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Investigation of the tribological performance of friction pair for disc brake of drilling rig(论文文献综述)
鲍久圣,董慧丽,阴妍,郭超勋,赵少迪,艾俊伟[1](2021)在《交变磁场对制动器摩擦噪声抑制的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摩-磁复合盘式制动器和模拟制动试验台,分析了不同磁场参数与制动器摩擦噪声及摩擦磨损行为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讨论了交变磁场对制动器摩擦噪声的抑制机理。结果表明:磁场可明显抑制制动器摩擦噪声的产生,其中磁感应强度的改变对降噪效果更为明显;低频磁场对噪声有较好抑制作用,但磁场频率过高反而可能会加剧噪声的产生。磁场具有稳摩降噪、润滑降噪和磁致伸缩的作用机制,其根本原因是改善了界面摩擦磨损特性,增加了氧化磨损的比例,磨屑被细化后充当了固体润滑剂的作用,使得摩擦界面趋于稳定从而达到降噪的效果。研究结果解释了磁场作用下制动器摩擦噪声的发生规律及抑制机理,可为未来利用磁场治理制动器摩擦噪声污染奠定理论基础。
程燚[2](2021)在《周盘式制动器多物理场耦合分析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郭蔚波[3](2021)在《煤粉对润滑油性能及滚动轴承磨损影响试验研究》文中提出轴承是支承轴颈的部件,可以减小零部件运动过程中的摩擦系数,提高回转精度,在航空航天、矿山开采等行业被广泛使用,是当代机器设备中的一种重要零部件。由于煤矿设备所处的工况环境复杂,在运转过程中润滑油液中不可避免的会掺杂一些固体颗粒,特别是空气中的粉尘颗粒,这些颗粒会影响润滑油的性能同时也会对滚动轴承摩擦副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研究润滑油液中不同浓度、不同粒径的无烟煤煤粉和褐煤煤粉颗粒对润滑油性能及滚动轴承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对指导设备润滑油液的合理使用以及延长滚动轴承的使用寿命具有实际意义。本文以滚动轴承的圆柱滚子-轴承内圈摩擦副为研究对象,首先确定了试验所选用的润滑油以及摩擦磨损试验台的温度、载荷、滚滑比、润滑油量以及转速等参数,然后科学地设计了试验方案,探究了不同浓度下无烟煤和褐煤煤粉对滚动轴承摩擦学性能的影响。接着从圆柱滚子-轴承内圈摩擦副的摩擦系数变化、轴承内圈表面形貌的变化、轴承内圈表面粗糙度的三维参数变化、油液铁谱分析以及润滑油液运动粘度变化等角度系统地研究了润滑油液中不同浓度、不同粒径的煤粉颗粒对润滑油性能及滚动轴承摩擦学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根据试验所分析的九种工况条件,综合考虑轴承摩擦副的摩擦系数、跑合磨损时间、润滑油液的运动粘度以及通过形貌分析仪获得的表面粗糙度数据,试验得出当润滑油液中添加颗粒浓度为1g/L的1-2mm无烟煤煤粉颗粒时,轴承摩擦副的摩擦系数较小、运动粘度变化也不大,算术平均高度Sa也小,说明适量浓度及大小的无烟煤煤粉颗粒可以减轻轴承摩擦副的摩擦磨损。根据试验所分析的六种工况条件,综合考虑轴承摩擦副的摩擦系数、跑合磨损时间、润滑油液的运动粘度以及通过形貌分析仪获得的表面粗糙度数据,试验得出当润滑油液中添加颗粒浓度为1g/L的200目褐煤和4g/L的80目褐煤煤粉时,轴承摩擦副的摩擦系数较小、运动粘度变化也不大,说明适量浓度及大小的褐煤煤粉颗粒可以减轻轴承摩擦副的摩擦磨损。
郭春秋[4](2021)在《过流水冷多片盘式制动器的设计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采煤机在采煤过程中,尤其在大倾角、急倾斜工作面工作时,所需制动扭矩大,容易导致制动器发热、磨损。制动摩擦盘在工作中容易产生热变形、热衰退等现象,甚至出现因过热造成的摩擦失效、制动失稳及结构损坏等情况。本论文旨在原有多盘制动器的基础上,结合采煤机的结构及工作特点,通过对多盘制动器结构的改进,利用采煤机冷却系统的水路系统,对制动器摩擦片进行过流式强制水冷,改善其工作性能,克服采煤机制动器失稳现象,提出循环水介质多片盘式制动器,并对制动器展开一系列的设计与分析,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在现有多片盘式制动器的的基础上,通过结构改进,完成过流水冷多片盘式制动器的原理及结构设计。