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工矿企业绿化优化设计——以清徐东升焦化厂为例

浅谈工矿企业绿化优化设计——以清徐东升焦化厂为例

一、浅议工矿企业厂区的绿化优化设计——以清徐东胜焦化厂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另青艳[1](2013)在《大气SO2污染下园林植物光谱特征及光合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导致了大气S02浓度不断升高,严重影响了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利用植物叶片含硫量的光谱分辨率来反映植物受大气S02的污染状况,对监测与消减大气S02污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重污染区武钢焦化厂区(简称武钢)、一般污染区青山和平公园(简称青山)和对照区华中农业大学校园(简称华农)31种园林植物为研究对象,采样分析了不同区域植物叶片的含硫量、含水量及叶绿素含量,并应用HR-1024地物光谱仪和LI6400光合仪分别测定了植物叶片高光谱反射率和光合特征值,探讨了大气S02污染下园林植物光谱特征及光合特性,以便为筛选对S02污染吸收强、抗性强的园林植物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三个区域大气中S02含量的高低顺序为武钢>青山>华农。其中,武钢S02污染气体含量是华农的4.5倍、青山的4.2倍。(2)不同污染区域相同的22种植物叶片平均含硫量为武钢(9.292mg/gDW)>青山(8.126mg/gDW)>华农(6.279mg/gDW),可见污染越严重则叶片含硫量均值越大。相同区域不同植物种类的叶片含硫量也存在极显着差异(p=0.002<0.01),叶片含硫量高的植物有夹竹桃Nerium indicum Mill、青桐Firmiana platanifolia、悬铃木Platanus×acerifolia、云南黄馨Jasminum mesnyi、银杏Ginkgo biloba、法国冬青Viburnum odoratissimum var. Awabuki、山杜英Elaeocarpus sylvestris;含硫量中等的植物有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竹子Phyllostachys pubescens、桂花Osmanthus fragrans、紫叶李Prunus ceraifera、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海桐Pittosporum tobira、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红继木Lorpetalum chinense var. rubrum、女贞Ligustrum lucidum;含硫量较低的植物有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桑树Morus alba、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石楠Photinia serrulata、吉祥草Reineckia carnea、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3)以华农植物叶片含硫量为基准,不同污染区域相同植物吸硫量一般为武钢大于青山;相同地区不同植物种类吸硫量存在极显着差异(p=0.001<0.01),且植物叶片吸硫量的分级与植物叶片含硫量分级基本一致。武钢和青山吸硫量高的植物有紫叶李Prunus ceraifera、银杏Ginkgo biloba、青桐Firmiana platanifolia,、法国冬青Viburnum odoratissimum. var. Awabuki、红继木Lorpetalum chinense var. rubrum、吉祥草Reineckia carnea、夹竹桃Nerium indicum Mill、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女贞Ligustrum lucidum、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山杜英Elaeocarpus sylvestris、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桂花Osmanthus fragrans等14种,可以用于S02污染严重区域的绿化。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桑树Morus alba、云南黄馨Jasminum mesnyi、石楠Photinia serrulata、竹子Phyllostachys pubescens在青山具有一定的吸收能力,但在武钢,超过其阈值吸硫量较低,适用于污染较轻的地区的修复。(4)研究发现武钢土壤含硫量(0.677mg/gDW)>青山(0.282mg/gDW)>华农(0.215mg/gDW),表明大气中硫的含量越高,土壤沉积的硫也越多;且叶片含硫量与生长地段土壤的全硫含量相关性显着(p=0.003<0.01),但污染区植物中的含硫量为土壤中的含硫量7-30倍,表明植物富集的硫元素可能主要来自于大气中硫,部分从土壤中吸收。(5)不同植物光谱曲线在形态上基本相似,反射率差异位于绿峰、红谷及近红外水分敏感波段,其他波段反射率差异不明显;相同植物随着污染的加重出现红边蓝移、绿峰红移以及红、蓝边振幅变小的趋势。(6)在叶片含硫量分别与原始光谱、倒数光谱、导数光谱的相关性分析中,导数光谱的相关性明显优于原始光谱、倒数光谱,能增大叶片中硫含量信息。高光谱特征位置、面积参量以及植被指数对数据密集、海量性的高光谱遥感不是很敏感,反演方程精度不高。对比22种园林植物与14种乔木、8种灌草高光谱反演方程发现,乔、灌分开反演的精度比统一反演要高。(7)根据光谱变换、光谱特征参数敏感波段筛选叶片含硫量反演最佳模型。其中,以蓝边内最大的一阶微分值(Db)为自变量所构建的指数模型Y=14.717*e-4.927x为22种典型园林植物反演最优模型,预测R2=0.255。以绿峰反射率与红谷反射率的比值(Rg/Ro)为自变量所构建的指数模型Y=34.54*e-0.809x为乔木反演最优模型,预测R2=0.434。以导数光谱856nm构建的指数模型Y=9.743*e-14.39x为灌草反演最优模型,预测R2=0.546。(8)在大气SO2污染下园林植物没有出现特别明显的伤害症状,但光合指标已发生变化,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水分利用率(WUE)均比未污染区有所降低,而叶面水汽压亏缺(VpdL)与未污染区相比呈上升趋势;以6个光合指标、叶片含水量、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和叶片含硫量变化率为基础数据,对18种园林植物对S02的抗性进行综合评价表明,抗大气SO2强的植物有夹竹桃Nerium indicum Mill、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银杏Ginkgo biloba、悬铃木Platanus acerifolia、海桐Pittosporum tobira、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抗性中等的植物有山杜英Elaeocarpus sylvestris、女贞Ligustrum lucidum、法国冬青Viburnum odoratissimum var. awabuki、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桂花Osmanthus fragrans;抗性较弱的植物有吉祥草Reineckia carnea、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红继木Lorpetalum chinense var.rubrum、紫叶李Prunus ceraifera、杜鹃Rhododendron simsi、石楠Photinia serrulata。

韩飞[2](2013)在《深圳市龙岗区绿化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绿化问题是各国所关注的重点问题,城市文明发展过程中,城市绿化已经逐步成为重要标志和核心组成部分。城市绿化不仅仅局限于人文卫生、城市市容等范围,而是以更高要求为主的环境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体系为发展趋势,以城市是否具有生命力和循环发展能力为重要指标,以城市绿化为推进城市文明发展的工具和途径,城市绿化承担的历史责任和作用不可与之前同日而语。龙岗区成立之初,绿地总量还远远低于深圳市的平均水平,在经过十几年的长期规划和改革攻坚,龙岗区的社会经济建设取得万众瞩目的可喜成绩,逐步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深圳特区建设的桥头堡,龙岗的绿化事业也同步跟紧深圳城市绿化发展,而且发展的步伐和速度巨大,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通过回顾与分析国内外各大城市、地区绿化事业快速发展的经验教训,针对深圳龙岗区城市绿化发展所存在的消极症状以及面临的压力和挑战,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重点突出逻辑推理的调研方法,大量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加上实地调查研究,找出了深圳龙岗区绿化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绿化组成结构不合理、城市生态绿化格局不均衡等客观问题,还包括对绿化问题的不深入研究、对绿化植被的价值认识不明确等主观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通过研究,本文提出了明确深入可行的发展目标、根据出现的实际问题来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利用深圳龙岗区的发展时机来实现发展等措施以期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并使成功的经验能够得到推广。

