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进陶渊明的世界——浅论陶渊明诗文的意蕴(论文文献综述)
张立[1](2021)在《统编本中学语文教材陶渊明作品教学研究》文中指出
王照[2](2021)在《方回酒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酒的故乡,更是诗的沃野,在千年的轮回中,诗与酒仿佛就已注定是不可分割的宿命。酒与诗也承载着我国古代文人的脱俗灵性与独特情感,从那时起,诗酒自结缘一家便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从《诗经》滥觞,到魏晋时期的诗酒风流,再发展至唐宋已蔚为大观,诗酒文化在这长期的历史积淀中逐渐成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和传统色彩的文化。每个时代都有好酒、因酒闻之人,也有不少的文人因酒而传下千古佳话、趣闻,宋末的方回也位列其中,在大环境所属风气的影响下,自觉地参与进这场饮酒的盛宴中来。方回作为宋元之际着名的诗人、诗论家,在晚年归乡后闲来无事,醉心于诗文创作,并自比陆放翁,现存诗歌两千余首,均收录于《桐江续集》中,而在方回的这些诗歌里,酒诗就有五百余首,占其诗歌总量的五分之一,本文以方回酒诗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这五百余首酒诗进程整理研读,归纳并分析方回酒诗的创作成因、思想情感、审美意蕴等,并以此探讨方回酒诗在宋代诗歌以及整个酒诗史中的独特地位。本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首先对方回酒诗的创作成因进行概述。从宋朝社会经济、饮酒风气、饮酒的文化背景与方回的个人际遇等方面来分析方回酒诗的创作成因。第二章主要对方回酒诗中所蕴含着的不同的思想情感进行鉴赏,同时探索诗歌中酒的意义和价值。第三章主要论述方回酒诗的艺术特色,主要从酒诗中体现出的生活化的特点、酒诗的用典,以及组诗的表现形式来等方面来进行论述。第四章写方回酒诗的独特地位在于对以酒入诗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前朝酒诗创作内在结构和文化精神的总结,成为宋代诗酒传统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同时也分析其酒诗中存在的不足。方回晚年对酒的吟咏从不曾停止,他的酒诗也是对其晚年心境的一个写照,是他在回顾成长经历、仕途经历时消忧解愁的良药,更是他坦然面对生活中一切不如意时的慰藉。美酒浇开诗之花,美诗溢出酒之香,方回的酒诗浸透着他热烈而真挚的情感,对方回酒诗的研究,可以使读者从另一方面认识方回其人及其诗歌特点,进而为更加深入的研究方回诗歌以及文学贡献提供借鉴与依据。
王冬悦[3](2021)在《王崧舟“诗意语文”观照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文中指出王崧舟的“诗意语文”是一种价值取向审美的,富有情感的,关注体验的教学活动,其教学实践的主要依托是言语实践,途径是多元互动,目的是寻求学生的精神生命成长。“诗意语文”理念自提出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引起了学界不少议论和探讨,但其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实践中甚少提及,基于这一空缺和“诗意语文”自身的价值,本文对该理念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本文第一部分首先对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理论体系进行梳理提炼,分析出“诗意语文”的理念的本意旨归,以及对语文教学的指导性意义,得出“诗意语文”教学的核心特点:突出学生主体,关照实意真情;凸显课文文本,关怀画意诗;重视课堂气氛,关注师生传情,总结出诗意语文的关键核心是一个“情”字,同时也指出该理念的不足之处。第二部分,从王崧舟“诗意语文”主要关注与实践的小学阶段教学和评课中发掘经验,借鉴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智慧,对其古诗词教学部分进行课例分析与总结,从教学实际中探究出古诗词教学的正确途径和优化方法,分析义务教育阶段的古诗词教学与高中阶段的古诗词教学的关联性和同一性,尝试将教学中的经验借鉴迁移过来,形成适用于高中阶段古诗词教学的方案。第三部分以高中古诗词古诗词文本的选择和高考的考察出发,从“诗意语文”的角度找出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使用上文分析的“诗意语文”理念下的教学特点为高中的古诗词教学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为高中古诗词教学提出几点有效的具体措施。从确定教学内容,把握教学起点,设计教学过程三个方面,给出古诗词教学的“诗意”方案,以便于教师具体践行,同时也给出了教师自身素质提升的建议与方法,在教学中做到诗意忘我,追求更高的教学境界,用“诗意语文”的理念指导高中古诗词的教学。第四部分以三首古诗词的教学实例为例,展示“诗意语文”理念指导下的高中古诗词应该如何教学,以期为高中的语文教学提供详实的案例参考,更加清楚地说明“诗意语文”理念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池茗,高文韬[4](2020)在《2016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文中研究说明*本索引收录2016年中国古代诗歌相关论文目录,收录范围包括中国大陆正式出版的期刊、报纸。整理参考《中国知网》《全国报刊索引》等相关刊物。*个别文章在发表时文字或标点不甚规范或有错误,但为了与发表时的原貌一致,故不做修改。*目录按时代编排大类,重要体裁、作家再细分小类。*每条所列内容及格式为:作者:题目,《刊物》(出版地),期数,页码。
