIC,并通过ECOFFinder软件确定了头孢喹肟对奶牛源大肠杆菌的野生型临界值。结果表明,MIC分布范围在0.015~>64 μg/mL之间,MIC50和MIC90分别为0.03μg/mL和4μg/mL,头孢喹肟对奶牛源大肠杆菌的野生型临界值为0.125 μg/mL。为了对比头孢喹肟在不同基质中对大肠杆菌的抗菌活性差异性,进行了肉汤和牛奶中的药效学研究比较。通过微量稀释法测定了头孢喹肟对6株临床分离奶牛源大肠杆菌的MIC,范围在0.03~0.125 μg/mL(MH肉汤)和0.06~0.25 μg/mL(牛奶)之间,牛奶中的MIC是肉汤中的2倍,说明头孢喹肟在牛奶中的蛋白结合率较低,可以忽略不计;头孢喹肟对6株临床分离奶牛源大肠杆菌的MBC和MPC范围分别为0.06~0.25 μg/mL和0.075~0.6μg/mL,突变选择窗较窄,说明细菌的耐药突变概率较低;在MH肉汤和牛奶中,头孢喹肟对大肠杆菌的PAE分别为0.040~0.746 h和0.010~0.570 h,均小于1 h,说明头孢喹肟在两种基质中对大肠杆菌的抗菌后效应较短;在MH肉汤和牛奶中的杀菌曲线结果表明,当大肠杆菌初始菌量为106CFU/mL时,2倍MIC可以达到杀菌效果,而当大肠杆菌初始菌量为108 CFU/mL时,32倍MIC才可以达到杀菌效果,说明细菌量对头孢喹肟的抗菌效果有较大影响。2.头孢喹肟在健康奶牛乳汁中的药动学研究选取三只健康泌乳期荷斯坦奶牛,根据临床推荐的给药剂量,每个乳区灌注75mg头孢喹肟,给药间隔为12小时,连续给药三次,并在第一次和第三次给药前以及给药后的不同时间点采集奶牛乳汁样品。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法测定乳汁样品中的头孢喹肟浓度,再通过WinNonlin软件中的非房室模型分析头孢喹肟在健康奶牛乳汁中的药动学参数。结果显示,第一次给药后的AUC0-12h和第三次给药后的 AUC0-48h 分别为 15.53±5.64mg·h/mL 和 58.46±48.91 mg·h/mL;头孢喹肟在奶牛乳汁中的 Cmax分别为 1.80±0.64 mg/mL 和 1.54±0.23 mg/mL;Tmax分别为 1.71±1.18 h 和1.20±2.23 h;T1/2β 为 27.84±43.54 h;MRT 为 38.74±44.88 h。说明头孢喹肟在健康奶牛乳汁中迅速达到较高浓度并且维持时间较长。3.头孢喹肟对大肠杆菌的半体内药动药效同步模型研究通过药动学研究及体外药效学研究(牛奶中头孢喹肟的MIC值),确定不同时间点乳汁样品中的PK/PD参数(AUC0-24h/MIC)的值,取不同时间点采集的乳汁样品与不同初始菌量的大肠杆菌ATCC25922或大肠杆菌GM10-1,共同培养24 h,再通过滴板计数,确定样品对细菌的抗菌作用。采用SigmoidEmax模型对AUC0-24h/MIC值和细菌对数变化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拟合,其拟合度良好,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080、0.9171、0.8388和0.7946。通过计算得到不同抗菌活性下所需的PK/PD参数值,结果显示,当AUC0-24h/MIC为347352.44时,可以使初始菌量为106CFU/mL的大肠杆菌ATCC25922减少3.7×Log10 CFU/mL,达到清除效应;对于相同初始菌量的大肠杆菌GM10-1,当AUC0-24h/MIC为138820.89时,可以达到清除效应;而对于初始菌量为108CFU/mL的大肠杆菌ATCC25922,当AUC0-24h/MIC为404570.75时,可以使大肠杆菌菌量减少5.7×Log10 CFU/mL,达到清除效应;相同初始菌量的大肠杆菌GM10-1,达到清除效应时,AUC0-24h/MIC为187866.73。在临床治疗时,可以根据乳腺炎的病程,选取合适的PK/PD参数值,发挥头孢喹肟的理想治疗效果。

刘岐[3](2019)在《绵羊乳房炎病原菌分离鉴定及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估》文中研究说明乳房炎是哺乳动物非常普遍且危害巨大的一种疾病,严重影响乳畜的泌乳机能,对乳畜自身及新生动物健康造成威胁。绵羊作为优质的肉用品种,在我国青海、甘肃、西藏等地区被广泛养殖,但是长期以来,对乳房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奶牛和奶山羊,而绵羊乳房炎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次研究主要针对青海省绵羊乳房炎,以期为绵羊乳房炎的诊断、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研究采集了青海省绵羊临床乳房炎乳样,通过细菌分离培养、菌落观察、革兰氏染色、16S rDNA序列分析、特异性PCR扩增等方法对乳汁中的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并对分离的病原菌进行了药敏试验;以分离鉴定的菌株为材料,制备了绵羊乳房炎灭活疫苗,对陕西千阳地区的奶山羊进行免疫,采用间接ELISA方法测定奶山羊乳汁和血液中的抗体效价,并用乳房炎诊断液诊断隐性乳房炎的情况,评估疫苗免疫效果。研究结果如下:1.分离到了青海省部分地区绵羊乳房炎主要病原菌4种,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蜡样芽孢杆菌。2.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头孢菌素类和大环内酯类药物敏感,对青霉素类和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大肠杆菌对大部分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药物敏感,对青霉素类药物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耐药性;而链球菌对大部分抗菌药物均敏感;蜡样芽孢杆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比较敏感,对青霉素类药物耐药性高。3.经过两次免疫,羊乳汁和血液中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抗体效价水平均显着提高;在免疫后的60 d内,隐性乳房炎检出率下降了15.2%。结论:1.成功分离4种绵羊乳房炎病原菌。2.明确了绵羊乳房炎主要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3.本研究制备的绵羊乳房炎灭活疫苗能够刺激机体产生较高水平抗体,而且对隐性乳房炎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宋晓莉[4](2019)在《江苏部分地区肉羊源大肠杆菌的分子流行病学及其部分特性研究》文中提出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肉羊腹泻是肉羊养殖业中的一种常见疾病,对肉羊养殖的影响不容小觑。