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来西亚伊斯兰复兴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郑佳[1](2021)在《国内有关战后马来西亚政治发展研究概述》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一个曾经饱受殖民侵略,政治、经济及社会结构均被打上殖民烙印的新兴民族国家,马来西亚的民主政治探索之路走得并不平坦,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先后经历了从仿效西方议会民主转向威权政治再到民主转型的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围绕马来西亚政治、经济以及华侨华人等问题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研究。近年来,随着中马两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合作领域的不断拓展,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提升对马来西亚政治问题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对比时代及社会提出的新要求,我们的马来西亚政治问题研究还存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视野较为单一、研究内容有待拓展、理论化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国内学术界对战后马来西亚政治发展研究的基本情况,对于我们厘清马来西亚族群、宗教各方面错综复杂的关系,进一步总结马来西亚政治发展的规律与特点,进而展望未来的马来西亚政治发展趋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余雷[2](2021)在《政治系统论视角下马来西亚一党独大制的演变》文中研究指明政治系统理论是从整体和互动的视角对某一政治体系对于环境的适应及其存续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的一种方式和路径。从新加坡的人民行动党到日本的自民党,一党独大的现象普遍存在于世界各类政体中,并经久不衰。传统的静态视角或单纯的历史制度主义视角都无法把握一党独大体制发展的脉络和结构性演变特征。政治系统的理论为研究体制的形成、演变和衰弱提供了从系统结构互动的角度进行分析的强解释力模式。2018年,在实现了政党轮替后,马来西亚从1957年独立之初就逐步建构的一党独大体制完成了其演变过程。在此期间,马来西亚经历了由民主到威权再到体制内的温和民主化转型的阶段,作为独大党的巫统贯穿于政体演变历程的始终。因此,巫统的发展和演变为研究一党独大现象提供了完整的案例。巫统在失去独大地位后的政党改革和策略调整也体现出了一党独大体制的惯性和生命力。在政治系统论的视角下,马来西亚形成的巫统—党独大体制在塑造优势、巩固优势和优势衰落以及失去优势等阶段的体系结构变化具有连贯性和整体性的特征。在优势塑造阶段,巫统的党内精英成为殖民政治系统内权威当局的代理人,并最早开始利用行政体系发展政党组织,拥有了政党制度的先发优势。巫统最早通过地方分支区部,并利用印刷媒体构建起了与社会环境间的“输入—输出—反馈”环路。在马来西亚取得独立后,巫统在宪政改革中组建族群性政党联盟,对社会环境中各族群的政治诉求进行了及时接收和有效反馈。国民阵线代表的马、华、印三族联盟能够在单维竞争中吸引占主体的中间选民。巫统逐渐通过加强对马来人输入需求的反馈和压制、削弱华人的输入需求来建构马来民族主体性,塑造了自身作为等级制权威当局核心的独大体制。同时,巫统在塑造优势阶段对社会民主化、伊斯兰化等需求的转化误差和输出失衡也导致马来人社群的不断分化和对巫统的支持输入的缩减。支持输入的缩减和要求系统变革的需求输入的增加产生了系统压力。当巫统的政策调整无法疏解系统压力时,一党独大体制走向崩溃。
周伊倩[3](2020)在《马来西亚马印族群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个国家的族群关系,影响着该国的稳定与发展。马来西亚作为一个多元族群构成的国家,面临着复杂的族群问题。马来人族群与非马来族群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不平等地位凸显,1969年曾发生“5·13”族群暴力事件。马来西亚印度移民人口比重占该国总人数的第三位,但马来西亚的印度人族群,在各个领域都处于弱势地位,受到马来人主导的政府不公平政策的打压,再加上20世纪70年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兴起以来,穆斯林对印度教徒的宗教迫害,使得印度人族群与马来人族群之间的关系,存在着多方面的冲突。本文从经济、政治、社会三个层面,观察马来人族群与印度人族群在不同时期的互动,分析两个族群之间的关系。