方鑫[5](2020)在《高中陶渊明田园诗的群文阅读教学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群文阅读教学法的提出,给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主要采用文献阅读、案例分析、调查问卷等方法,以“高中陶渊明田园诗”为个案进行群文阅读教学研究,以期总结出适用于高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方法和具体经验,更好地推动古诗词方面的群文阅读教学实践。本文先从群文阅读教学法与单篇阅读教学、主题阅读教学之间存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出发,对群文阅读教学概念进行辨析,然后对高中阶段陶渊明田园诗群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再通过“走进陶渊明的真意人生”群文阅读教学案例以及相关课后具体评价,做出精读群读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强化教师反馈几个方面的教学反思,总结出精选切入角度,确定阅读议题;合理选择诗词,优化组织选文;全面分析诗词,恰当选择模式三个方面的群文阅读教学经验。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给一线语文教师提供借鉴,推动高中语文古诗词方面的教学实践。
胡颖杰[6](2020)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陶渊明诗歌选编及教学研究》文中提出陶渊明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不朽的地位,他在诗歌艺术方面取得极高的成就,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陶渊明开拓了田园诗,丰富了诗歌题材,阔大了诗歌的审美视野,在他笔下的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有着新鲜的活力,同时他也开启了平淡朴素的诗歌风格。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作品,对陶渊明诗歌进行鉴赏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论文将从以下三章内容进行叙述:第一章是对陶渊明诗歌自魏晋以来的传播情况及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选编分析。论文以建国为时间界限,梳理1949年前和1949年后中学语文教材中陶渊明诗歌的选编情况,进而归纳出陶诗选编的内容特点为:令人向往的田园生活、酒中寄托的人生情怀;风格特点为:自然纯朴的清新简练、自由无束的冲淡平和。最后从课程改革的趋势、课程标准的变化以及陶渊明诗歌的广泛影响三方面,论述教材中陶渊明诗歌的选编依据。第二章对现代中学语文教材中陶渊明诗歌教学案例进行研究分析。论文作者在大量的一线教学实录和教学设计中选取《归园田居》(其一)和《饮酒》(其五)的优秀课堂实录以及教学设计,截取有代表性的片断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最后发现陶渊明诗歌教学的聚焦场域主要集中在陶诗简练自然的语言、率真平淡的风格及陶渊明本人超然旷达的人生态度这三个方面。第三章通过对西方着名教学理论的深入研究发现,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以及美国课程专家泰勒的“泰勒原理”对陶渊明诗歌教学策略的形成与完善有较强的指导作用。论文结合以上三种教学理论和一线大量教学实录和教学设计,给出陶渊明诗歌的三个教学策略:专题拓展法、品味鉴赏法、诗文互补法。最后对这三种教学方法在实际课堂运用中的合理性及缺陷进行反思,希望为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提供新思路。
康倩[7](2020)在《画内与画外 ——苏轼题画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北宋时期,文人品画、题画或以绘画为题材的唱和风气兴盛,使题画诗创作至北宋中后叶蔚然成风,从而推动了诗歌与书画艺术深度融合的自觉意识,并且留下了许多题画诗佳篇。苏轼正是其时热衷题咏绘画的文人之一,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位。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苏轼在文学和书画创作方面的天才和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以及他在当时文坛上的影响与地位,他的文学思想和画学观念在相当程度上代表和引领着当时的包括书画艺术在内的时代审美文化风尚与趣向。在绪论中,笔者从现存苏轼诗集和文集、宋人别集、总集、宋诗选本中经过细致而审慎的搜集和甄别,共汇集、确定苏轼题画诗160首。