王长风[3](2011)在《浏阳地区花炮生产企业绿地植物景观研究》文中指出浏阳作为花炮的起源地和发展中心,承载了一千四百多年的花炮历史文化,被国家命名为“中国花炮之乡”。花炮生产制作工艺是我国十分重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炮生产企业自然成为了与外界交流频繁的窗口,其植物景观不仅是构成花炮生产企业景观的绿色框架,能改善厂区生态环境,而且是企业厂容厂貌对外的一张无形“名片”。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营造花炮生产企业植物景观,对于企业自身建设“园林式花园”单位,乃至对推动整个浏阳地区花炮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实地调查分析浏阳地区典型的15家花炮生产企业植物景观,以功能区为研究单元,对各绿地区域内植物的种类组成、应用频度、多度、观赏特性、结构布局等方面展开了调查分析,进而总结出浏阳地区花炮生产企业绿地现状特点。从色彩心理学、景观美学、生态学等学科综合分析,探讨生态效益且景观效果良好的植物景观,并提出可参考的植物配置模式。结合研究理论,综合分析目前浏阳地区花炮生产企业存在的问题及提出相应改造建议,并付诸于案例——浏阳银达利出口花炮生产企业植物景观的优化改造设计的实践中。研究结果表明:1.浏阳花炮生产企业绿地物种较为丰富,在调查的绿地功能区域内植物种类共计239种植物,隶属于85科。豆科、蔷薇科、木兰科等世界性大科占有相对较大的比例。从生活型来看,乔木65种,分属34科;灌木35种,分属17科;草本植物相对较多,共计植物124种,占调查种类总数的51.9%;藤本植物15种,占6.3%。2.对所调查的15家花炮生产企业的植物树种丰富度比较来看,相对较高的是辉其花炮厂>颐和隆花炮厂>世纪红花炮厂,而植物物种多样性稍欠缺的是浏河花炮厂、八仙桥花炮厂和兴鹏花炮厂。3.从植物观赏特征统计分析,总结出浏阳地区花炮生产企业绿地观花类植物31种,以木兰科和蔷薇科植物为主;观果类植物19种,以秋季结红果植物为主;彩叶植物共计23种,与常绿植物种类比例为1:3.35。4.从花炮生产企业景观协调性分析,总结并举例说明其植物景观与其他景观元素协调统一所起到的“衬托”、“共生”、“共融”、“变化”和“隐蔽”五种作用。5.花炮生产企业植物景观具有特色性的水平格局和垂直结构;结合色彩心理学与植物造景,分析了人在不同危险程度下作业应营造的不同模式的植物景观。6.花炮生产企业植物景观应赋予文化性特征,包括植物文化、企业文化、花炮文化;并用“提炼”、“象征”、“隐喻”三种表达手法进行植物景观特色化营造。7.浏阳地区花炮生产企业植物景观目前厂区绿视率低,植物景观效果差,应补栽绿化树种,加强养护与管理;污染区抗性树种针对性不强,应注重植物景观功能性的结构配置;厂区植物多样性的丰富度有待增加,要考虑增加其种类及应用数量,构成由本地树种构成的特色植物群落,丰富植物景观季相变化;合理利用厂区丰富的野生观赏草本植物,加强其开发利用价值。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将为浏阳地区花炮生产企业植物景观提供系统的设计素材,并对其植物景观空间营造、色彩搭配、文化特色等提供较为系统的理论指导与参考依据,同时论文所进行的各功能区植物景观配置模式为今后设计改造提供良好参考,这些研究对于提高其绿地景观水平,推动地区厂区景观建设和花炮产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谭家得,胡羡聪,殷爱华[4](2010)在《工业企业绿化建设与员工关系浅析——以佛山企业为例》文中认为通过封闭式问卷调查方式,以认知性、感受性、利益相关性3个指标分析了工业企业绿化建设与员工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在认知性方面,认为绿化对企业本身的形象和效益有正面影响的分别为77.97%和73.73%,且高学历员工对此持正面响应的比例更高;在感受性方面,88.04%的员工大都向往在一个绿化环境优美的企业工作,并且79.35%的员工会因此产生一定的优越感。绿化效果良好的企业能使员工在精神上产生愉悦感和归属感,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多达44.07%的员工希望增加绿化树木来改进企业绿化效果。在利益相关性方面,企业绿化的好坏成为64.41%的员工是否选留本企业工作的原因之一。有70%以上的员工愿意在一定幅度范围内牺牲自己的经济利益来支持企业的绿化建设。

