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趾软骨移植重建手关节功能患者的护理

足趾软骨移植重建手关节功能患者的护理

一、足趾软骨移植重建手关节功能病人的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钟宗雨[1](2021)在《基于数字技术的膝关节骨关节炎健康管理和术前评估方案的建立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膝关节骨关节炎(kneeosteoarthritis,KOA)是最常见的骨关节炎,约占全球骨关节炎的85%,受全球人口老龄化和日益增加的肥胖和关节损伤问题的影响,这一疾病变得越来越普遍。因其具有一定的致残性,KOA严重影响患者的就业状况和生活质量,给个人、卫生保健系统和更广泛的社会经济成本造成显着影响,是一种重大的、日益加重的健康负担。然而在如此巨大的疾病负担下,仍有大量的KOA患者的没有得到良好的管理和治疗。近年来,随着精准医疗理念及相关技术在KOA治疗的应用和发展,这一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大量KOA非手术治疗患者没有进行良好的健康管理,而快速发展到药物控制,甚至需要关节置换的阶段;2)手术治疗患者因膝关节的屈曲畸形或下肢旋转造成下肢力线测量误差,影响畸形精准矫正和手术效果。第一部分 KOA非手术治疗患者健康管理方案构建与应用研究目的1.调查了解云南省膝关节疼痛患者对KOA疾病的认知情况(预防知识、KOA疾病及其危险因素、治疗方式),为KOA患者的健康教育和管理奠定基础;2.建立了一种基于WEB平台的KOA非手术患者健康管理方案,提高KOA非手术患者治疗效果。方法1.研究设计KOA认知度调查问卷,对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骨科门诊就诊的218名膝关节疼痛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了解云南KOA疾病的认知情况(预防知识、KOA疾病及其危险因素、治疗方式)的总体认知情况及薄弱点;2.建立基于WEB平台的KOA健康管理方案,选取2019年4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我院骨科门诊的154位KOA患者,随机分配至平台健康管理组(实验组)和传统健康管理组(对照组),入组后评估基线信息,然后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第4周、8周、6月的WOMAC评分、VAS疼痛视觉评分、KOA认知度变化情况。结果1.218名云南膝关节疼痛患者中,KOA相关知识认知差(5分以下)的有83人,占38.07%,认知一般(6-10分)的有80人,占36.70%,认知优(得分大于11分)的有55人,占25.23%;疾病及危险因素平均得分:4.28±2.62,诊疗知识平均得分:2.26±1.60,KOA预防知识得分:0.95±0.71;调查对象对健康教育和功能锻炼的认识较差,只有36.7%的患者认为合理的锻炼能够治疗KOA,16.5%的认为健康教育是KOA的一种治疗方式;2.在6个月试验终点,实验组有27.27%(21/77)的患者疼痛没有改善,其中有2.60%(2/77)的患者疼痛加重;对照组有46.75%(36/77)的患者疼痛没有改善,其中有10.39%(8/77)的患者疼痛加重;WOMAC总分(均值±标准差):实验组(44.71±8.71),对照组(55.26±9.05),P<0.001,平均差异10.56分,95%可信区间(7.72,13.34);KOA认知度评分(均值±标准差):实验组(13.81±1.68),对照组(10.48±3.03),P<0.001,平均差异3.32分,95%可信区间(2.54,4.11)。结论1.云南膝关节疼痛患者KOA疾病及危险因素知识,预防知识、治疗知识薄弱,需加强KOA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2.基于WEB技术的平台健康管理方案对KOA患者的疼痛、膝关节功能、疾病认知度的改善效果优于传统方案,能够有效提高KOA疾病早期患者非手术疗效,达到控制、延缓病情,降低手术率、降低医疗费用的目的,实现KOA疾病非手术患者的精准治疗。第二部分 下肢力线精准测量及临床应用研究目的1.总结影响下肢力线精准测量的因素;2.研究膝关节屈曲畸形、下肢旋转对下肢力线测量精准度的影响;3.建立并评估下肢力线三维数字化测量法的可行性和精确性;4.研究下肢力线三维数字化测量法指导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应用效果。方法1.通过文献回顾总结影响下肢力线精准测量的因素;2.检索2017年9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行下肢血管造影检查患者的影像数据,并获得35例具有完整下肢骨骼影像的CT数据,基于该数据,用MIMICS系统建立膝关节屈曲畸形、下肢旋转模型及下肢三维数字化测量法,进而用解剖股胫角(anatomicalfemor-tibialangle,aFTA)、解剖股骨远端外侧角(anatomical lateral distal femoral angle,aLDFA)、髋膝踝角(Hip-knee-ankle angle,HKA)、机械胫骨近端内侧角(mechanical medial proximaltibial angle,mMPTA)、机械股骨远端外侧角(mechanical lateral distal femoral angle,mLDFA)的测量结果来评估膝关节屈曲、下肢旋转对力线的影响以及下肢力线三维数字化测量法的可行性;3.选取2018年1月年至2018年9月我科23例(35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所有患肢均用自主设计的模拟负重装置采集下肢模拟负重CT数据,并拍摄下肢站立前后位全长片,然后对比分析基于模拟负重CT数据的下肢力线三维数字化测量法与传统X线测量法的精准性差异;4.选取我院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诊断为KOA,伴膝内翻畸形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术前采用下肢力线三维数字化测量法评估),对照组(术前下肢力线采用传统X线测量法评估),每组40例,对比分析下肢力线三维数字化测量法与传统X线测量法指导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应用效果差异。结果1.下肢力线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与种族、性别、膝关节退变程度(肌肉力量、周围韧带松弛度、关节软骨磨损)、下肢畸形(屈曲、旋转)程度相关,下肢力线的精准测量与下肢全长片获取方式、拍摄体位和测量手段密切相关;2.膝关节以屈曲10°为增量的变化,会引起除mLDFA(F:1.66,P=0.138)以外,包括 aFTA(F:83.96,P<0.001)、aLDFA(F:3.88,P=0.014)、mMPTA(F:61.68,P<0.001)、HKA(F:30.79,P<0.001),有统计意义的差异改变,其中aFTA的差异最大,与中立位比较,平均差异(5.53±0.65);3.下肢以旋转10°为增量的变化,会引起aFTA、aLDFA、HKA、mMPTA、mLDFA,有统计意义的差异改变,P<0.001,而-30°至+30°各组与中立位(0°)组比较,仅mLDF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旋10°、外旋 10°,aFTA、aLDFA、HKA、mMPTA、mLDFA 各组均值与中立位比较差异不足2°;4.基于模拟负重CT数据的下肢力线三维数字化测量法与传统X线测量法配对 t 检验结果:aFTA(0.04±4.99,t=-0.00,P=0.99),aLDFA(0.13±1.69,t=-0.63,P=0.053),mLDFA(-0.22±3.35,t=-0.55,P=0.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MPTA(2.24±3.04,t=6.17,P=<0.001),HKA(1.26±1.54,t=6.83,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对照组手术时间(83.66±11.63)min,实验组手术时间(71.23±9.6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PTSA、HKA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2,P=0.014),两组术后mMPTA均值和aMFA均值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02,P=0.319;t=0.583,P=0.514);6.与基线相比,术后3月、6月和12月,两组HSS值均呈上升趋势,术后3月、6月和12月与基线比较,均有显着性意义(P<0.001);术后3月、6月和12月,对照组患者HSS值均低于实验组,术后12月,实验组HSS评分(81.68±0.98)分,对照组(76.33±0.9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65,P=0.004)。结论1.下肢力线三维数字化测量法能够降低膝关节屈曲畸形和旋转因素带来的测量误差,提高下肢力线测量的精准度;2.用下肢力线三维数字化测量法进行术前下肢力线评估,指导全膝关节置换术,较传统X线测量法,能够提高下肢力线矫正精准度和手术疗效。

