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3TOP佳丽(论文文献综述)
王紫玥[1](2021)在《利用生物信息学结合大数据分析骨肉瘤预后相关基因并探索STC2基因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骨肉瘤是原发骨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发病率与死亡率逐年上升,其临床主要表现为:骨骼、关节疼痛和局部肿块;病理学镜下特征主要表现为肿瘤性成骨。化疗耐药与远期肺转移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为骨肉瘤细胞具有高度异质性,目前尚无有效的肿瘤治疗。但前沿的靶向治疗为疾病临床诊疗带来希望,目前,已经在骨肉瘤中尝试或应用的靶向药物类型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阻断剂、特定细胞标志物单克隆抗体、免疫检查点的抑制剂、I型干扰素等,目前可用于临床治疗骨肉瘤的的分子靶点数量较少,远不足以满足临床诊疗需要。利用生物信息学结合大数据分析,多维度挖掘骨肉瘤相关基因数据,并结合分子生物学实验进行验证,是筛选骨肉瘤潜在的诊疗基因靶点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将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生物信息学工具以及实体组织验证,综合对影响骨肉瘤发生发展的基因群进行多维度分析,旨在探索潜在的临床诊疗新型靶点。具体研究内容:1、通过生物信息学结合大数据分析,筛选与正常骨组织相比,在骨肉瘤中表达出现异常的基因群,并进行基因功能注释以及模块分析,对潜在的核心基因构建高低风险特征模型,进一步筛选出与病人预后相关的关键基因。2、利用Prot Param、Genecards、R语言、GEPIA、Oncomine等生信手段,分析预后相关的关键基因理化性质、细胞定位、表达水平、周围相关蛋白、共表达基因谱系,并进行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逐步解析STC2基因在肿瘤中的作用模式。3、应用生物样本库中骨肉瘤实体组织与细胞系,验证关键基因表达,并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探索STC2基因作为骨肉瘤预后标志物的潜在可行性。研究方法:1、骨肉瘤预后相关基因的数据挖掘及基因表达特征模型的构建(1)从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中挑选出合适的骨肉瘤数据集(筛选标准:(1)样本量>10例;(2)含正常对照组织;(3)近十年内公布数据),分析骨肉瘤和正常组织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2)根据基因表达量的差异倍数,对所有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组,对各组基因进行基本功能注释,包括分析其主要表达的细胞定位、发挥的生物学功能以及参与的信号通路。(3)在基因进行基本功能注释后,利用Cytoscape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模块分析,挑选其中关键模块基因使用survexpress进行风险评估,筛选出与病人预后相关的高风险组基因。2、生物信息学分析STC2基因在骨肉瘤中的作用(1)使用Prot Param预测STC2蛋白的基本理化性质,包括:氨基酸组成、分子量、等电点、不稳定系数、蛋白半衰期、疏/亲水性等。(2)分别应用c NLS-mapper以及TMHMM网站进行核定位区域及跨膜区域分析预测,明确STC2基因在细胞中的基本表达定位,探索其潜在的作用模式。(3)使用Genecards在线分析STC2蛋白的亚细胞定位。(4)利用oncomine数据库对STC2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包括:肉瘤与普通组织、肉瘤和其他类型肿瘤、各种类型的肉瘤3种不同模式。(5)使用CELL等数据库分析STC2在骨肉瘤细胞水平的基本表达情况,主要对比分析:m RNA芯片、转录组测序2种不同类型。(6)从TCGA数据集中下载肉瘤患者原始数据信息,包括:性别、种族、新辅助化疗、药物治疗、肿瘤深度、坏死程度、复发、转移、器官侵犯等等,统计学分析STC2基因表达与骨肉瘤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3、验证STC2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1)收集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病理科骨肉瘤样本以及临床病理资料,进行STC2免疫组化染色,对阳性表达定位、阳性率均进行评估。(2)统计学分析STC2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肉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和TCGA中大数据分析的结果进行对比。(3)使用癌症细胞系百科全书数据库分析STC2基因过表达与干扰前后,对骨肉瘤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包括骨肉瘤与其它肿瘤细胞增殖能力以及骨肉瘤与正常细胞增殖能力对比。研究结果:1、骨肉瘤预后相关基因的数据挖掘及基因表达特征模型的构建(1)数据筛选:在GEO数据库中,筛选得到条件合适的2个骨肉瘤数据集:GSE12865和GSE42352,其中GSE12865数据集包含14个样本,包括:12个骨肉瘤样本,和2个正常组织样本。GSE42352数据集包含87个样本,包括:84个骨肉瘤样本,和3个正常组织样本。(2)根据差异基因筛选标准:(1)p<0.05;(2)|log2FC|≤1.0(差异表达倍数小于2)、1.0≤|log2FC|≤2.0(差异倍数大于2小于4)、2.0≤|log2FC|≤3.0(差异倍数大于4小于8)、3≥|log2FC|(差异表达倍数大于8)将差异表达基因分成一、二、三、四组,并对四组基因进行功能注释。结果显示:差异表达量较高的三、四组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膜和细胞外。(3)对差异基因进行功能模块分析,结果显示:评分较高的核心模块亦主要富集于细胞外、细胞基质构架,并且包含22个基因,分别为:CCND1、CD44、CXCR4、FGF2、TP53、MMP9、QSOX1、EVA1A、DMP1、MXRA8、MEPE、GAS6、LGALS1、PNPLA2、SPARCL1、MFGE8、AMBN、AMTN、SPP1、STC2、IGFBP4、PRSS23。(4)将核心模块中的22个基因构建表达特征模型,并进行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将基因进一步分为高、低风险两组,鉴定出与患者预后显着相关的高风险组基因。结果显示:高风险组中MMP9、EVA1A、SPP1、STC2基因与患者差相关。(5)对于MMP9、EVA1A、SPP1、STC2四个基因逐个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仅有STC2与患者总生存预后显着相关,其表达量越高病人预后越差;而其余MMP9、EVA1A、SPP1基因与患者预后无明显相关关系。2、STC2基因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作用(1)分析STC2基因信息理化性质,包括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等电点、半衰期、疏水性及亲水性、核定位区域、跨膜区域、亚细胞定位等,结果显示:STC2蛋白为具有一定稳定性的亲水性蛋白,且对基因生物学功能分析结果提示,其调节细胞钙/磷酸盐稳态,并与雌激素分泌相关。(2)STC2基因细胞定位分析显示:基因不存在跨膜区域或核定位序列,人STC2蛋白主要分布在内质网和细胞外。(3)STC2基因表达模式显示:与其它肿瘤组织相比,其在骨肉瘤组织和细胞系中表达均明显升高。而且,在骨肉瘤的不同亚型(成骨型骨肉瘤、成软骨型骨肉瘤、成纤维型骨肉瘤、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中,STC2在成骨型和成软骨型骨肉瘤中表达明显高于其余二组,提示其与骨组织发育具有潜在相关性。(4)GEPIA和TCGA的数据分析显示,STC2基因表达与患者的生存预后显着相关,其表达含量越高,患者预后越差。(5)构建以STC2为中心的PPI蛋白,并分析基因潜在生物学功能,结果显示:与STC2蛋白相关性最强的前10名蛋白有:IGFBP5、CYR61、PENK、FSTL3、IGFBP3、IGFBP4、IGFBP1、FAM20A、BPIFB2、FAM20,其中显示与成骨机制相关的基因有5个,分别为IGFBP5、CYR61、PENK、FSTL3、IGFBP3。3、验证STC2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1)收集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43例骨肉瘤组织进行STC2免疫组化检测,染色结果显示:STC2蛋白主要定位在细胞核。(2)分析STC2与骨肉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显示:STC2表达在化疗后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细胞学验证STC2对骨肉瘤细胞增殖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STC2基因过表达后,与STC2基因低表达的细胞株相比,其增殖能力明显增强。研究结论:1、骨肉瘤预后相关基因的数据挖掘及基因表达特征模型的构建骨肉瘤中表达差异倍数较高的基因,主要富集于细胞外,提示调控骨肉瘤发生发展的核心基因可能在细胞外或细胞基质构架中发挥功能;而且,风险评估的结果显示:STC2、MMP9、EVA1A、SPP1四个基因与患者预后相关,其中STC2基因的预后价值通过单因素分析得到验证。2、STC2基因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作用对STC2蛋白的基本性质,包括亲疏水性、稳定性、细胞定位以及参与的信号通路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STC2基因对钙磷稳态进行调节,而且STC2蛋白分泌型蛋白与骨肉瘤的发生发展具有潜在相关性。3、验证STC2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在43例骨肉瘤组织免疫组化的分析结果显示,STC2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核,且其表达在化疗组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且,STC2表达与骨肉瘤细胞增殖能力明显相关。
