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断层工程地质评价原理

活动断层工程地质评价原理

一、活动断裂工程地质评价原则(论文文献综述)

张鹏[1](2021)在《北京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及其诱发地裂缝灾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平原区隐伏活动断层是我国许多发达城市潜在的致灾地质因素,在地震发生时往往沿活动断层的破坏最为严重,而且断层活动还会诱发地裂缝、坍塌、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严重威胁城市地质安全。因此,开展隐伏活动断层的几何位置、运动方式、活动性质及其控灾效应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际应用价值。顺义隐伏活动断裂是北京平原区隐伏全新世活动断裂,查清其活动性,揭示其诱发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机理,可为首都北京国土空间规划和城市防灾减灾提供地质依据和科学指导。主要研究成果和认识如下:1、北京顺义隐伏活动断裂为全新世活动断裂,走向NE45°,倾向SE,倾角75°。第四纪以来活动性存在明显时空差异:在时间上,全新世以来活动性最强;在空间上,全新世以来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南段的活动性较北段强,主要表现为南段孙河一带和北段北小营地带全新世以来垂直活动速率分别为1.90mm/a和0.51mm/a。依据Byerlee断层滑动失稳摩擦准则,定量计算顺义隐伏活动断裂断层面上的剪应力与正应力比值(μ值)均大于0.5,且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反映断裂活动强度增大。2、顺义地区地裂缝方向主要沿顺义隐伏活动断裂走向展布,影响宽度30~100m不等。地裂缝主要呈拉张兼具顺时针扭动破坏形式,与顺义隐伏活动断裂活动方式一致。2011年以来首都某机场地裂缝变形破坏总体呈加剧趋势,和顺义隐伏活动断裂蠕滑活动性加强相关。2017~2018年首都某机场地裂缝监测显示,水平拉伸位移总体上处于增加状态,剪切变形有缓慢增加趋势,地裂缝呈顺时针扭动变形破坏,地裂缝上盘(南东盘)处于下降趋势,地裂缝的月平均水平拉伸位移变化速率约为1.7mm,其中2018年8月变形量最大,达到15.52mm。3、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对顺义地区地裂缝具有控制作用,地裂缝多分布在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地表出露处或者其影响范围内,地裂缝的活动方式及活动秩序也和顺义隐伏活动断裂活动性一致,全新世以来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南段比北段活动性强,可能是顺义地区地裂缝由北向南扩展的原因。当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较强或突变时,中国华北地区近地表东西向纵张作用较强,近地表为东西向拉张效应,顺义隐伏活动断裂活动强度也随之增强,反之减弱。同时地下水抽取、飞机动荷载、第四系沉积压实等也可能诱发地裂缝活动加剧。4、地裂缝三维数值模拟和物理模型试验表明:地裂缝影响带宽度40~70m,在断裂上盘形成凹坑、拉裂缝,在断裂下盘被挤压隆起;机场跑道竖向沉降位移整体呈现自下盘至上盘逐渐增大的趋势,当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在基岩正断错动1cm(原型50cm)时,可诱发地表产生0.6cm(原型30cm)正断效应的地裂缝;中跑道下穿道顶部下盘纵向拉应变随竖向位移的逐渐增大而增大,在竖向位移为4cm时达到最大。建议首都某机场地裂缝沿线构(建)筑物最小安全避让距离为距断层上盘50m,下盘20m,同时采用高强度柔性材料、减小盖板尺寸等措施防治地裂缝灾害;开展首都某机场地裂缝变形监测,构建光纤、地应力等动态监测预警系统,为机场安全运营及防灾减灾提供支撑服务。

孙伟[2](2021)在《三亚新机场及邻区活动断裂与稳定性研究》文中认为为了缓解三亚市航空运输压力,更好的推动海南自贸区建设和国家“一路一带”发展战略,海南省人民政府拟于三亚市红塘湾近海填海造陆建设三亚新机场。做好拟建新机场及邻区基础地质状况、活动断裂发育情况和稳定性研究等工作,既有利于保障新机场工程的顺利开展,也可以为三亚地区的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一定的地质参考。本文在汇总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遥感解译、野外地质地貌调查、海域钻孔和光释光(OSL)测年的方法,结合音频大地电磁、浅地层剖面、单道地震探测、多道地震探测等地球物理探测手段,对琼南地区及拟建三亚新机场工程区范围内断裂的空间展布、活动性和地壳稳定性做出了系统的研究,获得如下认识及成果:(1)测得琼南地区NW向乐东—田独断裂断层泥的光释光年龄为36.8±4Ka,推断该断裂在晚更新世以来有过活动历史,但其空间位置距离拟建新机场较远,基本不会对工程产生影响。(2)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对琼南地区的断裂露头剖面调查、历史地震发育情况分析,结合地壳深部结构和构造应力场特征,推断琼南地区近期发生破坏性大地震的可能性较小。(3)利用地球物理手段探测到拟建三亚新机场及邻区范围内的断裂共4条,对比钻孔资料推断海域内的红塘湾断裂和西岛西断裂为早中更新世断裂,参考中国地质调查局《活动断层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规范(1:50000、1:250000)》对研究区范围内的4条断裂进行断层活动性分级,认为其均为晚更新世以来不活动或弱活动的断裂,与拟建三亚新机场空间位置距离较远,对新机场工程影响不大。(4)参考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的工作方法,综合断裂构造、地质特征、岩土特征、地球物理、地震活动等多方面的评价因子,对研究区进行定性的稳定性评价,认为拟建三亚新机场及邻区处于构造稳定区域,但在场地稳定性方面,施工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地面沉降和砂土液化等方面的问题。

