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用西部资源枸杞生产酸奶的工艺与配方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吴舒颖,高纪儒,杜艳,常明,陈正行,李永富[1](2021)在《青稞制品加工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青稞具有高蛋白、高纤维、高维生素、低脂肪和低糖的特点,满足现代人"三高两低"的饮食结构需求。该文从粮谷制品、发酵制品、功能成分的利用3个领域,阐述青稞食品加工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对其未来加工发展进行展望,以期为青稞食品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李文浩,马琳,张建华,桑巴,肖立成,郭卫兴,王红,张雁平[2](2021)在《黑枸杞牦牛酸奶的制备工艺探究》文中认为本研究探索了黑枸杞原酱添加量、白砂糖添加量、发酵时间、发酵剂添加量对黑枸杞牦牛酸奶品质的影响,并进行了工艺优化。结果表明:黑枸杞原浆添加量为6%,白砂糖添加量为7%,发酵剂添加量为0.25%,发酵时间为7h时,酸奶品质最佳。制得的黑枸杞牦牛酸奶的蛋白质含量3.6g(每100mL)、脂肪6.25g(每100mL)、持水性85.68%、黏度1846cP、酸度75°T、可溶性固形物为10%。本研究结果及工艺方法可为黑枸杞牦牛酸奶产品及同类型产品的开发提供新的参考。
邵士凤[3](2021)在《五味子深加工产品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五味子是卫生部许可的药食两用的原料,具有风味独特、营养较为丰富的特点,同时还可以增强免疫力、抗衰老和保护肝脏,具有较好的保健功效。近年来,随着消费者营养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五味子深加工产品越来越受到青睐,具有较为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五味子饮料、果酒、果醋、酸奶及果酱等深加工产品的生产工艺,阐述产品的工艺要点和配方,为五味子产品的进一步深入开发提供依据。
陈文璐,刘妍妍,巩燕妮[4](2021)在《响应面法优化干酪风味发酵乳的发酵工艺》文中认为以鲜牛乳、干酪粉为主要原料,探究干酪风味发酵乳的发酵工艺。以感官评分为响应值,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Box-Behnken试验法进行分析,确定了白砂糖添加量、稳定剂添加量、发酵剂接种量和干酪粉添加量,并对发酵乳成品进行理化及微生物指标检测。结果表明:干酪风味发酵乳的最优发酵工艺条件为白砂糖添加量为8.2%、稳定剂添加量为0.3%、发酵剂接种量为3.3%和干酪粉添加量为5.1%,在此优化条件下,成品感官评分为94.15。理化及微生物指标检测结果:蛋白质含量为2.98 g/100 g,酸度为79.2 o T,乳酸菌总数为9.16×107 CFU/mL,未检出大肠菌群,以上结果均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发酵乳》的规定,且成品质构特性接近于市售主流搅拌型风味发酵乳。
孙蓬[5](2021)在《亲水胶体-红薯淀粉复合物的流变特性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红薯常常又被称为番薯、甘薯,是属于蔓生的草本块根类植物。在我国拥有很多有利于红薯生长的产地,同时由于红薯所要求的种植环境简单,产量大,因此我国每年的红薯产量可达到世界总产量的80%,为世界上红薯产量最大的国家。红薯中含有大量的淀粉,同时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例如氨基酸、蛋白质、纤维素等,红薯常常被认为是一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性价比很高的食物。在红薯类食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将红薯淀粉与亲水胶体进行复配,两者之间发生相互作用,不仅可以改善红薯类产品的加工性,还可以影响红薯类制品的口感与营养性。本文将选取果胶/卡拉胶/琼脂三种亲水胶体,研究亲水胶体与红薯淀粉复配体系的流变学特性,以其为理论基础,研发红薯类制品,并为其制定相关的HACCP体系,为相关企业的生产化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1)红薯淀粉与果胶/卡拉胶/琼脂三种亲水胶体复配体系的流变学特性将红薯淀粉与亲水胶体进行比例的复配后,亲水胶体的加入会改变混合体系的流变学特性。流变学结果表明,红薯淀粉与果胶/琼脂/卡拉胶混合体系的表观粘度会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而减小,且表观粘度下降到一定程度会趋近于平缓。同时不同的亲水胶体与红薯淀粉的混合体系具有不同的表观粘度,琼脂与红薯淀粉的混合体系具有最高的表观粘度,当二者配比在5:5时表现最高;随着果胶的加入,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红薯淀粉/果胶复合物的表观粘度逐渐降低;在红薯淀粉/卡拉胶复合物中,卡拉胶的加入对其表观粘度没有明显的影响,又随着卡拉胶的加入表观粘度减低随后又开始上升。通过Power Law模型对红薯淀粉与果胶/卡拉胶/琼脂混合体系的静态流变曲线数据点进行拟合,发现该混合体系为假塑性流体。这说明当加入一定量的亲水胶体,能够改善红薯淀粉的稳定性,但是不同的亲水胶体具有不同的特性,对红薯类产品的开发生产具有重要意义。(2)红薯糕产品的开发本章节中以红薯为原材料,研发红薯糕产品,重点研究了红薯糕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的配方。首先确定了亲水胶体的种类、亲水胶体的复配比例、复配亲水胶体的添加量、蔗糖的添加量、氯化钠的添加量和柠檬酸的添加量。