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阅读中视觉信息与非视觉信息关系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宋子明[1](2021)在《汉语句子阅读中绕口令效应的眼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语音信息在阅读中的作用一直是语言加工领域的热点问题。大量研究者就该问题进行了探索。这些研究普遍认为在自然阅读过程中,语音信息会自动激活,但是这些自动激活的语音信息是如何影响读者的阅读理解过程的,目前还存在争议。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考察语音重叠的效应。其中,绕口令效应是语音重叠的典型代表。研究者认为绕口令效应是揭示语音在阅读中的作用的有力证据。绕口令效应是指读者阅读绕口令的时间显着长于阅读正常句子的时间。目前,无论是拼音文字还是汉语,都证实了绕口令效应的存在,并且围绕绕口令效应“是什么(What)”;绕口令效应“何时发生(When)”以及绕口令效应“如何发生(How)”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然而,目前关于绕口令效应“何时发生(When)”以及“如何发生(How)”的问题的研究发现都是基于英语绕口令的研究得出来的。其中,关于绕口令效应“何时发生(When)”的问题,汉语阅读中还缺少直接的证据。关于绕口令效应“如何发生(How)”的问题,一方面,研究者提出的发音干扰解释中认为自动激活的发音特征涉及发音位置和发音方式等,那么这些发音位置和发音方式是如何影响汉语绕口令效应发生的,值得进一步澄清;另一方面研究者提出的语音工作记忆干扰的解释中认为相似或者重叠的语音表征会储存在工作记忆中,那么这些相似性表征信息的数量是如何影响汉语绕口令效应的发展变化的,也是值得探索的重要方面。因此,本研究将以精密的眼动仪为研究工具,围绕绕口令效应“何时发生”以及“如何发生”的问题开展三项研究,系统地探讨汉语句子阅读中绕口令效应的认知加工特点。研究一主要考察“何时发生(When)”这一问题(实验1),即通过眼动追踪技术,实时地记录在认知加工的不同阶段,绕口令效应的发展变化特点。由于绕口令效应与语音密切相关,而相比于默读而言,语音在朗读中的影响可能更大。以往的研究也发现语音在两种阅读方式中的影响存在差异,因此为了更好的澄清汉语绕口令效应发生的时间进程问题。实验1同时操纵了句子类型(绕口令和控制句)和阅读方式(朗读和默读)两个变量,进一步考察绕口令效应发生的时间进程问题。实验1的结果发现朗读时绕口令效应从早期的词汇识别阶段开始产生直到句子整合阶段。而默读时绕口令效应出现的相对较晚,主要出现在词汇加工晚期和句子整合阶段。研究二主要从发音干扰的角度出发,探讨汉语绕口令效应“如何发生(How)”的问题。发音干扰的解释认为自动激活的发音表征涉及发音位置和发音方式等。因此研究二将从发音位置(实验2)和发音类型(实验3)两个角度出发,探索影响汉语绕口令效应发生的因素。实验2操纵音素重叠的位置(声母重叠,韵母重叠和控制条件)这一变量,考察了不同音素重叠的位置上,汉语绕口令效应的发展变化特点。结果发现,与控制条件相比,声母重叠和韵母重叠两种条件下读者的阅读速度均显着更慢,注视时间更长。并且,在词汇加工晚期和句子整合阶段,韵母重叠比声母重叠产生的干扰更大。实验3操纵音素重叠的类型(相同音素重叠,相似音素重叠和控制条件)这一变量,考察在不同音素重叠的类型上,汉语绕口令效应的发展变化特点。结果发现,相同音素重叠和相似音素重叠都产生了显着的绕口令效应,即读者在相似音素和相同音素重叠条件下的阅读速度更慢,注视时间更长。而相同音素与相似音素所产生的绕口令效应的干扰程度没有显着差别。研究三则从语音工作记忆干扰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探索绕口令效应“如何发生(How)”的问题。研究三主要操纵了音素重叠的次数这一变量,考察汉语绕口令效应的发展变化特点,共包括两个实验(实验4和实验5)。实验4操纵连续音素重叠的次数(重叠2个字、重叠4个字、重叠8个字,重叠12个字),考察了随着音素重叠次数的增加,汉语绕口令效应的发展变化特点。结果发现,与重叠2个字和重叠4个字相比,读者在重叠8个字和重叠12个字上的注视时间更长,且注视时间的差异主要出现在词汇加工的晚期和句子整合阶段,整体的数据呈现出随着音素重叠字数的增加,读者的阅读速度逐渐变慢,注视时间逐渐增加的趋势。考虑到在自然的绕口令句子中,连续的音素重叠中往往会插入一些语音无关字,因此在实验5还操纵了间隔的音素重叠这一变量(间隔0个语音无关字、间隔1个语音无关字、间隔2个语音无关字、间隔3个语音无关字),从而考察随着语音无关字的加入,汉语绕口令效应的发展变化特点。结果发现,在绕口令中插入语音无关的字会影响绕口令效应的强度,且随着间隔字数的增加,绕口令效应的强度会逐渐下降,并且这种显着的影响主要发生在词汇识别的晚期和句子整合阶段。从三种间隔条件与无间隔条件的对比来看,至少在绕口令中要插入3个语音无关的字才能诱发绕口令效应强度的显着变化。综合三个研究的结果,结论如下:(1)关于汉语绕口令效应“何时发生(When)”的发现说明:汉语阅读中存在稳定的绕口令效应,且不同阅读方式下绕口令效应的发生时程是存在差异的。对于默读来说,绕口令效应主要在词汇加工的晚期才开始出现,直到句子整合阶段;对于朗读来说,绕口令效应从早期的词汇识别到句子整合阶段一直存在。(2)关于汉语绕口令效应“如何发生(How)”的研究发现进一步支持了发音干扰以及语音工作记忆干扰的解释。首先,从发音干扰的角度来看,汉语绕口令效应的发生会受到音素的发音特征,如发音位置和发音方式等的影响。韵母重叠的绕口令效应所产生的干扰大于声母重叠的绕口令效应,且这种干扰主要出现在晚期的句子整合阶段。相同音素和相似音素所诱发的绕口令效应没有显着差异。其次,从语音工作记忆干扰的角度来看,汉语绕口令效应发生的强度还会受到音素重叠的数量的影响。音素重叠次数越多,汉语绕口令效应的强度就越大,对读者产生的干扰就越多。在工作记忆容量范围内,汉语绕口令效应可能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累加的趋势。此外,语音无关字数的插入会降低汉语绕口令效应的强度,且至少插入3个语音无关的字就会对汉语绕口令效应的强度产生显着影响。(3)汉语绕口令效应的认知加工特点说明语音在汉语阅读中有重要影响。一方面,汉语阅读中也会受到精细的语音表征的影响(如发音位置和发音方式等),另一方面,汉语阅读中语音信息的影响出现的较晚,主要在词汇加工的晚期,但影响比较持久,一直到句子的理解与整合阶段。基于以上的研究发现,本研究尝试性地提出了汉语句子阅读中绕口令效应的认知加工模型。
朱林[2](2020)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主动阅读教学研究》文中提出阅读能力对现代人适应现代社会,对当代公民形成公民素养,对个人的终身学习,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是一项极具价值的能力。高考作为一项选拔性考试,在语文学科的高考试卷中,阅读能力一直以来都是主要的考核内容。自新高考实施以来,高考语文试卷发生了不少新的变化。主动阅读是应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和新高考考查变化的重要策略。高中语文主动阅读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本论文研究的是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主动阅读教学,主要研究对象是主动阅读教学,具体则是高中语文教材和新高考语文试卷中现代文文本的主动阅读教学。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内容包括研究缘起、概念界定、研究综述、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第二章分别论述了主动阅读的内涵、特点与价值。主动阅读的内涵是在与被动阅读的对比中逐渐明晰的。主动阅读有其特点,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运用阅读策略和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第三章为高中语文主动阅读教学策略与实施,主要内容是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高中语文主动阅读的教学目标,培养主动阅读能力的教学策略,并呈现了课程案例与课堂教学案例。第四章论述了新高考现代文阅读的考查要求和考查特点,分析了主动阅读对新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优势,并阐释了新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的主动阅读提升策略。第五章为余论。主要内容为补充强调几点关于主动阅读教学与提升新高考主动阅读能力的几种看法与认识。结语对新高考背景下的主动阅读教学进行了总结。阅读策略只有充分的练习才能形成真正的阅读能力和真正的阅读素养。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坚持不懈的学习和持续的阅读训练。