王凌[2](2021)在《智能化下肢康复仪在三踝骨折术后早期康复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初步观察三踝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使用基于中医骨伤科治伤正骨中的“动静结合”理论指导下研发和改良的智能化下肢康复仪进行早期康复活动后术后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比较术后患者早期使用智能化下肢康复仪和早期进行常规术后康复锻炼后的疗效,发掘智能化下肢康复仪在三踝骨折术后早期康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骨伤科收治住院,行踝关节骨折复位和内固定植入术的三踝骨折病人3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前瞻性随机对照进行试验方法设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5人,试验组采取“智能化下肢康复仪”进行术后早期康复锻炼2周,对照组行术后早期常规康复训练(医生指导下进行主动功能训练)2周。分别对比并在入院时、治疗1周、治疗2周、随访1月及3月记录两组患者的损伤严重度(ISS)、肿胀程度及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于随访1月、3月后记录观察两组患者踝后足评分系统量表(AOFAS)评分及AOFAS评分优良率;记录入组病例切口愈合时间。最后用SPSS23.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以判定结果。结果: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表明:三踝骨折术后采用智能化下肢康复仪进行早期患肢功能锻炼,在减轻患肢肿胀方面两组研究对象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智能化下肢康复仪组并不比常规康复锻炼组更利于消肿;在患肢疼痛方面,治疗1周、治疗2周及随访3月时智能化下肢康复仪组与常规康复锻炼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1月时智能化下肢康复仪组与常规康复锻炼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智能化下肢康复仪优于常规康复锻炼;在改善踝关节功能方面,随访3月后,智能化下肢康复仪组优于常规康复锻炼组;在切口愈合方面,两组数据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未出现本次康复锻炼相关的不良反应,未提高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较高。结论:使用智能化下肢康复仪进行三踝骨折术后早期康复,与常规康复锻炼相比,两组研究对象术后的疼痛、肿胀程度、肿胀消退时间及切口愈合时间改善差异不明显,对于促进患肢踝关节功能活动的康复具有积极意义,但缺乏长久康复疗效的比较观察,希冀后续能进一步研究。

朱渊[3](2020)在《踝关节内翻性骨关节炎的生物力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胫骨内翻畸形的踝关节压力变化研究背景:胫骨内翻畸形可改变踝关节的生物力学特性,导致踝关节的退行性改变。然而,以往的研究未能详细报道胫骨内翻畸形对踝关节生物力学的影响。这项生物力学研究的目的是评估随着胫骨内翻畸形的逐步发展而引起的踝关节压力变化。方法:这项研究测试了8条新鲜冷冻的人类尸体小腿。使用定制的夹具模拟了胫骨内翻畸形和总计600N的压力。在踝关节内插入关节内传感器(Teck Scan),收集踝关节压力数据。检测顺序为胫骨内翻0度、2度、4度、6度、8度、10度、12度、14度、16度、18度、20度。结果:随着胫骨内翻进展,踝关节内外侧的力学中心(COF)向外侧移位。踝关节内侧,侧向位移达到最大6o[2.76(-1.46)毫米,p=0.001)和8o[2.76(-1.62)毫米,p=0.002),而对踝关节的外侧,侧向位移达到最大12o[2.11(-1.19)毫米,p=0.002),此后,随着胫骨内翻的进展,COF内移。外侧关节压力比在0o时是0.481(0.125),在10o时是0.548o(0.108),在20o时是0.517(0.101)。0o和10o之间有显着差异(p=0.002),10o和20o胫骨内翻时亦有显着差异(p=0.002)。结论:对于轻度胫骨内翻畸形,COF出现侧移和踝关节内侧应力集中,而随着畸形进展,COF向内侧移动,侧应力集中降低。这可能是距下关节外翻倾斜对胫骨内翻畸形的代偿作用。第二部分:踝关节后外侧韧带结构对于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背景:我们在门诊和手术工作中已经发现了30例患者具有踝关节后外侧的不稳定表现。在体格检查时踝关节前抽屉测试显示正常,但是在应力位x线平片检查时,显示胫距后关节间隙增大。手术中也发现距腓前韧带完整,而后外侧韧带松弛。于是我们宣布存在踝关节后外侧不稳定,并力图阐明它的机制。方法:我们建立了踝关节有限元模型,模拟依次切断踝关节后外侧韧带的情况。模拟了五种不同的前足姿势下,胫骨旋转负重时的踝关节运动。结果:胫骨外旋的差异值为阴性,胫骨内旋的差异值为阳性。当同时切断距腓后韧带(PTFL)和跟腓韧带(CFL),胫骨-距骨间的相对位移值在23mm之间。当同时切断跟腓韧带(CFL)和下胫腓联合后韧带(PITFL),胫骨-距骨间的相对位移值增加25mm。结论:踝关节后外侧韧带,特别是CFL和PITFL,在维持踝关节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稳定。严重的CFL和PITFL损伤会影响后外侧踝关节的稳定性。PITFL对距下关节的稳定性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第三部分:临床患者随访研究一.踝关节后外侧不稳定患者应力下影像学测量和患者功能评估目的: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有部分踝关节不稳定患者的临床查体前抽屉试验阴性或者弱阳性,但是内翻应力试验明显阳性。这部分患者的疾患可被定义为慢性踝关节后外侧不稳定。目前临床上对此类病人的手术治疗效果尚无报道。本研究将回顾分析踝关节后外侧韧带重建手术治疗此种特殊类型踝关节不稳定患者的效果。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共搜集慢性踝关节后外侧不稳定患者30例,其中女性21例,男性9例。平均年龄36岁(18-48岁)。所有患者病程大于2年,经保守治疗6个月以上症状无明显缓解。所有患者接受了踝关节后外侧韧带重建手术。记录术前、术后12个月时候的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学会踝与后足评分(AOFASAH score)、术前及术后12个月时候的应力下踝关节摄片距骨前移数值和距骨内翻数值,并作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得到随访,随访时间均大于12个月。本组患者术前AOFAS-AH评分平均为65.4±6.3分,术后平均为93.5±5.6分。术前患者距骨前移平均值为10.2±4.5mm,术后为4.7±2.4mm。术前患者距骨内翻平均值为15.6°±4.1°,术后为5.1°±2.5°。结论:重建踝关节后外侧韧带,可有效改善慢性踝关节后外侧不稳定患者踝关节疼痛等不适症状,同时也是防止踝关节内翻性骨关节炎发生的重要手段。二.踝关节周围截骨手术治疗严重踝关节内翻性骨关节炎患者的中到长期随访研究目的:踝关节周围截骨术是否适用于高仓(Takakura)3B期骨关节炎,目前尚无定论。这项研究的目的是评价踝关节周围截骨术治疗高仓3B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从2008年2月到2013年8月,我们对21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施行踝关节周围截骨术。手术时患者的平均年龄年龄为53.7±5.8岁(3961岁)。平均随访时间为87.7±19.5个月(范围61125个月)。