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抛石挤淤地基承载力的试验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白杰,陈宇冰,郭小龙[1](2021)在《厚层淤泥质软基抛石挤淤变形规律及工程应用》文中认为以在建的赛城湖南岸绿道工程为依托,针对厚层淤泥质软基处治问题,采用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对不同因素作用下抛石挤淤路基沉降变形规律进行了研究,进而提出厚层淤泥质软基抛石挤淤施工技术,并通过工程试验进行了应用。结果表明:随着软基深度增大,路基沉降显着增大,而随着挤淤体厚度增大,路基沉降明显的减小。提高抛石体弹性模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路基沉降,但由于下卧软基的原因,其对路基沉降的控制作用有限,因此,对于厚层淤泥质软基,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抛石深度。预压可有效减小路基沉降,但随着预压时间增长,对沉降的减小作用逐渐减弱,因此,考虑工期因素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预压时间。工程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抛石挤淤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小路基沉降,对于厚层淤泥质软基是一种高效、经济的处治方法。
周肖灿,张金香[2](2021)在《抛石挤淤在建筑淤泥质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抛石挤淤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淤泥质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具有施工方便、工艺简单、加强效果明显的优点。通过建筑工程实例,介绍了采用抛石挤淤进行建筑淤泥质软土地基处理的过程,为抛石挤淤在建筑淤泥质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尹金星,周龙旭[3](2019)在《抛石挤淤结合强夯法在引堤工程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抛石挤淤是防波堤、护岸、围堤等港口工程中较为常用的一种软基处理方法,但其工后沉降较大,沉降周期较长。对于工后沉降有较高要求的工程需要对抛石挤淤进行二次处理。本文以某电厂的引堤工程为例,详细阐述了抛石挤淤结合强夯的施工工艺、质量控制,检测方法,并通过对强夯处理区域与未进行强夯处理区域工后沉降的对比分析,论证了抛石挤淤结合强夯能有效减小工后沉降,满足对工后沉降要求较高的地基处理。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张星星[4](2019)在《公路软土地基处理及沉降分析》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高等级公路建设规模不断扩张。在道路修建期间,由于道路沿线较长,其跨越地层较为复杂多变,不可避免会遇到软土地基。由于软土形成的特殊性,其常常处存在深厚土层,在施工期间,必须按照要求及规范正确处理,若对软土地基处理不恰当,极大可能会导致路基产生不均匀沉降甚至失稳现象,致使道路路面出现裂缝及坍塌的可能性,降低道路的安全可靠性。高质量处理软土地基,很大程度上提高路基的承载力,同时也为建成后道路的安全运营提供了重要保障。基于国内外研究现状,对软土的特性以及常用处理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并对施工技术和施工成本进行简单对比分析;分析软土地基的变形机理、规律及沉降过程;依托武安市公路建设中软土地基的处理,通过PLAXIS有限元软件对施工过程进行模拟,并分析不同因素对地基沉降的影响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基于武安市公路建设项目,对抛石挤淤路段采用PLAXIS有限元进行模拟,数值模拟结果和实际监测结果基本吻合;(2)通过有限元PLAXIS对未做处理和抛石挤淤处理进行模拟分析,结果显示:抛石挤淤处理后,地基沉降量、水平位移以及空隙水压力均减小,有效地改善了地基承载力,加快地基固结;(3)基于有限元PLAXIS,对不同影响因素的分析。对抛石体的厚度、宽度、模量及粘聚力进行分析,分析结果为:厚度对沉降量影响较大,宽度次之,模量和粘聚力影响较小,甚至可以忽略;对淤泥的模量、厚度及渗透系数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淤泥模量越大,路基沉降量越小;淤泥厚度越大,路基的沉降量就越大;二者对路基沉降量影响程度很大,而淤泥的渗透系数对路基沉降量的影响因素较小;对路基填土的高度及填筑速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填土高度对路基的沉降量影响很大,路基的填筑速度对沉降量影响较小;改变不同的坡度,在路基高度较小的前提下,沉降变化值较小。
