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析饮食业油烟污染防治现状、问题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林子吟,林立,戴郡[1](2020)在《上海市餐饮油烟污染控制及管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章从法规标准制定和管理机制创新方面,梳理了国家及上海市关于餐饮油烟污染控制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对上海市餐饮油烟在线监控、第三方治理模式以及餐饮集聚区的统一监管等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并从完善法规规范和管理机制、建立统一监管平台以及推进社会化治理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欧阳雨川[2](2020)在《高压静电—DBD联用技术脱除餐饮油烟的实验研究与效果评价》文中认为餐饮油烟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其严重影响大气环境与人体健康。除含油颗粒物之外,餐饮油烟中还含有浓度较高、种类复杂的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其不仅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且作为大气中细颗粒物(PM2.5)与O3的重要前体物质,对大气环境造成明显影响。因此,研究高效的油烟净化器对餐饮油烟的治理有着重要意义。本实验针对“板-板”式静电式油烟净化器及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s,DBD),在各设备运行参数下结合进入设备前后的油烟浓度、VOCs各组分浓度及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模拟,探究了其治理效率的影响因素。确定静电式油烟净化器综合最佳参数后与DBD装置联用,对VOCs浓度较高的烧烤油烟进行了实验治理,研究了两种设备联用对油烟和VOCs的治理效率。同时,本实验分析了烧烤油烟VOCs的产生特征,利用健康风险评估模型与最大增量反应活性系数法(Maximum Incremental Reactivity,MIR)计算了实验设备各采样点VOCs的致癌风险(Lifetime Cancer Risk,LCR)、非致癌风险(Hazard Index,HI)和O3生成潜势(Ozone Formation Potential,OFP)。实验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对“板-板”式静电油烟净化器的设备参数如:电压(10 kV-14 kV)、设备内烟气流速(1.3 m/s-2.0 m/s)、静电模块数(1-2组),对设备治理效率的影响进行了实验探究,结果显示对于30 mg/m3左右的餐饮油烟,在设备参数:静电模块数2组、通过设备流速1.425 m/s、电压13 kV的条件下,“板-板”式静电式油烟净化器的最高治理效率可达98%,出口基准浓度<0.5 mg/m3,理想治理风量1475 m3/h。静电式油烟净化器的实际最大治理风量主要受设备内烟气流速分布均匀程度影响。(2)在综合考虑后,采用最佳参数即两组静电模块、电压为13 kV、设备中心断面流速1.9 m/s、通过风量900 m3/h左右时,实验中静电式油烟净化器对烧烤油烟VOCs平均治理效率可以达到41.5%;在同时段30 kV下DBD设备对VOCs的平均治理效率达到了76.6%,两种设备联用对VOCs理效率为86.3%,对油烟去除效率达到97.7%,其对VOCs单独组分治理效率可能与目标物化学键稳定性与化学反应活性有关。(3)检出的烧烤油烟VOCs共68种,总浓度为11402.06μg/m3,成分以烷烃、烯烃和芳香烃为主。致癌风险值(LCR)计算结果表明,油烟VOCs中正己烷、1,3-丁二烯和1,2-二氯乙烷LCR值位于1?10-6~1?10-4之间,具有潜在致癌风险;苯的LCR值大于1?10-4,具有高致癌风险;非致癌风险值(HI)值计算结果表明其中丙烯醛和苯HI值(596.6和5.4)均大于1,存在很强的非致癌风险。实验中烧烤油烟VOCs的OFP总值为50401.51μg/m3,主要OFP贡献物质有:丙烯(35.5%)、1-丁烯(14.8%)、丙烯醛(13%)。(4)对于致癌风险物质苯,在经过静电式油烟净化器处理后,苯的高致癌风险与非致癌风险仍存在;与DBD联用处理后,苯的高致癌风险降至潜在致癌风险,非致癌风险消除。正己烷、1,3-丁二烯和1,2-二氯乙烷仍具有潜在致癌风险。另外,丙烯醛的非致癌健康风险在经过静电式油烟净化器与DBD联用治理后仍然存在,但HI值降低了92.6%。静电式油烟净化器减少了51.4%的烧烤油烟VOCs的OFP贡献总值,与DBD联用后,对烧烤油烟VOCs的OFP贡献总值削减率达到了92.7%。