影像学检查包括胫骨关节面(TAS)角、胫骨侧面(TLS)角和距骨倾斜(TT)角。使用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踝与后足评分(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nkle hindfoot scale,AOFAS-AH)、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简化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hort Form-36,SF-36)、踝关节炎量表(Ankle Osteoarthritis scale,AOS)进行功能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TAS角从82.8°±2.4°改善到90.3°±2.3°。TLS角度由77.5°±2.8°变为79.4°±2.7°。术前TT角和术后TT角分别为13.4°±3.6°和4.8°±3.6°。功能评价方面,术前VAS和AOFAS-AH评分分别为5.7±1.3和48.0±15.8,术后VAS评分和AOFAS-AH评分分别为2.5±1.9和74.8±11.5。平均SF-36量表从41.2±13.1提升到66.7±14.9。AOS评分从61.4±12.5改善到27.5±17.8。1例患者术后3年接受了全踝关节置换术。4例患者仍处于3B期,包括那例接受踝关节置换的患者。4个患者改进到3A期,11个患者改善到2期,2个改善到1期。结论:踝关节周围截骨术联合辅助手术可以恢复踝关节正常的力线,改变踝关节的异常应力分布,从而实现患者功能的改善和影像学分期的好转。

陈彦飞[4](2019)在《基于“筋束骨”理论铍针治疗髌股关节炎疼痛的临床研究与有限元分析》文中认为髌股关节是维持膝关节屈伸活动的主要解剖构成,由髌骨与股骨滑车构成,因退变、创伤等因素均可导致或诱发髌股关节软骨的磨损退变,引起膝关节局部关节间室的退行性关节炎。髌股关节炎属于老年性膝关节炎的一部分,发病时可表现为局部或广泛疼痛以及行走受限,重则表现为膝关节形态改变,临床可查及髌骨研磨试验阳性和膝关节屈伸活动减小。基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不断加重的老龄化趋势,退行性膝关节病变分布尤为广泛,据相关研究显示膝骨性关节炎中约有60%以上有髌股关节的退行性改变。疼痛是髌股关节炎首发和最主要的症状,也是患者就诊的主要因素。临床诊疗过程中常将髌股关节炎笼统地融合于膝骨性关节炎一并治之,早期发病多选择休息制动,亦或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中期多以关节穿刺、关节镜手术等;重度退变目前多以关节置换为主,对髌骨的处理则主要以减压为主。现有的治疗良莠不齐,且有过度医疗之嫌,诊疗针对性的下降也使得临床效果不尽如人意,并使患者间接承受了膝痛困扰和不必要的经济、思想负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它的高发率以及其所决定的膝关节的重要功能决定了更趋缜密、效果更佳的诊疗方案产生的必要性。目前,中医药技术在髌股关节炎的应用也比较常见,因治疗方案的迥异和随访流程的不同,其疗效也各有千秋,并且这种经验性疗法的治疗机理也难以阐释清晰。因此,如何在髌股关节炎早期或者发病中期更好地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院在前期临床研究中使用铍针治疗筋骨退行性病变积累了广泛的临床成果,其对筋膜疾病的疗效也都得到认可。通过既往对膝骨性关节炎的铍针治疗发现,铍针松解术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膝前疼痛,改善膝关节活动,疗效确切。基于此,并结合中医“筋束骨”理论,为了使膝关节退变的诊疗更加缜密和高效,特将研究范围缩小至髌股关节,我们提出了铍针松解术可有效缓解髌股关节炎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的学术假设。借助网络化的临床研究中央随机系统,通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进一步完善铍针松解术治疗早、中期髌股关节炎疼痛的操作规范,提出“筋束骨”理论指导下铍针对髌股关节炎的临床效果及优势,通过与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相比较,分析关节内和关节外两种治疗方法的优势和特色。为了进一步明确铍针松解术的作用机理,我们采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髌股关节的生物力学变化,并提出铍针松解髌骨外侧支持带可改善髌股关节应力集中的假说,通过研究发现铍针松解髌骨外侧支持带后可降低局部的高压性应力,重新调配膝关节载荷及应力的分布,有利于减轻软骨之间的磨损。本研究的创新性表现为在“筋束骨”理论指导下,将既往髌股关节炎的诊疗思维由“骨病治骨”转变为“经筋治骨”、“筋骨并治”模式,并首次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铍针松解术的生物力学机制,为其他中医有创操作治疗筋骨疾病提供新的研究方法与思路。铍针治疗髌股关节炎疼痛研究的开展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愈率,促进中医铍针的推广应用,生物力学机制的研究将进一步增加中医特色诊疗的说服力,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的开展迎合了国家发展中医药的趋势,医疗操作的简便性及成本的降低也符合医改的要求。因此,本研究将以前瞻性的视角分析临床应用中的实际问题,以切实消除髌股关节炎患者的疼痛并改善膝关节功能为研究核心,使髌股关节炎的治疗更加规范和高效。1 铍针松解术治疗髌股关节炎疼痛的随机对照研究1.1 研究目的在中医“筋束骨”理论指导下,结合髌股关节炎的疼痛特点,通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完善铍针松解术治疗髌股关节炎疼痛的操作规范,评价铍针治疗早、中期髌股关节炎疼痛的临床效果及优势。依据治疗结果探讨铍针缓解早、中期髌股关节炎疼痛的机理及临床意义,为铍针治疗筋骨退行性病变的中医特色化诊疗提供临床参考。1.2 资料与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病例分别来源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门诊及骨伤科研究所、北京市平谷区中医医院、北京丰盛医院。采用临床随机对照方法,应用网络化随机系统进行随机分组,将156例符合入组标准的髌股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78例;试验组采用铍针松解术治疗,对照组采用玻璃酸钠关节穿刺。设计治疗及观察周期总共为5周,分别记录治疗前和治疗3次后、治疗5次后的VAS评分、压痛指数、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膝关节评分。应用SPSS19.0软件处理数据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总体疗效。1.3 研究结果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发病时间、体重指数、发病诱因、首次VAS评分及压痛测定、治疗前膝关节活动度及Lysholm膝关节评分无差别(P>0.05)。通过临床治疗与随访,两组髌股关节炎患者均得到有效的治疗,临床评价指标比较表现为:(1)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3次和5次后的VAS评分、压痛指数、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膝关节评分均较前改善(P<0.05);(2)末次临床观测指标对比:①VAS评分:试验组为1.57±0.92;对照组为1.56±1.16,P=0.194>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无明显差距;②局部压痛测定:试验组为2.30±1.02;对照组为2.10±1.18,P=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认为试验组的局部疼痛减轻更明显;③膝关节活动度;试验组为126.30±11.24;对照组为131.57± 10.83,P=0.00<0.05,表明对照组的关节活动度改善更多;④Lysholm膝关节评分:试验组为82.66±9.17;对照组为77.30±8.26,试验组的膝关节评分高于对照组,P=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试验组疗效更佳;(3)总体疗效评价;治疗5次后试验组优良率为84.62%,总有效率94.87%,对照组优良率为69.23%,总有效率为92.31%,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基本一致,但试验组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1.4 结论在中医“筋束骨”理论指导下,使用铍针松解术治疗早、中期髌股关节炎疗效确切,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与关节穿刺相比还可明显降低医疗成本消耗,副作用较少,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借鉴应用。