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凝四项与肿瘤的生物学行为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刘晶[1](2021)在《肝癌相关凝血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及预后分析》文中提出
邢丽[2](2019)在《晚期结直肠癌一线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的疗效及其与RAS和BRAF基因状态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晚期结直肠癌(mCRC)贝伐珠单抗联合不同一线化疗方案的疗效,并比较KRAS和BRAF基因突变型与野生型、不同原发肿瘤部位、不同治疗情况与疗效之间的关系,探讨KRAS和BRAF基因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已行KRAS基因和BRAF基因检测符合入组条件的mCRC患者216例,按照医师自选方案给予一线化疗(FOLFOX/XELOX或FOLFIRI/XELIRI)联合贝伐珠单抗的治疗方案。诱导治疗拟定4~8周期化疗(3-6个月)。每2周期评价一次。根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 1.0),回顾性分析KRAS基因和BRAF基因状态与不同一线化疗方案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的客观缓解率(ORR)、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和中位总生存期(mOS)的相互关系。对治疗的不良反应进行评价。结果:1.KRAS基因突变率36.6%,BRAF基因突变率6.5%。在BRAF基因野生型组中,与KRAS基因野生型患者相比,KRAS基因突变型患者出现低分化腺癌的概率更高(51.3%vs.30.6%,P=0.003),更易出现转移至肝脏(78.2%vs.64.5%,P=0.003)且肝内病灶数≥3(59.0%vs.39.5%,P=0.0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KRAS基因野生型组中,与BRAF基因野生型患者相比,BRAF基因突变型患者出现低分化腺癌的概率更高(61.5%vs.30.6%,P=0.025),更容易出现转移至肝脏(84.6%vs.64.5%,P=0.049)且肝内病灶数≥3(72.7%vs.39.5%,P=0.004)及腹膜(84.6%vs.29.0%,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RAF基因野生型患者mOS大于突变型患者(18.1m vs.14.9m,P=0.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接受一线不同化疗方案联合贝伐珠单抗的靶向治疗,在BRAF基因野生型组中,KRAS基因突变型与野生型ORR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三组治疗方案中,KRAS基因和BRAF基因突变型与野生型ORR、mPFS和mOS 比较,统计学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KRAS基因野生型组中,BRAF基因突变型与野生型OR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三组治疗方案中,KRAS基因和BRAF基因突变型与野生型ORR、mPFS 比较统计学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BRAF基因突变型患者mOS均低于野生型患者,FOLFOX+Bev(14.6mvs.17.6m,P=0.043)、XELOX+Bev(15.1m vs.17.9m,P=0.036)、FOLFIRI+Bev(14.9mvs.17.1m,P=0.038),统计学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3.不同治疗情况(曾经暴露和初次暴露)下,BRAF基因和KRAS基因同为野生型的患者,曾经暴露与初次暴露比较,ORR分别为(30.2%vs.51.4%,P=0.032),mPFS分别为(8.3mvs.9.5m,P=0.0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RAS基因突变型患者及BRAF基因突变型患者,曾经暴露与初次暴露的ORR、mPF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mCRC患者不同肿瘤原发部位(左半、右半结肠),在BRAF基因野生型组中,KRAS基因突变型与KRAS基因野生型患者,左半结肠与右半结肠ORR、mPFS比较,统计学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KRAS基因野生型组中,BRAF基因突变型与BRAF基因野生型患者,左半结肠与右半结肠ORR、mPFS比较,统计学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KRAS基因突变不能作为mOS(HR=0.533;95%CI:0.238-1.352:P=0.183)的预测因素(P>0.05)。BRAF 基因突变可作为 mOS(HR=0.336;95%CI:0.135-1.693:P=0.036)的预测因素(P<0.05)。结论:1.mCRC接受一线不同化疗方案(FOLFOX/XELOX,FOLFIRI)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KRAS基因和BRAF基因突变型与野生型患者ORR无明显差异;BRAF基因突变型患者mOS均明显低于BRAF基因野生型患者;2.对于KRAS基因及BRAF基因野生型,初次暴露的患者ORR、mPFS均优于曾经暴露的患者;3.不同原发肿瘤部位(左半、右半结肠)mCRC的预后未显示出明显差异;4.BRAF基因突变状态可对mOS作出预测,本身是预后不良因素。
