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异电磁波治疗仪联合士的宁离子导入治疗面神经炎32例

特异电磁波治疗仪联合士的宁离子导入治疗面神经炎32例

一、特定电磁波治疗仪与士的宁离子导入综合治疗面神经炎32例(论文文献综述)

杨耀[1](2021)在《自拟牵正散联合电针治疗风痰阻络型急性面神经炎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临床对照研究,探析风痰阻络型急性面神经炎的治疗方法。应用自拟牵正散及电针联合常规西医治疗方案,对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分析,明确自拟牵正散及电针在治疗风痰阻络型急性面神经炎时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方法:受试病例均采集于本院脑病科住院患者,临床诊断为风痰阻络型急性面神经炎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30例。其中A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B组为常规治疗加电针;C组为常规治疗加电针及自拟牵正散。以上三组的治疗疗程均为10天,并以患者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结果、面神经评分结果为标准,评估各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和疗效。所得数据均使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比较,包括年龄、性别、发病部位、起病病程、入院H-B面神经功能分级和面神经评分,差异不显着(P>0.05),具有可比性。2.组内比较:疗程结束后A、B、C三组治疗方案均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具有确切的临床治愈率。3.组间比较:疗程结束后,C组患者的症状改善程度及总有效率与A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与A组比较、C组与B组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无统计学意义。4.安全性分析:本次试验过程中,所有纳入病例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各项安全性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应用自拟牵正散联合电针治疗风痰阻络型急性面神经炎,相较于常规西医治疗方案,患者症状、体征的改善程度及疗效方面均更显着,且通过常规辅助检查证明,本治疗方案无明显毒副作用和严重不良并发症,证实了其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

樊晓萌[2](2020)在《“面三灸”联合针刺急性期介入治疗贝尔麻痹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通过研究“面三灸”(雀啄灸听会、颊车、地仓)联合针刺组与常规针刺组在急性期介入治疗贝尔麻痹的临床疗效,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旨在探究“面三灸”联合针刺在急性期介入治疗贝尔麻痹时是否能提高临床疗效,缩短病程,并通过分析治疗过程中采用的治疗方式来评估安全性。为目前临床早期针灸并用治疗该病提供一种可参考的方式。方法:收集2019年3月到2020年1月就诊于绵阳市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的贝尔麻痹患者,共纳入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66名贝尔麻痹患者,采取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将66例患者按照就诊时的先后顺序随机分成治疗组33例,采用“面三灸”联合针刺组;对照组33例,采用常规针刺组治疗。治疗期间因2名患者未能坚持治疗,疗程<50%,未能进行疗效及安全性评价而脱落,最后有效病例为64例,分别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每日给予穴位针刺加面部穴位雀啄灸1次;对照组仅穴位针刺治疗。6天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连续治疗4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对比分析各疗程前后面神经功能评分及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分级情况,使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基线期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面部、病程、面神经功能评分及分级情况经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面神经功能评分比较:(1)治疗组在各个疗程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对照组除第1疗程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第2、3、4疗程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各个疗程治疗后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1)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2)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两组在治疗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4、各疗程痊愈患者及痊愈治疗次数比较:(1)治疗结束后,治疗组痊愈患者共24人,对照组痊愈患者共16人,两组分别在各疗程痊愈人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痊愈所需治疗天数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总体疗效分析:(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8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6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痊愈率为75.00%,对照组为50.00%,两组痊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评价: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均无异常,治疗组不良反应率3.125%,不影响治疗过程及疗效分析;对照组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率0.00%。结论:1、“面三灸”联合针刺组与常规针刺组在贝尔麻痹急性期介入治疗,均能提高患者面神经功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2、“面三灸”联合针刺组与常规针刺组在贝尔麻痹急性期介入治疗的总体疗效相同。3、“面三灸”联合针刺为主的治疗方法在贝尔麻痹急性期介入治疗时起效较快,在观察期内缩短临床病程,提高患者的痊愈率。4、“面三灸”联合针刺组与常规针刺组均有较高的安全性。

