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茵陈蒿汤加味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张丽霞,余燕琼,王海燕[1](2022)在《中药熏洗加茵陈蒿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疗效》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中药熏洗加茵陈蒿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惠州市中医医院92例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抽样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中药熏洗加茵陈蒿汤治疗,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谷丙转氨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等肝功能指标、治疗总有效率与症状体征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ALT、治疗总有效率、症状体征显着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采用中药熏洗加茵陈蒿汤进行治疗干预, 可有效促进恢复TB的正常代谢, 并通过阻断胆红素的肠肝循环、疏通胆汁排泄通道等症状体征治疗, 提高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王俊蕾[2](2021)在《茵陈蒿汤古今医案方证对比研究》文中认为
张景媛[3](2021)在《基于生物信息学的茵陈蒿汤和茵栀黄颗粒抑制肝脏炎癌转化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病毒性肝炎的慢性感染可能会进一步导致肝硬化、肝癌的发生。在临床疾病的诊疗过程中,慢性乙(丙)型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是常见的疾病发展转化规律。这种疾病发展转化规律可视为典型的“炎癌转化”过程。茵陈蒿汤出自东汉张仲景所着的《伤寒论》,由茵陈、栀子、大黄组成,是中医治疗湿热黄疸的主方。茵栀黄颗粒是以茵陈蒿汤为基础方,经组方加减制成的现代药物剂型。该组方由茵陈、栀子、黄芩和金银花4味中药提取物所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表明茵陈蒿汤对肝胆具有显着的保护作用,还具有抑制肝纤维化和抗肿瘤的作用。由于中药组方成分复杂,茵陈蒿汤和茵栀黄颗粒具体的作用机制难以阐释清楚。从网络的角度分析茵陈蒿汤作用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协同作用,有助于为进一步开展茵陈蒿汤的基础实验研究以及对茵栀黄颗粒应用范围拓展提供合理的参考和借鉴。由此可见,应用整合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乙(丙)型肝炎导致的肝脏炎癌转化关键基因和作用机制,以及茵陈蒿汤和茵栀黄颗粒抑制乙(丙)型肝炎导致的肝脏炎癌转化机制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及临床价值。研究目的本研究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旨在分析乙(丙)型肝炎导致的肝脏炎癌转化关键基因和作用机制。从网络的角度全面地分析茵陈蒿汤抑制乙(丙)型肝炎导致的肝脏炎癌转化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协同作用,希冀为进一步开展茵陈蒿汤的基础实验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此外,本研究基于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希冀为茵栀黄颗粒抑制乙(丙)型肝炎导致的肝脏炎癌转化作用机制进行预测,为进一步拓展药物的应用范围提供参考和借鉴。研究方法1.生物信息学分析在GEO数据库中获取符合筛选要求的基因芯片数据集,使用limma包对筛选的基因芯片数据集进行差异表达分析,得到差异表达基因相关数据。使用STRING数据库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蛋白互作分析,得到相关联的蛋白信息,在Cytoscape软件中构建蛋白互作网络。Cytoscape软件中的MCODE插件可以在庞大的基因网络中进行聚类构建功能模块。对关键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获取差异基因在多个层面中的功能注释。此外,使用KM plotter、GEPIA等数据网站对分析得到的关键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生存分析、表达水平分析、关联性分析等。2.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分析通过检索数据库收集有关茵陈蒿汤和茵栀黄颗粒相关化学成分的研究文献,将茵陈蒿汤和茵栀黄颗粒的化学成分导入PubChem数据库,获得中药化学成分简化分子线性输入规范信息(SMILES),将其导入SuperPred、SwissTargetPrediction等数据库中获取化合物的已知或预测靶点。将以上数据在Cytoscape中进行Merge合并,获得茵陈蒿汤和茵栀黄颗粒抑制乙(丙)型肝炎导致的肝脏炎癌转化潜在靶点。将潜在靶点在STRING数据库中进一步分析,获取潜在靶点的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MCODE、CytoHubba等插件可以用于对潜在靶点的蛋白互作网络进行模块分析。此外,使用DAVID数据库对关键的潜在靶点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使用Autodock软件对关键的潜在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从PubChem数据库下载小分子药物的化学结构,转变为mo12格式文件,添加电荷后,保存为pdbqt文件。在PDB数据库中进行蛋白构象筛选并下载pdb格式的文件,删除水分子,分离原配体小分子等,并进行加氢、加电荷等操作。之后确定活性口袋的位置。PDB数据库里包括实验确定的生物大分子(蛋白质,DNA,RNA)的原子级三维结构。Autodock Vina被应用于对配体和受体进行对接运算。根据在Autodock软件操作中确定的Grid Box坐标与盒子大小进行分析运算,根据结合自由能对成分进行筛选排序。最后,在Pymol软件中对对接得到的受体——配体复合物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1.