(2)以MG/750/1910型采煤机为对象,结合采煤机冷却喷雾系统的水路组成,完成过流水冷多片盘式制动器水路系统设计;针对该机型,结合采煤机主要工作参数,对制动器主要性能参数进行了计算,提出了制动器设计要求,完成了整体结构的设计与计算。(3)对过流水冷盘式制动器的工作性能进行仿真分析和研究。使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制动器动、静摩擦片以及制动腔体中的过流冷却流场建立了有限元模型,对制动盘固体变形场和流场进行了数字分析和计算。针对摩擦片表面的接触应力进行仿真分析,获取其表面的接触压力分布。并对湿式多盘制动器腔体内的循环冷却水进行了流场仿真分析,得到了过流水冷多片盘式制动器制动时流场流速及压力的分布特点。利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建立了多片盘式制动器制动过程中的热流固耦合模型,对过流水冷方式下的制动器的制动温升进行了仿真分析。(4)通过对比试验对过流水冷多片盘式制动器实际制动性能进行分析,分别对过流水冷多片盘式制动器与普通多片盘式制动器进行对比试验,测试制动器的制动性能和散热能力。最终发现过流水冷多片盘式制动器在保证制动性能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散热能力,多次紧急制动试验中水冷制动器与普通制动器相比,制动结束后的温度显着降低,且在持续制动试验中水冷制动器的温升速度缓慢,具有较好的工作稳定性。本文提出的过流水冷多片盘式制动器具有强散热、制动性能稳定、工作可靠的特点,在采煤机现有工作系统的基础上,对普通制动器不需进行大的结构变化,利用采煤机现有的喷雾冷却系统的水路,通过引入过流水冷的方式,显着改善传统多片摩擦式制动器的工作性能,从而提高了采煤机工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本文所得结论具有较好的工程应用前景和较高的使用推广价值。
王智[5](2021)在《摩擦式扭矩限制器结构优化与性能评价》文中认为我国是风力发电机组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但在风电发电机组的扭矩限制器的研发制造领域仍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当风力发电机过载时,扭矩限制器作为风电联轴器中起扭矩过载保护的关键零件,可令主动端和负载端脱开,有效保护风电机组的正常运行。目前对于扭矩限制器的研究尚缺乏完整的设计模型以及评价体系。同时针对扭矩限制器打滑过程中摩擦副的升温研究仅通过摩擦转矩做功来计算,未能对其温度场和应力场分布进行更详细的研究。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对扭矩限制器进行了热力耦合分析,并对其进行疲劳寿命评估,同时结合仿真结果对扭矩限制器的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最后建立了扭矩限制器性能测控系统,对设计扭矩限制器进行磨合实验、打滑扭矩标定实验和可靠性实验,并对其进行性能评价。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针对打滑扭矩建立了扭矩限制器的设计模型。首先,深入分析了扭矩限制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其次,基于打滑扭矩对扭矩限制器的摩擦副材料、摩擦片、碟形弹簧以及弹簧压力调节元件进行了设计,并建立了设计模型。最后,研究了摩擦片内外半径、弹簧载荷以及螺钉拧紧圈数与打滑扭矩的关系。(2)系统研究了扭矩限制器热力耦合分析理论和疲劳寿命分析理论。首先,介绍了热力耦合分析过程中所需的接触理论、摩擦生热理论以及热传递理论。其次,推导了扭矩限制器摩擦副的三维瞬态温度场热传导方程,并确定其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最后,介绍了金属零件的疲劳破坏过程和常用的疲劳寿命分析方法。(3)利用ABAQUS软件的温度-位移耦合求解器对扭矩限制器摩擦副模型进行热力耦合分析。首先,将扭矩限制器的摩擦副模型导入ABAQUS软件,基于热力耦合相关理论与合理假设,计算出仿真分析的边界条件,得到了扭矩限制器打滑工况下的热力耦合分析模型。仿真计算结果揭示了热力耦合状态下扭矩限制器摩擦副的温度场和应力的分布梯度和变化趋势。