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罗氏剥离香精香料业务专心投入医疗保健事业(论文文献综述)
姜良梁[1](2018)在《基于差别定价方法的Y集团烘焙油脂定价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烘焙食品工业在食品工业中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其产品直接面向市场,直观反映人民饮食文化水平及生活水平的高低。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烘焙食品行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产品的门类、品种、数量、质量、包装以及生产工艺和装备,都有了显着的提升。尤其近几年来,外国企业来华投资猛增,都看好中国市场,合资、独资发展迅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全面小康社会与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人民的生活节奏将不断加快,生活水平将显着提高,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发生质的改变。烘焙食品市场竞争也会日趋激烈,价格不再是购买产品唯一的衡量标准,品牌及高质量的中高档产品将成为趋势,市场分化逐渐形成。国内企业必须在产品的生产工艺、设备、技术、管理等方面得到提高和创新,才可以供给人们高质量的、高品位的、传统的和现代的烘焙食品制品,才能在竞争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企业抓住市场分化带来的机遇,精准定位并做出差异化定价,方可在高度竞争市场中保持生命力。针对Y集团近几年增速放缓进行了市场分析,发现Y集团现行定价系统过于单一,不能根据市场的变化而进行定价策略的调整,从而限制集团烘焙油脂版块的业务增长。本文根据市场细分及差别定价理论,结合当前国内烘焙油脂产品市场发展实际情况,在Y集团所处市场环境基础上,建立目标市场的细分标准和方法,对Y集团烘焙油脂产品市场进行细分。并且,总结分析Y集团烘焙油脂产品的目标市场和产品定位,其结果对国内烘焙油脂市场营销策略决策和研究提供参考。
张鑫[2](2017)在《美丽经济 ——近代上海化妆品业研究(1903-1949)》文中提出人类化妆的历史可追溯至原始社会,妆饰在原始人心目中有着很高的地位,一般来说,原始社会的妆饰主要具有两种基本功能:第一个功能是为了生存,第二个功能就是为了繁衍,也就是“性吸引”说。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妆饰的第一个功能不复存在,相反,第二个功能却越发紧要,且妆扮的主体也由男性变为了女性。容貌对女性至关重要,可惜古代化妆品种类有限,大体不出粉、黛、脂、香四品,更为重要的是古代化妆品制造方法简单,产量有限,只可算得上是一种简单的工艺品,并且长期使用恐对身体有害,近代化妆品业即以上海为中心,应新需求而生。近代化妆品业的出现,与上海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和近代女性对“美”的新要求大有关联。开埠后的上海,工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文化显着进步,中西沟通明显加强,特别是女性职业空间和社会交往空间的扩展,使得她们对新式化妆品的需求日盛。而近代化学知识的开发和推广,大机器作业的出现,使得化妆品由工艺品转变为商品成为可能,这就在客观上满足了女性的新需求。而近代摄影和媒体的发展,又促进“美容文化”的不断传播,越来越多的女性乐于使用新型化妆品,为化妆品的销售创造了市场。本论文主要探讨的是1903—1949年上海化妆品工业的发展历程,明晰不同时期的发展特色和运营方式,探究20世纪商业发展与消费文化之间的关系。回顾上海化妆品业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一条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演化路径。对中国来说,近代化妆品是一种舶来品,初期流通于各通商口岸,20世纪初,中国开始尝试建厂自造,1903年广生行上海发行所的建立,标志着近代民族化妆品工业正式在上海落户。自1903至1949年,上海的化妆品工业发展迅速,不断有新化妆品工厂的建立,化妆品种类持续推陈出新,女性对于“美丽”的追求也一直被强化。被称为“美丽经济”的化妆品行业,是近代新型工业经济形态,受市场的影响很大。围绕着这个行业的发展来说,企业创办者和生产制造商在创办化妆品品牌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企业宜传者和传播人士在选择和扩展市场的过程中担任了重要角色,而女性对整个行业的认同,则意味着这个行业达到了相对成熟的阶段。正是在各方的协同下,近代的化妆品工业拥有了自己的产业运营路径。其行业发展的关键特色,就在于能够准确地把握女性的美容观,将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相结合。比起一般的商品,化妆品行业的消费品有着明显的不同,其产品一方面具有养颜美容的功效,另一方面则代表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消费层次上通过化妆品的养护,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化妆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也包含着审美价值与文化意义,消费者使用化妆品,看中的是商品的附加值,注重消费者对身体和生活质量的关注,强调其预期收益。因此,在产品的销售过程中,化妆品厂商特别注重广告宣传。不仅在广告版面上尽量多占,刊登时间上也尽可能的持续,特别是重要节日,更是各商家争夺版面的“大战役”,广告在宣传上务求以诱惑式的言说方式,强化其美容效果,创造出令世人无可抗拒的“美容文化”。他们不仅注重广告文案的编写,将宣传内容与时代、时尚相结合,搭配的图片也都是精挑细选,就连“近代美女”形象也多是使用宣传的化妆品后,建构出的“美女”,是化妆品企业为化妆品的销售所做的努力,他们将化妆品的消费紧紧地与“美容文化”结合在一起。“美容文化”作为一种符号象征性的文化模式和生活方式,人们通过消费显示经济地位、社会地位、文化地位等差别,以及表达风格、品味、流行等象征意义的满足,在消费文化的引导下,人们对物品的符号性追求已经远远地超过了对物品本身的功能性需求,化妆品成为显示个人消费水平和审美情趣的一个侧面。化妆品业的商业运营,在其影响下,也注重与时尚和都市建立起联系,雇佣美丽的女销售员、精致的产品包装、明星海报宣传,化妆品行业被塑造为维持女性美丽与魅力的工具之一。同时消费者的个体性特征,将化妆品行业的发展分向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径,一条是追求高端奢华,另外一条则通向了日用所需。高端奢华的路径,如生产脂粉、香水、口红等商品,它们是都市女性追求摩登的消耗品,追求的是时尚性和个性化,日用所需品则更多的是销往上海周边的乡镇,像生产的肥皂、牙粉等,更多的为家庭生活所需用,要求的是实用和节俭。在1903至1949年,这近半个世纪里,上海有过安定,有过繁华,也有过动荡和凋敝,然而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化妆品行业在时代的框架内,以市场为导向,在“美丽经济”与“美容文化”的相互形塑过程中,这个行业确实呈现出了近代化的趋势,新的贸易生产方式和贸易空间产生,化妆品工业由简单的工艺品转变为一门工业,化妆品厂商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和销售。女性亦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化妆品,按照心中所想进行妆扮。
