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船舶在“供受油”作业中发生溢油事故的特点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胡亮亮[1](2020)在《长江船舶污染应急管理机制创新研究 ——以B海事局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船舶每年在长江水域产生约6万吨的污油,平均每一年有超过200艘船舶因各类事故的发生而沉没,部分沉船中储存的未使用完的燃油泄漏入水中。随着原油及石油制品、散装化工品的运量大幅上涨,近年来船舶污染情况也日益严峻。由于海上航行船舶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已经拥有一套相对成熟的船舶污染应急管理机制,而对于长江船舶而言,由于长江船舶吨位较小、航程较短,因此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其应急管理机制还不够成熟,在船舶污染事故应急管理中依旧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本文主要对我国现行船舶污染应急管理机制的一般分析和B海事局辖区内船舶污染事故的案例研究并通过实地走访调研等方法发现长江船舶污染应急管理机制中存在着普遍重处置轻预防、处置过程中出现管理真空或多头管理、船舶污染造成的损失得不到足够补偿等问题,此类问题若得不到有效解决,将会使长江污染情况进一步加重,制约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发展。所以作者认为应创新长江船舶污染应急管理机制,运用全流程应急管理理论和协同治理理论并结合本人工作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得出应进一步优化污染预防机制,完善船舶污染应急预案编制、演练和管理的制度,实现船舶污染监管的立体化,强化船舶预防污染的意识;进一步优化污染处置机制,推进责任机制法定化,推进指挥管理平台统一化;进一步优化污染善后机制,建立和完善长江船舶污染损害后评估机制,探索建立长江船舶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加强应急管理队伍的整合化;完善防污染设备生产管理的标准化等的观点。
王敏捷[2](2020)在《船供油业务作业管理中的若干问题探讨》文中认为随着水运经济繁荣,船舶供受油作业成为港口中重要的服务项目。船舶供受油作业为港口船舶带来了便利,安全防污染措施不到位已成为重大安全隐患。如何对海上船供油作业加强引导,实施有效监督,确保船舶安全,促进其健康发展,是目前重要的工作。本文以国内船供油作业现状及问题分析为例,探讨我国船供油作业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
吕家齐[3](2019)在《西江肇庆段船舶水污染预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推进船舶水污染预防工作任重道远,影响船舶水污染预防工作的因素众多,分析、排列影响这些因素,找出关键性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归纳了西江肇庆段的通航环境、水上交通、船舶及货物、水上交通事故、溢油应急能力建设情况,然后参考交通运输部《船舶污染海洋环境风险评价技术规范(试行)》中《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内容和要求,结合内河航运发展中人、船、货物、环境、管理是航运安全的基本要素,综合考虑西江肇庆段的气象水文条件、交通安全状况、辖区内船舶船况以及载运货物的的理化特性等影响因素,建立一个由27个相互关联的因素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把27个相互关联的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结合定量和定性分析,构造层次分析结构。征求海事部门船舶防污专家、海事部门通航业务专家、引航员、资深船长及航运公司航务经理等人员的意见,对各因素的进行赋值,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软件Yaahp,计算出27个因素所占权重大小。最后应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对当前西江肇庆段船舶水污染风险度进行评价,得出当前该水域船舶水污染风险等级为较高风险度。本文依据指标体系中各影响因素的权重值和模糊综合评价结果找出影响西江肇庆段船舶水污染预防工作的关键因素。结合西江肇庆段船舶水污染预防工作的关键因素,分析每一个关键因素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症下药,提出西江肇庆段水污染预防工作的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希望此文对当地相关工作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能有效推动当地绿色航运长效发展,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刘祥[4](2019)在《赣江中下游河段船舶溢油风险管理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赣江流域航运市场的蓬勃发展,对石油的需求量与日俱增,油轮类船舶的数量日趋增多,加之船舶大型化程度加深,使得赣江流域的通航环境变得更加复杂。这一系列的因素导致赣江流域船舶溢油事故时有发生,给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人类健康带来了恶劣影响,赣江流域的船舶溢油事故已成为制约长江经济带可持续性发展的紧迫问题。本文选取赣江中下游河段船舶溢油事故为主要对象,围绕赣江中下游河段船舶溢油风险问题展开研究。首先介绍赣江中下游河段船舶溢油状况的基本特点,包括赣江中下游水系河道特征、气象水文特征、船舶航运发展现状以及发生的溢油事故状况,选择了四大类一级风险因素:船员因素、船舶状况因素、气象因素和水文因素,以及船员操船水平、对规章制度的执行程度、船舶类型、船舶吨位、船龄、风、降水、雾、水况和潮流这10个二级风险子元素,分别运用AHP法和ANP法进行赣江中下游河段船舶溢油风险评价,进行综合比较得出,ANP法关注了各级元素内部指标间的关联性,准确地反映出了事物间的内在联系,这使运用ANP法求得的元素排序结果与赣江中下游河段船舶溢油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更加贴切,在实际的风险评价工作中更能发挥出优势,更加实用、高效和合理。根据赣江中下游河段船舶溢油风险评价的结果,排查风险隐患进行统计与分类,给出了相应的措施。利用TRIZ理论研究风险控制内容和方式,提出四种具体的风险控制方法,分别是对船员进行教育培训、保证船上管理工作的协调性、船舶建造质量协调管理和加强主管机关的安全监督,来对赣江中下游河段船舶溢油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以避免或者减轻溢油事故所带来的危害。通过对赣江中下游河段船舶溢油风险管理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本文确立了一套适合赣江中下游河段船舶溢油的风险管理体系与风险控制策略,全面和系统地为赣江中下游河段船舶溢油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方向和办法,为赣江中下游河段船舶的安全航行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给相关领域的风险管理工作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参考。