因其携带的毒力因子和血清型复杂多样,以及由于抗生素的乱用和滥用导致的耐药性在不同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异,给生产中预防和控制肉羊大肠杆菌病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为揭示临床健康肉羊源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携带情况及毒力基因的分布情况,于2017~2018年采集江苏部分地区临床健康肉羊源肛拭子样品共计925份样品,运用PCR方法对其主要毒力基因(K88、K99、987P、F41、HPI、LEE、ST1、ST2、LT1、Stx1、Stx2、Stx2e)进行了快速检测及分离鉴定。结果发现,不同地区样品中各毒力因子有所差异,并且与猪、禽、牛、禽源大肠杆菌毒力基因分布存在差异,Stx1+毒素阳性率(31.57%)过高,而在羊身上却不致病,很可能肉羊是人源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储存宿主。样品中未检测到987P、F18、ST2、Stx2e,K88+检出率为1.62%,仅在扬州和海门地区检出;F41+、K99+的总检出率分别为0.97%与0.11%,仅在扬州市检出;HPI+总检出率为40.43%;LEE+总检出率为4.65%;HPI+总检出率为31.57%;Stx2+总检出率为2.83%,仅在扬州、海门、灌云检出,Stx1和Stx2;ST1+仅在扬州检出,总检出率为0.11%。共分离到591株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菌株共可分为13种不同毒力因子组合,依次为K88+(11株)、F41+(1株)、LEE+(32株)、HPI+(211 株)、Stx1+(176 株)、Stx2+(7 株)、K88+HPI+(4 株)、LEE+HPI+(38 株)、LEE+Stx1+(6 株)、HPI+Stx1+(83 株)、HPI+Stx2+(6 株)、LEE+HPII+Stx1+(11 株)、LEE+HPI+Stx2+(5株)。为探明临床健康源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株的O抗原型,采用玻板凝集试验对选取的235株分离株进行了 O抗原型测定,结果显示,有120株(51.06%)定型,073为优势血清型,其中3株(1.28%)为08血清型,3株(1.28%)为020血清型,97株(41.28%)为073血清型,8株(3.40%)为078血清型,9株(3.83%)为0157血清型,与之前所报道的猪、鸡、兔、牛源致病性大肠杆菌O抗原型存在较大差异。为了解不同饲养模式、季节、品种的样品中的致病性大肠杆菌毒力基因的差异,比较分析后结果显示,在不同饲养模式下,毒力因子检出率在总体上是放养式>半封闭式>全封闭式;不同季节毒力因子检出率在总体上是夏季>秋季>冬季>春季;不同品种毒力因子检出率在总体上是波杂羊>湖羊>山羊>藏羊。为探明临床腹泻肉羊源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携带情况及毒力基因的分布情况,于2017~2018年采集江苏地区发生腹泻的24个肉羊养殖场共计75份样品,运用PCR方法对其主要毒力基因(K88、K99、987P、F41、HPI、LEE、ST1、ST2、LTI、Stx1、Stx2、Stx2e)进行了快速检测及分离鉴定。数据统计表明,不同地区样品中各毒力因子有所差异,并且与之前报道的猪、牛、兔、禽源大肠杆菌毒力基因的分布有所差异,采集的样品中未检测到 K99+、987P+、F41+、F18+、STI+、ST2+、Stx2e+;K88+总检出率为 6.67%,仅在扬州和海门地区检出;HPI+总检出阳性率最高,为46.67%,LEE+总检出率为24%。Stx1+检出阳性率较高,为33.33%;Stx2+仅在扬州、海门、泗阳检出,总检出率为4%。共分离了 56株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菌株可分为11种不同毒力因子组合,依次为K88+(5株)、HPI+(4 株)、LEE+(2 株)、Stx1+(9 株)、Stx2+(1 株)、HPI+Stx1+(12 株)、HPI+Stx2+(2 株)、LEE+HPI+(3 株)、LEE+Stx1+(12 株)、LEE+Stx2+(1 株)、LEE+HPI+Stx1+(5株)。为探明临床腹泻源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株的O抗原型,采用玻板凝集试验56株分离株进行了 O抗原型测定,结果显示,有33株(58.93%)确定分型,073为优势血清型,其中1株(1.79%)为08血清型、24株(42.86%)为073抗原型、3株(5.36%)为078抗原型、5株(8.93%)为0157抗原型,与之前所报道的猪、鸡、兔、牛源致病性大肠杆菌O抗原型存在较大差异。为研究致病性大肠杆菌药物敏感性,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指导,采用药敏纸片琼脂扩散法对江苏地区的健康和腹泻肉羊源291株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株进行了 13种抗生素的药敏特性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临床健康与腹泻肉羊源分离株对13种药物的敏感度差异不大,但不同地区、不同养殖场之间有所差异,大多数菌株对多黏菌素B和磷霉素较敏感,强力霉素耐药性最强,四环素和新霉素次之。为测定带有不同毒力因子的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毒力,选取O抗原型为073的3株临床健康肉羊源分离株(HPI+、Stx1+、HPI+Stx1+各1株),运用小鼠半数致死量(LD50)方法测定其毒力。结果表明,同时带有HPI+和Stx1+的分离株毒力最强,其次单独是带有Stx1+的分离株,单独带有HPI+的分离株毒力相对较弱,可见,毒力因子的数量与毒力成正相关。

