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格库血与肝炎病毒的传播(论文文献综述)
兴安[1](2011)在《锡林郭勒盟血站成品库血液5项指标抽检结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成品库血的抽检分析,确保血液质量,保证受血者安全。方法对锡林郭勒盟血站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1 524袋成品库血抽检ALT、HBsAg、抗-HCV、抗HIV、梅毒5项指标。结果 HBsAg、抗-HCV、抗HIV、梅毒的抽检100%为阴性仅2袋血ALT异常。结论加强采供血全过程各个环节血液质量控制,是保证血液质量重要控制手段和方法。
韩颖,熊薇[2](2011)在《湖北省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调查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情况,并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湖北省84所医院360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标志物HCV抗体。同时调查其输血史和透析史,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3608例MHD患者中,HCV感染率5.88%。有输血史HCV感染率(7.12%)显着高于无输血史者(2.13%,P<0.01)。HCV阳转率透析时间小于1年为0.98%,透析1~2年为4.19%,透析2~3年为4.59%,透析3年以上为13.06%(P<0.01)。且随着每周透析次数的增加,HCV的阳转率也明显上升(P<0.05)。接受过1所医院透析的患者,HCV阳转率为3.09%,接受过2所为5.84%,接受过3所为7.44%,接受4所及以上为11.29%(P<0.01)。结论:反复输血、透析时间长、透析次数多、接受多家医院透析是MHD患者感染HCV高的重要因素。减少输血、加强透析治疗环节院内感染的质量控制对预防HCV感染有重要意义。
曾石养,薛志强,罗国平[3](2011)在《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院内感染丙型肝炎病毒的危险因素,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选择我院肾内科2005年~2009年行规律性血液透析的患者212例,观察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情况并分析其与透析时间、输血、透析器复用的关系,设立非透析患者对照组。结果:透析组HCV感染率(22.17%)明显高于对照组(7.04%),透析龄越长、输血次数越多和复用透析器时,HCV感染的风险越高。规范透析操作及推广使用一次性耗材后,新发HCV感染显着下降。结论:血液透析患者是HCV感染的高危人群,透析时间、输血及透析器复用是血液透析患者感染HCV的高危因素,专机专用,减少输血次数,加强透析治疗环节交叉感染的质量控制,可减少HCV感染。
姚相杰,程锦泉,张仁利,何雅青,杨洪,张海龙,阳帆,冼慧霞[4](2011)在《2007—2009年深圳市外来劳务工乙肝病毒感染情况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2007—2009年深圳市乙肝五项异常的外来劳务工的乙肝DNA感染情况,为深圳市劳务工群体乙型肝炎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2007—2009年深圳市1226名乙肝五项异常的外来劳务工进行乙肝DNA检测分析。结果深圳市乙肝五项异常的外来劳务工的乙肝DNA总阳性率为48.94%。30岁以下乙肝五项异常的外来劳务工乙肝DNA阳性人数占乙肝DNA阳性总数的85.5%。64.73%的20岁以下乙肝五项异常的劳务工为乙肝DNA阳性。不同年龄组劳务工乙肝DNA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不同年份、不同性别以及不同省份的劳务工的乙肝DN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圳市乙肝五项异常的劳务工乙肝DNA的阳性率较高,应加强对30岁以下(特别是20岁以下)乙肝五项异常的外来劳务工的乙肝DNA监测,以便对外来劳务工乙肝病毒感染者的传染性进行正确的评估,为防治方案提供依据。
