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和训练中锋的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李师祁[1](2021)在《2018-2019赛季CBA外援中锋与国内中锋竞技表现的对比分析研究》文中指出
庞语墨[2](2020)在《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学中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文中提出以传统的五人制篮球为基础发展得到的三人制篮球,是一种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三人制篮球运动指的是在半场开展的“三对三”的运动,不但有着五人制篮球的基本特征,同时具有独特的优势,表现为趣味性与游戏性强、周期短、场地要求不高、对抗性小、适宜大众参与等,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三人制篮球,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已经在全球得到推广,在2010年的新加坡青奥会上首次被纳入正式运动会的比赛项目,并成功进军第32届东京奥运会,成为正式比赛项目。目前,我国三人制篮球在社会体育、学校体育中也得以迅速推广,参与的人群越来越稳定。三人制篮球比赛机制已经在高校建立,各个高校对具有高水平的篮球教练员与篮球教师进行培养,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校园篮球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三人制篮球的广泛开展要求体育院系在此方面必须迅速做出反应,培养能够适应大众三人制篮球运动和学校三人制篮球运动的教学训练人才。河南大学正在加快双一流高校的建设步伐,加强了师资、设施等的建设,这为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学中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提供支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分析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学中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的必要性,从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学中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的优势、机遇等方面全面分析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的可行性,最终研究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面对的挑战及应对挑战的对策。主要结论如下:1.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学中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是有必要的:一是三人制篮球和五人制篮球在规则、人数、场地等各方面都存在差异;二是三人制篮球运动的开展是国家篮球发展战略的要求,表现在群众体育的需求、学校体育的需求、竞技体育发展的需求等;三是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学中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具有重要价值,主要表现为三人制篮球具有育人价值、教学价值,通过篮球教学中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能够提高正确认识对待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课程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篮球课程资源,为其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创新提供借鉴,也能促使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对三人制篮球的技战术研究、教学实践研究以及科学研究等走在河南省的前列。2.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学中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是可行的:一是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学中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面临着机遇: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篮球市场发展的需求、阳光体育运动的大力推进;二是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学中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存在优势:雄厚的篮球师资队伍、优良的篮球教学传统、丰富的学生资源、良好的篮球氛围、完善的篮球场地设施等。3.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学中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的展望:三人制篮球是注重个人能力和短时间内判断能力,强调简单配合以及考验全队默契的一个项目,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可以在平时教学训练中加强一些个人技术训练,以及两个人之间的技战术配合,可以增加一些锻炼彼此之间默契的运动和游戏。4.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学中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一是三人制篮球认识存在误区;二是三人制篮球技战术的研究存在不足;三是三人制篮球竞赛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四是其他体育项目对三人制篮球的影响;五是其他体育比赛对三人制篮球比赛的影响。5.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学中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的对策:一是基于“终身体育”的理念,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二是不断提高三人制篮球在河南大学的普及率;三是不断提高三人制篮球宣传力度,为三人制篮球教学营造氛围;四是积极开展三人制篮球比赛,“以赛促学”;五是加强对三人制篮球的理论研究;六是学院领导给予大力支持;七是优化三人制篮球教学;八是增加经费投入,完善三人制篮球教学场地设施。由此提出以下建议:1.