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弥漫性肝脏病变的CT评价

蒙古族弥漫性肝脏病变的CT评价

一、蒙古国人肝脏弥漫性病变的CT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包海波[1](2021)在《蒙古国社会转型中的萨满教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立足宗教人类学萨满教研究的理论视角,对蒙古国社会转型中的萨满教进行了综合性考察。通过对乌兰巴托市蒙古包区萨满教职业群体的社会生活及其信仰观念、领神出道、降神治疗、建立合作组织等信仰实践的立体呈现,探究了蒙古国当代社会转型中传统萨满教信仰的复兴、传承与调适过程。论文是一部关于萨满教当代转型发展的海外民族志研究,对于认识和分析传统信仰文化的当代适应问题具有理论启示。在现实层面,关注邻国包括宗教政策、宗教发展现状和趋势的研究对维护中国的社会稳定、文化安全以及和平崛起均有深远意义。20世纪90年代,蒙古国推行了民主改革。激进式社会转型危机和放任型宗教自由化政策背景下,萨满教信仰在城市环境中得到了迅速复兴。本文在介绍了蒙古国萨满教复兴的社会文化和政策环境的前提下,首先详细梳理了萨满教与藏传佛教的交融历史,交代了变迁中的萨满教世界观及核心神灵信仰体系。其次,笔者结合案例细致描述了城市蒙古区萨满候选人从“患病者”到“萨满治疗师”的出道过程。再次,介绍了萨满教职业群体基于蒙古国民众的疾病认知,试图以“祖先智慧”、“山水神灵性”和“腾格里气力”等信仰观念应对个人、群体及国家面临的全球化与现代化引发的新型社会问题的各类仪式活动。最后,揭示了蒙古国当代萨满教失范化和无序性复兴发展的综合特点,讨论了城市萨满教团体所采取的规范化措施及其相应功能。论文主要观点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萨满教信仰在蒙古国的复兴与民主改革后出现的社会危机以及民族主义意识形态有着密切联系。随着改革中传统生计方式遭到彻底改变,牧民不断迁移至乌兰巴托城市边缘的蒙古包区,导致城市中爆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面对城市生存环境中的不确定性、易变性和无序性,产生焦虑和不安感的人们开始将“危机”归咎于被遗忘的祖先和被抛弃的故乡诸神之惩罚。与此同时,与民主和自由思想一齐兴盛起来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下,蒙古国不少民众将国力强弱、民族认同感的聚散与萨满教信仰的兴衰相结合,呼吁对原生性信仰给予应有的关注和扶持。另外,面对以基督教为代表的外来宗教在青年人中的迅速传播,一些藏传佛教信徒以及民族主义者因担心蒙古国民特质及文化风貌的西化而强调复兴蒙古传统信仰形态,为萨满教的复兴创造了机遇。第二、经济贫困和身患疾病是萨满领神出道以及民众信仰萨满教的最主要因素。首先,萨满教信仰观念和治疗仪式,使得一部分身患疾病、生活不顺者将自己苦难的现实生活与天命、山水神和祖灵“戏谑”等神圣概念联系在一起。通过成为萨满,他们不仅可以获得“治愈”,更拥有了神圣资本来平衡世俗生活。其次,萨满教治疗仪式结合了超自然信仰、巫术逻辑和蒙医疗法。萨满的治疗实践为信众不明原因的疼痛、久治不愈的疑难杂症、激发矛盾的反常状况提供了较为有效的解释和疏解途径。最后,在社会意识形态层面,广大民众将当代蒙古国的国际地位低下、经济落后以及道德崩塌等社会“病痛”归因于对传统生计方式的抛弃和对祖先信仰习俗的遗忘。在宗教社会实践中,萨满教职业群体宣扬保护生态平衡,强调祖先记忆和民族独立,以应对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所造成的社会失范。第三、随着萨满人数持续激增、萨满教治疗仪式的不断多样化,蒙古国萨满教的当代复兴和发展呈现出了混乱、无序的征兆。为了应对混乱局面,草根萨满和学者型萨满联合起来,建立萨满教团体,对各类萨满进行教学、考核和认证等工作。众多萨满教团体以萨满师徒的裙带关系为组织基础,缺乏相互协调,故而并未起到规范萨满教发展的社会作用。现阶段,这些萨满教团体逐渐发展成萨满共修和具有商业化运营性质的仪式展演平台。这些现象加剧了当代蒙古国萨满教整体发展的无序性,从而造成其社会文化功用难以提升、局限于服务底层民众的性质。

赫兰晔,贾小强,李嘉俊,魏竞竞,赵静,许家杰,曹洪欣[2](2021)在《蒙古国中医药发展现状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蒙古国是毗邻我国北部的议会共和制国家。卫生保健主要由国有医疗机构、私营诊所和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三部分构成,覆盖面广但资源不均。由于民风及气候原因,该国消化系统疾患较为常见,导致蒙古国居民死亡的主要疾病是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肝癌等。蒙古国与中国地理相近、文化亲缘,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与传播较其他国家更为民众所接受。蒙古国的传统医学与中医学长期相互交流与影响,互相促进发展,并受到蒙古国法律的保护。目前蒙医的传承、蒙药的研发与保护、非药物疗法的推广等问题是制约蒙中传统医药发展的因素。建议蒙中传统医学通过联合培养高水平医学人才、加大草药研发与保护力度、扩大非药物疗法的应用,共同推进传统医学在世界的发展与传播。

王猛[3](2018)在《正常高值血压人群血压水平变化对肾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正常高值血压人群血压水平的变化对肾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开滦队列研究人群中参加2006年与2008年两次健康体检且符合要求的18191人作为研究对象,随访至2015年底,观察正常高值血压人群血压变化对肾脏损害的影响。Kaplan-Meier法用于计算不同血压水平变化组肾损害的累积发生率,Logrank(Mantel-Cox)检验用于比较不同血压水平组肾损害累积发病率的差异,Cox比例风险模型用于分析不同血压水平变化对肾功能的影响(Cox回归采用了基于最大释然估计的向前逐步回归法)。结果队列中两年后有33.3%的正常高值血压人群进展为高血压人群(高值增高组);47.8%的正常高值血压人群维持平稳(高值平稳组),18.9%血压下降至正常(高值下降组);研究对象总体肾损害累积发病率为9.5%,其中高值增高组肾损害累积发病率为10.9%,高于其他组人群(高值下降组7.8%;高值平稳组9.2%),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值增高组尿蛋白累积发病率6.6%明显高于e GFR下降率4.9%,且男性尿蛋白累积发病率(5.5%)高于女性(4.2%)。经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多种与肾脏功能损害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后,以高值下降组为参照组,高值平稳组发生肾损害风险增加1.18(1.031.36)倍,高值增高组发生肾损害风险增加1.39(1.201.61)倍。结论正常高值血压者血压水平增高或维持不变均是肾脏损害的危险因素,且独立于其他因素存在;33.3%的正常高值血压在2年暴露期可进展为高血压;正常高值血压人群总体肾损害累积发病率为9.5%;血压水平增高对肾脏的损害以尿蛋白增加为主;应当重视正常高值血压人群发生血压增高和肾脏损害的知晓率。