朱霞[3](2021)在《大连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减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地理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日益显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口密度增大,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不断增加,对防灾减灾需求也日益提高。对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理研究及危险性评价是防灾减灾的前提和基础,大连市共有大型、特大型地质灾害点74处,地质灾害险情等级较高,威胁人口共计36611人,威胁资产75423万元,开展大连市地质灾害危险评价与减灾研究,对大连市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基于野外实地调查和大连市地质灾害相关参考资料,针对大连市745处地质灾害点,借助Arcgis对大连市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评价,对比层次分析法、信息量法、组合赋权法三种方法,验证对比得出更适用于大连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方法,且针对大连市地质灾害特点和危险性分区初步提出减灾研究方法,主要取得以下成果:(1)分析地质灾害分布特点及发育特征。展示大连市主要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格局,对大连市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四种主要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理及分布特征进行分析,选取特征鲜明案例进行分析,对大连市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和发育特征进行总结。(2)确定评价因子构建评价体系。搜集整理关于大连市地质灾害的相关资料,通过遥感解译获取研究区高程、坡度、坡向及土地利用类型等信息,基于GIS的空间分析及管理功能对大连市的地形地貌、河流水系、岩石地层、气候气象、植被分布等情况进行剖析,依据评价因子选取原则,确定致灾因子为坡度、坡向、土地利用类型、地层岩性、主要断裂带距离、多年年均降水量、距河流距离和距道路距离八大指标,主要分为基础因子和诱发因子两大类,构建评价体系。(3)危险性分区评价及检验。通过对灾害点与选取因子的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信息量法和组合赋权法对其危险性进行评价,利用ROC曲线,验证三种方法适用于大连市地质灾害评价的精确度,对比得出组合赋权法是三种方法中最适用于大连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方法。(4)提出减灾方法。基于大连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结果,依据相关减灾原则,针对大连市地质灾害提出避灾、工程、建立监测体系和地质环境保护等减灾方法,初步提出减灾方案设计,并针对不同区域提出分区防治对策。

陈雷[4](2021)在《济南市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区域地质分析及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济南作为省会城市经济圈的核心城市,济南正好处在北京、上海两个大城市群中间,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城市,对周边城市具有很强的辐射带动作用。但因相关情况的客观限制,制约了城市发展空间的扩张,故积极推进“北跨”。为给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各项建设的总体部署提供详尽而准确的地质依据,确保规划的科学和可持续发展,减少因各类地质问题给规划带来严重危害和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依托“济南市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工程地质勘察”项目,对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建设工程做出适宜性评价。针对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复杂的工况,基于最新的研究理论和调查资料,提出了一种“3+10”综合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理论体系,构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建设用地适宜性模糊综合判别模型。并运用Visual Basic语言来实现ISODATA算法,将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建设用地模糊综合判别模型程序化,设计评价过程计算软件,建立评价图层数据库,最后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等工具绘制出济南市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建设用地适宜性等级分区图,从而实现了对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在完成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对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的建设用地适宜性的具体级别划分出具体的区域,从而得出如下相关的结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的工程建设适宜性级别有最不适合工程建设的区域、比较不适合工程建设的区域、比较适合工程建设的区域、最适合工程建设的区域等若干的各级别。其中,最适合工程建设的区域是占比最多的部分,共206.15平方公里,占比百分之29.2,该区域大部分的地区地质条件都是较好的情况,并且远离地表水体以及相关的生态保护区域,和现有建成的乡镇聚集地以及主要道路都比较近;其次是比较适合工程建设的区域,共205.45平方千米,占比百分之29.1,该区域的大部分的地区地质条件都是较为普通的情况,并且较为远离地表水体以及相关的生态保护区域,和现有建成的乡镇聚集地以及主要道路都比较近;比较不适合工程建设的区域,共196.27平方公里,占比百分之27.8,该区域大部分的地区地质条件都是稍微差一些的情况,并且离地表水体以及相关的生态保护区域的安全距离不是特别充足,但和现有建成的乡镇聚集地以及主要道路都比较近;最不适合工程建设的区域是占比最少的部分,共98.13平方公里,占比百分之13.9,该区域大部分的地区地质条件都是较差的情况,并且离地表水体以及相关的生态保护区域比较近,和现有建成的乡镇聚集地以及主要道路距离稍远;