王政扬[3](2016)在《中国烟草行业多元化投资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世界范围内禁烟运动的发展,烟草行业的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国际烟草跨国公司也在努力寻找烟草行业发展的新出路。大部分跨国公司选择多元化投资战略来提高公司经济效益。中国烟草行业多元化投资已经摸索了许多年,投资了许多行业,但是投资的经济效益却不理想,大多数处于亏损状态。因此,研究中国烟草行业多元化投资战略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中国烟草行业多元化投资战略,可以为烟草行业多元化投资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撑,减少投资的盲目性,提高投资效益。另一方面,中国烟草行业作为国有企业肩负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任。中国烟草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富余资金,不仅可以为这些资金找到投资出路,实现增值,还可以为烟草企业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实现烟草行业的转型升级。本文首先介绍了多元化投资的基本理论和国内外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然后,对比分析中国烟草行业多元化投资现状和国外烟草行业多元化投资现状,发现中国烟草行业多元化投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国外烟草行业多元化投资经验和教训,为中国烟草行业多元化投资决策提供参考。最后详细介绍中国烟草行业多元化投资的战略的主要内容,将宏观战略发展方向和微观战略实施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提出构造中国烟草行业多元化投资战略体系。第一部分介绍中国烟草行业多元化投资的背景,包括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中国烟草行业多元化投资是实现中国烟草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是应对国内外挑战的必然选择。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研究理论文献的评述,了解中国烟草行业多元化投资在理论上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这和中国烟草行业实际投资效益相吻合。研究中国烟草行业多元化投资战略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于国家来说,可以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对于烟草行业来说,可以使企业获得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对于社会来说,可以为充分利用国有企业的优势,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福利。第二部分对比分析中国烟草行业多元化投资现状。首先介绍了中国烟草行业多元化投资的发展历史和投资现状,可以看出中国烟草行业开展多元化投资在不同的时期追求的目标不一样,并且投资的领域不一样,投资的效益也不一样。因此,有必要在盘活存量资产的基础上,提高增量资产的质量,提高整个烟草行业多元化投资收益。介绍国外烟草行业多元化投资现状,分析国际最大的四家烟草公司的多元化投资路径、投资经验、教训,为中国烟草行业多元化投资提供有意义的参考。第三部分是本文的重点,阐述中国烟草行业多元化投资战略体系。中国烟草行业多元化投资战略包括战略思路、产业选择战略、管控战略和保障战略。中国烟草行业进行多元化投资,要坚持盘活存量,提升增量相结合;坚持服务国家产业政策和发展壮大企业实力相结合;坚持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相结合,在服务国民经济的同时,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通过分析中国烟草行业多元化投资发展历史,结合多元化投资产业选择理论,提出中国烟草行业多元化投资产业选择原则,并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未来科技发展趋势,重点分析几个发展前景良好,并且符合国家发展战略以及烟草行业长远发展的行业。在此基础上,烟草行业如何才能取得烟草行业多元化投资的效率,就需要依托完善的内部管理控制措施。企业通过建立完善的运营、管理、控制措施,为多元化投资提供技术和组织保障。通过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解决烟草行业多元化投资保障问题。通过构建完善的多元化投资战略体系,不仅为中国烟草行业多元化投资提供借鉴和参考,也可以为其他行业多元化投资提供有意义的借鉴。本文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一对中国烟草行业多元化投资战略系统性研究本文是首例,分析了中国烟草行业多元化投资的现状,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多元化投资战略体系,构建了中国烟草行业多元化投资框架。二是本文利用实际数据,并且结合产业分布与地域分布分析了多元化投资的基本思路。三是本文不仅从宏观层面详细的论证了中国烟草行业多元化投资的发展路径,还从微观层面具体提出可供选择的投资方案。四是本文分产业从多个角度对烟草行业的多元化投资方向进行了详细分析,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本文研究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由于无法获取中国烟草行业多元化投资每年的统计数据,不能更加细致的区分不同行业投资收益,使得烟草多元化投资战略缺乏历史数据支撑。二是由于和发达国家的烟草管理制度存在有很大的区别,所以从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有限,这也可能造成本文的内容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彭小津[4](2015)在《跨国药企拜耳在华收购战略研究》文中提出近几年,跨国药企面临着专利到期,加上仿制药的步步紧逼,跨国药企纷纷选择收购作为国际竞争的发展战略,国际医药行业进入整合发展。中国的医药市场潜力巨大,但是制度一直在改革,监管也在逐渐严格,跨国药企在华的发展战略必须及时调整以适应其竞争环境。拜耳集团是全球着名的跨国药企之一,2006年拜耳通过收购东盛科技进入我国的非处方药市场,2014年收购滇红药业进一步巩固非处方药市场并涉足中药市场。本文详细分析了两次收购战略的选择和实施情况,为其他医药企业提供战略参考。对于选择ST多种经营战略——收购东盛科技进军非处方药市场,拜耳把握了人口老龄化趋势和中国非处方药市场潜力的机会,利用了自身资金、品牌方面的优势,短期内成为中国十大非处方药企业之一。但在战略实施阶段,原来东盛科技的营销团队散去,新的营销团队不适应原来成熟的营销网络和渠道,且拜耳过于急切地将企业文化直接注入东盛科技,其人力资源、营销能力和企业文化的整合失败导致收购后的业务量大不如前。虽然此次收购战略的选择是正确的,但整合实施过于激进,影响了协同效应的发挥。收购东盛科技为拜耳的在华收购战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不但要理性分析拜耳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选择正确的战略,更要注重战略的实施,落实并优化拜耳在华的可持续发展。2014年,拜耳选择SO增长型战略收购滇红药业,进一步巩固我国非处方药市场,把握了中药支持政策和非处方药市场潜力的机会,利用了自身资金、品牌和研发、生产方面的优势。鉴于经验教训,我们针对性的提出了此次收购滇红药业的战略实施建议,应当以支持阶段性独立经营为主,注重人力资源的整合,加强营销渠道的建设,促进企业文化的整合,才能发挥收购的协同效应。其次,收购并非长久之计,拜耳更应当坚持对医药研发的投入,提升研发的效率,维护企业的长远发展。最后,基于拜耳收购东盛科技和滇红药业的战略提出了医药企业发展的几点启示。
马静[5](2011)在《台湾《醒报》词汇考察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台湾与大陆同用汉语,但是由于历史和政治上的影响,两岸的一部分词语出现了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岸人民的交流。本文以台湾《醒报》新闻网“今日必读”栏目的新闻稿作为语料进行词汇考察与研究,对这部分语料进行分析梳理和观察,形成了《醒报》词表,并与大陆《现代汉语常用词表》作对比。根据所选语料和词表,从词形的角度进行考察。在两岸用词有差别的部分中,大陆和台湾的词汇在词形上存在四个方面的不同,即,词形完全相同所指不同、所指相同而词形有异、台湾特有词、台湾保存下来的旧词。本文从这三个方面,结合具体词,分析产生差异的类别,并结合具体例子,得出了结论,产生差异的词主要存在于外来词和新兴事物造词方面;在两岸用词相同的部分,主要集中在历史传承词和行业词,以及部分词形一致的外来词上。根据所选语料,并对照词表,在对比台湾与大陆词汇的不同和相同之处后,结合了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相关知识,探究产生这些情况的原因是由于历史的影响和台湾与大陆社会生活的不同。再结合语言的发展规律,认为一部分词汇会在两岸交流密切的领域得到融合,消除两岸交流的障碍。