崔凝[4](2017)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对胃肠道激素与结肠动力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幽门螺旋杆菌与肠易激综合征关系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与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之间是否存在关系及其与各亚型间(腹泻型IBS-D,便秘型IBS-C,混合型IBS-M)相关性特点。方法:对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于消化内科门诊诊治的IBS患者共322例(实验组),及同时期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403例,共725例入组者进行C13或C14尿素呼气试验(C13-UBT/C14-UBT)及电子胃镜检查下胃黏膜活检快速尿素酶试验(RUT)等,判断两组所有入选者Hp感染情况,并对IBS阳性组各亚型Hp感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结果:实验组(IBS患者)年龄46.4±7.3岁,正常对照组39.4±6.1岁,男女比例两组分别为1.22:1及1.08:1。实验组主诉多为IBS典型非特异性腹部症状,如腹胀、腹痛、腹部不适、排便情况改变等。亚型分类为腹泻型156例(IBS-D,48.4%),便秘型93例(IBS-C,28.9%),腹泻便秘混合型73例(IBS-M,22.7%)。全部725例入组者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情况进行测试,实验组274例(85.1%)行C-13或C-14尿素呼气试验,48例(14.9%)行快速尿素酶试验;正常对照组309例(76.7%)行C-13或C-14尿素呼气试验,94例(23.3%)行快速尿素酶试验。结果表明,实验组Hp感染者219例(68.0%),正常对照组Hp感染者162例(40.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Hp感染阳性患者中,IBS患者共219例(57.5%),而Hp感染阴性者中IBS患者共103例(38.8%),OR值为2.13。对IBS各亚型Hp感染情况进行统计,IBS-D组Hp感染者127例(81.4%),IBS-C组Hp感染者47例(50.5%),IBS-M组Hp感染者45例(61.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BS患者Hp感染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提示Hp感染与IBS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且IBS-D患者Hp感染率高于其他IBS亚型患者,提示Hp感染与IBS不同亚型间亦存在相关性。第二部分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致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动物模型的建立目的: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已被证实与多种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及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等密切相关。为进一步研究其致病机制,近年来学者尝试使用多种动物制备Hp感染模型,如蒙古沙鼠,各种类小鼠、大鼠、猪、猴等,但因Hp体外培养条件较特殊、移植并存活于动物模型体内条件特殊等因素,Hp感染动物模型建立效果参差不齐。本研究旨在建立稳定可靠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大鼠动物模型,为进一步深入研究Hp致病机制提供基础支持。方法:幽门螺旋杆菌于微需氧环境下传代培养(选择性培养基,Mueller-Hinton-Agar,CM0337)至第三代,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菌株形态特点后,尝试制备细菌混悬液,并调节终浓度。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六组后,实验组(即组1至组4)隔日给予胃灌注法注入Hp混悬液,对照组(组5)隔日注入等量生理盐水,组6不做特殊处理,其余环境饮食条件均相同。四周后六组全部试验大鼠,均取胃窦部及胃体部黏膜行快速尿素酶检测及嗜银染色等,观察模型建立情况。结果: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幽门螺旋杆菌呈短棒状(月牙状弯曲),无其他杂菌及真菌污染。制备菌株混悬液可调节至l×109CFU,混悬液未见杂质及沉淀形成。实验造模四周后解剖大鼠,Hp感染实验组大鼠胃黏膜快速尿素酶试验呈现强阳性(++++),对照组及空白组为阴性(一)。实验组大鼠胃黏膜肉眼观察未见明显溃疡或糜烂出血灶,行病理检查(嗜银染色)后,见非特异性炎症细胞(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聚集,未见明显萎缩。结论:本文采用离体幽门螺旋杆菌培养,成功完成其在微需氧环境下的稳定传代培养。其后,于在体动物模型研究中,成功构建了大鼠Hp感染模型,证实了隔日幽门螺旋杆菌混悬液胃灌注法构建SD雄性大鼠感染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模型的可行性。该模型具有稳定性高、易操作性高、可靠性高等多个优点,为未来Hp致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动物模型基础。第三部分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对大鼠胃肠道激素与结肠动力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的实验研究目的:幽门螺旋杆菌已被证实为多种消化系统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等疾病密切相关,甚至有研究证实在消化系统外也可检出幽门螺旋杆菌的存在,如肺、肾脏等其他组织器官。有学者指出,Hp感染可通过影响脑-肠轴调控相关激素的分泌水平,亦有研究提示Hp感染可能与肠道动力水平改变相关。然而,Hp感染与胃肠道激素水平及结肠动力水平的确切关系至今不明。本文旨在通过Hp感染SD大鼠模型,探讨Hp感染对胃肠道激素分泌及结肠动力的影响,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建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SD雄性大鼠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模型。随后使用酶联免疫试剂法(Enzyme Immunoassay Kits)对大鼠血浆中相关胃肠道激素水平进行检测,并通过粪便计数(fecal pellet counting)及张立换能器(isometric force transducer)等对Hp感染后大鼠的结肠动力变化进行评估。通过免疫印迹法(Westem Blot)对大鼠结肠动力及炎症相关蛋白表达水平进行评估。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组的胃泌素(Gastrin)、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及P物质(substance P,SP)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神经肽Y(NeropeptideY,NPY)水平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Hp感染组大鼠粪便排出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其结肠纵行及环形平滑肌的自发性收缩幅度及频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与对照组及空白组相比,Hp感染实验组结肠AQP8(Aquaporin-8)及TNF-a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5)。结论:本文通过在体动物实验,成功构建了雄性SD大鼠的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模型,且研究结果表明Hp感染可增强结肠舒缩性即增强结肠动力水平,从而证实了第一部分关于Hp感染患者可能并发肠道功能紊乱(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发现。并且进一步探讨了 Hp感染对胃肠道相关激素水平及结肠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证实Hp感染可通过调控脑-肠肽及胃肠道激素水平,作用于结肠平滑肌受体后引起肠道动力增强,亦可通过上调结肠动力及炎症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综合作用对结肠动力产生影响。

