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青少年篮球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李超[1](2021)在《三人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在国际篮联的助力下三人篮球项目迅速崛起,如今已跻身于奥运会竞赛项目的行列,由此该项目的国际关注度空前提高,国际赛场上各国对冠军的角逐势在必行。综观我国参加国际三人篮球赛事的情况发现,我国男、女队在亚洲范围内取得的运动成绩较为突出,FIBA3x3积分排名升至前列,并都获得奥运会参赛资格。但在世界赛场上对阵世界强队,我国三人篮球并未取得明显的竞技优势,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亟待提高。而想要提高该项目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就必须结合其竞技特点,了解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要素,明晰各要素的重要性,从而保证专项竞技能力训练的科学性与实效性,进而实现竞技能力的跨越式提升。三人篮球与五人篮球之间既有相同又有差异,但受五人篮球的影响,人们对三人篮球的竞技特点、竞技能力构成及训练等方面所存在的特性缺乏更深入的认知。因此,本文依据运动训练学理论和借鉴五人篮球相关研究,以明确三人篮球竞技能力构成要素内容和特点,认清各要素间的关系及探析其训练理论与方法为主要研究问题。针对上述研究问题,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为拟定三人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要素提供素材支持;运用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在所选专家组的帮助下对拟定的竞技能力构成要素进行筛选,最终明确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的具体内容;运用变异系数法、数理统计法,计算各级各项构成要素的权重值,检验调查数据的相关性和拟定要素的合理性,以保证专家评分结果的有效性、合理性;运用逻辑分析法,探究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的特点,各要素间的关系及其训练理论与方法。本文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时间、空间、犯规罚则等规则的改变,使比赛呈现出快节奏、高速度、强对抗、短间歇、不间断及可持续的竞技特点。这些竞技特点对三人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及各项要素的重要性起着重要的影响。第二,运用德尔菲法、变异系数法,明确了三人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的具体内容,并确定了各项要素的权重值。其中一级构成要素5项,按权重值大小排序为:运动技能、专项体能、运动战术、运动心理和运动智能。二级构成要素11项,按权重值大小排序为:进攻技术、防守技术、身体机能、运动素质、进攻战术、身体形态、防守战术、运动意志、运动感知、运动观察和运动思维。三级构成要素23项,按权重值大小可分为关键要素和重要要素。其中关键要素有投篮技术、突破技术、进攻篮板技术、防守脚步移动、防守篮板技术、无氧代谢能力、有氧代谢能力、速度素质等15项。重要要素有克托莱指数、观察对手能力、观察局势能力、思维创新能力等8项。第三,三人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专项特点为进攻、防守技术的基础性、高效性;进攻、防守战术的简单性、针对性;无氧供能的主导性;运动素质的全面性;身体形态的均衡性;运动意志的坚定性;运动感知的清晰性;运动观察的广泛性;运动思维的敏捷性等。第四,三人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各要素间的关系也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第五,结合竞技特点选择训练方法,突出竞技能力关键要素,其中提高无氧、有氧混合供能能力的训练方法有间歇训练法、重复训练法等;速度耐力、快速力量及反应灵敏等素质训练方法较多,运用时注重突出其专项性特点。而专项技术和战术训练依据不同的训练目的可采用程序训练法、比赛训练法等;专项心理能力训练可采用模拟训练法、表象训练法等;专项运动智能训练可采用从理论到实践或先实践、后理论的训练方法。
曹思洁,彭慧,费加明[2](2021)在《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投篮命中率的心理因素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找出影响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投篮命中率的心理因素,以制订相应的心理培训方案来解决青少年篮球的教学与实际问题,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影响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投篮命中率的心理因素包括意志品质、感知能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四个方面。在竞赛过程中要想让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应选取适当的心理能力训练法,如采用"想象训练的方法"、意志品质训练法、赛前进行情绪自我设计和注意指向转移和以自我暗示的方法进行训练。
廖劲之[3](2020)在《对高中业余篮球运动员心理训练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对高中业余篮球运动员心理训练的初步研究,意在阐述在中学校园中,篮球运动员技术训练与心理训练的关系及训练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访问法、逻辑分析法,对业余篮球运动员心理训练方法进行了研究。从心理训练与篮球运动的关系,证明了在中学篮球训练这个非专业化篮球训练的领域心理训练在篮球训练中同样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对球队战斗力的提高,球员技术水平的增长将起到深远的影响。为中学篮球业余训练的心理训练提供一些参考。