曾繁花[6](2011)在《晚清女性身体问题研究 ——基于若干报刊的考察》文中研究说明晚清时期,是中西文化交汇频繁的剧变时代。西方近代医学知识、生活理念在新式媒体的鼓噪中渐渐得以传播。昔日仅在医学界中进行探讨的女性月经、乳房、生育等问题,以及在传统社会被视为女性隐私的足部、修饰等问题,均在晚清报刊中有较多报道,向来被忽视的女性健康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鸦片战争后,尤其是甲午战败,民族危机的压力,迫使时人对救亡图存进行探索。将希望寄托在培养强健的下一代国民是其中的愿望之一。担负孕育下一代国民重任的晚清女性,被时人赋予“国民之母”的桂冠,她们的身体健康问题被提上日程。基于此,晚清文人利用报刊为阵地,使用近代卫生医疗知识及手段对女性身体健康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打造。女性的生理现象、身体健康日益引起社会关注,女性的专门医院以及女医生开始出现,并逐渐向分科细化迈进。本论文拟以挖掘和整理晚清报刊为主,同时在参考时人的回忆录、笔记、年谱等资料基础上,以19世纪70年代至1911年为考察时间段,对晚清女性身体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论文主要按照六个部分进行,概述如下:第一部分:导言。主要对与本选题相关的学术界研究现状及成果进行审视,并对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研究方法及材料收集进行阐述,从而凸显本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第二部分:善待身体的新动向主要探讨晚清女性在足部、面部的修饰上,倾向追求天足、自然美的变化;女性特有的生理现象——月经问题,经过报刊宣传而走上护理知识的调养趋向;女性乳房是维护母婴亲情的天然纽带,报章倡导亲自哺乳取代雇用乳母,还乳房之自然功能。第三部分:分娩场域的生命拯救。中国传统的接生法多以稳婆等女性为之,晚清以后,随着西医接生法的传入及在践行中彰显出高超的技术,中国传统接生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新旧接生法的博弈中,人们渐渐将筹码偏向近代西医接生法,但鉴于中国传统社会性别严防之划分,时人逐渐提出让女性学习西医接生法来取代稳婆。第四部分:关注女性身体健康的专门场所——女子医院的出现。随着晚清新式医学对人们生活的全方位渗透以及在媒体的渲染下,近代医学逐渐对女性身体介入、监视及指导。女性疗疾及生育出现了新的空间——近代女子医院,随之出现女医生的培养及在诊治过程中开始趋向分科的细化。第五部分:追求健康的形体美。在媒体宣传的卫生观念影响下,晚清女性也由单纯的注重健康,转向通过锻炼来获得更健康的体魄。再加上当时强调“母健而后儿肥”的说教,女性与强国强种紧密地联系起来。昔日社会所倡导的瘦弱女性形体观,变为对强健体魄的追求,女子体操及简易健身法开始得到践行,随后又流行脚踏车的户外活动,女性的活动空间被进一步拓展。第六部分结论。对全文进行简单的总结,提出本文的研究结论。
孙长青[7](2009)在《长江三角洲制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的世界正处在一个相互依存、相互渗透、联系紧密、交流频繁的时代。要素流动,经济跨国,贸易往来,科研合作,技术转移,政治对话,文化融合,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表现出集聚整合的大趋势。经济全球化是这个大趋势中一个主要的、显着的表现形式,对其它趋势产生着重大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以及科技的不断进步,创新的范式也开始从线性模式向网络模式转变。这样的转变已经深刻的影响到了制药产业的创新活动,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生物技术被应用到新药研发之后,全球制药产业价值链参与者之间关系的网络化趋势变得更加明显。随着世界各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及制药产业巨大的市场和高利润,制药产业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国争相发展的重点产业领域。制药产业作为一个典型的技术驱动型产业,创新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药物开发主要还处于低水平复制和仿制阶段,制药产业创新水平仍然落后。与此同时,由于看好中国医药市场的发展潜力以及廉价的医药创新资源,外资研发开始大举进入我国,对我国的“本土研发”造成了非常大的冲击。如何推动我国制药产业从这种内外交困的境地中实现突破,提高制药产业的创新水平,提升制药产业的竞争力,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制药产业最大的聚集区,该区域内已出现了若干初级阶段的制药产业集群。本文从制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角度出发,以长三角地区制药产业集群为出发点,探索如何促进目前在国内相对较为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制药产业率先实现形成成熟的制药产业集群,并通过相关举措推动长三角地区制药产业集群间的协同创新,以提高该地区制药产业的创新水平,进而带动我国整个制药产业创新能力的升级。本文共分8章。第1章为绪论,重点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研究框架及主要内容。第2章为相关理论的梳理。第3章是对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博弈分析,运用博弈论方法建立了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博弈模型,对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过程中的相关环节进行了博弈分析。第4章则运用网络组织理论探讨了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机制以及实现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理论路径。第5章分析了制药产业研发特征以及制药产业全球价值链的变动,以及全球及我国制药产业的发展态势等制药产业的相关产业背景。在此基础上,在第6章,对长三角制药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初步形成了长三角地区制药产业协同创新水平分析的思路,然后运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对长三角大型制药企业的分支机构网络以及创新活动网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目前长三角地区制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中存在的问题。第7章在前面各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长三角制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若干对策建议。第8章为本文的基本结论及对未来进一步进行研究的展望。
凌敏[8](2006)在《天然香料资源产业研究 ——新疆天然香料的产业化发展思考》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产业经济学和农业产业化相关理论为基础,选取国际及国内香料香精行业的发展作为比较研究对象,从行业发展现状到发展趋势的对比分析,对新疆的天然香料资源现状及其相关的自然、社会条件的描述,为新疆天然香料的产业化发展找到现实依据。分析新疆天然香料的产业化发展的优劣势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整合思路,对其可能产生的效益进行展望。从而为地区甚至国家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为香料香精企业的发展战略的选择和部署提供依据。 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实地调研法、统计分析法、比较研究法。 该文研究得出结论:(1)香料香精行业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天然香料种植加工业从发达地区和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转移,为中国天然香料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2)新疆地区的天然香料的资源状况、自然条件、政策方面的引导和支持以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都为天然香料的产业化发展带来了契机,要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大力推进新疆天然香料产业化发展的进程。
