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复远古艺术真相,探中国诗歌源头——读《乐舞与仪式——中国上古祭歌形态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梁春红[1](2012)在《先秦民间歌谣的社会功能研究》文中指出先秦民间歌谣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文学,而是多种精神文化活动的综合体,它们与先秦社会的历史、政治、宗教、文化、民俗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从功能研究的角度切入,将先秦民间歌谣视为整个先秦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求充分认识其巨大的实用价值。论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是粗识歌谣的起源,对先秦歌谣的概念进行简单的界定与辨析,对先秦歌谣进行了基本分期,并概括了先秦民间歌谣的一般特征,意在初步揭示对先秦民间歌谣功能的历史、文化和文献背景。第一章介绍先秦民间歌谣的娱乐功能。娱乐功能应是所有歌谣的首要功能。从娱乐的对象来分,先秦民间歌谣的功能可以分为自娱、娱神、娱人三类。这三者是递现的但又不是相互替换关系,有时歌谣也可以同时发挥这三类功能。第二章讨论先秦民间歌谣的沟通交际功能。在讨论先秦民间歌谣的沟通交际功能时,主要从歌谣交际的目的着眼,分为人神沟通、美刺时政、言志载道、日常交际等四个方面。第三章论述先秦民间歌谣的礼仪功能。歌舞构成了仪式的完整性和规范性,并在仪式背景下发挥整合整个社会秩序和民众心理的功能。本章主要是从一些具体的仪式场合和环节,如人生礼仪、节日聚会、祭祀典礼等来阐述歌谣所发挥的这一功能。第四章揭示先秦民间歌谣的规范聚合功能。歌谣能够使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等趋向于统一的标准,如重利轻义、孝悌仁义、诚实守信等,也能够教化民众、移风易俗、和睦家国,从而起到规范社会成员行为与思想,协调社会关系,凝聚民族认同感,统一社会感召力的文化功能。第五章分析先秦歌谣的教化认知功能。歌谣是人民群众的经验知识的宝库和载体,通过口耳相传而后形诸文字的方式代代相传,从而具有教化功能,以传授各种技能与经验。先秦歌谣能以形象和整体的方式把握自然、社会、历史、人生的普遍真实,因而也具有了认识功能,以记录世相,再现生活,阐述哲理。结语部分主要意在阐明先秦民间歌谣社会功能研究的价值及意义所在。
王晓平[2](2010)在《陕南民间音乐区域文化特质考察》文中认为民间音乐边缘生存现象在我国非常普遍,本文以汉族地区极富特色的陕南地区民间音乐为研究个案,以民族音乐学理论与方法为基础,借鉴相关学科研究成果,集中讨论了该地区民间音乐与文化区域、文化生态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区域文化形成。陕南民间音乐是该地特有的生活方式,是当地人民生活的真实再现。陕南民间音乐文化生成,既是自然环境影响的结果,也是历史传统作用的结果,更是地区间人类文化相互交流的历史必然。区域音乐是中国音乐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阶段,各种试图从新角度解释中国传统音乐的努力,都不应该过分追求宏大叙事风格的、表面上的系统化,而是要尽量通过区域的、个案的、具体的音乐事象研究表达出对中国音乐整体的理解和认识。
刘怀荣[3](2004)在《复远古艺术真相,探中国诗歌源头——读《乐舞与仪式——中国上古祭歌形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中国历史的悠久与诗歌的发达,均是世界着名的,但是由于上古史料的严重缺失和我们传统的学术观念使然,加上学者们多有畏难的心理,因此,研究上古艺术与探讨中国诗歌发生源头的着作向来并不多见。张树国博士新作《乐舞与仪式——中国上古祭歌形态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6月版),知难而上,紧紧抓住上古艺术诗、乐、舞三位一体,宗教、伦理、政治及人生浑然难分的文化特点,对中国远古艺术与诗歌起源及相关问题进行了独具特色的研究,在上古祭仪、乐官制度、仪式生活、仪式美学等诸多方面均有创获,在先秦诗、乐关系的研究方面,尤多新见。是上古诗歌研究方面非常引人注目的一部力作。就笔者所见,该书具有如下
刘怀荣[4](2004)在《复远古艺术真相,探中国诗歌源头——读《乐舞与仪式——中国上古祭歌形态研究》》文中提出 中国历史的悠久与诗歌的发达,均是世界着名的,但是由于上古史料的严重缺失和我们传统的学术观念使然,加上学者们多有畏难的心理,因此,研究上古艺术与探讨中国诗歌发生源头的着作向来并不多见。张树国博士新作《乐舞与仪式——中国上古祭歌形态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6月版),知难而上,紧紧抓住上古艺术诗、乐、舞三位一体,宗教、伦理、政治及人生浑然难分的文化特点,对中国远古艺术与诗歌起源及相关问题进行了独具特色的研究,在上古祭仪、乐官制度、仪式生活、仪式美学等诸多方面均有创获,在先秦诗、乐关系的研究方面,尤多新见。是上古诗歌研究方面非常引人注目的一部力作。就笔者所见,该书具有如下
