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筑企业如何实施企业形象战略(论文文献综述)
黄锦南[1](2021)在《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哈萨克斯坦是我国的世代友好邻邦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首倡之地和先行先试地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媒体中的国家形象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学科研究者的重视。然而,已有成果大部分采用了基于还原论的研究方法,并不能完全契合国家形象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本身固有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特质,忽略了国家形象系统内部的动力学特征和涌现。因此,本论文将网络科学的复杂网络方法引入国家形象研究,以检验该方法在国家形象系统研究中的有效性。本文选取了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为研究对象,收集了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的全部涉华报道和2019年12月至2021年2月与新冠疫情相关的部分涉华报道文本,构建了一大一小、一整体一局部的两种文本数据库,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结合诸如国际关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中哈两国政府的各项大政方针政策,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官方媒体中的整体国家形象进行了全面挖掘和研究,并对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国在哈官媒中的国家形象进行了具体的个案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哈真理报》涉华报道主要展现了以下4个角度的中国形象:(1)哈萨克斯坦的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2)哈萨克斯坦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3)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形象;(4)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1)对国别区域研究的方法创新作出探索,尝试复杂网络方法在国家形象研究中的应用;(2)挖掘和呈现“一带一路”和新冠疫情背景下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真理报》中的中国形象;(3)为国家形象、国别区域、乃至其他领域研究者提供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的客观中国形象数据和真实报道文本。
刘绍勇[2](2020)在《品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品牌因其在市场营销与传播方面的优势,正在跨越商业与产品领域广泛应用于众多生产与服务领域,很多品牌都通过视觉识别设计系统来体现自身的理念和个性,一个品牌的颜值则从视觉形象识别开始。视觉识别设计系统是品牌形象最直观的视觉表达形式,作为最广泛的视觉语言,它涵盖了品牌每一个与受众接触点的设计,为品牌形象的构建提供了一个更宽阔、更立体的空间。因此,视觉识别设计已为品牌战略的重要手段和组成部分,它是展示品牌文化和传播品牌信息价值的最重要载体,在品牌形象塑造和传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面对美学经济条件下的消费市场,品牌的视觉识别设计所要谋求的不再是“认识”而是“认知”、“认可”,在审美营销条件下,美学在设计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美学的作用提升了视觉识别设计的表现力、识别力,能够让品牌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与受众完全沟通交流,并因此最大限度的获得竞争力与传播力。构建一套完美有效的视觉识别系统已成为一个品牌增加附加值,并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近些年在我国,虽然视觉识别设计在社会实践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可喜的成绩,但对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研究则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积极倡导在营销与传播中进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从品牌与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关系层面看,品牌与设计美学的相关理论是研究基础,视觉识别是研究对象,而设计美学是研究的视角。何为视觉识别设计美?视觉识别设计美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创造视觉识别设计的美,以及视觉识别设计美的如何应用?如何提高视觉识别设计美学在品牌塑造和传播信息价值方面的作用等等,是视觉识别设计美学必须研究的命题。绪论部分是对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进行介绍,并对相关概念作进一步解析和说明;第二章在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框架搭建上,着重从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构成、视觉识别设计的审美属性及其美学价值方面进行阐述;第三章回溯了视觉识别设计的历史,主要梳理艺术风格流派对视觉识别设计的影响,视觉识别设计产生的历史渊源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并分析了影响视觉识别设计发展的演进因素;第四章主要从视觉识别设计的审美基础要素入手,分别阐述了图形、色彩和文字等设计要素美以及规范美的表达;第五章着重探讨了视觉识别设计美学应用,概括总结出视觉识别设计审美的判断依据,提炼出原创与多维表现传达的个性美、系统性与灵活应用构筑的整体美、持久性和多元文化呈现的时代美等三方面的创新观点,并列举设计案例进行具体论述和解读。结论与展望部分对本文研究所得的成果观点以及现实意义进行了总结,并对本课题研究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设想做出说明。本文是笔者基于自身20多年的设计实践积累与感悟出发,以视觉识别设计与美学的关系为切入点,全方位探究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生成机制,提出具有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价值的命题。希望能为视觉识别设计找寻新的设计方法和思路,为品牌形象建设及视觉识别设计带来新的思考。
吴小雯[3](2020)在《徽商集团企业形象的构建与传播》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家、地区之间的企业竞争也愈发激烈,拥有一个积极的企业形象对企业持续向好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长江三角洲一体化的历史进程中,安徽省打造新徽商“百年品牌”的重担落在徽商集团的肩上,但是,近年来,徽商集团企业形象因受经营业态不良等因素影响大打折扣。本文尝试对安徽徽商集团的这一个案剖析,通过分析徽商集团企业形象建构和传播的现状,通过检验传播效果,找出其传播上的不足之处,落点在于思考适用于新时代的企业形象构建与传播的策略,为安徽本土企业发展提供参考,也期望更多的学者能够关注安徽企业形象构建议题。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个案研究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首先,结合访谈和调研材料,观察不同时期徽商集团企业形象的构建是如何进行的。然后,笔者从传播主体、传播受众、传播媒介、传播效果检验几个方面,对徽商集团企业形象传播过程进行观察,通过调查问卷的回收分析,得到安徽地区及周边省份受访者对徽商集团企业形象的认知与态度,从而观察徽商集团企业形象传播现状,找出了徽商集团企业预期形象和实际传播形象产生差异的原因在于,徽商集团企业形象的传播缺少明确的核心和方向。因而,最后一章中,笔者根据徽商集团企业实际,先对企业形象构建与传播的关系进行了思考,提出要处理好这两者关系就要把握住侧重点,企业形象的构建无时无刻都在规定着企业形象的传播,企业要先树立明确的企业形象构建,再围绕其进行有效的企业形象传播。接着,根据这个思路,本研究在最后提出徽商集团企业形象构建的优化策略,希望徽商集团企业形象能够得以健康有序传播,更好地打造“百年品牌”。