然后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亲水胶体复配比例、亲水胶体添加量、蔗糖添加量和柠檬酸添加量作为影响因素,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影响红薯糕感官品质的主次因素是柠檬酸添加量>亲水胶体添加量>琼脂-卡拉胶复配比例>蔗糖添加量。由感官评价评分结果,筛选出红薯糕的最优配方是琼脂-卡拉胶复配比例为1:2,蔗糖添加量为40%,亲水胶体添加量为3.5%,柠檬酸添加量为1%,制得的红薯糕软硬适宜、不粘牙、色泽和透明度好,风味与口感更佳。(3)制定红薯糕产品的HACCP体系研究建立红薯糕的HACCP体系,严格把控红薯糕在生产过程中的原辅料质量、熬煮过程以及包装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在红薯糕的质量保证上具有重要意义,可促进红薯糕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HACCP体系,可以更好的帮助企业高效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保障红薯糕产品的质量安全,严格执行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同时,HACCP体系为红薯糕产品的安全问题提供了可追溯系统,保障在各个环节流通中的安全问题,对可能存在的危害点进行严格控制,把控关键控制点,大大提高红薯糕产品的质量安全,为后续红薯糕的实际生产提供重要的基础。
张云亮,范洪臣,窦博鑫,张阳阳,张丽丽,刘颖[6](2021)在《红枣相关产品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我国红枣产量与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但由于加工技术研究力度的缺乏,多数新鲜红枣因保质期短而腐烂变质,如何利用得天独厚的红枣原料优势,开发高端红枣产品及符合大众消费观念的红枣制品显得极其重要。本文综述了红枣干燥制品红枣干、红枣营养粉,红枣发酵制品红枣酒、红枣酸奶、红枣醋、红枣饮料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未来红枣制品加工及研发方向,以期为我国红枣系列产品的研发提供理论参考。
毛耀龙[7](2021)在《奇亚籽益生菌羊乳制品的制备及代谢组学研究》文中提出奇亚籽因含有丰富的ω-3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黄酮类、多酚类等多种天然抗氧化活性成分,具有缓解便秘、抗氧化、改善血脂代谢等功能,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课题以陕西特色羊乳资源为原料,奇亚籽和益生菌为功能因子,研究添加奇亚籽羊乳的发酵特性、优化酸羊乳发酵工艺;研究添加奇亚籽及产抗氧化肽益生菌羊乳的发酵特性,开发奇亚籽益生菌发酵羊乳,研究其代谢组学和贮藏稳定性;进而研究筛选抗热保护剂,开发奇亚籽益生菌羊奶粉,考察其物性及稳定性;以奇亚籽益生菌羊奶粉为原料,添加全脂羊奶粉及辅料开发奇亚籽益生菌羊奶片,加速试验考察其稳定性。获得以下主要结论:1.奇亚籽酸羊乳最佳发酵条件:直投式发酵剂添加量0.004%、60目奇亚籽1.2%,于42℃发酵4.5h,获得的奇亚籽酸羊奶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总还原力分别为65.46%和0.575,较未加奇亚籽的对照组分别提高了 117.0%和55.0%。表明添加奇亚籽能显着提高乳酸菌的活性和抗氧化性。冷藏28天后总菌数为2.2×108CFU/mL,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总还原力分别为51.61%和 0.357。2.以抗氧化性和产肽能力为指标,筛选出植物乳杆菌L60和瑞士乳杆菌K2两种优良菌株。混料试验设计优化了奇亚籽益生菌发酵羊乳的发酵剂配比:直投式发酵剂26.7%、植物乳杆菌L60 10%、瑞士乳杆菌K2 63.3%,0.01%接种量到奇亚籽羊乳中,42℃下发酵4.5h,测得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71.21%、总还原力0.608,冷藏28天后,奇亚籽益生菌发酵羊乳中活菌数为 3.4×108CFU/mL。3.奇亚籽益生菌发酵羊乳代谢组学分析表明,奇亚籽能改变益生菌的代谢通路,主要有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核黄素的新陈代谢,植物乳杆菌L60和瑞士乳杆菌K2能改变更多的菌种代谢通路,如链霉素生物合成途径、长寿调节路径等。代谢产物分析发现,加入奇亚籽组酸羊乳的脂类和类脂类代谢产物显着上调,代谢产物更丰富;植物乳杆菌L60具有更多的氨基酸类代谢产物,不同菌种间具有协同作用。4.单因素及响应面法优化得到奇亚籽益生菌发酵羊乳的抗热保护剂配方为:水苏糖添加量0.65%、元牡丹籽油0.39%、脱脂乳粉24.7%。添加其保护剂配方喷雾干燥制备了奇亚籽益生菌羊奶粉,活菌数为2.86×109 CFU/g,物性分析表明,奇亚籽益生菌羊奶粉的分散性、流动性、润湿时间、堆积密度、振实密度、卡尔指数等均在合理范围。X-衍射测定及扫描电镜观察表明,奇亚籽益生菌羊奶粉呈现非晶结构,奶粉颗粒形状相似,呈现大小不一的球状。分光测色计发现添加奇亚籽对羊奶粉的色度无明显的影响。加速试验得到奇亚籽益生菌羊奶粉在4℃和18℃的失活速率常数分别为k4=1.8×10-3、ki8=5.74×10-3,更适合低温保存。5.混料试验优化了奇亚籽益生菌羊奶片的配方:奇亚籽益生菌羊奶粉22.6%、全脂羊奶粉61.6%、木糖醇9.44%、赤藓糖醇3.02%、甘露醇3.18%、微晶纤维素0.16%,其脆碎度偏高,硬度和感官评价结果较好。奇亚籽益生菌羊奶片的活菌数为1.63×108CFU/g。奇亚籽益生菌羊奶片25℃的失活速率常数为k25=6.0× 10-4,预测奇亚籽益生菌羊奶片的保质期为165天。本研究以新资源食品—奇亚籽、益生菌为功能因子,开发了奇亚籽益生菌系列羊乳制品,考察其贮存稳定性。代谢组学研究了奇亚籽对酸奶发酵菌株、植物乳杆菌L60和瑞士乳杆菌K2代谢通路的影响,比较了代谢差异,为开发奇亚籽益生菌羊乳产品提供了理论和技术参考。
