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峰断云连 辞断意属——谈古诗词曲意象组合的一种艺术(论文文献综述)
朱明海[1](2008)在《许渊冲翻译研究:翻译审美批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许渊冲翻译研究属于译者主体研究。对译者主体研究历史的回顾表明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已成为我国翻译研究的热点。绝大多数研究都集中于许渊冲翻译的中国古典诗歌。因此,许渊冲翻译研究可以拓展的空间很大。一是许译作品体裁还有不少目前的研究都没有涉及,具体来说有许译散文、许译戏剧和许译小说。二是可以选择不同的研究视角。许译散文有《道德经》、《论语》等的英译,许译戏剧如约翰·德莱顿(John Dryden,1631—1700)的诗剧《一切为了爱情》(《埃及艳后》),许译元曲包括《西厢记》的英译。许渊冲与人合译过一本英文小说,这就是英国历史小说家瓦尔特·司各特(Walter Scott,1771-1832)的小说《昆廷·杜沃德》。就译作研究而言,本文选择许译《论语》和《西厢记》进行研究。至于研究视角,本文选择从翻译审美批评的角度进行许渊冲翻译研究。因论文涉及很多许渊冲翻译理论概念,所以首先对许氏译论进行了概述。接着从许译实践与文化翻译的关系切入翻译审美批评,然后从许氏译论与翻译审美批评的关系角度研究翻译审美批评中涉及的一些理论问题,最后对许氏译论在翻译审美批评实践中的应用展开研究,具体问题如下:1.许译实践如何处理文化翻译?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2.许氏译论阐述的“三美”是否可以作为翻译审美批评标准?如何才能实现一部译作的审美价值?3.翻译审美批评有何模式?如何在翻译审美批评实践中应用许氏译论?4.从翻译审美批评角度,对许译《论语》和《西厢记》的总体情况如何评价?本文的观点和结论是:1.许译实践对文化翻译的处理方式灵活多样。六十多年来,许渊冲将大量的唐诗、宋词、元曲等中国文化经典翻译成了英文,受到国内外读者的好评。针对许译实践对中国文学经典留白手法的某些不当处理,本文认为文学表现形式也是意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审美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为了传译原文的文学性,不妨保留原文的留白手法而不是如许译实践那样对其加以变换。这样文化翻译才能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2.许氏译论阐述的“三美”可以作为翻译审美批评标准。国内翻译批评研究虽然提出了不少翻译批评标准,但这些标准通常属于标准的标准,即不是具体的翻译批评标准,而是针对标准制定提出的一些指导性原则。只有许氏译论阐述的“三美”既是具体的标准又是关涉审美的。翻译审美批评以译作的审美价值为批评对象。由于人们的审美情趣等等不同导致人们在进行翻译审美批评时见仁见智,这样译作的审美价值就难于实现。只有通过翻译审美批评主体之间的不断交流、辩驳,最终达成翻译审美批评共识,译作的审美价值才能最终实现---这就是翻译审美批评的共识真理观。3.本文提出了翻译审美批评模式---许渊冲模式。然后从英译中和中译英两个方面通过三个例子阐明在翻译审美批评实践中如何应用许渊冲模式。许渊冲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许氏译论。因此,阐明许渊冲模式在翻译审美批评实践中的应用也就从某种程度上阐明了许氏译论在翻译审美批评实践中的应用。4.许译《西厢记》总体上音美、形美方面做得比较好。至于意美,有的地方可与原文媲美甚至超越原文,有的则不尽人意。许译《论语》在很多地方借鉴了理雅各的译本,理译过于典雅,许译尽量体现原文的口语化风格。本文从翻译审美批评的角度进行许渊冲翻译研究,对一系列有关许氏译论与翻译审美批评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翻译审美批评的共识真理观这一学术观点,这是对翻译批评研究的一个重大理论突破。本文提出许氏译论阐发的三美可以作为翻译审美批评标准。作为潜在的翻译审美批评的共识真理,许氏译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也首次提出了翻译审美批评模式---许渊冲模式,并就该模式在翻译审美批评实践中的应用举例加以阐明。本文对许氏译论与翻译审美批评的一系列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但还不够深入。