谢芳[3](2020)在《中英文阅读中老化对知觉广度和视觉广度的影响》文中提出阅读涉及一系列视觉、动眼系统和认知过程的精确协调和整合。它是一项高度复杂的技能,在个体生命的早期获得并贯穿一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视觉和认知功能衰退可能会影响他们的阅读能力,进而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越来越多研究者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并意识到阅读毕生发展研究的重要性。作为世界上的两大主流语言,中文和英文阅读的毕生发展的研究逐渐成为了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近年来,对中文和英文的研究都发现与青年阅读者(18-30岁)相比,老年阅读者(65+岁)存在阅读困难。那么,产生这种与年龄相关的阅读困难的机制到底是什么呢?一种可能的解释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感知觉和认知功能逐渐衰退导致个体的信息获取范围减小。研究者已经提出很多对信息获取范围的估计的不同的方法,每种方法具有不同的定义。目前主要常用的是知觉广度和视觉广度这两个概念。知觉广度的定义是在自然阅读过程中读者一次注视所获取语言信息的文本区域。而视觉广度是指在眼睛不移动的情况下,所能识别的字母个数(O’Regan,1990;O’Regan,Levy-Schoen,&Jacobs,1983;Legge,Cheung,Yu,Chung,Lee,&Owens,2007)。值得指出的是,知觉广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注意的分配、上下文背景的利用以及词汇知识等,这些因素可能共同影响了个体对副中央凹信息的加工。视觉广度被认为是阅读速度的感知觉瓶颈(O’Regan,1990;O’Regan,Levy-Schoen,&Jacobs,1983;Legge,Cheung,Yu,Chung,Lee,&Owens,2007),主要受到视觉能力的限制。因此,分别探讨老化对知觉广度和视觉广度范围影响的研究将有助于更全面的揭示老年人信息获取的能力是否受损从而帮助理解老年人阅读困难产生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英文和中文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书写系统,英语是表音文字而汉语是表意文字。以往对两种语言系统的阅读研究发现,英文阅读中老年人采用一种风险阅读策略(猜测即将出现的词)来弥补较慢的加工速度。相反,中文老年阅读者采用相对更加谨慎的策略来弥补与年龄相关的加工困难。理解这种与年龄相关的阅读补偿策略的关键是确定个体在信息量的获取上是否存在与年龄相关的差异。以及如果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怎样的。因此,分别考察中、英文阅读中信息获取量的年龄差异在为老年人阅读困难产生寻求解释的同时也探讨在不同的语言系统中老化是如何影响信息加工的,并帮助完善中、英文阅读中眼动控制的理论模型。综上,本论文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通过研究英文和中文阅读中的知觉广度和视觉广度的年龄差异来探讨老年人阅读困难产生的机制,并进一步理解不同语言系统中与年龄相关的信息加工能力变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换句话说,与年龄相关的信息加工能力的变化是跨语言普遍存在的还是具有语言的特异性。基于此,本论文通过四个研究共8个实验来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其中,通过研究一和二共6个实验对老化在中、英文阅读中对知觉广度的影响进行了探讨。鉴于知觉广度的研究中,移动窗口范式是最经典、最常用的范式。因此,研究一和二均采用移动窗口范式。在移动窗口范式的研究中,窗口外不同的掩蔽刺激形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长期以来存在争论。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争论,研究一通过3个实验来系统地探讨英文阅读中老化对知觉广度范围的影响。实验一使用模式符号(“x”)对窗口外的内容进行掩蔽,实验二使用视觉相似字母对窗口外的内容进行掩蔽,实验三使用高斯模糊技术通过降低窗口外信息的空间频率的方法来进行掩蔽。这三个实验均采用2(年龄组:老年人,青年人)*5(窗口大小:正常呈现(N),仅注视词呈现(1W),当前注视词及左侧一个词(1W+L1),当前注视词及右侧一个词(1W+R1),当前注视词及右侧两个词(1W+R2))的混合实验设计。基于先前的研究,在这些窗口条件中1W+R1和1W+R2窗口条件的比较是考察知觉广度范围年龄差异最重要的比较。每个实验各招募20名英国大学生被试和20名当地社区的英国老年被试。结果发现,与青年人相比老年人具有较长的句子总阅读时间以及较慢的阅读速度。当注视点左右两侧信息均不可利用时两年龄组被试的句子总阅读时间明显最长、阅读速度最慢。重要的是,1W+R1和1W+R2两窗口条件对两年龄组被试阅读行为的影响是相似的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年龄差异。这表明英文阅读中老年人的知觉广度范围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小,与青年人的知觉广度范围没有表现出本质的差异,进一步说明个体对副中央凹信息加工的能力是贯穿一生的。为了增加研究一和研究二结果的可比较性,研究二同样使用移动窗口范式通过三个实验系统地考察汉语阅读中老化对知觉广度范围的影响。与研究一中的实验设计相同,三个实验分别招募35名中国大学生被试和35名当地社区的中国老年被试,区别是对窗口外的内容分别利用模式符号(“※”)、视觉相似的汉字以及高斯模糊技术来进行掩蔽。结果与英文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表明中文阅读中对副中央凹信息的获取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年龄差异。最重要的是,结合研究一和研究二结果表明在中、英文两种书写系统中个体对副中央凹信息的加工能力是保留到老年阶段的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受损,这种现象是跨语言普遍存在的,并不具有语言的特殊性。另外,利用高斯模糊技术降低窗口外信息的空间频率可能是未来移动窗口范式实验中比较理想的掩蔽刺激的形式。研究一和研究二结果发现中、英文阅读中知觉广度范围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年龄差异。这说明读者对副中央凹信息的获取范围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小。正如前面提到的,与知觉广度不同,视觉广度更强调的是感知觉限制对信息获得的影响。对视觉广度的年龄差异的研究能够更好的探讨不同的书写系统中感知觉限制对阅读加工的影响以及老年人阅读困难多大程度上受到与年龄相关的视觉限制的影响。因此,研究三和研究四利用字符串任务分别对英文和中文的视觉广度的年龄差异进行了研究。研究三是从参与过研究一的被试中随机选取青年和老年被试各26名,给被试随机呈现三个字母组成的字符串,要求被试从左到右报告这三个字母。研究四是从参与过研究二的被试中随机选取青年和老年被试各21名,给被试随机呈现相同复杂程度的三个汉字组成的字符串,要求被试从左到右报告这三个汉字。研究三和四分别通过一个实验探讨英文和中文中视觉广度的年龄差异以及视觉广度范围与阅读速度的关系。结果发现不论是在英文还是中文中,老年阅读者所能识别的字符数都小于青年阅读者。而且,老年阅读者的阅读速度和所能识别出的字符数量呈正相关。这说明与年龄相关的视觉能力的下降会限制个体语言信息的获得,为老年人的阅读困难提供了一种单纯的感知觉层面上的解释。这种现象是跨语言普遍存在的并不具有语言的特殊性。综合当前四项研究,八个实验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与年龄相关的阅读困难具有跨语言的普遍性。具体来说,在英文和中文阅读中,老年读者均存在着比青年读者较大的阅读困难。(2)中、英文老年阅读者都保留了在自然阅读中从副中央凹获取信息的能力,老化并没有影响个体的知觉广度范围。因此,与年龄相关的阅读困难可能是由于对知觉广度范围内信息加工的深度不同而引起的。(3)掩蔽刺激类型影响知觉广度的范围,尤其是视觉相似的字母或者汉字,这说明错误的正字法信息不仅干扰正字法处理,还引出错误的语义信息从而干扰了正常的阅读。与模式符号或者视觉相似刺激相比,利用高斯模糊技术降低窗口外信息的空间频率是移动窗口范式实验中比较理想的掩蔽刺激的形式。(4)当以词为单位设置移动范式窗口条件来考察知觉广度范围时,中、英文读者的知觉广度范围相似。但是,中文阅读者的视觉广度范围小于英文阅读者的视觉广度范围。(5)中、英文阅读中,与年龄相关的视觉能力的限制使得个体获取副中央凹信息的范围缩小。并且老年人的视觉广度范围和阅读速度存在相关性,视觉广度范围越小,阅读速度越慢。这种相关性为老年人阅读困难的产生提供了一种单纯感知觉层面上的解释。