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在乙型肝炎炎癌转化作用机制的研究中,通过基因表达谱GEO数据集和TCGA数据的综合分析,筛选得到了乙型肝炎炎癌转化的22个重叠差异表达基因。对22个重叠的差异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GO条目显示重叠差异基因富集在细胞分裂、有丝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和细胞核条目上。KEGG通路富集结果显示,重叠的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卵母细胞减数分裂通路和细胞周期通路。该研究鉴定了 5个关键基因(CDK1,MAD2L1,CCNA2,PTTG1,NEK2)。此外,构建了由 PTTG1、MAD2L1、RRM2、TPX2、CDK1、NEK2、DEPDC1和ZWINT组成的预后基因标记,它们在预测总生存期方面表现良好。在丙型肝炎炎癌转化作用机制的研究中,通过基因表达谱GEO数据集筛选出1个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和丙型肝炎相关肝细胞癌基因表达谱芯片数据集。整合分析发现6个与肝细胞癌发病机制及预后密切相关的关键基因:CCNA2、CCNB1、CCNB2、CDC20、CDK1、TOP2A。6个关键基因与肝细胞癌患者生存时间呈负相关,核心基因之间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关键模块中差异基因的GO条目显示,在生物过程中主要富集在染色体分离等条目上,在分子功能中主要富集在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活性等条目上,在细胞成分上主要富集在纺锤体等条目上。KEGG通路结果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周期、孕酮介导的卵母细胞成熟、卵母细胞减数分裂、细胞衰老等通路上。2.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分析结果在茵陈蒿汤抑制乙(丙)型肝炎导致的肝脏炎癌转化机制研究中,通过TCMSP检索得到茵陈蒿汤中44个有效成分。将有效成分对应的SMILES值导入Superpred和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中预测得到510个靶点。使用Cytoscape进行网络构建,结果发现茵陈蒿汤在抑制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过程中,存在共同靶点MMP2。茵陈蒿汤在干预乙型肝炎及其炎癌转化过程中,CDK1和TOP2A可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茵陈蒿汤抑制乙型肝炎炎癌转化和丙型肝炎肝硬化转化至肝细胞癌的过程中,AURKA、CCNB2、CCNB1、CDK1、TOP2A可能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KEGG通路富集显示,模块1、2和4关键基因主要富集在了孕酮介导的卵母细胞成熟通路、卵母细胞减数分裂通路、p53信号通路等上。而模块3的关键基因富集在JAK-STAT信号通路、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抗性通路、丙型肝炎通路等上。这可能与模块3的数据来源为疾病数据库有关,说明我们的研究在数据来源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茵栀黄颗粒治疗乙型肝炎机制研究中,茵栀黄颗粒的化合物从中国知网和PubMed数据库中获得,通过搜索Superpred、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化合物对应的靶点。乙型肝炎病毒的靶点数据来自TTD、PharmGKB和DisGeNET数据库。对上述数据使用Cytoscape 3.7.1进行可视化分析。生物网络确定了 13个潜在靶点。分子对接验证结果表明,CDK6、CDK2、TP53和BRCA1可能与乙肝治疗密切相关。此外,GO和KEGG分析表明,茵栀黄颗粒治疗乙型肝炎可能与转录的正调节、基因表达的正调节、乙型肝炎通路和病毒致癌通路有关。在茵栀黄颗粒抑制乙(丙)型肝炎导致的肝脏炎癌转化机制研究中,首先在中国知网和PubMed中搜索茵栀黄颗粒的成分,然后通过搜索Superpred、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化合物及其对应的靶点。乙(丙)型肝炎导致的肝脏炎癌转化的差异基因从TTD、PharmGKB及GEO数据库中获得。使用Cytoscape构建化合物——预测靶点网路和关键模块网络。研究结果发现茵栀黄颗粒在治疗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中存在共同的靶点MMP2;茵栀黄颗粒抑制乙型肝炎及其炎癌转化以及丙型肝炎肝硬化转化至肝细胞癌过程中,CDK1和TOP2A可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KEGG通路富集显示,模块1、2和4关键基因主要富集在了孕酮介导的卵母细胞成熟通路和卵母细胞减数分裂通路上。研究结论本研究综合运用网络药理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在系统层面揭示了茵陈蒿汤和茵栀黄颗粒抑制乙(丙)型肝炎导致的肝脏炎癌转化的化学成分、作用靶点和信号通路。初步阐释了茵陈蒿汤和茵栀黄颗粒抑制乙(丙)型肝炎导致的肝脏炎癌转化作用机制可能与协同调控多个关键靶点和通路有关。本研究可为中药治疗肝脏炎癌转化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线索和思路,为进一步开展茵陈蒿汤和茵栀黄颗粒抑制肝脏炎癌转化基础实验研究以及促进茵陈蒿汤和茵栀黄颗粒在临床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李晨冰[4](2021)在《中药复方汤剂治疗淤胆型肝炎的荟萃分析及临床用药规律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用荟萃分析方法,系统评价中药复方汤剂治疗淤胆型肝炎的疗效与安全性,为治疗淤胆型肝炎提供循证医学依据,并分析纳入文献中复方汤剂的组方用药规律,探讨中医治疗淤胆型肝炎的理法方药之秘,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按照制定的检索策略分别在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医学网数据库检索涉及中药复方汤剂治疗淤胆型肝炎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检索年限为2001年1月至2021年1月。使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对纳入的文献进行偏倚性风险评估,提取结局指标,应用Rev Man5.3软件进行荟萃分析,通过异质性检验选择合适的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并制作森林图及漏斗图进行描述分析。