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走出的误区(论文文献综述)
彭健[1](2021)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来自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的实践探索》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加强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回应人民群众关切,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紧迫任务。近年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标及取向上越来越主张发展性辅导和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多年来坚持"三全育人"理念,创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深度融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导航。通过实践,也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如何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高质量育人体系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丁秀荣[2](2019)在《心理咨询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社会的急剧变化加大了人们生存生活压力,只有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才能应对日新月异的变化。心理负面情绪长期积压得不到及时释放,往往引发心理障碍,重症患者表现为心理疾病。高中生竞争压力大,社会期望值高,心智不成熟,因而成为社会重点关注的群体,患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数量逐年上升,自杀身亡者不绝于耳,缓解学生的心理症状、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刻不容缓,除了学校开设专业的心理健康课外,科任老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咨询知识和技能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政治学科抽象、深奥,加之学生学习紧张,实践机会少,部分教师依然是灌输式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对政治学科兴趣不大。心理咨询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对心理咨询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影响是双向的。心理咨询是一项技能型活动,心理咨询有利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心理咨询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二者之间具有相关性和重合性,因此心理咨询理论和技能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发展;也有利于充实学科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起政治学科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案例研究法,文章在研究建构主义等教学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心理咨询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心理咨询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可行性,提出了心理咨询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对策,澄清了心理咨询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误区,突出了班级社团等团体咨询在心理咨询融入中的功效,并通过课题《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即心理咨询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具体运用。
张超[3](2019)在《天津市初中生家长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天津市初中生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获得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三方面的检出率及分布情况,分析初中生家长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干预对初中生家长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初中生家长心理健康状况的对策和建议。方法:以天津市初中生家长为研究对象,以SCL-90量表为核心编制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包括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心理健康状况量表以及主观问题。于2016年4月~2016年6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研究对象并展开调查,并将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共有5项干预措施,学校至少选择两项干预措施进行。(1)通过家长会,介绍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重要性及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2)发放致家长一封信,介绍心理健康知识;(3)向家长发放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品;(4)通过校讯通,向家长发送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同时提醒家长关注学生心理问题;(5)学校通过官方微信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对照组保持校方常规健康教育。于2016年4月~2016年12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干预,2017年1月~2017年3月对研究对象进行第二次问卷调查。采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对回收的问卷采用双人平行输入方式录入,程序软件设置逻辑纠错功能,保证问卷录入的准确性。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基线调查例数为11689例,干预后调查例数为11549例,失访率为1.20%。1.天津市初中生家长的心理异常检出率天津市初中生家长心理异常的总检出率为28.30%,人际关系敏感、抑郁以及焦虑异常检出率分别为22.64%、15.95%和9.82%。男性家长人际关系敏感的检出率高于女性家长(χ2=9.165,P=0.002),抑郁的检出率低于女性家长(χ2=14.552,P<0.001)。2.天津市初中生家长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拟合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年龄50~岁组(OR=1.322,95%CI:1.013-1.725)、离异/丧偶(OR=1.224,95%CI:1.010-1.482)是家长人际关系敏感的可能危险因素,女性(OR=0.894,95%CI:0.815-0.980)、文化程度为高中(OR=0.716,95%CI:0.595-0.862)和本科(OR=0.521,95%CI:0.419-0.647)是家长人际关系敏感的可能保护因素;女性(OR=1.288,95%CI:1.155-1.435)、离异/丧偶(OR=1.339,95%CI:1.086-1.652)、与孩子关系为爷爷奶奶(OR=2.589,95%CI:1.322-5.070)和姥姥姥爷(OR=2.381,95%CI:1.043-5.436)、职业为教师(OR=1.716,95%CI:1.078-2.731)是家长抑郁的可能危险因素,文化程度为初中(OR=0.812,95%CI:0.669-0.985)、高中(OR=0.575,95%CI:0.471-0.703)和本科(OR=0.466,95%CI:0.368-0.591)是家长抑郁的可能保护因素;离异/丧偶(OR=1.574,95%CI:1.239-1.999)是家长焦虑的可能危险因素,年龄35~岁组(OR=0.022,95%CI:0.535-0.952)、文化程度为初中(OR=0.744,95%CI:0.595-0.930)、高中(OR=0.521,95%CI:0.413-0.657)、本科(OR=0.366,95%CI:0.278-0.481)、硕士及以上(OR=0.463,95%CI:0.241-0.888)、居住在郊区(OR=0.851,95%CI:0.737-0.984)是家长焦虑的可能保护因素。