王亮,周敦金,赵德峰,李保站,金小毛[5](2008)在《武汉地区2007年居民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文中认为目的深入探讨武汉市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的危险因素及流行状况。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调查1~59岁3 202人并采集血液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样本的HBsAg和HBsAb。结果人群总阳性率为5.65%,其中农村地区1 287人,HBsAg阳性率为6.61%(85人),中心城区1 915人,HBsAg阳性率为5.01%(96人)(χ2=3.66,P(0.05);乙肝疫苗接种对HBsAg阳性率和HBsAb阳性率有显着影响。人群HBsAb总阳性率为60.63%,15岁以下者与15岁以上人群中HBsAb阳性率有显着性差异(χ2=18.75,P(0.05)。结论人群HBsAg阳性率有明显城乡差异。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途径。武汉市实施的乙肝疫苗免疫策略在控制乙肝流行,降低HBsAg阳性率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
彭桂生[6](2008)在《抗乙肝病毒先导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文中研究说明慢性乙肝是一种潜在威胁生命的疾病,而其有效治疗的药物仅限于干扰素和核苷两大类药物。为了彻底地解决这一问题,化学工作者正在积极研制各类新型抗乙肝药物。本文在我们课题组原有的工作基础上,设计合成了几种新型的抑制HBV的化合物。本文首先以反-4-羟基-L-脯氨酸,苯胺,间苯二甲酸为原料,通过酯化,酰基化,酰胺化合成了目标产物反-N-甲基-1-乙酰基-4-[4-(偶氮苯)]苯甲酰氧基-L-脯氨酰胺、反-N-丁基-1-乙酰基-4-[4-(偶氮苯)]苯甲酰氧基-L-脯氨酰胺、N-苯基草酰胺酸{2-[4-(偶氮苯)]苯甲酰氧基}乙酯、N-苯基草酰胺酸(2-{2-[4-(偶氮苯)]苯甲酰氧基}乙氧基)乙酯、N-苯基草酰胺酸2-[(2-{2-[4-(偶氮苯)]苯甲酰氧基}乙氧基)]乙氧基乙酯、间苯二甲酸单{2-[4-(偶氮苯)]苯甲酰氧基}乙酯、间苯二甲酸单(2-{2-[4-(偶氮苯)]苯甲酰氧基}乙氧基)乙酯。所有化合物的总收率较高。目标产物通过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波谱进行结构鉴定。
赵华,常明,刑淑巧[7](2008)在《血液透析患者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血液透析患者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及发展趋势。方法选择辽宁省大连市中心医院肾内科1997~2006年行规律性血液透析的患者786例,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及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情况并分析其与透析时间、输血、透析器复用的关系。结果786例患者中HBV感染45例(4.4%),HCV感染146例(14.2%),(HBV+HCV)感染12例(1.5%),肝炎病毒感染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血液透析患者是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透析时间、输血及透析器复用是血液透析患者感染肝炎病毒的高危因素,通过严格控制,HBV、HCV感染的危险性有望进一步降低。
段秋林,高岭,刘翠银[8](2006)在《429例合格库血HBV-DNA和HBV-M检测结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HBsAg阳性是乙肝病毒携带的最直接依据,检测HBsAg用于献血者的筛选,大大减少了输血后乙肝的发病率,但是HBsAg阴性并不能完全排除乙肝病毒的感染[1]。为了观察输血传播乙型肝炎病毒的相对危险性,笔者检测并分析了429例合格库血的HBVDNA和HBVM检测结果。
段军艳[9](2005)在《乙肝传播途径及阻断途径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齐俊英,谢复东,郭林生,喻植群,汪由坤,郝连杰[10](2003)在《维持性血液透析及肾移植患者乙型及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及肾移植患者乙型及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方法 采用 EL ISA及 PCR法测定 HBVm、抗 - HCV、HCV RNA,型特异性 HCV亚基因探针杂交分型。结果 长期血透者 HCV阳性率为37.2 4 % ,肾移植术后再透析者达 4 7.5 7% ,且与透析时间、输血次数、受血量正相关 ;HCV基因型以混合型为主 ,占 6 3.6 4 %。结论 本组患者 HBV、HCV感染率与输血次数、输血量及透析时间密切相关。
