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审计合谋问题的分析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彭枫[1](2020)在《建设工程竣工结算合谋博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政府投资的建设工程项目在我国经济的建设中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好发展,对建设工程成本的合理使用以及建设项目资金流的控制提出了更精确、更高的要求,建设工程项目也迎来了新的困难和机遇。其中,建设工程竣工结算以及审计工作对工程建设最后结余资金的使用有着重大影响,审计结果是整个项目的最终结算的重要依据。经调查发现,施工方和审计方的合谋问题一直存在,这将会严重影响建设方的利益。由此,针对这一问题构建博弈模型,通过结合实际案例对模型进行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从而对该合谋问题提出合适的建议。首先,本文运用博弈理论和合谋理论对审计方与施工的合谋行为进行分析,通过建立博弈模型,分析得出施工方和审计方在没有审计监察机关的有效监管下,合谋行为的发生将相对轻松。然后,由施工方和审计方的合谋分析,通过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对施工方、审计方、审计监察机关之间构建演化博弈模型,并求解Nash均衡,并判定不同的演化策略。接着结合案例,基于系统动力学以及运用Vensim软件进行仿真分析,通过调整外部变量后观察其演化过程,得出降低合谋率的有效方法。最后,根据仿真分析,提出降低监督成本、奖惩机制并行、提高审计方收益、建立名誉系统等实际可行的建议。本文结合博弈理论以及系统动力学理论对建设工程竣工结算的审计合谋问题进行了研究,为将来执法机关在打击此类合谋问题时提供了合理的理论依据及有效的整治方法。
禹美辰[2](2020)在《基于博弈论的航空公司安全信息报告激励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值此新旧事件样例交替时期,我国民航在安全信息报告上依然存在着对事件样例了解程度低、信息报告质量不高、信息报告不及时等问题。安全信息是民航安全工作的基础,安全信息报告作为安全信息的重要收集渠道,对于发现安全隐患、控制风险和事故预防有着重要作用。本文首先对航空公司安全信息报告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着4点问题,并基于航空公司安全信息报告的激励现状,构建航空公司内部安监部和运行部门在安全信息报告上的演化博弈模型,发现在只有负激励的情形下无法实现安监部选择“监管”策略和运行部门选择“报告”策略的演化稳定,而加入正激励后可以改善,这一结果经过Matlab仿真得到验证。之后,结合委托代理理论,对加入正激励后的航空公司安全信息报告激励机制进行设计,得到如下结论:针对航空公司安全信息报告中存在不如实报告、瞒报等机会主义行为,构建了无机会主义行为和有机会主义行为时的安全信息报告激励模型,通过模型结果对比、数值算例分析后发现提高安监部对运行部门的激励强度和运行部门机会主义行为成本系数等可以弱化机会主义行为;针对航空公司安全信息报告中信用管理未落实的问题,结合声誉理论分别构建了不考虑声誉效应和考虑声誉效应的航空公司安全信息报告激励模型,通过模型结果对比、数值算例分析后发现考虑声誉效应后能有效提高对安全信息报告的激励效果;为了避免运行部门之间的合谋瞒报,结合前景理论,构建了运行部门间合谋对安监部瞒报的博弈模型,通过模型结果讨论、数值算例分析后发现心理因素是影响合谋的重要因素,运行部门间合谋的概率随合谋受到处罚的增大而降低等。结合以上航空公司安全信息报告激励模型的分析结果,本文在改进航空公司的安全信息报告方面,提出建立并完善安全信息报告奖惩制度、加强公司内部安全信息报告氛围的营造、完善安监部对运行部门的监督约束机制、完善安全事件信息报告信息公开制度、完善对运行部门的安全信息报告声誉评价体系等建议措施。
陈东华[3](2020)在《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形成机理与演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是当前全球公司治理的难点和焦点问题。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中国,大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也较为突出。上市公司大股东无视公司长远发展和中小股东利益,实施无序减持、关联担保、频繁派发高额的现金红利、长期占用上市公司资金、资产注入、定向增发与盈余管理等利益输送行为。股权分置改革后,进入全流通时代,大股东的利益与中小股东的利益从制度上趋于一致,但股改仍未改变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的特征,上市公司仍然存在“一股独大”或多个大股东,大股东或控股股东依然会利用控制权进行掏空上市公司,进而攫取控制权私利,掏空的方式表现更为隐蔽。控股股东通过金字塔持股或交叉持股实现控制权与现金权的分离,并利用股权控制链和社会资本控制链“双重控制链”加大侵害中小股东利益。那么在全流通背景下,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形成的内在机理是什么?(即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的动机与决策机制是什么?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的结构化影响因素与情境因素如何适配?)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如何演进?全流通背景下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如何治理?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立足全流通背景下研究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形成机理以及演进,通过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博弈分析以及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的结构化影响因素与情境变量的适配关系研究,从而打开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形成机理“黑箱”,并对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的结构化影响因素与情境因素适配进行实证检验;从现金股利政策、关联交易、盈余管理三个方面探讨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演进,并进行实证检验,从而从决策层面的微观视角探讨中国情境下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的治理机制。本文研究主要的结论如下:(1)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形成的内在机理如下:(1)现代企业制度为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制度安排,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动机主要取决于控股股东利益获取和成本补偿,私人成本必然使得控股股东有强烈的控制权私利行为动机。(2)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形成是控股股东个体特征与情境特征相互适配的复杂过程。(2)聚焦于控股股东特征对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并考察董事会特征在控股股东特征与现金股利政策中的调节影响。