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喇嘛寺(雍和宫)(论文文献综述)
张海康[1](2017)在《武安阁建筑保护与利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一步步推进,许多历史建筑遭到了破坏,传统建筑文化正在逐渐流失。在此大的背景下,古建如何去适应其发展值得思考。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阁作为古建类型中的一类,其结构展示出了高超的建筑水平,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体,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然而,在一些有大量古建筑的村落推进美丽乡村的建设或传统特色村镇的建设,就必然要与历史建筑进行对话,而地处河北武安的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与其它历史建筑在类型、形态、建构技艺等方面多有不同。论文以武安阁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分析对比归纳法和系统研究法,从武安阁的地域特征和文化特征等方面入手,出发了解古人在当时营造阁的建筑思想,进而深入剖析武安阁的作用与功能,以此对其空间形态、建构技艺和文化内涵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武安阁类型丰富,广泛存在于各个村镇中,根据阁的种类、空间形态、构架体系与诗词歌赋的意境美,进一步总结出武安阁的特点。通过对武安阁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其当时的技术与当地的人文特色,让人们感受到其所蕴藏的建筑历史文化,进而使其延续下去。武安阁的建筑技术和历史文化还可以应用于现代建筑中,使现代建筑在吸收和利用其技术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多具有地域性的建筑。
王惠敏[2](2011)在《清军难以攻克大小金川之原因探析》文中研究指明乾隆朝两次金川战争历时久、战况惨烈、耗资巨大,对清代乃至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些学者认为这两次战争得不偿失,也有学者将其视为清王朝由盛转衰的标志。也正因此,大小金川战争问题从来都不是一个冷僻的问题,自清代迄今,有不少人对其进行研究。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多以《清高宗实录》、《平定金川方略》、《平定两金川方略》等官书及少量地方志为依托,主要着眼于描绘两次金川战役的过程和结果,以及从清廷的立场出发讨论大小金川战争的性质、影响等问题。因而,为何清军难以攻克大小金川的问题尚无学者进行专门研究,即便偶有涉及,亦不过泛泛而论。有鉴于此,本文尝试运用文献与田野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清军难以攻克大小金川的主客观原因进行深入的探析,即以有关官书为向导,以《金川档》、《军机处录副奏折》、《宫中档朱批奏折》、《宫中档乾隆朝奏折》、《清宫珍藏海兰察满汉文奏折汇编》等相关档案为基础,并结合田野调查资料,着力探究清军难以攻克大小金川的多重原因。就客观因素而言,金川地区险恶的地形、坚固的战碉、恶劣的气候、彪悍善战且同心誓死的番众均给清军的军需运输及战事进程带来巨大的阻遏,使得数万乃至近十万官兵长期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就主观因素而论,首先,乾隆皇帝在对大小金川不甚了解的情况下仓促出兵,并且,每次出兵前均严重低估了作战难度,这不仅给清军的后勤运输造成巨大压力,还直接影响了清军在战争前期的进剿效率;其次,将弁措置不当且相互间失和则直接给清军进剿带来诸多失误,结果既影响士气,又严重阻碍了战争进程;最后,作为清军主力的绿营官兵怯懦畏战,纪律涣散,而作为清军重要补充力量的从征土兵又不足倚恃,这使得大批清军在与强悍善战的大小金川番人进行对抗时,屡屡受挫,甚至不战而溃。