赵峰[9](2006)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中国产业组织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产业组织政策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产业政策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市场竞争和提高产业竞争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对过去延续下来的产业组织政策进行调整,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产业组织政策优化和创新,这将对于推动中国产业组织理论和政策的研究,实现产业组织合理化,提高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和资源配置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论文以产业组织、产业集群、产业组织政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理论和方法为指南,以国内外产业组织政策经验的借鉴以及中国产业组织政策演变和产业组织现状分析为基础,构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中国产业组织政策研究框架。其中,分别从我国自然垄断产业的政府规制改革、推进中国大企业集团发展、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和产业组织模式创新四个方面深入研究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中国产业组织政策,对产业组织政策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提出完善产业组织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的对策建议。 论文通过对中国自然垄断产业政府规制的发展和失灵的现状及原因分析,提出自然垄断产业要设立独立规制监管机构,将规制由专一化向综合化过度,加快自然垄断产业市场结构重组等措施。 大企业集团战略是提高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论文通过对我国大企业发展的实证评价,认为产业组织政策应在发展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拓宽企业构建渠道,鼓励和扶持企业跨国并购等方面对大企业集团加以引导。 论文基于中小企业产业组织现状、特征的分析,提出“寡头垄断,大中小协调发展”的企业共生网络将会有效改变我国产业组织结构,促进有效竞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缓解就业压力,增强我国产业的竞争活力。 论文分析了产业组织创新模式与中国产业组织优化的关系,认为中国产业组织模式必须适应新的环境,不断吸纳现代组织模式之精华,在创新中探
辛群涛[10](2005)在《山东省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链培育规划》文中指出在全球经济高度一体化的今天,地方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高新技术产业在地方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各地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过程中,由于缺乏理论参考和指导,造成在选择适合本地区培育和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的问题上出现了众多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对培育和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缺乏选择性,不能结合本地区资源优势,造成资源浪费,产业发展没有重点;另一方面,对所选择的重点培育产业缺乏科学培育模式,结果造成无法整合资源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竞争优势,最终无法走上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道路。 因此,在众多高新技术产业中怎样选择适合本地区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及依靠什么样的模式发展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是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难题。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地方政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一定理论参考,研究探讨了一种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模式——高新技术产业链复合体模式。本文运用理论推导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山东省生物、医药产业链进行培育规划的理论探讨。以我国及山东省各相关部门统计数据及报告材料为基本数据分析依据,运用熵权系数法建立模型对我省生物、医药产业链进行评价决策分析,最终选择出了我省优先发展的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链——中药产业链。 本文主要对高新技术产业链形成的影响因素以及高新技术产业链发展的运行机制作了重点理论研究,并最终提出了高新技术产业链形成的过程模型和高新技术产业链发展的产业链波动性图。最后通过实证分析,对山东省中药产业链进行了理论上的培育规划。 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一定的参考,从而选择发展适合本地区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并依靠所培育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改善产业结构,逐渐改变地区经济增长方式,最终在市场竞争中赢得竞争优势,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高新技术产业链形成与发展机制理论和高新技术产业链的选择评价方法。
二、罗氏剥离香精香料业务专心投入医疗保健事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罗氏剥离香精香料业务专心投入医疗保健事业(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差别定价方法的Y集团烘焙油脂定价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行业背景 |
1.1.2 企业背景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方案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可行性分析 |
1.3.3 研究方案(含研究技术路线) |
1.3.4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基础理论 |
2.1 市场细分理论综述 |
2.2 差别定价理论综述 |
2.3 消费者剩余理论综述 |
第三章 Y集团现有定价状况 |
3.1 企业发展规模 |
3.2 市场发展规模 |
3.2.1 市场细分原状 |
3.2.2 市场变化与趋势 |
3.2.3 市场再度细分 |
3.3 现有定价系统 |
3.3.1 定价系统现况 |
3.3.2 现有定价系统弊端 |
3.4 销售模式研究 |
第四章 定价策略制定 |
4.1 市场调研 |
4.1.1 调研目的 |
4.1.2 调研对象 |
4.1.3 调研方法 |
4.1.4 调研内容 |
4.1.5 调研数据 |
4.1.6 调研结论 |
4.2 可行性分析 |
4.3 定价策略的制定 |
4.3.1 基本条件 |
4.3.2 创造卖点 |
4.3.3 品牌定位 |
4.3.4 市场转换 |
4.3.5 定价 |
第五章 方案实施与改进 |
5.1 客户需求剖析 |
5.2 策略实施 |
5.2.1 渠道分类 |
5.2.2 品牌架构 |
5.3 具体行动 |
5.3.1 工作分配 |
5.3.2 员工及经销商培训 |
5.3.3 活动的开展 |
5.4 实施效果 |
5.4.1 增长率的提升 |
5.4.2 溢价空间的提升 |
5.4.3 客户口碑的提升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1.1 市场细分 |
