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儿童肾小球性血尿321例临床与病理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金麒敏,欧键俊,卢富华[1](2021)在《胡桃夹综合征合并肾脏疾病95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胡桃夹综合征(Nutcracker syndrome, NCS)临床特征及其与肾脏疾病的关系,以避免胡桃夹综合征合并肾脏疾病的漏诊。方法:研究对象为2012年12月—2020年9月广东省中医院收治的95例临床表现为蛋白尿和(或)血尿,且入院查左肾静脉彩超提示胡桃夹综合征的患者,主要分析其主要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特点。结果:95例诊断为胡桃夹综合征的患者中,有13例临床表现为孤立性蛋白尿,24例临床表现为孤立性血尿,55例临床表现为蛋白尿合并血尿,2例表现为双下肢水肿,1例表现为入院前尿蛋白阳性,其中47例NCS患者进行了肾穿刺,其病理结果主要以IgA肾病为主,同时伴有微小病变型肾病、膜性肾病等肾脏疾病。结论:NCS患者合并肾脏疾病并不少见,可与多种肾小球疾病共同存在,因此诊断NCS时,需根据病情及时肾穿刺活检术,24 h尿蛋白定量较少或非肾小球源性血尿的患者,应紧密跟踪随访,防止漏诊误诊的发生,而24 h尿蛋白定量较多及出现肾小球源性血尿的患者,更应该行肾穿刺活检术,从而指导合适的治疗方案,以防延误病情。
刘童童[2](2021)在《影响IgA肾病预后中西医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背景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是一种以IgA或IgA为主的免疫球蛋白伴补体C3呈颗粒状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区或系膜及毛细血管壁为病理特点,临床以血尿及蛋白尿为主要表现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IgAN是导致我国终末期肾脏疾病(End stagerenal disease,ESRD)的重要原因,约20%~40%的IgAN患者在发病后的10~20年内进展为ESRD。约半数以上的IgAN患者伴有不同种类的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导致IgAN患者进展为ESRD的风险增加了 10~20倍。因此,对伴有高危因素的IgAN患者及早评估和早期干预意义重大。IgAN属于中医学“尿血”、“尿浊”、“肾风”等病的范畴,其病机多以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特点。IgAN的起病和进展存在着明显的病机演变过程,不同的中医证候与IgAN的病情进展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因此,本研究拟通过文献研究及临床研究两部分内容,探索影响IgAN预后的中西医危险因素,构建IgAN的中西医预后评估模型,以期为IgAN的防治提供参考。研究一:IgA肾病临床及病理证候、证素学特点的文献研究目的探索IgAN不同临床、病理表现的中医证候、证素学特点及病机演变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中有关IgAN中医证候、证素与临床及病理相关性的横断面研究或队列研究。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文献进行信息提取。基于STATA 14.0软件对提取的资料进行定量分析,探讨不同临床指标(蛋白尿、血肌酐、尿素氮)及病理指标(Katafuchi病理评分、病理分级、牛津病理分级)的中医证候、证素学特点。结果共纳入35篇文献,包含7768名IgAN患者,其中男性患者约3738名,女性患者约3886名,涉及14个省份及34个医疗单位。其中包含1项关于儿童Ig AN的研究,7项研究为多中心研究。研究发现,就本虚证而言,脾肾阳虚证患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UTP)水平明显高于气阴两虚证[MD=1.19,95%CI(0.75,1.63)],高于肝肾阴虚证[MD=1.14,95%(CI(0.69,1.59)],高于脾肾气虚证[MD=1.03,95%CI(0.59,1.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脾肾阳虚证患者血肌酐(Scr)水平显着高于气阴两虚证[MD=82.86,95%CI(44.39,121.34)],高于肝肾阴虚证[MD=59.95,95%CI(21.31,98.59)],高于脾肾气虚证[MD=90.69,95%CI(51.64,129.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脾肾阳虚证患者尿素氮(BUN)水平显着高于气阴两虚证[MD=3.66,95%CI(1.27,6.04)],高于脾肾气虚证[MD=3.79,95%CI(1.39,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脾肾阳虚证患者Katafuchi病理积分明显高于气阴两虚证[MD=2.72,95%CI(1.10,4.34)],高于肝肾阴虚证[MD=1.81,95%CI(0.10,3.53)],高于脾肾气虚证[MD=3.29,95%(CI(1.72,4.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病理分级方面,Ⅰ-Ⅱ级病理损伤以脾肾气虚证为主,Ⅲ级病理损伤以气阴两虚证为主,Ⅳ级病理损伤以脾肾阳虚证为主。在牛津病理分级方面,E病理损伤的患者中,脾肾阳虚证的发病率显着高于脾肾气虚证[RR=3.26,95%(CI(1.36,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病理损伤的患者中,肝肾阴虚证的发生率显着高于脾肾气虚证[RR=3.40,95%CI(1.43,8.09)],显着高于气阴两虚证[RR=2.86,95%(CI(1.20,6.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脾肾阳虚证的发病率显着高于脾肾气虚证[RR=3.11,95%CI(1.23,7.87)],显着高于气阴两虚证[RR=2.62,95%(CI(1.04,6.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就标实证而言,1g AN标实证患者的24h-UTP、Scr、BUN及Katafuchi病理积分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病理分级方面,Ⅰ级-Ⅱ级病理损伤以外感风热证为主,Ⅲ级病理损伤以湿热困阻证为主,Ⅳ级-Ⅴ级病理损伤以湿浊内蕴证为主。在牛津分级方面,S病理损伤以外感风热证为主,外感风热证显着高于痰湿瘀阻证[RR=2.46,95%CI(1.01,6.01)],显着高于湿热困阻证[RR=2.30,95%CI(1.14,4.63)]。结论1、脾肾阳虚证IgAN患者的肾功能较差,病理损伤较重。2、随着病理分级的进展,IgAN患者表现为从脾肾气虚证向脾肾阳虚证,从外感风热证到湿浊内蕴证的转变。3、在牛津病理分型方面,发现E病理损伤与脾肾阳虚证相关;S病理损伤与外感风热证相关;T病理损伤与肝肾阴虚证和脾肾阳虚证相关。研究二影响IgA肾病预后中西医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影响IgAN预后的中西医危险因素,并构建IgAN的预后评估模型。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2003年2月-2020年2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住院并经肾脏穿刺活检诊断为IgAN患者的基本信息,并进行随访。搜集的信息包括:一般资料(患者的住院号,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肾活检时间,病程,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吸烟及饮酒史等),中医辨证资料(患者的主诉,水肿程度及部位,寒热情况,是否汗出,饮食,睡眠,二便情况,夜尿次数及舌脉等),实验室检验指标(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相关指标,风湿常规,电解质,24h-UTP,尿蛋白分析等),肾脏病理指标(牛津MEST-C分型及免疫荧光下肾组织中IgA、IgG、IgM、C3的沉积部位和强度)。根据是否为伴有进展的高危因素,将纳入研究的人群分为高危IgAN组和非高危IgAN组。