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与《毫针剥离手法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100例》作者商榷(论文文献综述)
陈辉[1](2021)在《针刀结合关节腔液压灌注治疗冻结期肩周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针刀结合关节腔液压灌注治疗冻结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并分别对照单纯针刀和单纯关节腔液压灌注治疗,客观评价其疗效差异,为临床上治疗冻结期肩周炎的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将符合本试验标准的90例患者,选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共3组,每组30例。试验组采用针刀结合关节腔液压灌注治疗,对照1组采用针刀治疗,对照2组采用关节腔液压灌注治疗,3组治疗均为每周一次,3周为一疗程。采用评估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和Constant-Murley肩功能评分量表(CMS)中各项评分为观察指标,包括疼痛评分、日常功能活动评分(ADL)、肩关节功能活动度评分(ROM)、肌力评分(MMT)以及汇总后的总评分。疗程结束时记录三组每个观察指标数据,并评定临床疗效,且详细记录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和随访后患者的复发情况。选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分析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患病部位以及病程等一系列资料数据,显示组间无差异(P>0.05),表明三组间可进行比较。2.治疗前比较组间VAS评分,结果为三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有可比性;组间比较,治疗3周后试验组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但对照1组与对照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三组治疗后VA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降低,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这三种治疗方案均可缓解肩关节疼痛,试验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但对照组1组和对照2组治疗效果相近。3.治疗前比较三组组间疼痛评分、ADL评分、ROM评分、MMT评分和CMS总分,经统计学分析,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组间比较;组间比较,试验组各项指标数据均优于对照组(P<0.01),其中对照1组CMS总评分、ADL评分和ROM评分提高幅度高于对照2组(P<0.05),而在疼痛评分和MMT评分方面,对照1组与对照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治疗后的三组各项评分均优于治疗前,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三种治疗方案均可有效改善肩关节功能,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对照1组提高关节活动度和日常生活能力优于对照2组,但在改善疼痛和肌力方面,对照1组和对照2组治疗效果相近。4.治疗3周后,对三组疗效进行分析,试验组愈显率80.00%,总有效率96.67%;对照1组的愈显率为53.33%,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2组的愈显率为40.00%,总有效率为80.00%。三组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其疗效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三种方案均可有效治疗冻结期肩周炎;再进行两两比较,结果为试验组疗效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0.05),但对照1组与对照2组疗效相近(P>0.05)。5.共随访77例患者,其中试验组28例,复发1例,对照1组25例,复发4例,对照2组24例,复发7例。组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再行两两对比,试验组复发率低于对照2组(P<0.05),试验组和对照2组的复发率与对照1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方面,三组患者均有晕针的情况发生,其中治疗组出现2例,对照1组出现2例,对照2组出现1例,分析可能是因为治疗时间接近中午,患者当时处于空腹状态,导致低血糖性的晕针,之后提前治疗时间就未发生晕针情况,故未做统计学分析。结论:本研究资料表明,针刀结合关节腔液压灌注治疗冻结期肩周炎疗效肯定,能有效改善患者肩痛和关节活动功能,提高肌力水平和日常生活质量,均优于单纯针刀或关节腔液压灌注治疗,其安全性较高以及复发率低。
黄剑浩[2](2021)在《通痹开结调气针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通痹开结调气针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旨在立足于传统针刺手法为颈型颈椎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1月到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福州中医院针灸科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颈型颈椎病患者100例,按照简单随机化的分组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选穴均为C4~C6颈夹脊穴、天柱、后溪、申脉和悬钟。实验组采用通痹开结调气针法(苍龟探穴+捣法+飞法)针刺颈夹脊,其余穴位采用常规针刺,对照组所有穴位均行常规针刺治疗,每个穴位行针30秒,留针30分钟,隔日1次,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2周。分别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颈痛量表(NPQ)、简化Mc Gill疼痛量表(SF-MPQ)和颈椎活动度(CROM)的变化,并于治疗后评定临床疗效。结果:1.研究过程无脱落病例,最终实际完成100例,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性别、病程、年龄、NPQ评分、SF-MPQ评分和颈椎活动度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2.治疗后,两组患者NPQ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并且实验组NPQ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PI、PRI、VAS评分及SF-MPQ总分均明显降低,并且实验组PPI、PRI、VAS评分及SF-MPQ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4.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颈椎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的活动度均明显改善(P<0.01),并且实验组颈椎活动度改善的程度要优于对照组(P<0.01)。5.