吴昊远[8](2020)在《油松松花粉乳饮料的研制和品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油松花粉又名松花、松黄,指的是油松等松属植物雄蕊所产生的干燥花粉,是生命的遗传物质。花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微量元素、黄酮、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及生物活性物质,被称为“微型营养库”。在功效上,油松松花粉具有抗氧化、抗疲劳、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同时还有调节人体代谢等功效,其保健和治疗作用已得到国内外广泛的认可和应用。乳饮料酸甜可口、营养价值高,不仅保留了牛乳原有营养价值,而且某些方面经生产加工还扬长避短,满足了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本研究结合油松松花粉和乳饮料的的营养保健功能,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确定超声破壁松花粉的最佳工艺并将破壁后的花粉溶液加入牛乳中经乳酸菌发酵成花粉风味乳饮料,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实验确定最佳工艺配方,并对其品质和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对产品在储藏期内理化及微生物指标的变换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油松松花粉破壁工艺的确定。经过单因素试验、正交实验得到最佳破壁工艺条件为:液固比25:1,超声功率400 W,时间14 min,在此条件下花粉破壁率达75.9%,得到的花粉溶液中总黄酮的含量为3.382 mg/g。并测定花粉破壁前后溶液内析出的营养成分含量变化,发现花粉超声破壁后的溶液中可溶性蛋白、还原糖、黄酮和维生素C的含量均有显着性增加,故对花粉进行超声破壁处理对其营养成分的溶出是有利的。2.油松松花粉风味乳饮料制作工艺的确定。经过单因素试验、Box-Benhnken法得到最佳配方为:接菌量2 g/L、发酵时间8.9 h、发酵温度45.5℃、松花粉溶液添加量4%。以最佳试验条件进行三次平行试验,产品的平均感官评分为90.31。通过固相微萃取结合GC-MS对产品风味物质进行定性分析,得到花粉风味乳饮料中主要风味物质为乙醛、丙酮、2-丁酮、乙醇等。并对乳饮料的抗氧化性进行了测量,添加松花粉溶液的乳饮料抗氧化性有所上升。3.探讨了产品在储藏期内指标的变化情况,得到油松松花粉乳饮料在4℃下10 d内能保持较好的品质。4.对比普通乳饮料和添加了松花粉溶液的乳饮料在Vc、还原糖、总黄酮等营养物质含量和滴定酸度、持水率、乳酸菌菌菌落总数等理化生物指标上的变化,发现添加了花粉溶液的乳饮料中Vc、总黄酮含量升高极显着、还原糖含量和乳酸菌总数升高显着;持水率和滴定酸度有所下降;脂肪含量和蛋白值含量升高但不显着,得到添加花粉溶液对乳饮料营养物质提高有利的。
王雪儒[9](2020)在《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条件优化及其抗氧化成分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猴头菇是传统名贵食药真菌,在我国具有悠久的食用历史,南瓜富含多糖和膳食纤维,两种食物均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降血脂、抗氧化等功效,是理想的保健食品,但猴头菇和南瓜的精深加工产品远不能满足人们对保健食品的需求。本文以猴头菇与南瓜作为主要原料,通过复合配比及最佳发酵条件的优化,酿制具有特殊风味的猴菇南瓜保健酒,并检测发酵过程中多糖、黄酮含量以及抗氧化成分。此外,通过在发酵过程中接种保加利亚乳杆菌与嗜热链球菌,探讨益生菌对发酵过程中多糖含量、黄酮含量、p H、酵母活菌数及抗氧化成分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以复合比例、糖度、酵母接种量、发酵时间、p H、发酵温度为实验因素,采用正交分析法,明确猴菇南瓜保健酒的最佳发酵条件条件为猴头菇汁与南瓜汁复合比例为1:3,接种量为1.1%,糖度为28°Bx,p H为5,发酵温度为30℃,发酵时间为6 d,最终酒精含量可达12.6%,且通过电子鼻检测分析可知,发酵前、优化前及优化后三种工艺条件下的样品中氮氧化合物、有机硫化物、甲基类物质的区分都较为明显,而优化前与优化后的猴菇南瓜发酵液虽然发生少量重叠,但也可在气味上明显地区分三种不同工艺条件下的猴菇南瓜发酵液。2.猴菇南瓜保健酒在发酵过程中,p H值在发酵前3天呈现下降趋势,发酵后期基本保持不变;酒精含量随发酵时间的延长不断增加,发酵时间为6天时,酒精含量达到最高;黄酮含量持续增加,最后维持在最高水平基本保持不变;多糖含量先增加后减小,最后维持在最低水平基本保持不变;活菌数变化规律符合细菌生长规律,经历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退期等过程。猴菇南瓜酒中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比发酵前提高44.19%,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比发酵前提高17.5%,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比发酵前提高40.05%。3.在发酵过程中接入与酵母菌同等比例的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菌种,发酵液的酸度比对照下降9.88%;但与对照组相比,益生菌对酵母菌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酵母菌的对数生长期延后了1 d;发酵终止时,益生菌发酵液中的多糖含量比对照低52.04%,而黄酮含量则提高了24.13%;与对照相比,发酵液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比发酵前分别提高了17.15%、24.65%和31.25%。对不同自由基的清除效果依次为羟基自由基>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而且清除率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而提高。在猴菇南瓜保健酒生产中,适当加入益生菌有利于提高酒品的抗氧化能力。