庞玺斌[5](2018)在《营口仙人岛港区船舶溢油污染风险与防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营口港仙人岛港区位于辽东半岛东岸,地处辽宁省盖州市境内,距离鲅鱼圈15km,距离营口市70km。随着现代港口业务的快速发展,进出仙人岛港区的船舶货物吞吐量和艘次都呈增长趋势,可一旦港区内油品货物的运输及装卸过程中发生泄漏事故,会对海洋环境、人类健康和旅游环境造成巨大的风险隐患。鉴于此,本文以营口仙人岛港区为例,在对其周边进行充分现场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营口仙人岛港区港口情况、航道概况、泊位现状以及环境概况等因素进行信息搜集,通过建立模糊综合评价(FSA)的方法来对仙人岛港区的溢油风险进行评价分析,评价的结果显示仙人岛港区的溢油风险小。其次,本文运用船舶事故统计分析、污染事故预测、潮流场数值模拟、海上溢油行为模型、溢油应急能力等多种方面对FSA模型进一步的验证分析,进一步从船舶污染、风险可接受水平、高风险区域来进行风险评价。在以上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最后提出降低船舶溢油污染风险的对策,并从防治船舶溢油污染水域环境能力的角度,对营口港务集团有限公司现配备的防污应急设施和防备力量的合理性进行综合论证,对码头溢油应急设备的补充配备方案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此达到保障仙人岛港区港口安全生产的作用和目的。通过对营口仙人岛港船舶溢油污染风险和污染防治进行研究,尽可能减少溢油污染带来的不利影响,制定降低船舶溢油污染风险的对策,对营口仙人岛港区的建设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论文的研究也具有普遍意义。
刘延刚[6](2018)在《唐山曹妃甸港区涉污作业船舶集中监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港口的发展,港口经济在地方GDP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因此也越来越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仅仅用了十年多一点时间唐山曹妃甸港就有一个不足2平千米的带状沙岛,发展为年吞吐量过3亿吨的超级大港,进出曹妃甸港的船舶越来越多,相关的涉污作业船舶的作业次数也在迅猛增长,给海洋环境造成危害的风险也越来越高。但是,曹妃甸港至今没有一个专门针对涉污作业船舶停靠的码头和锚地。因此,研究唐山曹妃甸港区涉污作业船舶的集中管理对于加快港口发展,规范涉污作业行为,提高整个港口的防污染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从笔者的工作实际出发,首先分析了曹妃甸港区涉污作业船舶海事监管的现状,详细介绍了曹妃甸港区的船舶应急能力建设情况,以及近5年来,曹妃甸港危险货物的船舶艘次和吞吐量等等,分析了曹妃甸港区涉污作业船舶的现状和潜在风险,以及在海事监管过程中存在问题。其次,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分析结合工作实际,对可能影响涉污作业船舶安全的风险因素进行了客观分析。接着,笔者通过借鉴和学习国内国外涉污作业船舶的管理经验,以及在其他周边港口的管理经验,从港口的规划开始入手,结合地方政府在港口建设应该起到的作用和涉污作业船舶集中管理的优势进行分阐述。最后,针对港口运营中存在的问题,从工作实际以及海事管理部门对涉污作业船舶的管理要求出发,创造性的提出了涉污作业船舶集中监管的概念,并分析了进行集中监管后的优势和劣势,以及以后在港口建设中应该避免的问题。本论文为海事管理部门加强对涉污作业船舶的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对地方政府在以后的港口规划中提出了建议,对提高港区的防污染水平提供了新的方法。
张继平,赵霞飞,李强华[7](2018)在《基于行为安全理论船舶溢油污染的人为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船舶溢油污染事故对海洋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而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由人为因素中的不安全行为所导致。通过对相关船舶溢油污染事故的分析发现,船员的不安全行为主要有装油作业操作失误、航行中操作不规范和卸油作业操作不当;究其原因,海事机构监管不严,航运公司管理不到位和教育培训机构忽视船员培训质量,最终导致船员不安全行为的产生;要对船员的不安全行为进行纠偏,需要加强海事机构的监督管理,加强航运公司对船员的管理和提高教育培训机构对船员的培训质量,以减少船员不安全行为的产生,保障船舶的安全。
盖晓慧[8](2018)在《海洋环境侵权救济制度研究 ——以油污损害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在海洋环境污染问题凸显,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推广的今天,以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已成为过去式。但现实中,不计后果地利用环境资源、忽视环境污染问题的现象层出不穷,不可预料的事故性环境污染也常有发生,可持续性的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环境侵权责任是预防和补救环境风险的重要救济手段。作为侵权领域的新兴课题,环境侵权与传统侵权有所不同,厘清环境侵权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争议是构建海洋环境侵权救济制度的重要前提。完善的海洋环境侵权救济制度不但保护了环境侵权受害人的权益,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长远看,更有利于个体及公众为维护自身环境权,积极参与到对环境问题的监督、对环境造成损害的赔偿追诉中,从而形成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本文的研究主题是以油污损害为中心的海洋环境侵权救济制度。环境侵权所探讨的是一种环境民事责任,属于私法范畴,将具有公益性的环境问题纳入私法的范围是实践所需,其根源于对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救济不足导致受害人的权益得不到保护的状况。海洋环境侵权是抽象化的理论概念,因此,海洋环境侵权救济制度是一种理论的构建。