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膀胱肿瘤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费城,王涛,邵佳亮,张恩承,王翔[1](2021)在《尿液诊断膀胱癌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膀胱癌是临床常见的发生在泌尿系统的恶性肿瘤,该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其复发率也相对较高。早期诊断和定期随访是保证膀胱癌患者长期生存的关键。对于膀胱癌的诊断以及患者的随访通常凭借膀胱镜检查或尿脱落细胞学的测定。然而,前者的检查费用较为昂贵,且属于有创诊断;后者则具有检查敏感性相对较低的特点,还存在较大程度受病理科诊断医生主观因素影响的局限,目前还没有尿液生物标志物可以替代传统的诊断方法。膀胱肿瘤具有广泛的异质性,不同的疾病表型具有不同的分子差异。因此,引入尿液生物标志物来诊断疾病,评估疾病的侵袭性、进展的风险、复发的可能性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总结了目前尿液所含生物标志物诊断膀胱癌的研究现状,并对此领域的主要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杨玉洁[2](2020)在《二硫化钼传感阵列的构建及在膀胱癌标志物检测中的应用》文中指出膀胱癌是人体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术后复发率都极高。目前,膀胱镜检查和组织活检是诊断膀胱癌的金标准,但这些诊断方法由于具有高侵入性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近年来,无创液体活检可以通过检测各种体液中的生物标志物进行疾病筛查,为早期临床诊断提供了新思路。膀胱是储尿器官,膀胱癌的发生和发展与尿液成分密切相关。因此,膀胱癌尿液诊断将为膀胱癌的无创早期诊断带来希望。然而,尿液中膀胱癌标志物含量极低,背景干扰非常严重,对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同时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且目前开发的液体活检诊断方法主要依赖于单个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大大限制了诊断的准确性。为此,开发一种能够同时高灵敏地检测多种膀胱癌生物标志物的有效方法,对于实现膀胱癌的早期准确诊断极为必要。纳米生物传感器的发展为膀胱癌液体活检带来了机会。基于场效应晶体管(FET)的生物传感器近年来发展迅猛,具有高灵敏度,超快速响应和低检测限等优点。特别是通过调控材料合成和器件制备工艺,可以构建具有多通道传感单元的FET传感阵列,能够同时检测多个疾病生物标志物,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在构建FET的纳米材料中,二硫化钼(Mo S2)具有优异的电学性能,包括直接带隙、高开关比和高载流子迁移率,基于Mo S2构建的FET生物传感器能够对生物标志物实现高灵敏度和高准确性的快速检测。在本论文中,我们设计构建了基于Mo S2纳米薄片的FET传感阵列,用于同时检测人类尿液中的两种膀胱癌生物标志物。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化学气相沉积法(CVD)生长制备的Mo S2纳米薄片进行形貌与结构表征,并利用其制备Mo S2 FET阵列器件,探究Mo S2 FET的电学性能。均匀性良好的三角Mo S2纳米片具有超薄的双层结构,利用其制备的FET阵列展现出优异的电学性能,具有较高的载流子迁移率和电流开关比,这对于构建高灵敏度的FET生物传感器具有重要意义。(2)分别用两种特定的识别分子对Mo S2 FET阵列进行功能化,构建Mo S2 FET传感阵列,利用Mo S2 FET传感阵列对两种膀胱癌标志物即核基质蛋白22(NMP22)和细胞角蛋白8(CK8)进行特异性定量检测。研究表明,Mo S2 FET生物传感阵列对NMP22和CK8蛋白的检测限极低,并且具有较宽的线性传感范围。高灵敏度和特异性的Mo S2 FET传感阵列还可用于检测人类尿液样本中的膀胱癌生物标志物,能够有效地将膀胱癌患者与健康人的尿液样本进行区分。
胡俊[3](2018)在《尿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联合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在尿路上皮癌应用价值中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联合尿脱落细胞学检查(urinary cytology)在尿路上皮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2月在苏大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228例血尿患者,对所有患者均实施FISH及尿脱落细胞学检查。FISH检测包括3、7、17号染色体及9P21位点。完善相关检查后,所有可疑尿路上皮肿瘤患者最后均经膀胱镜、输尿管镜检查及术后病理检查明确诊断,同时选取20例正常人作对照组。结果228例血尿患者中,非肿瘤患者151例,FISH检测阳性1例,阴性150例,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全部阴性;肿瘤患者77例,FISH检测阳性35例,阴性42例,尿脱落细胞学检查阳性19例,阴性58例,FISH及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同时阳性14例。FISH敏感性45.45%,特异性99.34%,尿脱落细胞学敏感性为24.68%,特异性100%,FISH的敏感性显着高于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特异性无明显差异;FISH联合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的总敏感性为51.94%,总特异性为99.34%,与单独FISH检测相比,敏感性增加6.49%,特异性无显着变化;与单独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相比,敏感性增加27.26%,特异性无显着变化。FISH检测阳性结果中,3、7、17号染色体的非整倍体改变及9P21位点缺失的发生率分别为70.83%、58.33%、37.5%和62.5%。各染色体的畸变率与膀胱癌的分期、分级未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结论FISH在尿路上皮肿瘤中敏感性显着高于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特异性无显着差异。FISH联合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的总敏感性显着高于单独的FISH检测及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特异性无显着差异。二者联合检测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且操作无创、稳定性高,在尿路上皮癌的早期诊断及术后随访中具有重要意义。