方雪妮[3](2019)在《华蟾素注射液膀胱灌注治疗膀胱癌血尿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探讨华蟾素注射液膀胱灌注治疗膀胱癌血尿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方法1.研究设计为前瞻性、自身前后对照研究;2.病例来源:本课题受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治疗协同创新中心立项支持,病例来源于合作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6年8月-2017年9月膀胱癌血尿患者60例;3.治疗方法:予华蟾素注射液40ml+0.9%NS100ml连续膀胱灌注7天,7天为1个疗程,试验共1个疗程;4.疗效评价:主要观察指标:尿液中红细胞水平变化;次要观察指标:尿液颜色变化、中医证候、血液血红蛋白浓度(HGB)、体力ECOG评分变化;5.安全性评价:治疗期间全程观察治疗相关不良事件:使用常见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CTCAE)v4.0评估。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60例病例中,男性49例,女性11例;年龄最小者27岁,年龄最大者87岁,平均年龄(64.05±12.37)岁;60例患者均经病理学确诊,其中有45例患者并未给出明确组织学分级。根据2018年《膀胱癌诊疗规范》中所载分类分级标准,本课题60例患者组织学病理类型为:尿路上皮乳头状肿瘤59例,腺癌1例;组织学分级:低级别6例,高级别9例,分级不明确45例;依据国际抗癌联盟2009年第7版TNM(Tumor Node Metastasis)分期法,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43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17例;转移瘤情况:前列腺转移1例,尿道转移1例,无转移58例;初发血尿者25例,复发血尿者(既往行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35例,其中膀胱癌病程1-2年者24例,病程3-5年者10例。2.尿液镜检红细胞水平变化:1)60例膀胱癌血尿患者中,尿液镜检红细胞水平下降明显(治疗后尿液镜检红细胞下降>25%)的患者在治疗第7天(D7)总的有88.33%(53例),灌注治疗结束后第7天(D14)有97.67%(58例),灌注治疗结束后第14天(D21)有98.33%(59例)。2)60例膀胱癌血尿患者治疗后尿液镜检红细胞均值显着下降,治疗前(DO)尿液镜检红细胞均值1123.68±1841.71个,用药第7天(D7)均值为184.48±386.09个,灌注治疗结束后第7天(D14)均值为119.66±463.38个,灌注治疗结束后第14天(D21)均值为59.55±194.69个,D0与D3、D7、D14、D21时点检测的尿液镜检红细胞均值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01)。3)经华蟾素注射液膀胱灌注治疗膀胱癌血尿后,尿液镜检红细胞水平改变不受“肿瘤分期”、“年龄”、“性别”及“初发/复发”因素影响。3.尿液颜色改变:60例患者进行华蟾素注射液膀胱灌注治疗后,有78%(47/60)的患者肉眼观察尿液颜色变浅。4.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治疗前后比较,患者局部证候小便短赤、尿道灼热、尿刺痛、尿急、尿频积分均减少,且统计学上均有差异(P<0.05),中医证候得到有效改善。5.血液HGB变化:治疗后,轻度贫血者(HGB:90g/L-105g/L)例数由治疗前的6例减少至2例,但治疗前后血液HGB平均值统计学上无差异(P=0.507)。6.体力ECOG评分变化:治疗后ECOG评分为0的病例数增多,ECOG评分为1和2的病例呈减少趋势,但治疗前后变化比较,统计学上边缘显着(P=0.059)。7.安全性评价:60例患者在试验期间均未发生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所有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血凝功能、心电图均未发生与治疗相关的异常变化。研究结论1.华蟾素注射液膀胱灌注可有效控制膀胱癌血尿,止血疗效不受“膀胱癌分期”、“年龄”、“性别”、“初发/复发”这些因素影响,可能与华蟾素注射液直接接触病灶局部发挥止血作用有关。2.“寒性”的华蟾素注射液膀胱灌注治疗属于“热证”的膀胱癌血尿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得到有效改善,说明中医外治法局部辨证治疗思路的有效性,临床可进一步推广。3.60例患者在试验期间均未发生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提示华蟾素注射液膀胱灌注安全性较好,是体质差、耐受性差的肿瘤患者较好的选择。