黄彬[3](2016)在《神经肌肉电针法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按照301医院针灸科多年治疗面神经炎的经验,通过对160例面神经炎患者进行神经肌肉电针法与传统治疗方法对照研究,并对电针刺激评价面神经炎的信度和效度进行研究,为面神经炎患者临床选取更直接、更有效、更经济的评价和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1.针灸治疗:160例面神经炎患者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完全随机分组法编号,患者按就诊顺序对应编号分成神经肌肉电针组(A组)和传统方案治疗组(B组),每组患者各80人.A组就诊第1周采用耳尖穴、完骨穴、内耳区交替放血疗法;第2-4周采用沿神经肌肉走行,即按患侧枕额肌、眼轮匝肌、提上唇肌、颧肌、口轮匝肌、下唇方肌分布取穴方法取5组穴位进行治疗。穴位主要为患侧阳白穴、阳白旁穴;瞳子移穴、承泣穴;颧移穴、地仓穴;迎香穴、上迎香穴;夹承浆穴、承浆旁穴。B组:第1周,予口服激素、神经营养药物及改善循环药物进行治疗;第2-4周采用第九版《针灸治疗学》面神经炎治疗方案进行取穴治疗。主要穴位有患侧阳白穴、攒竹穴、四白穴、颧髎穴、地仓穴、颊车穴、翳风穴、牵正穴,太阳穴、合谷穴.两组患者电针均给予疏密波,2~100Hz交替进行刺激。每日1次,留针30min,5天为一疗程,休息2天,继续下一疗程,连续治疗4疗程后观察临床效果。2.电针刺激法评价面神经炎的信度和效度:采用电针刺激表情肌时的反应,即电针刺激患侧面部,根据表情肌反应程度判断面神经受损情况(轻度、中度、重度),并以判断预后(好、一般、差);同时采用肌电图评估法,根据观察肌电图提示面神经损伤程度即完全损伤、不完全损伤、无损伤,以判断预后;根据两种检测结果的差异性来检验电针刺激法评价面神经炎的信度和效度。结果:1.针灸治疗结果显示:神经肌肉电针法组患者面瘫症状恢复快且完全,治愈率明显优于传统方案组(P<0.01);有效率也优于传统方案组(P<0.01)。2.面瘫评价结果显示:两种方法评介面瘫损伤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对于预后的判断是一致性(P>0.05)。结论:1.放血疗法合神经肌肉电针法治疗面神经炎能够明显缩短面神经炎患者的病程,且恢复的更完全,比传统方案治疗面神经炎更好,临床上治疗面神经炎可参照此方案进行。2.电针刺激法与肌电图评估法在评价面神经损伤方面一致,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因为电针刺激法简便、有效、低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徐长琼[4](2016)在《蜂针现代文献及名家特色研究》文中指出一、研究背景:随着国家对中医特色疗法发展的重视,特别是近年来蜂针疗法在中医特色传统疗法中展现出的独特的疗效与魅力,已成为当今中医界研究热点,对它的研究已取得可喜的成绩,但纵观这些研究成果,研究比较单一,多注重于临床对于疾病的总结,对它的整个发展趋势把握的不够,比较零散,并没有对它的发展规律做出总结。二、研究目的:1.系统收集整理现代蜂针文献,对蜂针疗法的年代分布、期刊分布、高产作者、文献的种类、蜂针疗法的临床应用等进行计量学统计并进行系统分析,探讨蜂针疗法的发展与应用规律,并对如何更好的发展蜂针疗法进行初步的探讨。2.总结蜂针名家的特色及蜂针特点,完善蜂针疗法的研究,进一步、更加详细的探索蜂针疗法应用规律。3.在导师李万瑶发表蜂针文献、着作及临床跟诊学习的基础上对其蜂针经验进行总结,总结其蜂针针法,并对蜂针针法的操作进行插图绘制,图文并茂的展现其针法特色,最后以医案的形式说明李万瑶的蜂针特色及针法在临床上的应用。三、研究方法:本文以文献学研究法、对比分析法、归纳法,以及临床跟诊学习为主。1.文献研究法:分析蜂针文献年度发表状况、杂志分布、作者分布、文献类型等以了解蜂针发展状况。分析蜂针治疗病种及方法,以了解蜂针临床应用规律。2.归纳法:在上一轮蜂针文献统计的基础上,从发表文献最多、有着作及在蜂针界有较大影响力这三个方面综合考虑筛选蜂疗名家,对他们的蜂针特点进行总结归纳,提炼出其创新之处及特色蜂疗技术。3.对比研究法:对各医家蜂针特点的分析,从治疗疾病、人群、针法、不良反应等方向比较分析,从而更加突出各医家蜂针特色。4.临床跟诊学习:跟诊导师李万瑶教授学习,以得出其蜂疗特色及蜂针针法,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蜂针针法。四、研究内容:本研究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蜂针疗法的现代文献计量学统计,主要从蜂针疗法整体发展状况来论述,包括蜂针疗法现代文献的年度分布、杂志分布、高产作者、文献类型、高效病种等几个方面;第二部分,各医家蜂针的学术思想与蜂针特点,主要包括各医家生平、对蜂针理论的阐发、蜂针针法的研究、蜂针不良反应的研究、蜂针的临床应用特点以及现代各医家对蜂针疗法的创新点;第三部分,为李万瑶教授的蜂疗特色及学术观点,主要从三个方面去探讨,一是跟诊学习收集病例、记录日常生活中的有益谈话及其发表文献、出版书籍等方式对李万瑶蜂针学术思想及特色进行探讨;二是总结其蜂针针法并通过自绘插图的形式表现李万瑶教授蜂针针法的操作,以直观的形式对其有更深刻的认识;三是例举部分案例以说明其蜂疗思想及蜂针针法在临床上的应用。五、研究结果(一)蜂针的现代文献研究1.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蜂针的文献量持续增长,有二个高峰期,1995年及2006年,近几年呈平稳发展状态。2.从蜂针文献发表杂志上来看,以《蜜蜂杂志》及《中国蜂业》位居榜首。3.发表蜂针文献的高产作者,李万瑶教授,其发表文献位居第一。4.蜂针疗法文献类型的分布来看,以临床治疗病例类文献居多,共882篇;基础理论研究类次之,共228篇;其次是实验研究类次之,共175篇,以研究蜂毒药理及其动物实验为主;蜂针穴位、蜂针针法、蜂针的不良反应文献研究较少,但呈逐年上升的趋势。5.蜂针不良反应年度分布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起步较晚,1986年才有蜂针过敏反应的文献出现。6.从临床治疗病例类文献中,对临床研究文献类型进行分析,个案报道在03-06年段达到高峰后有所下降;自身前后对比研究文献在96-98年达到高峰后有所下降,此后呈持续发展状态;分组对照研究文献起步较晚,但其发展呈持续上升的趋势,说明蜂针疗法文献正在走向规范化。7.通过蜂针疗法文献类型的分布所得到的882篇临床相关文献,可知蜂针疗法治疗疾病的范围很广泛,为了进一步详细探究蜂针疗法临床治疗疾病病种,对临床882篇文献进一步筛选及分析。共获得16个系统的蜂针疗法临床研究文献827篇。从数据统计与文献分析结果可知,蜂针涉及病种广泛,其中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病症文献数量最多,为332篇,文献量占5篇以上的有类风湿关节炎为103篇、强直性脊柱炎34篇、膝骨性关节炎24篇、腰椎间盘突出23篇、肩周炎18篇、痹证15篇、痛风13篇、颈椎病11篇、风湿性关节炎7篇、腱鞘炎6篇、风湿病5篇、骨质增生5篇、腰腿痛5篇;其次为神经系统病症121篇,文献量占5篇以上的有面神经麻痹12篇、坐骨神经痛12篇、偏瘫8篇、面瘫8篇、面神经炎6篇、三叉神经痛5篇、多发性硬化症5篇;肿瘤62篇,文献量5篇以上的有肺癌9篇、肝癌8篇、恶性肿瘤6篇;泌尿生殖系统病症58篇,文献量5篇以上的有乳腺增生7篇、前列腺炎6篇、慢性盆腔炎6篇、卵巢囊肿5篇;呼吸系统病症54篇,5篇以上的有哮喘10篇、支气管哮喘9篇、感冒7篇、过敏性鼻炎7篇;皮肤和皮下组织病症47篇,其中文献量5篇以上的有痤疮6篇、银屑病6篇;传染病和寄生虫病39篇,其中5篇以上为乙型肝炎9篇、带状疱疹7篇;消化系统病症33篇,其中5篇以上为肝硬化占8篇;循环系统病证为28篇,占5篇以上为痔疮9篇;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病症22篇,其中5篇以上的为糖尿病13篇;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后果占15篇,以损伤为主;精神和行为障碍病症为6篇;眼和附器病症,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病症为4篇;耳和乳突病症和血液和造血器官病症最少仅1篇。