高嘉利[3](2020)在《我国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立法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低快速增长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餐饮业的兴旺发展,成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繁荣经济、提高人民物质水平方面起到积极作用。然而由于餐饮业油烟管理中存在的选址不当、油烟净化设施运行不当、监管不到位、联动执法机制缺失等问题,餐饮油烟污染已成居民投诉的高频问题,不但导致餐饮服务业经营者与相邻住户关系紧张,造成社会不安定因素,也造成环境污染,危害公众健康,不利于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解决餐饮业油烟的污染问题,应该将突破口放在对餐饮业油烟污染的现状上,以全方位多角度掌握我国各个地区油烟污染差异状况和治理情况为基础,再结合各个省市、各个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以分类的形式,有针对性的展开管理。第一步,必须彻底理解并掌握我国相关法律中涉及油烟污染的规定,同时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遵照上述法律予以彻底的贯彻落实。第二步,应当对我国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的立法现状进行分析,并从立法体系、监督管理体制、相关基本法律制度、立法中的法律责任四个角度发掘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第三步,针对餐饮业油烟污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建议。首先,国家可总结各地区实践经验,出台专项法规完善社会管理机制。其次,修订已有的油烟污染排放标准。同时,各地区也应积极开展立法实践来遏制油烟污染。最后,在具体的立法内容建议中应明确要建立高效的餐饮业油烟污染监管机制,并且完善基本法律制度、明确餐饮业油烟污染的法律责任,拓展餐饮业油烟污染的救济途径。
王恒嘉,王旭,董大伟[4](2019)在《我国餐饮业大气污染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餐饮油烟作为重要的大气污染源,虽然近年来加大了对其治理力度,但是其污染防治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从管理制度现状及油烟治理技术现状出发,系统分析了我国现阶段餐饮业大气污染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希望餐饮业大气污染问题能够引起足够重视,为管理部门制订和完善餐饮业污染防治管理体系提供借鉴。
杨成炜[5](2019)在《高校食堂油烟净化工艺改造设计及运行参数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餐饮业所带来的油烟污染一直是人们关注且急需解决的问题。油烟中含有醛、酮、酸、醇等多种有毒有害成分,若不能有效去除,不仅会影响大气环境质量,还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因此,为充分去除油烟污染物,改善城市空气质量,需对现有油烟净化技术和设备进一步优化。本文以兰州某高校食堂为设计对象,通过对食堂原有油烟净化工艺进行设计、改造和优化,以解决食堂油烟过量排放的问题。研究过程中选取油烟浓度、油烟颗粒物浓度和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浓度作为检测指标,分析复合工艺对餐饮油烟的净化效果,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对食堂油烟排放情况及净化措施进行调查,分析食堂现存油烟污染问题。以原有油烟净化系统为基础,选取液体喷淋+静电沉积+紫外光解的复合工艺来净化油烟,并对油烟净化设备的运行原理进行研究分析。(2)对静电式油烟净化器和紫外光解装置的主要参数进行设计计算,并依照设计安装静电式油烟净化器和紫外光解装置,并向运水烟罩中添加化油剂。(3)对改造后的油烟净化工艺进行效果监测,结果表明,该工艺对油烟的去除率高达87.3%,对油烟颗粒物的去除率为67.9%,对TVOC的去除率为61.5%。三项污染指标的排放浓度均低于最新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1488-2018)的油烟排放浓度限值。(4)对改造后油烟净化工艺的运行参数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运水烟罩中添加化油剂,对油烟的去除率可提高至39.62%,对颗粒物的去除率为50.10%,对TVOC的去除率为30.03%;静电油烟净化器在运行42天后净化效率大幅度下降,油烟无法达标排放,需定期清洗电极板以保证较高的净化效率;另外,研究了紫外灯管数量对油烟净化的影响,发现灯管数量越多,即油烟被紫外光照射的时间越长,紫外光解装置对油烟中TVOC的净化效率越高。现场总效率监测和优化实验证明了该复合工艺不仅可以弥补单一工艺的不足,同时能够对油烟中的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进行有效治理,最终使油烟浓度、油烟颗粒物浓度以及TVOC浓度都能够满足最新的油烟排放标准,进而很好地解决了食堂油烟污染问题,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童冠琴[6](2019)在《城市饮食行业油烟污染协同治理研究 ——基于萧山区的实践分析》文中认为民以食为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消费观念正逐步发生改变,外出就餐也更趋经常化,饮食行业蓬勃发展。饮食行业的发展在给市民生活带来美味和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环境问题,诸如油烟、污水、噪音等等。而这其中,油烟污染因其污染大气,且排放的气体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加之执法处理难、易反复等特点,不仅成了市民环保投诉的热点和难点之一,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和健康中国建设的一块绊脚石。