樊越[4](2019)在《胃息化积汤对脾胃虚弱、痰瘀互结证型胃息肉术后复发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开展规范化临床研究,对胃息化积汤预防和治疗胃息肉进行随机对照临床观察与评价,探讨胃息化积汤治疗本病的机制,证实胃息化积汤对胃息肉复发与治疗有确切疗效,并明确胃息化积汤对胃粘膜EGF及EGFR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学院附属中蒙医院2个医院为试验中心,根据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选择60例胃息肉患者,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研究,将每个医院(中心)的脾胃虚弱、痰瘀互结证型的胃息肉患者,行过内镜下切除术后,按1:1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根据方案,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胃息化积汤治疗,日1剂,疗程4周。于停药后6个月后复查胃镜、活检,观察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4周、8周、6个月后中医症状证候积分、胃镜相、病理组织学疗效以及Hp根除率、胃粘膜EGF、EGFR表达的指标变化。并对两组常规指标及安全性指标比较评价。结果1.中医证候改善疗效方面:治疗组对比对照组证候改善疗效,治疗组改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总积分改善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各组治疗前后总积分经过比较,两组结果均有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于治疗停止后4周、8周、6个月后分别对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胃镜相粘膜色泽、血管透见情况: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粘膜皱襞: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粘膜质地:治疗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病理积分炎症: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萎缩:治疗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Hp根除情况:治疗后组间比较两组Hp阳性感染情况,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p根除率进行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根除Hp方面具有好的疗效。6.EGF、EGFR表达情况:治疗组EGF、EGFR表达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EGF、EGFR表达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两组EGF、EGFR表达,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息肉复发:治疗后比较两组息肉复发情况,治疗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息化积汤在改善胃息肉患者中医证候、胃粘膜色泽、血管透见、组织病理炎症、萎缩、Hp根除率、胃粘膜EGF、EGFR表达、息肉复发方面均有效,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胃息化积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脾胃虚弱、痰瘀互结型胃息肉患者,可有效缓解其临床症状,改善胃粘膜病理状态,根除Hp,并可能通过使胃粘膜EFG、EGFR表达下降而治疗预防胃息肉发生。
陈同庆[5](2018)在《胶质瘤患者HCMV感染、表达及其IE1基因对U251细胞株生物特性的影响》文中提出人神经胶质瘤是目前已知的恶性程度最高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也是发病率较高的颅内恶性肿瘤。然而,由于神经胶质瘤恶性程度高,胶质瘤细胞有很强的增殖能力、迁移和侵袭能力、抗凋亡能力,且胶质瘤组织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呈浸润性生长,手术治疗很难完整切除。尽管现在医疗技术非常发达,但神经胶质瘤的治疗效果仍没有显着提升,即使采用手术、化疗、放射疗法结合,其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因此,发现神经胶质瘤患者具有预防、诊断和治疗意义的分子靶点,对于监测和改善其恶性生物学行为具有重要的科学和临床意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神经胶质瘤患者中存在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感染,及其病毒DNA和蛋白的表达,提示HCMV可能与神经胶质瘤的发生和发展存在某种联系。此外,HCMV基因产物激活多种细胞因子,可促进肿瘤的演进和血管生成,如感染早期病毒IE1基因过表达能促进肿瘤的侵袭和转移,促进胶质瘤的发展。还有研究结果显示,由于HCMV能刺激细胞生长因子的过度表达、激活原癌基因、抑制抑癌基因产物、感染细胞调控机制、增加细胞恶性特征的表达,因而在胶质瘤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基于此,本研究检测HCMV DNA、抗体,分析HCMV立刻早期基因1-72(IE1-72)蛋白和磷酸化糖蛋白65(pp65)在胶质瘤组织中表达水平,探讨IE1-72和pp65蛋白表达水平和神经胶质瘤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并进一步采用体外实验技术,构建IE1表达载体,成功转染入神经胶质瘤U251细胞株,观察细胞内IE1 mRNA的表达;再分别检测IE1过表达后,U251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和抗凋亡能力的变化。