李泽宇[4](2016)在《以国家中心城市为定位的重庆市城市形象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的发展战略和形象管理,在经历了早期的资源驱动、市场驱动阶段之后,已进入形象驱动阶段。城市形象战略研究是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打造城市品牌,创造城市价值,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当前全球化时代,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城市形象战略对一个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大。本研究依据形象战略应该以城市发展定位作为内涵支撑的观点,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作为切入点,从重庆城市形象战略的实施现状、目标定位到重庆城市形象战略的规划体系和项目设计,作了较为深入系统的论述:即从重庆城市形象战略实施现状分析出发,围绕国家中心城市的形象战略定位,从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等方面对重庆城市形象战略的构建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通过分析重庆城市形象的历史沿革和现实状况,研究了城市形象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提升重庆城市形象的建议;通过国家对重庆几个定位的时间梳理,阐述了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是重庆长期历史发展的脉络,符合国家对重庆发展的战略要求;将多维总体战略规划与典型具体项目设计相结合,提出了重庆城市形象战略构建的若干设想,构建了以国家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重庆市城市形象战略的规划体系,对今后重庆市的城市形象建设实践有一定借鉴意义,可为国家级中心城市建设和重庆开发开放提供一种理论参考和实践支撑。
马遥[5](2012)在《论新农村建设中品牌形象战略的导入》文中指出目前,在全球设计界正在发生一场从“物的设计”向”战略的设计”转型的革命。设计思维和科技思维的结合,通过可行的战略设计将其结果转化成价值和市场,将设计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未来生活联系在一起,从而使设计进入到一个新的广阔领域。设计开始越来越多的为一些“大问题”提供可行的解决策略。设计从提供具体的“最优化”设计方案拓展到提供能促成包含“物”和“服务”的状态的系统化的解决策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在于新,本文就是运用设计创造性的思维考虑当前社会问题,将农村作为一个品牌形象去整合我国广大的农村丰富的资源,为新农村建设提出新的发展方略的一种尝试。对比企业及城市发展中品牌形象的导入,以其作为参照,在新农村建设中导入品牌形象战略。新农村品牌形象战略从宏观的地域角度、中观的产业角度、微观的产品角度导入到新农村的建设中去,这是一个同时的过程,也是一个层层递进深入的过程。这一过程具体来讲就是要依托其形成的乡土背景,以及乡土背景内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资源,新农村在品牌形象理念体系的前提引导下,丰富的地域表征体系要素转化成产业契机,提取农业中各种空间感官劳动行为人文历史等元素,将农业、工业、服务业有机连接起来,通过设计发酵与工业以及服务业形成产业链。这一过程最终衍生出具体的“产品”,以旅游产品的形式展现在消费者面前,使消费受众走进新农村,体味新农村,真正实现新农村品牌形象的价值的。设计乡村旅游过程是探索性的,走近进新农村更容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文章最后以无锡阳山为一个新农村品牌形象战略的导入对象,尝试通过将其资源整合为旅游产品,提升阳山的品牌形象。从而以一种大设计的视角真正发挥设计的能量,为我国新农村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推动新农村建设整体持久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中国农村整体形象与实力。促进与新农村经济的相互促进和良性循环,为社会发展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是设计的前景所向,也是设计师的职责和目标。
白腾飞[6](2011)在《医药企业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企业文化对企业的战略性作用愈显突出。面临着医药企业并购的低效,医药企业发展的瓶颈,医药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呼之欲出。当今对医药企业文化理论的研究着作不仅数量少,而且雷同过多,对医药企业文化建设几乎无指导意义。鉴于这种情况,笔者决定选择医药企业文化作为硕士期间的研究课题。本文研究和分析了文化、企业文化、医药企业文化的定义和内容,找到了医药企业文化研究的切入点;在企业文化建设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了医药企业文化建设的总路线和医药企业文化建设的七步骤;医药企业形象战略实施是医药企业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论文提出医药企业形象战略实施的四步骤;医药企业文化建设成功的关键在于参与文化建设经理们的个人能力的提升,于是借用个人管理能力评估工具对提升医药企业经理的能力进行思考;结合前文对国内三家医药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论文最后提出了医药企业文化的发展规律和标准研究,并给出了医药企业文化建设的启动建议和个人管理能力提升建议。本文研究旨在为我国医药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参考。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包括:2002年至2011年中国知网上的436篇文章,文化、企业文化和与医药相关的书籍约十几本。同时查阅了与文章内容相关的网站。通过以上方面,结合个人对医药企业的理解,提出了医药企业文化建设设想。研究显示,医药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至今基本是空白,我国医药企业文化建设处于自我摸索和同行业之间的相互学习阶段。医药企业文化有四类文化:临时体制式文化,部落式文化,等级森严式文化和市场为先式文化。医药企业文化的建设可归纳为七个步骤:(1)诊断和明确医药企业现状文化;(2)诊断和分析医药企业未来文化;(3)判断医药企业是否需要进行文化建设;(4)医药企业文化需要改变什么;(5)寻找能反映医药企业新文化且与企业有关的小故事;(6)制定具体行动步骤;(7)执行计划行动。研究表明,医药企业形象战略实施是医药企业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论文介绍了医药企业形象和CIS的定义和内容。医药企业形象战略实施可归纳为四个步骤:(1)医药企业形象调查;(2)医药企业形象调查资料分析;(3)医药企业形象设计;(4)医药企业形象塑造。研究表明,个人管理能力的提升是企业文化建设成功的关键。个人管理能力评估工具可以在提升医药企业经理的管理能力方面发挥作用。由个人管理能力评估工具可以得到经理的360度反馈表,利用360度反馈表,经理可以提升自己能力,并且通过提升能力来推动医药企业文化建设。研究发现,羚锐制药的企业文化建设过于坚守已经成功的文化,创新度不够;天士力集团的企业文化建设坚守的文化因素太少,创新过于频繁;北京同仁堂的企业文化建设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值得医药企业的学习。研究发现,新生医药企业(或小型医药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往往是按照“临时体制式文化→部落式文化→等级森严式文化→市场为先式文化”这样的主导文化有序进行。成熟医药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很难预测和把握。