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甘肃马鹿导入东北马鹿杂交改良试验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房瑞新,田雪琪,邹晨,董依萌,刘欣,邢秀梅[1](2021)在《马鹿的起源进化与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马鹿是非常重要的物种资源,由于栖息地的流失和人为干扰进行近亲繁殖等导致野生马鹿数量急剧减少,而家养马鹿多经过改良,因此马鹿的纯种数量锐减。对马鹿进行分子遗传学研究不仅可以加深人们对马鹿起源和物种形成的认识,还能帮助开展遗传多样性保护研究。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的迅速发展,马鹿的起源进化研究已发展到全基因组水平,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马鹿的起源进化研究从最初对体态外貌和染色体核型的研究逐渐发展到对DNA序列与生理指标的研究。文章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对马鹿起源进化和遗传多样性方面的研究,从起源时间、起源地和迁徙路线等方面揭示了马鹿的演化历史,介绍了父系、母系和常染色体研究方面分析了马鹿遗传多样性选取的不同分子标记,为进一步揭示马鹿种群的遗传变异、分化情况、迁徙路线和系统发育关系等提供基础信息,同时为马鹿遗传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以及马鹿产业的良性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与参考。
房瑞新[2](2021)在《中国马鹿父系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提出马鹿(Cervus elaphus)在我国广泛分布,属国家二级重点野生保护动物,同时也是重要的特种经济动物。马鹿的起源及遗传多样性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目前还存在很多的争议。关于马鹿遗传多样性和起源进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线粒体基因组和核基因组,基于Y染色体的父系起源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筛选马鹿Y-SNP多态性标记分析,确定马鹿的Y染色体单倍型。以马鹿10个群体(即天山马鹿、阿尔泰马鹿、阿拉善马鹿、青海马鹿、塔里木马鹿、东北马鹿、甘肃马鹿、西藏马鹿、四川马鹿、北美马鹿)的151个个体和鹿王评比大赛中的6个个体共11个群体为研究对象,引入白唇鹿样本为外群,综合分析马鹿的Y染色体遗传变异、谱系地理结构、种群聚类关系及亲缘关系,评估父系类型和遗传多样性,获得以下结果:1)通过对6个马鹿Y-SNPs标记(即SRY、USP9Y、AMELYl、AWELY2、ZFY3和USP9Y)进行测序,对所得序列分析发现,6个基因片段全长5679bp,11个马鹿群体的碱基组成相似,共检测到30个SNP位点。上述6个标记在马鹿上多态性丰富,具有雄性特异性,可用于其父系遗传分析,根据变异位点确定了19种Y染色体单倍型,其中野生马鹿包含17种单倍型。2)野生马鹿群体的单倍型分布中,Hap-15为优势单倍型,频率为29.20%,Hap-1、Hap-3、Hap-8、Hap-13、Hap-14均只包含一个个体,为劣势单倍型。塔里木马鹿具有特有单倍型数目最多。构建的单倍型网络分布图显示17个单倍型可分为2个单倍型组,除塔里木马鹿的部分个体组成单倍型组11外,其余马鹿个体均属于单倍型组I。遗传距离最大的值出现在塔里木马鹿与阿尔泰马鹿中国种群之间,其次为塔里木马鹿与东北马鹿之间,遗传距离里最小的为天山马鹿与东北马鹿之间的距离。系统进化树证实了塔里木马鹿在进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支持金球马鹿东西分类,塔里木马鹿与中国其他马鹿种群属于不同谱系的观点。甘肃马鹿与青海马鹿的亲缘关系较近,东北马鹿与天山马鹿的亲缘关系较近,各马鹿种群之间存在基因交流。3)分析全部马鹿群体确定的单倍型分布发现19种单倍型在马鹿种群间的频率与分布不完全相同,优势单倍型为Hap-15,单倍型频率为26.75%,劣势单倍型为Hap-1、Hap-3、Hap-8、Hap-13、Hap-14、Hap-18和Hap-19,单倍型频率为1.91%。由单倍型确定的2个单倍型组与马鹿各种群的地理分布关联不明显。单倍型网络图结构与野生马鹿群体相似。阿拉善马鹿、青海马鹿、西藏马鹿、四川马鹿、天山马鹿、阿尔泰马鹿、东北马鹿和北美马鹿的部分属于支系Ⅰ,塔里木马鹿、北美马鹿、甘肃马鹿和高产鹿王的部分种群属于支系Ⅱ。4)马鹿的父系遗传多样性总体比较丰富,总的单倍型多样度为0.877,核苷酸多样性为0.00104,野生马鹿种群的单倍型多样性为0.865,核苷酸多样性为0.00099。所研究的1 1个群体中,北美马鹿的单倍型多样性最高(Hd=0.833),其次为阿尔泰马鹿(Hd=0.858)、四川马鹿(Hd=0.800)和高产鹿王(Hd=0.800),天山马鹿的单倍型多样性最低(Hd=0.345),核苷酸多样性最高的是塔里木马鹿(Pi=0.00172),野生马鹿群体中单倍型多样性最高的是阿尔泰马鹿哈萨克种群(Hd=0.824),核苷酸多样性最高的为阿尔泰马鹿中国种群(Pi=0.00067)。依据各省份地区拥有的单倍型及特有单倍型数目情况,综合考古学和地质方面的资料以及马鹿线粒体DNA研究结果,支持塔里木马鹿属于西部谱系的分类原则,与其他马鹿种群之间的遗传距离较远,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5)马鹿各种群的分化程度除甘肃马鹿处于较高水平外,其他种群均为显着分化的水平,父系遗传分化程度较高,无分化程度弱的种群。在11个马鹿种群中,西藏马鹿的分化程度最高,推测由于独特地理环境推动了种群的分化水平提高。