蒋杰[5](2021)在《杭州市钱塘新区地下空间开发地质适宜性评价》文中研究表明地下空间开发是应对目前空间短缺问题的最佳方案,国内的许多城市都将地下空间作为新一轮规划的重心,但由于地下空间开发具有不可逆的特性,冒进式开发易造成资源浪费,部分发达城市浅层地下空间已趋饱和,因此,在开发前进行地下空间地质适宜性评价是实现合理有序开发的重要环节,也是国土空间科学规划的必要前提。本文通过收集钱塘新区范围内地质资料及相关学术成果,对研究区内影响地下空间开发的地质环境条件进行识别,从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活动断裂及地震效应、环境地质问题五个方面,构建了浅层、次浅层和次深层的评价指标体系,由于地下工程需要考虑较长时间维度的稳定性,本文借鉴了负面清单法的核心思想,对各种制约地下空间发展的不利条件进行负面清算,加入了砂土液化、崩滑流灾害、地面沉降及渗透破坏等地质灾害的易发性指标。传统的评价方法具有较明显的“短板效应”,权重确定过程未能充分考虑指标内部差异性,具有较强主观性,本文通过引入变权分析理论加以优化,构建了层次-变权分析模型,根据每个评价单元内指标的实际质量好坏来对常权权重进行数学修正,最后通过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得到研究区三个层位的地下空间开发地质适宜性评价结果。本次研究的评价深度为地下50m以浅,划分为浅层(0~15m)、次浅层(15~30m)和次深层(30~50m)三个层位,根据评价结果划定四个适宜性等级:适宜性好(Ⅰ级)、适宜性较好(Ⅱ级)、适宜性中等(Ⅲ级)和适宜性较差(Ⅳ级),主要评价结果为:(1)浅层地下空间Ⅰ级和Ⅱ级区域占比67.47%,总体适宜进行开发,主要制约因素是岩土体综合特征及砂土液化、渗透破坏;(2)次浅层地下空间以Ⅰ级和Ⅱ级区域占比45.7%,其地质条件复杂,具有一定的开发难度,主要制约因素包括岩土体综合特征、含水层富水性和渗透破坏等因素;(3)次深层地下空间Ⅰ级和Ⅱ级区域占比72.17%,能较好支撑地下空间开发,但是地下水控制难度较大,进行开发时需着重考虑水力条件。目前钱塘新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程度还处在较低的水平,本研究对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进行了探索,并在评价方法优化方面取得了一定创新,可为钱塘新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同时为地下空间规划的编制提供理论支撑。

徐正宣,张利国,蒋良文,王科,张广泽,冯涛,王栋,宋章,伊小娟,王哲威,林之恒,欧阳吉,张晓宇[6](2021)在《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工程地质环境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全面掌握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沿线区域工程地质环境,查清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为建设施工和通车运营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归纳总结各阶段勘察设计、科研专题研究成果,详细阐述了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工程地质环境,系统分析了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提出铁路减灾选线原则,以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的工程对策建议、施工和运营阶段需要重点关注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及研究重点。结论表明:1)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具有显着的地形高差、强烈的板块活动、频发的山地灾害、敏感的生态环境、恶劣的气侯条件、薄弱的基础设施等六大工程环境特征,也是工程建设面临的六大挑战;具有工程建设环境极其恶劣、铁路长大坡度前所未有、超长深埋隧道最为集中、山地灾害防范任务艰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重大五大工程建设难题;具有高原高山峡谷区地理数据快速准确获取难、地质灾害早期识别评估难、超级工程与物流保障难、生态环境风险大、重大工程建设及防控风险大等"三难两大"风险。2)研究区域属大型滑坡、冰川泥石流、冰湖溃决等山地灾害的集中区和易发区,并且各类灾害在复杂的环境条件下易形成链生性灾害;研究区域内的活动断裂与高烈度地震、高地应力、高地温、高压涌突水等多场耦合下的深埋隧道重大不良地质发育,影响和制约铁路工程选线及工程建设。3)采用"空天地"综合勘察手段,查明研究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采用隧道穿越方式绕避大型复杂的浅表地质灾害;采用减少埋深、缩短长度、傍山靠河、走行于相对低温廊道、避开长大水平径流区等针对性工程措施,可有效应对浅表层及隧道不良地质问题。4)研究成果对川藏铁路的建设施工运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可为滇藏、中尼等铁路的勘察设计及建设施工提供参考。