6.1.2 差别定价 |
6.2 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2)美丽经济 ——近代上海化妆品业研究(1903-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起与旨趣 |
二、学术史回顾与反思 |
三、研究路径与论文架构 |
第一章 上海化妆品业的兴起背景 |
第一节 化妆品引进前上海的城市发展 |
一、近代上海商业文明的构建 |
二、近代上海的社会文化生态 |
第二节 近代上海女性的新形象 |
一、妇女谋生自养 |
二、女性活动空间扩展 |
三、女性对“美”的新认知 |
第二章 外国化妆品在上海的引进与传播 |
第一节 外国化妆品的传入 |
一、化妆品的进口 |
二、外来化妆品的生根 |
第二节 外国化妆品的销售 |
一、东西各国输华化妆品 |
二、化妆品原料的舶来问题 |
第三节 外国民众对上海舆论的影响 |
一、化妆品无用说 |
二、化妆品有益说 |
第三章 上海民族化妆品工业的生产沿革 |
第一节 上海民族化妆品工业的初创时期(1903——1927) |
一、近代化妆品民族企业家的努力 |
二、民族化妆品业的奋发 |
三、为传统赋予新的内涵 |
第二节 上海民族化妆品工业的快速发展期(1928—1937) |
一、民族化妆品厂概况 |
二、民族化妆品厂的革新发展 |
三、化妆品工业同业公会的辅助 |
第三节 战事影响与上海民族化妆品工业的应对(1937—1949) |
一、战争时期化妆品工业的萎靡 |
二、化妆品业面临的问题 |
三、挽救颓势的努力 |
四、上海民族化妆品厂的转向 |
第四章 上海化妆品业的商业运营 |
第一节 上海化妆品业的营销 |
一、经营分流 |
二、巧妙推销 |
第二节 上海民族化妆品的销售与市场 |
一、民族化妆品店的分布与格局 |
二、化妆品店的出品及销售 |
三、化妆品业同业公会的市场功用 |
第三节 上海化妆品的消费 |
一、化妆品的主要消费群体 |
二、化妆品的消费方式 |
三、化妆品消费的社会经济意义 |
第四节 上海民众对化妆品的舆论评价 |
一、化妆品无用说 |
二、化妆品有益说 |
第五章 商家营销与“美容消费” |
第一节 广告为化妆品业的发展造势 |
一、化妆品广告的整体分析 |
二、广告对“美”的宣传 |
三、广告对化妆品造就“美”的宣传 |
第二节 化妆品广告对女性形象的不断建构 |
一、化妆品广告之内容分析 |
二、化妆品广告模特的变迁 |
三、化妆品广告对女性形象的社会建构 |
第三节 经济民族主义的成功之梦 |
一、金刚石、狮子牌牙粉:陈蝶仙的日本样本 |
二、无敌牙粉:对洋妆品的推崇与仿制 |
三、大卖“国货” |
四、消费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调适 |
第六章 化妆品业与近代上海生活 |
第一节 化妆品业的多维角色 |
一、化妆品工业之于都市女性:摩登的诱惑 |
二、化妆品工业之于乡村女性:日用所需 |
三、化妆品工业对女性的“消费” |
第二节 社会现象之呈现平台 |
一、社交的发展:闲暇与消费 |
二、风俗的变迁:审美与伦理的紧张 |
三、游艺民俗的转变:兴趣的西洋化 |
四、社会的变革:女性爱国 |
第三节 化妆品工业的新挑战 |
一、广告商消费的女性“身体” |
二、女性的魅惑与迷茫 |
三、妇女的解放还是被奴役? |
结语 近代化妆品业变迁的逻辑与特点 |
一、为美丽创建市场 |
二、近代化妆品业的发展特点 |
余论 近代化妆品工业所造就的女性妆容特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中国烟草行业多元化投资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的对象、方法和思路 |
1.2.1 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思路 |
1.2.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3 本文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1.4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
第2章 多元化投资相关理论评述 |
2.1 多元化投资战略基本概念 |
2.1.1 多元化投资战略概念 |
2.1.2 多元化投资战略类型 |
2.1.3 多元化投资动因 |
2.1.4 企业多元投资与公司价值的关系 |
2.2 国内外烟草行业多元化投资评述 |
2.2.1 国外烟草行业多元化投资评述 |
2.2.2 国内烟草行业多元化投资评述 |
2.2.3 现阶段国内外烟草行业多元化投资研究的不足 |
第3章 中国烟草行业多元化投资现状分析 |
3.1 中国烟草行业多元化投资的发展历程 |
3.2 中国烟草行业多元化投资的现状 |
3.3 中国烟草行业多元化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3.4 小结 |
第4章 国际烟草行业多元化投资研究 |
4.1 国际烟草行业发展前景 |
4.2 国际烟草行业主要公司的多元化投资发展现状 |
4.2.1 菲利普.莫里斯公司(Philip Morris Companies Inc.) |
4.2.2 英美烟草(British American Tobacco,简称BAT)公司 |
4.2.3 日本烟草公司(Japan Tobacco,简称JT) |
4.2.4 帝国烟草公司(Imperial Tobacco) |
4.3 国际烟草行业多元化发展的思考 |
4.4 小结 |
第5章 中国烟草行业多元化投资的战略意义及基本思路 |
5.1 中国烟草行业多元化投资的战略意义 |
5.1.1 应对禁烟运动的需要 |
5.1.2 烟草行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
5.1.3 国有资产增值保值的需要 |
5.1.4 增加核心竞争力,促进主业发展的需要 |
5.1.5 延伸品牌价值,培育新的增长点的需要 |
5.2 中国烟草行业多元化投资的战略定位 |
5.2.1 整合和盘活存量多元化资产 |
5.2.2 做优做强配套产业 |
5.2.3 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
5.3 中国烟草行业实行多元化投资战略的基本思路 |
5.3.1 提高卷烟质量 |
5.3.2 与存量资产整合优化相关联 |
5.3.3 与国家产业发展相一致 |
5.3.4 与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相协调 |
5.3.5 与技术进步的方向相符合 |
5.3.6 与未来市场需求的发展方向相符合 |
5.4 小结 |
第6章 中国烟草行业多元化投资的产业选择战略 |
6.1 多元化投资产业选择理论 |
6.2 中国烟草行业多元化投资的配套产业与发展目标 |
6.3 中国烟草行业非烟多元化投资的传统产业选择及发展目标 |
6.4 中国烟草行业多元化投资的非烟战略新兴产业与发展目标 |
6.4.1 生物医药产业 |
6.4.2 医疗器械产业 |
6.4.3 3D打印产业 |
6.4.4 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产业 |
6.4.5 高性能复合材料产业 |
6.5 烟草多元化投资产业选择的基本路径 |
6.6 小结 |
第7章 中国烟草行业多元化投资管控战略 |
7.1 管理控制理论基本理论概述 |
7.2 中国烟草行业多元化投资管理研究 |
7.2.1 多元化投资主体 |
7.2.2 多元化资产运营模式 |
7.2.3 多元化投资收益分配模式 |
7.3 中国烟草行业多元化资产管控模式 |
7.3.1 多元资产管控模式 |
7.3.2 多元化资产管控模式选择 |
7.3.3 多元化投资企业运营监督 |
7.3.4 多元投资企业收益分配监督 |
7.4 小结 |
第8章 中国烟草行业多元化投资保障战略 |
8.1 中国烟草行业多元化投资的政策支持 |
8.2 中国烟草行业多元化投资的运营监管 |
8.3 中国烟草行业多元化投资的人才培养 |
8.4 中国烟草行业多元化投资的资金保障 |
8.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4)跨国药企拜耳在华收购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和框架 |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2章 理论基础和医药行业现状 |
2.1 企业战略管理相关的理论基础 |
2.2 医药行业现状 |
2.2.1 国内外医药行业的发展 |
2.2.2 国际医药行业的发展对我国的影响 |
2.2.3 跨国药企在华发展 |
第3章 进军非处方药市场的发展战略——收购东盛科技 |
3.1 拜耳的基本情况 |
3.2 2006年收购东盛科技的背景和过程 |
3.3 收购东盛科技的战略分析 |
3.3.1 2006年的外部环境分析 |
3.3.2 2006年的内部环境分析 |
3.4 收购东盛科技的战略选择——SWOT分析及其战略矩阵应用 |
3.5 收购东盛科技的战略实施 |
3.5.1 收购东盛科技的战略实施成效 |