其中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病症文献占比为40.15%,其次为神经系统病症为14.63%,肿瘤为7.50%,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为7.01%,呼吸系统病症为6.53%,皮肤和皮下组织病症为5.68%,其他系统病症均未超过5%。8.本研究共16个系统271种蜂针治疗病症,其中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病症数量最多,为53种,其次为神经系统病症,数量为44种,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为29种,肿瘤为27种,皮肤和皮下组织病症为24种,消化系统病症为18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为17种,呼吸系统病症为16种,循环系统病证为13种,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后果为12种,其它系统病症均未超过10种。9.蜂针及蜂毒结合他法治疗病例的文献研究中,以结合蜂产品治疗疾病文献量最多,共182篇文献中有提及,其次为中药139篇提及,第三为针刺疗法,共75篇文献提及,最少的是手术与化疗,仅2篇;从结合种类来看,结合1种的226篇,结合2种的68篇,结合3种27篇,结合4种及以上为15篇(二)蜂针医家特色研究1.在文献研究及其发表着作的基础上总结了陈伟、房柱、陈恕仁、王孟林、成永明、韩巧菊蜂针医家的蜂疗特色。2.对导师李万瑶教授蜂针特色进行了总结。对152例病人进行观察,病种为类风湿关节炎45例、面神经炎20例、强直性脊柱炎1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14例、风湿性关节炎12例、肩周炎12例、骨性关节炎10例、癌症8例、扭伤8例、腱鞘囊肿7例。治疗方法中,单纯蜂针60例、蜂针+针刺+拔罐43例、蜂针+口服蜂产品22例、蜂针+穴位注射9例、蜂针+刺血拔罐+蜂产品7例、蜂针+拔罐(含刺血拔罐)6例、蜂针+皮肤针4例、蜂针+皮肤针+耳穴1例。穴位使用为类风湿关节炎以阿是穴、大骨空、小骨空、八风、八邪、阳池、阳溪、膝眼、解溪、悬钟、太溪、昆仑、环跳、粱丘、委中、足三里、曲池、风池、大椎、四缝、阳陵泉、肾俞、肝俞、身柱、丰隆为主,其中阿是穴、大骨空、小骨空使用频率最高;面神经炎以翳风、牵正、地仓、颊车、阳白、风池、四白、合谷为主,其中翳风使用频率最高;强直性脊柱炎以夹脊穴、阿是穴、肾俞、大肠俞、环跳、腰阳关、昆仑、委中、阳陵泉、大椎、大柱为主,其中夹脊穴使用频率最高;腰椎间盘突出症以阿是穴、肾俞、大肠俞、环跳、承扶、委中、阳陵泉、悬钟、昆仑、秩边为主,其中阿是穴使用频率最高;风湿性关节炎以阿是穴、血海、曲池、外关、阳陵泉、足三里、太溪、三阴交、丰隆为主,其中阿是穴使用频率最高;肩周炎以阿是穴、曲池、肩鹃、肩贞、肩骼、肩前、臂孺、合谷、手三里为主,其中阿是穴使用频率最高;膝骨性关节炎以阿是穴、膝眼、血海、梁丘、膝阳关、足三里为主,其中阿是穴使用频率最高;癌症以背俞穴、阿是穴、肺俞、膻中、中府、云门、气海、血海、命门、关元、足三里为主,其中背俞穴使用频率最高;扭伤以阿是穴、肾俞、解溪、悬钟、丘墟、阳溪、大陵为主,其中阿是穴使用频率最高;腱鞘囊肿以囊肿顶端、囊肿周围、外关、阳溪、养老为主,其中囊肿顶端使用频率最高。在蜂针针法上,总结出十种蜂针针法,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其操作方法,最后以病案形式体现类风湿关节炎、面神经炎等疾病的蜂针诊治特色及不同蜂针针法在临床上的应用。六、研究结论1.蜂针现代文献二个高峰期可能受1981年《蜜蜂杂志》创刊的影响以及蜂疗医院、蜂疗诊所、蜂针学术会、研讨会、蜂针学习班的陆续开办,到2006年文献发表的数量达到高峰125篇,另外可能与2007年出台的“蜂蜇疗法纳入中医及民族医诊疗类的针刺类”这一政策有关;杂志分布以《蜜蜂杂志》与《中国蜂业》位居榜首,可能与大部分蜂疗者为民间养蜂人或蜂业工作者有关,或者是蜂针医家为建立起与养蜂人之间的联系而投此类刊物;追踪研究李万瑶这些高产作者的研究重点和方向,有助于把握蜂针疗法的发展动态,其高产作者如李万瑶教授为蜂针疗法从民间走向医院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对蜂针疗法的现代文献类型进行分析,可知蜂针疗法的发展中的不足,从统计结果上来看,蜂针文献偏重于临床研究,其临床文献数量尚可,但其质量有待提高,多数为个案报道;蜂针针法及不良反应研究缺乏,应加大这方面的研究,蜂针研究方向侧重点与国外不同,国内侧重点在于蜂针经络理论,国外重在对蜂毒药理研究;蜂针治疗高效病种为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病症及神经系统病症,蜂针治疗病种正广泛、扩大化:此外,蜂针常与其它疗法配合疗法,这大大提高了蜂针疗法的疗效,也扩大的蜂针治疗疾病范围。2.陈伟蜂针特点:做好养蜂等蜂刺疗法前的基本功;擅于观察总结蜂刺治疗高效病种;独特的蜂剌取穴;自创蜂刺疗法的“作用点”;重视不良反应的预防。房柱蜂针特点:首次提出蜂针疗法的概念,重视蜂针理论研究;重视经络皮部理论在蜂针中的应用;将经络全息论与蜂针疗法相结合;善于总结了蜂针针法;重视蜂产品的研究;蜂针不良反应的预防。陈恕仁蜂针特点:治疗高效病种为不孕不育如男性阳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而不孕不育为其特色;蜂针针法有活蜂直剌法、散刺法等;蜂针取穴的方法多样,根据患者辩证分型取穴,以及配合子午流注计算盘等,另外,对蜂产品研究颇深,常配合蜂针疗法治疗疾病。王孟林研制多种蜂产品制剂配合蜂针治疗疾病;研发了多种蜂产品制剂;蜂疗医治骨关节病;应用双元三面疗法治疗多种疑难杂症。成永明蜂针特点:创立无痛蜂疗法;重视蜂疗的推广应用;配合它法治疗,充分发挥蜂疗优势;善于发掘蜂针特效穴;善治儿科疾病,重视不良反应,善于归纳总结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并克服之,是其特色。韩巧菊创造“中医蜂疗四联法”,将蜂疗与其它疗法联合治疗疾病疗效显着。3.从临床跟诊学习中,将李万瑶教授的蜂针思想、蜂针特色及蜂针临床经验进行了总结,其蜂针特色包括:①重视经络理论,皮部理论;②重视辩证论治、辩证取穴,善于挖掘蜂疗特效穴;③善于研究蜂针针法,创立了10种蜂针针法:蜂针直刺法、蜂针散刺法(拔针散刺法、蜂体散刺法)、蜂针点刺法(挤毒囊点刺法、多位点刺法)、减毒蜂刺法(速刺速拔针法、移针蜂刺法、拔刺减毒法)、蜂针丛集刺法(散点刺丛集刺法、直刺丛集刺法)、蜜蜂自动刺法、晕蜂速刺法、护蜂针刺法、挂蜂针刺法、垫物蜂针法;④善治痛证:⑤蜂针针法及蜂针用量因人而异;⑥擅用蜂针针法配合其它疗法治疗;⑦蜂针治未病思想,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蜂蜜、王浆等蜂产品有补中益气之效,李教授常用王浆蜜配合王浆蜜保健治疗:⑧高度重视蜂针不良反应的预防;⑨注重患者感受;⑩重视患者的生活质量。