张妞妞[4](2020)在《农村初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现状调查及分析 ——以HXX中学八年级学生为个案》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学生教育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同时英语教育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与之相比,城乡英语教育的发展却出现了明显的不平衡现象。英语对于城镇学生来说本身就是薄弱科目,对于农村初中生则更为薄弱,尤其是在英语测试中十分考验学生英语综合能力,但又难以拿到理想分值的英语阅读题型。所以加深对农村初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现状的了解,以及分析成因并找到相应的解决对策是摆在每一位农村初中英语教师面前的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本次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来获取农村初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现状,再通过对学生和教师的进一步访谈,分析出影响农村初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成因。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有效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相关阅读策略与技巧进行整理。通过对223名初二学生和三位英语教师的分析结果显示:(1)学生自身因素包括四点,词汇量不足、不会运用语篇分析、对文章背景不了解、没有阅读策略。(2)教师的因素包括四点,固守传统教学观念,其次不去过多的注重培养同学们的阅读习惯,且教学方法不够新颖,以及自身专业储备有待提高。最后,笔者根据研究结果对以上因素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1)加强词汇记忆。(2)学会运用语篇分析理解文章。(3)多加了解文化背景知识。(4)学生应掌握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5)教师要学会运用新的教学模式。(6)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7)课上重视对学生阅读策略的教授。(8)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英语阅读大赛。(9)时刻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知识。希望这些能够对农村初中生和学校英语教师提供一些帮助。
陶佳雨[5](2020)在《聋人大学生视觉注意再分配对阅读影响的眼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聋人听力缺失后,视觉功能会发生改变,聋人将更多的视觉注意资源分配给了副中央凹和边缘视野。在低水平的视觉任务中,表现出了副中央凹和边缘视野的选择性注意增强。神经影像学研究发现,聋人在低水平的视觉任务中,表现出视觉脑区和听觉脑区的激活增强,表明聋人产生了视觉脑区和跨视听通道的脑结构改变和脑功能重组。与低水平的视觉任务相比,视觉注意在阅读中,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文本阅读中,读者不仅可以在中央凹获得有效信息,而且可以在副中央凹获得有效信息。副中央凹信息可以指引读者眼跳距离和落点位置。研究表明,副中央凹信息的获得,是由视觉注意资源决定的。在句子和文本阅读中,注意的分配是把双刃剑。在字词进入中央凹之前,有效、合理的副中央凹视觉注意资源分配,可以帮助读者获得预视信息,从而促进该词汇之后在中央凹处的信息加工。而过多的将注意资源分配给副中央凹,会和中央凹形成竞争,阻碍中央凹的词汇加工。因此,读者需要向副中央凹处合理的分配注意资源,使得这种注意资源能够促进而不是阻碍中央凹处的词汇加工,影响阅读效率。考虑到视觉注意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聋人低水平视觉任务中发现的聋人副中央凹视觉注意增强,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开始从聋人视觉特征角度出发,尝试从聋人视觉注意资源再分配对高水平阅读任务影响角度出发,采用眼动技术,探究聋人阅读的特征与规律。这些探究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个方面是探究聋人视觉注意再分配,将更多的注意资源分配给副中央凹和边缘视野,是否会促进阅读任务中的副中央凹加工。第二个方面是,如果聋人注意资源改变促进了副中央凹加工,那么这种副中央凹的注意增强,对于聋人读者阅读是一种促进,还是一种阻碍作用?目前,从聋人视觉注意资源再分配视角研究聋人阅读还处于起步阶段,一些研究发现了聋人阅读中的副中央凹注意增强,并且研究初步发现,副中央凹注意增强对于聋人读者阅读是一种促进作用,但这些研究发现多为拼音文字的阅读研究。汉语和拼音文字系统存在较大差异,汉语具有字与字之间没有空格,副中央凹字(词)距离中央凹注视字(词)更近,视敏度更高的特点。目前,还鲜有从聋人视觉注意再分配的视角,探究聋人汉语阅读特征与规律。汉语阅读中,聋人读者是否存在副中央凹注意增强?如果存在,那么这种副中央凹的增强,对于聋人读者阅读会有怎样影响(促进或阻碍)?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验证与探究。本研究从聋人视觉注意资源再分配角度出发,采用眼动追踪技术,主要对两个问题进行探究:第一个是通过词汇判断任务(研究一)和句子阅读中的副中央凹加工任务(研究二),探究聋人汉语阅读中的副中央凹注意增强。第二个是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在自然句子阅读任务中(研究三),探究汉语阅读中副中央凹注意增强对于聋人读者阅读是一种促进,还是一种阻碍作用。研究一采用词汇判断任务,通过干扰范式,从词汇加工水平考察聋人大学生副中央凹注意增强。以聋人大学生读者、阅读匹配组(健听中学生)和年龄匹配组(健听大学生)为被试,包括实验1a和1b两个实验。实验1a采用3(被试类型:聋人大学生、阅读匹配健听中学生、年龄匹配健听大学生)×7(干扰条件:无干扰、左2°、左3°、左4°、右2°、右3°、右4°)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实验1a实验假设如果聋人读者存在词汇加工中的副中央凹注意增强,那么与健听控制组相比,聋人读者会表现出更大的远端副中央凹干扰效应。实验1a发现,聋人读者在左侧3个干扰条件(左2°、左3°、左4°)和右侧3个干扰条件(右2°、右3°、右4°)下,比阅读匹配组和年龄匹配组词汇判断的反应时更长,干扰量更大,产生了更大的干扰效应。实验1b采用3(被试类型:聋人大学生、阅读匹配健听中学生、年龄匹配健听大学生)×3(干扰条件:无干扰、左1°、右1°)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实验1b实验假设如果聋人读者存在词汇加工中的副中央凹注意增强,那么与健听控制组相比,聋人读者会表现出更大的副中央凹干扰效应。实验1b发现聋人读者在右侧1°干扰条件比阅读匹配组词汇判断的反应时更长,干扰量更大,产生了更大干扰效应。与此同时,聋人读者在左侧1°干扰条件和右侧1°干扰条件下,都比年龄匹配组词汇判断的反应时更长,干扰量更大,产生了更大干扰效应。研究一在词汇判断任务中,验证了聋人大学生阅读中的副中央凹注意增强。研究二通过眼动追踪技术,在句子阅读中,探究聋人读者句子阅读中的副中央凹增强,包括实验2a和2b两个实验。实验2a采用3(被试类型:聋人大学生、阅读匹配健听中学生、年龄匹配健听大学生)×8(窗口条件:R0、R1、R2、R3、R4、L1R4、L2R4及整行条件)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实验2a采用移动窗口范式,考察聋人大学生的阅读知觉广度。结果表明,聋人读者的知觉广度左侧大于阅读匹配组和年龄匹配组,并且同阅读匹配组相比,聋人大学生读者表现出注视次数和回视次数少的高效眼动特征。实验2b采用3(被试类型:聋人大学生、阅读匹配健听中学生、年龄匹配健听大学生)×5(预视类型:等同预视条件、音同条件、形似条件、义同条件、控制条件)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实验2b采用边界范式,考察聋人大学生副中央凹N+1合体字不同类型信息(字形、字音、字义)的预视效应,研究发现高技能聋人读者可以获得N+1合体字字音和字义预视。研究二在句子阅读中,进一步验证了聋人大学生副中央凹注意增强。研究三通过实验3探究聋人大学生副中央凹注意增强对于聋人读者阅读的影响。实验3采用3(被试类型:聋人大学生、阅读匹配健听中学生、年龄匹配健听大学生)×2(词频:高频、低频)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探究聋人大学生读者在自然句子阅读中眼动模式,进而探究聋人注意资源改变对阅读的促进或阻碍作用。实验3同时探究词频的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以此来探究聋人读者的视觉注意再分配对词频的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的影响。实验3结果发现,同阅读匹配组相比,聋人读者表现出再注视比率低的高效眼动特征。词频的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分析发现,与阅读匹配组相比,聋人读者并未产生更大的词频的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表明聋人读者的视觉注意再分配,并未对词频的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产生显着影响。词频的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表明,聋人读者高效的眼动特征,可能不是通过改变一次性注视中副中央凹对中央凹的影响而实现的。