采用IBM 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基于Spearman秩相关方法对各临床指标与肾功能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使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筛选与肾功能相关的危险因素;基于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对两组肾脏累计生存率进行比较;基于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可能与IgAN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进行筛选,剔除存在严重共线性的变量。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方法计算并比较筛选后各因素的曲线下面积(AUC)、敏感性和特异性,并构建IgAN预后风险评估模型。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IgAN患者499例,其中男性271例(54.31%),女性228例(45.69%),平均年龄为38.46±12.50岁(13岁~78岁)。发现尿检异常至肾穿时的平均病程为34.93±55.61个月。根据是否伴有进展的高危因素,将纳入的患者分为高危IgAN组(n=120)和非高危IgAN组(n=379)。两组间各指标比较结果显示:与非高危IgAN组相比,高危IgAN组患者男性比例,年龄,吸烟、饮酒及高血压人数显着增多(P<0.05)。在临床的各项指标中,高危IgAN组肝肾功中的24h-UTP、eGFR、Scr、BUN、UA、ALB、TG,风湿常规中的IgM、IgG、C3,电解质中的Ca、P、K、Mg、HCO3,血常规中的WBC、HGB、HCT、PLT、NEUT、NLR及尿蛋白分析中的ACR、β2-MG显着高于非高危IgAN组(P<0.05),在CKD分期方面,非高危IgAN组患者以CKD1-2期为主,高危IgAN组患者以CKD3-5期为主(P<0.05)。对与eGFR有显着相关性的指标进行了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发现,NLR(P=0.023)、IgM (P=0.047)、HGB (P<0.001)与 eGFR 存在显着的相关性。在肾脏病理改变方面,发现光镜下高危IgAN组患者发生肾小球内皮细胞增生(E1),节段硬化或粘连(S1),肾小管萎缩或间质纤维化(T1-2)及伴新月体形成(C1-2)的比例显着高于非高危IgAN组(P<0.05)。在中医证候方面,IgAN患者本虚证以脾肾气虚证(38.48%)多见,其次为气阴两虚证(25.65%),兼证中以湿热证(46.49%)为主,其次为水湿证(24.85%)。其中高危IgAN患者脾肾阳虚证(36例)较非高危IgAN患者(21例)显着增多(P<0.001),肝肾阴虚证(120例v.s.20例)及气阴两虚证(107例v.s.21例)显着减少(P=0.023,P=0.019)。在兼证中,高危IgAN患者瘀血证(43例v.s.73例)及湿浊证(17例v.s.10例)较非高危IgAN患者显着增多(P<0.001),而水湿证较非高危IgAN患者显着减少(12例v.s.112例)(P<0.001)。脾肾阳虚证患者的Scr及24h-UTP水平显着高于脾肾气虚证、肝肾阴虚证及气阴两虚证患者(P<0.05),eGFR着低于脾肾气虚证、肝肾阴虚证及气阴两虚证患者(P<0.05);湿热证、瘀血证及浊毒证患者的Scr及24h-UTP水平显着高于外感证、水湿证及痰湿证患者(P<0.05),eGFR显着低于外感证、水湿证及痰湿证患者(P<0.05);瘀血证及浊毒证患者的Scr及24h-UTP水平显着高于湿热证患者(P<0.05),eGFR显着低于湿热证患者(P<0.05);浊毒证患者的Scr及24h-UTP水平显着高于瘀血证患者(P<0.05),eGFR显着低于瘀血证患者(P<0.05)。经过中位时间90.63个月(1个月~216个月)的随访,共有49例患者发生肾脏终点事件,肾脏终点事件的发生率为9.82%。其中12例进入终末期肾脏疾病,3例死亡,19例进行了肾脏代替治疗(17例透析,2例肾移植),15例发生了肌酐翻倍;13例为脾肾气虚证,11例为肝肾阴虚证,6例为气阴两虚证,19例为脾肾阳虚证,1例兼有外感证,6例兼有水湿证,19例兼有湿热证,5例兼有痰湿证,21例兼有瘀血证,5例兼有湿浊证。在去除共线性因素的情况下,对与IgAN进展相关的高危因素构建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与IgAN发生肾脏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显示:结果显示:eGFR(β=-0.038,HR=0.963,P<0.001),NLR(β=0.170,HR=1.185,P=0.002)及脾肾阳虚证(β=1.371,HR=3.938,P=0.002)与IgAN的不良预后显着相关,即IgAN患者的eGFR每降低1个单位,其发生肾脏终点事件的风险增加3.84%,NLR每升高1个单位,发生肾脏终点事件的风险增加18.5%,脾肾阳虚证患者发生肾脏终点事件的风险为非脾肾阳虚证患者的3.938倍。基于ROC曲线对eGFR及NLR评估IgAN预后不良的效能进行分析得到,其最佳的截断值分别为:104.69ml/min/1.73m2和3.46,对应的敏感性分别为4.1%和75.86%,特异性分别为73.78%和77.78%。通过对筛选后各因素ROC曲线的AUC值比较发现,eGFR联合NLR联合脾肾阳虚证(AUC=0.886,灵敏度为82.76%,特异度为83.33%)对IgAN预后评估的效果显着优于单独使用NLR(AUC=0.765),虽然与单独使用eGFR (AUC=0.866)的评估效能相似,但在敏感性和特异性方面较eGFR (敏感性4.1%,特异性73.78%)显着提升。结论1、eGFR下降,NLR升高及脾肾阳虚证与IgAN的不良预后存在显着的相关性。2、eGFR联合NLR联合脾肾阳虚证能够显着提高对IgAN不良预后评估的效能。
李卉[3](2021)在《基于代谢组学儿童孤立性血尿湿热证模型大鼠生物标志物筛选及清法方药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从中医理论探讨了“清法”理论渊源,儿童血尿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并进一步进行了相关实验研究。目的:主要应用代谢组学核磁技术,动态监测Ig A肾病湿热证模型大鼠在尿液出现改变的不同时间点,其尿液代谢物变化与血液生化、肾组织病理、细胞因子的联系规律,从而筛选出标志性代谢物组群,并通过观察中药清法(金水清)在不同时间对模型干预作用的差异性,最终确定血尿湿热证生物标志物,为临床无创性判断血尿儿童的肾组织病理改变提供依据,并确定最佳干预时间。方法:一阶段4周龄SPF级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制作幼龄大鼠Ig A肾病湿热证模型,每周固定时间留取尿液分别检测尿红细胞、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及用NMR技术检测代谢尿,在4、6、8、10、12周末随机处死6只大鼠,HE及PAS染色观察肾脏病理学改变,用ELISA法检测血液NF-κB、TGF-β1,生化仪测BUN、Scr、Chol、TG。二阶段4周龄SPF级SD大鼠11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金水清早期治疗组、中期治疗组、晚期治疗组,复制大鼠Ig A肾病湿热证模型,治疗组在模型组的基础上,分别于第5、7、9周,给予金水清合剂灌胃治疗,每日1次,至第12周末,在6、8、10、12周末随机处死5只大鼠,同一阶段检测,12周末加用电镜观察各组肾脏病理学改变,Western-blot检测肾组织TGF-β1、CTGF、VEGF蛋白的表达,RT-PCR检测TGF-β1、VEGF及CTGFm RNA的表达。结果:第一阶段(实验一、实验二)1模型组大鼠第4周出现湿热症状。第5周起模型组体质量较对照组增长速度放缓,第7周起与对照组相比,体质量增长迟缓(P<0.05),第11周最为明显(P<0.01)。2尿液分析显示模型大鼠血尿出现在第6周(P<0.05),蛋白尿出现在第8周(P<0.05)。3生化指标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肾功能及血脂均出现升高,模型组血Scr、TG和Chol增高有差异性(P<0.05)。4细胞因子显示模型组NF-κB第6周升高(P<0.05)早于TGF-β1第10周升高(P<0.05)。5肾组织病理显示模型组出现系膜细胞、系膜基质明显增生,在实验第8、10、12周逐渐加重。免疫荧光示模型组第十二周肾小球系膜区可见Ig A沉积++。6尿液代谢物筛选出与湿热证模型相关的14种潜在生物标志物,这类物质从第5周开始与对照组比较出现差异表达(P<0.05),通过数据库进行通路富集分析和代谢网络构建,发现模型大鼠涉及三羧酸循环、尿素循环、氨基酸、糖类代谢、肠道菌群和胆碱代谢等6条通路相应代谢物的异常表达逐渐加重。第二阶段(实验三、实验四)1治疗后大鼠湿热证表现有所好转,尤其以金早组改善明显,大鼠体重有所追赶,造模第11-12周,金早组与模型组比较体重增加(P<0.05)。