提取中药复方的处方信息,使用Excel表格汇总记录,对组成的药物及其性、味、归经、功效进行频次分析;使用SPSS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与聚类分析,探索药物的常用组合及组方规律。结果:1.检索到文献1214篇,根据纳排标准进行严格筛选,本次荟萃分析最终纳入23篇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总有效率:OR=4.49,95%CI:[3.42,5.89];TBIL:MD=-46.49,95%CI[-60.51,-32.47];DBIL:MD=-45.49,95%CI[-59.12,-31.16];ALP:MD=-54.79,95%CI[-78.51,-31.07];GGT:MD=-28.07,95%CI[-35.55,-20.59];ALT:MD=-33.75,95%CI[-43.01,-24.5];AST:MD=-42.27,95%CI[-58.20,-26.35];中医证候积分:MD=-3.26,95%CI[-4.30,-2.21];以上8项结局指标的合并效应量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安全性评价:5篇文献描述用药不良反应,对照组与治疗组的不良反应率分别为5.6%与1.5%,治疗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2.临床用药规律:筛选23首处方,涉及中药66味,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为茵陈、赤芍、大黄、丹参、茯苓、甘草、郁金、白术、虎杖。其中以利水渗湿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为主,其次为补虚药、解表药、泻下药;四气五味中苦味、寒性的比例最大;药物主要归肝经,但也有分别入脾经、胃经、心经、肺经、肾经的药物。关联规则得出常用的药物组合有赤芍配伍茵陈、赤芍配伍大黄、茵陈配伍大黄、赤芍配伍丹参、茵陈配伍丹参、赤芍配伍郁金、茵陈配伍郁金、赤芍配伍甘草,聚类分析获取5类中药组方。结论:1.相比于单纯西医治疗,中药复方汤剂治疗淤胆型肝炎在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改善血清TBIL、DBIL、ALP、GGT、TBA、ALT、AST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上有更好疗效,安全性更好。2.淤胆型肝炎病因以湿、热、瘀为主,清热利湿活血为其治疗大法,同时解表发汗开腠理、泻下通腑利二便以予邪出路,立足于肝脾论治,兼顾调和脏腑,根据湿热瘀的偏重、部位和兼证随证施治。常用药物组合配伍可增强疗效,结合系统聚类衍生的新组方可供因证选方。
朱芳红,杨伟宁,李锋[5](2020)在《茵陈五苓汤加减对甲型急性黄疸型肝炎(阳黄湿重于热证)患者肝功能和炎性因子指标的影响评价》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茵陈五苓汤加减对甲型急性黄疸型肝炎(阳黄湿重于热证)患者肝功能和炎性因子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92例甲型急性黄疸型肝炎(阳黄湿重于热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6例。对照组实施西医保肝治疗,观察组联合茵陈五苓汤加减治疗。比较2组炎性因子水平、肝功能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中医症状积分、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治疗后IL-6、hs-CRP、TNF-α以及AST、ALT、TBil、DBil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血小板黏附率均低于对照组,身目俱黄、脘闷腹胀、便溏不爽3项中医症状积分分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甲型急性黄疸型肝炎(阳黄湿重于热证)患者诊治中联合茵陈五苓汤加减治疗能够减轻炎性反应,促进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以及血液流变学得到改善,有助于患者尽快康复。
莫镜邻[6](2020)在《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及预后危险因素的筛选》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的临床疗效,并筛选影响ACLF预后的危险因素,为ACLF的治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1.临床研究部分:将48例ACLF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24例,对照组24例。对照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解毒化瘀颗粒口服治疗,观察终点为8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功能(TBIL、ALB、AST、ALB)、凝血功能(PTA)、死亡率、MELD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评估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的临床疗效。2.危险因素的筛选部分:将纳入的48例ACLF患者,按8周后预后转归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抗病毒史、TBIL、AST、Cr、MELD评分、肝性脑病、感染,筛选并分析影响ACLF预后的危险因素,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价各指标对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1.