理论的构建往往需要从实践中考察,油污损害正是实践中海洋环境侵权的典型。本文通过国际公约体系与典型区域性制度对世界现行海洋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制度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考察成熟救济制度的历史沿革、逻辑框架、规则内容,以及有效性和缺陷。通过对两种体系侵权损害赔偿救济机制和社会化救济机制的比较分析,指出国际公约体系的局限性及成因,解析美国建立的区域性制度的有效性与优势所在。微观层面,针对海洋环境侵权的特殊客体环境权的救济机制单独分析,以完整海洋环境侵权救济制度的内容。通过区分私益海洋环境权和公益海洋环境权,有的放矢地探析各自救济机制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最终,针对中国海洋环境侵权救济的不足,在比较和借鉴中,探寻适合中国的救济模式。通过对中国海洋环境侵权救济制度的重构寻求建立区域性(中国)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制度的可能性。全文共分八章,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导论”。本章首先回顾了中国环境法学研究对环境侵权理论的分歧,指出环境侵权理论是研究海洋环境侵权救济制度的首要问题。同时,阐述了海洋环境侵权救济的必要性及实践意义。其次,对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了海洋环境侵权责任实质是一种民事责任,属于私法范畴;确立了海洋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制度的全球布局观,指明以国际公约体系和区域性典型救济制度美国《油污法》(OPA)体系为主要考察方向。再次,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指出现有研究成果缺乏实践性、对宏观制度研究不足、研究不全面等问题。最后,海洋环境侵权救济根源于实践需求,本文从实践问题分析到理论制度构建,选定了比较分析法、历史分析法、价值分析法、案例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第2章“海洋环境侵权救济的理论解析与制度概况”。本章从海洋环境侵权的概念、特征、与传统侵权的差异等方面明确海洋环境侵权的特殊性,解析其难以被传统侵权责任制度全面涵盖的原因,明确海洋环境侵权的多元化救济路径。通过海洋环境侵权类型化分析,针对传统分类的不足,采用新的角度和标准对海洋环境侵权类型化,并根据分析结论解答了本文以油污损害为中心的原因,明确了对环境权救济机制单独分类探讨的必要性。以全球为视角,探寻以油污损害为中心的海洋环境侵权救济的成熟制度,将CLC-IOPC体系与美国OPA区域性体系作为制度分析目标。第3章“海洋环境侵权损害赔偿救济机制”。本章主要分析海洋环境侵权损害赔偿救济机制,重点从归责原则、责任限制、可赔偿损失等几方面进行研究。侵权损害赔偿救济机制是国际公约体系与美国OPA区域性体系的第一层赔偿机制。通过对两个体系侵权损害赔偿救济机制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两个体系的制度差异及CLC-IOPC体系在侵权损害赔偿救济机制设置上的局限性。第4章“海洋环境侵权社会化救济机制”。本章主要分析海洋环境侵权的社会化救济机制。CLC-IOPC体系与美国OPA区域性体系的第二层赔偿机制均属于社会化救济,主要以基金为救济方式。本章主要考察了CLC-IOPC体系中IOPC基金与美国1990 OPA配套油污责任信托基金(OSLTF)的运作机制,并对二者从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和基金制度两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第5章“海洋石油开发油污损害国际救济机制缺失原因分析及发展建议”。由于CLC-IOPC体系在适用上的局限性,海洋石油开发油污损害国际救济机制呈现空白。本章首先通过对CLC-IOPC体系与美国OPA区域性体系适用范围差异分析,指出CLC-IOPC体系在船舶适用上的局限性。其次,以美国墨西哥湾溢油事故为例进行实证研究,考察区域性体系在海洋石油开发油污损害案例中的应用。最后,通过对国际公约在海上石油开发油污损害缺失的根源分析,并考察海洋石油开发油污损害救济区域性国际公约的有益尝试,提出国际公约体系发展完善的建议。第6章“海洋环境权的救济机制”。环境权作为海洋环境侵权的特殊客体,理应被纳入救济体系中。本章主要以环境权为对象,探寻环境权的救济路径。海洋环境权通常与环境损害密切相关。通过对环境损害的分析,实现海洋环境权的类型化,将海洋环境权分为私益海洋环境权和公益海洋环境权。通过对海洋环境权的具体化分析,明确指出海洋环境权在实践中表现形式的不同,根据不同类型的表现形式和现实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救济路径选择。私益环境权救济的路径在于对纯经济损失的赔偿,而公益环境权的救济在于解决索赔主体的理论困惑,并以环境公益诉讼为实现救济的主要方式。第7章“中国海洋环境侵权救济的制度重构”。本章以中国为研究对象,对其海洋环境侵权的救济制度进行重构。首先,从近年来海洋环境侵权状况以及中国康菲溢油事故透视中国海洋环境侵权救济存在的问题。其次,将国际公约体系和美国OPA体系作为重构中国海洋环境侵权救济制度的模式方向。通过对中国加入海洋环境污染相关的国际公约情况的考察,以及对中国未加入《国际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公约》原因的分析,提出两种制度模式完善的路径。模式一以加入《国际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公约》为前提,高度参与国际公约体系;模式二借鉴美国OPA体系,建立区域性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体系。最后,通过构建海洋环境侵权的社会化救济机制和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完善中国海洋环境侵权的救济制度。第8章“结论”。本章对本文的主要观点进行结论性论述,并结合现实,对海洋环境侵权的救济问题提出理想性的展望。