如何治理城市饮食行业油烟污染,优化生态环境,打造健康城市,成为摆在政府部门和社会面前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西方发达国家由于饮食方式单一、饮食行业规模小、密度低且前期规划设计好等因素,饮食行业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油烟污染影响并不明显。而当前我国城市饮食行业油烟污染投诉时有发生,污染防治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之一,自十九大以来,越来越引起政府和社会公众的重视。各城市积极开展油烟污染治理工作,污染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我国城市饮食行业油烟污染的治理模式,党委政府部门仍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其他相关利益主体参与度并不高,多主体间的协同还处在协同程度低、协同范围小的初期阶段。随着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单一的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的城市饮食行业油烟污染治理模式难以取得显着的治理效果,饮食行业油烟污染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已成为大势所趋。本文以萧山区的饮食行业油烟污染治理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剖析当前该行业油烟污染治理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立足协同治理和国家—社会理论,进而把城市饮食行业油烟污染治理置于多元协同治理的模式下,通过厘清政府、市场、社会的职责边界,完善相关法律体系,拓宽社会参与渠道,优化信息共享机制,健全治理保障机制,强化监督问责机制,深化利益协调机制等方式,对多主体如何参与饮食行业油烟污染治理进行深入探讨,为我国城市饮食行业污染治理提供整合性分析框架和模式借鉴。
邢启飞,银利利,吕玉新[7](2019)在《河南省餐饮业油烟排放监测方法简析》文中研究表明从河南省餐饮业油烟监测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执行国家标准《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B 18483-2001)和地方标准《餐饮业油烟污染物排放标准》(DB 41/1604-2018)遇到的相互冲突,从采样位置、采样次数、监测方法、采样工况以及排放浓度折算这五个方面,对饮食业油烟监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提出了便携式监测方法缺少标准依据。在今后的标准修订中,建议直接以排气管实测的油烟排放浓度和所要求执行的浓度限值进行比较评价。也可加设排放量限值,以更好地管理餐饮业油烟排放。
岳浩[8](2019)在《北京市餐饮业VOCs排放特征及减排潜力分析》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餐饮业发展迅速,由此餐饮源成为重要的VOCs固定污染源,对餐饮工作人员以及周围居民造成严重的健康危害,同时对大气环境质量产生巨大影响。因此本文选取了北京市5家典型餐饮单位作为典型代表,进而对北京市餐饮业VOCs的排放特征、处理现状、减排潜力等方面进行了以下研究。首先本文研究的5家餐饮单位中包含三种菜系,分别为家常菜、烤肉以及东北菜。在这三种菜系中,家常菜的排放浓度最高,达到了752 μg/m3,高于东北菜的598.11 μg/m3以及烤肉的647.73 μg/m3。家常菜排放的VOCs中醛酮类物质浓度较高,主要污染物质为苯和丙酮,同时正己烷、丙酮以及甲苯的臭氧生成潜力较高。在烤肉中芳香烃、醛酮类物质的浓度较高,主要污染物为苯和丙酮,其浓度分别为101.14μg/m3以及253.24μg/m3,同时甲苯的臭氧生成潜力最高。东北菜的排放特征有别于其他菜系,烷烃的排放量处于很高的水平,其中正已烷的浓度最高,达到194.39 μg/m3,正已烷、甲苯、丙酮是其主要污染物质。基于对浓度和臭氧生成潜力的分析,本文将甲苯、丙酮以及正已烷视为餐饮VOCs的特征污染物。其次,本文选择目前运用较为广泛的吸附法,对甲苯以及丙酮分别进行了吸附性能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NKF-5型分子筛作为吸附剂,相对于活性炭,其对甲苯和丙酮表现出较好的吸附效果,随着硅铝比的提高,吸附量有明显的提高。同时吸附质的浓度对吸附量的高低产生较大的影响,随着吸附质浓度的提高,吸附量有显着的下降。同时分子筛对甲苯和丙酮表现出不同的吸附量。所以面对复杂的餐饮油烟VOCs排放情况,单一的控制手段能够达到的效果有限,需要多种技术相互结合来满足对排放强度的要求。最后,本文对北京市餐饮业VOCs的排放量和减排潜力进行了计算和预测,通过便携式仪器以及GC/MS的检测数据得知,北京市餐饮业VOCs的平均排放浓度为12.4 μg/m3,依据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统计数据得知,2018年北京市餐饮业VOCs排放量为22236t。预计到2025年,VOCs排放量将达到43330 t,基于目前净化设施的实际净化效率平均为38%,则到2025年,北京市餐饮单位VOCs的减排潜力将达到27992.24 t。
