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北省高校校办产业发展的比较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元兵,李宏秀[1](2021)在《地方高校资产经营公司体制机制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形成发展20年,长期管理不善、经营绩效不佳。基于功能定位与经营绩效影响机理分析以及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发现,资产经营公司的决策、运营、激励、监管等运行机制不健全是导致其经营绩效低下的直接原因,而功能定位不科学、产权界定不清晰等运行体制则是问题产生的根源。基于新一轮高校所属企业改革要求,需要科学界定资产经营公司的核心功能,进一步明晰产权,科学授权,推进决策、激励等机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推动资产经营公司健康发展和高校高质量发展。
许锦程[2](2021)在《湖北省地方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财务绩效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刘欣[3](2020)在《高校融资总量、结构及绩效评价研究 ——基于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分析》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国际间的博弈也越来越激烈。在全球范围内的博弈,不仅仅是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文化上的博弈,其实就其本身来讲,实质上是各国之间人才的博弈。各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为本国源源不断的输送了优秀的人才,由此看来,各个国家想赢得大国间的博弈,高等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加大对高等教育领域资源的投入,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2015年开始实施“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战略,不断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中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模式转变为“大众教育”模式,并即将进入“普及教育”模式。2018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83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1)。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与所需资源的供给能力形成了矛盾,学校必须通过建设足够的教学科研设施和保障性配套设施、自我培养或引进优秀师资等才能更好的满足受教育群体的需求,保证教育产出的质量。只有充足的教育办学经费才能够满足高校稳定发展和“双一流”建设对经费的需求,这就对高校进一步增加融资总量、优化融资结构不断提出新要求。我国高校融资仍主要依托传统的财政拨款,尽管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应逐渐拓宽高校自身资源和社会力量办学的融资方式或渠道,但总体来看我国高校的办学经费融资渠道相对单一,且融资的规模有限,相对教育需求的快速发展而言还难以满足其现实需求。可见,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渠道的拓展及选择进而实现融资结构的优化尤为重要。在我国经济增长动力转化的背景下,我国高校的办学经费融资规模、结构及模式也必然发生相应的调整和变化,传统的高等教育办学经费融资模式已然不能适应经济转型的需求。因此,在新的经济发展环境条件下,高校多元化融资已经成为我们必须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基于此,考虑到数据来源的可得性、代表的普遍性和可比性,本文选择76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对外公开的融资数据为样本,通过对教育部直属高校办学经费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融资总量、结构及模式的比较分析,构建了高校融资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对高校融资水平进行了评价。利用实证研究方法,对高校经费融资结构和融资绩效表现进行了回归分析,进而剖析了其对高校融资绩效的影响和成因。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模式及结构优化思路,以期提高高校经费融资绩效,提升高校办学质量。据此,本文中所提及的高校均指代教育部直属高校。主要研究内容结构如下:第一章,导论部分。主要对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研究方法、技术路线、数据来源、研究内容与结构、创新和有待研究的问题进行总体阐述,为论文谋篇布局并提出研究方向和思路。第二章,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对教育部直属高校、融资、内源性融资、外源性融资等概念进行界定。并对人力资本理论、成本分担理论、融资优序理论、绩效管理理论等理论进行具体分析。第三章,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总量、结构及模式的演进分析。本章主要对高校经费融资总量、融资结构和融资模式的演进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发现我国高校融资的特点、融资主要渠道及存在问题。第四章,基于区域分布的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总量、结构及模式的比较分析。将我国高校按照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的经济区域布局,对其办学经费融资的总量、结构和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研究了差异性产生的原因。第五章,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本章提出了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并据此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评价对象及数据来源;对熵值法、变异系数法以及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等方法进行了比较和适应性选择。