实证研究表明:(1)控股股东现金流权与现金股利政策负相关,并在一度程度上呈现U型非线性曲线关系;控制权与现金股利政策显着正相关;两权分离度与现金股利政策显着正相关。现金股利政策既是控股股东掏空的工具,也是掩饰掏空的面具。(2)第二大股东至第十大股东股权制衡很难制衡控股股东隐蔽的掏空行为。(3)两职合一能够增强控股股东特征对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4)董事会独立性显着减弱控股股东特征对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3)聚焦于控股股东特征对关联交易的影响,并考察董事会特征调节下控股股东特征对关联交易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1)现金流权与关联交易负相关,并在一度程度上呈现U型非线性曲线关系,呈现“激励-壁垒”效应,金字塔持股为控股股东掏空提供了天然的屏障。(2)第二大股东至第十大股东不仅难以制衡控股股东隐蔽的掏空行为,还有可能与控股股东合谋。(3)面对隐蔽的掏空行为,独立董事没有完全发挥独立监督职能。两职合一情况下,独立董事可能沦为“花瓶董事”的境地。(4)两职合一能够增强控股股东特征对关联交易的影响。(5)董事会独立性调节下,控股股东特征对关联交易的影响有所减弱。(4)聚焦于控股股东特征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并考察董事会特征调节下控股股东特征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1)控股股东现金流权与盈余管理负相关,并在一度程度上呈现U型非线性曲线关系,呈现“激励-壁垒”效应,金字塔持股或交叉持股为控股股东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天然的屏障。(2)第二大股东至第十大股东不仅难以制衡控股股东隐蔽的盈余管理行为,还有可能与控股股东合谋,达成利益同盟。(3)面对控股股东隐蔽的盈余管理行为,独立董事可能由于缺乏内部信息,导致不能完全发挥其独立监督职能。(4)两职合一能够增强控股股东特征对盈余管理的影响。(5)董事会独立性调节下,控股股东特征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有所减弱。(5)通过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本文从现金股利政策、关联交易以及盈余管理三个方面阐述全流通背景下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演进。全流通背景下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演进路径如下:(1)我国上市公司发放现金股利的意愿不断增强,现金股利发放差异较大,现金股利政策既是控股股东掏空的工具,也是掩饰掏空的面具。(2)控股股东采取更加隐蔽的关联交易进行掏空,金字塔持股或交叉持股为控股股东掏空提供了天然的屏障。(3)控股股东采取更加隐蔽的盈余管理配合其掏空行为,盈余管理是掩饰掏空的工具。(4)在既定利益输送程度的约束下,出于掏空行为的成本、收益比较,控股股东偏好选择关联交易这种利益输送行为,即现金股利政策和关联交易存在替代关系。本文研究主要的创新点如下:(1)通过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的动机与决策机制博弈分析以及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的结构化影响因素与情境因素适配研究,深入阐述了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形成的内在机理。从控股股东自身的行为能力、行为动机以及外部法律环境三方面,本文创新性地构建了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决策机制分析框架。从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的结构化影响因素与情境因素适配,本文创新性地构建了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的结构化分析概念模型。(2)以往研究大股东掏空行为大多从某一个视角,研究问题单一,且没有区分股权分置改革前后影响,研究结论不统一。本文从现金股利政策、关联交易以及盈余管理三个方面系统阐述全流通背景下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演进。全流通背景下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演进路径如下:(1)我国上市公司发放现金股利的意愿不断增强,现金股利发放差异较大,现金股利政策既是控股股东掏空的工具,也是掩饰掏空的面具。(2)控股股东采取更加隐蔽的关联交易进行掏空。(3)盈余管理是掩饰掏空的工具。(4)现金股利政策和关联交易存在替代关系。
马鹏宇[4](2019)在《基于Hadoop与博弈论的投标供应商选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电子招投标系统的不断完善,传统招标投标模式已被逐渐取代。政企采购信息化给采购方带来了良好的采购质量,快捷的采购效率,低廉的采购成本和方便的用户体验。以大数据、云计算平台、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等介入电子招投标系统交易量呈海量式爆发。伴随着招标信息的广泛发布,供应商跨域投标的难度也在逐渐降低,参差不齐的供应商水平往往会给后期工程建设带来隐患,同时评标过程的不透明性也可能给人为操纵结果有了可乘之机。分布式云计算技术针对海量信息储存和处理都具备突出优势,是解决采购决策问题的良策。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本文通过文献阅读、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及层次分析法,确定影响建设工程供应商中标的直接因素与间接因素及其影响权重。2.建立针对本课题的Hadoop框架,确定影响因素的数据来源、整合方式、存储方式、计算方式,并通过案例对投标影响因素识别清单进行检验。3.通过博弈论对供应商合谋中标行为进行建模分析以识别不良供应商,并为招标企业制定相应策略,最终选取优质而合理的供应商服务。通过上述工作建立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因素量化标准,并以Hadoop框架模拟真实生产环境构建可扩展的分布式计算环境对量化数据进行分类归集可以得到潜在投标人的综合静态评价数据,突破招标企业仅从投标文件对投标企业形成的主观认识。同时,以博弈论模型建立的投标供应商合谋分析模型可以清晰的获得供应商合谋利益分配形式,以便招标制定者以有效的防范措施反制供应商的不良谋标行为。综上研究,本文从静态信息到动态控制为招标企业设计并制定了一系列招标策略,目的在于优化现有招标决策准则,防范因某些利益方行为导致的招投标不公平现象,为规范招投标市场行为提供理论与技术依据。