路姗姗[5](2009)在《新农村居住环境绿化效益评价及其景观设计 ——以凌河镇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目前,面对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现实,如何通过环境绿化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成为科研和生产的难题。对于农村来讲,改善生态环境问题和创建优质人居环境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农村居住环境绿化是国土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农村生态良性发展的基础之一。本研究以建设“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切入点,以凌河镇新农村居住环境绿化建设为对象,通过绿化建设现状分析,应用层次分析法、专家咨询法、价值替代法和多目标灰色局势决策法等建立了居住环境绿化模式分类体系、树种选择依据、模式综合效益评价方法以及优化模式的景观设计,借以指导新农村绿色家园工程建设。主要结论如下:1)新农村居住环境绿化树种个体效益评价通过对凌河镇新农村居住绿地的调查分析,选取了40种主要绿化树种10842株树木作为分析对象,对其在降温、增湿、降低风速、固碳释氧、吸收SO2、降低噪声等方面进行效益评价。结果显示:在降温方面落叶阔叶乔木降温作用最为明显,常绿针叶树种次之,花灌木树种降温作用最弱;在滞尘方面,植物叶片表面粗糙程度、叶柄长短及叶片着生角度的关系,树种间滞尘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针叶树平均滞尘能力显着,平均滞尘量为1.143mg/cm2.d;落叶阔叶乔木总体上滞尘能力较灌木稍大,达0.857mg/cm2.d,灌木平均滞尘量为0.714mg/cm2.d;在固碳释氧方面,树种单位叶面积日固碳和释氧量以阔叶乔木最大,灌木日固碳和释氧能力最小,针叶树日固碳释氧能力介于前两者之间;在吸收SO2和降低噪声方面,绿化植物特别是落叶阔叶乔木有很强的SO2吸收能力和降噪作用,效果优于灌木,针叶树的效果最差。综上,落叶阔叶乔木树种以杨树、龙爪槐和垂柳整体效益显着,常绿针叶树以云杉、侧柏和油松表现最佳,花灌木中紫丁香、榆叶梅和紫叶小檗的效益最好。2)新农村居住环境绿化模式效益评价在绿化树种评价的基础上对新农村居住环境的四种主要绿地类型进行了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三个方面的综合评价。其中,庭院绿地总结了7种模式,经过定性和定量测定后,结果显示园林小品型综合效益最高,生态旅游型综合效益位居第二,也是很值得推广的一种绿化模式;其他5种绿化模式的综合效益依次为自然绿化型>果菜兼种型>林木林果型>花圃菜圃型>实用晒场型;围村林总结了4种绿地模式,其中苗圃和经济林型为更适合新农村围村林绿地的建设模式;街道绿地典型的绿地模式有4种,每种模式因地理位置和道路级别的不同各有特色,其中景观林带型兼具防护、景观和交通等功能特性,更值得推广;街旁游园为村民户外活动的主要场所,主要划分为3种绿地模式,游憩林带型、健身场地型和休闲娱乐型,游憩林带型的综合效益较高。3)新农村居住环境绿化景观设计通过前期对凌河镇新农村居住环境绿地树种和绿化模式的效益评价,结合景观生态学、乡土景观规划理论、城乡一体化、园林景观设计等原理,并以凌河镇和新立屯村为例进行了新农村居住环境绿地的景观设计,将各种优化绿地模式运用于新农村的绿地环境建设中,直观具体的体现新农村的人居环境建设风貌,并给出该村优化模式的综合效益经济价值评价。本研究结果对新农村人居环境绿化具有较强的参考作用和实践指导作用,但是鉴于新农村建设的差异性和广泛性,本研究只是一个初步的尝试,关于效益评价体系、评价方法和景观设计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惠云芳,肖斌[6](2007)在《石油化工企业园林绿地建设研究——以延安炼油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以延安炼油厂为例,研究石油化工企业园林绿地建设问题。提出延安炼油厂园林绿地建设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和石油化工企业的独特要求选择出了延安炼油厂园林绿地建设的主要树种和花、草品种,并对延安炼油厂大门、办公区、生产区、生活区、厂内道路等园林绿地建设进行了规划。

郭二果,王成,彭镇华,常金宝,李长青[7](2007)在《半干旱地区城市单位附属绿地绿化树种的选择——以神东矿区为例》文中指出调查神东矿区23个单位附属绿地42种绿化树种共8464株,实地观测其各项生长指标、功能效益(滞尘、固定CO2、释放O2、降温等)以及蒸腾耗水量,同时对其健康等级、生态适应性(耐旱、耐风沙等)、美感作出评定,分析相对优势度等其他相关参数,最后将这些指标结合起来,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综合评价这42种树种的优先选择顺序。结果表明:在诸如神东矿区半干旱地区选择城市绿化树种时,落叶阔叶乔木树种应优先选择新疆杨、垂柳、小叶杨、国槐、龙爪槐、龙爪柳等;花灌木树种应优先选择华北紫丁香、黄刺玫、紫穗槐、华北珍珠梅等;常绿针叶树种优先选择顺序为:圆柏、云杉、樟子松、杜松、油松、侧柏。另外,榆树、柽柳和黄芦木总体表现较差,应适当少选。

刘晓琼[8](2007)在《生态脆弱区大型能源开发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及优化调控 ——以榆林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榆林市地处晋陕蒙能源金三角的中心腹地,这里矿产资源极其丰富,每平方米地块平均蕴藏6t煤,100m3天然气,140t盐,被美誉为“中国的科威特”,是我国重要的能源战略后备基地。但是它属于我国北方农牧业交错区,是我国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所辖1区11县均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县。资源的非可再生性,水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区域生态环境的极度脆弱性,加之多年来粗放型的资源开发使得榆林市生态、经济、社会价值损失巨大。因此,以榆林市为典型区,研究能源开发对区域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对水资源造成的影响,并结合实际,探讨调控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遵照党的“科学发展观”思想,坚持“五个统筹”的发展战略,本着陕西省“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中做强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基本构想。以生态脆弱区能源优化开发为目的,综合运用数理统计、入户调查、小波分析,以及层次分析等方法,针对生态环境脆弱的榆林市能源开发利用问题,就该市能源开发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能源开发对区域水资源和区域产业发展的影响,以及能源开发与地方社会经济互动发展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研究,力求在理论和实用两方面有所创新。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1974~2004年31年间,榆林市气候暖干化趋势明显。年平均气温增加的线性倾向值为0.0438℃/a,显着高于全国平均增温率0.004℃/a,也高于全球平均增温率0.006℃/a;年平均降水量在剧烈的波动变化中趋于减少,降水量减少的线性倾向值为0.678mm/a。总体而言,榆林市气候变化的增暖幅度显着高于全国水平而变干幅度则有所不及。(2)大规模能源开发以后,能源富集的北部地区多数县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明显增加。目前,榆林市能源开发主要集中于北部6县(区),北部地区中除了榆阳区外,其余五县生态环境脆弱度增大,特别是神木和靖边两县。北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度的平均值分别由1985年的0.438增加至2004年的0.535。与南部地区相比,北部6县(区)的生态环境脆弱度值增加更快。另外,2004年榆林市神木、榆阳、靖边三个资源开发强度较大的县(区)生态环境脆弱度值居于前三位,均能在相当程度上说明大规模能源开发对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度增强贡献不容忽视。(3)榆林市能源强度开发的县(区),其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指数与生态环境脆弱度之间呈现出明显的反相关关系。2004年,榆林市神木县、榆阳区、靖边县依次是榆林市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中排名前3的县(区),同年,这三个县(区)在全市生态环境脆弱度评价中的排名也依次居于前3。可见榆林市大规模的能源开发在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导致该市生态环境脆弱度的增加。(4)榆林市水资源严重短缺且利用率低,故应结合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压缩榆林市农业用水,特别是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1999~2005年,榆林市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率为82.83%,其中农田灌溉用水占总用水量地比率为74.89%,而全市农田灌溉系数平均值仅为0.4,可见农业用水数量庞大而低效。鉴于此,极有必要借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之机,在推行粮食自给有余、牧业经济为主、林果经济为辅的农业发展方针的同时,压缩榆林市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积极发展节水抗旱的杂粮农业和草产业。(5)窟野河实测径流量的演变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窟野河多年实测径流量变化的小波分析结果表明,窟野河年平均径流量的演化过程(1950~2004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50~1982年,变化周期为32年;第二个阶段为:1983~1999年,变化周期为16年;第三个阶段为2000年及其之后年份,该周期的变化时间仍在持续。三个阶段窟野河平均径流量分别为7.18万m3、4.83万m3、1.93万m3,这三个阶段窟野河径流量有依次下降的趋势。(6)人为活动影响对窟野河径流量的减流作用明显。窟野河天然径流量的恢复结果说明,1974~1985年,窟野河人为活动影响程度的平均值为-11.32%,1986~2004年,这个值增加到8.95%;1974~1985年之间窟野河平均径流量分别为6.282万m3,1986~2004年,窟野河的平均径流量减少至3.937万m3。可见,在1986年窟野河流域能源大规模开发前后,人为活动影响对窟野河径流量的减流作用明显。(7)人为活动影响特别是窟野河流域神府煤田的煤炭开发及其规模的扩大是导致河流径流量锐减的主要原因。小波分析结果表明,窟野河径流量的突变时间发生在1982年、1998年,而流域气温、降水量的突变时间发生在1991年。径流量变化与气候变化突变时间的不同步性,以及窟野河天然径流量的恢复结果和流域典型矿井煤矿产量的连年骤增的现象均证实了窟野河流域神府煤田的煤炭开发及其规模的扩大是导致河流径流量锐减的主要原因。(8)结合区域能源开发利用实际情况,以及本文前几章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基于AHP的榆林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构建了优化调控生态脆弱区能源开发利用的模式——榆林模式。以期为榆林市该市及其它资源型城市能源矿产资源的理性开发利用提供相关参考。本研究力求在以下几方面有所创新:(1)在理论上,通过探讨生态脆弱化背景下,榆林市水资源短缺对区域能源开发的“瓶颈”制约,结合榆林市粗放型资源开发—生态环境响应—经济社会发展三者之间互动关系的集成分析,尝试性地构建了生态脆弱区能源开发利用的优化调控模式——榆林模式,以期为该市能源优化开发提供参考。(2)在方法上,运用小波分析和河流天然径流量恢复的方法证实了窟野河流域神府煤田的煤炭开发及其规模的扩大是导致河流径流量锐减的主要原因。小波分析结果表明,窟野河径流量的突变时间发生在1982年、1998年,而流域气温、降水量的突变时间发生在1991年。径流量变化与气候变化突变时间的不同步性,以及窟野河天然径流量的恢复结果和流域典型矿井煤矿产量连年骤增的现象均证实了这一点。(3)在研究内容上,通过对比分析榆林市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结果,以及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的结果,发现能源强开发区其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指数与生态环境脆弱度之间呈现出明显的反相关关系。2004年,榆林市神木县、榆阳区、靖边县依次是榆林市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中排名前3的县(区),同年,这三个县(区)在全市生态环境脆弱度评价中的排名也依次居于前3。可见榆林市大规模的能源开发在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导致该市生态环境脆弱度的增加。(4)此外,在研究内容上,还通过分析榆林市各产业部门用水动态变化,认为应当大力压缩榆林市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以提高农业用水效率。1999~2005年,榆林市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率为82.83%,其中农田灌溉用水占总用水量地比率为74.89%,而全市农田灌溉系数平均值仅为0.4,可见农业用水数量庞大而低效。鉴于此,极有必要借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之机,在推行粮食自给有余、牧业经济为主、林果经济为辅的农业发展方针的同时,压缩榆林市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积极发展节水抗旱的杂粮农业和草产业。本研究得到如下项目资助: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批准号:2006CB400505)、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西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重建研究”(项目批准号:04JZD0001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陕甘宁老区生态脱贫途径研究”(项目批准号:05JJD770013)