殖民地时期,受到英国殖民政府“分而治之”政策的影响,在经济领域,绝大多数聚集在种植园里的印度人,与马来人之间几乎没有交集,只有极少数印度商人与马来人之间发生了商业上的联系;在政治领域,马来人与印度人之间在政治认同上不相一致;在社会领域,印度教徒的种姓制度使其与所处的穆斯林社会相隔离,二者之间并没有发生明显的互动。马来西亚独立后,“5·13”事件之前,在经济领域,以马来人为主体的政府实行有利于本族的经济政策,印度人的经济利益得不到保障;在政治领域,代表印度人利益的政党逐渐地被边缘化;在社会领域,印度人的泰米尔文教育进一步衰落,陷入困境。“5·13”事件之后,经济上,马来政府推行了更加温和的经济政策;政治上,“一党独大”逐渐被“两线制”政党体制所替代,兴权会等代表印度人的新兴政治力量崛起,族群平等有了进一步地发展;在社会领域,随着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兴起,印度教徒面临着穆斯林在宗教上的迫害,两个群体之间出现暴力冲突事件。虽然就目前来看,马来西亚印度人群体与马来人之间的冲突并不足以威胁整体国家的安全,但是如果印度人族群作为弱势群体的权益得不到进一步保障的话,势必会影响一个国家内部的族群关系乃至国家的长治久安。
黄思婷,石沧金[4](2019)在《变迁的族群效应:以马来西亚华人社会运动为例》文中指出社会运动,是机制外民众表达诉求的管道,也是促进政府与社会之间互动的一种因素。马来西亚是一个族群、宗教多元的国家,自1958年独立以来,马来西亚独特的半民主政体以及宽松的社会环境,为马来西亚社会运动的产生和发展创设了制度空间。自1969年5·13种族冲突以来,a不同族群间为了扞卫自身利益所发起的社会运动层出不穷。最终,社会运动推动了马来西亚政治的发展。运用比较案例研究法,可以对马来西亚政府分别回应马来人和华族社会运动的不同方式进行验证,进而建构一个关于社会运动领域的"族群"效应理论,并以此来论证马来西亚政府对社会运动的回应受到了"族群"因素的影响。通过研究可以发现,马来西亚政府对马来人发起的社会运动较为关注,在不危害社会稳定和政府利益的前提下,常用温和的方式对社会运动进行回应。相反,在一般情况下,马来西亚政府回应华族发起的社会运动的方式则相对较为强硬。
邵红峦[5](2018)在《牛仔裤如何进入马来西亚穆斯林女性市场——以李维斯公司的跨文化营销为例》文中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与国家中存在较多以伊斯兰文化为主导的国家,作为该倡议的具体实施行为体之一,中国跨国企业在跨国经营时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异质文化壁垒和文化冲突的风险。本文以西方牛仔裤公司先锋——李维斯公司对马来西亚穆斯林女性市场的牛仔裤营销为核心案例,对该公司跨文化营销的策略和效果进行探讨,并从跨文化关系的视野分析其取得成功的深层原因。本文认为,跨国公司在跨国经营的过程中应结合使用标准化跨文化营销策略与在地化跨文化营销策略,同时也要注意规避对异质文化深层内核的冲击,柔性突破其表层文化。这或可为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尤其是对伊斯兰市场的跨国和跨文化经营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邵红峦[6](2017)在《西方牛仔裤公司在穆斯林妇女消费群体的跨文化营销研究 ——以李维斯公司等在马来西亚的经营策略为案例》文中研究指明被西方牛仔裤公司赋予各种符号化意义的牛仔裤已经逐渐成为当今全球化时代的流行文化的典型代表。根据伊斯兰教义和伊斯兰女性服饰观,穆斯林女性在服饰穿着上不应该显露身体的轮廓,但以紧身、性感为特点的女性牛仔裤却在马来西亚穆斯林女性当中得到传播。本文旨在通过将西方牛仔裤公司在马来西亚的跨文化营销策略作为核心案例,从跨文化关系视野,探讨跨国公司如何利用马来西亚政经制度与政治文化以及马来青年文化、马来人社会心理、马来消费者行为倾向等方面的外部支撑性因素制定合理的跨文化营销策略,以应对马来西亚伊斯兰教所形成的“文化壁垒”,达到拓展马来西亚穆斯林女性市场的目的。本文通过的详细论述,认为跨国公司在基于对东道国的政经制度、政治文化、社会群体心理和文化的把握和利用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跨文化营销策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异质文化壁垒,进行较为有效的跨国经营。文章第一部分对本文的核心问题、研究意义、相关文献、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进行简要概述;第二部分简述跨文化关系背景下西方牛仔裤的跨文化内涵及其全球拓展概况;第三部分通过对以李维斯公司为代表的西方牛仔裤公司针对马来西亚穆斯林女性在标准化及在地化的跨文化营销策略的概述初步解释牛仔裤在马来西亚的传播;第四部分对以李维斯公司为代表的西方牛仔裤公司对马来西亚伊斯兰文化壁垒的突破进行更深入的论述;第五部分从以李维斯公司为代表的西方牛仔裤跨国公司在马来西亚突破文化壁垒过程中所利用的若干外在支撑性因素方面解析其跨文化营销策略的合理性;第六部分是结束语部分。
