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线程环境下邮件检索代理客户端实现的优化(论文文献综述)
张国荣[1](2021)在《面向网络问政的垂直搜索引擎与数据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
丁志坚[2](2021)在《基于Redis的云数据库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网络的发展,各行各业的业务系统体量越来越庞大,业务内容也越来越复杂。传统数据库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于响应时延的要求,因此,Memcached等缓存系统被广泛的应用。实验室现有云平台也使用Memcached作为缓存数据库来提高云应用的打开速度和响应速度,但是在日常开发维护中发现存在高可用、效率、持久化等问题。为此,本文以Redis为基础,研究并实现了一套高可用的云数据库系统CRDB(CAC Redis DataBase)作为云平台的缓存数据库。主要工作如下:首先本文分析了现有实验室Memcached缓存数据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当前实验室使用的Memcached是单点的,不支持高可用,另外只能处理键值对数据,对于其他复杂的数据类型需要客户端做大量的数据转换工作,影响开发效率。并且Memcached不支持持久化功能,对于一些关键数据很容易丢失。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Redis数据库引擎为基础,基于proxy-based架构,提出了 CRDB云数据库系统,该系统主要由访问模块,代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和管理模块四部分组成。然后本文从系统的四个模块出发,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设计并给出了具体的实现。(1)访问模块作为系统的入口主要处理来自客户端的大量请求,使用了 LVS和Keepalived的组合架构进行负载均衡,使系统具备处理海量并发数据的能力,同时加入了用户验证以面对多租户访问的场景。(2)代理模块通过对Twemproxy二次开发,添加了多进程功能,以应对云平台的高性能要求。使用代理层对底层节点实现分片,在将海量客户端请求均匀分配转发的同时,也确保了底层能对上层进行透明的扩容操作。(3)数据处理模块实现了数据持久化操作,并对Redis的内存替换策略用LRU-K算法进行改进,提高系统对于云平台热点数据的处理性能,提升应用响应速度。(4)管理模块使用Prometheus开源组件对系统进行监控,开发了各种Exporter业务插件,帮助管理人员对于系统的掌握更全面。另外使用Sentinel架构完成了故障检测和故障处理功能,解决了单点问题,并基于log4cxx二次开发了一套日志系统,为运维和开发人员解决问题提供良好的参考。最后本文在云平台中部署了一台CRDB云数据库,并对CRDB系统进行了全面的功能和性能测试。将结果和原来的Memcached缓存进行对比,该系统符合最初的设计要求,满足云平台的需求,且具备较好的高可用和高并发性。
曹书强[3](2020)在《短波IP网络通信协议子网接口子层的研究》文中认为短波通信因其显着的优点,广泛应用于军事及民事领域。而短波网络通信作为未来短波通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受到广泛的关注。但是短波信道存在很多干扰,导致信道质量并不稳定。在此背景下,欧美国家联合定义了短波IP协议,在协议模型中不仅要传输用户数据,同时需要传输维护短波网络链路正常运行的通信控制参数。本文主要研究该短波IP协议中的子网接口子层和常用客户端,对客户端程序和子网接口子层程序进行开发,实现节点间硬链接的可靠建立和用户数据的传输。首先,对短波IP协议的子网接口子层进行研究,并完成基于该短波IP协议的通信方案的设计。详细分析子网接口子层与客户端之间交互使用的通信原语功能和帧结构,对节点通信使用的硬链路类型进行深入的研究,针对通信节点数和网络质量需选择不同类型的硬链路。对传统的SMTP协议和POP3协议进行改进,使用了更适于在短波中传递的HMTP协议和HFPOP3协议,提高邮件通过短波信道传输的效率。然后,对客户端和子网接口子层进行软件开发。本文搭建了邮件系统和实验所需的硬件环境,使用编程语言编写了邮件代理服务器、客户端模块及子网接口子层模块。对原语及协议数据单元的编解码函数进行编写。设计了客户端绑定与解绑、硬链接建立与终止、键话数据和邮件数据传输等工作流程。在完成协议基本通信功能后,设计链接判决算法有效解决了多节点建链时存在的冲突,并基于RC4加密算法设计包含节点地址和特殊字段的密钥流,保障链路的可靠性。最后,对本文所设计的各功能模块进行测试。主要测试客户端绑定、硬链接建立、硬链接保护、多节点链路建立和数据传输等过程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张笑忠[4](2020)在《基于云平台的高性能WEB电商平台的优化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用户数量也在逐渐增加,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会经常使用计算机上网,在线购物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Web应用系统面临的问题也在增大,容易出现响应时间过长,系统运行不正常等问题,研发人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对Web应用系统做最大限度的优化,保证Web应用系统的使用质量,构建高性能Web应用系统。以本人为某木塑案例企业已经开发的电商平台为基础,对已经开发的电商平台进行重构优化设计,提升WEB电商平台性能,最终实现一个高性能WEB电商平台。首先研究了Web应用系统架构并分析架构的应用场景和优缺点,分析目前Web应用系统优化方案,从垂直优化和水平优化视角详细阐述了高性能Web应用系统所要优化的内容及相关技术点。