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NA、bcl-2、Bax基因在舌癌术前化疗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PCNA、bcl-2、Bax基因在舌癌术前化疗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一、舌癌术前化疗PCNA、bcl-2、Bax基因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屈倩倩[1](2020)在《奥科呋喃抗骨肉瘤作用及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骨肉瘤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具有高度侵袭性及转移性,预后较差。因此,有必要开发新的药物或治疗方案以提高临床治愈率。奥科呋喃(C18H17NO6,6-乙酰-2-(1-氨基乙基)-7,9-二羟基-8,9b-二甲基-9bH-二苯丙呋喃-1,3-二酮)是从松萝中提取的二苯丙呋喃类化合物。本研究通过体外人骨肉瘤细胞的培养和体内裸鼠异种移植瘤模型的建立,探究奥科呋喃对人骨肉瘤细胞增殖、凋亡、侵袭和迁移的影响和可能涉及的分子机制,为奥科呋喃的体内实验安全疗效观察甚至临床实验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方法](1)常规培养人骨肉瘤细胞 MNNG/HOS C1#5[R-1059-D](KCB2016037YJ,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细胞库)、人骨肉瘤细胞Saos-2(KCB200550YJ,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细胞库)。(2)CCK-8 检测 0 μM、0.15625 μM、0.3125 μM、0.625 μM、1.25 μM、2.5μM、5 μM、10μM、100 μM奥科呋喃作用于MNNG细胞和Saos-2细胞24 h、48 h、72 h 后的细胞存活率;CCK-8 检测 0 μM、0.15625μM、0.3125 μM、0.625μM、1.25 μM、2.5 μM、5 μM、10 μM、100 μM 顺铂作用于 MNNG 细胞 48 h后的细胞存活率。以下实验分组为:奥科呋喃0 μM组、奥科呋喃1.5 μM组、奥科呋喃3 μM组、奥科呋喃4 μM组。(3)流式细胞术、TUNEL染色检测不同浓度奥科呋喃作用于MNNG细胞48 h后的细胞凋亡率。(4)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不同浓度奥科呋喃作用于MNNG细胞48 h后对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5)ELISA检测不同浓度奥科呋喃作用于MNNG细胞48 h后对MMP-2、MMP-9、VEGF分泌的影响。(6)免疫印迹检测经不同浓度奥科呋喃处理48 h后MNNG细胞中PCNA、Ki67、Bcl-2、Bax、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9、MMP-2、MMP-9、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PI3K、AKT、p-PI3K、p-AKT 的蛋白表达水平。(7)qRT-PCR检测经不同浓度奥科呋喃处理48 h后MNNG细胞中PCNA、Ki67、Bcl-2、Bax、Caspase-3、Caspase-9、MMP-2、MMP-9、VEGF 的 mRNA表达水平。引入PI3K/AKT信号通路激动剂740Y-P和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剂LY294002后的实验分组为:奥科呋喃0 μM组、740Y-P 20 μM组、奥科呋喃4 μM组、奥科呋喃4μM+740Y-P 20μM组、LY294002 20 μM组、奥科呋喃4 μM+LY294002 20μM组。实验方法同上。(8)裸鼠异种移植骨肉瘤模型建立取0.2 ml 5×1 06个/ml对数生长期MNNG细胞悬浮液于裸鼠右侧背部皮肤注射,SPF级饲养。当肿瘤体积达到180-200 mm3时,将裸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只。实验组给予2 mg/kg奥科呋喃,腹腔注射,每天一次;对照组按相同剂量和给药方式注射0.9%生理盐水。(9)瘤体体积、裸鼠体重、肝肾功能监测裸鼠成瘤后,每3天记录裸鼠体重、瘤体体积。裸鼠将在给药第20天以颈椎脱臼法处死。处死裸鼠前,尽可能多的收集裸鼠球后静脉血,检测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酐(CREA)、尿素氮(UREA)的水平。(10)生物学检测解剖下来的瘤体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保存于10%中性福尔马林溶液中,用于HE染色、TUNEL染色和IHC染色;一部分提取蛋白后用于免疫印迹检测;剩余部分-80℃冰箱保存。(11)二代高通量测序采用二代高通量测序检测经3 μM奥科呋喃处理48 h后、MNNG细胞中差异表达的miRNA,并经qRT-PCR验证。(12)质粒构建构建与转染根据二代高通量测序和qRT-PCR验证结果,以miR-16-5p序列为模板,构建过表达 LV-miR-16-5p mimics 和抑制表达 LV-miR-16-5p inhibitor 载体,转染MNNG细胞,以空载质粒LV-NC作为对照。实验分组为:对照组3μM奥科呋喃+MNNG细胞、阴性对照组3μM奥科呋喃+LV-NC细胞、3μM奥科呋喃+LV-miR-16-5p mimics细胞、3 μM奥科呋喃+LV-miR-16-5p inhibitor 细胞。(13)MNNG细胞生物学行为检测稳转细胞株经3μM奥科呋喃处理48 h后检测细胞存活率、凋亡率、侵袭和迁移等的变化。[结果](1)奥科呋喃可抑制人骨肉瘤MNNG细胞和Saos-2细胞增殖CCK-8结果示,奥科呋喃对MNNG细胞和Saos-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呈时间-剂量依赖性;奥科呋喃对MNNG细胞的抑制作用优于顺铂;奥科呋喃显着下调MNNG细胞的PCNA和Ki67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确定后续实验对象为MNNG细胞,奥科呋喃实验浓度为1.5μM、3 μM、4μM。(2)奥科呋喃诱导人骨肉瘤MNNG细胞凋亡且呈剂量依赖性流式细胞术和TUNEL染色结果示,奥科呋喃呈剂量依赖性诱导MNNG细胞凋亡;免疫印迹结果示,奥科呋喃显着上调Bax、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9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调Bcl-2的蛋白表达水平;qRT-PCR结果示,奥科呋喃显着下调Bcl-2、Caspase-3的mRNA表达水平。(3)奥科呋喃抑制人骨肉瘤MNNG细胞迁移和侵袭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结果示,奥科呋喃显着下调MNNG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免疫印迹结果示,奥科呋喃显着下调MMP-2、MMP-9、N-cadherin、Vimmentin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上调E-cadherin的蛋白表达水平;ELISA结果示,奥科呋喃显着下调MMP-2、MMP-9、VEGF的分泌。(4)奥科呋喃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活性免疫印迹结果示,奥科呋喃显着下调p-PI3K和p-AKT的蛋白表达水平,但不影响总PI3K和总AKT的蛋白表达水平。(5)奥科呋喃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发挥抗骨肉瘤作用CCK-8结果示,奥科呋喃和740Y-P共同孵育作用于MNNG细胞后,细胞存活率较奥科呋喃组有显着的提高;流式细胞术结果示,奥科呋喃和740Y-P共同孵育作用于MNNG细胞后,细胞凋亡率较奥科呋喃组显着降低;免疫印迹结果示,奥科呋喃和740Y-P共同孵育作用于MNNG细胞后,显着削弱了 740Y-P对 MMP-2、MMP-9、N-cadherin、Vimentin、p-PI3K 和 p-AKT 蛋白的上调作用;在E-cadherin的蛋白表达水平检测中,我们得到了与之相反的实验结果;LY294002显着下调p-PI3K和p-AKT的蛋白表达水平;奥科呋喃和LY294002共同孵育作用于MNNG细胞后,增强了对p-PI3K和p-AKT蛋白的下调作用。(6)奥科呋喃抑制裸鼠移植瘤的生长,但不影响裸鼠体重和肝肾功能从时间-肿瘤体积曲线得出,给药组瘤体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从时间-裸鼠体重曲线得出,给药组裸鼠体重无明显变化;肝肾功能检测示,给药组裸鼠ALT(U/L)、AST(U/L)、CREA(μmol/L)水平较对照组显着下调。(7)奥科呋喃抑制瘤体肿瘤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HE染色示,给药组瘤体组织染色较对照组细胞结构不清,细胞核固缩、深染、分裂,坏死率明显增加;TUNEL染色示,给药组瘤体组织发生凋亡的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IHC染色示,给药组瘤体组织中PCNA和Ki67的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8)奥科呋喃抑制EMT和PI3K/AKT相关蛋白的表达奥科呋喃可显着下调瘤体中p-PI3K、p-AKT、N-cadherin、Vimentin的蛋白表达水平,上调E-cadherin的蛋白表达水平。(9)奥科呋喃对MNNG细胞中miR-16-5p的表达呈正调控二代高通量测序结果示,MNNG细胞经奥科呋喃处理后共12个miRNA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qRT-PCR验证后miR-16-5p的表达水平显着上调,与测序结果一致。(10)miR-16-5p功能获得上调奥科呋喃对MNNG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CCK-8结果示,与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3 μM奥科呋喃+LV-miR-16-5p mimics组MNNG细胞存活率显着下调,3μM奥科呋喃+LV-miR-16-5p inhibitor组MNNG细胞存活率显着上调;免疫检测结果示,3μM奥科呋喃+LV-miR-16-5p inhibitor组Ki67和PCNA的蛋白表达水平上调。(11)miR-16-5p功能获得上调奥科呋喃诱导MNNG细胞凋亡的能力流式细胞术结果示,3 μM奥科呋喃+LV-miR-16-5p mimics组细胞凋亡率显着上调,3 μM奥科呋喃+LV-miR-16-5p inhibitor组细胞凋亡率显着下调;免疫检测结果示,3μM奥科呋喃+LV-miR-16-5p imics组Bax、Cleaved Caspase-3和Cleaved Caspase-9 的蛋白表达水平上调;3 μM 奥科呋喃+LV-miR-16-5p inhibitor组 Bax、Cleaved Caspase-3 和 Cleaved Caspase-9 的蛋白表达水平下调,Bcl-2 的蛋白表达水平上调。(12)miR-16-5p功能获得上调奥科呋喃对MNNG细胞侵袭和迁移的抑制作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结果示,3 μM奥科呋喃+LV-miR-16-5p inhibitor组MNNG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显着上调;免疫检测结果示,3 μM奥科呋喃+LV-miR-16-5p mimics组E-cadherin的蛋白表达水平上调;3 μM奥科呋喃+LV-miR-16-5p inhibitor 组 E-cadherin 的蛋白表达水平下调,N-cadherin 和Vimentin的蛋白表达水平上调。(13)miR-16-5p功能获得上调奥科呋喃对PI3K/AKT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免疫检测结果示,3 μM奥科呋喃+LV-miR-16-5p mimics组p-AKT和p-P13K的蛋白表达水平下调。[结论](1)奥科呋喃可抑制MNNG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诱导细胞凋亡;奥科呋喃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发挥其抗骨肉瘤作用;(2)奥科呋喃可显着抑制裸鼠异种移植瘤的生长,但不影响裸鼠体重和肝肾功能;(3)奥科呋喃可上调MNNG细胞中miR-16-5p的表达水平;miR-16-5p功能获得可上调奥科呋喃对MNNG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以及PI3K/AKT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和奥科呋喃诱导MNNG细胞凋亡的能力。