当然,这还可能不是苏轼题画诗之全部,比如有无部分题画诗作品由于所题写画作的亡佚而不可复见呢?其他载籍中有无我们还未曾注意到的呢?这些都是可以在文献学方面做进一步深究的。但是,仅从我们目前蒐集到的这些,也足以证明苏轼题画诗成果之丰硕。本文在全面厘清苏轼题画诗文献的基础上,对北宋题画诗兴盛的原因,苏轼题画诗的哲学观念,题画诗所蕴涵的传统画学主题意涵及表现技巧,苏轼题画诗的美学思想,尽可能地展开全面系统的深入研究。题画诗创作融合了画内与画外、诗内与诗外的多种元素。故而在第一章中,笔者立足于通过对北宋时期的时代特点、社会和思想文化背景、题画文学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进过程、苏轼诗画艺术观之宏观等问题的阐述,以对北宋时期、尤其是苏轼的题画诗创作进行背景分析。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有助于在后面的研究分析中能对所讨论的问题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还试图从题画诗与绘画结合的外在客观条件与内在的诗画融通、创作者的心态等,来探讨宋代题画诗兴盛的原因。首先,唐宋易代之际的政治形势,造就了宋代文人类型和文艺创作取向的转变。宋代统治者通过“兴文教,抑武事”来建立当时的社会政治结构,为宋代文化繁荣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文化环境,造就了一批集官员、学者、文学家于一身的新型文化人。其次,宋代之前画上题诗的历史演进与宋代诗画互通的文艺风气,是题画诗得以进入画面的必然前提,题画诗体现了共有的美学观念与艺术风尚。再次,在五代时期,西蜀、南唐开始设立画院。北宋初年也在宫中建立了翰林图画院,因此,宋代文人借由题画行为及诗画合一,进可以成为入仕的阶梯,实现对声名功业的关怀;退可以诗画并传,以此会友,满足情感的释放。同时,以绘画鉴藏、流通为因缘大规模展开的绘画题咏活动,形成了题画诗深层的文化场域和流通网络,从而促使题画诗创作高潮的呈现。苏轼的文艺观建立在他的哲学观之上,不对苏轼的哲学思想进行深入的认知,我们就很难对他在题画诗中表现的文艺观有深入的体察。在第二章,将对苏轼题画诗中的哲学观念进行系统的分析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向其文论、美学思想领域拓展,同时参借西方现代文论和艺术理论的有关观念和方法,从比较美学和比较艺术学的角度对苏轼题画诗中的哲学观念和美学思想进行深度阐释。苏轼的人生经历丰富曲折,在思想方面儒道释兼容并收,并且呈现出一种复杂交错的状态,随着处境的变化,他对儒道佛三家便有不同的选择取舍,因此虽然入世与处世、进取与超脱的矛盾二重心态与情绪常常错综交织在他心中,但是又能应运裕如,很快寻找到心理平衡点。苏轼融合儒道佛思想并且体现在他的文学和美学观念之中,并且在他的题画诗中也得到了耀目的折射。苏轼的思想既是他所在时代的产物,同时也是他个人经历和修养所得,并且又与他承继前人的思想遗产有关联,而受蜀学和其父苏洵的影响也非常明显。本章将对这方面的问题以及对苏轼题画诗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论析。本文第三章,选择苏轼的具有代表意义的题画诗文本,并结合具体的绘画作品,深入探究苏轼的题画诗在画面的有形空间与诗人的无形心灵中所交融出的精神世界。同时,在与唐代题画诗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总结出苏轼题画诗的艺术表现技巧和风格,具体包括苏轼题画诗中如何以景写情或以情写景而营造情景交融的意境,苏轼如何深入画面之内体验画境,如何在题画诗中实现画内画外冥合为一的境界。此外,山水画、墨竹图、牧马图更是苏轼最终热衷题咏的三大绘画门类。一方面,苏轼题画诗,多以自我的精神气质与现世的生命感怀介入,将题咏画作与诗人自我的现实际遇与感慨相联系,从而使所题画作的画境得到了拓展,画意得到了延伸,这种相互渗透的情形是苏轼的题画诗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另一方面,寄情山水,以画中的山水代替真实的山水,其中“烟江叠嶂”、“现世桃源”、“山水清音”,以及“远”的美学追求,均是苏轼在山水题画诗中着意描写的典型意象,他借此而营构自己超然于现实之上的精神家园,从而安顿现世的生命主体。这些现象,均值得我们进行深度认识与阐发。本文第四章,将通过若干对偶范畴的诠释,对苏轼题画诗中的核心美学思想加以理论分析。苏轼在他的题画诗中提出和传达了一系列他对绘画美学思想的认识与看法,无不表明他深谙诗画特有的美学规律。这些美学思想值得充分重视,需要深入解读和阐释,并且将其纳入苏轼的整个文学和美学思想之中,可以为苏轼的文艺思想系统性增添一些曾被疏忽了的新的成分内容。根据笔者对苏轼题画诗美学思想的解读和总结归纳,认为大体上可分为观与应、似与非似两对涵盖诗学与画学两个领域的理论范畴加以辩证分析。当然,这还不够全面,对苏轼题画诗中所蕴含的辩证观念,将在日后的研究中加以充实。
