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筑的特点与发展

北京建筑的特点与发展

一、北京建筑的特点和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秦璐[1](2021)在《基于气候适应性的既有工业建筑改造策略研究 ——以内蒙古地区为例》文中认为时代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工业时期的既有工业建筑废弃闲置。近年来,既有工业建筑改造虽已增多,但是大部分建筑仍采用传统的功能置换改造方式,缺乏与绿色理念相结合的改造意识,导致改造后的建筑存在室内舒适度差、能源消耗大等问题。同时,我国大力推进绿色建筑建设,针对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再利用出台了相应的标准与政策。因此,既有工业建筑绿色改造相关研究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目前,既有工业建筑绿色改造相关研究,主要注重围护结构的性能提升和技术设备的应用,而对建筑空间组织与形体优化的探讨较为匮乏。结合当下设计结合气候的发展趋势,因此,本文从气候适应性角度入手,针对既有工业建筑的形体空间提出相应的绿色改造策略。从而实现既有工业建筑空间环境的高舒适和低能耗双重目标。本文首先对内蒙古地区的气候特点、既有工业建筑概况、建筑特点和改造现状进行分析,得出了该地区既有工业建筑改造的现存问题。然后,分析了气候适应性理论的调节原理、影响因素以及建筑实践,确立了以空间形态为核心的气候适应性研究角度,以及场地布局、建筑空间和建筑界面三个划分层级。结合前文既有工业建筑的原有特点,挖掘气候因素与既有工业建筑改造之间的关联性,得出了以微气候调节为主的场地布局优化、以能量管理为主的建筑空间调整和以气候调控为主的建筑界面更新三个关联层级。接下来,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阅读,详细解读了我国不同气候区中既有工业建筑绿色改造案例在三个方面的改造做法,通过案例对比总结分析,提取可借鉴之处。最后,针对内蒙古地区的气候特点,得出既有工业建筑气候适应性改造的因地制宜、整体协调和技术适宜三大改造原则,并依据该原则提出了场地布局防风、建筑空间适寒以及建筑界面缓冲的气候适应性改造策略。同时,对内蒙古地区乌海市的昕源化工厂,提出相应地气候适应性改造策略建议。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使既有工业建筑绿色改造能够回归到建筑设计的本体层面,通过建筑空间自身的改造,来实现对自然气候的利用和调节,充分挖掘建筑自身的节能潜力,减少后期的主动式技术的补充,在营造舒适室内环境的同时,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本文研究对于既有工业建筑绿色改造具有理论贡献与实践应用价值。