张虹[5](2017)在《苦豆草总碱灌注液的生物活性研究》文中认为苦豆草是在荒漠、草原农田等处生长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属于豆科槐属。我国属于苦豆草生长大国,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产量都是由我国出产。在我国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北方荒漠地区分布广泛,约有12种类型的苦豆草。苦豆草发挥作用的主要成分是其含有的生物碱。其含有的生物碱有槐定碱、槐果碱、氧化苦参碱、苦参碱等20多种[1]。主要药理作用是清热利湿、退黄利尿、解毒、消除炎症等[2]。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苦豆草中含量较多、药用价值较大、研究较多的碱类之——苦参碱类具有清热、除湿、抗炎、抗病毒、利尿、抗溃疡、抗腹泻、镇痛降温、抗心率失常、降血压、降血脂等多种药用价值[3]。有研究报道苦豆草提取物对于治疗奶牛乳房炎有一定的功效[4,5]。但是目前国内外对于苦豆草生物碱的生物活性方面的研究很少。因此本文针对苦豆草总碱灌注液的药理活性进行了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苦豆草总碱灌注液的急性毒性试验研究首先,我们进行了苦豆草总碱灌注液的毒性试验研究。采用大鼠作为实验对象,用苦豆草总碱灌注液对大鼠灌服进行急性毒性试验,通过预实验判断大鼠的最大致死剂量和最小致死剂量。然后配制四个浓度梯度的苦豆草总碱灌注液,灌服后观察记录实验大鼠的行为变化和临诊表现,连续观察10天,其间详细记录死亡大鼠的数量。然后对死亡大鼠进行解剖,检查器官包括皮下、心脏、肝脏、肺脏、脾脏、脑和肠系膜等。并依据简化寇氏法计算半数致死量(LD50),其数值为121.42 mg/kg,其90%可信度区间为105.4120.5 mg/kg,说明苦豆草总碱具有急性毒性。2.苦豆草总碱灌注液的慢性毒性试验研究为了检测苦豆草总碱灌注液的毒性,对药物安全性做出客观评价,进行了大鼠的长期毒性试验。设高、中、低3个药物剂量组和一个空白对照组。每天以金属胃管经口给Wistar大鼠灌服1次苦豆草总碱灌注液,连续给药28天,空白组大鼠用纯净水灌胃注射。通过对大鼠一般状况及剖检后主要脏器的组织学变化以及对其体重变化、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等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苦豆草总碱灌注液对大鼠的生理活动、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主要脏器均无不良影响。试验过程中,各给药剂量组的大鼠未出现中毒反应,无死亡现象,实验结果表明:苦豆草总碱灌注液对大鼠没有慢性毒副作用。3.苦豆草总碱灌注液对奶牛乳房炎常见致病菌的抗菌作用研究引起乳房炎的细菌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无乳链球菌等。大约90%的奶牛乳房炎都是由这三种致病菌过量增殖导致的。因此我们进行了苦豆草总碱灌注液对这三种致病菌的体外抑菌试验研究。我们选择不同浓度的苦豆草总碱灌注液倾入琼脂中,然后接种引起奶牛乳房炎的常见细菌,测定苦豆草总碱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及PH、血清浓度和细菌接种量对MIC的影响。结果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无乳链球菌的MIC分别为6、6、3 mg/ml,平均MBC分别为100、100、100、50 mg/ml。PH值的改变只对大肠杆菌MIC影响明显,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无乳链球菌影响不明显。三种菌接种量增大,MIC值也随之增大。培养基中血清浓度对三种细菌的MIC影响不明显。说明无乳链球菌对苦豆草总碱灌注液最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其次。由此我们得出结论,苦豆草总碱灌注液对引起奶牛乳房炎的致病菌具有抑制作用。4.苦豆草总碱灌注液对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为了探究苦豆草总碱灌注液对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我们以不同浓度的苦豆草总碱灌注液加入大鼠脾脏细胞培养基中,通过MTT比色法测定其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发现苦豆草总碱在70280 ug/ml范围内抑制B淋巴细胞的增殖,但是却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同时用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了苦豆草总碱对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苦豆草总碱均抑制TNF-α的生成。然后用3H-TdR掺入法检测了苦豆草总碱对大鼠白介素2(IL-2)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苦豆草总碱在70280 ug/ml范围内可以增强IL-2的活性。综合以上实验,说明苦豆草总碱灌注液可以影响大鼠的免疫功能,抑制B淋巴细胞增殖和TNF-α的生成,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并增强IL-2活性。

王登峰[6](2016)在《奶牛乳腺炎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基因检测、分子分型和耐甲氧西林菌株全基因组测序》文中研究指明乳腺炎是奶牛养殖业中造成经济损失最大的疾病,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其主要致病菌之一,在泌乳牛头混合奶样中的分离率高达20-50%。目前,抗生素仍是预防和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唯一有效药物,在适应性变异和抗生素的选择压力下,各地分离菌株已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为调查我国奶牛隐性乳腺炎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现状和耐药基因分布,明确其分子流行病学特点,分析牛源MRSA菌株的基因组特征。采集2010-2013年间北京、山西、山东、内蒙古、浙江和新疆六省区的2103份奶样,从确诊的1069份隐性乳腺炎样本中分离鉴定出21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采用纸片扩散法测试分离菌株对兽医临床常用10种药物的敏感性,并使用多重PCR方法对其中81株菌进行三类六种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六省区样本中70%以上的分离株对红霉素、克林霉素、青霉素、复方新诺明、多西环素和四环素耐药,并且60%的菌株对5种以上抗生素多重耐药,但各省区分离株对不同药物的敏感性存在差异;耐药基因调查显示,被检测的90%以上的分离株携带耐药基因,ermC, aac(6’)/aph(2")、aph(3’)-Ⅲ、tetK和tetM耐药基因是主要流行基因;此外,从中鉴定出mecA阴性耐甲氧西林菌株。