唐秋菊[10](2020)在《红枣枸杞复合系列产品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新疆盛产红枣和枸杞,且二者营养丰富,又具有一定功效,但目前市场上红枣枸杞复合产品较少。随着人们对健康保健食品的追求热度却越来越高,开发新的产品类型,势必会成为新趋势。本研究以新疆红枣和枸杞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优化,开发了果糕、果丹皮、果酱、果冻等四种系列红枣枸杞复合产品,一方面扩展了产品种类,另一方面对促进红枣和枸杞的深加工,提高当地特色农产品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红枣枸杞复合果糕的配方和工艺的研究,确定了红枣枸杞复合果糕原料最佳配比为m(红枣汁):m(枸杞汁)=7:10,混合原料35%,胶凝剂的最佳比m(果胶):m(卡拉胶):m(琼脂)=1:1:1,经过响应面回归分析,最佳配方优化为:蔗糖添加量15%,凝胶剂添加量1.6%,柠檬酸添加量0.2%;最佳工艺条件为:熬煮温度95-100℃,产品的烘干温度45℃,总共干燥15 h,所获得的红枣枸杞复合果糕色泽红褐透明,酸甜度适中,风味突出,色泽、韧性、软硬度好,不粘牙,其理化指标为:水分含量12.13%,总糖含量39.5%(以转化糖计),总酸含量0.47%(以柠檬酸计)。(2)通过对红枣枸杞果丹皮的配方和工艺的研究,确定了红枣枸杞复合果丹皮原料最佳配比为m(红枣):m(枸杞)=5:1,胶凝剂的最优配比为m(果胶):m(琼脂):m(卡拉胶)=1:1:2,柠檬酸添加0.7%,白砂糖添加量7%,凝胶剂添加量1.2%;最佳工艺条件为:蒸煮温度95-100℃,熬煮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到48-50%,装盘厚度5 mm,烘烤温度50℃,总烘烤时间12-13小时。所得产品的理化指标为:总糖含量32%(以转化糖计),水分含量17.8%,总酸含量0.98%(以柠檬酸计)。(3)在单因素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优化红枣枸杞果酱的配方,确定红枣枸杞果酱的最佳配方和工艺参数为:原料最优配比为m(红枣汁):m(枸杞汁)=3:1,产品配方的质量分数为:白砂糖添加量23%,柠檬酸添加0.5%,凝胶剂添加量1.3%,凝剂的最优配比为m(卡拉胶):m(琼脂)=3:1。熬煮温度为95-100℃,所得产品的理化指标为:总糖含量38%(以转化糖计),水分含量41.6%,总酸含量0.59%(以柠檬酸计)。(4)通过单因素筛选实验,结合响应面分析法对红枣枸杞复合果冻产品的参数进行优化,得到红枣枸杞复合果冻的最优配方为:复合原料添加量(红枣汁:枸杞汁=1:2)28%,柠檬酸添加量0.12%,白砂糖添加量14%,复配胶添加量(卡拉胶:魔芋胶=2:1)0.8%,在此条件下,所得的产品外观光滑,色泽明亮,口感爽滑。
二、利用西部资源枸杞生产酸奶的工艺与配方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西部资源枸杞生产酸奶的工艺与配方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青稞制品加工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青稞应用于粮谷制品 |
1.1 糌粑 |
1.2 青稞面条制品 |
1.3 青稞烘焙制品 |
2 青稞应用于发酵制品 |
2.1 青稞发酵调味品 |
2.1.1 醋 |
2.1.2 酱油 |
2.2 青稞发酵饮品 |
2.2.1 酒 |
2.2.2 酸奶 |
2.2.3 饮料 |
3 青稞功能成分的利用 |
3.1 β-葡聚糖 |
3.2 青稞麦绿素 |
3.3 其它 |
4 青稞制品开发应用趋势 |
(2)黑枸杞牦牛酸奶的制备工艺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设备 |
1.1.1 试验材料 |
1.1.2 试验设备 |
1.1.3 试验试剂 |
1.2 试验方法 |
1.2.1 工艺流程 |
1.2.2 操作要点 |
1.2.2. 1 挑选清洗: |
1.2.2. 2 浸泡护色: |
1.2.2. 3 黑枸杞预处理: |
1.2.2. 4 牛奶预处理: |
1.2.2. 5 杀菌: |
1.2.2. 6 发酵: |
1.2.2. 7 搅拌分装: |
1.3 单因素试验 |
1.3.1 白沙糖添加量的确定 |
1.3.2 发酵菌种添加量的确定 |
1.3.3 黑枸杞添加量的确定 |
1.3.4 发酵时间的确定 |
1.4 正交试验 |
1.5 验证试验 |
1.6 测定方法 |
1.6.1 感官评定 |
1.6.2 蛋白质测定 |
1.6.3 持水性测定 |
1.6.4 酸度测定 |
1.6.5 黏度测定 |
1.6.6 可溶性固形物测定 |
1.6.7 脂肪测定 |
1.7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单因素试验结果 |
2.1.1 白糖添加量对感官评价的影响 |
2.1.2 发酵剂添加量对感官评价的影响 |
2.1.3 黑枸杞酱添加量对感官评定的影响 |
2.1.4 发酵时间对感官评定的影响 |
2.2 正交试验 |
2.3 指标测定 |
2.3.1 黑枸杞牦牛酸奶中蛋白的测定 |
2.3.2 黑枸杞牦牛酸奶中持水性的测定 |
2.3.3 黑枸杞牦牛酸奶中酸度的测定 |