临床研究部分:(1)在有效率和死亡率上: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70.8%)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37.5%)(P<0.05);治疗组累计死亡率(20.9%)低于对照组累计死亡率(54.2%)(P<0.05);研究生:莫镜邻(2)在肝功能水平上:与第0周相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TBIL、ALT、AST水平较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及对照组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ALB水平较前升高(P<0.05);与对照组同期相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TBIL、ALT、AST水平明显降低(P<0.05),在治疗后第4周的ALB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后第8周的ALB水平升高不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凝血功能上:与第0周相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PTA水平较前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同期相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PTA水平明显升高(P<0.05);(4)在MELD评分上:与第0周相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MELD评分水平较前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同期相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MELD评分水平明显降低(P<0.05);(5)在中医证候积分上:与第0周相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中医证候积分水平较前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同期相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中医症候积分水平明显降低(P<0.05)。2.危险因素的筛选部分: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程、TBIL、AST、MELD评分、感染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ACLF患者预后与上述因素有关。再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筛选出MELD评分为影响ACLF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ROC分析,年龄、病程、TBIL、AST、MELD评分、感染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64、0.556、0.853、0.893、0.949、0.644,得出结论:MELD评分、TBIL、AST预测价值较高,年龄、病程、感染预测价值较低。结论:1.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凝血功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2.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预后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病程、TBIL、AST、MELD评分、感染;MELD评分为影响ACLF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杨雅斐[7](2020)在《基于本体的数据挖掘法对《金匮要略》黄疸病源流的古籍文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中医古籍文献为支撑,将《金匮要略》黄疸病篇的相关内容作为切入点,系统梳理出历代医家对黄疸病在“病-症-证-方-药”五大方面的相关规律与学术认知,以期发现新知,助力临床。方法:本次研究将文献研究、本体构建及数据挖掘分析相结合。可归纳为以下几大步骤。第一,确定研究书目,将涉及黄疸相关论述的中医古籍纳入研究范围;其次,筛选文献内容,以《金匮要略》黄疸病篇中论述的黄疸病为着眼点,追溯及探寻其之前及之后(民国以前)的古籍中有关狭义黄疸的论述;第三,运用本体构建方法,建立结构化的“黄疸病古籍文献知识库”;并采用人工与机器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对知识库中被设立的17个黄疸病相关的本体概念,即特征性要素进行标注;第四,对标注结果的原始数据进行规范处理;第五,最后以《金匮要略》黄疸病篇的相关内容为历史节点,运用数据挖掘法,对历代医家有关黄疸病的病、症、证、方、药的相关知识进行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并根据数据挖掘结果总结和分析《金匮要略》黄疸病“病-症-证-方-药”相关的源流及规律。结果:本研究涉及84本中医古籍书目,共1039条文本数据。研究得出,黄疸的命名与种类划分历代有异有同,狭义黄疸以目黄为特征性主症。可因于外感,亦可由内伤,病位主要关乎脾、胃、肾、肝、胆,病性证素以湿、热、瘀、寒、毒、虚较多见,总病机不离乎湿,湿热成黄最普遍。治以祛湿为关键,根据寒热虚实的不同灵活用药,给湿以出路。《金匮要略》所创立的治黄经典方药具有重要指导价值,为后世所推崇运用。结论:基于本体构建知识库,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中机器学习的智能化标注方法运用于中医古籍研究有效且可行。再进一步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得到的知识文本进行分析,从而提炼与黄疸病在“病-症-证-方-药”上相关的知识信息。这种方法学上的尝试可为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提供参考;得到的黄疸病相关知识有助于中医临床。
郭雨菲,孙凤霞,李晓玲,王傲然[8](2020)在《茵陈蒿汤在肝胆疾病中临床应用》文中认为茵陈蒿汤是《伤寒杂病论》的经典名方,具有清热利湿退黄的功效,临床广泛用于各种急慢性肝病、肝硬化、胆汁淤积性肝病、胆道系统疾病,对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病情恢复具有良好作用,该文对近年来茵陈蒿汤在肝胆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进一步了解茵陈蒿汤目前的应用现状及其临床价值。