李晓怡[7](2021)在《昆明某软土深基坑支护方案优选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迅速发展,因国土资源有限,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显得尤为重要。城市基坑工程常被比较密集的既有建筑或基础设施所包围,基坑施工因为受环境条件的制约变得十分困难,且基坑工程一旦出现事故,必然会导致经济损失,严重时还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因此,在深基坑工程进行方案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工程的实际条件,选择安全、经济、合理的最优设计方案,然后按图施工、精确监测,保证基坑施工安全顺利的进行。昆明盆地滇池泥炭土的成因复杂,岩土工程性质较差,该地区的基坑工程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时常面临各种困难。因此,对昆明盆地软土深基坑支护方案的优选与研究,对于指导该地区深基坑工程设计与施工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本文以昆明某软土深基坑工程为研究对象,浅析研究区泥炭土的工程地质特性,并运用价值工程的方法进行基坑支护方案优选,然后使用FLAC3D软件对基坑各开挖工况进行数值模拟,最后依据支护方案进行开挖和监测,并将模拟结果与监测结果进行对比,主要内容如下:(1)简单总结基坑支护方案优选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诠释桩锚支护结构及水泥土搅拌桩的作用机理。(2)浅析研究区泥炭土的形成年代及分布空间,对研究区泥炭土进行研究试验,分析其物理力学特性,并对泥炭土地基的岩土工程特性做出评价,在此基础上制定基坑支护备选方案,然后运用价值工程原理进行基坑支护方案优选。(3)运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模拟基坑的开挖过程,得到基坑土体水平、竖向位移的模拟值并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验证基坑支护方案的合理性及可行性。(4)在施工过程中,搜集基坑周边土体的沉降位移、支护桩的桩顶位移、深层水平位移等实际监测值,将模拟结果与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说明该深基坑支护方案优选的合理性及数值模拟的正确性,希望为今后昆明地区软土深基坑的设计及施工提供参考。

段怡青[8](2021)在《基于地质环境影响分析的昆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文中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在我国的中大型城市出现了人口急剧膨胀、土地资源紧缺、交通拥堵、人地矛盾日益尖锐等城市病问题,地下空间开发能够增加城市容量、缓解交通拥堵、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增强防灾减灾能力,是我国土地资源的拓展和延伸。在地下空间开发这一重要的研究领域中,地质条件是基础,尤其是在高原山地地区,湖盆岩溶、软土淤泥分布较多,地质情况复杂,地下空间开发需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评价。本研究为评价昆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地质环境适宜性,针对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方法与模型进行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与架构,引入指数标度原理,改进基于Saaty标度的层次分析法。并基于指数标度层次分析法,分析研究高原地区的地质情况,提出适合于昆明市的评价体系并确定其指标权重。利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排除法以及最不利等级判别法等数学法则建立评估模型,结合GIS的原理与方法,进行昆明市城市规划区的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并将评价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据评价结果显示,昆明市城市规划区地下空间适宜开发区、较适宜开发建设区、较不适宜与限制开发建设区、禁止建设区分别占总面积的37.81%、20.38%、17.61%、24.2%。其中软土、岩溶对地下空间开发影响较为明显,地下水分布与地质断裂带次之。研究结果表明,高原地区也有大部分地下空间可开发利用,但也存在较多受地质断裂带影响等须严格控制建设的区域。通过本研究,得出了昆明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结果分布图,为昆明市的城市规划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义。同时,在评价方法的研究与运用过程中,论证了指数标度层次分析法的优越性、提出了基于四叉树与地块属性的矢量单元栅格化法,分析了它们优势与劣势。并提出了高原城市评价体系和指标的考虑准则,为具有共性的高原城市的指标分类定级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王哲威,徐正宣,冯涛,刘威,张羽军,林之恒,刘志军,刘建国,王栋,袁东,方振华,赵江林[9](2021)在《川藏铁路鲜水河构造带地质选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川藏铁路康定过境段线路穿越了鲜水河活动构造带,存在高烈度地震与活动断裂、高位崩滑流、高陡岸坡失稳、高地应力岩爆和大变形、高地温、高压突涌水等系列重大工程地质问题,是全线地震和地质风险最大的一段,现有的选线经验借鉴困难,定线难度大。该段选线过程历时数十年,在不断摸索中选取了地质风险相对可控的三道桥设站-折多塘露头-折多山垭口越岭的可实施方案。本文通过系统梳理鲜水河构造带地质选线成果,总结出在构造活跃区地质选线应遵循区域稳定性选线-明线工程地质灾害选线-地下工程"极难处理"工程地质问题选线-不良地质综合选线-地质横断面选线等5个阶段逐渐深入的顺序。在遵守基本选线原则的同时,各阶段应充分考虑"构造、岩性、地下水"等3大地质基本要素,针对深大断裂构造应遵循"优先避让,其次正穿"、针对岩性应遵循"优先避开工程性质极差的特殊岩性(可溶岩、蚀变岩、构造软岩等),其次选择强度和完整性适中的岩性,并坚持走硬不走软"、针对地下水应遵循"岩溶水发育区应尽量减短水平循环带长度,地下水发育区尽量靠边走高实现顺坡排,地热异常区应走在低温廊道"的原则。该研究成果可为川藏铁路金沙江缝合带、嘉黎构造带以及规划中的滇藏铁路选线提供借鉴。