2.3.4 黑枸杞牦牛酸奶中黏度的测定 |
2.3.5 黑枸杞牦牛酸奶中可溶性固形物的测定 |
2.3.6 黑枸杞牦牛酸奶中脂肪的测定 |
3 试验结果 |
(3)五味子深加工产品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五味子饮料产品的开发 |
2 五味子果醋产品的开发 |
3 五味子保健果酒的开发 |
4 五味子酸奶产品的加工 |
5 五味子果酱产品的生产 |
(4)响应面法优化干酪风味发酵乳的发酵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工艺流程 |
1.2.2 操作要点 |
1.2.3 干酪风味发酵乳单因素实验 |
1.2.3. 1 白砂糖添加量对干酪风味发酵乳风味的影响 |
1.2.3. 2 稳定剂添加量对干酪风味发酵乳风味的影响 |
1.2.3. 3 发酵剂接种量对干酪风味发酵乳风味的影响 |
1.2.3. 4 干酪粉添加量对干酪风味发酵乳风味的影响 |
1.2.4 干酪风味发酵乳响应面试验 |
1.2.5 检测分析方法 |
1.2.5. 1 感官评定感官评价指标:色泽、香味、口感、组织状态。 |
1.2.5. 2 理化指标的测定 |
1.2.5. 3 微生物指标的测定 |
1.2.5. 4 酸奶质构测定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干酪风味发酵乳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
2.1.1 白砂糖添加量对干酪风味发酵乳风味的影响 |
2.1.2 稳定剂添加量对干酪风味发酵乳风味的影响 |
2.1.3 发酵剂接种量对干酪风味发酵乳风味的影响, |
2.1.4 干酪粉添加量对干酪风味发酵乳风味的影响 |
2.2 干酪风味发酵乳的响应面试验 |
2.2.1 Box-Behnken Design试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
2.2.2 各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感官评分的影响 |
2.2.3 最优配方的验证实验 |
2.3 产品品质指标的分析 |
2.4 质构分析 |
3 结论 |
(5)亲水胶体-红薯淀粉复合物的流变特性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红薯淀粉概况 |
1.1.1 淀粉 |
1.1.2 红薯淀粉的概述 |
1.1.3 红薯淀粉的研究进展 |
1.2 亲水胶体概述 |
1.2.1 果胶概况 |
1.2.2 卡拉胶概况 |
1.2.3 琼脂概况 |
1.3 淀粉与亲水胶体复配体系的研究 |
1.3.1 亲水胶体对淀粉糊化的影响 |
1.3.2 亲水胶体对淀粉老化特性的影响 |
1.3.3 亲水胶体对淀粉流变性的影响 |
1.3.4 亲水胶体对淀粉溶胀和溶解性的影响 |
1.3.5 亲水胶体与淀粉复配体系的应用 |
1.4 糕类产品研究 |
1.5 国内外HACCP体系研究与应用现状 |
1.6 本课题的主要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2 亲水胶体对红薯淀粉的流变学特性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与仪器 |
2.1.2 实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亲水胶体与红薯淀粉复合物的静态流变性 |
2.2.2 红薯淀粉与亲水胶体复合物的静态流变性拟合结果 |
2.3 本章小结 |
3 红薯淀粉-亲水胶体复合作用对红薯糕的影响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与仪器 |
3.1.2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亲水胶体的种类对红薯糕感官品质的影响 |
3.2.2 亲水胶体的复配比例对红薯糕感官品质的影响 |
3.2.3 琼脂-卡拉胶添加量对红薯糕感官品质的影响 |
3.2.4 蔗糖用量对红薯糕感官品质的影响 |
3.2.5 氯化钠用量对红薯糕感官品质的影响 |
3.2.6 柠檬酸用量对红薯糕感官品质的影响 |
3.2.7 正交优化红薯糕的配方 |
3.3 本章小结 |
4 红薯糕生产HACCP体系研究 |
4.1 红薯糕HACCP工作小组与产品说明 |
4.1.1 建立HACCP小组 |
4.1.2 红薯糕产品概述 |
4.1.3 红薯糕生产工艺要点分析 |
4.2 红薯糕HACCP体系的组建与实施 |
4.2.1 红薯糕生产过程中危害分析 |
4.2.2 制定红薯糕HACCP计划表 |
4.2.3 建立和实施红薯糕HACCP体系文件管理系统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红枣相关产品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红枣干燥制品 |
1.1 红枣干 |
1.2 红枣营养粉 |
2 红枣发酵制品 |
2.1 红枣酒 |
2.2 红枣酸奶 |
2.3 红枣醋 |
2.4 红枣饮料 |
3 展望 |
(7)奇亚籽益生菌羊乳制品的制备及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奇亚籽的功能及应用 |
1.1.1 奇亚籽的营养成分及功能 |
1.1.2 奇亚籽开发现状 |
1.2 益生菌乳制品研究进展 |
1.2.1 益生菌及其功能 |
1.2.2 益生菌发酵乳研究进展 |
1.2.3 益生菌奶粉研究进展 |
1.2.4 益生菌羊奶片研究进展 |
1.3 羊乳功能及产品研发 |
1.3.1 羊乳的功能特性 |
1.3.2 羊乳研发现状 |
1.4 本课题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供试菌株及发酵剂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2 技术路线及试验方法 |
2.2.1 技术路线 |
2.2.2 奇亚籽粉制备 |