然后对已经开发的电商平台进行重构优化,先对架构进行重构优化设计,依托云计算技术,以低廉的成本满足系统的可扩展的性能需求,将原来的单体架构调整为负载均衡层、业务层、中间层、缓存层、数据库层和数据分析层及基础服务层,负载均衡层采用Nginx用来提升系统的吞吐量,提高系统的并发能力,使用最新的全站加速技术提升动静结合的页面的响应速度;中间层使用RabbitMQ消息中间件,异步处理消息,流量削峰;缓存层加快数据的响应速度满足人们对响应速度的需求;数据库层采用主从复制的架构和读写分离模型,提高系统的容灾能力和缓解单库读写压力,由单一云服务调整为多云服务,降低单一云服务带来的风险。在数据传输过程中,采用HTTP/2.0协议提升数据的安全性和传输速度。之后对电商平台中的模块进行优化设计,登录模块采用二次认证的安全策略,提升系统的安全性能;订单模块提出的TPQCAS并发处理模型,解决中小企业订单的并发能力和出现的超卖问题;搜索模块提出基于Trie树的关键词匹配算法和ElasticSearch结合方案,提升检索的速度和并发能力。数据分析层新增了用户行为分析模块,用户行为分析用来分析用户行为数据,为营销提供决策支持。再次,本文阐述了电商平台实现的整体功能,并详细阐述了登录注册模块、订单模块、搜索模块、用户行为分析模块、监控管理模块的实现,同时也阐述了云资源管控模块,云资源管控通过云资源整合解决多云服务带来的账号管理问题,云资源整合采用工厂设计模式,提升扩展性,云资源监控对异常服务器及时预警,并及时生成快照,提升系统的高可用性。最后,对实现的电商平台进行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整体具备较好的性能,对中小企业的WEB应用系统构建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罗泽,车文刚[5](2001)在《多线程环境下邮件检索代理客户端实现的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开发客户服务系统的过程中,设计者往往重视服务端的并发设计而忽略了客户端的并发性的开发.本文在描述了 POP3协议特点及客户服务交互方式的基础上,分析了串行方式的邮件检索代理(MRA)客户端的实现,提出了在多线程环境下采用并发机制对邮件检索代理(MRA)容户端实现的优化方法.进一步指出在客户机中采用并发具有其优点.
李青[6](2020)在《面向协同制图的分布式同步和分布式事务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的大规模建设活动越来越频繁,地理环境也因此发生了巨大变化,与此同时,各行各业对地理信息服务的需求快速增长,对地图的时效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各种场景下对地图的需求,常常需要制图人员对地图进行临时编辑,即应急制图。目前的应急制图任务中,主要依赖划分区域、分工合作、合并结果的方式,这种方式需要制图人员紧密配合,制定合理的工作流程,需要集中大量的资源,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确保制图任务的及时完成。这种工作方式无法满足应急制图等场景中快速、准确的制图要求。本文结合协同制图对地图文档事务模型的研究成果,以及分布式同步和分布式事务控制技术,基于矢量瓦片金字塔构建了分布式瓦片系统,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事务控制方案。该系统实现了瓦片与空间对象的分布式存储、访问,分布式事务的提交、管理,可以有效利用多台机器的计算、存储资源,提升系统性能,可以对事务进行回退、重做,保障事务正确执行。该系统具有同时处理大量数据、同步显示、协作编辑的特点,能够使制图工作更快、更高效。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面向协同制图系统的需求,设计了分布式矢量瓦片金字塔,实现内存共享系统,使在一个系统中的多个节点之间可以方便地访问存储在其他节点上的内容。2)设计了基于分布式瓦片金字塔的事务处理方案。该方案采用了柔性事务与事务补偿的方案,实现了协同制图的事务管理,能够对事务进行回退、重做。3)针对协同制图系统的方案进行了实验与测试。通过实验与测试,证实了系统关键设计的可行性,为系统优化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4)实现了协同制图系统的原型系统。论文针对分布式协同制图系统,进行了数据构建、建模效率、并发模型的测试,并完成了原型系统的设计、实现。实验结果表明,系统能够对大数据量的地图进行存储、编辑,完成多用户的协同编辑,实现了“你见即我见”的协同显示功能。
何朝阳[7](2020)在《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监测预警是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监测是预警的基础,预警是监测的目的。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滑坡监测预警的方法技术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总体上,地理与地质结合不够紧密,监测预警模型很难充分考虑滑坡变形过程和成灾机理,难以取得较高的预警精度,研发的监测预警系统也难以满足数以万计隐患点实时监测预警的实战需求。已有的研究成果还难以有效地解决地质灾害“什么时间可能发生”、“力争实现提前3个小时预警”的任务。如何提高滑坡监测预警能力,我们面临诸多挑战:如何提高滑坡监测预警精度?如何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的监测预警中,构建一套可业务化大规模应用的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基于此,本论文系统总结作者近10年来在监测预警方面的实践成果,采用云计算与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构建滑坡监测预警云平台,整合与管理滑坡地质灾害演化全过程的各类资料,研发并行高效的多源异构监测数据汇聚平台,集成多源异构实时监测数据,形成天-空-地多元立体监测数据中心;综合分析2.1万余台(套)监测设备、超过1.26亿条监测数据的实测曲线,总结划分监测曲线类型,构建监测设备可靠度评价体系,研究滑坡过程预警模型及其实现的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构建一套混合架构(B/S架构、C/S架构、移动App)的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实现了地质与地理、空间与属性相结合的滑坡演化全过程一体化管理,利用计算机手段对滑坡实施全过程动态跟踪的“过程预警”,有效地提高了滑坡预警精度。