例如,哪些因素影响了翻译审美批评共识的形成;作为一种翻译审美批评模式,许渊冲模式是否可以改进,如何改进;社会政治文化环境如何对许译实践产生影响,哪些因素导致他对现有翻译文本的选择等等,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唐丽[2](2007)在《名词句的形成、发展及因由研究》文中提出名词句是完全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合而成的一种特殊句型,体现了汉语自身的特色。本文在时修先贤对汉语名词句研究的基础上和广泛收集六朝时汉语名词句语料的前提下,对之做计量分析,进而对之加以具体描写和比较,从而说明名词句的特点,揭示其形成原因。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1)引言,(2)名词句的界定及性质,(3)魏晋六朝时名词句的特点,(4)名词句形成的原因,(5)名词句的发展,(6)名词句的语用特点,(7)结束语。其中重点是第(3)至第(5)部分。名词句属名词性非主谓句,在综合前人的分类标准的基础上,可将名词句分为三大类,即半句是名词句类,名词并置类,整句是一个名词句类。名词句的表达内容非常丰富,常常一句之中能指称多方面的内容。它能用来描写,叙述,抒情和说明。它的形成既与汉语和汉字的独特性这些语言内在因素密切相关,也离不开汉民族思维特点和外来文化、创作心理和接受心理等外在因素的影响。通过综合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名词句作为一种独特的句型,属名词性非主谓句,它有着较显着的特征,体现了汉语自身的特色;它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汉语自身和其他因素综合作用的必然产物,我们有必要将它同把字句、被字句一样单独对待。
王浩[3](2005)在《浅谈古诗词曲意象组合的一种艺术》文中认为
宁源声[4](2002)在《峰断云连 辞断意属——谈古诗词曲意象组合的一种艺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一首诗(或词曲),从字面看是词语的联缀,从艺术构思的角度看则是意象的组合。浏览古诗词曲,我们发现有的作者在遣词造句时,一反常规,略去起连接作用的虚词,甚至动词也不要,句子只有若干名词,名词本身便是意象,意象的组合便是画面,用画面便可传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宁源声[5](2000)在《峰断云连 辞断意属——谈古诗词曲意象组合的一种艺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一首诗(或词曲),从字面看是词语的联缀,从艺术构思的角度看则是意象的组合。浏览古诗词曲,我们发现有的作者在遣词造句时,一反常规,略去起连接作用的虚词,甚至动词也不要,句子只有若干名词,名词本身便是意象,意象的组合便是画
二、峰断云连 辞断意属——谈古诗词曲意象组合的一种艺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峰断云连 辞断意属——谈古诗词曲意象组合的一种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1)许渊冲翻译研究:翻译审美批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许渊冲翻译研究述评 |
1.2.1 译者主体研究概述 |
1.2.2 许渊冲翻译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结语 |
1.6 本章小结 |
2 许氏译论概述 |
2.1 引言 |
2.2 翻译本体论 |
2.2.1 优化论 |
2.2.2 三美论 |
2.3 翻译认识论 |
2.3.1 三势论 |
2.3.2 三似论 |
2.3.3 竞赛论 |
2.3.4 艺术论 |
2.4 翻译目的论 |
2.5 翻译方法论 |
2.5.1 三化论 |
2.5.2 创译论 |
2.6 结语 |
2.7 本章小结 |
3 许译实践与文化翻译 |
3.1 引言 |
3.2 文化翻译概述 |
3.3 许译实践与文化翻译 |
3.3.1 楚文化翻译 |
3.3.2 古典诗词文化翻译 |
3.3.3 中国现代文化翻译 |
3.4 许译实践对留白的处理 |
3.4.1 留白---中国传统艺术手法 |
3.4.2 留白对西方诗歌创作的影响 |
3.4.3 许译对留白的处理 |
3.5 结语 |
3.6 本章小结 |
4 许氏译论与翻译审美批评 |
4.1 引言 |
4.2 翻译批评的性质 |
4.3 翻译批评对象、翻译批评类型与翻译审美批评 |
4.3.1 翻译批评对象 |
4.3.2 翻译批评类型 |
4.3.3 翻译审美批评 |
4.4 翻译批评标准 |
4.4.1 翻译批评标准概述 |
4.4.2 翻译审美批评标准---“三美” |
4.5 翻译审美批评的共识真理观 |
4.6 翻译审美批评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 |