医药企业是以市场为先式和等级森严式文化为主导,它们所占比重高于部落式和临时体制式文化,其中临时体制式文化最少。对如何启动医药企业文化建设,文中提供了38条建议。对提升经理的管理能力,文中提供了102条建议。本文研究内容有7个方面:(1)绪论;(2)医药企业文化概述;(3)医药企业文化建设的总路线和七步骤;(4)医药企业形象战略实施与医药企业文化建设;(5)医药企业个人管理能力与医药企业文化建设;(6)医药企业文化建设案例研究;(7)医药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和建议。其中(1)部分主要介绍本研究的基础性内容和创新;(2)部分主要分析和研究文化、企业文化、医药企业文化的定义和内容;(3)(4)部分分别提出了医药企业文化建设的七步骤和医药企业形象战略实施的四步骤;(5)部分主要研究如何通过提升经理管理能力来推动医药企业文化建设;(6)部分分析和研究国内三家医药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情况;(7)部分提出医药企业文化的发展规律和标准研究,并给出了医药企业文化建设的启动建议和个人管理能力提升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1)较为系统地梳理了企业文化和医药企业文化的内容;(2)首次应用企业文化理论提出了医药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步骤;(3)首次提出360度反馈表的填写说明。
袁赛男[7](2011)在《哲学视域下的国家形象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在于从哲学的视角来探讨国家形象建设问题。全文以国家形象概念的哲学审视为切入点,对当代中国国家形象现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从全局性思维对国家形象的科学定位、重塑原则和路径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提炼,旨在能为当代中国国家形象的建设,以及未来战略提供一些科学的方法论指导。本文包括绪言共有七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绪言首先介绍了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并对相关研究成果现状进行了清理、总结和反思;此外,还介绍了本文所主要采取的研究方法、学术目标、最后是对本文的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进行了一一概述。第一章:国家形象的概念界说。本章主要尝试超越具体社会科学,从哲学层面对国家形象概念的实质内涵进行学理性审视。本章分为三小节。第一节,从“形象”、“国家”和“国家形象”的概念和内涵入手,对现行相关着作和文献资料中关于“国家形象”的主要定义进行分析和梳理,然后从哲学认识论角度对国家形象概念进行新的界定。第二节,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和建构主义的相关理论,对国家形象的基础要素、基本特征、主要类型进行一一分析和总结。第三节,超越具体社会科学,从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历史唯物论相统一的高度对国家形象的实质内涵进行根本性的哲学审视。第二章:国家形象思想的历史梳理。本章主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在批判吸收中国传统智慧和西方学术资源上,展开对“中西马”国家形象思想的历史梳理。本章分为三小节。第一节,通过考察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各个王朝政权,梳理有关中国哲学史上的国家形象思想资源。第二节,从古希腊时期、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德国古典哲学时期三个阶段展开对西方哲学史上国家形象思想的梳理。第三节,主要总结、归纳和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马克思主义者的国家形象理论。通过以上历史考察,旨在为分析当代中国国家形象问题提供理论资源,为解决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建设问题拓宽理论视野,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主张。第三章:国家形象建设的必要性。本章主要是沿着逻辑、历史和现实这三条主线,梳理时间和空间的坐标,由此来看国家形象建设发展演变的必然性。本章分为三小节。第一节,分别从对权力政治理论的反思、对国内社会秩序和国际实力竞争的反思、对国家自我形象与外部他者形象之间差异性的反思来凸显国家形象构建的逻辑必然性。第二节,分别从战争与革命、和平与发展以及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三个时期来对国家形象建设的必然性做一历史考察。第三节,分别从全球化、信息化、民主化三个主要现实元素来分析国家形象建设的现实必要性。第四章:当代中国国家形象的现实反思。本章主要是把审视的目光从概念、思想、理论分析转移至当代中国国家形象的发展现状上来。本章分为三小节。第一节,照时间顺序,概括了建国60年来中国4个历史时期在国家形象建设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第二节,从国内国际形势、国内外形象差异等多方面对当代中国国家形象所面临的新挑战和存在的问题作理性地分析和判断。第三节,从国家形象构成的三个环节——形象客体、认识主体、信息媒介出发来剖析导致国家形象现状的原因,以探究问题产生的根源。第五章:当代中国国家形象的发展战略。本章主要从国家形象塑造的原则、国家形象塑造的基础和国家形象塑造的提升三个方面来分析和构建国家形象的发展战略。本章分三小节。第一节,从哲学层面提炼出了“真实性、选择性与艺术性相统一”、“个性与共性相统一”、“渐进性与跨越性相统一”的三个基本的国家形象塑造原则,以其为中国国家形象战略的构建提供建设性的方法论指导。第二节,从经济实力与国家形象、国家形象塑造、国家形象战略等三个方面的依存关系论述了经济实力之于国家形象的基础作用。第三节,从文化与国家形象、国家形象塑造、国家形象战略等三个方面的紧密关系阐发了实施国家文化战略是国家形象战略提升的重要手段。第六章:当代中国国家形象的路径选择。本章主要从国家形象的如何定位、国家形象如何传播、国家形象如何修复三个方面对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路径选择进行阐述。本章分为三小节。第一节,根据形象是否与客观事实相符合以及形象是否与时代的价值标准相符合这两条定位原则,对国内形象、国际形象做了一个合理的定位。第二节,分别从更新传播理念和整合传播手段两个方面来对国家形象传播进行分析。第三节,分别从增强危机信息的透明度、提升国家应急管理能力和强化国家危机公关职能三个方面来阐述国家形象的修复。结束语部分对论文的思想进行了简单的概括,反省了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国家形象建设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总之,从哲学视角研究国家形象建设,不仅能够为国家形象建设增添新的研究视角,也将为目前中国国家形象建设提供建设性的方法论指导。本文作为国家形象建设研究的初步尝试,力图在多方面有所拓展,以便为这一问题的进一步探索提供有益的借鉴。
陈世阳[8](2010)在《国家形象战略研究》文中认为国家形象是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变量,具有重要战略作用。它既是国家利益的一部分,又是追求和维护国家利益的工具。在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竞争中,国家形象的战略地位日益凸现出来,各国纷纷从战略高度对国家形象重新定位,竞相调整或重塑国家形象。在国家形象的建构和传播过程中,广大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掌握的强大国际传播力量,把歪曲和丑化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形象作为其国际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崛起的认同,有效避免被包围遏制,从而为国家的和平发展争取更为稳定、友好、合作的外部环境,对正在崛起的中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目前国内外国家形象战略研究中存在的宏观和理论研究不足,视角方法单一的现状不能满足现实发展的需要,因此,开展和加强对国家形象战略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的基本思路是首先搭建国家形象战略框架,以此为依据分析、总结新中国60年来国家形象战略思想和实践的历史演变,最终落脚于对中国国家形象战略的思索和设计。