林佳丽[2](2021)在《手脑感知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感觉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观察手脑感知训练结合作业治疗对慢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及手部感觉运动功能和ADL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脑卒中上肢及手功能障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纳入66例慢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为手脑感知组(n=33),对照组为作业治疗组(n=33),每组干预时间:每周5天,每天40min,共4周。评定包括:感觉评估采用Semmes Weinstein单丝检查(SWME),两点辨别觉(2PD);运动功能评估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障碍评估量表(FMA-UE),积木箱子测验(BBT),九孔柱试验(NHPT);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估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康复评定在治疗前、2周和4周后完成。使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多个观察时间点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干预时,所有患者均完成康复计划,无出现退出、无不良反应等。两组患者包括年龄、性别、脑卒中类型、病灶侧和病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感觉功能、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降,两组基线评估无统计学意义(P>0.05)。(1)组内比较:与干预前相比,两组治疗前后SWME、2PD、FMA-UE、BBT、NHPT和MBI评分均提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干预4周时,两组SWME、2PD、FMA-UE、BBT和NHPT评定有统计学差异(P<0.05),MBI评定无统计学差异(P>0.05)。(3)年龄分层比较:治疗前,两组老人和非老人的感觉运动和ADL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不同年龄组的患者均衡可比。4周治疗后,手脑感知组老年人运动改善优于非老年人(P>0.05),而作业治疗组中年龄分层之间的感觉运动和ADL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1)在手脑感知组中,以下指标存在相关性(P<0.05):a.感觉与运动功能:2周后,SWME与NHPT存在相关。4周后,SWME与NHPT、2PD与BBT存在相关;b.感觉与ADL能力:2周后,2PD与MBI存在相关;c.运动和ADL能力:2周和4周后,FMA-UE与MBI存在相关。d.年龄分层分析:手脑感知组4周后,非老年人触觉SWME与NHPT、FMA与ADL、BBT与NHPT均存在相关性;在老年人中,FMA与MBI存在相关性。(2)在作业治疗组中:a.感觉与运动功能:2周后,2PD与BBT存在相关(P<0.05);b.感觉与ADL能力:2周和4周后,作业治疗组中感觉与ADL不存在相关性(P>0.05);c.运动和ADL能力:2周后,FMA-UE、BBT与MBI存在相关。4周后,FMA-UE与MBI存在相关(P<0.05)。结论:1.与作业治疗相比,手脑感知训练对改善触觉、两点辨别觉、上肢功能、主动抓握和精细运动,具有有优效性;但二者均改善慢性脑卒中患者ADL,二者无明显疗效差异。2.手脑感知训练后,感觉与运动和ADL存在紧密关联。手脑感知对老年人和非老年人的疗效不一致,其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3.手脑感知强调以手脑感知为先导,开启功能导向的作业治疗。它打破以往单一的作业治疗,实现丰富多样化的感官体验,具有创新性,为慢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提供新思路。
叶佳丽[3](2021)在《小麦K-TCMS育性转换相关基因的鉴定及lncRNA MSTRG.224114调控其育性转换的功能解析》文中提出粮食安全,关乎国泰民安,始终是人类不可忽视的根本问题。小麦作为全球人类的主粮之一,至今仍难以突破杂种优势利用的重重难关,严重阻碍着杂交小麦大面积走向生产实践。因此,筛选影响小麦雄性育性的关键基因,借以创制构建优良的小麦雄性不育种质材料,对保障人类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课题组选育的K型温敏细胞质雄性不育(Thermo-sensitive male sterile line with Aegilops kotschyi cytoplasm,K-TCMS)小麦材料KTM3315A,具有稳定的遗传特性,育性受温度调控,生产上可实现“一系两用”,被广泛的作为小麦雄性不育机理探究的理想材料。为了揭示影响小麦雄性育性的关键基因,本研究进行了三个育性相关基因家族的系统分析、KTM3315A花药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测序、大麦条纹花叶病毒诱导基因沉默(BSMV-VIGS)介导的基因功能验证等试验,筛选到多个育性相关候选基因。进一步,结合互作mi RNA的预测和验证等试验,共同构建出一个多分子联合调控KTM3315A育性的机制模型。本研究所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从小麦热激转录因子(Heat stress transcription factor,HSF)、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olygalacturonase,PG)、蔗糖转化酶(Invertase,INV)基因家族中分别鉴定到61、113、130个成员。以进化关系和理化性质为依据,HSF家族被分为ABC三大类,PG家族被分为A-F六大类,INV基因家族被分为酸性INV(Acid invertase,AINV)和中碱性INV(Neutral/alkaline invertase,A/NINV)两大类。重复事件的分析证明,全基因组复制对于小麦HSF、PG、INV三个基因家族的扩张贡献最大。基因结构和保守氨基酸基序分析显示,每个基因家族内部不同大类间的成员具有多样性,但是各自亚类内成员相对保守。Ta Hsf被预测与HSP70、HSP90和HTPG三种主要的蛋白互作。Ta PG被预测主要参与水解作用和催化作用,且其启动子上具有响应多种激素和MYB转录因子的顺式作用元件。从表达模式上分析,这三个小麦基因家族都具有组织特异性,有7个Ta Hsf显示出穗特异性,21个和22个Ta PG分别在单核早期和三核期的穗中高表达,8个Ta AINV在生殖生长期穗部特异表达。最终,通过在KTM3315A的花药中验证,结合水稻和拟南芥同源基因的功能参考,本研究预测三个Ta Hsf A2基因可能受高温响应以调节HSP70的表达来影响小麦花药发育;Ta PG09、Ta PG54、Ta PG87、Ta PG93等四个基因可能参与小麦花粉粒的分离、花药的开裂、花粉管的生长和萌发等过程;Ta CWINV40、Ta CWINV46、Ta CWINV53可能通过影响绒毡层功能调控小麦雄性育性。2.对KTM3315A不育条件(AS)和可育条件(AF)下的单核期、二核期和三核期花药进行lncRNA测序,获得每个样品平均12.12 GB的质控后数据。通过与小麦参考基因组比对,共获得36,934个m RNAs和15,659个lncRNAs,其中包括基因间lncRNAs14,984个、正义lncRNA 135个、反义lncRNA 393个和内含子lncRNA 174个。与m RNA一样,不同发育时期和外界环境都会造成lncRNA的差异表达。三个时期AF和AS的差异表达lncRNA依次为848、887和662个,差异表达m RNA的个数依次为3,293、3,220和3,415。为了进一步获得lncRNA的功能,预测到1,705个lncRNA对应的2,068个cis靶基因,和7,253个lncRNA对应的18,090个trans靶基因。根据差异表达lncRNA靶基因的KEGG富集情况可以判断,单核期的差异表达lncRNA主要参与黄酮类、苯丙烷类、糖类等物质的生物合成途径,二核期的差异表达lncRNA主要涉及各种萜类、固醇和氨基酸的生物合成,而三核期的差异表达lncRNA主要与脂类和角质、蜡质等合成相关。此外,本研究获得了以育性相关候选基因Ta CWINV40、Ta CWINV46和Ta CWINV53为靶标的lncRNA MSTRG.224114。荧光定量PCR(q RT-PCR)结果证明,MSTRG.224114在根、茎、叶、籽粒和花药中的表达模式与其靶基因趋势一致。3.通过基因克隆,获得长度为1,755 bp的Ta CWINV53 CDS序列,和长度为256 bp的lncRNA MSTRG.224114已知序列。Ta CWINV53的CDS包含8个外显子,MSTRG.224114包含两个外显子,它们其中的一个外显子在小麦5D染色体上反向互补重叠。通过显色原位杂交技术发现,MSTRG.224114在KTM3315A可育花药前期的药壁、药隔和小孢子细胞核中都有表达,至三核期几乎消失不见。Ta CWINV53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在细胞壁,且在花药特异表达。VIGS验证试验表明,Ta CWINV53和MSTRG.224114在KTM3315A的下调表达引发了花药和花粉粒的一系列雄性败育表型,并且导致了花药酸性蔗糖转化酶活性的下降。依据Ta CWINV53启动子和MSTRG.224114本体共有ERF转录因子(Traes CS5B01G565300)的结合位点,综合它们的结构和位置信息,推测MSTRG.224114可能在高温响应下通过招募ERF蛋白增强Ta CWINV53的表达水平来调节KTM3315A的育性。4.依据软件比对结果及已有研究基础,预测tae-mi R408与Ta CWINV53存在互作关系并参与KTM3315A育性调控。从KTM3315A花药中克隆获得长度为253 nt和256 nt的两种tae-mi R408前体序列,并分别命名其为tae-MIR408A和tae-MIR408C。VIGS功能验证表明,tae-mi R408的过表达株重复了Ta CWINV53和MSTRG.224114沉默株的败育表型,但是其过表达对Ta CWINV53和MSTRG.224114的表达水平影响极弱。相反,在Ta CWINV53和MSTRG.224114的沉默株中,tae-mi R408的表达量显着上调。烟草的GUS染色试验证明tae-mi R408的表达受Ta CWINV53抑制调控,而不同处理中KTM3315A的花药蔗糖含量进一步显示出与tae-mi R408表达水平的密切关系。为了揭示tae-mi R408影响KTM3315A育性的下游原因,通过q RT-PCR验证了被tae-mi R408抑制的蓝铜蛋白基因(Traes CS7A02G176800)在KTM3315A花药中的差异表达。综上,本研究梳理出一个多基因参与KTM3315A育性调控的机制模型:高温可育条件下(>20℃),lncRNA MSTRG.224114以招募ERF转录因子的方式增强Ta CWINV53表达,进而通过降低蔗糖含量来抑制tae-mi R408的表达并间接促进Traes CS7A02G176800表达,最终保障花粉发育的物质供应,使KTM3315A表现出雄性可育表型。