4.6.1 主体性与主体间性 |
4.6.2 审美主体性与审美主体间性 |
4.6.3 翻译审美批评主体性与翻译审美批评主体间性 |
4.7 翻译审美批评模式 |
4.7.1 翻译批评的方法论原则 |
4.7.2 翻译批评模式 |
4.7.3 翻译审美批评模式---许渊冲模式 |
4.8 结语 |
4.9 本章小结 |
5 许氏译论与翻译审美批评实践 |
5.1 引言 |
5.2 许渊冲模式与英译中审美批评 |
5.2.1 许氏译论与英诗中译 |
5.3 许渊冲模式与中译英审美批评 |
5.3.1 许渊冲模式与红楼梦对联翻译 |
5.3.2 许渊冲模式与林语堂的译诗 |
5.4 结语 |
5.5 本章小结 |
6 许译《西厢记》研究 |
6.1 引言 |
6.2 朴素之美 |
6.2.1 原味之美 |
6.2.2 幽默之美 |
6.3 雅俗相间之美 |
6.3.1 化雅为俗 |
6.3.2 化俗为雅 |
6.4 华丽之美 |
6.4.1 典雅之美 |
6.4.2 飘逸之美 |
6.5 结语 |
6.6 本章小结 |
7 许译《论语》研究 |
7.1 引言 |
7.2 《论语》的总体语言风貌 |
7.2.1 书面语与口语的融合 |
7.2.2 文采华赡与朴实醇厚的统一 |
7.2.3 情感与理性的交织 |
7.2.4 凝练含蓄、明快显豁与精警睿智的共存 |
7.3 许译《论语》成语、格言研究 |
7.4 结语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 |
附录1 许渊冲着译一览表 |
附录2 在学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及完成科研项目一览表 |
参考文献 |
(2)名词句的形成、发展及因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零 引言 |
1 名词句研究的概况 |
1.1 名词句研究的两大视角 |
1.2 有关名词句研究的归纳及评述 |
2 本文的研究目的 |
2.1 研究范围及研究意义 |
2.2 语料来源 |
2.3 理论方法 |
2.4 相关说明 |
第一章 名词句的界定标准及性质 |
1.1 名词句的界定标准 |
1.1.1 前人的界定 |
1.1.2 本文的界定 |
1.1.2.1 本文的定义 |
1.1.2.2 本文的界定标准 |
1.2 名词句的性质 |
第二章 三国晋六朝诗文中的名词句分布情况和特点 |
2.1 三国晋六朝诗文中的名词句分布情况 |
2.1.1 三国晋六朝时名词句的数量 |
2.1.2 数据分析及结论 |
2.2 三国晋六朝名词句特点 |
2.2.1 名词句的类别 |
2.2.1.1 前人名词句的分类标准 |
2.2.1.2 本文中名词句的类别 |
2.2.1.3 三国晋六朝时名词句类别数量及分析 |
2.2.2 三国晋六朝名词句的表达内容 |
2.2.2.1 前人的说明 |
2.2.2.2 本文的说明 |
2.2 2.3 三国晋六朝名词句的表达内容 |
2.2.2.4 三国晋六朝名词句表达内容的数量及分析 |
第三章 名词句形成的原因 |
3.1 前人的观点 |
3.2 本文的观点 |
3.2.1 名词句形成的内因 |
3.2.1.1 汉语的独特性 |
3.2.1.2 汉字的独特性 |
3.2.2 名词句形成的外因 |
3.3 名词句的语法地位 |
第四章 名词句的发展 |
4.1 唐诗中的名词句 |
4.1.1 唐诗中名词句类别 |
4.1.1.1 唐诗中名词句类别的说明 |
4.1.1.2 唐诗中的名词句类别数量及分析 |
4.1.2 唐诗中名词句的表达内容 |
4.1.2.1 唐诗中名词句表达内容的说明 |
4.1.2.2 唐诗中名词句表达内容数量及分析 |
4.2 现代汉语中的名词句 |
4.2.1 现代汉语中的名词句的类别 |
4.2.2 现代汉语中的名词句的表达内容 |
第五章 名词句的语用特点 |
5.1 名词句的语体选择 |
5.2 名词句的焦点 |
5.3 名词句的语用功能 |
5.3.1 前人的说明 |
5.3.2 本文的说明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四、峰断云连 辞断意属——谈古诗词曲意象组合的一种艺术(论文参考文献)
- [1]许渊冲翻译研究:翻译审美批评视角[D]. 朱明海.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8(04)
- [2]名词句的形成、发展及因由研究[D]. 唐丽. 广西大学, 2007(05)
- [3]浅谈古诗词曲意象组合的一种艺术[J]. 王浩. 语文学刊, 2005(06)
- [4]峰断云连 辞断意属——谈古诗词曲意象组合的一种艺术[J]. 宁源声. 阅读与写作, 2002(01)
- [5]峰断云连 辞断意属——谈古诗词曲意象组合的一种艺术[J]. 宁源声. 写作, 2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