从上面对清军难以攻克大小金川之主客观原因的梳理中可以看到,大小金川番人之所以能够以寡敌众,实与其占尽天时地利且擅长山地战有莫大关系,而清军人数虽众、粮饷和武器亦足,却极大受制于作战区复杂、恶劣的环境,以致难以迅速克敌制胜,与此同时,乾隆皇帝和清军将领的诸多失误,及兵丁之怯懦畏战,均不利于清军有效展开各项军事行动,从而阻碍了战事进程。正是这些主客观因素交互作用,使得大批清军难以攻克两金川。在分析清军难以攻克大小金川的主客观原因的基础上,我们会发现,这两次战争背后还蕴着藏的一些深层次问题。首先,第一次金川战争的爆发,是清廷和大金川土司在土司争夺地盘的问题上存在着很难调和的矛盾之结果。其次,交战双方在作战理念上判然有别。再次,在第一次金川战争中,清军处处屡屡受挫实则暴露了当时国家机器存在着许多弊端。最后,清军能够打赢第二次金川战争,反映了当时国家机器具有较强的调适能力和运转效率。
袁国桢[3](2005)在《“腊八粥”溯源》文中提出 把农历十二月称作腊月,始于周代。那时,每逢年末举行祭祀称为"腊祭"。到了唐代,以十二月为腊月更载于典籍《唐书·历志》,腊月的第八天简称"腊八",民间各地有吃"腊八粥"的习俗,从此,"年味"也一天比一天浓郁。相传吃腊八粥与佛教有关。据佛经上说:释迦牟尼成道前,曾四处寻求人生的真谛,苦苦修行多年,一天,他来到北印度的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加雅城南),由于饥饿劳累而晕倒在地。恰巧附近有一牧羊女,她把随身带的用牛马乳汁和米粟、果实煮成的乳糜粥喂他,释迦牟尼终于恢复了元
Kristopher Chung,潘章仙[4](2002)在《喇嘛寺(雍和宫)》文中提出
阿巴德夫[5](2000)在《打鬼节》文中研究表明 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三日至二月初一,北京着名的喇嘛寺——雍和富都要举行传统的“祈原大法会”,法会最后两日要进行的打鬼表演。打鬼是老北京的俗称,民间也有称之为跳神或跳鬼的。居京蒙古族将打鬼叫作跳布扎,而藏语把这种寺院祭神舞称作羌姆。关于这种神舞的起源有许多传说。有文字可考的神舞起源出自《莲花生大师本生传》。莲花生是藏传怫教宁玛派鼻祖、8世纪乌仗那国(今巴基斯坦境内)人。该地就以佛教密宗舞蹈而闻名于世。唐玄宗天宝六年,莲花生入藏传教,在修建寺院的过程中他创编了金刚舞。舞蹈以密教仪式化表演为基础,并引进印度的法器和道具,同时也大量吸收了西藏的土
荧其帧[6](1999)在《牌坊文化探略》文中认为牌坊作为中国特有的建筑形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本文就牌坊的起源、功能及文化内涵等问题加以探讨,并指出牌坊文化是一种值得深入研究的中国的特殊文化现象。
金其祯[7](1996)在《中国建筑一绝──牌坊》文中指出
二、喇嘛寺(雍和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喇嘛寺(雍和宫)(论文提纲范文)
(1)武安阁建筑保护与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相关研究动态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1.4.3.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武安阁的概述 |
2.1 武安阁基本情况 |
2.1.1 位置与环境 |
2.1.2 经济与文化 |
2.2 阁的起源以及在武安地区的发展 |
2.2.1 阁的概念及起源 |
2.2.2 阁在武安地区的产生与发展 |
2.2.3 武安阁现存概况 |
2.3 武安阁的分类 |
2.3.1 武安阁形制分类 |
2.3.2 武安阁的功能分类 |
第3章 武安阁的建筑空间形态特征 |
3.1 武安阁的平面格局 |
3.1.1 总体布局 |
3.1.2 平面形态 |
3.2 武安阁的内外空间形态 |
3.2.1 武安阁的内部空间形态 |
3.2.2 武安阁的外部空间形态 |
3.3 阁的立面造型 |
3.3.1 屋顶 |
3.3.2 庙宇 |
3.3.3 券洞 |
3.4 细部装饰与色彩 |
3.4.1 雕刻 |
3.4.2 彩绘 |
第4章 武安阁的建构技艺 |
4.1 阁的常用木构技术 |
4.1.1 阁的构架体系 |
4.1.2 阁构架的整体性 |
4.1.3 武安阁的构架技术 |
4.1.4 武安阁的细部构造 |
4.2 武安阁及其文化特征 |
4.2.1 阁的文化特征 |