2 铍针松解髌骨外侧支持带改善髌股关节应力集中的有限元分析2.1 研究目的通过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并在其有效性验证的基础上,研究铍针松解髌骨外侧支持带改善髌股关节应力集中的机理,从生物力学方面探索分析铍针松解术改变髌骨运行轨迹并降低髌股关节压力的作用机制,为髌股关节疾病的诊治提供生物力学支持,为膝关节的临床应用研究开拓新思路。2.2 研究方法选取一名正常男性(年龄29岁,身高171cm,体重58kg)膝关节,经CT扫描获得原始影像资料。利用有限元软件从膝关节的三维模型构建入手,经几何重建、逆向工程、网格划分、材料赋值以及加载分析等步骤,建立筋、骨结构完整的膝关节有限元模型,并通过文献验证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和工况加载的科学性。加载条件设置为膝关节垂直加载500N负荷,股四头肌腱承受平均值大约为200N的牵张应力。分别在有限元模型屈膝30°位和屈膝90°位状态,模拟铍针松解髌骨外侧支持带,对比研究不同屈膝状态下铍针干预对髌股关节应力集中的改善情况,通过研究结果揭示髌股关节的生物力学机制以及铍针松解术的作用机理。2.3 研究结果(1)建立了高仿真的膝关节有限元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本研究基于解剖学特点总计构建独立的组织单元14个,细化的组织单元可达21个。结构更趋完善的有限元模型能更加直观准确地反应髌股关节的稳定机制及活动轨迹,并为进一步的分析计算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平台。本模型经与既往文献的同等条件加载测试发现,膝关节主要承载面的应力大小及改变机制均一致(差异性在1%-13.5%之间),并与更多文献对照数据的差异性发现应力变化均相似,进而证明本模型的有效性。(2)明确铍针改善髌股关节应力集中的生物力学机理工况加载研究发现:髌股关节的应力大小关系为:屈膝90°未干预>屈膝90°干预>屈膝30°未干预>屈膝30°干预。铍针松解髌骨外侧支持带后髌股关节和胫股关节的应力峰值较干预前均有所下降,分别为:①屈膝30°位:髌骨软骨下降0.498MPa(9.06%↓),股骨滑车下降 0.886MPa(16.27%↓);②屈膝90°位:髌骨软骨下降0.558MPa(8.6%↓),股骨滑车下降0.607MPa(9.94%↓)。结合等效力云图可以发现,外侧支持带松解后,髌骨软骨的应力峰值随即下降,尤以外侧的高反应区减少明显;胫股关节的应力也更加广泛地分布于胫骨平台和半月板的承载面上,随着应力承载面的扩大其所受到的应力峰值也下降。2.4 结论铍针松解髌骨外侧支持带可有效缓解髌股关节的应力集中,改善髌骨的运动轨迹并重新分配应力,使关节应力更加广泛均匀地分散于关节面,降低关节活动中的应力峰值,进而减少应力集中产生的高压综合症对局部关节软骨的高应力性磨损。

丁昆祥[5](2019)在《Pilon骨折术后功能评价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Pilon骨折术后影响关节功能恢复效果的相关因素,旨在为最大程度恢复踝关节功能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0月于盐城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住院的Pilon骨折,符合本次研究标准并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的43例患者,通过随访,采集患者的年龄大小、性别、职业收入情况、致伤原因机制、骨折分型、手术时机、骨折复位质量、下肢力线恢复情况、术后功能锻炼时机等资料,参考Mazur评分标准,对Pilon骨折术后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并记录评分,对采集的所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统计学分析处理,探究Pilon骨折术后功能的康复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所有43例Pilon骨折的患者,给予6月-1.5年的随访,经过单因素分析,影响Pilon骨折术后Mazur踝关节功能评分的因素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相关因素有:骨折复位质量、下肢力线恢复、骨折分型及术后功能锻炼时机。再进行多因素分析,证实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是否良好的主要因素为:骨折分型、骨折复位质量、下肢力线恢复以及术后功能锻炼时机。结论:要将Pilon骨折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提高,需使骨折的复位质量提高,下肢力线得以纠正,并鼓励患者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王根[6](2019)在《膝关节单髁置换术与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单间室膝关节炎临床短期疗效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 UKA)与膝关节胫骨高位截骨术(High Tibial Osteotomy HTO)治疗膝单间室骨关节炎的短期疗效进行比较,研究两种手术方式在治疗本病时的近期疗效,通过选择最佳的手术方式,以期达到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8年12月于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行手术治疗的34例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病例的临床数据。所有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性别比例等基本资料统计学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将患者随机分组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A组UKA组与B组HTO组,A组男性10人,女7人(右膝8,左膝9),年龄55~82岁,平均63.1±7.2岁,体重指数(Baric index,BMI)24.7±2.2kg/㎡(平均24kg/㎡),B组男9人,女8人(右膝10,左膝7),年龄55~79岁,平均55.6±5.2岁,BMI24.7±2.2 kg/㎡(平均25kg/㎡)。均为单侧手术,A组进行UKA手术,B组采用HTO手术进行治疗,均由同一术者及团队完成。比较并随访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与术后引流量、术后开始下地活动时间、住院天数、术前与术后膝内翻角,术前、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膝关节活动度(Knee range of motion,ROM)、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膝关节评分和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34例患者均获得成功随访,随访时间为术后3、6个月。UKA组手术时间为:(85.6±22.1)min,HTO组手术时间为:(127.1±17.2)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的比较,UKA组为(138.2±29.5)ml,HTO组为(189.7±29.1)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开始下地活动所用时长比较,UKA组为术后(2.12±1.23)天,HTO组为(28.42±2.61)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住院天数比较:UKA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5.88±1.11)d,HTO组患者为(15.53±0.87)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膝内翻角比较:组间比较:两组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83,P>0.05)。