根据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对全国层面、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高校融资水平进行了评价。第六章,高校办学经费融资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本章根据第五章得出的结论,对高校经费融资结构和融资绩效表现进行了回归分析,分别从全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层面出发,得出融资结构对高校融资绩效的客观影响,包括影响方向及影响显着程度,进而分析造成该种影响的原因。第七章,高校多元化拓展办学经费,提升融资绩效的路径。本章根据前文对我国高校办学经费融资的总量、结构及模式的演进分析、空间比较和研究以及实证分析研究结论,提出了从政府维度,探索加大高校财政拨款力度,改善拨款方式;从高校的维度,拓宽办学经费融资渠道,完善内部配套机制;从社会维度,积极培养社会共同办教育的理念。第八章,结论,对全文进行总结性概述。
张寒玉[4](2019)在《部属高校精准扶贫模式与实施效果探究》文中提出高校扶贫作为教育扶贫的主力军,是教育扶贫取得成功、赢得扶贫攻坚仗的关键。2012年中央颁布《关于做好新一轮中央、国家机关和有关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的通知》以来,教育部直属高校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定点扶贫工作中精准发力,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2016年以来,教育部连续三年开展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项目的评选活动,迄今共评选出30个典型扶贫项目。深入分析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典型项目、典型模式和实施效果,全面总结部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模式的特征,既有利于创新和完善高校精准扶贫工作机制,促进教育扶贫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也能为全国高校推进教育扶贫工作提供借鉴。教育部直属高校定点扶贫方式主要包括教育帮扶、智力帮扶、产业帮扶、医疗帮扶、文化帮扶等,在实施过程中显现出“完善帮扶机制,注重分工明确”、“加强顶层设计,注重规划先行”、“系统推进,扶学扶智扶志三结合”、“多元并举,找准精准扶贫发力点”、“遵循市场规律,增强贫困地区造血能力”、“促进学科转化,强化扶贫效果”、“注重因地制宜、创新扶贫模式”等基本特征。为对部属高校精准扶贫模式进行深入分析,本文选择中国药科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等四所连续三届获得教育部精准扶贫典型项目的高校作为研究重点,总结提出了“政产学研相结合”、“六位一体”、“三个三健康扶贫”、“非遗+文创产业”等各具特色的扶贫模式。基于对30个部属高校精准扶贫典型项目的内容分析,本文对部属高校精准扶贫帮扶对象的贫困动态、经济发展、文化帮扶、教育帮扶、医疗帮扶、产业就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扶贫等方面进行了效果分析。依据当前高校扶贫的模式和实施效果情况,为持续做好部属高校精准扶贫工作,促进高校扶贫模式创新和扶贫效果提升,建议各高校在今后的扶贫工作中着眼长远发展,在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激发内生动力、强化多方合作、利用校办企业、缩短扶贫距离等方面加大力度,构建部属高校扶贫聚力发展新模式。
黄婷婷[5](2012)在《我国高校投资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投资企业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为高校提供资金支持,补充办学经费,而且在加强产学研、解决学生实验、实习场所以及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本文通过五力模型对高校投资企业的外部行业环境,即供应商议价能力、购买者议价能力、新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以及行业内竞争者的威胁等进行全面的分析,然后采用SWOT模型对企业内部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与威胁等方面进行进一步剖析。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高校投资企业的发展战略框架,包括使命远景、阶段性战略目标以及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化战略为主体,以低成本战略为辅的竞争性战略组合,并且对企业具体在技术、人才、市场方面的战略实施与控制进行研究。最后,提出我国高校投资企业发展的启示。
任艮丰[6](2012)在《我国大学校办企业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大学办企业是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在国外是不允许公立大学直接投资办企业。从20世纪50年代学习前苏联创办学生实习实践工厂开始,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我国大学校办企业出现与市场经济发展不适应等系列问题。2005年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积极发展、规范管理大学科技产业的规定》要求对校办企业进行改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研究我国大学校办企业发展模式,是校办企业自身需要,也是社会对大学校办企业提出的要求。从大学本身的准公共产品属性,结合产权交易理论,讨论大学校办企业发展模式。从目前校办企业发展情况,总结大学校办企业三种发展模式,即:“防火墙”发展模式、“学科性公司制”发展模式、“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结合国内外的发展模式,讨论三种发展模式其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在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我国大学校办企业未来两种主要的发展模式。最后,指出我国大学校办企未来发展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以改制为基础建立“防火墙”发展模式,另外一种是以高新技术为基础建立新型的“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并讨论这两种发展模式在发展中需要进一步完善方面。本文是首次对我国大学校办企业发展模式进行归类,并指出未来的发展方向。值得一提的是:本文在研究企业发展模式上结合中国特色,结合大学发展,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来研究校办企业的发展模式。