目的分析神经胶质瘤患者、外伤颅脑出血患者脑组织中HCMV抗原和核酸及外周血标本HCMV IgG和IgM抗体阳性率,观察HCMV IE1对神经胶质瘤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探讨HCMV与神经胶质瘤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收集39例脑胶质瘤患者瘤组织标本及血液标本为实验组(按照WTO病理学分级标准对瘤组织分类:I级星形细胞瘤3例,II级6例,III级16例,IV级14例),收集9例外伤颅脑出血外伤颅脑出血患者的脑组织标本及血液标本为对照组。(1)取患者血液标本,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外周血淋巴细胞,检测淋巴细胞HCMV pp65抗原,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HCMV IgG和IgM抗体,分别计算实验组及对照组的抗原、抗体阳性率。(2)巢式PCR检测技术检测两组组织标本和外周血中HCMV DNA中HCMV UL55基因,荧光定量PCR检测其中HCMV DNA的拷贝数。(3)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方法分析HCMV IE1-72和pp65抗原在神经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4)构建携带HCMV IE1基因的质粒pCDNA3.0-IE1,转染神经胶质瘤细胞株U125,筛选出成功转染细胞株,设为设HCMV IE1(U251-IE1)组,与细胞对照组和空质粒对照组作比较,观察转染HCMV IE1基因后神经胶质瘤U251-IE1生物学特性的变化;包括细胞增殖检测(CCK-8试剂盒法)实验,观察转染HCMV IE1对神经胶质瘤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分析转染HCMV IE1基因后,是否影响神经胶质瘤细胞抗凋亡作用,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分析转染HCMV IE1对神经胶质瘤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1)外周血HCMV-IgG、IgM抗体检测结果:39例神经胶质瘤患者外周血抗原血症检测结果均为阴性;36例患者(36/39,92.3%)HCMV IgG抗体阳性,显着高于对照组(χ2=33.2,P<0.01);7例(7/39,17.9%)HCMV IgM抗体阳性,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χ2=1.89,P>0.05);对照组9例IgG抗体及IgM抗体均阴性。胶质瘤组织和外周血中抗人巨细胞病毒IgM阳性率与病毒DNA拷贝数呈显着正相关(r=0.76,P<0.01)。HCMV IgM阳性患者的神经胶质瘤组织HCMV IE1-72和pp65抗原蛋白均阳性;3例HCMV IgG阴性患者的血液及瘤组织HCMV DNA结果阴性。(2)实验组胶质瘤组织标本及外周血HCMV DNA实验结果:实验组25例(25/39,64.1%)患者瘤组织细胞检出HCMV UL55基因,其中I、II、III、IV级星形细胞瘤的阳性率分别为66.7%(2/3)、50%(3/6)、68.8%(11/16)、64.3%(9/14);25例基因阳性患者中23例神经胶质瘤组织的IE1-72和pp65蛋白抗原均为阳性,另2例HCMV DNA检测阳性的神经胶质瘤组织IE1-72和pp65阴性。同时,有5例IE1-72阳性的标本未检出HCMV DNA。对照组9例外伤颅脑出血患者的脑组织中均未检出HCMV DNA。巢式PCR技术检测胶质瘤20例(20/39,51.3%)患者外周血HCMV DNA阳性,其中I、II、III、IV级星形细胞瘤的阳性率分别为66.7%(2/3)、33.3%(2/6)、50%(8/16)57.1%(8/14)。外周血HCMV DNA阳性率与脑胶质瘤组织中HCMV的检出无显着相关性;5例患者外周血HCMV DNA检测阴性,而神经胶质瘤组织HCMV DNA均检出为阳性。DNA测序证实所有PCR扩增产物的序列与HCMV UL55完全一致。在神经胶质瘤每500ng组织中及外周血液中平均log10 HCMV DNA拷贝数分别为(3.75±1.60)、(2.88±1.20),对照组分别为(1.66±0.19)、(1.54±0.12);实验组胶质瘤组织标本及血液标本HCMV DNA阳性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在神经胶质瘤组织和外周血中HCMV DNA拷贝数均低于典型的活动性感染时HCMV DNA拷贝数(平均log10 HCMV DNA拷贝数为9.507)。(3)组织标本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实验组共有30例(30/39,76.9%)神经胶质瘤患者瘤组织HCMV IE1-72为阳性,其中I、II、III、IV级星形细胞瘤的阳性率分别为66.7%(2/3)、83.3%(5/6)、75.0%(12/16)、78.6%(11/14);26例(26/39,66.7%)神经胶质瘤患者瘤组织HCMV pp65阳性,其中I、II、III、IV级星形细胞瘤的阳性率分别为66.7%(2/3)、66.7%(4/6)、56.3%(9/16)、78.6%(11/14)。其中26例pp65阳性标本其IE1-72均为阳性,30例IE1-72阳性的标本中4例为pp65阴性;而对照组9例外伤颅脑出血患者脑组织HCMV IE72和pp65抗原均阴性;实验组HCMV IE1-72及PP65阳性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4)HCMV IE1对神经胶质瘤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向U251细胞内转染HCMV IE基因后筛选成功转染细胞株,CCk-8法实验结果显示转染HCMV IE1基因后U251细胞的增殖能力较空质粒对照组和细胞对照组显着增强(P<0.05),而空质粒对照组和细胞对照组细胞的增殖能力无显着性差异,表明HCMV IE1基因具有促进神经胶质瘤细胞增殖的能力;流式细胞术分析转染HCMV IE1组、空质粒对照组和细胞对照组细胞的凋亡水平发现转染HCMV IE1基因后U251细胞的抗凋亡能力较空质粒对照组和细胞对照组显着增强,而空质粒对照组和细胞对照组细胞无显着性差异,表明HCMV IE1基因能显着抑制神经胶质瘤细胞凋亡;Transwell实验分析转染HCMV IE1组、空质粒对照组和细胞对照组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发现转染HCMV IE1基因后U251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较空质粒对照组和细胞对照组显着增强(P<0.01),而空质粒对照组和细胞对照组细胞无显着性差异;划痕实验结果显示转染HCMV-IE1后U251细胞株迁移能力显着增强(P<0.01)。结论HCMV感染与神经胶质瘤存在相关性,HCMV可能通过IE1等多种分子信号途径参与神经胶质瘤的发生和发展。