同时随着打滑时间的延长,发现摩擦副的最高温度和最大应力均出现在摩擦区域的中间位置。其次,探究了不同影响因素(打滑速度、弹簧载荷)对对偶盘的最大应力和最高温度变化的影响。最后,基于热力耦合分析结果确定了摩擦副的疲劳破坏形式以及主要危险区域,并利用应变范围-疲劳寿命法对扭矩限制器进行疲劳寿命预测,确定在打滑工况下应力循环215次后扭矩限制器出现疲劳失效。(4)基于热力耦合仿真结果对扭矩限制器的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首先,通过对扭矩限制器的热力耦合分析和疲劳寿命预测发现,现有设计结构下的扭矩限制器存在热应力较大,温度较高,疲劳寿命较低的问题,于是对此提出了对扭矩限制器摩擦副的优化设计。其次,在优化设计过程中利用Isight软件建立了摩擦副的最大应力和最高温度的近似模型,随后通过Pointer算法找到近似模型的最优解。最后,将最优解中的设计变量代入有限元模型中计算,求解得到的实际值与近似模型的预测值误差小于1.7%,证实了近似模型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最终优化结果显示优化后的结构在打滑扭矩不变的约束下,扭矩限制器的摩擦片的最大应力从328 MPa下降至238.6 MPa,最高温度从762.2℃下降至604.6℃,疲劳寿命从215次增加至1521次。(5)针对扭矩限制器的打滑扭矩的测试需求,开发设计了一套扭矩限制器性能测试系统,并进行了扭矩限制器的性能评价实验。首先,设计了以PLC为主控单元,组态软件为人机界面的性能测控系统。其次,利用测控系统对扭矩限制器的打滑扭矩与可靠性进行性能评价,得知测试扭矩限制器的实测打滑扭矩与设定打滑扭矩的最大误差为6.7%,符合误差在10%范围内的设计要求。本文以摩擦式扭矩限制器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模拟、优化设计以及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其进行了结构优化和性能评价,研究结果对扭矩限制器的质量评价和性能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王瑞鑫[6](2021)在《深井提升机制动闸瓦紧急制动摩擦学行为研究》文中指出
董慧丽[7](2021)在《基于磁场的摩擦制动器减振降噪机理研究》文中提出
龚自强[8](2021)在《焦炉捣固机提锤装置摩擦机理及材料研究》文中提出在煤焦化工艺中,捣固侧装煤式焦化相比传统焦化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越来越受到行业的认可和欢迎。焦炉捣固机作为重要设备之一,主要负责煤饼的成型,所以煤饼质量的好坏以及煤饼生产速率的高低都取决于焦炉捣固设备的布置、结构、工艺是否优良,生产过程是否稳定高效。在焦炉捣固机中捣固提锤装置使用频率高、工作强度大,工况复杂,其中捣固锤的提升高度直接影响煤饼的质量,但往往因为特殊的滚动摩擦提锤工况及摩擦片材质问题,在生产过程中需要频繁更换摩擦片,对企业带来一定负担。本课题针对摩擦片失效问题,结合摩擦、磨损、接触力学等相关知识展开理论研究,并建立仿真模型,对比不同材料摩擦片性能。论文从6.25米焦炉捣固机提锤装置替换下来的失效摩擦片入手(一组国产一组进口),通过对摩擦片使用过程的实地调研,总结摩擦片的失效过程及影响因素。接着介绍相关摩擦磨损的基本原理,结合接触力学理论知识对提锤装置中凸轮—摩擦片构成的摩擦副进行理论计算,分析影响摩擦片接近变形量的物理参数,接着讨论影响摩擦片与弹性凸轮接触面之间相对滑动的因素,然后利用CAD、Solid Works软件建立包含该摩擦副的捣固提锤装置二维和三维模型。最后结合实际工况根据有限元接触理论对整个提锤装置进行ANSYS瞬态动力学仿真,模拟提锤捣固的工作过程。并替换不同材料的摩擦片观察分析不同材料下的提锤高度,摩擦片的切应力、位移、应力应变云图结果,最后得出结论,为焦化企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使用成本提出可行建议。