蔡坚[5](2013)在《新疆维吾尔族、汉族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及与WNK1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新疆维吾尔族、汉族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及地域分布差异。分析赖氨酸缺陷型蛋白激酶1(WNK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维吾尔族、汉族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探索WNK1基因多态性与维吾尔族、汉族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方法:对新疆5家医院神经内科维族、汉族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对照人群进行现场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比较相关环境危险因素在新疆维、汉民族以及不同地域的分布差异;依据连锁不平衡原理,采用标签SNP(tagging-SNP, tSNP)策略选择VNK1基因10个SNPs位点(rs3858703, rs11611246, rs7305065, rs1990021, rs34408667, rs12309274, rs1012729, rs956868, rs12828016, rs953361),利用SNaPshot平台进行基因分型并检测维、汉两个民族研究对象WNK1基因多态性,分析WNKl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维吾尔族、汉族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各位点及其环境因素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并应用Haploview4.2软件进行推断发现有意义的单倍型;最后采用现代统计分析方法通过分层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结合单纯病例研究方法,分析本研究发现的阳性位点WNK1-rs11611246的遗传多态性与环境暴露之间交互作用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影响,探索WNK1基因多态性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结果:1)维、汉两民族缺血性脑卒中环境危险因素存在民族差异。汉族缺血性脑卒中与对照组相比,高血脂、糖尿病和高血压的检出率,以及饮酒频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罹患高脂血症、糖尿病和高血压的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分别是正常人群的3.620倍、3.438倍、3.015倍,过量饮酒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群的2.591倍,患病风险均高于对照组。维吾尔族缺血性脑卒中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检出率均高于正常人群(P<0.01)。病例组年龄、BMI、腰围、饮酒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罹患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分别是正常人群的3.678倍、2.050倍、1.052倍。饮酒、腰围、BMI、年龄也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相关危险系数(OR)分别是2.625、1.977、1.950、1.032;2)维、汉两民族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比较发现,维吾尔族、汉族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腰围、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检出率、脑卒中复发率以及心脑血管病家族史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吸烟、饮酒频率显着高于维吾尔族脑卒中患者(P<0.05)。虽然维、汉病例组与对照组吸烟频率、过量饮酒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本研究发现维、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吸烟率分别是31.5%、3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汉族高于维吾尔族,同时维吾尔族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体重指数明显高于汉族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维吾尔族、汉族脑卒中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卒中病因分类TAOST分型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3)南北疆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比较发现北疆维汉两民族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腰围显着高于南疆患者(P=0.001)。北疆汉族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过量饮酒比例和高血压检出率均显着高于南疆汉族脑卒中患者;4)WNKl基因与缺血性脑卒中关联分析:WNK1基因第四内含子rs11611246位点同维、汉族缺血性脑卒中相关,相对危险度分别为OR维族=0.730,OR汉族=0.760。分层分析发现rs11611246T等位基因是维吾尔族女性和汉族男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保护因子。加性遗传模型显示T等位基因携带者在维吾尔族女性和汉族男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分别是对照组的0.534倍和0.702倍。调整年龄后显着性仍然存在(P<0.05),进一步调整年龄、BMI、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混杂因素后,差异仍然有统计学意义(P<0.05);5)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与rs11611246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在汉族男性中未携带GT/TT基因型高血压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为3.149倍,而携带GT/TT基因型高血压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为2.093倍。在汉族男性中携带GT/TT基因型糖尿病患者其患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由3.122倍降低到2.973倍。在维吾尔女性中携带GT/TT基因型高血压患者其患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由4.636倍降低到2.375倍。结论:1)新疆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因民族及地域不同有明显差异。汉族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主要为血脂紊乱、糖尿病、高血压、过量饮酒。维吾尔族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紊乱、年龄、BMI、腰围、过量饮酒率。北疆缺血性脑卒患者中维、汉民族腹型肥胖者比例均较南疆患者高。汉族患者中饮酒、高血压比例较南疆汉族高,维吾尔族患者饮酒、高血压比例南北疆无明显差异;2)WNK1基因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其rs11611246位点T等位基因与汉族男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保护因子。此结果在维吾尔族女性缺血性脑卒中得到验证;3)rs11611246位点T等位基因与高血压、糖尿病有负交互作用。在汉族男性和维吾尔族女性中可以降低高血压、糖尿病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风险比。

哈尼[6](2012)在《裸鼠荷人胃癌模型的建立及病理特征探讨》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胃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在全球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建立胃癌动物模型是对此病种进行研究的基础。目前将人类肿瘤细胞系移植到免疫缺陷的裸鼠体内所建立的人类异种移植物肿瘤模型,已经广泛用于临床前抗癌药药效的检测。但是这种模型存在很多缺点,诸如能够在小鼠体内生长且可以建立模型的肿瘤细胞系数量有限,每种肿瘤只有很少的肿瘤细胞株可以建立模型。而且肿瘤细胞移植成功率较低,肿瘤模型生物学特征与病人原发肿瘤相差悬殊,为了能更好地研究胃癌的防治及发病机制,建立稳定的、可靠的、合适的动物模型是十分必要的。研究目的1建立裸鼠荷人胃癌动物模型,为胃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新药研发及其相关研究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2探讨肿瘤接种成功率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位置、临床分期的关系。3与裸鼠皮下注射细胞系所建立的胃癌模型在组织病理学上进行比较,观察两种方法所建立的模型与患者肿瘤哪种更为接近。方法:1.使用人胃癌标本建立裸鼠皮下肿瘤模型:从当地医院采集新鲜胃肿瘤标本,将瘤块修剪成约2-3mm3,然后用套管针将其注射到BALB/c裸鼠侧腹皮下。男性病人的肿瘤组织接种到雄性裸鼠皮下,女性病人的瘤块接种到雌鼠皮下。待第一代荷瘤鼠瘤块长至500mm3时,取出瘤块,一部分进行传代接种,另一部分标本浸泡于4%的多聚甲醛中固定,用于病理学检测。如此连续传代至第五代。观察每一代荷瘤鼠的活动状况、反应能力、瘤体生长情况及移植瘤组织病理学变化。2.观察移植瘤建模成功情况,计算接种成功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并比较接种成功率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位置、临床分期的关系3.使用肿瘤细胞系建立裸鼠皮下肿瘤模型:使用胃癌细胞系BGC823、MGC803、和NCI87进行裸鼠皮下接种。观察瘤体生长情况并对瘤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比较两种方法所建立的肿瘤动物模型,哪种更与患者肿瘤接近。结果:1共接种了56例胃癌患者的新鲜肿瘤组织标本于裸鼠皮下,其中17例接种成功,成功率为30%。成功率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位置、临床分期无明显关系。2肿瘤生长曲线呈直线型增长,肿瘤大小均匀。3与使用细胞系所建立的胃癌模型在病理学(H&E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测Ki-67蛋白表达)上进行比较,裸鼠荷人胃癌模型的肿瘤组织与患者肿瘤更为接近。结论:可以成功建立裸鼠荷人胃癌皮下肿瘤模型,并与人胃癌病理标本相一致,为治疗胃癌新药的研发、胃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及其相关研究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