张溯[5](2019)在《延安北过境线路基拓宽差异沉降特性及控制标准研究》文中认为“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推进国省道提质升级和瓶颈路段建设的要求,而在原有旧路的基础上拓宽改造是缓解交通压力、节省建设投资和缩短建设周期的很好的工程措施。已有的道路改扩建工程建设经验表明,若新旧路基结合处处治不当以及拓宽地基处理不合理,将会导致新老路基差异沉降过大而造成路面纵向裂缝,严重影响公路的正常使用,究其原因还是路基拓宽差异沉降特性分析以及控制标准问题没有得到合理解决,造成地基处理的方式和处理程度没有依据可循。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依托延安北过境线改建工程,运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路段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路基拓宽差异沉降特性、路基拓宽差异沉降控制标准和湿软地基处理方式合理性展开分析研究。首先,对依托工程监测路段现场监测方案进行详细介绍,取拓宽路基填土进行抗剪强度室内试验。然后,结合延安北过境线拓宽工程实际,建立单侧拓宽路基FLAC 3D计算模型,探讨了路基拓宽高度、路基拓宽宽度、老路基边坡台阶开挖尺寸、设置路基挡土墙对新旧路基差异沉降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手段分析了新地基模量、新路基模量和新路基重度对新旧路基差异沉降和水平位移的影响程度。再次,建立新老路基、新老地基以及路面结构为整体的计算模型,通过变换土基的力学参数使新老路基顶面获得不同的差异沉降值,来模拟新老路基在运营过程中的工后沉降,进而分析路面各结构层内部的附加应力响应。从路面结构性要求出发,在只考虑路面材料极限拉应力时,得到拓宽侧路面容许最大差异沉降量46.1mm和相应的容许变坡率0.44%;在只考虑路面材料疲劳效应时,得到拓宽侧路面容许最大差异沉降量16.3mm和相应的容许变坡率0.15%;在综合考虑路面材料极限拉应力和疲劳效应组合时,得到拓宽侧路面容许最大差异沉降量28mm和相应的容许变坡率0.266%,最后对差异沉降控制标准分为4级。最后,对水泥土搅拌桩和抛石挤淤处治湿软地基拓宽路段进行了长达一年的监测并进行数据分析,对这两种地基处治方法的工程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基于建立的拓宽侧路面差异沉降控制标准,对水泥土搅拌桩处治湿软地基进行优化设计。
徐海波[6](2019)在《抛石挤淤施工技术研究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归纳分析,阐述了抛石挤淤技术的基本原理、施工工艺以及研究现状,指出了淤泥开挖施工控制、抛石厚度、抛石填料对挤淤效果的影响等亟需解决的问题。
曾昊[7](2019)在《南益高速公路软基处治方案设计与现场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进一步寻找适用于洞庭湖平原地区的软土地基处治方式,选用了南县至益阳高速公路北段的软土地基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地质构造的复杂性、软基处理深度、施工的简易性和经济性。从排水固结法(塑料排水板)、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等五种方案中,选取较为合适的水泥土搅拌桩和PHC预应力管桩复合地基作为该软土地基的处治方案。论述了南益高速公路北段的软基处理和桩基选型的思路、复合地基设计参数、施工工艺,并对处治过后的地基分别进行钻芯试验和低应变试验,通过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保证两种处治方式的成桩质量能够对增强地基承载力、减少地基沉降起到预期作用。最后对两种处治方式下的软土地基进行静载荷试验,在得出经过理论计算印证的试验结果后,根据试验结果以及施工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两种处治方式的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方面来选出较为适合洞庭湖平原地区软土地基的处治方式。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按照相关规范对依托工程的4170根水泥土搅拌桩和408根PHC预应力管庄复合地基进行了静载荷试验,并对两种方案的施工质量、施工工艺、经济性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前者在经济性方面具有优势,但后者加固效果更为显着,得出了应针对实际的地质情况,合理结合两种处治方式最为经济、科学的结论。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成果如下:(1)通过对岩土层进行的原位试验与岩土试样的室内试验,得到了处理路段中分布较广的软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以及岩土层的天然地基承载力。