赵伟[2](2016)在《血清蛋白质标记物M/Z 6455.5Da的筛选及对肾母细胞瘤生物学行为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1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肾母细胞瘤,这种儿童肾脏疾病,属于腹部恶性实体肿瘤之一,一般在婴幼儿体内发生,治疗后生存率的提高依赖于早期诊断以及合适的综合治疗。当前,这种儿科疾病诊断检查方法以彩色多普勒超声、静脉尿路造影、CT和MRI为主,预后监测的方法以彩色多普勒超声和CT为主,以上检查方法的结果敏感性不高,能够早期诊断肾母细胞瘤的措施不够完善。以根治性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是此儿科疾病的主流治疗措施,当然,合理的放化疗是其必要组成部分。早期的肾母细胞瘤疾病的治愈效果基本令人满意,但进入中晚期之后,肾母细胞瘤的治疗效果亟待提高。鉴于肾母细胞瘤的早期诊断、临床病理分期和预后监测对于肾母细胞瘤的治疗至关重要,要求一种更敏感的、更准确的诊断和监测的方法。长期以来对于肾母细胞瘤的治疗主要依靠根治性肾切除术,现在以手术为主,辅助化疗或放疗,I、II期的长期生存率达到90%,III、IV期的长期生存率达到70-80%。尽管肾母细胞瘤患儿经过手术、化疗、放疗等临床治疗后,可以得到一个较高程度的长期生存率,但这些治疗措施后会出现心力衰竭、生殖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等各种不同程度的临床并发症,甚至在儿童成年后亦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因此,需要研发一种以减少治疗负担和改善治疗结果为主要目标的新颖的治疗肾母细胞瘤方式。本课题包含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依赖蛋白质组学的技术与方法,寻找出肾母细胞瘤特异性蛋白质标记物M/Z 6455.5Da蛋白质多肽,进一步拓展建立以此为基础的分期诊断模型和预后监测模型;第二部分,人工合成M/Z 6455.5Da蛋白质多肽,通过体内、体外实验,研究其对肾母细胞瘤的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在基因水平上,探索M/Z 6455.5Da蛋白质多肽对肾母细胞瘤的作用机制。2材料与方法2.1实验材料2.1.1临床病例资料肾母细胞瘤m/z 6455.5Da蛋白质多肽的筛选。选取肾母细胞瘤患儿48例,入院检查时抽取血清作为肿瘤组;选取年龄、性别与之相当的正常健康儿童54例,常规体检时抽取血清作为正常组肾母细胞瘤m/z 6455.5Da蛋白质多肽分期诊断模型的构建。选取肾母细胞瘤患儿94例,入院检查时抽取血清作为肿瘤组;选取年龄、性别与之相当的正常健康儿童41例,常规体检时抽取血清作为正常组。依据NWTS-5分期,肿瘤组中包含I期23例,II期30例,III期26例和IV期15例,进一步将肿瘤组分为WT-I组,WT-II组,WT-III组和WT-IV组。肾母细胞瘤血清标记物预后监测模型的构建。正常健康儿童血清30例作为正常组,血清样本为体检检查时抽取。肾母细胞瘤患儿40名,此40名肾母细胞瘤患儿中:根治切除瘤体,完全治愈者27名;另外13名肾母细胞瘤患儿,手术治疗和(或)术后治疗效果差。分四次抽取肾母细胞瘤患儿160例血清样本,抽取时间为术前、术后2周、术后2月和术后6月。根据治愈情况,将肾母细胞瘤患儿血清标本进一步分为:术前组40例,治愈组(术后2周)27例,治愈组(术后2月)27例,治愈组(术后6月)27例,未治愈组(术后2周)13例,未治愈组(术后2月)13例,未治愈组(术后6月)13例。所有血清样本均来自河南省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采集时间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以上肾母细胞瘤病例中所有患儿均未行术前化疗,其病理诊断结果均为良好组织学类型,病理样本的诊断均由两位以上的病理学专家检测病理切片后论证。经郑州大学伦理委员会、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认证批准,所有受试者法定监护人签署有知情同意书。2.1.2人工合成m/z 6455.5Da蛋白质多肽在Life Tein’s Peptide SynTM technology平台,通过FOMC-保护氨基酸固相合成法合成m/z 6455.5Da蛋白质多肽,具体工业生产过程交由Life Tein LLC完成。合成后的m/z 6455.5Da蛋白质多肽的形式为包含55个氨基酸的单链化合物,样品纯度为96.57%。常温下,将m/z 6455.5Da蛋白质多肽溶解在生理盐水中,配制成1μmol/ml药物原液,在-20℃环境下避光保存。2.1.3建立SK-NEP-1细胞系并成瘤裸鼠选择肾母细胞瘤细胞株SK-NEP-1作为研究对象,购自ATCC。建立好的SK-NEP-1细胞系为悬浮半贴壁型,换液间隔时间为3天,传代间隔时间为9天。选择4周龄雌性BALB/c Nude近交系无胸腺小鼠作为研究对象,在标准化SPF级动物实验室内饲养,建立稳定的12小时黑12小时白昼夜更替环境。所有操作均在无菌环境下进行。培养SK-NEP-1细胞,在指数生长期内提取该细胞,重悬浮于血清培养基和BD Matrigel基质胶中,两者比例为1:1,调整SK-NEP-1细胞浓度为1×107个/0.2ml。消毒裸鼠皮肤后,向左侧前肢腋窝皮下接种0.2ml细胞混合液,每3天观测一次,持续2周,建立肾母细胞瘤荷瘤小鼠模型。肾母细胞瘤荷瘤小鼠模型建立完成后,将其划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每天08:00AM时,经由腹腔向荷瘤小鼠注射m/z 6455.5Da蛋白质多肽稀释液,注射剂量为4mg/kg;对照组每天08:00AM时,向荷瘤小鼠模型腹腔注射相应体积的生理盐水。本部分的研究,经郑州大学伦理委员会、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认证批准。2.1.4主要仪器与试剂Profiling Kit 100 MB-WCX和MALDI-TOF-MS购自于德国Bruker公司;Protein Chip、PBS II+SELDI-TOF-MS、Bio-processor、WCX2 Protein Chip购自于美国Ciphergen Biosystems公司;SPD Speed Vac、2D-LC-LTQ-MS、Thermo酶标仪购自于美国Thermo公司;HPLC购自于日本岛津公司;Applied Biosystems7500 Fast Real-Time PCR System购自于美国ABI公司;BD Influx流式细胞仪购自于美国BD公司。乙腈、尿素等主要蛋白质组学实验试剂购自于美国Sigma公司;细胞培养相关试剂购自于美国Gibco公司;MB-WCX试剂盒购自于德国Bruker公司;PCR和Western blot相关实验试购自于美国Thermo公司。2.2实验方法2.2.1蛋白质组学筛选血清差异性蛋白质血清样解冻完毕后离心取上清液备用。使用弱阳离子试剂盒,按照说明与要求预处理血清样本,处理完毕后,静置供质谱分析。对WCX2 Protein Chip进行预处理,将预处理好的血清样本和U9稀释液充分混匀后,加入WCX2 Protein Chip的孔中。震荡WCX2 Protein Chip,使待测样本与WCX2 Protein Chip充分作用,弃除液体,使用超纯水、SPA溶液清洗结合有待测样本的芯片。干燥后,将其插入工作支架Bio-processor中,记录芯片坐标,准备上机使用。设置好PBS II+SELDI-TOF-MS的参数,将工作支架Bio-processor,装入SELDI-TOF-MS中进行检测,对血清差异性蛋白质进行筛选。采用Ciphergen Biosystems软件3.1版本原始数据进行校正,得到样本中各个m/z及其对应的蛋白质峰值数据,采用ZUCIPDAS网络服务软件分析蛋白质芯片数据。对SELDI-TOF-MS数据进行Wilcoxon秩和检验,P值小于0.01;对各组的SELDI-TOF-MS数据进行t检验,α值等于0.01。分析不同组别之间的数值,从中得到m/z相同、m/z对应的峰值不同的差异性蛋白质,再经过SVM筛选出youden指数最高的组合模型。根据SELDI-TOF-MS筛选结果,选取目标蛋白质表达量较高的血清样本作为分离纯化对象。预处理血清样本后,采用C18反相高压液相色谱柱对其进行分离。分别收集各峰组分,并转入SPD Speed Vac,真空浓缩体积,保存备用。提取纯化后的各组分样本和WCX2 Protein Chip进行预处理,预处理后置入MALDI-TOF-MS进行蛋白质质荷比的检测,找出与前期SELDI-TOF-MS技术筛选的目标蛋白质所在的样本。取纯化后的目标蛋白质进行酶解反应,酶解完成后真空浓缩体积,加入到C18蛋白质样品检测的梯度洗脱柱与2D-LC-LTQ-MS系统的喷雾系统串联,进行肽质荷比图谱的检测得到目标蛋白质的PMFs。最后,将目标蛋白质的肽质量指纹图(PMFs)数据导入SEQUEST程序中,调整系数,搜索Bioworks数据库,经数据库软件计算得到目标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2.2.3体外细胞学实验选择处于对数生长期的SK-NEP-1细胞接种到24孔培养板,接种1天后,进行细胞计数,作为初始细胞数量。将m/z 6455.5Da蛋白质多肽药物原液加入到24孔培养板中,使每孔终浓度分别为0、1×10-6、1×10-5、1×10-4、1×10-3、1×10-2μmol/ml。以24h为时间间隔,取各组3个复孔的SK-NEP-1细胞进行计数,持续一周,绘制出细胞生长曲线,并计算得到SK-NEP-1细胞的倍增时间。处于对数生长期的SK-NEP-1细胞接种到96孔培养板,接种1天后,将m/z 6455.5Da蛋白质多肽药物原液加入到96孔培养板中,使每孔终浓度分别为0、5、10、15、20、25、30×10-3μmol/m L。24h、48h和72h后,使用酶标仪检测吸光度OD值,计算细胞活性,绘制出细胞毒性作用的校正曲线,并计算m/z 6455.5Da蛋白质多肽在SK-NEP-1细胞系中的24h、48h和72h半数抑制浓度(IC50)和80%抑制浓度(IC80)。选择处于对数生长期的SK-NEP-1细胞,接种到6孔培养板,接种密度为1×106个/孔。接种1天后,将m/z 6455.5Da蛋白质多肽药物原液,加入到6孔培养板内,使每孔终浓度分别为0、IC50(48h半数抑制浓度)和IC80(48h 80%抑制浓度)。2天后,收集空白组、IC50组和IC80组的细胞,使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凋亡的SK-NEP-1细胞百分比和SK-NEP-1细胞的生长周期选择处于对数生长期的SK-NEP-1细胞,按细胞浓度1×106个/m L接种到2个25cm2培养瓶中。接种1天后,将m/z 6455.5Da蛋白质多肽加入一个培养瓶,使终浓度为IC50,作为实验组;另一瓶作为空白组。48h后,收集空白组与实验组中的细胞提取总RNA后,应用试剂盒逆转录c DNA。然后在Real-time PCR过程中检测空白组和实验组中的待测基因的扩增情况,并使用软件分析PCR数据。选择处于对数生长期的SK-NEP-1细胞,按细胞浓度为1×106个/m L接种到2个75cm2培养瓶中。接种1天后,将m/z 6455.5Da蛋白质多肽加入一个培养瓶,使终浓度为IC50,作为实验组;另一瓶作为空白组。48h后,收集各组瓶内细胞,提取总蛋白,测定蛋白质浓度。制备蛋白质电泳SDS-PAGE胶,将待测蛋白质样品上样进行电泳分离,然后蛋白质印迹转膜。在PVDF膜上孵育抗体,检测PVDF膜,照相分析结果。2.2.5裸鼠模型体内实验选择处于对数生长期的SK-NEP-1细胞,调整细胞浓度为1×107个/0.2m L,接种到裸鼠体内,建立肾母细胞瘤荷瘤小鼠模型。实验组每天经腹腔向裸鼠体内注射m/z 6455.5Da蛋白质多肽,注射剂量为4mg/kg,每日一次,持续6周。对照组注射相应体积的生理盐水。记录荷瘤小鼠体表肿瘤的生长情况,每隔3天,测量体表肿瘤的直径和体积。6周后,颈椎脱臼法处死,解剖瘤体,测量、拍照、记录。解剖对照组与实验组的裸鼠后,石蜡包埋肿瘤组织,切成4um的切片。做免疫组化分析和TUNEL凋亡检测3结果3.1蛋白质组学实验结果儿童肾母细胞瘤患儿血清中,高表达的蛋白质峰值有3个,相反,低表达的9个,经过支持向量机技术(SVM)筛选出约登指数最高的模型,得到m/z6455.5Da的蛋白标记物。该标记物在肿瘤组中低表达,表达强度为881.68±484.86;在正常组高表达,表达强度为3503.27±78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肾母细胞瘤分期诊断模型实验中,分析正常组、肿瘤组、WT-I组、WT-II组、WT-III组和WT-IV组m/z 6455.5Da蛋白标记物的表达量,分别为3305.50±821.90、1279.50±919.17、2579.95±644.57、1116.63±504.98、911.70±294.15、248.76±228.21。对正常组、WT-I组、WT-II组、WT-III组和WT-IV组进行统计学对比,任意两组数据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确定了M/Z 6455.5Da蛋白质多肽可以作为肾母细胞瘤分期模型的标准。在肾母细胞瘤预后监测模型实验中,分析m/z 6455.5Da蛋白标记物的表达量。正常组表达强度为3619.27±760.79,术前组表达强度为881.36±355.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治愈组为2198.35±741.09(术后2周)、2604.43±886.20(术后2月)、3246.36±859.22(术后6月);术后未治愈组为863.05±250.79(术后2周)、743.47±375.99(术后2月)、480.72±250.04(术后6月)。m/z6455.5Da蛋白标记物的表达在手术治愈后检测时升高,其中各时期的数据与术前组均有统计学差异,与正常组相比无差异;m/z 6455.5Da蛋白标记物的表达在治疗(包括手术、术后放化疗)失败后检测时降低,其中各时期的数据与与正常组均有统计学差异,与术前组无差异。肾母细胞瘤患儿经过完整手术切除瘤体以及相应的术后化疗完全治愈后,该蛋白质标记物的表达再次升高,并随着术后的恢复逐渐上升到与正常健康儿童的水平相当;姑息性切除肾母细胞瘤患儿的瘤体或者完整切除但术后复发转移的情况中,该蛋白质标记物持续低表达。分离纯化m/z 6455.5Da蛋白质多肽,MALDI-TOF-MS验证其准确无误后,通过2D-LC-LTQ-MS系统检测目标蛋白质,分析获得各种蛋白质片段的氨基酸序列,将这些蛋白质片段的氨基酸序列导入SEQUEST程序并在Bioworks数据库检索,进行匹配重组,获得完整的氨基酸序列。收集正常健康儿童、肾母细胞瘤患儿、其他腹部实体肿瘤患儿的血清样本、影像学检查和预后生存资料,分析m/z 6455.5Da蛋白质多肽的敏感性与特异性。m/z 6455.5Da蛋白质多肽在分期诊断的敏感性上较其它诊断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m/z 6455.5Da蛋白质多肽在预后监测的敏感性与特异性上较其它诊断方法均具有明显的优势。3.2体外细胞实验结果观察组中m/z 6455.5Da蛋白质多肽干预的SK-NEP-1细胞生长趋势,较未受药物干预的对照组的正常的SK-NEP-1细胞差,并呈剂量依赖性特点。根据所绘制的细胞生长曲线,通过帕特森公式,计算得到SK-NEP-1细胞的细胞倍增时间。对照组中SK-NEP-1细胞在进入对数生长期24h后数量达到7.551×105个,细胞倍增时间为21.88小时;浓度为1×10-2μmol/ml的m/z 6455.5Da蛋白质多肽干预的SK-NEP-1细胞,在进入对数生长期24h后数量仅达到1.434×105个,倍增时间延长至67.40小时。根据观察组和对照组吸光度OD值,绘制出细胞毒性抑制率曲线,得到m/z 6455.5Da蛋白质多肽对SK-NEP-1细胞的毒性作用,数据表明m/z 6455.5Da蛋白质多肽阻滞了SK-NEP-1细胞的生长,并呈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特点。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凋亡比例,结果显示,m/z 6455.5Da蛋白质多肽干预SK-NEP-1细胞48小时后,空白组、IC50组和IC80组的细胞早期凋亡率分别为8.4%、22.3%和69.6%。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m/z 6455.5Da蛋白质多肽能够有效的抑制SK-NEP-1细胞的增殖。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细胞生长周期,结果显示,m/z 6455.5Da蛋白质多肽干预了SK-NEP-1细胞,生长周期中G2/M期比空白组的SK-NEP-1细胞延长,m/z 6455.5Da蛋白质多肽诱导了SK-NEP-1细胞G2/M期的阻滞。在Real-time PCR过程中检测PCNA、Bcl-2和Bax的扩增表达情况,结果表明:m/z 6455.5Da蛋白质多肽干预了SK-NEP-1细胞后,下调了PCNA、Bcl-2的表达,同时上调了Bax的表达,验证了m/z 6455.5Da蛋白质多肽抑制SK-NEP-1细胞增殖的作用。同时对Wnt Pathway,Hedgehog Pathway,TGF-βPathway和Growth factor recepator Pathway这四条信号通路的关键蛋白进行检测,结果表明:m/z 6455.5Da蛋白质多肽干预了SK-NEP-1细胞后,下调了β-catenin的表达。m/z 6455.5Da蛋白质多肽抑制SK-NEP-1细胞增殖的过程中,β-catenin/Wnt Pathway发挥了重要的作用。Western blotting试验验证了PCNA、Bcl-2、Bax和β-catenin蛋白的蛋白质的表达情况,与PCR结果一致。3.3裸鼠模型体内实验结果m/z 6455.5Da蛋白质多肽干预的肿瘤组的肿瘤体积和直径,相比对照组缩小,m/z 6455.5Da蛋白质多肽在裸鼠体内具有明显的抗肾母细胞瘤作用。HE染色切片显示,对照组中肿瘤组织生长良好,观察组中肿瘤组织出现大片坏死,肿瘤组织结构受到破坏;TUNEL染色后,分别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治疗组肿瘤细胞出现大片凋亡。免疫组化检测果显示,经过m/z 6455.5Da蛋白质多肽治疗后,肿瘤组织中PCNA低表达、β-catenin低表达、Bcl-2低表达,Bax高表达4结论m/z 6455.5Da蛋白质多肽是从人血清中分离出来的肾母细胞瘤特异性标记物,是由55个氨基酸组成的长肽,可以作为肾母细胞瘤分期诊断模型和预后监测模型的生物学标记物。同时,m/z 6455.5Da蛋白质多肽在分期诊断的敏感性上较其它诊断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在预后监测的敏感性与特异性上较其它诊断方法均具有明显的优势。m/z 6455.5Da蛋白质多肽可以为肾母细胞瘤疾病的分期诊断与预后监测提供一种新的实验诊断方法。m/z 6455.5Da蛋白质多肽是一种能够有效诱导肾母细胞瘤细胞凋亡、抑制肾母细胞瘤组织生长的肿瘤抑制肽。初步探索m/z 6455.5Da蛋白质多肽抗肾母细胞瘤的作用机制,可能是m/z 6455.5Da蛋白质多肽调控了肾母细胞瘤细胞Wnt信号通路,导致其中关键蛋白β-catenin的表达下调,从而导致一些列复杂的细胞生物学变化。这种新的发现在研究肾母细胞瘤的治疗新方法、新手段方面潜在着重大意义,可能催生一种新型的抗肾母细胞瘤的蛋白质多肽药物的问世。