因此,本文在逻辑上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部分,包括前五章的内容。这一部分是全文的理论基础,主要集中回答国家形象战略的概念、国家形象的战略作用,国家形象战略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等问题,并结合国际政治学、战略学、形象学、传播学等相关理论提出国家形象战略框架。国家形象战略是国家调动一切力量与资源以塑造良好国际形象的艺术与科学。国家形象战略的要素包括:国家形象战略资源、国家形象战略环境、国家形象战略定位和国家形象战略的实施。这些要素构成了国家形象战略框架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战略谋划和战略实施。前者集中于观念层面,包含对国家形象战略资源的分析、战略环境的判断、战略目标的确定以及国家形象的定位;后者主要涉及实践层面,主要包含国家形象塑造和危机管理,其中国家形象战略实施涉及国家形象的塑造和危机管理。第二部分包括第六章,在国家形象战略框架指导下,主要从历史的角度考察新中国60年来在毛泽东时期、邓小平时期、冷战后时期国家形象战略的思想和实践,总结其中的历史经验教训,挖掘中国国家形象的特点和内核,指导未来的国家形象战略设计。新中国成立的60年是中国不懈努力探索和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也是国家形象塑造的过程,期间形成了一些特点,成为中国国家形象战略的珍贵启示。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领导人树立和形成了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国家形象战略目标,并结合时代特征和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着这个目标的内涵;尽管不同时期,对国家形象的具体定位由于受中国实际情况、领导者个人、国内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变化,但社会主义、大国、和平是贯穿建国后中国国家形象不变的特色;发展综合国力、对外宣传和外交是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第三部分包括第七章,主要是分析中国国家形象现状,结合国家形象战略框架以及中外经验教训,提出未来10年中国国家形象战略设计。在战略谋划上,未来的国家形象战略应坚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坚持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追求;在尊重历史、现状基础上,结合国家形象战略的目标,应从多个方面对未来中国国家形象进行定位:改革开放的经济形象、民主进步的政治形象、和谐文明的社会形象、和平发展合作的大国外交形象、和平透明的军事形象。在战略实践上,应进一步加强改革开放,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尤其要注意的几个关键领域是: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政府危机应对能力,树立政府新形象;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国民的大国心态、国际意识和形象意识;培育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企业和品牌,加强国家品牌形象建设。进一步推进国家形象外交,坚持和完善政府外交,发挥民间外交在塑造国家形象中的独特作用;大力发展公共外交,尤其是加强文化外交和国际公关。进一步加强媒体建设,提高国际传播力:推进对外传播事业的改革和建设,转变传播观念,提高传播技巧,增强对外传播的国际影响力。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力图融合多种研究方法,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方法论上,注重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历史分析、实证研究等方法的结合。在理论层面,以国际政治学和战略学的理论为基础,同时注意借鉴吸收形象学、心理学、传播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的方法和理论成果。在实践层面,以理论为基础,总结中外实践经验,提出对策建议。
吕宏奇[9](2008)在《施工企业要加快实施形象战略》文中认为中国石化施工企业近几年在企业形象战略上下了一番工夫,如二建公司近年来坚持开展创建形象工程、塑造企业形象活动,以严格管理、优质服务、质量至上、争创一流为宗旨,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确立了"诚实、负责、竞争、领先"的企业理念,
刘海麓[10](2006)在《企业形象战略理论、实务与方法》文中研究说明企业形象战略在八十年代流行于发达国家,九十年代初期传入中国,经历了时髦、喧嚣、沉寂等几个阶段。本文作者审视企业形象战略在中国传播的这种现象时常常想到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企业形象战略在中国的传播表现为由冷而热,由热而冷?本文在查阅了国内外大量有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企业实施企业形象战略的实践,对该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阐述。 本文首先在全面掌握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企业形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对企业形象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并介绍、比较、分析了主要的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其次,在企业形象综述的基础上,对塑造企业形象的战略进行了分析,揭示企业形象战略的属性与特征在于其“整体性”、“长期性”、“综合性”以达到别的企业“难以模仿”的目的;再次,针对企业形象战略实施中的误区与问题,进一步对实施企业形象战略的操作层面进行了阐述与分析,提出企业形象塑造“两步走”的实施框架;最后,分析的视野转向企业形象战略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并具体分析了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实施企业形象战略的案例。
二、建筑企业如何实施企业形象战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筑企业如何实施企业形象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对象 |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5 研究创新点及论文结构 |
2 整体中国形象系统网络构建与测量 |
2.1 关键词同现网络构建及其网络特性分析 |
2.2 网络层级分析及核心关键词节点提取 |
2.3 核心关键词节点内部网络构建及其加权聚类分析 |
3 中哈非经济关系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
3.1 中哈首脑外交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3.1.1 不断升级的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
3.1.2 值得信任、不吝支持的好朋友形象 |
3.1.3 潜力巨大、优势互补的合作伙伴形象 |
3.2 中哈边境和安全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3.2.1 中哈边境繁荣共建者形象 |
3.2.2 上合组织框架下哈重要安全合作伙伴形象 |
3.2.3 哈打击边境走私活动合作者形象 |
3.3 中哈人文交流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3.3.1 哈萨克斯坦文化传播的支持者形象 |
3.3.2 中哈人文交流的推动者形象 |
3.3.3 丝路复兴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形象 |
3.4 关键词节点“2017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中国形象分析 |
3.4.1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积极参与者形象 |