3.心理健康教育对初中生家长心理健康状况的干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干预后,干预组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的检出率均低于对照组(人际关系敏感:χ2=6.564,P=0.010;抑郁:χ2=12.379,P<0.001;焦虑:χ2=24.933,P<0.001)。干预组干预后的心理异常检出率均低于干预前(人际关系敏感:χ2=56.083,P<0.001;抑郁:χ2=29.097,P<0.001;焦虑:χ2=6.841,P=0.009),对照组干预后的心理异常检出率也低于干预前(人际关系敏感:χ2=46.338,P<0.001;抑郁:χ2=5.361,P=0.021)。结论:天津市初中生家长心理异常的总检出率为28.30%,人际关系敏感、抑郁以及焦虑三方面异常检出率分别为22.64%、15.95%和9.82%。男性家长人际关系敏感的检出率高于女性家长,抑郁的检出率低于女性家长。初中生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改善初中生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
丁黎娇[4](2017)在《学校心理学视角下的职业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职业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许多人的观念里,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局限于心理障碍和人格成长方面,工作对象主要是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特别是在大多数的职业中学里,学生学习与职业方面的管理服务职能统归于教务部门和就业指导部门,学生在学业和择业等方面产生的心理问题往往处在较为空白的地带。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了学校心理学的概念,主张以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为核心,将学生的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和职业辅导一起纳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中来,从以往“矫治的心理辅导”转变为“培育的、发展的心理辅导”。对于职业中学来说,学校心理学所提倡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拓宽了职业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视野,改变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只关注心理有问题或适应不良的学生的观念,也实现了对传统人格辅导观念的创新。本文基于学校心理学的视角,遵循其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职业辅导等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力图构建较为系统的职业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首先,从理论的角度对学校心理学及其基本内容进行阐述,对职业中学的定义、特点进行总结,分析职业中学与普通中学的差异,并且对职业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从学校心理学视角进行简要的阐述。其次,分析职业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探讨我国职业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再次,通过深入的实地调查,搜集分析典型案例,进一步验证学校心理学对于创新并完善职业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具有的指导和促进作用。最后,运用学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及其所倡导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力图构建面向全体职业中学生的学习、人格、生活、职业心理辅导体系。
张琴[5](2017)在《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巴中市巴州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我国中小学开始着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设与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完善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体系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农村学生数量多,比重较高,他们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国家的前景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成长,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潜能与智力的开发,以及个性的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在国内起步较晚,且区域发展不均衡,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水平落后,尤其是农村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迟缓,存在较多问题,在国家政策偏向及教育公平的理念下,农村心理健康教育蓄势待发,在现阶段,如何因地制宜的开展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更多的理论依据和科研调查作为参考,对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有着其必要性意义。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首先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撰写心理健康教育综述,整理关键词概念,分析心理流派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设指导作用,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其次,笔者采取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相结合,选取巴州区六所中学,包括城市与农村初中,对样本学校初中的学生、教师和学校领导进行调查,包括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最后,在问卷调查同时,有针对性的对样本被试进行个体访谈,包括领导、教师和学生,并对样本学校进行实地考察,补充问卷调查的不足,丰富调查资料。经过农村与城市数据差异比较,以及农村初中学校样本数据数据整理分析,一方面,发现初中学生普遍存在轻度或中度心理问题,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应注重横向与纵向发展规划,以及个体差异。另一方面,数据发现巴州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主管部门缺乏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欠缺组织实施力度;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有效配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形式单一;学生欠缺自我教育。最后,笔者依据调研问题,查询文献和阅读书籍资料以及结合实际情况,提出部分建议,期望对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应该有所助益。第一,主管部门增加重视,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资和规划力度。第二,更新教育观念,加强自身学习,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第三,加大教育组织实施力度,完善基础组织设施,建立学校准入制度、评估系统及奖励机制,优化师资队伍建设。第四,加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统合,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优化社会教育环境。第五,拓展多元化教育内容忽然教育方式。第六,增强学生自身建设,提高其自我认知能力及自我教育能力。