马彬[5](2013)在《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国家对中医药领域研究的资助力度逐年递增,其科技论文数量亦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随着循证医学理念的不断深入,科研人员逐渐认识到,科技成果的质量才是重点。临床研究是临床实践的重要依据之一,但在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大大降低了中医药临床研究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导致其研究成果的利用率和转化率低下。因此,有必要对我国中医药临床研究在设计、实施与报告等各环节可能会影响其研究质量的各因素以及与国外研究存在的具体差异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调查,确定需改进的重点环节和要素,以促进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的改善与提高。目的1.通过文献计量学和质量评价的方法,对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包括系统评价/Meta-分析和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研究现状、与国外同类研究之间存在的具体差异环节、要点和问题及其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进行全面的回顾分析并进行对比分析,全面掌握我国中医药临床研究在方法与报告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确定需改进的重点环节和要素。2.对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对国际公认的不同类型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规定,今后对其引入和实施的计划,以及编辑的认知和应用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以确定在论文发表阶段影响其报告质量的因素,为临床研究报告规范今后在我国的推广和实施提供针对性的参考依据。3.基于以上研究的结果,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和中医药研究的特性,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提高和改善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促进其成果的利用和转化。方法1.基于AMSTAR清单和PRISMA清单,回顾性分析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的研究现状、方法和报告质量。2.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和质量评价方法,对比分析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在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等重点环节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3.基于CONSORT清单和STRICTA清单被引入国内的不同时间段,回顾性分析国内针灸RCTs的方法和报告质量是否随着清单的引入而得到改善和提高。4.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对国际公认的不同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规定,今后对其引入和实施的计划,以及编辑的认知和应用现状进行全面调查。采用频数、中位数和四分位距进行统计描述,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共纳入369篇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研究,突出表现的问题包括:45%的研究文献检索方法不全面甚至不正确(203篇/369篇);97.3%(359篇/369篇)的研究未检索不同发表类型的研究;96.5%(356篇/369篇)的研究未提供排除文献的清单;42%(155篇/369篇)的研究纳入标准宽泛不具体、甚至存在错误;58.8%(217篇/369篇)的研究未采用双人独立机制对文献和数据进行筛选和提取:55%(203篇/369篇)的研究未详细描述文献筛选纳入全过程及排除原因;70.7%(261篇/369篇)的研究数据合并方法不恰当,其方法与报告质量普遍较低。另外,其总体引用率较低,引用率为零的研究占到46.1%(170篇/369篇),临床医生的参与率亦较低(49.9%,184篇/369篇)。2.共纳入366篇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研究,其中Chinese SRs共88篇,Other SRs共226篇,Ccohrane SRs共52篇。3种不同类型SRs研究在AMSTAR清单和PRISMA清单中符合率大于80%的条目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5%(Chinses SRs).vs73%(Other SRs).vs91%(Ccohrane SRs)和59%(Chinses SRs).vs74%(Other SRs).vs78%(Ccohrane SRs),其中Chinses SRs在两个清单中的符合率均最低。Chinese SRs与Other SRs和Cochrane SRs存在较大差距的方面主要包括:不同发表类型文献的纳入(2%.vs91%.vs100%)、广泛而全面的检索(40%.vs87%.vs100%)、相关利益冲突的说明(0%.vs61%.vs100%)、证据综合结果(23%.vs99%.vs96%)和计划书和注册信息(0%.vs4%.vs100%)等方面。此外,Chinese SRs, Other SRs和Cochrane SRs中被引次数为零的研究所占比例分别为53%.vs26%.vs40%,由临床医生完成的SRs所占比例分别为27%.vs63%.vs54%,进行更新的SRs所占比例分别为0%.vs3%.vs92%,可见Chinese SRs的被引率、临床医生的参与率方面亦最低。3.共纳入1978篇国内针灸RCTs研究,1996年之前发表的为144篇其中针刺RCTs为122篇;1997年-2003年间发表为353篇,其中针刺RCTs为312篇;2004年-2012年间发表为1481篇,其中针刺RCTs为1301篇。虽然3个不同年代发表的针刺RCTs在STRICTA清单各条目上的符合率均略有提高,但其实际比例依然很低,包括①针刺治疗的具体类型(6.6%.vs9.9%.vs12.7%);②针刺治疗的理由和依据(0%.vs0.3%.vs1.0%);③每位受试对象每个治疗单元所用针的数目(0%.vs0.3%.vs0.2%);④对针刺组施加的其他干预措施描述(19.7%.vs30.1%.vs33.7%);⑤对针灸师资质报告(0%.vs0%.vs0.4%);⑥无研究报告有关对治疗师的操作指导及其给患者的信息和解释等。3个不同年代发表的针灸RCTs在CONSORT清单中符合率大于50%的条目所占的比例分别为:0%(≤1996年).vs8%(1997年-2003年).vs26%(2004年-2012年)。主要问题主要包括:①研究方法阐述过于简单,包括资料收集的场所和地点(12.5%.vs24.6%.vs69.7%)、样本量确定依据(0%.vs0%.vs1.2%)等;②随机方法不消楚,包括对产生随机序列的方法报告(1.4%.vs15%.vs26.3%)、隐蔽分组机制(0%.vs1.4%.vs4.9%)和盲法实施(0%.vs5.7%.vs9.1%)等;③结果部分内容描述不清甚至缺少,包括受试者流程(0%.vs11.6%.vs20.6%)、招募受试者时期和随访时间(0%.vs2.1%.vs2.8%)、基线资料的提供(9.0%.vs17.8%.vs34.8%)和结局效应估计值及95%CI的报告(18.1%.vs36%.vs50.7%)等。此外,无任何研究注册及阐明可能的利益冲突。4.共纳入63种国内中医药期刊杂志,其中SCl收录2种,Medline/Embase收录8种,CSCD收录7种,统计源收录46种。仅3种杂志在其“稿约”中提及并要求作者按照CONSORT声明各条目来规范报告RCTs,且给出了具体的版本和网址。此外,仅1种期刊在其“稿约”中提及CONSORT扩展版。无任何期刊在其“稿约”中提及PRISMA、MOOSE、TREND、STARD和STROBE等其他类型研究的报告清单。通过电话和E-mail方式,对63种国内中医药期刊编审人员进行问卷调晒,54种期刊杂志给予回复,反馈率为85.7%,其中编辑为39人(占72.2%)、主编为3人(占5.6%)、编辑部主任为9人(16.7%)、其他人员为3名(占5.6%)。对于CONSORT声明,有8位编辑知道并子解,3位编辑仅听说过但不了解,其中仅3位编辑表示对投稿的RCTs,该期刊在作者投稿、编辑审稿及专家评审阶段均要求和遵循了CONSORT声明的要求,46%的编辑(25人)认为没有必要在“稿约”中引入CONSORT声明。对于PRISMA清单,仅2位编辑知道并了解,7位编辑仅听说过但不了解,表示对投稿的SRs/Meta-分析,在作者投稿、编辑审稿及专家评审阶段均未要求和遵循PRISMA清单的要求,65%的编辑(35人)认为没有必要在“稿约”中引入PRISMA清单。而对于其他类型临床研究报告清单,无任何人知晓并了解。结论临床研究质量是影响其转化和利用的关键因素,只有高质量的研究才能为临床实践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我们的研究显示:尽管国内中医药,特别是针灸SRs/Meta-分析研究在研究的题目、摘要、纳入研究的特征和文献质量评价方法阐述等方面的符合率较好,但在影响其研究质量的关键因素,如文献检索方法不同发表情况的文献的纳入、对发表偏倚的评估、利益冲突的说明、文献筛选流程图的呈现、数据合并的合理性、研究间异质性或偏倚的分析以及对证据综合结果分析的的能力等方面,与国外同类研究存在较大差距。而对于国内针灸RCTs,尽管2003年之后发表的针刺RCTs的数量是之前所发表总数的3倍多,且各条目的符合率在不同的3个发表年代略有提高,但在多个条目上的实际符合比例上依然非常低,如随机序列的产生方法、隐蔽分组的机制和实施、盲法细则、样本量计算依据和资料收集场所和地点等方面,其质量并未随着STRICTA清单的引入而得到有效改善和提高。此外,国内中医药领域期刊“稿约”中对不同类型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应用情况不尽如人意,大部分期刊的编审人员对研究报告的规范、临床研究注册制度等信息的知晓率较低。而且,尽管大部分期刊有意愿在今后进入此类相关报告规范,以提高不同类型的临床研究报告质量,但均无任何具体的可操作的细则和时间规划。因此,我们强烈建议通过以下措施提高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的方法和报告质量:①国内医学期刊尽早在“稿约”中引入这些国际临床研究报告标准,以规范和提高国内临床研究的报告质量,提升临床研究水平;②从期刊协会层面制定相关制度,由鼓励和建议投稿作者、期刊编辑在文章投稿、编审和专家评审阶段遵循相关的临床研究报告规范,过渡到强制执行;③对期刊编审人员开展和加强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培训,并建立考核机制,促进相关知识的掌握和更新;④将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内容加入到医学继续教育课程中,由国家授权各地区具备资质的科研单位,对其服务地区的临床医生、科研人员进行全面的SRs/Meta-分析方法学的培训:⑤在医学在校教育中引入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内容。