张洋[9](2019)在《餐饮行业及园区喷涂工艺污染控制现状及减排潜力分析》文中认为随着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人为源大气污染物排放研究日益成为学术研究热点,近年来,以餐饮业和园区喷涂企业为代表的较小规模污染源排放问题逐渐被关注。本文通过排放标准、控制措施、危害、排放测试研究、排放清单研究五部分,分别对典型城市餐饮业和喷涂企业污染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控制对策建议。(一)餐饮以菏泽市为例,采用逐户摸排的方式获得辖区内餐饮单位的基本状况,最终建立了餐饮行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研究发现,(1)菏泽市共有餐饮单位9259家,其中大型占4%、中型占14%、小型为82%,其分布与人口聚居及流动相关,空气质量数值模拟应考虑这些因素。(2)餐饮单位的员工人数和餐位数均与表征单位规模的灶头数呈显着的相关关系,前者遵守y=2.5x1.3(R2=0.93),后者遵守y=23.0x1.5(R2=0.98),这些关系丰富了表征企业规模的手段。(3)在全部被调查的企业中,安装油烟净化设备的仅占45%,大、中、小型企业油烟净化设施的安装比例分别为64%、59%、41%,相应油烟净化率的算术平均值分别为52.80%、49.10%、32.10%,显示餐饮单位规模越大,越重视油烟的净化。(4)菏泽市餐饮行业污染来自于油烟及燃料两个部分,其中SO2、NOx、NH3和CO主要来源于燃料使用,而PM10、PM2.5、VOCs、BC、OC则由燃料和油烟二者共同产生,但一般由油烟主导(>90%)。(5)餐饮行业的能源结构,以气体燃料为主,占比达到了76%,液体燃料、煤、生物质占比分别为6%、11%、7%,电能占比尚不足1%。该研究对了解餐饮源基本状况、把握更多的活动水平表征参数、编制餐饮源排放清单及修订国家饮食油烟排放标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二)通过对苏州高新区调研走访详细介绍了园区企业工艺污染控制手段:活性炭、喷淋、光催化等;净化效率约40%;VOCs排放量:数百千克至几十吨不等;存在问题:净化效率低、无组织排放占比高、原辅料VOCs占比高,获得了该行业的基本活动水平,并对餐饮行业和园区喷涂企业的减排手段和减排空间进行研究。研究发现餐饮行业通过使用清洁燃料和严格达标排污可减排空间在47%以上,园区喷涂企业在加强管理,提高废气收集处理效率,使用清洁原辅料等方面也拥有较大(78.53%)的减排空间。
丁瑶[10](2018)在《餐饮业油烟污染的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民以食为天”是中国人亘古不变的传统观念。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餐饮业也不断繁荣起来,随之而来的是餐饮业经营中,烹饪产生油脂、热氧化裂解产生的混合物以及其他有机物,在污染环境的同时也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餐饮油烟污染与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一样,并称为大气污染的三大元凶,餐饮油烟污染的治理已经迫在眉睫。研究餐饮业油烟污染的法律治理问题,在油烟治理技术性手段难以达标的情况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解决餐饮业油烟的污染问题,可以从研究餐饮业油烟污染的现状着手,在深入了解全国各城市餐饮油烟污染不同现状与治理状况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分类管理。首先要从餐饮单位的选址这一源头控制餐饮业入驻,做到合理规划餐饮业选址布局。其次要对营业中的餐饮单位进行定时监管,监测其是否正常运行油烟处理设备及油烟排放是否超标,对于违法行为,及时进行整治与处罚,在必要时,还可以建立城建、环保、城管、工商、卫生等部门的联动机制,便于治理过程中及时分享信息,取得较好的治理效果。第三,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以下简称《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一百一十八条规定的三种违法行为要承担的法律责任,需要透彻理解,并在实际操作中严格执行。本文的研究成果,初步探寻了我国餐饮业油烟污染的现状和一些地方的具体治理实践,同时揭示了法律、法规、规章在此方面的欠缺,对于帮助人们作进一步深入探讨研究,以便更好地进行餐饮业油烟污染的治理,具有较好的参考和利用价值。
二、浅析饮食业油烟污染防治现状、问题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饮食业油烟污染防治现状、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2)高压静电—DBD联用技术脱除餐饮油烟的实验研究与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餐饮油烟概述 |
1.1.1 餐饮油烟的定义 |
1.1.2 餐饮油烟污染现状 |
1.1.3 餐饮油烟污染的成因及危害 |
1.1.4 相关控制标准 |
1.2 国内外餐饮油烟的治理技术 |
1.2.1 国内治理技术 |
1.2.2 国外治理技术 |
1.3 静电式油烟净化器 |
1.4 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技术 |
1.4.1 等离子体概念 |