魏旭强[2](2021)在《公众参与视角下的内蒙古旧美术馆更新意向调查研究》文中认为内蒙古旧美术馆于1997建成,是当时自治区唯一的专业性美术馆。随着时间推移和新美术馆的建成,承载了一代人历史记忆的旧美术馆逐渐变得闲置下来,面临着是该拆还是该留的尴尬处境。我国目前大量性存量建筑的适应性更新已经成为当下各地建筑师面临和探讨主要问题。然而,在建筑设计策划阶段,存量建筑的发展方向如何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使用者需求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重视和解决。本文试图引入社会学领域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呼和浩特旧美术馆旧建筑案例进行使用人群调研访谈分析研究,形成理论模型,并以此为依据反映社会居民对于内蒙古旧美术馆建筑的改扩建策划意向。文章首先对旧美术馆相关的50人进行深度访谈,整理分析并总结各访谈案例中使用者对当前美术馆的更新意向,得到1186个标签619个概念和194个初始范畴,通过进一步的提炼与归纳,围绕旧建筑评价(、宏观定位、使用意向和建筑改造意向等4个主导方向形成共61个附属范畴客观反映了使用者对于内蒙古旧美术馆评价与改造的意向,在此基础上构建出公众参与视角下内蒙古旧美术馆更新意向模型。本研究分析了公众参与视角下旧建筑改造的的总体意向,并将内蒙古旧美术馆更新意向分为五类,包括旧美术馆评价、宏观定位、功能意向、展览意向、建筑改造意向五个维度。内蒙古旧美术馆不仅是本地域90年代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代表,也承载了一代人的历史记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应当保留并改扩建;内蒙古旧美术馆应该补充新美术馆的缺陷,继续为普通民众提供民间美术类作品的展示场所,并为社区提供相应的艺术文化服务,其主要功能意向依然是展示功能尽量做到展示类型多元化,展示形式多样化;内蒙古旧美术馆建筑尽量设计入口缓冲,增加停车和室外活动场地,在建筑空间方面尽量增加空间的舒适度和灵活度,增加休闲空间,尽量在材料、灯光、色彩等方面,既要尊重历史建筑,又要营造现代气息和地域特色,形成新的地域建筑景观。综上所述,公众参与视角下的内蒙古旧美术馆更新意向调查表明扎根理论在旧建筑更新过程中,在设计策划阶段通过扎根理论基于公众认知的意向调查是可行的,既激活了旧建筑场所功能空间的活力,又满足了使用者的需求,对未来旧建筑改扩建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杨静[3](2021)在《面向众创空间的旧工业建筑适应性改造策略研究 ——以包头糖厂设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城市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城市的迅速扩张,大量旧工业建筑被拆除,大拆大建带来严重的工业文明的破坏、城市文化的断层和资源的浪费,工业建筑的转型迫在眉睫。而此时,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战略时代背景下,众创空间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起来,需要在城市中寻找更多的空间载体。2016年国务院部署了加大扶持并鼓励将闲置厂房、仓库等建筑改造为众创空间和双创基地的发展战略。该政策为旧工业建筑改造为众创空间提供了契机。旧工业建筑改造和众创空间在哪些方面契合,面向众创空间转型的旧工业建筑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这些都是本文待研究的问题。本研究旨在探索旧工业建筑改造与众创空间的适应性,为旧工业建筑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也为众创空间的设计提供借鉴也为旧工业建筑改造为众创空间提供切实可行的设计策略导则。本研究在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对众创空间的空间特征、结合模式、功能组成进行了解析,对旧工业建筑的空间类型、空间结构、改造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从区位资源、空间尺度、结构类型三个方面分析旧工业建筑改造众创空间的可行性。综合多种因素,选取4个典型旧工业建筑改造的众创空间案例,进行SD法的问卷调查研究。通过对案例调研的数据进行分组分析,研究在不同改造方式下,人们对空间使用的心理感受评价的差异。再运用因子进行数据的分析、筛选,抽取,提取最能影响使用心理感受的三个影响因子,将提取的三个因子命名为外部空间环境因子、内部空间因子和室内物理环境因子,最终从这三个层面提出适应性改造策略。本章最后包头糖厂为改造项目,结合包头糖厂现存的问题和周边人群的使用需求,运用外部空间环境、内部空间和室内物理空间三个方面策略对包头糖厂进行适应性改造。

王璐瑶[4](2021)在《基于使用后评估的口腔专科医院医疗空间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二十年来,医院建筑的建设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以期改善我国长期以来医疗匮乏的状况,但是大量医院的建设依然未缓解医院人满为患的现状,继而国家推出分级诊疗制度,逐步实现从全科到专业化的医疗过程。口腔专科医院开始迅速发展,其医疗水平医疗环境也慢慢受到社会关注。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关于口腔医院的建设标准,口腔医院的建设都以综合医院的设计方法进行设计,忽视了口腔医疗空间与综合医院的差别以及使用者实际需求和心理感受,使得口腔医院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在此背景下,运用使用后评估的评价方法,对口腔医院医疗空间进行研究,以期改善口腔医院现状。本论文以我国口腔专科医院医疗空间为研究对象,同时引入使用后评估(POE)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进行资料研究、国内口腔医院实例调研与国内外相关案例分析,归纳口腔医院医疗空间调研情况,构建满意度评价表与层次分析模型。以使用者感受和使用效率角度出发,展开对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以及呼市口腔医院的综合评价。首先对口腔医院使用者进行满意度评价,通过数理计算,获得评价结果,并对结果进行检验与多维度对比。其次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因子权重比值,明确设计侧重点。最后以使用者的行为心理需求开展问卷调研,了解使用者对医疗空间使用时的真实需求,将满意度评价结果、层级分析结果与问卷结果统计分析,整合归纳得出口腔医院医疗空间在建筑功能布局、交通流线组织、建筑安全与空间环境舒适性几个方面的设计要点与核心问题,以此为依据提出相应合理的口腔医院医疗空间设计策略,并将理论化的设计策略进行实践转化,对呼和浩特市口腔医院医疗空间进行优化设计。本论文以上研究是对口腔专科医院医疗空间设计研究理论的补充,也是对使用后评估在医疗建筑领域的扩展。以期通过研究改善口腔医院医疗环境,提高医院综合效率,并为后期口腔医院的设计提供基础资料与设计建议,推动口腔医院医疗空间的发展更加专业化。