本文取得主要成果如下:(1)构建滑坡“过程预警”模型及其自动求解算法:结合变形速率、速率增量、改进切线角三个参数,构建基于滑坡变形演化过程的“过程预警”模型,从滑坡变形监测数据入手,划分监测曲线类型,研究滑坡变形演化阶段的自动识别理论及计算机技术,实现对滑坡全过程动态跟踪预警;(2)构建监测设备可靠度建立评价体系和多设备联动预警机制:通过动态对监测设备可靠度进行评价,结合联动预警机制,评价预警结论可信度,以提升监测预警的成功率,利用计算机技术自动识别滑坡的变形演化过程,实现自动、实时的“过程预警”,为预警模型的业务化、自动化运行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3)提出监测数据自动处理方法:研究实测监测数据的预处理方法,为计算机自动处理监测数据提供相关的算法。通过设置监测数据过滤器和采用拉依达准则实现对异常数据的初步过滤与粗差处理,再结合数据特征,分别采用移动平均法与最小二乘法对数据进行拟合,识别数据表现出来的变形趋势。基于监测数据曲线特征自动选择相应的数据处理方法,为后续预警模型计算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提高预警精度;(4)构建实时高效的监测数据集成与共享统一管理平台:结合物联网、消息队列、负载均衡等技术,研究监测数据编码体系,提出一套基于MQTT协议的实时监测数据传输与集成方案,实现多源异构监测数据终端集成和监测数据采集、传输及汇集融合一体化管理,为监测预警提供实时数据保障;(5)构建基于策略的滑坡实时过程预警技术:从模型的计算、预警的发布与解除等方面,将滑坡预警的理论模型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研发预警等级求解器,构建基于策略的预警模型通用计算框架,并从预警信息发布技术及发布策略方面进行总结,实现对滑坡的实时过程预警;(6)构建滑坡变形演化全过程一体化数据管理平台:基于“天-空-地”滑坡多元立体观测技术,采用WebGL技术跨平台的三维数字地球,提供直观、真实的三维实景漫游平台,实现海量基础数据、实时监测数据、视频的集成管理与共享,也为实时监测预警系统提供一个功能强大、数据丰富的三维展示平台,构建基于滑坡演化全过程的一体化数据管理体系和滑坡综合信息模型,为滑坡的专家预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7)研发混合架构体系的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综合集成上述研究成果,研究混合架构体系(B/S、C/S、移动端),基于微服务研发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各个架构系统密切配合,针对不同的功能需求,充分发挥各架构的优势,构建数据综合展示统一平台,为过程预警模型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实现滑坡监测预警的业务化运行,为滑坡的防治、应急、抢险等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与预警信息服务。
赵锦波[8](2019)在《面向区块链数据隐私保护的可搜索加密研究》文中指出区块链具有去信任、弱中心化、数据可追溯防篡改等独特的优势,正逐渐成为数据存储共享的热门平台。而合理的数据组织管理、完善的数据隐私保护机制是数据平台获得认可的关键因素。但区块链由于设计之初面向的是去中心化数字货币,其数据组织形式固化,导致检索方式单一,也缺乏有效的数据隐私保护设计,这阻碍了区块链在具有较强数据安全需求及数据查询需求的相关领域落地,比如智慧医疗、金融科技及电子政务等领域。而可搜索加密技术可以让数据满足安全存储的同时,支持高效的检索,但目前多是针对云环境下的可搜索加密研究,缺少面向区块链数据平台可搜索加密研究。本文针对区块链上敏感数据的安全存储和安全高效检索的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区块链数据明文下的可搜索优化方法研究,提出解决路线。面对区块链数据组织形式固化、查询方式单一、无法满足安全需求和数据分析需求的问题,通过研究分析当前主流区块链平台的数据组织存储的方式,从数据存储结构、查询方式等角度进行剖析,归纳出三种优化方法:外接数据库查询中间件方法、内置索引优化方法、内部数据库更换方法,并从多个角度对比了它们的优劣,针对区块链数据组织困难问题提供了明确的解决路线。2.区块链数据可搜索加密技术研究,设计支持加密数据的搜索方案和相应的系统架构。针对区块链数据的安全检索需求,引入一种支持前向隐私安全、可抵御数据泄露的可搜索加密方案,该方案在满足了双重安全的同时实现了查询效率的提升。通过与两个经典论文的算法实验对比,本文引入的方案在安全索引构建耗时上缩减近50%,密文索引空间占比呈线性增长,在关键词为107数量级的数据集上,索引大小维持在1G以内,与对比方案差距不大,处于合理范围。3.基于第二点的可搜索加密方案设计,针对医疗数据场景,进行详细的需求分析、功能设计,设计实现了一个基于Fabric平台支持数据可搜索加密的文件共享系统。通过模拟多节点进行功能测试,验证了系统满足本文提出的针对区块链数据的可搜索加密需求,为后续区块链作为数据共享平台的数据可搜索加密方案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目前还没有针对区块链数据的可搜索加密方案的结合研究,本文针对区块链明文数据的搜索优化和密文数据的搜索实现,设计并实现了一个面向区块链数据满足双重安全的可搜索加密方案,可以促进区块链在科技金融、智慧医疗、电子政务等涉及敏感数据的领域的应用扩展,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同时也为区块链数据共享的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左贝[9](2019)在《传感器网络与云统一连接框架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云计算技术与物联网应用的快速发展与融合,传感器云成为一种新兴的云计算平台,支持互联传感器设备与云应用程序及其他设备交互,在云中心进行物联网智能数据分析,成为智能城市、智能制造、智能家居等领域的支撑平台。