郑聪毅[4](2021)在《我国人群居住地海拔、室外空气污染与左心室结构及舒张功能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既往小样本人群研究或动物实验提示海拔高度、空气污染会造成心脏结构改变和功能异常,但仍需要多暴露水平、代表性好的高质量人群研究进一步证实。本研究旨在探究研究对象居住地海拔高度、两种主要的室外空气污染物(PM2.5和PM10)长期暴露水平与左心室结构、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LVDD)患病风险的关系。方法第一部分 整合了中国高血压调查研究(CHS)和西藏与新疆地区慢性心肺疾病现状调查研究两项大规模横断面研究数据,分析居住地海拔与左心室结构、LVDD患病风险的关系。CHS和新疆西藏研究实施方案基本相同,均采用分层四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调查对象,最终34,215名研究对象纳入分析。由于新疆、西藏两省空气污染物浓度测量值偏倚较大,第二部分在探究PM2.5、PM10的影响时仅纳入CHS研究的24,401名研究对象。调查现场按照统一的方案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操作者对左心室舒张功能的评估依据当时最新版美国超声心动图学会(ASE)指南《2009版关于超声心动图评估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建议》。本研究中未指明等级的LVDD组包括了LVDD的Ⅰ~Ⅲ级。研究对象所在区/县的海拔测量值来自中国气象观测网约2,400个气象观测站,按照1,500米和3,500米两个切点分为低、中和高三个等级。研究对象空气污染物暴露水平为调查当年年平均浓度,按照三分位切点分为低、中和高三个暴露等级。结果第一部分:34,215名研究对象中男性15,711人(占45.92%),年龄55.9±13.2岁,居住地海拔范围:3.1~4,507米。研究对象LVDD加权患病率为37.84%,其中Ⅰ、Ⅱ和Ⅲ级LVDD加权患病率为35.19%、1.29%和1.36%。校正多种混杂因素后,左室舒张末前后径(LVEDD)、左房前后径(LA diameter)、室间隔舒张末厚度(IVSD)和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与居住地海拔呈负向线性相关关系(P<0.001);海拔每增加 500 米,LVEDD 的效应值(95%CI)为-0.34(-0.36--0.31);LVMI 的效应值(95%CI)为-1.39(-1.51--1.27)。LVDD 患病风险随海拔等级的升高呈明显增加的趋势:以低海拔组作对照,中、高海拔组LVDD患病风险(OR 值及 95%CI)分别为 1.95(1.77-2.14)和 2.22(1.91-2.57),趋势P值<0.001。限制性立方样条(RCS)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海拔与LVDD患病风险呈显着的非线性关系(P<0.001),随着海拔水平的升高,LVDD患病风险呈向上倾斜的“W,”型波动增加趋势;在1500米以下,LVDD患病风险随海拔的升高反而下降;海拔升至3,500米以后,LVDD患病风险随海拔的升高迅速升高。此外,不同性别、年龄分层分析和敏感性分析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第二部分:24,401名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56.4岁,其中男性占46.5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左室收缩末前后径(LVESD)、IVSD、左室后壁舒张末厚度(LVPWD)、左室壁相对厚度(RWT)和LVMI与PM2.5和PM10暴露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当PM2.5、PM10每增加10μg/m3时,LVMI效应值(95%CI)分别是1.52(0.86-2.19)和2.23(1.92-2.54)。与低PM2.5暴露组相比,中、高暴露组LVDD 患病风险(95%CI)分别是 1.25(1.15-1.37)和 2.25(1.98-2.54)。PM2.5 每增加10μg/m3LVDD患病风险增加了 58%(95%CI:51%-66%)。使用RCS模型在校正多种影响因素后拟合结果显示,LVDD患病风险随着PM2.5暴露水平的增加呈“J”型曲线显着增加(非线性关系P值<0.001)。PM10每增加10μg/m3时,LVDD患病风险(95%CI)为0.89(0.87-0.91);RCS模型拟合结果显示虽然在浓度大约70~120μg/m3 LVDD患病风险随着PM10暴露水平的增加而增加,但LVDD患病风险随着PM10暴露水平的增加整体呈下降趋势。且不同性别、年龄分层分析和敏感性分析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结论居住地海拔升高可能会引起左心室心肌重塑,表现为左心室体积和LVMI减小。对于居住在1,500米及以上海拔地区的人群,其LVDD患病风险随居住地海拔水平的升高而显着增加。室外PM2.5、PM10暴露水平升高同样可能会造成左心室结构改变,主要表现为显着增加左心室肥厚、扩大的风险。LVDD患病风险随室外PM2.5而非PM10暴露水平升高显着增加。
梅余琪[5](2021)在《鸡血藤药材的品质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鸡血藤为豆科植物密花豆Spatholobus suberectus Dunn的干燥藤茎,具有活血补血,调经止痛,舒筋活络之功效,主要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经闭,风湿痹痛,麻木瘫痪,血虚萎黄等症。鸡血藤主产于我国南部地区如广西、云南、广东等地以及越南、老挝等国家,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鸡血藤从1977年开始载入《中国药典》,但现行标准中仅规定秋、冬二季采收,这一规定较为笼统,且没有含量测定指标,缺乏有效的质量控制方法。实际上,在药材市场中鸡血藤药材质量因受产地、采收时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药材质量参差不齐,如何保证鸡血藤的优质和质量均一已成为鸡血藤生产过程中的关键问题。经过市场调研,我们还发现鸡血藤在外观性状上存在较大差异,有的鸡血藤韧皮部占比较大,颜色较深,有的则反之;而且韧皮部环数排列也从3环至10环不等。因此有必要从药材生产源头探究鸡血藤的品质形成,综合评价其药材质量。本课题基于超快速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线性离子阱质谱(UFLC-QTRAP-MS/MS)技术,建立同时测定鸡血藤中黄烷醇、异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查耳酮、紫檀烷、花色素及酚酸类成分含量的方法,对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时间、不同环数的鸡血藤药材以及鸡血藤不同组织部位(木质部与韧皮部)样品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评价;基于超快速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高分辨质谱(UFLC-Triple TOF-MS/MS)技术对鸡血藤中主要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分析,结合多元统计分析与网络药理学,找出鸡血藤木质部和韧皮部的差异化学成分,并挖掘其对应的潜在靶点及通路,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课题内容主要分为下面几个部分:1、文献研究 系统查阅鸡血藤国内外文献,并对其进行文献综述研究。2、鸡血藤中主要化学成分分析 采用UFLC-Triple TOF-MS/MS技术对鸡血藤中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根据高分辨质谱提供的准分子离子及其产生的碎片离子精确分子质量、色谱保留时间,结合标准品比对与相关文献数据参考,初步鉴定出42种黄酮类,3种有机酸类,2种香豆素类,3种其他苷类共50种化学成分,并推测其可能的裂解途径及规律。通过全成分分析,有助于鸡血藤药材的品种鉴定和品质评价。3、不同产地鸡血藤中多元指标成分的比较分析 基于UFLC-QTRAP-MS/MS技术,建立同时测定鸡血藤中黄烷醇、异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查耳酮、紫檀烷、花色素及酚酸类共22种指标成分含量的方法,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对国内主产区及进口药材进行分析与评价。所测定的鸡血藤多元指标成分中,酚酸类成分含量高于黄酮类。不同产地鸡血藤及商品药材中22种成分的含量存在一定差异,产地药材中以老挝(批号18914901)综合质量较好,越南统货(批号18915102)综合质量次之;商品药材中以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批号YC1705053)综合质量较好,天津盛实百草药业有限公司(批号16121301)综合质量次之。4、鸡血藤中多元指标成分的动态积累分析 采用UFLC-QTRAP-MS/MS技术同时测定广西省桂林市鸡血藤不同采收时间的样品中黄烷醇、异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查耳酮、紫檀烷、花色素及酚酸类共21种指标成分的含量,综合考察其动态积累变化,并结合灰色关联度分析(GRA)对药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药材于11月上旬至12月上旬采收质量较好,这与传统的秋冬采收期基本相符,也为揭示鸡血藤中多元指标成分的动态积累规律以及确定药材适宜采收期提供参考。5、鸡血藤韧皮部环数与多元指标成分的相关性分析 采用UFLC-QTRAP-MS/MS技术,同时测定鸡血藤中黄烷醇、异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查耳酮、紫檀烷、花色素及酚酸类共22种指标成分的含量,对不同环数鸡血藤共三个产区88个批次药材进行测试与分析,探究鸡血藤环数与指标成分含量的相关性,并结合PCA对所有批次不同环数鸡血藤药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高要、越南、老挝三产区分别以10环、8环、9环的鸡血藤中指标成分含量较高。高要产区鸡血藤,指标成分总量随环数增加而上升;越南产区鸡血藤,3~8环指标成分总量随环数增加而上升;而老挝产区鸡血藤,指标成分总量呈锯齿形变化。就整体而言,鸡血藤环数与多指标成分含量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从而为揭示鸡血藤药材“辨状论质”的科学内涵积累基础资料。6、鸡血藤不同组织部位中化学成分的比较分析 采用UFLC-QTRAP-MS/MS技术,同时测定鸡血藤木质部与韧皮部样品中黄烷醇、异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查耳酮、紫檀烷、花色素及酚酸类共22种指标成分的含量,结果发现鸡血藤木质部中黄酮类成分含量高于韧皮部,而酚酸类成分原儿茶酸的含量则恰恰相反;采用UFLC-Triple TOF-MS/MS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对鸡血藤木质部与韧皮部中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析比较,初步筛选得到53个差异显着的成分,并鉴定出其中13个成分,将这13个成分进一步根据口服利用度(oral bioavailability,OB)≥30%和类药性(drug-likeness,DL)≥0.18的2个ADME属性值,筛选获得5个活性化合物,并通过网络药理学的相关分析,挖掘出其对应的潜在靶点及通路,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希望为明晰鸡血藤的主要调控靶点提供基础资料。