曹勇[5](2021)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文中研究表明伴随我国高校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美育、双创教育、跨学科教育逐步成为重要内容。它使设计教育从专业领域进入通识领域,面向高校非专业学生的通识设计教育快速发展,但对它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因此,以其发展历史与现状为依据,以概念剖析与设计研究为方法,对其概念内涵、课程内容建构、课题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并形成以下结论:设计通识是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以通识美育为育人目的的设计教育形态。它揭示了设计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探索活动在职业教育与人文通识之间的往复运动。回归美育育人不仅是其应用功能,也揭示了设计创造力培养的主体内在根源和设计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本源。在育人与学科双重视野下,设计通识课程内容可分为设计语言、设计返身、设计自由3个层次,其知识形态特征应该是学科内的破界与贯通、学科外的跨界与交叉,其核心能力是设计形式生成的思维能力。通过“知觉-媒介-抽象”、“意义-符号-叙事”、“技术-结构-系统”、“观念-重构-生成”4种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训练,建立全人发展与身体、文化、技术与观念的广泛联系,它既是设计育人的特点,也是设计学科自身拓展的动力。通识设计的课题设计方法对应于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内容层次,表现为微观的基于具体内容的设计方法、中观基于应用情境的设计方法,但宏观层面上讲通识课题设计的本质不仅是“关于设计教育的研究”,更是一种“设计的研究”。课题作为人文性的教学设计“形式”,在抽象层面也具有媒介、意义、结构、观念4方面特征,由此打开课题设计更为丰富的可能。

李聚真[6](2021)在《基于触媒理论的邯郸广府古城活化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当今古城保护和更新热潮的不断兴起,历史城镇开发模式越来越多样化和形式化,然而开发手段的粗劣性和开发过程的片面性,导致保护工作的开展面临着物质空间和精神环境等方面单调、片面、混乱和呆板等困境,使这些古城或古镇逐渐沦为旅游开发的“牺牲品”。如何有效合理地解决这些在古城保护与更新过程中的问题,使古城重现往日活力,是本论文的立意所在。邯郸广府古城是全国第三批历史文化名镇,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和精神内涵。近年来在开发过程中,古城呈现出物质空间风貌受损严重、浓厚的人情味与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渐渐淡化、功能业态难以满足发展需求等问题。本文以邯郸广府古城为研究对象,对历史城镇活化和触媒理论研究进行综述,并构建两者间的相关联系。从广府古城保护的大环境入手,立足于广府古城整治规划项目实践,通过对古城建筑现状、空间格局、特色文化、功能结构、主体认知五个方面进行基础分析,结合相关典型案例探讨广府古城利用触媒活化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古城活化原则,即建筑塑造针对性原则、空间布局系统性原则、地域文脉延续性原则、功能结构适应性原则、主体活动公众性原则。接下来在活化原则指导下,以触媒理论运行机制为依据,对触媒介入过程中的相关要点进行合理定位,并总结出触媒元素介入反应的改善实体品质、优化空间布局、表达文化内涵、调整功能结构、强化主体活动五种具体策略,以求为广府古城活化的进一步触媒设计实践提供依据。最后在原则与策略指导下,对邯郸广府古城活力更新进行设计实践。本文明确了触媒理论在历史城镇保护和活化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特点;论证了触媒理论对邯郸广府古城活化的适用性;提出了邯郸广府古城活化设计中的触媒应用策略;并最终得出了邯郸广府古城利用触媒活化的五个方面,具体包括建筑品质、空间形态、历史文脉、功能结构、感知途径,这些方面的活化设计能够使广府古城在保护更新过程中实现城市层面的整体复兴。本研究可为广府古城及其他相同类型的历史城镇更新活化提供有益参考。

