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防红外探测的涂覆织物伪装(论文文献综述)
唐继海,郑红川,杨骐,石浩,冉洪武,李希[1](2016)在《织物用水性多波段伪装印花涂料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制备水性多波段伪装印花涂料及可见光/近红外/热红外多波段伪装织物。方法将印花粘合剂、增稠剂、红外低发射率颜料、近红外高反射颜料、着色颜料、分散剂等制备成水性多波段伪装印花涂料。采用圆网涂料印花工艺,将水性可见光/近红外/热红外多波段伪装印花涂料印染在涤棉混纺织物上,得到了四色可见光/近红外/热红外多波段伪装印花织物。通过环境扫描电镜、分光式测色仪、分光光度计、双波段发射率测量仪、红外热像仪等测试手段对印花织物的形貌、伪装性能、理化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印花涂层均匀附着在涤棉混纺织物纤维表面,印花织物的可见光迷彩颜色与环境背景相似,近红外光谱反射特性在0.41.2μm范围内与背景基本上实现了同色同谱,在红外成像下形成有效梯度分割,且与背景有较好的融合效果。结论制备的印花涤棉混纺织物具有可见光/近红外/热红外兼容伪装性能,各项性能指标达到了实用要求。
宋蓉蓉[2](2010)在《基于纳米SiOx浸轧的高效反射织物及耐光性研究》文中指出织物的光老化问题一直受人们关注,其中通过间接吸收达到光防护的方法已被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但间接吸收方式并不适合所有的织物,由于吸收的光线特别是紫外光始终会对织物产生损伤,所以间接吸收方式只适用于耐光性好的织物。光防护中另一种直接反射的方式,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织物的耐光性问题,适应于所有的织物,但是这方面的研究很少。本课题对直接反射光防护方式在织物耐光性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本文采用粘度和沉降体积、纳米粒度分布等测试分析方法,讨论了pH值、分散剂的品种和用量、高速剪切和超声波分散等工艺条件对纳米SiOx粉体水悬浮液性质的影响。通过多组对比试验,得出纳米SiOx最优分散条件为:在纳米粉体质量分数为5%,高速剪切转速为1500r/min的前提下,选择六偏磷酸钠为分散剂,pH值调节为10,分散剂六偏磷酸钠的添加量为纳米粉体质量的2%,高速剪切时间为30min,超声波分散时间为10min。观察最优条件下的纳米SiOx水悬浮液的稳定性,发现静置12小时后分散液中大多数粒子粒径从190nm变化到195nm,说明分散体系比较稳定。本文选用在紫外、可见、近红外波段上都具有极强反射率的纳米SiOx,通过浸轧工艺,制备出高效反射织物并对其防护功能稳定性进行了研究。本文探讨了纳米SiOx浸轧处理前后棉织物在240~2600nm波长范围内的光学性能及力学性能差异;采用荧光紫外老化装置对纳米SiOx浸轧处理前后的棉织物进行人工加速老化,并对原样织物及浸轧处理织物的光老化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1)纳米SiOx浸轧处理对棉织物光学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经纳米SiOx浸轧处理后,棉织物在240~2600nm波段上的反射率增大及吸收率变化不大,从而导致透射率的降低,使得棉织物的UPF值提高,紫外屏蔽性能明显提高,整体光学性能明显提高。纳米SiOx浸轧处理对棉织物反射率的的影响在紫外区域表现的最明显,可见光区域次之,近红外区域最小。同时由于纳米SiOx与棉织物有较强的结合强度,使得浸轧处理织物的强度和韧性有所提高,织物的使用价值得到提高。(2)原样织物和浸轧处理织物光老化结果及其差异原样织物及浸轧处理织物在240~2600nm波段上的反射率随着紫外光照时间的延长而衰减,吸收率变化不大,导致透射率随光照而增大,从而使织物的UPF值随光照时间的延长而下降。紫外光照作用对原样织物及浸轧处理织物反射率的影响在紫外区最大,可见光区域次之,近红外区域最小。在同样的光照条件下,浸轧处理织物的反射率始终比原样织物的大,透射率始终比原样织物的小。由于经光照后织物的结晶度有所下降,从而导致了织物强力的降低,在同样的光照条件下,浸轧处理织物的强力损失率要小于原样织物。