刘宗权[9](2021)在《基于ANSYS的起重机用盘式制动器热-机耦合分析》文中认为起重机械作为一种大吨位运输设备,能够代替人工及人工难以完成的作业。为了保障现代化建设的高效进行和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设计人员有必要对于起重机械安全性能的进行研究分析,寻找优化的途径。首先,在铸造起重机中,就单工作方式制动劣势工况,相较于联合制动、复合制动作理论比较;接着,考虑到岸边起重机的阵风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按盘式制动器的流体散热优势,对制动盘在不同工况及机构下进行热机耦合分析。首先,在ANSYS中对起升机构的安全制动器作热机耦合分析,考虑到不同安全制动系数以及联合制动,模拟制动盘紧急制动的温度场及应力场和温升曲线。随后对不同工况下制动盘和摩擦片进行耦合仿真,根据温度场结果,分析温升曲线的数据,探究温度对制动性能的间接影响。其次,根据计算流体散热边界条件,建立循环制动制动器耦合场,考虑该吨位下电气制动参与度,仿真计算工作制动盘累计温升,对复合制动结果分析。根据制动盘、制动衬垫的累计饱和温升,探究制动工况对摩擦副温升和热衰退的影响。查阅制动摩擦材料资料,对实际选型材料作出指导。选取危险部位节点,利用Manson-Coffin对盘作疲劳破坏及寿命分析。最后,对大型岸边集装箱起重机运行机构的防风制动进行温度场分析,通过对风灾制动工况的划分,对阵风来袭时工作的制动器进行仿真,模拟该制动工况下制动器的温度场,根据仿真结果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对提高面对自然灾害,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田崇浩[10](2021)在《基于“磨粒磨损”原理颗粒对制动块摩擦磨损影响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汽车制动系统在汽车驾驶安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制动器暴露在环境中,空气中不同大小和形状颗粒的侵入,会对制动过程造成不稳定的磨粒磨损,导致制动界面平均摩擦力和瞬时峰值的增大或减小。这种影响在如山路下坡、较差路况长时间制动过程中表现的尤为明显。为研究摩擦界面三体颗粒几何参数对制动块摩擦特性影响及摩擦磨损机理,基于“磨粒磨损”原理,利用摩擦磨损实验平台,以氧化铝颗粒几何参数和是否“涉水”为变量,对摩擦界面摩擦力学参数进行实时测量,研究不同几何参数颗粒在长时间干/湿摩擦制动过程中对制动块摩擦特性和磨损情况的影响,结合动摩擦因数时域图采用扫描电镜分析研究制动摩擦副摩擦磨损机理:(1)在模拟连续较长时间制动摩擦过程中,通过电镜观察分析不同阶段磨损状态,摩擦磨损呈现一种“磨合-稳定-恶化-损伤”机制,为制动块长时间摩擦提供一定理论基础;(2)在“制动”过程中加入不同几何参数的颗粒模拟外缘颗粒侵入,通过时域图和电镜图分析颗粒加入及其几何参数对摩擦性能和磨损状况有较大影响。摩擦过程中产生的氧化膜形主要承载盘-块平台接触,应力破坏及磨损状态的变化贯穿初级平台和次级平台建立与破坏的整个过程,进而产生不同摩擦磨损机制;(3)在涉水环境条件下,通过在摩擦副中间加入水模拟涉水制动,观察摩擦磨损状态;再把不同几何参数颗粒分类与水等量混合,分别加入摩擦表面,探索氧化膜产生及平台建立新机制,进一步研究磨损机理。
二、Investigation of the tribological performance of friction pair for disc brake of drilling rig(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nvestigation of the tribological performance of friction pair for disc brake of drilling rig(论文提纲范文)
(1)交变磁场对制动器摩擦噪声抑制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试验部分 |
1.1 试验设备 |
1.2 试验方案 |
1.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1.3.1 制动工况参数对制动器尖叫发生率的影响 |
1.3.2 磁场参数对制动器摩擦噪声的影响 |
2 磁场对摩擦噪声的抑制规律及其机理研究 |
2.1 不同磁场环境下导磁摩擦片表面磨损分析 |
2.2 不同磁场环境下导磁摩擦片表面元素分析 |
2.3 交变磁场影响制动噪声发生机理的讨论 |
3 结论与展望 |
(3)煤粉对润滑油性能及滚动轴承磨损影响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颗粒污染物对润滑油性能的研究 |
1.2.2 颗粒污染物对轴承磨损的研究概况 |
1.3 研究内容 |