穆超[7](2021)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传统村落保护与技术研究 ——以吉家营为例》文中提出现今我国越来越重视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传统村落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都是我国最为珍贵的瑰宝。但因为社会的飞速发展,城镇化的迅速扩张,人们对新型建筑生活的向往,导致传统村落每天仍会以近百个的速度消失。但现阶段,因为传统村落建筑的结构与性能相对现代建筑舒适性与居住性都差距较大,人们更倾向于追求现代建筑的构造与居住性。因此,村落传统的传承性受到了极大的阻碍,大量传统建筑被重新翻盖,少量则被遗弃,形成传统村落损毁和空废化。传统村落传承与发展的核心在于“人”,由此保护传统村落需要秉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在本质上满足群众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方可真正的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了使传统村落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本文在可持续发展观的理念下,对我国传统村落的生态系统、经济体系、民俗文化与村落风貌四个方面入手,提出了切合实际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全方面的让传统村落焕发出新的活力。传统村落的保护形式与方法包罗万象,不同传统村落的人文风情、文化历史、生产方式、地区环境、建筑形态等也有很大的区别,由此结合不同传统村落需要使用不同的发展策略和保护方法,全面执行“一村一策”的保护理念。近些年北京颁发了诸多建设乡村的政策文件,在《强化保护传统村落指导建议》中明确表示需要有效维系并保护传统村落的真实性、完整性、延续性,持续改良群众的人居环境,确保传统村落的循环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以北京吉家营传统村落为例,本这“一村一策”的理念,对吉家营村进行可持续发展规划设计,对传统民居进行民宿低碳改造设计,对道路系统进行满足人居环境的整体布局改造,从技术层面将村落环卫系统中的垃圾分类系统与垃圾处理系统提出了相关改造建议,对水环境系统中的排水系统和污水治理系统进行了可持续循环利用,在不破坏古建筑传统风貌的前提下,对传统民居进行外维护结构设计改造,秉持着低碳理念思想,充分降低热能源的交换率,可采用外墙内保温设计来满足村民日常生活需求。从整体布局到建筑细节全方面对吉家营传统村落的居住性、舒适性、现代性、可持续发展性进行提升。并希望此次研究可以对我国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实质性的建议,让我国的传统村落可以不再消失,永久传承村落的民风民俗、历史文明、建筑风貌、特色文化等核心价值。

王雪[8](2021)在《基于共享理念的高校综合体育馆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共享经济的大力发展,“共享”成为建筑学科的主流发展方向,从《全民健身条例》的实施到《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的推进,都蕴含共享对体育建筑的发展提出新的需求。但现今城市公共体育场馆远不能满足大众对体育运动的使用需求,提出将高校体育资源对外共享作为体育资源有力的补充,为社会大众带来更加便捷的服务。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馆对外共享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场馆使用人群较为固定,后期开放时易造成多人群流线有交叉、停车空间不足等问题;第二,部分高校体育场馆存在长期闲置的情况,未能将使用时间进行系统化的利用;第三,多数高校体育馆的功能平面简单,运动设施不足,不能满足大众的使用需求。因此,从共享理念出发探析高校综合体育馆的设计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本文以共享理念为出发点,以高校综合体育馆为研究对象,剖析当前高校综合体育馆的共享现状及开放特点,架构本文共享理论的形式、特征及内容,总结出基于人群共享、时间共享、空间共享三个维度探讨高校综合体育馆共享发展的必要性。其次通过对我国高校综合体育馆的共享现状进行调研分析,总结其使用状况、共享特征及所存在问题。并进行网络问卷归纳人群、时间、空间层面下的高校综合体育馆共享使用现状及需求分析,为下文高校综合体育馆共享设计策略提供相关依据。再者总结共享理念下的高校综合体育馆的人群使用需求、时间使用特点和空间使用特征,从人群交织、时间交替、空间交融三方面探讨共享理念下高校综合体育馆的设计策略。最后基于笔者参与的三个高校综合体育馆项目,从中选取项目中的共享设计亮点进行详细解析,以期为我国的高校综合体育馆共享建设提供参考。