二、合格库血与肝炎病毒的传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合格库血与肝炎病毒的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1)锡林郭勒盟血站成品库血液5项指标抽检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来源 |
2.2 方法及试剂 |
2 结果 |
3 讨论 |
(2)湖北省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结 果 |
讨 论 |
(3)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选择 |
2 研究方法 |
3 检测方法 |
4 统计学方法 |
结 果 |
1 感染因素分析 |
2 2007年起推广使用一次性耗材前后, 血液透析患者新发抗-HCV阳性率比较。见表2。 |
讨 论 |
(4)2007—2009年深圳市外来劳务工乙肝病毒感染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乙肝DNA阳性率的年份分布 |
2.2 乙肝DNA阳性率的年龄分布 |
2.3 乙肝DNA阳性率的性别分布 |
2.4 乙肝DNA阳性率的地区分布 |
3 讨论 |
(5)武汉地区2007年居民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内容与方法 |
1.1 抽样样本含量的确定 |
1.2 调查工作程序 |
1.2.1 成立调查队伍 |
1.2.2 人员培训 |
1.2.3 现场调查的实施 |
1.2.4 实验室检测 |
1.2.5 调查数据的录入和分析 |
1.2.6 质量控制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城乡HBsAg阳性率 |
2.2 不同年龄组HBsAg阳性率 |
2.3 不同性别HBsAg阳性率 |
2.4 不同职业人群HBsAg阳性率 |
2.5 乙肝疫苗接种史与HBsAg、HBsAb阳性率的关系 |
2.6 不同年龄组HBsAb阳性率 |
2.7 城乡不同年龄组乙肝疫苗接种率 |
2.8 乙肝疫苗接种针次与HBsAb阳性率的关系 |
3 讨论 |
(6)抗乙肝病毒先导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乙肝病毒的致病原理及诊断 |
1.2 乙肝病毒感染的诊断 |
1.2.1 两对半(病毒学检查) |
1.2.2 肝功能检查(酶活性、蛋白质代谢、胆红素代谢检查) |
1.3 乙型肝炎的特点及危害 |
1.3.1 慢性乙肝的特点 |
1.3.2 乙肝的危害 |
1.4 乙肝的传播途径及阻断 |
1.4.1 HBV 的传播途径 |
1.4.2 阻断乙肝传播的途径 |
1.5 乙型肝炎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
1.5.1 干扰素 |
1.5.2 核苷类药物 |
1.5.3 膦甲酸钠 |
1.5.4 双环醇 |
1.5.5 恩拉霉素 |
1.5.6 乌索酸 |
1.5.7 免疫调节剂 |
1.5.8 中医中药 |
1.6 抗乙肝病毒药物的合成研究 |
1.6.1 拉米夫定的合成研究 |
1.6.2 苦参素的人工合成 |
1.6.3 恩替卡韦的合成研究 |
1.6.4 阿德福韦的合成研究 |
1.6.5 克来夫定的合成研究 |
1.6.6 恩曲他滨的合成研究 |
1.7 选题意义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仪器与试剂 |
2.2 实验准备 |
2.2.1 无水氯仿的制备 |
2.2.2 无水吡啶的制备 |
2.3 实验步骤 |
2.3.1 反-N-甲基-1-乙酰基-4-[4-(偶氮苯)]苯甲酰氧基-L-脯氨酰胺的制备 |
2.3.2 反-N-丁基-1-乙酰基-4-[4-(偶氮苯)]苯甲酰氧基-L-脯氨酰胺的制备 |
2.3.3 N-苯基草酰胺酸{2-[4-(偶氮苯)]苯甲酰氧基}乙酯的制备 |
2.3.4 N-苯基草酰胺酸(2-{2-[4-(偶氮苯)]苯甲酰氧基}乙氧基)乙酯的制备 |
2.3.5 N-苯基草酰胺酸2-[(2-{2-[4-(偶氮苯)]苯甲酰氧基}乙氧基)]乙氧基乙酯的制备 |
2.3.6 间苯二甲酸单{2-[4-(偶氮苯)]苯甲酰氧基}乙酯的制备 |
2.3.7 间苯二甲酸单(2-{2-[4-(偶氮苯)]苯甲酰氧基}乙氧基)乙酯的制备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化合物谱图解析 |
3.1.1 化合物的核磁共振氢谱解析 |
3.1.2 红外光谱分析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致谢 |