然而,在构建传感器云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关键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异构传感器网络的统一接入,传感器数据实时处理,以及网关应用功能热更新。本文设计了一个传感器与云的统一连接框架,结合OSGi、Spring、MySQL、JavaEE等技术,对插件式热加载网关,服务端控制平台进行了详细的实现,其中涵盖了动态加载,异构传感器网络适配器,数据通道构建,设备认证,通知模块等必须的模块。最后各个模块共同组成了传感器与云统一连接框架。针对异构传感器网络统一接入问题,提出一个能够整合WiFi、ZigBee、WirelessHART以及串口等网络通信协议的传感器网络适配器方案。该方案通过独立的传感器网络通信适配器将不同传感器网络的数据包分发到对应的协议解析器,由协议解析器完成数据解析并按统一的数据格式生成数据对象。针对对传感器应用中遇到的应用升级导致应用中断的问题,本文对类加载机制进行研究,选用OSGi技术进行动态加载网关的实现。利用代理模式改进OSGi的bundle更新过程,提前将新的bundle进行加载,并在旧的bundle运行时进行动态代理,在代理过程完成之后新的bundle就实现了对旧bundle的热替换。利用OSGi技术实现的网关部署各类应用bundle,可以实现对传感器网络原始数据的分析、处理、过滤等功能,能够节省网络带宽并实现数据实时处理。为实现云服务中心对网关的传输和控制,分别设计了基于MQTT的传输控制协议,以及基于Netty的高速数据传输通道,二者均支持基于数字证书的TLS双向身份认证及传输加密。MQTT协议可以确保控制命令在低质量网络环境下正常传输,而利用Netty多线程实现的传输通道可以实现高速的数据通信。最后,本文构建了一个异构传感器网络环境,对框架中的关键功能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1)不同协议的传感器数据能够统一接入云中心;(2)云中心能够远程地对网关进行应用热更新和配置管理;(3)网关示例应用能够正确对传感器数据进行采集并进行过滤,并能防止网络暂时中断出现数据丢失。
鄂金龙[10](2018)在《异构云存储服务协同的数据传输优化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云计算的兴起和快速发展,各种类型的云存储服务也相继出现。而这些云存储服务的异构性不仅使用户面临选择困难和平台锁定问题,也限制了不同云服务商连通和共享各种资源以提供普适计算。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基于接口标准化和中间件的多种云存储服务协同模式被提出,可以为各云平台带来服务质量、可靠性和可扩展性等多方面提升。然而,这些协同模式还主要处于概念设计阶段,在实际中各云公共接口普遍存在访问性能差且高度不稳定的情况,给跨个人云文件协作、基于混合类型公有云的文件托管、多云存储节点数据传输调度等实时性协同场景带来很大的挑战。本文针对以上机遇和挑战,围绕如何使异构云存储服务高效协同工作以优化数据传输展开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创新点:(1)针对不同个人云用户间进行文件协作的需求,通过克服云公共访问接口API低效问题实现频繁编辑文件的实时协作。其中首先根据对低效API实际测量的关键结论,提出邻近性云代理部署策略和云代理间高级传输协议,在此基础上还设计了冗余更新消除和文件冲突处理等控制机制。基于这些解决方案实现的系统支持多种流行个人云之间的文件协作,具有接近甚至超过云内部文件协作的端到端跨云同步性能。(2)针对用户希望同时低成本存储和高效操作文件的需求,通过结合两种不同类型的云存储服务并仔细调整使用方式实现低成本高效文件托管。其中首先设计了按文件大小混合两种云存储的方案,并针对大文件下载性能瓶颈问题提出包括基于中继下载和缓存策略以及各种文件传输操作优化策略的高级传输方案,还设计了冗余操作请求消除和文件系统一致性维护等控制机制。基于这些解决方案实现的系统在Amazon S3和EFS之上提供低成本高效文件托管服务,具有非常接近S3的低成本和接近甚至优于EFS的良好文件系统操作性能。(3)针对典型云存储服务节点访问时延高度不稳定的问题,通过一组算法对多云存储节点的数据传输进行优化调度。其中首先提出两种传输优化算法分别解决跨多节点云和用户与分布式多云节点间数据传输用时最小化问题,还进一步设计了可扩展性数据流在线调度算法以平衡传输及时性和系统开销。基于这些算法实现的调度系统具有明显优于对比算法的性能,同时低开销还保证了其良好的可扩展性。
二、多线程环境下邮件检索代理客户端实现的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线程环境下邮件检索代理客户端实现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Redis的云数据库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技术 |
2.1 分布式一致性理论 |
2.1.1 共识性和一致性 |
2.1.2 Raft协议 |
2.2 Redis技术 |
2.2.1 Redis内存数据结构 |
2.2.2 Redis集群 |
2.3 缓存常见问题 |
2.4 高可用架构模式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及设计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2 系统体系架构设计 |
3.3 访问模块设计 |
3.3.1 负载均衡 |
3.3.2 数据验证 |
3.4 代理模块设计 |
3.4.1 分片管理 |
3.4.2 多进程改造 |
3.5 数据处理模块设计 |
3.5.1 数据存储 |
3.5.2 持久化处理 |
3.6 管理模块设计 |
3.6.1 监控管理 |
3.6.2 日志管理 |
3.6.3 维护管理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实现 |
4.1 访问模块实现 |
4.1.1 负载均衡实现 |
4.1.2 数据验证实现 |
4.2 代理模块实现 |
4.2.1 分片管理实现 |
4.2.2 多进程实现 |
4.3 数据处理模块实现 |
4.3.1 数据存储实现 |
4.3.2 持久化处理实现 |
4.4 管理模块实现 |
4.4.1 监控管理实现 |
4.4.2 日志管理实现 |
4.4.3 维护管理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及分析 |