因此,聋人读者这种高效的眼动特征,可能是由于其副中央凹获得了更多的信息,促进该词汇之后在中央凹处的信息加工而实现的。本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在词汇判断实验中,聋人大学生读者表现出更大的副中央凹干扰效应,验证了聋人大学生阅读中的副中央凹注意增强。(2)在知觉广度实验中,聋人读者的知觉广度左侧大于阅读匹配组和年龄匹配组。研究表明聋人视觉注意再分配,使聋人读者左侧获得了更大的知觉广度。同阅读匹配组相比,聋人大学生读者表现出注视次数和回视次数少的高效眼动特征。(3)在N+1合体字预视实验中,高技能聋人读者可以获得合体字字音和字义预视。研究表明聋人视觉注意再分配,促进了高技能聋人读者N+1预视效益的获得。(4)在自然句子阅读实验中,同阅读匹配组相比,聋人读者表现出再注视比率低的高效的眼动特征。这种效率的提升,可能是由于其副中央凹获得了更多的信息,促进该词汇之后在中央凹处的信息加工的方式实现的。综上所述,本研究验证了聋人汉语阅读中的副中央凹注意增强。此外,研究证明了聋人副中央凹注意增强,对聋人汉语阅读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罗云云[6](2020)在《初中英语PWP阅读教学模式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阅读是学习和生活中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英语阅读是英语学习者发展听、说、写、译语言能力的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英语阅读兴趣,增长知识的有效方法。在中学阶段,英语阅读是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也是重要阶段,阅读教学在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技能中占据重要地位。那么,采用什么阅读教学模式呢?据调查,目前中学阶段普遍使用PWP阅读教学模式,它是一种系统化、条理化且循序渐进的阅读模式,阅读过程分为阅读前(Pre-reading),阅读中(While-reading)和阅读后(Post-reading)。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对PWP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选取广东省珠海市某两所初中学校的20名英语教师和4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和访谈,调查了以下两个问题:(1)PWP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如何?(2)影响PWP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施因素是什么?调查发现,在读前阶段,读前活动能有效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运用与课文有关的背景知识去预测文章内容的主动性欠缺;读中策略学习具有层次性,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英语阅读效率,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在现阶段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占据了主要地位;阅读后的活动,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和内化不够,教师对学生读后活动的评价维度单一。影响PWP教学模式在阅读教学中的实施因素主要有学习环境因素、教师教学因素和学生个人因素。针对调查研究现状本研究给出以下建议:教师和学生应坚持课内外阅读相结合,教师应精心安排阅读三阶段的教学活动设计;教师应鼓励学生阅读与表达相结合,通过表达促进阅读;教师应为学生的阅读技巧和策略进行指导及训练;教师应注重阅读教学中的评价环节。希望本调查研究能为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
尚婷婷[7](2020)在《概念图及其可视化对说明文阅读理解及元理解监测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阅读是获取信息以及学习知识必不可缺的途径,它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在阅读过程中对自己认知过程的监控称为元理解,其中元理解监测作为自主调节学习的重要成分,对阅读过程中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选择起着重要的作用。以往的研究显示,个体对说明文的元理解监测准确性很低(Dunlosky&Lipko,2010;Lin&Zabrucky,1998;Thiede,Griffin,Wiley,&Redford,2009;Eitel,2016;Jaeger&Wiley,2014),监测准确性不高的读者不能有效区别已掌握和未掌握的文章内容,不能根据阅读过程的实际情况有效地调整学习策略,进而导致学习效率的低下。因此找到提升监测准确性的方法一直是该领域内重点关注的内容。在说明文阅读中,通常引入插图来帮助理解。但是以往研究多局限于装饰图与图解的对比,也多从现象层面进行理论解释,并未通过严格的实验操纵直接证明信息可视化对阅读以及元理解监测的作用。由此,本研究旨在探究概念图对说明文阅读理解以及元理解监测的影响以及信息可视化在其中的作用。整个研究包括三个实验:实验一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单因素被试间设计,探究概念图是否能促进阅读理解、对元理解监测过程产生积极影响。自变量为插图条件,三个水平分别是无插图的纯文本、文本附带概念图以及文本附带图解。后两个实验在实验一的基础上,探究信息可视化在阅读理解及元理解监测中的作用。实验二a为单因素被试间设计,自变量为可视化条件(有可视化与无可视化),通过文本附带概念图和文本附带总结进行操纵,探究阅读过程涉及相对较低的加工深度时,信息可视化在阅读理解及元理解监测中的作用。实验二b为单因素被试间设计,探究阅读过程涉及相对较高的加工深度时,信息可视化对阅读理解及元理解监测的作用。自变量为可视化条件,有两个水平:有可视化与无可视化,分别通过让被试进行画概念图和写总结的学习任务来操纵。综合本研究的结果,可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概念图能够提升阅读成绩,无论是对细节性内容还是理解性内容的学习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并且相对于无插图的纯文本阅读,概念图能够提升读者的元理解监测准确性。(2)当阅读过程涉及相对较低的加工深度时,信息可视化有助于提升阅读成绩,并且影响元理解监测的过程。(3)当阅读过程涉及相对较高的加工深度时,信息可视化对阅读效果和元理解监测的作用不明显,易受到学习任务的加工深度和其他因素的干扰。
庄颖颖[8](2020)在《交互阅读模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阅读是我们获取知识、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学习、工作、生活时时刻刻离不开阅读,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有效地阅读?那么在一个高效阅读模式的引导下,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运用正确的阅读策略至关重要。而当今的阅读教学特别是英语阅读教学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在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仍然有很多教师采用传统的逐字逐句翻译教学法,教师的“满堂灌”使课堂枯燥沉闷,抹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了追求升学率,也一味地采用题海战术,然后核对正确答案,这种标准化的答案束缚了学生的阅读思维,也限制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基于此,本研究探究以下3个问题:1.目前初中学生的英语阅读状况如何?2.交互阅读模式能否提高初中生的英语阅读成绩?3.学生对交互阅读模式的评价如何?笔者以山东泰安某实验中学初三阶段的两个班为被试班级,对传统的自下而上和交互式两种阅读模式进行实验对比研究。初三(11)班为控制班,对其使用传统的自下而上教学模式,初三(12)班为实验班,采用交互阅读教学模式,实验周期是16周,以探讨交互阅读模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效用。本研究所用实验工具包括调查问卷、访谈、前后阅读测试、SPSS 21.0统计软件。实验前对控制班和实验班87名同学发放调查问卷,并对9名不同教龄的英语教师,以及根据成绩选取初二年级13个班的26名学生进行访谈,旨在实验前了解初中学生的英语阅读现状。实验前后分别进行了阅读测试,测试数据通过SPSS 21.0进行了定量分析,比较并分析了英语阅读成绩是否受两种教学模式的影响。首先对两个班的阅读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结果显示,两班的阅读成绩无显着差异,而后测对比结果显示两个班有明显差异;之后对两个班的前后阅读成绩进行了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控制班的两次期末成绩无显着差异,而实验班有明显的差异。实验后对实验班进行问卷调查,并根据成绩分层选取8名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学生对交互阅读教学模式的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交互阅读模式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其阅读技巧,并使他们的阅读成绩得到提高。本研究在交互阅读模式研究的成果上,以图式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为支撑,完善了交互阅读模式理论,拓展了交互式教学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并为初中英语教师的阅读教学提供了更好的实证案例。