第2章 轴承摩擦磨损及润滑油液相关理论基础 |
2.1 引言 |
2.2 润滑油性能指标及其品质劣化分析 |
2.2.1 润滑油主要性能指标 |
2.2.2 品质劣化分析 |
2.2.3 油液中的污染物分类 |
2.3 滚动轴承摩擦磨损机理 |
2.3.1 摩擦理论 |
2.3.2 磨损理论 |
2.3.3 磨损评判依据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滚动轴承摩擦磨损试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验装置 |
3.2.1 滚动轴承摩擦磨损试验台 |
3.2.2 压力机 |
3.2.3 三维形貌分析仪 |
3.2.4 毛细血管粘度计 |
3.3 试验方案设计 |
3.3.1 试验目的 |
3.3.2 试验内容 |
3.3.3 试验主要步骤 |
3.3.4 试验数据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无烟煤煤粉对润滑油性能及滚动轴承磨损影响研究 |
4.1 引言 |
4.2 无烟煤煤粉对轴承摩擦副摩擦系数的影响 |
4.3 无烟煤煤粉对轴承内圈表面磨损的影响 |
4.3.1 轴承内圈表面形貌的变化 |
4.3.2 轴承内圈表面粗糙度的变化 |
4.4 含无烟煤煤粉的油液铁谱分析 |
4.5 无烟煤煤粉对润滑油液粘度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褐煤煤粉对润滑油性能及滚动轴承磨损影响试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褐煤煤粉对轴承摩擦副摩擦系数的影响 |
5.3 褐煤煤粉对轴承内圈表面磨损的影响 |
5.3.1 轴承内圈表面形貌的变化 |
5.3.2 轴承内圈表面粗糙度的变化 |
5.4 含褐煤煤粉的润滑油铁谱分析 |
5.5 褐煤煤粉对润滑油液粘度的影响 |
5.6 无烟煤煤粉和褐煤煤粉对轴承摩擦副的作用机理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主要结论 |
6.3 进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过流水冷多片盘式制动器的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本课题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发展趋势 |
1.3 本课题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
2 采煤机过流水冷多片盘式制动器的设计 |
2.1 采煤机制动参数的确定 |
2.1.1 采煤机制动受力分析 |
2.1.2 采煤机的总转动惯量计算 |
2.1.3 最大制动扭矩计算 |
2.2 过流水冷多片盘式制动器冷却系统设计 |
2.2.1 采煤机制动器冷却水路设计 |
2.2.2 制动器密封与防锈 |
2.3 摩擦副的设计与计算 |
2.3.1 摩擦副材料的选择 |
2.3.2 摩擦副参数计算 |
2.3.3 制动器制动力矩的计算 |
2.4 弹簧的选型与计算 |
2.5 本章小结 |
3 过流水冷多片盘式制动器流热固耦合模型建立 |
3.1 热流固耦合模型理论基础 |
3.1.1 制动器瞬态热传导理论 |
3.1.2 线应变与温度的关系 |
3.2 对流边界条件的确定 |
3.3 温度场理论分析 |
3.4 过流水冷多片盘式制动器结构及流场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4.1 制动器结构模型建立与简化 |
3.4.2 流场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5 摩擦副及流场模型网格划分 |
3.5.1 摩擦副网格划分 |
3.5.2 流场模型网格划分 |
3.6 预处理基本假设 |
3.7 本章小结 |
4.过流水冷多片盘式制动器温度特性仿真分析 |
4.1 制动器接触压力仿真分析 |
4.1.1 制动器变形场仿真模块搭建 |
4.1.2 制动器接触设置 |
4.1.3 摩擦副约束与载荷设置 |
4.2 流场仿真分析 |
4.2.1 流场仿真设置 |
4.2.2 流场流速分布 |
4.3 热流固耦合仿真分析 |
4.4 摩擦盘温度场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过流水冷多盘式制动器性能参数测试及对比试验 |