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对三人制篮球运动的宣传力度加大,为开展三人制篮球创造良好的氛围,对学生的积极性进行充分的激发,使学生主动参与三人制篮球运动。2.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对于篮球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将三人制篮球运动的更多的技战术融入到篮球教学中,使学生的实战能力得到提升,与此同时加深对三人制篮球技战术的研究,通过技战术的完善,推动三人制篮球运动的开展。3.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师要增加对三人制篮球方面的学术研究,比如增加在理论知识、技术动作以及战术等方面的研究,从而提高三人制篮球相关的教学业务能力。4.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积极举办关于三人制篮球的比赛,使组织三人制篮球运动赛事的能力增强,规范三人制篮球比赛,明确比赛的制度建设。5.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增设一些有关三人制篮球运动的裁判培训课程、比赛规则培训课程等,使篮球裁判的执裁能力提高,将三人制篮球的比赛规则传递给更多人。6.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研室需要高度重视开展三人制篮球运动,为三人制篮球运动的开展提供科学管理,确保三人制篮球运动项目更好地进行,为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的增添提供保障。
付瑶瑶[3](2020)在《2018-2019赛季CBA四强球队攻防能力对比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8-2019赛季CBA联赛迎来了改革,常规赛由上一赛季的38轮增加到46轮。CBA作为选拔国家男篮队员的摇篮,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男子篮球的发展。同时季后赛球队数由原来10支变为12支,增加了各球队的信心,比赛更加的激烈。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录像观察法、逻辑分析法、比较研究法、TOPSIS分析法以2018-2019赛季CBA常规赛四强球队攻防能力为研究对象,客观综合的对四强球队的攻防能力进行分析,在CBA联赛改革的背景下,为CBA球队的攻防能力提供理论参考,也为中国篮球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常规赛四强球队在身高体重、年龄和克托莱指数上并没有明显的差别,但是新疆球员身体素质相对更好。广东、辽宁和新疆三支球队都具有总决赛经验,但深圳队没有总决赛经验,在关键时刻发挥不够稳定。(2)在进攻方面:广东队得分能力出色,快速反击“稳、准、快”,国内年轻球员缺乏经验,进攻积极性不高,锋线球员有时处理球不够合理;辽宁队进攻欲望强,串联球队进攻能力出色,但容易急躁,中锋位置上球员配置不够合理;新疆队进攻流畅,内线能力强,但过于依赖外援,国内球员发挥不够稳定;深圳队进攻上得益于内线和双小外援稳定发挥,但前锋球员进攻能力差,球队串联度较低,进攻不够流畅。(3)在防守方面:广东队锋线灵活、防守覆盖面大,球队的阵容配置更符合“小、快、准”的篮球发展模式,存在补防不及时现象;辽宁后卫和前锋球员注重保护防守篮板,抢断能力突出,但内线球员脚步不够灵活,内线防守压力大;新疆队封盖和抢断能力突出,但破坏对手传接球的能力弱、犯规较多;深圳队内线身高臂长脚步灵活,但部分球员存在“等”“靠”“捡”的现象,锋线球员攻防两端难以兼顾。(4)通过TOPSIS分析得出:广东、辽宁和新疆三支球队的进攻Ci值、防守Ci值和攻防整体Ci值都在0.5以上,属于较强的球队;深圳队低于0.5,属于较弱的球队。进攻Ci值由高到低排序为:新疆、辽宁、广东、深圳;防守Ci值由高到低排序为:广东、辽宁、新疆、深圳;攻防整体Ci值由高到低排序为:新疆、广东、辽宁、深圳。(5)对不同位置球员TOPSIS分析知:攻防能力较强的是广东队前锋和中锋,辽宁后卫和前锋,新疆中锋,深圳后卫和中锋,攻防Ci值均在0.5以上;在进攻上能力较强的是广东前锋和中锋,辽宁后卫,新疆中锋,深圳后卫和中锋,进攻Ci值都在0.5以上;在防守能力上较强的是广东前锋和中锋,辽宁后卫和前锋,新疆中锋,深圳中锋,防守Ci值都在0.5以上。
王少川[4](2020)在《李老十“残荷”作品研究》文中认为李老十是上世纪末新文人画运动的代表画家,他的艺术创作始于80年代中期,此时正是新潮美术方兴之时。90年代初,他加入新文人画家阵营,致力于文人画表达方式的艺术创作。李老十主要创作了“残荷”和“鬼趣”两个系列主题作品,论文主要分析、研究其中的“残荷”系列。具体分析讨论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分析李老十追求文人画的表达方式,最终选择“残荷”作为主要创作题材的过程;第二分析李老十“残荷”主题作品的基本情况,包括残荷作品的发展变化、残荷作品所描绘的物象、残荷作品的分类以及残荷作品所使用的材料,对残荷作品做总体的描述;第三将“残荷”作品的情感内涵归纳为悲、怜、“老”境;第四将“残荷”作品的笔墨、章法、书法篆刻等形式语言特征做了论述;第五通过与历史上表现荷花的大家及其作品相比较,进一步明确李老十“残荷”作品独特的美学价值与意义。李老十的性格情感特征是其选择文人画表达方式,选择残荷作为主要创作题材的主观因素;他的学习过程、工作经历及他所处的美术环境是“残荷”主题作品创作的客观条件;他除了全面深入研习文人画传统之外还对民间美术、西方美术广泛学习借鉴,这为他“残荷”作品艺术上的成功提供了保障。由于时代原因及家庭出身,李老十“残荷”主题作品的情感内涵超越了传统文人画仅仅抒发个人情感,个人忧患意识的局限,表现出对于一切生命尤其是对于下层人民的殷切关注,对于困境中生命的深情怜惜。艺术成就体现于艺术特征,艺术特征取决于艺术语言,李老十对于传统文人画全面深入继承研究,书法、篆刻、古典诗词全方位研习且成就卓着。同时他学习民间美术、西方美术的构图方式、表现语言、意境营造等手段,丰富、拓展了传统文人画的表现形式语言。文章论述了“残荷”作品的美学价值与意义,分析了画家艺术创作成功的因素,这对于美术创作者尤其是国画的创作实践者也将有所裨益。
白艺[5](2020)在《中外男篮中锋进攻能力对比分析 ——以2019年篮球世界杯A组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19年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在中国顺利举办,是国际篮联篮球赛事首度在中国举行,也是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在中国举办的大型体育赛事。中国男篮在具备主场优势下,小组一胜两负战绩未能出线,无缘直通东京奥运会资格。赛事成绩不佳突出中国男篮整体技战术存有不足。我们需要通过赛事总结经验、寻找问题,探究当下我国传统优势位置的中锋队员在本次世界杯进攻技战术运用方面存在的优势及不足,以期提高中锋队员的整体竞技能力水平,为中国男篮队员备战2020年东京奥运会能力提升贡献参考价值。本文以2019年国际篮联男篮世界杯A组赛中外男篮中锋队员的进攻能力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录像观察法、数据统计法以及对比分析法,在遵循篮球基本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2019年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A组赛四支国家队实时比赛结果,对A组优秀中锋队员个人形态指标,队员在比赛中运用进攻技战术进行统计分析,探究中国男篮与对手中锋队员在进攻方面存在的优势及不足,予以更好的提高中锋队员个人专业技术以及与整个球队的战术配合。