康婷婷[9](2020)在《高中生整本书阅读的自主监控策略研究 ——以Z市W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发布和实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开启了改革新征程,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学习任务群之首,贯穿始终。鉴于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及深远影响,结合其目前的研究状况,本文以课标为统领,以理论结合实际的原则,将整本书阅读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自主监控策略。通过设置多重阅读小组监控和构建自我阅读监控,以此达到培育学生自主阅读能力,为其他任务群的学习奠定阅读基础的目标,同时,使学生养成能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并使这一习惯的持久性增强,以学生的阅读面貌改善整个社会的阅读结构,实现阅读价值的可持续和阅读现状的持续改进。不论是自主阅读能力的发展,还是自主阅读习惯的养成,在完成这一系列阅读监控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素养都在提升,以阅读素养的提升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为了实现本文的现实意义,关于整本书阅读的自主监控策略以元认知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指导,增强其科学性。本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整本书阅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了解学生的阅读现状,进而挖掘出当前整本书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再通过对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当前教师们对整本书阅读的处理方式,以及遇到的困难。综合这两方面的调查,为整本书阅读自主监控策略提供现实基础。第二部分是整本书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不论是问题还是原因,都本着以事实为基础,以课标要求为准绳,以学生阅读素养为指标,追踪溯源,以问题探究原因,以原因促进问题的解决。第三部分是整本书阅读的自主监控策略,分为准备和实施两部分。准备策略就是前期的预备阶段,主要包括环境准备和认知准备,环境准备是外部的氛围营造,认知准备则是内部的意识强化。实施策略,主要是设置多重阅读小组监控和构建自我阅读监控。多重阅读小组是借助同伴的力量展开阅读监控,自我监控则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对阅读中的时间、速度、方法、结果等的监控。通过内在和外在的监控,全方位保障整本书阅读。第四部分是整本书阅读的自主监控反省,从研究和实践两方面,深刻总结本文的不足。总结不仅是反思已成的整篇论文,更重要的是能继续完善整本书阅读的自主监控研究和实践,实现语文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综上,整本书阅读的自主监控,从环境到认知,从小组到自己,内外结合,形成一套关乎阅读时间、阅读方法、阅读速度、阅读感知等多项指标的监控策略体系。培养核心素养,形成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改善阅读结构,让语文教育改革厚积薄发。
尚敬华[10](2020)在《图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现代图式理论在语文阅读教学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国外已经有很多学者进行了大量实证性研究,现代图式理论自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由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鲁墨哈特提出以后,很快被运用到语文阅读教学研究中来,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对阅读颇有影响的便是图式理论,强调阅读者的文化背景知识在阅读理解中所起的作用。对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深入到其中去挖掘语文阅读的奥秘。本选题旨在探索和研究图式教学的思想,对其内涵、特点等进行理论研究,挖掘其在小学语文阅读方面的教育教学规律,探索图式教学法的奥秘,从而为实际教育教学难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有效的启示。本论文主体分为三部分展开:第一章图式理论与语文教学的研究,探析图式理论,图式理论与语文教学研究,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从学生主观能性的激发、主体审美意识的树立和表达能力实效性的提升等方面细致的剖析图式理论对语文教学的研究。第二章图式思想与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从阅读过程的分析,阅读的实质,阅读想象意识的培养及图式对语文阅读教学影响和图式与小学阅读教学的关系等方面展开,对图式的阅读教学进行深入地、系统地研究。第三章小学图式教学法在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对图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训练中进行分析。教师层面主要是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层面指的是审美观、想象力及口语表达的多维结合,呈现立体化阅读范式。
二、对阅读中视觉信息与非视觉信息关系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阅读中视觉信息与非视觉信息关系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汉语句子阅读中绕口令效应的眼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汉语绕口令 |
1.1 汉语绕口令的含义 |
1.2 汉语绕口令的语音学特点 |
1.2.1 相同的声母或者韵母重叠 |
1.2.2 相近的声母或者韵母重叠 |
1.2.3 相同音节的重叠 |
1.3 汉语绕口令的类型 |
2 绕口令效应 |
2.1 绕口令效应的概念 |
2.2 绕口令效应的研究范式 |
2.2.1 句子合理性判断任务 |
2.2.2 词汇判断任务 |
2.2.3 自由回忆任务 |
2.2.4 自定步速阅读任务 |
2.2.5 自然阅读任务 |
3 绕口令效应的发生机制 |
3.1 发音干扰解释 |
3.2 语音工作记忆干扰解释 |
4 绕口令效应的研究现状 |
4.1 绕口令效应“是什么(What)” |
4.1.1 绕口令效应是语音混淆而非视觉混淆 |
4.1.2 绕口令效应对阅读效率的影响 |
4.2 绕口令效应“何时发生(When)” |
4.2.1 绕口令效应仅出现在晚期的句子加工阶段 |
4.2.2 绕口令效应既存在于词汇识别阶段也存在于晚期的句子整合阶段 |
4.3 绕口令效应“如何发生(How)” |
4.3.1 围绕发音干扰的探索 |
4.3.2 围绕语音工作记忆干扰的探索 |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与研究框架 |
1 问题提出 |
2 研究框架 |
3 研究意义 |
3.1 理论意义 |
3.2 实践意义 |
4 本研究的创新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研究一 汉语绕口令效应“何时发生(When)” |
实验1 汉语绕口令效应的时间进程:阅读方式的调节 |
1 实验目的与实验假设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1 结果 |
4 实验1 讨论 |
研究二 汉语绕口令效应“如何发生(How)”:音素重叠的位置和类型 |
实验2 音素重叠的位置对汉语绕口令效应的影响 |