3.4.2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 |
3.4.3 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可持续发展大国形象 |
4 经济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
4.1 哈对华出口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4.1.1 哈对华出口贸易的积极推动者形象 |
4.1.2 哈出口贸易的重要市场形象 |
4.2 中哈交通运输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4.2.1 富有成效的交通运输合作伙伴形象 |
4.2.2 哈过境运输潜力释放的驱动者形象 |
4.3 中哈投资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4.3.1 中哈投资合作的推动者形象 |
4.3.2 带来多重利好和雪中送炭的对哈投资者形象 |
4.4 中国国内经济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4.4.1 飞速发展、迎难而上的经济强国形象 |
4.4.2 攻坚克难、施工高效的基建强国形象 |
5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之中国形象分析 |
5.1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技术”的中国形象分析 |
5.1.1 自主创新、积极进取的科技强国形象 |
5.1.2 科技惠民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
5.2 灾难属性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的中国形象分析 |
5.2.1 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 |
5.2.2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
6 中国形象之新冠疫情涉华报道个案分析 |
6.1 中哈关系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6.1.1 哈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
6.1.2 哈重要经济合作伙伴形象 |
6.2 中国国内抗疫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6.2.1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
6.2.2 医疗系统强大、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大国形象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2)品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对象及意义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 研究进路及方法 |
1.4 概念辨析 |
1.4.1 品牌形象 |
1.4.2 视觉识别设计 |
1.4.3 区别与联系 |
第2章 视觉识别设计美学框架 |
2.1 视觉识别设计美学构成 |
2.1.1 学科归属及定义 |
2.1.2 理论视觉识别设计美学 |
2.1.3 历史视觉识别设计美学 |
2.1.4 实践视觉识别设计美学 |
2.2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属性 |
2.2.1 信息传达的功能美 |
2.2.2 感知效应的形式美 |
2.2.3 媒介感官的体验美 |
2.3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价值 |
2.3.1 经营价值 |
2.3.2 消费价值 |
2.3.3 传播价值 |
第3章 视觉识别设计的历史与演进 |
3.1 艺术流派与设计风格的变迁 |
3.1.1 现代艺术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 |
3.1.2 国际主义平面设计 |
3.1.3 纽约平面设计派 |
3.1.4 后现代主义风格 |
3.2 视觉识别设计的历史渊源 |
3.2.1 欧美视觉识别设计史述 |
3.2.2 日本CI设计模式的形成 |
3.2.3 中国视觉识别设计历史与现状 |
3.3 视觉识别设计的演进要素 |
3.3.1 技术进步与媒介变革 |
3.3.2 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 |
3.3.3 风格与审美观念更迭 |
第4章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基础要素 |
4.1 视觉识别设计的开发 |
4.1.1 视觉识别设计目的 |
4.1.2 品牌形象与视觉识别构成 |
4.1.3 设计概念的设定 |
4.2 视觉识别设计的要素美 |
4.2.1 图形的视觉语言美 |
4.2.2 色彩的情感认知美 |
4.2.3 文字的视觉表征美 |
4.3 视觉识别设计的规范美 |
4.3.1 形态缜密与多样美 |
4.3.2 要素组合秩序之美 |
4.3.3 标准化应用与管理 |
第5章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判断基准 |
5.1 原创性与多维表现传达个性美 |
5.1.1 追求创新精神 |
5.1.2 差异化的体现 |
5.1.3 多维视觉表达 |
5.2 系统性与灵活应用构筑整体美 |
5.2.1 系统构成的整体性 |
5.2.2 系统化思维与整体设计 |
5.2.3 适用性的表达 |
5.2.4 灵活应用与多样统一 |
5.3 持久性与多元文化体现时代美 |
5.3.1 时尚性与持久性 |
5.3.2 设计提升与更新 |
5.3.3 多元文化的交融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徽商集团企业形象的构建与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依据 |
一、选题来源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文献梳理 |
一、关于企业形象的研究现状和述评 |
二、关于徽商的研究现状和述评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思路 |
四、可能的贡献和不足 |
第二章 企业形象相关概念界定 |
第一节 形象的含义及形象的认知 |
第二节 企业形象的构成要素和特点 |
一、企业形象的构成要素 |
二、企业形象的特点 |
第三节 企业形象发展趋势 |
一、现代企业形象对传统文化的重新阐释 |
二、现代企业形象向审美化发展 |
三、现代企业形象向个性化、差异化发展 |
第三章 不同时期徽商集团企业形象的建立和打造措施 |
第一节 “十一五”期间:打造“中国大型综合商社”的企业形象 |
一、创立内刊,注册网站,打造企业形象主宣传阵地 |
二、借助重大活动宣传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 |
三、推出柜组明星,确立服务品牌 |
四、加强跨国交流,重视国际形象 |
第二节 “十二五”期间:打造“区域性流通航母”的企业形象 |
一、加大对成员单位宣传的密度和力度,形成舆论氛围 |
二、借助集团重大活动,扩大形象宣传效果 |
三、企业徽标的系列化整合,传达企业形象内涵 |
第三节 “十三五”期间:打造“现代综合服务商”的企业形象 |
一、响应国家号召,利用公益传播扭转企业形象 |
二、以正确的企业价值观引领企业形象 |
三、培养青年员工主人翁意识,提升员工形象 |
第四章 徽商集团企业形象传播的形成与效果 |
第一节 徽商集团企业形象的传播主体 |
第二节 徽商集团企业形象的传播对象 |
第三节 徽商集团企业形象的传播媒介 |
一、组织内传播媒介分析 |
二、组织外传播媒介分析 |
第四节 徽商集团企业形象的传播效果检验 |
一、调查问卷设计思路与参与者人群特征统计 |
二、受访者对徽商集团企业形象传播的认知与态度统计 |
第五章 徽商集团企业形象构建和传播的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徽商”形象尚未深入人心 |
第二节 企业形象传播缺乏战略布局 |
第三节 企业形象传播体系不完善 |
第四节 企业形象传播手段匮乏 |
第六章 关于提升徽商集团企业形象的思考 |
第一节 关于徽商集团企业形象构建与传播关系的思考 |
一、企业形象构建规定企业形象传播 |
二、企业形象传播推动企业形象构建 |
第二节 徽商集团企业形象构建策略优化 |
一、明确企业形象构建核心,确定传播方向 |