并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中国队中锋平均年龄26岁,是4支球队平均年龄最小的队伍;平均身高214.6cm,对比波兰队、科特迪瓦队及委内瑞拉队具备明显优势;体重及克托莱指数处于劣势,周琦个人克托莱指数439.8,低于A组中锋平均克托莱指数,在12名中锋队员内排名最后。2、中国队中锋场均得分最高,占据全队场均得分57.5%;控制、支配球能力方面,中锋盖帽、抢断数据高于其他球队,篮板球拼抢能力不及波兰队和委内瑞拉队,尤其是后场篮板球拼抢能力,中锋个人犯规次数较多,周琦、王哲林A组赛累计犯规10次,犯规次数多于其他中锋;中锋比赛效率值对比,委内瑞拉队格拉特罗效率值最高,易建联以0.03%差距低于格拉特罗排名第二,周琦和王哲林分别排名小组第四、五名。3、掩护配合是四支球队中锋常用的基础战术配合,其次是策应配合。中国队中锋参与进攻基础配合意识淡薄,在掩护、策应配合方面,多采用有球掩护和高位策应配合,战术配合形式单一,突分配合质量不高,二次突破能力不足。在传切配合方面,切入得分能力较低。相较而言,波兰队中锋是四支球队进攻战术配合意识最强的队员,战术组织形式多变、执行运用能力较强。4、中锋快攻战术实施缺乏创新性、高效性。快攻发动形式单一,中国队和科特迪瓦队主要以抢篮板球或抢断球发动快攻,以短距离传球推进为主,队友间过多的回传、横传,延误快攻推进速度。快攻结束阶段,中锋上篮、扣篮或跟随补篮为主,缺少中远距离投篮是四支球队中锋面临的共同问题。针对结论提出建议:1、中锋队员合理利用身高优势,有针对性的进行高强度、大负荷的运动训练,增强身体对抗能力。支持鼓励球员参加篮球赛事,及时总结经验,提高自我疏导能力,弥补年龄小导致经验不足、抗压能力差的问题。2、加强中锋队员外线投篮练习,尤其是中远距离投篮,扩大进攻范围、丰富得分手段;强化基本技术,增加中锋脚步移动训练,培养移动中传接球意识及能力;精确篮板球预判能力,提高拼抢积极性,摒弃“站桩式”抢篮板球方式,培养中锋篮下卡位及对第二落点的把握能力,增加爆发性及弹跳力的训练。3、重视培养队员战术配合意识,增强团队配合默契,提高掩护配合质量,灵活选择策应位置,加强低位策应二次处理球能力,巩固提升内外线突分配合的机动性,使其能根据比赛进攻强弱侧、内外线及高低位分布情况灵活选择进攻战术,丰富进攻形式。4、增加中锋球员对快攻发动时机的把握,开阔推进阶段传球视野,培养多人参与、多点跟随快攻模式,提高中远距离投篮在快攻结束阶段比重。
胡旭[6](2020)在《沈尹默书学观嬗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研究沈尹默书学观念嬗变的过程,从其自身的学书经历、论书诗和所发表着作,看到其书法实为碑帖交融、碑底帖貌、清秀润雅的风格,其书学观包含笔法观、形神观、审美观、教育观。从其书学观嬗变过程我们可看出,沈尹默虽为帖学代表,但也脱离不了碑的影响。沈氏之所以推崇“二王”提倡“帖学”,是因为其主观审美取向,以及书法普及教育工作者的自身定位而提出的,为的是便于广大书法爱好者学习书法,少走弯路。沈尹默自身从碑到帖,然后从帖到碑,最后碑帖相融的实践经历,正是其成为一代大家,创造沈尹默时代的原因。我们要学习沈尹默勇于转变的精神。以开阔的心胸,辩证的看待碑与帖的关系,寻求科学的学书、治学方法,为当今书法普及工作、书法教育事业和高校书法学科建设多作贡献。
张永贞[7](2020)在《诗画结合开展大班水墨画教学活动的行动研究》文中提出水墨画又称国画,是一种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也是中国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学越来越被重视,水墨画越来越多走进中小学校园,成为学校课程的一部分;最近几年,一些地区的幼儿园也开始逐步开展在学前阶段开展水墨画教学的行动研究,探索水墨画活动的形式及方法,也形成了一些社团活动、专用室活动的经验。因此水墨画教学活动慢慢走进课堂,逐步成为幼儿园美术课程的补充。考虑到幼儿小肌肉能力发展及美术表达表现能力的水平,水墨画教学一般在大班年龄段开始进行。然而在我园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出现了若干不足,结合中国传统诗画合一的理念精髓,笔者以松江区一级园X幼儿园的大4班为实验班,其中16名幼儿作为对照组,另16名幼儿为实验组,以水墨画绘画的基本笔法、墨色、构图三个核心要素,开展八次行动研究,围绕诗画合一的可行性及方法,得出研究结论。研究结果显示,诗画合一运用在大班水墨画教学活动中颇有成效:1.以古诗为为媒介欣赏水墨名画,有助于引发幼儿对画面内容的理解和想象。2.以古诗为内容,启发了幼儿自主创作。基于研究过程和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在幼儿园方面,课程组应重视水墨画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水墨课程实施的效果,并为教师开展水墨活动提供专业的培训和支持;2.对于幼儿园教师自身,一方面要提升自我专业素养,提升水墨绘画的专业能力及水墨课程的教学实施水平。
刘新岩[8](2020)在《“位置分组教学法”在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中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篮球选项课是每个高校必开的一门体育课程。然而,我国高校篮球选项课的教学形式依然是采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法。在课堂上,教师对所有的学生进行相同篮球技术动作教学,忽略了学生之间存在的身体素质差异性,以及在篮球运动中技术运用不同的差异性,“因材施教”这一教学思想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篮球是一项具有位置分工的运动,不同位置上的球员存在着个体差异性,最直观体现就是在身高上。篮球需要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较多,高校篮球选项课课时又有限,篮球教学可以将位置之间的差异性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相结合起来,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对不同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根据学生自身实际情况,学习不同篮球位置的知识与技能,针对不同位置分组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练习内容等等,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本文从篮球具有位置分工这一特征入手,结合目前学者提出的分组教学和篮球位置相关研究,对不同身高的学生进行位置分组教学,使其认识自己在篮球运动中的优势。在课堂上组织篮球比赛,让全班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比赛中,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特长,获得成功感与满足感,从而提高学生对篮球学习的积极性,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笔者通过对专家的访谈,查阅篮球与体育教学相关文献,设计篮球教学实验并进行实验,通过对对象发放问卷,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得出以下实验结果:1.“位置分组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速度和耐力素质。2.“位置分组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篮球基本技术成绩,但是在提高效果上与传统篮球教学法无显着性差异。3.“位置分组教学法”提高了不同身高的学生在比赛中运用篮球技术的能力。4.“位置分组教学法”比传统篮球教学法更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之间有较好的融洽关系,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以及学生之间正确的竞争与合作意识。