张俞[6](2020)在《喀斯特石漠化乔灌草修复机制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面临着人地矛盾突出、植被退化严重、次生林分结构缺失、物种多样性低、稳定性差、生态经济功能低效等问题。乔灌草植被修复与林产业是石漠化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遏制石漠化发生、控制水土流失、维护脆弱生态系统稳定、保护物种多样性和提升经济水平等服务功能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推动石漠化地区的生态重建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地理学综合性与区域性的特点,结合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物种多样性、因地制宜、乔灌草对位配置可持续发展、多角度多领域养分平衡、植物群落演替、功能性状的权衡及对位配置等理论,2016-2020年,在代表南方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环境类型总体结构的贵州高原山区,选择毕节撒拉溪、关岭-贞丰花江、施秉喀斯特为研究区,通过60个试验样地连续定位观测、71个优势种环境要素与植物性状数据进行采集与测试,围绕石漠化治理中乔灌草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基础前沿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示范与产业化推广进行全链条设计、一体化部署、分模块推进研究工作。重点从植被物种多样性与功能性状、高效特色林适应策略与生态服务功能、林产业模式与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和验证推广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以期为国家石漠化治理工程提供科技参考。(1)探讨了物种和群落两个级别植物生理结构随石漠化等级的变化规律,阐明了植物多样性与功能性状特征,阐明了不同石漠化环境下植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和功能性状的差异及其对植物叶片-凋落物-土壤的养分的运移分配的影响。随着石漠化等级的降低物种多样性越高,群落立体性结构越明显。功能性状中乔木、灌木干物质含量高,抵御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强,草本植物更适合作为群落结构配置过程中的林下物种,其比叶面积277.18 cm2·g-1要高于乔木153.78cm2·g-1、灌木108.85 cm2·g-1两个演替阶段,具有较高的光补偿能力和生长速率,较低的强光耐受能力。与全球植物叶片养分含量相比较,石漠化地区植物叶片有较强的C储存能力(482.31 mg·g-1),表现为N缺乏而P充足。石漠化土壤变异性较高,中度以上石漠化环境土壤有机质分解和矿化速率较高,其养分含量低于植物叶片和凋落物。对比分析发现,无-潜在石漠化环境植物表观量子效率0.17 mol·mol-1要高于其他两个示范(0.054 mol·mol-1),这是植物生长的优势,林下植物在弱光环境中光合潜能高,光利用能力和制造有机能力强。潜在-轻度石漠环境乔木林植物生长优势是对光的利用范围广,具有高光饱和点和低光补偿点,对强弱光的适应能力强。有利于揭示石漠化环境植物群落生态过程及养分循环修复机理。(2)探讨了物种和群落变化规律的驱动因素,揭示基于物种多样性的高效特色林适应策略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出土壤环境因子对土壤酶、植物功能性状、养分运移的驱动机制,利用结构功能性状提出权衡策略和服务功能调控策略。土壤酶对石漠化程度响应方式不同,无-潜在石漠化环境影响酶活性的主导环境因子为SOC、TN、C:P、N:P;潜在-轻度石漠化主导环境因子为pH、TP;中度-强度石漠化主导环境因子为C:N、N:P、TN,各因子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存在功能冗余,部分酶活性因素受多个环境因子叠加影响。土壤环境因子影响植物功能性状驱动机制不同,无-潜在石漠化环境主控环境因子是SWC和TN;潜在-轻度石漠化主控环境因子为SWC、TN、N:P;中度-强度石漠化主控环境因子为SWC和SOC。土壤环境因子对植物养分的吸收驱动机制不同,无-潜在石漠化环境影响植物化学计量的主要驱动因子是C:P、N:P、TP;潜在-轻度石漠化影响植物化学计量的主要驱动因子为pH、TP、C:P、SOC;中度-强度石漠化影响植物化学计量的主要驱动因子是C:P、TP、C:N、SWC。因此,在石漠化治理中需要对主控因子进行施肥管理和养分运移保护。结构性状与生理性状间存在相关性,验证了叶经济谱的存在。71种不同功能型物种通过叶片性状间的权衡采取不同的环境适应策略。乔木树种多为缓慢投资-收益型物种,灌木多为快速投资-收益型物种。一般快速投资开拓性策略主要用于投资生长速率和获取能力快的物种;缓慢投资保守性策略主要用于投资养分储存效率的植物。将71个物种水源涵养和土壤保育性能进行排序发现乔木功能性状较高,灌木次之,草本最低,最后根据服务功能性状建造了12个功能群及调控策略。这对揭示生态过程及运作机制、预测群落演替趋势、提高整体服务性能具有重要意义。(3)根据高效特色林适应策略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构建了不同石漠化环境乔灌草植被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研发了共性关键技术,集成无-潜在、潜在-轻度、中度-强度石漠化环境生态修复与林产业技术体系。根据权衡策略和服务功能调控策略,在毕节撒拉溪构建了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生态修复保护与高效特色林产业复合经营模式,关岭-贞丰花江研究区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生态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循环经营模式,施秉喀斯特研究区喀斯特山地峡谷无-潜在石漠化生态保护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持续经营模式,分别简称为“毕节模式”、“关岭-贞丰模式”和“施秉模式”。在模式中对现有成熟技术进行总结,研发了石漠化地区特色经济林种子贮存及处理、施肥管理、修枝整形、果实加工贮存、林间套种、衍生产业开发及可持续发展、乔灌草物种多样性维持、植物功能性状监测、植物功能群建造技术和功能性状调控等共性关键技术及技术体系。针对无-潜在、潜在-轻度、中度-强度石漠化环境,提出了乔灌草立体配置、群落功能组合、规划诱导自然修复、特色经济林产业开发、林下养殖、权衡策略建造等技术集成。(4)构建的植被修复与林产业模式具有可操作性,应用示范效果良好,可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毕节模式、关岭-贞丰模式和施秉模式最适宜推广面积主要分布在南方石漠化地区,分别占南方8省区总面积的9.89%、5.26%和8.95%。2016年以来,在毕节撒拉溪、关岭-贞丰花江和施秉喀斯特三个研究区实施乔灌草植被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应用示范,共计20个示范点,面积达到223 hm2,树立了治理典范,得到了百姓的广泛认可和积极响应,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得到了提高,2016-2020年植被覆盖率提高了4.77%,保土5 913.00 t/y,保水46 644 m3/y,经济林收入达到1 990.5万元/y,有效促进了石漠化植被修复及林产业化发展。通过GIS指标分级与权重计算、ArcGIS栅格数据空间分析,建立了海拔、降水、平均气温、坡度、人均GDP、人口密度、石漠化等级、土地覆盖、土壤类型、岩性等评价指标,对模式进行推广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在中国南方喀斯特8省区195.37×104 km2的面积上,毕节模式最适宜、较适宜、基本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推广面积分别为19.12×104 km2、36.17×104 km2、41.28×104 km2、51.72×104 km2、47.08×104 km2;关岭-贞丰模式分别为10.17×104 km2、31.14×104km2、46.13×104 km2、59.65×104 km2、48.28×104 km2;施秉模式分别为17.30×104km2、36.47×104 km2、48.27×104 km2、56.45×104 km2、36.88×104 km2。
卜阳芳[7](2020)在《后人类身体的想象 ——基于科幻电影“异质性生命体”叙事功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幻作品是当下的人们对未来进行想象的产物。未来的人是怎样的,在科幻作品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尤其是科幻电影以动态的、直观的影像生动鲜明地展示未来人的形象,讲述未来人的故事,其传递的未来人的想象更加深入人心。实际上,在对未来的人的想象中,当下关于人的种种观念也渗透其间,构成了想象的源泉和文本的深层结构。因此,本研究聚焦于科幻电影中“异质性生命体”形象,试图通过围绕其展开叙事的分析,探究这些在叙事中隐含的后人类身体的观念。本研究首先运用贝叶斯公式筛选出50部电影文本,又根据本研究聚焦对象,将其中含有“异质性生命体”形象的35部科幻电影确定为研究样本,然后运用结构主义叙事理论中普罗普的叙事功能概念工具,通过对35个样本的分析,抽象出“降临、受辱、变身、训练、觉醒、寻找、反抗、得到帮助、终结”等九种叙事功能。在此基础上,结合对九种功能的子功能和不同的功能组合展开分析,发现“变身—训练—终结”、“降临—觉醒—寻找”、“受辱—终结/觉醒—反抗”三种组合形式。在对“异质性生命体”形象叙事功能的演绎、变化和组合的分析过程之中,本研究结合梅洛-庞蒂的身体秩序、福柯的身体历史以及弗洛伊德的自我超我等理论,从身体形构、身体知觉和身体权力这三个方面,深入阐述“异质性生命体”形象叙事功能的深层含义在于其后人类身体的想象意义。具体包括:从碳基、赛博、离身等身体形构的“终结”想象来强调身体秩序;以知觉为“觉醒”关键的想象来铭记身体历史;通过乌托邦和敌托邦的两种叙事分别交代了“终结”和“反抗”两种结局来警示保持对权力意志的斗争。因此,“异质性生命体”的身体既是科幻的想象又是意义的隐喻,是我们的现在,我们的未来,我们化身的一个方面。
白莎[8](2020)在《高管-员工薪酬差距、市场化程度与企业投资效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投资作为企业的基础活动之一,能帮助企业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更是企业实施扩张战略的重要途径,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近些年我国部分企业投资过度、投资不足等问题凸显,造成投资效率低下的情况,因此理论和实务界均在探究提升企业投资效率的方法,现有大量研究成果表明融资约束、政策环境等宏观因素以及内部控制质量、委托代理矛盾等微观因素均会影响企业投资效率。相较于以上因素,薪酬差距作为企业激励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否能改善高管行为从而影响投资效率;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两大主体,薪酬差距对投资效率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市场化程度作为宏观背景,又会对薪酬差距与投资效率的关系发挥怎样的作用,本文研究主要围绕以上三方面的问题展开。本文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后,以委托代理理论、锦标赛理论等为基础分析了高管-员工薪酬差距、市场化程度与企业投资效率之间的机理关系。为了使研究符合我国企业实际情况,对当前我国企业投资效率、薪酬差距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以2008-2018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构建高管-员工薪酬差距对企业投资效率影响的主效应模型,及市场化程度对主效应的调节效应模型,根据所构建模型展开多元回归分析,同时为了比较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具体效应的差别,又按照产权性质进行了分组回归。为确保结果的可靠性,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在非效率投资总样本中,我国企业的投资不足现象更为突出,且国有企业非效率投资问题更为严重;(2)高管-员工薪酬差距与投资过度、投资不足均呈显着负相关关系,加大高管-员工薪酬差距,能对企业投资效率产生积极作用;(3)按产权性质分组后发现: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中高管-员工薪酬差距对投资效率的促进作用更明显;(4)市场化程度会削弱高管-员工薪酬差距对投资效率的积极作用,即市场化程度越高,高管-员工薪酬差距能发挥的积极作用越有限。基于本文研究结论,最后对企业薪酬体系的构建及市场化改革提出政策建议:企业应适当加大高管-员工薪酬差距,充分发挥其激励作用;国有企业应更加重视高管-员工薪酬差距的正面影响,利用高管-员工薪酬差距提升企业投资效率;我国应当继续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本文主要贡献有:从理论和实践数据两个方面揭示了高管-员工薪酬差距对企业投资效率的促进作用,以及市场化程度发挥的调节效应,从而为提升企业投资效率提供了新的借鉴和思路。