韩璐楠[8](2020)在《陶渊明《闲情赋》接受研究》文中提出陶渊明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有诗文百余首存于《陶渊明集》。《闲情赋》作为陶集中一篇较为独特的辞赋,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因此本文将《闲情赋》作为研究对象,广泛收集相关资料,加以梳理与分析,并在汉魏六朝情赋中审视《闲情赋》。全文以文本解读为基础,以历家的评点接受为中心,以对后世诗文创作的影响为重点,全面展现陶渊明《闲情赋》的研究价值与文学意义。陶渊明《闲情赋》作为六朝赋作中一篇颇有争议的作品,诸家各持己见,展开多元讨论,其接受内容主要存于陶集校本、文人诗话与词话、历家诗文集等。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与分析,可以发现《闲情赋》的接受历程呈现多样性与层次性。历代文人《闲情赋》的评点,主要体现在以萧统“白璧微瑕”说为中心,以苏轼“比兴寄托说,”为重点,以其他文人的评点为补充,构建《闲情赋》接受的丰富体系。《闲情赋》接受的主要两大阵营,一是萧统提出“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批判赋文“卒无讽谏”,开启了《闲情赋》接受与批评的先河;一是苏轼反对萧统之见,提出“所谓《国风》好色而不淫,正使不及《周南》,与屈、宋何异。”指出此赋别有寄托,内涵丰富,逐渐成为接受主流;此外,一些文士不赞同萧、苏之见,提出不同见解,进一步深化了《闲情赋》的阐释与评论。后世对《闲情赋》的接受还体现对该赋的模拟、化用典故、对比研究等多个方面,各家的丰富解读,显示出《闲情赋》对文学创作的多重影响。其一,《闲情赋》作为汉魏情类赋作中的一篇佳作,后世文人对此创作手法与内容进行整体与局部模拟,体现其赋作对于后世的影响力;其二,诸多文人化用《闲情赋》中的意象与典故,从多个视角加以剪裁与重新构造,借此抒发细微繁富的情思;其三,历代诗人诗评此赋时,立足多篇作品相互比较,在多个角度的对比解读中,洞悉《闲情赋》的内涵,呈现更加广阔的研究空间。而陶渊明《闲情赋》一文,在后世诗文创作中多次被模拟与化用,也一定程度上展现出《闲情赋》的文学价值与深远影响。《闲情赋》对于其他文艺作品,如书画作品,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与渗透。此外,在陶渊明《闲情赋》接受过程中,不仅加深世人对于陶渊明形象的理解,扩充其诗文题材的影响力,同时也成为一个文学话题,在后世文人的评点与文学创作中彰显出《闲情赋》接受的多元文化价值。综上所述,无论是对《闲情赋》的文本解读与主旨探析,还是历代文人的阐释与评论,或是对《闲情赋》的模拟与化用,都体现了世人对《闲情赋》艺术价值的认可。虽时有争议,颇有微词,却正可体现《闲情赋》独特价值,客观上推动了《闲情赋》接受的蓬勃发展,为世人深入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提供了参照。
杨阳[9](2020)在《同课异构视角下的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课例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的古代诗歌渊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瑰宝。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代诗歌教学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据了解,如今的初中古代诗歌教学常常会偏向“背诵教学”,但是单纯靠死记硬背的古诗教学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学生会因为不理解诗歌而很快生疏和遗忘,因此导致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学习兴趣不高。研究全国一线语文教师的古代诗歌教学获奖课例,能够促进语文新手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初中语文古代诗歌的教学质量。选取全国一线语文教师的获奖课例《饮酒·其五》作为研究对象。课例主要是刊登在核心中文期刊上的获奖课例,共五个课例。在同课异构的视角下,从教师“教什么”和“怎么教”两方面多维度比较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分析总结出当前教学课例中的可行之处:一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二是注重诗歌反复多样的朗读;三是教师诗歌素养高,教学基本功扎实。总结出当前教学课例中的不足之处:一是教师范读不到位;二是忽视课前预习指导;三是教学评价方式单一。通过对《饮酒·其五》教学课例的比较研究,针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师在古代诗歌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得出教学启示:一方面是关于初中古代诗歌教学实践方面的启示,即教学目标具体明确;创设情境,适当的课堂导入;运用丰富多样的诵读方式;重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方面是关于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素养方面的启示,即努力提高语文教师古代诗歌教学素养;重视课堂教学语言,创设课堂和谐氛围;积极开展鉴赏活动以丰富诗歌评价方式。希望可以促进语文新手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初中语文古代诗歌的教学质量。