李俊燕[9](2020)在《初中诗歌教学中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评价研究 ——基于SOLO分类理论》文中指出社会的发展要求学校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形象思维作为自然生命个体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理应在培养之列。诗歌作为初中生主要学习的文学类文本之一,在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就文献查阅数量来看,关于诗歌教学中培养初中生形象思维能力的研究可谓如火如荼。但如何评价初中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却鲜有人研究。评价作为判断和提升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不可或缺。本文分四章论述初中诗歌教学中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评价框架与具体操作。绪论部分阐释了研究意义、相关概念、研究目标与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综述。第二章旨在理清形象思维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其评价的内容框架以及初中诗歌教学中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其评价的内容框架。形象思维能力的构成要素有积累表象、加工表象、基于已有表象再创造等能力,评价的内容框架则基于构成要素进行总结、细化。初中诗歌教学中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构成要素有积累意象、加工意象、基于已有意象再创造、感悟意境、加工意境、基于已有意境再创造等能力,评价的内容框架也基于构成要素进行总结、细化。第三章旨在介绍SOLO分类理论,并基于该理论探讨初中诗歌教学中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评价框架的拟制依据与主要内容,聚焦形象思维能力评价的基本要点,着力把初中诗歌教学中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评价的内容与SOLO分类理论紧密结合。第四章重在基于SOLO分类理论明确诗歌教学中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评价的实施框架,包括评价标准、评价流程、评价的主要方法与工具以及注意事项。评价标准在形象思维能力评价要点的基础上,阐明每一项能力的SOLO层次及其具体表现。评价流程涉及评价条件、评价过程及评价结果。评价条件需要教师明确评价意向,即明确教学内容以及预设学生所要达到的SOLO层次;评价过程需要进行观察与判断,即在激发兴趣、调动参与以及归纳总结三个阶段,分析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已达到的SOLO层次;评价结果需要合理判断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层次,并有效使用评价结果。评价的主要方法与工具包括观察法、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作品分析法、录音录像记录法、学生自我评价法、反馈调节法等。最后,概述运用这些评价方法与工具的注意事项。
李昕彤[10](2020)在《改革开放40年中国体育故事片叙事研究》文中认为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体育故事片得到了繁荣发展,体育故事片素材基本来源于体育运动,是故事片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体育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体育故事片兼具传播体育思想、体育精神、个人励志等魅力的同时也带给受众绚丽多彩的视听语言享受效果。但与美国体育故事片相比依旧存在差距,并且中国作为体育大国却与中国体育故事片产业的发展现状不相称,面对这样的差距和尴尬的处境。通过剖释改革开放40年这一时间段中国体育故事片的叙事特征并为体育故事片在叙事学方面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依据。本研究以1978-2018年中国体育故事片为研究对象,将电影叙事学作为理论支撑,采用文献分析、影像分析、内容分析、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首先,明确体育故事片相关概念。其次,从叙事内容、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语言四个指标分期梳理51部影片呈现的叙事特色。然后,根据四个指标分析总结出40年中国体育故事片叙事流变特征。最后,提出中国体育故事片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探索性建议。研究发现,40年中国体育故事片叙事特征包括:整体而言中国体育故事片的发展趋势良好,影片数量呈上升趋势;体育项目丰富性,从多种角度诠释和宣传中国体育精神内涵,其中国人对足球体育运动关注度最高;叙事主题划分成五种类型,奥运主题故事片扎堆出现,故事片中多以男性运动员和教练员为主人公,对病残、妇女和青少年儿童人士的关注较多,刻画出运动员积极向上、坚持不懈、青春活力的人物特征和教练员敬业奉献、猛志常在、兢兢业业的人物形象特征;叙事视角分为视野开阔的全知视角和视野局限的限制视角;叙事结构分为经典的因果式线性和时空交错的交织式对比叙事结构,故事线索多元化,分为单线、双线和多线交叉叙事线索;镜头和音乐为体育故事片服务,营造非凡视听感受。40年中国体育故事片叙事流变轨迹包括:叙事内容方面的流变,主题类型流变:“意志坚定最终圆梦”到“逆境中的自我救赎”再到“参与奥运,追梦奥运”。故事面貌流变:从国家语境走向生命叙事。人物流变:从“工具性的人”转变成“主体性的人”。叙事视角方面的流变,全知全能叙事视角占据着主流的地位,权利限制视角也受到重视。叙事结构方面的流变,经典的因果式线性叙事结构占据主流地位,多元化时期有所突破出现了采用交织式对比叙事结构。叙事语言的流变,镜头流变特征:初现纪实化风格——纪实色彩浓厚,初具现代感——拍摄手法多变,科技感十足。音乐流变特征:民歌、管弦乐器——多采用流行乐曲——音乐选择广泛和多元。