王文俊[7](2016)在《当代东南亚与中东的伊斯兰教关系研究》文中提出东南亚是一个具有深厚多元宗教文化特点的地区。在东南亚现存的诸多世界性和区域性宗教中,伊斯兰教具有广泛的影响,其信仰人数也最多。从全球伊斯兰教分布的版图来看,东南亚地区在地理意义上属于伊斯兰世界的边缘。尽管在地缘上与中东相距较远,但从伊斯兰教传入至今,东南亚地区就一直受到来自伊斯兰教中心—中东地区的影响。在两地以宗教为主要纽带的交往史中,伊斯兰教作为一种宗教意识形态、生活方式、文明体系和价值观始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代东南亚与中东的伊斯兰教关系研究将打破东南亚区域内部的文化地理藩篱,基于历史学、民族学、国际政治学和宗教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从“世界体系”中的“伊斯兰体系”及“宗教文化圈”视角出发,以东南亚和中东两地之间伊斯兰教交往史的时间为线索,来研究探讨一种处于普遍联系且不断变化发展中的、在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长期存在的官方、民间、甚至是宗教极端组织之间的互动关系。这项研究的初衷,旨在使我们更全面和更深入地了解作为世界性三大宗教之一的伊斯兰教的整体性与地域性之间的关系,考察伊斯兰世界传统中心地带对其边缘地带的影响及彼此之间的互动,进而考察当代东南亚与中东的伊斯兰教关系发展特征和趋势。立足于宗教关系和宗教文化关系史的基础之上,本研究提炼出当代东南亚与中东以伊斯兰教为核心纽带而表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关系,分析其呈现出的普遍性规律、总体特点以及发展趋势。本文由七个章节组成,围绕主题进行论述。第一个部分为绪论,主体部分包括五个章节,最后一个部分为结语。绪论部分阐述了本文的选题意义。在此基础上,对东南亚伊斯兰教相关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并对与此选题相关的概念、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进行了界定和相应说明。文章的主体为第一章至第五章。作为背景,第一章简要概述了东南亚伊斯兰教的历史源流及其与中东的早期联系。其内容以伊斯兰教的起源、伊斯兰教的特点及伊斯兰教的传播为主,介绍了伊斯兰教传入东南亚的简史和早期传播的特点,并概述了西方殖民统治时期东南亚与中东的关系以及伊斯兰教在东南亚海岛地区人民殖民抗争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在简述西方殖民统治时代基督教文明的兴盛与伊斯兰文明的式微后,本文考察了东南亚伊斯兰教作为伊斯兰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西方所做出的回应,以及该时期中东反殖民主义新思潮在东南亚的传播与影响。第二章以二战后东南亚与中东地区民族主义运动为基础,集中论述了同为亚非民族独立浪潮中的中东和东南亚国家民族主义的兴起,重点分析了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文莱民族主义中的伊斯兰教因素。尽管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现实需求,伊斯兰教在上述国家民族独立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始终不能被排除在国家政治生活之外,为民族国家的独立发挥了作用。并分析了在这一时期两地伊斯兰教关系中的官方联系和民间联系。第三章探讨了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东南亚与中东的伊斯兰教关系。在伊朗伊斯兰革命的影响下,中东伊斯兰复兴运动不断高涨,现代化进程中的东南亚伊斯兰社会面对来自中东伊斯兰思潮的影响做出了不同的反应,也在各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论文以马来西亚为例分析了东南亚伊斯兰复兴运动的特点和影响。第四章则根据逻辑时序,以“9·11”事件为背景,集中论述东南亚与中东伊斯兰极端势力和组织之间的关系,着重分析了“基地组织”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并使用个案分析的方法,对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南部、菲律宾南部、及缅甸西南部的伊斯兰极端势力与中东伊斯兰极端势力之间的内在联系,分别进行实证性的分析和论述。第五章论述了“阿拉伯之春”影响下的东南亚与中东的关系。以“阿拉伯之春”的序幕和蔓延为出发点,分析了“阿拉伯之春”发生的原因和影响。在此基础上,剖析了“阿拉伯之春”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以及产生这些影响的原因。在此之后,论述了“伊斯兰国”势力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及对东南亚地区反恐合作所带来的挑战。论文最后部分为结语,对东南亚与中东伊斯兰教关系的总体特征进行了总结,并预测了其未来发展的趋势,归纳出当代东南亚与中东的伊斯兰教关系对当今国际社会秩序构建的启示。