计算野生马鹿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程度,发现各群体间分化程度存在差异,均达到显着分化的水平,根据地理位置将野生马鹿种群分为五个地理组,各地理组之间分化显着。6)系统进化树显示野生马鹿种群聚为A和B两大分支,塔里木马鹿的部分个体组成分支B,其他马鹿群体组成A支,其中阿尔泰马鹿、东北马鹿、天山马鹿和阿拉善马鹿的部分个体组成分支Al,甘肃马鹿、阿尔泰马鹿和塔里木马鹿的部分个体聚为分支A2,阿尔泰马鹿和甘肃马鹿的部分个体聚为一小支A3,甘肃马鹿、四川马鹿、青海马鹿、阿拉善马鹿和西藏马鹿的其余个体组成分支A4。将家养群体与野生马鹿群体共同构建系统进化树发现,分支B新增甘肃马鹿、北美马鹿和高产鹿王个体,分支A1新增高产鹿王个体和北美马鹿个体,分支A2新增高产鹿王个体,分支A3新增北美马鹿和东北马鹿个体。上述研究在马鹿中均属于首次发现,有助于全面了解马鹿的种群遗传结构、父系起源、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关系,为进一步了解马鹿进化历程提供遗传学证据,对马鹿资源的保护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了借鉴。
陈敏[3](2018)在《梅花鹿和马鹿杂交后代雄性不育机制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梅花鹿和马鹿都是我国重要的特种经济动物,而梅花鹿与马鹿杂交的后代具有杂种优势,对鹿的养殖业有重要作用,以前的研究认为,梅花鹿与马鹿的杂交后代通常是具有繁殖能力的,然而近些年在一些地区发现了部分杂交F1代的雄性鹿配种会导致所配的母鹿群全部繁殖失败的现象,通过电刺激采精发现有少精子、无精子或者精子畸形的症状,针对这种现象,对吉林省、辽宁省地区部分养鹿场养殖的F1代雄性不育情况进行了调查,并试图通过精细胞观察、生殖激素水平测定、染色体核型分析和与精子形成相关的基因表达情况等方面探讨这些鹿不育的原因。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和睾丸体积测量结合的方法对养殖的梅花鹿和马鹿杂交F1代是否可育展开调查,我们发现,有较少一部分的雄鹿是不育的,不可育的雄鹿精子发生被阻断的阶段不同,说明这些雄鹿不育的原因可能并非一个。通过繁殖季节和非繁殖季节的睾丸细针穿刺的比较,我们认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可以用于鹿的雄性不育的早期诊断。2.通过对繁殖期F1代雄性的血清生殖激素的测定发现,正常生殖的雄鹿和不育雄鹿间血清睾酮、雌二醇、孕酮、催乳素、促黄体激素和催乳素水平都在正常水平范围内,表明这些雄鹿不育的原因与生殖内分泌无关。3.进行染色体铺片后可以看出,梅花鹿和马鹿杂交F1代雄鹿的配子有33或34条染色体,其中有一到两条是中间着丝粒染色体,将雄性不育个体与正常个体的染色体进行比较,没有发现形态畸变及数量异常现象。4.EDEM、SO9、UBE2J1和MSFD14A与精子发生过程的圆形精子细胞到长形精子细胞的转变有关,CREM是调控精原干细胞分化的调控元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技术分析正常杂交雄鹿与不育的杂交鹿发现,与能正常生殖的杂交雄鹿相比,不育的花马杂交鹿的EDEM、SO9、CREM、UBE2J1和MSFD14A的mRNA表达出现了差异。
宋兴超,杨福合,魏海军,杨镒峰,徐超[4](2016)在《甘肃马鹿研究进展及展望》文中指出甘肃马鹿是中国特有马鹿亚种之一,属于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本文根据近年文献资料系统综述了国内在甘肃马鹿生产性能、繁殖技术、饲养管理与疾病、起源进化及遗传多样性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今后甘肃马鹿的研究趋势,为中国甘肃马鹿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及相关科学研究的展开提供理论依据。
苏莹[5](2016)在《马鹿群体Y染色体相关基因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鹿是我国重要的茸鹿资源,野生数量急剧下降,在我国新疆、东北和内蒙古等地均有饲养。本研究利用Y染色体基因片段对8个马鹿群体共345个个体的约8900bp基因片段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马鹿Y染色体的单倍型多样性、马鹿的群体遗传多样性,探讨马鹿群体的父系起源。结果如下:8个马鹿群体Y染色体AMELY、DBY、SRY、ZFY基因扩增片段总长约为8900bp,8个马鹿群体具有相似的碱基组成,A+T碱基含量为64.8%64.9%,G+C碱基含量为35.1%35.2%。赤鹿和清原马鹿核酸歧异度最大(Dxy=0.00386);清原马鹿和天山马鹿核酸歧异度最小(Dxy=0.00047)。赤鹿具有最高的核苷酸多样性(π=0.00177),其次为塔河马鹿(π=0.00176)。赤鹿与其他马鹿群体间遗传距离均最大(D=0.004)发现了85个变异位点,其中,在2334、3284、3680、5110等位置处出现了A-C互换,在160、340、671、4694、6086、7267等位置处出现了A-G互换,在563、625、726、965、2216、2957、5090、5469、8605等位置处出现了C-T互换,在3197、6844等位置处出现了G-T互换,在428、1195等位置处出现了A-T颠换,在984等位置处出现缺失。39个单倍型被定义。东北马鹿存在7个单倍型,塔河马鹿存在9个单倍型,阿尔泰马鹿存在9个单倍型,天山马鹿存在6个单倍型,甘肃马鹿存在4个单倍型,青海马鹿存在3个单倍型,清原马鹿存在17个单倍型,赤鹿具有6个单倍型。单倍型1、3、8、15、34为优势单倍型。单倍型1、3、8、15为几个群体间的共有单倍型,单倍型8、12、13为塔河马鹿与清原马鹿共有,单倍型14、15、16为甘肃马鹿与青海马鹿共有,单倍型34为赤鹿独有。