组内比较:术后较术前膝内翻角均有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及6个月各时间点的膝关节ROM、VAS、lysholm评分、HSS评分、K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术后3个月、6个月膝关节ROM、VAS、lysholm评分、HSS评分、KSS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KA与HTO治疗单间室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短期疗效相当,且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但前者的手术时间短、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少、术中创伤小、恢复快,可以更早的下地负重活动,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马庆[7](2019)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联合股骨近端重建技术治疗化脓性髋关节炎后遗髋关节畸形》文中指出目的评估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联合股骨近端重建技术治疗伴有股骨近端畸形的化脓性髋关节炎后遗症的可行性,观察早期临床效果、影像学结果和手术并发症。方法本研究是一项采用评估者盲法、前瞻性、未设对照的单中心观察性试验。2015年6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骨科共招募36人(37髋)因诊断明确的化脓性髋关节炎需要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其中25人(25髋)纳入研究。经过术后12-24个月(平均20±4.2个月)的随访,25髋获得完整的临床和影像学随访资料,评估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联合股骨近端重建技术治疗化脓性髋关节炎后遗髋关节畸形的早期随访结果。结果术后所有患者的步行能力和疼痛缓解均有明显改善,术前25例髋Trendelenburg征均阳性,术后只有2例是阳性的。1例有一过性的坐骨神经麻痹表现,2例患者术后髋关节脱位,1例大粗隆滑囊炎。没有患者发生感染,切口均Ⅰ期愈合,也没有观察到无菌性松动。截骨端均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3.56.5个月,平均4.1±0.7个月。术前Harris评分为37.9±4.9分,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改善至(86.9±3.7)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09,P=0.00)。术前双下肢长度差异(4..3±1.1)cm,术后1天测量双下肢长度差异(0.6±0.3)cm,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53,P=0.00)。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联合股骨近端重建技术治疗化脓性髋关节炎后遗髋关节畸形疗效可靠,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陈锋[8](2016)在《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手术治疗》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手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130例诊断为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患者,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男87例,女43例,年龄在20至5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4.6岁。所有的患者均有踝关节扭伤病史,而且都为单侧损伤,左踝68例,右踝62例;踝关节受伤至就诊病程在3个月—7年之间,平均病程为(4.63±1.02)年。临床症状以外侧关节间隙压痛、踝关节屈伸活动受限、踝关节疼痛为主,踝关节查体多伴有踝关节内翻角度加大,抽屉试验阳性等。辅助检查有MRI、X线片、CT等检查。依据病情给予患者对应的手术处理。韧带修复术前,常规行关节镜检查手术:软骨损伤缺损时行微骨折术、踝关节滑膜软骨瘤病行病灶清理术、踝关节骨性关节炎时行增生骨赘切除术、踝关节游离体可行游离体取出术、滑膜充血、水肿时行滑膜清理术、大块软骨缺损伴有软骨下骨坏死行距骨骨软骨移植术等。关节镜手术结束后,沿外侧关节镜切口在踝关节外侧做“L”型小切口,暴露损伤的踝关节外侧韧带,单纯距腓骨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损伤患者行韧带原位缝合修复技术;距腓骨前韧带合并跟腓韧带损伤患者行取半腱肌肌腱移植解剖重建两束韧带。利用AOFAS评分系统调查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对术前、术后AOFAS评分做对比,并做统计学处理。结果:130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总患者AOFAS评分为(85.87±7.45)分,与术前(66.11±5.12)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665,P<0.05)。其中同时修复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患者AOFAS评分为(86.34±7.69)分,与术前(65.81±5.31)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362,P<0.05);单纯修复距腓前韧带患者术后AOFAS评分为(85.19±8.35)分,与术前(66.37±6.23)对比,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t=10.225,P<0.05);单纯修复跟腓韧带患者术后AOFAS评分为(86.16±7.15)分,与术前(67.57±5.18)对比,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t=9.889,P<0.05)。结论:采用手术方法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可有效减轻踝关节疼痛症状及改善患者踝关节运动功能,且手术创伤小,预后效果良好。

李小林[9](2012)在《手部关节损伤人工关节表面置换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手是人类重要的劳动器官,手部关节众多,活动度大。因外伤,感染,肿瘤切除或先天性疾病等原因造成的手部关节损伤,严重影响到手的外形和功能,进而影响到人们日常的生活和工作。目前治疗手部关节损伤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关节融合术、关节成形术、软骨细胞移植、软骨膜关节成形,异体或自体关节移植、人工关节置换术,但尚未有一种公认的方法可以有效重建关节的解剖功能和结构,恢复关节的正常活动。随着人体大关节的置换技术的成熟发展和人工假体关节的设计的不断进步,人工关节置换在手部关节损伤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对于人工关节表面的假体还没有进行研究,这种置换的方法还属于空白,基于以上这个原因,本文将从手部关节损伤人工关节表面置换术的方向进行一些研究,为临床工作提供一些指导和帮助。方法:选用3个月龄健康雄性来亨鸡48只,平均1.95±0.063Kg.分别测量每只实验动物的右足第三跖趾关节活动度,将关节活动度相近或相同的动物配对,编号、标记后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16只,配成8对。A组8对分别为跖骨头关节面置换和破坏组,B组8对分别为趾骨基底关节面置换和破坏组,C组8对为跖骨头及趾骨基底关节面置换和破坏组。本实验选用来亨鸡右足第Ⅲ跖趾关节为实验模型关节。