3.5.2 收购后的组织结构整合及评价 |
3.5.3 收购后的营销组织和渠道整合及评价 |
3.5.4 收购后的企业文化整合及评价 |
第4章 巩固非处方药市场的未来发展战略——收购滇红药业 |
4.1 2014年收购滇红药业的背景和过程 |
4.2 收购滇红药业的战略分析——2014年的外部环境分析 |
4.2.1 宏观环境分析 |
4.2.2 产业环境分析 |
4.2.3 竞争环境和市场需求分析 |
4.3 收购滇红药业的战略分析——2014年内部环境分析 |
4.3.1 资源分析 |
4.3.2 能力分析 |
4.3.3 核心竞争力分析 |
4.4 收购滇红药业的战略选择——SWOT分析及战略矩阵应用 |
4.4.1 收购滇红药业的SWOT分析及战略矩阵应用 |
4.4.2 与收购东盛科技SWOT分析和战略选择的对比 |
第5章 未来战略实施的建议与启示 |
5.1 注重人力资源的整合 |
5.1.1 建立人力资源整合的专业领导团队 |
5.1.2 设定关键人力资源的留用机制 |
5.1.3 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 |
5.2 加强营销渠道的建设 |
5.2.1 增强品牌意识 |
5.2.2 走低成本路线 |
5.2.3 加强终端建设与宣传 |
5.3 促进企业文化的整合 |
5.3.1 基于文化评估制定企业文化整合方案 |
5.3.2 建立配套的规章制度贯彻企业文化 |
5.4 研发能力的整合 |
5.4.1 基于风险控制加大研发投入 |
5.4.2 注重研发效率的提升 |
5.5 对我国医药企业的启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台湾《醒报》词汇考察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序言 |
1.1 研究对象、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语料来源、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1.3.1 语料来源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内容 |
第2章 《醒报》词汇统计与分析 |
2.1 《醒报》词表 |
2.1.1 《醒报》词表的获取 |
2.1.2 《醒报》词表分析 |
2.2 《醒报》词表与大陆《现代汉语常用词表》对比分析 |
2.2.1 《醒报》词表与《现代汉语常用词表》存在差异的部分 |
2.2.2 《醒报》词表与《现代汉语常用词表》相同的部分 |
第3章 《醒报》与大陆存有差异的词汇的分析 |
3.1 词形完全相同所指不同 |
3.1.1 使用范围有大小之别 |
3.1.2 所指对象有别 |
3.1.3 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
3.1.4 由缩略语产生的词形相同的词 |
3.2 所指相同而词形有异的词语 |
3.2.1 外来词的差异 |
3.2.2 词序相反 |
3.2.3 语素相近 |
3.2.4 新兴事物命名不同造成词形不同 |
3.2.5 由于缩略造成的词形略有不同 |
3.3 台湾特有词 |
3.3.1 社会制度的不同产生的特有词 |
3.3.2 具有特色的社会生活产生的特有词 |
3.4 台湾保留下来的旧词语 |
第4章 《醒报》新闻用词中与大陆普通话用词的相同部分 |
4.1 历史传承词 |
4.2 使用一致的外来词 |
4.2.1 来源于英语的外来词 |
4.2.2 来源于日语的词 |
4.3 行业词采用一致的用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晚清女性身体问题研究 ——基于若干报刊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目录 |
导言 |
一、学术史回顾 |
二、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
三、研究方法及材料收集 |
第一章 善待身体的新动向 |
第一节 冶容新观 |
一、由缠足到天足的转变 |
二、西医整容的推介与失败 |
三、自然美与修饰美的交织 |
第二节 敏感部位的调护 |
一、对月经保健品的解读 |
二、女性对月经的自我关怀 |
三、性病的监视与治疗 |
第三节 亲自哺乳的倡导—乳房功能回归自然 |
一、倡议妇女亲自哺乳 |
二、乳母的“新出路” |
三、代乳品的流行 |
第二章 分娩场域的生命拯救 |
第一节 传统接生法的困境 |
一、稳婆接生伤亡受到的责难 |
二、中医界的回应及改造稳婆 |
第二节 新式接生法的登场 |
一、西医解决难产的相关报道 |
二、剖腹产的应用与推广 |
第三节 中西医的接驳 |
一、西医接生法的“取”和“舍” |
二、女性宜习医论 |
第三章 关注女性身体健康的专门场所—女子医院的出现 |
第一节 女子医院的出现与发展 |
一、清末教会女子医院 |
二、华人自办女医院 |
第二节 女子医院的医生与诊疗分科 |
一、新式女医生的培养 |
二、分科的细化 |
第四章 追求健康的形体美 |
第一节 舆论对传统形体美的批判 |
一、瘦弱顽长有碍健康观 |
二、提倡新式的体魄美 |
第二节 女子体操与健美 |
一、女子学堂的体操课程 |
二、女子简易健身法的推广 |
三、时尚、休闲、运动三合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后记 |
(7)长江三角洲制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分析 |
2.1 产业集群概念及类型划分 |
2.2 产业集群成长阶段理论 |
2.3 全球价值链理论 |
2.4 创新系统理论 |
2.5 协同理论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 |
小结 |
第三章 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博弈分析 |
3.1 博弈理论的基本概念 |
3.2 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势博弈分析 |
3.3 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交流博弈 |
3.4 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演化博弈分析 |
3.5 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相关均衡 |
小结 |
第四章 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机制与理论路径 |
4.1 网络组织相关概念 |
4.2 基于知识互动的组织间创新联系研究 |
4.3 网络间创新联系模式研究 |
4.4 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机制 |
4.5 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理论路径 |
小结 |
第五章 长三角地区制药产业发展的相关产业背景 |
5.1 制药产业界定与研发特征 |
5.2 从层级到协同——制药产业全球价值链的变化 |
5.3 制药产业发展态势 |
小结 |
第六章 长三角制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现状及问题 |
6.1 长三角地区制药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
6.2 长三角地区制药产业集群内协同创新现状及问题 |
6.3 长三角地区制药产业集群间协同创新现状及问题 |
第七章 长三角制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对策与建议 |
7.1 明确长三角制药产业协同创新的发展目标和布局导向 |
7.2 确定产业技术发展蓝图 |
7.3 找点、通线、拓面——推动集群协同创新向纵深发展 |
第八章 基本结论与展望 |
附录 |
1. 我国医药制造业的行业分类及主要产品 |
2. 两省一市医药类专业技术平台建设情况 |
3. 长三角医药类两院院士名单 |
4. 长三角重要制药企业分支机构情况 |
5. 长三角主要制药企业简介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后记 |
(8)天然香料资源产业研究 ——新疆天然香料的产业化发展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理论部分 |
1.1 产业经济学 |
1.1.1 产业结构 |
1.1.2 产业关联 |
1.1.3 产业政策 |
1.2 农业产业化 |
1.2.1 农业产业化及其相关概念 |
1.2.1.1 现代农业 |
1.2.1.2 农业产业化 |
1.2.2 农业产业化的意义 |
第二部分 实证部分 |
2.1 香料发展的历史 |
2.1.1 古代国外香料发展的历史 |
2.1.2 古代中国香料发展的历史 |
2.2 国内外香料香精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