利用Mega 6.0软件对所得到的AMELY、DBY、SRY、ZFY基因片段序列进行分析发现,AMELY基因片段存在的变异位点最多47个,单倍型多样性最丰富,而DBY、SRY、ZFY基因片段存在变异位点相对较少。将所得到Y染色体基因片段进行分析,发现了85个变异位点,定义了39个单倍型。其中,塔河马鹿、清原马鹿,赤鹿均具有自己独特的单倍型;塔河和清原两种马鹿之间存在共有单倍型,甘肃和青海两个马鹿之间存在共享单倍型。构建NJ和ML分子系统发育树发现这八个马鹿群体共存在5个分支,青海马鹿、清原马鹿、阿尔泰马鹿、甘肃马鹿、塔河马鹿、东北马鹿、天山马鹿聚为一类;构成支系Ⅰ和支系Ⅱ。甘肃马鹿和青海马鹿聚为支系Ⅲ,塔河马鹿与清原马鹿聚为支系Ⅳ,赤鹿聚为支系Ⅴ。赤鹿自成一系与其他马鹿群体间不存在基因交流;塔河马鹿、甘肃马鹿与其他马鹿之间可能存在基因交流。利用Y染色体的不同基因片段分别分析马鹿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关于马鹿群体间的遗传距离AMELY、SRY、ZFY 3个基因片段的结果相一致,赤鹿与其他种群间差异明显。而DBY基因的结果略有差异,塔河马鹿与其余马鹿间的遗传距离较大,其他马鹿间的遗传距离均较近,差异不明显,塔河马鹿与其他种群间差异明显。为更准确的描述8个马鹿群体间的遗传关系,将4个Y染色体基因片段序列整合在一起,结果显示赤鹿与其他马鹿群体间遗传距离相对较远,而其他马鹿群体间的遗传距离较近,赤鹿具有最高的核苷酸多样性,其次为塔河马鹿,该结果同时也是对单基因分析结果的综合,由此认为多基因片段综合分析的结果更为准确。利用Y染色体基因探讨了塔河马鹿单倍型特性并研究其与产茸性状之间的关系,对Y染色体AMELY、DBY、SRY、ZFY基因片段进行了分析,AMELY基因定义了5个单倍型;DBY基因共定义了5个单倍型,SRY基因定义了2个单倍型,ZFY基因定义了4个单倍型。利用SAS9.3软件分析单倍型与产茸量之间的关系:发现ZFY基因对产茸性状有一定的影响(P<0.2),其中单倍型2和单倍型3的影响显着。
周璨林[6](2015)在《天山马鹿种群数量,遗传结构,家域及系统发育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马鹿(Cervus elaphus)属偶蹄目鹿科鹿亚科,又名红鹿、赤鹿、白臀鹿,马鹿由梅花鹿分化而来,与梅花鹿亲缘关系非常近,在自然条件下可与梅花鹿杂交延续后代。天山马鹿是天山山脉体型最大的哺乳动物,在生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天山生态中的旗舰动物,被中国政府定为Ⅱ级保护动物,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其定为LC级(无危级)。本研究为了获得天山马鹿喀拉乌成山种群数量,并评估不同种群数量统计方法之间的差异。2010-2011年利用样带法,粪堆计数法以及非损伤性标记重捕法对喀拉乌成山的天山马鹿种群数量进行研究,发现样线法估计的种群数量最低,仅为1.316-1.656头/km2;而非损伤性标记重捕法获得的种群数量最高,为2.075-3.11头/km2;粪堆计数法获得的数据居中,为1.422-2.844头/km2,说明不同的方法之间很难具有可比性。由于过去长期以来使用样线法统计种群数量,因此该方法适合做种群数量的动态分析;而粪堆计数法由于简便适合种群数量的快速统计;非损伤性标记重捕法由于人为误差小且无伦理问题,符合动物福利在一次调查中能够同时获得多组数据,因此成为未来种群数量研究的趋势。为探讨不同状态的公路对大型哺乳动物种内遗传分化的影响,本研究分别采集天山山脉省道110、203、303公路两侧的天山马鹿粪便样本,其中省道110没有完全将栖息地割裂,省道203和303则将栖息地割裂但是省道203属于废弃道路,而省道303则正在使用。使用5种微卫星进行个体识别后利用Arlequin3.11进行遗传距离、基因多样性、杂合度等情况。结果:研究发现5种微卫星均具有很好的多态性,五地区中松树塘与寒气沟、白石头的遗传距离最远,并且松树塘的杂合度、基因型数量均最低;小西沟和白杨沟之间遗传距离为负值,杂合度、基因型数量无差异。结果表明公路对栖息地的分割状态不同,会导致种群的遗传情况改变。当公路仅深入栖息地没有将栖息地割裂时,公路两旁种群无差异;当栖息地被公路完全隔绝则该栖息地内杂合度、基因型数量降低;公路的使用状态对临近种群的隔绝效果有影响,使用中的公路隔绝效果强而废弃旧公路隔绝效果依然存在,建议将废弃公路拆除方便动物迁徙交流防止种群退化。利用5对微卫星排除喀拉乌成山的小渠子、白杨沟地区,哈密东天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白石头、松树塘、寒气沟地区的重复马鹿粪便,使用BMC1009作为内对照利用SRY基因进行性别分辨来源的鉴定,同时利用粪便形态的长宽比做粪便来源的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基因扩增法获得的天山马鹿雌雄比结果是1.78:1-2.89:1,粪便形态鉴定的结果是1.62:1-2.40:1,两种方法获得的结果无统计学差异,说明通过粪便形态可以作为性别判断的方式可行。基因扩增以及形态学研究,都表明寒气沟的性别比最低,提示该地区的种群性别比不稳定。使用收集粪便时的GPS数据,利用Arcview GIS3.2软件的home range analysis模块计算雌雄马鹿冬季家域范围,分别是1.24-1.71和1.02-1.57 km2,雌雄性家域范围差异不大。这种家域范围是由于冬季马鹿食物减少,主要在林地边的人工林采食嫩枝造成的。为了掌握东、西天山马鹿的遗传结构差异和系统发生关系,本研究利用CTAB法提取6个不同采样点的471份新鲜天山马鹿粪便样本,并鉴定出其中273个个体,使用聚类分析,系统进化等方法分别对线粒体的细胞色素b、控制区和核基因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西天山马鹿控制区的单倍型之间的系统发生有明显的区别,细胞色素b的系统发生也与控制区结果一致;东、西天山马鹿细胞色素b的差异百分比达到1.1%;而且通过细胞色素b和控制区与其他亚种数据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东西天山马鹿的遗传差异大于部分亚种之间的差异;细胞色素b的系统发生分析结果表明,东天山马鹿种群与克里米亚33000-42000年前的化石序列接近,处于同一个进化分支,而西天山种群数据与北美种群接近在一个进化分支上;Network分析也显示,东西天山马鹿的细胞色素b差异明显;微卫星的贝叶斯分析表明寒气沟、松树塘、白石头与伊犁、白杨沟、小渠子的天山马鹿具有明显差异,属于两个不同的聚类群;这些结果与天山的地理划分相吻合。结论:遗传分析表明东、西天山马鹿之间的遗传差异明显。