(2)据工程勘测地质报告与相关案例经验,对软基处治方案进行分析、必选,从五种处治方案中选择了技术相对成熟、经济成本较低的水泥土搅拌桩和工期较短、处治效果明显的PHC预应力管桩复合地基两种处治方式。(3)分析原位试验与室内试验所得数据,确定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与PHC预应力管桩复合地基的设计参数,并分别对他们的承载力与沉降进行计算,将计算结果与现场静载荷试验相印证用试验结果来证明理论计算的正确性,同时可用理论计算得出的相关结论来帮助完善现场试验。(4)根据“建筑地基检测技术规范”(JGJ 340—2015)等规范对47根水泥土搅拌及238根PHC预应力管桩进行钻芯试验与低应变试验,确保桩身质量满足设计要求,为后续静载荷试验的准确性提供保证。(5)从施工工艺、施工质量、经济性三个角度出发分析两种处治方式的特点与优势,得出了应当根据实地情况,科学的采用多种处治方法相结合的处理方案为最佳软基处治方式的结论,为如何灵活、合理的使用软基处治方式处理软土地基提供了一些经验与案例。
刘修荣[8](2018)在《深圳沿海地区河道治理工程软基处理》文中认为介绍深圳沿海地区茅洲河流域河道治理工程软基处理。茅洲河流域(宝安片区)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施工过程中遇到淤泥质土、淤泥、冲填土等,在处理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进度、质量以及成本分别选用抛石挤淤、高压旋喷桩以及水泥搅拌桩等方式进行加固,取得了较好的加固效果。
顾素恩[9](2018)在《复杂环境下场地形成工程中地基处理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城镇化的大力发展,面临着建设用地需求集中释放的压力。为了增加建设用地的供给,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各种形式的“场地形成”活动,而场地形成工程往往遇到复杂环境条件下的地基处理问题。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南京浦口开发区场地形成工程,对复杂环境条件下“场地形成”的概念、类型及特点,控制指标与标准,地基处理方法的选择与应用,以及场地形成中主要处理方法抛石挤淤联合强夯的设计计算与工程实践应用等五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在分析大量工程实例的基础上,明确“场地形成”的概念,将场地形成工程划分为三种类型:围填海造地工程、大面积不良地基改造、平山造地工程,并总结其特点;提出以场地标高、地基承载力、地基沉降为“场地形成”的控制指标,并明确其确定方式;分析总结场地形成工程中地基处理的特点,拟定其地基处理方法的确定流程;提出场地形成工程的实施流程,以此指导工程实践。(2)针对场地形成地基处理工程中主要采用的抛石挤淤联合强夯方法,通过理论分析,研究其加固机理、有效挤淤深度、加固断面形态、设计计算等,其加固机理主要作用为抛石挤淤置换、动力(挤淤)置换及动力密实;提出抛石挤淤联合强夯法填筑体高度修正公式及总回填高度公式;推测出抛石挤淤联合强夯作用下填筑体断面形态。(3)针对场地形成地基处理工程中抛石挤淤联合强夯法,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其变形、应力应变关系、加固断面形态、有效挤淤深度、塑性区的发展情况等进行分析,得出抛填体的底面会形成一“扁平锅底”的形状,抛填体挤入淤泥内的深度最大为1.622m,淤泥壅起的最大高度为0.671m,强夯单击的填筑体顶面中心点夯沉量为1.003m,形成类似如“强夯置换”所形成的夯坑,并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抛石挤淤联合强夯法填筑高度与下沉深度关系公式的合理性。(4)结合南京市浦口开发区场地形成工程,分析场地形成概念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并根据现场条件,进行抛石挤淤联合强夯法处理设计。
付秀艳,薛皓辰[10](2018)在《基于有限元模拟的抛石挤淤沉降控制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连云港地区纵七路抛石挤淤加固软基工程为例,采用有限元方法对比分析不处理直接填筑路基、抛石挤淤处理后填筑路基、抛石挤淤+反压护道处理后填筑路基3种工况下的沉降控制效果,结果显示抛石挤淤工法能显着降低工后沉降,反压护道的沉降控制效果不明显;分析抛石挤淤的加固机理主要为置换体的人工硬壳层效应及加速排水。
二、抛石挤淤地基承载力的试验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抛石挤淤地基承载力的试验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厚层淤泥质软基抛石挤淤变形规律及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
1 工程概况 |
2 基于数值模拟的路基沉降变形规律 |