张运兴[9](2018)在《京唐港船舶油类污染防治管理研究》文中认为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水体的总称,它资源丰富,面积广阔,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海洋是一切生命的摇篮,是连接世界的纽带,是人类文明和经济发展的通道。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海洋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世界各国的重视。海上运输作为一种最普遍、最经济的运输方式被全世界广泛接受,全球近80%的外贸运输依靠海运来完成,可以说海运经济的发展决定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京唐港是唐山港下属港口之一,地处京津唐一级经济区网络之中,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地带,是国家重点开放开发地区。随着进出京唐港船舶和港口吞吐量的大幅度增长,京唐港作为渤海湾的重要出海口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这为地方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助力,但海运经济发展带来的船舶油类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峻,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船舶在营运过程中,由于船舶本身状况存在缺陷、航运公司管理存在漏洞、天气海况的突然变化以及与船舶相关的其他管理和服务部门的疏忽,使得船舶发生油类污染难以避免。船舶发生油类污染会对海洋环境和大气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对沿海居民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不利影响,对港口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如何确保京唐港在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的同时,避免发生船舶发生油类污染事故,或者船舶在发生船舶溢油污染时,有关部门能积极按照预案要求调动各方力量,开展应急处置,有效控制污染损害、降低污染危机影响,这是京唐港所在地各级政府不得不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京唐港船舶油类污染防治实际出发,通过研究京唐港船舶油类污染防治的现状,查找、分析京唐港船舶油类污染防治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船舶污染防治成功经验,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对策。文中从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危机应对能力、规范船舶防污染管理、加强污染应急能力建设、完善船舶防污染制度建设、培养从业人员防污染意识,发挥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等几个方面提出应当建议。相信通过多方努力,京唐港的船舶油类污染防治能力将进一步得到提升,海洋和大气环境将大大得到改善,京唐港航运经济将继续保持快速和可持续性发展。
崔文罡[10](2017)在《油码头生产作业安全风险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石油进口量的不断增长,油码头吞吐量不断增加。由于油码头装卸的石油及其相关产品具有易燃易爆性质,这给生产安全带来了极大风险,一旦泄漏引发火灾、爆炸等事故,会对人命、财产及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2010以来大连、青岛等地油码头相继发生爆炸事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由此可见,油码头是高风险作业场所,必须及时发现其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以保障其生产系统的安全运行。因此,识别油码头生产作业各主要环节的风险因素,分析这些风险因素产生的原因及可能导致的后果,建立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及应对方案,对油码头安全生产作业及政府部门的安全监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构建油轮靠港及装卸作业风险分析ISM模型,发现表层风险因素主要是船舶因素、设备因素,中层风险因素主要是环境因素、管理因素,人为因素及法律法规因素是深层风险因素。构建船舶靠港及装卸作业贝叶斯网络模型对溢油事故风险概率进行计算,得出船员安全意识及操作状况、船龄大小是影响溢油风险概率的主要因素;靠离泊作业是船舶靠港及装卸作业出现溢油风险的主要环节。构建油轮靠港及装卸作业溢油风险分析模糊Bow-tie模型,得出船员疏于了望、疲劳驾驶、航道拥挤、恶劣天气、密封圈漏油、液压控制系统故障、阀门劣化破裂、压力表渗油,法兰密封不严、仪表失灵、接头处漏油是引起船舶靠港及装卸作业发生溢油的主要风险因素,溢油事故风险值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火灾和污染、爆炸和污染、污染、中毒和污染。构建油码头储运作业风险分析ISM模型,得出表层风险因素为设备因素,中层风险因素为港内和港外环境因素,深层风险因素为人为及安全管理因素。构建油码头储运设施风险分析的模糊证据推理模型,得出储运设施的风险值排序为由高到低依次为储罐、装卸设备、管线及管件、罐车、防静电设施、铁路线,提出油码头储运设施风险防范机制。构建油码头水上过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采用R聚类分析及变异系数法结合专家评价进行指标筛选,并针对水上过驳作业溢油事故及火灾爆炸事故建立应对方案。研究成果不仅丰富和拓展了信息不确定、不完备情况下油码头作业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研究,也可为油码头、船公司、海事监管部门的风险管理及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二、船舶在“供受油”作业中发生溢油事故的特点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船舶在“供受油”作业中发生溢油事故的特点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长江船舶污染应急管理机制创新研究 ——以B海事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船舶污染应急管理的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四节 、创新和存在不足之处 |
第二章 船舶污染应急管理相关概念及理论阐释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长江船舶概念 |
二、船舶污染概念 |
第三节 、相关理论 |
一、全流程应急管理理论 |
二、协同治理理论 |
第三章 我国现行船舶污染应急管理机制分析 |
第一节 、现行我国沿海船舶污染应急管理体制 |
一、应急指挥机构 |
二、领导责任制度 |
三、社会动员体系 |
四、专业清污队伍 |
第二节 、现行我国船舶污染应急管理运行机制 |
一、污染预防机制 |
二、污染处置机制 |
三、污染善后机制 |
四、应急管理资源配置 |
第四章 目前我国长江船舶污染应急管理机制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 |
第一节 、B海事局长江段辖区情况 |
一、辖区特点 |
二、环境敏感水域 |
三、重要风险源 |
第二节 、B海事局辖区船舶污染应急管理案例分析研究 |
第三节 、我国长江船舶污染应急管理机制中存在的不足 |