1 实验目的与实验假设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2 结果 |
4 实验2 讨论 |
实验3 音素重叠的类型对汉语绕口令效应的影响 |
1 实验目的与实验假设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3 结果 |
4 实验3 讨论 |
研究三汉语绕口令效应“如何发生(How)”:音素重叠的次数 |
实验4 连续的音素重叠对汉语绕口令效应的影响 |
1 实验目的与实验假设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4 结果 |
4 实验4 讨论 |
实验5 间隔的音素重叠对汉语绕口令效应的影响 |
1 实验目的与实验假设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5 结果 |
4 实验5 讨论 |
第四部分 总讨论 |
1 绕口令效应“何时发生(When)”:汉语绕口令效应发生的时间进程 |
2 绕口令效应“如何发生(How)”:基于发音干扰的探索 |
3 绕口令效应“如何发生(How)”:基于语音工作记忆干扰的探索 |
4 汉语绕口令效应的认知加工机制 |
5 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 |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主动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一、主动阅读 |
二、阅读教学 |
三、新高考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第四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主动阅读的内涵、特点与价值 |
第一节 主动阅读的内涵 |
一、主动阅读的内涵 |
二、主动阅读与被动阅读 |
第二节 主动阅读的特点 |
一、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 |
二、运用阅读策略和阅读方法 |
三、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
第三节 主动阅读的价值 |
第三章 高中语文主动阅读教学策略与实施 |
第一节 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
一、教学目的较功利 |
二、学生主体性丧失 |
第二节 高中语文主动阅读的教学目标 |
一、学会检视阅读 |
二、学会主题阅读 |
三、学会撰写阅读笔记 |
第三节 高中语文主动阅读的教学策略 |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更富阅读热情 |
二、以问题教学为核心,不断提升主动阅读能力 |
三、创新阅读教学评价体系,将主动阅读能力作为重要考评要素 |
第四节 高中语文主动阅读案例与分析 |
一、高中语文主动阅读课程实施案例 |
二、高中语文主动阅读课堂教学案例与分析 |
第四章 新高考现代文阅读与主动阅读教学策略 |
第一节 新高考现代文阅读的考查要求和特点 |
一、新高考现代文阅读的考查要求 |
二、新高考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特点 |
第二节 主动阅读对新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优势分析 |
一、主动阅读对新高考更具优势 |
二、主动阅读对现代文阅读更具优势 |
第三节 新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的主动阅读提升策略 |
一、建立简易阅读模型 |
二、掌握提高效率的阅读技巧 |
第五章 余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中英文阅读中老化对知觉广度和视觉广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阅读的眼动行为的研究 |
1.1 拼音文字中的阅读研究 |
1.2 汉语中的阅读研究 |
2 感觉认知能力的老化 |
2.1 视觉能力 |
2.2 认知能力 |
3 知觉广度的研究 |
3.1 知觉广度研究的范式 |
3.1.1 移动窗口范式 |
3.1.2 边界范式 |
3.1.3 移动掩蔽范式 |
3.2 拼音文字中知觉广度的研究 |
3.3 汉语中知觉广度的研究 |
3.4 知觉广度的影响因素 |
4 视觉广度的研究 |
4.1 视觉广度的测量方法 |
4.2 视觉广度的范围 |
4.3 视觉广度和阅读速度的关系 |
4.4 视觉广度的影响因素 |
5 阅读中的眼动控制模型 |
5.1 拼音文字中的眼动控制模型 |
5.1.1 E-Z读者模型 |
5.1.2 SWIFT模型 |
5.2 汉语中的眼动控制模型 |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和研究框架 |
1 问题提出 |
1.1 研究意义 |
1.1.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1.2 研究的实践意义 |
2 研究框架 |
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 |
研究一 英文阅读中知觉广度的年龄差异 |
1 引言 |
2 实验目的和假设 |
3 实验一 利用符号作为掩蔽刺激考察知觉广度的年龄差异 |
3.1 实验方法 |
3.2 实验结果 |
3.3 讨论 |
4 实验二 利用视觉相似字母作为掩蔽刺激考察知觉广度的年龄差异 |
4.1 实验方法 |
4.2 实验结果 |
4.3 讨论 |
5 实验三 利用高斯模糊技术掩蔽考察知觉广度的年龄差异 |
5.1 实验方法 |
5.2 实验结果 |
5.3 讨论 |
6 研究一 讨论 |
7 小结 |
研究二 中文阅读中知觉广度的年龄差异的研究 |
1 引言 |
2 实验目的和假设 |
3 实验四 利用符号作为掩蔽刺激考察知觉广度的年龄差异 |
3.1 实验方法 |
3.2 实验结果 |
3.3 讨论 |
4 实验五 利用视觉相似字作为掩蔽刺激考察知觉广度的年龄差异 |
4.1 实验方法 |
4.2 实验结果 |
4.3 讨论 |
5 实验六 利用高斯模糊技术掩蔽考察知觉广度的年龄差异 |
5.1 实验方法 |
5.2 实验结果 |
5.3 讨论 |
6 研究二 讨论 |
7 小结 |
研究三 英文中视觉广度的年龄差异的研究 |
1 引言 |
2 实验目的和假设 |
3 实验七 不同年龄组被试识别三个字母组成的字符串 |
3.1 实验方法 |
3.2 实验结果 |
3.3 讨论 |
4 小结 |
研究四 汉字视觉广度的年龄差异的研究 |
1 引言 |
2 实验目的和假设 |
3 实验八 不同年龄组被试识别三个汉字组成的字符串 |
3.1 实验方法 |
3.2 实验结果 |
3.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部分 总讨论 |
1 阅读行为表现上的老化效应 |
2 知觉广度效应 |
2.1 英语阅读中老化对知觉广度的影响 |
2.2 汉语阅读中老化对知觉广度的影响 |
2.3 中英文知觉广度的比较 |
3 视觉广度效应 |
3.1 英文中老化对视觉广度的影响 |
3.2 中文中老化对视觉广度的影响 |
3.3 中英文视觉广度的比较 |
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五部分 总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农村初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现状调查及分析 ——以HXX中学八年级学生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论文框架 |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 |
2.1 阅读的概念 |
2.2 阅读能力的概念 |
2.3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2.3.1 英语阅读能力的研究现状分析 |
2.3.2 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策略的综述 |
2.4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2.4.1 非农村初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研究现状分析 |
2.4.2 农村初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研究现状分析 |
2.4.3 提高非农村初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策略的综述 |
2.4.4 提高农村初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策略的综述 |
2.5 理论基础 |
2.5.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5.2 有效教学论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问题 |
3.2 调查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3.1 问卷调查法 |