陈华伟[4](2020)在《影响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心理变化因素分析与心理训练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竞技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在进行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技战术训练时还要关注运动员的心理变化,采用科学的训练措施强化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分析各种外界因素对青少年篮球运动员造成的心理干扰,在此基础上采用针对性的训练措施,强化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心理,从而达到提高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心理训练水平目标。该文主要分析影响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心理变化的因素,总结进行心理训练的有效措施方法。
秦建[5](2020)在《浙江省青少年拳击运动员心理技能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内外文献研究与竞赛实践证明,心理技能训练对高水平运动员获得竞赛的优胜,具有极为显着的效果。加强青少年拳击运动员的培养,为国家输送优秀人才,是我国各省市拳击运动队的主要任务与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青少年运动员是技术、体能、特别是心理能力等各方面能力发展的敏感与关键期。在青少年的运动训练中,就需要特别重视青少年的心理技能培养与发展,这应成为各省市运动队加强青少年训练与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与抓手之一,各省市运动队理应极力提高对青少年运动员心理技能训练的重视程度与训练水平。然而,目前针对青少年的心理技能的发展与训练往往是各省市拳击队忽略或不够重视的薄弱环节。本研究基于以上国内外背景与现实情况,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方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浙江省青少年拳击运动员的心理技能现状与发展策略开展了深入研究,得到了一下主要结论与建议:结论:1.浙江省青少年拳击运动员中,男性拳击运动员比例明显高于女性,年龄段处于11-18岁之间,其中15-16岁年龄段占比最高,运动员的运动年限主要集中在3年以下与3-5年这两个年龄段,运动等级多数还处于较低水平,二级以下运动员占比80%。2.浙江青少年拳击运动员运动心理技能整体水平一般,各因素得分最高的为团队重要性即团队精神(M=3.878),依次排序的结果分别是心理准备因素(M=3.512)、动机因素(M=3.280)、比赛专注度因素(M=3.142)、自信心因素(M=3.169)与焦虑控制因素(M=3.109),队员的焦虑控制环节是薄弱因素,在训练中,我们应在遵循青少年心智发育的规律基础上,注重让青少年减少焦虑,增加自信,专注比赛,从而综合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技能水平。3.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拳击运动员在运动心理技能各因素上的得分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性别、运动年限可能是造成拳击运动员运动心理技能差异的一个因素,而不是直接、决定因素。4.不同运动年限的青少年拳击运动员在自信心因素上差异性达到显着性水平;随着运动年限的提高,青少年拳击运动员的信心在逐步提高,运动年限是影响自信心这一心理技能的关键,核心因素;我们应发挥运动员运动年限长,自信心强的模式带头作用,“以老带新”,力争实现队员之间的行为影响,逐步提升运动员心理技能。5.不同运动等级的青少年拳击运动员在信心因素、焦虑控制中达到显着性差异(p<0.05),运动等级是是影响自信心与焦虑控制这两大心理技能因素的关键,核心指标;这反过来证明了运动员心理技能在运动员整体竞技水平的显着作用与地位;通过不断提升运动员的自信心,焦虑控制技能,以及其它心理技能不断促进拳击运动员整体技能水平的提升,从而获得更高的运动等级与比赛成绩。建议:本文主要针对浙江省青少年拳击运动员的现状,从明确青少年心理技能发展的理论导向、明确和高度重视心理技能训练的主体与关键:运动员与教练员、制订个性化和专门化的心理技能发展方案、完善和科学化心理技能训练方法,加强运动员的心理技能训练、改善心理技能训练效果的评价方式等五个方面探索了青少年拳击运动员的心理技能的发展策略。建议后续研究者可针对更大样本量的青少年与高水平成年拳击运动员,开展拳击运动员心理技能提升的横向与纵向研究,进一步多方面探索不同年龄段、不同竞技水平,拳击运动员心理技能的发展策略与方法,进一步拓展,完善拳击运动员心理技能训练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
吴敏[6](2020)在《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我国篮球训练研究进展可视化分析》文中提出缘起:篮球是一项悠久的人类体育运动,也是世界各国人民喜爱的运动项目,仅作为单项在全球拥有最多运动人口。在中国,篮球运动在城市、校园、乡村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参与度高、普及面广。随着三人篮球进入奥运会项目,小篮球运动蓬勃开展,篮球运动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但是对于篮球训练的学术研究,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尤其是经验主义影响,纵观该领域的学术成果,还未发现一种能够全面论述篮球训练理论体系的权威定论,这正好可以给后来者研究留下研究空间。本人结合当前国内关于篮球训练学术成果进行了研究,从中了解关于篮球训练研究依然存在许多研究领域可以有所作为。于是,本研究结合当前国内关于篮球训练研究的学术成果,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借助目前国际上先进的科学知识图谱法,在Citespace软件工具上对相关文献进行表格化、直观化、可视化研究,形成了比较清晰的学术研究发展脉络。