2尿液分析显示造模第6周,尿红细胞开始升高,治疗后金早组第8周开始降低,第10周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中组第10周开始降低,第12周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晚组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第8周,尿蛋白开始升高,治疗后金早组第9周开始降低,第11周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中组、金晚组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生化指标显示BUN各治疗组治疗后较模型组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第8周,大鼠Scr与对照组比较升高(P<0.05),治疗后金早组较模型组降低(P<0.05)。造模第8周,模型大鼠TG和Chol均增高(P<0.05),治疗后金早组、金中组均较模型组降低(P<0.05)。4细胞因子血液ELISA检测示模型组NF-κB第6周开始升高,治疗后金早组第8周不再上升,第10周下降(P<0.05),第12周,金中组、金晚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所下降,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TGF-β1第8周开始升高,治疗后金早组在第10周即较模型组下降,12周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中组、金晚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所下降,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组织免疫组化示模型组大鼠肾组织中NF-κB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各治疗组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减少,金早组、金中组均明显,其光密度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TGF-β1在模型组大鼠肾脏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各治疗组阳性表达程度均较模型组减轻,其中以金早组减轻明显,其光密度值较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blot检测肾组织TGF-β1、CTGF、VEGF蛋白的表达显示模型组TGF-β1、CTGF、VEGF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TGF-β1、CTGF、VEGF蛋白表达降低,金早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RT-PCR检测TGF-β1、VEGF及CTGFm RNA的表达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TGF-β1、CTGF、VEGFm RNA的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TGF-β1、CTGF、VEGF蛋白表达降低,金早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5肾组织病理光镜显示模型组出现典型Ig A肾病表现,金早组在实验10周开始改善,金中组在实验第12周稍有改善,金晚组无明显改善。电镜示模型组系膜基质增生,部分系膜区可见小块电子致密物沉积,治疗组金早组改善明显,金晚组无明显改变。6尿液代谢组学显示模型组总体趋势表达下调的物质共计13种,表达上调的物质共计1种,三个治疗组可回调14种代谢物,其中金早组(第5周)早期干预后可显着回调13个代谢物,金中组(第7周)中期干预后可显着回调7个代谢物,金晚组(第9周)晚期干预后可显着回调4个代谢物(P<0.05)。血尿湿热证涉及8个代谢途径紊乱,经金水清治疗后有回调趋势。7通过ROC曲线对代谢物预测出现血尿的能力进行分析,得出柠檬酸、马尿酸、4-羟基苯乙酸酯3种代谢物联合与之相关性较高,AUC达到最高0.848(敏感性81.6%、特异性71.1%,P<0.001),阳性似然比为2.82。结论:推断柠檬酸、马尿酸、4羟基苯乙酸酯三种代谢物联合时可以作为判断早期血尿改变的生物标志物。中药清法早期干预治疗可以改善儿童孤立性血尿预后。尿液代谢物筛查可以作为一种预测肾脏病变及判断血尿治疗节点的良好方法,根据代谢物改变早期干预有助于提高疗效改善预后,为准确把握儿童血尿的治疗时机提供了动物实验基础及理论依据。
鲍毓,沈辉君,路智红,傅海东,毛建华[4](2020)在《单中心原发性儿童IgA肾病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附303例报告)》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儿童原发性IgA肾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其相关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肾内科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经肾穿刺活检确诊的303例原发性IgA肾病患儿的临床表现、临床分型、病理特点及免疫分型。结果共纳入303例患儿,男196例(60.7%),女107例(35.3%),平均(10.2±2.4)岁,55.8%的患儿病前有诱因。临床分型中以孤立性血尿型占首位(199例),其次分别为血尿和蛋白尿型(31例)。临床分型中,病理改变总体以Ⅱ级为主;除慢性肾炎型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以IgA+IgM+IgG为主和急进性肾炎型以IgA+IgG、IgA+IgM+IgG为主外,其余各型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均以IgA+IgG为主。病理分级中,Ⅰ级以IgA型最多,Ⅱ、Ⅲ级以IgA+IgG型最多,而Ⅳ、Ⅴ级以IgA+IgM+IgG型最多。牛津分类病理类型以M0E0S0T0C0最多见,1/3的患儿出现两种及以上病变。孤立性血尿型中M0E0S0T0C0为最常见的病理类型,血尿蛋白尿型、急性肾炎型、孤立蛋白尿型和慢性肾炎型中,非M0E0S0T0C0占大多数,肾病综合征型和急进性肾炎型中,所有病例均为非M0E0S0T0C0。Lee氏病理分级中Ⅰ级和Ⅱ级的病理改变均以M0E0S0T0C0为主,随着级别的增高,非M0E0S0T0C0所占的比例上升,Ⅳ级和Ⅴ级的所有患儿的病理改变均为非M0E0S0T0C0。结论儿童原发性IgA肾病的临床表现形式多样,以孤立性血尿型者居多,以病理类型Ⅱ级为主,免疫复合物沉积与病理类型相关,级别高者免疫复合物沉积以IgA+IgM+IgG型多见,Lee氏病理分级与牛津分型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IgA肾病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及病理改变对指导治疗与控制其进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朱迪,祝雪妍,罗钢[5](2020)在《孤立性血尿儿童血尿类型与肾脏病理类型的关系》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孤立性血尿儿童中血尿类型与肾脏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临床诊断为孤立性血尿且完善肾活检患儿的临床资料,分别按病理类型、血尿类型和随访结果进行分组,分析血尿类型和肾活检病理类型的关系。结果 90例患儿中,病理类型为轻微肾小球病变/薄基底膜肾病35例,IgA肾病31例(其中IgA肾病Lee分级Ⅰ~Ⅱ级23例,Ⅲ级8例,无Ⅳ~Ⅴ级病例),未见明显异常14例,系膜增生样肾小球病变10例。镜下血尿组患儿中轻微肾小球病变/薄基底膜肾病所占比例显着高于肉眼血尿组(P <0.05),肉眼血尿组患儿中IgA肾病所占比例显着高于镜下血尿组(P <0.05)。血尿类型越严重则肾活检病理改变越严重(P <0.001),而血尿类型与IgA肾病Lee分级无关(P> 0.05),镜下血尿组中红细胞数与病理改变严重程度无关(P> 0.05)。孤立性血尿患儿的近期预后相对较好。结论镜下血尿患儿的肾脏病理改变以轻型为主,肉眼血尿患儿的肾脏病理改变较重,以IgA肾病为主。所有孤立性血尿患儿的近期预后相对较好。