袁勇[6](2013)在《急性期面神经炎针刺与面肌痉挛的相关性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面神经炎急性期针刺治疗与面肌痉挛的相关性,急性期针刺早期介入能否提高临床疗效,缩短疾病病程。本课题可为临床面神经炎的治疗选择最佳方案提供依据,并且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方法:将纳入课题的60例面神经炎患者(急性期),按Doll’s临床病例随机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急性期采用针刺治疗同时口服甲钴胺分散片及维生素B1,恢复期加用电针治疗;对照组急性期采用口服甲钴胺分散片及维生素B1,不予针刺,恢复期及以后治疗同观察组。以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与症状体征量化表为标准,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第1周、第2周、第3周、第4周时的病情进行评价,并记录痊愈患者的治疗次数,同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第5天、第15天及面神经炎痊愈(恢复至H-B标准Ⅰ级)后第30天、第90天、第180天后根据Cohen Albret分级标准评定的面肌痉挛发生程度。结果: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100%,痊愈率93.0%;对照组总有效率100%,痊愈率8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症状积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总有效率和痊愈率有高于对照组的趋势且观察组痊愈患者的治疗次数少于对照组,两者有显着性差异(P<0.01);在随访的6个月时间内观察组与对照组内患者均未出现面肌痉挛。结论:面神经炎急性期针刺与面肌痉挛无显着相关性,急性期早期针刺介入可明显缩短疾病病程,提高临床疗效。