由此,可以总结我国篮球训练研究现状,能为篮球的发展事业提供科学有力的基础。关于研究方法的选取。针对改革开放后四十多年的国内篮球训练研究发展,从篮球训练研究阶段特征、机构、重点、热点、前沿、期刊分布等方面,本研究采用了文献资料、知识图谱、内容分析、比较分析、数理统计等研究法进行对阶段性比分析。研究发现结果有四个。一是整理发现国内篮球训练研究的文献基本特征,每年发文量逐渐增加。二是通过篮球训练研究机构规模的可视化分析,看出机构规模变化数量呈逐渐增加;机构合作规模逐渐增加;研究者研究合作增加;研究机构对于篮球训练研究的关注度增加;篮球训练研究高产机构主要有北京体育大学、成都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等机构组成。三是篮球训练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体现在体能、技术、战术、心理以及篮球智能方面。四是篮球训练研究前沿主要是篮球教育、篮球心理训练、篮球竞赛、智能训练、青少年培养等。关于研究对象和内容。近四十年来,国内篮球训练领域专业学术研究文献量的发表已达到最高极限,可谓汗牛充栋。研究发现在整个过程中也出现文献发表量也有波动的痕迹,有些研究成果其学术质量、学术水准尚处理表层概述,未形成系统理论。这为后来者提供进一步研究的机会和空间。故本研究借助先进的研究工具,对大量文献进行聚合整理,分类汇总,形成直观的学术轨迹和可视性发展态势,有助于该领域研究分析提供科学依据。Citespace软件里的科学知识图谱法新颖,在各个社会科学领域研究中都可以广泛使用,它可以通过对知识聚合整理分析能力,把相同领域中导入的文献资源全面透析。把它运用它到体育篮球训练研究,同样可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利用这种独特的方法研究,可以呈现出篮球训练领域的研究基本状况。
王琳[7](2020)在《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赛前焦虑、自我反思、心理韧性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赛前焦虑通常是影响运动员运动表现的重要因素,认知干预和运动员的心理正向资本可以调节比赛焦虑。自我反思作为人们通过自我意识了解事物本质的过程,当人们正确地、系统地进行自我反思时,可以促进积极的自我认知及心理资本发展。然而,自我反思作为元认知如何对运动员的情绪调节以及个性特征产生影响还未有研究进行探讨。因此,该研究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自我反思与洞察力量表的结构效度,利用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α)检验自我反思与洞察力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利用皮尔逊相关系数(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对自我反思与洞察力量表进行重测信度测试,为之后探讨运动员认知与运动表现研究提供新的测量手段。此外,该研究采用竞争状态焦虑量表2(CSAI-2),自我反思与洞察力量表(SRIS)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收集第二十届中国中学生乒乓球竞标赛中运动员赛前焦虑、自我反思、心理韧性心理变量数据,应用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来探讨青少年运动员的自我反思、赛前焦虑和心理韧性间的关系;并通过回归模型找出以上三个变量如何互相影响的机制,进而运用心理学理论提出改善青少年乒乓运动员自我反思、心理韧性以及赛前焦虑的策略。根据研究结果分析得出结论:(1)通过量表结构效度等分析,自我反思洞察力量表的信效度检验符合心理量表验证性指标,可以用于运动员自我反思水平的测量。(2)青少年运动员关于赛前焦虑、心理韧性以及自我反思心理变量的人口学因素的分析中,赛前焦虑自信心因子的性别及运动等级差异较显着;自我反思洞察力因子的性别差异较显着,未来研究可考虑如何差异性实施心理策略提升不同性别及运动表现运动员的认知水平。(3)研究证明了自我反思与赛前焦虑的负相关关系,利用回归模型解释了洞察力是影响竞赛情绪的主要因素;论证了心理韧性与自我反思的正相关关系,以及心理韧性与竞赛情绪的负相关关系,运动员的心理韧性变量中人际协助与赛前焦虑关系较显着。因此提高自我反思水平及心理韧性水平有助于调节运动员的竞赛焦虑情绪。(4)青少年运动员自我反思能力可以通过激发运动员反思参与需要、促进洞察力发展以及提升运动员记忆能力实现,其心理韧性水平的发展应重视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支持关系的建立以及自我肯定策略的应用。(5)该研究中的关系讨论是以乒乓球运动员为例,乒乓球运动属于隔网技战术项群,对技术精细要求较高,他们的认知与竞赛焦虑的相关性可能因为该特征而更高,未来研究可以选择不同的项目进行验证,找到共性与差异,采用不同的心理干预手段。
石君兰[8](2020)在《我国体育舞蹈青少年选手赛前焦虑特点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体育舞蹈普及率的不断增长,学习拉丁舞的青少年越来越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体育舞蹈市场欣欣向荣的发展格局。青少年也是我国体育舞蹈竞赛队伍的主力军,为了更多的人取得优异理想的成绩,提升参赛的积极性,各类赛事组织部门特别设置种类繁多的比赛组别,尽管如此,竞争仍然异常激烈。在各个组别要想获取优异成绩,除须具备良好的技术与身体素质外,还应具备优秀的心理品质。常言道,技术是获取优异成绩的“物质基础”,而心理却是取胜的保障。显然,青少年正处于心理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重视训练他们的心理素质,不仅有助于竞技能力的发挥,更有利于他们健康的成长。当今,心理训练已成为运动训练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从研究文献中看到,众多的专家与学者对青少年心理品质的研究重视程度很高,特别是各个运动项目对竞赛焦虑的研究成果十分耀眼。相比之下,体育舞蹈项目的心理研究成果显得相对较少,而青少年体育舞蹈选手焦虑问题的研究则更少。