郭二果[9](2005)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城市森林效益评价及绿化模式的建立》文中研究表明城市森林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设施,合理评价城市森林效益,建立高效、节水并持续稳定的城市森林绿化模式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城市环境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论文调查了神东矿区 21 个庭院、13 条街道、4 个广场 42种共 12912 株树木的生长状况,测定了各树种、草坪及其它植物滞尘、固碳释氧、蒸腾耗水及吸热降温功能,并综合评价了城市森林各项功能效益的经济价值。同时,选择综合指标用灰关联分析法分析了干旱区城市庭院、街道、广场绿化树种优先选择顺序;用主成份分析比较了各功能区不同样方绿化状况,筛选出较好的绿化结构,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各功能区理想配置模式。结果表明: 三类树种总体来看,阔叶落叶乔木吸收 SO2、单位叶面积固碳释氧、蒸腾降温及吸热节能效益均最高,且叶面积最大;花灌木叶面积和单位面积各项功能效益最小,常绿针叶树滞尘能力在三类树种中最强,其他功能及叶面积居中。 各树种类型中杜松、圆柏、云杉和山杏、玫瑰、紫丁香、毛樱桃滞尘能力最强,侧柏及山桃、柽柳等滞尘能力最小;固碳释氧能力分别以龙爪槐、垂柳、金丝垂柳及紫穗槐、桃叶卫矛、暴马丁香、杜松、云杉最强,而五角枫、元宝枫、连翘黄刺玫、圆柏相对较弱;蒸腾耗水、降温、耗热节能效果显着的树种分别为龙爪槐、垂柳、龙爪柳、金丝垂柳、山桃、山杏、黄太平、暴马丁香、紫穗槐、桃叶卫矛及杜松和云杉,小叶杨、新疆杨、圆柏及大多数花灌木效果不明显。 综合评价表明,干旱区城市绿化应优先选择新疆杨、垂柳、国槐、圆柏、云杉、紫丁香、黄刺玫、玫瑰等,这些树种在城市庭院、街道、广场表现均好;龙爪槐、龙爪柳、五角枫、元宝枫、垂榆、刺槐、紫花槐、火炬、山桃、山杏、紫穗槐、暴马丁香、珍珠梅、金银忍冬、连翘、桃叶卫矛、毛樱桃、樟子松、油松、杜松等也是优良绿化树种;小叶杨、黄太平、沙枣、山丁子、文冠果、榆叶梅、山刺玫、紫叶小檗也可适当选择,特别是作为庭院绿化的备选树种。柽柳、家榆在庭院表现较差,旱柳在广场和街道表现均最差。 绿量是生态效益大小的决定因素,城市绿化不仅要增加绿化覆盖率,更要增加单位绿地绿量。以乔木为主体、郁闭度大的乔灌草藤复层结构群落稳定性高,绿量大,生态效益显着,是城市绿化的最佳配置模式。庭院、街道、广场分别以上湾小学、神东宾馆东街及上湾西侧广场总体绿化最好。单行街道树对环境的效应力度有限,街道绿化在增加绿化通道率的同时,需要根据实际适当拓宽绿化面积,用双行、多行混交模式形成绿廊,以提高街道单位长度绿地效益。