陈婉璐[3](2014)在《芪蓝颗粒对人舌鳞癌细胞增殖的抑制及促进凋亡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应用一定浓度的芪蓝颗粒作用于人舌鳞癌细胞株Tca8113,观察芪蓝颗粒对其增殖的抑制及诱导凋亡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Tca8113细胞和人牙龈成纤维细胞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6.25mg/ml、12.5mg/ml、25mg/ml、50mg/ml、100mg/ml组共6组,分别培养24h后:1.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2.采用CCK-8法检测芪蓝颗粒对Tca8113增殖的抑制作用;3.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ca8113细胞凋亡;4.采用Western blot(WB)方法检测Tca8113细胞内Bax蛋白和Bcl-2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1.细胞形态学观察表明,空白对照组的Tca8113细胞贴壁生长良好,呈上皮样细胞形态;加入不同浓度芪蓝颗粒后Tca8113呈现典型的凋亡形态,而人牙龈成纤维细胞形态无明显改变。2. CCK-8法检测表明不同浓度的芪蓝颗粒对Tca8113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随着浓度的增加,其抑制作用越明显。3.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Tca8113细胞凋亡率随芪蓝颗粒浓度的升高而增高。4. WB结果显示一定浓度的芪蓝颗粒作用于Tca811324h后可显着下调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上调Bax蛋白的表达水平。结论:1.芪蓝颗粒对Tca8113细胞的增殖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并可诱导其凋亡。2.下调Bcl-2蛋白及上调Bax蛋白的表达可能是诱导Tca8113细胞凋亡的主要机制之一。