曹庆锋[8](2015)在《马来西亚伊斯兰金融体系初探》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七十年代,随着伊斯兰复兴运动在马来西亚蓬勃兴起,伊斯兰教在公共生活领域中的地位显得日益重要。伊斯兰复兴运动否定和排斥西方的现代化模式,认为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主张用伊斯兰发展观解决伊斯兰世界面临的问题,重新审视和思考伊斯兰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道路问题,马来西亚政府致力于寻找整合传统与现代的、多元化的现代化实现路径,实行以伊斯兰经训精神为指导的现代经济模式,先后建立了伊斯兰金融、伊斯兰信用、伊斯兰税收等现代经济制度,其中以伊斯兰金融系统最为着名。
曹庆锋[9](2014)在《国外马来西亚伊斯兰复兴运动研究述评》文中认为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来,马来西亚兴起伊斯兰复兴运动,对马来西亚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马来西亚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历史沿革、马来西亚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典型组织和团体、马来西亚伊斯兰复兴运动与政治民主化的关系以及马来西亚伊斯兰复兴运动与经济现代化的关系四个方面,综合分析了国外关于马来西亚伊斯兰复兴运动在理论与实践上取得的成果,提出国内学者需要推进的研究方向。
姚建斌[10](2014)在《东南亚国家建构中的伊斯兰教因素研究 ——以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东南亚地区是当代伊斯兰世界的一个重要地区。伊斯兰教自13世纪传入东南亚之后,深刻改变了本地区的宗教分布格局,对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等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近现代以来,伊斯兰教因素在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主要伊斯兰国家的政治进程、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重要作用凸显。在国家建构方面,伊斯兰教因素既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有消极的负面影响。积极方面,伊斯兰教在促进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推动经济发展、构建多元文化和塑造民族价值观层面发挥了显着的提升功能,甚至可能在穆斯林国家中创造新的发展模式;消极方面,受世界伊斯兰复兴思潮和全球化浪潮的影响,近一二十年来,东南亚伊斯兰极端势力发展迅速,严重威胁着东南亚国家的政治与经济稳定。此外,由于对以西方为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和美国在伊斯兰世界开展的反恐斗争不满,东南亚广大穆斯林中间存在着反美和反西方情绪,制约着印尼、马来西亚等国政府对外关系的开展。本文以东南亚地区国家建构进程中的伊斯兰教因素为关注点,以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为主要研究对象,叙述了伊斯兰教在东南亚海岛地区的早期传播与社会影响,阐释了伊斯兰教因素在印、马两国的国家建构进程中产生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探讨了在伊斯兰教与国家发展之间构建和谐关系的制约因素,试图为有关国家处理好宗教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提供启示。
二、马来西亚伊斯兰复兴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来西亚伊斯兰复兴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2)政治系统论视角下马来西亚一党独大制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二)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方法、创新与难点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创新点 |
(三) 研究难点 |
四、论文思路及结构 |