周立[7](2012)在《龙胆泻肝汤治疗胆腑郁热型慢性鼻—鼻窦炎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实验采用随机对照(RCT)设计,结合鼻窦炎患者生存质量量表(QOL),客观评价龙胆泻肝汤治疗胆腑郁热型慢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研究方法,将符合西医慢性鼻-鼻窦炎及中医诊断标准属鼻渊胆腑郁热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以龙胆泻肝汤水煎剂口服,每日1剂,2周为1疗程;对照组为中药安慰剂,每日1剂,2周为1疗程。治疗前后两组分别评价其患者主观指标(采用MOS SF-36量表、VAS量表、SNOT-20量表)和客观指标(包括Lund-Kennedy内镜黏膜形态评分系统、鼻腔分泌物IL-8水平),以及患者的不良反应。全部数据以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基线比较:将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等基线数据进行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无显着性差异,有可比性。2.中医证候积分变化: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有下降,治疗组下降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治疗组比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O.05)。3.Lund-Kennedy内镜黏膜形态评分变化:两组患者治疗后Lund-Kennedy内镜黏膜形态评分均有下降,组间比较,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体征改善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4.鼻腔分泌物IL-8水平变化:两组患者治疗后鼻腔分泌物IL-8水平均有下降,组间比较,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IL-8水平差异明显,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5)。5.患者生存质量变化:①SF-36量表:治疗组患者治疗后SF-36评分下降,对照组也有下降;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VAS量表:治疗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下降,对照组也有下降;组间比较,治疗后治疗组比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SNOT-20量表:治疗组患者经治疗后SNOT-20评分下降,对照组也有下降;组间比较,治疗后治疗组比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6.总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26.7%,经卡方检验,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安全性指标:治疗组出现1例腹泻;对照组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从初步临床研究来看,龙胆泻肝汤治疗胆腑郁热型鼻-鼻窦炎,能有效改善疼痛、流脓涕、头痛等症状,降低鼻腔IL-8水平,为延缓慢性鼻-鼻窦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治疗作用。由于受临床观察期限2周为一个疗程的限制,尚未进一步观察其长期疗效。同时,其治疗机制也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张卫斌[8](2010)在《补肾活血化痰法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性因子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人类认识动脉粥样硬化(ar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疾病并对其发病机制进行研究已有100余年的历史。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感染性疾病所导致的死亡不断减少,而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vascular disease,ASVD)已经成为全球首位死亡原因,包括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s,CHD)、脑血管病(cerebro vascular disease)、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 larterial disease)。AS是一种多因性疾病,涉及到基因、环境、代谢等多种因素。事实上,在过去的十余年中,炎症在AS性疾病进展中的作用业已明确,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炎症在AS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大量基础与临床研究结果也提示,CHD患者机体内存在的促炎与抗炎失衡可能是AS发生与发展的核心所在,AS的炎症和免疫学说应重新受到人们重视。动脉粥样硬化是现代医学病名,祖国医学中与之相关的记载可见于“痰浊”、“眩晕”、“胸痹”、“中风”、“真心痛”等病的记载中。随着大量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步认识到AS病机本质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可累及心、脾、肝、肾四脏,为病之本,以痰瘀互阻为病之标。其病在血脉,而根在脏腑,正虚邪实相互影响,致使病变不断发展。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表明痰浊血瘀的理论逐渐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目前现代医学对于AS的治疗主要以他汀类药物为主,但随着他汀类药物临床副作用的报道日益增多,中医药则以其独特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特点,在抗AS治疗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基于以上背景,本课题以导师罗陆一教授对于AS的中医病机认识,即“肾虚兼痰瘀互结”为基础,以“补肾活血化痰法”为治疗原则,以“补肾活血化痰方”为研究基础方药,以AS斑块目前较为热点的研究方向“炎性机制”为主要出发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五种炎性因子为临床研究及动物实验的干预目标,重点从血脂、炎性因子水平,免疫组化及透射电镜等多方面观察了补肾活血化痰法与他汀类药物相比对于治疗AS类疾病具有相同或相似疗效,并且探讨了中医药对于AS斑块炎性因子的影响,进一步明确了中医药具有抗炎及稳定AS斑块的作用;从而证明中医药对于AS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且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效果更佳。这对于提高中西结合在AS中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的优势地位,有着积极的意义。本课题主要分为临床研究及动物实验两部分:1临床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补肾活血化痰法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病情评分、临床疗效的影响,对血脂、脂蛋白,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以及对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的影响,包括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颈动脉内斑块类型、数量,探讨补肾活血化痰法对AS斑块炎性因子的干预作用以及中西医结合在治疗AS上的独特优势。方法:选取CHD患者120例,其中男68例,女52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中药组(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roup,TCMG n=40例);西药组(WestMedicine Group,WMG n=40例);中西药结合组(Zhong Xi Group,ZXG n=40例),以上三组患者分别给予中药补肾活血化痰方、西药阿托伐他汀钙以及中西药结合口服治疗,共给药24周。24周末观察治疗前后对三组患者的临床病情评分、临床疗效的影响;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血脂、脂蛋白水平,酶联接免疫吸附剂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nent Assay,ELISA)测定血清炎性因子水平,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IMT及颈动脉内斑块的类型、数量,以上结果均进行治疗前后组内对比观察以及治疗后组间对比观察。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包,数值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分析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Ridit分析。结果:(1)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三组心绞痛疗效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TCMG组及ZXG组中医症状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而WMG组无明显改善(P>0.05);三组在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中医症候疗效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方面均有不同程度地改善;三组TC、TG、LDL-C值均显着降低,HDL-C值显着升高(P<0.05或P<0.01);三组5种炎性因子指标Fg、hs-CRP、IL-18、MCP-1、MMP-9均显着降低(P<0.05或P<0.01);三组颈动脉IMT厚度明显降低(P<0.05),颈动脉内斑块数量明显减少(P<0.01)。(2)治疗后组间比较,ZXG组在改善患者心绞痛疗效评分方面疗效优于单纯TCMG组或WMG组(P<0.05),在改善中医症状评分方面,疗效与TCMG组相当(P>0.05):在改善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以及中医症候疗效显效率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单纯TCMG组或WMG组(P<0.01);在降低TC、TG、LDL-C值水平以及升高HDL-C值水平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单纯TCMG组或WMG组(P<0.01);在降低5种炎性因子指标水平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单纯TCMG组或WMG组(P<0.01);在降低动脉IMT厚度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单纯TCMG组或WMG组(P<0.01),而减少颈动脉内斑块数量方面,疗效与单纯TCMG组或WMG组相当(P>0.05)。结论:研究表明补肾活血化痰法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可明显改善CHD患者心绞痛疗效及中医症状评分情况,在治疗后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及中医症候疗效显效率(总有效率)方面亦有显着效果,能很好地降低患者TC、TG及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降低Fg、hs-CRP、IL-18、MCP-1、MMP-9五种炎性因子的水平,使颈动脉IMT明显变薄、斑块数量减少,从而减少斑块纤维帽降解,稳定AS斑块,达到更好地阻碍或延缓AS斑块进展为易损斑块的作用,对于个别患者甚至可起到逆转斑块的作用,有效地减少了CHD患者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推断对机体内血脂及炎性因子水平的调节可能是补肾活血化痰法抗AS的机制之一。本研究为中西医结合治疗AS类疾病开辟了崭新的方向,提供了科学、客观、有力的理论依据。2实验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补肾活血化痰法对实验家兔AS模型斑块血脂、脂蛋白水平,包括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以及5个炎性因子的影响,包括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高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on protein,hs-CRP)、白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研究补肾活血化痰法对AS斑块炎性因子的影响机制,探讨中西医结合在治疗AS性疾病及稳定AS斑块方面的优势。方法:选取健康纯种雄性新西兰大白兔50只,适应性饲养观察2周后,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Blank Control Group,BCG n=10),模型对照组(Model Group,MG n=10),中药组(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roup,TCMG n=10),西药组(West Medicine Group,WMG n=10),中西药结合组(Zhong Xi Group,ZXG n=10),后面4组为造模组。除BCG组子普通家兔饲料喂养外,其余4组均通过饲喂高脂饲料加耳缘静脉注射牛血清白蛋白造成免疫性内皮损伤的联合方法建立AS模型。MG组实验兔仅予高脂饲料喂养造模,不给药;高脂饲料喂养MG及三个治疗组家兔约12周,与BCG组比较显示造模成功后,’TCMG、WMG、ZXG三个治疗组分别给予中药补肾活血化痰方、西药阿托伐他汀钙、中西药结合灌胃给药治疗8周。治疗结束后,即第20周末,观察治疗前后对5组动物血脂、脂蛋白水平以及5个炎性因子ELISA结果的影响;对AS斑块主动脉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包括肉眼观察、HE染色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染色(MCP-1、MMP-9指标)结果观察以及透射电镜观察,计算MCP-1、MMP-9的阳性细胞表达面积所占百分比。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包,数值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分析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结果:(1)血脂、脂蛋白检测结果:与BCG组比较,MG组、TCMG组、WMG组及ZXG组TG、TC、HDL-C、LDL-C值水平均有显着升高(P<0.01);与MG组比较,TCMG组、WMG组及ZXG组TG、TC、LDL-C值均显着降低,HDL-C值显着升高(P<0.05或P<0.01);三个治疗组比较,ZXG组较TCMG组及WMG组TG、TC、LDL-C值均显着降低,HDL-C值显着升高(P<0.05或P<0.01),而WMG组较TCMG组TG、TC、LDL-C值均显着降低,HDL-C值显着升高(P<0.05)。(2)5种炎性因子检测结果:治疗前,与BCG组比较,MG组、TCMG组、WMG组及ZXG组Fg、hs-CRP、IL-1、MCP-1、MMP-9值均有显着升高(P<0.01);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三治疗组5种炎性因子指标均显着降低(P<0.05或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与MG组比较,TCMG组、WMG组及ZXG组5种炎性因子指标均显着降低(P<0.01);ZXG组在降低5种炎性因子指标水平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单纯TCMG组或WMG组(P<0.01);而TCMG组与WMG组比较,WMG组在降低hs-CRP方面,疗效优于TCMG组(P<0.05),其余4个指标两组无差异(P>0.05)。(3) MCP-1、MMP-9免疫组化阳性细胞表达面积比较:与BCG组比较,MG组、TCMG组、WMG组及ZXG组MCP-1、MMP-9阳性细胞表达面积均有显着升高(P<0.01);与MG组比较,TCMG组、WMG组及ZXG组MCP-1、MMP-9阳性细胞表达面积均显着降低(P<0.05或P<0.01);ZXG组分别与TCMG组及WMG组比较,MCP-1、MMP-9阳性细胞表达面积均显着降低(P<0.01),而TCMG组与WMG组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1)通过高脂饲料喂养结合耳缘静脉注射牛血清白蛋白的方法,能成功建立家兔AS斑块模型;(2)补肾活血化痰法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在改善AS家兔血脂、脂蛋白水平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中药组或西药组,可以认为对血脂水平的调节可能是其抗AS,稳定斑块的机制之一;(3)补肾活血化痰法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可显着降低AS家兔Fg、hs-CRP、IL-18. MCP-1、MMP-9五种炎性因子水平,减少MCP-1及MMP-9免疫组化阳性细胞表达面积,且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中药组或西药组,可以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明显抑制家兔AS斑块炎性因子的水平,减少斑块纤维帽降解,稳定AS斑块,从而延缓了AS斑块进展为易损斑块,推断炎性因子水平高低可能是决定AS斑块易损性的重要因素之一:(4)肾虚痰瘀互结是影响AS发生发展的重要病机之一。补肾活血化痰法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的中西结合治疗模式,可以从多角度、多靶点地起到调节血脂水平、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抑制斑块纤维帽降解、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等作用,从而更好地阻止AS斑块进展为易损斑块,减少相应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推断补肾活血化痰法可起到抑制机体内AS相关炎性因子的作用。