陈文恬(Tan Wen Tien)[9](2019)在《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特点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文对《伤寒杂病论》中寒凉药物的相关条文进行整理和分析,梳理张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的经验,探析其规律,归纳总结其辨治特色及学术思想,继承和发扬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的精髓,为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文献依据和理论支持。方法:主要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和统计法对《伤寒杂病论》内含寒凉药物的条文进行整理,筛选出性味属大寒、寒、微寒、凉、微凉的药物,并结合历代重要医籍注释、本草着述和现代临床与药理研究相关资料,对寒凉药物的条文、方剂、常见配伍等做出阐释和分析,探寻张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的适应症、病机、组方特点等规律。结果:《伤寒杂病论》共有70味寒凉药物,共涉及193首方剂。《伤寒论》全书共42味药物属于寒凉性质(约占48.3%),《金匮要略》共60味属于寒凉性质(约占38.7%),其中28味只见于《金匮要略》。含寒凉药物的原文中,最多出现的症状为便秘、烦躁和发热,提示《伤寒杂病论》内温热性疾病的特点以此三者常见。见“便秘”者,以大黄、枳实、芒硝为要药;应对证见“烦躁”者,则用黄连、石膏、栀子、豆豉、龙骨、牡蛎。对于“发热”,主要运用芍药、石膏、栀子、豆豉、大黄、芒硝、枳实、柴胡、黄芩、茵陈蒿、竹叶、甘遂等;仲景运用的寒凉药物以苦味药居多,高频次寒凉药物为芍药、人参、大黄、黄芩、枳实、石膏和黄连,分别具有清火、凉血、攻下、养阴和燥湿的功效,可治燥结腑实、饮热互结、湿热阻滞、邪热炽盛、瘀热在里、阴虚津枯等病证。寒凉药物组方往往相须而用,如石膏与知母、大黄与枳实、黄芩与黄连等;也常寒温相伍,如桂枝、麻黄、干姜、半夏和附子配伍成方。仲景在寒凉药物的方剂里多配伍和胃之药以防脾胃被伤;又因为寒凉药物所治多为温热性疾病,热邪易伤阴化燥,故也注意护阴,实热证主要通过大黄、芒硝、枳实急下存阴,虚热证则以人参、麦冬、天花粉、地黄、百合等养阴。对热邪与积滞相结成病者,仲景每加入通下药,使邪有去路,以大黄为代表药。在脾胃虚弱者和羸弱体虚者中,慎防如栀子、豆豉、石膏、黄芩、甘遂、大黄等寒凉药物之弊,其用量较小,常与甘草、粳米、生姜等同用。仲景寒凉药物运用集中在《伤寒论》阳明篇、《金匮要略》之“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篇和“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篇,说明仲景运用寒凉药物于脾胃病症颇多,另外在亡阳格拒,阳气极虚时也有用寒凉药为反佐之例,如白通加猪胆汁汤。后世着述中大多能追溯仲景方药之貌,说明后世是在继承仲景的基础上作出补充和发挥。结论:1、仲景不仅重温,也善用寒凉。所用寒凉药物约占《伤寒杂病论》的四成,以苦味居多,治疗范围广泛。2、仲景所用的寒凉药物主要是:芍药、人参、大黄、黄芩、枳实、石膏和黄连,以其清火、凉血、攻下、养阴和燥湿之功,治燥结腑实、饮热互结、湿热阻滞、邪热炽盛、瘀热在里、阴虚津枯等病症。3、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的特点有五:一是常以寒温相兼,二是寒凉相须为用,三是顾护脾胃,四是重视护津,五是注重通下。4、仲景运用寒凉药物审慎有度,必审其弊而斟酌用量或配伍用药。5、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的经验特色影响深远,后世医家多有借鉴,亦有补充。
杨慧珍(Yang Huei-Chen)[10](2019)在《台湾医家黄正昌医师学术思想探讨及其临床经验整理》文中研究说明黄正昌医师是一个学徒出身的中医师,担任过多个医学会理事长,是台湾知名中医师。他是少数集合中药房与中医诊所并存的传统中医医疗模式,在治疗中对许多疾病有其特殊经验的诊疗方式,不少患者都是长期被病痛所困扰,在黄医师的悉心治疗下获得改善。能成为良医必然有其独特的辨证思路和治法,是值得探讨的缘由。本研究在导师的指导下采取访谈及搜集资料方式,收集整理黄正昌医师诊疗经验及独到心得,并参考黄正昌医师经年累计的宝贵临床病例,从中研究病案的治疗特点及用药规律。将黄医师的学习历程、学术源流,诊疗经验,临床独到之心得等以录影及录音方式记录,并整理汇集为文后,以供中医同业作为学习中医的参考资料。本文共分六大部分,具体研究内容涵盖如下:(1)黄正昌医师简介及研究缘由,(2)黄正昌医师学术思想特点,(3)黄正昌医师临床治病思维模式,(4)肝胆病诊疗探讨与临床案例解析,(5)保肝平胃思想诊疗探讨与临床案例解析,(6)学习黄正昌医师学术思想的临床实践等。黄医生的学术思想在中医理论的架构下,包含整体观的全面思考,四诊合参,病证结合和标本同治观念。他重视阴阳调合,并且认为现代中医,最好是中西医的知识都要精通。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西医有灵活的检查工具,中医有依证型不同相对应的药材,知道中西医的疗效极限和副作用,才能当一个称职的中医师。他治疗疾病特色除了正规药材外,还采用台湾本土药材和虫药,因此对病人的治疗有了更宽广的帮助。黄正昌医师在治病的思维模式中,重视望诊,尤重视望目,且重视观察病人的气色盛衰。他辨证思路是以阴阳为纲,多因合病以阴阳互补方式进行。治法中他特别重视保肝平胃的思想,因为肝胆和脾胃的关系最为密切。黄正昌医师研究肝脏多年,在肝胆病的治疗上,颇有心得。他以“阴阳为纲”辨证分型,并以“保肝平胃解毒”基础下循证医治,治疗上首重保肝利胆,不活动型肝炎采保肝、健脾、扶正为主,解毒为辅,活动型肝炎以解毒为主,保肝、健脾、扶正为辅。在遣方用药上,黄正昌医师治疗疾病时除了使用正规本草药材外,还会参考台湾名间偏方,如利用台湾本土药材叶下珠治疗肝炎,蛇胆治黄疸等。对於病毒性肝炎治疗,肝癌,肝硬化治疗,都有提出不同治法与诊疗案例,供学医者参考。另外他建议六M理论对肝藏的保健预防。论文中除列举了病毒性肝炎的相关案例外,还列举了保肝平胃思想为主的十个案例。例如:一、中风后遗症,二、斗鸡眼,三、油风,四、荨麻疹,五、失眠,六、重症肌无力,七、类风湿性关节炎,八、过敏性鼻炎,九、腮腺炎、十、流行性感冒等辨证治法和案例。学习黄正昌医师学术思想的临床实践则包括:一、胃痛,二、便秘,三、女子痛经,四、女子带下病等。在附录中还有黄正昌医师的个人经历和他的学术成就等珍贵照片。本研究系首次对黄正昌医师,治疗疾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治疗方法经验进行收集整理、归纳总结。并讨论其与各种治疗疾病的方法进行比较,以明确黄正昌医师对疾病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新的思路。研究讨论结束将撰写相关综述及论文在国内期刊发表,通过本研究总结有效的治疗方法,为临床以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参考,并将其资讯整理归纳后得以永久保存,进而推广宣导,从而指导临床。
二、茵陈蒿汤加味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茵陈蒿汤加味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3)基于生物信息学的茵陈蒿汤和茵栀黄颗粒抑制肝脏炎癌转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茵陈蒿汤溯源与研究进展 |
综述二 茵栀黄颗粒溯源与研究进展 |