进一步,使用MLST分型方法对已完成耐药基因检测的菌株进行分子分型,并对鉴定的MRSA菌株进行SCCmec分型,结果表明该区域分离株的流行序列型为ST97和ST398,属于CC5和CC398克隆复合群;6株MRSA菌株属于CC5,其中3株为ST97-SCCmec Ⅳ,其它为ST965-SCCmec Ⅳ、 ST6-SCCmec Ⅳ和ST9-SCCmec NT;同时,使用eBURST v3软件分析MLST数据库中医源和牛源MRSA相关性,分析表明医源和牛源MRSA形成是相对独立的,已报道的牛源MRSA为MSSA菌株获得SCCmec而产生的,未大范围扩散。此外,基于Hiseq 2000和PacBio SMRT技术的测序数据,使用de novo拼接方法获得多重耐药MRSA菌株Z35和Z43的全基因组序列并进行SCCmec特征分析,结果显示Z35为ST9-SCCmec ⅩⅡ,携带重组酶基因复合体ccrC2; Z43为ST97-SCCmec Ⅳ,该基因组序列与S. aureus Mu50同源性较高,SCCmec Ⅳ结构中存在约15 Kb的J2区,含有多种耐药基因。本研究表明我国六省区奶牛隐性乳腺炎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流行序列型为ST97和ST398,属于CC5和CC398克隆复合群;ermC、aac(6’)/aph(2")、aph(3’)-Ⅲ和tetM耐药基因是该区域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的主要基因;牛源MRSA是由不同序列型的MSSA获得SCCmec而产生的,未造成大范围扩散;牛源ST9-MRSA-SCOmec ⅩⅡ和ST97-MRSA-SCCmecⅣ的全基因组测序显示其分别携带重组酶基因复合体ccrC2和含有多种耐药基因的J2区。

陈晓婷[7](2016)在《表面展示金黄色葡萄球菌TRAP的大肠杆菌免疫原性及免疫保护性研究》文中认为奶牛乳房炎是奶牛最常见疾病,由多种病原微生物引起,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是两种最为常见的病原菌。随着耐药菌株的大量产生和对抗生素在奶牛乳房炎治疗中的限制,促使人们研究和使用疫苗免疫接种来预防奶牛乳房炎。为了研制一种既可以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又可以抵抗大肠杆菌感染的疫苗,本研究将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保守性抗原蛋白TRAP用大肠杆菌外膜蛋白OMPC展示在大肠杆菌表面,并研究其免疫原性。实验通过Overlap PCR的方法将金黄色葡萄球菌TRAP蛋白基因与大肠杆菌OmpC基因融合,并分别将OmpC-TRAP和OmpC连接在表达载体pET28a上,构建的质粒命名为pCT和pC。然后将pCT和pC分别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中,获得的阳性表达菌株分别命名为BL21/pCT株和BL21/pC株。用IPTG诱导表达后,获得了与预期分子量一致的蛋白质,进一步进行全菌体蛋白和膜蛋白western-blot分析、全菌体ELISA检测以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证实TRAP蛋白展示在大肠杆菌表面。取8周龄ICR小鼠分为4组,即BL21/pCT组、BL21/pC组、TRAP组和PBS组。将抗原BL21/pCT全菌体、BL21/pC全菌体、TRAP蛋白和PBS分别与弗氏完全佐剂以1:1乳化后肌肉注射接种小鼠。初次免疫接种后3周以弗氏不完全佐剂乳化后加强免疫。加强免疫后1周检测脾淋巴细胞产生细胞因子水平;加强免疫后2周检测小鼠血清抗体效价、抗体亚类,并用金黄色葡萄球菌Newman株和HLJ23-1株以及大肠杆菌2002-1株进行攻毒。结果,用金黄色葡萄球菌Newman株、HLJ23-1株和E.coli 2002-1株的攻毒后,PBS对照组小鼠的存活率分别为10%、0、0时,BL21/pCT组小鼠的存活率最高,分别为为70%、70%、40%。重组菌BL21/pCT能够刺激机体产生高水平的抗金黄色葡萄球菌TRAP和大肠杆菌抗体,抗体亚类主要为IgG1和IgG2a;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TRAP和大肠杆菌裂解物刺激,脾淋巴细胞产生高水平的IFN-γ、IL-4和IL-17。结果表明,本实验构建的BL21/PCT成功将金黄色葡萄球菌TRAP展示在大肠杆菌表面,能够诱导小鼠产生较好的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并诱导小鼠产生良好的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感染的免疫保护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新型奶牛乳房炎疫苗提供参考。

刘龙海,李新圃,杨峰,罗金印,王旭荣,张哲,罗增辉,李宏胜[8](2016)在《奶牛乳房炎疫苗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乳房炎是奶牛最常发生的疾病之一,降低了牛奶的产量和质量,严重时会致使奶牛淘汰甚至死亡,给奶牛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基于疫苗预防安全、高效、无毒等特点,奶牛乳房炎疫苗受到广大学者的重视。论文对奶牛乳房炎的免疫机制,奶牛乳房炎灭活苗、活苗、亚单位疫苗、载体疫苗和核酸疫苗的研究进展及疫苗研发存在的难点、解决方案和发展前景进行了综述,以期对奶牛乳房炎疫苗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刘龙海,李新圃,杨峰,罗金印,王旭荣,张哲,李宏胜[9](2015)在《奶牛乳房炎传统疫苗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奶牛乳房炎是奶牛最常发生疾病之一,它能引起牛奶质量和产量的降低,从而影响整个牛奶产业的经济利益。疫苗免疫被认为是预防奶牛乳房炎最为安全有效的方法,然而现存的奶牛乳房炎疫苗还存在很多问题。该文主要总结近期奶牛乳房炎疫苗及其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旨在为研究人员提供设计和优化新型的乳房炎疫苗新的思路和策略。

朱战波,辛凤艳,崔玉东,朴范泽[10](2009)在《奶牛乳房炎大肠杆菌J5疫苗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奶牛乳房炎J5疫苗是目前对预防肠杆菌性乳房炎较为理想的一种疫苗,通过免疫E.coli J5疫苗可以显着降低肠杆菌性奶牛乳房炎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本文主要对奶牛乳房炎E.coli J5疫苗的菌种结构及特点,免疫机制,免疫应答、免疫途径、佐剂及免疫效果等进行了阐述。