于来亨鸡大腿中上部肌肉注射1%氯胺酮15mg/Kg及安定1mg/Kg,麻醉满意后给予仰卧、右腿后伸位于手术台上固定,肥皂水涮洗三遍后,依次用2.5%的碘酒、75%酒精将右小腿及足爪部皮肤消毒,铺单后于右足第三跖趾关节进行手术,手术过程:驱血后于右大腿中部束橡皮带用于术中止血,于跖趾关节背侧做长约3cm的S形纵切口,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显露伸肌腱及腱帽组织。纵行切开背侧伸肌腱,将关节囊从近节趾骨远端剥离,保留其在跖骨近端附着,注意保护两侧侧副韧带,将A组配成对的其中8只来亨鸡跖骨头表面软骨均匀刮除,去除跖骨厚度约为关节表面假体的厚度,然后用1.0的克氏针在跖骨头正中钻孔,然后将已经备好的关节表面假体覆盖跖骨表面,并将假体柄旋入髓腔,固定牢固后然后缝合关节囊,将另外8只来亨鸡的右足第三跖趾关节的跖骨关节面破坏作为对照;将B组配成对的其中8只来亨鸡趾骨基底关节表面的软骨均匀刮除,去除趾骨的厚度约为关节表面假体的厚度,然后将备好的关节表面假体覆盖趾骨表面,固定牢固后然后缝合关节囊,将另外8只来亨鸡的右足第三跖趾关节的趾骨基底关节面破坏作为对照;将C组配成对的其中8只来亨鸡跖骨头及趾骨基底表面软骨均匀刮除,去除跖骨及趾骨的厚度约为关节表面假体的厚度,然后用1.0的克氏针在跖骨头正中钻孔,然后将已经备好的关节表面假体覆盖跖骨表面,并将假体柄旋入髓腔,同时将趾骨基底的关节假体覆盖趾骨表面,固定牢固后缝合关节囊,将另外8只来亨鸡的右足第三跖趾关节的跖骨头及趾骨基底关节面破坏作为对照,最后缝合劈开的伸肌腱中央束,冲洗伤口,放置引流,缝合伤口,敷料包扎,踝关节背伸900,跖趾关节,趾间关节伸直位石膏托外固定。大体解剖观察:术后1、3周从A、B、C三组中随机选取1对来亨鸡,处死后立即沿原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分离伸肌腱及关节囊,暴露人工关节,同样的方法暴露每只来亨鸡的左侧第三跖趾关节,肉眼观察人工关节假体表面的组织改变情况,人工关节与周围愈合情况,周围组织的浸润,粘连情况,以及破坏关节组的关节改变及周围组织的浸润、粘练情况并与正常关节及周围情况相互比较。关节活动范围测定:分别于置换术后2、3、4周测量每只实验动物的关节活动度,并测量破坏组实验动物的关节活动度,然后进行比较,最后将置换后第四周的关节活动度与正常关节活动度比较,同时参考顾玉东关于关节活动度的疗效评价标准来评定关节表面置换术后及关节表面破坏术后关节活动情况。X线的检测:分别于术前、置换术后、以及术后2、4周后行X线检测,来评定假体与骨质的愈合情况,假体的折断,松动及骨吸收的情况,以及破坏关节面处理后关节的局部骨质改变情况,关节间隙狭窄情况,关节的活动情况。结果:①大体解剖观察:术后7d、21d三组实验动物皮下组织及伸肌腱腱周组织充血、水肿逐渐减轻至消失,炎性渗出逐渐减少,腱周组织疏松粘练逐渐减轻,置换关节面组的人工关节假体周围无炎性反应,大量肉芽组织包裹关节假体周围,表面假体与关节愈合牢固,人工假体表面光滑,未见松动及磨损;破坏关节面组的损伤关节周围肉芽组织增生逐渐增多,局部粘练加重,可见关节表面骨质破坏,局部骨性愈合,关节间隙逐渐狭窄,关节活动范围逐渐减小。②关节活动范围测定:A、B、C三组每一组中置换关节面处理与破坏关节面处理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每一组中行置换关节面处理在各时间点上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每一组中行破坏关节面处理在各时间点上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中置换关节面在不同部位上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顾玉东等的疗效评定标准,三组中优23例,良1例,可24例,差0例,1例实验动物伤口Ⅱ期愈合,其余均Ⅰ期愈合。三组中评价为优和良的实验动物来自A、B、C三组行置换关节面处理的实验动物;其中评价为可的实验动物均来自A、B、C三组行破坏关节面处理的实验动物。③X线的检测:从术前X线显示,第三跖趾关节间隙正常,骨质未见破坏,关节活动正常,从术后2周、4周对比来看,三组假体与骨质愈合可,关节间隙正常,未见人工假体的折断,松动及骨吸收的情况,关节活动接近正常;破坏关节面的三组关节间隙随着愈合时间的延长,关节间隙逐渐狭窄,部分骨质破坏,关节部分融合,局部骨质吸收、变细,关节活动度明显降低。结论:人工关节表面置换术是一种新型的处理手部关节表面损伤的方法,这种方法既不破坏关节的完整结构,也不损伤关节周围的组织,极大的改善了关节的活动范围。对于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关节表面的软骨遭到磨损和破坏,关节表面不光滑,甚至关节面遭到损伤,但关节周围的韧带,肌腱,关节囊结构正常,在这种情况下,行人工关节表面置换术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通过本实验希望为临床处理手部关节损伤的病人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周游[10](2008)在《冷冻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修复大面积关节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冷冻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修复大面积关节软骨缺损的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共选取36只新西兰兔,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供体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供体组制备冷冻同种异体胫骨内侧髁骨软骨移植物后处死;实验组将经程序深低温冷冻保存的同种异体胫骨内侧髁移植;对照组将取下的胫骨内侧髁原位植入。所有实验动物在术后12周处死。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和番红O染色观察关节软骨组织的病理学变化,软骨缺损的组织学评分以半定量的改良Wakitani score法评估,内容包括:细胞种类、髓质染色、表面完整性、软骨的厚度、移植软骨在受体周围组织的完整性5个方面,采用0、1、2、3、4评分,最大总分14分。观察两组动物的大体标本、X线片、组织学检查、Wakitani score评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结果①移植软骨的大体观察:两组动物关节活动度正常,关节腔无粘连、无积液,实验组移植软骨颜色及高度与周围关节软骨大致相同,关节面较平整,基底部界限模糊。对照组关节软骨面平整、无塌陷,厚度不变。②两组动物关节X线片均见骨折线已模糊,对位、对线良好。③组织学检查:两组动物关节软骨均已被透明软骨覆盖,细胞排列有序,软骨基质大量分泌,未见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番红O着色深。④两组动物关节软骨Wakitani score评分结果无显着性差异,总评分相近(4.7,4.3,P>0.05)。⑤两组修复软骨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强阳性。结论冻存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后可完全修复大面积关节软骨缺损,并与自体骨软骨块修复兔的关节软骨缺损在组织学上相近,未见免疫排斥反应。

二、足趾软骨移植重建手关节功能病人的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足趾软骨移植重建手关节功能病人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字技术的膝关节骨关节炎健康管理和术前评估方案的建立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我国KOA的流行病学现状
    1.3 KOA的致病因素
    1.4 KOA的诊断
    1.5 KOA的治疗
    1.6 精准医疗背景下KOA的治疗
    1.7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KOA非手术治疗患者健康管理方案建立及应用研究
    2.1 云南膝关节疼痛患者KOA相关知识认知度调查研究
    2.2 基于WEB平台的KOA健康管理方案建立研究
    2.3 基于WEB平台的KOA健康管理方案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KOA手术治疗患者下肢力线测量及临床应用研究
    3.1 下肢力线的理论研究
    3.2 下肢力线测量的影响因素实验研究
    3.3 下肢力线三维数字化测量法的建立