一、普遍存在重处置轻预防的情况 |
二、船舶污染处置过程中出现管理真空或多头管理 |
三、船舶污染造成的损失得不到足够补偿 |
四、应急管理队伍发展滞后 |
第四节 、现行机制中存在不足的相关原因分析 |
一、船舶污染监管和预防不到位 |
二、船舶污染责任分管不明确 |
三、政府部门间沟通协调不顺畅 |
四、船舶污染损害评估和赔偿机制不完善 |
第五章 长江船舶污染应急管理机制创新与优化 |
第一节 、优化污染预防机制 |
一、完善船舶污染应急预案编制、演练和管理制度 |
二、实现船舶污染监管的立体化 |
三、强化船舶预防污染的意识 |
第二节 、优化污染处置机制 |
一、建立船舶污染综合治理机制,推进责任机制法定化 |
二、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推进指挥管理平台统一化 |
第三节 、优化污染善后机制 |
一、建立和完善长江船舶污染损害后评估机制 |
二、探索建立长江船舶污染责任保险制度 |
第四节 、加强应急管理队伍和资源的整合化 |
第五节 、完善防污染设备生产管理的标准化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船供油业务作业管理中的若干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船供受油业务规范管理 |
二、船供油供给作业安全管理 |
三、海上船供油业务管理现状 |
四、舟山港船供油业务现状 |
五、OSV向海上油田设施供油作业法律不足 |
六、船舶供油作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
七、船舶供油业务管理对策 |
八、结语 |
(3)西江肇庆段船舶水污染预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2 西江肇庆段现状 |
2.1 肇庆市概况 |
2.2 西江肇庆段自然环境 |
2.2.1 气象情况 |
2.2.2 水文情况 |
2.3 交通情况 |
2.3.1 西江航道情况 |
2.3.2 桥梁情况 |
2.3.3 港口码头及装卸站 |
2.3.4 水上加油站情况 |
2.3.5 锚地 |
2.4 船舶进出港及货物情况 |
2.5 事故情况 |
2.6 应急能力建设情况 |
2.7 船舶水污染概况 |
3 西江肇庆段船舶污染风险指标分析 |
3.1 建立指标体系 |
3.2 船舶污染风险评价指标分析 |
3.2.1 通航环境因素 |
3.2.2 船员船舶因素 |
3.2.3 码头货物因素 |
3.2.4 安全管理 |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3.4 风险指标评估指标权重计算 |
3.4.1 层次分析法 |
3.4.2 层次分析法基本步骤 |
3.5 本文计算及结果 |
3.5.1 构建比较矩阵,赋值、计算、检验过程及数据 |
3.5.2 计算结果 |
4 西江肇庆段船舶水污染风险模糊综合评价 |
4.1 单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4.2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4.3 实例分析 |
4.3.1 建立指标集 |
4.3.2 建立风险评价集及模糊评判矩阵 |
4.3.3 评价指标权重 |
4.3.4 模糊综合评判计算 |
5 西江肇庆段船舶水污染主要问题分析 |
5.1 主要风险因素及排序 |
5.2 主要风险因素问题分析 |
5.2.1 配套制度问题 |
5.2.2 船员责任意识问题 |
5.2.3 巡查时间问题 |
5.2.4 船员技能经验问题 |
5.2.5 航运企业管理中规章制度执行问题 |
5.3 其他风险因素问题原因分析 |
5.3.1 危险货物监管的问题 |
5.3.2 船舶中船龄船况影响的问题 |
5.3.3 能见度、执法人员方面的问题 |
5.3.4 接收模式存在的问题 |
5.3.5 应急队伍建设方面的问题 |
6 西江肇庆段船舶水污染预防对策 |
6.1 西江肇庆段船舶水污染预防主要对策 |
6.1.1 进一步完善配套制度建设 |
6.1.2 进一步提高船员防污责任意识 |
6.1.3 进一步提高巡查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 |
6.1.4 进一步提高船员防污染方面技能水平 |
6.1.5 进一步航运企业规章制度的执行力 |
6.2 其他对策 |
6.2.1 进一步加强危险货物监管 |
6.2.2 进一步提高船况管理和监督水平 |
6.2.3 能见度差时航行控制、执法人员等方面的措施 |
6.2.4 加快推进“船—船—岸”的接收模式 |
6.2.5 加强溢油应急队伍及设备库建设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西江肇庆段船舶水污染风险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4)赣江中下游河段船舶溢油风险管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赣江水域船舶溢油风险管理的研究意义 |
1.2 船舶溢油风险管理概述 |
1.2.1 船舶溢油风险的基本概念 |
1.2.2 船舶溢油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 |
1.3 船舶溢油风险评价的研究现状 |
1.3.1 船舶溢油风险评价的国外研究现状 |
1.3.2 船舶溢油风险评价的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方法及内容 |
1.4.1 主要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2 赣江中下游河段现状分析及风险评价模型 |
2.1 赣江中下游河段船舶溢油状况的特点 |
2.1.1 赣江中下游水系及河道特征 |
2.1.2 赣江中下游河段气象及水文特征 |
2.1.3 赣江中下游船舶航运发展现状 |
2.1.4 赣江中下游船舶溢油事故状况及相关政策 |
2.2 赣江中下游河段船舶溢油风险识别 |
2.2.1 赣江中下游河段船舶溢油风险识别的类型 |
2.2.2 赣江中下游河段船舶溢油风险因素分析 |
2.2.3 赣江中下游河段船舶溢油风险因素总结 |
2.3 赣江中下游河段船舶溢油风险评价方法的选取 |
2.3.1 AHP法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
2.3.2 ANP法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
2.3.3 赣江中下游河段船舶溢油风险评价方法的确定 |
2.4 本章小结 |
3 赣江中下游河段船舶溢油风险评价实施 |
3.1 赣江中下游河段船舶溢油风险评价方法的步骤 |
3.2 构建赣江中下游河段船舶溢油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
3.3 应用AHP法进行风险评价 |
3.4 应用ANP法进行风险评价 |
3.5 综合评价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赣江中下游河段船舶溢油风险控制 |
4.1 赣江中下游河段船舶溢油风险隐患的排查及统计 |
4.1.1 赣江中下游河段船舶溢油风险控制的方式 |