罗佳[6](2016)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急速变迁和快速转型,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极大变化,而人的心理也随之波动翻转、跌宕起伏。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东方的文化交织使人的心理方向愈加迷茫,社会各类问题的突发使人的心理感受愈加复杂,个体的具体遭受又不断引发新的心理困惑,这一切最终导致人的心理承受力不断降低,心理的幸福感与和谐感逐渐减少。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实施心理疏导,消除个体心理郁结、澄清心理困惑、转化心理态度、提升心理品质,帮助人们进行积极地心理疏通和心理引导,有助于人们以和谐健康的心理参与个体生活、参与社会,也有助于促进社会的整体稳定与发展。故而,本文以个体心理疏导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是什么”进行内涵与特征的阐述,“为什么”进行现实迫切性的回答,“怎么样”进行理论取向和规律遵循的学理论证,以及实施路径和方法技术的实践探索。总体来说,是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系统筹划。除了绪论和结语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章: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基本概述。主要从心理疏导的一般概念出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特定概念解读,并这一概念与思想疏导、心理咨询、心理教育进行区分,以体现核心概念的准确性;同时,从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理论基础把握;最后,从务虚与务实的统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方法与理念的统一、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进行了特征的论述,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进行完整概述。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现实诉求。首先是来源于学科发展的需要,即教育对象主体性的增强需要突出人性化的疏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的扩展需要延伸疏导的不同形式。其次是来源于个体心理健康平衡的需要,通过心理疏通净化心理空间,通过心理引导改变偏激认知,通过心理调适减少负性情绪,通过价值引导消除价值观的迷茫。最后是来源于社会稳定和谐的需要,时代变迁导致的社会心理失衡,需要进行心理调节;各类负面事件导致的社会焦虑,需要进行心理干预;社会支持弱化导致的心理危机,需要进行心理关爱;多重矛盾导致的社会治理困境,需要进行心理疏导。第三章: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价值取向。照顾到教育对象的主体诉求,坚持以尊重、聆听、理解和体谅为要求的人本取向;凸显良好关系对心理疏导实施的重要性,形成心理疏导中关系取向双向互动、支持鼓励和引导提升的层次结构;强调文化之于个体心理的多重影响,突出心理疏导中的文化取向,以先进文化为主导、吸收传统优秀文化素材、适当融入轻松积极的大众文化产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属性提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取向,要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并用先进价值理念引领和整合个人心理,实现个人与社会的统一。第四章: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遵循规律。其一,从心理和思想的交互性、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的联系性入手,提出心理分析与思想分析同步的规律,只有在心理疏导中进行客观完整的分析,才能把握教育对象的真实状态。其二,从认知和情感的关系、认知协调与情感平衡互补的价值入手,提出认知协调与情感平衡互补的规律,只有在认知协调与情感平衡互补的状态下,才能促进个体心理的转变。其三,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既要帮助个体实现心理和谐与健康,更要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规范,提出心理疏通与价值引导结合的规律,体现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的价值目标。第五章: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实施路径。要增强心理疏导的作用效果,就需要将实施途径多样化、实施范围扩大化,以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实施的立体网络。首先,依托日常生活,确立以人文关怀和心灵呵护为核心的心理疏导生活基础;其次,借助实践活动,利用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促进个体心理态度的转化和心理品质的提升,体现心理疏导的实践形式;再次,注重大众传媒,通过正面信息传播、正确价值观宣传的方式扩大心理疏导的媒介平台;最后,利用网络空间,发展线上线下积极互动、虚拟现实齐进、关注引导并存的心理疏导网络体系。第六章;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方法技术。心理疏导既需要借鉴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已较为成熟的方法,包括理论教育法、疏导教育法、激励教育法;也要总结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特殊方法,如以心理郁结清除和心理空间净化为目的的心理宣泄法,以融入情感、体现情感价值的情感感染法,还有促进个体身心放松、促进心理疏导实施的放松调节法,以及找准问题焦点、集中解决的重点突破法。而为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实施的科学化和有序化,也要也进行相关技术的探索,包括正确运用解释技术、合理使用面质技术、有效实施处理阻抗的技术。
李兴慧[7](2011)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探析》文中研究说明2001年6月教育部发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程改革)全面启动。2002年8月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此时,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伴随着新课程改革也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事业有着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得到了普遍的提高。但是由于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着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有待进
吴翠玲[8](2011)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及对策探析》文中提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职院校的共识。目前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咨询化、医学化和诊疗式等误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实现从矫治性模式向发展性模式的转变。
陈家麟,张玲[9](2009)在《学校心理咨询的认识误区及消除对策》文中指出历经二十余年的研究和实践,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咨询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为有效地促进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深入开展,有必要从学校心理咨询的内涵、地位、对象、原则、内容和形式等多方面,探讨我国学校心理咨询的认识误区以及走出这些误区的对策。
