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淋巴囊减压治疗梅尼埃病2例报告

内淋巴囊减压治疗梅尼埃病2例报告

一、内淋巴囊减压术治疗梅尼埃病二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李斌,赵荣祥,唐旭霞[1](2018)在《手术治疗耳鸣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耳鸣是耳科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耳鸣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缺乏统一的结论,国内外学者提出的理论都不能将耳鸣的全部发病机制解释清楚。耳鸣的临床分类较为混乱,目前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其分为主观性耳鸣和客观性耳鸣。两种耳鸣的发病机制有很大差异,其最大的区别在于主观性耳鸣只能患者自己感知到,而他人不能感知,客观性耳鸣则患者和他人都可以感知到。由于其发病机制大相径庭,故治疗方法也迥异。耳鸣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分

刘强[2](2018)在《加味泽泻汤治疗老年梅尼埃病(痰浊上蒙型)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梅尼埃病急性期主要表现为旋转性眩晕,多伴剧烈恶心、呕吐、行走困难等症状,容易导致跌倒、骨折等严重后果,是临床多发病、难治病。国内外暂无统一治疗方案,西药多以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利尿、镇静等对症药物治疗为主,疗效欠佳。本次研究主要观察加味泽泻汤治疗老年梅尼埃病(痰浊上蒙型)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指标,期望为老年梅尼埃病患者提供一种新的中医辨治思路和方药组合,同时为中医进一步研究和治疗老年梅尼埃病患者奠定临床基础。方法:1.本课题采用单盲随机对照研究,运用奇偶随机法将72例老年梅尼埃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观察组给予加味泽泻汤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14天。2.在治疗前、治疗后分别用中医证候评分表、眩晕障碍量表(DHI)、视觉模拟评分表(VAS)对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评分,并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1.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前组间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93.93%、80.64%,组间综合疗效比较,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组间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差异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组间比较,DH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组间比较,DHI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比较,DHI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治疗后组间对比,眩晕、耳闷VAS评分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耳鸣、听力下降VAS评分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泽泻汤治疗老年梅尼埃病(痰浊上蒙型)疗效显着,其改善眩晕、耳闷等症状效果优于甲磺酸倍他司汀片,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可为临床治疗梅尼埃病提供一种新的辨治思路和方药选择。

赵丹[3](2016)在《9.4T磁共振成像活体内动态观察豚鼠耳蜗内淋巴液》文中指出目的研究豚鼠耳蜗结构在9.4特斯拉试验用磁共振成像系统中的成像特点,观察造影剂不同时间点在内耳中的分布情况,找出内耳增强显影的最佳时间,同时了解钆喷酸葡胺在内耳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探讨使用造影剂后能否在磁共振成像中区分豚鼠的内外淋巴液,为内耳疾病的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选用5只白化豚鼠在9.4T磁共振成像系统中进行内耳扫描,随后右侧颈内静脉注射钆喷酸葡胺(3ml/kg),分别于注射后10分钟,30分钟,60分钟,90分钟,120分钟进行内耳磁共振扫描,观察注射前及注射后不同时间段内耳内外淋巴液成像的变化特点。使用Image J软件对耳蜗的底转、第二转、第三转和顶转四个部位不同时间点的磁共振图像灰度值进行提取,绘制静脉注射造影剂后不同时间点耳蜗各部位磁共振图像灰度变化曲线图,从而可以得出造影剂在不同时间点耳蜗内的分布情况。结果:注射造影剂前磁共振成像仅能显示耳蜗及前庭轮廓,不能辨别内、外淋巴液,经静内静脉注射的造影剂钆只进入鼓阶和前庭阶,而不进入中阶,从而可以区分耳蜗内外淋巴液。注射造影剂后10分钟耳蜗前庭在T1像上即有增强,注射30分钟和60分钟后耳蜗各阶显像逐渐增强,90分钟时耳蜗、前庭、半规管均充分显影,可以清晰分辨出内外淋巴液,120分钟时图像显影较90分钟时无明显增强。造影剂进入内耳各部位的速度和量不等,在一定时间内内耳各部位的造影剂分布变化均呈现持续上升的过程;造影剂在内耳各个部位的分布是不均匀,耳蜗底转造影剂量最多,蜗顶最少,存在浓度梯度。结论:用钆喷酸葡胺增强的高分辨磁共振成像系统可以清晰区分出豚鼠内外淋巴液,静脉注射钆造影剂后90分钟为磁共振内耳增强显影的最佳观察时间,使用钆造影剂的磁共振成像为内淋巴积水的病理改变提供了影像学诊断依据,通过磁共振成像可以间接研究钆喷酸葡胺在内耳的代谢特点,为梅尼埃等内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条件。