综述三 肝脏炎癌转化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肝脏炎癌转化的关键基因研究 |
第一节 基于生物信息学的乙型肝炎炎癌转化关键基因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节 基于生物信息学的丙型肝炎炎癌转化关键基因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章 茵陈蒿汤茵栀黄颗粒抑制肝脏炎癌转化机制研究 |
第一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茵陈蒿汤抑制肝脏炎癌转化机制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茵栀黄颗粒治疗乙型肝炎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茵栀黄颗粒抑制肝脏炎癌转化机制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中药复方汤剂治疗淤胆型肝炎的荟萃分析及临床用药规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 |
1.2 文献纳入标准 |
1.3 文献排除标准 |
1.4 文献筛查与资料提取 |
1.5 偏倚风险评估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文献筛选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特征 |
2.3 纳入研究偏倚风险评价 |
2.4 结局指标结果 |
2.5 处方用药统计结果 |
3 讨论 |
3.1 病中求证 |
3.2 因证施治 |
3.3 遣方用药规律 |
3.4 研究的客观性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淤胆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5)茵陈五苓汤加减对甲型急性黄疸型肝炎(阳黄湿重于热证)患者肝功能和炎性因子指标的影响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4 方法 |
1.5 评价指标及判定标准 |
1.6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 2组临床疗效结果比较 |
2.2 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2.3 2组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 |
2.4 2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
2.5 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
2.6 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
2.7 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
3 讨论 |
(6)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及预后危险因素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ACLF的中医研究 |
1.1 病因病机 |
1.2 辨证分型 |
1.3 治法方药 |
1.3.1 中药治疗 |
1.3.2 中医外治 |
2 ACLF的西医研究 |
2.1 病因 |
2.2 发病机制 |
2.3 西医治疗 |
2.3.1 一般支持治疗 |
2.3.2 抗病毒治疗 |
2.3.3 抗炎保肝治疗 |
2.3.4 免疫调节治疗 |
2.3.5 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 |
2.3.6 人工肝治疗 |
2.3.7 肝移植与肝细胞移植 |
第二部分 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内容 |
1.2 研究对象 |
1.3 病例标准 |
1.3.1 西医诊断标准 |
1.3.2 中医诊断标准 |
1.3.3 纳入标准 |
1.3.4 排除标准 |
1.3.5 中止和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案 |
2.1 样本随机化分配 |
2.2 对照研究 |
2.3 治疗方案 |
2.3.1 对照组 |
2.3.2 治疗组 |
3 观察指标 |
3.1 死亡率 |
3.2 血液生化指标 |
3.3 MELD评分 |
3.4 中医证候观察指标 |
3.5 不良反应记录 |
4 疗效评价 |
4.1 西医疗效评价 |
4.2 中医疗效评价 |
5 统计学方法 |
6 结果 |
6.1 两组ACLF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6.2 两组ACLF患者死亡率比较 |
6.3 两组ACLF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6.4 两组ACLF患者肝功能(TBIl、ALB、ALT、AST)比较 |
6.5 两组ACLF患者凝血功能(PTA)比较 |
6.6 两组ACLF患者MELD评分比较 |
7 安全性评价 |
8 讨论 |
8.1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死亡率的影响 |
8.2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TBIL的影响 |
8.3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ALB的影响 |
8.4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ALT、AST的影响 |
8.5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PTA的影响 |
8.6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
8.7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MELD评分的影响 |
9 解毒化瘀颗粒的方药分析 |
10 解毒化瘀颗粒的现代疗效机制研究 |
11 问题与展望 |
第三部分 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危险因素的筛选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病例标准 |
1.3 治疗方案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对收集的定性资料进行赋值 |
2.2 影响ACLF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 |