刘永启[9](2009)在《中西医融合过程中中医学的合理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英国科学家、着名科技史研究专家李约瑟博士曾说:“思想开明的技术史专家中如林恩·怀特(Lynn White)曾再三向世人揭示这样一个事实,即古代欧洲从古代东方国度受惠良多,东方的发现与发明大大有助于欧洲的发展。虽然诸如他这样的专家作了大量努力,但大多数西方知识分子却仍怀有那种不合逻辑的观点。”①回顾近代中医的曲折发展过程,在中西医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中医存废之争的问题,即中医是不是西方意义上的科学,有无价值,以及这种价值能否被扩大的问题。说中医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现代科学可以,但中医并不是没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文化价值,因为医学的产生毕竟是与它的天然文化母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换言之,是不同文化的潜在价值追求指向孕育出了不同的医学体系。在中国传统文化即道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医学具有鲜明的人文文化特征,并且模塑了其学术特征,这是中医之所以有别于其他医学的根本所在。为此,本文将主要从文化方面来探讨中医学作为独立的医学理论体系与技术而存在有无必要性与合理性这一哲学问题。方法与方法论的不同是中西医学差异的显着的外在特征。方法是在任何一个领域中的行为方式,是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的总和,而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中西医是医学领域两个不同的分支,尽管其研究的对象是一致的,但由于产生的文化背景、哲学思想、所经历的社会历史发展道路不同,决定了它们在理论体系、思维方法、方法论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为此将以古老的经络学说的建立为例,在对比中来探讨中西医学在认识人体生命运动规律方面方法论的差异与互补性,进而阐释其融合的必要性。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们在认识、改造大自然(包括人体自身)时,方法论与认识论往往是紧密相关的,它们都是由宇宙观决定的,而宇宙观又决定着认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其次,人类认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认识的对象越是复杂,就越需要从整体出发来考虑问题,因为“局部决定于整体”。因此,认识的主体(人)和被认识的客体(人自身以及人生活于其中的环境整体)之间的界线,不可能清楚的划分。生物医学模式是近代还原论思维的必然产物,而还原论思维又是近代哲学、解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发展的产物,当时代把世界的复杂性提到现代哲学和科学的日程时,必然的产生新的与其相适应的系统论思维,代替还原论思维上升到主导地位,从而更具价值合理性。大量临床实践证明,中医学的朴素系统论所反映的,正是人的健康与疾病的不可还原性的内容。因此,中西医融合过程中,中医学的合理性就表现为它的朴素系统整体观对构建后现代“人医学”模式的认识价值。