2.1 计算模型及参数 |
2.2 计算结果分析 |
(1) 抛石挤淤深度对变形的影响 |
(2) 淤泥深度对变形的影响 |
(3) 预压时间对路基变形的影响 |
3 淤泥质软基抛石挤淤施工工艺 |
3.1 施工参数 |
3.2 抛石挤淤施工工艺 |
(1) 施工准备 |
(2) 试验段施工 |
(3) 施工工顺 |
3.3 抛石挤淤施工要点 |
(1) 测量放样 |
(2) 厚层淤泥稀释 |
(3) 抛石 |
(4) 推平 |
(5) 碾压 |
4 工程试验验证与检测 |
4.1 试验段选取及测点布置 |
4.2 抛石体质量检测 |
4.3 路基沉降监测 |
5 结 论 |
(2)抛石挤淤在建筑淤泥质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工程概况 |
2 地基处理方案的选择 |
3 抛石挤淤地基处理相关设计说明 |
4 抛石挤淤施工技术方案 |
4.1 工艺流程 |
4.2 材料控制 |
4.3 施工方法 |
4.4 抛石挤淤质量检查 |
4.5 沉降观测 |
5 抛石挤淤施工后检测 |
6 结语 |
(3)抛石挤淤结合强夯法在引堤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及地质概况 |
2. 工程设计方案 |
3. 工程施工 |
3.1 抛石挤淤 |
3.2 强夯 |
3.3 质量控制 |
4.效果检测 |
4.1 钻孔 |
4.2 平板载荷实验 |
4.3 沉降位移监测 |
5. 结论 |
(4)公路软土地基处理及沉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地基处理说明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处理方法的研究现状 |
1.3.2 路基沉降的研究现状 |
1.3.3 沉降计算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软土的工程性质及常用处理方法 |
2.1 软土的特性 |
2.1.1 软土定义及特征 |
2.1.2 软土判别 |
2.1.3 软土的成因 |
2.1.4 软土的物理特性 |
2.1.5 软土的分布 |
2.2 软土地基常用处理方法 |
2.2.1 换填法 |
2.2.2 强夯法 |
2.2.3 抛石挤淤法 |
2.2.4 堆载预压法 |
2.2.5 真空预压法 |
2.2.6 表层排水法 |
2.2.7 水泥搅拌桩法 |
2.2.8 碎石桩 |
2.2.9 反压护道法 |
2.2.10 当前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存在的问题 |
2.3 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的对比分析 |
2.4 选择软土地基处理方法时应考虑的因素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软土路基的失稳机理 |
3.1 引言 |
3.2 软土路基变形机理 |
3.2.1 压缩变形特性 |
3.2.2 侧向变形特性 |
3.2.3 软土路基变形的主要规律 |
3.3 软土路基沉降机理 |
3.3.1 软土路基沉降过程 |
3.3.2 固结沉降计算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有限元模型建立与分析 |
4.1 有限元法的说明 |
4.2 PLAXIS软件简介 |
4.2.1 PLAXIS功能和特点 |
4.2.2 PLAXIS建立及分析模型过程 |
4.3 土的本构模型 |
4.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4.1 几何模型的建立 |
4.4.2 材料属性定义 |
4.4.3 网格划分 |
4.4.4 初始边界条件 |
4.4.5 施工模拟过程 |
4.5 数值模拟与分析 |
4.5.1 路基沉降分析 |
4.5.2 水平位移分析 |
4.5.3 孔隙水压力分析 |
4.6 实测数据和模拟数据对比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不同因素对路基沉降的影响分析 |
5.1 抛石挤淤体对路基沉降的影响分析 |
5.1.1 抛石挤淤体厚度对路基沉降的影响分析 |
5.1.2 抛石挤淤体宽度对路基沉降的影响分析 |
5.1.3 抛石挤淤体模量对路基沉降的影响分析 |
5.1.4 抛石挤淤体粘聚力对路基沉降的影响分析 |
5.2 淤泥对路基沉降的影响分析 |
5.2.1 淤泥模量对路基沉降的影响分析 |
5.2.2 淤泥厚度对路基沉降的影响分析 |
5.2.3 淤泥渗透性对路基沉降的影响分析 |
5.3 路基填土对路基沉降的影响分析 |
5.3.1 填土高度对路基沉降的影响分析 |
5.3.2 填土速率对路基沉降的影响分析 |
5.4 坡度对路基沉降的影响分析 |
5.5 预压荷载对路基沉降的影响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延安北过境线路基拓宽差异沉降特性及控制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道路改扩建发展现状 |
1.2.2 道路改扩建工程新旧路基处治技术研究现状 |