兰恒星,张宁,李郎平,田乃满,仉义星,刘世杰,林感,田朝阳,伍宇明,姚佳明,彭建兵,周成虎[10](2021)在《川藏铁路可研阶段重大工程地质风险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川藏铁路作为史上修建难度最大的铁路,沿线具有显着的地形高差、强烈的板块活动、密集的深大断裂、频发的山地灾害等恶劣地质环境特点,工程建设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地表和地下重大地质安全风险挑战。为深入综合分析川藏铁路可研阶段沿线地质风险,定量评价其对工程的影响,基于川藏铁路沿线翔实的时空数据集及资料,采用三维结构建模、数值统计建模、动力建模、时空建模等方法,进行了地表、地下重大工程地质灾害综合定量风险分析。地表工程地质灾害综合风险分析结果表明:在宏观上,川藏铁路沿线存在3个地表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分别是鲜水河断裂带、金沙江断裂带和东构造结地区。由于川藏铁路采用以隧道为主的设计方案,地表地质灾害的风险大大降低。分别建立了活动断裂、岩爆和大变形等风险评估的普适性模型及综合风险分析模型,以易贡隧道为例,对典型重要隧道全线不同段落断裂活动性、岩爆、大变形等典型地下工程地质风险以及综合风险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川藏铁路沿线的地质灾害、断裂活动、岩爆和大变形等重大工程地质灾害的总体风险等级较高,影响工程安全;定量评估结果可以进一步指导后续的设计与施工的优化和深化。本研究为川藏铁路可行性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支撑,同时也为国内外类似线性工程地质灾害风险分析提供参考。

二、活动断裂工程地质评价原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活动断裂工程地质评价原则(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及其诱发地裂缝灾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国外地裂缝及其成因研究现状
        1.2.2 国内地裂缝及其成因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构造地质背景与新构造活动特征
    2.1 区域构造地质背景
        2.1.1 北京地区地层概述
        2.1.2 北京地区岩浆活动特征
        2.1.3 北京地区构造单元及特征
    2.2 区域地球物理场与深部构造背景
        2.2.1 区域地球物理场的基本特征
        2.2.2 地壳和上地幔结构特征
    2.3 新构造活动特征
        2.3.1 北京地新构造基本特征
        2.3.2 北京平原区主要断裂活动性分析
    小结
第三章 顺义隐伏活动断裂活动特征与构造动力学分析
    3.1 顺义隐伏活动断裂活动特征
        3.1.1 地球物理勘探
        3.1.2 活动性分析
    3.2 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
        3.2.1 区域构造应力场背景
        3.2.2 区域构造应力场主应力方向
        3.2.3 北京地区地壳浅层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
    3.3 断裂活动危险性分析
    小结
第四章 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工程地质特征
    4.1 北京地区工程地质特征
        4.1.1 工程地质分布特征
        4.1.2 北京地区不同地貌单元工程地质分布特征
    4.2 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工程地质特征
        4.2.1 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孙河乡深孔工程地质钻钻孔探联合剖面
        4.2.2 南彩镇深孔工程地质钻钻孔探联合剖面
        4.2.3 顺义隐伏活动断裂深孔土力学参数测试结果分析
    小结
第五章 顺义地区地裂缝的分布发育特征
    5.1 顺义地区地裂缝分布特征
        5.1.1 顺义城区西南侧物流园区域地裂缝
        5.1.2 顺义首都某机场区域地裂缝
        5.1.3 顺义城区地裂缝
        5.1.4 顺义东北端南彩镇地裂缝
    5.2 首都某机场地裂缝发育特征
    5.3 首都某机场地裂缝监测分析
        5.3.1 地裂缝监测介绍
        5.3.2 地裂缝监测结果
        5.3.3 地裂缝监测结果分析
    小结
第六章 顺义地区地裂缝成因机制探讨
    6.1 顺义地区地裂缝与顺义隐伏活动断裂空间相关性分析
    6.2 顺义地区地裂缝与构造应力场相关性分析
    6.3 顺义地区地裂缝成因机制分析
    6.4 首都某机场地裂缝破坏模式
    小结
第七章 顺义首都某机场地裂缝灾害机理数值模拟
    7.1 地质和数学模型构建
        7.1.1 三维地层模型构建
        7.1.2 模型参数选取及边界条件控制
        7.1.3 数值计算工况
    7.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7.2.1 机场跑道竖向变形特征分析
        7.2.2 机场跑道受力特征分析
        7.2.3 地裂缝活动对下穿道的影响
    7.3 地裂缝活动影响范围分析
    7.4 首都某机场地裂缝工程病害与防治措施分析
    小结
第八章 首都某机场地裂缝灾害机理物理模型试验
    8.1 试验概况与设计
        8.1.1 试验原型概况及试验目的
        8.1.2 试验原理与装置
        8.1.3 试验设计
    8.2 试验内容与过程
        8.2.1 实测测试内容
        8.2.2 模型试验数据采集与布设
    8.3 试验结果分析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阶段参加的课题与学术成果