实验组共治愈5例,显效8例,有效3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46/50),对照组共治愈1例,显效4例,有效32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74%(37/50),实验组的有效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通痹开结调气针法可显着缓解颈型颈椎病患者的颈部疼痛症状、改善颈椎的活动度和日常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李秀芳[3](2021)在《刃针养老穴联合拔罐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旨在探讨刃针养老穴联合拔罐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急性期肩周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采用刃针养老穴联合拔罐治疗,隔日1次,每周治疗3次,6次为一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对照组A采用毫针养老穴联合拔罐治疗,隔日1次,每周治疗3次,6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对照组B采用毫针常规选穴联合拔罐治疗,隔日1次,每周治疗3次,6次为一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分别记录三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的临床相关数据。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CMS评分)、红外热图像温度进行疗效观察。采用spss25.0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前,三组患者VAS评分、CMS评分及红外热图像温度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组内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CMS评分及红外热图像温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间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A在VAS评分、CMS评分及红外热图像温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A。治疗组和对照组B在VAS评分、CMS评分及红外热图像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A和对照组B在VAS评分、CMS评分及红外热图像上的温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B优于对照组A。4.疗效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A总有效率为76.67%,对照组B总有效率为80.00%;治疗组与对照组B总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刃针养老穴联合拔罐疗法与毫针养老穴联合拔罐疗法、毫针常规选穴联合拔罐疗法均能缓解急性期肩周炎患者的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情况。刃针养老穴联合拔罐疗法与毫针常规选穴联合拔罐疗法治疗急性期肩周炎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优于毫针养老穴联合拔罐疗法。刃针养老穴联合拔罐治疗急性期肩周炎具有取穴少,疗效佳的优势,值得在临床推广。
任芳芳[4](2021)在《美式整脊联合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美式整脊联合针刀疗法与单纯美式整脊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比较两组患者在疼痛症状和功能障碍程度方面的疗效差异,为临床探索优化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方案提供初步参考。方法采用观察性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3月至2021年1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和骨伤科门诊就诊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患者治疗意愿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接受美式整脊联合针刀疗法的观察组和接受单独美式整脊疗法的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治疗3次,1次/周。经培训的人员负责患者的信息采集和量表评估工作,即治疗前采集患者的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NDI),治疗后和疗后1个月时分别再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的评定。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量表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2.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先对两组患者进行组间一般情况比较,判断组间基线是否具有可比性,不具可比性则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PSM)法来进行组间基线匹配,即以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预后变化为因变量,其他可能影响CSR预后的相关因素如性别、年龄、病程、病情为自变量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每个个体样本的倾向性得分值,采用1:1最邻近匹配法,将卡钳值设置在0.01~0.2的范围内进行匹配,最后对匹配成功的两组患者进行统计学比较,即根据三次评定的两个量表评分数据进行疼痛缓解状况和功能改善程度的比较分析。结果本试验共采集到资料齐全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81例,观察组35例,对照组46例。由于两组间基线不具可比性,故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均衡组间差异。当卡钳值设置为0.1时,成功匹配到30对样本,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1.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匹配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性别、病程、病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病情(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NDI)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年龄<0.05,PNDI评分<0.05);匹配后,上述基线资料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患者共30例,其中治疗痊愈15例,显效8例,好转5例,无效2例,临床总有效率达93.3%,对照组患者共30例,其中治疗痊愈6例,显效8例,好转8例,无效8例,临床总有效率为73.3%。两组组间比较,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3.3%明显高于对照组7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VAS评分比较通过评估治疗前、治疗后及疗后1个月的VAS评分数据可知,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VAS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疗后1个月时观察组的VAS评分亦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4.