孙玉霞[10](2020)在《陶渊明美学思想新探》文中研究说明陶渊明的诗文及其生活态度一直受人们的崇尚和追求。人们欣赏他任真自然的处事方式,崇尚他自由自在的人生态度,模拟他亲自躬耕田园的生活方式,吟咏他自然平淡的田园诗歌,这一切源于他自身独具特色的思想观念。本文则以陈寅恪的“新自然说”为阐发基点,论述其具有“新自然”特征的人生观念,并在此基础上阐释其形成的独具特色的“自然”美学思想,通过陶渊明人生的生活实践与诗文的艺术实践,探析其美学思想的深层内涵与艺术表现,并着重挖掘其美学思想的独特之处,文章整体从四大部分对其美学思想作论述。第一章阐释了陶渊明美学思想的形成基础,从中分析出其“新自然”的人生观念。该章首先将陶渊明置于魏晋南北朝的特殊时代背景中,阐释其时代特殊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的状况,在此基础上以陈寅恪的“新自然说”为理论基点,结合陶渊明对自身家族传统和儒道玄思想文化的汲取,论述其独具特色的“新自然”人生观念的形成。第二章则在第一章的背景和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其美学思想的内涵。该章在第一章“新自然”的人生观理论基础上,从陶渊明诗文中所提到的三处“自然”入手,从中分析阐释其“自然”所蕴含的“真”、“自由”与“顺然运化”的独特美学思想内涵,以此论述其“自然”美学思想之“新”。其中对三者的内在意蕴作了细致的辨别,即以“本真”与“率真”、“贵身”与“超脱”和“顺其自然”来辨析三者内蕴的独特性,并且分别以“求而不贪”的仕隐观、“旷达淡泊”的名利观和“委运任化”的生命观为表现,对三者的内蕴作具体实践的阐释。第三章则是在第二章独特的“自然”美学思想内涵的基础上,从诗文的艺术表现上探析其美学思想的独特外化表现。该章承接其“真”、“自由”、“顺然运化”的美学思想内涵,从“无功利性”的诗文创作、“平淡冲和”的诗文风格和“本真自然”的审美意象三部分阐释了其美学思想的诗文艺术表现。对于“无功利性”的诗文创作的美学表现来说,主要从“示己志”的创作目的、“虚静”与“娱悦”的创作态度和“无意为文”的创作追求对其进行阐释,在此基础上进而通过对“质而实绮”的语言运用、“自然而然”的文法构思和“静穆冲和”的风格创设来论述其“平淡冲和”的诗文风格,最后通过对其独具特色的审美意象从创设到表现的探析,阐释其诗文对其美学思想的具象表达与运用,该部分则主要从审美意象的过程创构之“真”、审美意象的具象表现之“自由”,以及“得意忘象”的审美意象之追求来论述其“本真自然”的审美意象特征。第四章则是针对陶渊明美学思想内涵和其艺术表现进行客观理性的分析与评价。该章第一部分主要通过后世历朝历代的评价来解读其历史演变及其意义,第二部分着重论述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阐释陶渊明美学思想历久弥新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三部分以批评的视角正视其美学思想的局限之处,以便对其美学思想做客观辩证的分析。
二、走进陶渊明的世界——浅论陶渊明诗文的意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走进陶渊明的世界——浅论陶渊明诗文的意蕴(论文提纲范文)
(2)方回酒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意义 |
二、酒诗界定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方回人生际遇及酒诗创作背景 |
第一节 方回的人生际遇与酒 |
第二节 宋代经济的繁荣与饮酒之风 |
第三节 酒与文人心理的契合 |
第二章 方回酒诗中的情感寄托 |
第一节 闲适恬淡的心境 |
第二节 嗟贫叹老的感伤 |
第三节 感旧抒怀的慨叹 |
第四节 家国情怀的书写 |
第三章 方回酒诗的艺术特色 |
第一节 题材、内容的生活化 |
第二节 对组诗创作的继承与发展 |
第三节 典故的运用 |
第四章 方回酒诗的独特地位与局限 |
第一节 方回酒诗的独特地位 |
第二节 方回酒诗的局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王崧舟“诗意语文”观照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四、研究方案 |
第一章 王崧舟“诗意语文”理念及其内核 |
第一节 关于“诗意语文”理念的基本内容 |
一、“诗意语文”的形成过程 |
二、“诗意语文”理念的内涵 |
三、“诗意语文”理念的不足 |
第二节 “诗意语文”的内核——“情” |
一、突出学生主体,关照实意真情 |
二、凸显课文文本,关怀画意诗情 |
三、重视课堂气氛,关注师生传情 |
第二章 王崧舟“诗意语文”理念在古诗词教学中的经验与智慧 |
第一节 “诗意语文”理念下的古诗词教学经验 |
一、诗意地进行教学提问 |
二、诗意地感受诗词文化,分析诗歌结构 |
三、诗意地引入诗歌背景,解读诗歌技法 |
四、评价诗意的教学模式 |
第二节 “诗意语文”理念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
一、咬准题目字句,坚实理解基础 |
二、掌握背景技法,提升鉴赏层次 |
三、析出情感哲理,熏陶认知品味 |
四、体会意境审美,感悟诗词魅力 |
五、意会诗风语感,培养诗意感知 |
第三章 王崧舟“诗意语文”在高中古诗词教学的运用 |
第一节 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 |
一、高中古诗词教学与考察的内容分析 |
二、课堂教学缺乏诗意的原因分析 |
第二节 “诗意语文”理念对高中古诗词教学的启发 |
一、义务教育阶段的古诗词教学经验的迁移 |
二、“诗意语文”理念中的古诗词教学经验借鉴 |
第四章 基于“诗意语文”理念的高中古诗词教学设计与品评 |
第一节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与品评 |
第二节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与品评 |