1.4.2 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技术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1.6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设备的设计与安装 |
2.1.1 油烟发生装置 |
2.1.2 油烟净化装置 |
2.1.3 烟道与采样点位 |
2.1.4 风机 |
2.2 实验工况的测定与方法 |
2.2.1 烟温和湿度的测定 |
2.2.2 烟气流速的测定 |
2.2.3 烟气流量与标况流量的测定 |
2.3 静电式油烟净化器烟道内的CFD模拟 |
2.3.1 计算流体力学(CFD)简介 |
2.3.2 ANSYS Fluent简介 |
2.3.3 3D模型的建立与网格的划分 |
2.3.4 相关参数与边界条件 |
2.4 餐饮油烟浓度检测的材料与方法 |
2.4.1 方法依据 |
2.4.2 仪器与设备 |
2.4.3 采样方法 |
2.4.4 分析方法 |
2.5 餐饮油烟中VOCs的检测仪器与方法 |
2.5.1 方法依据 |
2.5.2 仪器与设备 |
2.5.3 采样方法 |
2.5.4 分析方法 |
2.5.5 油烟发生浓度的控制方法 |
2.6 健康风险评估方法 |
2.7 臭氧生成潜势评估方法 |
2.8 实验流程 |
2.8.1 静电式油烟净化器测试阶段 |
2.8.2 静电式油烟净化器与DBD联用测试阶段 |
第三章 高压静电处理油烟的影响因素与效果 |
3.1 工况条件测定结果 |
3.1.1 等速追踪采样法的跟踪率 |
3.1.2 各监测点位风速随风机频率的变化 |
3.1.3 进出口风量随风机频率变化 |
3.2 各参数下设备出口油烟浓度达标情况 |
3.3 进口油烟浓度与治理效率关系 |
3.4 流速对净化器治理效率的影响探究 |
3.5 电压对净化器治理效率的影响探究 |
3.6 静电模块数量与净化器治理效率的关系探究 |
3.7 Fluent模拟结果 |
3.8 设备最佳参数的选择及设备的改进 |
3.8.1 实验设备最佳参数选择 |
3.8.2 设备的改进与提升 |
3.9 高压静电沉降油烟的机理探讨 |
3.9.1 宏观机理 |
3.9.2 微观机理 |
3.10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压静电与DBD联用对烧烤油烟净化效果评价 |
4.1 静电式油烟净化器对VOCs的净化能力 |
4.1.1 选用的静电式油烟净化器参数 |
4.1.2 静电式油烟净化器对各种类VOCs的净化能力 |
4.2 DBD对油烟中VOCs的去除效率 |
4.3 静电式油烟净化器与DBD联用效果分析 |
4.3.1 两种设备联用对烧烤油烟颗粒的去除能力 |
4.3.2 两种设备联用对烧烤油烟中VOCs的净化能力 |
4.3.3 对高压静电及介质阻挡放电降解VOCs机理的推断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处理前后油烟中VOCs的健康风险评估与臭氧生成潜势 |
5.1 烧烤油烟中VOCs的成分分析 |
5.2 烧烤油烟VOCs的致癌与非致癌风险评估 |
5.3 烧烤油烟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我国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立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立法的基本问题 |
第一节 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相关概念 |
一、餐饮业的概念 |
二、餐饮业油烟污染的概念及特征 |
第二节 餐饮业油烟污染的现状、危害 |
一、餐饮业油烟污染的现状 |
二、餐饮业油烟污染的危害 |
第三节 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意义 |
一、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保障公众健康的现实需要 |
二、健全监督管理体制的需要 |
第二章 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的立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的立法现状 |
一、中央层级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立法现状 |
二、地方层级的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立法现状 |
三、我国主要地区油烟排放标准概况 |
第二节 我国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立法存在的问题 |
一、我国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的法律制度体系尚不完善 |
二、我国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监督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
三、我国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基本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
四、我国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立法的法律责任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立法的完善 |