    3.4 三维数字化测量法与传统X线法在下肢力线评估的比较研究
    3.5 下肢力线三维数字化测量法在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全文总结与展望
    4.1 全文总结
    4.2 展望
附录
    1.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认知程度调查表
    2. VAS视觉评分量表
    3. 云南省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致病因素调查表
    4. WOMAC骨性关节炎指数评分表
    5. HSS膝关节骨关节病评分表
综述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诊疗现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智能化下肢康复仪在三踝骨折术后早期康复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第一节 三踝骨折术后早期康复的研究进展
        1 中医学对三踝骨折的认识
        2 三踝骨折术后功能恢复障碍的原因
        3 现代中西医学对骨折术后康复锻炼的认识
        4 三踝骨折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因素
        4.1 术前管理对康复效果的影响
        4.2 术中管理对康复效果的影响
        4.3 术后管理对康复效果的影响
    第二节 动静结合理念指导下智能化下肢康复仪的改良
        1 研发背景
        2 研发理论依据
        3 研发基础及改良
        4 智能化下肢康复仪在三踝骨折术后康复应用中的优势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临床资料与方法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试验病例的中止
        2.6 脱落标准与处理
        2.7 剔除标准
        2.8 治疗方案
        2.9 观察指标
        2.10 不良事件处理
    3 试验流程图
    4 研究结果
        4.1 分组情况
        4.2 一般资料
        4.3 肿胀评分
        4.4 肿胀消退时间
        4.5 VAS评分
        4.6 AOFAS评分
        4.7 伤口愈合时间
        4.8 不良事件与不良反应
        4.9 研究小结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病例构成比较
    2 肿胀评分
        2.1 三踝骨折围术期肿胀原因分析
        2.2 肿胀评分结果分析
    3 VAS评分
        3.1 三踝骨折术后疼痛原因分析
        3.2 VAS评分结果分析
    4 AOFAS评分
        4.1 踝关节功能评分
        4.2 AOFAS评分结果分析
    5 切口愈合时间
        5.1 影响切口愈合的因素
        5.2 切口愈合时间结果分析
    6 术后并发症
        6.1 伤口裂开和感染
        6.2 创伤性关节炎
        6.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6.4 骨折延迟愈合与不愈合
    7 安全性观察
第四部分 总结、不足与展望
    1 总结
    2 不足
    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智能化下肢康复仪相关专利证书及测试报告
    附录2 伦理审查批件
    附录3 临床病例观察表
    附录4 典型病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踝关节内翻性骨关节炎的生物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S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胫骨内翻畸形的踝关节压力变化研究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胫骨远端关节面内翻畸形模型
        2.2 改良胫骨远端关节面内翻畸形模型
        2.2.1 尸体标本的准备
        2.2.2 尸体标本的解剖
        2.2.3 尸体标本的固定与包埋
        2.2.4 自制固定装置的定制夹具
        2.2.5 建立踝关节内翻畸形的模型
        2.3 踝关节内压力的生物力学测试
        2.3.1 传感器垫片与测试设备
        2.3.2 生物力学测试
    3 统计分析
    4 生物力学实验结果
        4.1 压力中心(COF)位移
        4.2 峰值压强(Pmax)
        4.3 平均压强(Pmean)
        4.4 踝关节外侧压力比值
    5 讨论
    6 生物力学实验结论
第二部分:踝关节后外侧韧带结构对于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建立模型
        2.2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对于胫骨远端与腓骨远端间距离的变化
        3.2 对于胫骨远端与距骨间距离的变化
        3.3 对于外踝与距骨间距离的变化
        3.4 对于外踝与跟骨间距离的变化
        3.5 对于胫骨远端与跟骨间距离的变化
        3.6 对于距骨与跟骨间距离的变化
    4 结论
第三部分:临床患者随访研究
    一.踝关节后外侧不稳定患者应力下影像学测量和患者功能评估
        1.引言
        2 病人资料和方法
        3 结果
        3.1 术前术后患者踝关节AOFAS评分
        3.2 通过TELOS对患者进行踝关节稳定性应力位摄片并测量
        4 临床研究结论
    二.踝关节周围截骨手术治疗严重踝关节内翻性骨关节炎患者的中到长期随访研究
        1 引言
        2 病人资料和方法
        2.1 病人资料
        2.2 入组和排除标准
        2.3 评价指标
        2.4 手术方法
        2.5 术后处理
        3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本学位论文的最终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4)基于“筋束骨”理论铍针治疗髌股关节炎疼痛的临床研究与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1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2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铍针松解术治疗髌股关节炎疼痛的随机对照研究
    1 研究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研究方法
    3 研究过程
        3.1 研究假设
        3.2 研究对象
        3.3 干预方法
        3.4 观察指标及随访计划
    4 研究结果及分析
        4.1 统计方法
        4.2 研究结果
        4.2.1 治疗前监测指标比较
        4.2.2 随访结果
        4.2.3 总体疗效评价
        4.3 结果探析
    5 讨论
        5.1 髌股关节炎的发病因素分析
        5.2 “筋束骨”理论指导下的髌股关节中“筋”、“骨”关系分析
        5.3 基于“筋骨并重”理念髌股关节炎诊疗思维的转变
        5.4 从筋骨关系看铍针治疗髌股关节炎的可行性
        5.5 铍针治疗髌股关节炎的微观机理
        5.6 “筋骨并重”理念与髌股关节炎的防治策略选择
        5.7 铍针治疗筋骨退变性疾病的优势
    6 结论
第二部分 铍针松解髌骨外侧支持带改善髌股关节应力集中的有限元分析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设备与材料
        3.1 硬件设备
        3.2 软件设备
        3.3 研究对象及实验材料