5.1 测试目标 |
5.2 测试环境 |
5.2.1 测试环境搭建 |
5.2.2 测试环境配置 |
5.3 测试结果与分析 |
5.3.1 功能测试 |
5.3.2 性能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主要工作 |
6.2 后续展望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短波IP网络通信协议子网接口子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短波IP网络通信协议子网接口子层 |
2.1 短波IP网络通信协议 |
2.2 短波IP网络通信协议子网接口子层 |
2.2.1 子网接口子层原语类型及帧结构 |
2.2.2 子网接口子层协议数据单元类型及帧结构 |
2.3 常用客户端 |
2.3.1 HMTP客户端 |
2.3.2 HFPOP3客户端 |
2.4 子网接口子层对等通信协议 |
2.4.1 软链接数据交换会话 |
2.4.2 硬链接数据交换会话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子网接口子层协议的实现 |
3.1 实验硬件结构 |
3.2 邮件系统的搭建 |
3.3 协议的软件设计 |
3.3.1 利用MFC搭建界面 |
3.3.2 利用Socket实现网络通信 |
3.4 协议流程及模块设计 |
3.4.1 总体流程 |
3.4.2 程序模块设计 |
3.4.3 原语及协议数据单元的编码与解码 |
3.5 客户端绑定与解绑 |
3.6 硬链接对等通信的实现 |
3.6.1 硬链接建立过程 |
3.6.2 多点对点建链机制 |
3.6.3 多点环形建链机制 |
3.6.4 硬链接终止机制 |
3.7 链路保护模块的设计 |
3.7.1 链路干扰 |
3.7.2 RC4加密算法 |
3.7.3 链路保护模块的实现 |
3.8 用户数据交换会话 |
3.8.1 键话发送流程 |
3.8.2 邮件发送流程 |
3.8.3 数据传输流程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子网接口子层协议的测试 |
4.1 测试环境搭建 |
4.2 程序功能测试 |
4.2.1 测试过程 |
4.2.2 绑定过程测试 |
4.2.3 硬链接过程测试 |
4.2.4 键话数据传输过程测试 |
4.2.5 邮件传输过程测试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进一步工作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基于云平台的高性能WEB电商平台的优化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基础理论和相关技术 |
2.1 Web基础知识 |
2.2 TCP协议 |
2.3 HTTP协议 |
2.3.1 HTTP协议的发展 |
2.4 Web应用系统架构 |
2.4.1 单机架构 |
2.4.2 集群架构 |
2.4.3 基于云计算的架构 |
2.4.4 业务系统分层架构 |
2.5 相关技术 |
2.5.1 负载均衡技术 |
2.5.2 NoSQL数据库 |
2.5.3 ElasticSearch搜索引擎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Web应用系统优化 |
3.1 Web系统优化 |
3.1.1 垂直优化 |
3.1.2 水平优化 |
3.2 优化设计思想 |
3.2.1 架构优化 |
3.2.2 模块优化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性能电商平台需求分析 |
4.1 电商平台的特点 |
4.2 功能性需求 |
4.2.1 首页模块 |
4.2.2 登录注册模块 |
4.2.3 订单模块 |
4.2.4 权限模块 |
4.2.5 基于用户行为分析模块 |
4.2.6 其他模块 |
4.3 性能需求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云平台的高性能电商平台的设计 |
5.1 高性能电商架构设计 |
5.1.1 数据层的设计 |
5.1.2 基于RabbitMQ的消息队列设计 |
5.2 高性能电商功能设计 |
5.2.1 登录注册模块设计 |
5.2.2 用户行为分析模块设计 |
5.2.3 订单模块设计 |
5.2.4 搜索功能设计 |
5.3 数据库设计 |
5.3.1 登录注册及权限模块数据库设计 |
5.3.2 订单模块数据库设计 |
5.3.3 搜索模块数据库设计 |
5.3.4 用户分析模块数据库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云平台的电商平台的实现 |
6.1 平台开发环境 |
6.2 平台的功能实现 |
6.2.1 登录注册模块 |
6.2.2 订单模块 |
6.2.3 用户行为分析模块 |
6.2.4 搜索模块 |
6.2.5 监控模块 |
6.2.6 云资源管控 |
6.3 平台优化点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系统测试 |
7.1 系统测试目的 |
7.2 系统测试环境 |
7.2.1 测试工具 |
7.2.2 测试网络拓扑结构 |
7.3 系统测试 |
7.3.1 页面测试 |
7.3.2 订单测试 |
7.3.3 搜索测试 |
7.3.4 安全性测试 |
7.3.5 可靠性测试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发展 |
8.1 工作总结 |
8.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一 系统其他功能实现截图 |
(6)面向协同制图的分布式同步和分布式事务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协同制图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协同制图的相关理论与技术 |
2.1 GIS相关技术 |
2.1.1 空间数据格式 |
2.1.2 坐标系统 |
2.1.3 空间索引 |
2.2 机助协同工作CSCW |
2.3 分布式系统 |
2.3.1 分布式存储 |
2.3.2 分布式计算 |
2.3.3 分布式事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架构与设计 |