二、乳腺接种E.coli J5株的免疫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乳腺接种E.coli J5株的免疫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奶牛乳房炎病原菌调查及裂解性噬菌体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奶牛乳房炎概述
        1.1.1 奶牛乳房炎的病因
        1.1.2 奶牛乳房炎的诊断
        1.1.3 奶牛乳房炎的预防与治疗
        1.1.4 葡萄球菌性奶牛乳房炎
    1.2 噬菌体概述
        1.2.1 噬菌体的分类
        1.2.2 噬菌体与细菌的作用原理
        1.2.3 噬菌体治疗的优势与局限性
        1.2.4 噬菌体的实际应用与发展趋势
    1.3 本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第二章 引起奶牛乳房炎致病菌调查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培养基及主要试剂
        2.1.2 试验仪器及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样品采集
        2.2.2 菌株分离筛选及纯化
        2.2.3 分离菌株DNA提取及16S rDNA序列测序
    2.3 试验结果
        2.3.1 样品采集及分菌结果
        2.3.2 分离菌株的鉴定结果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奶牛乳房炎金黄色葡萄球菌流行特征分析
    3.1 试验材料
        3.1.1 试验培养基及主要试剂
        3.1.2 试验仪器及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毒力基因的检测
        3.2.2 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抗性基因的检测
        3.2.3 金黄色葡萄球菌抗生素敏感性实验
    3.3 试验结果
        3.3.1 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3.3.2 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抗性基因检测结果
        3.3.3 金黄色葡萄球菌抗生素敏感性结果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裂解性噬菌体分离及其生物学特性
    4.1 试验材料
        4.1.1 试验培养基及主要试剂
        4.1.2 试验仪器及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噬菌体的分离
        4.2.2 噬菌体的筛选
        4.2.3 噬菌体的纯化
        4.2.4 噬菌体效价的测定
        4.2.5 噬菌体最佳感染复数(MOI)的测定
        4.2.6 高效价噬菌体的制备
        4.2.7 噬菌体扩增与保存
        4.2.8 噬菌体透射电镜观察
        4.2.9 噬菌体基因组提取及测序分析
        4.2.10 噬菌体一步生长曲线的测定
        4.2.11 噬菌体宿主范围的测定
    4.3 试验结果
        4.3.1 噬菌体分离纯化结果与效价的测定
        4.3.2 噬菌体的电镜观察
        4.3.3 噬菌体最佳感染复数(MOI)的测定
        4.3.4 噬菌体基因组测序结果及分析
        4.3.5 噬菌体一步生长曲线
        4.3.6 噬菌体宿主范围的测定结果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噬菌体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及其抑菌效果评价
    5.1 试验材料
        5.1.1 试验培养基及主要试剂
        5.1.2 试验仪器及设备
    5.2 试验方法
        5.2.1 噬菌体pH敏感性研究
        5.2.2 噬菌体热稳定性研究
        5.2.3 噬菌体紫外敏感性研究
        5.2.4 噬菌体氯仿敏感性研究
        5.2.5 噬菌体体外试管杀菌效力研究
        5.2.6 噬菌体在牛奶中的杀菌效力研究
    5.3 试验结果
        5.3.1 噬菌体pH敏感性
        5.3.2 噬菌体热稳定性
        5.3.3 噬菌体紫外敏感性
        5.3.4 噬菌体氯仿敏感性
        5.3.5 噬菌体体外试管杀菌效力
        5.3.6 噬菌体在牛奶中的杀菌效力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本研究主要结论
    2.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头孢喹肟对大肠杆菌性奶牛乳腺炎的半体内药动药效同步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头孢喹肟的研究进展
        1.1 头孢喹肟简介
        1.2 头孢喹肟理化性质
        1.3 头孢喹肟的抗菌机制及特点
        1.4 头孢喹肟的抗菌谱和临床应用
        1.5 头孢喹肟的药动学特征
    2 大肠杆菌性奶牛乳腺炎的研究进展
        2.1 奶牛乳腺炎的影响
        2.2 奶牛乳腺炎的病原体
        2.3 大肠杆菌性奶牛乳腺炎概况
        2.4 大肠杆菌在乳腺中的粘附和定植
        2.5 大肠杆菌性乳腺炎发病机制
    3 药动/药效同步模型的研究
    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头孢喹肟对大肠杆菌的体外药效学研究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菌株
        2.2 药品与试剂
        2.3 仪器与设备
        2.4 药液的配制