两组NDI评分比较通过评估治疗前、治疗后及疗后1个月时的NDI评分数据可知,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NDI评分均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NDI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疗后1个月时观察组的NDI评分亦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本研究发现,与单独美式整脊疗法相比,美式整脊联合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有效率更高,见效更快,更能有效减轻CSR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其颈椎功能,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陈梅[5](2020)在《脐针结合普通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比较脐针结合普通针刺与单独使用普通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差异,探寻脐针作为附加针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针灸治疗中是否更具有优越性,为脐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提供现实依据。方法:将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100例受试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脐针结合普通针刺)50例,对照组(普通针刺)50例。两组疗程均为4周,采用JOA(日本骨科协会)下腰痛疾患疗效评定表、简式Mc Gill疼痛问卷(MPQ)、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QOL-BREF)评估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并对不同时间点所得的量表评分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2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终86例受试者完成了整个实验。对治疗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以及治疗前两组的JOA评定表、MPQ、WHQOL-BREF评分进行基线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组间具有可比性。将治疗后两组患者JOA评定表、MPQ、WHQOL-BREF的评分进行组内比较,治疗后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效;治疗1周及治疗2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JOA评分和MPQ得分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通过对比两组JOA评分差异,可以看出治疗组起效较快。在MPQ评分中,治疗组在疗程结束时对比也具有明显优势。在WHQOL-BREF各领域评分中,治疗组也显示出明显的优势;整体临床疗效方面,两组治疗该病均显示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进一步分析比较,治疗组显效率为86.36%,对照组显效率为64.29%,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提示脐针结合普通针刺组较对照组在显效率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脐针结合普通针刺和普通针刺均能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患者日常生活工作能力和腰部活动能力,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两者均为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2.脐针结合普通针刺疗法在缓解患者疼痛方面效果明显,在改善功能活动及生存质量方面起效较普通针刺快。3.脐针选穴较少,疼痛度小,患者易接受,操作相对简便,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刘继玲[6](2020)在《火刃针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火刃针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符合既定各项标准的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采用火刃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电针治疗,最后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各项疗效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治疗组:取患侧阿是穴及秩边、委中穴进行火刃针治疗。对照组:取阿是穴、肾俞、大肠俞、脊中、腰阳关、委中穴,行普通针刺得气后,在阿是穴、委中穴接入电针治疗。疗程:两组相同,均为每周治疗2次,4次为1个疗程,共治2个疗程,观察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疗程后、治疗2疗程后,对两组患者临床效果进行对比评估,采用Mc Gill疼痛量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SF-36生活质量量表,由第3方专业人员来进行资料收集与保管、疗效观察;所采集的相关数据,将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其进行最终的统计和分析。结果:1.两组治疗前的各项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个人情况(包括年龄、性别等)、Mc Gill疼痛量表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治疗均具有可比性。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经秩和检验分析,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3.两组Mc Gill比较:(1)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与1个治疗疗程后、2个治疗疗程后比较Mc Gill疼痛量表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均具有疗效;(2)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在1个治疗疗程后、2个治疗疗程后比较Mc Gill疼痛量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疼痛改善方面,治疗组疗效较对照组更为显着。4.两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比较:(1)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与1个治疗疗程后、2个治疗疗程后比较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能改善腰椎功能障碍。(2)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在1个治疗疗程后、2个治疗疗程后比较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对患者的腰椎功能障碍的改善优于对照组。5.两组SF-36生活质量量表比较:(1)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与1个治疗疗程后、2个治疗疗程后比较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在八个维度上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生活质量较前有所提高;(2)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在1个治疗疗程后、2个治疗疗程后比较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在八个维度上的生活质量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火刃针疗法能较有效的减轻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的腰痛、腿痛、活动受限等一系列临床症状,有效的改善腰椎的活动度和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研究发现火刃针法与常规电针法在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方面均有效,且火刃针疗效优于常规电针,值得临床推广。