第一章 政治系统论视角下巫统进行策略选择的逻辑 |
第一节 政治系统论的分析路径 |
一、政治系统论的基本分析框架 |
二、政治系统论的分析要素 |
第二节 优势政党的概念及定义 |
一、竞争体制下的优势政党 |
二、有限竞争型体制下的优势政党 |
第三节 政党的竞争策略 |
一、政党的空间竞争策略 |
二、政党的联盟策略 |
第二章 政治系统论视角下巫统优势的确立与巩固 |
第一节 主导党体制下的绝对优势 |
一、社会环境的需求输入与巫统的成立 |
二、社会环境的支持输入与一党独大制雏形的建构 |
第二节 有限竞争型体制下的绝对优势 |
一、巫统的制度化与系统能力建设 |
二、巫统的系统政策输出与优势巩固 |
第三章 政治系统论视角下巫统优势的衰落 |
第一节 巫统绝对优势的衰落 |
一、需求转换的偏差与马来人社群的分化 |
二、系统压力的扩散与巫统的分裂 |
第二节 极化多党制下相对优势的重塑与衰落 |
一、社会环境的变动与巫统政策输出的调整 |
二、巫统的输出偏差与优势的衰落 |
第四章 政治系统论视角下巫统优势的重塑 |
第一节 巫统的结构性调整与策略选择 |
一、支持输入缩减下的巫统体系建设 |
二、巫统的联盟战略与回归执政党地位 |
第二节 巫统重塑优势的阻碍与挑战 |
一、巫统重塑优势的结构性阻碍 |
二、巫统重塑优势的系统环境挑战 |
结论 |
参考文献 |
(3)马来西亚马印族群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的来源与意义 |
一、选题来源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对马来西亚马印族群关系经济方面的研究 |
二、对马来西亚马印族群关系政治方面的研究 |
三、对马来西亚马印族群关系社会方面的研究 |
四、对马来西亚马印族群关系的综合研究 |
第三节 论文结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论文结构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之处 |
第二章 马来半岛印度移民的历史与现状 |
第一节 殖民统治以前的印度移民 |
一、1511年以前马来半岛的印度移民 |
二、1511-1784年马来半岛的印度移民 |
第二节 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移民 |
一、1785-1873年马来半岛的印度移民 |
二、1874-1957年马来半岛的印度移民 |
第三节 马来西亚印度人的生存现状 |
一、印度人在马来西亚的基本分布 |
二、印度人在马来西亚的生活状况 |
第三章 马来西亚马来人与印度人的经济关系 |
第一节 殖民统治时期马来人与印度人的经济关系 |
一、种植园经济中的印度人 |
二、印度商人与马来人的经济 |
第二节 1957-1990年马来人与印度人的经济关系 |
一、马来政府的经济政策 |
二、印度人的经济状况 |
第三节 1990年以来马来人与印度人的经济关系 |
一、国家发展政策与印度人的经济 |
二、国家宏愿政策与印度人的经济 |
第四章 马来西亚马来人与印度人的政治关系 |
第一节 殖民统治时期马来人与印度人的政治关系 |
一、马来人和印度人的政治认同 |
二、政党的成立与马来西亚独立 |
第二节 威权政治时期马来人与印度人的政治关系 |
一、一党独大与“5·13事件” |
二、印度人政党的地位转变 |
第三节 民主化转型期马来人与印度人的政治关系 |
一、“两线制”的政党体制 |
二、兴权会的政治活动 |
第五章 马来西亚马来人与印度人的社会关系 |
第一节 殖民统治时期马来人与印度人的社会关系 |
一、印度人社会的移植 |
二、马来亚的伊斯兰教 |
第二节 建国初期马来人与印度人的社会关系 |
一、马来政府的教育政策 |
二、印度人的教育困境 |
第三节 伊斯兰复兴运动以来马来人与印度人的社会关系 |
一、马来西亚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兴起 |
二、印度教徒与穆斯林的矛盾与冲突 |
第六章 结论 |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创新点 |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5)牛仔裤如何进入马来西亚穆斯林女性市场——以李维斯公司的跨文化营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相关文献述评 |
二牛仔裤在马来西亚穆斯林女性市场的文化壁垒分析 |
(一) 马来社会男权文化 |
(二) 伊斯兰妇女服饰观 |
(三) 马来西亚伊斯兰复兴运动 |
三李维斯公司针对马来西亚穆斯林女性的跨文化营销策略 |
(一) 标准化跨文化营销策略 |
1. 分销渠道 |
2. 广告及商业活动促销 |
(二) 在地化跨文化营销策略 |
1. 营销活动嘉宾在地化 |
2. 商业评奖机制在地化 |
3. 企业文化在地化 |
4. 广告运作方式在地化 |
四李维斯公司在马来西亚穆斯林女性市场的营销效果 |
(一) 跨文化商业活动的反馈 |
(二) 马来西亚穆斯林女性牛仔裤市场现状 |