张婷[5](2019)在《监理工程师寻租行为的影响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工程监理制度自推行以来极大的提高了我国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水平,但当前监理行业仍存在较多问题,突出表现为:行业制度规范尚不完善、监理队伍总体水平偏低、监理薪酬较低等。以上问题促使部分监理工程师为赚取外快与承包商合谋寻租,纵容承包商违规降低项目质量,损害业主利益甚至造成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因此通过探究影响监理工程师寻租行为的主要因素及影响路径,提出减少监理工程师寻租的对策,对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完善监理市场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本文通过分析监理行业的发展概况,剖析行业现存的问题。同时结合对实地调研结果的分析,了解了监理工程师的工作现状。其次,基于大量文献研究,依据委托代理理论和舞弊三角理论分析了监理工程师寻租行为的成因,得出影响监理寻租行为的主要因素:制度规范、薪酬待遇、监理工作的外部环境及个人工作态度。然后,分析各因素对监理工程师寻租行为的影响路径,从而构建影响路径模型。最后对湖北省多个地区的监理工程师进行问卷调研,对获得的672份问卷进行分析,结合调研利用Amos软件对构建的监理工程师寻租行为影响路径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各因素对监理工程师寻租行为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其中制度规范与外部环境通过工作态度对寻租行为产生显着的负向影响。根据研究结论,本文针对各影响因素提出完善行业制度规范、优化监理工程薪酬待遇和工作环境等措施,以抑制监理工程师的寻租行为,为净化监理市场提供建议与对策。
伍亚平[6](2019)在《政府投资工程项目招标人与投标人灰色利益链形成及控制研究》文中指出政府投资工程项目具有投资大、利润空间大、利润稳定等特点,使得招投标主体在利益的驱动下易产生合谋行为,现阶段最为突出的是招标人与投标人的合谋问题。招标人与投标人为追求项目利益容易产生灰色利益链,这严重损害了其他利益主体的利益,破坏了招投标市场的良好秩序,降低了政府投资效益,因此,研究招标人与投标人灰色利益链的形成过程及控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分析了政府投资工程项目、工程招投标、灰色利益链等相关概念、内容及其特点,提出了政府投资工程项目招标人与投标人灰色利益链的基本概念及形成框架,为利益链形成过程的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路。其次,分析了招标人与投标人灰色利益链中利益创造、利益分配、利益实现三个阶段及其主要内容,通过问卷调查、专家咨询法、案例分析等方法,建立灰色利益链节点预选集,用SPSS19.0软件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确定各阶段主要节点,基于节点时空和逻辑分析,阐述了招标人与投标人灰色利益链主要形成过程。再次,在梳理和比选常用节点识别方法的基础上,将介数中心性、度中心性、接近中心性三种节点识别方法系统集成,构建了余弦相似度模型,克服了节点识别角度单一性的问题,并采用群体赋权法得出利益链节点距离,设计利益链余弦相似度节点识别流程和节点等级,以某具体典型案例为背景,得到灰色利益链各节点的重要程度。最后,根据识别结果分析,从加大利益链监测惩罚力度、建立资源整合破解机制、加大利益实现措施实施难度、加强中标后的审计工作四个方面提出相应控制措施,以期能有效防止招标人与投标人灰色利益链的形成,减少政府投资工程项目招投标合谋行为,促进招投标市场“公开、公平、公正”的良好氛围。论文从政府投资工程项目招投标纵向合谋问题出发,研究政府投资工程项目招标人与投标人之间灰色利益链的形成过程及其控制措施,丰富了政府投资工程项目招投标纵向合谋行为及治理机制的研究内容,弥补了对招投标灰色利益链具体形成过程的研究,为实际中招标人与投标人灰色利益链的治理提供了思路。
陈梦黎[7](2019)在《基于用户画像的政府投资工程招标人与投标人合谋行为监测研究》文中认为由于政府投资工程项目具有投资大、利润大、复杂性以及参与主体多等特点,导致招标人与投标人间合谋行为屡屡发生,对整个工程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随着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大数据存储、分析、挖掘技术成为理论与实践界的新宠。快速、精准地确定合谋行为及对象,并提供有效的监测路径的新思路与新方法至关重要。本文旨在对政府投资工程招标人与投标人的合谋行为监测方法进行深入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首先界定政府投资工程、招标人、工程合谋行为和用户画像等相关概念,从理论、方法和技术上对用户画像是否适用于招标人与投标人合谋行为的监测画像进行了可行性论证,设计监测画像管理流程设计。(2)通过查询文献、阅读法院卷宗文本和梳理案例数据对招标人和投标人的合谋行为进行统计分析,初步得出合谋行为集,再通过调查问卷,经信度、效度分析筛选出招标人与投标人的特征合谋行为。(3)通过因子降维得到招标人主导、招标文件主导、投标文件主导、合谋衡量、投标人主导五类合谋因子,利用聚类分析将五类合谋因子聚类成文本合谋型、可操作合谋型、潜在合谋型和成熟合谋型四类画像。(4)通过匹配算法的对比分析,采用CBR匹配算法进行监测画像与合谋画像匹配分析,给出不同匹配结果的监测方向与建议,且设计了监测平台。(5)以XX市案件为例,对其进行画像匹配,判定其属于成熟合谋型画像。监测路径与实际情况基本匹配,验证了监测标签的合理性和合谋的可行性。由于招标人与投标人合谋行为隐蔽性强、合谋方式复杂等原因,难以直接识别监测。通过构建监测画像、匹配画像确定潜在合谋行为进而提供监测方向及措施,为合谋行为的监测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张攀科[8](2018)在《水上跑道侵入风险演化机理及预警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跑道侵入是陆上机场最重要的危险源之一,水上机场因其位于河道、湖泊、海港等开放水域,往来船舶及漂浮物不确定性强,致使跑道监管难度大,发生跑道侵入事件的风险更大。本文基于风险管理、扎根理论、事故树分析、贝叶斯网络、系统动力学、演化博弈论等理论和方法,分析水上飞机起降作业流程及特点,识别、归纳、整理水上跑道侵入风险因素,构建风险因素概念模型;从起降作业层、组织管理层、安全监管层等三个层次分别构建混合概率风险分析模型、组织风险演化模型以及安全监管演化博弈模型,并整合子系统模型以实现侵入风险的动态预警,提出风险管控对策。全文主要研究以下内容:(1)运用扎根理论方法识别了水上跑道侵入风险因素并构建概念模型。梳理和分析水上飞机起降作业流程、各参与主体职责划分以及起降作业特点,结合安全会遇距离模型、信息处理模型、SHEL模型分析风险影响因素;基于扎根理论,识别飞行员、管制员、机场客观环境、气象水文、设备设施、安全管理等主范畴及所属风险因素,以此为基础构建风险因素体系概念模型。(2)集成事故树(FTA)/贝叶斯网络(BBN)、关系向量机(RVC)和模糊集理论等多种方法构建了水上跑道侵入作业层风险演化模型。构建了水上跑道侵入事故树模型,并定性分析模型的最小割集、最小径集,确定各底层事件的结构重要度。利用RVC和模糊集理论确定BBN的先验概率和条件概率,按照风险接受准则构建风险评估矩阵,为决策者提供相应的风险管控参考。(3)应用系统动力学(SD)构建了水上跑道侵入组织风险演化模型。通过识别组织安全文化、安全管理系统(SMS)和安全绩效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了水上跑道侵入组织风险演化模型,对安全、生产(业务量)和财务三个绩效目标互相作用下的组织管理系统进行了定性建模和定量仿真分析。(4)结合演化博弈论和SD方法分析水上机场安全监管策略。为了探究水上跑道侵入风险控制中安全监管机构、水上机场及作业层员工等博弈参与主体的稳定策略选择,基于策略组合下的各主体收益函数矩阵,构建了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并对演化博弈过程进行SD建模仿真分析。(5)整合上述子系统构建动态预警模型。通过整合水上机场运行的起降作业、组织安全管理、外部安全监管等各子系统分析模型,构建了水上跑道侵入风险动态预警模型,以某水上机场为例进行预警仿真分析。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1)针对作业层风险特点,基于风险在系统中传播过程,集成FTA/BBN构建了混合概率风险分析框架。(2)针对水上机场风险管理的组织子系统,探讨了组织因素是如何影响系统的安全绩效,以系统动力学作为建模工具分别对组织安全文化、组织安全实践、个人安全绩效三个子系统分别建模并进行模型整合和仿真分析。(3)将系统动力学与博弈论相结合,围绕外部监管机构、水上机场和作业层员工的安全策略选择,构建了基于收益函数矩阵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并运用系统动力学对演化博弈过程进行仿真分析。(4)整合作业层、管理层、监管层子系统模型实现风险动态预警。