林秉华[4](2015)在《针灸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的文献之取穴规律》文中指出目的:美尼尔氏综合征(Meniere’s syndrome简称为MS)主要病理变化为内耳耳蜗膜性迷路水肿,是常见多发病,临床以发作性眩晕、耳鸣、耳聋和耳胀满感为主要症状。目前由于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西医尚无有效疗法,且西药毒副作用较大而手术治疗具伤害性。M S属于中医“眩晕”范畴,自古累积了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应用涤痰、熄风、补虚等原则,在疗效上已有一定的水平。特别是针灸治法,具有疗效快、施治简便、无毒副作用、不受空间限制及易为患者接受等优点,受到国内外的高度重视,目前,M S已是WHO公布推广的43种针灸主治病症之一。但治疗本病的针灸处方见仁见智,而以针灸医治M S的现代临床文献可谓汗牛充栋,故本研究设定目标在从合格文献的治疗穴位中理出取穴规律,提出高效的治疗用穴,以提供临床参考。方法:本研究将CNKI数据库内1980.1-2014.4间的相关文献,经由设定纳入与排除标准,先采电子方式检索,一、“眩晕”关键词全文检索,结果中检索“针灸治疗”,结果中再检索“美尼尔症”;二、以“美尼尔症”检索,结果中检索“针灸”;三、检索“眩晕”,结果中检索“针灸治疗”,结果中再检索“内耳眩晕”;四、以“美尼尔”+“针灸”+“内耳”关键词全文检索。再经人工阅览所得,剔除重复与不合格篇章。逐篇阅读时选择传统纪录及计算方法:先将文献编号,在各出现的穴位上记入文献之编号,并在各篇编号上标记病例数、及施作方法,统计总数及依递减方式列表。此外为一窥穴位间关联性,提取出现频率五次及以上的体穴,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22做阶层丛集分析,透过近似性矩阵及以欧基里德直线距离平方作为区间,计算其凝聚顺序找出群组内连结关系,画出穴位平均连结树状图,归类治疗用穴的君臣佐使。成果:检索出55篇合格文献,其中13篇分证型,42篇不分证型。整理结果,一、不分证型采体穴者共计46个穴位,而以督脉、阳经经脉的穴位及特定穴占多数。前五个高频次穴位为:百会、内关、太冲、足三里、风池。头针频次最高的为晕听区;耳针前五个高频穴位:神门、。肾、内耳、皮质下、脾。二、分证型的前五个高频穴各为:肝阳上亢型,太冲、风池、百会、三阴交、足三里:脾气虚弱型,百会、足三里、风池、内关、关元:痰浊中阻型,丰隆、百会、足三里、内关、风池;肾阴亏虚型,百会、风池、三阴交、太溪、足三里:肾阳亏虚型,足三里、三阴交、风池、百会、肾俞。高频体穴经丛集分析得出第一群组:百会;第二群组:内关、太冲、足三里、风池;第三群组:印堂、翳风、听宫、三阴交、听会、太阳、率谷、丰隆。第二群组又可分两小组:内关;太冲、足三里、风池。第三群组分为:印堂;翳风、听宫、三阴交、听会、太阳、率谷、丰隆。结论:治疗MS的针灸处方以百会、足三里、风池为无论有无分证型的最常用基本穴,临床时再随证加减配穴,最高配穴率为,肝阳亢加太冲、三阴交,脾气虚加内关、关元,痰浊中阻加丰隆、内关,肾阳虚加三阴交、肾俞,肾阴虚加三阴交、太溪。以头针治疗则常取晕听区,耳针以神门、肾、内耳等穴最常见。由丛集分析看到百会为治疗主穴为君,内关、太冲、足三里、风池为臣穴,印堂、翳风、听宫、三阴交、听会、太阳、率谷、丰隆则为佐使。从选穴分布发现明显具备经络辨证的思维,最常采用特定穴,特别是交会穴与五俞穴。局部穴以头部穴位选用最多,且大多数穴位归属于阳经或统督阳经之脉。尤以单灸百会穴临床实践案例最多见,同时从高频各穴位穴性可知MS多为虚症,尤以阳虚为主。而单用头针与耳针疗法,其在临近病灶处持续刺激作用下,亦有令人惊艳的疗效,惟篇数较少,尚待今后临床执行者累积更多经验。