董军强[10](2009)在《64-VCT及多重后处理技术在诊断大肠癌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和目的:大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传统的检查方法如钡剂灌肠及纤维结肠镜对肠腔内病变的观察有一定优势,但无法了解病灶血供特点、浸润程度及肠周淋巴结、远隔脏器转移等。螺旋CT可以进行术前分期分级,明显提高了大肠癌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容积CT以前,由于设备和检查方法的局限性,CT为大肠癌提供的术前影像信息不能令人满意,随着多层螺旋CT(multi-slicespiral CT,MSCT)特别是64排容积CT(64-VCT)的问世,大范围容积扫描及多种模式图像后处理技术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更加丰富的影像信息成为现实。应用容积CT及其多重后处理技术诊断大肠癌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64-VCT及多重后处理重建技术在诊断大肠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52例临床诊为大肠癌患者行低张气灌肠及水灌肠,应用64-VCT进行平扫和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再经64-VCT多重后处理技术对大肠癌进行重建显示并对病变定位定性、分期。患者按常规清洁肠道,检查前15分钟肌注平滑肌松弛剂,经肛门插Foley’s管,向肠腔内灌注适量气体,然后CT平扫俯卧位及仰卧位,扫描范围:膈顶至耻骨联合水平以下。扫描结束患者下床排空肠道气体,经肛门注入温生理盐水后再行CT平扫及增强多期扫描,患者均在平静呼吸状态下一次屏气完成扫描,扫描所得数据传至工作站行后处理分析。后处理方法包括常规轴位及MPR、CPR、VR、MIP、CTVE、VD、SSD、Raysum透明化成像重建,由3名副主任医师对病变进行定位定性诊断并TNM分期。52例大肠癌患者其中50例行肠镜检查并取病理活检,44例患者在检查后一周内行大肠癌切除术,8例未作大肠手术治疗,之后对比分析CT结果与结肠镜及手术病理结果。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包,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两种诊断方法之间的比较采用Kappa检验进行一致性分析,取α=0.05为显着性检验水准。结果1.52例患者检查前给予低张气灌肠及水灌肠,然后应用64-VCT行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除3例肠腔狭窄患者外,其余均获得较满意图像质量,后处理重建效果好,病变显示清晰。2.SSD及Raysum透明化成像显示病变位置及肠管狭窄程度较好,CTVE可显示肠腔内结构及病变表面状况,VD纵向剖开肠管,显示整个结肠,显示病变范围及观察其他肠管有无病变,CTA及MIP显示肿瘤供血血管及肿瘤与周围大血管的关系,肿瘤强化程度、肠周侵犯情况及有无淋巴结转移、远隔转移以轴位图像及MPR、CPR相结合显示为优,多重后处理技术综合应用,可使病变清晰显示、立体感强。3.64-VCT多期扫描及多重后处理技术重建对大肠癌定位准确率为100%,64-SCT对大肠癌的TNM分期总的准确率为75.56%(34/45),其中Ⅰ期的准确率为83.33%(5/6),Ⅱ期的准确率为81.25%(13/16),Ⅲ期的准确率为69.57%(16/23),CT分期与病理分期一致性较高,有统计学意义,Kappa值为0.645,p=0.000。T分期的准确率为88.89%(40/45),其中T2期的准确率为83.33%(5/6),T3期的准确率为89.29%(25/28),T4期的准确率为90.91%(10/11)。N分期的准确率为77.78%(35/45),其中N0期的准确率为90.91%(20/22),N1期的准确率为63.16%(12/19),N2期的准确率为75.00%(3/4)。4.CT判断是否有浆膜外侵犯的敏感性为97.44%(38/39),特异性为83.33%(5/6),阳性预测值为97.44%(38/39),阴性预测值为83.33%(5/6),准确性为95.56%(43/45)。Kappa检验示:Kappa值=0.808,p=0.000。在判断是否有浆膜侵犯上,CT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5.CT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为89.47%(17/19),特异性为84.62%(22/26),准确性为86.67%(39/45),阳性预测值为73.91%(17/23),阴性预测值为90.91%(20/22),Kappa检验示:Kappa值=0.645,p=0.000。在检测淋巴结是否转移上,CT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1.联合应用64-VCT及其后处理技术使图像分辨率提高、影像信息易化,一次扫描即可为术前大肠癌患者提供丰富的综合影像诊断信息,减轻患者负担,可同时做出准确的定性、定位及分期诊断。2.检查前良好的肠道准备、充气及充液两种对比剂同时应用,可实现检查目的及图像质量最优化,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检查方法。3.64-VCT多重后处理技术在诊断大肠癌中各有优势,应灵活联合应用,各向同性MPR可提供更多大肠癌诊断信息,有助于提高分期准确性,VR及MIP可显示肿瘤血供情况,提高手术效率,CTVE、VD、SSD及Raysum透明化成像可获得类似纤维结肠镜及钡灌肠效果。4.64-VCT进一步提高大肠癌的TNM分期准确率,能较好的指导临床治疗。