魏亚强[9](2018)在《政府投资工程设计审计中合谋防范博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人民对更加美好生活的期望也催生了更多的公共产品需求,使得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工程建设项目有了更大和更高的发展空间。相应的,对工程自身功能设计、结构分析、技术要求也逐渐提高,这些给工程设计工作增加了新的难度与挑战。工程设计是建设实施阶段的重要环节,工程前期的设计工作对工程建设的效果有着重大影响,是整个工程展开施工的依据。为了实现对工程设计工作的有效监督,因此,对政府投资进行设计审计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对政府投资工程设计审计的研究中,发现工程设计单位和设计审查单位存在的合谋问题,这将会影响设计审计的质量与效率。由此构建博弈模型,进而对设计审计中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进行分析验证。首先,本文指出设计审计下各参与方的行为,运用信息不对称、合谋理论方法,对设计单位和设计审查单位间进行合谋博弈分析,若没有第三方监督合谋现象很难合理避免。然后,由设计单位和设计审查单位的合谋分析,借助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对审计机关、设计单位、设计审查单位间的三方博弈关系构建模型并加以论证,就惩罚机制下的各方关系不协调问题,给出改进与控制措施。对设计活动中的合谋行为要加大惩罚力度、降低审计成本等可有效避免工程合谋问题发生。并且在惩罚机制上增加奖励机制,即奖惩机制并行,并且结合实例验证,结论发现奖惩机制更利于提高审计效率,提高各方积极性。最后,从制度、政策、措施角度等展开分析,给出现实社会里就如何保障设计审计效果、提高各博弈方利益,实现各方协调发展,保证政府主体的博弈收益的相关措施。本文将合谋理论、博弈论引入工程设计审计的应用研究,建立模型,对各方关系加以分析和论证,对有效开展工程审计监督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李晓珊[10](2017)在《略论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合谋的原因及治理对策》文中研究说明审计合谋是指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告审计过程中,主动或被动地迎合被审计单位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需要,做出虚假鉴证或虚伪陈述产生财务报告舞弊与审计信息失真的行为.它不仅损害了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严重影响了公众投资者对审计公信力信心,还侵蚀着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生存与发展.本文首先通过前言对本文需要讨论的问题进行引申,引出文章讨论的问题,然后对审计合谋危害的现状进行阐述.随后对上市公司审计合谋问题建立理论模型,通过审计合谋博弈分析模型,分析审计合谋的原因,最后得出治理对策.
二、审计合谋问题的分析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审计合谋问题的分析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建设工程竣工结算合谋博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2 国内外文献述评 |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研究技术路线 |
1.6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竣工结算审计概述 |
2.2 合谋理论 |
2.2.1 合谋的内涵 |
2.2.2 合谋的分类 |
2.3 博弈理论 |
2.3.1 传统博弈理论 |
2.3.2 演化博弈理论 |
2.4 系统动力学理论 |
2.4.1 系统动力学概述 |
2.4.2 理论结合必要性分析 |
2.5 小结 |
第三章 竣工结算审计合谋博弈模型构建 |
3.1 施工方与审计方合谋行为分析 |
3.1.1 主体行为 |
3.1.2 合谋行为 |
3.1.3 问题讨论 |
3.2 施工方与审计方静态博弈模型构建 |
3.2.1 提出假设 |
3.2.2 建立模型 |
3.2.3 问题分析 |
3.3 监管下的竣工结算审计演化博弈模型构建 |
3.3.1 模型假设 |
3.3.2 建立模型 |
3.3.3 演化稳定策略判定 |
3.4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竣工结算审计合谋案例分析 |
4.1 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 |
4.1.1 外部变量 |
4.1.2 案例赋值 |
4.1.3 仿真分析 |
4.2 不同情境中的演化过程仿真分析 |
4.2.1 社会收益仿真分析 |
4.2.2 奖惩机制仿真分析 |
4.2.3 审计方合法收益仿真分析 |
4.2.4 名誉仿真分析 |
4.3 合谋防范建议 |
4.3.1 降低监督成本 |
4.3.2 完善奖惩机制 |
4.3.3 设置预防双方合谋阈值 |
4.3.4 加强沟通协调 |
4.3.5 健全名誉体系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基于博弈论的航空公司安全信息报告激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航空公司安全信息报告的研究现状 |
1.2.2 信息报告激励机制的研究现状 |
1.2.3 基于博弈论的激励机制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航空公司安全信息报告及激励机制的现状分析及演化博弈分析 |
2.1 民航局规章对安全信息报告及激励的要求 |
2.1.1 民用航空安全信息报告要求 |
2.1.2 民用航空安全信息报告的激励要求 |
2.2 航空公司安全信息报告及激励机制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
2.2.1 现状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2.2.2 安全信息报告的报告现状 |
2.2.3 安全信息报告的激励现状 |
2.3 航空公司安全信息报告激励现状的演化博弈分析 |
2.3.1 演化博弈模型假设 |
2.3.2 演化博弈模型构建 |
2.3.3 演化博弈模型分析 |
2.3.4 考虑正激励的演化博弈分析 |
2.3.5 演化博弈仿真分析 |
2.4 航空公司安全信息报告激励机制的设计思路 |
2.4.1 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
2.4.2 激励机制设计思路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机会主义行为假设下的航空公司安全信息报告激励机制研究 |
3.1 无机会主义行为的航空公司安全信息报告激励模型 |
3.1.1 无机会主义行为的模型假设 |
3.1.2 无机会主义行为的模型构建 |
3.2 机会主义行为假设下的航空公司安全信息报告激励模型 |
3.2.1 机会主义行为假设下的模型假设 |