张凯[4](2014)在《熊果酸联合紫杉醇对胃癌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及可能存在的机制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中药单体熊果酸(ursolic acid, UA)和化疗药物紫杉醇(paclitaxel,PTX)对人低分化胃腺癌细胞株BGC823增殖及凋亡的调控作用,并初步研究两药通过协同作用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及诱导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方法BGC823细胞常规培养于RPMI-1640培养液中,细胞长至亚单层后添加不同浓度的UA和(或)PTX,连续培养24h、48h和72h。MTT法检查细胞增殖凋亡,CI指数法判定两种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光镜下观测细胞形态学变化及DAPI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blot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Bcl-2和Bax蛋白表达。结果UA、PTX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抑制BGC823细胞增殖,联合用药组的细胞增殖抑制率显着性大于两药单用组(P<0.01);光镜下细胞形态皱缩变圆,边缘不清呈死亡征象,DAPI染色显示BGC823发生了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学改变,UA组、PTX组和联合用药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0.2±1.7)%、(31.0±4.0)%和(55.6±3.1)%,显着高于对照组的(7.6±0.9)%(P<0.01),联合用药组的细胞凋亡率显着高于单一用药组(P<0.05)。流式细胞仪所示联合组的凋亡率显着高于对照组及单一用药组;UA联合PTX显着下调PCNA、Bcl-2而上调Bax表达(P<0.05)。结论:UA、PTX抑制BGC823细胞增殖,通过下调Bcl-2而上调Bax表达诱导细胞凋亡,且两者联合在抗癌作用具有协同效应。