2.2.3 奇亚籽酸羊乳 |
2.2.4 奇亚籽酸羊乳发酵条件优化试验 |
2.2.5 益生菌菌株活化 |
2.2.6 菌株筛选 |
2.2.7 益生菌冻干菌粉制备 |
2.2.8 奇亚籽益生菌发酵羊乳 |
2.2.9 代谢组学分析 |
2.2.10 乳清样品的制备 |
2.2.11 发酵羊乳冷藏品质变化观察 |
2.2.12 抗热保护剂配方优化试验 |
2.2.13 喷雾干燥制备奇亚籽益生菌羊奶粉 |
2.2.14 奇亚籽益生菌羊奶粉贮存稳定性测定 |
2.2.15 奇亚籽益生菌酸羊奶片制备 |
2.3 分析检测方法 |
2.3.1 活菌数测定 |
2.3.2 pH值测定 |
2.3.3 酸度测定 |
2.3.4 奇亚籽酸羊乳和益生菌发酵羊乳感官评价 |
2.3.5 抗氧化性测定 |
2.3.6 肽含量测定 |
2.3.7 LC-MS检测 |
2.3.8 物性分析 |
2.3.9 羊奶粉物性表征 |
2.3.10 硬度测定 |
2.3.11 脆碎度测定 |
2.3.12 奇亚籽益生菌羊奶片感官评价 |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1 奇亚籽酸羊乳发酵工艺优化及冷藏研究 |
3.1.1 奇亚籽酸羊乳发酵的酸度随时间的变化分析 |
3.1.2 接种量对奇亚籽酸羊乳的酸度及抗氧化性的影响 |
3.1.3 奇亚籽粒径对酸羊乳理化性能的影响分析 |
3.1.4 奇亚籽添加量对羊乳发酵性能的影响 |
3.1.5 响应面法优化奇亚籽酸羊乳发酵工艺 |
3.1.6 奇亚籽酸羊乳的冷藏稳定性 |
3.2 奇亚籽益生菌发酵羊乳的制备及冷藏研究 |
3.2.1 肽标准曲线的制作 |
3.2.2 产抗氧化肽益生菌筛选 |
3.2.3 混料试验优化奇亚籽益生菌发酵羊乳菌粉配比 |
3.2.4 奇亚籽益生菌发酵羊乳的冷藏稳定性考察 |
3.3 奇亚籽益生菌发酵羊乳的代谢组学分析 |
3.3.1 总离子色谱图 |
3.3.2 样本差异代谢物分析 |
3.3.3 代谢路径分析 |
3.4 奇亚籽益生菌发酵羊乳抗热保护剂配方优化 |
3.4.1 功能性油脂类抗热保护剂的筛选 |
3.4.2 益生元类抗热保护剂的筛选 |
3.4.3 牡丹籽油浓度对奇亚籽益生菌发酵羊乳的抗热保护效果分析 |
3.4.4 水苏糖浓度对奇亚籽益生菌发酵羊乳的抗热保护效果分析 |
3.4.5 奇亚籽益生菌发酵羊乳抗热保护剂的响应面优化 |
3.5 奇亚籽益生菌羊奶粉的制备、理化及稳定性分析 |
3.5.1 奇亚籽益生菌羊奶粉制备 |
3.5.2 奇亚籽益生菌羊奶粉理化分析 |
3.5.3 色泽比较 |
3.5.4 粒径分布 |
3.5.5 形态特征 |
3.5.6 X衍射图谱 |
3.5.7 奇亚籽益生菌羊奶粉的稳定性分析 |
3.6 奇亚籽益生菌羊奶片配方优化及稳定性分析 |
3.6.1 奇亚籽益生菌羊奶片配方优化 |
3.6.2 奇亚籽益生菌羊奶片稳定性分析 |
4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4.1 结论 |
4.2 创新点 |
4.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油松松花粉乳饮料的研制和品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油松松花粉研究进展 |
1.1.1 油松松花粉概述 |
1.1.2 油松松花粉破壁方法分类 |
1.1.3 油松松花粉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功能 |
1.1.4 油松松花粉的开发与应用现状 |
1.2 乳饮料的研究进展 |
1.2.1 乳饮料的开发现状 |
1.2.2 乳饮料的营养价值 |
1.2.3 乳酸菌的营养作用 |
1.2.4 乳饮料中挥发性物质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2.1.1 试验材料 |
2.1.2 主要试剂 |
2.2 主要仪器 |
2.3 试验方法 |
2.3.1 油松松花粉破壁工艺优化 |
2.3.2 油松松花粉破壁前后溶液中营养物质含量对比 |
2.3.3 油松松花粉乳饮料工艺研究 |
2.3.4 油松松花粉乳饮料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测定 |
2.3.5 油松松花粉乳饮料抗氧化性质的探讨 |
2.3.6 油松松花粉乳饮料储藏期的研究 |
2.3.7 油松松花粉乳饮料和普通乳饮料品质对比 |
2.4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油松松花粉破壁优化试验 |
3.1.1 油松松花粉破壁单因素试验 |
3.1.2 超声破壁正交优化试验 |
3.2 油松花粉破壁前后析出至溶液中的营养物质含量对比 |
3.3 油松松花粉乳饮料的工艺研究 |
3.3.1 单因素试验 |
3.3.2 响应面分析和方差分析 |
3.4 油松松花粉乳饮料风味物质的测定 |
3.5 油松松花粉乳饮料体外抗氧化模拟试验 |
3.5.1 DPPH清除能力试验 |
3.5.2 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试验 |
3.6 油松松花粉乳饮料储藏期试验 |
3.7 普通乳饮料与油松松花粉乳饮料品质对比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条件优化及其抗氧化成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猴头菇 |
1.1.1 猴头菇概述 |
1.1.2 猴头菇营养价值 |
1.1.3 猴头菇活性成分及功效 |
1.1.4 猴头菇加工研究进展 |
1.2 南瓜 |
1.2.1 南瓜概述 |
1.2.2 南瓜营养成分及功效 |
1.2.3 南瓜加工研究进展 |
1.3 保健酒 |
1.4 电子鼻技术及应用 |
1.5 抗氧化 |
1.5.1 抗氧化机理 |
1.5.2 猴头菇及南瓜相关抗氧化研究进展 |
1.6 益生菌的保健功能 |