邓金龙[9](2020)在《上市公司高管主动离职的影响因素及企业风险后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经济持续保持稳定发展,但人力资本短缺仍然是制约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企业重要人力资本的高管成员,是企业价值创造的核心力量,由于高管在企业战略方向及决策上的决定性作用,高管任职的稳定和持续性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频现的高管离职潮使得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面临挑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根据本文数据显示,2006年至2016年间,我国A股上市公司高管离职人数6943人次,主动离职占比达34%,呈逐年递增趋势。随着高管离职的普遍增多及对企业影响程度的增强,对高管离职现象的研究愈发重要。以往文献主要集中于高管被动离职的研究,在少量探讨高管主动离职的研究中,主要集中于公司估值、高管薪酬等企业和个人层面研究,以及资本市场反应、经营绩效水平等经济后果研究。本文有别于前人研究,拟从高管主动离职的行业环境的影响因素及企业风险后果两方面对高管主动离职展开研究。本文基于人力资本理论、企业风险理论、社会同一性理论、代理理论等基础理论,手工收集整理2006年-2016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主动离职数据,通过分析高管主动离职的特征,总结离职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以往文献对于作为重要影响因素的行业景气度缺乏充分的研究。因此本文基于行业景气度的视角对高管主动离职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进一步从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两个角度对高管主动离职的后果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从企业和政府两个层面提出降低高管主动离职并缓解企业风险的对策建议。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本章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阐述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提出本文的研究创新。第二章,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本章对委托代理理论、前景理论、企业风险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信号传递理论、社会同一性理论和现代资源理论等相关基础理论进行梳理;并从高管主动离职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两方面对文献进行综述。第三章,高管主动离职的影响因素及企业风险后果的理论分析。本章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和说明;其次基于现实数据分析了主动离职高管的共性特征,归纳出影响高管主动离职的一般规律;再者,结合现有研究情况,挖掘现有研究的不足和潜在的研究方向,再进一步从行业景气度的视角对高管主动离职的影响因素展开理论分析;最后,分别从经营业绩波动的视角和债务融资成本的视角对高管主动离职与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展开理论分析。第四章,高管主动离职的影响因素:基于行业景气度的视角。低迷的行业发展前景将加大高管的收益风险和履职风险,为规避风险损失,高管选择主动离职。实证研究发现:预期行业景气度低迷显着提高了当期高管主动离职的概率;高管过度自信和职业生涯关注等高管风险偏好因素显着调节了行业景气度对高管主动离职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较高的股权制衡度和较好的地区制度环境能有效抑制高管的履职风险,从而降低了高管主动离职概率;另外,通过对比研究发现,行业景气度对高管被动离职的影响不显着。以上证据表明,行业景气度是高管主动离职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第五章和第六章分别从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两个维度实证研究了高管主动离职对企业风险的影响。第五章,高管主动离职与企业经营风险:基于经营业绩波动的视角。企业经营业绩波动是企业经营风险的集中体现,本章从经营业绩波动的视角,考查了高管主动离职对企业经营风险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高管主动离职提高了企业经营业绩波动水平,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高管主动离职对企业经营业绩波动的影响,主要通过降低企业投资效率,尤其是显着提高了过度投资水平的作用机制得以实现;进一步研究发现,较小的董事会规模水平、较高的独立董事比例、较强的企业风险承担能力均能有效抑制高管主动离职对企业经营业绩波动的影响,同时高管被动离职对经营风险无显着影响。第六章,高管主动离职与企业财务风险:基于债务融资成本的视角。债务融资成本是企业财务风险的集中反映,能有效衡量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水平,本章从债务融资成本的视角,考查了高管主动离职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高管主动离职显着提高了企业债务融资成本,并且这种效应因信息透明度和可靠度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较高的分析师跟踪度和信息披露质量能有效抑制高管主动离职对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高管主动离职对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在非国有企业和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低的企业中更为显着,同时高管被动离职对财务风险也具有显着影响。第七章,研究结论、局限和建议。本章主要总结本文的研究结论,指出本文存在的研究局限,针对性提出意见建议和研究展望。本文的研究价值在于,基于相关基础理论,运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上市公司高管主动离职的影响因素及企业风险后果展开深入研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研究框架体系。而且立足于当前企业中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揭示了上市公司高管主动离职的一般规律及其对企业风险的影响机理,对上市公司如何做好风险防范,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同时,本研究也拓展了高管主动离职的研究范围,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现有的研究文献。本研究的主要创新如下:第一,本文研究发现高管主动离职与被动离职间具有不同的作用机理,丰富了高管变更的研究内涵。本文通过系统全面地对比分析高管主动离职与被动离职的差异,探讨两种离职行为在影响因素及企业风险后果方面不同的作用方式,不仅丰富现有的研究文献,还深化了对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主动离职行为的认识,对上市公司的稳定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第二,本文研究发现行业景气度是高管主动离职的重要影响因素,拓展了中观环境因素对微观个体的影响研究。本文发现行业不景气显着增加了高管的收益风险和履职风险,增加了高管的主动离职概率,高管个人风险偏好和公司内外部治理环境能有效调节行业景气度对高管主动离职的影响,本文不仅拓展了现有文献,为深刻理解行业景气度与主动离职行为之间的内在机理提供了经验证据,也为如何降低高管职业风险和保持高管稳定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作用。第三,本文研究发现高管主动离职对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具有重要影响,拓展了微观个体对微观企业影响的研究范围。本文发现高管主动离职显着提高了企业经营业绩波动和债务融资成本,加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这为我们更充分地认识高管主动离职的不良后果具有参考价值,同时也为企业如何有针对性地做好风险防范提供了理论支持。
辛威[10](2019)在《交流侧级联全桥子模块的混合MMC(HMMC-CFB)拓扑及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模块化多电平变换器(MMC)凭借着其模块化、低开关频率、低谐波等优点,广泛的应用于高压直流输电,但在低频运行时,子模块电容电压波动量增大,这阻碍了它在大功率电机驱动领域的应用。采用注入高频共模电压和高频环流的方案能降低电容电压波动,但同时会带来电机侧高幅值的共模电压,给电机的安全运行带来隐患。本文采用在MMC交流侧级联若干全桥子模块的混合MMC拓扑(hybrid modula multilevel converter with cascaded full bridge,HMMC-CFB)解决共模电压问题。本文首先对半桥子模块和全桥子模块的拓扑结构进行分析,为下文的直流侧预充电启动的讨论奠定了基础。然后对HMMC-CFB的拓扑结构进行分析,建立便于分析的数学模型,以交流侧低频输出为例,详细地分析了该拓扑吸收注入高频共模电压的工作原理。将HMMC-CFB的直流侧预充电的过程分成三个阶段,讨论了限流电阻阻值对不可控充电阶段的影响,在可控充电阶段,分析了现有的开环和闭环充电策略,并对其进行改进。针对传统电容电压均衡中排序算法时间复杂度高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Top-K算法的模块投入流程和增加随机数的混合电容电压均衡策略,减少了算法时间复杂度,降低了开关频率。为了减少电压传感器的数量,降低系统的复杂性,设计了HMMC-CFB电容电压离散观测器实现对各桥臂所有模块电容电压的观测,同时采用无源性理论,从稳定性角度出发,给出了观测器误差系统一致渐近稳定的观测器增益取值方法。最后在Matlab/Simulink中搭建模型进行对以上控制策略进行仿真验证。
二、2003TOP佳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3TOP佳丽(论文提纲范文)
(1)利用生物信息学结合大数据分析骨肉瘤预后相关基因并探索STC2基因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骨肉瘤预后相关基因的数据挖掘及基因表达特征模型的构建 |
1 材料与方法 |
1.1 GEO数据库获取芯片数据 |
1.2 GEO2R筛选骨肉瘤和正常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基因 |