曾宪锋,王梅康,许建阳,李静[7](2005)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麻痹10年回顾》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回顾针灸、外治、药物、康复等治疗方法在面神经麻痹(简称面瘫)中的应用现状,总结更有效的治疗方法。资料来源: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1994-01/2004-01期间相关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面瘫,治疗”。资料选择:选择有关面瘫治疗的中外研究原着性文献中包含针灸、外治、药物、康复等治疗方法的62篇。数据提炼:在62篇文献中17篇内容有不同程度的重复,给予删除;对45篇文献进行分类整理,用于综述,其中24篇选用为参考文献。资料综合:面瘫多因茎乳孔内的面神经发生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所致,治疗中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其中针灸疗法和药物疗法比重较大。各种方法对促进神经、肌肉功能恢复都有效果,综合方法的效果有明显优势。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包括针灸疗法、药物疗法、物理疗法等,能有效促进神经、肌肉恢复功能,减少后遗症,对治疗面瘫,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田雅萍,兰怡,张炜,刘国润,高文莉[8](2003)在《特定电磁波治疗仪与士的宁离子导入综合治疗面神经炎32例》文中研究表明

赵滨滨[9](2012)在《耳压法、中药熏蒸法对面瘫患者护理效果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在院内常规治疗及护理模式的基础上,通过临床对照研究比较耳压法、中药熏蒸法及耳压法结合中药熏蒸法三种方法对面瘫患者的护理效果,为面瘫患者的临床护理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中医护理方法及治疗方法,以提高疗效并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医特色护理。研究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于2010年10月~2011年12月选取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一病房120例住院的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120例患者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组1、试验组2、试验组3,每组30例。在院内常规面瘫疗法及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对照组不给予其它护理措施,试验组1的患者给予耳压法、试验组2的患者给予中药熏蒸法、试验组3的患者给予耳压法结合中药熏蒸法。选用多伦多面神经评定系统(TFGS)及症状、体征分级量化标准及临床疗效三项评价指标作为评价工具,将试验所得数据全部输入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试验前四组患者一般资料、多伦多面神经评定系统(TFGS)测得的分值及症状、体征分级量化标准测得的各项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试验后四组患者采用多伦多面神经评定系统(TFGS)测得的得分均高于试验前四组的得分;四组患者采用症状、体征分级量化标准测得各项得分均低于试验前四组的各项得分,试验前后各组各项得分情况的自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试验后试验组2与试验组3之间的多伦多面神经评定系统(TFGS)测得的分值及症状、体征分级量化标准测得的各项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试验后各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1与试验组2、试验组1与试验组3患者的多伦多面神经评定系统(TFGS)测得的分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体征分级量化标准测得的各项得分除鼻唇沟变浅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它各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试验后四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对照组有效率为66.7%、试验组1的有效率为76.7%、试验组2的有效率为93.3%、试验组3的有效率为96.7%。各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1与试验组2、试验组1与试验组3之间的临床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2与试验组3之间的临床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在院内面瘫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耳压法、中药熏蒸法及耳压法结合中药熏蒸法对面瘫的护理效果均有效;2.中药熏蒸法、耳压法结合中药熏蒸法对面瘫患者的护理效果比耳压法更具优势,并能提高面瘫患者的临床有效率。3.中药熏蒸法与耳压法结合中药熏蒸法对面瘫的护理效果相当。

房浩[10](2012)在《疏密波电针与疏波电针治疗面神经炎(恢复期)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别运用疏密波电针和疏波电针对面神经炎(恢复期)患者进行治疗,比较两者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面神经炎(恢复期)患者,按Doll’s临床病例随机表随机分为疏密波电针组和疏波电针组,每组30例。以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与症状体征量化表为标准,分别对两组患者针刺前及治疗第1周、第2周、第3周、第4周时的病情进行评价,并记录痊愈患者的治疗次数。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疏密波电针和疏波电针治疗面神经炎恢复期均有显着疗效。4个疗程结束后,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结果:疏密波组总有效率100%,愈显率86.6%;疏波组总有效率100%,愈显率80.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症状体征量化表积分结果:疏密波组总有效率100%,疏波组总有效率100%,两者无显着性差异(P>0.05)。运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评价各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症状体征量化表积分,疏密波组患者的症状体征量化表积分随时间变化趋势比疏波组明显(P<0.05)。疏密波组痊愈患者的治疗次数也明显少于疏波组(P<0.01)。结论:疏密波电针治疗面神经炎(恢复期)的疗效与疏波电针相比,虽然在治愈率及有效率上无显着性差异,但可以快速改善患者的症状积分,缩短患者的疗程。

二、特定电磁波治疗仪与士的宁离子导入综合治疗面神经炎32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特定电磁波治疗仪与士的宁离子导入综合治疗面神经炎32例(论文提纲范文)

(1)自拟牵正散联合电针治疗风痰阻络型急性面神经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1章 文献研究
第2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案
    2.4 观察指标
    2.5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研究结果
    3.3 安全性评估
第4章 讨论
    4.1 立题依据
    4.2 自拟牵正散的药物组成及功效
    4.3 电针的选穴依据及疗效分析
结论
    1 总结
    2 本研究的不足
    3 展望与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面神经炎的中医药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致谢