李林峰[7](2020)在《非特异性腰痛经筋精确辨证诊疗方法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开展非特异性腰痛经筋精确辨证诊疗方法诊断和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试验,探索非特异性腰痛症状的原发部位,并验证非特异性腰痛经筋精确辨证诊疗方法的可靠性、准确性和便捷性。材料与方法:依据研究方案,收集在2019年3月至2019年11月期间就诊于北部战区总医院门诊的非特异性腰疼患者,共纳入82例非特异性腰痛患者。采用随机数表除余数分组法将所有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1人。所有患者均进行非特异性腰痛原发部位精确诊断,并记录相关数据及结果。治疗组予以原发部位毫针刺法结合关节整复手法,对照组予以常规毫针刺法结合关节整复手法,两组患者均每周治疗5次,治疗2周。分别在治疗开始前、治疗结束后、治疗结束后4周对所有患者进行疼痛VAS、腰部静态肌肉耐力、腰部动态肌肉耐力、功能障碍评价,在治疗结束后、治疗结束后4周进行疗效评价,并做统计分析。对患者和数据分析过程执行盲法。结果:1.腰痛症状仅原发于腰部者占患者总数13.41%,按疼痛原发部位出现频次排序,依次为:腰部、臀部、大腿后侧、大腿外及前侧、大腿内侧、小腿及足、颈胸肩部、腹部。原发部位同时存在于腰部、臀部是最常见的类型,占患者总数15.85%。2.经治疗,两组患者疼痛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着降低(P<0.01),治疗组在治疗后和治疗后4周疼痛VAS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3.经治疗,两组患者腰部静、动态肌耐力较治疗前均显着提高(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及治疗后4周上升幅度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4.经治疗,两组腰部功能障碍(ODI值)较治疗前均有显着降低(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及治疗后4周ODI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5.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1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49%,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治疗组治愈率为56.10%,对照组为26.83%,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6.治疗后第4周,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12%,对照组为82.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愈率为60.98%,对照组为34.15%,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结论:1.非特异性腰痛经筋精确辨证诊断方法可以准确定位腰痛原发部位,且在临床使用中可靠、便捷、准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2.使用非特异性腰痛经筋精确辨证诊疗方法治疗本病可显着降低患者腰部疼痛程度、功能障碍,显着提高腰部静、动态肌耐力,显着提高临床疗效。3.非特异性腰痛约86.59%患者症状全部或部分来自于腰部以外的筋肉损伤。
卢庆盈[8](2020)在《筋针治疗腰肌劳损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是基于筋针在香港渐见普及,而普通针刺以及中药一直都是香港中医生常用的治疗方法,但他们之间在治疗腰肌劳损疗效上的一些差别,临床研究是很少涉及的,故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这三种治疗方法,找出筋针治疗腰肌劳损的镇痛效果与整体疗效是否优于另外的两种方法。方法:为了研究筋针治疗腰肌劳损的临床效果,本小样本研究通过文献检索来借鉴他人的研究经验然后定下具体研究方法,包括研究对象及详细研究方案等,运用随机分组法,分为筋针组,对照组1及对照组2各30例;筋针组采用筋针疗法,医生可用以结为腧,以痛为腧及以舒为腧的筋穴取穴方式,根据腰部损伤部分共选取4个筋穴。对照组1采用毫针治疗,针刺双侧肾俞及大肠俞;对照组2采用中药复方独活寄生汤治疗,研究对象每天服用一次独活寄生汤浓缩颗粒冲剂10g,一周服5天;以上三组研究对象均须要于4周内完成治疗,同时要自行做基础运动训练,以强化腰功能。进行治疗前后,所有研究对象都须要填写问卷,以便医生采集以下各方面的数据:(1)腰肌劳损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2)数字等级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这项目是要反复让研究对象确认上面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的数据,故这项目不需要归纳;(3)日常生活能力评定(SF-36);(4)腰部活动范围评分;(5)腰部疼痛点数;(6)综合疗效评定:疗效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骨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临床研究完成后,所有数据就以多元统计分析方法(SPSS22.0),建立数据库,进行各种多元分析,并将临床研究结果要点作出总结并分享。结果:三组研究对象的年龄经正态性检验均服从正态分布(Shapiro-Wilk,P>0.05),经方差齐性检验,方差齐性(P=0.527>0.05)。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法)进行比较,F=0.28,P=0.76>0.05,表明三组研究对象的年龄无明显差异。三组性别资料经卡方检验显示X2=0.11,P=0.95>0.05,表明三组研究对象的性别无明显差异。可见三组在各项基线资料构成(性别、年龄)上均无显着差异。腰肌劳损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方面:三组研究对象治疗前VAS评分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三组VAS评分比较,三组均服从正态分布(Shapiro-Wilk,p=0.117,0.092,0.471>0.05),方差齐(P=0.36>0.05),采用两配对样本t检验对比治疗前后同一组的变化,均有P=0.000<0.01,表明三组治疗后均能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疼痛;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法)进行比较,F=5.86,P=0.004<0.01,表明三组研究对象治疗后VAS评分有显着差异;故进一步进行三组内组间两两比较(Mann-Whitney)。筋针组对比普通针刺组,P=0.003<0.01;筋针组对比中药组,P=0.004<0.01,表明筋针组在缓解研究对象疼痛方面效果优于普通针刺组与中药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定(SF-36):三组患者治疗前日常生活能力评定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三组数据不服从正态分布(Shapiro-Wilk,均P<0.05),用两相关样本的非参数检验(Wilcoxon 法)对比治疗前后同一组的变化,有P=0.000,0.000,0.000,0.000,0.000,0.002,0.006,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5,0.006,0.001,<0.01,表明三组治疗后均能一定程度上提升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即提升研究对象的生活质量;进一步采用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法)比较三组之间的疗效,在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三个项目中有显着差异,X2=11.051,6.467,12.028,均有P<0.05,表明三种疗法在治疗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三个子项目方面有显着差异;故进一步进行三组内组间两两比较(Mann-Whitney)。