2.3 影响ACLF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2.4 危险因素对ACLF预后的预测价值 |
3 讨论 |
3.1 影响ACLF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
3.2 MELD评分在解毒化瘀颗粒治疗ACLF预后中的预测价值分析 |
3.3 筛选预后风险因素在ACLF治疗中的价值分析 |
4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7)基于本体的数据挖掘法对《金匮要略》黄疸病源流的古籍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研究背景 |
1.1 中医古籍数量众多,蕴藏知识丰富 |
1.2 传统的中医古籍研究方法及其局限性 |
1.3 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是中医古籍研究的发展趋势 |
1.4 基于本体构建数据集是中医古籍数据挖掘实现人工智能的必要途径 |
1.4.1 本体的定义 |
1.4.2 基于本体构建中医领域结构化知识库的重要性 |
1.5 以《金匮要略》黄疸病篇为本研究切入点的原因 |
1.5.1 《金匮要略》黄疸病篇的重要学术价值 |
1.5.2 提取出中医古籍文献中的理论知识可供临床实践参考 |
1.5.3 基于本体的《金匮要略》黄疸病源流研究在方法学上是新探索 |
2.研究内容和方法 |
2.1 确定研究书目 |
2.2 筛选标准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3 录入原文,建立数据库 |
2.4 数据预处理 |
2.5 本研究设定的本体概念 |
2.5.1 病 |
2.5.2 症 |
2.5.3 证 |
2.5.4 方 |
2.5.5 药 |
2.6 研究过程 |
2.6.1 标注系统 |
2.6.2 数据导入 |
2.6.3 标注者背景 |
2.6.4 具体标注方法 |
2.6.5 评价机器标注结果的参数 |
2.6.6 质量控制 |
2.6.7 标注结果 |
2.7 数据处理和标准化 |
2.7.1 去重处理 |
2.7.2 标准化处理 |
2.7.3 对部分原始数据未进行标准化处理的说明 |
3.黄疸病的数据挖掘结果分析 |
3.1 本研究涉及的数据挖掘分析法 |
3.1.1 频数分析 |
3.1.2 关联规则分析 |
3.2 黄疸病病名的源流 |
3.2.1 《金匮要略》之前黄疸病病名的命名 |
3.2.2 《金匮要略》对黄疸病病名的论述 |
3.2.3 《金匮要略》之后黄疸病病名的命名 |
3.2.4 讨论 |
3.3 黄疸病的症状分析 |
3.3.1 频数统计结果 |
3.3.2 关联规则结果 |
3.3.3 讨论 |
3.4 黄疸病病因病机的源流 |
3.4.1 《金匮要略》之前黄疸病的病因病机认识 |
3.4.2 《金匮要略》黄疸病篇的病因病机论述 |
3.4.3 《金匮要略》之后黄疸病的病因病机探讨 |
3.4.4 讨论 |
3.5 证素结果分析 |
3.5.1 病性证素结果分析 |
3.5.2 病位证素结果分析 |
3.6 方药结果分析 |
3.6.1 频数结果分析 |
3.6.2 不同历史时段的黄疸论治概况 |
3.6.3 关联规则结果分析 |
3.6.4 讨论 |
3.7 黄疸病的预后 |
3.7.1 《金匮要略》黄疸病篇预后相关阐述 |
3.7.2 后世发挥 |
结论 |
1.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果 |
2.本研究的创新点 |
3.本研究的不足点 |
4.本研究的展望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黄疸的中医临床分型治疗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8)茵陈蒿汤在肝胆疾病中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茵陈蒿汤在病毒性肝炎中的应用 |
1.1 急性病毒性肝炎 |
1.2 茵陈蒿汤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应用 |
2 茵陈蒿汤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应用 |
3 茵陈蒿汤在药物性肝损伤中应用 |
4 茵陈蒿汤在肝硬化中应用 |
5 茵陈蒿汤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
6 茵陈蒿汤治疗胆道系统疾病 |
6.1 慢性胆囊炎 |
6.2 梗阻性黄疸 |
7 小结 |
(9)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寒凉药物概述 |
1.1 寒凉药物的定义与沿革 |
1.2 寒凉药物的作用 |
1.3 寒凉药物的现代研究 |
2 仲景运用寒凉药物概况 |
2.1 《伤寒杂病论》寒凉药物的筛选 |
2.2 寒凉药物相关原文的统计归纳 |
2.2.1 原文高频症状阐释 |
2.2.2 《伤寒论》寒凉药物的分布 |
2.2.3 《金匮要略》寒凉药物的分布 |
2.2.4 含寒凉药物的常见方剂 |
3 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特点探析 |
3.1 所涉性味分类 |
3.1.1 苦寒药 |
3.1.2 甘寒药 |
3.1.3 辛寒药 |
3.1.4 咸寒药 |
3.1.5 酸寒药 |
3.2 主治范围 |
3.2.1 邪热炽盛 |
3.2.2 燥结腑实 |
3.2.3 饮热互结 |
3.2.4 湿热阻滞 |
3.2.5 瘀热在里 |
3.2.6 阴虚津枯 |
3.3 高频药物统计与解析 |
3.3.1 芍药 |
3.3.2 人参 |
3.3.3 大黄 |
3.3.4 黄芩 |
3.3.5 枳实 |
3.3.6 石膏 |
3.3.7 黄连 |
3.4 组方特点 |
3.4.1 寒凉相须 |
3.4.2 寒温配伍 |
3.4.3 顾护脾胃 |
3.4.4 保津养阴 |
3.4.5 注重通下 |
3.5 运用注意事项 |
3.5.1 脾胃虚弱慎用 |
3.5.2 羸弱体虚禁用/少用 |
4 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特点的后世影响 |
4.1 对孙思邈的影响 |
4.2 对刘完素的影响 |
4.3 对张子和的影响 |
4.4 对温病学家的影响 |
4.5 对张锡纯的影响 |
5 讨论 |
结论 |
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含寒凉药物方剂 |
附录2 :文献综述 近三十年仲景清法研究进展概况 |
参考文献 |
附录3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附录4 :参加过的学术会议 |
(10)台湾医家黄正昌医师学术思想探讨及其临床经验整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黄正昌医师简介与研究缘由 |
第一节 研究缘由 |
第二节 黄正昌医师生平事略 |
一、初中毕业后就到中药房当学徒 |