二、突出文化特点,拓展传播形式 |
三、编织媒体网络,掌握传播主动权 |
四、回应员工需求,提升企业内部形象 |
五、吸纳优秀人才,为企业形象构建提供智力支持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4)以国家中心城市为定位的重庆市城市形象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基础理论 |
1.3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可行性论证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3.3 可行性论证 |
1.4 创新之处 |
2 重庆市城市形象战略的实施现状 |
2.1 重庆市城市形象战略的实施现状 |
2.1.1 重庆市城市形象战略的历史回顾 |
2.1.2 重庆市城市形象战略的实施状况(直辖以来) |
2.2 重庆市城市形象战略的存在问题 |
2.2.1 趋同化和碎片化严重 |
2.2.2 对城市形象战略规划的支持力度不够 |
2.2.3 内外传播不充分 |
2.3 重庆市城市形象战略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
2.3.1 基础研究不足 |
2.3.2 软实力建设不够 |
2.3.3 宣传意识不到位 |
3 重庆市城市形象战略的目标定位 |
3.1 重庆市城市形象战略的目标定位分析 |
3.1.1 城市发展战略是城市形象战略目标定位的基本依据 |
3.1.2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是重庆市发展战略的集中体现 |
3.2 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作为重庆城市形象战略的目标定位 |
3.2.1 历史文化名城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
3.2.2 长江上游经济中心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
3.2.3 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
3.2.4 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
4 重庆市城市形象战略的规划体系 |
4.1 历史文化名城的形象战略规划 |
4.1.1 山水城市建设的形象战略规划 |
4.1.2 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的形象战略规划 |
4.1.3 长江上游最大工商重镇的形象战略规划 |
4.1.4 中西部地域文化交融通道平台的形象战略规划 |
4.2 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形象战略规划 |
4.2.1 把握好重庆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衔接 |
4.2.2 把握好重庆市与长江经济带的战略衔接 |
4.2.3 把握好重庆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衔接 |
4.3 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形象战略规划 |
4.3.1 抗战时期的重庆现代工业化建设的形象战略规划 |
4.3.2 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制造业基地的形象战略规划 |
4.3.3 国家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形象战略规划 |
4.4 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的形象战略规划 |
4.4.1 重庆交通发展的历史回顾 |
4.4.2 西南交通枢纽的现代化建设的形象战略规划 |
5 重庆市城市形象战略的项目设计 |
5.1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形象战略设计 |
5.1.1 城市史诗项目策划 |
5.1.2 城市旅游项目的策划 |
5.1.3 打造历史文化名人纪念馆项目策划 |
5.1.4 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博物馆项目策划 |
5.2 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形象战略设计 |
5.2.1 重庆参加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形象战略设计 |
5.2.2 重庆参加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形象战略设计 |
5.2.3 举办河流文化国际学术交流会项目策划 |
5.3 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形象战略设计 |
5.3.1 东北老工业基地与重庆老工业基地的联动项目策划 |
5.3.2 工业博览会、展览会等大型活动项目策划 |
5.3.3 到东南亚国家举办重庆产品展销会项目策划 |
5.4 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的形象战略设计 |
5.4.1 组织重庆交通枢纽形成历程回顾展项目策划 |
5.4.2 组织重庆航空业发展成就展项目策划 |
5.4.3 组织内河航运创新技术展项目策划 |
6 结语 |
6.1 研究的不足之处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论新农村建设中品牌形象战略的导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1.1.2 品牌形象战略成为地方营销的重要攻略 |
1.1.3 设计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的改变 |
1.2 研究的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情况 |
1.3.2 品牌形象战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研究情况 |
1.3.3 研究的内容和目的 |
第二章 新农村品牌形象战略的基础 |
2.1 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与品牌形象战略的关系 |
2.1.1 我国的新农村建设 |
2.1.2 品牌与品牌形象战略 |
2.1.3 新农村品牌形象与企业、城市品牌形象的比较 |
2.2 新农村建设中品牌形象战略导入的条件 |
2.2.1 品牌形象战略导入新农村的可能性 |
2.2.2 新农村建设中品牌形象战略导入的必要性 |
第三章 新农村品牌形象识别体系 |
3.1 新农村品牌形象的形成原理 |
3.1.1 新农村品牌形象客体 |
3.1.2 新农村品牌形象主体 |
3.1.3 新农村品牌形象主客体的互动 |
3.2 新农村品牌形象矩阵 |
3.2.1 客体脉络的核心层和延伸层 |
3.2.2 主体脉络的功能需求和精神需求 |
3.2.3 新农村品牌形象象限 |
3.3 新农村品牌形象识别系统 |
3.3.1 新农村品牌形象识别系统的理念体系 |
3.3.2 新农村品牌形象识别系统的表征体系 |
第四章 从地域角度导入新农村品牌形象战略 |
4.1 解码新农村品牌形象 |
4.1.1 我国新农村品牌形象理念溯源 |
4.1.2 我国新农村品牌形象表征溯源 |
4.2 从地域角度定位新农村品牌形象的价值体系 |
4.2.1 评测新农村品牌形象资源 |
4.2.2 从地域角度定位新农村品牌形象的价值理念 |
4.3 从地域角度建构新农村品牌形象的表征体系 |
4.3.1 新农村品牌形象表征体系的空间识别要素 |
4.3.2 新农村品牌形象表征体系的感官识别要素 |
4.3.3 新农村品牌形象表征体系的行为识别要素 |
4.3.4 新农村品牌形象表征体系的人文识别要素 |
4.3.5 从地域角度建构与优化新农村品牌形象的表征体系 |
第五章 从创意产业角度导入新农村品牌形象战略 |
5.1 新农村的产业结构 |
5.1.1 新农村的基础产业——第一产业 |
5.1.2 新农村的支柱产业——第二产业 |
5.1.3 新农村的崛起产业——第三产业 |
5.2 新农村的第2.5 个产业——创意产业 |
5.2.1 创意产业的概念 |
5.2.2 创意产业的发展领域 |
5.2.3 创意产业对于新农村产业结构的意义 |
5.3 创意产业角度下的新农村品牌形象系统设计 |
5.3.1 新农村品牌形象转化为创意产业 |
5.3.2 创意农业与其他产业组合突出新农村品牌形象 |
第六章 从旅游产品角度导入新农村品牌形象战略 |
6.1 作为新农村品牌形象关键载体的战略性产品 |
6.1.1 产品的概念 |
6.1.2 新农村品牌形象的产品层次 |