1. 马来西亚穆斯林女性牛仔裤市场的扩展 |
2. 马来穆斯林女性服饰消费倾向 |
五跨文化营销策略的跨文化关系视野分析 |
(一) 社会基础:马来化的伊斯兰文化 |
(二) 推动者:穆斯林女性代言人 |
1. 尊敬程度 |
2. 相似性 |
(三) 接受者:穆斯林消费者 |
1. 高权力距离 |
2. 集体主义倾向 |
结语 |
(6)西方牛仔裤公司在穆斯林妇女消费群体的跨文化营销研究 ——以李维斯公司等在马来西亚的经营策略为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本论文的核心论题与研究意义 |
二、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跨文化关系背景下西方牛仔裤的文化内涵及其全球市场拓展 |
第一节 牛仔裤在西方社会的兴起及其跨文化价值内涵 |
第二节 西方牛仔裤公司的全球市场拓展概况 |
第二章 Levi’s等西方牛仔裤公司在马穆斯林女性市场的跨文化营销策略 |
第一节 标准化营销策略 |
第二节 在地化营销策略 |
第三章 Levi’s等西方牛仔裤公司对马伊斯兰文化壁垒的突破 |
第一节 马来西亚伊斯兰教对穆斯林女性服饰市场所造成的文化壁垒 |
第二节 Levi’s等西方牛仔裤公司在马来西亚穆斯林女性市场中的营销效果 |
第四章 Levi’s等西方牛仔裤公司在马突破文化壁垒过程中所利用的若干外部支撑因素 |
第一节 马来西亚政经制度与政治文化方面的外部支撑性因素 |
第二节 马来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模式方面的外部支撑性因素 |
结语 |
初步思考 |
进一步思考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当代东南亚与中东的伊斯兰教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理论与相关概念 |
一、理论依据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第四节 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东南亚伊斯兰教的起源及其与中东的早期关系 |
第一节 伊斯兰教的传播与伊斯兰体系的形成 |
一、伊斯兰教及其特点 |
二、伊斯兰体系的形成 |
第二节 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传入与传播 |
一、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传入 |
二、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传播 |
三、东南亚伊斯兰教传入和传播早期与中东关系的特点 |
第三节 西方殖民统治时期的东南亚与中东 |
一、伊斯兰文明的衰落 |
二、殖民统治下的东南亚与中东 |
小结 |
第二章 二战后的东南亚与中东 |
第一节 殖民体系的崩溃与民族主义的兴起 |
一、伊斯兰世界的危机 |
二、东南亚地区民族主义的兴起 |
第二节 二战后东南亚与中东的伊斯兰教关系 |
一、官方的联系 |
二、民间的联系 |
第三节 东南亚民族主义中的伊斯兰教因素 |
一、印度尼西亚 |
二、马来西亚 |
三、文莱 |
小结 |
第三章 20世纪70至90年代的东南亚与中东 |
第一节 20世纪70至90年代的中东伊斯兰世界 |
一、伊斯兰世界的变化 |
二、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兴起 |
第二节 伊斯兰复兴运动影响下的东南亚与中东 |
一、东南亚地区发展的困境 |
二、中东伊斯兰复兴运动对东南亚的影响 |
第三节 20世纪70年代后东南亚与中东的伊斯兰教关系 |
一、官方的联系 |
二、民间的联系 |
小结 |
第四章 “9·11”事件后的东南亚与中东 |
第一节 动荡中的中东伊斯兰世界 |
一、伊斯兰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 |
二、中东主要的伊斯兰极端组织和恐怖组织 |
第二节 东南亚伊斯兰极端组织与中东的关系 |
一、中东伊斯兰极端思想向东南亚传播的途径 |
二、东南亚伊斯兰极端势力 |
三、“基地组织”对东南亚伊斯兰极端势力的影响 |
第三节 东南亚伊斯兰极端势力的个案分析 |
一、印尼伊斯兰极端势力与中东 |
二、马来西亚伊斯兰极端势力与中东 |
三、泰南伊斯兰极端势力与中东 |
四、菲律宾摩洛伊斯兰极端势力与中东 |
五、缅甸若开伊斯兰极端势力与中东 |
小结 |
第五章 “阿拉伯之春”影响下的东南亚与中东 |
第一节 “阿拉伯之春” |
一、“阿拉伯之春”的发生和原因 |
二、“阿拉伯之春”对伊斯兰世界的影响 |
第二节 “阿拉伯之春”影响下的东南亚 |
一、“阿拉伯之春”对东南亚的影响 |
二、“阿拉伯之春”对东南亚产生影响的原因 |
第三节 “伊斯兰国”与东南亚 |
一、“伊斯兰国”向东南亚的蔓延 |
二、“伊斯兰国”对东南亚伊斯兰极端势力的影响 |
三、东南亚国家反恐面临的挑战 |
小结 |
结语 |