4.1.2 赣江中下游河段船舶溢油风险隐患的统计 |
4.2 基于TRIZ的赣江中下游河段船舶溢油风险隐患的管理 |
4.2.1 TRIZ创新理论的基本概念 |
4.2.2 TRIZ理论的主要工具 |
4.2.3 赣江中下游河段船舶溢油风险隐患控制 |
4.2.4 赣江中下游河段船舶溢油问题的理想解一 |
4.2.5 赣江中下游河段船舶溢油问题的理想解二 |
4.2.6 赣江中下游河段船舶溢油问题的理想解三 |
4.3 赣江中下游河段船舶溢油风险控制的具体方法 |
4.3.1 对船员进行教育培训 |
4.3.2 加强相关机构的监督作用 |
4.3.3 加强船舶建造质量管理 |
4.3.4 保证船上管理工作的协调性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ANP法中各级元素相互关系的判断矩阵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营口仙人岛港区船舶溢油污染风险与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对港口溢油污染研究的现状 |
1.2.1 国外对港口溢油污染的研究 |
1.2.2 国内对港口溢油污染的研究 |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仙人岛港口溢油风险评价研究 |
2.1 仙人岛概况 |
2.2 船舶污染风险识别 |
2.2.1 溢油 |
2.2.2 日常船舶污染 |
2.3 船舶溢油评价指标体系 |
2.4 评价体系源项分析 |
2.4.1 自然因素 |
2.4.2 通航因素 |
2.4.3 码头因素 |
2.4.4 船舶因素 |
2.4.5 货物因素 |
2.4.6 管理因素 |
2.4.7 人为因素 |
2.4.8 环境敏感因素 |
2.5 仙人岛港口溢油风险评估 |
2.5.1 建立因素集 |
2.5.2 建立评价集 |
2.5.3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
第3章 仙人岛港船舶溢油风险评估验证 |
3.1 仙人岛交通情况分析 |
3.2 事故统计与分析 |
3.3 船舶污染事故概率预测 |
3.3.1 操作性污染事故概率预测 |
3.3.2 海损性污染事故概率预测 |
3.3.3 操作性溢油事故泄漏量预测 |
3.3.4 海损性溢油事故泄漏量预测 |
3.4 预测仙人岛港口溢油污染情况 |
3.4.1 潮流场数值模拟 |
3.4.2 海上溢油行为模型 |
3.4.3 预测参数设置 |
3.4.4 模拟预测结果 |
3.4.5 溢油影响后果模拟预测结论 |
3.5 风险评价 |
3.5.1 船舶污染危害后果分析 |
3.5.2 风险可接受水平分析 |
3.5.3 高风险区域 |
3.5.4 风险评价结论 |
3.6 船舶污染防治能力评估 |
3.6.1 应急能力现状 |
3.6.2 港区附近其它应急力量 |
3.6.3 船舶污染预防能力评价 |
3.6.4 评估结论 |
第4章 降低风险的对策 |
4.1 降低事故概率的对策 |
4.1.1 海损性事故防范对策 |
4.1.2 操作性事故防范对策 |
4.2 减缓事故后果的对策 |
4.2.1 应急目标 |
4.2.2 应急计划的制定完善 |
4.2.3 环境敏感资源的保护 |
4.2.4 应急设备配备方案 |
4.2.5 设备维护管理 |
4.2.6 应急队伍建设 |
4.2.7 应急联动机制的建立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唐山曹妃甸港区涉污作业船舶集中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涉污作业船舶 |
2.1.2 集中监管 |
2.1.3 船舶污染事故 |
2.2 理论基础 |
2.2.1 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理论 |
2.2.2 三类危险源理论 |
2.2.3 集中监管理论 |
第3章 唐山曹妃甸港区涉污作业船舶海事监管现状 |
3.1 唐山曹妃甸港区涉污作业船舶危险货物运输现状 |
3.1.1 曹妃甸港区危险货物吞吐量和进出港艘次 |
3.1.2 唐山曹妃甸港区涉污作业船舶现状 |
3.1.3 涉污作业船舶的作业现状 |
3.2 唐山曹妃甸港区涉污作业船舶海事监管现状 |
3.2.1 曹妃甸港区应急能力建设现状 |
3.2.2 港区内可调用的应急设备现状 |
3.3 曹妃甸港区涉污作业船舶海事监管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
3.3.1 涉污作业船舶本身存在风险 |
3.3.2 涉污作业船舶没有固定的停泊和锚泊点 |
3.3.3 涉污作业地点分布广 |
3.3.4 相关政策法规支持不到位 |
3.3.5 海事监管手段匮乏 |
3.3.6 清污资源发挥优势不明显 |
3.3.7 涉污作业在海事监管中存在的其他问题 |
3.4 曹妃甸港区涉污作业船舶集中监管的必要性 |
3.4.1 涉污作业船舶污染事故频繁发生 |
3.4.2 港口经济建设的需要 |
第4章 国外及国内涉污作业船舶集中监管的经验借鉴 |
4.1 国外涉污作业船舶管理概况 |
4.1.1 国际公约的要求 |
4.1.2 美国的经验介绍 |
4.1.3 欧盟的经验介绍 |
4.1.4 日本的经验介绍 |
4.2 国内涉污作业船舶管理概况 |
4.3 涉污作业船舶集中监管经验启示 |
第5章 唐山曹妃甸港区涉污作业船舶集中监管对策研究 |
5.1 实施集中锚泊和靠泊监管 |
5.1.1 锚地集中锚泊管理 |
5.1.2 码头集中靠泊管理 |
5.2 明确集中监管后的责任主体 |
5.3 明确集中监管后的技术支持 |
5.3.1 建立涉污作业船舶集中停靠登记制度 |
5.3.2 建立涉污作业船舶报告制度和监控制度 |
5.3.3 建立涉污作业船舶AIS管理制度和通讯制度 |
5.3.4 建立现场监管制度 |
5.3.5 建立重点船舶区域监管制度 |
5.3.6 引导行业建立监督机制 |
5.3.7 建立区域联动应急反应机制 |
5.4 涉污作业船舶集中监管的优势和劣势 |
5.4.1 涉污作业船舶集中监管的优势 |
5.4.2 涉污作业船舶集中监管的劣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行为安全理论船舶溢油污染的人为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船舶溢油污染中不安全行为的表现 |
(一) 装油作业操作失误 |
(二) 航行中操作不规范 |
(三) 卸油作业操作不当 |
二、影响船员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
(一) 海事机构监管不严 |
(二) 航运公司管理不到位 |
(三) 教育培训机构忽视船员培训质量 |
三、改善船舶溢油污染中不安全行为的对策 |
(一) 加强海事机构的监督管理 |
(二) 加强航运公司对船员的管理 |
(三) 提高教育培训机构培训质量 |
(8)海洋环境侵权救济制度研究 ——以油污损害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实践意义 |
1.1.1 环境侵权理论的兴起和争议 |
1.1.2 海洋环境侵权救济的必要性 |
1.1.3 实践意义 |
1.2 研究主题的界定 |
1.2.1 侵权和救济 |
1.2.2 油污损害 |