1.2.3 道路拓宽差异沉降控制标准研究现状 |
1.2.4 道路工程复合地基设计优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工程概况及现场试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
2.1 依托工程的基本概况 |
2.1.1 依托工程的基本概况 |
2.1.2 工程所在地的自然气候及水文地质条件 |
2.2 G341延安北过境线改建工程路基拓宽现场监测方案 |
2.2.1 监测路段 |
2.2.2 监测内容和监测仪器 |
2.2.3 监测仪器的安装 |
2.2.4 监测断面的路基横断面图 |
2.3 路基土室内试验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旧路基差异沉降特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
3.1 新旧路基差异沉降计算方法 |
3.1.1 软土地基上路基拓宽附加应力计算 |
3.1.2 软土地基上路基加宽差异沉降计算 |
3.2 有限差分计算方法 |
3.2.1 有限差分法及FLAC3D有限差分软件介绍 |
3.2.2 计算模型的建立 |
3.3 差异沉降特性分析 |
3.3.1 拓宽路基受力与变形特性分析 |
3.3.2 沉降曲线变化规律 |
3.4 新旧路基差异沉降影响因素分析 |
3.4.1 不同拓宽高度对新旧路基差异沉降的影响 |
3.4.2 不同拓宽宽度对新旧路基差异沉降的影响 |
3.4.3 差异沉降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
3.4.4 台阶开挖尺寸对差异沉降的影响 |
3.4.5 拓宽路基挡土墙对差异沉降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差异沉降对路面结构的力学影响及控制标准研究 |
4.1 差异沉降对路面结构的力学影响 |
4.1.1 计算模型与计算参数 |
4.1.2 路面结构对差异沉降的力学响应 |
4.2 差异沉降控制标准的提出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延安北过境线改建工程沉降监测分析 |
5.1 概述 |
5.2 延安北过境线改建工程沉降监测分析 |
5.2.1 K4+625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现场监测分析 |
5.2.2 K3+370抛石挤淤路段现场监测分析 |
5.3 按沉降控制的拓宽路基复合地基优化 |
5.3.1 按沉降控制设计思路介绍 |
5.3.2 延安北过境线路基拓宽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优化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结论 |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抛石挤淤施工技术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抛石挤淤原理与施工工艺 |
2.1 基本原理 |
2.2 施工工艺过程 |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4 研究方向 |
5 结语 |
(7)南益高速公路软基处治方案设计与现场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工程概况 |
2.1 地质概况 |
2.1.1 地层岩性 |
2.1.2 水文地质条件 |
2.1.3 特殊性岩土的评价 |
2.2 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
2.2.1 原位试验 |
2.2.2 室内试验 |
2.3 施工工艺对处治方案选择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淤泥质软土地基处理设计 |
3.1 处治基本原则 |
3.2 水泥土搅拌桩方案设计 |
3.2.1 路段概况 |
3.2.2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设计 |
3.2.3 水泥搅拌桩施工桩位图 |
3.3 PHC预应力管桩方案设计 |
3.3.1 路段概况 |
3.3.2 PHC预应力管桩复合地基设计 |
3.3.3 PHC预应力管桩施工桩位图 |
3.4 软基处治方案施工工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现场试验检测 |
4.1 试验目的 |
4.2 试验内容 |
4.2.1 水泥土搅拌桩质量评定检测方法 |
4.2.2 PHC预应力管桩质量评定检测方法 |
4.2.3 静载试验质量检测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PHC预应力管桩与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方案比对 |
5.1 施工工艺 |
5.2 施工质量 |