3.2.2 机会主义行为假设下的模型构建 |
3.2.3 机会主义行为假设下的模型分析 |
3.2.4 机会主义行为假设下的算例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考虑声誉效应的航空公司安全信息报告激励机制研究 |
4.1 不考虑声誉效应的航空公司安全信息报告激励模型 |
4.1.1 不考虑声誉效应的模型假设 |
4.1.2 不考虑声誉效应的模型构建 |
4.2 考虑声誉效应的航空公司安全信息报告激励模型 |
4.2.1 考虑声誉效应的模型假设 |
4.2.2 考虑声誉效应的模型构建 |
4.2.3 考虑声誉效应的模型结果分析 |
4.2.4 考虑声誉效应的算例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防范运行部门间合谋瞒报的激励机制研究 |
5.1 前景理论 |
5.2 防范运行部门间合谋瞒报的激励模型 |
5.2.1 防范运行部门间合谋瞒报的模型假设 |
5.2.2 防范运行部门间合谋瞒报的模型构建 |
5.2.3 防范运行部门间合谋瞒报的模型分析 |
5.2.4 防范运行部门间合谋瞒报的模型结果讨论 |
5.2.5 防范运行部门间合谋瞒报的模型仿真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促进航空公司安全信息报告的建议措施 |
6.1 建立并完善安全信息报告奖惩制度 |
6.2 加强公司内安全信息报告氛围的营造 |
6.3 完善安监部对运行部门的监督约束机制 |
6.4 完善不安全事件报告的信息公开制度 |
6.5 完善对运行部门安全信息报告的声誉评价体系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3)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形成机理与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股权分置改革与全流通时代 |
1.3.2 大股东、控股股东 |
1.3.3 金字塔股权结构与终极控股股东 |
1.3.4 现金流权、控制权与两权分离度 |
1.3.5 控制权私利 |
1.3.6 控制权私利行为 |
1.4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和新发现 |
1.6 本章小结 |
2 文献评述与理论基础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2.1.1 大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
2.1.2 大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研究 |
2.1.3 大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绩效”研究 |
2.1.4 大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决策过程研究 |
2.1.5 文献述评及未来研究趋势 |
2.2 相关理论 |
2.2.1 产权、所有权与控制权理论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2.3 全流通背景下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演进 |
2.3.1 现金股利政策 |
2.3.2 关联交易 |
2.3.3 盈余管理 |
2.4 本章小结 |
3 全流通背景下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形成机理 |
3.1 全流通背景下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动机与决策机制博弈分析 |
3.1.1 问题的提出 |
3.1.2 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产生的制度根源 |
3.1.3 超控制权收益与合理控制权收益 |
3.1.4 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动机 |
3.1.5 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决策机制博弈分析 |
3.1.6 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的路径选择 |
3.2 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的结构化影响因素与情境因素适配研究 |
3.2.1 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的结构化影响因素 |
3.2.2 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的情境特征因素 |
3.2.3 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的结构化分析框架 |
3.3 本章小结 |
4 控股股东特征、董事会特征与现金股利政策--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
4.1 问题的提出 |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4.2.1 控股股东特征与现金股利政策 |
4.2.2 董事会特征与现金股利政策 |
4.2.3 董事会特征调节下控股股东特征对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 |
4.3 研究设计 |
4.3.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4.3.2 变量定义及度量 |
4.3.3 回归模型构建 |
4.4 实证结果及分析 |
4.4.1 样本描述性统计 |
4.4.2 回归结果分析 |
4.4.3 稳健性检验 |
4.5 结论与启示、展望 |
4.5.1 结论 |
4.5.2 启示 |
4.5.3 未来研究展望 |
4.6 本章小结 |
5 控股股东特征、董事会特征与关联交易--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
5.1 问题的提出 |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5.2.1 控股股东特征与关联交易 |
5.2.2 董事会特征与关联交易 |
5.2.3 董事会特征调节下控股股东特征对关联交易的影响 |
5.3 研究设计 |
5.3.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5.3.2 变量定义及度量 |
5.3.3 回归模型构建 |
5.4 实证结果及分析 |
5.4.1 样本描述性统计 |
5.4.2 回归结果分析 |
5.4.3 稳健性检验 |
5.5 结论与启示、展望 |
5.5.1 结论 |
5.5.2 启示 |
5.5.3 未来研究展望 |
5.6 本章小结 |
6 控股股东特征、董事会特征与盈余管理--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
6.1 问题的提出 |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6.2.1 控股股东特征与盈余管理 |
6.2.2 董事会特征与盈余管理 |
6.2.3 董事会特征调节下控股股东特征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
6.3 研究设计 |
6.3.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6.3.2 变量定义及度量 |
6.3.3 回归模型构建 |
6.4 实证结果及分析 |
6.4.1 样本描述性统计 |
6.4.2 回归结果分析 |
6.4.3 稳健性检验 |