    4 膝关节有限元模型的构建
        4.1 三维实体模型的构建
        4.1.1 骨性结构的三维模型构建
        4.1.2 关节软骨模型的提取与创建
        4.1.3 半月板模型的提取与创建
        4.1.4 髌韧带及股四头肌腱的提取与创建
        4.1.5 膝关节周围韧带的构建
        4.2 网格划分
        4.3 材料参数设置
        4.4 建立接触关系
        4.5 确定边界条件
    5 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验证
    6 工况加载及结果分析
        6.1 确定加载条件
        6.2 工况加载及结果
        6.3 结果分析
    7 研究结果
        7.1 建立了高仿真膝关节有限元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
        7.2 明确铍针改善髌股关节应力集中的生物力学机理
    8 讨论
        8.1 髌骨支持带的解剖特点和功能
        8.2 髌股关节的生物力学分析
        8.3 髌股关节炎的病变机制与髌骨不稳
        8.4 “筋束骨”理论指导下膝关节仿真模型的建立与加载
        8.5 铍针治疗髌股关节炎的生物力学机制
        8.6 有限元分析技术在髌股关节炎防治中的作用
    9 结论
第三部分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查新报告

(5)Pilon骨折术后功能评价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二、材料和方法
    1 病例采纳
    2 病例排除标准
    3 临床病历资料
    4 随访方法
    5 骨折临床愈合标准
    6 评定标准
    7 分析内容
    8 统计学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单因素分析
    二、多因素分析
四、讨论
    一、具有统计学意义本次研究中的各项因素
        1.1 骨折类型
        1.2 骨折复位质量、下肢力线恢复
        1.3 术后功能锻炼时机
    二、本次研究中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各项因素
        2.1 年龄因素
        2.2 性别因素
        2.3 致伤原因机制
        2.4 手术时机
    三、总结
五、结论
六、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综述 Pilon骨折的治疗进展
    引言
    一、Pilon骨折的概念
    二、Pilon骨折的分型
    三、Pilon骨折的治疗
    四、软组织问题
    五、Pilon骨折并发症的防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Mazur(1979)踝关节评价分级系统
致谢

(6)膝关节单髁置换术与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单间室膝关节炎临床短期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结果
    2.1 手术时长及术中失血与术后引流量对比
    2.2 住院天数及术后开始下地活动所用时长
    2.3 术前与术后膝内翻角
    2.4 膝关节活动度(ROM)的比较
    2.5 膝关节VAS评分比较
    2.6 膝关节lysholm评分比较
    2.7 膝关节HSS评分比较
    2.8 膝关节KSS评分比较
    2.9 术后并发症情况
    2.10 典型病例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内侧间室膝骨性关节炎的手术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后记

(7)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联合股骨近端重建技术治疗化脓性髋关节炎后遗髋关节畸形(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化脓性髋关节炎后遗症概述
    1.2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化脓性髋关节炎后遗症
    1.3 THA联合股骨近端重建技术
2 材料与方法
    2.1 病例来源
    2.2 病例选择
    2.3 一般资料
    2.4 术前计划
    2.5 手术方法
    2.6 术后处理
    2.7 疗效评价指标
    2.8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临床评估
    3.2 影像学评估
    3.3 并发症
4 讨论
    4.1 化脓性髋关节炎患者的疾病特点
    4.2 化脓性髋关节炎后遗症伴股骨近端畸形患者的手术策略
    4.3 PFR的适应症
    4.4 研究的不足之处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8)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手术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踝关节不稳的诊断及治疗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9)手部关节损伤人工关节表面置换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手部关节损伤的治疗方法的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冷冻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修复大面积关节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关节软骨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四、足趾软骨移植重建手关节功能病人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字技术的膝关节骨关节炎健康管理和术前评估方案的建立及应用研究[D]. 钟宗雨.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2]智能化下肢康复仪在三踝骨折术后早期康复中的应用研究[D]. 王凌.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踝关节内翻性骨关节炎的生物力学研究[D]. 朱渊.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4]基于“筋束骨”理论铍针治疗髌股关节炎疼痛的临床研究与有限元分析[D]. 陈彦飞.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12)
  • [5]Pilon骨折术后功能评价及相关因素分析[D]. 丁昆祥. 苏州大学, 2019
  • [6]膝关节单髁置换术与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单间室膝关节炎临床短期疗效比较[D]. 王根. 三峡大学, 2019(06)
  • [7]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联合股骨近端重建技术治疗化脓性髋关节炎后遗髋关节畸形[D]. 马庆.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9)
  • [8]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手术治疗[D]. 陈锋. 郑州大学, 2016(03)
  • [9]手部关节损伤人工关节表面置换术的研究[D]. 李小林. 河北医科大学, 2012(12)
  • [10]冷冻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修复大面积关节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 周游. 华中科技大学, 2008(05)

标签:;  ;  ;  ;  ;  

足趾软骨移植重建手关节功能患者的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