王科林,徐娜[3](2009)在《太阳热反射隔热涂层及其发展趋势》文中认为介绍了太阳热反射隔热涂层应用的意义和隔热机理,分析了影响其隔热性能的主要因素。综述了目前国内外最新的一些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徐园园[4](2008)在《还原染料的近红外伪装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现代红外探测技术随着科技发展的日益完善,促使战争越发单向透明,常规的树林及夜色越来越不起作用,士兵的安全性也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红外伪装技术研究受到各国的重视。目前红外伪装主要以涂料实现,这是由于其操作工艺简单,不用过多地考虑被伪装物表面的材质,从而被广泛应用于飞机、坦克等军事装备上。然而对于士兵的伪装服来说,通过涂料实现伪装虽然较方便、经济,技术较成熟,但由于其涂层后面料吸湿性、透气性、柔软性等服用性能的下降,会影响士兵的穿着,因而,用染料实现近红外伪装成为当今的研究新潮。本论文研究通过还原染料染色赋予织物近红外伪装性能,利用反射光谱法分析树叶、泥土背景的反射特性,讨论染色过程添加剂、染料结构、染色浓度、织物组织结构等因素对近红外伪装的影响,找到近红外绿色伪装的关键性染料,并比较国内华元与国外DyStar公司部分还原染料的防近红外性能。在模拟绿色背景时,将棉和涤棉织物分别展开讨论,以棉织物为主,研究不同染料混合拼色对近红外伪装性能的影响;在涤棉织物的分析中首先对棉纤维和涤纶分别讨论,然后综合分析经分散/还原高温高压同浴法染色涤棉织物的近红外伪装性能,并讨论灰黑染料及炭黑作为添加剂对近红外伪装性能的影响,研究织物干湿程度对近红外伪装效果的影响。在模拟棕色背景时,对枯叶和泥土分别模拟,其中以枯叶为主,讨论染料配比、染色方法、浴比等因素对近红外伪装的影响;而模拟泥土背景时,通过超声浸染法研究炭黑对近红外伪装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采用还原4B蓝(或还原蓝CLF)、还原黄GCN、还原橄榄R、还原灰M可以拼色出具有近红外绿色伪装性能的棉织物;采用分散黄E-3GE、分散蓝ETD、还原4B蓝、还原蓝CLF、还原黄GCN、还原直接黑RB通过高温高压同浴法可拼色出具有近红外绿色伪装能力的涤棉织物;采用还原棕BR、还原黄G、还原橄榄R、还原红F3B、还原灰M可以拼色出具近红外棕色伪装性能的棉织物。其中还原4B蓝和还原蓝CLF是实现近红外绿色伪装的关键性染料。随着染料用量的增加,染色织物反射率减小,但用量不宜过大;而织物的组织结构对防近红外性能影响不大。染料的结构才是影响近红外反射光谱的主要因素,当染料组合一定时,反射光谱相差不大。在模拟背景反射光谱时,灰黑染料的加入可有效调节织物在可见光波段的反射率,而炭黑的加入则可有效调节染色织物在近红外波段的反射率,添加量不宜超过0.5%。另外,染色织物的干湿程度对近红外伪装也有影响,湿布更利于近红外绿色伪装的进行。
张辉[5](2006)在《红外迷彩伪装织物研究与实践》文中认为红外伪装织物的研究历来都受到各国军方的高度重视。开发具有高性能的红外防伪服装不仅可以提高士兵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和安全性,而且能够极大地增强部队的战斗力。近年来,随着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发展和探测器材的使用,迷彩作训服不仅要具备近红外伪装能力,而且还应具备热红外伪装能力,这样才能满足不同环境条件下军事作战的需求。本文根据红外物理学和电磁波辐射理论,针对人体红外伪装织物展开研究。在近红外迷彩伪装方面,以绿色树叶为模拟对象,分别使用分散和还原染料对涤、棉织物进行染色试验,重点研究了染料结构与染色织物反射光谱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热红外伪装方面,采用化学镀技术制备出了具有良好导电性和电磁波屏蔽性能的低发射率织物,同时还制备出了金属化空心微珠,并将其添加到涂层剂中,制作了具有热防护功能的防伪织物。以自然界中常见的绿色树叶为背景颜色,选用分散、还原染料对涤、棉织物进行染色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分散蓝E-4R、分散黄E-3RL和分散黑S-2BL可以拼色出具有近红外绿色伪装能力的涤纶织物;采用还原嫩黄L-2LY、还原黄L-LDY、还原蓝L-MG(或汽巴能蓝83962)和还原橄榄R也可以拼色出具有近红外绿色伪装功能的棉织物。分散蓝E-4R和还原蓝L-MG是实现近红外绿色伪装的关键性染料。随着分散蓝E-4R(或还原蓝L-MG)染料用量的增加,反射率逐渐减小,但吸收峰位置并未发生改变。当染料用量为1~2%owf时,染色织物的反射光谱与绿色树叶的反射光谱在0.67~0.78μm(A区)重合。拼色织物的近红外反射光谱与所使用的染料结构有关,其由最靠近长波方向的染料的反射光谱决定。当染色配方相同时,织物组织对近红外反射光谱影响不大。