潘永康[10](2008)在《新课改中如何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文中认为新课改中要求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认识存在误区,实施存在困难,这种情况不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开展。从明确标准、整合功能、完善内容、改革模式、创新途径几方面来改革目前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走出的误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走出的误区(论文提纲范文)
(1)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来自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的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及出路 |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深度融合的可行路径 |
1.理念融合:践行“三全育人”,营造良好氛围 |
2.管理融合:构建工作网络,健全育人机制 |
3.队伍融合:配齐配强师资,提升专业水平 |
4.课程融合:拓宽育人途径,创建立体平台 |
5.辅导融合:分类实施遵规范,科学守护保安全 |
6.边界融合:协同育人强合力,辐射引领作示范 |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 |
1.“心育”引领“五育” |
2.多元融合,拓宽发展 |
3.与时俱进,富于创造 |
(2)心理咨询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一) 文献研究法 |
(二) 问卷调查法 |
(三) 案例研究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一) 创新 |
(二) 不足 |
第一章 概述 |
一、基本概念界定 |
(一) 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 |
(二) 学科融入 |
(三)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 |
二、理论基础 |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夸美纽斯的教学论 |
(二) 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三) 基础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 |
(四) 建构主义理论 |
第二章 心理咨询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可行性和现状 |
一、心理咨询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可行性 |
(一) 目标一致 |
(二) 内容相通 |
(三) 功能互补 |
二、心理咨询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 |
(一) 问卷调查 |
(二) 心理咨询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受阻的主体原因 |
第三章 心理咨询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对策 |
一、多元主体共同参与 |
(一) 学校重视 |
(二) 教师提高咨询技能 |
(三) 学生加强学习 |
(四) 家长密切配合 |
二、学科内容融入 |
(一) 学科知识的融入 |
(二) 学科核心素养的融入 |
三、情境教学法融入 |
(一) 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 |
(二) 训练辨析题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凸显价值引领功能 |
(三) 优化案例,采用情境创设的综合性教学形式 |
(四) 走出教室,迈入社会实践活动的大课程 |
第四章 心理咨询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原则和注意事项 |
一、原则 |
(一) 系统性原则 |
(二) 实践性原则 |
(三) 引导性原则 |
(四) 自觉性原则 |
二、注意事项 |
(一) 加强修养 |
(二) 分清主次 |
(三) 保密安全 |
(四) 自然适度 |
第五章 心理咨询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课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心理咨询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
致谢 |
(3)天津市初中生家长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对象和方法 |
1.研究对象 |
1.1 纳入标准 |
1.2 抽样及分组方法 |
2.研究方法 |
2.1 调查内容与研究工具 |
2.2 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方法 |
2.3 质量控制 |
2.4 数据录入和分析 |
结果 |
1.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2.心理异常检出率 |
3.影响心理健康的单因素分析 |
3.1 性别 |
3.2 年龄 |
3.3 居住区域 |
3.4 民族 |
3.5 婚姻状况 |
3.6 与孩子关系 |
3.7 职业 |
3.8 文化程度 |
3.9 主观问题 |
4.影响心理健康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
5.中学生家长心理健康状况干预效果的分析 |
5.1 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心理健康状况对照比较 |
5.2 干预前后干预组与对照组心理健康状况对照比较 |
5.3 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心理健康状况对照比较 |
5.4 不同干预手段对影响心理健康状况效果评价 |
5.5 主观感受分析 |
讨论 |
1.研究方法 |
1.1 测量工具 |
1.2 研究方法 |
2.天津市初中生家长的心理异常检出率 |
3.天津市初中生家长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 |
3.1 人口-社会学特征 |
3.2 主观问题分析 |
4.家长心理健康状况干预效果 |
5.改善家长心理健康状况的建议 |
5.1 正视自己 |
5.2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
5.3 重视家校合作 |
5.4 提高学校和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
5.5 和孩子一起成长 |
5.6 调整对子女的期望 |
6.本研究的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学校心理学视角下的职业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本课题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的梳理 |
2.1 关于学校心理学 |
2.1.1 学校心理学的定义 |
2.1.2 学校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
2.2 关于职业中学 |
2.2.1 职业中学的定义 |
2.2.2 职业中学的特点 |
2.2.3 职业中学与普通中学的差异 |
2.2.4 职业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学校心理学视角 |
第三章 职业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问题分析——以学校心理学视角 |
3.1 我国职业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情况综述 |
3.1.1 职业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基本确定 |
3.1.2 职业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初步形成 |
3.1.3 职业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和实施得到初步落实 |
3.2.我国职业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
3.2.1 在学习辅导方面,主要表现为科学化的教育方法不够完善 |
3.2.2 在人格辅导方面,主要表现为积极性的教育态度有所不足 |
3.2.3 在生活辅导方面,主要表现为实效性的教育效果不够理想 |
3.2.4 在职业辅导方面,主要表现为针对性的教育理念有所欠缺 |
3.3.我国职业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在教育主管部门方面,对于职业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