侯正良[7](2011)在《高校校办企业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校校办企业是一个特殊的企业群体。它既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又是一个承担着接收学生实习、弥补教育交费不足、转化高校科技成果的重要阵地。我国高校校办企业发展50多年来,从规模很小的实习工厂,发展到拥有控股上市公司达40余家,科工贸企业5000余家,资产总额为1000多亿元的高校校办企业大军,可谓成绩斐然。当然,高校校办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患上了传统国有企业的通病:产权不清、活力不足、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2001年,由国务院办公厅牵头,原国务院体改办、教育部、科技部等九个部委共同参与,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规范校办企业管理体制试点指导意见》,此后教育部组织实施了两校试点工作。北大和清华经过三年左右的试点和改革探索,积累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创办和管理科技企业的经验,并逐步建立了新型高校企业管理体制,分别通过清产核资、行政划转成立了高校资产经营公司。2005年10月,教育部在总结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校办企业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发布了《关于积极发展、规范管理高校科技产业的指导意见》(教技发[2005]2号),全国高校校办企业的改制大幕全面拉开。截至2009年底,除了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7所高校因产业规模较小经教育部批准可以暂不组建资产经营公司外,其余68所部属高校均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组建了资产经营公司。下属校办企业也进行了公司化改制。笔者经过研究认为,高校校办企业发展过程中暴露的种种问题,归结到一点,是有关法律的缺位问题。《公司法》缺少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规定,使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法律地位尴尬;《企业国有资产法》没有明确把高校校办企业纳入调整范围,导致上千亿元的高校经营性资产无法可依;高校科技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却无相应法律的支撑;校办企业改制也面临法律和政策的缺失。所以,高校校办企业这种在夹缝中生存的地位必须改变。笔者建议,通过修改《公司法》明确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法律地位;通过修改《企业国有资产法》明确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通过出台《高校科技产业促进法》和《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促进法》来保障方兴未艾的高校科技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笔者还注意到,高校校办企业的发展在微观层面也缺乏具体的制度设计。教育部的有关指导文件(《教育部关于积极发展、规范管理高校科技产业的指导意见》、《教育部关于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中组建高校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的若干意见》)过于原则,不能指导高校校办企业改制后的管理实践。因此,笔者运用法律的思维,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深入实际审视和研究了改制后校办企业的制度重构问题,提出制定《高等学校企业管理规范》的建议,并起草了建议稿,供学界和政府主管部门参考。本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言,主要阐述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理清了研究思路;第二部分是高校校办企业的基本情况,为后文提出的完善高校校办企业立法和制定《高等学校企业管理规范》提供现实依据;第三部分是高校校办企业发展存在的法律问题;第四部分提出高校校办企业的立法完善;第五部分是关于高校校办企业的具体制度设计——制定《高等学校企业管理规范》;第六部分是结论。
张杨[8](2011)在《湖北省高等教育经费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在不断的发展。为了满足人民对高等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我国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型”转变为“大众型”。与此同时,高等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也日渐严重,阻碍了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来源逐渐多元化,但总体而言,国家的财政性收入和学杂费收入仍是高等教育的主要来源,并呈现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比例逐年下降,学杂费比例逐渐上升的趋势。高等教育来源结构不合理的态势越来越突出。合理的教育来源结构可以有效的缓解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基于这一点,本文对湖北省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结构的现状和变化为对象展开研究。本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对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问题和现状进行了描述,同时对国内有关高等教育经费问题的研究进行梳理和评述。第二章,对湖北省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变化作整体的分析,从中央和地方高等教育经费构成、财政性和非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构成、预算内和预算外教育经费的构成等方面,描述了湖北省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构成变化的基本状况。第三章,通过比较归纳出湖北省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存在的问题。第四章,进一步分析了影响湖北省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各种因素,最后就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提出了优化湖北省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思路。