丁丽丽[4](2017)在《尿膀胱肿瘤抗原在膀胱癌表达的意义及检测的影响因素》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尿膀胱肿瘤抗原(BTA)的临床应用价值及血尿对检测的影响。方法1.第一部分研究为三组,将46例膀胱癌、35例泌尿系良性疾病、10例健康者尿液纳入研究,分别设为膀胱癌组、良性疾病组、健康对照组。各组样本同时作尿脱落细胞学及BTA检测。2.第二部分实验为两组,分别为血尿模型组和膀胱癌组。设计血尿模型:将10个健康体检者纳入研究,留取各实验对象的尿液50ml及自体血液2ml,取各健康者0、1、5、50、100 ul血液样品分别与10 ml自体尿液混匀,分别制成0,1/10000,1/2000,1/200,1/100各5种不同比例的血尿;膀胱癌组为50个膀胱癌患者新鲜晨尿;以光学显微镜观察两组样本高倍镜下血尿浓度,并应用ELISA法测定各样本中BTA含量。结果1.BTA检测的AUC为0.863,95%可信区间为(0.759、0.924),尿细胞学的AUC为0.670,95%可信区间为(0.550、0.775),两组AUC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2.膀胱癌组BTA水平与良性疾病组、健康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3.BTA表达水平和敏感性与肿瘤分级分期、有无肉眼血尿有关(P<0.01),复发膀胱癌BTA表达水平与初发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Z=-0.721,P=0.324);BTA对各级、各期的膀胱癌的灵敏度均高于尿细胞学(P<0.01);3.BTA在早期膀胱癌(Ta-T1期)中表达水平与良性疾病组、健康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4.血尿模型组:血尿浓度与BTA含量成正相关(rs=0.98 P=0.00),BTA值随血尿浓度升高而升高。膀胱癌组:红细胞数≤50/hp时,BTA中位值为67ng/ml,50/hp<血尿浓度≤250/hp时,BTA中位值为118ng/ml,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血尿程度相近时膀胱癌组BTA表达水平与血尿模型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BTA检测对膀胱癌的早期诊断和跟踪随访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并且有助于膀胱癌的早期筛查。但应注意浓血尿对检测结果的放大作用。
吕慧汇[5](2013)在《尿端粒酶 生存素和CK19联合检测在膀胱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尿端粒酶、生存素(Survivin)和细胞角蛋白19(CKl9)测定在膀胱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寻找早期诊断膀胱癌的有效方法。方法选择80例经病理诊断明确为早期膀胱移行细胞癌和80例非膀胱肿瘤患者,分别进行尿端粒酶、生存素、CK19和标准尿脱落细胞学检测。结果尿端粒酶、生存素、CK19和尿脱落细胞学的敏感度分别为62.5%(50/80例)、67.5%(54/80例)、60.0%(48/80例)、23.7%(19/80例);准确度分别为78.1%(125/160例)、79.3%(127/160例)、75.0%(120/160例)和61.8%(99/160例);特异度分别为93.75%(75/80例)、91.3%(73/80例)、90.0%(72/80例)和100%。三者联合检测与尿端粒酶、生存素和CK19单独检测相比,敏感度和准确度都有所提高(P<0.05);尿端粒酶、生存素和CK19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和准确度均高于尿脱落细胞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尿端粒酶、生存素和CK19是早期诊断膀胱移行细胞癌的一种高特异性指标,三者联合检测能提高膀胱癌的早期诊断率。
吴静,方克伟[6](2013)在《尿液中核基质蛋白22联合端粒酶活性检测诊断膀胱癌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尿液中核基质蛋白22(NMP22)联合端粒酶活性检测在膀胱癌诊断中的价值,寻找一种敏感特异的无创性方法诊断膀胱癌。方法:收集60例膀胱癌和40例非膀胱癌患者新鲜尿液,用化学发光分析法检测尿液中NMP22水平,TRAP-PCR-ELISA法检测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并同时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对比三者对膀胱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尿液中NMP22对膀胱癌诊断的敏感性83.3%,特异性43.3%;端粒酶敏感性82%,特异性90%;细胞学检查敏感性30%,特异性100%。NMP22联合端粒酶活性检测,敏感性96%,特异性78%。结论:联合检测NMP22、端粒酶活性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具有一定临床诊断、随访价值。
任月伟,韩瑞发[7](2007)在《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对膀胱肿瘤诊断意义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①目的探讨应用Meta分析判定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和膀胱肿瘤的相关性。②方法采用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两种模型,合并效应尺度OR,并汇总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在膀胱肿瘤诊断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评价该标志物的效度。③结果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OR合并为27.15;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计算OR合并为33.87(95%可信区间为25.8744.36),将同质的23项研究结果加权合并后,膀胱肿瘤组累积为1238例,对照组累积为1136例,检测此标志物敏感度为0.7649,特异度为0.9067,阳性似然比为8.20,阴性似然比为0.26。④结论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是一种理想的膀胱肿瘤生物学标志物,meta分析结果为将此标志物用于膀胱肿瘤的诊断提供了详实的科学依据。