第三节 《雨霖铃》教学设计与品评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附录 |
(5)高中陶渊明田园诗的群文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1.群文阅读理论研究 |
2.群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 |
3.陶渊明田园诗的研究 |
4.陶渊明田园诗的教学研究 |
(三)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创新之处 |
一、群文阅读教学辨析 |
(一)群文阅读与单篇教学的区别 |
(二)群文阅读与主题教学的区别 |
二、高中陶渊明田园诗群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一)高中陶渊明田园诗群文阅读教学实施的必要性 |
1.高中古诗词教与学的现状分析 |
2.语文课程标准的现实要求 |
(二)高中陶渊明田园诗群文阅读教学实施的可行性 |
1.群文阅读理念符合教育理论 |
2.群文阅读理念适应学生发展特点 |
3.群文阅读理念顺应教材编写趋势 |
三、走进陶渊明的真意人生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与实施 |
(一)走进陶渊明的真意人生群文阅读教学课例叙述 |
(二)走进陶渊明的真意人生群文阅读教学课例评价 |
四、走进陶渊明的真意人生群文阅读教学反思 |
(一)精读群读结合,提升课堂效果 |
(二)以学生为主体,构建集体课堂 |
(三)强化教师反馈,提高课堂效率 |
五、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
(一)精选切入角度,确定阅读议题 |
1.作者切入,巧用知人论世 |
2.手法切入,巧解风格特点 |
3.思想切入,巧解文本内涵 |
4.意象切入,巧解意象内涵 |
(二)合理选择诗词,优化组织选文 |
1.选文要符合学生学情 |
2.选文要有结构化特点 |
(三)全面分析诗词,恰当选择模式 |
1.一篇带多篇 |
2.课内多篇 |
3.课外多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中学语文教材中陶渊明诗歌选编及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意义与价值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陶渊明诗歌的传播与中学语文教材选编情况分析 |
第一节 陶渊明诗歌的传播与中学语文教材选编情况 |
一、陶渊明诗歌在魏晋后的传播情况 |
二、1949年以前中学语文教材中陶渊明诗歌选编情况 |
三、1949年至今中学语文教材中陶渊明诗歌选编情况 |
第二节 中学语文教材中陶渊明诗歌选编特色 |
一、内容特点 |
二、风格特点 |
第三节 中学语文教材中陶渊明诗歌选编依据 |
一、课程改革的导向 |
二、课程标准的制约 |
三、陶渊明诗歌的广泛影响 |
第二章 中学语文教材中陶渊明诗歌教学案例研究 |
第一节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案例分析 |
一、通过解析题眼,层层深入文本 |
二、比较不同风格,发现陶诗独特 |
第二节 《饮酒》(其五)教学案例分析 |
一、在朗读中品诗韵 |
二、在炼字中鉴诗情 |
第三节 陶渊明诗歌教学的聚焦场域 |
一、简练自然的语言 |
二、率真平淡的风格 |
三、超然旷达的人生态度 |
第三章 陶渊明诗歌教学策略及反思 |
第一节 陶渊明诗歌教学策略的理论依据 |
一、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
二、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
三、泰勒的“目标模式”教学原理 |
第一节 陶渊明诗歌教学策略 |
一、专题拓展法 |
二、品味鉴赏法 |
三、诗文互补法 |
第三节 陶渊明诗歌教学策略的反思 |
一、专题拓展教学策略的反思 |
二、品味鉴赏教学策略的反思 |
三、诗文互补教学策略的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画内与画外 ——苏轼题画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
二、相关研究学术成果述评 |
三、苏轼题画诗的数量考证 |
四、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学术创新点追求及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苏轼题画诗创作的时代、文化、画学背景 |
第一节 北宋题画诗发展的内外动因 |
一、宋代制度与学术思想略谈 |
二、画院的建立 |
三、绘画功用的转变 |
四、绘画题材之消长 |
五、雅集与唱和 |
六、爱画之风的勃兴 |
七、文人画(墨戏画) |
八、宋代的画论 |
第二节 画上题诗的历史演进 |
一、先秦——丝帛上的图诗 |
二、汉代——墙壁上的颂赞 |
三、魏晋南北朝——审美精神的重塑与张扬 |
四、唐及五代——“尚法”到“尚意”的过渡 |
第三节 苏轼的诗画观 |
一、文艺批评史语境下的诗画美学差异 |
二、苏轼诗画观生成的理论轨迹 |
三、诗画本一律 |
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艺术表现的互补 |
五、诗画本一律之同中有异 |
六、“有形诗”到“无声诗”的概念转化 |
第二章 苏轼题画诗的思想来源 |