2.2.1 国际香料香精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
2.2.1.1 国际香料香精行业现状 |
2.2.1.1.1 国际香料香精市场基本情况 |
2.2.1.1.2 国际香料香精行业发展特点 |
2.2.1.2 国际香料香精行业发展趋势 |
2.2.1.2.1 香料香精产业的发展趋势 |
2.2.1.2.2 香料香精行业产品发展趋势 |
2.2.1.2.3 香料香精行业市场发展趋势 |
2.2.2 中国香料香精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
2.2.2.1 中国香料香精行业发展及市场情况 |
2.2.2.2 中国天然香料和香料植物的资源现状 |
2.2.2.3 中国天然香料开发存在的问题 |
2.2.2.4 中国天然香料和香料植物的产业发展趋势 |
第三部分:中国香料香精产业发展环境审视 |
3.中国香料香精产业市场发展环境审视 |
3.1 市场因素分析评价 |
3.1.1 市场容量 |
3.1.2 市场增长性 |
3.1.3 产业赢利性 |
3.1.4 产品的周期性 |
3.2 产业结构分析 |
3.2.1 波特五种竞争力分析模型 |
3.2.2 中国香料香精产业竞争力分析 |
3.2.2.1 内部竞争者的对抗强度 |
3.2.2.2 潜在进入者的进入威胁 |
3.3 总体评价与机遇、威胁甄别 |
3.4 中国香精香料行业与企业对策 |
3.4.1 中国香精香料行业对策 |
3.4.2 中国香精香料企业对策 |
第四部分 新疆天然香料的产业化发展思考 |
4.1 新疆天然香料的产业化发展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
4.1.1 新疆发展天然香料产业的优势 |
4.1.1.1 新疆天然香料的资源概述 |
4.1.1.2 新疆几种有一定种植规模的香料植物资源 |
4.1.1.3 新疆天然香料的产业化发展自然地理条件 |
4.1.1.4 新疆天然香料的产业化发展政策支持 |
4.1.2 新疆天然香料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
4.2 新疆天然香料产业的整合策略 |
4.2.1 新疆天然香料产业整合的思路 |
4.2.2 新疆天然香料产业整合过程中政府的作用 |
4.2.3 新疆天然香料产业整合过程中各种农业合作组织及其作用 |
4.2.3.1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
4.2.3.2 积极发展各种民办专业合作组织和市场中介组织 |
4.2.4 新疆天然香料产业整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
4.2.4.1 体制约束问题 |
4.2.4.2 利益分配问题 |
4.3 新疆天然香料产业化的展望 |
4.3.1 经济效益 |
4.3.2 生态效益 |
第五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9)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中国产业组织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论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产业组织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产业组织政策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思路与内容结构 |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5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章 基本理论综述 |
2.1 产业经济学理论的发展 |
2.1.1 产业的概念 |
2.1.2 产业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趋势 |
2.2 有关产业组织的基本理论 |
2.2.1 产业组织的概念 |
2.2.2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
2.3 有关产业组织政策的基本理论 |
2.3.1 产业组织政策的概念 |
2.3.2 产业组织政策的分类 |
2.3.3 产业组织政策的目标 |
2.3.4 确定产业组织政策目标的主要依据 |
2.3.5 实现产业组织政策目标的手段 |
2.4 有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 |
2.4.1 “小康社会”的由来 |
2.4.2 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内涵 |
2.4.3 有关新型工业化的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国外产业组织政策研究与借鉴 |
3.1 欧美发达国家的产业组织政策 |
3.1.1 产业组织政策以维护竞争秩序为核心 |
3.1.2 从较强的规范制约到“放松规制” |
3.1.3 中小企业的发展政策 |
3.2 亚洲国家的产业组织政策 |
3.2.1 日本的产业组织政策 |
3.2.2 韩国的产业组织政策 |
3.3 国外产业组织政策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
3.3.1 产业组织政策的制定 实施要立足于本国国情 |
3.3.2 产业组织政策的实施要以市场经济为基础 |
3.3.3 产业组织政策目标应与实施手段相适应 |
3.3.4 产业组织政策要与其他经济政策配合运用 |
3.3.5 要发挥企业自组织力量的能动作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全面建设小康时期中国产业组织政策体系 |
4.1 中国产业组织政策的发展 |
4.1.1 以赶超为目标的大企业发展政策 |
4.1.2 工业小型化和调整政策 |
4.1.3 “文革”期间鼓励重点发展中小企业的政策 |
4.1.4 改革开放初期的促进企业横向联合政策 |
4.1.5 自90年代至今的中国产业组织政策 |
4.2 中国产业组织现状分析 |
4.2.1 中国产业组织现状概述 |
4.2.2 中国产业组织存在的矛盾分析 |
4.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中国产业组织政策的目标 |
4.3.1 产业组织政策的初级目标 |
4.3.2 产业组织政策的高级目标 |
4.3.3 全面建设小康时期产业组织特征 |
4.4 全面建设小康时期的产业组织政策体系构建 |
4.4.1 产业组织政策有效性分析 |
4.4.2 基于产业组织政策有效性的中国产业组织政策体系框架 |
4.4.3 全面建设小康时期的产业组织政策类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自然垄断产业的政府规制与改革政策 |
5.1 自然垄断产业的政府规制概述 |
5.1.1 自然垄断产业的内涵 |
5.1.2 政府规制的内涵 |
5.1.3 自然垄断产业的政府规制需求 |
5.1.4 自然垄断产业政府规制的内容 |
5.2 中国自然垄断产业规制改革现状 |
5.2.1 中国自然垄断产业的形成 |
5.2.2 中国自然垄断产业的规制改革成果 |
5.3 中国自然垄断产业规制改革的失灵 |
5.3.1 中国自然垄断产业政府规制失灵的表现 |
5.3.2 中国自然垄断产业政府规制失灵的原因 |
5.4 基于政府规制改革的自然垄断产业组织政策取向 |
5.4.1 设立独立的规制监管机构 |
5.4.2 重塑政府规制体系 |
5.4.3 加快国有企业产权改革 |
5.4.4 加快垄断产业市场结构重组 |
5.4.5 规制改革的法律保障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推进大企业集团发展的产业组织政策 |
6.1 中国大企业集团发展战略选择的必然性分析 |
6.1.1 大企业集团战略是提高中国产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
6.1.2 大企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 |
6.1.3 大企业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枢纽 |
6.1.4 大企业集团是自主创新的主体 |
6.1.5 实现大中小企业共生体的必然选择 |
6.2 中国大企业集团发展现状和特点 |
6.2.1 行业结构现状 |
6.2.2 所有制结构现状 |
6.2.3 经济效益与效率分析 |
6.3 中国大企业集团国际竞争力评价 |
6.3.1 中外大企业集团比较 |
6.3.2 中国大企业集团国际竞争力评价 |
6.4 基于大企业集团战略的中国产业组织政策取向 |
6.4.1 完善所有制结构优化做大做强国有企业 |