二、高中半工半读下完成学业 |
三、三十六岁考上中医执照 |
四、积极进修取得博士学位 |
五、勤学不怠成为名医 |
六、热心讲学造福人群 |
七、提携后辈给予典范 |
第三节 经历和重要着作简介 |
一、黄正昌医师经历 |
二、担任职位 |
三、黄正昌医师证照 |
四、发表研究论文及文章 |
五、黄正昌医师着作 |
第二部分 黄正昌医师学术思想特点 |
第一节 标本同治整体观 |
一、四诊合参 |
二、病证结合 |
三、标本同治 |
第二节 重视阴阳平和 |
第三节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一、采用西医诊断工具 |
二、中医辨证思维 |
第四节 既病防变是关键 |
第五节 采用台湾本土药材善用虫药 |
一、采用台湾本土药材 |
二、善用虫药 |
第三部分 黄正昌医师临床治病的思维模式 |
第一节 重视望诊 |
一、重望神望目 |
二、重气色盛衰 |
第二节 阴阳为纲的辨证思路 |
一、肝胆病以阴阳为纲 |
二、多因合病采阴阳双补 |
第三节 治法中的“保肝平胃”思想 |
一、保肝平胃思想 |
二、常用的经方 |
三、常用的单味药 |
第四部分 肝胆病诊疗探讨与临床案例解析 |
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 |
一、病毒性肝炎 |
二、现代医学对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
三、中医学对病毒性肝炎的认识 |
第二节 以“阴阳为纲”辨证分型 |
一、脾蕴湿热证 |
二、肝胃不和证 |
三、肝脾两虚证 |
四、热毒内陷证 |
五、活动型vs非活动型肝炎 |
第三节 “保肝平胃解毒”基础下循证医治 |
一、治法首重保肝利胆 |
二、热重于湿证-泻火解毒法 |
三、湿重于热证-祛浊化湿法 |
四、肝胃不和证-和解法 |
五、肝脾两虚证-益气健脾法 |
六、热毒内陷证-清热解毒法 |
七、肝郁气滞证-理气开郁法 |
八、不活动型肝炎-保肝、健脾、扶正为主解毒为辅 |
九、活动型肝炎-解毒为主保肝、健脾、扶正为辅 |
第四节 保肝平胃治法下的遣方用药 |
一、常用方剂 |
二、常用的单味药 |
三、常用的动物或虫类用药 |
四、常用本土单方草药 |
第五节 肝功能异常情形下的处理 |
一、肝指数(ALT)正常时的处理 |
二、肝指数(ALT)上升在300以下的处理 |
三、肝指数上升在300以上的慢性肝炎急性发作的处理 |
四、胆色素(Bilirubin Total)指数的升高时的处理 |
五、白蛋白(Albumim)减少时的处理 |
六、防治肝昏迷处理 |
七、急性肝功能衰竭(猛暴性肝炎)处理 |
第六节 肝癌,肝硬化 |
一、肝癌,肝硬化 |
二、阴阳双补扶正兼以祛邪 |
三、肝癌,肝硬化的转化与治疗 |
第七节 肝胆病针灸选穴 |
第八节 “六M理论”对肝保健预防 |
一、排汞(Mercury detoxication) |
二、通经络(Meridian system) |
三、必需均衡营养(Main Nutrition) |
四、现代医学检查(Modern medicine) |
五、传统医学顾护元气(Natural Medicine) |
六、信仰精神支持(Mental Support) |
第九节 临床实践案例研究解析 |
案例一、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成功阴转病例 |
案例二、肝硬化案例 |
案例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标本同治病例 |
第五部分 保肝平胃思想诊疗探讨与临床案例解析 |
第一节 中风后遗症 |
一、中风后遗症 |
二、治验案例 |
第二节 斗鸡眼(斜视) |
一、斗鸡眼(斜视) |
二、治验案例 |
第三节 油风(鬼剃头) |
一、油风 |
二、治验案例 |
第四节 荨麻疹 |
一、荨麻疹 |
二、治验案例 |
第五节 失眠 |
一、失眠 |
二、治验案例 |
第六节 重症肌无力 |
一、重症肌无力 |
二、治验案例 |
第七节 类风湿性关节炎 |
一、类风湿性关节炎 |
二、治验案例 |
第八节 过敏性鼻炎 |
一、过敏性鼻炎 |
二、治验案例 |
第九节 腮腺炎 |
一、腮腺炎 |
二、治验案例 |
第十节 流行性感冒 |
一、流行性感冒 |
二、治验案例 |
第六部分 学习黄正昌医师学术经验临床实践 |
第一节 临床案例1胃痛 |
一、案例说明 |
二、讨论 |
第二节 临床案例2便秘 |
一、案例说明 |
二、讨论 |
第三节 临床案例3痛经 |
一、案例说明 |
二、讨论 |
第四节 临床案例4女子带下病 |
一、案例说明 |
二、讨论 |
结论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参考文献 |
附录-照片 |
结语 |
致谢 |
附件2:不涉及统计分析证明 |
详细摘要 |
四、茵陈蒿汤加味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熏洗加茵陈蒿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疗效[J]. 张丽霞,余燕琼,王海燕.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2(02)
- [2]茵陈蒿汤古今医案方证对比研究[D]. 王俊蕾.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3]基于生物信息学的茵陈蒿汤和茵栀黄颗粒抑制肝脏炎癌转化机制研究[D]. 张景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4]中药复方汤剂治疗淤胆型肝炎的荟萃分析及临床用药规律探讨[D]. 李晨冰.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茵陈五苓汤加减对甲型急性黄疸型肝炎(阳黄湿重于热证)患者肝功能和炎性因子指标的影响评价[J]. 朱芳红,杨伟宁,李锋. 吉林中医药, 2020(11)
- [6]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及预后危险因素的筛选[D]. 莫镜邻.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基于本体的数据挖掘法对《金匮要略》黄疸病源流的古籍文献研究[D]. 杨雅斐.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茵陈蒿汤在肝胆疾病中临床应用[J]. 郭雨菲,孙凤霞,李晓玲,王傲然.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03)
- [9]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特点研究[D]. 陈文恬(Tan Wen Tien).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2)
- [10]台湾医家黄正昌医师学术思想探讨及其临床经验整理[D]. 杨慧珍(Yang Huei-Chen).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