王鹏[9](2010)在《湖北省高等教育投入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教育经费是现代教育事业的血液,是教育事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本文通过分析湖北省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总量、来源结构、分配结构和使用结构,指出湖北省在高等教育投入机制上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最后,提出针对湖北省高等教育投入机制改革的六点政策建议。
姜海[10](2010)在《我国高校经济风险防范与化解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风险是客观、普遍存在的,风险管理在企业中已被普遍应用,作为事业单位,高校风险管理应用的还比较少。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在不断扩大规模、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了一系列可能损害经济利益的问题,各种经济风险逐渐浮出水面。由于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渠道单一、经费不足、分配不均,高校想方设法筹集资金,获取经费的方式缺乏严格的制度监管,由此引发的贷款危机、资本市场的投融资风险已逐渐成为高校经事业发展的绊脚石;高校纷纷兴办产业,以期望能够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取得更好的经济收益,然而由于产权关系不清、现代企业制度缺失等原因,各种问题也随之而出,各高校校办产业发展并不均衡,一批诸如清华紫光、北大方正、东大阿尔派、交大昂立等着名企业脱颖而出,但是还有更多不为人们熟知的校办产业正在陷入困境,进退两难,由于校办产业连带的高校经济风险已让不少高校感到沉重的压力;后勤集团社会化改制、资产重组过程中出现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也已经成为了关系到高校经济利益的焦点问题之一;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近年来知识产权侵权、无形资产损失等风险正在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其直接和间接为高校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可小视;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投入和产出的收益率低也同样使投资主体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这实质上是一种隐性的经济风险,由此引发了我们对高等教育投入与产生的效率问题、资源配置问题、科研成果转化问题、高校人力资本投资问题的一系列思考,这会不会是继贷款负债风波之后的又一轮高校经济风险问题的焦点呢?此外,由于历史原因,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遗留的一些问题,例如养老保险问题、编制外用工问题等,虽然目前还不是引发高校经济风险的主要矛盾,但是对这些隐性的风险我们更要防患于未然,未来,这些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爆发的时候,给高校带来的经济损失将是无可估量的,将会严重影响高校事业的正常运转,危及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笔者从从基本内涵、理念原则、理论依据入手,对我国高校经济风险进行了必要的剖析。通过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和实证调研法等研究方法从负债风险、产业风险、资产风险、人力资本投入风险以及科研风险等五个方面对高校经济风险进行思考,对已经发生的显性风险和潜在的隐性风险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实证调查研究和分析各种风险的发生原因,深入思考,对我国高校经济风险防范与化解的法律制度进行了创新架构,提出发展和完善我国高校经济风险防范与化解的制度路径。最后,从风险预警管理机制、资产运营安全保障机制、未来经济风险分担机制和社会内共同抵御经济风险支撑体系等方面探索高校经济风险防范与化解的机制,并通过本研究创新性的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我国高校经济风险的防范与化解模式图,以期能够在保障高校经济安全、维护高校经济利益、促进高校科学发展等方面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二、湖北省高校校办产业发展的比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北省高校校办产业发展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地方高校资产经营公司体制机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湖北省地方高校资产公司发展概况 |
三、资产公司经营绩效影响机理及定位分析 |
四、地方高校资产公司体制机制问题分析 |
第一,产权不清,学校存在无限责任风险。 |
第二,行政色彩浓厚,决策效率低下。 |
第三,运营不畅,经营效益低下。 |
第四,管理行政化,激励平均化。 |
第五,监督不科学,内部控制不健全。 |
五、地方高校资产公司体制机制改革建议 |
第一,体制改革:明晰产权,优化资源配置。 |
第二,决策机制改革:科学授权,规范公司治理。 |
第三,运营机制改革:因校制宜,市场导向。 |
第四,激励机制改革:市场选择,绩效为上。 |
第五,监管机制改革:抓住关键,科学监管。 |
(3)高校融资总量、结构及绩效评价研究 ——基于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3.1 关于高校融资的必要性的研究 |
1.3.2 关于高校融资的影响要素的研究 |
1.3.3 关于高校融资的对策建议的研究 |
1.3.4 关于国外高校融资经验借鉴的研究 |