第一节 画里晴川——苏轼题画诗与庄老 |
一、“心隐”——苏轼题画诗中对归隐与归田的崇尚 |
二、“技道两进”——庄老思想对苏轼题画诗创作的影响 |
三、无待与天游——庄老思想对苏轼题画诗审美境界影响 |
第二节 藻饰万象——苏轼题画诗与佛教 |
一、苏轼佛禅题画诗的文化成因 |
二、苏轼佛禅题画诗的禅意、禅理、禅趣 |
三、苏轼佛禅题画诗的美学意蕴 |
第三节 乾坤清气——苏轼题画诗与儒学 |
一、民胞物与的民本思想 |
二、了然口手的审美辞达论 |
三、诗画皆美——清气弥漫与温柔敦厚 |
第三章 苏轼题画诗之画题研究及思想内涵 |
第一节 烟霞丘壑——苏轼题画诗中的“桃花源” |
一、“桃花源”语义流变 |
二、诗画内容的互文性——元佑年间苏轼的桃源想象 |
三、诗画体裁的互文性——苏轼题画诗中桃花源的音乐性 |
四、遥“远”的桃花源 |
第二节 “肉中画骨夸尤难”——苏轼题画诗之鞍马画审美 |
一、有关诸说之检讨 |
二、骨与肉,肥与瘦 |
第三节 笔墨之戏——苏轼题画诗中的墨竹 |
一、墨戏——墨竹之画题生成 |
二、墨竹所引发现实之生命感怀 |
三、文同墨竹于画田之实践意义 |
第四章 苏轼题画诗中对偶范畴举隅 |
第一节 观与应 |
一、苏轼题画以“观”的思想资源及美学意涵 |
二、苏轼题画诗之“应物”观的思想资源及美学意涵 |
三、观—兴会—应:苏轼题画诗创作的思维特征 |
第二节 似与非似 |
一、似而不似——重形论 |
二、不似之似——重神论 |
三、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形神兼备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
(8)陶渊明《闲情赋》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闲情赋》与汉魏六朝情赋概述 |
第一节 《闲情赋》之前“情赋”探源 |
一、汉代抒情小赋发展源流 |
二、汉魏六朝情赋作品探析 |
第二节 《闲情赋》对同类赋作的沿袭与创新 |
一、《闲情赋》对“定情”类赋作的继承 |
二、《闲情赋》对同类作品的超越 |
第二章 《闲情赋》的文本解读 |
第一节 “闲情”训解,溯本探源 |
一、训解赋题,以明意旨 |
二、考证渊源,探求作意 |
三、参考诸说,推测作年 |
第二节 考证异文,注解会意 |
一、考证异文,恢复原貌 |
二、刘氏赋注,细致周详 |
第三节 主旨探析,丰富多样 |
一、防闲守礼,求爱悼亡 |
二、比兴寄托,抒发怀抱 |
第三章 《闲情赋》的历代阐释与评论 |
第一节 以萧统“白璧微瑕”说为中心 |
一、白璧微瑕,千古论断 |
二、赞驳萧统,提出新见 |
第二节 以苏轼“比兴寄托”说为重点 |
一、苏轼“比兴寄托”说的提出 |
二、后世对“比兴寄托”说的评述 |
第三节 以不同于萧、苏的观点为扩展 |
一、言其意旨,赞扬《闲情》 |
二、对比阐述,视角广阔 |
三、疑赋作伪,戏话《闲情》 |
第四章 文艺作品对《闲情赋》的多元接受 |
第一节 历代赋作对《闲情赋》的拟化 |
一、直言模拟,亦步亦趋 |
二、直接化用,模仿句式 |
三、序言提及,批评论述 |
第二节 历代诗词作品对《闲情赋》的评骘及化用 |
一、赞渊明逸致,显一己之见 |
二、评《闲情》之赋,论萧苏之说 |
三、化“十愿”之典,铸经典之作 |
四、比相类之作,见文章之旨 |
第三节 其他作品对《闲情赋》的接受 |
一、小说文集对《闲情赋》的接受 |
二、书画作品对《闲情赋》的呈现 |
第五章 《闲情赋》接受研究的历程与影响 |
第一节 《闲情赋》接受历程与特点 |
一、《闲情赋》接受历程探析 |
二、《闲情赋》接受特点概述 |
第二节 《闲情赋》接受对陶渊明的影响 |
一、《闲情赋》接受对陶渊明形象的影响 |
二、《闲情赋》对陶渊明创作的拓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同课异构视角下的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课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源于语文课堂古代诗歌的教学现状 |
(二)源于中考试卷对古诗文考查的重视 |
(三)源于语文新手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
(四)源于新课标对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强调 |
二、研究意义 |
(一)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
(二)提高新手教师的专业发展 |
三、研究现状 |
(一)关于语文课例的研究现状 |
(二)关于古代诗歌教学的研究现状 |
(三)关于同课异构的研究现状 |
四、概念界定 |
(一)课例研究 |
(二)同课异构 |
五、研究对象及课例来源 |
六、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课例分析法 |
(三)比较分析法 |
第一章 同课异构视角下的《饮酒·其五》课例研究介绍 |
一、同课异构概念及研究意义 |
(一)同课异构概念 |
(二)同课异构研究意义 |
二、《饮酒·其五》介绍 |
(一)文本介绍 |
(二)《饮酒·其五》在两版教材中的编排情况 |
三、五位教师教学课例介绍 |
(一)课例介绍 |
(二)课例研究价值 |
第二章 《饮酒·其五》课例多维度比较与分析 |
一、五位教师“教什么” |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 |
二、五位教师“怎么教” |
(一)新课导入的方式 |
(二)主问题的设计 |