(2)三亚新机场及邻区活动断裂与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与工作量
第二章 三亚新机场及邻区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地理概况
    2.2 三亚新机场及邻区区域地质背景
    2.3 区域地应力状态
    2.4 研究区场地工程地质特征
第三章 区域主要断裂和地震活动
    3.1 历史地震时空分布特征
    3.2 琼南地区主要控震断裂分析
    3.3 未来地震危险性
    3.4 小结
第四章 目标区活动断裂探测与断裂活动性
    4.1 遥感解译
    4.2 活动断裂探测
    4.3 断层活动性评价
    4.4 小结
第五章 地壳稳定性评价
    5.1 构造稳定性评价
    5.2 场地稳定性评价
结论
    (一)主要研究成果
    (二)存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3)大连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减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地质灾害研究综述
        1.2.2 国内地质灾害研究综述
        1.2.3 减灾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3.3 本文研究特色
2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2.1 概况
    2.2 地质环境条件
        2.2.1 地层岩性
        2.2.2 地质构造及地震
    2.3 自然地理环境
        2.3.1 地形地貌
        2.3.2 气象水文
        2.3.3 植被状况
    2.4 人类工程活动
3 主要地质灾害特征
    3.1 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与分布
        3.1.1 空间分布
        3.1.2 时间分布
    3.2 地质灾害特征分析
        3.2.1 崩塌发育特征
        3.2.2 滑坡灾害发育特征
        3.2.3 泥石流灾害发育特征
        3.2.4 地面塌陷灾害发育特征
4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4.1 危险性评价数据来源与方法
        4.1.1 数据来源
        4.1.2 评价单元的选取
        4.1.3 层次分析法(AHP)
        4.1.4 信息量法
        4.1.5 组合赋权法
    4.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
        4.2.1 评价因子的选取
        4.2.2 评价因子分析
        4.2.3 危险性评价指标的量化
    4.3 评价方法对比验证
        4.3.1 层次分析法危险性评价
        4.3.2 信息量法危险性评价
        4.3.3 组合赋权法危险性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4.3.4 多种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5 地质灾害减灾
    5.1 地质灾害减灾原则
    5.2 大连市地质灾害分区对策
    5.3 大连市地质灾害减灾机制建设
        5.3.1 建立应急机制
        5.3.2 建设应急管理机制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济南市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区域地质分析及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传统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1.6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候条件
    2.3 地表径流
    2.4 交通便捷性
第三章 研究区建设用地适宜性影响因素分析
    3.1 基本地理情况
        3.1.1 地表类型
        3.1.2 地面平整度
    3.2 地层岩性
        3.2.1 三维地质模型
        3.2.2 地基承载力
        3.2.3 岩土压缩性
    3.3 地下水条件
        3.3.1 地下水分析
    3.4 不良地质
        3.4.1 活动断裂
        3.4.2 采空塌陷
        3.4.3 土层的液化情况分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区建设用地适宜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4.1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体系流程
    4.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3.1 地质因素
        4.3.2 社会经济因素
        4.3.3 环境生态因素
    4.4 因素集及评判集的确立
        4.4.1 因素集的确立
        4.4.2 评判集的确立
    4.5 权重集的确立
        4.5.1 建立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影响因素的层次结构模型
        4.5.2 构建判别矩阵
    4.6 隶属函数及隶属度的确立
        4.6.1 隶属函数的确立
        4.6.2 隶属度的确立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5.1 空间模糊综合评价
    5.2 研究区建设用地适宜性模糊综合评判算例
    5.3 研究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系统软件设计
        5.3.1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评价过程界面设计
        5.3.2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算法设计
    5.4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分析
        5.4.1 叠加结果分析
        5.4.2 评价结果应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杭州市钱塘新区地下空间开发地质适宜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1.5 实物工作量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
    2.2 自然地理概况
    2.3 区域地质背景
        2.3.1 地层岩性
        2.3.2 地形地貌
        2.3.3 地质构造
    2.4 工程地质概况
        2.4.1 工程地质条件
        2.4.2 水文地质条件
    2.5 不良地质条件
    2.6 地下空间发展现状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下空间开发地质影响因素分析
    3.1 地形地貌
        3.1.1 地形坡度
        3.1.2 地貌类型
    3.2 工程地质条件
        3.2.1 岩土体综合特征
        3.2.2 地基承载力
        3.2.3 软土厚度
        3.2.4 卵砾石厚度
    3.3 水文地质条件
        3.3.1 含水层富水性
        3.3.2 含水层厚度
    3.4 地震效应
        3.4.1 活动断裂
        3.4.2 场地类别
        3.4.3 砂土液化
    3.5 环境地质问题
        3.5.1 地下水腐蚀性
        3.5.2 崩滑流易发性
        3.5.3 地面沉降易发性
        3.5.4 渗透破坏易发性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下空间地质适宜性评价方法体系
    4.1 评价范围
        4.1.1 评价深度范围
        4.1.2 评价单元划分
    4.2 地下空间开发地质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4.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2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4.2.3 指标量化分级方法
    4.3 评价因子权重确定
        4.3.1 层次分析法
        4.3.2 层次分析法优缺点分析
        4.3.3 变权分析法
        4.3.4 局部变权计算
    4.4 综合评价
        4.4.1 传统综合评价方法
        4.4.2 灰色关联分析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评价结果分析与讨论
    5.1 评价结果分析
        5.1.1 浅层地下空间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5.1.2 次浅层地下空间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5.1.3 次深层地下空间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5.2 评价结果讨论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学术成果