第一节 完善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 |
一、国家总结各地立法经验出台专项法规 |
二、修订油烟污染排放标准 |
三、出台专项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
第二节 我国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立法具体内容建议 |
一、建立高效的餐饮业油烟污染监管机制 |
二、完善餐饮业油烟污染的社会管理机制 |
三、完善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基本法律制度 |
四、明确餐饮业油烟污染的法律责任 |
五、拓展餐饮业油烟污染的救济途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我国餐饮业大气污染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餐饮业大气污染环境管理现状 |
1.1 政策、法律法规 |
1.2 油烟排放标准 |
2 餐饮业油烟污染治理技术现状 |
2.1 机械式净化 |
2.2 湿式净化 |
2.3 静电式净化 |
2.4 紫外光解法 |
2.5 复合式净化 |
3 我国餐饮油烟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3.1 缺少对油烟排气筒高度的规定 |
3.2 餐饮服务单位规模划分标准模糊 |
3.3 未贯彻预防为主原则和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
3.4 油烟净化设备选择不合理 |
4 建议 |
4.1 增加对排气筒高度的规定 |
4.2 明确饮食业单位规模划分标准 |
4.3 强化环保审批与公众参与机制 |
4.4 科学选择油烟净化设备 |
5 结语 |
(5)高校食堂油烟净化工艺改造设计及运行参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餐饮油烟概述 |
1.2.1 餐饮油烟的形成 |
1.2.2 餐饮油烟的组成 |
1.2.3 餐饮油烟的危害 |
1.3 餐饮油烟净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
1.4 研究方法、内容、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及内容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油烟浓度 |
2.1.1 仪器条件与采样方法 |
2.1.2 样品处理及分析方法 |
2.2 颗粒物浓度 |
2.2.1 仪器条件与采样方法 |
2.2.2 样品处理及分析方法 |
2.3 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浓度 |
第三章 油烟净化系统工艺比选与理论分析 |
3.1 引言 |
3.2 食堂现状调查与分析 |
3.2.1 现状调查 |
3.2.2 原因分析 |
3.3 工艺的分析与比选 |
3.3.1 工艺的选定原则 |
3.3.2 工艺的比选 |
3.4 油烟净化设备的工作原理 |
3.4.1 运水烟罩原理 |
3.4.2 静电式油烟净化器原理 |
3.4.3 紫外光解机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油烟净化设备工艺改造设计 |
4.1 引言 |
4.2 静电式油烟净化器的设计 |
4.2.1 设计依据 |
4.2.2 主要参数设计计算 |
4.2.3 总体设计 |
4.3 紫外光解装置的设计 |
4.3.1 紫外灯管的选择 |
4.3.2 紫外反应器的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油烟净化系统运行参数优化研究 |
5.1 引言 |
5.2 油烟净化系统改造设计前后去除效率分析 |
5.3 运水烟罩运行优化 |
5.3.1 实验步骤 |
5.3.2 结果分析 |
5.4 静电式油烟净化器运行优化 |
5.4.1 实验步骤 |
5.4.2 油烟净化器清洗前后去除效率分析 |
5.4.3 油烟净化器清洗周期 |
5.5 紫外光解装置运行优化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创新点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城市饮食行业油烟污染协同治理研究 ——基于萧山区的实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可能的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城市饮食行业 |
2.1.2 油烟污染 |
2.2 理论基础 |
2.2.1 协同治理 |
2.2.2 国家-社会关系理论 |
3 萧山区城市饮食行业油烟污染治理现状分析 |
3.1 萧山区社会经济和饮食行业发展概况 |
3.1.1 萧山区社会经济发展梗概 |
3.1.2 萧山区饮食行业发展概略 |
3.2 萧山区饮食行业油烟污染治理现状 |
3.2.1 治理主体的职责分工 |
3.2.2 治理主体的运行机制 |
3.2.3 萧山区油烟污染治理效果的阐释 |
4 萧山区油烟污染协同治理困境探析 |
4.1 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
4.2 政府角色尚未厘清 |
4.3 社会参与机制存在缺陷 |
4.4 市场主体作用尚未发挥 |
4.5 协同治理理念还未形成 |
4.6 信息交流平台有待拓宽 |
5 城市饮食行业油烟污染协同治理之策略 |
5.1 厘清政府市场社会的职责边界 |
5.1.1 坚持政府主导作用,加强事前规划和事中事后监管 |
