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教学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宋健健[1](2022)在《单元整合视角下数学教学内容的审视、梳理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边形的面积"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是在认识了基本平面图形的特征,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积,面积单位后学习的内容,是研究圆面积的基础,也为研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体积提供策略依据。通过审视单元主题,梳理核心概念和单元目标,重组单元内容和练习,可以打破课时边界,使知识学习系统化、知识内容结构化,方法迁移正向化,思维提升显着化。
赵婷婷[2](2021)在《“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整理与复习”教学谈》文中研究指明整理与复习是帮助学生沟通知识联系、深化知识理解、提高应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的重要教学手段。苏教版教材从四年级上册开始,在期末统一安排"整理与复习"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对本学期所教学的"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这四个领域的内容进行相对系统的整理与复习,以便于他们对一个学期的数学学习内容加以必要的沟通、深化和拓展,在进一步掌握知识和方法的同时,增强整理与反思的意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唐秋[3](2021)在《指向空间观念的小学第二学段“图形与几何”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王海华,王彦伟[4](2021)在《立足度量本质,亲历探究过程,发展创新思维——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文中研究表明一、单元(或主题)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学习中的创新其实质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相应的思维能力为基础,在数学活动中的"再发现"、"再创造"。因此,亲历探究过程、积极探索交流的深度学习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场所和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引领学生思维碰撞,围绕核心问题,鼓励质疑,
王君畲[5](2021)在《皓骏动态数学技术融合小学平面几何教学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教育部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开发网络学习课程,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平面几何的学习是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是培养学生几何直观、逻辑推理和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与日后立体几何的学习有着重要的联系。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发展正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和直观形象阶段,且平面几何的抽象性、复杂性和系统性的特点使得平面几何的教学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如何破解小学平面几何教学中的难点,提效小学平面几何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小学平面几何知识的同时发展数学思维,是我国数学教育一直想要解决的问题。皓骏(Hawgent)是一款国内自主研发的动态数学软件,不仅界面简洁、操作便捷,还具有数学化、视觉化、动态化呈现数学对象与思维的功能,将该软件融入小学平面几何教学中,也许能有效改善小学平面几何教学。本研究基于数学多元表征学习理论,探讨皓骏动态数学技术融合小学平面几何的教学研究,主要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个方面。在理论方面,通过文献梳理和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概述了小学平面几何、动态数学和皓骏动态数学技术的基本情况,提出研究的基本问题。然后,概述数学多元表征学习理论和认知负荷理论的基本观点;最后,提出皓骏融合小学平面几何的教学策略:知识形成可视化、表征信息多元化、认知过程启发化、认知结构图式化,对每一个策略进行详细的解释,并提供相应的应用案例进行说明。在实践研究方面,通过课例研究和调查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以长方形的周长为例进行教学实践;通过教学实验、课例研究和调查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以圆的面积为例进行教学实践,并探讨如上策略对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用皓骏融合小学平面几何教学的设计策略对促进学生平面几何的学习具有积极影响。具体表现在:实验班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显着高于对照班;实验班学生的认知负荷明显低于对照班的学生;与对照班相比,实验班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数学理解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积极情意的投入度等都有所提高。
杨子彦[6](2021)在《深度教学视野下“多边形的面积”单元教学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基础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逐渐从“知识立意”转向“素养立意”,核心素养的提出告诉了我们“培养什么人”,而教师怎样从局限于表面知识的浅层教学转向深入知识的逻辑形式与知识意义的深度教学,是当前课堂“怎样培养人”的关键。本研究基于深度教学理论,以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单元为例进行教学设计,构建以深度教学为理论基础的教学设计框架,并应用于小学数学现实课堂。一方面,拓宽了深度教学理论的实践领域;另一方面,扩充了教学设计的相关理论,丰富了“多边形的面积”单元教学设计的研究成果。首先,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法,阅读大量关于深度教学、教学设计的文献,对其进行分析整理,找到深度教学与教学设计的融合点,构建包括分析、设计、评价的教学设计系统。其次,对各个系统进行具体分析。在分析系统方面,通过设计相应的前测问卷分析学生的认知起点,并结合此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需求与发展区确定学生的学情;通过分析教材基本结构、课标要求、思想方法、不同版本的教材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在设计系统方面,将设计的各要素相互关联,进行目标内容化设计、内容问题化设计、问题活动化设计、活动序列化设计。在评价系统方面,从基于测试题的形成性评价与基于课堂观察的表现性评价两方面进行评价的设计。再次,将此教学设计运用于具体的课堂教学,并对教学全过程进行实录,截取教学经典片段分析。最后,通过后测卷以及课堂观察的形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提出相关建议:深入了解教材及学情,奠定教学基础;精心设计教学问题,促进思维发展;重视课堂生成,形成关键能力;注重过程性评价,发展数学素养。