二、培养和训练中锋的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培养和训练中锋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2)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学中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2 关于三人制篮球起源与发展的研究 |
1.3.3 关于三人制篮球特点的研究 |
1.3.4 关于三人制篮球运动价值的研究 |
1.3.5 关于三人制篮球在高校开展的研究 |
1.3.6 关于三人制篮球教学的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三人制篮球与五人制篮球的差异 |
3.2 国家开展三人制篮球运动情况 |
3.3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学现状 |
3.4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学中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的必要性 |
3.4.1 我国三人制篮球发展战略的需求情况分析 |
3.4.2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学中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的价值 |
3.5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学中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的可行性 |
3.5.1 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的机遇 |
3.5.2 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的优势 |
3.5.3 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的研究展望 |
3.6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学中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面对的挑战 |
3.6.1 三人制篮球认识的误区 |
3.6.2 三人制篮球技战术研究的不足 |
3.6.3 竞赛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
3.6.4 其他体育项目对三人制篮球的影响 |
3.6.5 其他体育比赛对三人制篮球比赛的影响 |
3.7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学中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的对策 |
3.7.1 基于“终身体育”的理念,优化体育教学内容 |
3.7.2 不断提高三人制篮球在河南大学的普及率 |
3.7.3 加大三人制篮球宣传力度,为三人制篮球教学营造氛围 |
3.7.4 积极开展三人制篮球比赛,“以赛促学” |
3.7.5 加强对三人制篮球的理论研究 |
3.7.6 学院领导大力支持 |
3.7.7 优化三人制篮球教学 |
3.7.8 增加经费投入,完善三人制篮球教学场地设施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学中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必要性访谈提纲(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师、教练) |
附录 B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学中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可行性访谈提纲(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师、教练、分管领导) |
附录 C 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访谈提纲(其他高校篮球教师、教练) |
附录 D 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的必要性访谈提纲(获得过三人制篮球比赛冠军的运动员) |
附录 E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项技术引导课程教学大纲 |
附录 F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篮球选修课教学大纲 |
附录 G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篮球必修(普修)课程教学大纲 |
附录 H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专项技术与理论教学大纲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2018-2019赛季CBA四强球队攻防能力对比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背景、意义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篮球球队攻防能力的研究 |
1.3.2 CBA球队发展对策的研究 |
1.3.3 TOPSIS分析法在在体育中的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录像观察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2.2.6 比较研究法 |
2.2.7 TOPSIS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2018-2019赛季CBA常规赛四强球队基本情况分析 |
3.2 2018-2019赛季CBA常规赛四强球队攻防能力对比分析 |
3.2.1 2018-2019赛季CBA常规赛四强球队进攻能力对比分析 |
3.2.2 2018-2019赛季CBA常规赛四强球队防守能力对比分析 |
3.3 2018-2019赛季CBA常规赛四强球队不同位置球员攻防能力对比分析 |
3.3.1 CBA常规赛四强球队后卫攻防能力对比分析 |
3.3.2 CBA常规赛四强球队前锋攻防能力对比分析 |
3.3.3 CBA常规赛四强球队中锋攻防能力对比分析 |
3.4 2018-2019 赛季CBA常规赛四强球队攻防能力TOPSIS分析 |
3.4.1 CBA常规赛四强球队整体攻防能力TOPSIS分析 |
3.4.2 CBA常规赛四强球队不同位置球员攻防能力TOPSIS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5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读研期间的科研成果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4)李老十“残荷”作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研究的对象、意义与创新点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