孙文青,谢南屏,郭梦和,黄以乐[5](2009)在《梅尼埃病两种内淋巴囊手术方式的远期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评估与比较内淋巴囊乳突腔分流术(EMS)和内淋巴囊减压术(ESD)治疗梅尼埃病(MD)的远期疗效。方法:1994-06-2007-07采用内淋巴囊手术治疗原诊断为MD的患者59例,其中EMS34例,ESD25例,选择诊断符合MD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标准,术后2年以上、随访资料完整的23例24耳(分流术12例13耳,减压术11例11耳)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EMS组12例13耳,随访3~14年,眩晕A级完全控制者9耳,B级基本控制4耳;ESD组11例11耳,随访2~14年,术后眩晕A级8耳,B级2耳,C级1耳。EMS组听力B级1耳(7.7%),C级6耳,D级6耳;ESD组听力B级2耳(18.2%),C级4耳,D级5耳。2组眩晕控制和听力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EMS和ESD都是治疗MD的有效方法,对眩晕症状的控制效果满意,临床分期中晚期患者仍有疗效。

李艳青,梁辉,马兆鑫,李明[6](2009)在《耳鸣的手术治疗现状》文中研究说明

田广永[7](2008)在《内镜辅助下经乳突侧颅底手术入路的临床解剖学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和目的:随着显微技术、影像技术、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颅底外科成为研究的热点。该部位解剖结构复杂,视野暴露困难,对手术操作技能要求比较高。所以对该部位手术入路的选择至关重要,选择较优的手术入路既能够较好地暴露病变又能够减少手术中对正常组织结构的损伤。对该部位的手术入路选择要求在利于清除病变的同时不断向功能保留与恢复方面发展。手术显微镜能提供良好的照明和高质量的放大图像,但也有其局限性。术者只能观察物镜轴线正前方的解剖结构,隐蔽部位的手术操作有困难,或成为手术视野的死角,有时需要人为切开或切除正常的结构,对术后功能的恢复造成影响。内镜正是在此要求下应运而生,在安全、准确和有效地去除病变基础上,能减少创伤,保护功能。内镜技术在侧颅底手术方面,开始应用于内耳道、脑桥小脑角、岩尖区及颈静脉孔部位病变的治疗。由于镜头的方向及镜头与解剖结构之间的距离改变,会使所看到解剖结构的位置、形态及影像的放大倍数发生改变。另外内镜下缺乏立体感,没有后视功能会增加手术的危险和并发症的机会,更需要手术者了解手术野的立体空间结构。近年来,虽然对颅底的显微解剖报道较多,但是多数是限于传统的解剖学研究,不能够很好地结合内镜手术过程进行解剖观测。手术过程中手术医生一般也不可能去测量各个结构之间的距离,也不一定能够将所有的标志性结构全部暴露,需要手术者熟练掌握手术野的每一个结构的内镜下解剖特点及内镜手术入路中的重要解剖标志。本课题目的是应用在尸体标本上模拟手术入路的方法,探讨内镜辅助下经乳突颈静脉球部位手术入路、内镜辅助下经迷路下入路切除岩尖病变、内镜辅助下乙状窦前及乙状窦后手术入路下的解剖结构特点和临床操作特点,并探讨了上述手术入路的适用范围以及在手术入路中内淋巴囊的保护措施,为临床手术开展起指导作用。面神经与前庭蜗神经是侧颅底部位手术时遇到的重要结构,手术过程中容易受到损伤,所以本课题重点探讨颞骨内面神经的定位方法,以及内耳道内神经的走行与连接的关系,为临床手术中保护面神经、听神经功能提供理论指导。应用标本解剖、CT影像技术及血管铸型技术探讨颈静脉球的形态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探讨其分类标准以及不同类型对手术入路的影响。为临床影像诊断及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1.应用15例(30侧)成人头颅标本,模拟内镜辅助下经乳突颈静脉球部位手术,观察手术入路中主要结构及颈静脉球部位的暴露情况。2.对60例成人(120侧)颈静脉球部位的多层螺旋CT扫描图像进行分析,结合30例颞骨标本解剖及6例血管铸型标本,观察其形态特点及与周围结构的位置关系。