在生理机能子项目中,筋针组对比普通针刺组,P=0.022<0.05;筋针组对比中药组,P=0.002<0.01,表明筋针组在改善研究对象生理机能方面效果优于普通针刺组与中药组。在生理职能子项目中,筋针组对比普通针刺组,P=0.007<0.01;筋针组对比中药组,P=0.239>0.05,表明筋针组在改善研究对象生理职能方面效果优于普通针刺组,与中药组相近。在躯体疼痛子项目中,筋针组对比普通针刺组,P=0.001<0.01;筋针组对比中药组,P=0.006<0.01,表明筋针组在改善研究对象躯体疼痛方面效果优于普通针刺组与中药组。在总体健康、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五个方面经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法),得出X2=3.878,0.894,1.161,2.135,3.563,均有P>0.05,表明三种疗法在改善研究对象总体健康、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五个方面疗效基本一致。腰部活动范围评分:三组研究对象治疗前,腰部活动范围评分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法)进行比较,F=11.85,P=0.000<0.01,表明三种疗法在改善腰部活动范围评分有显着差异;故进一步进行三组内组间两两比较(Mann-Whitney),筋针组对比普通针刺组,P=0.027<0.05;筋针组对比中药组,P=0.000<0.01,表明筋针组在改善腰部活动范围方面效果优于普通针刺组与中药组。腰部疼痛点数:三组研究对象治疗前,腰部疼痛点数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三组腰部疼痛点数比较:三组不服从正态分布(Shapiro-Wilk,P=0.000,0.001,0.007<0.05),用两相关样本的非参数检验(Wilcoxon法)对比治疗前后同一组的变化,均有P<0.05,表明三组治疗后均能一定程度上减少腰部疼痛点数;进一步采用非参数检验(Krvskal-Wallis检验法)比较三组之间的疗效,X2=2.52,P=0.28>0.05,表明三组研究对象治疗后腰部疼痛点数无明显差异,即三种疗法在治疗腰部疼痛点数上疗效基本一致。综合疗效评定:在这小样本临床研究中,治疗后即时的治疗效果显示,筋针组经总有效例数为29例,最终总有效率为96.7%;普通针刺组总有效例数为28例,最终总有效率为93.3%。中药组总有效例数为25例,最终总有效率为83.3%。三组疗效评定构成资料经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法),X2=3.94,P=0.14>0.05。结论:(一)筋针、普通针刺以及中药三种治疗方法对腰肌劳损都有其疗效。(二)根据本小样本研究结果,腰肌劳损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中,筋针组在缓解患者疼痛方面效果优于普通针刺组与中药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定(SF-36)中,在改善患者生理机能及躯体疼痛两个子项目,筋针组的效果优于普通针刺组与中药组;腰部活动范围评分,也表明筋针组在改善腰部活动范围方面效果优于普通针刺组与中药组。(三)综合比较三种治疗方法,筋针组经治疗后即时结果显示总有效例数为29例,最终总有效率为96.7%;普通针刺组,总有效例数为28例,最终总有效率为93.3%。中药组总有效例数为25例,最终总有效率为83.3%。本研究中三组治疗共90例腰肌劳损患者,即时疗效评定表明筋针组在治疗腰肌劳损的综合疗效较优。
祝呤君[9](2020)在《基于激光散斑成像技术对经筋刺法与传统针刺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的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激光散斑成像技术观察针刺结筋病灶点以及针刺传统经穴前后血流灌注量的变化,并结合VAS疼痛评分、JOA评分、生活质量测评分这几个方面综合对比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效果。拓展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的治疗思路和方法,探寻非特异性腰痛的优选针刺方案。材料与方法:选取纳入98例在北部战区总医院北陵分院中西医结合康复科就诊的非特异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49例。治疗组采用经筋针刺的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经穴的针刺方法治疗,两组均30min/次,隔日一次,1周/疗程,治疗4周。经筋针刺治疗组在三焦俞次、肾俞次、大肠俞次、气海俞次、环跳次,腰1-5棘突,腰椎3-4横突,腰宜次、腰眼次等患者出现重点症状的结筋病灶点进行针刺治疗,若所需选择进行针刺的结筋病灶点较多,可以分批次选择进行针刺,每批次选择的结筋病灶点不超过8个。在针刺治疗过程中,针刺的角度和深度应根据各个结筋病灶点所分部的解剖部位的不同,进行相应的调整,将毫针刺至结筋病灶点的表层,进针夹角约为30度左右,再进一步向下刺入直达深层,传统针刺手法与其相同。传统经穴针刺对照组选取主穴:肾俞、大肠俞、委中、阿是穴;配穴:寒湿腰痛配穴腰阳关;瘀血腰痛配穴膈俞;肾虚腰痛配穴志室、太溪;腰骶疼痛配穴为次髎、腰俞;腰眼部疼痛明显配穴腰眼;督脉证配穴命门、后溪;足太阳经证配穴昆仑。记录各患者的结筋病灶点分布,并选取出现频次最高和疼痛最明显的5个点,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运用激光散斑成像技术测量其体表血流量,及患者的VAS疼痛评分、JOA评分、生活质量测评并记录,综合对比、分析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流灌注量经统计学检测无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血流灌注量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后3个月的血流灌注量较治疗前亦明显降低(P<0.05),但是相较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血流灌注量降低更为显着(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VAS疼痛评分经统计学检测无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后3个月的评分较治疗前亦明显降低(P<0.05),但是相较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VAS评分降低更为显着(P<0.05)。3.两组患者治疗前JOA评分经统计学检测无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JOA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后3个月的评分较治疗前亦明显升高(P<0.05),但是相较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JOA评分升高更为显着(P<0.05)。4.两组患者治疗前生活质量测评经统计学检测无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后3个月的评分较治疗前亦明显升高(P<0.05),但是相较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生活质量评分升高更为显着(P<0.05)。5.治疗组46例,基本治愈8例,显效27例,好转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65%;对照组47例,基本治愈4例,显效23例,好转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9.36%。经对比经筋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经筋刺法治疗非特异性腰痛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结筋病灶点的血流灌注量,改善局部气血循环、新陈代谢;2.经筋刺法治疗非特异性腰痛可以明显降低患者VAS疼痛评分、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受;3.经筋刺法治疗非特异性腰痛可以明显降低患者JOA评分、改善患者活动受限的情况;4.经筋刺法治疗非特异性腰痛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5.经筋刺法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的疗效显着。