3.3.2 访谈法 |
3.4 数据收集 |
第4章 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
4.1 研究结果 |
4.1.1 农村初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现状的问卷调查 |
4.1.2 农村初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现状的成因探究 |
4.2 影响农村初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现状的成因分析 |
4.2.1 学生方面 |
4.2.2 教师方面 |
第5章 针对农村初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现状提出的对策 |
5.1 学生方面 |
5.1.1 加强词汇记忆 |
5.1.2 巧用语篇分析 |
5.1.3 了解文化背景 |
5.1.4 掌握阅读方法与技巧 |
5.2 教师方面 |
5.2.1 改变教育教学模式 |
5.2.2 加强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
5.2.3 重视阅读策略的训练 |
5.2.4 定期举行英语阅读比赛 |
5.2.5 加大专业知识的储存 |
第6章 结论 |
6.1 研究的主要发现与启示 |
6.2 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农村初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现状调查学生问卷 |
附录B:农村初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现状的成因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C:农村初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现状的成因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5)聋人大学生视觉注意再分配对阅读影响的眼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聋人视觉注意再分配的行为研究 |
1.1 刺激识别 |
1.2 视觉定向与搜索 |
1.3 其它视觉注意任务 |
1.4 低水平视觉任务中的副中央凹与中央凹关系 |
2 聋人视觉注意再分配的脑机制研究 |
2.1 聋人视觉增强的电生理研究 |
2.2 聋人视觉增强的神经影像学研究 |
3 聋人阅读的眼动研究 |
3.1 视觉注意在阅读中的作用 |
3.2 副中央凹预视加工的眼动研究 |
3.3 国内外聋人阅读的眼动研究 |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与研究思路 |
1 问题提出 |
2 研究思路 |
3 研究意义 |
3.1 理论意义 |
3.2 实践意义 |
第三部分 预实验阶段 |
第四部分 实证研究 |
研究一:聋人大学生词汇加工中的副中央凹注意增强——来自副中央凹干扰效应的证据 |
实验1a:中央凹词汇识别中的远端副中央凹干扰效应 |
1 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假设 |
2 研究方法 |
2.1 被试 |
2.2 实验材料 |
2.3 实验设计 |
2.4 实验仪器与程序 |
2.5 统计方法与处理 |
3 结果 |
3.1 错误率 |
3.2 反应时 |
4 讨论 |
5 结论 |
实验1b:中央凹词汇识别中的N±1 干扰效应 |
1 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假设 |
2 研究方法 |
2.1 被试 |
2.2 实验材料 |
2.3 实验设计 |
2.4 实验仪器与程序 |
2.5 统计方法与处理 |
3 结果 |
3.1 错误率 |
3.2 反应时 |
4 讨论 |
5 结论 |
研究二:聋人大学生句子加工中的副中央凹注意增强 |
实验2a:汉语句子阅读知觉广度的眼动研究 |
1 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假设 |
2 研究方法 |
2.1 被试 |
2.2 实验材料 |
2.3 实验设计 |
2.4 实验仪器与程序 |
2.5 统计方法与处理 |
3 结果 |
3.1 阅读速度 |
3.2 向右眼跳幅度 |
3.3 注视次数和回视次数 |
4 讨论 |
5 结论 |
实验2b:汉语句子阅读副中央凹合体字N+1 预视效益的眼动研究 |
1 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假设 |
2 研究方法 |
2.1 被试 |
2.2 实验材料 |
2.3 实验设计 |
2.4 实验仪器与程序 |
2.5 统计方法与处理 |
3 结果 |
3.1 聋人读者与健听读者预视效益比较 |
3.2 不同群组预视效益类型分析 |
4 讨论 |
4.1 聋人与健听读者预视效益比较 |
4.2 不同群组预视效益类型 |
5 结论 |
研究三:副中央凹注意增强对聋人大学生阅读的影响 |
实验3 :汉语自然句子阅读的眼动研究 |
1 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假设 |
2 研究方法 |
2.1 被试 |
2.2 实验材料 |
2.3 实验设计 |
2.4 实验仪器与程序 |
2.5 统计方法与处理 |
3 结果 |
3.1 词频效应整体指标分析 |
3.2 词频效应局部指标分析 |
3.3 PoF效应局部指标分析 |
4 讨论 |
4.1 词频效应和基本眼动特征分析 |
4.2 PoF效应分析 |
5 结论 |
第五部分 综合讨论 |
5.1 聋人汉语阅读中的副中央凹注意增强 |
5.2 汉语阅读中聋人副中央凹注意增强对阅读的影响 |
5.3 聋人大学生视觉注意再分配的理论思考 |
5.4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六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初中英语PWP阅读教学模式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初中英语核心素养的概念提出 |
1.1.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7)》的目标要求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PWP英语阅读教学模式概念界定 |
2.2 国外阅读教学的研究现状 |
2.3 国内阅读教学的研究现状 |
2.4 PWP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研究综述 |
第三章 PWP阅读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
3.1 图式理论 |
3.2 建构主义理论 |
第四章 研究方法 |
4.1 研究问题 |
4.2 研究对象 |
4.3 研究工具 |
4.3.1 问卷调查 |
4.3.2 课堂观察 |
4.3.3 访谈 |
4.4 研究过程 |
4.4.1 研究准备阶段 |
4.4.2 调查研究实施阶段 |
第五章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
5.1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与讨论 |
5.1.1 学生问卷数据的分析与讨论 |
5.1.2 教师问卷数据的分析与讨论 |
5.2 课堂观察结果分析与讨论 |
5.3 访谈结果分析与讨论 |
5.3.1 学生访谈结果分析与讨论 |
5.3.2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六章 结论 |
6.1 研究发现 |
6.1.1 PWP阅读教学模式的应用现状 |
6.1.2 影响PWP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施因素 |
6.2 教学启示 |
6.3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课堂观察量表 |
附录二 课堂观察量表样本 |
附录三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四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五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六 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7)概念图及其可视化对说明文阅读理解及元理解监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元理解监测的概述 |
1.1.1 元理解及元理解监测的概念 |
1.1.2 元理解监测形式 |
1.1.3 元理解监测的准确性及指标 |
1.1.4 元理解监测的理论基础 |
1.2 概念图的概述 |
1.2.1 概念图的概念及其起源 |
1.2.2 概念图的理论基础 |
1.2.3 概念图促进学习的有效条件 |
1.2.4 概念图研究发展的特点 |
1.3 插图在说明文元理解监测中的相关研究 |
2 总体研究思路 |
2.1 问题提出 |
2.2 研究构思 |
2.3 研究意义 |
3 实验研究 |
3.1 实验一插图条件对阅读理解及元理解监测的影响 |