宋均亚[6](2020)在《儿童紫癜性肾炎风险预测模型的初步构建及消风散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分析过敏性紫癜(HSP)患儿的临床和文献资料,探讨HSP患儿发生肾损害的危险因素,初步构建预测HSP患儿发生肾损害(HSPN)风险概率的模型。2.结合网络药理学、生物信息学及实验验证的方法,探究消风散治疗HSP的分子机制。方法:1.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住院的HSP患儿,制定观察表,记录患儿临床资料。根据随访尿检结果,将患儿分为肾损害组(HSPN组)和非肾损害组(NHSPN组)。对比两组患儿临床资料,分析HSP患儿发生肾损害的危险因素。2.检索中文(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和万方数据库)和外文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筛选2000年1月至2020年1月公开发表的关于儿童HSPN危险因素的文献。对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根据纳入文献的异质性检验,分别选用固定或随机模型,对危险因素的效应量进行合并分析。用漏斗图和Egger’s检验评价发表偏倚。3.将临床研究与文献研究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根据筛选出的危险因素建立HSPN的风险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UC)、敏感性和特异性来评价模型预测效能。4.分析HSP患儿临床用药规律,借助网络药理学方法,分别筛选消风散和HSP的相关靶点,从药物-基因-疾病的多维网络角度,探索消风散治疗HSP的作用机制。根据网络药理学结果设计动物实验,观察消风散治疗HSP大鼠的疗效,并对分析结果中的关键靶点进行验证。结果:1.本研究共227例HSP患儿完成随访。结果表明,HSP好发于寒冷季节,男性多于女性,以学龄期儿童为主,感染为主要诱因;皮肤紫癜、腹痛、关节症状、肾损害发生率依次为84.14%、49.34%、40.53%、29.52%;中医证候以风热伤络证(29.52%)和湿热痹阻证(49.78%)为主,且患儿多伴瘀血(48.02%)表现;单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8岁(OR:2.396,95%CI:1.217~4.718)、皮疹反复≥4周(OR:3.387,95%CI:1.688~6.796)、ALB(OR:0.876,95%CI:0.800~0.959)、Cys-C(OR:76.450,95%CI:3.987~1466.091)和湿热夹瘀证(OR:2.309,95%CI:1.186~4.495)是影响HSP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2.共筛选出文献39篇,均为病例对照研究,均有明确的HSP及HSPN的诊断标准和随访时间,共计6892名患儿,其中HSPN患儿2543例,文献NOS评分6~8分。在30项危险因素中,年长儿(OR:0.466,95%CI:0.329~0.602)、紫癜持续(OR:3.860,95%CI:2.713~5.493)、紫癜反复(OR:3.455,95%CI:2.665~5.268)、复发(OR:3.104,95%CI:1.648~5.847)、腹痛(OR:1.493,95%CI:1.167~1.911)、严重腹痛(OR:2.036,95%CI:1.103~3.760)、消化道出血(OR:2.025,95%CI:1.736~2.363)、神经系统受累(OR:4.694,95%CI:1.492~14.766)、肥胖(OR:3.436,95%CI:2.404~4.910)、C3降低(OR:2.251,95%CI:1.569~3.227)、ALB(OR:-0.270,95%CI:-0.406~-0.135)、TC(OR:0.597,95%CI:0.200~0.995)及ASO阳性(OR:2.651,95%CI:1.101~6.384)与HSPN相关(P<0.05)。3.根据临床和文献研究结果,以年龄≥8岁、腹痛、消化道出血、皮疹反复≥4周、复发、ALB、Cys-C和湿热夹瘀证为参数,共建立了4个预测模型。通过比较AUC发现,随着模型内参数的增加,AUC逐渐加大。最终,最精确的预测模型包含了年龄、皮疹反复≥4周、复发、ALB、Cys-C和湿热夹瘀证6个因素,其AUC为0.862(95%CI:0.809~0.916),敏感性为70.15%,特异性为89.38%。4.临床分析表明,消风散为治疗HSP的主方之一。网络药理学分析表明,消风散的64个活性成分作用于25个靶基因,关键靶点包括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环氧合酶-2(PTGS2)、趋化因子2(CCL2)和白介素1B(IL-1B)等;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GO条目193个(P<0.05),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到11条信号通路(P<0.05,FDR<0.05),与HSPN相关的主要涉及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和NF-k B信号通路等。5.动物实验表明,消风散能够减少HSP大鼠蛋白尿,减轻大鼠肾脏病理改变,减少血清IL-6和IL-1B的表达。结论:1.临床分析表明,年龄≥8岁、皮疹反复≥4周、ALB、Cys-C和湿热夹瘀证是HSPN的独立危险因素。2.文献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年长儿,出现紫癜持续、紫癜反复、复发、腹痛、严重腹痛、消化道出血、神经系统受累、肥胖、C3降低、ALB、TC及ASO阳性等表现者,应注意肾损害的发生。3.基于临床和文献研究结果,本次研究初步构建了一个预测HSP发生肾脏受累风险概率的模型,该模型纳入了年龄、皮疹反复≥4周、复发、ALB、Cys-C和湿热夹瘀证共6个因素,以列线图的形式表现出来。4.消风散以多组分、多靶点和多环节的方式,有效治疗HSP。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NOD2介导的MAPK和/或NF-k B信号通路,调控IL-6、TNF、IL-1B、CCX2等炎性因子的表达,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郭昌铭[7](2020)在《儿童经皮肾活检术的临床与病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儿童肾脏疾病种类繁多,其中以肾小球疾病占大多数。因为其临床类型或病理类型各不相同,所以导致患儿的治疗方案及远期预后各有不同。本研究旨在总结我院行经皮肾活检术患儿的资料,并对其进行临床与病理分析,充分认识肾活检术在儿童肾脏疾病中的重要性,并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资料。方法:收集2011年11月1日至2019年11月30日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及肾内科住院治疗,年龄<18岁行肾活检术患儿的临床与病理资料(包括:一般资料、临床诊断、实验室指标、病理类型),分别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运用SPSS2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平均数±标准差((3?±)表示,以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而计数资料用频数或百分率表示,以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组间差异。用α=0.05作为检验水准,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统计后再各自分析其特点及临床与病理的相关性。结果:1、总体情况:本次研究中,共纳入142例患儿,平均年龄为13.63±3.41岁,其中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组101例(71.13%),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组34例(23.94%),遗传性肾病组6例(4.23%),肾小管-间质疾病组1例(0.7%)。从性别构成上看,男性98例,女性44例,男女比例为2.23:1。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组中男性(78例)多于女性(23例),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组中女性(19例)略多于男性(15例)。从年龄层面上看,≥10岁组的例数为120例(84.51%),占绝大多数,7-10岁组17例(11.97%),<7岁组5例(3.52%)。2、实验室指标对比:与PGD组相比,SGD组的补体C3、补体C4、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均较低,白蛋白、血钙水平均较高,血清IgG升高比例较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临床类型:(1)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临床类型以肾病综合征最为常见(77例,占76.24%),其次为血尿和(或)蛋白尿(13例,占12.87%)、急性肾小球肾炎(5例,占4.95%)、急进性肾小球肾炎(4例,占3.96%)。临床类型中以慢性肾小球肾炎(2例,占1.98%)最少见。