1.3 GO和 KEGG富集分析 |
1.4 PPI网络分析和hub基因鉴定 |
1.5 Cytoscape功能模块分析 |
1.6 KM单因素生存分析 |
1.7 GEPIA数据库组织水平表达分析 |
1.8 Surve Express平台构建骨肉瘤关键模块基因的表达特征模型 |
1.9 核心基因表达水平 |
2 结果 |
2.1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
2.2 GO和 KEGG对四组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分析 |
2.3 差异基因的关键功能模块分析 |
2.4 关键功能模块基因表达特征模型构建 |
2.4.1 构建表达特征风险模型并进行预后评价 |
2.4.2 对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构建生存曲线 |
2.4.3 分析关键模块基因的表达水平与高低两个风险组的关系 |
3 讨论 |
4 结论 |
4.1 差异表达倍数高的基因在细胞中的富集部位 |
4.2 表达特征模型构建 |
第二部分 生物信息学分析STC2 基因在骨肉瘤中的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Prot Param预测人STC2 蛋白理化性质 |
1.2 Genecards进行STC2 蛋白亚细胞定位分析 |
1.3 Oncomine数据库分析STC2 基因的组织表达 |
1.4 GEPIA数据库验证STC2 在骨肉瘤中表达情况 |
1.5 CCLE分析STC2 细胞表达水平 |
1.6 TCGA数据库分析STC2 基因临床病理学特征 |
1.7 STRING数据库分析STC2 基因周围相关蛋白 |
2 结果 |
2.1 人STC2 蛋白的理化性质分析及预测 |
2.2 人STC2 蛋白的核定位、跨膜区、及亚细胞定位预测分析 |
2.3 STC2 基本表达情况——组织水平、细胞水平 |
2.3.1 Oncomine分析STC2 基因组织水平表达情况 |
2.3.2 Outlier分析STC2 基因在不同肉瘤亚型中的表达 |
2.3.3 STC2 基因在肉瘤与正常组织之间的表达比较(组织水平) |
2.3.4 STC2 在骨肉瘤与其他类型肉瘤的表达情况 |
2.3.5 STC2 在骨肉瘤各亚型之间的表达分析 |
2.3.6 STC2 在骨肉瘤细胞与其他肿瘤细胞系之间的表达比较 |
2.4 STC2 基因预后意义 |
2.5 初步探索STC2 影响骨肉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 |
2.5.1 STC2 相互作用蛋白网络 |
2.5.2 STC2 共表达分析 |
2.6 TCGA数据库分析STC2 与肉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3 讨论 |
4 结论 |
4.1 STC2 基因的基本信息 |
4.2 STC2 与骨肉瘤患者预后 |
第三部分 实体组织验证STC2 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器材和试剂 |
1.2 免疫组化 |
1.2.1 免疫组化步骤 |
1.2.2 STC2 免疫组化判读标准 |
2 结果 |
2.2 免疫组化验证STC2 与骨肉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2.2.1 STC2 在非骨肉瘤组织中表达定位 |
2.2.2 STC2 在普通型骨肉瘤中的表达定位及阳性率 |
2.2.3 STC2 表达与普通骨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
2.3 细胞学验证STC2 对骨肉瘤细胞增殖功能的影响 |
2.3.1 敲除STC2 基因对骨肉瘤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2.3.2 过表达STC2 基因对骨肉瘤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4.1 免疫组化验证STC2 与骨肉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4.2 细胞学验证STC2 对骨肉瘤细胞增殖功能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综述 骨肉瘤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手脑感知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感觉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随机分组 |
2.2 干预措施 |
2.3 观察指标 |
3 样本量计算 |
4 随机与盲法 |
5 统计学处理 |
5.1 数据管理 |
5.2 统计学处理 |
6 质量控制 |
6.1 受试者入组的质量控制 |
6.2 受试者知情同意的质量控制 |
6.3 受试者依从性的质量控制 |
6.4 观察指标的质量控制 |
6.5 临床干预的质量控制 |
6.6 数据管理的质量控制 |
7 伦理审批与试验注册 |
7.1 自愿原则 |
7.2 保密原则 |
7.3 伦理审批 |
7.4 试验注册 |
研究结果 |
1 基本情况 |
1.1 一般资料比较 |
1.2 结局指标基线分析 |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观察指标比较 |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2周和治疗后SWME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2周和治疗后2PD比较 |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2周和治疗后FMA-UE比较 |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2周和治疗后BBT比较 |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2周和治疗后NHPT比较 |
2.6 两组患者治疗前、2周和治疗后MBI比较 |
3 两组相关性分析 |
3.1 两组干预前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
3.2 手脑感知组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
3.3 作业治疗组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
3.4 干预后老年人和非老年人的各指标改善程度和相关性分析 |
4 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1 手脑感知训练对慢性脑卒中患者感觉运动功能的影响及感觉运动的相关性 |
1.1 手脑感知训练对患侧上肢感觉功能的影响 |
1.2 手脑感知训练对患侧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
1.3 手脑感知训练后感觉功能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
2 手脑感知训练对慢性脑卒中患者ADL的影响及感觉运动和ADL的相关性 |
2.1 手脑感知训练对慢性脑卒中患者ADL的影响 |
2.2 手脑感知训练后感觉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关系 |
2.3 手脑感知训练后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关系 |
3 “手脑感知”研究的创新点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慢性脑卒中患者上肢感觉缺陷的评估和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小麦K-TCMS育性转换相关基因的鉴定及lncRNA MSTRG.224114调控其育性转换的功能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植物温敏雄性不育及其研究进展 |
1.1.1 植物雄性不育类型 |
1.1.2 植物温敏雄性不育的原因 |
1.1.3 植物温敏雄性不育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
1.2 与雄蕊发育相关的基因家族研究进展 |
1.2.1 HSF基因家族与植物雄性不育 |
1.2.2 PG基因家族与植物雄性不育 |
1.2.3 INV基因家族与植物雄性不育 |
1.3 植物非编码基因与育性调控 |
1.3.1 lncRNA的特征和分类 |
1.3.2 lncRNA的作用模式 |
1.3.3 植物miRNA的生物合成 |
1.3.4 miRNA的作用机制 |
1.3.5 植物lncRNA和 miRNA参与雄性育性调控的研究进展 |
1.4 植物miRNA408 与雄性育性调控 |
1.4.1 植物miR408 的研究基础 |
1.4.2 植物miR408 在育性调控方面的研究进展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
1.5.1 目的意义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因家族系统分析鉴定KTM3315A育性转换相关候选基因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全基因组鉴定小麦HSF、PG、INV家族成员 |
2.2.2 小麦HSF、PG、INV三家族的系统发育分析 |
2.2.3 基因家族的重复事件分析 |
2.2.4 基因结构和氨基酸保守结构域鉴定 |
2.2.5 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识别、基因GO功能注释、蛋白互作网络分析 |
2.2.6 小麦HSF、PG、INV三家族成员的RNA-seq分析 |
2.2.7 穗特异性基因的荧光定量PCR验证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小麦HSF基因家族的系统分析 |
2.3.2 小麦PG基因家族的系统分析 |
2.3.3 小麦INV基因家族的系统分析 |
2.3.4 小麦HSF、PG和 INV基因家族中育性相关基因的鉴定 |
2.4 讨论与结论 |
2.4.1 小麦HSF、PG、INV基因家族的扩张与全基因组复制密切相关 |
2.4.2 串联重复揭示PG和INV基因的非剂量敏感特征 |
2.4.3 TaHsf A2 可能通过调节HSP70 的表达影响小麦花药发育 |
2.4.4 四个TaPG可能参与小麦花药发育的三个关键过程 |
2.4.5 TaCWINV受温度调控通过影响绒毡层功能 |
第三章 lncRNA-seq揭示KTM3315A育性转换相关候选lncRNA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2.1 RNA的提取、检测和文库构建及测序 |
3.2.2 原始数据的质控和过滤 |
3.2.3 测序数据的比对和组装 |
3.2.4 转录本的定量和差异表达分析 |
3.2.5 鉴定lncRNA |
3.2.6 预测lncRNA靶基因 |
3.2.7 差异表达lncRNA靶基因的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KTM3315A中 lncRNA的全局鉴定 |
3.3.2 差异表达lncRNA的鉴定 |
3.3.3 差异表达lncRNA的功能预测 |
3.3.4 雄性育性相关候选基因的互作lncRNA鉴定 |
3.4 结论与讨论 |
3.4.1 lncRNA的分类是功能研究的基础 |
3.4.2 KEGG通路的富集有助于推测lncRNA的功能 |
3.4.3 lncRNA MSTRG.224114 具有多个trans靶基因 |
第四章 lncRNA MSTRG.224114和TaCWINV53对KTM3315A育性调控的功能验证 |