邓海妹[7](2021)在《5E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我们通过转变教育教学方法和模式,最大化达成“以探究为特点的主动学习”的教学方式。“图形与几何”的内容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系统理解和掌握。以探究式教学为主的5E教学模式,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自主建构知识,能构建高效有序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因此,笔者将5E教学模式与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相结合进行研究,采用5E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首先,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图形与几何”的重要地位、“图形与几何”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5E教学模式的教学思想确定了研究背景;运用文献研究法对5E教学模式和“图形与几何”教学的研究现状以及5E教学模式的内涵、教学步骤、特点和理论基础进行梳理;结合“图形与几何”课程特点和5E教学模式的教学优势,分析5E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可行性;并为接下来的教学实践提出了5E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和每个环节的教学策略。其次,运用SPSS22.0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期中测试成绩进行分析,确定两个班级在学习水平上没有显着性差异,根据Z市L学校的教学进度,最终确定在五年级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展开教学实践,运用课堂观察表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行为进行记录,通过观察的数据分析该模式对学生课堂行为的影响,运用SPSS22.0对学生的单元测试成绩进行分析,了解5E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最后,通过分析数据得出以下结论:第一,5E教学模式应用于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具有可行性;第二,5E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第三,5E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第四,5E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此外笔者还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总结了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陈默华[8](2021)在《基于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层次性分析的教学研究 ——以沪教版五年级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数学课程目标由原本的“双基”演变成现在的“四基”,所以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数学教师开始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运用。笔者以沪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为例,开展基于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层次性分析的教学设计研究,解决以下三个问题:在沪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两册教材中,每个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是什么,哪些是沪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材中主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它们的表征是怎样的,作为教师,怎样做基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设计?本文的研究方法是以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案例分析法为主。首先,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成果,找到本文研究的切入点开展研究。然后,确定数学思想方法的统计标准,依据《课标》和学情讨论教材中数学思想方法的特征,根据判断特征梳理每个学习内容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并统计教材中主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出现频数,用数据说明数学思想方法与《课标》提出的十大核心概念的关系。最后,以新知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两个案例为例,以分析教材与学情、确定数学思想方法目标、设计学习任务、创设学习情境、实施学习活动、达成学习任务五方面设计基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从分析数学思想方法的发展过程、课堂教学四要素(知识、情境、活动、互动)、学生学习反馈三方面反思开展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设计。根据数学思想方法设计课堂教学四要素,得到基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建议:1.在梳理教材时,要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需求,确定教材中所要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要了解教材中数学思想方法的特征,才能判断是否蕴含某个数学思想方法。2.在设计教学时,要根据学生已有经验,确定核心的数学思想方法;要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要利用合适的教学资源,展现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过程;要设计教师用语与板书内容,提炼所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旨在促进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