1.7 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猴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条件优化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主要试剂及配制 |
2.1.2 试验方法 |
2.1.2.1 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条件流程 |
2.1.2.2 前期处理 |
2.1.2.3 发酵条件单因素试验 |
2.1.2.4 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条件优化的正交试验 |
2.1.2.5 电子鼻分析 |
2.1.2.6 猴菇南瓜保健酒理化和微生物指标测定 |
2.1.2.7 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液p H的监测 |
2.1.2.8 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液酵母细胞数的监测 |
2.1.2.9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单因素实验 |
2.2.1.1 猴头菇汁与南瓜汁比例对猴菇南瓜保健酒的影响 |
2.2.1.2 初始糖度对猴菇南瓜保健酒的影响 |
2.2.1.3 初始p H对猴菇南瓜保健酒的影响 |
2.2.1.4 酵母接种量对猴菇南瓜保健酒的影响 |
2.2.1.5 发酵温度对猴菇南瓜保健酒的影响 |
2.2.1.6 发酵时间对猴菇南瓜保健酒的影响 |
2.2.2 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条件优化正交试验 |
2.2.3 基于电子鼻的数据分析 |
2.2.3.1 主成分分析(PCA) |
2.2.3.2 线性判别分析(LDA) |
2.2.3.2 载荷分析(Loadings) |
2.2.3.3 气味感应强度 |
2.2.4 猴菇南瓜保健酒主要指标测定 |
2.2.5 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过程p H的变化 |
2.2.6 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过程酵母细胞数的变化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猴菇南瓜保健酒抗氧化成分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主要试剂及配制 |
3.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1.3 试验方法 |
3.1.3.1 多糖含量的测定 |
3.1.3.2 黄酮含量的测定 |
3.1.3.3 抗氧化成分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加工处理的猴头菇多糖与黄酮含量 |
3.2.2 不同加工处理的猴头菇抗氧化成分 |
3.2.3 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过程多糖含量的变化 |
3.2.4 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过程中黄酮含量的变化 |
3.2.5 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过程中抗氧化成分分析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保健利亚乳杆菌与嗜热链球菌对猴菇南瓜保健酒抗氧化成分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复合益生菌对猴菇南瓜保健酒p H的影响 |
4.1.2 复合益生菌对猴菇南瓜保健酒酵母细胞数的影响 |
4.1.3 复合益生菌对猴菇南瓜保健酒多糖的影响 |
4.1.4 复合益生菌对猴菇南瓜保健酒黄酮的影响 |
4.1.5 复合益生菌对猴菇南瓜保健酒抗氧化成分的影响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复合益生菌对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过程中p H的影响 |
4.2.2 复合益生菌对猴菇南瓜保健酒酵母细胞数的影响 |
4.2.3 复合益生菌对猴菇南瓜保健酒多糖的影响 |
4.2.4 复合益生菌对猴菇南瓜保健酒黄酮的影响 |
4.2.5 复合益生菌对猴菇南瓜保健酒抗氧化性的影响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5.1 结论 |
5.1.1 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条件优化 |
5.1.2 猴菇南瓜保健酒多糖、黄酮含量及抗氧化成分分析 |
5.1.3 复合益生菌对猴菇南瓜保健酒各理化因素的影响 |
5.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10)红枣枸杞复合系列产品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原料概述 |
1.1.1 红枣的分布情况及营养价值 |
1.1.2 红枣的加工现状 |
1.1.3 红枣加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1.1.4 枸杞的简述及分布情况 |
1.1.5 枸杞的营养价值及功效作用 |
1.1.6 枸杞的加工现状 |
1.1.7 枸杞加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1.2 相关产品的研究现状 |
1.2.1 果糕 |
1.2.2 果丹皮 |
1.2.3 果酱 |
1.2.4 果冻 |
1.3 红枣枸杞复合产品研制的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4.1 红枣枸杞复合果糕的研制 |