以鼓室内侧壁作虚拟一矢状平面,在该平面上分别以鼓室的后壁、下壁切线为坐标轴(X轴、Y轴)在矢状面上将该部位划分为4个象限,根据颈静脉球顶的位置在该平面上的投影所在象限进行统计分型,分别为Ⅰ、Ⅱ、Ⅲ、Ⅳ4型,再根据每型在该平面的内侧或外侧分成亚型。在标本上模拟经乳突部位的手术入路,观察各型颈静脉球对手术入路的影响。3.应用13例(26侧)经10%福尔马林固定之成人头部湿标本,2例(4侧)新鲜成人头部标本在内镜下分别模拟乙状窦前入路与乙状窦后入路操作。对比观察两手术入路下的解剖学结构特点,测量相关数据。4.应用10例20侧10%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头部湿标本,显微镜下模拟乙状窦前-迷路后入路手术方法解剖前庭导水管外口及内淋巴囊的位置。观察手术操作对内淋巴囊及前庭导水管外口的影响。5.(1)应用30例干颞骨标本依次测量颈内动脉膝部到面神经管垂直段的距离、面神经管到岩尖的距离以及颈内动脉膝部到颞骨岩部后面的距离,并在干颞骨标本上面磨出该手术路径。(2)应用临床60例颞骨多层螺旋CT检查扫描数据,通过重建技术在不同平面来观测颞骨岩部主要结构,观察迷路下岩尖入路中的结构特点,颞骨岩部气房的特点,测量面神经垂直段到颈内动脉膝部的距离,面神经管垂直段到岩尖的距离;颈内动脉膝部到岩部后面的距离,与标本组进行比较。(3)应用10例(20侧)经10%福尔马林固定之成人尸头湿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模拟迷路下入路切除岩尖气房,分别测量后半规管的最低点到颈静脉球最高点的骨板之间的距离,面神经管垂直段和乙状窦骨板之间的距离。在以上标本上观察手术入路中的主要解剖学标志。6.在手术显微镜下对30例成人颞骨标本的内耳道内神经进行显微解剖,观察神经走行关系、面神经与前庭神经之间的吻合关系及耳蜗神经与前庭神经之间的吻合关系。7.应用30例颞骨标本(包括新鲜标本6例)模拟乳突根治术,面隐窝入路手术,面神经减压手术,对28例外伤性面瘫临床病例行面神经减压手术,观察面神经与外半规管及面神经隐窝外侧气房等周围结构的关系。结果:1.30例标本中,颈静脉球到面神经垂直段的距离:(3.58±1.33)mm;颈静脉球前壁到面神经垂直段的距离:(5.07±2.93)mm;颈静脉球顶到后半规管距离:(4.68±3.47)mm。33%(10例)颈静脉球顶位于鼓室下方,面神经垂直段前方;40%(12例)位于面神经垂直段内侧鼓室后方,面神经位于颈静脉球顶部的中间位置;17%(5例)位于鼓室和面神经后;7%(2例)位于面神经及鼓室底壁内侧接近内耳道下壁;3%(1例)突入到鼓室内。应用内镜能够在面神经垂直段后暴露颈静脉球部位,清楚地显示颈静脉球内侧壁的后组脑神经与血管,并且能够显示脑神经出颅进入颈静脉球的部位。2.颈静脉球主要有平坦型和突起型。象限分类:CT影像组:Ⅰ型9%(11例)、Ⅱ型53%(63例)、Ⅲ型21%(25例)、Ⅳ型17%(21例);标本组:Ⅰ型3%(1例)、Ⅱ型37%(11例)、Ⅲ型27%(8例)、Ⅳ型33%(10例)。每型都可以分成亚型,不同类型可以影响不同的手术入路。3.乙状窦前入路中内耳道后唇、三叉神经、迷走神经距离骨窗口前缘的距离分别为(14.04±3.56)mm、(28.62±1.62)mm、(12.53±4.11)mm。乙状窦后入路中3者距离骨窗口前缘的距离分别为(28.66±3.78)mm、(42.06±2.42)mm、(33.16±4.71)mm。乙状窦后入路至脑桥小脑角结构的距离大于乙状窦前入路至脑桥小角结构的距离。内镜与颞骨岩部后面的角度在乙状窦前入路接近平行,在乙状窦后入路角度(24.83±2.02)°。在两入路中内镜下解剖结构的位置关系有所不同。4.前庭导水管外口在乳突腔面投影在后半规管后下的最大距离为3mm,均在外半规管延长线的下方。20例标本中内淋巴囊的位置:Ⅰ型12例;Ⅱ型7例;Ⅲ型1例,内淋巴囊尾端可越过乙状窦。5.(1)干颞骨标本及影像测量:面神经管垂直段到颈内动脉膝部距离分别为(13.26±1.66)mm,(14.45±1.73)mm;面神经管垂直段到岩尖的距离分别为(34.48±1.07)mm,(34.42±2.03)mm;颈内动脉膝部到岩部后面的距离分别为(9.68±1.53)mm,(11.70±1.38)mm。