(7)血液透析患者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观察指标 |
1.2.1 Hbs Ag、抗HBs、Hbe Ag、抗Hbe、抗HBc、抗HCV采用ELISA法检测。 |
1.2.2 生化指标 |
1.2.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血液透析患者肝炎病毒感染情况 (包括新发感染和原有感染患者的总数) 见表1 |
2.2 血液透析患者感染肝炎病毒时输血情况, 见表2 |
2.3 透析年限对血液透析患者感染肝炎病毒的影响 (见表3) 。 |
2.4 透析开始时肌酐清除率Ccr (ml/min) 及血红蛋白Hb (g/l) 情况, 见表4 |
2.5 各组患者转氨酶及白蛋白情况, 见表5 |
2.6 肝炎病毒转阴情况 |
2.7 Logistic的回归分析 |
3 讨论 |
(9)乙肝传播途径及阻断途径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HBV的传播途径 |
1.1 血液传播 |
1.2 性传播 |
1.3 母婴垂直传播 |
1.4 医源性传播 |
1.5 生活上的密切接触 |
1.6 父婴传播 |
1.7 经钞票传播 |
1.8 经医疗垃圾及医院污水传播 |
1.9 其他 |
2 阻断乙肝传播的途径 |
2.1 严格检验和管理血液制品 |
2.2 严格做到“一人一针一管” |
2.3 尽最大可能阻断父婴、母婴垂直传播 |
2.4 接种乙肝疫苗 |
2.5 看病就医到正规医疗单位 |
2.6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
(10)维持性血液透析及肾移植患者乙型及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例选择及血清标本 |
1.2 血清ALT检测 |
1.3 血清HBVm检测 |
1.4 血清抗-HCV检测 |
1.5 HCV-RNA的检测 |
1.6 HCV RNA |
2 结 果 |
2.1 血清HBVm检出率 |
2.2 抗-HCV检出率 |
2.3 HCV RNA NS5阳性检出率及HCV RNA基因分型 |
2.4 透析时间长短对HCV、HBV感染发生率的影响 |
2.5 输血、血制品次数与HCV、HBV的关系 |
2.6 不同透析时间、受血次数、受血量与HCV感染株的基因分型关系 |
3 讨 论 |
四、合格库血与肝炎病毒的传播(论文参考文献)
- [1]锡林郭勒盟血站成品库血液5项指标抽检结果分析[J]. 兴安.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1(20)
- [2]湖北省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调查[J]. 韩颖,熊薇.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1(04)
- [3]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J]. 曾石养,薛志强,罗国平.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1(04)
- [4]2007—2009年深圳市外来劳务工乙肝病毒感染情况分析[J]. 姚相杰,程锦泉,张仁利,何雅青,杨洪,张海龙,阳帆,冼慧霞. 热带医学杂志, 2011(03)
- [5]武汉地区2007年居民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J]. 王亮,周敦金,赵德峰,李保站,金小毛.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08(06)
- [6]抗乙肝病毒先导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D]. 彭桂生. 天津大学, 2008(08)
- [7]血液透析患者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分析[J]. 赵华,常明,刑淑巧. 中国血液净化, 2008(04)
- [8]429例合格库血HBV-DNA和HBV-M检测结果分析[A]. 段秋林,高岭,刘翠银. 第四届全国临床检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06
- [9]乙肝传播途径及阻断途径的探讨[J]. 段军艳. 社区医学杂志, 2005(10)
- [10]维持性血液透析及肾移植患者乙型及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调查[J]. 齐俊英,谢复东,郭林生,喻植群,汪由坤,郝连杰.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