5.1 惯量模拟试验平台搭建 |
5.1.1 电惯量模拟方法 |
5.1.2 液惯量模拟方法 |
5.1.3 试验台结构组成 |
5.2 过流水冷多片盘式制动器制动性能测试 |
5.2.1 静扭矩测试 |
5.2.2 动扭矩测试 |
5.2.3 制动工况温升测试 |
5.3 多次紧急制动对比试验 |
5.4 持续制动温升对比试验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摩擦式扭矩限制器结构优化与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扭矩限制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扭矩限制器种类 |
1.2.2 摩擦式扭矩限制器研究进展 |
1.2.3 摩擦副应力场和温度场计算方法 |
1.2.4 热力耦合研究现状 |
1.2.5 研究现状小结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摩擦式扭矩限制器的结构设计 |
2.1 摩擦式扭矩限制器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
2.1.1 扭矩限制器结构组成 |
2.1.2 扭矩限制器工作原理 |
2.2 扭矩限制器结构设计 |
2.2.1 摩擦副材料选取 |
2.2.2 扭矩限制器摩擦片设计 |
2.2.3 扭矩限制器弹簧设计 |
2.2.4 弹簧压力调节元件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摩擦式扭矩限制器仿真分析理论基础 |
3.1 热力耦合的基本理论 |
3.1.1 接触理论 |
3.1.2 摩擦生热理论 |
3.1.3 热传递理论 |
3.1.4 热传导微分方程 |
3.1.5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
3.1.6 热力耦合分析方法 |
3.2 疲劳寿命分析理论 |
3.2.1 疲劳破坏的过程 |
3.2.2 疲劳寿命分析方法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摩擦式扭矩限制器仿真分析与结构优化 |
4.1 扭矩限制器结构和材料参数 |
4.2 扭矩限制器热力耦合仿真分析 |
4.2.1 热力耦合模型的基本假设 |
4.2.2 扭矩限制器打滑工况的确定 |
4.2.3 热传递参数的构建 |
4.2.4 扭矩限制器热力耦合模型的建立 |
4.2.5 对偶盘的温度场、应力场和热变形分析 |
4.2.6 摩擦片的温度场、应力场和热变形分析 |
4.2.7 压力对温度场和应力场的影响 |
4.2.8 打滑速度对温度场和应力场的的影响 |
4.3 扭矩限制器疲劳寿命分析 |
4.3.1 疲劳危险部位的确定及热损伤形式分析 |
4.3.2 热疲劳寿命预测 |
4.4 扭矩限制器的结构优化 |
4.4.1 扭矩限制器优化目标与设计变量选择 |
4.4.2 近似模型的建立 |
4.4.3 近似模型的误差检验 |
4.4.4 优化结果分析与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摩擦式扭矩限制器性能评价实验研究 |
5.1 扭矩限制器性能测试实验台 |
5.2 扭矩限制器性能测控系统设计 |
5.2.1 测控系统硬件配置 |
5.2.2 测控系统信号传输 |
5.2.3 上位机软件设计 |
5.2.4 PLC软件设计 |
5.3 扭矩限制器性能评价实验 |
5.3.1 摩擦副磨合实验 |
5.3.2 打滑扭矩标定实验及可靠性实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焦炉捣固机提锤装置摩擦机理及材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炼焦及焦炉捣固技术简述 |
1.2.1 捣固炼焦机理与优势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3 6.25 米焦炉捣固机械设备的功能及配置 |
1.2.4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1.3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捣固机工作原理及关键件失效分析 |
2.1 捣固机的功能 |
2.2 捣固机的基本装置及工作原理 |
2.2.1 捣固机的驱动装置 |