1.3.5 相关研究文献评述 |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数据来源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4.3 数据来源 |
1.5 研究的内容与结构 |
1.6 创新和有待研究的问题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教育部直属高校 |
2.1.2 融资 |
2.1.3 内源性融资 |
2.1.4 外源性融资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人力资本理论 |
2.2.2 成本分担理论 |
2.2.3 融资优序理论 |
2.2.4 绩效管理理论 |
第3章 高校办学融资总量、结构及模式的演进分析 |
3.1 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总量、结构及模式的演进 |
3.1.1 高校经费融资总量的演进 |
3.1.2 高校经费融资结构的演进 |
3.1.3 高校经费融资模式的演进 |
3.2 高校办学经费融资的特点 |
3.2.1 经费融资总量呈平稳上升态势 |
3.2.2 经费融资结构呈多样性特征 |
3.2.3 经费融资模式呈现经费来源主体多元化发展趋势 |
3.3 高校办学经费融资的主要渠道 |
3.3.1 财政拨款 |
3.3.2 教育事业收入 |
3.3.3 科研事业收入 |
3.3.4 社会捐赠收入 |
3.3.5 附属单位上缴收入 |
3.3.6 其他收入 |
3.4 高校办学经费融资的问题 |
3.4.1 对国家财政拨款的外源性融资依赖性较强 |
3.4.2 经费融资结构有待改善 |
3.4.3 社会捐赠收入的吸引力不足 |
第4章 基于区域分布的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总量、结构及模式的比较分析 |
4.1 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总量的比较分析 |
4.1.1 东部地区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总量分析 |
4.1.2 中部地区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总量分析 |
4.1.3 西部地区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总量分析 |
4.1.4 东北地区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总量分析 |
4.1.5 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总量区域差异性分析 |
4.2 高校办学经费融资结构的比较分析 |
4.2.1 东部地区高校办学经费融资结构分析 |
4.2.2 中部地区高校办学经费融资结构分析 |
4.2.3 西部地区高校办学经费融资结构分析 |
4.2.4 东北地区高校办学经费融资结构分析 |
4.2.5 高校办学经费融资结构区域差异性分析 |
4.3 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模式的比较分析 |
4.3.1 东部地区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模式分析 |
4.3.2 中部地区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模式分析 |
4.3.3 西部地区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模式分析 |
4.3.4 东北地区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模式分析 |
4.3.5 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模式的区域差异分析 |
第5章 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 |
5.1 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
5.1.1 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5.1.2 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 |
5.1.3 评价对象及数据来源 |
5.1.4 评价方法与选择 |
5.2 全国层面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水平分析 |
5.2.1 全国层面高校办学经费内源性融资水平分析 |
5.2.2 全国层面高校办学经费外源性融资水平分析 |
5.2.3 全国层面高校办学经费综合融资水平分析 |
5.3 基于区域分布的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水平评价分析 |
5.3.1 东部地区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水平评价 |
5.3.2 中部地区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水平评价 |
5.3.3 西部地区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水平评价 |
5.3.4 东北地区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水平评价 |
第6章 高校办学经费融资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
6.1 变量界定及模型构建 |
6.1.1 变量界定及选择 |
6.1.2 模型构建 |
6.2 全国层面高校办学经费融资结构对融资绩效表现的影响 |
6.2.1 多重共线性检验 |
6.2.2 全国层面高校办学经费融资结构对融资绩效表现影响的回归分析 |
6.3 东部地区高校办学经费融资结构对融资绩效表现的影响 |
6.3.1 多重共线性检验 |
6.3.2 东部地区高校办学经费融资结构对融资绩效表现影响的回归分析 |
6.4 中部地区高校办学经费融资结构对融资绩效表现的影响 |
6.4.1 多重共线性检验 |
6.4.2 中部地区高校办学经费融资结构对融资绩效表现影响的回归分析 |
6.5 西部地区高校办学经费融资结构对融资绩效表现的影响 |
6.5.1 多重共线性检验 |
6.5.2 西部地区高校办学经费融资结构对融资绩效表现影响的回归分析 |
6.6 东北地区高校办学经费融资结构对融资绩效表现的影响 |
6.6.1 多重共线性检验 |
6.6.2 东北地区高校办学经费融资结构对融资绩效表现影响的回归分析 |
第7章 高校多元化拓展办学经费,提升融资绩效的路径 |
7.1 从政府维度,探索加大高校财政拨款力度,改善拨款方式 |
7.1.1 探索加大对高校的财政拨款力度 |
7.1.2 政府拨款以绩效为导向 |
7.1.3 加强对高校办学经费绩效的审计、评估和监督管理 |