刘玉芳[6](2017)在《三黄煎剂基于改善患者慢性应激调控乳腺癌机体微环境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三黄煎剂对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导致机体微环境变化,其对症状学的改善作用,从慢性氧化应激、微炎症反应及血瘀角度探讨其发挥作用的机制,并以实验学指标进一步分析其抗复发、转移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62例随机的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2例,在原有内分泌治疗同时服用三黄煎剂;而对照组30例,只服用内分泌药物,每月记录Kupperman、SAS、SDS评分变化,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时检测血清氧化应激指标、炎症反应、血瘀指标、预后评估指标及安全性指标,分析其有效性及安全性,同时,采取病人血清标本与MCF-7、MCF-7/tamR共培养,观察三黄煎剂对细胞增殖抑制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三黄煎剂对MCF-7、MCF-7/tamR细胞生长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乳腺癌患者因长期内分泌治疗致患者长期处于慢性氧化应激及微炎症状态,在症状学上表现为类绝经期症状或绝经期症状,以及情绪及心理变化,本研究采用kupperman评分法、SDS、SAS来评估患者生存质量,研究提示,治疗组治疗1月之后,失眠、烦躁、易激动等症状较前好转,积分下降。而对照组kupperman积分进一步升高。经过3个月治疗,在治疗组患者类围绝经期症状如疲劳感、烘热、失眠、腰酸、胸闷心慌等症状较治疗前明显缓解,患者情绪应激症状如焦虑以及抑郁也有所缓解,6个月后,治疗组患者类围绝经期症状及绝经期症状基本消失。而对照组疗程结束时总体kupperman积分较前微升。患者始终处于情绪及心理应激状态,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患者SDS、SAS自评量表积分均逐渐较前下降,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在血清学方面指标,本研究选择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血瘀相关指标及预后相关指标作为研究目标,研究表明治疗组患者在研究结束时促氧化指标MDA、NO水平较入组前下降,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抗氧化指标GSH-Px、SOD较治疗前显着增高,(P<0.05)。对照组无明显改变甚至轻度上升。炎症反应中促炎反应细胞因子TNF-a、IL-6水平,治疗组较前下降(P<0.05),抗炎因子IL-4较前明显上升(P<0.01),对照组TNF-a轻微上升,与治疗前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而IL-4、IL-6水平与治疗前相当,未见明显升高与下降。血瘀相关指标中,血脂水平治疗组除了 TG、TC、LDL-C、apo-B水平降低,同时伴随HDL-C、apo-A升高,而对照组TG、TC、HDL-C、apo-A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另外,三黄煎剂有改善微循环,降低凝血四项及及血液流变学、D-二聚体指标水平,改善患者血瘀表现。另外,乳腺癌疗效观察及预后预测指标性激素水平在实验期间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肿瘤标记物CA153治疗组在实验结束时水平较前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CEA水平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而血管生成相关指标治疗组在疗程结束后VEGF水平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治疗6个月后,VEGF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细胞实验表明三黄煎剂能够抑制MCF-7细胞增殖,抑制MAPK/ERK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结论:三黄煎剂通过影响乳腺癌患者肿瘤细胞所处内环境,降低氧化应激血清学相关指标,抗炎,改善血瘀指标,增强抗肿瘤疗效,改善预后评估指标水平,具有延长患者无病生存期,使预防复发、转移及耐药成为可能。