第一章 “残荷”作品产生的背景和作者情况 |
一、学习、工作经历和美术环境是“残荷”作品创作的客观条件 |
(一)从美术启蒙到求学央美 |
(二)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工作时光 |
(三)“八五”美术新潮的影响 |
二、李老十的不幸遭遇是艺术追求的内在动因 |
(一)贫苦家庭与坎坷童年—-悲情产生的原因 |
(二)天性悲伤与师友影响---悲情表达的形成 |
三、多方汲取是艺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
(一)全面深入研究传统 |
(二)吸取民间美术的造型手段和表现内容 |
(三)学习西方美术的表现手法和创作理念 |
第二章 “残荷”作品的基本情况 |
一、画“残荷”前的情感变化 |
(一)积极乐观的情感表达 |
(二)消极悲观的情感表达 |
二、画“残荷”状况 |
(一)画“残荷”的时间 |
(二)赏荷惜荷 |
(三)画荷吟荷 |
(四)破荷堂 |
三、“残荷”作品表现的物象和造型手段 |
(一)“残荷”作品中的物象 |
(二)“残荷”作品的造型手段 |
四、“残荷”作品的演进 |
(一)心境苍凉仍有生机---秋荷阶段 |
(二)痴迷残荷泪眼相向---残荷阶段 |
(三)由生涩到娴熟---技巧演进 |
五、“残荷”作品的分类与材料 |
(一)按照章法分类 |
(二)按照作品的外部形式分类 |
(三)“残荷”作品的材料 |
第三章 “残荷”作品的情感内涵分析 |
一、悲---“残荷”作品的情感基调 |
(一)未临人世先罹难---悲情产生的原因 |
(二)艰苦环境对艺术的影响 |
(三)“残荷”作品体现的悲伤情感 |
(四)表现悲伤情感的题画诗 |
二、怜---“残荷”作品的情感升华 |
(一)道德良心---怜惜情感产生的原因 |
(二)怜惜“残荷” |
(三)作品中体现的怜惜情感 |
(四)体现怜惜情感的题画诗 |
三、“老”境---“残荷”作品的生命精神 |
(一)“老”境的传统美学价值 |
(二)“残荷”作品体现的“老”境 |
(三)题画诗体现的“老”境 |
第四章 “残荷”作品的形式语言分析 |
一、“残荷”作品的笔墨特征 |
(一)狂放的笔墨 |
(二)朴素的笔墨 |
(三)苍润的笔墨 |
二、章法的形式和特征 |
(一)章法的三种形式 |
(二)章法的具体分析 |
(三)章法特点 |
三、书法、篆刻 |
(一)书如其人---李老十的书法特点 |
(二)遗形取神---李老十的学书方法 |
(三)适合本性---李老十的学习对象 |
(四)书画一体---“残荷”作品的书法 |
(五)篆刻的学习、特征及作用 |
第五章 “残荷”作品的美学价值与意义 |
一、与历史上画荷花大家的比较 |
(一)表现悲伤情感的画家 |
(二)表现生命精神的画家 |
二、“残荷”作品美学价值的三个体现 |
(一)形式风格的多样性 |
(二)形式语言的拓展 |
(三)情感内涵的升华 |
结论 |
附录一 :李老十年表 |
附录二 :李老十出版的画集和展览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中外男篮中锋进攻能力对比分析 ——以2019年篮球世界杯A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方法 |
2.3.1 文献资料法 |
2.3.2 专家访谈法 |
2.3.3 录像观察法 |
2.3.4 数据统计法 |
2.3.5 比较分析法 |
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3.1 篮球中锋 |
3.2 篮球进攻能力 |
3.2.1 进攻技术 |
3.2.2 进攻战术 |
4 世界杯A组参赛队中锋队员进攻能力对比分析 |
4.1 世界杯A组赛中锋队员身体形态指标对比分析 |
4.1.1 年龄结构对比分析 |
4.1.2 身高指标对比分析 |
4.1.3 体重指标对比分析 |
4.1.4 克托莱指数对比分析 |
4.2 世界杯A组赛中锋队员进攻技术对比分析 |
4.2.1 中锋队员得分能力对比分析 |
4.2.2 中锋队员篮板球能力对比分析 |
4.2.3 中锋队员控制、支配球能力对比分析 |
4.2.4 中锋队员失误对比分析 |
4.2.5 中锋队员效率值对比分析 |
4.3 世界杯A组赛中锋队员参与进攻基础配合对比分析 |
4.3.1 中锋队员掩护配合对比分析 |
4.3.2 中锋队员策应配合对比分析 |
4.3.3 中锋队员传切配合对比分析 |
4.3.4 中锋队员突分配合对比分析 |
4.4 世界杯A组赛中锋队员参与配合快攻战术对比分析 |
4.4.1 快攻发动阶段 |
4.4.2 快攻推进阶段 |
4.4.3 快攻结束阶段 |
4.5 世界杯A组赛中锋队员进攻能力存在问题 |
4.5.1 投篮得分形式单一、中远距离投篮能力较差 |
4.5.2 篮板球拼抢能力不足 |
4.5.3 参与进攻基础配合意识淡薄 |
4.5.4 快攻战术实施缺乏创新性、高效性 |
4.6 中国男篮中锋队员进攻能力提升策略 |
4.6.1 丰富投篮得分手段、扩大进攻范围 |
4.6.2 精确篮板球预判能力、提高拼抢积极性 |
4.6.3 培养进攻基础配合意识、增强团队配合默契 |
4.6.4 有效把握快攻时机、加强“快速”能力训练、丰富快攻得分手段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沈尹默书学观嬗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关于此课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1.研究缘起 |
2.研究现状 |
3.研究意义 |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研究目标 |
2.研究内容 |
3.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沈尹默书学背景 |
一、新旧交替下的官宦家庭 |
二、变革中的民主与科学 |
三、从低迷到狂热的书坛风气转变 |
第二章 沈尹默学书经历及碑帖观 |
一、求美阶段——自唐碑转习法帖 |
二、学碑去俗阶段——自法帖转习北碑 |
三、自立阶段——以帖为主同习北碑、唐碑 |
第三章 沈尹默书学观形成及嬗变 |
一、笔法观 |
二、形神观 |
三、中庸的书法审美观 |
四、书法教育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沈尹默参展年表 |
致谢 |
(7)诗画结合开展大班水墨画教学活动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问题的提出 |
(一)践行新课改要求 |
(二)实践教学的需求 |
二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 概念界定 |
四 文献综述 |
(一)大班水墨画教学的研究 |
(二)诗画结合的教学研究 |
第一章 研究设计 |
一 研究内容 |
(一)探索诗画合一的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 |
(二)探索诗画合一的教学活动设计组织的模式 |
二 研究对象的选取 |
(一)X幼儿园 |
(二)X幼儿园大4班 |
三 研究方法 |
(一)行动研究法 |
(二)文献分析法 |
(三)案例分析法 |
(四)观察法 |
(五)访谈法 |
四 资料编码 |
五 研究流程 |
(一)研究的准备阶段 |
(二)研究的实施阶段 |
(三)研究的总结阶段 |
第二章 行动研究的实施过程 |
一 大班水墨画教学现状的诊断与分析 |
(一)水墨画活动在大班美术集体教学中较为缺失 |