3.1 系统适用场景与设计目标 |
3.2 协同制图系统的架构 |
3.2.1 系统架构 |
3.2.2 驱动层与代理层设计 |
3.2.3 服务层与应用层 |
3.2.4 协同制图系统的线程模型 |
3.2.5 异步处理机制 |
3.3 数据模块设计 |
3.3.1 数据模块架构 |
3.3.2 矢量瓦片金字塔 |
3.3.3 图元索引 |
3.3.4 数据模块中的并行处理 |
3.3.5 瓦片版本号 |
3.3.6 预渲染与矢量缓存机制 |
3.4 事务模块设计 |
3.4.1 事务模块架构 |
3.4.2 事务设计 |
3.4.3 事务的执行过程 |
3.4.4 事务的撤销与重做 |
3.5 多端同步显示的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协同制图系统的实现 |
4.1 数据模块 |
4.1.1 空间数据模型SPM |
4.1.2 矢量瓦片金字塔的构建 |
4.1.3 瓦片的内存模型 |
4.1.4 主节点实现 |
4.1.5 从节点实现 |
4.1.6 代理客户端 |
4.2 事务模块 |
4.2.1 中心节点 |
4.2.2 事务代理客户端 |
4.2.3 事务对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与分析 |
5.1 实验环境与数据 |
5.2 瓦片金字塔构建效率 |
5.3 瓦片转移效率 |
5.4 线程模型对瓦片处理的影响 |
5.5 原型系统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滑坡监测预警模型研究 |
1.2.2 滑坡位移监测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
1.2.3 数据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
1.2.4 滑坡监测预警系统研究 |
1.2.5 混合架构在监测预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
1.3 主要存在的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4.1 滑坡监测预警方法研究 |
1.4.2 滑坡监测预警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
1.4.3 基于WebGL技术的三维数字地球的研究 |
1.4.4 混合架构体系的滑坡监测预警系统研究 |
1.5 研究路线 |
1.6 本论文特色及创新点 |
1.7 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基于变形演化过程的滑坡预警技术 |
2.1 概述 |
2.2 滑坡变形演化过程的一般特征 |
2.3 基于变形过程的滑坡预警模型 |
2.4 滑坡变形演化阶段自动识别 |
2.4.1 改进切线角自动求解方法 |
2.4.1.1 改进切线角模型 |
2.4.1.2 离散小波变换提取曲线特征 |
2.4.2 常见监测曲线类型与识别 |
2.4.2.1 平稳型(T11) |
2.4.2.2 稳定型(T21) |
2.4.2.3 震荡型(T22) |
2.4.2.4 递增型(T31) |
2.4.2.5 指数型(T32) |
2.4.2.6 突变型(T33) |
2.5 多设备联动预警机制 |
2.5.1 监测设备分组 |
2.5.2 监测设备可靠度动态评价体系TRIP |
2.5.3 预警结论可信度 |
2.5.4 联动预警案例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滑坡监测数据自动处理方法 |
3.1 异常数据自动处理 |
3.1.1 监测数据过滤器 |
3.1.2 异常数据处理方法 |
3.1.2.1 粗差数据的处理 |
3.1.2.2 雨量监测数据常见问题 |
3.2 监测数据的拟合处理 |
3.2.1 移动平均法 |
3.2.2 最小二乘法 |
3.3 数据处理方法适用范围研究 |
3.3.1 数据消噪处理 |
3.3.2 仪器误差处理 |
3.3.3 滑坡失稳阶段的数据处理 |
3.4 监测数据等时间间隔处理 |
3.4.1 状态量数据 |
3.4.2 累积量数据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滑坡监测数据实时集成与共享技术 |
4.1 高可靠数据集成与共享技术 |
4.1.1 高级消息队列协议(AMQP) |
4.1.2 消息队列遥测传输(MQTT) |
4.1.3 高并发下的高可靠数据分发与共享 |
4.2 基于MQTT协议的多源异构监测数据实时集成技术 |
4.2.1 两种数据集成技术 |
4.2.1.1 基于ETL模式的批处理集成 |
4.2.1.2 基于MQTT协议的流处理集成 |
4.2.2 基于MQTT协议的数据集成体系 |
4.2.2.1 数据流模型 |
4.2.2.2 负载均衡中的会话保持 |
4.3 海量数据存取优化方案 |
4.3.1 分词技术 |
4.3.2 倒排索引 |
4.3.3 海量数据存取优化方案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策略的滑坡实时过程预警技术 |
5.1 基于策略的预警模型计算框架 |
5.1.1 预警计算流程 |
5.1.2 预警模型管理 |
5.1.3 通用模型计算框架研究 |
5.1.4 预警等级求解器的设计与实现 |
5.1.4.1 求解器计算流程 |
5.1.4.2 多线程预警技术 |
5.1.5 过程预警成果展示 |
5.2 预警的发布与解除 |
5.2.1 预警信息自动发布技术 |
5.2.2 预警信息发送规则 |
5.2.3 预警信息解除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滑坡综合数据一体化管理技术 |
6.1 滑坡空间数据集成体系研究 |
6.1.1 多源异构空间数据预处理 |
6.1.2 空间数据库的选择 |
6.1.3 空间数据服务平台 |
6.1.4 空间数据集成体系 |
6.2 基于WebGL技术的三维数字地球 |
6.2.1 WebGL技术 |
6.2.2 三维平台的选择 |
6.2.3 三维模型高精度集成技术 |
6.2.4 三维数字地球应用效果 |
6.3 基于国标的视频设备集成体系 |
6.3.1 数据传输协议 |
6.3.2 视频监控统一管理平台 |
6.3.2.1 平台架构设计 |
6.3.2.2 视频设备编码规则 |