(2)60例颞骨CT扫描图象显示,乳突气化情况分类:气化型55%(33例);板障型:13.3%(8例);硬化型:1.7%(1例);混合型:30%(18例)。岩尖气化分类:Ⅰ型(气化良好):11.7%(7例);Ⅱ型(混合型):53%(32例);Ⅲ型无气化:35%(21例)。52%(31例)颈静脉球与后半规管、耳蜗及内耳道之间有操作空间,48%(29例)颈静脉球接近后半规管、耳蜗或内耳道。(3)模拟手术标本能够完成迷路下手术入路的13例。面神经管垂直段中点到乙状窦前壁距离为(6.42±2.65)mm;后半规管骨管到颈静脉球距离为(5.76±3.38)mm。6.(1)30例颞骨标本中,37%(11例)面神经在内耳道内一直在前上位置;63%(19例)面神经从内耳道底至内耳道口过程中均有围绕前庭神蜗经纵轴不同程度的向前下旋转,旋转范围大致在30°-90°之间,旋转的方向与耳蜗旋转的方向相同。(2)30例标本中,17%(5例)标本没有发现前庭神经与面神经吻合支;83%(25例)面神经与前庭神经之间存在吻合支,并且形态和数目存在差异。67%(16例)吻合支在接近内耳道口部位;33%(8例)吻合支在接近内耳道底的外1/3的内耳道内,吻合支直径在0.5-1.0mm之间。(3)30例标本中,80%(24例)存在前庭耳蜗神经吻合支,在内耳道底部位,其中43%(13例)是一些刷状的神经纤维束直接进入球囊,50%(15例)在内耳道底部位有横行的吻合支,7%(2例)标本可以看到有多个吻合支,部分为两种形式共存,仅在内耳道中间有吻合支者3%(1例);20%(6例)标本没有发现有明显前庭耳蜗神经吻合。7.砧骨短突的末端作一平行于外半规管的延长线,再以外半规管中后1/3部位于二腹肌嵴前端作一延长线,两线交点即为面神经锥段所在。在外半规管中后1/3交点下方(1.70±0.33)mm,面隐窝外侧气房的后上方也可定位面神经锥段。锥段向下与二腹肌嵴前端连线可以定位面神经垂直段。面隐窝外侧气房可以帮助定位面神经与面神经隐窝,面神经周围血管丛颜色改变能帮助定位面神经。前庭窗上缘与匙突根部上缘连线为面神经水平段骨管的下缘,膝状神经节位于其延长线上匙突前约(2.84±0.23)mm。沿膝状神经节向内后可定位面神经迷路段。结论:1.内镜辅助下经乳突入路切除颈静脉球部位病变,损伤较小,利于保留面听功能及后组脑神经功能。2.应用象限法对颈静脉球位置分型,简单明确,有立体感,方便影像学描述和术前设计手术方案。3.骨窗口至主要结构的距离在内镜下乙状窦前入路较乙状窦后入路近,有利于内镜操作;乙状窦前入路利于处理小脑腹侧病变,适合与幕上入路或颅中窝入路联合;乙状窦后入路利于观察岩锥后面的结构。4.了解前庭导水管及内淋巴囊的具体位置并根据其位置设计切口利于保护内淋巴囊的结构完整和保护听力,利于术后关闭硬脑膜切口。5.经迷路下入路手术切除岩尖病变能够保护外耳道、耳蜗、迷路不受损伤,保存听力,是一个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手术途径。6.在内耳道内,神经走行关系及神经之间的吻合均存在着个体差异。熟悉这些关系利于手术中保护神经功能,利于探讨面神经、前庭及耳蜗疾病之间的关系。7.面神经隐窝外侧气房以及面神经周围血管丛颜色改变利于术中准确和快速定位面神经。主要创新点:1.通过对内镜辅助下经乳突颈静脉球部位手术入路的观测,明确了内镜辅助下经乳突颈静脉球部位手术入路视野范围、解剖结构特点以及神经血管之间结构关系,有助于临床上对该部位病变的清除。2.明确了内镜辅助下迷路下岩尖病变清除的适应证,解剖结构特点,以及手术前对该手术入路的选择指标,该部位病变的手术治疗具有临床指导作用。3.通过内镜下乙状窦前入路及乙状窦后入路的比较研究,明确了两种手术入路的优缺点,手术适用范围,对临床具有指导作用。4.探讨了内淋巴囊与乙状窦的关系,内淋巴囊裂在乳突腔面的投影范围,对该部位手术入路中内淋巴囊的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5.通过解剖及影像学研究,首次探讨了颈静脉球的立体分型标准和方法,对临床影像诊断,以及术前制定手术方案具有指导意义。6.探讨了面神经隐窝外侧气房及面神经管周围的血管网颜色改变对面神经定位的意义,为临床面神经的定位提供了简便方法。7.对内耳道内的神经走行关系,以及神经之间的连接关系进行了研究,利于手术中面、听功能的保护,为揭示临床一些疾病病因提供理论基础。