4.1 试验材料 |
4.1.1 植物材料 |
4.1.2 试剂 |
4.2 试验方法 |
4.2.1 目的基因克隆和分析 |
4.2.2 大麦条纹花叶病毒侵染小麦 |
4.2.3 目的蛋白的GFP亚细胞定位 |
4.2.4 基因的启动子分析和GUS组织定位 |
4.2.5 lncRNA的结构分析 |
4.2.6 lncRNA的显色原位杂交 |
4.2.7 目的基因的功能验证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MSTRG.224114和TaCWINV53 的克隆 |
4.3.2 MSTRG.224114 的结构分析 |
4.3.3 MSTRG.224114在KTM3315A花药中的表达位置分析 |
4.3.4 TaCWINV53 的亚细胞定位 |
4.3.5 TaCWINV53 的组织定位和启动子分析 |
4.3.6 TaCWINV53和MSTRG.224114 的功能验证 |
4.4 讨论与结论 |
4.4.1 MSTRG.224114 可能是Ta CWINV53 的转录增强子 |
4.4.2 TaCWINV53 可能响应光照、温度和干旱胁迫 |
4.4.3 BSMV:TaCWINV53和BSMV:MSTRG.224114 通过干扰绒毡层功能影响花药育性 |
第五章 TaCWINV53 通过抑制tae-miR408 调控KTM3315A雄性育性的功能解析 |
5.1 试验材料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预测互作miRNA |
5.2.2 候选miRNA的表达量分析 |
5.2.3 候选miRNA的过表达功能验证 |
5.2.4 miRNA与 mRNA的互作鉴定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TaCWINV53 的互作miRNA预测 |
5.3.2 tae-miR408 的前体序列克隆 |
5.3.3 tae-miR408 的过表达功能验证 |
5.3.4 TaCWINV53与tae-miR408 的互作验证 |
5.3.5 tae-miR408 的靶基因鉴定和分析 |
5.3.6 MSTRG.224114 联合多分子调控KTM3315A雄性育性的机制模型构建 |
5.4 讨论与结论 |
5.4.1 tae-miR408 的过表达依赖于Dicer酶的识别剪切 |
5.4.2 TaCWINV53和tae-miR408 存在双向调控 |
5.4.3 蓝铜蛋白的下调导致BSMV:MSTRG.224114 花粉内壁异常 |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略缩词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我国人群居住地海拔、室外空气污染与左心室结构及舒张功能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居住地海拔与左心室结构及舒张功能的关系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数据来源和研究对象 |
2.2 数据收集 |
2.2.1 调查对象问卷调查、体格测量和血生化检查 |
2.2.2 超声心动图检查与LVDF评估 |
2.2.3 研究对象居住地海拔测量 |
2.3 质量控制 |
2.3.1 现场调查质量控制 |
2.3.2 数据整理与分析质量控制 |
2.4 样本量估计 |
2.5 统计分析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
3.1.1 不同性别的研究对象特征比较 |
3.1.2 不同居住地海拔水平的研究对象特征比较 |
3.2 居住地海拔与超声心动图参数 |
3.2.1 不同居住地海拔组超声心动图参数分布情况 |
3.2.2 居住地海拔水平与左心室结构功能相关超声心动图参数的关系 |
3.3 居住地海拔与LVDD |
3.3.1 LVDD加权患病率 |
3.3.2 整体分析 |
3.3.3 分性别分析 |
3.3.4 分年龄分析 |
3.3.5 分其他特征分析 |
3.3.6 敏感性分析 |
3.4 居住地海拔与不同等级LVDD |
4 讨论 |
4.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
4.2 海拔与左心室结构、功能的既往研究 |
4.3 与既往研究比较及可能的解释 |
4.4 高海拔导致LVDD的可能机制 |
4.5 本研究的优势和局限性 |
5 研究结论 |
6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室外空气污染与左心室结构及舒张功能的关系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数据来源和研究对象 |
2.2 超声心动图检查与LVDF评估 |
2.3 室外空气污染物浓度评估 |
2.4 协变量信息收集 |
2.5 样本量估计 |
2.6 统计分析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
3.1.1 不同性别的研究对象特征比较 |
3.1.2 不同PM_(2.5)暴露水平的研究对象特征比较 |
3.1.3 不同PM_(10)暴露水平的研究对象特征比较 |
3.2 空气污染物暴露水平与超声心动图参数 |
3.2.1 PM_(2.5)与超声心动图参数 |
3.2.2 PM_(10)与超声心动图参数 |
3.3 空气污染物暴露水平与LVDD患病风险 |
3.3.1 PM_(2.5)与LVDD |
3.3.2 PM_(10)与LVDD |
3.4 空气污染物暴露水平与不同等级LVDD患病风险 |
4 讨论 |
4.1 本部分的主要发现 |
4.2 室外空气污染与左心室结构、功能的既往研究 |
4.3 与既往研究比较及可能的解释 |
4.4 空气污染导致左心室肥厚、LVDD的可能机制 |
4.5 本研究的优势和局限性 |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 参考文献 |
论文综述 海拔高度、室外空气污染与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5)鸡血藤药材的品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本草考证 |
2 化学成分 |
3 药理作用 |
4 品质评价 |
5 讨论 |
第二章 鸡血藤中主要化学成分分析 |
1 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产地鸡血藤中多元指标成分的比较分析 |
1 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章 鸡血藤中多元指标成分的动态积累分析 |
1 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五章 鸡血藤韧皮部环数与多元指标成分的相关性分析 |
1 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六章 鸡血藤不同组织部位中化学成分的比较分析 |
第一节 鸡血藤木质部与韧皮部中多元指标成分的比较分析 |
1 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节 鸡血藤木质部与韧皮部中化学成分的差异性分析 |
1 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喀斯特石漠化乔灌草修复机制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研究现状 |
第一节 植被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 |
第二节 石漠化治理中植被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 |
第三节 研究进展与展望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二节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
第四节 实验方案与数据可信度分析 |
第三章 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功能性状 |
第一节 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多样性特征 |
一 植物物种及生活型组成 |
二 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结构特征 |
三 植物重要值及多样性分析 |
四 研究区植物群落多样性特征分析 |
第二节 乔灌草植物功能性状 |
一 植物结构功能性状 |
二 植物生理功能性状 |
三 研究区乔灌草植物功能性状对比分析 |
第三节 生态系统养分化学计量特征 |
一 毕节撒拉溪研究区养分化学计量特征 |
二 关岭–贞丰花江研究区养分化学计量特征 |
三 施秉喀斯特研究区养分化学计量特征 |
四 研究区养分化学计量特征对比分析 |
第四章 高效特色林适应策略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
第一节 基于环境异质性物种共存 |
一 土壤酶对环境耦合适应策略 |
二 植物性状对环境的适应策略 |
三 环境对养分循环的驱动机制 |
四 研究区基于环境异质性物种共存对比分析 |
第二节 乔灌草结构-功能关系协同 |
一 植物结构性状间的权衡 |
二 植物生理性状与结构性状间的权衡 |
三 植物功能性状权衡策略 |
四 研究区结构-功能关系协同对比分析 |
第三节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机制 |
一 服务功能特性 |
二 物种功能群的建立及调控策略 |
三 研究区的服务功能对比分析 |
第五章 乔灌草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与技术集成 |
第一节 模式构建 |
一 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
二 模式构建的边界条件 |
三 模式构建的技术体系 |
四 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特性 |
五 不同等级石漠化地区模式结构与功能对比分析 |
第二节 技术研发与集成 |
一 现有成熟技术应用 |
二 共性关键技术及技术体系研发 |
三 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技术优化与集成 |
第六章 乔灌草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应用示范与验证推广 |
第一节 模式应用示范与验证 |
一 示范点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
二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
三 林产业现状评价与措施布设 |
四 林产业规划设计与应用示范过程 |
五 林产业模式应用示范成效与验证分析 |
第二节 模式优化调整与推广 |
一 模式问题与优化调整 |
二 模式推广适宜性分析 |
三 模式可推广应用范围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一节 结论与讨论 |
第二节 主要创新点 |
第三节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7)后人类身体的想象 ——基于科幻电影“异质性生命体”叙事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一、科幻电影 |
二、“异质性生命体” |
第二节 研究思路 |
一、普罗普的叙事功能理论 |
二、有关身体的理论 |
三、研究目标 |
第三节 研究样本 |
一、贝叶斯公式下的科幻电影TOP50 |
二、有关“异质性生命体”的35部影片 |
第一章 科幻电影中“异质性生命体”的叙事功能 |
第一节 九种叙事功能 |
第二节 两种初始情境 |
第二章 反常的身体形构 |
第一节 “变身”“训练”“终结” |