赵列平[7](2013)在《茸鹿经济杂交及提高生产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茸鹿养殖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中国茸鹿养殖以梅花鹿为主,较低的生产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鹿业发展的瓶颈。经济杂交作为增加动物养殖效益的重要手段,在提高动物生产性能方面凸显优势。为快速提高梅花鹿的生产性能,形成竞争优势,适应国际鹿业市场全球化发展趋势,本研究应用人工输精技术进行茸鹿的经济杂交并测定杂交后代生产性能,为茸鹿经济杂交生产应用提供技术参数依据,为中国鹿业经营方式转变提供新思路。研究结果表明,梅花鹿人工输精受胎率主要受输精方法、输精时间、输精次数与鹿体膘情因素影响。东北梅花鹿与天山马鹿三种形式经济杂交(即花马F1、马花F1、花马花F2)中,用天山马鹿(♂)改良东北梅花鹿(♀)最好,且以F1代效果最佳。具体表现为:花×马杂交F1较东北梅花鹿生长发育快,杂交F1到14月龄时,体重、体高、体长、胸围基本接近成年梅花鹿的体重和体尺,成年体重200-250kg,远远超过梅花鹿体重;花×马杂交F1脱盘(破桃)日期明显早于亲本,茸生长天数间于双亲之间,杂交F1二茬再生茸产量高,茸型好。花×马杂交F1代初角~三锯鲜茸产量平均单产为3.79kg,茸型分为花茸型、马茸型和中间型三种,花茸型占72%,马茸型占8%,中间型20%。经济效益上,花×马杂交F1公鹿(初角~三锯)鹿茸产值年均赢利3272.2元/头,是东北梅花鹿(母本)的9.51倍,是天山马鹿(父本)的9.48倍。除此之外,通过配套以难产预防技术、仔鹿人工哺乳技术、杂交仔鹿断奶技术和早期补饲技术,可有效提高杂交鹿的生产性能。
卢文林,李秀峰[8](2010)在《中国鹿类动物遗传相关试验分析研究简述》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国内学者对中国鹿类动物与遗传相关的试验研究的基本情况,涉及血液蛋白等分析、性状相关分析、染色体和线粒体相关分析等方面,对各项内容的总体及各项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部分研究成果进行概述,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熊建杰[9](2010)在《西北地区4个中国特有鹿种的微卫星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科学的评价、保护和利用中国特有鹿种资源,本试验利用微卫星DNA标记技术,从鹿的近缘物种——牛的微卫星位点中筛选20对引物,对西北4个中国特有鹿种,即甘肃马鹿、阿拉善马鹿、青海马鹿、白唇鹿,以及对照鹿种——东北梅花鹿共152份样本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结论如下:1. 20对引物中,14对引物有扩增产物。共检测到111个等位基因,其中包括27个特有等位基因。在哈-温平衡检验中,甘肃马鹿、阿拉善马鹿、青海马鹿、白唇鹿中分别有2个、5个、1个、2个位点符合哈-温平衡,而梅花鹿所有位点均不符合哈-温平衡。中性检验分析中,有9个位点属于中性位点。2.甘肃马鹿、阿拉善马鹿、青海马鹿、白唇鹿和梅花鹿群体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523、0.365、0.554、0.320、0.390,期望杂合度分别(He)为0.580、0.446、0.614、0.397、0.501,Shannon信息指数(I)分别为1.109、0.819、1.176、0.694、0.966;有效等位基因数(Ne)分别为2.884、2.251、3.066、1.967、2.523。3. 3个马鹿群体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163,83.7%的遗传变异是由群体内遗传多态现象引起,16.3%来自群体间的差异;群体间配对固定指数(Fst)分析结果是其均处于中度分化状态,其中甘肃马鹿与青海马鹿的分化程度最低。在5个鹿群体固定指数分析中,Fis、Fit均为正值,说明群体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近交现象。4. 3个马鹿群体的基因流(Nm)均大于1,甘肃马鹿和青海马鹿的基因流最大,为2.301。5个鹿群体的基因流(Nm)总体比较,3个马鹿群体与白唇鹿、梅花鹿的基因流(Nm)均小于1。5.在3个马鹿群体的Nei’s遗传距离(Da)分析中,甘肃马鹿与青海马鹿的遗传距离最小,青海马鹿与阿拉善马鹿的遗传距离最大;5个鹿群体的Nei’s遗传距离(Da)则表现为,马鹿与白唇鹿的遗传距离最小,与梅花鹿的遗传距离最大。在遗传聚类分析中,甘肃马鹿与青海马鹿首先聚为一类,再与阿拉善马鹿聚合成为第一集团;马鹿集团与白唇鹿聚合后,再与梅花鹿聚合。