5.1.2 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敦促经营主体的积极参与 |
5.1.3 构建多主体参与平台,营造共治良好氛围 |
5.2 完善相关法律体系 |
5.2.1 推进污染防治立法工作 |
5.2.2 加快法规规章清理修订 |
5.2.3 增强油烟污染执法力度 |
5.3 强化社会参与机制 |
5.3.1 增强公众环保意识 |
5.3.2 加强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 |
5.3.3 拓宽社会参与渠道 |
5.4 健全协同治理保障机制 |
5.4.1 优化信息共享机制 |
5.4.2 深化利益协调机制 |
5.4.3 强化监督问责机制 |
6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河南省餐饮业油烟排放监测方法简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餐饮业油烟监测方法的标准 |
1.1 国家标准 |
1.2 地方标准 |
1.3 两种标准间的冲突 |
1.3.1 便携式油烟检测方法的提出 |
1.3.2 连续采样次数方面的冲突 |
1.3.3 分析结果处理方面的冲突 |
2 油烟排放监测中应注意的问题 |
2.1 采样位置 |
2.2 采样次数 |
2.3 监测方法 |
2.4 采样工况 |
2.5 排放浓度折算 |
3 确保油烟监测数据质量的对策建议 |
3.1 正确理解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关系 |
3.2 管理部门督促企业规范采样位置 |
3.3 由专业检验检测机构实施监测 |
3.4 指派专业人员对工况实施监督 |
3.5 以实测浓度进行评价比较 |
4 结语 |
(8)北京市餐饮业VOCs排放特征及减排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餐饮业油烟VOCs排放标准 |
1.2.2 餐饮业VOCs主要控制技术 |
1.2.3 餐饮业VOCs排放特征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北京市餐饮业VOCs的排放特征分析 |
2.1 前言 |
2.2 采样点的选择 |
2.3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
2.3.1 样品采集方法 |
2.3.2 样品分析方法 |
2.3.3 实时检测分析方法 |
2.4 餐饮业不同菜系的排放特征 |
2.5 餐饮业不同油品的排放特征 |
2.6 不同净化工艺的排放特征 |
2.7 臭氧生成潜力分析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分子筛对VOCs特征污染物的吸附性能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原材料与仪器设备 |
3.2.1 实验原料 |
3.2.2 仪器设备 |
3.3 分子筛的表征 |
3.3.1 扫描电镜表征(SEM) |
3.3.2 红外光谱表征(FT-IR) |
3.3.3 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分析 |
3.4 分子筛吸附性能实验装置 |
3.4.1 动态吸附实验装置 |
3.4.2 静态吸附实验装置 |
3.5 分子筛吸附性能分析 |
3.5.1 吸附容量的测定 |
3.5.2 吸附动力学分析 |
3.5.3 分子筛表征分析 |
3.6 吸附性能实验结果 |
3.6.1 动态吸附实验结果 |
3.6.2 静态吸附实验结果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北京市餐饮业VOCs减排潜力研究 |
4.1 前言 |
4.2 餐饮业VOCs减排潜力研究现状 |
4.3 餐饮业VOCs排放量分析 |
4.3.1 餐饮业VOCs排放量计算方法 |
4.3.2 抽样检测法计算VOCs排放量 |
4.3.3 排放因子法计算VOCs排放量 |
4.3.4 餐饮业VOCs排放量预测 |
4.4 餐饮业VOCs减排潜力分析 |
4.4.1 减排潜力计算方法 |
4.4.2 餐饮业VOCs净化设施效率分析 |
4.4.3 餐饮业VOCs减排潜力分析 |
4.4.4 餐饮业VOCs减排潜力预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与作者简介 |
附件 |
(9)餐饮行业及园区喷涂工艺污染控制现状及减排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餐饮行业研究综述 |
1.1 餐饮行业油烟排放标准 |
1.2 餐饮油烟控制措施 |
1.3 餐饮油烟的危害 |
1.4 餐饮行业排放测试类研究 |
1.4.1 油烟的成分和一般研究方式 |
1.4.2 餐饮油烟中不同成分研究进展 |
1.5 餐饮行业排放清单研究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菏泽地区餐饮行业活动水平调查及排放清单计算 |
2.1 调查及计算方法 |
2.1.1 活动水平的调查 |
2.1.2 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 |
2.1.3 燃料使用中的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规模分布与地理分布规律 |
2.2.2 餐饮单位餐位数、员工人数与基准灶头数的关系 |
2.2.3 油烟净化状况分析 |
2.2.4 污染物排放量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以喷涂工艺为代表得苏州高新区企业VOCs排放情况 |