朱青元[10](2020)在《铍针配合雷火灸治疗膝骨性关节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铍针配合雷火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以期提供新的临床治疗方案和参考。方法:纳入南昌市洪都中医院康复科在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募集的KOA患者100例。对受试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n=50例):采用铍针配合雷火灸治疗。操作方法:先要确定患者压痛点,然后将压痛点标记为进针点。操作者将左手拇指按压在进针点旁,右手持铍针,铍针进针方向与皮肤垂直,刺入,当针刺到出现突破感时,寻找沉紧涩滞的针感,同时,操作者在针感层进行松解疏通,等到针下无沉紧涩滞时出针。不捻转,不留针,疾刺速拔。1次/3天,7次为1疗程。对照组(n=50例):采用普通针刺配合雷火灸治疗。操作方法:取血海、梁丘、阳陵泉、阴陵泉、内膝眼、外膝眼、鹤顶、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同时进行标记。进针:血海、梁丘、阳陵泉、阴陵泉直刺1-1.2寸,内膝眼、外膝眼向后内斜刺1寸,鹤顶直刺1寸,足三里、三阴交直刺1-1.2寸。平补平泻,留针30min。1次/3天,7次为1疗程。两组雷火灸均取足三里、膝眼、阳陵泉、血海、梁丘、鹤顶、阿是穴等相关穴位。采用实按灸灸至皮肤发红,深部组织发热为度。两组均治疗1疗程。在治疗前和1疗程治疗结束时,测量两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WOMAC及Lysholm膝关节评分。疗效评定采纳尼莫地平法。统计分析采用SPSS20.0。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患侧(左/右)、中医症候积分、WOMAC及Lysholm膝关节评分等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中医症候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积分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试验组在改善KOA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方面优于对照组。3.WOMAC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WOMAC积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积分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试验组在改善KOA患者WOMAC积分方面优于对照组。4.Lysholm膝关节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Lysholm膝关节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积分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试验组在改善KOA患者Lysholm积分方面比较优于对照组。5.临床疗效比较:试验组患者临床控制18例,显效17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为94.00%,对照组患者临床控制14例,显效15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为78.00%,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比较:在本次研究中,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整个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1.与普通针刺配合雷火灸比较,铍针配合雷火灸在改善KOA患者中医症候,膝关节疼痛、僵硬、功能障碍等方面有疗效优势。2.与普通针刺配合雷火灸比较,铍针配合雷火灸在改善KOA患者整体疗效等方面有优势。
二、与《毫针剥离手法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100例》作者商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与《毫针剥离手法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100例》作者商榷(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刀结合关节腔液压灌注治疗冻结期肩周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前言 |
历史回顾 |
1 研究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脱落及中止标准 |
1.6 剔除、脱落及中止的病例处理措施 |
2 研究方案 |
2.1 试验分组方案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方法 |
2.4 安全性评定 |
2.5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基线资料比较 |
3.2 三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分析结果 |
3.3 三组患者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CMS)比较 |
3.4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价 |
3.5 三组患者随访复发情况 |
3.6 不良事件观察与分析 |
4 讨论 |
4.1 祖国医学对冻结期肩周炎认识 |
4.2 现代医学对冻结期肩周炎认识 |
4.3 关节腔液压灌注治疗冻结期肩周炎的理论依据 |
4.4 针刀疗法治疗冻结期肩周炎的理论依据 |
4.5 针刀治疗冻结期肩周炎选点依据 |
4.6 针刀治疗冻结期肩周炎的作用机理 |
4.7 针刀结合关节腔液压灌注治疗冻结期肩周炎 |
4.8 研究结果分析 |
4.9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2)通痹开结调气针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一般资料 |
1.1 样本量估算 |
1.2 病例来源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和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盲法 |
2.3 治疗方法 |
2.4 观察指标 |
2.5 疗效评价标准 |
2.6 不良事件处理 |
2.7 统计学处理 |
2.8 技术路线图 |
研究结果 |
1 基线资料分析 |
2 临床疗效分析 |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PQ评分比较 |
2.2 简化McGill疼痛量表(SF-MPQ)评分结果 |
2.3 两组患者颈椎活动度比较 |
2.4 两组患者疗效评价 |
讨论 |
1 中医学对颈型颈椎病的认识 |
1.1 关于病因 |
1.2 筋骨失衡是颈型颈椎病的基本病机 |
1.3 颈型颈椎病的中医学治疗现状 |
2 颈型颈椎病的现代医学认识 |
2.1 颈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 |
2.2 颈型颈椎病的现代医学治疗 |
2.3 颈型颈椎病的预防与保健 |
3 穴位的选择依据 |
4 通痹开结调气针法概述 |
4.1 穴结理论——基于“神客共会”思想的腧穴形态学模型 |
4.2 苍龟探穴 |
4.3 捣法 |
4.4 飞法 |
4.5 君臣佐使,系统解结 |
5 通痹开结调气针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立论依据 |
6 指标的选择依据 |
6.1 颈椎活动度 |
6.2 量表的选择依据 |
7 研究结果分析 |
7.1 试验完成情况分析 |
7.2 基线资料分析 |
7.3 SF-MPQ评分分析 |