闫骏,袁亚光[8](2007)在《晨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在膀胱癌中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检测晨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在膀胱肿瘤诊断中的作用,寻找一种敏感特异的非介入性方法诊断膀胱癌。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试验(FQ-PCR)和细胞学方法,对39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肿瘤组)、20例膀胱良性疾病患者(对照组)晨尿脱落细胞进行了端粒酶活性检测,肿瘤组均行手术治疗,肿瘤标本作病理组织学检查,对两种方法检测的阳性率以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FQ-PCR法检测肿瘤组患者晨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为74.4%(29/39),显着高于尿细胞学检查的阳性率30.8%(12/39);G1、G2、G3级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自排晨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分别为66.7%、77.3%和75%,无显着性差异。而对照组中仅1例表达有端粒酶活性,与肿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05)。结论:FQ-PCR法检测晨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操作简便,特异、敏感,可以作为膀胱移行细胞癌早期诊断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沈思[9](2007)在《端粒酶及端粒酶催化亚基对膀胱癌及腺性膀胱炎诊断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
马鹏程,张石生,万江厚,白进良,朱俊芳,赵丽[10](2006)在《端粒酶活性检测在膀胱肿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检测端粒酶活性在膀胱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TRAP-PCR-ELISA法检测32例膀胱癌患者尿液和膀胱冲洗液中脱落细胞、膀胱癌组织、20例正常膀胱组织及14例非膀胱肿瘤患者尿液脱落细胞中端粒酶活性,并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果:32例膀胱癌患者尿液脱落细胞、膀胱冲洗液脱落细胞、膀胱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分别为65.6%(21/32)、71.9%(23/32)和84.0%(27/32),20例正常膀胱组织端粒酶活性均为阴性,14例非膀胱肿瘤患者尿液中1例端粒酶活性阳性。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与肿瘤的分级、分期之间差异无明显相关性(P>0.05),敏感性明显高于脱落细胞病理学检查。结论:尿液、膀胱冲洗液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测定敏感性较高,可用于膀胱癌的早期诊断。
二、膀胱肿瘤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膀胱肿瘤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尿液诊断膀胱癌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经典的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用于临床的尿液标志物 |
1.1 核基质蛋白22 |
1.2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
1.3 免疫细胞实验 |
1.4 膀胱肿瘤抗原 |
2 商用膀胱癌尿液检测试验 |
2.1 CxBladder |
2.2 Xpert Bladder Cnacer Monitor |
2.3 Bladder EpiCheck |
2.4 UroSEEK |
3 RNA尿液标志物 |
3.1 微RNA |
3.2 长链非编码RNA |
3.3 信使RNA |
4 基因相关尿液标志物 |
4.1 成纤维生长因子受体3 |
4.2 DNA甲基化 |
5 外泌体 |
6 端粒酶 |
7 透明质酸和透明质酸酶 |
8 小结与展望 |
(2)二硫化钼传感阵列的构建及在膀胱癌标志物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膀胱癌诊断研究进展 |
1.1.1 膀胱癌诊断方法概述 |
1.1.2 膀胱癌生物标志物研究 |
1.2 场效应晶体管传感器及其应用 |
1.2.1 场效应晶体管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
1.2.2 场效应晶体管传感器用于生物标志物检测 |
1.3 二硫化钼材料简介 |
1.3.1 二硫化钼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概述 |
1.3.2 二硫化钼纳米薄片在场效应晶体管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
1.4 本论文研究思路 |
第二章 二硫化钼场效应晶体管阵列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剂与仪器 |
2.2.2 二硫化钼的转移和二硫化钼场效应晶体管阵列的制备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二硫化钼纳米薄片的表征 |
2.3.2 二硫化钼场效应晶体管阵列的表征 |
2.3.3 二硫化钼场效应晶体管的电学性能表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二硫化钼场效应晶体管传感阵列的制备及对膀胱癌标志物传感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剂与仪器 |
3.2.2 二硫化钼场效应晶体管传感阵列的制备 |
3.2.3 尿液样本的预处理 |
3.2.4 膀胱癌标志物检测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二硫化钼场效应晶体管传感阵列的功能化表征 |
3.3.2 二硫化钼场效应晶体管传感阵列对NMP22的传感性能 |
3.3.3 二硫化钼场效应晶体管传感阵列对CK8的传感性能 |
3.3.4 二硫化钼场效应晶体管传感阵列的特异性评估 |