刘啸[10](2004)在《陕北多沙粗沙区水土保持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陕北多沙粗沙区作为黄河中游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地和国家新兴能源重化工基地,倍受人们关注。该区是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最主要的一部分,面积是总面积(7.8万km2)的55.4%,年产粗泥沙1.8亿t,占总量的56.42%。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使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能力下降,而且使整个人居环境出现危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使植被有了较快恢复,但也使大规模的农业人口失业;地方工业的飞速发展,使区域经济实力大为增强,然而强烈的人为作用又使新的水土流失源增加。正确看待经济发展与水土保持的关系,是制定区域发展规划,获得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出发点。 该区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如何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使生态环境也朝着良性方向发展,这是水土保持研究和区域经济研究的共同课题。作者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半定位观测、文献整理和大量数据的分析,借助GPS、RS、GIS技术,应用优选法和目标管理等方法,对该区经济发展与水土保持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合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建设目标等,对该区进行了生态分区,然后根据区域特征提出了分区治理和开发方略。该项研究力求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均有所创新,特别注重了应用措施方面的探讨。主要研究内容和所取得的成果如下: 1.全面评述了陕北多沙粗沙区土壤侵蚀与经济发展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和经验,剖析了过去的不足,探讨了更加深入研究本区的意义。并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揭示出了人为侵蚀加剧是该区水土流失的新动向,主要表现在:一是城镇化过程加快,加速了城市水土流失;二是大量窑洞(房)、乡村道路的建设,窑洞和村庄的废弃、塌陷,强化了农村聚落的土壤侵蚀;三是工矿企业的建设等机械性破坏地面及土壤结构,成为人为土壤侵蚀的重要形式。 2.首次全面分析了陕北多沙粗沙区经济发展与水土保持的关系,得出二者具有强烈耦合关系的结论。分析论述了贫穷才是导致水土流失的真正原因,经济发展能够带动水土流失的治理和环境改善。同时指出水土保持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关系将会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增强。因此发展地方经济是保证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途径。并提出以解决“三口”(人口、牲口和灶口)为突破口,来解决陕北多沙粗沙区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新思路。 3.系统地分析了陕北多沙粗沙区经济发展的潜在优势(潜力),客观地指出了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劣势。首次提出和应用了地方经济发展潜力的地理学评价系统,ji几川该系统对榆林币和延安l1J’的经济发展潜力进行了评价。然后在此基础卜对该l术lc)个县(区)的发展潜力作了进步的评价,并结合土壤侵蚀状况、/}几态建设日标等书兮沙己对队一比多沙粗沙进行了1权域产}几态建设分区。 4.户丫次比较系统地总结和论述了陕北多沙粗沙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与水L保持、‘卜态环境建设中应该处理好的八人关系。提出国家利益、地方利益和居民利益的1、.别,应当根据不同利益,区分各自职责,只有充分尊重各方利益刁’可以形成卜卜·致、齐抓共管的水土流失治理局面。并阐述了必须以解决当前利益为前提,谋求长远利益。提出以发展生态旅游为契机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比较了沟道治理与边坡治理、自然修复与工程措施、粮食自给与退耕还林还草、保护与开发创新的关系。 5.依1狱!、域经济和水土保持的祸合关系明确提出要依靠发展L业来夯实地方经济从础、增加水卜保持和生态建设投入,吸引和安置失业的农民。提出了以集团化发){趁地方}业的.’.人,!戊略和六条措施;提出建设立体边坡式农业,实现粮食自给。捉出要应川优化组合提.佰种植、}仁的投入户:出比,通过优选法引进优良品利,,淘汰劣质低J汉沉.种;提出要发展一草产业,改善牧草结构,在生态植被恢复到 定程/妇讨实施轮牧制度,并以此促进草本植物的生长和提高肉畜质量。 6.提出把调整人日密度作为解决水「流失、生态环境建设的l要途径,探讨了比l,]行性,提出要以加速城镇化进程、发展地方工业,增加就业机会、生态移民来解决水上流失区人l:I超载的问题。针·对黄土rt..陵区和黄河沿岸一}:石山区的实际情况,计算出要使该区粮食人均占有量达到全国中等水平,必须将人l一l密度降到90人/k mZ,要达到国内高水平必须使人口密度降到70人/k mZ以内。 7.亡、‘次提出了要把发展生态旅游作为治理水仁流失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发展‘卜态旅游促进生态环境建设,激起人们的环保热情;同时也要把发展生态旅游作为安胃火业农民,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一项主要措施来抓。提出要把沼气作为‘}二态农村的}几要能源,在解决“灶卜!”问题(能源问题)的同l月一,一并解决水污染严垂问题。并以此提出建设生态户、生态村、生态镇和城市模式。 8.提出了关于陕北多沙粗沙区水卜保持、/!!’.态环境建设和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第一要以解决农民的生存、生活问题为出发点,大力发展地方经济,这是保汗水仁保持措施长期有效,不被人为破坏的前提;第二大力发展地方工业是脱贫致富的必要手段,但必须注重生产、环境、安全建设三同时;第

二、浅议工矿企业厂区的绿化优化设计——以清徐东胜焦化厂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工矿企业厂区的绿化优化设计——以清徐东胜焦化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大气SO2污染下园林植物光谱特征及光合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大气SO_2污染对植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1.2.2 植物光谱效应的研究进展
        1.2.3 植物光合特征的研究进展
        1.2.4 植物吸收SO_2能力研究进展
        1.2.5 抗SO_2植物筛选的研究进展
2 研究地点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地点与材料
        2.2.2 植物生长指标的测定
        2.2.3 植物光谱特征值的测定
        2.2.4 植物光响应曲线及光合特征值的测定
        2.2.5 植物叶片的采集及其含硫量的测定
        2.2.6 土样的采集及其含硫量的测定
        2.2.7 大气SO_2的采集及测定
        2.2.8 含硫量数据处理方法
        2.2.9 光谱数据处理方法
        2.2.10 光合数据处理方法
        2.2.11 抗SO_2污染植物的综合评价方法
    2.3 研究的技术路线
3 结果与分析
    3.1 大气中SO_2、叶片含S量和土壤含S量及其相关性分析
        3.1.1 大气质量状况
        3.1.2 园林植物叶片含硫量分析
        3.1.3 园林植物叶片吸硫量的分析
        3.1.4 土壤含硫量分析
    3.2 大气SO_2污染下植物叶片光谱变化规律
        3.2.1 不同植物同一地点高光谱特征分析
        3.2.2 相同植物不同地点高光谱特征分析
        3.2.3 高光谱反演22种园林植物叶片含硫量
        3.2.4 高光谱反演14种乔木植物叶片含硫量
        3.2.5 高光谱反演8种灌木植物叶片含硫量
    3.3 大气SO_2污染下植物叶片光合特性变化规律
        3.3.1 SO_2污染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3.3.2 SO_2污染对气孔导度的影响
        3.3.3 SO_2污染对胞间CO_2浓度的影响
        3.3.4 SO_2污染对蒸腾速率的影响
        3.3.5 SO_2污染对叶面水汽压亏缺的影响
        3.3.6 SO_2污染对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3.4 园林植物对SO_2抗性的综合评价
        3.4.1 SO_2抗性指标值
        3.4.2 SO_2抗性指标值主成分分析
        3.4.3 园林植物对SO_2抗性的综合评价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主要园林植物Pn-PPFD曲线图谱