对于涤棉混纺织物,涤纶纤维染色与否对近红外绿色伪装性能影响很小,而主要取决于棉纤维的染色性能。采用化学镀方法实现了涤纶织物表面化学镀镍、镀铜和镀银,制备了低发射率织物,同时还获得了优良的导电性能和电磁波屏蔽性能。试验结果表明,纱线结构和织物紧度对纤维表面金属镀层的包覆有一定影响。当增重率基本相同时,酸性镀镍织物的电磁波屏蔽效能明显大于碱性镀镍织物。随着镀层厚度的增加,表面电阻有所减小,电磁波屏蔽效能开始时增加比较明显,随后趋于某一稳定值。化学镀镍、镀铜织物的耐磨性很好,镀银织物的耐磨性较差。不同还原剂化学镀银层的表面形貌、晶粒大小有所不同,银元素含量都在95%以上,结晶度都在45~60%之间,其中蔗糖镀银表面光滑、晶粒最小,肼镀银晶粒较大,其他还原剂镀银晶粒居中。当增重率基本相同时,蔗糖镀银织物电磁波屏蔽性能最好,屏蔽效能可以达到75dB以上,其次为肼、酒石酸钾钠和甲醛镀银织物,葡萄糖镀银织物电磁波屏蔽效果较差。超声波辅助条件下化学镀银最佳工艺配方为:硝酸银5.4g/L,氨水12g/L,蔗糖25g/L,氢氧化钾为3.5g/L,乙醇100ml/L,pH值12.5,温度35℃。采用化学镀技术对空心微珠表面分别包覆了金属镍、铜和银,制备了质轻、低发射率的粉体及其功能涂层织物。试验结果表明,空心微珠化学镀前处理对镀层质量影响很大。使用偶联剂可以改善化学镀层的牢度,提高沉积速度。不同还原剂化学镀银微珠表面形貌有明显区别,晶体结构和单质银相似,均为面心立方结构,其中葡萄糖镀银微珠外观光亮,表面最为致密。当添加量相同时,葡萄糖镀银微珠屏蔽效果好于酒石酸钾钠镀银微珠,而且随着填加量的增加,电阻率逐渐降低,屏蔽效能增大。织物经空心微珠涂层整理后,热防护性能得到提高,当添加量相同时,热防护大小顺序为:未镀空心微珠>葡萄糖镀银微珠>镀铜微珠>镀镍微珠。使用特制的黑体样品炉和红外光谱辐射计,测试了常见的棉、毛、亚麻、涤、锦、涤棉、毛涤织物,化学镀镍、镀铜、镀银织物,以及各种涂层织物在8~14μm波段的热红外辐射特性,并建立了测量数学模型。试验结果表明,透过率随着织物紧度的增加而减小,当棉织物紧度小于65%,涤纶织物紧度小于75%时,对透过率影响比较大。对于非常紧密的织物,红外线透过率也不为零。纱线毛羽对红外线透过率影响较大,棉织物的透过率曲线呈下凹形,涤纶织物的透过率曲线呈直线形。当紧度相同时,棉织物的透过率要小于涤纶织物的透过率。透过率随着织物厚度的增加而减小,两者符合负指数关系。在厚度相差不大时,透过率与面密度呈负线性关系。发射率指标能够表征不同纤维材料的红外辐射特性,其大小顺序为:锦纶织物>涤纶织物>毛织物>棉织物>化学镀金属织物。混纺织物的发射率由组成该织物的纤维材料决定。涂层织物的发射率很大程度上受粘合剂的影响。在8~14μm波段,对于相同的材料,织物颜色对发射率影响很小。提高表面反射能力,可以明显地降低织物的发射率。在200℃以下,织物红外线透过率和发射率基本没有变化。热成像测试结果表明,化学镀织物和表面金属化空心微珠涂层织物具有热红外伪装能力。
袁近[6](2004)在《纺织品的防辐射整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当今各种辐射源危害环境的现状 ,以纺织品的三种防辐射整理为例 ,着重介绍了纺织品防辐射整理的作用原理、关键技术和主要产品。
刘玉田[7](2002)在《防红外探测的涂覆织物伪装》文中指出简要介绍了红外反射和吸收机理以及各种物体的红外反射率。讨论了各种色调的伪装涂层颜料 ,主要包括炭黑、联苯胺黄和信号红 ,以及粘结剂如橡胶、塑料和底布材料对红外反射的影响。
二、防红外探测的涂覆织物伪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防红外探测的涂覆织物伪装(论文提纲范文)
(1)织物用水性多波段伪装印花涂料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
1.1 水性多波段伪装印花涂料的制备 |
1.2 多波段伪装织物的制备 |
1.3 测试与表征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印花涂层微观形貌分析 |
2.2 伪装性能 |
2.2.1 可见光波段伪装 |
2.2.2 近红外波段伪装 |
2.2.3 热红外波段伪装 |
2.3 理化性能测试 |
3 结论 |
(2)基于纳米SiOx浸轧的高效反射织物及耐光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织物的光学性质 |
1.2 织物的高效反光和紫外屏蔽研究的综述 |
1.3 人工加速老化试验方法综述 |
1.4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
第二章 纳米SiO_x的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