4.2.2 武安阁的匾额楹联 |
第5章 保护与利用 |
5.1 武安阁的保护 |
5.1.1 现状分析 |
5.1.2 存在的问题 |
5.1.3 保护价值 |
5.2 具体保护和改造措施 |
5.2.1 具体保护 |
5.2.2 改造措施——以贺进为例 |
5.3 武安阁的开发利用 |
5.3.1 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前景 |
5.3.2 开发利用的原则 |
5.3.3 开发利用规划 |
第6章 结论 |
6.1 研究的结论 |
6.2 不足之处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2)清军难以攻克大小金川之原因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的提出及意义 |
二、大小金川战争问题研究综述 |
(一) 清代的相关论着 |
(二) 国内外研究概况 |
三、文献资料及田野调查 |
(一) 文献资料 |
(二) 田野调查 |
四、论文的框架 |
第一章 大小金川土司概况及两次金川战争始末 |
第一节 乾隆朝大小金川土司概况 |
(一) 大小金川土司的由来及分布 |
(二) 大小金川土司的地理区位 |
(三) 境内多高山且气候偏寒 |
(四) 大小金川土司的社会概况 |
第二节 乾隆朝两次金川战争始末 |
(一) 清军首次进剿金川 |
(二) 清军再征大小金川 |
小结 |
第二章 地形及战碉与清军两征金川的关系 |
第一节 地形和地貌与清军进剿之关系 |
(一) 跬步皆山且地多负险 |
(二) 境内遍布深林密菁 |
(三) 崖磡陡立且河道狭窄 |
第二节 战碉与清军进剿之关系 |
(一) 川西碉楼的起源、类型及功能 |
(二) 两金川坚碉林立 |
(三) 战碉与清军进剿之关系 |
小结 |
本章附录 |
第三章 天气与清军两征金川的关系 |
第一节 两金川及邻司地区的天气特点 |
(一) 两金川及其邻司地区的天气状况 |
(二) 金川及其邻司地区的天气特点 |
第二节 天气与清军两征金川的关系 |
(一) 雨雪频仍挽运艰难 |
(二) 战事屡遭雨雪阻滞 |
(三) 兵丁夫役久暴雨雪之中 |
第三节 清廷的艰难应对 |
(一) 派善扎达者赴营止雨雪 |
(二) 祈晴、祷祀高山及炮轰雨雪 |
(三) 请喇嘛念经止雨雪 |
小结 |
本章附录 |
第四章 番民与清军两征金川的关系 |
第一节 两金川土司及头人与清军进剿的关系 |
(一) 两金川土司恃强好战 |
(二) 大小头人拼死效命 |
(三) 牢固控制境内番人 |
第二节 大小金川番众与清军进剿之关系 |
(一) 大小金川番众彪悍善战 |
(二) 抵死守御并趁间出击 |
(三) 据险死守且降而复叛 |
小结 |
第五章 清军两征金川的主要失误 |
第一节 乾隆皇帝的主要失误 |
(一) 盲目出兵 |
(二) 草率撤军 |
第二节 清军将帅的主要失误 |
(一) 张广泗、讷亲办理错误且彼此不和 |
(二) 阿尔泰漫无措置·温福等玩忽职守 |
第三节 清军士兵战斗力差 |
(一) 绿营官兵庸懦畏战 |
(二) 从征土兵不堪任用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乾隆朝两次金川战争大事年表 |
(一) 清军首征金川前夕川西各司构衅情况表 |
(二) 乾隆朝首征金川大事年表 |
(三) 清征再征金川前夜川西各司构衅大事记 |
(四) 乾隆朝征两金川大事年表 |
附录二 川西田野调查日志辑要 |
附录三 两金川投诚或被俘番众情况表 |
后记 |
四、喇嘛寺(雍和宫)(论文参考文献)
- [1]武安阁建筑保护与利用研究[D]. 张海康. 河北工程大学, 2017(08)
- [2]清军难以攻克大小金川之原因探析[D]. 王惠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1(09)
- [3]“腊八粥”溯源[J]. 袁国桢. 美食, 2005(01)
- [4]喇嘛寺(雍和宫)[J]. Kristopher Chung,潘章仙. 大学英语, 2002(01)
- [5]打鬼节[J]. 阿巴德夫. 对外大传播, 2000(10)
- [6]牌坊文化探略[J]. 荧其帧. 东南文化, 1999(03)
- [7]中国建筑一绝──牌坊[J]. 金其祯. 中外文化交流, 199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