从理论与实践层面的需要上,可以看出加强该领域研究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本文针对我国体育舞蹈青少年选手赛前焦虑的问题,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与数理统计法等,运用心理学界公认的《运动认知特质焦虑量表》(CCTAI-C)和《竞赛状态焦虑量表》(CSAI-2)测量工具,以第29届全国体育舞蹈锦标赛青少年各个组别的参赛选手为调查对象,探讨他们的赛前焦虑状态与性别、运动水平、项目特长、训练年限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拟为在教练员有针对性地进行赛前心理咨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材料。本文主要研究结论有:1.在运动认知特质状态焦虑中,选手的均值高于中国常模,说明选手在运动认知特质状态上焦虑水平较高;而在竞赛状态焦虑中,男选手的焦虑感与自信心都高于中国常模,焦虑感与自信心呈负相关,说明适当的焦虑感能够促进男选手的自信心增长,而女选手的焦虑感高于中国常模,自信心低于中国常模,焦虑感与自信心呈正相关,说明女选手焦虑感越高,自信心越低。2.我国体育舞蹈青少年选手的运动认知特质焦虑和竞赛状态焦虑均与他们的性别、运动水平、项目特长、训练年限等因素关系密切。其中在运动认知特质焦虑中,女选手的焦虑感高于男选手;一般选手的社会评价焦虑与受伤焦虑高于优秀选手;全能选手比赛准备焦虑最高;训练年限较短的选手失败焦虑高于其他选手。在竞赛状态焦虑中,男选手状态自信心高于女选手;一般选手的认知状态焦虑高于优秀选手;优秀选手状态自信心高于一般选手;全能选手的认知状态焦虑高于其他选手,拉丁舞选手的躯体状态焦虑高于其他选手;选手训练年限越长状态自信心越强。3.我国体育舞蹈青少年选手产生赛前焦虑的原因有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内在原因有:一味追求比赛成绩,自己对比赛成绩的期望值过高;自身实力的强弱;赛前自信心准备不足,影响比赛发挥的的现象普遍;选手带伤参赛的现象较多;外在原因有:比赛环境不适应;依赖心理较为严重,排除外界干扰的能力不足;舞伴关系是否和谐;参赛对手的强弱情况等因素。根据研究结果,本文特提出下列改善赛前焦虑的相关建议:1、在平时的训练中,教练员应该更多地采用比赛与表演情景的“模拟训练法”,借以提高选手的抗压能力,使选手早期获得激烈竞争环境下的竞赛心理。在赛前,要安排选手适应场地环境,使选手尽早进入比赛角色,防止恐慌心理与低落情绪的出现。2、在平常,教练员要仔细了解每位选手的个性特征与为人处世的行为方法,摸清选手的个性心理特点,为赛前进行有的放矢的心理咨询做好各方准备。在赛前还要主动与选手交流,了解他们的焦虑状况;多采用激励语言降低他们的焦虑心理,为比赛的超常发挥提前做好心理的准备。3、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重视依据参赛组别的难度要求,对应选择适应每个选手的动作类型,加强技术与身体素质的训练。过高或者过低的教学内容,都不利于选手心理的认可度。因材施教的训练原则,即可提高选手学习的积极性,更能促进比赛过程的超常发挥。4、教练员应注重舞伴之间心理呼应一致性的训练,正确调节他们之间在技术与心理配合上的矛盾。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安排选手之间进行技术与心理交流的时间,促使他们加强团结的意识,如此才能真正实现舞伴之间协同一致的教学目标。
董建国[9](2020)在《湖北冲浪队备战青运训练过程实证研究》文中指出自2016年国际奥委会将冲浪项目列入2020年东京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以来,全球很多国家相继组建了自己的国家冲浪队并积极备战东京奥运会。随着冲浪项目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相对应的推动一系列赛事,如:亚锦赛、全运会、青运会、冲浪U系列赛、冲浪冠军巡回赛、冲浪青少年锦标赛、冲浪锦标赛等赛事来促进本项目的发展。湖北冲浪队从获得参赛资格的运动员中选拔出12名备战6月在山西太原举行的第二届全国青运会冲浪(桨板)比赛,通过6周的科学强化训练,最终湖北冲浪队12名运动员在比赛中获2金、2铜、2个第四、1个第五、1个第六的优异成绩。本研究通过对湖北冲浪队备战青运会冲浪(桨板)训练过程进行总结和归纳,对备战训练过程的训练内容和训练监控进行分析,为我国冲浪(桨板)项目进行备战训练提供借鉴。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观察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湖北冲浪队备战青运训练过程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湖北冲浪队备战青运训练过程为阶段训练,训练过程划分为四个小周,分别为专项准备周、专项提高周、专项强化周和专项调整周(补偿周)。(2)湖北冲浪队备战青运训练过程的训练内容安排,以划桨和趴板划水所需的专项技术训练和专项强度训练为主,体能训练和模拟训练为辅,恢复训练、心理训练贯穿全程。(3)湖北冲浪队备战青运训练过程的训练负荷特征,准备周以熟练掌握技术为主,训练量大、负荷强度较小;提高周以全面提高专项能力为主,训练量大、负荷强度较大;强化周以高强度训练为主,训练量适中、负荷强度最大;调整周以补偿训练为主,训练量较小、负荷强度适中。(4)湖北冲浪队备战青运训练过程的训练监控,依据运动员的心率、血红蛋白、肌酸激酶、血尿素四个指标,对运动员的训练状态进行调整。(5)通过比赛成绩检验,湖北冲浪队备战青运训练过程的训练计划是科学合理的,对其他教练员备战训练具有参考价值。
郭芳[10](2020)在《青少年拉丁舞运动员竞赛焦虑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高水平竞技体育也在不断往前发展。体育舞蹈比赛已经不只是单一的身体素质和技术能力展现,而是综合能力的展现,心理素质则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理、心理、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个阶段不重视赛前心理焦虑,后期运动员在训练中、比赛中会导致运动成绩不太理想。本研究旨在对我国青少年拉丁舞运动员竞赛焦虑现状形成深入的认知,进一步探究导致竞赛焦虑的基本原因,同时实现对竞赛焦虑的有效优化,从而有助于在后期训练中着重把运动员比赛心理素质加强,使运动员在比赛中发挥稳定,获得理想成绩,并促进体育舞蹈在我国进一步发展;另外丰富国内外运动心理学领域对于竞赛焦虑的各项分析,为后续更好的心理训练提供可靠的支持。