        2.5 培养基的配制
        2.6 确定头孢喹肟对奶牛源大肠杆菌的野生型临界值
        2.7 大肠杆菌在MH肉汤和灭菌牛奶中的生长曲线
        2.8 MH肉汤中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2.9 牛奶中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2.10 最小杀菌浓度(MBC)的测定
        2.11 防突变浓度(MPC)的测定
        2.12 头孢喹肟对大肠杆菌在MH肉汤中的抗菌后效应(PAE)
        2.13 头孢喹肟对大肠杆菌在牛奶中的抗菌后效应(PAE)
        2.14 头孢喹肟对大肠杆菌在MH肉汤中的静态杀菌曲线
        2.15 头孢喹肟对大肠杆菌在牛奶中的静态杀菌曲线
    3 结果与分析
        3.1 头孢喹肟对奶牛源大肠杆菌的野生型临界值
        3.2 大肠杆菌在MH肉汤和牛奶中的生长曲线
        3.3 头孢喹肟和其他抗菌药物对大肠杆菌的MIC、MBC、MPC
        3.4 头孢喹肟对大肠杆菌在MH肉汤中的抗菌后效应(PAE)
        3.5 头孢喹肟对大肠杆菌在牛奶中的抗菌后效应(PAE)
        3.6 头孢喹肟对大肠杆菌在MH肉汤中的静态杀菌曲线
        3.7 头孢喹肟对大肠杆菌在牛奶中的静态杀菌曲线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头孢喹肟在健康奶牛乳汁中的药动学研究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药品与试剂
        2.2 仪器和设备
        2.3 药液配制
        2.4 试验动物
        2.5 给药和样品采集
        2.6 样品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检测方法特异性确认
        3.2 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
        3.3 检测限和定量限
        3.4 回收率和变异系数
        3.5 稀释效应
        3.6 头孢喹肟在健康奶牛乳汁中的药动学研究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头孢喹肟对大肠杆菌半体内PK/PD模型的研究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药品与试剂
        2.2 仪器和设备
        2.3 培养基的配制
        2.4 头孢喹肟在健康奶牛乳汁中的药动学研究
        2.5 头孢喹肟对2株大肠杆菌的半体内药效学研究
        2.6 PK/PD拟合
    3 结果与分析
        3.1 头孢喹肟在健康奶牛乳汁中的药动学研究结果
        3.2 头孢喹肟对2株大肠杆菌的半体内药效学研究结果
        3.3 PK/PD拟合
    4 讨论
    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3)绵羊乳房炎病原菌分离鉴定及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乳房炎的研究进展
    1.1 乳房炎的发病原因
        1.1.1 病原微生物因素
        1.1.2 饲养管理因素
        1.1.3 动物自身因素
    1.2 乳房炎的检测
        1.2.1 乳房外观检测
        1.2.2 病原微生物检测
        1.2.3 乳汁pH检测
        1.2.4 生物组学分析
        1.2.5 体细胞计数
        1.2.6 PCR检测
    1.3 乳腺抗感染的免疫防御机制
        1.3.1 固有免疫
        1.3.2 适应性免疫
    1.4 乳房炎疫苗研究进展
        1.4.1 葡萄球菌疫苗
        1.4.2 大肠杆菌疫苗
        1.4.3 乳房炎多价疫苗
    1.5 乳房炎的治疗
第二章 绵羊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
    2.1 材料
        2.1.1 试验动物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主要培养基的制备
        2.2.2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2.2.3 病原菌的鉴定
        2.2.4 病原菌药敏试验
    2.3 结果
        2.3.1 临床乳房炎患病羊乳房及乳样外观观察结果
        2.3.2 病原菌分离结果
        2.3.3 病原菌鉴定结果
        2.3.4 病原菌药敏试验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绵羊乳房炎灭活疫苗制备及其免疫效果评估
    3.1 材料
        3.1.1 试验动物
        3.1.2 菌株
        3.1.3 主要试剂
        3.1.4 主要仪器
        3.1.5 主要溶液及配方
    3.2 方法
        3.2.1 细菌的复苏与扩大培养
        3.2.2 细菌灭活
        3.2.3 佐剂的制备
        3.2.4 疫苗的制备
        3.2.5 临床免疫试验
        3.2.6 抗体效价测定
        3.2.7 隐性乳房炎检测
        3.2.8 数据分析
    3.3 结果
        3.3.1 乳汁中细菌抗体效价检测结果
        3.3.2 血液中细菌抗体效价检测结果
        3.3.3 隐性乳房炎检出率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江苏部分地区肉羊源大肠杆菌的分子流行病学及其部分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1 大肠杆菌所致羊的疾病
        1.1 羊大肠杆菌病
        1.2 母羊乳房炎
    2 大肠杆菌常见毒力因子流行现状
        2.1 黏附素性菌毛
        2.2 肠毒素
        2.3 毒力岛
    3 检测方法
        3.1 免疫学检测方法