(2)“面三灸”联合针刺急性期介入治疗贝尔麻痹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章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受试者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及终止观察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病例分组
        2.3 盲法
        2.4 试验流程图
    3 治疗方案
        3.1 基础治疗
        3.2 选穴及操作方法
        3.3 治疗疗程
    4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4.1 观察指标
        4.2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4.3 安全性评价
    5 质量控制
    6 受试者权益
    7 统计学方法
    8 研究结果
        8.1 病例分配及完成情况
        8.2 基线比较
        8.3 疗效评定
        8.4 脱落分析及安全性评价
第二章 讨论
    1 西医对贝尔麻痹的认识
        1.1 面神经解剖
        1.2 病因及发病机制
        1.3 目前常用治疗方法
    2 传统医学对该病的认识
        2.1 古代医家对该病认识
        2.2 现代医家对该病认识
    3 面瘫病分期情况概述
    4 针灸是面瘫的主要治疗方式
        4.1 常用穴位的选取依据
        4.2 常用针刺手法的选取依据
        4.3 面瘫的常用艾灸疗法
    5 面瘫病的康复护理
        5.1 面瘫病康复护理主要内容
        5.2 面瘫病康复护理临床进展
    6 本课题理论基础
        6.1 “面三灸”来源
        6.2 “面三灸”穴位探究
        6.3 雀啄灸机理初探
        6.4 针刺时机的选择
        6.5 急性期治疗的重要性
        6.6 量表的选择
    7 疗效分析
    8 安全性评价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综述 中医治疗面瘫病的常用刺灸方法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2 面神经功能量表
    附件3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3)神经肌肉电针法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统计分析方法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电针刺激法信度和效度研究
    1. 研究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统计分析方法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1. 病因病机
    2. 常规针灸疗法
    3. 电针疗法
    4. 放血拔罐疗法
    5. 其它针灸疗法
    6. 针药结合疗法
    7. 离子导入疗法
    8. 面瘫分期治疗
    9.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 穴位定位
    2. 面瘫观察表
    3. House-Brackman(H-B)评价系统
    4. 知情同意书
    5. 治疗示意图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4)蜂针现代文献及名家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蜂针疗法的起源及萌芽
        一、蜂毒注射液与活蜂蛰刺
        二、蜂针与毫针刺
        三、蜂针与浅刺
        四、蜂针与艾灸法、拔罐
    第二节 蜂针疗法的发展概况
        一、蜂疗人物及其发展
        二、蜂针疗法学会的发展
        三、蜂针疗法的呈现多方位发展
    第三节 蜂针疗法的研究概况
        一、蜂针实验研究概况
        二、蜂针的临床应用研究概况
第二章 蜂针疗法的现代文献计量学研究
    第一节 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
        一、文献的检索策略
        二、蜂针疗法文献的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蜂针疗法现代文献的年度分布情况
        二、蜂针疗法现代文献期刊分布
        三、作者分布
        四、蜂针医家主要发表杂志分布
        五、蜂针疗法文献类型的分布
        六、蜂针疗法不良反应文献年度分布
    第三节 蜂针疗法临床文献研究状况分析
        一、各年段临床治疗研究文献类型分析
        二、蜂针临床运用研究文献病种分析
        三、蜂针及蜂毒单独和结合他法治疗病种分析
        四、蜂针及蜂毒结合其它疗法的种类分析
        五、蜂针疗法配合其它疗法的种类数量
    第四节 讨论
        一、蜂针文献量年度变化
        二、蜂针文献发表杂志分布
        三、发表蜂针文献的高产作者分析
        四、蜂针单独治疗病例类研究
        五、蜂针疗法结合他法治疗病例类研究
        六、蜂针疗法的基础研究
        七、蜂针疗法实验研究
        八、蜂针不良反应的文献研究
        九、蜂针疗法的穴位研究
        十、蜂针疗法的针法研究
        十一、蜂针经验与体会
        十二、蜂针临床文献分析
第三章 现代各医家蜂针疗法的特色研究
    第一节 纳入标准与研究方法
        一、蜂针疗法医家纳入标准
        二、研究方法
    第二节 蜂针主要医家特色研究
        一、陈伟蜂针疗法特色研究
        二、房柱蜂针疗法特色研究
        三、陈恕仁蜂针疗法特色研究
        四、王孟林蜂针疗法特色研究
        五、成永明蜂针疗法特色研究
        六、韩巧菊蜂针疗法特色
        七、其它蜂针医家蜂针特色
    第三节 讨论
    第四节 李万瑶教授蜂疗特色研究
        一、临床病例观察研究
        二、李万瑶教授蜂针针法研究
        三、李万瑶教授蜂针疗法临床案例举隅
        四、讨论
结语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详细摘要