(2)深圳市龙岗区绿化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基础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和手段
第二章 国内外城市绿化发展的进程
    2.1 城市绿化与城市文明的关系
        2.1.1 城市绿化的发展阶段
        2.1.2 建设高效益的主题公园
    2.2 西方现代园林对我国园林绿化发展的影响
        2.2.1 国外现代园林发展中的理念与园林绿化发展的相结合
        2.2.2 西方园林设计中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的启发
        2.2.3 西方城市园林经典设计作品
        2.2.4 西方国家景观与世界景观交融的启发
        2.2.5 西方园林的生态理念
    2.3 国内城市园林发展及启示
        2.3.1 城市园林与世界园林结合的设计
        2.3.2 生态理念化中的园林设计
第三章 龙岗区绿化发展现状
    3.1 龙岗概况
        3.1.1 龙岗区的概况
        3.1.2 自然景观资源
        3.1.3 历史文化遗存
        3.1.4 绿化现状
    3.2 龙岗地方特色:山海特色
    3.3 龙岗发展规划
    3.4 龙岗发展契机
第四章 龙岗区绿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目前城市生态绿化问题存在的客观方面
        4.1.1 绿化组成结构不太合理
        4.1.2 生态公园建设定位不明确
        4.1.3 城市生态绿化格局不均衡
        4.1.4 绿色植被的效用需要进一步的扩大
    4.2 目前城市生态绿化问题存在的主观方面
        4.2.1 园林绿化在市政项目建设中的主导性地位
        4.2.2 龙岗城市园林绿化的实践经验少
        4.2.3 城市园林绿化的真正价值没有得到体现
        4.2.4 园林绿化的先进理念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和执行
        4.2.5 城市园林绿化缺乏制度性设计
第五章 全文结论
    5.1 树立合理、科学的城市绿化发展目标
        5.1.1 重视并制定绿地指标
        5.1.2 明确规划目标
        5.1.3 城市绿化规划原则
        5.1.4 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5.2 分析探讨解决重点问题措施和办法
        5.2.1 城市绿化与生态建设
        5.2.2 城市绿化规划总体思路
        5.2.3 建设和谐城市生态空间
        5.2.4 大力建设主题性公园
        5.2.5 建立城市绿地管理的长效管理机制
    5.3 通过历史创造的时机来发展环境
        5.3.1 绿色走廊装点龙岗门面
        5.3.2 改革创新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
        5.3.3 绿化指标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浏阳地区花炮生产企业绿地植物景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基木概念
        1.3.1 花炮生产企业
        1.3.2 植物景观
    1.4 花炮生产企业植物景观研究现状
        1.4.1 花炮生产企业归属
        1.4.2 花炮生产企业植物景观相关研究
        1.4.3 相关工业生产企业植物景观研究
        1.4.4 植物景观文化相关研究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技术路线
2 花炮企业植物景观研究相关理论
    2.1 园林树木学
    2.2 景观生态学
    2.3 景观美学
    2.4 环境心理学
3 浏阳花炮生产企业概况
    3.1 自然条件
    3.2 社会条件
        3.2.1 社会经济
        3.2.2 历史文化
    3.3 厂区分布情况
    3.4 绿地构成特征
        3.4.1 厂前绿地
        3.4.2 生产绿地
        3.4.3 道路绿地
        3.4.4 其他绿地
4 浏阳花炮生产企业植物景观特征研究
    4.1 调查范围
    4.2 调查方法
    4.3 分析方法
    4.4 调查结果与分析
        4.4.1 物种组成特点
        4.4.2 观赏特征分析
        4.4.3 景观协调特点
    4.5 小结
5 浏阳花炮生产企业植物景观特色性研究
    5.1 水平格局特点
        5.1.1 生产环境整体空间水平布局
        5.1.2 各功能区植物景观水平布局
    5.2 垂直结构特点
        5.2.1 厂前区植物景观的配置模式
        5.2.2 组装区植物景观的配置模式
        5.2.3 高危区植物景观的配置模式
        5.2.4 仓储区植物景观的配置模式
        5.2.5 厂区道路植物景观的配置模式
        5.2.6 其他绿地植物景观的配置模式
    5.3 植物色彩心理
    5.4 景观用途特点
        5.4.1 植物配置模式的防火功能
        5.4.2 植物配置模式的防震功能
        5.4.3 植物配置模式的抗污染性
    5.5 植物景观文化
        5.5.1 花炮厂植物景观的文化构成
        5.5.2 植物景观文化性的表达应用
    5.6 小结
6 存在问题及优化改造建议
7 案例分析与改造
    7.1 项目概况
        7.1.1 基本概况
        7.1.2 自然资源
        7.1.3 基址分析
    7.2 植物景观现状分析
        7.2.1 现有植物资源
        7.2.2 植物景观现状
    7.3 植物景观营造与改造的理论依据
        7.3.1 树种选择与景观营造要求
        7.3.2 植物景观改造可选用植物
        7.3.3 植物景观的改造设计原则
    7.4 功能区植物景观营造与改造
    7.5 小结
8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A 抗吸粉尘树种一览表
附表B 杀菌植物一览表
附表C 浏阳地区花炮生产企业野生观赏草本植物资源一览表
附录A 浏阳地区花炮生产企业调查植物名录表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4)工业企业绿化建设与员工关系浅析——以佛山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点情况、调查方法及问卷人员结构组成
    1.1 调查点情况
    1.2 调查方法
    1.3 问卷人员结构组成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工业企业绿化建设的认知性
    2.2 对企业绿化的感受性
    2.3 对企业绿化建设的利益相关性
3 结论
4 讨论