(2)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中,临床类型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24例,占70.59%)最为常见,其次为狼疮性肾炎(8例,占23.53%),而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2例,占5.88%)此类型最为少见。4、病理类型:在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病理诊断以IgA肾病最为常见(40例,占40.00%),其次为微小病变性肾病(28例,占28.00%)。而狼疮性肾炎的病理诊断以Ⅳ型(4例)为主,其次为Ⅳ+Ⅴ型(3例)和Ⅱ型(1例)。紫癜性肾炎中,病理诊断以Ⅱa级(13例)为主,其次为Ⅱb级(5例)、Ⅲa级(4例)和Ⅲb级(2例)。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共2例,1例病理类型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1例为膜性肾病。5、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临床病理联系: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临床类型与病理类型之间无明显一一对应关系。临床类型为肾病综合征的患儿,其病理类型分布广泛,以微小病变性肾病和IgA肾病最多见。临床类型为血尿和(或)蛋白尿的患儿,其病理类型以IgA肾病占主要。6、肾活检术后并发症:术后发生并发症例数共46例,占总人数的32.40%。而在并发症发生情况中,以血尿发生率较高(26例,占18.31%),其次为腰痛(16例,占11.27%),发生感染例数较少(4例,占2.82%),未见发生肾周血肿病例。结论:1、儿童肾小球疾病以原发性为主,男性比女性多见,青少年占大多数。2、本组资料中,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临床类型以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病理类型以IgA肾病最常见。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中,以紫癜性肾炎最常见,多数病理类型集中在Ⅱ级和Ⅲ级。而狼疮性肾炎的病理类型则以Ⅳ型及Ⅳ型以上病变多见。3、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临床类型与病理类型之间无明显一一对应关系,因此需要结合临床与肾活检病理资料综合分析得出诊断,并指导后续治疗。4、遗传性肾病临床诊断较为困难,容易忽视,需要结合肾穿刺活检术的病理结果和患儿的家族史来综合分析。5、儿童超声引导下经皮肾活检术操作方便,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而术后并发症主要为血尿和腰痛,经充分休息和止血等对症处理,一般症状均可缓解。
王凯[8](2020)在《单中心3899例肾活检患者临床与病理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慢性肾脏病的防治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因此能尽早地明确肾脏疾病的病因,可以延缓CKD病情的进展,减少ESRD的发病率及病死率。目前肾脏穿刺活检仍是明确肾脏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多项研究表明近年来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肾脏病理类型构成在不断的变化,但东北地区的情况尚无报道,因此了解东北地区肾脏疾病病理类型特点及流行病学规律,对肾脏病的诊断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为了能够深入地分析东北地区肾脏疾病病理类型的变化,我们收集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近8年来3899例肾活检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初步了解东北地区肾脏疾病病理类型特点及流行病学规律,对肾脏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目的: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2012年1月-2019年12月3899例肾活检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探索近8年肾脏病理类型构成的变迁,为肾脏疾病的诊断、指导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2012-2019年行肾穿刺活检术的389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根据病理诊断日期将患者分为2012-2015年组1766例和2016-2019年组2133例。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原发病情况:本中心2012-2019年共有肾活检病例3899例,其中最多的是原发性肾小球病,共2822例,占72.3%;其次是继发性肾小球病,共994例,占25.5%;第三位的是肾小管间质病,共68例,占1.8%;最少的是遗传性肾病,共14例,占0.4%。2、年龄分布情况:3899例患者肾活检时平均年龄为38.52±18.41岁(3-88岁)。其中<18岁年龄段患者702例,占18.0%;18-39岁年龄段患者1194例,占30.6%;40-59岁年龄段患者1441例,占37.0%;≥60岁年龄段患者562例,占14.4%。在<60岁的膜性肾病患者中,随着年龄的增加,该年龄段在原发性肾病中的占比上升。8年来,≥60岁年龄段患者的比例由12.7%上升至15.8%,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性别分布情况:3899例肾活检患者中,男性患者2227人(占57.1%),女性1672人(占42.9%),男女比例为1.33:1。8年来,在702例儿童(<18岁)患者中女性占比由41.2%增长至4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儿童患者肾脏病理分布情况及8年变迁:本中心共有儿童肾活检病例702例。在儿童PGD中,以IgA肾病(143例,占37.3%)最为常见,其次为微小病变(140例,占36.6%),膜性肾病(27例,占7.0%)。在儿童SGD中,紫癜性肾炎(208例,占67.1%)和狼疮性肾炎(71例,占22.9%)为主要的病理类型。最常见的遗传性肾病为Alport综合征。8年来,狼疮性肾炎在继发性肾小球病中的占比由15.1%上升至31.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紫癜性肾炎在继发性肾小球病中的占比由72.3%下降至6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成人(≥18岁)患者肾脏病理分布情况及8年变迁:本中心共有成人肾活检病例3197例。成人PGD中,以膜性肾病(1071例,占43.9%)最为常见,其次为IgA肾病(711例,占29.2%)、微小病变(463例,占19.0%)。成人SGD中,紫癜性肾炎(89例,占13.0%)和狼疮性肾炎(87例,占12.7%)为主要的病理类型。8年来,膜性肾病患者在原发性肾小球病中的占比由35.1%升至51.0%,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6、肾脏病理类型与临床表现的对应关系:3899例肾活检患者中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肾病综合征(1964例,占50.4%)和慢性肾小球肾炎(1663例,占42.6%)。1098例膜性肾病患者中,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肾病综合征(903例,占82.2%);854例IgA肾病患者中,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慢性肾小球肾炎(622例,占72.8%)。结论:1、肾活检患者中40-59岁年龄段患者最多,男性多于女性。8年来≥60岁年龄段患者占比上升。2、膜性肾病是肾活检患者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在原发性肾小球病中的占比呈上升趋势。3、肾活检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肾病综合征和慢性肾小球肾炎。