(二)水墨画教学活动效果差,幼儿不感兴趣 |
(三)水墨画教学活动缺失及效果差的原因分析 |
二 诗画结合开展大班水墨画教学的行动研究方案设计 |
(一)水墨画教学素材的选择 |
(二)诗词选择的主要标准 |
三 诗画结合开展大班水墨画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 |
(一)活动开展前的分组测评 |
(二)开展活动的具体安排 |
(三)诗画集合开展大班水墨画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 |
四 诗画结合开展大班水墨画教学活动的行动研究效果分析 |
(一)诗画结合创设诗情画境,激发学习兴趣。 |
(二)以诗入画欣赏名作艺趣,提升审美能力。 |
(三)诗画创新搭建想象平台,启发创意思维。 |
第三章 研究结论和建议 |
一 研究结论 |
(一)诗画结合开展大班水墨画美术教学活动具有可行性 |
(二)诗画结合开展大班水墨画美术教学活动的选材策略 |
1.水墨画教学素材的选择 |
2.诗词选择的主要标准 |
(三)诗画结合开展大班水墨画美术教学活动的设计策略 |
1.根据活动需要对诗词进行选取和整编 |
2.根据活动需要在合适的环节引入诗词 |
(四)诗画结合开展大班水墨画美术教学活动的整体策略 |
1.以诗引画,利用诗词导入,引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
2.以诗解画,将诗词作为前期经验,感知理解画中内涵 |
3.以画还诗,将诗词作为绘画要求,激发想象 |
二 建议 |
(一)幼儿园方面 |
1.课程组要重视水墨画活动的重要价值 |
2.为幼儿教师开展水墨画教学活动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
3.加强家园合作 |
(二)教师自身方面 |
1.提升水墨画专业技能技法的表现能力 |
2.提高诗画结合开展水墨画集体教学活动的专业能力 |
第四章 不足和进一步工作展望 |
一 不足 |
二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B 大班水墨画美术教学活动中美术能力发展观察量 |
附录C 水墨画教学方案 |
致谢 |
(8)“位置分组教学法”在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
1.3.1 研究的对象 |
1.3.2 研究的方法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综述 |
1.4.1 国内教学方法相关研究 |
1.4.2 国外分组教学相关研究 |
1.4.3 国内分组教学相关研究 |
1.4.4 国内篮球位置相关研究 |
1.4.5 国外篮球位置相关研究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研究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教学法 |
2.1.2 体育教学法 |
2.1.3 分组教学法 |
2.1.4 篮球位置 |
2.1.5 篮球位置技术 |
2.1.6 位置分组教学法 |
2.2 “位置分组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
2.2.1 “位置分组教学法”的心理学基础 |
2.2.2 “位置分组教学法”的教育理论基础 |
2.2.3 “位置分组教学法”的篮球位置理论基础 |
第三章 教学实验研究的过程 |
3.1 教学实验设计 |
3.1.1 实验对象 |
3.1.2 实验时间 |
3.1.3 实验地点 |
3.1.4 教学实验的测试指标选取 |
3.1.5 位置分组教学法的分组策略 |
3.1.6 位置分组教学法的教学策略 |
3.1.7 实验假设 |
3.2 教学实验过程设计 |
3.2.1 实验前测试 |
3.2.2 教学实验内容 |
3.2.3 “位置分组教学法”的实施原则 |
3.2.4 实验后测试 |
3.2.5 实验控制 |
第四章 实验的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差异性检验 |
4.1.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身体素质的差异性检验 |
4.1.2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篮球基本技术差异性检验 |
4.1.3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非智力因素检验 |
4.2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差异性检验 |
4.2.1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身体素质的差异性检验及分析 |
4.2.2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篮球基本技术的差异性检验及分析 |
4.3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在篮球比赛中实战对比及分析 |
4.4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教学效果对比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问卷效度专家评价表(教师) |
附录2 学生篮球学习兴趣调查问卷 |
附录3 篮球选项课教学效果调查问卷 |
附录4 位置分组教学法教学设计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9)初中诗歌教学中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评价研究 ——基于SOLO分类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1.1 理论意义 |
1.1.2 实践意义 |
1.2 概念界定 |
1.2.1 初中诗歌与诗歌教学 |
1.2.2 思维与形象思维 |
1.2.3 思维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 |
1.2.4 评价与形象思维能力评价 |
1.2.5 SOLO分类理论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明确初中生在诗歌阅读中形象思维能力的构成要素及评价的内容框架 |
1.3.2 基于SOLO分类理论建构诗歌阅读中形象思维能力的评价基本框架与要点 |
1.3.3 建构运用SOLO分类理论评价初中生诗歌阅读中形象思维能力的实施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课堂观察法 |
1.4.3 案例研究法 |
1.4.4 定性研究法 |
1.5 研究综述 |
1.5.1 形象思维及其评价研究 |
1.5.2 SOLO分类理论及其在形象思维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
1.5.3 小结 |
2 初中诗歌教学中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评价的理论认知 |
2.1 形象思维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其评价的内容框架 |
2.1.1 形象思维能力的构成要素 |
2.1.2 形象思维能力评价的内容框架 |