7.2 从高校的维度,拓宽办学经费融资渠道,完善内部配套机制 |
7.2.1 充分利用教学、科研资源,拓宽办学经费内源性融资渠道 |
7.2.2 充分发挥融资组织和管理机构的功能,拓宽办学经费外源性融资渠道 |
7.2.3 强化高校内部管理,提升资金配置绩效 |
7.3 从社会维度,积极培养社会共同办教育的理念 |
第8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部属高校精准扶贫模式与实施效果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贫困及扶贫 |
1.2.2 精准扶贫及定点扶贫 |
1.2.3 部属高校 |
1.2.4 模式 |
1.2.5 实施效果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目标、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方法 |
1.4.4 研究设计 |
第2章 部属高校精准扶贫工作概况 |
2.1 部属高校精准定点扶贫的发展沿革 |
2.2 部属高校精准定点扶贫的政策支持 |
2.3 部属高校精准扶贫典型项目 |
2.4 部属高校精准扶贫主要帮扶方式 |
2.4.1 教育帮扶 |
2.4.2 智力帮扶 |
2.4.3 产业帮扶 |
2.4.4 医疗帮扶 |
2.4.5 文化帮扶 |
2.5 部属高校精准扶贫典型项目评选的意义 |
第3章 部属高校精准扶贫典型模式分析 |
3.1 案例部属高校精准扶贫典型模式 |
3.1.1 中国药科大学“政产学研结合”扶贫模式 |
3.1.2 浙江大学“六位一体”扶贫模式 |
3.1.3 华中科技大学“三个三”扶贫模式 |
3.1.4 湖南大学“非遗+文创产业”扶贫模式 |
3.2 案例部属高校精准扶贫典型模式的主要特征 |
3.2.1 完善帮扶机制,注重分工明确 |
3.2.2 强化顶层设计,注重规划先行 |
3.2.3 系统推进,“扶学、扶智、扶志”三结合 |
3.2.4 多元并举,找准精准扶贫发力点 |
3.2.5 遵循市场规律,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 |
3.2.6 促进学科转化,强化扶贫效果 |
3.2.7 注重因地制宜,创新扶贫模式 |
第4章 部属高校精准扶贫实施效果分析 |
4.1 贫困动态变化分析 |
4.2 经济发展成效分析 |
4.3 文化帮扶成效分析 |
4.4 教育帮扶成效分析 |
4.5 医疗帮扶成效分析 |
4.6 产业就业成效分析 |
4.7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分析 |
4.8 生态扶贫成效分析 |
第5章 推进部属高校精准扶贫深入发展的建议 |
5.1 着眼长远发展,完善高校精准扶贫的体制机制 |
5.2 抓住核心环节,激发高校精准扶贫的内生动力 |
5.3 强化多方合作,构建高校扶贫聚力发展模式 |
5.4 利用校办企业,增强高校精准扶贫的实效 |
5.5 缩短扶贫距离,提高高校精准扶贫准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我国高校投资企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内外企业战略管理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
1.2.2 国内外高校企业战略管理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企业发展战略理论基础 |
2.1 企业发展战略层次理论 |
2.2 竞争性战略理论 |
2.3 五力模型 |
2.4 SWOT 分析 |
2.5 4Ps 理论 |
第三章 高校投资企业发展环境分析 |
3.1 高校投资企业定义及特点 |
3.2 高校投资企业发展的现状 |
3.3 高校投资企业的外部环境分析 |
3.3.1 高校投资企业宏观环境分析 |
3.3.2 高校投资企业的五力模型分析 |
3.4 高校投资企业发展的 SWOT 因素分析 |
3.4.1 高校投资企业发展的优势 |
3.4.2 高校投资企业发展的劣势 |
3.4.3 高校投资企业发展的机遇 |
3.4.4 高校投资企业发展的挑战 |
第四章 高校投资企业的战略框架构建 |
4.1 高校投资企业的总体战略 |
4.1.1 高校投资企业的使命与愿景 |
4.1.2 高校投资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 |
4.2 高校投资企业的竞争性战略 |
4.3 高校投资企业的职能战略 |
第五章 高校投资企业战略实施与战略控制 |
5.1 目标管理 |
5.2 组织领导 |
5.3 组织文化和动力 |
5.4 高校投资企业的技术与人才战略 |
5.5 高校投资企业的市场战略 |
5.5.1 高校投资企业的产品战略 |
5.5.2 高校投资企业营销战略 |
第六章 高校投资企业案例分析 |
6.1 W 公司的发展历史 |
6.2 W 公司的经营现状 |
6.3 W 公司的外部环境分析 |
6.4 W 公司的内部环境分析 |
6.5 W 公司进一步发展的战略 |
第七章 结论及思考 |
7.1 本文结论 |
7.2 高校投资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
7.3 高校投资企业发展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详细摘要 |
(6)我国大学校办企业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言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的思路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准公共产品理论 |
2.1.1 准公共产品定义 |
2.1.2 准公共产品属性 |
2.1.3 高等教育准公共产品特征 |
2.1.4 高等教育本身具有收益性 |
2.2 产权交易理论 |
2.2.1 产权交易的涵义 |
2.2.2 产权交易的特征 |
2.2.3 产权交易市场 |
2.2.4 我国高校债务与知识产品的收益 |
2.2.5 大学的社会服务与知识产权交易 |
第三章 我国大学校办企业的现状 |
3.1 我国大学校办企业的发展概况 |
3.1.1 大学校办企业的现状 |
3.1.2 当前我国校办企业发展的情况 |
3.2 我国大学校办企业形成的动因 |
3.2.1 经费短缺 |
3.2.2 市场拉动 |
3.2.3 政府推动 |
3.3 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大学校办企业的性质 |
3.3.1 功能的服务属性 |
3.3.2 产权的事业性质 |
3.3.3 运作的企业属性 |
3.3.4 价值的科技属性 |
3.4 我国大学校办企业的作用 |
3.4.1 大学校办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
3.4.2 校办企业对高等教育的重要意义 |
第四章 我国大学校办企业现有发展模式分析 |
4.1 “发展模式”等相关理论界定 |
4.1.1 “发展模式”的理论界定 |
4.1.2 “企业发展模式”的理论界定 |
4.2 “防火墙”发展模式 |