査代明[10](2010)在《基于线粒体DNA序列的鹿产品分子检测》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鹿产品大多为名贵中药材,且我国历代本草和现代药典均把梅花鹿或马鹿的产品列为正品。由于鹿产品价格昂贵,市场上屡见用伪劣产品来冒充名贵的鹿产品,因此对鹿产品进行质量检测非常有意义。目前,利用mtDNA序列检测鹿产品的方法大多为PCR-RFLP法、序列分析法和物种特异性PCR法,虽然这些方法能够有效地应用于鹿产品的检测,但是由于冒充鹿产品的动物源性成分较多,利用这些方法来检测鹿产品显得有些复杂且周期较长,因此有必要设计一套更加简单、快捷的方法。本文首先对抗凝血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进行了改进,并且对传统酚-氯仿法也做了修改。改进后的抗凝血基因组DNA提取法具有无毒、成本低、产率较高、操作简单、整个过程不到1 h等优点;修改后的酚-氯仿法更适合于微量鹿产品的基因组DNA提取。其次,利用GenBank数据库中鹿科动物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设计了可覆盖鹿科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序列的引物,利用这些引物对东北梅花鹿、东北马鹿和塔里木马鹿的线粒体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并将注释完全的序列提交到GenBank数据库,同时对这些序列进行了分析,最后联合GenBank数据库中的鹿科动物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Clustal X 1.83软件序列比对后,利用MEGA 4.0软件对梅花鹿、马鹿和赤鹿进行了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梅花鹿存在3个明显的支系,即中国种群(大陆和台湾)、日本南部种群和日本北部种群,且大陆梅花鹿与日本南部梅花鹿的亲缘关系更近,日本梅花鹿分化为南、北两个种群,至少通过两个大陆桥在晚更新世从亚洲大陆迁徙至日本,台湾梅花鹿可能已达到了种的水平;Cervus elaphus起源于中亚,向东、西两个方向分化,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物种即马鹿(亚洲-北美种群)和赤鹿(欧洲种群),马鹿与梅花鹿的亲缘关系更近,塔里木马鹿是赤鹿的祖先;梅花鹿和马鹿有最近的共同祖先,与赤鹿的祖先在中亚地区分别向东、西两个方向迁徙进化,最终向东分化为梅花鹿和马鹿,向西分化为赤鹿。最后,利用本文测定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以及GenBank数据库中的鹿科动物、猪、牛、羊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采用Bioedit 7.0.9.0软件进行序列比对,根据种内具有保守性、种间具有特异性的原则选择合适的区域,利用Oligo 6.0软件设计物种特异性引物。结果设计出了梅花鹿、马鹿、塔里木马鹿、赤鹿、驯鹿和牛特异性引物,并联合文献中的猪、羊、鸡特异性引物,建立了两套Multiplex PCR方法,能够从鹿科动物和常见家养动物两个方面对各类鹿产品进行检测,达到了稳定、可靠、周期短、成本低廉的效果;设计出了水鹿特异性引物,建立了水鹿特异性PCR方法,能够对水鹿进行特异性检测。
二、甘肃马鹿导入东北马鹿杂交改良试验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甘肃马鹿导入东北马鹿杂交改良试验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马鹿的起源进化与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马鹿的起源进化 |
1.1 马鹿的起源时间 |
1.2 马鹿的起源地 |
1.3 马鹿的分化与扩散路线 |
1.3.1 欧洲马鹿的分化与扩散 |
1.3.2 中国马鹿的分化与扩散 |
2 马鹿的遗传多样性 |
2.1 基于常染色体的分子标记 |
2.1.1 微卫星标记 |
2.1.2 SNP标记 |
2.2 母系遗传标记 |
2.2.1 Cytb基因 |
2.2.2 D-loop区 |
2.2.3 12S rRNA和16S rRNA |
2.3 父系遗传标记 |
2.3.1 SRY基因 |
2.3.2 AMELY基因 |
2.3.3 DBY基因 |
2.3.4 Usp9y基因 |
2.3.5 ZFY基因 |
3 小 结 |
(2)中国马鹿父系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马鹿资源分布及地理现状 |
1.2 马鹿分子遗传多样性及起源研究进展 |
1.2.1 研究方法 |
1.2.2 母系遗传标记线粒体DNA |
1.2.3 父系遗传标记Y染色体 |
1.3 马鹿起源进化研究进展 |
1.3.1 起源时间 |
1.3.2 起源地 |
1.3.3 分化与扩散路线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样品采集 |
2.2 基因组DNA的提取 |
2.2.1 试剂与仪器 |
2.2.2 基因组DNA的提取与检测 |
2.3 PCR扩增与测序 |
2.3.1 引物设计与合成 |
2.3.2 扩增与测序 |
2.4 数据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基因组DNA检测结果 |
3.2 种群单倍型与遗传多样性分析 |
3.2.1 马鹿种群6个基因片段碱基组成 |
3.2.2 核苷酸与多态性分析 |
3.3 马鹿野生种群Y染色体序列分析 |
3.3.1 基于Y染色体的单倍型频率及分布 |
3.3.2 基于Y染色体的单倍型网络图 |
3.3.3 基于Y染色体的遗传距离分析 |
3.3.4 基于Y染色体的系统进化树 |
3.3.5 野生马鹿群体的父系遗传分析 |
3.4 马鹿种群Y染色体序列分析 |
3.4.1 马鹿种群Y染色体的单倍型频率及分布 |
3.4.2 基于Y染色体的单倍型多样性 |
3.4.3 基于Y染色体的遗传距离分析 |
3.4.4 基于Y染色体的马鹿单倍型网络图 |
3.4.5 基于Y染色体的分子系统进化树 |
3.4.6 马鹿种群间的遗传进化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讨论 |
4.1 马鹿的父系遗传多样性 |
4.2 马鹿的父系遗传分化 |
4.3 马鹿的系统发育关系及父系类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件 |