刘怀荣[5](2004)在《复远古艺术真相,探中国诗歌源头——读《乐舞与仪式——中国上古祭歌形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历史的悠久与诗歌的发达,均是世界着名的,但是由于上古史料的严重缺失和我们传统的学术观念使然,加上学者们多有畏难的心理,因此,研究上古艺术与探讨中国诗歌发生源头的着作向来并不多见。张树
二、复远古艺术真相,探中国诗歌源头——读《乐舞与仪式——中国上古祭歌形态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远古艺术真相,探中国诗歌源头——读《乐舞与仪式——中国上古祭歌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先秦民间歌谣的社会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先秦歌谣的娱乐功能 |
第一节 自娱之工具 |
第二节 娱神之媒介 |
第三节 娱人之手段 |
第二章 先秦歌谣的沟通交际功能 |
第一节 人神交感 |
第二节 美刺时政 |
第三节 言志载道 |
第四节 日常交际 |
第三章 先秦歌谣的礼仪功能 |
第一节 人生礼仪的协奏曲 |
第二节 节庆聚会的欢歌 |
第三节 祭祀仪式的颂歌 |
第四章 先秦歌谣的规范聚合功能 |
第一节 规范个体行为 |
第二节 稳定社会结构 |
第三节 增强民族认同感 |
第五章 先秦歌谣的教化认知功能 |
第一节 传授技能与经验 |
第二节 记录世相,再现生活 |
第三节 阐述哲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2)陕南民间音乐区域文化特质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内容提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相关概念 |
二、 国内区域音乐研究述评(2000~2009) |
三、 陕南民间音乐研究的意义 |
四、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陕南民间音乐主要类型 |
第一节 风俗型民间音乐 |
一、民歌类 |
二、舞蹈小戏类 |
第二节 劳动型民间音乐 |
一、号子类 |
二、田歌类 |
第三节 祭祀型民间音乐 |
一、民歌类 |
二、舞蹈小戏类 |
第四节 娱乐型民间音乐 |
一、歌舞类 |
二、曲艺类 |
三、戏曲类 |
第二章 文化区域中的陕南民间音乐 |
第一节 民间歌曲及其文化阐释 |
一、民歌类型与分布 |
二、民歌内容与演唱风格 |
三、紫阳民歌的文化价值 |
第二节 陕南花鼓及其流派 |
一、花鼓戏渊源及特征 |
二、陕南花鼓形式与内容 |
第三节 宗教音乐的民间遗存—洋县“经乐班”调查 |
一、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 |
二、民间乐人及传承关系 |
第四节 秦腔与巴楚戏曲 |
一、秦腔名称辨析 |
二、梆子腔的空间流播 |
三、南路秦腔与川楚文化的交融 |
第三章 陕南民间音乐文化构成 |
第一节 汉调二黄的策源与扩散 |
一、策源的乡土依据 |
二、传播的载体与渠道 |
三、影响与流变 |
四、汉调二簧与京剧之关系 |
第二节 陕南区域文化形成的社会因素 |
一、人口迁移 |
二、行政、文化中心的辐射作用 |
三、战乱影响 |
第三节 文化趋同—区域文化的酝酿与生成 |
一、陕南政区的历史变迁 |
二、区域文化的求同存异 |
第四节 陕南区域文化性格识别 |
一、历时、共时叠加与区域文化性格识别 |
二、边界、边缘与区域文化性格识别 |
三、文化阻隔和涵化与区域文化性格识别 |
第四章 陕南民间音乐与区域文化生态 |
第一节 陕南民间音乐生活形态 |
第二节 地缘文明与陕南民间音乐 |
一、傩仪式的民间表演 |
二、傩仪式与戏剧 |
第三节 历史记忆与陕南文化认同 |
一、历史记忆中的陕南民间音乐 |
二、陕南历史变迁与地域文化认同 |
三、陕南民间音乐的社会文化认同价值 |
第四节 陕南民间音乐的当代价值 |
一、陕南民间风俗的文化生态透视 |
二、陕南民间音乐传承的主体变化 |
结论 |
一、民间音乐边缘生存的价值与意义 |
二、区域音乐文化理论及其发展前景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田野调查图片 |
附录2 攻读博士期间成果一览表 |
附录3 作者简介 |
后记 |
四、复远古艺术真相,探中国诗歌源头——读《乐舞与仪式——中国上古祭歌形态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先秦民间歌谣的社会功能研究[D]. 梁春红. 南京师范大学, 2012(03)
- [2]陕南民间音乐区域文化特质考察[D]. 王晓平. 南京艺术学院, 2010(01)
- [3]复远古艺术真相,探中国诗歌源头——读《乐舞与仪式——中国上古祭歌形态研究》[J]. 刘怀荣.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04(00)
- [4]复远古艺术真相,探中国诗歌源头——读《乐舞与仪式——中国上古祭歌形态研究》[J]. 刘怀荣.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04(00)
- [5]复远古艺术真相,探中国诗歌源头——读《乐舞与仪式——中国上古祭歌形态研究》[A]. 刘怀荣.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一辑),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