吴文娟[9](2020)在《儿童链球菌感染相关过敏性紫癜110例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儿童链球菌感染相关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特征,以进一步指导临床医师合理治疗及改善预后。方法:收集2019年0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诊断治疗的所有过敏性紫癜(HSP)患儿,筛查出链球菌感染相关的HSP患儿共110例作为链球菌感染相关HSP组(S-HSP组),将该时期所有无明确病原体感染和/或无任何感染表现的HSP患儿共315例列为无感染HSP组(N-HSP组)作为对照。同时依据两组患儿并发肾脏损害的情况将其再分为链球菌感染相关紫癜性肾炎(HSPN)组(S-HSPN组)及无感染HSPN组(N-HSPN组)。通过收集并记录所有患儿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入院时间)、临床表现(皮疹、关节受累、消化道受累、肾脏受累情况以及皮疹、关节肿痛、腹痛持续时间)、实验室检查(ASO、IgA、IgG、IgM、补体C3、补体C4、尿常规、尿液蛋白谱、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肌酐、血尿素氮、胱抑素C)、肾脏穿刺病理结果等,比较S-HSP组与N-HSP组患儿在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方面的差异,比较S-HSPN组与N-HSPN组患儿在HSPN临床分型、肾脏损害实验室指标、HSPN病理结果方面的差异。并应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链球菌感染相关HSP组与无感染HSP组患儿临床特征比较:1.1 一般资料:本研究共纳入697例HSP患儿,S-HSP组110例(占15.78%),N-HSP组315例(占45.19%)。S-HSP组中男孩74例,女孩36例,男女比例为2.06:1;N-HSP组中男孩167例,女孩148例,男女比例为1.13:1;S-HSP组男女比例高于N-HSP组,性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HSP组平均发病年龄为(8.29±2.36)岁,N-HSP组平均发病年龄为(7.51±2.94)岁,两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四季均可发病,S-HSP组以冬春季为发病高峰,N-HSP组以秋冬季为发病高峰。1.2临床表现:在临床症状及持续时间方面,S-HSP组的关节受累发生率明显高于N-HS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皮疹、消化道受累发生率以及临床症状持续时间的比较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在并发HSPN方面,S-HSP组并发HSPN明显高于N-HSP组(P<0.05)。1.3实验室检查:与N-HSP组比较,S-HSP组血清补体C3、C4明显下降,IgA、IgG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IgM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链球菌感染相关HSPN组与无感染HSPN组患儿肾脏损害程度比较:两组在HSPN临床分型、肾脏损害指标(血尿素氮、血肌酐、胱抑素C、24小时尿蛋白定量)、病理结果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1.链球菌感染是儿童过敏性紫癜的常见原因,链球菌感染相关的过敏性紫癜好发于冬春季节,在较大年龄男童更为常见。2.链球菌感染相关的过敏性紫癜与无感染过敏性紫癜比较,关节受累及肾脏损害的发生率较高,但其肾脏损害程度并未明显加重。3.链球菌感染相关的过敏性紫癜与无感染过敏性紫癜比较,血清补体C3、C4明显下降,血清IgA、IgG明显升高。
李荣贞[10](2020)在《岭南地区单纯性血尿患儿的体质调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以中医体质学为基础,把岭南地区单纯性血尿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岭南地区单纯性血尿患儿的中医体质特点,以掌握岭南地区单纯性血尿患儿的中医易感体质。为小儿单纯性血尿的中医药防治提供客观依据,并为以后的大样本临床研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根据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共纳入100例单纯性血尿患儿,收集患儿相关信息,在中医体质理论的指导下,运用我科开发的《岭南地区儿童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量表》对门诊及住院部单纯性血尿患儿进行体质辨识。利用SPSS18.0软件录入数据,运用卡方检验、Fisher检验、秩和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得出单纯性血尿患儿的中医体质分布规律,探究性别、年龄、初发年龄、肉眼血尿、肾穿刺活检术、感染、胎产、喂养、家族史等对中医体质的影响。结果:1.本次进行的调查共纳入100例病例,其中男性有53例(53%),女性47例(47%),男女比例1.13:1;提示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2.年龄在6.5-11岁的比例最高,为52人(52%),年龄最小者为2岁,最长者14岁。提示学龄期儿童的患病率高于其他年龄段;发病年龄在3.5-6岁的比例最高,有40例(40%),发病年龄最小为1岁,最大为14岁。提示学龄前期儿童为该病的高发人群;发病距今时间在6个月-1年的有30人(30%),最短为1个月,最长11年。提示发病距今时间在6个月-1年的患儿比例较高。3.本次100人的调研中发现已行肾穿刺活检术的有14人(14%)(其中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有例,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5例,IgA肾病6例,Aport综合征1例)。提示本病的肾活检比率不高。4.初发病时伴随感染的有63人(63%),提示初发病时伴感染的患儿居多;初发病时有肉眼血尿的有19人(19%);出生时早产的有11人(11%);剖腹产的有27人(27%);出生后人工喂养的有25人(25%);有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史的有36人(36%);有血尿家族史的有25人(25%)。5.此次调查的100例病例中涉及中医体质总数累计333种(存在兼夹体质);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如下:平和质或倾向于平和质30例(9.01%),气虚质或倾向于气虚质42例(12.61%),阳虚质或倾向于阳虚质44例(13.21%),阴虚质或倾向于阴虚质53例(15.92%),痰湿质或倾向于痰湿质61例(18.32%),湿热质或倾向于湿热质49例(14.71%),气郁质或倾向于气郁质54例(16.22%)。100人中单一体质的有34人(34%),兼有2种体质的有8人(8%),兼有3种体质的有10人(10%),兼有4种体质的有11人(11%),兼有5种体质的有13人(13%),兼有6种体质的有24人(24%)。提示痰湿质或倾向于痰湿质最常见,其次为气郁质或倾向于气郁质、阴虚质或倾向于阴虚质、湿热质或倾向于湿热质、阳虚质或倾向于阳虚质44例、气虚质或倾向于气虚质,平和质或倾向于平和质最为少见;单一体质类型最为多见,其中平和质或倾向于平和质占30例(88.24%),其他体质4例(11.76%)。通过对同一体质类型下的各条目得分占比情况的分析,发现平和质或倾向于平和质的患儿以精力不足的问题居多;气虚质或倾向于气虚质以不自觉出汗的问题居多;阳虚质或倾向于阳虚质以对天气变冷难适应问题居多;阴虚质或倾向于阴虚质以性格偏急躁、好动问题居多;痰湿质或倾向于痰湿质以性格温和居多;湿热质或倾向于湿热质以容易出现积滞问题居多;气郁质或倾向于气郁质以对阴雨天不适应问题居多。统计分析表明:单纯性血尿患儿中医体质类型分布与性别、年龄、初发年龄、感染、肉眼血尿、肾穿刺活检术、胎产、喂养、家族史等情况均无明显相关性;性别、初发伴感染、肉眼血尿、反复呼吸道感染、胎产、喂养等情况与发病距今时间均无显着相关性;出生方式、出生后喂养方式、出生后伴肉眼血尿情况与反复呼吸道感染无明显相关性。结论:1.单纯性血尿患儿人群中男性多见,且以学龄期儿童为主;本病初发以学龄前期儿童为多见;发病距今时间以半年至一年较多见。2.单纯性血尿患儿人群中行肾穿刺活检术的比例不高。3.单纯性血尿患儿初发病时伴感染的人数超过一半,初发病时有肉眼血尿的不足1/5,出生时早产的超过1/10,剖腹产的有超过1/4,出生后人工喂养的有1/4,有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史的超过1/3,有血尿家族史的有1/4。4.单纯性血尿患儿中医体质类型以痰湿质或倾向于痰湿质为主,平和质或倾向于平和质最为少见;单一体质类型最为多见,平和质或倾向于平和质占30例(88.24%),其他体质4例(11.76%)。平和质或倾向于平和质的患儿以精力不足的问题居多;气虚质或倾向于气虚质以不自觉出汗的问题居多;阳虚质或倾向于阳虚质以对天气变冷难适应问题居多;阴虚质或倾向于阴虚质以性格偏急躁、好动问题居多;痰湿质或倾向于痰湿质以性格温和居多;湿热质或倾向于湿热质以容易出现积滞问题居多;气郁质或倾向于气郁质以对阴雨天不适应问题居多。5.单纯性血尿患儿中医体质类型分布与性别、年龄、初发年龄、发病距今时间、感染、肉眼血尿、肾穿刺活检术、胎产、喂养、家族史等情况均无明显相关性。6.性别、初发伴感染、肉眼血尿、反复呼吸道感染、胎产、喂养等情况与发病距今时间均无显着相关性;出生方式、出生后喂养方式、出生后伴肉眼血尿情况与反复呼吸道感染均无明显相关性。