(3)梅花鹿和马鹿杂交后代雄性不育机制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哺乳动物雄性不育的研究进展 |
1.1.1 精子发生、发育过程及调节机制研究进展 |
1.1.2 哺乳动物雄性不育及其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
1.1.3 哺乳动物远缘杂交与雄性不育的研究进展 |
1.1.4 哺乳动物雄性不育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1.2 梅花鹿和马鹿的杂交及其对繁殖的影响研究进展 |
1.2.1 梅花鹿和马鹿的杂交研究 |
1.2.2 杂交对繁殖性能影响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和目的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目的意义 |
第二章 细针穿刺及形态学的方法调查雄性杂交鹿是否可育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动物 |
2.1.2 主要实验试剂 |
2.1.3 主要实验仪器 |
2.1.4 细针穿刺 |
2.1.5 吉姆萨染色 |
2.1.6 睾丸体积的测量 |
2.2 结果 |
2.3 讨论 |
第三章 杂交鹿生殖激素水平的检测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动物 |
3.1.2 主要实验试剂 |
3.1.3 主要实验仪器 |
3.1.4 采集雄鹿静脉血 |
3.1.5 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激素含量 |
3.2 结果 |
3.3 讨论 |
第四章 染色体检查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动物 |
4.1.2 主要实验试剂 |
4.1.3 主要实验仪器 |
4.1.4 细针穿刺 |
4.1.5 染色体制片 |
4.1.6 核型分析 |
4.2 结果 |
4.3 讨论 |
第五章 分子生物学检测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动物 |
5.1.2 主要实验试剂 |
5.1.3 主要实验仪器 |
5.1.4 细针穿刺 |
5.1.5 RNA提取及cDNA合成 |
5.1.6 qPCR |
5.2 结果 |
5.3 讨论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马鹿群体Y染色体相关基因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马鹿分类与资源现状 |
1.2 动物Y染色体概述 |
1.3 Y染色体遗传多样性及研究现状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利用Y染色体基因分析马鹿的遗传多样性 |
2.1 材料和方法 |
2.2 基因组DNA的提取 |
2.3 DNA浓度及纯度检测 |
2.4 引物设计与合成 |
2.5 PCR扩增 |
2.6 PCR反应产物检测 |
2.7 序列分析 |
2.8 结果与分析 |
2.9 讨论 |
2.10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利用Y染色体基因分析塔河马鹿单倍型特性及其与产茸量之间的关系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基因组DNA的提取 |
3.3 引物设计与合成 |
3.4 PCR扩增 |
3.5 序列分析 |
3.6 结果与分析 |
3.7 讨论 |
3.8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天山马鹿种群数量,遗传结构,家域及系统发育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马鹿的演化与种系发生研究进展 |
1.1.1 马鹿的形态学分类 |
1.1.2 遗传方法对马鹿的系统分化研究 |
1.1.3 今后马鹿分类的研究方向 |
1.2 野生动物粪便研究进展 |
1.2.1 序言 |
1.2.2 食性分析 |
1.2.2.1 食物残渣观察法 |
1.2.2.2 同位素分析法 |
1.2.2.3 植物表皮的烷类蜡质分析法 |
1.2.2.4 近红外反射光谱法 |
1.2.2.5 DNA条形码技术 |
1.2.3 寄生虫研究 |
1.2.4 种群数量研究 |
1.2.4.1 粪堆计数法 |
1.2.4.2 非损伤标记重捕法 |
1.2.5 家域研究 |
1.2.6 群体遗传学研究 |
1.2.7 粪便研究现状总结 |
1.3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三种方法对天山马鹿喀拉乌成山种群数量的比较 |
2.1 序言 |
2.2 研究地区概况 |
2.3 材料与方法 |
2.3.1 样线法 |
2.3.2 粪便样品采集 |
2.3.3 基于非损伤性标志重捕法统计种群数量 |
2.3.3.1 提取粪便样品DNA |
2.3.4 马鹿个体识别与非损伤性标记重捕 |
2.3.5 粪堆计数法推算动物的绝对丰富度 |
2.4 结果 |
2.4.1 样线法统计种群数量 |
2.4.2 基于非损伤性标志重捕法统计种群数量 |
2.4.3 粪堆计数法统计种群数量 |
2.5 讨论 |
2.6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公路对天山马鹿种内遗传分化的影响 |
3.1 序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0 研究地点交通情况 |
3.2.1 样品收集与DNA提取 |
3.2.2 微卫星扩增与个体识别 |
3.2.3 个体识别 |
3.2.4 通过SRY基因进行性别鉴定 |
3.2.5 数据分析 |
3.3 结果 |