马赛[5](2011)在《束骨姜黄醇对舌癌Tca8113细胞系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舌癌是口腔颌面部最为多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其发病率逐年升高,并且其发病年龄越来越小,同时其恶性程度也越来越高。容易发生早期颈部淋巴结转移,且转移率较高为舌癌的主要特点之一。目前舌癌的首选治疗方式是手术治疗,同时,术前、术后常需配合化疗以提高疗效,但是传统的化疗通常存在着肿瘤细胞耐药、化疗药物毒副作用大患者难以耐受等影响治疗效果的不利因素,所以研究和开发治疗恶性肿瘤的新药,成为恶性肿瘤治疗领域研究的重点。目前,国内外学者越来越重视从动植物、矿物质、海洋生物等天然物质中寻找高效低毒的治疗恶性肿瘤的药物,并已取得一定成绩。束骨姜黄醇(Xanthorrhizol)是从姜黄属植物印尼莪术(C.xanthorrhiza)根茎的挥发油中提取出来的一种主要成份,目前研究显示,束骨姜黄醇对宫颈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本课题通过体外培养舌癌Tca8113细胞,研究束骨姜黄醇对舌癌Tca8113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探讨束骨姜黄醇在舌癌治疗中的作用机制,为舌癌的化学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复苏后的舌癌Tca8113细胞置于37℃,CO2饱和湿度5%的常规条件下培养,待细胞进入对数生长期后用于实验。1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分布:收集不同浓度束骨姜黄醇作用0h、12h、24h、48h、72h的舌癌Tca8113细胞及对照组细胞,冷PBS漂洗。预冷70%乙醇4℃固定,上机检测前离心去除固定液,用0.5%胃蛋白酶消化,碘化丙锭(ProPidium Iodide,PI:50mg/L Trinton X-100 1.0%)室温避光染色。流式细胞仪上机检测,应用软件进行分析。2流式细胞术(FCM)检测Bcl-2、Bax基因蛋白的表达情况:收集经不同浓度束骨姜黄醇作用0h、12h、24h、48h、72h的舌癌Tca8113细胞及对照组细胞,按常规方法进行荧光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荧光强度,以平均荧光强度道数表示蛋白的表达量。结果:1束骨姜黄醇对舌癌Tca8113细胞周期的影响。1.1 20μmol/L、40μmol/L、60μmol/L束骨姜黄醇分别作用于舌癌Tca8113细胞12h后,各用药组S+G2/M期细胞周期百分比与对照组的相比,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药物作用24h后,各用药组S+G2/M期细胞细胞周期百分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药物作用48h后,各用药组S+G2/M期细胞细胞周期百分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药物作用72h后,各用药组S+G2/M期细胞细胞周期百分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各用药组与只加二甲基亚砜(DMSO)而不加药物的各溶剂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不同时间点各用药物组间比较,除用药72h后,20μmol/L组和40μmol/L组之间差异无显着性外(P﹥0.05),其余各时间点各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1.2各用药浓度组作用不同时间S+G2/M期细胞周期百分比的方差分析表明,20μmol/L组中,48h与72h两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其余各时间点之间,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40μmol/L组中,48h与72h两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其余各时间点之间,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60μmol/L组中,各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1.3经不同浓度药物作用不同时间后,G2/M期细胞周期百分比变化无明显规律性。2流式细胞仪检测束骨姜黄醇对舌癌Tca8113细胞细胞凋亡的影响。2.1 20μmol/L、40μmol/L、60μmol/L束骨姜黄醇作用于舌癌Tca8113细胞12h后,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药物作用24h后,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药物作用48h后,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药物作用72h后,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各用药组与只加二甲基亚砜(DMSO)而不加药物的各溶剂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不同时间点各用药组间比较,除用药12h后,20μmol/L组和40μmol/L组之间差异无显着性外(P﹥0.05),其余个时间点各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1)。2.2各用药浓度组作用不同时间细胞凋亡的方差分析表明,除20μmol/L组内48h与72h之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外(P﹥0.05),其余各组中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3 FCM检测束骨姜黄醇作用于舌癌Tca8113细胞后凋亡相关基因蛋白Bcl-2、Bax的表达。3.1 Bcl-2蛋白表达量:3.1.1 12h、24h组蛋白表达分别与对照组相比,除20μmol/L组外,其余各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48h组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72h组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各用药组与只加二甲基亚砜(DMSO)而不加药物的各溶剂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不同时间点各用药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3.1.2各用药浓度组作用不同时间蛋白表达的方差分析表明,20μmol/L组内各时间点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40μmol/L组中除48h与72h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外,其余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显着(P<0.05),60μmol/L组中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显着(P<0.05)。3.2 Bax蛋白表达量:各用药浓度组作用不同时间后,各组Bax蛋白表达量经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表明,时间因素与剂量因素在束骨姜黄醇对细胞Bax蛋白表达量的影响中,不存在交互效应(P﹥0.05);逐一分析药物作用后,不同时间和不同药物浓度对Bax蛋白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不具备显着性(P﹥0.05)。结论:1束骨姜黄醇能够显着影响舌癌Tca8113细胞的细胞周期,使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从而达到抗肿瘤的目的。该药物对细胞周期的阻滞作用呈时间和剂量依赖关系。2束骨姜黄醇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能够呈时间、浓度依赖性地诱导舌癌Tca8113细胞凋亡。3束骨姜黄醇能够显着影响凋亡相关基因蛋白Bcl-2的表达,使Bcl-2蛋白表达逐渐降低,蛋白表达含量的改变呈剂量依赖性,同时该药物对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在达到一定浓度后出现时间依赖性;药物对凋亡相关基因蛋白Bax的表达无明显影响。

陈宝丽,王燕云,王茜,李桂荣[6](2009)在《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Bcl-2和Bax基因表达与细胞凋亡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细胞凋亡基因Bcl-2、Bax表达的研究,探讨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10例宫颈癌Ⅱa~Ⅱb期和相应的术前化疗标本的细胞凋亡基因Bcl-2、Bax表达的情况进行检测,并以10例正常宫颈鳞状上皮作对照。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法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Bcl-2在正常宫颈组织和术前化疗组中低表达,宫颈癌中表达明显增强(P<0.05或<0.01);Bax在正常宫颈组织和宫颈癌中表达有明显差异(P<0.05或<0.01);术前新辅助化疗组中Bcl-2/Bax比值较宫颈癌组织中明显减低而凋亡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或<0.01)。结论术前新辅助化疗抑制肿瘤生长的机制可能与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有关,提示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对肿瘤预后有重要意义。

董令仪[7](2008)在《超分割放射治疗宫颈癌与其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宫颈癌是全球范围内严重威胁妇女身体健康的疾病,也是我国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全球每年大约有47万新发病例,死亡病例近23万。新增病例中80%为鳞状细胞癌,中晚期患者(Ⅱb晚~Ⅳb期)比例较多。放射治疗是中晚期宫颈癌首选的有效治疗方法。但是经根治性放疗后仍有部分病例原发肿瘤残存,导致后期的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随着宫颈癌的期别升高,5年存活率递减,常规放疗后Ⅲb期以上的宫颈癌5年存活率仅为15.0~43.3%。因此如何提高宫颈癌病灶控制率成为提高中晚期宫颈癌放射治疗疗效的核心问题。随着以顺铂为基础的同步化疗在治疗晚期宫颈癌的疗效得到肯定,本课题进行了超分割放疗加同期化疗治疗Ⅲb期宫颈癌患者的疗效观察,并对超分割放疗初对宫颈癌组织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以及增殖指标(PCNA)表达的影响进行初步探讨。超分割放疗加同期化疗治疗Ⅲb期宫颈癌的疗效观察目的:评价超分割放疗结合以顺铂为基础化疗方案的制定及治疗中晚期宫颈癌患者的可行性,以及该方案的临床意义。方法:45例Ⅲb期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随机分入超分割组和常规分割组接受同步放化疗。超分割组(24人)放疗每次1.2Gy,每天两次,间隔大于6小时,每周5天;当外照射达到36Gy时放射野中央挡铅,全盆外照射总剂量55.2Gy。常规分割组每次1.8Gy,每天1次,每周5天;外照射达到30.6Gy后放射野中央挡铅,全盆外照射总剂量45Gy。两组患者后装腔内照射剂量以及方法基本相同,A点剂量42Gy。两组均于放疗4~5周同时开始化疗行PVB(顺铂100mg+长春新碱1mgd1-3+博来霉素15mgd1-3)方案。结果:两组患者除皮肤反应超分割组重于常规分割组外(P<0.05)余毒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P>0.05)。放射反应率超分割组和常规分割组分别为:100%和76.19%(P<0.05),两组2年累计生存率为92.%和55%,无统计学差异。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对外照射的反应是影响预后的惟一因素(P<0.01)。结论:超分割放疗并不加重患者的放射副反应,两组患者毒副反应基本相似。超分割组2年累积生存率高于常规分割组,但没有统计学意义。肿瘤对外照射的反应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一个因素。分割放疗对宫颈癌组织中细胞增殖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目的:探讨分割放疗对反映细胞增殖活性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以及参与调节细胞凋亡的相关基因bcl-2和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材料及方法:99例宫颈鳞癌组织标本均来自于入组超分割放化疗临床研究的患者。取自放疗前、放疗两周以及放疗四周。其中超分割组23人,常规分割组10人。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宫颈癌组织中PCNA、bcl-2以及bax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两组在放疗前后及放疗中的动态变化和差异。结果:放疗两周后超分割组和常规分割组促凋亡蛋白bax蛋白的表达均较放疗前明显增强(P<0.05),而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变化没有统计学差异。PCNA的表达亦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分割放疗上调bax蛋白的表达,但是未检测出对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在放疗两周时,在两组中均未发现细胞的加速再增殖现象。放疗对宫颈癌治疗的作用整体是抑制细胞增殖和促进其凋亡的。分割放疗对宫颈癌组织中细胞增殖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目的:探讨分割放疗对反映细胞增殖活性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以及参与调节细胞凋亡的相关基因bcl-2和bax mRNA表达的影响。材料及方法:99例宫颈鳞癌组织标本均来自于入组超分割放化疗临床研究的患者。取自放疗前、放疗两周以及放疗四周。其中超分割组23人,常规分割组10人。采用RT-PCR检测宫颈癌组织中PCNA、bcl-2以及bax基因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两组在放疗前后及放疗中的动态变化和差异。结果:放疗两周后超分割组和常规分割组促凋亡蛋白bax基因的表达较放疗前明显增强(P<0.05),常规分割组则无统计学差异。抗凋亡蛋白bcl-2基因的表达变化没有统计学差异。PCNA的表达亦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超分割放疗上调bax基因的表达,但是未检测出对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在放疗两周及放疗四周时,在两组中均未检测到肿瘤细胞的加速再增殖现象。