2.1 实验部分 |
2.2 结果与讨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纳米SiO_x水悬浮液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
3.1 纳米粉体的团聚与分散机理 |
3.2 纳米在水介质中分散方法的选择 |
3.3 实验部分 |
3.4 结果与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纳米SiO_x对织物耐光老化性能的影响 |
4.1 实验部分 |
4.2 结果与讨论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拟进一步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 |
致谢 |
(4)还原染料的近红外伪装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背景 |
1.2 红外伪装技术的发展状况 |
1.2.1 涂料技术的应用 |
1.2.2 染料技术的应用 |
1.3 还原染料的特殊性能 |
1.3.1 还原染料的概念 |
1.3.2 还原染料在军事上的应用 |
1.4 伪装参比背景介绍 |
1.5 实验原理及检测仪器简介 |
1.5.1 实验原理 |
1.5.2 检测仪器简介 |
1.6 本课题研究意义和内容 |
2 具有近红外绿色伪装性能还原染料的确定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2.1.2 染色方法及工艺 |
2.1.3 测试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树叶近红外反射光谱 |
2.2.2 染色添加剂对近红外伪装性能的影响 |
2.2.3 染料结构对近红外伪装性能的影响 |
2.2.4 染料用量对近红外伪装性能的影响 |
2.2.5 棉布组织结构对近红外伪装性能的影响 |
2.2.6 华元与Dystar还原染料近红外伪装性能的比较 |
2.2.7 染色牢度 |
2.3 本章小结 |
3 棉和涤棉织物的近红外绿色伪装 |
3.1 实验部分 |
3.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3.1.2 染色方法及工艺 |
3.1.3 测试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绿色背景棉织物的近红外伪装 |
3.2.2 绿色背景涤棉织物的近红外伪装 |
3.2.3 染色牢度 |
3.3 本章小结 |
4 棉织物的近红外棕色伪装 |
4.1 实验部分 |
4.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4.1.2 染色方法及工艺 |
4.1.3 测试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棕色背景的反射光谱特性 |
4.2.2 混合拼色模拟枯叶背景 |
4.2.3 混合拼色模拟泥土背景 |
4.2.4 染色牢度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
致谢 |
(5)红外迷彩伪装织物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总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方法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近红外迷彩伪装研究 |
1.3.2 热红外伪装研究 |
1.4 主要工作和论文结构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涤棉织物近红外绿色伪装性能的研 |
2.1 引言 |
2.2 绿色树叶反射光谱特性分析 |
2.2.1 近红外反射光谱 |
2.2.2 绿色树叶可见光反射光谱 |
2.2.3 树叶近红外反射光谱 |
2.3 涤纶织物近红外绿色伪装性能研究 |
2.3.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3.2 实验方法 |
2.3.3 测试指标 |
2.3.4 结果与讨论 |
2.4 棉织物近红外绿色伪装性能研究 |
2.4.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4.2 实验方法 |
2.4.3 测试指标 |
2.4.4 结果与讨论 |