张佳佳[9](2021)在《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以“梯形的面积”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核心素养被致力于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是课程设计与开发的重要依据。现代教学,将数学核心素养融入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符合数学教学的新观念,不仅可以丰富教学设计的相关理论,还可以为现今的数学教学打开独特的视角,丰富梯形面积教学设计的研究成果。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数学核心素养和数学教学设计等相关研究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厘清了研究思路。对数学核心素养融入小学数学“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的合理性进行分析,构建出数学核心素养融入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结构。为了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采取调查的方法对学生知识基础和梯形面积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发现当下课堂教学设计存在的不足之处,以此为基础进行融入数学核心素养的“梯形的面积”的数学教学设计研究,具体包括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等。为了检测教学设计效果,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教学设计进行实施和反思,并提出将数学核心素养融入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要注重数学学习活动,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合理创设数学情境,感受数学的实用性价值;经历数学学习过程,体会数学的逻辑性思维;重视多元化的评价,增强学生数学学习信心,从而有效提升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希望本研究能为渗透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教学设计研究提供思路和借鉴,以丰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石迎春[10](2021)在《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建构》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缺乏“过程”的教育,具有极强的“结果导向”;二是对“归纳教学”重视不够,忽视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学习。小学数学学科,学习内容具有“先验性、抽象性”,儿童掌握这种先于经验、脱离具体情境、经过多次抽象之后的知识存在一定的难度,儿童学习的心理机制要求儿童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应浓缩再现人类数学发展的过程,要经历动手操作、实践探索,要亲历知识的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有过程的归纳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和方式,旨在回应上述的诉求,变革儿童的学习方式、促进儿童知识的理解与智慧的生成。“有过程的归纳教学”已对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如何更好地在教学中进行实践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重点问题。本研究立足实际,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以归纳性教学理论的生成路径为指引,从“宏观的理论阐释——中观的模式建构——微观的教学实践”三个层面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做纵深的探查与研究。以“设计本位”研究为研究范式,构建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模式,探寻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本研究围绕三个研究问题:1.什么是“有过程的归纳教学”?2.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原型是什么?3.如何修订和完善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原型?具体展开了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本研究从理论和现实两个维度,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立论基础进行分析,并基于对国内外关于“过程及过程教学”“归纳及归纳教学”文献的分析,在结合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内涵、典型特征及其条件系统进行了阐述。之后以设计本位研究为研究范式,通过三轮的教学迭代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进行了回应,并对典型特征及其实现条件进行了完善。其次,本研究以“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为指引,利用视频图像分析法对小学数学10节典型的“关注过程、注重归纳”的教学课例的典型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得到了“注重过程的归纳式教学”课堂样态是怎样的,之后确定了“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建构的五个核心要素:“类特征”的学习主题、“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探究性”的操作活动、“贯穿性”的归纳建构、“嵌入式”的学习评价,并以上述研究为基础初步构建了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模式(Mode of Procedural Inductive Teaching,以下简称“P-I”教学模式)原型,并从指导思想、功能目标、操作流程和实现条件四个方面对该教学模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初步构建的“P-I”教学模式具体的操作流程主要有:确立学习目标——设置问题情境——探索新知、建构意义——归纳新知——应用巩固这五个环节。最后,将“P-I”教学模式的原型与小学数学学科的典型案例结合进行具象化,展开了三轮的教学迭代。一方面是将教学理念转化成了实践,另一方面是对教学模式进行检验和修正,同时也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意义、价值、内涵等进行回应。第一轮教学研究是尝试和探索阶段,按照之前构建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的考察。通过第一轮的教学实践,本研究对“P-I”教学模式原型的操作流程进行了优化,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了“P-I”教学模式的变式。第二轮是调整和改进的阶段,在第一轮的行动研究的基础上,对“P-I”教学模式进行中观的调整。进一步将教学模式的原型及其变式的操作流程进行优化,并增加了“P-I”教学模式的师生行为指南。