牛子长[8](2008)在《奥沙利铂术前化疗对胃癌细胞凋亡与增殖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胃癌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恶性肿瘤,其死亡率居世界癌症死亡的第2位。在我国胃癌死亡率在县乡居恶性肿瘤之首,在城市居第2位[1]。胃癌的治疗最佳首选外科治疗,早期的胃癌患者,经手术后5年的生存率已达90%以上,而在我国,多数患者在经确诊时,已属中晚期,其中42.4%的患者确诊时已属Ⅳ期[2],这些患者若单纯手术治疗,5年生存率仅有20%—30%。此外,胃癌术后复发率高,早期胃癌术后2年内50—60%的病人可出现转移[3]。因此对进展期胃癌患者进行规范、合理、积极的综合治疗,对提高术后生存率有重要意义。大部分胃癌患者由于体质弱,不能耐受高强度化疗,因而寻找疗效好且毒副作用小的化疗药物和化疗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术前化疗在临床上受到广泛关注(术前化疗又称新辅助化疗),主要用于中晚期胃癌,可以有效降低肿瘤复发及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化疗药物对于肿瘤细胞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及抑制肿瘤细胞增殖途径来实现。选择有效的化疗方案是问题的关键。体外细胞培养验证了多种药物和理化因素可诱导细胞凋亡并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术前化疗可以有效降低肿瘤复发及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但是传统的化疗方案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及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作用有限,因此寻找新的疗效好且毒副作用低的化疗药物及化疗方案成为研究的重点。奥沙利铂(oxaliplatin,L—OHP)为第三代铂类药物,抗癌活性强,与CCDP无交叉耐药性,与5-FU有协同作用,对多种肿瘤有很好的效果,且毒副作用低,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目的:1本实验通过对不同术前化疗方案的肿瘤细胞凋亡与增殖指数的检测,比较含奥沙利铂的化疗方案与传统的氟尿嘧啶方案对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并探讨不同的新辅助化疗方案对胃癌细胞凋亡及增殖的影响,同时检测凋亡调控基因bcl2/bax表达水平的改变,为该方案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2通过对胃癌组织中bcl- 2和bax基因的蛋白表达进行检测,探讨bcl-2和bax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60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奥沙利铂+氟尿嘧啶+亚叶酸钙),B组(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及术前未予化疗的手术对照C组,全身静脉给药;A组奥沙利铂(L—OHP)130mg/m2,VD/2h,d1;氟尿嘧啶(5-FU)400mg/ m2,VD快速;600mg/m2,VD缓慢维持22h,d1—d2;亚叶酸钙(CF)300mg,IV,d1—d2。B组氟尿嘧啶(5-FU)400mg / m2,VD快速;600mg/m2,VD缓慢维持22h,d1—d2;亚叶酸钙(CF)300mgIV d1—d2。化疗结束后一周内行胃癌根治术。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及免疫组化技术对上述3组患者的胃癌标本进行细胞凋亡;细胞增殖指数及bcl-2/bax基因表达的检测。结果: 1 A组胃癌细胞的凋亡率为15.75±4.29%;B组胃癌细胞的凋亡率为11.79±3.46%;C组胃癌细胞的凋亡率为6.51±3.24%,各组间差异显着,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阳性率:A组为26.04±9.02%; B组为39.49±13.58%;C组为57.33±15.89%。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 bc1-2蛋白表达: A组为33.78±3.78% ;B组为40.14±5.64% ;C组为57.34±8.13% ,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ax表达:A组为64.16±8.47%;B组为43.27±5.35%;C组为27.23±3.27% ,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凋亡调控基因bcl-2和bax的比值:A组为52.67% ,B组为92.77%,C组为210.58%。结论:1两种新辅助化疗方案均可促进胃癌细胞凋亡并抑制其增殖。含奥沙利铂的化疗方案在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及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方面明显优于传统的氟尿嘧啶化疗方案。2含奥沙利铂化疗组中bcl-2的低表达与Bax的高表达,使Bax/bcl-2值增加,其结果导致胃癌细胞凋亡增强,细胞增殖受到抑制,从而起到治疗胃癌的作用。

吴鑫琦[9](2007)在《分子预后指标在乳腺癌治疗中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乳腺癌"分子预后"指标是指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成果与技术,从分子水平上对乳腺癌的恶性程度、浸润和复发转移的可能性及其预后进行评估,以弥补临床分期和病理学上对乳腺癌预后评估的不足,为进一步制定合理的辅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分子预后的指标很多,现大致地归纳有以下几类。阐述如下。