1.4.2 红枣枸杞复合果丹皮的研制 |
1.4.3 红枣枸杞复合果酱的研制 |
1.4.4 红枣枸杞果复合果冻的研制 |
第二章 红枣枸杞果糕的研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原辅料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1.3 工艺流程 |
2.1.4 操作要点 |
2.1.5 红枣汁与枸杞汁不同比例的影响 |
2.1.6 单因素试验设计 |
2.1.7 Box-Benhnken中心组合实验设计 |
2.1.8 烘烤温度的选定 |
2.1.9 测定方法 |
2.1.10 感官评价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果糕中红枣汁、枸杞汁的最佳质量比例的确定 |
2.2.2 果糕中蔗糖含量的确定 |
2.2.3 果糕中柠檬酸含量的确定 |
2.2.4 复合果糕中胶凝剂的选用及质量比例的确定 |
2.2.5 产品配方的优化组合 |
2.2.6 红枣枸杞复合果糕的工艺参数的确定 |
2.3 红枣枸杞复合果糕质量标准 |
2.3.1 感官指标 |
2.3.2 理化指标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红枣枸杞复合果丹皮的研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原材料 |
3.1.2 主要仪器设备 |
3.1.3 工艺流程 |
3.1.4 操作要点 |
3.1.5 产品配方的单因素试验 |
3.1.6 产品配方的优化组合 |
3.1.7 测定方法 |
3.1.8 感官评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果丹皮中红枣、枸杞最佳比例的确定 |
3.2.2 果丹皮干燥温度与时间的确定 |
3.2.3 果丹皮中白砂糖含量的确定 |
3.2.4 果丹皮中柠檬酸含量的确定 |
3.2.5 果丹皮胶体含量的确定 |
3.2.6 胶凝剂添加量对果丹皮品质的影响 |
3.2.7 复合果丹皮最优配方的确定 |
3.2.8 复合果丹皮的工艺参数的确定 |
3.3 产品指标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红枣枸杞果酱的研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原辅料 |
4.1.2 主要仪器设备 |
4.1.3 工艺流程 |
4.1.4 操作要点 |
4.1.5 红枣枸杞复合果酱单因素试验 |
4.1.6 Box-Benhnken中心组合实验设计 |
4.1.7 评定方法 |
4.1.8 测定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红枣枸杞复配比对果酱品质的影响 |
4.2.2 白砂糖含量对果酱品质的影响 |
4.2.3 柠檬酸添加浓度对果酱品质的影响 |
4.2.4 凝胶剂添加量对果酱感官品质的影响 |
4.2.5 产品配方的优化组合 |
4.3 红枣枸杞复合果酱质量标准 |
4.3.1 感官指标 |
4.3.2 理化指标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红枣枸杞果冻的研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主要设备 |
5.1.3 工艺流程 |
5.1.4 操作要点 |
5.1.5 单因素试验 |
5.1.6 Box-Benhnken中心组合实验设计 |
5.1.7 果冻质构特性的测定 |
5.1.8 果冻感官评价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红枣汁和枸杞汁配比及用量的确定 |
5.2.2 凝胶剂的选择及用量的确定 |
5.2.3 白砂糖用量的确定 |
5.2.4 果冻中柠檬酸含量最佳配比的确定 |
5.2.5 产品配方的优化组合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论文的创新点 |
6.3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四、利用西部资源枸杞生产酸奶的工艺与配方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青稞制品加工研究进展[J]. 吴舒颖,高纪儒,杜艳,常明,陈正行,李永富.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1(21)
- [2]黑枸杞牦牛酸奶的制备工艺探究[J]. 李文浩,马琳,张建华,桑巴,肖立成,郭卫兴,王红,张雁平.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21(05)
- [3]五味子深加工产品研究进展[J]. 邵士凤. 轻工科技, 2021(10)
- [4]响应面法优化干酪风味发酵乳的发酵工艺[J]. 陈文璐,刘妍妍,巩燕妮. 食品工业科技, 2021
- [5]亲水胶体-红薯淀粉复合物的流变特性及其应用研究[D]. 孙蓬. 烟台大学, 2021(12)
- [6]红枣相关产品的研究进展[J]. 张云亮,范洪臣,窦博鑫,张阳阳,张丽丽,刘颖. 保鲜与加工, 2021(04)
- [7]奇亚籽益生菌羊乳制品的制备及代谢组学研究[D]. 毛耀龙.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
- [8]油松松花粉乳饮料的研制和品质研究[D]. 吴昊远.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3)
- [9]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条件优化及其抗氧化成分分析[D]. 王雪儒. 广西大学, 2020(07)
- [10]红枣枸杞复合系列产品的研制[D]. 唐秋菊. 石河子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