6.5 结论与启示、展望 |
6.5.1 结论 |
6.5.2 启示 |
6.5.3 未来研究展望 |
6.6 本章小结 |
7 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演进实证检验--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
7.1 问题的提出 |
7.2 现金股东政策与盈余管理:掩饰掏空的面具? |
7.2.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7.2.2 研究设计 |
(1)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2)变量定义及度量 |
(3)回归模型构建 |
7.2.3 实证结果及分析 |
(1)样本描述性统计 |
(2)回归结果分析 |
(3)稳健性检验 |
7.3 关联交易与盈余管理:掩饰掏空的工具? |
7.3.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7.3.2 研究设计 |
(1)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2)变量定义及度量 |
(3)回归模型构建 |
7.3.3 实证结果及分析 |
(1)样本描述性统计 |
(2)回归结果分析 |
(3)稳健性检验 |
7.4 控股股东掏空行为方式选择:关联交易还是现金股利? |
7.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7.4.2 研究设计 |
7.4.3 实证结果及分析 |
7.5 结论与启示、展望 |
7.5.1 结论 |
7.5.2 启示 |
7.5.3 未来研究展望 |
7.6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3 研究局限性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4)基于Hadoop与博弈论的投标供应商选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外电子招标应用现状 |
1.2.2 云平台Hadoop在国内外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1.2.3 Hadoop技术在招投标领域的研究与文献综述 |
1.2.4 博弈论在招投标领域的研究与文献综述 |
1.2.5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本理论与方法 |
2.1 电子招投标系统工作原理介绍 |
2.2 Hadoop大数据框架及其核心软件介绍 |
2.2.1 分布式计算平台Hadoop |
2.2.2 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 |
2.2.3 分布式计算框架MapReduce |
2.3 博弈理论介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建设工程供应商中标影响因素分析 |
3.1 建设工程供应商中标影响因素的识别 |
3.1.1 研究对象为投标企业通用要求的文献 |
3.1.2 研究对象为工程建设施工类企业通用要求的文献 |
3.2 建设工程供应商中标影响因素初始影响集合分类 |
3.3 建设工程供应商中标影响因素初始影响集合优化 |
3.4 建设工程供应商中标影响因素量化标准 |
3.5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建设工程供应商中标影响因素权重确定 |
3.5.1 层次分析法简介与应用方法 |
3.5.2 建设工程供应商影响因素问卷调查 |
3.5.3 问卷调查回收基本情况统计 |
3.5.4 问卷调查的信度检查 |
3.5.5 建设工程供应商影响因素权重的确立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Hadoop的供应商决策系统分析与设计 |
4.1 供应商决策分析系统需求分析 |
4.1.1 数据源系统工作流程现状及数据获取方式 |
4.1.2 供应商决策分析系统综合分析 |
4.2 供应商决策分析系统总体构架设计 |
4.2.1 决策分析系统功能架构设计 |
4.2.2 决策分析系统数据流架构设计 |
4.2.3 决策分析系统网络架构设计 |
4.3 供应商决策分析系统数据库设计 |
4.3.1 决策分析系统数据库表分类设计 |
4.3.2 数据库访问驱动JDBC的设计 |
4.4 供应商决策分析系统Hadoop运算逻辑设计 |
4.4.1 供应商中标影响因素最终评价标准设计 |
4.4.2 Hadoop访问数据库设计 |
4.4.3 基于MapReduce的供应商中标因素排序算法设计 |
4.5 供应商决策分析系统按安全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Hadoop的供应商决策分析系统搭建与实例测试 |
5.1 供应商决策分析系统的搭建 |
5.1.1 系统环境的搭建 |
5.1.2 Hadoop框架安装与系统搭建 |
5.2 供应商决策分析系统的实例测试与分析 |
5.2.1 测试项目介绍 |
5.2.2 潜在参投供应商的选择 |
5.2.3 供应商决策因素信息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博弈理论的供应商合谋分析 |
6.1 建设工程招投标博弈分析 |
6.1.1 招投标决策过程的参与方的博弈关系 |
6.1.2 博弈模型中的要素分类 |
6.1.3 博弈模型中博弈利益关系分析 |
6.1.4 招投标活动中合谋现象分析 |
6.2 基于博弈理论的招投标合谋行为模型分析 |
6.2.1 招标项目制定人与投标人的纵向合谋(腐败问题)模型分析 |
6.2.2 投标人之间的横向合谋(卡特尔问题)模型分析 |
6.3 建设工程招投标合谋行为的防范措施与调整策略分析 |
6.3.1 建设工程招投标纵向合谋行为防范措施调整策略分析 |
6.3.2 建设工程招投标横向合谋行为防范措施调整策略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总结与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访谈提纲 |
附录B 建设工程施工供应商中标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附录C MapReduce过程设计 |
附录D 企业敏感信息声明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监理工程师寻租行为的影响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
2 监理工程师寻租行为分析 |
2.1 工程监理发展现状 |
2.2 工程监理工作现状分析 |
2.3 监理工程师寻租行为成因分析 |
3 监理工程师寻租行为形成机理 |
3.1 监理工程师工作态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3.2 监理工程师寻租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 监理工程师工作态度对其寻租行为的影响 |
4 监理工程师寻租行为影响路径调查与应对策略 |
4.1 问卷设计与调查结果分析 |
4.2 信度与效度检验 |
4.3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
4.4 监理工程师寻租行为应对策略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 |
(6)政府投资工程项目招标人与投标人灰色利益链形成及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于招投标合谋产生原因的研究 |
1.2.2 关于招投标合谋类型的研究 |
1.2.3 关于灰色利益链的研究 |
1.2.4 关于招投标合谋治理的研究 |