4.2.1 “防火墙”发展模式的含义 |
4.2.2 “防火墙”发展模式的优点 |
4.2.3 “防火墙”规范化仍面临的主要问题 |
4.3 “学科性公司制”发展模式 |
4.3.1 “学科性公司制”的内涵 |
4.3.2 以“学科性公司制”发展模式为代表的高校情况 |
4.3.3 “学科性公司制”的组织特征 |
4.3.4 “学科性公司制”的优势 |
4.3.5 “学科性公司制”存在的问题 |
4.4 “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 |
4.4.1 “大学科技园”优势 |
4.4.2 “大学科技园”存在的问题 |
第五章 国内外校办企业成功案例及分析 |
5.1 国内大学校办企业的不同发展模式发展情况 |
5.1.1 以“防火墙”发展模式为代表的高校情况 |
5.1.2 以“学科性公司制”发展模式为代表的高校情况 |
5.1.3 以“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为代表的高校企业情况 |
5.2 国外大学社会服务机构的发展情况 |
5.2.1 美国 |
5.2.2 英国 |
5.2.3 日本 |
5.2.4 德国 |
5.3 国外大学社会服务机构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
5.3.1 要充分依托大学的资源 |
5.3.2 需要有鲜明特色 |
5.3.3 要处理好与大学的关系 |
5.3.4 要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 |
第六章 我国大学校办企业两种发展模式的完善措施 |
6.1 深化“防火墙”发展模式改革 |
6.1.1 规范高校营利性资产的投资 |
6.1.2 校办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6.2 逐步完善大学科技园 |
6.2.1 建立金融服务体系 |
6.2.2 学习和引进专业中介 |
6.2.3 技术转移服务体系的建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及科研情况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报告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高校校办企业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前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三、本论文的研究框架 |
(一)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二) 研究的方法和主要研究内容 |
四、本论文的思想基础、创新之处及研究不足 |
第一章 高校校办企业的基本情况 |
一、高校校办企业的起源 |
(一) 我国高校校办企业的渊源和历史 |
(二) 国外高校校办企业发展概况 |
二、我国校办企业的特点、使命与发展现状 |
(一) 我国高校校办企业的特点和使命 |
(二) 我国高校校办产业的发展现状 |
三、我国的校办企业改制 |
(一) 高校校办企业改制的背景、目标和意义 |
(二) 高校校办企业改制的特殊性 |
(三) 高校校办企业改制的模式 |
第二章 高校校办企业存在的法律问题 |
一、高校校办产业缺少明确的法律定位 |
(一) 高校校办企业的法律存在形式 |
(二) 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尴尬地位 |
(三) 高校校办企业法律缺失的表现 |
二、高校校办企业缺乏具体的制度设计 |
(一) 新型高校产业管理体制规范的缺失 |
(二) 高校企业法人治理规范的缺失 |
第三章 高校校办企业的立法完善 |
一、出台《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法》的补充规定 |
(一) 《公司法》中应增设关于高校企业的法律规定 |
(二) 《企业国有资产法》中应增设关于高校校办企业国有资产的法律规定 |
二、制定专门法律促进和规范高校校办企业发展 |
(一) 出台《高校科技产业促进法》 |
(二) 出台《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促进法》 |
第四章 高校校办企业的制度设计——制定《高校校办企业管理规范》 |
一、制定《高校校办企业管理规范》的必要性和意义 |
(一) 优化制度设计对校办企业发展的意义 |
(二) 制定《高校校办企业管理规范》的必要性 |
二、制定《高校校办企业管理规范》的目标和原则 |
(一) 制定《高校校办企业管理规范》的目标 |
(二) 制定《高校校办企业管理规范》的原则 |
三、高校校办企业制度设计的内容——《高校校办企业管理规范》 |
(一) 总则 |
(二) 管理体制 |
(三) 资产经营公司的组织机构 |
(四) 对所出资企业的管理 |
(五) 重大事项的决策 |
(六) 内部监管制度建设 |
附:《高校校办企业管理规范》(笔者建议稿)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8)湖北省高等教育经费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 选题背景 |
2. 研究意义 |
(二) 文献综述 |
1. 关于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研究 |
2. 关于国外高等教育经费的研究 |
二、湖北省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结构的变化 |
(一) 湖北省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结构 |
1. 中央投入与地方投入 |
2. 财政性与非财政性教育经费 |
3. 预算内与预算外教育经费 |
4. 一般来源变化 |
(二) 湖北省在中部地区的省际比较 |
(三) 湖北省在全国范围内的省际比较 |
三、湖北省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存在的问题 |
(一) 高等教育经费地方投入量不足 |
(二) 投资渠道较窄 |
(三) 学费水平较高而资助能力却有限 |
(四) 多渠道筹资的保障机制不健全 |
四、影响湖北省高教投入的相关因素分析 |
(一) 经济发展水平 |
(二) 人口因素 |
(三) 科技发展水平 |
(四) 政治因素 |
(五) 社会文化因素 |
五、优化湖北省高等教育经费的思路 |
(一) 地方政府应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
(二) 高校提高自身的筹款能力 |
(三) 学费和资助体系应双管齐下 |
(四) 倡导社会捐资助学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我国高校经济风险防范与化解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我国高校经济风险的防范与化解机制综述 |
1.2.2 国外高校经济风险的防范与化解机制综述 |