张天振,张庆泉,朱爱梅,宋西成,张杰,邢建平,王锡温,栾建刚[8](2007)在《内淋巴囊引流术18例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庆泉,张杰,栾建刚,邢建平[9](2003)在《显微镜下内淋巴囊引流术治疗梅尼埃病(附12例报告)》文中指出目的 探讨内淋巴囊引流术治疗梅尼埃病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12例梅尼埃病的病人行显微镜下内淋巴囊引流术,并进行了术后随访。结果 随访结果表明,按疗效评定标准,A级3例;B级5例;C级3例;D级1例。有效率91.67%。结论 内淋巴囊引流术是治疗梅尼埃病的有效的保留听力的手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常秀华[10](2001)在《内淋巴囊减压术治疗梅尼埃病二例报告》文中研究说明

二、内淋巴囊减压术治疗梅尼埃病二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淋巴囊减压术治疗梅尼埃病二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手术治疗耳鸣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观性耳鸣的手术治疗
    1.1 中耳手术治疗
    1.2 鼓室神经丛切除
    1.3 迷路切除术、耳蜗神经切断术及内淋巴囊减压术
    1.4 前庭蜗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
    1.5 人工耳蜗植入
    1.6 听神经瘤切除术
2 客观性耳鸣的手术治疗
3 结语

(2)加味泽泻汤治疗老年梅尼埃病(痰浊上蒙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与说明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与方法
    2 研究对象
    3 分组方法
    4 治疗方案
    5 观察指标
    6 疗效评定标准
    7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8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课题的创新点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中医对梅尼埃病的认识
    现代医学对梅尼埃病的认识
    参考文献
附录
患者知情同意书
学位期间发表文章及获奖情况
致谢

(3)9.4T磁共振成像活体内动态观察豚鼠耳蜗内淋巴液(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动物
    2 器械和试剂
    3 解剖结构
    4 外科手术过程
    5 磁共振扫描
    6 磁共振图像分析
    7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磁共振图像扫描结果
    2 图像灰度值提取结果((?)±s)
讨论
    1 内淋巴积水与临床
    2 内淋巴积水的检查与诊断
    3 内淋巴积水动物模型的磁共振成像特点
    4 内淋巴积水相关疾病的治疗
    5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突发性耳聋与内淋巴积水
    参考文献