1.2.5 研究述评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 |
2.1 政府投资工程项目相关概念 |
2.1.1 政府投资工程项目定义 |
2.1.2 政府投资工程项目特点 |
2.2 工程招投标相关概念 |
2.2.1 工程招投标定义 |
2.2.2 政府投资工程项目招标人定义 |
2.2.3 工程招投标过程 |
2.3 灰色利益链的相关概念 |
2.3.1 灰色利益链定义及其内容 |
2.3.2 灰色利益链特点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招标人与投标人灰色利益链形成过程分析 |
3.1 招标人与投标人灰色利益链概念模型 |
3.2 利益创造 |
3.2.1 利益创造形成原因 |
3.2.2 利益创造主体选择原则 |
3.2.3 利益创造主要环节 |
3.2.4 利益创造结果 |
3.3 利益分配 |
3.3.1 利益分配本质 |
3.3.2 利益分配过程主要环节 |
3.3.3 利益分配结果 |
3.4 利益实现 |
3.4.1 利益实现本质 |
3.4.2 利益实现主要环节 |
3.4.3 利益实现结果 |
3.5 招标人与投标人灰色利益链形成过程的确定 |
3.5.1 利益链节点预选 |
3.5.2 主要节点确定 |
3.5.3 招标人与投标人灰色利益链确定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招标人与投标人灰色利益链控制节点的识别 |
4.1 灰色利益链控制节点识别的方法选择 |
4.2 控制节点识别的余弦相似度模型构建 |
4.2.1 余弦相似度含义 |
4.2.2 余弦相似度基本参数设计 |
4.2.3 余弦相似度主要步骤 |
4.3 控制节点识别 |
4.4 招标人与投标人灰色利益链关键节点识别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招标人与投标人灰色利益链控制措施 |
5.1 控制措施设计思路 |
5.1.1 利益链节点时空分析 |
5.1.2 各阶段节点影响因素分析 |
5.1.3 灰色利益链治理公式分析 |
5.2 加大灰色利益链监测惩罚力度 |
5.3 建立灰色资源整合破解机制 |
5.4 加大灰色利益实现措施实施难度 |
5.5 加强中标后的审计工作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研究结论 |
创新点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附录B (问卷调查) |
(7)基于用户画像的政府投资工程招标人与投标人合谋行为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合谋行为类型研究 |
1.2.2 合谋行为识别研究 |
1.2.3 合谋行为监测研究 |
1.2.4 用户画像 |
1.2.5 综述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监测画像管理流程设计 |
2.1 概念界定 |
2.1.1 政府投资工程项目 |
2.1.2 招标人 |
2.1.3 招标人与投标人合谋行为 |
2.1.4 监测画像 |
2.2 合谋行为监测画像可行性分析 |
2.2.1 理论上的可行性 |
2.2.2 方法技术上的可行性 |
2.3 监测画像管理流程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招标人与投标人合谋行为分析与标签化 |
3.1 行为分析 |
3.1.1 文献数据采集 |
3.1.2 法院卷宗数据采集 |
3.1.3 案例数据采集 |
3.1.4 特征行为筛选 |
3.2 特征行为监测标签建立 |
3.2.1 特征行为标签筛选 |
3.2.2 特征标签体系建立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招标人与投标人合谋行为监测画像建立 |
4.1 监测画像类别确定 |
4.1.1 因子分析 |
4.1.2 特征因子命名 |
4.2 监测画像聚类分析 |
4.2.1 聚类分析方法选择 |
4.2.2 K-means算法 |
4.2.3 画像类别确定 |
4.3 监测画像隶属度确定 |
4.3.1 方法选择 |
4.3.2 基于结构熵权法标签隶属度确定 |
4.4 监测画像建立 |
4.4.1 标签隶属度确定 |
4.4.2 监测画像可视化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招标人与投标人合谋行为画像匹配 |
5.1 匹配算法概述 |
5.1.1 匹配算法现状与选择 |
5.1.2 CBR匹配算法 |
5.2 匹配算法设计 |
5.2.1 监测子画像库选取 |
5.2.2 画像相似度计算 |
5.3 监测平台构建 |
5.3.1 监测平台设计 |
5.3.2 基础数据采集 |
5.3.3 监测平台功能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案例分析 |
6.1 案例背景 |
6.2 案例合谋画像绘制 |
6.2.1 建立合谋标签 |
6.2.2 子画像库筛选 |
6.2.3 标签相似度计算 |
6.2.4 确定标签隶属度及画像可视化 |
6.3 建议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总结 |
创新点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附录B 调查问卷 |
附录C 专家排序表 |
(8)水上跑道侵入风险演化机理及预警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水上跑道侵入的相关研究 |
1.2.2 风险演化机理的相关研究 |
1.2.3 航空安全风险预警的相关研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水上跑道侵入风险演化与预警的理论基础 |
2.1 水上跑道侵入风险演化及预警的内涵 |
2.1.1 安全风险相关概念 |
2.1.2 水上跑道侵入相关概念 |
2.1.3 风险演化机理的内涵 |
2.1.4 风险预警的内涵 |
2.2 风险演化及预警的基本理论 |
2.2.1 风险管理理论 |
2.2.2 风险致因理论 |
2.2.3 风险建模框架 |
2.3 安全风险理论的演进 |
2.3.1 规范性理论 |
2.3.2 基于状态偏离的描述性理论 |
2.3.3 基于系统实际行为的描述性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水上跑道侵入风险因素的识别 |
3.1 水上跑道侵入场景分析 |
3.1.1 水上飞机起降作业流程及职责划分 |
3.1.2 基于会遇距离的侵入场景分析 |
3.1.3 起降过程飞行员认知失效分析 |
3.1.4 水上飞机起降作业的难点 |
3.2 基于SHEL的水上跑道侵入风险因素分析 |
3.2.1 人员-人员界面风险分析 |
3.2.2 人员-软件界面风险分析 |
3.2.3 人员-硬件界面风险分析 |
3.2.4 人员-环境界面风险分析 |
3.3 基于扎根理论的水上跑道侵入风险因素识别 |
3.3.1 基本原理与实施步骤 |
3.3.2 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
3.3.3 数据编码与模型构建 |
3.3.4 概念模型与饱和度检验 |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水上跑道侵入作业层风险的演化机理 |
4.1 混合概率风险分析模型 |
4.1.1 常见风险分析建模方法 |
4.1.2 混合概率风险分析方法 |
4.1.3 作业层风险演化的概念模型 |
4.1.4 作业层风险混合概率分析框架 |
4.2 水上跑道侵入作业层风险演化的FTA分析 |
4.2.1 事故树分析方法 |
4.2.2 事故树建模 |
4.2.3 事故树定性分析 |
4.3 水上跑道侵入作业层风险演化的BBN建模 |
4.3.1 贝叶斯网络方法 |
4.3.2 确定贝叶斯网络结构 |
4.3.3 基于模糊集的条件概率分布 |
4.3.4 基于RVC的触发层条件概率分布 |