(5)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医药在我国卫生保健体系中作用
        1.1.2 中医药现代化是促进其发展和被广泛认可的唯一途径
        1.1.3 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材料与方法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方法和报告质量的回顾性调查
    2.1 研究背景
        2.1.1 系统评价的发展沿革及概念特点
        2.1.2 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与步骤
        2.1.3 系统评价方法质量与报告质量的评估工具
        2.1.4 系统评价在我国中医药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2.2 研究内容
    2.3 材料与方法
        2.3.1 技术路线图
        2.3.2 样本的确定与来源
        2.3.3 文献筛选流程
        2.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2.3.5 质量控制措施
    2.4 结果
        2.4.1 文献检索结果
        2.4.2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2.4.3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方法质量
        2.4.4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报告质量
    2.5 讨论
        2.5.1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2.5.2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方法质量存在的问题
        2.5.3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报告质量存在的问题
        2.5.4 研究的局限性
    2.6 结论
第三章 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方法和报告质量的对比研究
    3.1 研究背景
        3.1.1 针灸在我国传统中医药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
        3.1.2 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针灸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3.2 研究内容
    3.3 材料与方法
        3.3.1 技术路线图
        3.3.2 样本的确定与来源
        3.3.3 文献筛选流程
        3.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3.3.5 质量控制措施
    3.4 结果
        3.4.1 文献检索结果
        3.4.2 国内外针灸统评价/Meta-分析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3.4.3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质量
        3.4.4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报告质量
    3.5 讨论
        3.5.1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基本特征和特点方面的差异
        3.5.2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方法质量方面的差异
        3.5.3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报告质量方面的差异
        3.5.4 研究的局限性
    3.6 结论
第四章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方法与报告质量回顾性分析
    4.1 研究背景
        4.1.1 随机对照试验定义
        4.1.2 随机对照试验的报告工具简介
        4.1.3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4.2 研究内容
    4.3 材料与方法
        4.3.1 技术路线图
        4.3.2 样本的确定与来源
        4.3.3 文献筛选流程
        4.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4.3.5 质量控制措施
    4.4 结果
        4.4.1 文献检索结果
        4.4.2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4.4.3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的报告质量
    4.5 讨论
        4.5.1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存在的问题
        4.5.2 STRICTA清单的符合率及其存在问题
        4.5.3 CONSORT清单的符合率及其存在问题
        4.5.4 研究的局限性
    4.6 结论
第五章 中医药期刊编辑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认知率及“稿约”中规定和引入需求调查
    5.1 研究背景
    5.2 研究内容
    5.3 对象与方法
        5.3.1 研究对象
        5.3.2 调查方法
        5.3.3 技术路线
        5.3.4 统计分析
        5.3.5 质量控制措施
    5.4 结果
        5.4.1 纳入期刊数量和种类
        5.4.2 临床研究报告规范在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的规定
        5.4.3 期刊编审人员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认知和应用现状调查结果
    5.5 讨论
        5.5.1 “稿约”中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引入率较低
        5.5.2 期刊编审人员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知晓和认知程度普遍较低
        5.5.3 期刊编审人员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应用率较差
        5.5.4 研究的局限性
    5.6 结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主要结论
    6.2 特色与创新
    6.3 提高国内中医药研究质量的建议
    6.4 促进国内中医药研究成果转化的建议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6)急性期面神经炎针刺与面肌痉挛的相关性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疾病分期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脱落标准
        1.8 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内容
        2.3 数据统计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的比较
        3.2 治疗前两组患者症状体征量化表积分比较
        3.3 两组患者 H-B 分级的疗效比较
        3.4 各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症状体征量化表积分比较
        3.5 两组痊愈患者治疗次数比较
        3.6 两组患者面肌痉挛发生情况
    4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面神经炎的认识
        1.1 面瘫的病位
        1.2 面瘫的病因病机
        1.3 面瘫的中医治疗
    2 现代医学对面神经炎的认识
        2.1 面神经的解剖与功能
        2.2 面神经炎的病因
        2.3 面神经炎的治疗
    3 面神经炎针刺时机的探讨
    4 面神经炎和面肌痉挛的相关性
    5 祖国医学对面肌痉挛的认识
    6 现代医学对面肌痉挛的认识
    7 结果探讨
        7.1 结果分析
        7.2 机理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9)耳压法、中药熏蒸法对面瘫患者护理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祖国医学对面瘫的研究综述
        1.1 祖国医学对面瘫的认识
        1.2 病因及病机
        1.3 祖国医学对面瘫的治疗
    2 现代医学对面瘫的研究综述
        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2.2 治疗方法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剔除标准
    2 抽样方法及分组方法
        2.1 抽样方法
        2.2 分组方法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设计
        3.2 研究工具
    4 研究步骤
        4.1 准备阶段
        4.2 实施阶段
    5 资料收集过程
    6 资料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方法
    7 质量控制
        7.1 准备阶段
        7.2 实施阶段
        7.3 评价阶段
    8 研究的伦理学考虑
结果
    1 试验前四组患者一般资料、TFGS及症状、体征分级量化标准分值的比较
        1.1 四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四组患者试验前TFGS及症状、体征分级得分比较
    2 四组患者试验前后TFGS及症状、体征得分的变化情况
        2.1 四组患者试验前后TFGS得分比较
        2.2 四组患者试验前后症状、体征疗效比较
    3 试验后四组患者TFGS、症状、体征分级得分及临床疗效的组间比较
        3.1 四组患者试验后TFGS及症状、体征分级得分的组间比较
        3.2 四组患者试验后临床疗效比较
讨论
    1 研究方法的选择
        1.1 针刺选穴
        1.2 耳压法
        1.3 中药熏蒸
    2 评价标准的选择
        2.1 多伦多评分体系
        2.2 症状、体征分级量化标准
    3 试验前四组患者的一般资料、TFGS得分及症状、体征分级量化标准分值的比较情况
        3.1 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3.2 四组患者TFGS及症状、体征分级得分均衡
    4 试验前后四组患者TFGS得分及症状、体征分级得分的比较
        4.1 对患者TFGS得分的影响
        4.2 对患者症状、体征分级得分的影响
    5 试验后四组患者之间TFGS、症状、体征分级得分及临床有效率的比较
        5.1 四组患者间TFGS及症状、体征分级得分比较
        5.2 四组患者之间的疗效比较
    6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6.1 抽样的局限性
        6.2 样本量少
        6.3 霍桑效应的影响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个人简介

(10)疏密波电针与疏波电针治疗面神经炎(恢复期)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疾病分期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脱落标准
        1.8 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内容
    3 统计学处理方法
    4 统计学结果
        4.1 一般资料的可比性
        4.2 治疗结果
        4.3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面神经炎的的认识
        1.1 面瘫的病位
        1.2 面瘫的病因病机
        1.3 面瘫的中医治疗
    2 现代医学对面神经炎的认识
        2.1 面神经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2.2 面神经炎的病因及病理
        2.3 面神经炎分期标准的研究
        2.4 面神经炎的治疗
    3 针刺治疗面神经炎的现代研究概况
        3.1 面神经炎针刺时机的研究
        3.2 电针波形的选择依据
        3.3 电针的作用机理研究
    4 结果探讨
        4.1 结果分析
        4.2 机理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四、特定电磁波治疗仪与士的宁离子导入综合治疗面神经炎32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自拟牵正散联合电针治疗风痰阻络型急性面神经炎的临床观察[D]. 杨耀. 湖北民族大学, 2021(12)
  • [2]“面三灸”联合针刺急性期介入治疗贝尔麻痹的临床疗效观察[D]. 樊晓萌.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神经肌肉电针法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研究[D]. 黄彬.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6(03)
  • [4]蜂针现代文献及名家特色研究[D]. 徐长琼.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11)
  • [5]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D]. 马彬. 兰州大学, 2013(05)
  • [6]急性期面神经炎针刺与面肌痉挛的相关性临床观察[D]. 袁勇.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04)
  • [7]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麻痹10年回顾[J]. 曾宪锋,王梅康,许建阳,李静. 中国临床康复, 2005(09)
  • [8]特定电磁波治疗仪与士的宁离子导入综合治疗面神经炎32例[J]. 田雅萍,兰怡,张炜,刘国润,高文莉. 中国临床康复, 2003(01)
  • [9]耳压法、中药熏蒸法对面瘫患者护理效果的研究[D]. 赵滨滨.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2(01)
  • [10]疏密波电针与疏波电针治疗面神经炎(恢复期)的临床观察[D]. 房浩.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02)

标签:;  ;  ;  ;  ;  

特异电磁波治疗仪联合士的宁离子导入治疗面神经炎32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