李达,何静[7](2016)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妇科恶性肿瘤患者228例为恶性肿瘤组,其中子宫内膜癌51例,宫颈癌93例,卵巢癌84例;TNM分期ⅠⅡ期148例,ⅢⅣ期80例;同期体检健康女性200例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2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PLT)及D-二聚体水平;观察不同临床分期和不同类型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水平差异。结果恶性肿瘤组PLT[(240.71±104.92)×109/L]、Fib[(2.91±0.96)g/L]、D-二聚体[(2.06±1.45)mg/L]水平高于对照组[(192.35±59.96)×109/L、(2.69±0.54)g/L、(0.59±0.32)mg/L],APTT[(30.49±5.44)s]长于对照组[(30.07±4.33)s](P<0.05),2组PT、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期恶性肿瘤患者PLT[(285.88±127.77)×109/L]、D-二聚体[(2.68±2.33)mg/L]高于ⅠⅡ期患者[(216.30±80.72)×109/L、(1.67±0.15)mg/L](P<0.05);卵巢癌患者D-二聚体水平[(3.26±2.63)mg/L]高于子宫内膜癌患者[(0.55±0.23)mg/L]和宫颈癌患者[(0.51±0.16)mg/L](P<0.05)。结论部分凝血指标及D-二聚体水平对妇科恶性肿瘤的诊断、分期及预后评估有一定价值。
陈秀[8](2014)在《血凝四项检测结果与肿瘤疾病的关系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对血凝四项检测结果与肿瘤疾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方法:选择121例肿瘤患者,其中有21例炎性病变患者,34例良性肿瘤患者,66例恶性肿瘤患者。结果:在纤维蛋白原量方面,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以及淋巴结转移方面,活性部分凝血酶时间以及纤维蛋白原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酶时间以及纤维蛋白原量在恶性肿瘤转移与侵蚀期间会表现出异常情况,对生物学行为与预后有着决定性作用。
汤慧敏[9](2012)在《卵巢上皮性癌患者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分析卵巢上皮性癌(EOC)患者与良性卵巢肿瘤患者间PLT、PT、APTT、FIB、TT测定值的差异,以及EOC患者不同分期、分化及病理类型间上述指标测定值的差异,探讨其变化与肿瘤生物学行为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同时,将有意义指标与CA125联合检测,评价其检测价值。方法1.定量检测观察组(158例EOC患者)及对照组(同期收治的63例卵巢巧克力囊肿患者及81例卵巢上皮性良性肿瘤患者)PLT、PT、APTT、FIB、TT、CA125测定值水平,并进行组间对比分析;2.对158例EOC患者不同分期、分化、病理类型间PLT、PT、APTT、FIB、TT、CA125测定值的差异进行分组比较;3.对比分析有意义指标与CA125行联合检测,判断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结果1.观察组PLT、PT、FIB、CA125测定值均高于对照组、PLT>320*109/L患者比例大于对照组、TT测定值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期别EOC患者PLT、FIB、CA125测定值水平间存在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早期观察组PLT测定值及PLT>320*109/L患者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早期观察组FIB测定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4g/L患者比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不同分化程度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PLT、FIB、TT、CA125测定值水平间均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测定值水平随组织分化程度降低而升高;6.不同病理类型EOC患者PLT、PT、APTT、FIB、TT测定值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CA125在EOC患者不同组织学类型中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单用CA125检测EOC最佳界值点为180U/ml,单用PLT检测EOC最佳界值点为236*109/L,相比单用CA125检测EOC,联合CA125、PLT虽降低灵敏度,但提高特异度及阳性似然比。结论1.EOC患者与良性卵巢肿瘤患者相比,凝血系统功能亢进,血液呈高凝状态;2.EOC患者随期别增加,血液呈高凝状态越显着,更易发生血栓等并发症;3. EOC患者FIB测定值越高,组织分化程度越低、肿瘤恶性程度越高,体液高凝状态越显着,预后多不良;4.联合PLT、CA125检测可提高早期EOC患者的术前鉴别诊断特异度、阳性似然比。