(5)新农村居住环境绿化效益评价及其景观设计 ——以凌河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内涵及研究背景
    1.2 绿化效益研究概述
        1.2.1 单效益研究进展
        1.2.2 绿地综合效益研究进展
        1.2.3 评价方法的研究
    1.3 本研究的研究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4 主要创新点
2 研究地概况
    2.1 自然条件
    2.2 社会经济概况
3 材料与方法
    3.1 调查方法
        3.1.1 样地选择
        3.1.2 结构指标的测定
        3.1.3 功能指标的测定
    3.2 数据分析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新农村居住环境绿化主要建设模式
        4.1.1 不同庭院绿地模式
        4.1.2 不同街道绿地模式
        4.1.3 不同街旁游园绿地模式
        4.1.4 不同围村林绿地模式特点归纳
    4.2 新农村居住环境绿化综合效益评价体系的建立
    4.3 新农村居住环境绿化树种的个体效益评价
        4.3.1 蒸发蒸腾作用
        4.3.2 滞尘作用
        4.3.3 固碳释氧
        4.3.4 吸收SO_2
        4.3.5 绿化树种选择
    4.4 居住环境绿地类型的效益分析
        4.4.1 庭院绿化模式综合效益评价
        4.4.2 街道绿化的综合效益评价
        4.4.3 街旁游园绿化综合效益评价
        4.4.4 围村林绿化的综合效益评价
5 新农村居住环境绿化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5.1 新农村居住环境绿化现状及问题
    5.2 新农村居住环境主要绿地模式典型植物配置
    5.3 景观设计理念形成
    5.4 凌河镇绿化研究概况
    5.5 总体规划目标
    5.6 凌河镇镇驻地景观设计
    5.7 新立屯村景观设计研究
6 讨论
    6.1 关于新农村居住环境绿化效益评价体系构建的研究
    6.2 关于新农村居住环境绿化综合效益评价的研究
    6.3 关于新农村居住环境绿化景观设计的研究
    6.4 关于新农村居住环境绿化树种选择的研究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半干旱地区城市单位附属绿地绿化树种的选择——以神东矿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地概况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树种生长状况调查及美感评定
    2.2 树种适应性评价
    2.3 树种功能效益和蒸腾耗水量分析
    2.4 神东矿区单位附属绿地绿化树种综合评价选择
        2.4.1 落叶阔叶乔木树种的综合评价选择
        2.4.2 常绿针叶树种的综合评价选择
        2.4.3 花灌木树种的综合评价选择
3 结论

(8)生态脆弱区大型能源开发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及优化调控 ——以榆林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论文特色与新进展
2 研究思路及基础理论
    2.1 研究思路
    2.2 资源开发与生态效应理论诠释
    2.3 生态过程与人类活动互动机理
    2.4 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视角
3 榆林市能源开发基础背景研究
    3.1 自然概况
    3.2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3.3 气候暖干化研究
    3.4 小结
4 能源开发对榆林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及优化调控研究
    4.1 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
    4.2 能源开发与农村脱贫互动发展模式
    4.3 能源开发与产业发展的优化调控对策
    4.4 小结
5 能源开发对榆林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优化调控研究
    5.1 能源开发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5.2 能源开发前后生态环境脆弱性变化分析
    5.3 优化调控对策
    5.4 小结
6 能源开发对榆林市水资源的影响及优化调控研究
    6.1 水土资源利用现状与问题
    6.2 产业部门用水结构及其动态变化
    6.3 能源开发对水资源影响过程研究——以窟野河为例
    6.4 水资源优化调控对策
    6.5 小结
7 榆林市可持续发展评价与优化调控模式研究
    7.1 资源开发与区域PRED系统演化
    7.2 层次分析法(AHP)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7.3 基于AHP的可持续发展评价
    7.4 可持续发展优化调控模式研究
    7.5 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工作和科研成果