1.2.3 海洋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制度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
1.4 论文框架和研究方法 |
1.4.1 论文框架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海洋环境侵权的理论解析与救济体系概况 |
2.1 海洋环境侵权的特殊性 |
2.1.1 海洋环境侵权的概念界定 |
2.1.2 海洋环境侵权的特征 |
2.1.3 海洋环境侵权与传统侵权法的关系 |
2.2 海洋环境侵权的类型化分析 |
2.2.1 海洋环境侵权的传统分类 |
2.2.2 海洋环境侵权类型化的新思路 |
2.3 海洋环境权的界定 |
2.3.1 环境权与传统民法权利的区别 |
2.3.2 环境权是否应作为海洋环境侵权的客体 |
2.4 油污损害的民事救济体系概况 |
2.4.1 国际公约体系——CLC-IOPC |
2.4.2 区域性体系——美国1990 OPA |
第3章 海洋环境侵权损害赔偿救济机制 |
3.1 侵权损害赔偿救济机制的主要内容 |
3.1.1 归责原则 |
3.1.2 责任限制 |
3.1.3 赔偿范围 |
3.2 CLC-IOPC体系的侵权损害赔偿救济机制 |
3.2.1 严格责任原则 |
3.2.2 限制责任原则 |
3.2.3 可赔偿的损失 |
3.2.4 损害赔偿的裁判管辖和时效 |
3.3 CLC-IOPC体系补充公约的侵权损害赔偿救济 |
3.3.1 2001 BOPC |
3.3.2 HNS公约 |
3.4 1990 OPA的侵权损害赔偿救济机制 |
3.4.1 责任方的责任 |
3.4.2 责任限额 |
3.4.3 可赔偿的损失 |
3.4.4 损害赔偿的程序性救济规则 |
3.5 CLC-IOPC体系与1990 OPA侵权损害赔偿救济机制比较分析 |
3.5.1 侵权损害赔偿救济机制差异 |
3.5.2 CLC-IOPC体系侵权损害赔偿救济机制的局限性 |
第4章 海洋环境侵权社会化救济机制 |
4.1 社会化救济概述 |
4.1.1 海洋环境侵权社会化救济的必要性 |
4.1.2 海洋环境侵权社会化救济的主要方式 |
4.2 IOPC基金的社会化运作机制 |
4.2.1 IOPC基金组织机构 |
4.2.2 行业平衡机制 |
4.2.3 IOPC基金的赔偿前提 |
4.2.4 IOPC基金拒绝赔偿的情形 |
4.2.5 IOPC基金摊款制度 |
4.2.6 IOPC基金的程序性救济规定 |
4.3 美国油污责任信托基金(OSLTF) |
4.3.1 OSLTF管理机构和组成 |
4.3.2 OSLTF资金来源 |
4.3.3 OSLTF的风险和支出限制 |
4.3.4 OSLTF与超级基金的关系 |
4.4 CLC-IOPC体系与1990 OPA社会化救济机制比较分析 |
4.4.1 强制责任保险制度 |
4.4.2 基金制度 |
第5章 海洋石油开发油污损害国际救济机制缺失原因分析及发展建议 |
5.1 国际公约体系的局限性 |
5.1.1 CLC-IOPC体系与1990 OPA适用范围的差异 |
5.1.2 CLC-IOPC体系关于船舶适用的局限性 |
5.2 海洋石油开发油污损害实证分析 |
5.2.1 美国墨西哥湾溢油事故 |
5.2.2 油污损害侵权救济分析 |
5.2.3 墨西哥湾溢油事故的启示 |
5.3 国际公约体系的发展完善 |
5.3.1 海洋石油开发油污损害国际救济制度空白的根源 |
5.3.2 海洋石油开发油污损害救济制度的有益尝试 |
5.3.3 国际公约体系的发展建议 |
第6章 海洋环境权的救济机制 |
6.1 海洋环境权 |
6.1.1 环境权理论的发展变迁 |
6.1.2 海洋环境权的类型化和具体化 |
6.2 私益海洋环境权救济——纯经济损失赔偿 |
6.2.1 纯经济损失的概念 |
6.2.2 纯经济损失与间接损失的关系 |
6.2.3 纯经济损失的赔偿问题 |
6.3 公益海洋环境权救济 |
6.3.1 公益海洋环境权索赔主体 |
6.3.2 海洋环境公益诉讼 |
第7章 中国海洋环境侵权救济的制度重构 |
7.1 中国海洋环境侵权的救济现状 |
7.1.1 中国海洋环境侵权状况概述 |
7.1.2 康菲溢油事故 |
7.1.3 康菲溢油事故的损害赔偿救济 |
7.1.4 康菲溢油事故的诉讼救济 |
7.2 中国海洋环境侵权救济存在的问题 |
7.2.1 环境侵权实体法的空缺 |
7.2.2 过于依赖行政制度 |
7.2.3 海洋环境侵权的专项法律救济制度缺失 |
7.2.4 国际公约的适用问题 |
7.3 中国海洋环境侵权救济的制度模式选择 |
7.3.1 两种模式的评析 |
7.3.2 中国已加入的海洋环境保护国际公约 |
7.3.3 中国加入IOPC基金公约的考量 |
7.3.4 中国海洋环境侵权救济的制度模式路径 |
7.4 构建海洋环境侵权社会化救济制度 |
7.4.1 中国现行海洋油污损害社会化救济制度 |
7.4.2 完善海洋油污损害强制责任保险制度 |
7.4.3 建立统一的海洋油污损害基金制度 |
7.5 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
7.5.1 创设环境权和自然资源信托制度 |
7.5.2 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审查 |
7.5.3 进一步完善环境法庭 |
第8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京唐港船舶油类污染防治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第2章 船舶油类污染防治相关概念和理论 |
2.1 船舶油类污染 |
2.1.1 船舶溢油污染 |
2.1.2 船舶油类燃烧造成大气污染 |
2.2 船舶油类污染的危害 |
2.2.1 对海洋环境的危害 |
2.2.2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
2.2.3 对经济造成的危害 |
2.3 船舶油类污染防治相关理论 |
2.3.1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
2.3.2 政府干预理论 |
第3章 京唐港船舶油类污染防治管理现状 |
3.1 京唐港概况 |
3.1.1 京唐港码头概况 |
3.1.2 货物运输概况 |
3.1.3 进出港口船舶类型 |
3.1.4 主要污染风险 |
3.2 京唐港船舶油类污染防治现有措施 |
3.2.1 海事部门采取的防污染举措 |
3.2.2 其他政府部门采取的防污染举措 |
3.2.3 社会溢油应急处置力量参与污染防治 |
3.3 船舶油类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 |
3.3.1 船舶防污染政策法规变动频繁 |
3.3.2 船舶防污染源头管理不到位 |
3.3.3 船舶防污染监管设施和手段相对落后 |
3.3.4 船舶污染应急反应能力不足 |
3.3.5 企业和社会公众参与船舶污染防治积极性不高 |
3.4 船舶油类污染防治问题产生的原因 |
3.4.1 立法缺少前瞻性 |
3.4.2 政府直接干预不到位 |
3.4.3 公共投入不足 |
3.4.4 油污染危机管理不完善 |
3.4.5 政府经济干预不全面 |
第4章 国外及国内船舶溢油污染防治经验 |
4.1 国外船舶油类污染防治 |
4.1.1 美国建立了完善的海上溢油鉴别系统和应急指挥系统 |
4.1.2 英国和加拿大建立了先进的船舶污染应急队伍管理模式 |
4.2 国内部分地区船舶油类污染防治经验做法 |