第二节 三种同素异形的身体 |
第三节 强调身体秩序 |
第三章 记忆中的身体知觉 |
第一节 “降临”“觉醒”“寻找” |
第二节 行为与知觉的戏剧线索 |
第三节 铭记身体历史 |
第四章 消解与重塑的身体权力 |
第一节 “受辱”“终结”/“觉醒”“反抗” |
一、虽“受辱”然“终结” |
二、既“觉醒”则“反抗” |
第二节 乌托邦VS敌托邦 |
一、乌托邦式美丽新世界 |
二、敌托邦式“美丽新世界” |
第三节 争夺权力意志载体 |
一、“超我”的意志:恪守机器人三大定律 |
二、“自我”的意志:去人类中心主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高管-员工薪酬差距、市场化程度与企业投资效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投资效率文献综述 |
2.1.1 投资效率的概念 |
2.1.2 投资效率的影响因素 |
2.1.3 投资效率现研究热点 |
2.2 薪酬差距文献综述 |
2.2.1 薪酬差距的概念 |
2.2.2 薪酬差距的影响因素 |
2.2.3 薪酬差距的经济后果 |
2.3 市场化程度文献综述 |
2.4 薪酬差距与企业投资效率 |
2.5 薪酬差距、市场化程度与企业投资效率 |
2.6 文献述评 |
3 理论基础 |
3.1 投资理论 |
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3.3 委托代理理论 |
3.4 锦标赛理论 |
3.5 激励理论 |
3.6 经理人市场理论 |
4 我国企业投资效率及薪酬差距现状 |
4.1 我国企业投资效率现状 |
4.2 我国企业薪酬差距现状 |
5 研究假设与研究设计 |
5.1 研究假设 |
5.1.1 高管-员工薪酬差距与企业投资效率 |
5.1.2 高管-员工薪酬差距、市场化程度与企业投资效率 |
5.2 研究设计 |
5.2.1 样本选取与数据处理 |
5.2.2 变量定义 |
5.2.3 模型设计 |
6 实证分析 |
6.1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 |
6.1.1 投资过度描述性统计 |
6.1.2 投资不足描述性统计 |
6.2 主要变量相关性分析 |
6.3 多元回归分析 |
6.3.1 主效应回归结果 |
6.3.2 按产权性质分组回归结果 |
6.3.3 市场化程度调节效应分析 |
6.4 稳健性检验 |
6.5 研究结论 |
7 政策建议与展望 |
7.1 政策建议 |
7.2 不足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上市公司高管主动离职的影响因素及企业风险后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框架结构 |
1.4 研究创新 |
2.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委托代理理论 |
2.1.2 前景理论 |
2.1.3 企业风险理论 |
2.1.4 人力资本理论 |
2.1.5 信号传递理论 |
2.1.6 社会同一性理论 |
2.1.7 现代资源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高管主动离职的影响因素 |
2.2.2 高管主动离职的经济后果 |
2.3 总结与评述 |
3.上市公司高管主动离职的影响因素及企业风险后果的理论分析 |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和说明 |
3.1.1 高管界定 |
3.1.2 高管主动离职 |
3.2 主动离职高管的特征分析 |
3.2.1 整体概况 |
3.2.2 个人特征 |
3.2.3 公司特征 |
3.2.4 行业及地区特征 |
3.3 高管主动离职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
3.3.1 主要影响因素 |
3.3.2 当前研究情况 |
3.3.3 理论分析:基于行业景气度的视角 |
3.4 高管主动离职企业风险后果的理论分析 |
3.4.1 高管主动离职与企业经营风险:基于经营业绩波动的视角 |
3.4.2 高管主动离职与企业财务风险:基于债务融资成本的视角 |
3.5 本章小结 |
4.高管主动离职的影响因素:基于行业景气度的视角 |
4.1 引言 |
4.2 假设推导与提出 |
4.2.1 行业景气度与高管主动离职 |
4.2.2 行业景气度、高管过度自信与高管主动离职 |
4.2.3 行业景气度、职业生涯关注与高管主动离职 |
4.3 数据与研究设计 |
4.3.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
4.3.2 变量说明 |
4.3.3 模型设定 |
4.3.4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5 变量相关性分析 |
4.3.6 单变量分析 |
4.4 多元回归分析 |
4.4.1 行业景气度与高管主动离职 |
4.4.2 行业景气度、高管过度自信与高管主动离职 |
4.4.3 行业景气度、职业生涯关注与高管主动离职 |
4.5 进一步分析验和稳健性检验 |
4.5.1 行业景气度、股权制衡度与高管主动离职 |
4.5.2 行业景气度、地区制度环境与高管主动离职 |
4.5.3 行业景气度与高管被动离职 |
4.5.4 稳健性检验 |
4.6 本章小结 |
5.高管主动离职与企业经营风险:基于经营业绩波动的视角 |
5.1 引言 |
5.2 假设推导与提出 |
5.2.1 高管主动离职与经营业绩波动 |
5.2.2 高管主动离职、董事会规模与经营业绩波动 |
5.2.3 高管主动离职、独立董事比例与经营业绩波动 |
5.3 数据与研究设计 |
5.3.1 样本选择与数据 |
5.3.2 模型设定和变量说明 |
5.3.3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3.4 相关性分析 |
5.3.5 单变量比较分析 |
5.4 多元回归分析 |
5.4.1 高管主动离职与经营业绩波动 |
5.4.2 高管主动离职、董事会规模与经营业绩波动 |
5.4.3 高管主动离职、独立董事比例与经营业绩波动 |
5.5 进一步分析和稳健性检验 |
5.5.1 高管主动离职对经营业绩波动影响的机理分析 |
5.5.2 高管主动离职、企业风险承担与经营业绩波动 |
5.5.3 高管被动离职与经营业绩波动 |
5.5.4 稳健性检验 |
5.6 本章小结 |
6.高管主动离职与企业财务风险:基于债务融资成本的视角 |
6.1 引言 |
6.2 假设推导与提出 |
6.2.1 高管主动离职与债务融资成本 |
6.2.2 高管主动离职、信息披露质量与债务融资成本 |
6.2.3 高管主动离职、分析师关注程度与债务融资成本 |
6.3 数据与研究设计 |
6.3.1 样本选择与数据 |
6.3.2 模型设定和变量说明 |
6.3.3 描述性统计分析 |
6.3.4 变量相关性分析 |
6.3.5 单变量分析 |
6.4 多元回归分析 |
6.4.1 高管主动离职与债务融资成本 |
6.4.2 高管主动离职、信息披露质量与债务融资成本 |
6.4.3 高管主动离职、分析师跟踪与债务融资成本 |
6.5 进一步分析和稳健性检验 |
6.5.1 高管主动离职、机构投资者与债务融资成本 |
6.5.2 高管主动离职、股权性质和债务融资成本 |
6.5.3 高管被动离职与债务融资成本 |
6.5.4 稳健性检验 |
6.6 本章小结 |
7.研究结论、建议和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局限 |
7.3 研究建议 |
7.3.1 公司层面的建议 |
7.3.2 政府层面的建议 |
7.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交流侧级联全桥子模块的混合MMC(HMMC-CFB)拓扑及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常规直流输电技术概况 |
1.1.2 柔性直流输电技术概况 |
1.1.3 电源型换流器拓扑结构概况 |
1.2 MMC相关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
1.2.1 MMC启动预充电研究现状 |
1.2.2 电容电压均衡策略研究现状 |
1.2.3 电容电压观测器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HMMC-CFB的数学模型与工作原理 |
2.1 引言 |
2.2 HMMC-CFB的电路拓扑及子模块拓扑介绍 |
2.3 HMMC-CFB的数学模型 |
2.4 HMMC-CFB抑制交流侧共模电压原理 |
2.5 仿真验证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HMMC-CFB直流侧预充电与混合电容电压均衡策略 |
3.1 MMC相关调制策略 |
3.1.1 最近电平逼近调制和统一脉宽调制 |
3.1.2 载波移相调制 |
3.2 HMMC-CFB直流侧预充电 |
3.2.1 MMC侧不可控充电阶段 |
3.2.2 MMC侧可控充电阶段 |
3.2.3 交流侧级联H桥臂不可控充电阶段 |
3.2.4 仿真验证 |
3.3 混合电容电压均衡策略 |
3.3.1 基于Top-K算法的模块投入流程 |
3.3.2 增加随机数的混合电容电压均衡算法 |
3.3.3 实验和仿真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HMMC_CFB 电容电压离散观测器设计 |
4.1 引言 |
4.2 HMMC-CFB离散观测器设计 |
4.3 HMMC-CFB离散观测器稳定性证明 |
4.4 仿真验证 |
4.4.1 电容电压观测初始值存在偏差 |
4.4.2 模块电容值存在偏差 |
4.4.3 系统动态过程中的观测效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2003TOP佳丽(论文参考文献)
- [1]利用生物信息学结合大数据分析骨肉瘤预后相关基因并探索STC2基因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意义[D]. 王紫玥.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手脑感知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感觉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D]. 林佳丽.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小麦K-TCMS育性转换相关基因的鉴定及lncRNA MSTRG.224114调控其育性转换的功能解析[D]. 叶佳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4]我国人群居住地海拔、室外空气污染与左心室结构及舒张功能的关系研究[D]. 郑聪毅.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5]鸡血藤药材的品质评价研究[D]. 梅余琪.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喀斯特石漠化乔灌草修复机制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研究[D]. 张俞. 贵州师范大学, 2020
- [7]后人类身体的想象 ——基于科幻电影“异质性生命体”叙事功能的研究[D]. 卜阳芳. 苏州大学, 2020(03)
- [8]高管-员工薪酬差距、市场化程度与企业投资效率[D]. 白莎.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2)
- [9]上市公司高管主动离职的影响因素及企业风险后果研究[D]. 邓金龙.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10]交流侧级联全桥子模块的混合MMC(HMMC-CFB)拓扑及控制策略研究[D]. 辛威. 天津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