3.3.1 马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
3.4 讨论 |
3.5 建议与展望 |
3.6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非损伤技术对马鹿种群性别比与冬季家域的研究 |
4.0 序言 |
4.1 地理情况介绍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粪便样品收集与DNA提取 |
4.2.2 微卫星扩增与马鹿个体识别 |
4.2.2.1 微卫星扩增 |
4.2.2.2 马鹿个体识别 |
4.2.3 性别鉴定 |
4.2.3.1 通过粪便形态 |
4.2.3.2 通过SRY基因 |
4.2.4 个体家域计算 |
4.3 结果 |
4.3.1 个体识别 |
4.3.2 性别鉴定 |
4.3.2.1 通过PCR结果判定马鹿性别 |
4.3.2.2 利用粪便形态判定马鹿性别 |
4.3.3 家域面积 |
4.4 分析与讨论 |
4.4.1 天山马鹿东天山森林种群的性别比 |
4.4.2 家域面积 |
4.5 结论 |
4.6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中国境内东、西天山采样点之间的马鹿种群的遗传差异 |
5.1 序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样品收集与DNA提取 |
5.2.2 微卫星扩增与个体识别 |
5.2.3 线粒体测序 |
5.2.3.1 控制区(Control region) |
5.2.3.2 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 |
5.2.4 数据分析 |
5.3 结果 |
5.3.1 遗传分化 |
5.3.2 系统地理模式 |
5.3.3 AMOVA分析 |
5.3.4 系统发生分析 |
5.4 讨论 |
5.4.1 天山马鹿的遗传特征 |
5.4.2 天山马鹿遗传分化 |
5.5 结论 |
5.6 参考文献 |
附录 1:本研究获得的控制区序列 |
附录 2:本研究获得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7)茸鹿经济杂交及提高生产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章 国内外鹿业发展形势 |
1.1 养鹿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
1.2 世界鹿业发展形势 |
1.3 中国鹿业发展形势 |
第2章 茸鹿经济杂交利用研究进展 |
2.1 经济杂交概念 |
2.2 茸鹿经济杂交利用的理论依据 |
2.3 茸鹿经济杂交在国外的应用情况 |
2.4 茸鹿经济杂交在国内的应用情况 |
第3章 国内外鹿人工授精技术研究进展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1章 人工输精技术在茸鹿经济杂交中的应用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2章 梅花鹿与马鹿经济杂交后代生长发育情况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3章 茸鹿经济杂交后代产茸性能观测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4章 花×马杂交 F1代的外貌形态与主要性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3 小结 |
第5章 茸鹿杂交后代饲养管理方法的建立及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西北地区4个中国特有鹿种的微卫星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鹿资源概述 |
1.1.1 鹿的生物学分类 |
1.1.2 中国的鹿品种资源简介 |
1.1.3 中国鹿科动物的驯养历史和经济价值 |
1.2 试验鹿种简介 |
1.2.1 马鹿 |
1.2.2 白唇鹿 |
1.2.3 梅花鹿 |
1.3 微卫星遗传标记简介 |
1.3.1 微卫星DNA 简介 |
1.3.2 微卫星标记的优点 |
1.3.3 微卫星标记在动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1.4 微卫星标记在鹿类动物遗传育种中的研究进展 |
1.4.1 构建物种的遗传连锁图 |
1.4.2 QTL 的连锁分析 |
1.4.3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及遗传关系的分析 |
1.4.4 评估遗传多样性 |
1.4.5 家系鉴定 |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对象 |
2.1.2 微卫星引物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1.4 主要试剂及配置方法 |
2.2 试验方法 |
2.2.1 样本采集及保存 |
2.2.2 血液DNA 的提取 |
2.2.3 DNA 提取质量的检测 |
2.2.4 微卫星DNA 的PCR 扩增 |
2.2.5 PCR 扩增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
2.2.6 PCR 扩增产物聚丙烯酰胺非变性凝胶电泳检测 |
2.2.7 聚丙烯酰胺凝胶的银染及显色 |
2.3 统计分析 |
2.3.1 群体内遗传变异参数 |
2.3.2 群体间遗传关系参数 |
2.3.3 使用软件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基因组DNA 琼脂糖检测 |
2.4.2 PCR 扩增产物琼脂糖检测 |
2.4.3 微卫星位点电泳检测 |
2.4.4 等位基因数目和等位基因频率 |
2.4.5 群体内的遗传变异检测结果 |