6.2 新农村品牌的旅游产品 |
6.2.1 新农村品牌形象建设中乡村旅游产品及现状 |
6.2.2 乡村旅游产品的特征 |
6.2.3 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动因 |
6.3 通过乡村旅游产品构建新农村品牌形象 |
6.3.1 乡村旅游的核心——新农村地域特征的开发 |
6.3.2 乡村旅游的推动力——新农村创意产业的整合 |
6.3.3 乡村旅游的导向——新农村游客体验的融入 |
6.3.4 乡村旅游的前景——新农村可持续的发展 |
第七章 新农村品牌形象的传播 |
7.1 新农村品牌形象的传播原理 |
7.1.1 新农村品牌形象的传播目标 |
7.1.2 新农村品牌形象的传播手段 |
7.2 新农村品牌形象传播中对于各种媒体的应用 |
7.2.1 新农村品牌形象传播的传统媒体 |
7.2.2 新农村品牌形象传播的新兴媒体 |
7.3 新农村品牌形象的整合传播 |
7.3.1 新农村品牌形象的整合传播现状分析 |
7.3.2 新农村品牌形象整合传播体系的构建 |
第八章 新农村品牌形象设计战略导入实案 |
8.1 无锡阳山品牌形象开发项目介绍 |
8.1.1 项目简介 |
8.1.2 创意背景 |
8.1.3 创意描述 |
8.1.4 前景分析 |
8.2 项目市场分析 |
8.2.1 行业及市场概述 |
8.2.2 项目的市场需求程度 |
8.2.3 项目的目标市场 |
8.2.4 项目的市场竞争分析 |
8.3 总体进度安排与发展策略 |
8.3.1 时间安排与计划 |
8.3.2 阶段目标 |
8.3.3 项目开发策略 |
8.3.4 产品生产 |
8.3.5 市场推广计划 |
8.3.6 产品销售计划 |
8.3.7 项目获利方式 |
8.4 资金运作与财务预测 |
8.4.1 项目资金来源与运营计划 |
8.4.2 预测近3 年的财务状况 |
8.4.3 财务指标 |
8.5 项目展望 |
8.5.1 风险应对 |
8.5.2 远景规划 |
第九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医药企业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创新 |
第二章 医药企业文化概述 |
2.1 文化 |
2.1.1 文化定义 |
2.1.2 文化内容 |
2.2 企业文化 |
2.2.1 企业文化定义 |
2.2.2 企业文化功能 |
2.2.3 企业文化内容 |
2.3 医药企业文化 |
2.3.1 医药企业文化定义 |
2.3.2 医药企业文化特点 |
2.3.3 医药企业文化功能 |
2.3.4 医药企业文化内容 |
第三章 医药企业文化建设的总路线和七步骤 |
3.1 医药企业文化建设的总路线 |
3.1.1 寻找并设计出适合本企业的精神财富 |
3.1.2 催化适合本企业的精神财富 |
3.1.3 适合本企业精神财富的实现 |
3.2 医药企业文化评估工具 |
3.2.1 医药企业文化评估工具问卷的打分表和轮廓表 |
3.2.2 医药企业文化评估工具的理论基础——对立价值构架 |
3.3 医药企业文化建设的七步骤 |
3.3.1 诊断和明确医药企业现状文化 |
3.3.2 诊断和分析医药企业未来文化 |
3.3.3 判断医药企业是否需要进行文化建设 |
3.3.4 医药企业文化需要改变什么 |
3.3.5 寻找能反映医药企业新文化且与企业有关的小故事 |
3.3.6 制定具体行动步骤 |
3.3.7 执行计划行动 |
第四章 医药企业形象战略实施与医药企业文化建设 |
4.1 医药企业形象定义 |
4.1.1 医药企业形象的复合集成性定义 |
4.1.2 CIS 介绍 |
4.2 医药企业形象战略地位确立 |
4.2.1 医药企业形象战略地位确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
4.2.2 医药企业形象战略地位确立的要求 |
4.3 医药企业形象战略实施的四步骤 |
4.3.1 医药企业形象调查 |
4.3.2 医药企业形象调查资料分析 |
4.3.3 医药企业形象设计 |
4.3.4 医药企业形象塑造 |
第五章 医药企业个人管理能力与医药企业文化建设 |
5.1 个人管理能力评估工具介绍 |
5.1.1 个人关键管理能力模型 |
5.1.2 个人管理能力评估工具 |
5.2 管理能力轮廓图在医药企业文化建设上的应用 |
5.2.1 经理们通过管理能力轮廓图思考什么 |
5.2.2 管理能力轮廓图在医药企业文化建设上的应用 |
第六章 医药企业文化建设案例研究 |
6.1 羚锐制药的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
6.1.1 羚锐制药的发展历程研究 |
6.1.2 羚锐制药的企业文化研究 |
6.1.3 羚锐制药企业文化建设的分析和建议 |
6.2 天士力集团的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
6.2.1 天士力集团的发展历程研究 |
6.2.2 天士力集团的企业文化研究 |
6.2.3 天士力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分析和建议 |
6.3 北京同仁堂的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
6.3.1 北京同仁堂的发展历程研究 |
6.3.2 北京同仁堂的企业文化研究 |
6.3.3 北京同仁堂企业文化建设的分析和建议 |
第七章 医药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
7.1 医药企业文化的一般发展规律 |
7.1.1 新生医药企业(或小型医药企业)的企业文化的发展规律 |
7.1.2 成熟医药企业的企业文化的发展规律 |
7.2 医药企业文化的标准研究 |
7.2.1 医药企业的主导文化 |
7.2.2 医药企业文化的轮廓数据 |
7.3 医药企业文化建设的启动建议 |
7.3.1 等级森严式文化的启动建议 |
7.3.2 市场为先式文化的启动建议 |
7.3.3 部落式文化的启动建议 |
7.3.4 临时体制式文化的启动建议 |
7.4 医药企业文化建设中个人管理能力的提升建议 |
7.4.1 等级森严式象限的提升建议 |
7.4.2 市场为先式象限的提升建议 |
7.4.3 部落式象限的提升建议 |
7.4.4 临时体制式象限的提升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医药企业文化评估工具问卷 |
附录B 医药企业文化评估工具轮廓表 |
附录C 个人管理能力评估工具问卷 |
附录D 个人管理能力评估工具答题卡 |
附录E 医药企业形象的社会公众调查问卷 |
附录F 医药企业形象的主体(员工)调查问卷 |
附录G 医药企业形象的客观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哲学视域下的国家形象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方法和学术目标 |
第一章 国家形象的概念界说 |
一、形象、国家与国家形象 |
(一) 形象 |
(二) 国家 |
(三) 国家形象 |
二、国家形象的基础要素、特征、类型 |
(一) 国家形象的基础要素 |
(二) 国家形象的特征 |
(三) 国家形象的类型 |
三、国家形象的实质内涵 |
(一) 时代与问题:世界历史与国家形象 |
(二) 本源与派生:国家实在与国家形象 |
(三) 客体能动性:国家形象研究的重要维度 |
(四) 本我、自我、他我:国家形象的三重意蕴 |
(五) 实践论层面:国家形象的型塑基础——互动实践 |
第二章 国家形象思想的历史梳理 |
一、中国哲学史上的国家形象思想 |
(一) 老子:“小国寡民”的国家形象观 |
(二) 孔子:“为政以德”的国家形象观 |
(三) 韩非子:“奉法自强”的国家形象观 |
(四) 唐代与清代:从“天可汗”到“东亚病夫” |
二、西方哲学史上的国家形象思想 |
(一) 古希腊时期 |
(二) 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
(三) 德国古典哲学时期 |
三、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形象思想 |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和国”国家形象观 |
(二) 列宁:“社会主义”国家形象观 |
(三) 毛泽东、邓小平:“新中国”国家形象思想 |
第三章 国家形象建设的必要性 |
一、国家形象建设的逻辑必然性 |
(一) 对权力政治理论的反思 |
(二) 对国内社会秩序和国际实力竞争的反思 |
(三) 对国家自我形象与外部他者形象(国民与国际)之间差异性的反思 |
二、国家形象建设的历史必然性 |
(一) 战争与革命:建构国家形象的原初动议 |
(二) 和平与发展:建构国家形象的自觉趋同 |
(三) 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建构国家形象的必然抉择 |
三、国家形象建设的现实必然性 |
(一) 全球化:国家形象建设的客观推力 |
(二) 信息化:国家形象建设的强大助力 |
(三) 民主化:国家形象建设的内在动力 |
第四章 当代中国国家形象的现实反思 |