3.3.2 在学校方面,职业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不高 |
3.3.3 在家庭方面,对于职业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误区 |
3.3.4 在个人方面,职业中学生处于自我为中心的青春期 |
第四章 学校心理学视角下的职业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措施 |
4.1 学习辅导 |
4.1.1 培养职业中学生“理论学习——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
4.1.2 采取科学的授课方式强化职业中学生的学习动机 |
4.1.3 采取启发思考的方式培养职业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
4.1.4 采用科学的方法调节职业中学生的不良学习情绪 |
4.2 人格辅导 |
4.2.1 帮助职业中学生积极完善自我 |
4.2.2 培养职业中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
4.2.3 培养职业中学生积极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
4.3 生活辅导 |
4.3.1 在尊重早恋学生的基础上给与有效指导 |
4.3.2 建立起预防网瘾的有效措施 |
4.3.3 加强家校有效合作 |
4.4 职业辅导 |
4.4.1 辅导职业中学生针对自身特点和发展愿望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自我设计 |
4.4.2 针对职业中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来调整职业辅导课程的教学内容 |
4.4.3 鼓励职业中学生参加对口高考及针对自身特点填报志愿 |
4.4.4 指导职业中学生针对自身特点进行职业的选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5)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巴中市巴州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发展所需 |
1.1.2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
1.1.3 巴州区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有待进一步探讨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心理健康 |
1.4.2 心理健康教育 |
1.4.3 农村初中 |
2 文献综述 |
2.1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
2.1.1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历程 |
2.1.2 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现状 |
2.1.3 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 |
2.1.4 相关研究评价 |
2.2 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依据 |
2.2.1 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基础的发展 |
2.2.2 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
2.3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纲要 |
2.3.1 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原则 |
2.3.2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
2.3.3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
2.3.4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
2.3.5 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实施 |
3 巴州区初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研究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法 |
3.2.2 问卷调查 |
3.2.3 访谈法 |
3.3 数据收集 |
3.4 数据处理 |
3.5 数据结果与分析 |
3.5.1 巴州区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 |
3.5.2 巴州区农村初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
3.5.3 巴州区城市初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
4 分析与讨论 |
4.1 初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取得的成效 |
4.1.1 教育部门给予部分支持 |
4.1.2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增加 |
4.1.3 城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优于农村初中 |
4.1.4 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欠佳 |
4.2 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2.1 教育主管部门重视不够 |
4.2.2 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有效组织 |
4.2.3 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 |
4.2.4 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有效配合 |
4.2.5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形式单一 |
4.2.6 学生欠缺自我教育 |
5 加强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
5.1 教育主管部门加大重视 |
5.2 更新教育观念 |
5.2.1 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
5.2.2 树立正确心理健康教育观念 |
5.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实施力度 |
5.3.1 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基础建设 |
5.3.2 建立学校准入制度、评价系统及激励机制 |
5.3.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
5.4 加强学校-家长-社会教育的有效配合 |
5.4.1 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
5.4.2 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
5.4.3 优化学校周边环境 |
5.5 拓展多元化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 |
5.5.1 构建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
5.5.2 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
5.6 加强学生自身建设 |
5.6.1 提高学生自我认知能力 |
5.6.2 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6)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一) 问题提出 |
(二) 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简要评述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成果的简要评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一) 创新点 |
(二) 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基本概述 |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内涵解读 |
(一) 心理疏导的概念释义 |
(二) 概念拆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究竟是什么 |