6.4.2 市场选择为主与政策引导结合实现企业规模扩张 |
6.4.3 实施提高“软实力”的自主创新的产业组织政策 |
6.4.4 跨国并购重组加入全球资源整合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实施扶持中小企业的产业组织政策 |
7.1 中国中小企业产业组织现状 |
7.1.1 中小企业的界定和分类 |
7.1.2 中国中小企业产业组织现状及特征 |
7.1.3 中国中小企业产业组织现状的成因 |
7.2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能力的实证评价 |
7.2.1 评价指标设计的原则 |
7.2.2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7.2.3 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模型的基本原理与步骤 |
7.2.4 基于三层BP网络的中小企业发展能力的评价 |
7.3 促进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产业组织政策导向 |
7.3.1 强化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政策 |
7.3.2 加强和完善对中小企业的财政税收政策 |
7.3.3 构建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企业网络 |
7.3.4 加强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社会中介机构的形成和监管 |
7.3.5 完善统一的中小企业政府管理体制 |
7.3.6 制定并颁布扶持小企业发展的有关法规条例 |
7.3.7 “抓大放小”分类改造和改组国有中小企业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实施促进产业组织模式创新的产业组织政策 |
8.1 新型产业组织模式与中国产业组织优化 |
8.1.1 敏捷制造虚拟企业动态联盟与中国产业组织优化 |
8.1.2 企业战略联盟与中国产业组织优化 |
8.1.3 企业集群与中国产业组织优化 |
8.2 产业组织模式创新的评价 |
8.2.1 产业组织模式创新的整体认识 |
8.2.2 影响新型产业组织模式发展的因素 |
8.3 基于产业组织模式创新的中国产业组织政策导向 |
8.3.1 构建大企业动态联盟 |
8.3.2 鼓励大中小企业形成完整的合作型生产网络 |
8.3.3 构筑有长期交易关系的中小企业集群 |
8.3.4 参与国际企业价值链整合 抢占价值链制高点 |
8.3.5 与跨国公司形成多种形式的生产协作和技术创新联盟 |
8.4 本章小结 |
第9章 中国产业组织政策实施效果评价 |
9.1 产业组织政策的实证评价标准 |
9.1.1 产业政策的实证评价标准 |
9.1.2 产业组织政策的实证评价标准 |
9.2 现阶段中国产业组织特征聚类分析 |
9.2.1 聚类分析方法原理 |
9.2.2 样本来源 |
9.2.3 输出结果分析 |
9.2.4 聚类分析结论与产业组织政策评价 |
9.3 产业组织政策实施效果的多元回归分析 |
9.3.1 评价方法的选择 |
9.3.2 样本和指标的选择 |
9.4 产业组织政策实施效果的实证分析 |
9.4.1 评价结果 |
9.4.2 评价结果静态分析 |
9.4.3 评价结果的动态分析 |
9.5 基于实证分析的中国产业组织政策取向 |
9.5.1 产业组织政策目标的实现途径应是有效的市场竞争 |
9.5.2 国有产权体系改革要靠市场配置资源完成 |
9.5.3 注重产权多元化发展提高产业效率 |
9.6 本章小结 |
第10章 中国产业组织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策 |
10.1 产业组织政策制定的原则 |
10.2 产业组织政策制定的方法 |
10.2.1 善于运用系统分析方法 |
10.2.2 要搞好产业组织的行为研究 |
10.2.3 要建立合理的政策制定模型 |
10.2.4 要有正确的政策战略 |
10.2.5 要进行科学的政策价值评价 |
10.3 完善我国产业组织政策的实施对策 |
10.3.1 提高产业组织政策的地位 |
10.3.2 加强监督产业组织政策实施中的政府行为 |
10.3.3 产业组织政策规划必须同国家区域开发战略相结合 |
10.3.4 产业组织政策要与其他产业政策有效衔接和配合 |
10.3.5 要考虑国际经济因素对产业组织政策的影响 |
10.3.6 产业组织政策由产业扶持向竞争政策转变 |
10.3.7 政策手段的多样化发展 |
10.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A 中小企业上市公司股票代码及名称 |
附录B 中小企业产业发展能力指标原始数据 |
附录C 中小企业发展能力标准归一化后数据 |
附录D 中小企业发展能力评价训练样本数据 |
附录E 中小企业发展能力测试样本数据 |
附录F 2003年454行业分类名称 |
附录G 2003年454行业相关指标隶属类表 |
(10)山东省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链培育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一节 选题背景、研究对象及现实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本文研究理论方法及思路框架 |
第二章 高新技术产业链理论 |
第一节 高新技术产业链基本概念 |
第二节 高新技术产业链形成及发展机制 |
第三节 高新技术产业链结构、类型及特征 |
第四节 高新技术产业链功能分析 |
第三章 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现状 |
第一节 我国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现状 |
第二节 山东省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现状 |
第三节 发展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链的意义 |
第四章 山东省生物、医药产业链构建及分析 |
第一节 山东省农业生物技术产业链构建及分析 |
第二节 山东省工业生物技术产业链构建及分析 |
第三节 山东省药物生物技术产业链构建及分析 |
第四节 山东省化学药产业链构建及分析 |
第五节 山东省中药产业链构建及分析 |
第五章 山东省重点生物、医药产业链评价选择 |
第一节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二节 嫡权系数法简介 |
第三节 嫡权系数法在我省重点生物、医药产业链评价中的应用 |
第四节 山东省生物、医药产业链优选规划 |
第六章 山东省优势生物、医药产业链—中药产业链培育规划 |
第一节 山东省推进中药现代化政策 |
第二节 山东省中药产业链培育规划 |
结束语 |
附录 |
附录一 我国生物医药产品分类 |
附录二 我国生物医药高技术产业分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罗氏剥离香精香料业务专心投入医疗保健事业(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差别定价方法的Y集团烘焙油脂定价分析[D]. 姜良梁. 深圳大学, 2018(07)
- [2]美丽经济 ——近代上海化妆品业研究(1903-1949)[D]. 张鑫.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5)
- [3]中国烟草行业多元化投资战略研究[D]. 王政扬. 吉林大学, 2016(03)
- [4]跨国药企拜耳在华收购战略研究[D]. 彭小津.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2)
- [5]台湾《醒报》词汇考察与分析[D]. 马静. 河北大学, 2011(11)
- [6]晚清女性身体问题研究 ——基于若干报刊的考察[D]. 曾繁花. 暨南大学, 2011(10)
- [7]长江三角洲制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研究[D]. 孙长青. 华东师范大学, 2009(12)
- [8]天然香料资源产业研究 ——新疆天然香料的产业化发展思考[D]. 凌敏. 新疆大学, 2006(12)
- [9]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中国产业组织政策研究[D]. 赵峰.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6(12)
- [10]山东省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链培育规划[D]. 辛群涛. 山东大学, 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