(4)针灸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的文献之取穴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美尼尔氏综合征的西医诊断与治疗
        一、病因病理与症状
        二、西医治疗——药物和手术
    第二节 美尼尔氏综合征的中医诊断与治疗
        一、中医典籍的眩晕
        二、中医如何治眩晕
第二章 针灸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的文献之取穴规律
    第一节 文献检索
        一、文献的来源
        二、纳入与排除标准
        三、检索策略
        四、检索结果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结果
        一、方法
        二、结果
第三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耳鸣的手术治疗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观性耳鸣和手术治疗
    1.1 鼓室神经丛切断术
    1.2 中耳手术
    1.3 内淋巴囊减压术、迷路切除术以及耳蜗神经切断术
    1.4 桥小脑角显微血管减压术 (Jannetta手术)
    1.5 人工耳蜗植入
    1.6 听神经瘤切除术
    1.7 丘脑内侧核团显微切除技术
    1.8 下颌关节及咀嚼器官的手术
2 客观性耳鸣 (他觉性耳鸣)

(7)内镜辅助下经乳突侧颅底手术入路的临床解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内镜辅助下经乳突颈静脉球手术入路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1.1 内镜辅助下经乳突颈静脉球手术入路的解剖学特点
        1.1.1 材料与方法
        1.1.2 结果
        1.1.3 讨论
    1.2 颈静脉球形态学分类及其对手术入路的影响研究
        1.2.1 材料与方法
        1.2.2 结果
        1.2.3 讨论
第二部分 内镜辅助下经乳突脑桥小脑角手术入路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2.1 内镜辅助下乙状窦前-后入路的临床解剖学比较研究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结果
        2.1.3 讨论
    2.2 乙状窦前-迷路后入路中内淋巴囊保护的研究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
        2.2.3 讨论
第三部分 内镜辅助下经迷路下切除岩尖病变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部分 颞骨内面神经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4.1 内耳道内神经间吻合及位置关系的显微解剖研究
        4.1.1 材料与方法
        4.1.2 结果
        4.1.3 讨论
    4.2 颞骨手术相关面神经定位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4.2.1 材料与方法
        4.2.2 结果
        4.2.3 讨论
全文小结
综述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研究生毕业论文统计学审稿证明

(8)内淋巴囊引流术18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手术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内淋巴囊引流术的适应证
    3.2 手术中注意的问题
    3.3 手术方式的选择
    3.4 夹形硅胶的制作、应用及手术效果

四、内淋巴囊减压术治疗梅尼埃病二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手术治疗耳鸣进展[J]. 李斌,赵荣祥,唐旭霞.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09)
  • [2]加味泽泻汤治疗老年梅尼埃病(痰浊上蒙型)临床观察[D]. 刘强. 云南中医学院, 2018(11)
  • [3]9.4T磁共振成像活体内动态观察豚鼠耳蜗内淋巴液[D]. 赵丹. 安徽医科大学, 2016(10)
  • [4]针灸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的文献之取穴规律[D]. 林秉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12)
  • [5]梅尼埃病两种内淋巴囊手术方式的远期疗效观察[J]. 孙文青,谢南屏,郭梦和,黄以乐.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9(22)
  • [6]耳鸣的手术治疗现状[J]. 李艳青,梁辉,马兆鑫,李明.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09(05)
  • [7]内镜辅助下经乳突侧颅底手术入路的临床解剖学研究[D]. 田广永. 南方医科大学, 2008(05)
  • [8]内淋巴囊引流术18例报告[J]. 张天振,张庆泉,朱爱梅,宋西成,张杰,邢建平,王锡温,栾建刚.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7(16)
  • [9]显微镜下内淋巴囊引流术治疗梅尼埃病(附12例报告)[J]. 张庆泉,张杰,栾建刚,邢建平.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03(03)
  • [10]内淋巴囊减压术治疗梅尼埃病二例报告[J]. 常秀华. 中国厂矿医学, 2001(06)

标签:;  ;  ;  ;  ;  

内淋巴囊减压治疗梅尼埃病2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