2.5 涤棉织物近红外绿色伪装性能研究 |
2.5.1 实验 |
2.5.2 结果与分析 |
2.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低发射率面料制备及电磁波屏蔽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化学镀原理 |
3.3 实验方法 |
3.3.1 涤纶织物前处理 |
3.3.2 织物化学镀 |
3.3.3 镀层结构表征 |
3.3.4 电磁波屏蔽效能测定 |
3.3.5 表面电阻测定 |
3.3.6 耐磨性测定 |
3.3.7 增重率和镀速的测定 |
3.3.8 红外辐射性能测定 |
3.4 涤纶织物化学镀镍 |
3.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4.2 化学镀液配方 |
3.4.3 结果与讨论 |
3.5 涤纶织物化学镀铜 |
3.5.1 实验材料 |
3.5.2 化学镀铜配方 |
3.5.3 结果与分析 |
3.6 不同还原剂化学镀银研究 |
3.6.1 实验材料 |
3.6.2 化学镀银液配方 |
3.6.3 结果与讨论 |
3.7 超声波化学镀银工艺研究 |
3.7.1 超声波简介 |
3.7.2 实验材料 |
3.7.3 化学镀银液配方 |
3.7.4 结果与讨论 |
3.8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空心微珠表面金属化研究及织物涂层整理 |
4.1 引言 |
4.2 实验方法 |
4.2.1 空心微珠前处理 |
4.2.2 空心微珠化学镀 |
4.2.3 性能测试 |
4.3 空心微珠化学镀镍、镀铜和镀银 |
4.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3.2 化学镀液配方 |
4.3.3 结果与讨论 |
4.4 空心微珠织物涂层整理 |
4.4.1 织物涂层整理 |
4.4.2 结果与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纺织材料红外辐射特性研究及热成像测定 |
5.1 引言 |
5.2 样品炉的研制 |
5.2.1 样品炉设计 |
5.2.2 腔体加热功率设计 |
5.3 织物对8~14μm红外线透过性能 |
5.3.1 红外光谱辐射计简介 |
5.3.2 红外线辐射透过率测量模型 |
5.3.3 实验部分 |
5.3.4 结果讨论 |
5.4 织物在8~14μm波段发射率研究 |
5.4.1 红外辐射基本理论 |
5.4.2 织物光谱发射率测量模型 |
5.4.3 实验部分 |
5.4.4 结果与分析 |
5.5 织物热红外防伪效果测定 |
5.5.1 实验部分 |
5.5.2 结果与讨论 |
5.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结论 |
1、涤棉织物近红外绿色伪装性能的研究 |
2、低发射率面料制备及电磁波屏蔽性能研究 |
3、空心微珠表面金属化研究及织物涂层整理 |
4、纺织材料红外辐射特性研究及热成像测定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纺织品的防辐射整理(论文提纲范文)
1 防电磁辐射整理 |
2 防紫外辐射整理 |
2.1 紫外线屏蔽剂 |
2.1.1 无机类紫外线屏蔽剂 |
2.2.2 有机类紫外线屏蔽剂 |
2.2 防紫外辐射整理技术 |
2.3 防红外辐射整理 |
(7)防红外探测的涂覆织物伪装(论文提纲范文)
1 射线与颜料涂层 |
2 颜料对配料红外反射率的影响 |
2.1 炭黑炭黑的红外反射率很低, 只有0.3%~2.0 |
2.2 联苯胺黄 |
2.3 信号红 |
3 粘结剂对红外反射率的影响 |
4 底布材料对红外反射率的影响 |
5 结语 |
四、防红外探测的涂覆织物伪装(论文参考文献)
- [1]织物用水性多波段伪装印花涂料的研究与应用[J]. 唐继海,郑红川,杨骐,石浩,冉洪武,李希. 表面技术, 2016(06)
- [2]基于纳米SiOx浸轧的高效反射织物及耐光性研究[D]. 宋蓉蓉. 东华大学, 2010(05)
- [3]太阳热反射隔热涂层及其发展趋势[J]. 王科林,徐娜. 现代涂料与涂装, 2009(02)
- [4]还原染料的近红外伪装性能研究[D]. 徐园园. 东华大学, 2008(08)
- [5]红外迷彩伪装织物研究与实践[D]. 张辉. 东华大学, 2006(05)
- [6]纺织品的防辐射整理[J]. 袁近. 现代纺织技术, 2004(05)
- [7]防红外探测的涂覆织物伪装[J]. 刘玉田. 特种橡胶制品, 20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