陈帆,阿不力孜·阿不都热合曼,黄建国[10](2012)在《PT、APTT、FBG、PLT测定在食管癌、胃癌、直肠癌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研究食管癌、胃癌、直肠癌患者三项凝血指标及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CA7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和XE21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185例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BG)水平,并与99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结果:食管癌、胃癌、直肠癌组患者血浆PT、APTT、FBG水平与PLT计数较健康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的增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早期观察组血浆PT、APTT、FBG水平与PLT计数较健康对照组有明显的增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癌、胃癌、直肠癌患者中晚期观察组血浆FBG水平较早期观察组有明显的增高(P<0.05);食管癌、胃癌、直肠癌患者中晚期观察组血浆PT、APTT水平与PLT计数与早期观察组相比有增高的倾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对照组、食管癌、胃癌、直肠癌患者早期观察组和中晚期观察组三组观察对象间血浆PT、APTT、FBG水平和PLT计数有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胃癌、直肠癌患者血浆FBG水平和PLT计数增高表明其存在血液的高凝状态,其血浆PT、APTT延长表明食管癌、胃癌、直肠癌患者有并发消化道出血的倾向。在临床中对食管癌、胃癌、直肠癌患者血浆PT、APTT、FBG水平和PLT计数进行检测,有助于为血栓形成和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提供相应的实验室检查依据,也可为临床中此类指标出现异常的患者是否需行抗凝和止血治疗提供参考。
二、血凝四项与肿瘤的生物学行为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凝四项与肿瘤的生物学行为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2)晚期结直肠癌一线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的疗效及其与RAS和BRAF基因状态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研究背景 |
1. CRC的发病现状 |
2. KRAS基因和BRAF基因状态与CRC治疗及预后价值 |
3. 贝伐珠单抗在MCRC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生物标志物 |
对象与方法 |
1. 对象 |
2. 方法 |
研究结果 |
1. 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 |
2. 不同一线化疗方案KRAS和BRAF基因突变型与野生型疗效及生存期的比较 |
3. 不同治疗情况KRAS和BRAF基因突变型与野生型疗效及生存期的比较 |
4. 不同原发肿瘤部位KRAS和BRAF基因突变型与野生型疗效及生存期的比较 |
5. KRAS和BRAF基因状态对MCRC患者的预后价值 |
6. KRAS和BRAF基因突变状态影响MOS的多因素Cox生存分析 |
7. 不良反应 |
讨论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华蟾素注射液膀胱灌注治疗膀胱癌血尿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对照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膀胱癌血尿的中西医认识及治疗 |
1. 膀胱癌血尿发生机制及西医治疗 |
2. 膀胱癌血尿中医认识与治疗 |
3. 结语 |
综述二 华蟾素注射液治疗肿瘤研究进展 |
1. 华蟾素注射液概述 |
2. 华蟾素注射液在肿瘤治疗临床应用概况 |
3. 结语 |
第二章 华蟾素注射液膀胱灌注治疗膀胱癌血尿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估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疗效评价 |
3. 安全性评价 |
分析及讨论 |
1. 结果分析 |
2.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胃息化积汤对脾胃虚弱、痰瘀互结证型胃息肉术后复发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中西医治疗胃息肉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知情同意书 |
附录 |
缩略语表 |
附图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5)胶质瘤患者HCMV感染、表达及其IE1基因对U251细胞株生物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胶质瘤患者人类巨细胞病毒感染、表达 |
第一章 胶质瘤血液人类巨细胞病毒抗原血症及IGG、IGM抗体表达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章 胶质瘤组织及外周血中HCMVDNA水平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章 胶质瘤组织中HCMV病毒蛋白PP65、IE1-72的表达水平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一部分 结论 |
第二部分 脂质体介导HCMV-IE1转染胶质瘤U251细胞株增殖、侵袭、凋亡的实验研究 |
第一章 稳定表达HCMV-IE1胶质瘤U251细胞株的构建及鉴定 |