4.2.1 宁波港对污染源进行风险评估 |
4.2.2 青岛港建立海区船舶交通管理系统 |
4.3 国内外船舶污染防治经验借鉴 |
4.3.1 国内外部分发达港口在船舶油类污染防治方面存在的问题 |
4.3.2 国内外船舶污染防治经验对京唐港船舶污染防治的启发 |
第5章 京唐港船舶油类污染防治的对策 |
5.1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度 |
5.1.1 积极查找反馈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 |
5.1.2 推动地方政府完善并落实防污染相关规定 |
5.1.3 严格责任追究 |
5.2 加强监督检查和教育培训 |
5.2.1 加强船舶检验及发证质量检查 |
5.2.2 加强体系运行情况检查 |
5.2.3 加强现场监督检查 |
5.2.4 加强油类污染调查 |
5.2.5 加大教育培训力度 |
5.3 改善执法装备和人员结构 |
5.3.1 合理配备一线执法力量 |
5.3.2 加强油类污染监查设备配备 |
5.4 运用政府干预理论加强船舶大气污染防治 |
5.4.1 编制船舶排放清单 |
5.4.2 通过经济手段调动船舶治污积极性 |
5.5 推动政府部门积极发挥公共管理职能 |
5.5.1 引入船舶污染防治绩效管理机制 |
5.5.2 积极发挥政府监督管理和经济引导职能 |
第6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油码头生产作业安全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油码头船舶靠港及装卸作业风险研究 |
1.2.2 油码头储运作业风险研究 |
1.2.3 油码头水上过驳作业风险研究 |
1.2.4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油码头生产作业流程 |
2.1.1 靠离泊及装卸作业流程 |
2.1.2 储运作业流程 |
2.1.3 水上过驳作业流程 |
2.2 油码头事故状况分析 |
2.2.1 油码头事故类型 |
2.2.2 油码头事故后果 |
2.3 风险分析相关理论 |
2.3.1 不确定风险信息分析理论 |
2.3.2 风险因素及事故后果分析理论 |
2.3.3 风险因素作用机理分析理论 |
2.3.4 风险评价指标筛选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船舶靠港及装卸作业安全风险分析 |
3.1 油轮靠港及装卸作业风险因素分析 |
3.1.1 船舶因素 |
3.1.2 环境因素 |
3.1.3 操作过程 |
3.1.4 设备因素 |
3.1.5 人为因素 |
3.1.6 管理因素 |
3.2 基于ISM的油轮靠港及装卸作业风险分析 |
3.2.1 建立邻接矩阵 |
3.2.2 建立可达矩阵 |
3.2.3 层级划分 |
3.2.4 机理分析 |
3.3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船舶靠港及装卸作业溢油概率计算 |
3.3.1 有向图构建 |
3.3.2 条件概率计算 |
3.3.3 溢油概率计算结果 |
3.3.4 灵敏度分析 |
3.4 基于模糊Bow-tie的油轮靠港及装卸作业溢油风险分析 |
3.4.1 油轮靠港及装卸作业溢油事故树 |
3.4.2 油轮靠港及装卸作业溢油事件树 |
3.4.3 Bow-tie模型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油码头储运作业安全风险分析 |
4.1 油码头储运作业风险因素分析 |
4.1.1 安全管理因素 |
4.1.2 设施设备因素 |
4.1.3 港内自身因素 |
4.1.4 港外环境因素 |
4.1.5 人为因素 |
4.2 基于ISM的油码头储运作业风险分析 |
4.2.1 邻接矩阵确定 |
4.2.2 可达矩阵确定 |
4.2.3 层级划分 |
4.2.4 机理分析 |
4.3 基于模糊证据推理的油码头储运设施风险分析 |
4.3.1 储运设施故障模式分析及风险建模 |
4.3.2 故障模式的模糊信度结构转化 |
4.3.3 模糊证据推理算法 |
4.3.4 模糊交集信度分配 |
4.3.5 模糊证据推理结果 |
4.4 油码头储运设施风险防范机制 |
4.4.1 危险源监控系统 |
4.4.2 风险预防措施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油码头水上过驳安全风险分析 |
5.1 油码头水上过驳作业危险源分析 |
5.1.1 原油泄漏事故的危险源 |
5.1.2 火灾爆炸事故危险源 |
5.1.3 船舶碰撞事故的危险源 |
5.1.4 走锚及断缆事故的危险源 |
5.2 油码头水上过驳作业风险因素分析 |
5.2.1 人为因素 |
5.2.2 海况天气因素 |
5.2.3 水域条件因素 |
5.2.4 船舶及船上设备因素 |
5.2.5 过驳设备因素 |
5.2.6 管理因素 |
5.3 基于R聚类及变异系数的油码头水上过驳风险评价体系 |
5.3.1 R聚类分析 |
5.3.2 变异系数分析 |
5.3.3 基于专家经验的指标补充与删减 |
5.3.4 案例分析 |
5.4 油码头水上过驳突发事件应对方案 |
5.4.1 水上过驳作业溢油事故应对方案 |
5.4.2 水上过驳作业火灾爆炸事故应对方案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参与项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船舶在“供受油”作业中发生溢油事故的特点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长江船舶污染应急管理机制创新研究 ——以B海事局为例[D]. 胡亮亮.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3)
- [2]船供油业务作业管理中的若干问题探讨[J]. 王敏捷. 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 2020(02)
- [3]西江肇庆段船舶水污染预防研究[D]. 吕家齐.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8)
- [4]赣江中下游河段船舶溢油风险管理的研究[D]. 刘祥.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5]营口仙人岛港区船舶溢油污染风险与防治研究[D]. 庞玺斌. 大连海事大学, 2018(06)
- [6]唐山曹妃甸港区涉污作业船舶集中监管研究[D]. 刘延刚. 大连海事大学, 2018(06)
- [7]基于行为安全理论船舶溢油污染的人为因素研究[J]. 张继平,赵霞飞,李强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5)
- [8]海洋环境侵权救济制度研究 ——以油污损害为中心[D]. 盖晓慧.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8(01)
- [9]京唐港船舶油类污染防治管理研究[D]. 张运兴. 大连海事大学, 2018(01)
- [10]油码头生产作业安全风险研究[D]. 崔文罡. 大连海事大学, 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