        3.2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4 羊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机制和耐药性
        4.1 大肠杆菌耐药性产生机理
        4.2 国内外羊源大肠杆菌耐药性研究现状
    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一: 临床健康肉羊源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子流行病学及相关特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检测
        2.2 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鉴定
    3 讨论
研究二: 临床腹泻肉羊源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子流行病学及相关特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样品的快速检测结果与分析
        2.2 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鉴定
    3 讨论
研究三: 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药物敏感性分析及毒力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药物敏感性试验
        2.2 半数致死量(LD_(50))试验结果
        2.3 生长曲线的测定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苦豆草总碱灌注液的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奶牛乳房炎的研究进展
        1.1 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现状
        1.2 奶牛乳房炎的发病原因
        1.3 乳房炎的发病机理
        1.4 奶牛乳房炎的临床诊断
        1.5 奶牛乳房炎的预防
        1.6 奶牛乳房炎的治疗
        1.7 乳房炎防治研究方向
    2 苦豆子生物碱的研究进展
        2.1 苦豆子的地理分布
        2.2 苦豆子的生物学特性
        2.3 苦豆子的化学成分
        2.4 苦豆子生物碱的药理作用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苦豆草总碱灌注液的急性毒性试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试验药品
        1.3 试验仪器
        1.4 试验方法
        1.5 病理检查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章 苦豆草总碱灌注液的慢性毒性试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试验药品
        1.3 试验仪器
        1.4 试验方法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章 苦豆草总碱灌注液对奶牛乳房炎常见致病菌的抗菌作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药物与培养基
        1.2 试验菌株
        1.3 试验仪器
        1.4 三种菌液的制备
        1.5 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
        1.6 最低杀菌浓度(MBC)测定
        1.7 PH值、细菌接种量和血清浓度对MIC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最低抑菌浓度MIC浓度结果
        2.2 最低杀菌浓度MBC测定结果
        2.3 PH值、细菌接种量和血清浓度对MIC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第四章 苦豆草总碱灌注液对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试验药品
        1.3 试验仪器
        1.4 试验方法
        1.4.1 苦豆草总碱对大鼠B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1.4.2 苦豆草总碱对大鼠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1.4.3 苦豆草总碱对大鼠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影响
        1.4.4 苦豆草总碱对大鼠白介素2(IL-2)活性的影响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导师简介1
导师简介2

(6)奶牛乳腺炎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基因检测、分子分型和耐甲氧西林菌株全基因组测序(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奶牛乳腺炎及其流行情况 2.2
    金黄色葡萄球菌性奶牛乳腺炎及其流行病学 2.3
    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药物敏感性和测试方法 2.4
    牛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分子基础研究 2.5
    牛源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2.6
    奶牛乳腺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免疫预防 第三章
    牛源金葡菌临床药物敏感性试验和耐药基因检测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3
    试验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牛源金葡菌MLST与SCCmec分型研究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3