第三轮是提升和应用的阶段,主要是从微观的角度,对教学模式的细节进行打造,最终将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优化为:“确立学习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探索新知、建构意义”、“回顾反思”、“应用巩固,拓展延伸”五个环节,并将学生的学习评价嵌入到整个模式之中。至此,经过三轮的教学迭代,本研究构建了与“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相互匹配的适合小学数学教学的“P-I”教学模式原型、变式及其师生行为指南。本研究最终构建了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模式(“P-I”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1.立足我国当前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以设计本位研究为研究范式,尝试给出来自实践的探索;2.“P-I”教学模式很好地将“过程教育”与“归纳教学”思想结合起来;3.将“P-I”教学模式做变式的处理,以此来增加模式的灵活性;4.将学生的学习评价嵌入到整个模式之中。另外,本研究在教学实践研究中,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进行了提炼。“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设计策略主要有:“聚焦‘核心内容’,确定类特征学习主题”“整体分析学习内容、把握知识本质”“剖析学生前概念、定位学习起点”“形成以‘单元’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实施策略主要有:“创建课堂学习共同体,实现多种形式的对话”“经历多种思维的沉思,实现新知的归纳”“对归纳的结论进行辨思,处理好‘或然与必然’的关系”“介入真实情境和任务,实行多元性教育评价”。
二、《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教学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教学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单元整合视角下数学教学内容的审视、梳理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一、审视单元主题,明确素养目标 |
1.着眼全局,分析沟通 |
2整体架构,明确目标 |
二、关注单元内容,提炼核心概念 |
1.关注本质,突破难点 |
2.厘清主次,促进迁移 |
三、梳理单元结构,重组重点课例 |
(2)“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整理与复习”教学谈(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材内容分析 |
二、几点教学建议 |
1. 追本溯源,厘清知识发展脉络。 |
2. 重视说理,突出思考过程的严谨性。 |
3. 开放练习,努力提高灵活应用的能力。 |
(4)立足度量本质,亲历探究过程,发展创新思维——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论文提纲范文)
一、单元(或主题)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
(一)立足度量,感悟本质 |
(二)理解迁移,激发创新 |
二、单元(或主题)教学背景分析 |
(一)教学内容分析及课时分配 |
(二)学生情况分析 |
(三)我的思考 |
三、单元(或主题)教学过程设计 |
四、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三角形的面积) |
(一)教学目标 |
(二)教学重点 |
(三)教学难点 |
(四)教学过程(见下表) |
(五)板书设计 |
(5)皓骏动态数学技术融合小学平面几何教学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目的 |
四、研究意义 |
五、研究方法 |
六、研究思路 |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
一、小学平面几何相关研究概述 |
(一)平面几何相关概念界定 |
(二)小学平面几何的研究综述 |
(三)对小学平面几何研究的思考 |
二、动态数学相关研究概述 |
(一)动态数学的含义 |
(二)动态数学的功能特点及其应用研究 |
(三)动态数学概述简评 |
三、皓骏动态数学技术相关研究概述 |
(一)皓骏软件的简介 |
(二)皓骏融合数学教学的相关研究 |
(三)对皓骏融合小学平面几何的思考 |
第3章 皓骏融合小学平面几何的教学策略和应用案例 |
一、基本理论概述 |
(一)数学多元表征学习理论 |
(二)认知负荷理论 |
二、皓骏融合小学平面几何教学的设计原则 |
(一)信息打包原则 |
(二)时间邻近原则 |
(三)空间邻近原则 |
(四)一致性原则 |
(五)增强深度学习原则 |
三、皓骏融合小学平面几何教学的策略及应用 |
(一)知识形成可视化策略 |
(二)表征信息多元化策略 |
(三)认知过程启发化策略 |
(四)认知结构图式化策略 |
第4章 皓骏融合小学平面几何的教学实验研究 |
一、实验方案设计 |
(一)实验目的 |
(二)实验假设 |
(三)实验对象 |
(四)实验变量 |
(五)实验方式 |
(六)实验材料 |
二、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
(一)前测成绩的结果与分析 |
(二)后测成绩的结果与分析 |
(三)圆的面积学习的认知负荷结果与分析 |
三、对学生学习圆的面积情况的调查结果分析 |
四、对数学教师调查结果分析 |
五、对实验结果的讨论 |
(一)实验结果总体分析 |
(二)关于学习效果的讨论 |
(三)认知负荷的讨论 |
六、结论 |
第5章 皓骏融合小学平面几何教学的课例研究 |
一、课例1《圆的面积》 |
(一)《圆的面积》教学设计 |
(二)《圆的面积》教学实录对比及评析 |
二、课例2《长方形周长》 |
(一)《长方形周长》教学设计 |
(二)《长方形周长》教学实录对比及评析 |
三、课后反思 |
(一)自我反思 |
(二)专家点评 |
第6章 研究结论、反思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反思 |
(一)对实验结果的反思 |
(二)对教学的反思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圆的面积》前测试题 |
附录2 《圆的面积》后测试题 |
附录3 皓骏动态数学技术融合《圆的面积》教学的调查问卷 |
附录4 皓骏动态数学技术融合《圆的面积》教学的调查问卷 |
附录5 访问提纲 |
读期间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6)深度教学视野下“多边形的面积”单元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深度教学相关研究 |
1.2.2 教学设计相关研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可行性分析 |
1.3.4 创新之处 |
2 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内涵、特征及意义 |
2.1 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内涵 |
2.1.1 深度教学 |
2.1.2 小学数学深度教学 |
2.2 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特征 |
2.2.1 教师是教育的引导者 |
2.2.2 学生是学习的建构者 |
2.2.3 问题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手段 |
2.3 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意义 |