6.3.2.3 统一视频平台的开发与应用 |
6.4 天-空-地一体化数据管理体系 |
6.4.1 空间数据 |
6.4.2 属性数据 |
6.4.3 非结构化数据 |
6.4.4 一体化数据管理平台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基于混合架构体系的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 |
7.1 概述 |
7.2 需求分析 |
7.3 系统功能架构设计 |
7.4 数据结构体系 |
7.5 云服务基础平台设计 |
7.5.1 SOA与 JWT |
7.5.2 系统架构 |
7.6 混合架构体系 |
7.6.1 B/S架构网页端 |
7.6.1.1 系统演示主界面 |
7.6.1.2 天-空-地一体化数据管理 |
7.6.1.3 监测数据分析 |
7.6.1.4 滑坡过程预警分析 |
7.6.2 C/S架构客户端 |
7.6.2.1 演示模式 |
7.6.2.2 空间数据管理 |
7.6.2.3 监测预警信息管理 |
7.6.2.4 后台服务监控 |
7.6.3 移动端App |
7.6.3.1 概述 |
7.6.3.2 功能架构设计 |
7.6.3.3 移动端开发相关技术 |
7.6.3.4 主要功能 |
7.7 本章小结 |
第8章 系统应用案例 |
8.1 预警案例 |
8.2 预警流程时间因素分析 |
8.3 黑方台滑坡监测预警 |
8.3.1 概述 |
8.3.2 党川7号滑坡预警过程 |
8.4 兴义龙井村9组岩质滑坡监测预警 |
8.4.1 概述 |
8.4.2 监测点布置 |
8.4.3 系统应用 |
8.5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附录 |
A.1 全文公式索引 |
A.2 全文图索引 |
A.3 全文表索引 |
(8)面向区块链数据隐私保护的可搜索加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区块链数据的组织管理 |
1.2.2 区块链数据隐私保护与安全存储 |
1.2.3 区块链数据搜索与可搜索加密技术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知识 |
2.1 区块链技术基础 |
2.1.1 区块链的定义和特性 |
2.1.2 Hash |
2.1.3 Merkle树与块链式结构 |
2.1.4 分布式共识算法 |
2.1.5 数字签名 |
2.1.6 一些必要的术语解释 |
2.2 区块链数据隐私保护问题 |
2.2.1 通过优化匿名性保护隐私 |
2.2.2 其他可用的密码学方法 |
2.3 区块链数据组织存储问题 |
2.3.1 数据结构和存储结构 |
2.3.2 数据底层存储 |
2.3.3 数据查询模块 |
2.4 可搜索加密技术 |
2.4.1 对称加密 |
2.4.2 非对称加密 |
2.4.3 可搜索加密的类型 |
2.4.4 可搜索加密的模式 |
2.4.5 倒排索引和正向索引 |
2.5 总结 |
第三章 区块链数据可搜索加密方案设计与算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区块链数据检索问题描述 |
3.2.1 数据检索面临的问题 |
3.2.2 区块链数据查询优化方法 |
3.3 面向区块链数据的可搜索加密方案设计 |
3.3.1 设计思路 |
3.3.2 索引结构 |
3.3.3 方案模型 |
3.4 方案构造 |
3.4.1 基本的加密原语 |
3.4.2 基本的符号和术语说明 |
3.4.3 自适应加密结构 |
3.4.4 可重建加密结构 |
3.5 算法描述 |
3.5.1 初始化算法 |
3.5.2 令牌生成算法 |
3.5.3 查询算法 |
3.5.4 更新算法 |
3.5.5 重建算法 |
3.6 理论分析 |
3.6.1 复杂度分析 |
3.6.2 安全分析 |
3.7 总结 |
第四章 基于区块链可搜索加密的数据共享系统设计 |
4.1 引言 |
4.2 系统需求分析 |
4.2.1 功能需求 |
4.2.2 性能需求 |
4.3 系统功能设计 |
4.4 系统技术选型 |
4.4.1 区块链类型选择 |
4.4.2 共识机制选择 |
4.4.3 可搜索加密方案选择 |
4.5 系统总体架构 |
4.6 总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和实验结果分析 |
5.1 系统关键技术实现 |
5.1.1 区块链系统模块实现 |
5.1.2 生成索引结构 |
5.1.3 可搜索加密模块实现 |
5.1.4 查询服务模块 |
5.2 系统功能测试及实验结果分析 |
5.2.1 测试环境、实验环境 |
5.2.2 功能测试 |
5.2.3 数据集 |
5.2.4 本文方案实验测试 |
5.2.5 经典可搜索加密算法对比分析 |
5.3 总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传感器网络与云统一连接框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框架设计相关技术 |
2.1 OSGi技术 |
2.1.1 OSGi概述 |
2.1.2 OSGi架构 |
2.1.3 OSGi优势 |
2.1.4 OSGi类加载模型 |
2.2 MQTT协议 |
2.2.1 MQTT协议概述 |
2.2.2 MQTT协议优势 |
2.2.3 MQTT服务器代理 |
2.3 Netty网络通信技术 |
2.3.1 Netty概述 |
2.3.2 Netty特性 |
2.3.3 Netty线程模型 |
2.4 设备认证技术 |
2.4.1 对称加密 |
2.4.2 非对称加密 |
2.4.3 设备双向认证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需求分析与架构设计 |
3.1 传感器网络与云连接系统概述 |
3.2 传感器与云连接框架整体分析 |
3.2.1 传感器网关需求分析 |
3.2.2 云连接网关基本需求 |
3.3 传感器与云统一连接框架总体设计 |
3.4 传感器网关设计 |
3.4.1 模块化动态加载平台 |
3.4.2 通信信道设计 |
3.4.3 传感器协议适配器设计 |
3.4.4 数据库设计 |
3.5 云连接网关 |
3.5.1 设备管理模块 |
3.5.2 数据管理模块 |
3.5.3 报警通知模块 |
3.5.4 可视化管理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插件式热加载网关设计实现 |