(三)教学方法的使用 |
(四)课堂评价语的运用 |
三、当前教学课例中的可行之处 |
(一)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主导 |
(二)注重诗歌反复多样的朗读 |
(三)教师诗歌素养高,教学基本功扎实 |
四、当前教学课例中的不足之处 |
(一)教师范读不到位 |
(二)忽视课前预习指导 |
(三)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
第三章 课例研究对初中古代诗歌教学的启示 |
一、初中古代诗歌教学实践方面的启示 |
(一)教学目标具体明确 |
(二)创设情境,适当的课堂导入 |
(三)运用丰富多样的诵读方式 |
(四)重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二、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素养方面的启示 |
(一)努力提升教师自身的古代诗歌教学素养 |
(二)重视课堂教学语言,创设课堂和谐氛围 |
(三)积极开展鉴赏活动以丰富诗歌评价方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陶渊明美学思想新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理由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第一章 陶渊明美学思想的形成基础 |
第一节 “动荡与自觉”的时代背景 |
一、魏晋政局与士族群体 |
二、“自觉”的审美文化与自然审美 |
第二节 “多元与自由”并存的思想基础 |
一、从经学到玄学与儒、道、佛融合的哲学基础 |
二、从功利性到重个性、重性情的无功利性文学思想基础 |
第三节 “新自然”的人生观念 |
一、家族的人生观念之继承 |
二、儒、道、玄思想的汲取 |
三、“新自然”的人生观念 |
第二章 陶渊明的美学思想内涵 |
第一节 “质性自然”之“真” |
一、“真”的内蕴——“本真”与“率真” |
二、“真”的表现——“求而不贪”的仕隐观 |
第二节 “复得返自然”之“自由” |
一、“自由”的内蕴——“贵身”与“超脱” |
二、“自由”的表现——“旷达淡泊”的名利观 |
第三节 “神辨自然”之“顺然运化” |
一、“顺然运化”的内蕴——“顺其自然” |
二、“顺然运化”的表现——“委运任化”的生命观 |
第三章 陶渊明美学思想的诗文艺术表现 |
第一节 “无功利性”的诗文创作 |
一、“示己志”的创作目的 |
二、“虚静”与“娱悦”的创作态度 |
三、“无意为文”的创作追求 |
第二节 “平淡冲和”的诗文风格 |
一、“质而实绮”的语言运用 |
二、“自然而然”的文法构思 |
三、“静穆冲和”的风格创设 |
第三节 “本真自然”的审美意象 |
一、审美意象的创构之“真” |
二、审美意象的具象表现之“自由” |
三、“得意忘象”的审美意象之追求 |
第四章 陶渊明美学思想的评价 |
第一节 后世对陶渊明美学思想的评价 |
第二节 陶渊明美学思想的当代影响 |
一、对当代理想人格建构的影响 |
二、对当代人类生存方式的影响 |
三、对当代人类生命境界追求的影响 |
第三节 陶渊明美学思想的局限之处 |
一、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局限 |
二、在艺术表现方面的局限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一、陶渊明专着及研究陶渊明着作 |
二、其他参考着作 |
三、相关研究论文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
致谢 |
四、走进陶渊明的世界——浅论陶渊明诗文的意蕴(论文参考文献)
- [1]统编本中学语文教材陶渊明作品教学研究[D]. 张立.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方回酒诗研究[D]. 王照.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3]王崧舟“诗意语文”观照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D]. 王冬悦.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4]2016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J]. 池茗,高文韬.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20(02)
- [5]高中陶渊明田园诗的群文阅读教学研究[D]. 方鑫. 鞍山师范学院, 2020(01)
- [6]中学语文教材中陶渊明诗歌选编及教学研究[D]. 胡颖杰. 河南大学, 2020(02)
- [7]画内与画外 ——苏轼题画诗研究[D]. 康倩.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8]陶渊明《闲情赋》接受研究[D]. 韩璐楠. 扬州大学, 2020(01)
- [9]同课异构视角下的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课例研究[D]. 杨阳.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 2020(07)
- [10]陶渊明美学思想新探[D]. 孙玉霞.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