(9)干旱半干旱地区城市森林效益评价及绿化模式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插图和附表清单
1 引言
    1.1 城市林业的形成与发展
        1.1.1 城市林业和城市森林的概念
        1.1.2 国外城市森林的形成与发展
        1.1.3 国内城市森林形成与发展
    1.2 城市森林效益评价概述
        1.2.1 城市森林功能效益研究进展
        1.2.2 城市森林功能效益经济评价现状
    1.3 城市森林绿化模式建立的研究进展
2 试验地概况
    2.1 自然条件
    2.2 社会经济概况
3 试验方法与仪器
    3.1 调查方法
    3.2 分析方法
    3.3 具体指标测定和计算方法
        3.3.1 生长指标与美景度测定及等级划分
        3.3.2 功能效益与蒸腾耗水测定
        3.3.3 其他指标的计算
4 结果与分析
    4.1 城市森林功能效益评价
        4.1.1 生态效益
        4.1.2 经济效益
        4.1.3 社会效益
        4.1.4 城市绿地功能效益经济价值
    4.2 绿化模式的分析比较及优化建立
        4.2.1 庭院绿化模式建立
        4.2.2 街道绿化模式建立
        4.2.3 广场绿化模式建立
5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10)陕北多沙粗沙区水土保持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绪论
    1.1 研究区域和范围
    1.2 研究现状
        1.2.1 水土保持方面研究的现状
        1.2.2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现状
    1.3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的思路
    1.5 研究的方法、程序和技术线路
二 陕北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区域概况
    2.1 陕北多沙粗沙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1.1 地质与地貌
        2.1.2 气候
        2.1.3 土壤
        2.1.4 植被
        2.1.5 水系和径流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水土流失治理现状
        2.1.1 水土保持工作成就
        2.3.2 水土保持存在的问题
    2.4 陕北多沙粗沙区水土流失的新动向
        2.4.1 城市化过程引起的水土流失在加剧
        2.4.2 道路和废弃的窑洞成了农村水土流动向
        2.4.3 工矿企业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三 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水土保持的耦合关系
    3.1 传统观念中经济发展和水土流失的关系
        3.1.1 传统的观点认为农业耕作是导致水土流失加剧的原因
        3.1.2 工业发展直接导致了环境的破坏
        3.1.3 城市规模扩大,硬地面积增加,植被覆盖率下降
    3.2 陕北多沙粗沙区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
        3.2.1 资源开采是工业经济的支柱
        3.2.2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3.2.3 工业对地方财政有强烈的带动作用
    3.3 经济社会发展与水土保持的耦合关系
        3.3.1 经济发展促进了生态环境建设
        3.3.2 环境的改善又促进了资源的开发
        3.3.3 水土保持与经济的关系
    3.4 经济发展带动水土流失治理的实例
        3.4.1 二墩煤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实施情况简介
        3.4.2 榆林市六墩煤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简介
        3.4.3 志丹县石油产业的发展带动地方生态建设
四 陕北多沙粗沙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潜在力和治理水土流失的思路
    4.1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地理学评价体系
        4.1.1 评价的重要性
        4.1.2 评价标准的选择
        4.1.3 指标体系设置原则
        4.1.4 指标体系的构建
        4.1.5 评价因素权重的确定
        4.1.6 评价指标分级与作用分值
        4.1.7 数学计算模式
        4.1.8 潜力等级的划分
    4.2 陕北多沙粗沙区的区域优势和劣势分析
        4.2.1 陕北多沙粗沙区的区域优势
        4.2.2 陕北多沙粗沙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劣势
    4.3 多沙粗沙区分区经济发展潜力积分和评价
        4.3.1 关于陕北多沙粗沙区两座中心城市的优势和劣势评价
        4.3.2 各县区域经济发展潜力参考打分表
        4.3.3 评价
    4.4 陕北多沙粗沙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区域布局
    4.5 水士流失治理和经济持续发展的思路
        4.5.1 继续坚持发展经济与水土保持措施并重
        4.5.2 要处理好八大关系
        4.5.3 确定科学合理的目标
        4.5.4 继续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
        4.5.5 多形式、多渠道,多目标、组织和实施水土保持目标
五 根治水土流失应处理好八大关系
    5.1 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
    5.2 国家、地方和人民群众的关系
    5.3 粮食自给与退耕还林还草的关系
    5.4 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关系
    5.5 沟道治理和边坡治理的关系
    5.6 工程措施与自然修复的关系
    5.7 工业、农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结构改善的关系
    5.8 保护、创新和开发的关系
六 大力发展地方工业,加速工业化进程
    6.1 陕北多沙粗沙区工业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6.1.1 以能源矿山工开采工业起步
        6.1.2 以集团化打造工业主体
        6.1.3 确立合理的矿产资源开发近期目标
        6.1.4 以安排就业、扩大就业为目的,减轻农村人口压力
    6.2 工业发展的潜力
        6.2.1 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6.2.2 工业已有相当的基础
        6.2.3 有良好的发展机遇
    6.3 加快发展地方工业的三大战略
        6.3.1 资源战略
        6.3.2 劳动力价格战略
        6.3.3 人才战略
    6.4 六条措施
        6.4.1 要彻底解放思想,改变观念,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信念
        6.4.2 要以发展铁路和高速公路为重点集中精力改善投资环境
        6.4.3 要千方百计加大投入,以项目带动一批县区脱贫
        6.4.4 坚持扩大出口,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6.4.5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6.4.6 以集团化发展地方工业、兴建工业圆
七 发展立体边坡式滴灌农业,优化种植业结构
    7.1 陕北多沙粗沙区农业生产的潜在优势
    7.2 以淤地坝、立体边坡式农田建设为主确保人均良田3亩
        7.2.1 继续搞好淤地坝建设
        7.2.2 搞好立体边坡式农田建设
        7.2.3 修梯田和淤地坝比较
    7.3 粮食作物区内种植收益的差异
    7.4 优化农产品结构
        7.4.1 调查方法及线路选择
        7.4.2 调查在结果分析
        7.4.3 黄土高原农业生产模式设定
    7.5 加强农业新技术的推广
        7.5.1 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7.5.2 增加农田投入水平,提高农田养分利用效率
        7.5.3 加快现代化农业集约增长方式,实现粮食产业化生产
        7.5.4 大力兴办庭院经济
        7.5.5 科学设计排水系统实现城镇水循环使用
        7.5.6 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
        7.5.7 大力推广凝水技术
        7.5.8 推广以保护性耕作、沟播等为主的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
八 合理调整人口密度,减少农村人口压力
    8.1 陕北多沙粗沙区人口分布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8.2 农村聚落特点和人口移动方向
    8.3 调整人口过剩的必要性和思路
        8.3.1 农村人口调整必要性
        8.3.2 人口调整思路的可行性
    8.4 人口调整措施
        8.4.1 加速城镇化过程,发展小城镇
        8.4.2 实行工矿企业定向招工
        8.4.3 实施生态性移民
        8.4.4 大办劳务输出
    8.5 小结
九 大力发展陕北黄土生态旅游
    9.1 陕北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发展生态旅游意义
    9.2 陕北多沙粗沙区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
        9.2.1 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
        9.2.2 独特的自然和人文
    9.3 陕北多沙粗沙区生态旅游产品设计的中心思想
        9.3.1 陕北多沙粗沙区生态旅游开发的原则
        9.3.2 陕北多沙粗沙区生态旅游开发的中心思想
    9.4 生态旅游食住行游娱购解决方案
    9.5 生态旅游分区
十 改善牧草结构,发展畜牧业,以草促牧
    10.1 草原分布情况和草本植物生长利用现状
        10.1.1 草原及主要草本植物
        10.1.2 现有草畜产业结构现状
        10.1.3 目前陕北多沙区草产业和畜牧业存在的问题
    10.2 大力发展草产业
        10.2.1 发展草产业的意义
        10.2.2 发展草产业的主要措施
    10.3 高质量适度发展草食性畜牧业
        10.3.1 确定合理的载畜量
        10.3.2 制定科学的轮牧制度
        10.3.3 选择合适的优良品种
    10.4 陕北多沙粗沙区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适用模式
十一 生态示范县、乡、村建设模式的选定
    11.1 生态村
        11.1.1 生态村的概念
        11.1.2 生态村的类型
        11.1.3 多沙粗沙区分区生产村的经济增长点
        11.1.4 生态示范村人民生活解决方案
        11.1.5 生态农户的空间分布
        11.1.6 生态农户建设的投资方案
    11.2 庭园生态农业的基本模式
        11.2.1 庭园种植型
        11.2.2 庭园养殖型
        11.2.3 庭园加工型
        11.2.4 庭园综合型
    11.3 庭园生态农业建设实例
        11.3.1 西北模式的原理
        11.3.2 西北模式的单元功能
    11.4 生态镇
        11.4.1 生态镇的功能和作用
        11.4.2 生态镇类型
        11.4.3 生态示范镇人民生活解决方案
    11.5 生态城市
        11.5.1 在城市规划中设计3套水处理系统
        11.5.2 建立环城防护林带
        11.5.3 兴建城市不同的功能区
        11.5.4 生态示范城市人民生活解决方案
十二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浅议工矿企业厂区的绿化优化设计——以清徐东胜焦化厂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大气SO2污染下园林植物光谱特征及光合特性研究[D]. 另青艳. 华中农业大学, 2013(02)
  • [2]深圳市龙岗区绿化问题的研究[D]. 韩飞.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02)
  • [3]浏阳地区花炮生产企业绿地植物景观研究[D]. 王长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1(05)
  • [4]工业企业绿化建设与员工关系浅析——以佛山企业为例[J]. 谭家得,胡羡聪,殷爱华. 中国园林, 2010(06)
  • [5]新农村居住环境绿化效益评价及其景观设计 ——以凌河镇为例[D]. 路姗姗. 山东农业大学, 2009(03)
  • [6]石油化工企业园林绿地建设研究——以延安炼油厂为例[J]. 惠云芳,肖斌. 陕西农业科学, 2007(05)
  • [7]半干旱地区城市单位附属绿地绿化树种的选择——以神东矿区为例[J]. 郭二果,王成,彭镇华,常金宝,李长青. 林业科学, 2007(07)
  • [8]生态脆弱区大型能源开发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及优化调控 ——以榆林市为例[D]. 刘晓琼. 陕西师范大学, 2007(05)
  • [9]干旱半干旱地区城市森林效益评价及绿化模式的建立[D]. 郭二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5(05)
  • [10]陕北多沙粗沙区水土保持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 刘啸. 陕西师范大学, 2004(04)

标签:;  ;  ;  ;  ;  

浅谈工矿企业绿化优化设计——以清徐东升焦化厂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