1 材料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章 表达HCMV-IE1的神经胶质瘤U251细胞株的增殖、侵袭和凋亡水平的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6)三黄煎剂基于改善患者慢性应激调控乳腺癌机体微环境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一、雌激素与乳腺癌相关关系 |
二、乳腺癌内分泌治疗 |
1. 内分泌治疗对乳腺癌患者的意义 |
2. 内分泌治疗药物分类及机制 |
三、内分泌治疗与机体内环境改变 |
四、中医药协同乳腺癌内分泌治疗 |
1. 缓解内分泌治疗致类围绝经期症状 |
2. 改善骨质疏松症状 |
五、慢性应激的临床表现 |
六、气虚血瘀与乳腺癌及慢性应激的关系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方法 |
2. 诊断标准 |
3. 分组与疗程 |
4. 统计学方法 |
二、结果 |
1. 改良kupperman积分 |
2. 应激相关症状 |
3. 氧化应激实验室指标 |
4. 炎症反应实验室指标 |
5. 血瘀相关实验室指标 |
6. 乳腺癌预后评估相关实验室指标 |
7. 安全性指标 |
三、小结 |
四、结论 |
第三部分 细胞实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仪器 |
1.2 乳腺癌MCF-7耐药细胞株建立与及培养 |
1.3 主要试剂及耗材 |
1.4 试剂配制 |
1.5 检测方法 |
2.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附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2组凝血指标比较 |
2.2 不同肿瘤分期患者凝血指标比较 |
2.3 不同妇科恶性肿瘤患者D-二聚体水平比较 |
3 讨论 |
(8)血凝四项检测结果与肿瘤疾病的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9)卵巢上皮性癌患者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观察指标 |
3 研究方法 |
4 统计方法 |
结果 |
讨论 |
1 卵巢上皮性癌患者年龄分布特点 |
2 卵巢上皮性癌患者的“血栓前状态” |
3 不同期别 EOC 患者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指标变化 |
4 不同组织分化程度 EOC 患者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指标变化 |
5 不同病理类型 EOC 患者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指标变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历 |
(10)PT、APTT、FBG、PLT测定在食管癌、胃癌、直肠癌患者中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试剂及检测方法 |
1.3 实验仪器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恶性肿瘤组与健康对照组血浆PT、APTT、FBG水平与PLT计数的比较 |
2.2 恶性肿瘤早期观察组与健康对照组血浆PT、APTT、FBG水平与PLT计数的比较 |
2.3 恶性肿瘤不同期别的比较 |
2.4 健康对照组、恶性肿瘤早期观察组、中晚期观察组血浆PT、APTT、FBG水平和PLT计数的比较 |
3 讨论 |
四、血凝四项与肿瘤的生物学行为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肝癌相关凝血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及预后分析[D]. 刘晶.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2]晚期结直肠癌一线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的疗效及其与RAS和BRAF基因状态的关系[D]. 邢丽.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2)
- [3]华蟾素注射液膀胱灌注治疗膀胱癌血尿的临床研究[D]. 方雪妮.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4]胃息化积汤对脾胃虚弱、痰瘀互结证型胃息肉术后复发临床研究[D]. 樊越.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5]胶质瘤患者HCMV感染、表达及其IE1基因对U251细胞株生物特性的影响[D]. 陈同庆. 安徽医科大学, 2018(04)
- [6]三黄煎剂基于改善患者慢性应激调控乳腺癌机体微环境的临床研究[D]. 刘玉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7]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意义[J]. 李达,何静.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6(06)
- [8]血凝四项检测结果与肿瘤疾病的关系分析[J]. 陈秀. 吉林医学, 2014(23)
- [9]卵巢上皮性癌患者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D]. 汤慧敏. 宁夏医科大学, 2012(01)
- [10]PT、APTT、FBG、PLT测定在食管癌、胃癌、直肠癌患者中的临床意义[J]. 陈帆,阿不力孜·阿不都热合曼,黄建国. 现代肿瘤医学, 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