二、蒙古国人肝脏弥漫性病变的CT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蒙古国人肝脏弥漫性病变的CT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蒙古国社会转型中的萨满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问题意识
        一、选题缘由
        二、问题意识
        三、选题意义
    第二节 基本概念与先行研究
        一、民族学人类学的萨满教研究
        二、国内萨满教研究历程与特点
        三、聚焦蒙古国的萨满教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一、民族志的研究方法
        二、田野工作介绍
        三、论文结构与内容
第二章 社会转型中萨满教复兴的文化政策环境
    第一节 蒙古国社会转型
        一、蒙古国生态人文概况
        二、社会转型与民众生计变迁
        三、从乡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第二节 蒙古国城市生境
        一、亦城亦乡的蒙古包区居住环境
        二、蒙古包区的居民及其生活状况
        三、困境中居民对宗教解禁的呼吁
    第三节 蒙古国宗教政策与宗教复兴现状
        一、当代蒙古国宗教政策法规
        二、传统与非传统宗教发展现状
        三、蒙古国的宗教格局与萨满教复兴
第三章 萨满教观念体系的变迁与调适
    第一节 蒙古萨满教发展史
        一、大蒙古国至元朝时期的萨满分层
        二、明清时期的萨满教衰落与萨满分类
        三、蒙古人民共和国宗教肃清时期的“佛博一体”
        四、宗教解禁后蒙古国边区的萨满教遗存
    第二节 萨满教世界观的调适
        一、对三界宇宙观的新型解释
        二、灵性自然观的代际传承
        三、城市居民的灵魂观
    第三节 萨满教核心神灵信仰的传承
        一、不断丰富的腾格里信仰
        二、山神、水神与山水神
        三、驱使萨满领神的翁滚祖灵
第四章 萨满领神出道的过程及其调适策略
    第一节 作为神圣资本的萨满病
        一、萨满病与加入式梦境
        二、萨满师徒关系的缔结
        三、唤醒萨满特性与入迷的康复治疗
    第二节 体现圣俗身份转换的萨满服饰和法器
        一、萨满神服及其象征意涵
        二、脱魂与附体的工具:口弦琴和单面鼓
        三、进攻与防护的法器:神杖、铜镜及其他
    第三节 确立正统萨满身份的领神出道全过程
        一、确立萨满身份的初次公开领神
        二、获得社会认可的祭祀山水神仪式
        三、巩固萨满身份和强化族人信仰的祭灶仪式
第五章 萨满教治疗仪式类型及其功能调适
    第一节 地方性疾病认知
        一、大众疾病观
        二、医院条件与治疗缺陷
        三、萨满教的病因论
    第二节 平衡个体身心的祛污净化仪式
        一、亲历净化仪式
        二、治疗躯体性污染的仪式
        三、治疗心性污染的仪式
    第三节 调节个体与他者关系的治疗仪式
        一、缓解家庭矛盾的治疗仪式
        二、了结邻里恩怨的萨满教仪式
        三、破除萨满诅咒的降神仪式
    第四节 重塑人与自然关系的禳灾祈福仪式
        一、向自然神祈福的祭祀圣湖仪式
        二、禳解新冠疫情的血祭大地仪式
        三、为国祈福的不儿罕山祭天仪式
第六章 应对与调适失范状态的萨满教社团
    第一节 当代萨满教复兴发展的失范状态
        一、萨满教传承的失范性
        二、萨满教仪式与治疗实践的无序性
        三、萨满牵线“病人”的随意性
    第二节 萨满教社团及其创立
        一、萨满教组织的创立流程及发展现状
        二、学者与草根萨满合作创办的“灶火中心”
        三、统合萨满教组织的联合会及其创新型社会角色
    第三节 萨满教组织领导人物的互动与博弈
        一、共推的“典型”:国家大萨满边巴道尔吉
        二、萨满之父:奥德格日乐
        三、共谋与博弈的领导关系
    第四节 规范萨满教复兴发展的团体性活动
        一、对萨满的教学、考核与认证
        二、组织恢复萨满教传统祭祀与祈福的习俗
        三、推动多元社会文化活动的萨满教组织
结论
    一、蒙古国社会转型中的萨满教传承与调适
    二、萨满教当代复兴与若干宗教社会问题
    三、蒙古国萨满教研究的学术启示
参考文献
西里尔体及畏兀儿体蒙古文字母的拉丁转写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3)正常高值血压人群血压水平变化对肾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调查研究
    1.1 资料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1.3 随访
        1.1.4 资料收集
        1.1.5 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组
        1.1.6 其他诊断标准
        1.1.7 随访时间和终点事件
        1.1.8 统计学方法
        1.1.9 质量控制
    1.2 结果
        1.2.1 观察对象的一般情况
        1.2.2 不同性别研究对象的基线特征
        1.2.3 不同血压水平变化组肾功能损害的累积发病率
        1.2.4 不同性别血压水平变化肾功能损害的累积发病率
        1.2.5 血压水平变化对肾损害的多因素分析
        1.2.6 男性血压水平变化对肾损害的多因素分析
        1.2.7 女性血压水平变化对肾损害的多因素分析
    1.3 讨论
        1.3.1 研究前景
        1.3.2 正常高值血压检出与累积发病率
        1.3.3 血压水平增高对肾脏损害以尿蛋白增加为主
        1.3.4 血压水平变化影响肾功能的可能机制
        1.3.5 血压水平升高对肾脏损害的影响较大
        1.3.6 本研究的意义
        1.3.7 本研究的局限性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正常高值血压人群血压水平变化对肾功能的研究进展
    2.1 前言
    2.2 血压水平与肾脏功能
        2.2.1 高血压与肾脏损害
        2.2.2 高血压引起肾损害可能的发病机制
        2.2.3 正常高值血压与肾脏功能
    2.3 肾脏损害的影响因素
        2.3.1 年龄、性别对肾功能的影响
        2.3.2 血脂对肾功能的影响
        2.3.3 吸烟和饮酒对肾功能的影响
        2.3.4 糖尿病对肾功能的影响
        2.3.5 体质指数(BMI)对肾功能的影响
        2.3.6 其他因素对肾脏损害的影响
    2.4 eGFR、尿蛋白与肾脏功能
        2.4.1 尿蛋白与肾功能
        2.4.2 eGFR与肾损害
    2.5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A 开滦集团公司员工健康体检表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对胃肠道激素与结肠动力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幽门螺旋杆菌与肠易激综合征关系的临床研究
第二部分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致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动物模型的建立
第三部分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对大鼠胃肠激素与结肠动力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的实验研究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新疆维吾尔族、汉族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及与WNK1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缺血性脑卒中的流行病学
    2 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及危险因素
    3 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
    4 基因遗传多态性和数据库的发展
    5 多基因疾病研究策略概述
    6 目前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研究存在的局限性及策略
    7 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
第一部分 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病例组的纳入标准
        1.3 病例组排除标准
        1.4 对照组纳入及排除标准
        1.5 伦理审查
        1.6 临床资料收集方法
        1.7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
        1.8 缺血性脑卒中TOAST分型
        1.9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WNK1基因多态性与维汉两民族缺血性脑卒中的关联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WNK1-rs11611246位点与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交互作用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请阅表