一、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建设已取得的成就 |
(一) 主权独立:“站起来” |
(二) 国富民安:“富起来” |
(三) 和平崛起:“强起来” |
(四) 社会和谐:“美起来” |
二、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存在的问题 |
(一) 国家形象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
(二) 国家形象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三、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现状的成因探究 |
(一) 影响国家形象的认识主体因素 |
(二) 影响国家形象的客观实在因素 |
(三) 影响国家形象的认识媒介因素 |
第五章 当代中国国家形象的发展战略 |
一、国家形象重塑的原则 |
(一) 真实性、选择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
(二) 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
(三) 渐进性与跨越性的统一 |
二、国家形象战略基础:经济实力 |
(一) 经济实力与国家形象 |
(二) 经济实力与国家形象塑造 |
(三) 经济实力与国家形象战略 |
三、国家形象战略提升:文化魅力 |
(一) 文化与国家形象 |
(二) 文化与国家形象塑造 |
(三) 文化与国家形象战略 |
第六章 当代中国国家形象的路径选择 |
一、国家形象定位 |
(一) 国内形象定位 |
(二) 国际形象定位 |
二、国家形象传播 |
(一) 更新传播理念 |
(二) 整合传播手段 |
三、国家形象修复 |
(一) 增强危机信息的透明度 |
(二) 提升国家应急管理能力 |
(三) 强化国家危机公关职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国家形象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国家形象战略问题的提出及论证 |
二、已有成果研究综述 |
三、本文的创新点、难点和重点 |
第一章 国家形象战略界定 |
第一节 “国家形象战略”的概念 |
一、国家形象的定义及其分类 |
二、国家形象战略概念 |
第二节 国家形象战略作用和地位 |
一、国家形象凸显的时代背景 |
二、全球化时代国家形象的战略作用 |
三、国家形象战略的地位 |
小结 |
第二章 国家形象战略环境和资源 |
第一节 国家形象战略环境 |
一、国际传播格局 |
二、国际传播秩序 |
三、国际舆论环境 |
第二节 国家形象战略资源 |
一、经济、军事、自然因素 |
二、政治、教育、科技、文化因素 |
三、国民、传媒、体育、社会因素 |
小结 |
第三章 国家形象战略目标和定位 |
第一节 国家形象战略目标 |
一、提升国家经济竞争力和实力 |
二、提高国家政治认同和国际号召力 |
三、促进国家间信任与安全 |
四、增强文化认同和吸引力 |
第二节 国家形象的定位 |
一、国家形象定位的概念和意义 |
二、国家形象定位的原则 |
三、国家形象定位的策略和步骤 |
小结 |
第四章 国家形象战略的实施:塑造 |
第一节 国家形象塑造的内涵 |
一、国家形象塑造的构成要素 |
二、国家形象塑造的动因 |
第二节 国家形象塑造的方式:建构 |
一、国家形象建构的内容 |
二、外交与国家形象建构 |
第三节 国家形象塑造的方式:国际传播 |
一、国家形象国际传播的特点 |
二、国家形象国际传播的方式:外交 |
三、国家形象国际传播的方式:大众媒体 |
小结 |
第五章 国家形象战略的实施:危机管理 |
第一节 国家形象危机 |
一、国家形象危机的特点 |
二、国家形象危机的诱因 |
第二节 国家形象危机管理过程 |
一、危机预警阶段 |
二、危机应对阶段 |
三、危机的善后阶段 |
小结 |
第六章 新中国60 年国家形象战略演进及启示 |
第一节 毛泽东时期中国国家形象战略 |
一、毛泽东的国家形象思想 |
二、毛泽东时期国家形象塑造 |
三、毛泽东时期国家形象战略特点 |
第二节 邓小平时期中国国家形象战略 |
一、邓小平的国家形象思想 |
二、邓小平时期中国国家形象战略实施 |
三、邓小平时期国家形象战略评价 |
第三节 冷战后中国国家形象战略 |
一、冷战后中国国家形象思想的发展 |
二、冷战后中国国家形象的实践 |
三、冷战后中国国家形象思想和实践特点 |
小结 |
第七章 中国国家形象现状和应对方略 |
第一节 中国国家形象现状 |
一、国际社会中的中国形象 |
二、当前中国国际形象现状原因分析 |
第二节 中国国家形象战略设计 |
一、战略谋划 |
二、战略实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企业形象战略理论、实务与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企业形象研究综述 |
1.1 企业形象研究发展历程 |
1.2 三个发展阶段的主要观点 |
1.2.1 有关企业形象的多种定义 |
1.2.2 关于企业形象效用的理论解释 |
1.2.3 对企业形象要素的研究 |
1.3 企业形象是一种整体竞争战略 |
第二章 利用企业形象战略提高核心竞争力 |
2.1 企业形象战略是整体性竞争战略 |
2.1.1 企业形象战略的整体性特征 |
2.1.2 企业形象战略的竞争性特征 |
2.1.3 企业形象的战略性特征 |
2.2 企业形象通过CIS系统外化出来 |
2.2.1 理念识别(MI):企业形象的“气与神” |
2.2.2 行为识别(BI):企业形象的“筋与骨” |
2.2.3 视觉识别(VI):企业形象的“皮与肉” |
2.3 从IBM的CIS系统解析企业形象战略 |
2.3.1 IBM的理念识别系统 |
2.3.2 IBM的行为识别系统 |
2.3.3 IBM的视觉识别系统 |
第三章 实施企业形象战略应注意的问题 |
3.1 企业实施形象战略时应坚持两个步骤 |
3.1.1 企业形象的自我定位 |
3.1.2 要对企业形象进行管理与控制 |
3.2 企业形象建设必须以物质为依托 |
3.2.1 企业的工作场所及设备 |
3.2.2 产品质量及服务水平 |
3.2.3 企业名牌 |
3.2.4 技术与管理水平 |
3.2.5 员工素质水平 |
3.2.6 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 |
3.3 企业在实施企业形象战略应坚持的几项原则 |
3.3.1 企业形象应满足对企业最具影响力的关系人的要求 |
3.3.2 企业形象塑造是长期的、持续性的过程 |
3.3.3 企业形象塑造应兼顾现实和未来 |
3.3.4 4. |
第四章 我国实行企业形象战略的历程与误区 |
4.1 企业形象战略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
4.1.1 引入期 |
4.1.2 喧嚣期 |
4.1.3 沉寂期 |
4.2 中国企业实施企业形象战略的误区 |
4.2.1 企业盲目追逐潮流 |
4.2.2 对企业形象过高预期 |
4.2.3 割裂“MI”、“BI”、“VI”三者的统一 |
4.2.4 忽视企业形象建设,错把CIS当成一种战术 |
4.2.5 很多企业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 |
4.2.6 错把CIS当作企业形象本身 |
4.2.7 CIS服务专业机构自身素质低下 |
第五章 案例分析——万科公司企业形象战略 |
5.1 万科公司简介 |
5.2 万科公司企业形象战略建设 |
5.3 万科公司企业形象战略分析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建筑企业如何实施企业形象战略(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D]. 黄锦南. 浙江大学, 2021(08)
- [2]品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D]. 刘绍勇. 吉林大学, 2020(08)
- [3]徽商集团企业形象的构建与传播[D]. 吴小雯. 安徽大学, 2020(07)
- [4]以国家中心城市为定位的重庆市城市形象战略研究[D]. 李泽宇. 重庆大学, 2016(12)
- [5]论新农村建设中品牌形象战略的导入[D]. 马遥. 江南大学, 2012(07)
- [6]医药企业文化建设研究[D]. 白腾飞. 河南大学, 2011(08)
- [7]哲学视域下的国家形象建设研究[D]. 袁赛男. 中共中央党校, 2011(09)
- [8]国家形象战略研究[D]. 陈世阳. 中共中央党校, 2010(10)
- [9]施工企业要加快实施形象战略[J]. 吕宏奇. 中国石化, 2008(06)
- [10]企业形象战略理论、实务与方法[D]. 刘海麓. 北京邮电大学, 2006(11)
标签:企业形象论文; 国家形象论文; 视觉识别论文; 企业文化建设论文; 企业形象识别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