本研究选用马腾斯编制的《竞赛状态焦虑问卷》(CSA—2)和叶平编制的《运动认知特质焦虑量表》(CCTAI—C)对2019年第29届全国体育舞蹈锦标赛(锦鲲杯)的202名青少年拉丁舞运动员进行调查与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在将参加2019年第29届全国体育舞蹈锦标赛的青少年拉丁舞运动员竞赛状态焦虑各维度及运动认知特质焦虑的各维度数值与中国常模相对比后发现,此次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存在一定焦虑问题,不太利于运动员的发挥。2.青少年拉丁舞运动员在认知状态焦虑、躯体状态焦虑和状态自信这三个维度上可看出青少年拉丁舞运动状态焦虑水平显着大于躯体焦虑,表明在参与赛事时,运动员心理状态焦虑程度高于在生理上的表现,但运动员在比赛时自信心水平相对较高。3.在对竞赛状态焦虑研究分析之中,不同训练年限的运动员,在三大维度上有着明显的区别,运动员焦虑水平随着训练年限增加而减小;不同项目在状态自信心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双人项目较单人项目而言,双人项目自信心更强;不同性别在躯体状态维度上有着明显的区别,男性拉丁舞运动员在躯体状态焦虑方面要比女性运动员更为焦虑;多个年级在认知状态以及状态自信心两大维度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年级较高的运动员认知状态焦虑焦虑较轻,自信心较强。4.在对运动认知特质焦虑分析中社会评价焦虑和比赛准备焦虑均表明不同性别的运动员有显着性差异,女性运动员比男性运动员社会评价焦虑程度高,但男性运动员在比赛准备方面较焦虑;竞技水平发挥焦虑、失败焦虑和对方实力焦虑这三个维度均表明不同年龄的运动员在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运动员在这三个维度方面焦虑状况有所改善;竞技水平发挥、对方实力及失败焦虑三个维度均表明不同年级运动员在各维度上存在显着性差异,随着年级升高焦虑情况逐渐改善;比赛准备焦虑、受伤焦虑两个维度均表明不同项目运动员存在显着性差异,在双人项目比赛中焦虑程度要高于单人项目;社会评价焦虑、比赛准备焦虑、受伤焦虑三个维度均表明不同训练年限运动员在这三个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训练年限时间越长焦虑水平越低。5.调节青少年拉丁舞运动员竞赛焦虑可以采用行为习惯法、模拟训练法、呼吸调节法、躯体宣泄法、自我暗示法等,进行调节运动员心理焦虑水平,使运动员焦虑水平达到稳定状态,从而稳定发挥并取得优异竞赛成绩。
二、对青少年篮球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青少年篮球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三人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重难点 |
1.3.1 研究重点 |
1.3.2 研究难点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2.1.1 竞技能力概念及理论运用研究概况 |
2.1.2 竞技能力内部结构构成的研究概况 |
2.1.3 有关篮球项目竞技能力的研究概况 |
2.1.4 三人篮球运动项目的研究概况 |
2.2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2.2.1 关于竞技能力的研究概况 |
2.2.2 有关篮球项目竞技能力的研究概况 |
2.2.3 三人篮球运动研究概况 |
2.3 文献述评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德尔菲法 |
3.2.3 变异系数法 |
3.2.4 问卷调查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规则变化对三人篮球竞技特点的影响 |
4.1.1 时空规则变化对三人篮球竞技特点的影响 |
4.1.2 犯规罚则变化对三人篮球竞技特点的影响 |
4.1.3 其他规则变化对三人篮球竞技特点的影响 |
4.1.4 小结 |
4.2 三人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筛选 |
4.2.1 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要素初步拟定 |
4.2.2 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筛选过程 |
4.2.3 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的合理性检验 |
4.2.4 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的权重值计算结果 |
4.2.5 竞技能力构成要素重要性专家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
4.3 三人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特点分析 |
4.3.1 运动员竞技能力一级构成要素特点分析 |
4.3.2 运动员竞技能力二级构成要素特点分析 |
4.3.3 运动员竞技能力三级构成要素特点分析 |
4.3.4 小结 |
4.4 三人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各构成要素关联性分析 |
4.4.1 专项技术与战术的关联性分析 |
4.4.2 专项体能与技术、战术的关联性分析 |
4.4.3 心理能力与专项体能、技术及战术的关联性分析 |
4.4.4 运动智能与专项技术、战术的关联性分析 |
4.4.5 小结 |
4.5 三人篮球运动员专项竞技能力训练理论与方法探析 |
4.5.1 三人篮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探析 |
4.5.2 三人篮球运动员专项技术训练探析 |
4.5.3 三人篮球运动员专项战术训练探析 |
4.5.4 三人篮球运动员专项心理训练探析 |
4.5.5 三人篮球运动员专项运动智能训练探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在读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2)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投篮命中率的心理因素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应具备的心理能力 |