(6)裸鼠荷人胃癌模型的建立及病理特征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裸鼠荷人胃癌皮下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研究目的
    1.1 对象和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二、裸鼠荷人胃癌皮下移植瘤模型病理学的检测
    研究目的
    2.1 对象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7)龙胆泻肝汤治疗胆腑郁热型慢性鼻—鼻窦炎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缩略词表
引言
1. 实验材料
    1.1 诊断标准
        1.1.1 西医诊断标准
        1.1.2 中医辨证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剔除病例标准
    1.5 脱落病例标准
2. 实验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3. 观测标及检测方法
    3.1 基线资料
    3.2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值
    3.3 治疗前后体征变化,采用Lund-Kennedy内镜黏膜形态评分系统
    3.4 治疗前后鼻腔分泌物IL-8水平的变化
    3.5 治疗前后生存质量的变化,采用SF-36量表、SNOT-20量表、VAS量表
    3.6 疗效性评价标准
    3.7 安全性评价标准
    3.8 不良事件及严重不良事件的的观察
    3.9 统计分析
4. 结果及分析
    4.1 基线资料
        4.1.1 年龄
        4.1.2 病程
    4.2 治疗2周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
    4.3 治疗2周后Lund-Kennedy内镜黏膜形态评分变化
    4.4 治疗2周后鼻腔分泌物IL-8水平变化
    4.5 治疗2周后患者生存质量变化
    4.6 总疗效的比较
    4.7 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5. 讨论
    5.1 胆腑郁热是慢性鼻-鼻窦炎的主要病机之一
    5.2 清泄胆热、利湿通窍是鼻渊的重要治则
    5.3 龙胆泻肝汤组成及方药分析
        5.3.1 龙胆泻肝汤出处及方名解释
        5.3.2 龙胆泻肝汤组成及方解
        5.3.3 龙胆泻肝汤方药功效及主治
    5.4 龙胆泻肝汤治疗胆腑郁热型慢性鼻-鼻窦炎的证候疗效分析
    5.5 龙胆泻肝汤治疗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分析
    5.6 龙胆泻肝汤治疗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鼻腔分泌物IL-8变化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1 现代医学对慢性鼻-鼻窦炎的研究进展
    综述2 中医对慢性鼻-鼻窦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8)补肾活血化痰法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性因子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学有关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发展概述
    1 中医学对AS病因病机研究发展概述
        1.1 历代医家对AS病因病机认识概述
        1.2 罗陆一教授对AS病因病机的认识
    2 抗AS的中医治法研究
    3 抗AS方药研究概述
        3.1 单味中药、中药单体或中药提取物的研究
        3.2 中药复方的研究
        3.3 抗AS专方的研究
        3.4 经方时方的加减运用研究
    4 补肾活血化痰方主要组方中药研究概述
        4.1 制首乌
        4.2 补骨脂
        4.3 怀牛膝
        4.4 三七
        4.5 川芎
        4.6 制半夏
        4.7 石菖蒲
        4.8 黄芪
    5 临床实验研究发展概述
    6 罗陆一教授治疗冠心病经验
    7 中医药抗AS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第二节 现代医学有关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发展概述
    1 AS病因、病机及其与炎症反应的关系研究概述
        1.1 AS病因、病机概述
        1.2 AS与炎症反应关系概述
    2 从AS易损斑块到易损病人的研究发展概述
        2.1 AS易损斑块的研究发展概述
        2.2 易损斑块到易损病人的研究概述
    3 AS斑块炎性标志物的研究发展概述
        3.1 高敏C反应蛋白
        3.2 白介素-18
        3.3 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
        3.4 纤维蛋白原
        3.5 基质金属蛋白酶-9
    4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治疗研究发展概述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冠心病(胸痹心痛)诊断标准
        1.3.1 冠心病西医诊断标准
        1.3.2 胸痹心痛中医病名诊断标准
        1.3.3 胸痹心痛中医证侯的诊断标准
        1.4 主要口服药物
        1.5 主要试剂
        1.6 主要仪器设备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方法
        2.2 病史采集
        2.3 服药方法
        2.4 血样标本采集方法
        2.5 相关指标检测方法
        2.5.1 血脂、脂蛋白、肝肾功检测
        2.5.2 血清炎性因子的检测
        2.6 颈动脉超声检查意义及方法
        2.6.1 检查意义
        2.6.2 具体检查方法
        2.6.3 斑块分型
        2.7 中医临床病情评分及疗效评定方法
        2.7.1 临床病情评分标准
        2.7.2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2.8 结果统计分析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整个研究过程病例剔除情况
        3.2 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3.3 治疗前心绞痛分级、分度情况比较
        3.4 治疗前中医症状积分情况比较
        3.5 治疗前后临床病情评分比较
        3.5.1 心绞痛疗效评分比较
        3.5.2 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3.6 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3.6.1 心绞痛疗效比较
        3.6.2 心电图疗效比较
        3.6.3 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3.7 治疗前后血脂、脂蛋白检测结果比较
        3.8 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检测结果比较
        3.9 治疗前后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比较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主要药物
        1.3 实验动物饲料
        1.4 实验主要试剂
        1.5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方法
        2.2 动物给药方法
        2.3 动物造模方法
        2.4 实验动物血样及病理标本采集方法
        2.4.1 血样采集方法
        2.4.2 病理标本取材方法
        2.5 实验动物观察指标检测方法
        2.5.1 血脂、脂蛋白检测
        2.5.2 血清炎性因子的检测
        2.6 免疫组化相关染色及透射电镜样品制备步骤
        2.6.1 苏木精-伊红染色
        2.6.2 MCP-1免疫组化染色步骤
        2.6.3 MMP-9免疫组化染色步骤
        2.6.4 透射电镜样品制备操作步骤
        2.7 实验结果统计分析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实验家兔意外死亡情况
        3.2 实验家兔体重变化情况
        3.3 血脂、脂蛋白检测结果
        3.4 炎性因子检测结果
        3.4.1 5组实验家兔Fg、hs-CRP值统计结果
        3.4.2 5组实验家兔IL-18、MCP-1、MMP-9 ELISA值统计结果
        3.5 病理形态学观察
        3.5.1 肉眼观察结果
        3.5.2 HE染色光镜观察结果
        3.5.3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3.5.4 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主要中英文对照一览表
附录2 动物实验图片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9)中西医融合过程中中医学的合理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研究综述
        国内研究概况
        国外研究概况
1 关于中医学合理性的界定
    1.1 医学合理性理论的提出
    1.2 中医学合理性的内涵及本质
    1.3 中医学合理性的原则
2 中医学是一门人文特色较浓厚的医学
    2.1 中医学不符合西方科学划界的标准
        2.1.1 中医学的定义特质
        2.1.2 关于科学划界的问题
        2.1.3 中医科学性的判定
    2.2 中医学诞生的天然文化母体——道统文化
        2.2.1 中医学起源的地域特征
        2.2.2 中医学起源的道统——人文文化特征
    2.3 中国哲学特质对中医学方向和目标设定的影响
    2.4 道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思维特质
        2.4.1 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
        2.4.2 模糊与精确
        2.4.3 整体与个体
    2.5 中西文化的发展——平行、冲突与融合
3 中西医融合过程中方法论的互补性
    3.1 内求法——中医学的方法论
        3.1.1 内求法的古成果——经络学说的建立
        3.1.2 古代医哲对内求成果的表述——名可名,非常名
    3.2 内求法的必要性——科学思维中的非逻辑方法
        3.2.1 形象思维
        3.2.2 直觉思维
    3.3 外求法——西医学的方法论
        3.3.1 分析法
        3.3.2 综合法
    3.4 外求法与内求法的辩证关系
        3.4.1 对立关系
        3.4.2 互补关系
4 中医学整体观对构建"后现代医学模式"的启示
    4.1 中医学整体观综述
        4.1.1 世界整体普遍联系统一的物质基础——气
        4.1.2 天人整体观——人与环境的统一
        4.1.3 人体自身是统一的
        4.1.4 人的心身是统一的
    4.2 整体观的价值与医学模式的选择
        4.2.1 中西医思维方式的基本差异
        4.2.2 医学思维方式的未来发展趋势
        4.2.3 关于生物医学模式的反思
        4.2.4 从人的本质属性出发构建“人医学”模式
        4.2.5 中医学朴素的人医学模式对构建后现代人医学模式的价值
结语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64-VCT及多重后处理技术在诊断大肠癌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部分 64-VCT及多重后处理技术在诊断大肠癌中的应用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部分 大肠癌的影像学诊断
    正文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致谢

四、蒙古国人肝脏弥漫性病变的CT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蒙古国社会转型中的萨满教研究[D]. 包海波. 兰州大学, 2021(09)
  • [2]蒙古国中医药发展现状与分析[J]. 赫兰晔,贾小强,李嘉俊,魏竞竞,赵静,许家杰,曹洪欣.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21(01)
  • [3]正常高值血压人群血压水平变化对肾功能的影响[D]. 王猛. 华北理工大学, 2018(01)
  • [4]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对胃肠道激素与结肠动力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D]. 崔凝. 武汉大学, 2017(06)
  • [5]新疆维吾尔族、汉族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及与WNK1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研究[D]. 蔡坚. 新疆医科大学, 2013(02)
  • [6]裸鼠荷人胃癌模型的建立及病理特征探讨[D]. 哈尼. 天津医科大学, 2012(01)
  • [7]龙胆泻肝汤治疗胆腑郁热型慢性鼻—鼻窦炎的随机对照研究[D]. 周立.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2(03)
  • [8]补肾活血化痰法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性因子的干预研究[D]. 张卫斌.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09)
  • [9]中西医融合过程中中医学的合理性研究[D]. 刘永启. 昆明理工大学, 2009(02)
  • [10]64-VCT及多重后处理技术在诊断大肠癌中的应用研究[D]. 董军强. 郑州大学, 2009(02)

标签:;  ;  ;  

蒙古族弥漫性肝脏病变的CT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