路淑洁[9](2021)在《西安仪表厂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安作为西北地区的重要城市,在“一五”计划、“三线”建设、改革开放等关键时期,大力发展工业,并遗留下来大批工业建筑遗产。但现在,时过境迁,新兴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政策的改变,城市需求和格局逐渐变化,这些工业建筑遗产也因工厂的衰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对工业建筑遗产的不恰当利用是对城市资源的浪费,相比大拆大建,对其进行保护利用才是未来这些工业建筑遗产的出路。目前国内外对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利用已经有了诸多研究和实践,但是西安在这方面体现出很强的滞后性,并且近年来给城市发展造成的阻力愈发严重。西安仪表厂曾是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工程的续建项目之一,由东德援建,是国家第一个大型仪表厂,是仪表行业发展的活化石,为国内仪表行业做出过巨大贡献,并且是西安唯一的包豪斯风格工业建筑遗产群,生产大楼曾是西安市西郊的标志性建筑物,不论是生产工艺还是建造技术都处于当时国家领先地位。2016年,西安市公布第一批优秀近现代建筑遗产共15处;2017年,西安市公示第二批优秀近现代建筑遗产共15处,并增加了5个预保护建筑;2017年后,经城市、县人民政府确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包括优秀近现代建筑遗产,都被统称为“历史建筑”。2019年,西安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公示《西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文件,共有136处历史建筑和历史地段;2021年,西安市人民政府公布30处历史建筑。西安仪表厂是2016年首批优秀近现代建筑遗产的其中之一,但是直到今天,针对西安仪表厂的研究寥寥无几,对其保护利用工作也迟迟无法推动下去,西安仪表厂是目前西安大部分工业建筑遗产的缩影,因此本文聚焦于具有代表性的西安仪表厂的工业建筑遗产,对其进行保护利用策略研究。本文笔者以西安仪表厂的工业建筑遗产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其保护利用作为研究内容。通过对国内外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相关研究及文献进行综述,了解该领域的研究动向,总结梳理西安工业发展历程、分布格局、建筑类型、特点、保护利用相关政策办法、保护利用实例等,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比西安市与国内外的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利用有何不同,提出西安市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的现实困境与问题。通过深入的实地调研西安仪表厂,挖掘西安仪表厂的历史信息,完整还原了西安仪表厂如何建设、设计、发展等的原貌,并对其区位特点、布局演变进行研究分析,明确其不同时期的风貌变化。对西安仪表厂内的工业建筑遗产从建造历史、建筑特点、内部空间设计、立面设计进行总结归纳及分析,对厂区内部环境与周边区域环境梳理,分析保护利用工作的困境,提出核心待解决的问题。通过理论研究确定工业建筑遗产的价值构成和重要影响因素,提出西安仪表厂具备的多种价值特色,并从可利用资源、经济、环境和建筑自身的可利用性四个方面,明确西安仪表厂工业建筑遗产的可利用性。从整体厂区、单体建筑、构筑物和非物质四个方面探索适用于西安仪表厂的保护利用模式。将西安仪表厂根植于城市区域中,从与城市的关系、厂区整体风貌和单体建筑这三大类别,分别深入提出保护利用策略。对于西安仪表厂工业建筑遗产的研究,可以充实完善西安仪表厂和仪表类工业建筑遗产的历史信息,为西安市工业建筑遗产后续研究提供缺失且宝贵的历史资料,对于完善大庆路地区的城区特色和历史文脉提供借鉴和帮助,为西安市后续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开展和西安仪表厂保护利用的实施提供借鉴和参考。