(一)好的意志品质对投篮命中率的影响 |
(二)较强的感知能力对投篮命中率的影响 |
(三)较高的注意力水平对投篮命中率的影响 |
(四)积极的思维能力对投篮命中率的影响 |
二、良好的心理能力对投篮时命中率的作用 |
(一)良好的心理能力可以提高临场判断力 |
(二)良好的心理能力可以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
(三)良好的心理能力可以提高赛场适应能力 |
(四)良好的心理能力可以提高抗干扰能力 |
(五)良好的心理能力可以提高自我调控能力 |
三、提高篮球运动员投篮命中率的心理能力训练方法 |
(一)采用“想象训练”的方法 |
(二)采用意志品质训练法 |
(三)赛前进行情绪自我设计和注意指向转移 |
(四)以自我暗示的方法进行训练 |
四、结语 |
(3)对高中业余篮球运动员心理训练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心理训练与篮球运动的关系 |
2 高中篮球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特点 |
2.1 有较强的训练及参赛的欲望 |
2.2 学习任务重,更容易出现畏难情绪 |
2.3 认知能力逐渐完善,有利于规范管理 |
2.4 心理日趋成熟,是培养调整紧张情绪、正确面对成功与失败的契机 |
3 日常心理训练的方法 |
3.1 提高兴趣,引起无意注意 |
3.2 注意力集中训练 |
3.3 増强意志力,建立自信心训练 |
4 不同位置的心理训练 |
4.1 中锋队员的心理训练 |
4.2 前锋队员的心理训练 |
4.3 后卫的心理训练 |
5 比赛时的心理训练 |
5.1 赛前心理训练 |
5.2 赛中心理训练 |
5.3 赛后心理训练 |
6 建议 |
(4)影响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心理变化因素分析与心理训练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影响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心理的基本因素 |
1.1 内在因素 |
1.2 外在因素 |
2 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心理训练的主要方法 |
2.1 诱导训练 |
2.2 模拟训练 |
2.3 自信心训练 |
2.4 团队意识训练 |
2.5 减压能力训练 |
3 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心理训练的注意事项 |
3.1 注重运动员性格特征 |
3.2 心理训练应当常态化 |
3.3 心理训练应多样化 |
4 结语 |
(5)浙江省青少年拳击运动员心理技能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1.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心理技能对拳击运动水平有重大影响 |
1.1.2 心理技能是竞技比赛取胜的关键因素之一 |
1.1.3 青少年时期是心理技能成长的敏感期与关键期 |
1.1.4 浙江省对青少年的心理技能的发展与训练不够重视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的总体思路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预期 |
2 文献综述 |
2.1 关键词界定 |
2.2 有关拳击训练理论的研究 |
2.3 有关拳击后备人才(青少年拳击运动员)的研究 |
2.4 有关拳击(青少年拳击)运动员心理能力的研究 |
2.5 文献小结 |
3.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推理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浙江省青少年拳击运动员(本研究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4.1.1 性别比例 |
4.1.2 年龄比例 |
4.1.3 运动年限 |
4.1.4 运动等级 |
4.2 浙江省青少年拳击运动员运动心理技能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4.2.1 运动心理技能各因素的总体情况 |
4.2.2 青少年拳击运动员运动心理技能各因素的性别差异 |
4.2.3 青少年拳击运动员运动心理技能各因素的年龄差异 |
4.2.4 青少年拳击运动员运动心理技能各因素的运动年限差异 |
4.2.5 青少年拳击运动员运动心理技能各因素的运动等级差异 |
4.3 浙江省青少年拳击运动员运动心理技能发展策略 |
4.3.1 明确心理技能发展的理论导向 |
4.3.2 明确和高度重视心理技能训练的主体与关键:运动员与教练员 |
4.3.3 制订个性化和专门化的心理技能发展方案 |
4.3.4 完善和科学化心理技能训练方法,加强运动员的心理技能训练 |
4.3.5 改善心理技能训练效果的评价方式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主要参考文献 |
附件 |
(6)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我国篮球训练研究进展可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我国篮球训练研究 |
2.1.1 我国篮球体能训练研究 |
2.1.2 我国篮球技术训练研究 |
2.1.3 我国篮球战术训练研究 |
2.1.4 我国篮球心理训练研究 |
2.1.5 我国篮球智能训练研究 |
2.2 科学知识图谱法 |
2.2.1 科学知识图谱法概述 |
2.2.2 科学知识图谱法的理论基础 |
2.2.3 科学知识图谱法的应用研究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的资料来源 |
3.2.1 文献资料统计 |
3.2.2 知识图谱分析 |
3.2.3 内容分析 |
3.2.4 比较分析 |
3.2.5 数理统计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1977-2019年篮球训练领域研究文献分布特征 |
4.1.1 1977-2019年我国篮球训练领域研究时间文献量分布 |
4.1.2 1977-2019年我国篮球训练研究领域文献数量变化的特征 |
4.1.3 1977-2019年我国篮球训练研究文献三个阶段的分布对比 |
4.2 我国篮球训练研究第一阶段1977-2005年可视化分析 |