1.2.3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与展望 |
1.3 研究设计与分析进路 |
1.3.1 基本概念界定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3.4 本研究可能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我国高校经济风险防范与化解的基本概述 |
2.1 我国高校经济风险的内涵 |
2.2 我国高校经济风险防范与化解的理念 |
2.2.1 经济安全理念 |
2.2.2 实质平等理念 |
2.2.3 可持续发展理念 |
2.3 我国高校经济风险防范与化解机制的基础理论 |
2.3.1 我国高校经济风险防范与化解机制的法学理论 |
2.3.2 我国高校经济风险防范与化解机制的经济学理论 |
2.3.3 我国高校经济风险防范与化解机制的管理学理论 |
2.4 我国高校经济风险现状分析 |
2.4.1 负债风险 |
2.4.2 产业风险 |
2.4.3 资产风险 |
2.4.4 人力资本投入风险 |
2.4.5 科研风险 |
2.5 高校经济风险成因分析 |
2.5.1 经费方面:国家投资不足,投资渠道单一 |
2.5.2 产权方面:归属不明,产权不清 |
2.5.3 关系方面:委托代理失控 |
2.5.4 管理方面:监管制度缺失 |
2.5.5 保障方面:社会保险缺位 |
2.5.6 外部环境:抵御风险的组织化程度不高 |
第三章 我国高校经济风险防范与化解的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 |
3.1 我国高校经济风险防范与化解的实证分析 |
3.1.1 吉林大学巨额贷款引发举债风险 |
3.1.2 清华大学校办产业发展与产业风险防控 |
3.1.3 华中科技大学后勤服务产业转制与资产风险防控 |
3.1.4 山东某高校人力资本流失风险 |
3.1.5 上海某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风险防控 |
3.2 国外高校经济风险防范与化解的经验和启示 |
3.2.1 开源多渠:国外高等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经验启示 |
3.2.2 校企分开:国外高校校办产业发展及经验启示 |
3.2.3 社会化经营:国外高校后勤社会化经验启示 |
3.2.4 产学研结合:国外高校高科技成果转化经验与启示 |
3.2.5 灵活高效:国外人力资本风险控制带给我国的经验和启示 |
第四章 我国高校经济风险防范与化解法律制度体系架构 |
4.1 完善高校经济风险防范与化解法律制度的基本要求 |
4.1.1 法律制度体系的全面性 |
4.1.2 法律制度体系的协调性 |
4.1.3 法律制度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性 |
4.2 我国高校经济风险防范与化解制度的制度设计 |
4.2.1 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法律制度 |
4.2.2 我国高校产权关系法律制度 |
4.2.3 我国高校财产保护法律制度 |
4.2.4 我国高校经济运行监督法律制度 |
4.2.5 政府干预法律制度 |
4.2.6 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法律制度 |
第五章 我国高校经济风险防范与化解长效机制探索 |
5.1 建立高校风险预警管理机制 |
5.1.1 风险预警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
5.1.2 风险预测和识别 |
5.1.3 风险的分析与评估 |
5.1.4 风险的控制 |
5.1.5 风险的处置 |
5.1.6 风险信息的反馈 |
5.2 建立高校资产运营安全保障机制 |
5.2.1 加强高校财务管理,控制经济风险发生 |
5.2.2 确立最佳负债结构,建立财务预警机制 |
5.2.3 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规避校办产业经济风险 |
5.2.4 做好后勤社会化改革,减轻高校经济负担 |
5.2.5 防范高校资产流失,促进资产保值增值 |
5.2.6 引入财产保险制度,建立财产保障机制 |
5.3 建立高校未来经济风险分担机制 |
5.3.1 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 |
5.3.2 完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减轻未来经济负担 |
5.3.3 改革医疗制度,完善重大疾病的保险机制 |
5.3.4 规范编制外用工,规避法律风险 |
5.4 建立社会内共同抵御经济风险支撑体系 |
5.4.1 建立高校科技产业服务支持体系 |
5.4.2 建立高校联合办学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
5.4.3 建立高校间经济联合组织,共同抵御经济风险 |
5.5 建立高校经济风险防控模型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6.1.1 高校经济风险类型复杂 |
6.1.2 高校经济风险可防可控 |
6.1.3 高校经济风险重在防范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高校经济风险现状访谈调研提纲 |
附录2 研究生期间所获的研究成果 |
附录3 研究生期间参与的研究课题 |
附录4 研究生期间参与的主要学术活动 |
致谢 |
四、湖北省高校校办产业发展的比较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地方高校资产经营公司体制机制问题研究[J]. 李元兵,李宏秀.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06)
- [2]湖北省地方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财务绩效调查研究[D]. 许锦程. 三峡大学, 2021
- [3]高校融资总量、结构及绩效评价研究 ——基于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分析[D]. 刘欣. 吉林大学, 2020(08)
- [4]部属高校精准扶贫模式与实施效果探究[D]. 张寒玉. 湖南大学, 2019(06)
- [5]我国高校投资企业发展战略研究[D]. 黄婷婷. 武汉科技大学, 2012(05)
- [6]我国大学校办企业发展模式研究[D]. 任艮丰. 长沙理工大学, 2012(10)
- [7]高校校办企业法律问题研究[D]. 侯正良. 中国政法大学, 2011(06)
- [8]湖北省高等教育经费问题与对策研究[D]. 张杨. 湖北大学, 2011(07)
- [9]湖北省高等教育投入机制研究[A]. 王鹏. 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0
- [10]我国高校经济风险防范与化解机制研究[D]. 姜海. 华中农业大学,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