张振江[10](2007)在《PET/CT在判断可手术切除肺癌患者预后、淋巴结分期中作用》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目前,接受手术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预后仍然较差。据统计,即使接受了根治性切除手术,约一半以上病人在术后五年内发生肿瘤复发或转移,乃至个体死亡,而且大部分的复发或转移出现于术后两年之内。预后分析是制定手术和手术辅助方案的重要依据。临床实践表明,对于能够手术切除的NSCLC,包括Ⅰ~ⅢA及部分ⅢB病人,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患者的预后要优于单一手术治疗。同时,TNM分期是目前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术后预后评估指标,而不同NSCLC患者之间由于肿瘤生物性差异巨大,即便是在同一TNM分期的病人,采用相同治疗方案,预后也大不相同。上述事实说明,单纯依靠以肿瘤解剖形态为基础的TNM分期来判断手术切除的NSCLC病人预后和指导治疗方案,已越来越不适应未来肺癌治疗发展的要求和趋势。如何有效的判断不同个体的术后预后,从而给予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20世纪90年代后迅速发展起来的正电子发射体层这一功能性影像技术在肿瘤临床中的应用闩趋广泛,18-F-FDG是目前在肺癌中应用最为成熟的示踪剂。由于18F-FDG PET具有独特的显像原理,肿瘤组织对18F-FDG吸收与肿瘤生物学行为、代谢特征等存在着密切联系,可以为临床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提供重要依据。18F-FDG PET检查时,肿瘤对18F-FDG的吸收是用SUV值来量化的,故SUV值的大小亦应与肿瘤的上述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基于以上考虑,我们分析18F-FDG最大摄取值(SUVmax)在判断可手术切除的NSCLC患者术后预后中的价值,力图寻找在术前即能够有效预测术后预后的指标,指导可手术切除NSCLC病人的个体化治疗。研究方法;●本研究回顾性总结两家医院在2002年7月至2004年2月间,术前行18F-FDG PET/CT检查的NSCLC患者的术后随访资料及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在PET/CT检查时测定了肿瘤感兴趣区的18F-FDG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以下简称SUV)和平均标准摄取值(SUVmean)。●所有入选病例的病理标本均常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ABC三步法)检测肿瘤组织中P53蛋白突变情况、PCNA标记指数(PI)、微血管密度(MVD)。●本研究运用生存分析统计学原理,对可能影响术后预后的因素(临床病理因素、分子生物学因素及SUV分组因素)与本组患者2年无瘤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的关系进行了单、多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描述生存曲线,差异的显着性检验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则采用Cox回归风险比例模型。●本研究进一步探讨在各个TNM分期内SUV分组因素与可手术切除NSCLC患者术后预后的关系。●统计学运算均通过SSPS10软件在电脑上完成,以P<0.05作为显着性差异的标准(双侧检验)。研究结果;●82例行手术切除且具有完全随访资料的NSCLC患者进入本研究课题,术后2年总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42.3%和65.1%。●单因素预后分析表明,术前原发灶SUV>11与SUV<11的患者相比较,术后预后存在明显差异,高值组的预后要差于低值组,表现在术后更低的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P<0.001和P=0.002)。●单因素预后分析表明,TNM分期、P53突变蛋白、PI及MVD也均与术后2年无瘤生存时间呈明显相关(P=0.022、P=0.038、P=0.036和P=0.029)TNM分期、MVD和术后化疗则是影响术后2年总生存时间的预后因素(P=0.006、P=0.039和P=0.046)。●多因素风险比例模型分析显示,在本组病人中,SUV分组(以11分界点)是既与术后2年无瘤生存时间,又与术后总生存时间呈明显相关的独立预后指标;TNM分期是与患者术后2年总生存时间明显相关的独立预后指标,但与术后2年无瘤生存时间未存在明显独立相关性;其他因素与术后预后未见独立相关性。●在Ⅰ期NSCLC病例中,SUV高值组患者的术后2年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均明显低于SUV低值组(P=0.041和P=0.014);Ⅱ和Ⅲ期病例中,两组患者在术后2年总生存率方面并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术后2年无瘤生存率方面,SUV高值组患者要明显低于低值组(P<0.05)。研究结论;●在本组病例中,根据肿瘤原发灶SUV大小分组具有有效评估可手术切除NSCLC患者术后2年无瘤生存和总生存时间的作用,而且在预测术后2年无瘤生存方面,SUV分组的有效性优于传统常用的TNM分期。●对于可手术切除的NSCLC病例,SUV分组有助于在同一TNM分期内进一步筛选具有不良预后的高危患者。课题创新性;●本课题通过对82例可手术切除NSCLC患者的生存资料分析,发现根据原发灶SUV大小分组可以用于有效评估可手术切除NSCLC患者的术后预后,即使在同一TNM分期内,术前SUV分组也有助于筛选具有不良预后的高危患者。这为NSCLC患者的术后预后评估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具有较大的临床实际应用价值和意义。●本研究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前瞻性地提出新的分期方法——TNMF分期;TNM分期+18F-FDG摄取(SUV),它有助于弥补传统TNM分期不能反映NSCLC肿瘤内在生物学特性的缺陷与不足,使新的分期更加客观、准确,从而更有利于指导可手术切除NSCLC的个体化治疗。●传统的TNM分期和新兴的肿瘤分子标志物在反映肺癌预后方面都存在一定局限性;前者更多的反映肺癌患者外在疾病的进程,而较少考虑每个肿瘤个体自身的生物学特点;后者易受标本和实验方法的影响,结果差异较大,难于统一。SUV值通过比较恶性肿瘤在糖代谢方面的不同,进而反映不同个体之间生物学性质的差异,具有一定的本质性;并且系通过机器无创获得,是定量指标,具有较高的可重复性、可操作性和客观性,最大程度减少人为误差的影响,有效避免了上述缺陷。背景与目的;能够进行代谢显像和定量分析是PET/CT显像的显着优势和特点。基于18F-FDG PET/CT的肿瘤标准摄取值(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是代谢显像中定量分析的重要参数,它在术前即可由计算机自动套用公式无创获得,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客观性,能够定量反映肿瘤活体组织在分子水平的代谢差异——葡萄糖代谢差异。目前,SUV大小已成为肺部肿瘤良、恶性鉴别的重要临床指标,也已作为判断肺部肿瘤治疗效果的客观指标,在临床实践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而且,本研究结果和以往报道提示,根据原发灶SUV大小分组具有有效评估可手术切除NSCLC患者术后预后的价值。但是,作为与肿瘤自身相关的一项定量指标,SUV值大小与NSCLC其它临床病理和分子生物学因素是否存在相关性,目前研究报道不多。尤其是近些年来,新兴起的肿瘤分子标志物被认为可以从分子结构水平(非分子代谢水平)来定性或定量反映肿瘤的内在生物学本质,如;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突变、肿瘤增殖活性、肿瘤新生血管生成、肿瘤转移调控等。SUV值的测定与肿瘤分子标志物的检测虽然都是从分子水平对肿瘤内在生物学特性进行描述,但它们分别是从分子代谢、分子结构两个不同角度来反映恶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也鲜有研究报道。本研究旨在通过研究NSCLC原发灶中SUV大小与常见临床病理因素和分子生物学指标(P53蛋白突变、肿瘤微血管密度、肿瘤PCNA标记指数)相关性,探讨NSCLC原发灶中SUV值大小的测定,是否具有反映更多肿瘤外在临床特征和内在生物学信息的作用,旨在为SUV应用于临床和预后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解释,探讨进一步扩展其临床应用范围的可能性。研究方法;●本研究回顾性总结两家医院在2002年7月至2004年2月间,术前行18F-FDG PET/CT检查的82例NSCLC患者的术后随访资料及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在PET/CT检查时测定了肿瘤感兴趣区的18F-FDG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以下简称SUV)和平均标准摄取值(SUVmean)。●所有入选病例的病理标本均常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ABC三步法)检测肿瘤组织中P53蛋白突变情况、PCNA标记指数(PI)、微血管密度(MVD)。●本研究运用统计学原理,分析NSCLC原发灶中SUV值大小与临床病理因素及分子生物学因素之间的相关性。SUV值与数值变量之间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与分类变量之间的关系采用Pearson’X2检验。●统计学运算均通过SSPS10软件在电脑上完成,以P<0.05作为显着性差异的标准(双侧检验)。研究结果;●根据原发灶SUV值大小分组与N分期有明显相关关系,SUV高值组与低值组相比,有更高的局部淋巴结转移几率(rp=0.7012,P<0.001);●SUV分组与T分期、TNM分期不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SUV分组与患者年龄分组、性别、肿瘤组织类型、肿瘤分化程度均不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SUV值分组与肿瘤P53蛋白突变具有明显相关性,SUV高值组具有更高的P53蛋白突变率(rp=0.2935,P=0.0079)。●SUV值大小与肿瘤PCNA标记指数(PI)大小具有正向相关性(rs=0.199,P=0.003)。●SUV值大小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大小具有正向相关性(rs=0.267,P=0.036)研究结论;●NSCLC原发灶中的SUV值大小与局部区域淋巴结转移存在一定相关关系,高值组具有更高的局部淋巴结转移倾向。●NSCLC原发灶中SUV值与常见分子生物学预后因素——P53蛋白突变、PI、MVD均具有相关性,SUV可被视为是对NSCLC内在恶性生物学行为的一种定量、综合反映指标。课题创新性;●本研究发现,NSCLC原发灶呈SUV高值组的患者具有更高的局部淋巴结转移率,原发灶中SUV处于较高值,可能预示着肿瘤本身具有较大的侵袭、转移的能力。同时本研究结果也提示,NSCLC肿瘤原发灶中SUV值大小对手术方案的选择和实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传统影像学检查呈阴性结果时,可以提供独特有价值的信息。●本课题研究了NSCLC术前原发灶中SUV与常见不良分子预后因素——肿瘤P53突变蛋白表达、PI及MVD的关系,发现均呈明显正向相关性。P53突变蛋白表达是NSCLC发生、发展过程中最常见的分子生物学事件,肿瘤PI和MVD大小则分别反映NSCLC内在的增殖和转移潜能。肿瘤原发灶SUV大小与它们之间存在相关性,一方面说明SUV值大小可用于评估NSCLC的生长和侵袭能力,另一方面也为SUV在NSCLC预后方面的应用提供了合理的分子生物学解释。背景与目的;肺癌是威胁人类健康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在我国肺癌超过癌症死因的20%,且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明显增长趋势。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整个肺癌的80%,而手术切除是早中期NSCLC得到临床治愈的唯一手段。术前正确临床分期的建立,对于手术方案的选择和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术前分期中重要的一环,是对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正确诊断。目前常用的诊断途径包括胸部CT和纵隔镜检查等。前者在临床最为常用,被认为是目前进行术前淋巴结分期的“金标准”,但诊断灵敏度和特异性并不高,均在约60%左右;后者属有创检查,需要特殊器械,临床尚不易普及。近年来,以18F-FDG为示踪剂PET的技术在肺癌临床诊治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它显像机理主要利用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在葡萄糖代谢方面存在差异,18F-FDG更多的在肿瘤组织内滞留而使肿瘤显像。PET/CT则更进一步将功能图像与解剖图像相融合,弥补了PET解剖定位不精确的缺陷,可以对转移淋巴结进行精确定位。本研究探讨术前18F-FDG PET/CT显像对可手术切除NSCLC患者局部区域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NSCLC并接受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其术前胸部PET/CT对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结果,与同期胸部CT检查对比,并以术后病理作为正确诊断的标准。结果;经分析,术后病理证实有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转移者47例,术前PET/CT正确定性诊断41例,CT正确定性26例;病理报告未见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转移者32例,PET/CT正确诊断30例,CT正确诊断28例;PET/CT显像对局部区域淋巴结转移灶检出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分别为87.2%和90.0%)明显高于CT(分别为55.3%和68.4%)(P<0.05),两者的诊断特异性无明显差异(P>0.05)。病理证实N1分期24例中,术前PET/CT正确分期18例,过低分期5例,过高分期1例,诊断与病理相符率为75.0%;CT正确术前分期7例,过低分期15例,过高分期2例,诊断相符率仅为29.2%;两者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病理证实N2分期23例中,术前PET/CT正确诊断20例,过低分期3例,诊断相符率为87.0%;CT正确诊断16例,过低分期7例,诊断相符率为70.0%;两者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本组病例中PET/CT显像在判断局部淋巴结转移的假阳性率为4.7%,假阴性率为16.7%,假阴性的出现主要与转移淋巴结大小、原发灶病理类型有关,假阳性则与淋巴结炎症或增生性改变有关。结论;18F-FDG PET/CT显像对于NSCLC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转移灶的检出较传统的CT检查,具有明显优势,可为临床准确分期、确定合适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但18F-FDG PET/CT显像也同时有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诊断时需要结合病史和其它检查结果综合考虑。