4.2.1 1977-2005年篮球训练研究文献时间分布特征 |
4.2.2 1977-2005年机构规模变化合作可视化分析 |
4.2.3 1977-2005年作者规模变化趋势可视化分析 |
4.2.4 1977-2005年篮球训练研究领域重点可视化 |
4.2.5 1977-2005年篮球训练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
4.2.6 1977-2005年篮球训练研究领域前沿可视化分析 |
4.2.7 1977-2005年篮球训练研究领域文献来源期刊分布可视化分析 |
4.3 我国篮球训练第二阶段2006-2014年研究可视化分析 |
4.3.1 2006-2014年篮球训练研究文献时间分布特征 |
4.3.2 2006-2014年机构规模变化合作可视化分析 |
4.3.3 2006-2014年篮球训练研究作者可视化分析 |
4.3.4 2006-2014年篮球训练研究领域重点可视化 |
4.3.5 2006-2014年篮球训练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
4.3.6 2006-2014年篮球训练研究领域前沿可视化分析 |
4.3.7 2006-2014年篮球训练研究领域文献来源期刊分布可视化分析 |
4.4 我国篮球训练第三阶段2015—2019年研究可视化分析 |
4.4.1 2015-2019年篮球训练研究文献时间分布特征 |
4.4.2 2015-2019年机构规模变化合作可视化分析 |
4.4.3 2015-2019年篮球训练研究作者可视化分析 |
4.4.4 2015-2019年篮球训练研究领域重点可视化 |
4.4.5 2015-2019年篮球训练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
4.4.6 2015-2019年篮球训练研究领域前沿可视化分析 |
4.4.7 2015-2019年篮球训练研究领域文献来源期刊分布可视化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赛前焦虑、自我反思、心理韧性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赛前焦虑研究综述 |
1.3.1 赛前焦虑概念界定 |
1.3.2 国内赛前焦虑研究进展 |
1.3.3 国外赛前焦虑研究综述 |
1.3.4 前人研究启示 |
1.4 自我反思研究综述 |
1.4.1 自我反思概念由来 |
1.4.2 运动坏境下国内自我反思研究进展 |
1.4.3 运动环境下国外自我反思研究 |
1.4.4 前人研究启示 |
1.5 运动环境下心理韧性国内外研究综述 |
1.5.1 心理韧性概念及特征 |
1.5.2 运动环境下国内心理韧性研究 |
1.5.3 运动环境下国外心理韧性研究 |
1.5.4 前人研究启示 |
1.6 研究理论假设 |
第2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心理测量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第3章 研究结果 |
3.1 自我反思洞察力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
3.1.1 题项相关性检验 |
3.1.2 结构效度分析 |
3.1.3 信度分析 |
3.2 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赛前焦虑、心理韧性及自我反思现状 |
3.2.1 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赛前焦虑现状 |
3.2.2 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韧性现状 |
3.2.3 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自我反思现状 |
3.3 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赛前焦虑、心理韧性及自我反思相关性分析 |
3.3.1 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赛前焦虑与心理韧性相关性分析 |
3.3.2 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赛前焦虑与自我反思相关性分析 |
3.3.3 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自我反思与心理韧性相关性分析 |
第4章 分析与讨论 |
4.1 自我反思、心理韧性影响运动员赛前焦虑的机制 |
4.1.1 自我反思影响运动员赛前焦虑机制 |
4.1.2 心理韧性影响运动员赛前焦虑机制 |
4.1.3 简述 |
4.2 运动员自我反思水平提升策略 |
4.2.1 激发运动员反思参与需要 |
4.2.2 促进运动员洞察力的发展 |
4.2.3 提升运动员记忆能力 |
4.3 运动员心理韧性发展 |
4.3.1 重视教练员、运动员之间支持关系建立 |
4.3.2 自我肯定策略在运动中的应用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单因素方差多重分析数据结果 |
附录C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与科研成果 |
致谢 |
(8)我国体育舞蹈青少年选手赛前焦虑特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本文研究目的 |
1.2.2 本文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焦虑的概念 |
2.2 运动竞赛焦虑的内涵 |
2.3 关于赛前焦虑特点的研究 |
2.4 体育舞蹈青少年选手竞赛焦虑研究现状 |
2.4.1 体育舞蹈运动项目的特点 |
2.4.2 关于体育舞蹈选手赛前焦虑的研究 |
2.4.3 关于青少年运动员赛前焦虑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我国体育舞蹈青少年选手赛前焦虑特征的分析 |
4.1.1 全国体育舞蹈锦标赛青少年选手基本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
4.1.2 全国青少年选手焦虑水平统计与中国常模的对比与分析 |
4.2 选手性别、运动水平、项目特长及训练年限与运动认知特质焦虑差异性对比分析 |
4.2.1 不同性别选手运动认知特质焦虑水平的差异性对比分析 |