二、儿童肾小球性血尿321例临床与病理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儿童肾小球性血尿321例临床与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胡桃夹综合征合并肾脏疾病95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方法 |
2.1 一般检查 |
2.2 尿检指标正常参考范围 |
2.3 左肾静脉彩超检查 |
2.4 肾活检 |
3 统计学方法 |
结 果 |
1 单纯性血尿 |
2 单纯性蛋白尿 |
3 蛋白尿合并血尿 |
4 NCS合并肾脏病 |
5 左肾静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
讨 论 |
(2)影响IgA肾病预后中西医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IgA肾病临床及病理相关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
1 传统预后危险因素 |
1.1 肾脏预后相关的临床因素 |
1.2 肾脏预后相关的病理因素 |
2 新的预后危险因素 |
2.1 遗传变异 |
2.2 生物标志物 |
3 预后高危预测模型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IgA肾病与中医证候、证素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
1 证候与证素 |
2 证候、证素与疾病的相关性 |
2.1 证候、证素与疾病临床的相关性 |
2.2 证候、证素的生物学基础研究 |
3 慢性肾脏疾病与中医证候、证素的相关性 |
3.1 不同肾脏疾病类型与中医证候、证素的相关性 |
3.2 慢性肾脏病临床特征与中医证素的相关性 |
3.3 病理改变与证候、证素的相关性 |
4 中医证候、证素与IgA肾病 |
4.1 IgA肾病临床特点与证候、证素的相关性 |
4.2 IgA肾病证候、证素的生物基础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文献与临床研究 |
前言 |
研究一 IgA肾病临床及病理证候、证素学特点文献研究 |
1 研究方法 |
1.1 文献检索 |
1.2 文献纳入标准 |
1.3 文献排除标准 |
1.4 结局指标 |
1.5 信息提取 |
1.6 统计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纳入文献的特征 |
2.2 虚证与IgA肾病临床病理的相关性 |
2.3 实证与IgA肾病临床病理的相关性 |
研究二 影响IgA肾病预后中西医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资料的搜集 |
1.6 研究分组 |
1.7 研究随访 |
1.8 统计学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临床特征 |
2.3 肾脏病理改变 |
2.4 IgA肾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 |
2.5 西医指标与eGFR、24h-UTP及Scr的相关性 |
2.6 中医证候与eGFR、Scr及24h-UTP的相关性 |
2.7 中西医危险因素的研究 |
讨论 |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1 纳入研究(一)文献的基本特征 |
附表2 阅读全文后排除文献的信息及说明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基于代谢组学儿童孤立性血尿湿热证模型大鼠生物标志物筛选及清法方药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清法理论探源 |
2 儿童血尿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
3 儿童血尿的中医辨证论治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幼龄大鼠Ig A肾病湿热证模型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实验结论 |
实验二 幼龄大鼠Ig A肾病湿热证生物标志物筛选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实验结论 |
实验三 清法对幼龄大鼠Ig A肾病湿热证细胞因子干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实验结论 |
实验四 清法对幼龄大鼠IgA肾病湿热证模型生物标志物干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实验结论 |
讨论 |
1 病证结合的Ig A肾病湿热证模型 |
2 清法方药对孤立性血尿细胞因子调节机制 |
3 儿童孤立性血尿尿液生物标志物筛选 |
4 研究创新点、不足及下一步研究计划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代谢组学在肾脏疾病中西医研究进展 |
1 代谢组学的概况 |
2 代谢组学在肾脏疾病中医药的研究进展 |
3 代谢组学在肾脏疾病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 |
3.1 关于肾脏疾病生物标志物群的筛选 |
3.2 关于病理分型生物标志物群的筛选 |
4 研究及应用展望 |
参考文献 |
就读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4)单中心原发性儿童IgA肾病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附303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资料采集 |
1.3 临床分型 |
1.4 病理检查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实验室检查 |
2.3 病理表现 |
3 讨论 |
(5)孤立性血尿儿童血尿类型与肾脏病理类型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孤立性血尿的临床诊断标准[1] |
1.3 肾活检指征[1] |
1.4 肾活检方式 |
1.5 分组 |
1.5.1 病理类型分组: |
1.5.2 血尿类型分组: |
1.5.3 随访结果分组: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血尿类型和肾活检病理类型情况 |
2.2 2组血尿患儿肾脏病理类型的比较 |
2.2.1 2组血尿患儿不同肾脏病理类型所占比例的比较: |
2.2.2 血尿类型与肾脏病理类型的关系: |
2.3 2组血尿患儿IgA肾病Lee分级的比较 |
2.3.1 2组血尿患儿IgA肾病Lee分级所占比例的比较: |
2.3.2 血尿类型与IgA肾病Lee分级的关系: |
2.4 镜下血尿红细胞数与肾脏病理类型的关系 |
2.5 随访结果 |
3 讨论 |
(6)儿童紫癜性肾炎风险预测模型的初步构建及消风散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儿童过敏性紫癜发生肾损害的危险因素分析和紫癜性肾炎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
1 儿童过敏性紫癜发生肾损害的危险因素分析 |
1.1 资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2 儿童过敏性紫癜发生肾损害危险因素的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 |
2.1 资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3 HSP发生肾损害风险的预测模型的初步建立 |
3.1 基于不同参数的预测模型的建立及筛选 |
3.2 预测模型的呈现 |
4 讨论 |
4.1 中医对过敏性紫癜的认识 |
4.2 HSP发生肾损害的危险因素分析 |
4.3 HSPN风险预测模型的初步建立 |
4.4 创新性与局限性 |
第二部分 消风散治疗过敏性紫癜的分子机制研究 |
1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消风散治疗HSP的分子机制研究 |
1.1 方法 |
1.2 结果 |
2 消风散治疗过敏性紫癜的药效学研究及关键靶点的实验验证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3 讨论 |