2.2 初中诗歌教学中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构成要素及评价的内容框架 |
2.2.1 初中诗歌教学中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构成要素 |
2.2.2 初中诗歌教学中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评价的内容框架 |
3 SOLO分类理论及其评价基本框架与形象思维能力评价的基本要点 |
3.1 SOLO分类理论及其评价的基本框架 |
3.1.1 SOLO分类理论 |
3.1.2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诗歌形象思维能力评价框架的拟制依据与主要内容 |
3.2 运用SOLO分类理论评价形象思维能力的基本要点和需要强化的两个方面 |
3.2.1 运用SOLO分类理论评价形象思维能力的基本要点 |
3.2.2 运用SOLO分类理论评价形象思维能力需要强化的两个方面 |
4 在诗歌教学中运用SOLO分类理论评价初中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实施框架 |
4.1 评价标准 |
4.1.1 评价标准确立的原则 |
4.1.2 评价标准的基本框架 |
4.2 评价流程 |
4.2.1 评价条件——评价意向是否明确 |
4.2.2 评价过程——观察与判断 |
4.2.3 评价结果——合理判断与有效运用评价结论 |
4.3 运用SOLO分类理论评价形象思维能力的主要方法与工具 |
4.3.1 观察法及其工具 |
4.3.2 表现性评价及其工具 |
4.3.3 档案袋评价及其工具 |
4.3.4 作品分析法及其工具 |
4.3.5 录音录像记录法及其工具 |
4.3.6 学生自我评价法及其工具 |
4.3.7 反馈调节法及其工具 |
4.4 方法与工具使用的注意事项 |
4.4.1 明确评价的目的性 |
4.4.2 尊重差异性 |
4.4.3 注意评价的客观性 |
4.4.4 注意评价的及时性 |
4.4.5 注意区分事件的实际描述与解释 |
4.4.6 充分收集学生信息 |
4.4.7 评价反思与评价结果的使用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改革开放40年中国体育故事片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中国体育故事片概念研究 |
1.2.2 中国体育故事片叙事历史分期 |
1.2.3 电影叙事学研究 |
1.2.4 中国体育故事片叙事研究 |
1.2.4.1 体育故事片叙事指标研究 |
1.2.4.2 体育故事片叙事内容研究 |
1.2.4.3 体育故事片叙事元素研究 |
1.2.5 中国体育故事片现状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内容分析法 |
2.2.3 案例分析法 |
2.2.4 影像分析法 |
2.3 研究思路 |
3 分析与讨论 |
3.1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支撑 |
3.1.1 中国体育故事片 |
3.1.2 电影叙事学 |
3.2 中国体育故事片的发展历程 |
3.3 中国体育故事片叙事研究 |
3.3.1 改革开放时期(1978-1989)中国体育故事片叙事研究:宏大叙事 |
3.3.1.1 叙事内容:书写时代体育强国梦 |
3.3.1.2 叙事视角:全知视野开阔和限制悬念遐想 |
3.3.1.3 叙事结构:因果式单线索使视线不发生转移 |
3.3.1.4 叙事语言:强调银幕真实性和纪实性 |
3.3.2 转型时期(1990-2000)中国体育故事片叙事研究:凸显人文情怀 |
3.3.2.1 叙事内容:高举人文关怀之光 |
3.3.2.2 叙事视角:全知满足轻松观影之感 |
3.3.2.3 叙事结构:因果式双线索增加故事饱满度 |
3.3.2.4 叙事语言:纪实色彩浓厚,初具现代感 |
3.3.3 多元化时期(2001-2018)中国体育故事片叙事研究:创作多元化 |
3.3.3.1 叙事内容:凸显奥运精神 |
3.3.3.2 叙事视角:全知满足好奇心和限制满足耐人寻味 |
3.3.3.3 叙事结构:因果式多线索增加内在逻辑,交织式时空错乱 |
3.3.3.4 叙事语言:拍摄手法与音乐运用多元化 |
3.4 中国体育故事片叙事流变特点研究 |
3.4.1 叙事内容流变特征:国家语境——生命叙事 |
3.4.2 叙事视角流变特征:全知占据主流——限制受到重视 |
3.4.3 叙事结构流变特征:因果式占主流——交织式对比 |
3.4.4 叙事语言流变特征:纪实化风格——多元化风格 |
3.5 中国体育故事片存在问题及发展策略 |
3.5.1 中国体育故事片存在问题 |
3.5.1.1 叙事内容:主题内容简单直白,情节雷同,缺乏创新 |
3.5.1.2 叙事视角:全知视角封闭呆板,探索空间局限,难有代入感 |
3.5.1.3 叙事结构:结构单一枯燥,丧失悬念,固定化结局 |
3.5.1.4 叙事语言:对体育本身拍摄技巧关注不够,降低视听效果 |
3.5.2 中国体育故事片的发展策略 |
3.5.2.1 叙事内容:突破陈旧思维,讲好中国体育故事 |
3.5.2.2 叙事视角:多采取融合的叙事视角 |
3.5.2.3 叙事结构:突破千篇一律结构创作,增加趣味和悬念 |
3.5.2.4 叙事语言:关注对体育本身拍摄技巧,更好呈现体育魅力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附录 |
四、培养和训练中锋的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2018-2019赛季CBA外援中锋与国内中锋竞技表现的对比分析研究[D]. 李师祁. 广州体育学院, 2021
- [2]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学中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D]. 庞语墨. 河南大学, 2020(06)
- [3]2018-2019赛季CBA四强球队攻防能力对比分析研究[D]. 付瑶瑶.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4]李老十“残荷”作品研究[D]. 王少川.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5]中外男篮中锋进攻能力对比分析 ——以2019年篮球世界杯A组为例[D]. 白艺.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6]沈尹默书学观嬗变研究[D]. 胡旭. 泉州师范学院, 2020(02)
- [7]诗画结合开展大班水墨画教学活动的行动研究[D]. 张永贞.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8]“位置分组教学法”在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中的实验研究[D]. 刘新岩.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4)
- [9]初中诗歌教学中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评价研究 ——基于SOLO分类理论[D]. 李俊燕.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10]改革开放40年中国体育故事片叙事研究[D]. 李昕彤. 沈阳体育学院,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