7.4 颈椎活动度分析 |
7.5 NPQ评分分析 |
7.6 临床疗效分析 |
8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毫针针刺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刃针养老穴联合拔罐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分组方法 |
2 治疗方法 |
2.1 治疗组 |
2.2 对照组A |
2.3 对照组B |
2.4 观察指标 |
2.5 疗效判定 |
3 统计学处理 |
4 结果 |
4.1 一般资料比较 |
4.2 研究结果比较 |
4.3 不良反应处理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对肩周炎的认识 |
1.1 病名沿革 |
1.2 病因病机 |
1.3 中医辨证分型及临床表现 |
1.4 中医治疗肩周炎概况 |
2 西医对肩周炎的认识 |
2.1 肩周炎的概念 |
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3 临床分型 |
2.4 西医治疗肩周炎概况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刃针选择依据 |
1.1 刃针的起源和理论基础 |
1.2 刃针作用机制 |
1.3 刃针在治疗肩周炎中的临床应用 |
2 选穴分析 |
2.1 养老穴选穴依据 |
3 拔罐的选择依据 |
4 对照组取穴依据 |
5 选择红外热像仪作为观察指标依据 |
6 研究结果分析 |
7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针刀治疗肩周炎的相关机理及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4)美式整脊联合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临床试验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研究小结 |
讨论 |
1 祖国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
1.1 祖国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 祖国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多样化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
2.1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变机制 |
2.2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西医治疗 |
3 研究立项依据 |
4 研究设计思路 |
5 研究结果分析 |
6 研究不足和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 |
附表2 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Neck Disability Index,NDI) |
附表3 针刀治疗患者知情同意书 |
综述 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脐针结合普通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一、概念及命名 |
二、流行病学特点 |
三、病因病机 |
四、诊断标准 |
五、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
第二节 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一、关于病名 |
二、病因病机 |
三、诊断标准及辨证分型 |
四、中医对本病的治疗 |
第三节 脐针疗法及其应用现状 |
一、脐针疗法的创立 |
二、脐针疗法的应用现状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方案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
三、临床随机方案的实施 |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一节 本研究治疗中脐针方法选择的理论依据 |
第二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西医病理机制 |
第三节 穴位的选择依据 |
第四节 研究结果的分析 |
第五节 存在的不足和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6)火刃针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研究概况 |
1.1 祖国医学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病名溯源 |
1.2 祖国医学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1 祖国医学对痛证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2 祖国医学对腰痛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3 祖国医学对腰痛病在症状、舌脉和证型上的认识 |
1.2.4 祖国医学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在经络上的认识 |
1.3 针灸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治疗研究 |
1.3.1 传统医学对针灸治疗腰痛主要穴位的相关论述 |
1.3.2 传统针刺治疗 |
1.3.3 电针治疗 |
1.3.4 针刀、刃针治疗 |
1.3.5 毫火针治疗 |
1.3.6 针灸特殊针法治疗 |
1.3.7 针灸结合手法治疗 |
1.3.8 其他综合疗法 |
2 现代医学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研究概况 |
2.1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定义及流行病学调查 |
2.2 现代医学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 |
2.2.1 机械性卡压理论 |
2.2.2 炎性物质刺激理论 |
2.2.3 同根反射学说 |
2.2.4 脊柱失衡与节段错位理论 |
2.3 现代医学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治疗研究 |
2.3.1 药物治疗 |
2.3.2 物理治疗 |
2.3.3 神经阻滞治疗 |
2.3.4 手术治疗 |
2.3.5 其他综合治疗 |
3 总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盲法 |
1.8 分组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1.1 治疗组(火刃针疗法治疗) |
2.1.2 对照组(常规电针疗法治疗) |
2.1.3 健康宣教 |
2.2 疗效评定与观察 |
2.2.1 人口学资料 |
2.2.2 疗效评价方法 |
2.3 疗效观察 |
2.4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
2.5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3.2 两组临床疗效评定比较 |
3.3 两组MCGILL量表比较 |
3.4 两组ODI比较 |
3.5 两组SF-36生活质量量表各因子评分比较 |
4 不良反应观察 |
第三章 讨论 |
1 筋结与气机不畅和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发病的关系密切 |
1.1 筋结是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产生的重要致病因素 |
1.2 筋结引起的气机不畅是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产生的主要病机 |
1.3 “松筋调气”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理论概述 |
2 祖国医学对委中穴和秩边穴在腰痛病上的认识 |
2.1 委中穴治疗腰痛病 |
2.2 秩边穴治疗腰痛病 |
3 火刃针疗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选用依据 |