2.3.1 有利于改善课堂现状 |
2.3.2 有利于实现三维目标 |
2.3.3 有利于落实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
3 深度教学视野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框架 |
3.1 分析系统 |
3.2 设计系统 |
3.2.1 目标内容化设计 |
3.2.2 内容问题化设计 |
3.2.3 问题活动化设计 |
3.2.4 活动序列化设计 |
3.3 评价系统 |
3.3.1 基于测试题的形成性评价 |
3.3.2 基于课堂观察的表现性评价 |
4 “多边形的面积”单元教学设计 |
4.1 “多边形的面积”单元前期分析 |
4.1.1 学情分析 |
4.1.2 教材分析 |
4.2 “多边形的面积”单元的转化设计 |
4.2.1 “多边形的面积”目标内容化设计 |
4.2.2 “多边形的面积”内容问题化设计 |
4.2.3 “多边形的面积”问题活动化设计 |
4.2.4 “多边形的面积”活动序列化设计 |
5 “多边形的面积”单元教学实施与反思建议 |
5.1 小学数学“多边形的面积”单元教学设计的实施 |
5.1.1 实验对象的选取 |
5.1.2 教学设计的实施 |
5.1.3 具体教学实施片段分析 |
5.2 教学效果评价分析 |
5.2.1 基于测试题的形成性评价 |
5.2.2 基于课堂观察的表现性评价 |
5.3 “多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实施的不足 |
5.3.1 课堂把控能力不足 |
5.3.2 时间分配能力不足 |
5.3.3 课堂调节能力不足 |
5.4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的反思建议 |
5.4.1 深入了解教材及学情,奠定教学基础 |
5.4.2 精心设计教学问题,促进思维发展 |
5.4.3 重视课堂生成资源,形成关键能力 |
5.4.4 注重过程性评价,发展数学素养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小学数学“多边形的面积”前测试题 |
附录二:小学数学“多边形的面积”后测试题 |
致谢 |
读研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
(7)5E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基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 |
二、基于“图形与几何”的重要地位 |
三、基于“图形与几何”教学存在的问题 |
四、基于5E教学模式的教学思想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及路线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路线 |
第四节 相关文献综述 |
一、有关于5E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
二、“图形与几何”教学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第二章 5E教学模式及其理论基础 |
第一节 5E教学模式 |
一、教学模式 |
二、5E教学模式的内涵 |
三、5E教学模式的步骤 |
四、5E教学模式的特点 |
五、5E教学模式与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异同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 |
三、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
第三章 5E教学模式应用于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可行性分析 |
第一节 5E教学模式与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契合性分析 |
一、符合新课标对“图形与几何”教学要求 |
二、符合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课程特点 |
三、符合小学阶段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特点 |
第二节 5E教学模式应用于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优势分析 |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
二、有利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
三、有利于建立“生活经验--知识学习--实际应用”链条 |
第四章 5E教学模式应用于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原则及策略 |
第一节 5E教学模式应用于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原则 |
一、以学生为主体原则 |
二、联系生活实际原则 |
三、体现趣味性的原则 |
四、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原则 |
第二节 5E教学模式应用于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策略 |
一、引入环节策略 |
二、探究环节策略 |
三、解释环节策略 |
四、精致环节策略 |
五、评价环节策略 |
第五章 5E教学模式应用于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
第一节 实验设计 |
一、实验目的 |
二、实验假设 |
三、实验对象 |
四、实验变量 |
五、课堂观察量表的设计 |
第二节 具体实验的实施 |
一、实验前测 |
二、开展实验 |
三、课堂观察 |
第三节 实验结果与分析 |
一、课堂观察结果与分析 |
二、单元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四节 实验结论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反思 |
一、5E教学模式应用于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二、5E教学模式应用于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时的建议 |
三、研究不足 |
四、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学生前测成绩的原始数据 |
附录2:学生后测成绩的原始数据 |
附录3:课堂观察量表 |
附录4:课堂观察量表的原始数据 |
附录5:对照班的教学设计 |
附录6:小学数学五年级第六单元的测试卷 |
致谢 |
(8)基于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层次性分析的教学研究 ——以沪教版五年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的变化 |
1.1.2 教学实践中的需要 |
1.2 研究意义 |
1.2.1 教师方面 |
1.2.2 学生方面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的不同解释 |
2.1.1 数学思想 |
2.1.2 数学方法 |
2.1.3 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
2.2 数学思想方法的特征 |
2.3 数学思想方法的分类 |
2.4 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原则 |