(7)昆明某软土深基坑支护方案优选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基坑支护方案优选的研究现状
        1.2.1 定性分析的方法
        1.2.2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方法
        1.2.3 基坑支护方案优选研究现状的分析
    1.3 本文采用的基坑支护方案优选方法
    1.4 桩锚支护体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研究路线
        1.5.1 主要内容
        1.5.2 主要技术路线
第二章 桩锚支护体系及水泥土加固的基本理论
    2.1 桩锚支护体系的基本理论
        2.1.1 桩锚支护体系的构成
        2.1.2 桩锚支护体系的作用机理
        2.1.3 桩锚支护结构的破坏形式
    2.2 桩锚支护体系的计算
        2.2.1 桩锚支护结构内力的计算方法
        2.2.2 整体稳定性验算
        2.2.3 抗倾覆稳定性验算
        2.2.4 抗隆起稳定性验算
        2.2.5 抗流土稳定性验算
    2.3 水泥土加固的基本理论
        2.3.1 水泥土搅拌桩的作用原理
        2.3.2 水泥土的结构特性及其与混凝土的差异
        2.3.3 有机质对水泥土加固的影响
        2.3.4 红黏土的掺入对水泥加固泥炭土的改善作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区泥炭土的特性及其工程地质条件
    3.1 泥炭土的概述
    3.2 滇池泥炭土的形成过程及空间分布
        3.2.1 滇池泥炭土的形成过程
        3.2.2 滇池泥炭土的分布
    3.3 工程实例
        3.3.1 工程概况及周边环境
        3.3.2 场地及其周边地形地貌
        3.3.3 地层岩性构成
        3.3.4 水文地质条件
    3.4 工程场地泥炭土的特点及其工程地质条件
        3.4.1 研究区泥炭土层的分布
        3.4.2 研究区泥炭土的物质成分
        3.4.3 研究区泥炭土的物理力学特性
    3.5 泥炭土地基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及施工注意事项
        3.5.1 研究区泥炭土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
        3.5.2 基坑施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坑支护方案优选
    4.1 价值工程的起源及发展
    4.2 价值工程的原理
    4.3 价值工程活动的基本流程
        4.3.1 确定目标
        4.3.2 功能分析
    4.4 价值工程活动用于基坑支护方案优选
        4.4.1 基坑支护价值工程活动的特点
        4.4.2 搜集基坑背景资料并确定备选方案
        4.4.3 基坑支护工程的功能分析
        4.4.4 基坑支护方案的选取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坑支护方案的数值模拟
    5.1 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
        5.1.1 本构关系及参数选取
        5.1.2 支护结构及参数选取
        5.1.3 模型尺寸及网格划分
        5.1.4 模型边界条件
        5.1.5 初始应力状态
    5.2 基坑开挖的数值模拟及分析
        5.2.1 模拟工况的设置
        5.2.2 各工况下基坑变形模拟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坑监测与对比分析
    6.1 基坑监测方案
        6.1.1 监测项目及内容
        6.1.2 监测点布置
        6.1.3 监测仪器及报警值
    6.2 模拟结果与监测结果对比分析
        6.2.1 典型剖面处地表沉降对比分析
        6.2.2 桩顶水平位移对比分析
        6.2.3 桩顶沉降对比分析
        6.2.4 支护桩深层水平位移的对比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第八章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基于地质环境影响分析的昆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地下空间概述
        1.1.2 地质环境适宜性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
        1.2.2 GIS技术在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中的运用
        1.2.3 层次分析法的发展与运用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论文组织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适宜性评价方法
        2.1.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2.1.2 判断矩阵的构建
        2.1.3 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
        2.1.4 各层因素权重的确定
        2.1.5 指数标度层次分析法的优越性
    2.2 适宜性评估模型
    2.3 GIS评价方法
        2.3.1 栅格单元法
        2.3.2 矢量单元法
        2.3.3 矢量单元栅格化法
第三章 研究区域与数据
    3.1 研究区域概况
    3.2 地质条件单因素分析
        3.2.1 土体条件
        3.2.2 水文地质
        3.2.3 岩层地质
        3.2.4 不良地质
        3.2.5 生态环境
    3.3 评价数据源
第四章 适宜性评价
    4.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4.2 适宜性影响要素分析与处理
        4.2.1 极限要素
        4.2.2 程度要素
    4.3 判断矩阵的构建
        4.3.1 程度要素重要性分析
        4.3.2 构建判断矩阵
    4.4 计算评估权重
    4.5 GIS评价
        4.5.1 参评数据预处理
        4.5.2 GIS综合评价
第五章 评价结果研究与分析
    5.1 地质适宜性评价结果
    5.2 城市发展要素综合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讨论与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川藏铁路鲜水河构造带地质选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概况
    1.1 显着的地形高差
    1.2 极端的气候条件
    1.3 强烈的板块运动
    1.4 复杂密布的断裂构造
    1.5 软弱破碎的岩体结构
    1.6 错综复杂的水文地质环境
2 鲜水河构造带地质选线问题及选线原则
    2.1 地质选线问题
        2.1.1 高烈度地震及活动断裂
        2.1.2 高位崩滑流
        2.1.3 高陡岸坡稳定性
        2.1.4 高温热害
        2.1.5 高地应力岩爆和大变形
        2.1.6 高压突涌水
    2.2 地质选线原则
        2.2.1 基本选线原则
        2.2.2 鲜水河构造带选线原则
3 鲜水河构造带地质选线过程
    3.1 区域稳定性选线———施工和运营安全风险低的廊道方案
    3.2 明线工程地质灾害选线———特大桥、车站等重要建筑选择地质灾害可控的地段
    3.3 地下工程“极难处理”工程地质问题选线———地下工程应优先避开现有工程经验难以处理的段落
    3.4 不良地质综合选线———统计各类不良地质灾害的数量,综合比选确定实施方案
    3.5 地质横断面选线———使选线更为精细化
4 结论与讨论