5.3 经济性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文献引用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附录C 现场试验数据记录表 |
附录D 现场试验数据图 |
(8)深圳沿海地区河道治理工程软基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软基处理方法 |
2.1 抛石挤淤 |
2.1.1 应用实例 |
2.2 高压旋喷桩加固 |
2.2.1 工程实例 |
2.3 水泥搅拌桩加固 |
2.3.1 工程示例 |
3 结语 |
(9)复杂环境下场地形成工程中地基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场地形成的研究现状 |
1.3 场地形成的地基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
1.4 主要存在的问题 |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场地形成工程中的基本概念 |
2.1 场地形成的概念、类型、特点 |
2.1.1 场地形成的概念 |
2.1.2 场地形成的类型、特点 |
2.2 场地形成的控制指标与标准 |
2.2.1 场地形成控制指标的选择 |
2.2.2 场地形成控制标准的确定 |
2.3 场地形成工程中地基处理方法的选择 |
2.3.1 场地形成地基处理的特点 |
2.3.2 场地形成工程中地基处理方法的选择 |
2.4 场地形成工程的实施流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场地形成工程中抛石挤淤联合强夯法研究 |
3.1 概述 |
3.2 抛石挤淤联合强夯法加固机理 |
3.3 抛石挤淤联合强夯作用下填筑体下沉深度 |
3.3.1 抛石挤淤作用下填筑体下沉深度 |
3.3.2 抛石挤淤联合强夯作用下填筑体下沉深度 |
3.4 抛石挤淤联合强夯作用下填筑体断面形态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场地形成工程中抛石挤淤联合强夯法数值模拟 |
4.1 计算程序及计算理论介绍 |
4.1.1 计算程序 |
4.1.2 计算理论 |
4.2 计算参数的选取及建模 |
4.2.1 参数确定 |
4.2.2 模型建立 |
4.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4.3.1 变形分析 |
4.3.2 等效应力分析 |
4.3.3 等效塑性应变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场地形成地基处理的工程实践——以南京浦口开发区场地形成工程为例 |
5.1 工程概况 |
5.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
5.2.1 地层分布及参数 |
5.2.2 水文地质条件 |
5.3 地基处理方案确定 |
5.3.1 地基处理原则及控制指标 |
5.3.2 地基处理方案比选确定 |
5.4 场地处理设计 |
5.4.1 水塘处理设计 |
5.4.2 泥浆坑处理设计 |
5.4.3 回填坑处理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基于有限元模拟的抛石挤淤沉降控制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有限元计算模型 |
2.1 有限元计算模型的建立 |
2.2 基本假定 |
2.3 土工参数取值 |
3 计算结果分析 |
4 结语 |
四、抛石挤淤地基承载力的试验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厚层淤泥质软基抛石挤淤变形规律及工程应用[J]. 白杰,陈宇冰,郭小龙. 土木工程学报, 2021(S1)
- [2]抛石挤淤在建筑淤泥质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J]. 周肖灿,张金香. 山东交通科技, 2021(05)
- [3]抛石挤淤结合强夯法在引堤工程中的应用[J]. 尹金星,周龙旭. 珠江水运, 2019(12)
- [4]公路软土地基处理及沉降分析[D]. 张星星. 河北工程大学, 2019(09)
- [5]延安北过境线路基拓宽差异沉降特性及控制标准研究[D]. 张溯. 长安大学, 2019(01)
- [6]抛石挤淤施工技术研究现状[J]. 徐海波. 山西建筑, 2019(10)
- [7]南益高速公路软基处治方案设计与现场试验研究[D]. 曾昊.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
- [8]深圳沿海地区河道治理工程软基处理[J]. 刘修荣. 云南水力发电, 2018(S2)
- [9]复杂环境下场地形成工程中地基处理研究[D]. 顾素恩. 东南大学, 2018(05)
- [10]基于有限元模拟的抛石挤淤沉降控制对比研究[J]. 付秀艳,薛皓辰. 公路与汽运,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