3.1 消风散的组方思路 |
3.2 消风散能有效治疗HSP,其机制可能与调控NF-k B等信号通路介导的炎症反应相关 |
3.3 创新性与局限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临床观察表 |
附录2 各危险因素与HSPN相关性的森林图 |
附录3 亚组分析森林图 |
附录4 发表偏倚的漏斗图 |
致谢 |
查新报告 |
论文着作 |
(7)儿童经皮肾活检术的临床与病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一般资料 |
2.3 实验室指标 |
2.4 临床诊断 |
2.5 经皮肾活检术 |
2.5.1 适应征与禁忌征 |
2.5.2 穿刺方法 |
2.5.3 术后病理检查 |
2.5.4 术后并发症 |
2.6 病理诊断 |
2.7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儿童肾脏疾病总体分布特征 |
3.2 儿童肾脏疾病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
3.2.1 儿童肾脏疾病与性别的关系 |
3.2.2 儿童肾脏疾病与年龄的关系 |
3.3 PGD与 SGD相关实验室指标对比 |
3.3.1 生化免疫指标及24 小时尿蛋白对比 |
3.3.2 免疫球蛋白对比 |
3.4 儿童肾小球疾病的临床特点 |
3.4.1 PGD的临床类型 |
3.4.2 SGD的临床类型 |
3.4.3 遗传性肾病的临床特点 |
3.5 儿童肾小球疾病的病理特征 |
3.5.1 PGD的病理特征 |
3.5.2 SGD的病理特征 |
3.5.3 遗传性肾病的病理特征 |
3.6 PGD的临床与病理联系 |
3.7 肾小管-间质疾病的临床与病理 |
3.8 肾活检术后并发症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儿童肾小球疾病总体特点 |
4.2 PGD组与SGD组的实验室指标对比 |
4.3 PGD的临床与病理 |
4.4 SGD的临床与病理 |
4.5 遗传性肾病的临床与病理 |
4.6 肾活检术后并发症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8)单中心3899例肾活检患者临床与病理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综述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一般临床资料 |
3.2.2 病理分型 |
3.2.3 临床表现分组 |
3.3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一般资料 |
4.2 年龄分布特征 |
4.2.1 原发性肾小球病的年龄分布 |
4.2.2 继发性肾小球病的年龄分布 |
4.2.3 肾小管间质病的年龄分布 |
4.2.4 遗传性肾病的年龄分布特征 |
4.2.5 2012 -2019 年年龄分布变化 |
4.3 性别分布特征 |
4.3.1 不同年龄段患者的性别分布特征 |
4.3.2 各种病理类型的性别分布特征 |
4.3.2.1 原发性肾小球病的性别分布特征 |
4.3.2.2 继发性肾小球病的性别分布特征 |
4.3.3 2012 -2015 年与2016-2019 年肾活检患者性别分布比较 |
4.4 肾脏病理类型构成及8年演变分析 |
4.4.1 儿童肾脏病理类型构成 |
4.4.2 儿童肾脏病理类型8 年演变分析 |
4.4.3 成人肾脏病理类型构成 |
4.4.4 成人肾脏病理类型8 年演变分析 |
4.5 肾脏病理类型与临床表现的对应关系 |
4.5.1 原发性肾小球病病理类型与临床表现的对应关系 |
4.5.2 继发性肾小球病病理类型与临床表现的对应关系 |
4.6 膜性肾病的临床特点分析 |
4.6.1 年龄分布 |
4.6.2 性别分布 |
4.6.3 膜性肾病的临床表现 |
第5章 讨论 |
5.1 年龄 |
5.2 性别 |
5.3 肾脏病理类型构成及8年演变分析 |
5.3.1 儿童肾脏病理类型构成及8 年演变分析 |
5.3.2 成人肾脏病理类型构成及8 年演变分析 |
5.4 肾脏病理类型与临床表现的对应关系 |
5.5 膜性肾病的临床特点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儿童链球菌感染相关过敏性紫癜11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1.1 对象 |
1.2 相关诊断标准及分型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二、方法 |
2.1 分组 |
2.2 临床资料收集 |
2.3 实验仪器及检测方法 |
2.4 分析 |
三、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一、链球菌感染相关HSP组与无感染HSP组患儿临床特征比较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表现 |
1.3 实验室检查 |
二、链球菌感染相关HSPN组与无感染HSPN组患儿肾脏损害程度比较 |
2.1 两组HSPN临床分型 |
2.2 两组HSPN肾脏损害实验室指标的比较 |
2.3 两组HSPN病理分级比较 |
2.4 两组HSPN免疫复合物沉积类型比较 |
讨论 |
一、链球菌感染与过敏性紫癜的相关性 |
二、链球菌感染与过敏性紫癜临床特征 |
三、链球菌感染与过敏性紫癜肾脏损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补体系统在过敏性紫癜及紫癜性肾炎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汇表 |
致谢 |
(10)岭南地区单纯性血尿患儿的体质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小儿血尿的中医文献概述 |
一、病因病机的探讨 |
二、小儿尿血的辨证论治 |
第二节 小儿单纯性血尿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一、定义 |
二、诊断标准 |
三、流行病学 |
四、发病因素 |
五、治疗方案 |
第二章 中医儿科体质研究成果及展望 |
第一节 中医体质学说现状 |
一、中医体质学说概况 |
二、中医体质研究的古代文献 |
三、中医体质现代研究进展 |
第二节 中医儿科体质研究概述 |
一、小儿体质的古代文献概述 |
二、中医儿科体质学说研究现状及展望 |
三、小儿体质分类与辨识量表的制定 |
第三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对象及方法 |
一、病例来源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基本资料 |
二、相关性分析 |
第三节 结论与总结 |
一、研究结论 |
二、总结不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四、儿童肾小球性血尿321例临床与病理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胡桃夹综合征合并肾脏疾病95例临床分析[J]. 金麒敏,欧键俊,卢富华.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21
- [2]影响IgA肾病预后中西医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D]. 刘童童.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3]基于代谢组学儿童孤立性血尿湿热证模型大鼠生物标志物筛选及清法方药干预研究[D]. 李卉.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单中心原发性儿童IgA肾病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附303例报告)[J]. 鲍毓,沈辉君,路智红,傅海东,毛建华.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20(08)
- [5]孤立性血尿儿童血尿类型与肾脏病理类型的关系[J]. 朱迪,祝雪妍,罗钢.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20(08)
- [6]儿童紫癜性肾炎风险预测模型的初步构建及消风散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D]. 宋均亚.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儿童经皮肾活检术的临床与病理研究[D]. 郭昌铭. 南昌大学, 2020(08)
- [8]单中心3899例肾活检患者临床与病理特征分析[D]. 王凯. 吉林大学, 2020(08)
- [9]儿童链球菌感染相关过敏性紫癜110例临床分析[D]. 吴文娟. 苏州大学, 2020(02)
- [10]岭南地区单纯性血尿患儿的体质调查[D]. 李荣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