2.2.2 捣固机的停锤装置 |
2.2.3 捣固机的安全装置 |
2.3 捣固机提锤装置的运动学分析 |
2.3.1 34 锤捣固机的布置 |
2.3.2 弹性凸轮的相位布置 |
2.3.3 单组提锤装置的运动学分析 |
2.4 摩擦片在运动中出现的问题 |
2.4.1 摩擦片断裂 |
2.4.2 摩擦片打滑 |
2.5 摩擦片失效影响—塌煤事故 |
2.5.1 塌煤原因分析 |
2.5.2 国产、进口摩擦片性能比较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提锤装置滚动摩擦机理及接触力学分析 |
3.1 摩擦磨损理论及研究方法 |
3.1.1 摩擦磨损机理 |
3.1.2 磨损特性 |
3.2 提锤装置的滚动摩擦机理分析 |
3.2.1 滚动摩擦分类 |
3.2.2 提锤装置滚动摩擦机理分析 |
3.3 摩擦片—凸轮摩擦副接触力学分析 |
3.4 假设及研究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ANSYS仿真模型建立及简化 |
4.1 ANSYS仿真理论介绍 |
4.1.1 ANSYS仿真分析一般步骤 |
4.1.2 有限元接触分析理论 |
4.1.3 ANSYS瞬态动力学分析 |
4.2 焦炉捣固系统关键件的三维模型建立 |
4.2.1 零部件的建模及装配 |
4.3 焦炉捣固系统关键件有限元模型建立与简化 |
4.4 定义边界条件及时间步长 |
4.4.1 定义边界条件 |
4.4.2 时间步长的设定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焦炉捣固系统关键件的ANSYS动力学结果分析 |
5.1 捣鼓锤的位移云图 |
5.2 摩擦片的切应力云图 |
5.3 摩擦片的法向位移云图 |
5.4 摩擦片法向应力应变云图分析 |
5.5 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
(9)基于ANSYS的起重机用盘式制动器热-机耦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起重机制动器概述 |
1.2.1 起重机械制动器简介 |
1.2.2 起重机制动技术的应用 |
1.2.3 起重机械对制动系统的要求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现状 |
1.3.2 国内现状 |
1.4 研究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盘式制动器热-机耦合理论基础 |
2.1 摩擦生热理论 |
2.1.1 粘着摩擦理论 |
2.1.2 摩擦能量理论 |
2.1.3 制动功理论 |
2.2 热分析理论 |
2.2.1 热力学第一定律 |
2.2.2 热传递方式 |
2.2.3 导热微分方程 |
2.2.4 边界条件 |
2.2.5 传热系数的计算 |
2.3 闪温理论计算 |
2.4 摩擦热对制动器的影响 |
2.4.1 温度对磨损率的影响 |
2.4.2 温度对与摩擦系数的影响 |
2.4.3 温度对制动性能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单次制动热-机耦合分析 |
3.1 起重机盘式制动器模型的建立和网格划分 |
3.1.1 实体模型参数 |
3.1.2 制动力矩、制动比压的计算 |
3.1.3 模型简化 |
3.1.4 网格划分 |
3.2 单次制动分析模型的建立 |
3.2.1 基本假设 |
3.2.2 传热系数的确定 |
3.2.3 计算机仿真参数设置 |
3.3 紧急制动摩擦副温度场分析 |
3.3.1 安全制动器(k=1.75)紧急制动温度场 |
3.3.2 安全制动器(k=2)紧急制动温度场 |
3.3.3 制动安全裕度分析 |
3.3.4 工作制动器和安全制动器联合制动 |
3.4 急停摩擦副应力场分析 |
3.4.1 安全制动器(k=2)应力、应变场 |
3.4.2 安全制动两种工况应力、应变比较 |
3.5 满载作业工作制动器单次制动的影响因素 |
3.5.1 制初速度对温度场的影响 |
3.5.2 摩擦系数(恒定制动力)对温度场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起升机构盘式制动器循环温度场分析 |
4.1 繁重作业下盘式制动器发热理论计算 |
4.1.1 每小时内通过辐射散热量: |
4.1.2 每小时中自然对流做热量: |
4.1.3 每小时强迫对流散热量: |
4.1.4 发热计算 |