3.3.5 二硫化钼场效应晶体管传感阵列对尿液样本的传感性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发表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尿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联合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在尿路上皮癌应用价值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一、仪器和设备 |
二、相关试剂 |
三、纳入标准 |
四、方法 |
五、统计学分析 |
六、质量控制 |
结果 |
一、患者一般资料 |
二、Fish、尿脱落细胞检查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致谢 |
(4)尿膀胱肿瘤抗原在膀胱癌表达的意义及检测的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尿膀胱肿瘤抗原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血尿对尿膀胱肿瘤抗原检测的影响研究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膀胱癌无创检测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情况 |
(5)尿端粒酶 生存素和CK19联合检测在膀胱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1.3 尿端粒酶检测 |
1.4 Survivin蛋白检测 |
1.5 CK19检测 |
1.6 尿脱落细胞学检查 |
1.7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临床病理诊断 |
2.2 尿端粒酶的检测结果 |
2.3 Survivin蛋白检测结果 |
2.4 CK19检测结果 |
2.5 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6)尿液中核基质蛋白22联合端粒酶活性检测诊断膀胱癌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标本来源 |
1.2 标本采集 |
1.3 主要试剂和仪器 |
1.4 测定方法 |
1.4.1 NMP22的检测 |
1.4.2 端粒酶活性检测 |
1.4.3 尿细胞学检测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NMP22与尿液脱落细胞检测结果 |
2.1.1 NMP22检测结果 |
2.1.2 尿液脱落细胞检查结果 |
2.1.3 膀胱癌不同病理分期分级的NMP22检测结果 |
2.2 端粒酶检测结果 |
2.2.1 实验组与对照组端粒酶检测结果 |
2.2.2 膀胱癌不同病理分期分级端粒酶的检测结果 |
2.3 联合检测NMP22及端粒酶结果 |
3 讨论 |
3.1 细胞核基质蛋白22 (NMP22) |
3.2 端粒酶的检测意义 |
3.3 联合检测尿端粒酶及NMP22 |
(7)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对膀胱肿瘤诊断意义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纳入和剔除标准 |
2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检索结果 |
3.2 文献异质性检验 |
3.3 Meta分析结果 |
3.4 敏感性分析 |
3.5 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在膀胱肿瘤诊断中的效度评价 |
4 讨论 |
(8)晨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在膀胱癌中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标本来源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1.4 标本收集与处理 |
1.5 实验方法 |
1.6 结果分析 |
1.7 统计学处理 |
2 结 果 |
2.1 肿瘤组与对照组尿脱落细胞端粒酶阳性表达对比 |
2.2 肿瘤组与对照组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果对比 |
2.3 肿瘤组患者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检测与细胞学检查结果对比 |
2.4 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与膀胱移行细胞癌分级及分期的关系 |
3 讨 论 |
4 小 结 |
四、膀胱肿瘤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尿液诊断膀胱癌的研究进展[J]. 费城,王涛,邵佳亮,张恩承,王翔.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21(22)
- [2]二硫化钼传感阵列的构建及在膀胱癌标志物检测中的应用[D]. 杨玉洁. 武汉大学, 2020(06)
- [3]尿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联合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在尿路上皮癌应用价值中的研究[D]. 胡俊. 苏州大学, 2018(12)
- [4]尿膀胱肿瘤抗原在膀胱癌表达的意义及检测的影响因素[D]. 丁丽丽. 广西医科大学, 2017(01)
- [5]尿端粒酶 生存素和CK19联合检测在膀胱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J]. 吕慧汇. 西部医学, 2013(05)
- [6]尿液中核基质蛋白22联合端粒酶活性检测诊断膀胱癌的实验研究[J]. 吴静,方克伟. 现代肿瘤医学, 2013(03)
- [7]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对膀胱肿瘤诊断意义的Meta分析[J]. 任月伟,韩瑞发.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7(04)
- [8]晨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在膀胱癌中的诊断价值[J]. 闫骏,袁亚光.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7(05)
- [9]端粒酶及端粒酶催化亚基对膀胱癌及腺性膀胱炎诊断的研究进展[J]. 沈思.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7(02)
- [10]端粒酶活性检测在膀胱肿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J]. 马鹏程,张石生,万江厚,白进良,朱俊芳,赵丽. 中国肿瘤临床, 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