(10)川藏铁路可研阶段重大工程地质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川藏铁路沿线区域地表工程地质风险评价
    1.1 川藏铁路地表灾害综合密度分布规律
    1.2 川藏铁路地表灾害综合危险性分布
    1.3 地表地质灾害综合强度(脆弱性)分布
    1.4 地表地质灾害综合风险
2 地下重大地质风险分析
    2.1 断裂活动性
    2.2 岩爆风险
    2.3 大变形风险
    2.4 地下工程复杂地质状况综合风险
3 主要结论

四、活动断裂工程地质评价原则(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及其诱发地裂缝灾害研究[D]. 张鹏.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21
  • [2]三亚新机场及邻区活动断裂与稳定性研究[D]. 孙伟.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21(01)
  • [3]大连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减灾研究[D]. 朱霞.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8)
  • [4]济南市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区域地质分析及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D]. 陈雷. 山东大学, 2021(12)
  • [5]杭州市钱塘新区地下空间开发地质适宜性评价[D]. 蒋杰.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21(01)
  • [6]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工程地质环境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J]. 徐正宣,张利国,蒋良文,王科,张广泽,冯涛,王栋,宋章,伊小娟,王哲威,林之恒,欧阳吉,张晓宇. 工程科学与技术, 2021(03)
  • [7]昆明某软土深基坑支护方案优选与研究[D]. 李晓怡.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8]基于地质环境影响分析的昆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D]. 段怡青.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9]川藏铁路鲜水河构造带地质选线研究[J]. 王哲威,徐正宣,冯涛,刘威,张羽军,林之恒,刘志军,刘建国,王栋,袁东,方振华,赵江林. 工程地质学报, 2021(02)
  • [10]川藏铁路可研阶段重大工程地质风险分析[J]. 兰恒星,张宁,李郎平,田乃满,仉义星,刘世杰,林感,田朝阳,伍宇明,姚佳明,彭建兵,周成虎. 工程地质学报, 2021(02)

标签:;  ;  ;  ;  ;  

活动断层工程地质评价原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