4.2 机械制动循环制动温度场仿真 |
4.2.1 边界条件的设定 |
4.2.2 机械制动循环制动温度场仿真结果 |
4.2.3 复合制动工况下循环温度场 |
4.2.4 电气制动对温度场的影响 |
4.3 制动周期对结果的影响 |
4.3.1 循环周期对温度场的影响 |
4.3.2 繁重作业制动器热理论计算 |
4.3.3 工作级别对制动器的影响 |
4.4 制动盘热疲劳寿命预测 |
4.4.1 热疲劳破坏及危险部位确定 |
4.4.2 热疲劳破坏寿命预测 |
4.5 制动器实验台架介绍 |
4.5.1 台架组成 |
4.5.2 测控试验台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轨道式集装箱起重机制动器温度场仿真 |
5.1 起重机风灾的发生及防风工况 |
5.1.1 起重机倾覆的原因 |
5.1.2 起重机的防风工况 |
5.2 岸边集装箱起重机风载荷的计算 |
5.2.1 风载荷的计算 |
5.2.2 阵风下大车受载计算 |
5.3 集装箱起重机阵风工作下温度场分析 |
5.3.1 边界条件的设定 |
5.3.2 大车的制动器温度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基于“磨粒磨损”原理颗粒对制动块摩擦磨损影响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制动器磨粒磨损概述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摩擦磨损理论研究 |
1.3.2 摩擦磨损实验研究 |
1.3.3 水环境摩擦磨损实验 |
1.4 本文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
2.1 摩擦磨损实验样机选择 |
2.2 HDM-20实验机工作原理 |
2.2.1 实验台工作原理 |
2.2.2 实验条件 |
2.2.3 实验流程安排 |
2.3 实验材料和工具选择 |
2.3.1 实验材料选择 |
2.3.2 实验仪器的选择 |
2.4 表面特征和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颗粒几何参数对干摩擦磨损性能和机理的影响 |
3.1 干摩擦条件下摩擦特性的研究 |
3.2 颗粒几何参数对摩擦性能的影响 |
3.3 颗粒几何参数对磨损的影响 |
3.4 载荷对摩擦性能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涉水对摩擦磨损性能和机理的影响 |
4.1 干摩擦和水环境摩擦相对比实验研究 |
4.2 不同颗粒在水环境条件下对比 |
4.3 不同颗粒磨损机理对比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四、Investigation of the tribological performance of friction pair for disc brake of drilling rig(论文参考文献)
- [1]交变磁场对制动器摩擦噪声抑制的试验研究[J]. 鲍久圣,董慧丽,阴妍,郭超勋,赵少迪,艾俊伟. 振动工程学报, 2021(04)
- [2]周盘式制动器多物理场耦合分析及实验研究[D]. 程燚. 湖北工业大学, 2021
- [3]煤粉对润滑油性能及滚动轴承磨损影响试验研究[D]. 郭蔚波.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4]过流水冷多片盘式制动器的设计与分析[D]. 郭春秋. 西安科技大学, 2021
- [5]摩擦式扭矩限制器结构优化与性能评价[D]. 王智. 江南大学, 2021(01)
- [6]深井提升机制动闸瓦紧急制动摩擦学行为研究[D]. 王瑞鑫.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7]基于磁场的摩擦制动器减振降噪机理研究[D]. 董慧丽.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8]焦炉捣固机提锤装置摩擦机理及材料研究[D]. 龚自强. 太原科技大学, 2021(01)
- [9]基于ANSYS的起重机用盘式制动器热-机耦合分析[D]. 刘宗权. 太原科技大学, 2021
- [10]基于“磨粒磨损”原理颗粒对制动块摩擦磨损影响实验研究[D]. 田崇浩. 合肥工业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