4.1 动态加载平台实现 |
4.1.1 bundle的安装与卸载 |
4.1.2 bundle动态加载实现 |
4.1.3 平台使用规范 |
4.2 异构网络适配器设计 |
4.2.1 传感器网络描述 |
4.2.2 传感器网络协议适配 |
4.2.3 数据格式设计 |
4.3 数据通道设计实现 |
4.4 通信信道客户端 |
4.4.1 命令传输通道 |
4.4.2 数据传输通道 |
4.5 本地数据库设计 |
4.5.1 基本数据表 |
4.5.2 数据库接口方案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服务端控制平台设计实现 |
5.1 设备管理模块实现 |
5.1.1 基于心跳机制的健康管理 |
5.1.2 MQTT客户端 |
5.1.3 Mosquitto代理服务器配置 |
5.1.4 控制模块 |
5.2 数据管理模块实现 |
5.2.1 构建Netty服务端 |
5.2.2 数据解析模块 |
5.2.3 数据库接口 |
5.3 报警通知模块 |
5.3.1 邮件通知 |
5.3.2 短信通知 |
5.4 可视化管理 |
5.4.1 界面设计与实现 |
5.4.2 后台逻辑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框架测试 |
6.1 网络拓扑 |
6.2 测试环境 |
6.2.1 硬件环境 |
6.2.2 软件环境 |
6.2.3 环境部署 |
6.3 系统功能及性能测试 |
6.3.1 异构网络适配测试 |
6.3.2 动态加载,更新及卸载软件测试 |
6.3.3 数据收集测试 |
6.3.4 系统性能测试 |
6.4 系统展示 |
6.4.1 网关管理页展示 |
6.4.2 网关详情页展示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异构云存储服务协同的数据传输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云存储概念和典型服务 |
1.1.2 云存储服务架构 |
1.1.3 云存储关键技术 |
1.1.4 云存储服务的异构和协同 |
1.2 研究面临的主要挑战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主要贡献 |
1.4 本文框架 |
第2章 相关工作与研究现状 |
2.1 云存储服务性能测量 |
2.2 云存储技术优化 |
2.3 多云存储服务系统 |
2.4 云服务传输优化和调度 |
第3章 跨个人云存储服务的文件协作 |
3.1 概述 |
3.2 系统目标和框架 |
3.2.1 研究动机 |
3.2.2 基于云API的文件传输测量 |
3.2.3 系统框架描述 |
3.3 系统关键技术设计 |
3.3.1 云代理部署策略 |
3.3.2 云代理间高级传输协议 |
3.3.3 文件协作控制机制 |
3.3.4 相关问题讨论 |
3.4 实验评估 |
3.4.1 系统实现和实验设置 |
3.4.2 传输优化策略性能评估 |
3.4.3 端到端文件协作性能评估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混合类型公有云的文件托管 |
4.1 概述 |
4.2 系统目标和框架 |
4.2.1 研究动机和直观方案 |
4.2.2 性能测量和分析 |
4.2.3 系统框架描述 |
4.3 系统关键技术设计 |
4.3.1 基于中继的下载和缓存策略 |
4.3.2 文件传输操作优化策略 |
4.3.3 文件系统操作控制机制 |
4.3.4 相关问题讨论 |
4.4 实验评估 |
4.4.1 系统实现和实验设置 |
4.4.2 高级传输方案效果评估 |
4.4.3 系统总体存储成本评估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多云存储数据传输优化调度 |
5.1 概述 |
5.2 研究问题描述 |
5.2.1 基于测量的研究动机 |
5.2.2 多云数据传输调度框架 |
5.3 优化调度算法设计 |
5.3.1 跨云数据传输优化算法 |
5.3.2 分布式多云节点数据传输优化算法 |
5.3.3 可扩展性数据流在线调度算法 |
5.4 实验评估 |
5.4.1 实验设置和数据集描述 |
5.4.2 数据传输优化算法性能评估 |
5.4.3 数据流调度算法效果评估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多线程环境下邮件检索代理客户端实现的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网络问政的垂直搜索引擎与数据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D]. 张国荣.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2]基于Redis的云数据库的研究与实现[D]. 丁志坚.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短波IP网络通信协议子网接口子层的研究[D]. 曹书强. 南昌大学, 2020(01)
- [4]基于云平台的高性能WEB电商平台的优化研究与实现[D]. 张笑忠. 吉林大学, 2020(08)
- [5]多线程环境下邮件检索代理客户端实现的优化[J]. 罗泽,车文刚.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06)
- [6]面向协同制图的分布式同步和分布式事务控制技术研究[D]. 李青.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7]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 何朝阳.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8]面向区块链数据隐私保护的可搜索加密研究[D]. 赵锦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9]传感器网络与云统一连接框架设计与实现[D]. 左贝.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10]异构云存储服务协同的数据传输优化研究[D]. 鄂金龙. 清华大学,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