2.5 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模式 |
2.6 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实践研究 |
2.6.1 只研究一种数学思想方法 |
2.6.2 根据知识内容模块划分研究数学思想方法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理论框架 |
3.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3.1.1 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概念 |
3.1.2 层次性的概念 |
3.1.3 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元素 |
3.2 研究内容与问题 |
3.2.1 研究内容 |
3.2.2 研究问题 |
3.3 研究方法 |
3.4 研究思路 |
第4章 五年级教材中蕴含数学思想方法的分布研究 |
4.1 研究对象与确定标准 |
4.1.1 研究对象 |
4.1.2 确定教材中蕴含数学思想方法的标准 |
4.2 判断教材中数学思想方法的依据 |
4.2.1 课标中提出的数学思想方法 |
4.2.2 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需求所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
4.3 五年级教材中数学思想方法的分布情况 |
4.3.1 数与运算模块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
4.3.2 方程与代数模块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
4.3.3 图形与几何模块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
4.3.4 数据整理与概率统计模块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
4.4 教材中数学思想方法的统计情况分析 |
4.4.1 频数汇总表 |
4.4.2 在教材中分布情况的分析 |
4.4.3 在教材中占比高低的分析 |
4.4.4 在某一知识模块中占比高低的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研究 |
5.1 学习新知的案例分析 |
5.1.1 缘由 |
5.1.2 教学设计 |
5.1.3 公式推导的教学片段分析 |
5.1.4 案例小结 |
5.2 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分析 |
5.2.1 学生作业情况 |
5.2.2 学生访谈情况分析 |
5.2.3 跟进教学设计 |
5.2.4 教学片段分析 |
5.2.5 案例小结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教学建议与展望 |
6.1 基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建议 |
6.1.1 梳理教材的建议 |
6.1.2 设计教学的建议 |
6.2 研究反思与展望 |
6.2.1 研究反思 |
6.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以“梯形的面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依据 |
(二)文献综述 |
(三)概念界定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价值 |
一、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相关概述 |
(一)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
1.数学核心素养 |
2.建构主义理论 |
3.有意义学习理论 |
4.人本主义理论 |
(二)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结构 |
1.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
2.数学核心素养的结构 |
(三)数学教学设计的内涵与结构 |
1.数学教学设计的内涵 |
2.数学教学设计的结构 |
二、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 |
(一)学习者分析 |
1.学习者的现状调查与结果分析 |
2.学习者的现状调查与结果分析对教学设计的启示 |
(二)教学内容分析 |
1.课程标准对“梯形的面积”的分析 |
2.教材内容对“梯形的面积”的分析 |
3.教学内容分析对教学设计的启示 |
三、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
1.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 |
2.“梯形的面积”的具体教学目标设计 |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 |
1.教学内容设计的依据 |
2.突出重点并突破难点 |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
1.创设情境,渗透数学情感素养 |
2.实践探索,彰显数学推理素养 |
3.巩固应用,提升数学抽象素养 |
4.反思总结,强化数学核心素养 |
(四)教学评价的设计 |
1.教学评价的内容 |
2.教学评价的方式 |
四、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的实施与反思 |
(一)“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的实施 |
1.选取实施对象 |
2.实施教学设计 |
3.分析教学效果 |
(二)“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的反思 |
1.注重数学学习活动,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
2.合理创设数学情境,感受数学的实用性价值 |
3.经历数学学习过程,积累数学学习活动经验 |
4.重视多元化的评价,增强学生数学学习信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10)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时代发展、创新人才的培养召唤“过程的、归纳的”教学 |
(二)教育改革诉求“注重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
(三)知识的“先验性”和儿童学习心理机制呼唤“有过程的归纳教学” |
(四)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进行研究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
二、研究问题 |
(一)“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阐释 |
(二)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构建 |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修正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价值 |
四、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关于“过程”及“过程教学”的研究 |
(一)“过程教育”涵义及价值 |
(二)课程中的“过程目标” |
(三)关于“过程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