(三) 概念辨析: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不是什么 |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理论基础 |
(一) 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指导思想 |
(二)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重要理论基础 |
(三) 心理学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直接理论基础 |
(四) 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知识来源 |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显着特征 |
(一) 务虚与务实的统一 |
(二) 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
(三) 方法与理念的统一 |
(四) 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现实诉求 |
一、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 |
(一)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主体性的增强,需要突出人性化的心理疏导 |
(二)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的扩展,需要延伸疏导的不同形式 |
二、促进个体心理平衡健康的需要 |
(一) 心理空间的阻塞,需要进行心理疏通 |
(二) 个体认知的偏激,需要进行心理引导 |
(三) 情绪体验的负性,需要进行心理调适 |
(四) 价值观的迷茫,需要进行价值引导 |
三、实现社会稳定和谐的需要 |
(一) 时代变迁导致的社会心理失衡,需要进行心理调节 |
(二) 各类负面事件导致的社会焦虑,需要进行心理干预 |
(三) 社会支持弱化导致的心理危机,需要进行心理关爱 |
(四) 多重矛盾导致的社会治理困境,需要进行心理疏导 |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价值取向 |
一、人本取向 |
(一) 心理疏导坚持人本取向的依据 |
(二) 心理疏导人本取向的具体要求 |
二、关系取向 |
(一) 心理疏导坚持关系取向的重要意义 |
(二) 心理疏导关系取向的层次结构 |
三、文化取向 |
(一) 心理疏导坚持文化取向的可能性 |
(二) 心理疏导文化取向的内容表现 |
四、社会取向 |
(一) 心理疏导坚持社会取向的必要性 |
(二) 心理疏导社会取向的基本要求 |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遵循规律 |
一、心理分析与思想分析同步的规律 |
(一) 心理分析与思想分析同步的含义 |
(二) 心理分析与思想分析同步的缘由 |
(三) 心理分析与思想分析同步的要求 |
二、认知协调与情感平衡互补的规律 |
(一) 认知与情感关系律 |
(二) 认知协调与情感平衡互补的价值律 |
(三) 认知协调与情感平衡互补的实践律 |
三、心理疏通与价值引导结合的规律 |
(一) 心理疏通与价值引导结合的含义 |
(二) 心理疏通与价值引导结合的实现 |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实施路径 |
一、依托日常生活 |
(一)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疏导何以必须 |
(二) 日常生活中心理疏导的特点 |
(三) 日常生活中心理疏导的实施要求 |
二、借助实践活动 |
(一) 实践活动之于心理的积极作用 |
(二) 心理疏导的实践活动形式 |
(三) 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心理疏导的原则和要求 |
三、注重大众传媒 |
(一) 大众传媒及其特点 |
(二) 大众传媒对个体心理的主要影响 |
(三) 构建大众传媒影响中的心理疏导机制 |
四、利用网络空间 |
(一) 网络空间的基本理解 |
(二) 利用网络空间进行心理疏导的独特作用 |
(三) 思想政治教育者在网络空间中进行心理疏导的策略 |
第六章 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方法与技术 |
一、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方法的借鉴 |
(一) 理论教育法 |
(二) 疏导教育法 |
(三) 激励教育法 |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特殊方法的提炼 |
(一) 心理宣泄法 |
(二) 情感感染法 |
(三) 放松调节法 |
(四) 重点突破法 |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技术的探索 |
(一) 正确运用解释技术 |
(二) 合理使用面质技术 |
(三) 有效实施处理阻抗的技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学术成果 |
致谢 |
(8)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及对策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误区:咨询化、医学化与诊疗式 |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走出误区的对策 |
(一) 正确认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基本内容 |
(二) 从矫治性为主向发展性为主转变 |
(三) 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共存互补 |
(四) 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
(五) 现代技术与传统方法并举 |
1.广泛运用电脑、互联网技术。 |
2.普及测量技术。 |
3.运用预测技术。 |
(9)学校心理咨询的认识误区及消除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校心理咨询内涵 |
二、学校心理咨询地位 |
三、学校心理咨询对象 |
四、学校心理咨询原则 |
五、学校心理咨询内容 |
六、学校心理咨询形式 |
(10)新课改中如何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一、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 |
二、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
三、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
四、改革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
五、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走出的误区(论文参考文献)
- [1]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来自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的实践探索[J]. 彭健. 新课程评论, 2021(05)
- [2]心理咨询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D]. 丁秀荣. 扬州大学, 2019(06)
- [3]天津市初中生家长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干预研究[D]. 张超.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4]学校心理学视角下的职业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 丁黎娇. 安徽工业大学, 2017(02)
- [5]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巴中市巴州区为例[D]. 张琴. 西华师范大学, 2017(02)
- [6]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研究[D]. 罗佳.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6)
- [7]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探析[J]. 李兴慧. 教书育人, 2011(10)
- [8]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及对策探析[J]. 吴翠玲. 德州学院学报, 2011(01)
- [9]学校心理咨询的认识误区及消除对策[J]. 陈家麟,张玲. 教育科学研究, 2009(06)
- [10]新课改中如何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J]. 潘永康. 科学大众, 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