3.1 刃针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依据 |
3.2 刃针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选穴原则和操作手法 |
3.3 火针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依据 |
3.4 火针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选穴原则和操作手法 |
3.5 刃针结合火针的优势 |
3.5.1 刃针的优势 |
3.5.2 火针的优势 |
3.5.3 火刃针的优势 |
4 火刃针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评价 |
4.1 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简化MCGILL疼痛量表的评价 |
4.2 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OSWESTRY疼痛量表的评价 |
4.3 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SF-36生活质量量表的评价 |
5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针灸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7)非特异性腰痛经筋精确辨证诊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非特异性腰痛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腰痛原发部位精确诊断表(第二版) |
视觉模拟疼痛量表(非特异性腰痛) |
腰部静、动态肌耐力评估记录表(非特异性腰痛) |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非特异性腰痛)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8)筋针治疗腰肌劳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腰肌劳损的研究状况 |
一、腰肌劳损的概念 |
二、腰肌劳损的发病因素 |
三、腰痛的生物力学 |
四、慢性腰痛的历史因素 |
五、现代医学的治疗方向 |
第二节 中医学对腰肌劳损的研究概况 |
一、中医古文献对腰肌劳损的认识 |
二、病因病机 |
三、辨证分型 |
四、临床治疗方法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案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研究病例完成情况及基线情况 |
二、临床疗效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第一节 结果分析 |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四章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
(9)基于激光散斑成像技术对经筋刺法与传统针刺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综述 |
第一部分 中医对非特异性腰痛的认识 |
第二部分 西医对非特异性腰痛的认识 |
第三部分 激光散斑成像技术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10)铍针配合雷火灸治疗膝骨性关节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历史回顾 |
1 膝骨性关节炎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
1.1 中医学认识及发病机制 |
1.2 中医治疗方法 |
2 KOA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2.1 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 |
2.2 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
正文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含量估算 |
2.2 分组设计 |
2.3 治疗方法 |
2.4 观察指标 |
2.5 疗效判定 |
2.6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患者基本信息比较 |
2 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3 WOMAC疼痛积分比较 |
4 WOMAC僵硬积分比较 |
5 WOMAC功能活动积分比较 |
6 治疗前后Lysholm评分比较 |
7 疗效比较 |
8 安全性比较 |
讨论 |
1 立项依据 |
1.1 病种选择 |
1.2 干预方案选择 |
1.3 对照组的选择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研究结果讨论 |
2.1 中医症候积分分析 |
2.2 WOMAC积分分析 |
2.3 Lysholm积分分析 |
2.4 安全性分析 |
3 治疗机理探讨 |
3.1 铍针的原理与机制 |
3.2 雷火灸的原理与机制 |
3.3 同类研究比较 |
4 研究不足与考量 |
5 今后研究与计划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1)WOMAC骨关节炎指数 |
附录二 中医症候积分表 |
附录三 Lysholm评分表 |
个人简介 |
四、与《毫针剥离手法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100例》作者商榷(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刀结合关节腔液压灌注治疗冻结期肩周炎的临床研究[D]. 陈辉.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通痹开结调气针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黄剑浩.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刃针养老穴联合拔罐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D]. 李秀芳.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美式整脊联合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任芳芳.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脐针结合普通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研究[D]. 陈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6]火刃针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继玲.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非特异性腰痛经筋精确辨证诊疗方法研究[D]. 李林峰.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筋针治疗腰肌劳损的临床研究[D]. 卢庆盈.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9]基于激光散斑成像技术对经筋刺法与传统针刺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的疗效分析[D]. 祝呤君.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铍针配合雷火灸治疗膝骨性关节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D]. 朱青元.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标签:对照组论文;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论文; 激光针刀论文; 软组织损伤论文; 肾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