一、当代东南亚与中东的伊斯兰教关系发展特征和趋势 |
二、当代东南亚与中东的伊斯兰教关系发展对国际社会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科研情况 |
后记 |
(8)马来西亚伊斯兰金融体系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马来西亚伊斯兰银行 |
二、马来西亚伊斯兰保险 |
三、马来西亚伊斯兰资本市场 |
(一)伊斯兰债券市场 |
(二)伊斯兰基金市场 |
(三)伊斯兰股票市场 |
结语 |
(9)国外马来西亚伊斯兰复兴运动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马来西亚伊斯兰复兴运动的整体性历史研究 |
二、马来西亚伊斯兰复兴运动典型组织和团体研究 |
三、马来西亚伊斯兰复兴运动与政治民主化关系研究 |
四、马来西亚伊斯兰复兴运动与经济现代化关系研究 |
(10)东南亚国家建构中的伊斯兰教因素研究 ——以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本文的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特色与创新 |
第一章 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早期传播与发展 |
第一节 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传播过程 |
第二节 伊斯兰教对东南亚的深刻影响 |
一、政治体制 |
二、法律制度 |
三、社会生活 |
四、文化教育 |
第三节 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基本特点 |
一、宗教习俗本土化 |
二、宗教信仰包容性 |
三、宗教发展不平衡 |
第四节 伊斯兰教在东南亚迅速传播的内因 |
一、伊斯兰教基本教义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和吸引力 |
二、伊斯兰教苏非派神秘主义容易引起社会共鸣 |
第二章 伊斯兰教对东南亚国家建构的促进作用 |
第一节 伊斯兰教对印度尼西亚国家建构的促进作用 |
一、伊斯兰教与印度尼西亚的政治进程 |
二、伊斯兰经济对印尼国家发展的促进 |
三、伊斯兰法律对印尼法律体系建设的促进 |
四、伊斯兰教育对印尼教育发展的促进 |
第二节 伊斯兰教对马来西亚国家建构的促进作用 |
一、伊斯兰教与马来西亚的政治进程 |
二、伊斯兰经济对马来西亚国家发展的促进 |
三、伊斯兰教与马来西亚的民族关系 |
四、伊斯兰教育对马来西亚社会进步的促进 |
第三章 伊斯兰教对东南亚国家建构的消极影响 |
第一节 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兴起 |
第二节 伊斯兰极端势力的活动 |
第三节 中东伊斯兰世界的影响 |
第四章 构建伊斯兰教与东南亚国家和谐关系的制约因素 |
第一节 制约伊斯兰教与东南亚国家和谐关系构建的国内因素 |
一、西方殖民历史遗留下的宗教冲突 |
二、政治和经济地位不平等导致种族矛盾 |
第二节 制约伊斯兰教与东南亚国家和谐关系构建的地区因素 |
第三节 制约伊斯兰教与东南亚国家和谐关系构建的国际因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马来西亚伊斯兰复兴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内有关战后马来西亚政治发展研究概述[J]. 郑佳. 南亚东南亚研究, 2021(06)
- [2]政治系统论视角下马来西亚一党独大制的演变[D]. 余雷.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0)
- [3]马来西亚马印族群关系研究[D]. 周伊倩. 华侨大学, 2020(01)
- [4]变迁的族群效应:以马来西亚华人社会运动为例[J]. 黄思婷,石沧金. 南亚东南亚研究, 2019(04)
- [5]牛仔裤如何进入马来西亚穆斯林女性市场——以李维斯公司的跨文化营销为例[J]. 邵红峦. 东南亚研究, 2018(01)
- [6]西方牛仔裤公司在穆斯林妇女消费群体的跨文化营销研究 ——以李维斯公司等在马来西亚的经营策略为案例[D]. 邵红峦. 暨南大学, 2017(04)
- [7]当代东南亚与中东的伊斯兰教关系研究[D]. 王文俊. 云南大学, 2016(12)
- [8]马来西亚伊斯兰金融体系初探[J]. 曹庆锋. 中国穆斯林, 2015(04)
- [9]国外马来西亚伊斯兰复兴运动研究述评[J]. 曹庆锋.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4(06)
- [10]东南亚国家建构中的伊斯兰教因素研究 ——以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为例[D]. 姚建斌.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