3.1.1 实验目的与假设 |
3.1.2 实验方法 |
3.1.3 实验结果 |
3.1.4 分析与讨论 |
3.2 实验二信息可视化对阅读理解及元理解监测的影响 |
3.2.1 实验二a较低加工深度时,信息可视化对阅读理解及元理解监测的影响 |
3.2.2 实验二b较高加工深度时,信息可视化对阅读理解及元理解监测的影响 |
4 总讨论 |
4.1 概念图及可视化对阅读理解的作用 |
4.2 概念图及可视化对元理解监测的作用 |
4.3 本研究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
4.4 研究局限 |
4.5 研究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交互阅读模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交互阅读模式 |
2.2 英语阅读模式的发展 |
2.2.1 自下而上阅读模式 |
2.2.2 自上而下阅读模式 |
2.2.3 交互阅读模式 |
2.3 国外交互阅读模式研究述评 |
2.3.1 阅读过程方面 |
2.3.2 课堂教学方面 |
2.4 国内交互阅读模式研究述评 |
2.4.1 课堂教学方面 |
2.4.2 研究设计方面 |
2.4.3 课堂作用方面 |
2.5 交互阅读模式的理论基础 |
2.5.1 图式理论 |
2.5.2 建构主义理论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工具 |
3.3.1 调查问卷 |
3.3.2 访谈提纲 |
3.3.3 阅读试卷 |
3.3.4 SPSS软件(21.0版) |
3.4 研究方法 |
3.5 研究过程 |
3.5.1 交互阅读模式课堂设计 |
3.5.2 传统阅读模式课堂设计 |
3.5.3 交互阅读模式课堂教学案例 |
3.5.4 传统阅读模式课堂教学案例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
4.1 实验前数据分析 |
4.1.1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4.1.2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4.1.3 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
4.1.4 前测阅读成绩分析 |
4.2 实验后数据分析 |
4.2.1 后测阅读成绩分析 |
4.2.2 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
4.2.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的主要发现 |
5.2 研究的意义 |
5.2.1 理论意义 |
5.2.2 实践意义 |
5.3 教学启示 |
5.4 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
致谢 |
(9)高中生整本书阅读的自主监控策略研究 ——以Z市W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理论依据 |
五、概念界定 |
六、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整本书阅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调查问卷的设计 |
一、调查对象的选定 |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二节 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
一、对阅读的态度 |
二、阅读环境 |
三、阅读前的现状 |
四、阅读中的现状 |
五、阅读后的现状 |
第三节 教师访谈及分析 |
一、整本书阅读的准备方面 |
二、整本书阅读的授课方面 |
三、整本书阅读的监控方面 |
第二章 整本书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整本书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
一、多重阅读环境失衡 |
二、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认知有偏差 |
三、学生对阅读计划的制定及调整有困难 |
四、阅读中教师准备和同伴关系缺失 |
五、阅读中重要要素不成体系 |
第二节 整本书阅读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传统教育”藩篱的限制 |
二、整本书阅读的陌生 |
三、阅读环境不匹配 |
四、学生阅读习性的干扰 |
第三章 整本书阅读的自主监控策略 |
第一节 自主监控的准备 |
一、环境准备 |
二、认知准备 |
第二节 自主监控的实施 |
一、设置多重阅读小组监控 |
二、构建自我阅读监控 |
第四章 整本书阅读的自主监控反省 |
第一节 整本书阅读的自主监控研究反省 |
一、整本书自主阅读和篇章阅读的关系研究 |
二、对整本书阅读自主监控的反馈研究 |
第二节 整本书阅读的自主监控实践反省 |
一、监控的长期性 |
二、监控内容和形式的适切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后记(致谢)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10)图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理论依据及方法 |
第一章 图式理论与语文教学研究 |
第一节 图式理论的研究 |
一、图式理论的含义 |
二、图式理论在阅读过程中的分类 |
第二节 图式理论与主体审美意识 |
一、主体审美意识的提出背景与内涵 |
二、培养主体审美意识的重要作用 |
第三节 图式理论与表述能力 |
一、表述能力教学效果不理想的表现及其原因 |
二、表述能力教学实效性的具体体现 |
第二章 图式思想与阅读教学研究 |
第一节 阅读过程的分析 |
一、阅读的实质 |
二、阅读方法的共同特征 |
第二节 阅读想象意识 |
一、阅读想象意识的思想背景 |
二、阅读想象意识的内涵 |
第三节 图式与阅读教学的关系 |
一、图式对阅读教学的意义 |
二、图式理论用于阅读教学的主要原则 |
三、图式理论对当下阅读教学改革的启示 |
第四节 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图式理论基础 |
一、图式教学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规律 |
二、以图式理论为指导的教学在小学阶段的重要性 |
第三章 图式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
第一节 小学图式教学法的介绍 |
一、图式教学法的介绍 |
二、对学生主体审美意识的要求 |
三、对学生提升表述能力的要求 |
四、对学生阅读想象意识的要求 |
第二节 教师指导的序列化 |
一、阅读指导“序列化”的基本形式及教学案例 |
二、“序列化”阅读指导的意义 |
第三节 学生学习的序列化 |
一、主体学习“序列化”的具体体现及教学案例 |
二、“序列化”主体学习的启示意义 |
第四节 建立立体式教学体系 |
一、横向学习方法:阅读、口语相结合 |
二、纵向学习方法:校内、校外相结合 |
三、中心线特训:阅读模仿练习及教学案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对阅读中视觉信息与非视觉信息关系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汉语句子阅读中绕口令效应的眼动研究[D]. 宋子明.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9)
- [2]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主动阅读教学研究[D]. 朱林. 西南大学, 2020(05)
- [3]中英文阅读中老化对知觉广度和视觉广度的影响[D]. 谢芳.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4]农村初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现状调查及分析 ——以HXX中学八年级学生为个案[D]. 张妞妞. 长春师范大学, 2020(08)
- [5]聋人大学生视觉注意再分配对阅读影响的眼动研究[D]. 陶佳雨.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6]初中英语PWP阅读教学模式调查研究[D]. 罗云云. 延安大学, 2020(12)
- [7]概念图及其可视化对说明文阅读理解及元理解监测的影响[D]. 尚婷婷.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8]交互阅读模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庄颖颖. 淮北师范大学, 2020(12)
- [9]高中生整本书阅读的自主监控策略研究 ——以Z市W中学为例[D]. 康婷婷. 喀什大学, 2020(07)
- [10]图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中的应用研究[D]. 尚敬华.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