4.4 基于混合方法的侵入风险预警 |
4.4.1 风险评估矩阵构建 |
4.4.2 确定触发层先验概率分布 |
4.4.3 侵入风险评估预警 |
4.4.4 BBN诊断推理 |
本章小结 |
第5章 水上跑道侵入组织风险的演化机理 |
5.1 水上跑道侵入组织风险演化建模的目的及依据 |
5.1.1 建模的目的 |
5.1.2 建模方法的选择 |
5.1.3 SD建模的基本原理 |
5.1.4 SD建模分析的步骤 |
5.2 水上跑道侵入组织风险演化SD建模 |
5.2.1 确定系统边界 |
5.2.2 组织安全文化的建模 |
5.2.3 组织安全实践的建模 |
5.2.4 个人安全绩效的建模 |
5.3 案例选择及变量初始化 |
5.3.1 案例的选择 |
5.3.2 变量初始值的确定 |
5.4 SD模型的验证 |
5.4.1 现实性检验 |
5.4.2 极限检验 |
5.5 组织风险演化仿真分析 |
5.5.1 初始状态仿真 |
5.5.2 策略状态仿真 |
5.5.3 作用效果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6章 水上机场安全监管风险的演化博弈分析 |
6.1 水上机场安全的利益相关方 |
6.2 演化博弈分析方法 |
6.2.1 演化博弈理论的应用 |
6.2.2 演化博弈分析的思路 |
6.3 水上机场安全监管风险的演化博弈建模 |
6.3.1 演化博弈假设 |
6.3.2 博弈模型的收益函数分析 |
6.3.3 博弈模型的均衡解 |
6.4 水上机场安全监管博弈的SD仿真分析 |
6.4.1 演化博弈的SD建模 |
6.4.2 静态监管策略的仿真 |
6.4.3 动态监管策略的仿真 |
6.4.4 外部变量的仿真 |
6.4.5 基于监管博弈模型的侵入风险预警 |
本章小结 |
第7章 水上跑道侵入风险的动态预警模型 |
7.1 水上跑道侵入风险动态预警模型的构建 |
7.1.1 高层结构图 |
7.1.2 模型整合 |
7.2 水上跑道侵入风险动态预警仿真分析 |
7.2.1 案例概况 |
7.2.2 预警仿真结果 |
7.3 水上跑道侵入风险管控策略 |
本章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研究的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论文 |
(9)政府投资工程设计审计中合谋防范博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工程合谋问题研究 |
1.3.2 工程设计合谋研究 |
1.3.3 工程设计审计研究 |
1.3.4 工程设计审计的博弈分析研究 |
1.3.5 现有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图 |
1.5 论文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政府投资工程设计审计相关概念 |
2.1.1 政府投资工程 |
2.1.2 工程设计 |
2.1.3 设计审计 |
2.2 博弈分析理论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2 合谋理论 |
2.2.3 博弈论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工程设计审计中设计单位与设计审查单位的合谋问题分析 |
3.1 工程设计审计中设计单位与设计审查单位的合谋 |
3.1.1 工程设计审计中设计单位与设计审查单位的主体行为 |
3.1.2 工程设计审计中设计单位与设计审查单位合谋行为分析 |
3.2 工程设计单位与设计审查单位的合谋博弈分析 |
3.3 工程设计审计中设计单位与设计审查单位的合谋问题思考 |
3.4 本章小结 |
4 设计审计中合谋防范的三方博弈分析 |
4.1 三方博弈模型的基本假设 |
4.1.1 模型严密性假定前提 |
4.1.2 奖惩机制的背景说明 |
4.2 惩罚机制下三方博弈分析 |
4.2.1 惩罚机制下模型基本假设和收益矩阵 |
4.2.2 惩罚机制下模型求解 |
4.3 奖惩机制下三方博弈分析 |
4.3.1 奖惩机制下模型基本假设和收益矩阵 |
4.3.2 奖惩机制下模型求解 |
4.4 两种机制下三方博弈均衡比较 |
4.4.1 惩罚机制下三方博弈均衡解分析 |
4.4.2 奖惩机制下三方博弈均衡解分析 |
4.4.3 两种机制下的均衡结果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实例分析 |
5.1 工程项目基本情况 |
5.2 该项目存在的问题 |
5.3 三方博弈实例分析 |
5.3.1 惩罚机制下三方博弈实例分析 |
5.3.2 奖惩机制下三方博弈实例分析 |
5.3.3 奖惩措施介入下的博弈均衡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提高设计审计效果综合措施应用 |
6.1 降低设计审计监督成本 |
6.2 监督过程中充分利用奖惩机制 |
6.3 设置预防双方合谋阈值 |
6.4 加强参与方的内外部沟通协调 |
6.5 强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
6.6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工作与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略论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合谋的原因及治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审计合谋概述 |
2.1 审计合谋定义及动机 |
2.2 审计合谋带来的危害和现状 |
3 审计合谋发生原因 |
3.1 缺乏诚信 |
3.2 外部监管力度不够 |
3.3 上市公司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 |
3.4 利益驱动 |
4 上市公司审计合谋的治理对策 |
4.1 上市公司方面 |
4.2 会计师事务所方面 |
4.3 监管部门方面 |
5 结束语 |
四、审计合谋问题的分析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 [1]建设工程竣工结算合谋博弈分析[D]. 彭枫.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2]基于博弈论的航空公司安全信息报告激励机制研究[D]. 禹美辰. 中国民航大学, 2020(01)
- [3]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形成机理与演进研究[D]. 陈东华.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4)
- [4]基于Hadoop与博弈论的投标供应商选取研究[D]. 马鹏宇. 天津大学, 2019(01)
- [5]监理工程师寻租行为的影响路径研究[D]. 张婷.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6]政府投资工程项目招标人与投标人灰色利益链形成及控制研究[D]. 伍亚平.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6)
- [7]基于用户画像的政府投资工程招标人与投标人合谋行为监测研究[D]. 陈梦黎.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6)
- [8]水上跑道侵入风险演化机理及预警模型研究[D]. 张攀科. 武汉理工大学, 2018(07)
- [9]政府投资工程设计审计中合谋防范博弈分析[D]. 魏亚强. 郑州大学, 2018(01)
- [10]略论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合谋的原因及治理对策[J]. 李晓珊.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