2.4.6 群体间的遗传关系分析 |
2.5 讨论 |
2.5.1 关于采样过程对遗传多样性参数的影响 |
2.5.2 关于微卫星位点选择的分析 |
2.5.3 关于5 个鹿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
2.5.4 关于群体内遗传变异的分析 |
2.5.5 关于群体间遗传分化和基因流的分析 |
2.5.6 关于5 个鹿群体的群体结构的分析 |
第三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基于线粒体DNA序列的鹿产品分子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鹿产品概况 |
1.2 开展动物物种鉴定的必要性 |
1.3 基于线粒体DNA 序列鉴定动物物种研究进展 |
1.3.1 PCR-RFLP(PCR-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
1.3.2 物种特异性PCR(Species-specific PCR) |
1.3.3 序列分析(Sequence Analysis) |
1.3.4 Real-Time PCR |
1.3.5 多重PCR(Multiplex PCR) |
1.3.6 PCR-SSCP(PCR-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 |
1.3.7 其他方法 |
1.3.8 鉴定方法的比较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因组DNA 的提取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样品 |
2.1.2 主要试剂及来源 |
2.1.3 主要实验设备及来源 |
2.1.4 常用溶液及试剂的配制 |
2.1.5 抗凝血基因组DNA 的提取 |
2.1.6 血块及组织基因组DNA 的提取 |
2.1.7 基因组DNA 的质量评估 |
2.2 结果和讨论 |
2.2.1 DNA 表征 |
2.2.2 PCR 扩增 |
2.2.3 基因组DNA 的酶切反应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三种鹿科动物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定及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样品 |
3.1.2 主要试剂及来源 |
3.1.3 主要实验设备及来源 |
3.1.4 引物设计及最佳退火温度的设定 |
3.1.5 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定及分析 |
3.2 结果 |
3.2.1 PCR 结果 |
3.2.2 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总长和碱基组成 |
3.2.3 线粒体基因定位 |
3.2.4 系统进化分析 |
3.3 讨论 |
3.3.1 梅花鹿的系统进化关系 |
3.3.2 Cervus elaphus 的系统进化关系 |
3.3.3 梅花鹿、马鹿和赤鹿的系统进化关系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鹿产品分子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样品 |
4.1.2 主要试剂及来源 |
4.1.3 主要实验设备及来源 |
4.1.4 物种特异性引物的设计和筛选 |
4.1.5 最佳反应条件的设定 |
4.1.6 单一PCR 实验 |
4.1.7 序列测定 |
4.1.8 多重PCR 实验 |
4.1.9 多重PCR 的有效性 |
4.1.10 多重PCR 的灵敏性 |
4.1.11 鹿产品的检测 |
4.2 结果 |
4.2.1 单一PCR |
4.2.2 测序结果 |
4.2.3 多重PCR |
4.2.4 多重PCR 的有效性 |
4.2.5 多重PCR 的灵敏性 |
4.2.6 鹿产品的检测结果 |
4.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详细摘要 |
四、甘肃马鹿导入东北马鹿杂交改良试验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马鹿的起源进化与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J]. 房瑞新,田雪琪,邹晨,董依萌,刘欣,邢秀梅. 中国畜牧兽医, 2021(12)
- [2]中国马鹿父系遗传多样性分析[D]. 房瑞新.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3]梅花鹿和马鹿杂交后代雄性不育机制的初步研究[D]. 陈敏.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12)
- [4]甘肃马鹿研究进展及展望[A]. 宋兴超,杨福合,魏海军,杨镒峰,徐超. “十二五” 鹿科学研究进展, 2016
- [5]马鹿群体Y染色体相关基因遗传多样性分析[D]. 苏莹. 吉林农业大学, 2016(02)
- [6]天山马鹿种群数量,遗传结构,家域及系统发育关系研究[D]. 周璨林. 新疆大学, 2015(03)
- [7]茸鹿经济杂交及提高生产性能的研究[D]. 赵列平. 吉林大学, 2013(04)
- [8]中国鹿类动物遗传相关试验分析研究简述[J]. 卢文林,李秀峰. 生物技术通报, 2010(12)
- [9]西北地区4个中国特有鹿种的微卫星遗传多样性研究[D]. 熊建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11)
- [10]基于线粒体DNA序列的鹿产品分子检测[D]. 査代明. 江苏科技大学,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