    试验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牛源MRSA与MSSA菌株进化的相关性分析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3
    试验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两株牛源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全基因组测序 6.1
    试验材料 6.2
    试验方法 6.3
    结果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第八章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教育经历 科研与学术工作经历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物

(7)表面展示金黄色葡萄球菌TRAP的大肠杆菌免疫原性及免疫保护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奶牛乳房炎疫苗的研究进展
        1.2.1 金黄色葡萄球菌疫苗的研究进展
        1.2.2 奶牛乳房炎大肠杆菌疫苗研究进展
    1.3 革兰氏阴性菌表面展示系统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表面展示S.aureus TRAP的E.coli BL21菌株构建
    2.1 材料
        2.1.1 质粒及菌株
        2.1.2 工具酶及化学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2.2.2 模板DNA的获取
        2.2.3 重组质粒pCT和pC的构建
        2.2.4 TRAP蛋白表面定位的鉴定
        2.2.5 实验数据处理
    2.3 结果
        2.3.1 PCR扩增结果
        2.3.2 重叠延伸PCR方法融合OmpC和TRAP的基因
        2.3.3 重组质粒鉴定结果
        2.3.4 重组菌株BL21/pCT和BL21/pC测序鉴定结果
        2.3.5 重组菌株BL21/pCT和BL21/pC的生长曲线测定结果
        2.3.6 重组菌株Western-blotting检测结果
        2.3.7 重组菌株全菌体ELISA检测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重组菌株BL21/pCT的免疫原性
    3.1 材料
        3.1.1 菌株和实验动物
        3.1.2 工具酶和化学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2 方法
        3.2.1 免疫抗原的制备
        3.2.2 试验动物分组及免疫接种
        3.2.3 免疫接种小鼠攻毒
        3.2.4 间接ELISA测定抗体水平
        3.2.5 抗体亚类的检测
        3.2.6 细胞因子的检测
        3.2.7 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
        3.3.1 TRAP蛋白纯化结果
        3.3.2 小鼠攻毒试验结果
        3.3.3 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检测结果
        3.3.4 抗体亚类的检测结果
        3.3.5 细胞因子检测结果
    3.4 讨论
第四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介

(8)奶牛乳房炎疫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奶牛乳房炎免疫应答机制
    1.1 先天性免疫
    1.2 适应性免疫
2 奶牛乳房炎疫苗
    2.1 灭活苗
    2.2 弱毒活苗
    2.3 亚单位疫苗
        2.3.1荚膜多糖疫苗
        2.3.2表面蛋白疫苗
        2.3.3重组亚单位疫苗
        2.3.4其他亚单位疫苗
    2.4 载体疫苗和核酸疫苗
3 前景及展望

四、乳腺接种E.coli J5株的免疫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奶牛乳房炎病原菌调查及裂解性噬菌体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研究[D]. 屈云. 西南民族大学, 2021(02)
  • [2]头孢喹肟对大肠杆菌性奶牛乳腺炎的半体内药动药效同步模型研究[D]. 颜克旭. 扬州大学, 2020
  • [3]绵羊乳房炎病原菌分离鉴定及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估[D]. 刘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2)
  • [4]江苏部分地区肉羊源大肠杆菌的分子流行病学及其部分特性研究[D]. 宋晓莉. 扬州大学, 2019(02)
  • [5]苦豆草总碱灌注液的生物活性研究[D]. 张虹. 甘肃农业大学, 2017(10)
  • [6]奶牛乳腺炎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基因检测、分子分型和耐甲氧西林菌株全基因组测序[D]. 王登峰. 中国农业大学, 2016(02)
  • [7]表面展示金黄色葡萄球菌TRAP的大肠杆菌免疫原性及免疫保护性研究[D]. 陈晓婷.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6(08)
  • [8]奶牛乳房炎疫苗研究进展[J]. 刘龙海,李新圃,杨峰,罗金印,王旭荣,张哲,罗增辉,李宏胜. 动物医学进展, 2016(01)
  • [9]奶牛乳房炎传统疫苗的研究进展[J]. 刘龙海,李新圃,杨峰,罗金印,王旭荣,张哲,李宏胜.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5(Z1)
  • [10]奶牛乳房炎大肠杆菌J5疫苗研究进展[A]. 朱战波,辛凤艳,崔玉东,朴范泽.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 2009

标签:;  ;  ;  ;  

E.coli J5株接种乳腺的免疫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