二、舌癌术前化疗PCNA、bcl-2、Bax基因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舌癌术前化疗PCNA、bcl-2、Bax基因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奥科呋喃抗骨肉瘤作用及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奥科呋喃抗骨肉瘤作用的体外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奥科呋喃抗骨肉瘤作用的体内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奥科呋喃通过上调miR-16-5p发挥抗骨肉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mieroRNAs在骨肉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血清蛋白质标记物M/Z 6455.5Da的筛选及对肾母细胞瘤生物学行为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引言
第一部分:血清标记物M/Z 6455.5DA蛋白质多肽的筛选与诊断模型的构建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6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M/Z 6455.5DA蛋白质多肽对肾母细胞瘤生物学行为影响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6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肿瘤治疗肽的研究进展
    1 摘要
    2 前言
    3 肿瘤治疗肽的现状
    4 大分子药物传递策略
    5 肿瘤靶向和传感膜
    6 研究前景展望
    7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芪蓝颗粒对人舌鳞癌细胞增殖的抑制及促进凋亡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4)熊果酸联合紫杉醇对胃癌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及可能存在的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英文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细胞株
    1.2 药物与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实验器械规格
2 主要试剂的配制
    2.1去离子水以及试剂瓶的灭菌
    2.2 PBS的配制
    2.3 Hanks液的配制
    2.4 0.25%胰酶的配制
    2.5 MTT的配制
    2.6 双抗(青霉素1万U/mL链霉素1万U/mL)的配制
    2.7 RPMI-1640(Roswell Park Memorial Institute)不完全型培养基的配制
    2.8 RPMI-1640(Roswell Park Memorial Institute)完全型培养基的配制
    2.9 灭活胎牛血清(FBS, fetal bovine serum)
    2.10 紫杉醇与熊果酸的配制
    2.11 DAPI液的配制
    2.12 制胶试剂
3.实验方法
    3.1 细胞培养
    3.2 MTT法检测BGC823细胞的增殖抑制率
    3.3 DAPI染色检测细胞调亡形态学变化
    3.4 蛋白质印迹
    3.5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3.6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5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所发文章
致谢

(5)束骨姜黄醇对舌癌Tca8113细胞系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姜黄属植物抗肿瘤活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Bcl-2和Bax基因表达与细胞凋亡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主要试剂
    1.3 实验方法
    1.4 结果判定
    1.5 细胞凋亡结果分析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3组Bcl-2、Bax的表达
    2.2 3组细胞凋亡分级比较
3 讨论

(7)超分割放射治疗宫颈癌与其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英文词缩略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宫颈癌放射治疗进展
    1.宫颈癌放射治疗发展概况
        1.1 体外照射常规分割放射治疗
        1.2 后装腔内放射治疗
        1.3 常规体外及腔内治疗存在的一些问题
    2.宫颈癌放射治疗新技术的研究进展
        2.1 模拟定位技术
        2.2 超分割及后程加速放疗技术
        2.2.1 超分割放疗
        2.2.2 加速超分割放疗
        2.3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2.4 适形调强放射治疗
        2.5 插植放射治疗
    3 宫颈癌放射治疗与其他治疗的联合
        3.1 宫颈癌的放化同步治疗
        3.2 与手术的联合
        3.3 与热疗联合
    4 影响宫颈癌放射治疗的主要临床病理及生物学因素
        4.1 临床病理因素
        4.2 生物学因素
    5 宫颈癌分割放疗的放射生物学研究现状
        5.1 放射生物学概述
        5.2 肿瘤细胞加速再增殖的可能机理
        5.3 肿瘤细胞加速再增殖与细胞因子
        5.4 测定肿瘤细胞再增殖的生物动力学指标及临床价值
    6 肿瘤细胞加速再增殖与细胞凋亡
        6.1 细胞凋亡的概念
        6.2 细胞凋亡的过程及其物理化学的改变
        6.3 细胞凋亡的分子调控机制
        6.4 肿瘤细胞凋亡的特点
        6.5 肿瘤细胞凋亡的相关基因及生物学功能
        6.6 肿瘤细胞的加速再增殖与细胞凋亡
    7 本研究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超分割放疗加同期化疗治疗Ⅲb期宫颈癌的疗效观察
    1.前言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分割放疗对宫颈癌组织中细胞增殖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1.前言
    2.临床资料及方法
    3.结果
    4.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分割放疗对宫颈癌组织中细胞增殖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1.前言
    2.临床资料及方法
    3.结果
    4.讨论
    参考文献

(8)奥沙利铂术前化疗对胃癌细胞凋亡与增殖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和文献回顾
正文
    对象与方法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分子预后指标在乳腺癌治疗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激素受体及相关分子标志物
    1.1 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
    1.2 pS2
2 生长因子受体
    2.1 HER-2/neu
    2.2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HER-1)
    2.3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IGF-R)
3 肿瘤增殖率指标
    3.1 增殖细胞抗原(PCNA)
    3.2 CD105
4 肿瘤局部侵犯及转移指标
    4.1 组织蛋白酶D (Cath-D)
    4.2 热休克蛋白(HSP)
    4.3 细胞周期蛋白D1 (CyclinD1)
    4.4 黏附分子
    4.5 细胞外基质(ECM)
    4.6 端粒酶
5 癌基因与抑癌基因
    5.1 Bcl-2基因
    5.2 Bax基因
    5.3 C-myc基因
    5.4 P53基因
    5.5 nm23基因
6 与乳腺癌血管生成相关的分子标志物
    6.1 微血管密度
    6.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7 其他
    7.1 尿激酶型纤溶蛋白酶激活剂(u-PA)
    7.2 多药耐药基因(MDR)

(10)PET/CT在判断可手术切除肺癌患者预后、淋巴结分期中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18)F-FDG最大摄取值在判断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预后中作用
    第一部分中文摘要
    第一部分英文摘要
    第一章: 术前SUV_(max)判断NSCLC患者预后的单及多因素分析
        1.1 前言
        1.2 随访与实验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1.6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术前SUV_(max)在NSCLC各个TNM分期内的预后分析
        2.1 前言
        2.2 随访与实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2.6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NSC LC原发灶SUV与临床、分子生物学因素相关性研究
    第二部分中文摘要
    第二部分英文摘要
    NSC LC原发灶SUV与临床、分子生物学因素相关性研究
        1.1 前言
        1.2 资料与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1.6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18)F-FDG PET/CT显像在非小细胞肺癌术前淋巴结分期中价值
    第三部分中文摘要
    第三部分英文摘要
    ~(18)F-FDG PET/CT显像在非小细胞肺癌术前淋巴结分期中价值
        1.1 前言
        1.2 临床资料与实验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1.6 参考文献
英文论文一
英文论文二
综述一: ~(18)F-FDG PET/CT成像原理及在非小细胞肺癌诊治中的应用
    1.1 前言
    1.2 ~(18)F-FDG PET/CT成像原理
    1.3 ~(18)F-FDG PET/CT在非小细胞肺癌诊治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手术切除NSCLC的预后因素
    2.1 前言
    2.2 临床病理因素
    2.3 治疗相关因素
    2.4 分子生物学预后因素
    2.5 ~(18)F-FDG PET在可手术切除NSCLC判断预后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综述三: 肺癌围术期综合治疗
    3.1 前言
    3.2 术前辅助治疗
        3.2.1 术前放疗
        3.2.2 术前化疗
        3.2.3 术前放化疗
    3.3 术后辅助治疗
        3.3.1 术后放疗
        3.3.2 术后化疗
        3.3.3 术后放化疗
    3.4 其它围术期辅助治疗
        3.4.1 免疫治疗
        3.4.2 分子靶向治疗
        3.4.3 中医治疗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舌癌术前化疗PCNA、bcl-2、Bax基因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奥科呋喃抗骨肉瘤作用及机制的实验研究[D]. 屈倩倩.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2]血清蛋白质标记物M/Z 6455.5Da的筛选及对肾母细胞瘤生物学行为影响的研究[D]. 赵伟. 郑州大学, 2016(01)
  • [3]芪蓝颗粒对人舌鳞癌细胞增殖的抑制及促进凋亡作用的实验研究[D]. 陈婉璐. 福建医科大学, 2014(02)
  • [4]熊果酸联合紫杉醇对胃癌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及可能存在的机制探讨[D]. 张凯. 南京医科大学, 2014(03)
  • [5]束骨姜黄醇对舌癌Tca8113细胞系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研究[D]. 马赛. 河北医科大学, 2011(10)
  • [6]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Bcl-2和Bax基因表达与细胞凋亡及其临床意义[J]. 陈宝丽,王燕云,王茜,李桂荣. 河北医药, 2009(07)
  • [7]超分割放射治疗宫颈癌与其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关系的研究[D]. 董令仪. 广西医科大学, 2008(10)
  • [8]奥沙利铂术前化疗对胃癌细胞凋亡与增殖作用的研究[D]. 牛子长. 第四军医大学, 2008(04)
  • [9]分子预后指标在乳腺癌治疗中的作用[J]. 吴鑫琦. 现代实用医学, 2007(11)
  • [10]PET/CT在判断可手术切除肺癌患者预后、淋巴结分期中作用[D]. 张振江. 山东大学, 2007(06)

标签:;  ;  ;  ;  ;  

PCNA、bcl-2、Bax基因在舌癌术前化疗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