4.2.2 不同运动水平选手运动认知特质焦虑水平差异性对比分析 |
4.2.3 不同项目特长选手运动认知特质焦虑水平差异性对比分析 |
4.2.4 不同训练年限选手运动认知特质焦虑水平差异性对比分析 |
4.2.5 运动认知特质焦虑影响因素的分析 |
4.3 选手性别、运动水平、项目特长及训练年限与竞赛状态焦虑差异性的对比分析 |
4.3.1 不同性别的选手竞赛状态水平的差异性对比分析 |
4.3.2 不同运动水平选手竞赛状态焦虑水平差异性对比分析 |
4.3.3 不同项目特长选手竞赛状态焦虑水平差异性对比分析 |
4.3.4 不同训练年限选手竞赛状态焦虑水平差异性对比分析 |
4.3.5 竞赛状态焦虑影响因素的分析 |
4.4 青少年选手赛前焦虑的产生原因分析及调节方法 |
4.4.1 产生赛前焦虑原因分析 |
4.4.2 青少年选手赛前焦虑的调节方法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致谢 |
(9)湖北冲浪队备战青运训练过程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概述 |
1.1.1 冲浪运动的简述 |
1.1.2 桨板运动的简述 |
1.2 背景 |
1.2.1 比赛背景 |
1.2.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训练过程的研究 |
2.2 不同运动项目体能训练的研究 |
2.3 不同运动项目恢复训练的研究 |
2.4 不同项目的心理训练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观察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湖北冲浪队备战青运训练过程整体安排 |
4.1.1 备战青运的指导思想 |
4.1.2 备战青运项目特征和分析 |
4.1.3 备战青运的阶段划分 |
4.2 湖北冲浪队备战青运训练过程训练内容分析 |
4.2.1 备战青运训练内容的构成 |
4.2.2 备战青运训练内容的安排 |
4.2.3 备战青运专项准备周的训练内容安排 |
4.2.4 备战青运专项提高周的训练内容安排 |
4.2.5 备战青运专项强化周的训练内容安排 |
4.2.6 备战青运专项调整周的训练内容安排 |
4.3 湖北冲浪队备战青运训练过程监控分析 |
4.3.1 心率(HR) |
4.3.2 血红蛋白(HB) |
4.3.3 肌酸激酶(CK) |
4.3.4 血尿素(BU) |
4.4 湖北冲浪队备战青运训练过程运动员身体恢复方法分析 |
4.5 湖北冲浪队备战青运训练过程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分析 |
4.6 运动员参赛成绩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青少年拉丁舞运动员竞赛焦虑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评述 |
2.1 焦虑的概念 |
2.2 竞赛焦虑的概念 |
2.3 青少年的概念 |
2.4 国内外关于竞赛焦虑测量工具的相关研究 |
2.5 国内外关于不同项目间运动员竞赛焦虑的研究 |
2.6 国内外关于竞赛焦虑与运动成绩关系的相关研究 |
2.7 国内外关于运动员竞赛焦虑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
2.8 国内外关于运动员竞赛焦虑调节方法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研究对象描述分析 |
4.2 青少年拉丁舞运动员竞赛状态焦虑的调查与分析 |
4.2.1 青少年拉丁舞运动员竞赛状态焦虑总体水平分析 |
4.2.2 青少年拉丁舞运动员竞赛状态焦虑水平与中国常模的对比与分析 |
4.2.3 不同类别青少年拉丁舞运动员竞赛状态焦虑水平的差异分析 |
4.3 青少年拉丁舞运动员运动认知特质焦虑的调查与分析 |
4.3.1 测谎分数统计 |
4.3.2 青少年拉丁舞运动员认知特质焦虑总体水平分析 |
4.3.3 运动特质焦虑总体水平与中国常模进行比较 |
4.3.4 不同类别青少年拉丁舞运动员认知特质焦虑水平的差异分析 |
4.4 青少年拉丁舞运动员竞赛焦虑的调节方法 |
4.4.1 行为习惯法 |
4.4.2 模拟训练法 |
4.4.3 呼吸调节法 |
4.4.4 躯体宣泄法 |
4.4.5 自我暗示法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四、对青少年篮球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三人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研究[D]. 李超.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投篮命中率的心理因素影响研究[J]. 曹思洁,彭慧,费加明. 体育风尚, 2021(07)
- [3]对高中业余篮球运动员心理训练的初步研究[J]. 廖劲之. 体育师友, 2020(06)
- [4]影响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心理变化因素分析与心理训练措施[J]. 陈华伟. 科技资讯, 2020(26)
- [5]浙江省青少年拳击运动员心理技能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 秦建.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6]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我国篮球训练研究进展可视化分析[D]. 吴敏. 吉首大学, 2020(03)
- [7]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赛前焦虑、自我反思、心理韧性关系研究[D]. 王琳.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8]我国体育舞蹈青少年选手赛前焦虑特点的研究[D]. 石君兰.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1)
- [9]湖北冲浪队备战青运训练过程实证研究[D]. 董建国.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1)
- [10]青少年拉丁舞运动员竞赛焦虑的研究[D]. 郭芳.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