二、关于“归纳”及“归纳教学”的研究 |
(一)“归纳推理”涵义及价值 |
(二)数学课程中的“推理能力” |
(三)关于“归纳式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
三、关于教学模式的研究 |
(一)教学模式的涵义 |
(二)几种典型的教学模式 |
(三)教学模式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
四、研究的启示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与框架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阶段 |
(三)研究框架 |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 |
(一)研究的学校 |
(二)研究的学科 |
(三)典型课例的选取 |
(四)实践研究的教师和学生 |
三、研究方法的确定 |
(一)文献分析 |
(二)视频图像分析 |
(三)课堂观察 |
(四)访谈 |
(五)作品分析 |
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一)教学模式理论阐释阶段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二)教学模式原型构建阶段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三)教学模式实践修订阶段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五、研究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
第四章 “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理论阐释 |
一、“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立论基础 |
(一)“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基础 |
(二)“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现实基础 |
二、“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基本内涵 |
(一)归纳式教学 |
(二)过程性教学 |
(三)有过程的归纳教学 |
三、“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典型特征 |
(一)情境性 |
(二)过程性 |
(三)建构性 |
四、“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条件系统 |
(一)教学的情境性条件 |
(二)教学的过程性条件 |
(三)教学的建构性条件 |
五、小结 |
第五章 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构建 |
一、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典型案例的分析 |
(一)教学内容 |
(二)教学结构 |
(三)教学方式 |
二、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的核心要素 |
(一)“类特征”的学习主题 |
(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
(三)“探究性”的操作活动 |
(四)“贯穿性”的归纳建构 |
(五)“嵌入式”的学习评价 |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的设计 |
(一)指导思想 |
(二)功能目标 |
(三)操作流程 |
(四)实现条件 |
四、小结 |
第六章 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迭代 |
一、模式的第一轮运用:宏观的尝试和探索 |
(一)第一轮实践研究的问题 |
(二)第一轮教学模式具身化的过程 |
(三)第一轮教学效果的微观分析 |
(四)第一轮教学模式的反思与调整 |
二、模式的第二轮运用:中观的调整与改进 |
(一)第二轮实践研究的问题 |
(二)第二轮教学模式具身化的过程 |
(三)第二轮教学效果的微观分析 |
(四)第二轮教学模式的反思与调整 |
三、模式的第三轮运用:微观的提升与应用 |
(一)第三轮实践研究的问题 |
(二)第三轮教学模式具身化的过程 |
(三)第三轮教学效果的微观分析 |
(四)第三轮教学模式的反思与调整 |
四、三轮教学研究的总结与反思 |
(一)三轮迭代教学研究概述 |
(二)对三轮迭代教学研究的评鉴 |
(三)对“P-I”教学模式的讨论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对研究问题的回应 |
(一)什么是“有过程的归纳教学” |
(二)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原型 |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的修订与完善 |
二、研究结论 |
(一)“P-I”教学模式阐释 |
(二)“P-I”教学模式的特色与创新 |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设计策略 |
(四)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实施策略 |
三、研究反思与展望 |
(一)研究反思 |
(二)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四、《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教学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单元整合视角下数学教学内容的审视、梳理与设计[J]. 宋健健. 教学与管理, 2022(08)
- [2]“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整理与复习”教学谈[J]. 赵婷婷. 小学数学教育, 2021(24)
- [3]指向空间观念的小学第二学段“图形与几何”教学研究[D]. 唐秋. 西南大学, 2021
- [4]立足度量本质,亲历探究过程,发展创新思维——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J]. 王海华,王彦伟.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 2021(06)
- [5]皓骏动态数学技术融合小学平面几何教学的实践研究[D]. 王君畲.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6]深度教学视野下“多边形的面积”单元教学设计研究[D]. 杨子彦. 江西师范大学, 2021(09)
- [7]5E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邓海妹. 闽南师范大学, 2021(02)
- [8]基于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层次性分析的教学研究 ——以沪教版五年级为例[D]. 陈默华.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9]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以“梯形的面积”为例[D]. 张佳佳. 渤海大学, 2021(02)
- [10]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建构[D]. 石迎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