3.1 行业控制政策分析 |
3.2 调研过程和VOCs计算方法 |
3.2.1 调研过程 |
3.2.2 VOCs计算方法 |
3.3 结果和讨论 |
3.3.1 污染物控制措施 |
3.3.2 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餐饮行业及园区喷涂工艺污染减排潜力分析 |
4.1 菏泽地区餐饮行业减排潜力及减排手段 |
4.2 园区喷涂工艺企业减排潜力分析及减排手段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餐饮业油烟污染的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意义和研究目标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的基本问题 |
一、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的概念及其特点 |
(一)油烟污染 |
(二)油烟污染防治 |
(三)油烟污染防治的特点 |
二、餐饮业油烟污染的现状、危害及原因分析 |
(一)餐饮业油烟污染的现状 |
(二)原因分析 |
三、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制度的立法演变 |
(一)餐饮油烟污染防治的萌芽时期(1996年-2000年) |
(二)餐饮油烟污染防治的发展时期(2000年-2015年) |
(三)餐饮油烟污染防治的全面确立时期(2015年-至今) |
第二章 餐饮业油烟污染建设项目的选址 |
一、餐饮业选址的特点 |
(一)自发性强难以控制 |
(二)分布广范围大 |
(三)受投诉的餐饮单位多位于环境敏感区 |
二、餐饮业选址的相关政策与法律规范 |
(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 |
(二)大气污染防治制度中关于餐饮选址的规定 |
三、合理规划餐饮业布局 |
(一)引导餐饮单位合理布局 |
(二)因地制宜分类管理 |
第三章 餐饮业油烟污染的监管模式 |
一、餐饮业油烟污染的现行监管模式 |
(一)环保部门的监管 |
(二)企业自身的自我管理 |
(三)鼓励公众参与监管 |
二、油烟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一)监测手段单一 |
(二)监督缺失 |
(三)行政处罚疲软 |
三、加强餐饮业油烟监管模式 |
(一)丰富监测手段 |
(二)杜绝以罚代管实行管罚结合 |
(三)完善网络数据平台 |
第四章 餐饮业油烟污染管理联动机制 |
一、各有权管理部门及其职能 |
(一)环保部门 |
(二)工商管理部门 |
(三)城管部门 |
二、联动机制缺位产生的问题 |
(一)部门职责界定不明存在多头管理 |
(二)部门间相互推诿管理效率低下 |
(三)缺乏科学规划治理难度大 |
三、建立部门联动机制的建议 |
(一)明确协调各部门职责 |
(二)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鼓励公众参与 |
(三)加大惩治力度 |
第五章 餐饮业油烟污染的法律责任 |
一、城市露天烧烤的法律责任 |
(一)露天烧烤的现状 |
(二)各地政府对于“露天烧烤”的不同规定 |
(三)违反“露天烧烤”禁止性规定的法律后果 |
二、新建餐饮项目的法律责任 |
(一)新建餐饮项目的要求 |
(二)违法新建餐馆的监管主体 |
(三)违法新建餐饮项目的法律后果 |
三、超标排放油烟的法律责任 |
(一)国内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 |
(二)超标排放油烟的监管主体 |
(三)油烟超标排放的法律责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浅析饮食业油烟污染防治现状、问题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海市餐饮油烟污染控制及管理机制研究[J]. 林子吟,林立,戴郡. 环境保护科学, 2020(06)
- [2]高压静电—DBD联用技术脱除餐饮油烟的实验研究与效果评价[D]. 欧阳雨川. 贵州大学, 2020(01)
- [3]我国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立法研究[D]. 高嘉利.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我国餐饮业大气污染问题与对策研究[J]. 王恒嘉,王旭,董大伟. 环境科技, 2019(05)
- [5]高校食堂油烟净化工艺改造设计及运行参数优化研究[D]. 杨成炜. 兰州大学, 2019(03)
- [6]城市饮食行业油烟污染协同治理研究 ——基于萧山区的实践分析[D]. 童冠琴.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2019(12)
- [7]河南省餐饮业油烟排放监测方法简析[J]. 邢启飞,银利利,吕玉新. 黑龙江环境通报, 2019(02)
- [8]北京市餐饮业VOCs排放特征及减排潜力分析[D]. 岳浩.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9]餐饮行业及园区喷涂工艺污染控制现状及减排潜力分析[D]. 张洋. 河南师范大学, 2019(09)
- [10]餐饮业油烟污染的法律问题研究[D]. 丁瑶. 苏州大学, 2018(02)
标签:油烟净化器论文; 静电式油烟净化器论文; 油烟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