刘扬[10](2021)在《安康地区清真寺建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安康市位于秦岭以南,在陕西省最南部,从位置角度来看,安康是属于回族在陕西的聚集区域。更是伊斯兰教水陆传播途径的必经之地。安康回族在发展过程中由于长期处于汉语区环境之中,深受内地儒家思想文化浸润,多元文化的碰撞之下,使得安康清真寺的建筑特征逐渐演化出个性鲜明的地域特色。在如今城市化快速推进致使传统建筑不断凋零,同时在关于安康清真寺建筑研究较为薄弱的情况下,总结安康地区清真寺的建筑特征对于今后当地清真寺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如今回族和汉族文化高度融合,本文在研究过程中秉持历史和宗教原则,结合相关文献查阅相关资料,通过实地调研等方法,对安康地区的清真寺建筑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并通过比较分析进一步探究安康地区清真寺的地域性。本文首先概述安康地区回族的源流与发展,进一步探索出安康地区清真寺的发展历程,对安康地区清真寺的特点进行深入了解,总结安康地区清真寺形成的背景和演变模式。在本文研究过程中,对安康市清真寺的布局体系以及建筑单体特点进行综合性分析,包括对礼拜殿、邦克楼、寺门等等基本特点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对清真寺建筑单体特点和空间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进而,结合宏观层面清真寺与街区空间的联系、中观层面清真寺的建筑特征以及微观层面清真寺的装饰艺术三个角度展开对安康地区清真寺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最后,基于建筑特征的视角与关中地区和汉中地区两座具有代表性的清真寺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提炼安康地区清真寺的地域性。

二、北京建筑的特点和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建筑的特点和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气候适应性的既有工业建筑改造策略研究 ——以内蒙古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既有建筑改造的现存问题
        1.1.3 设计结合气候的发展趋势
        1.1.4 绿色建筑普及的迫切需求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综述小结
    1.4 主要概念界定
        1.4.1 气候适应性
        1.4.2 既有工业建筑
        1.4.3 绿色改造
        1.4.4 内蒙古地区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基础研究——内蒙古既有工业建筑改造分析
    2.1 内蒙古气候特点
    2.2 内蒙古既有工业建筑概况
        2.2.1 内蒙古既有工业建筑发展历程
        2.2.2 内蒙古既有工业建筑分布情况
    2.3 内蒙古既有工业建筑特点
        2.3.1 场地布局特点
        2.3.2 建筑空间特点
        2.3.3 建筑界面特点
    2.4 内蒙古既有工业建筑改造现状
        2.4.1 内蒙古既有工业建筑改造方式
        2.4.2 内蒙古既有工业建筑改造案例分析
        2.4.3 内蒙古既有工业建筑改造现存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研究——基于气候适应性理论的既有工业建筑改造分析
    3.1 气候适应性理论
        3.1.1 气候适应性调节原理
        3.1.2 气候适应性影响因素
        3.1.3 气候适应性建筑实践
    3.2 基于气候适应性的既有工业建筑改造分析
        3.2.1 以微气候改善为主的场地布局优化
        3.2.2 以能量管理为主的建筑空间调整
        3.2.3 以气候调控为主的建筑界面更新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践研究——既有工业建筑绿色改造案例分析
    4.1 调研对象的选择
    4.2 既有工业建筑绿色改造案例分析
        4.2.1 天津天友建筑设计中心
        4.2.2 苏州建筑设计研究院
        4.2.3 上海申都大厦
        4.2.4 深圳南海意库
    4.3 既有工业建筑绿色改造案例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策略研究——内蒙古既有工业建筑气候适应性改造策略
    5.1 基于气候适应性的既有工业建筑改造原则
        5.1.1 因地制宜原则
        5.1.2 整体协调原则
        5.1.3 技术适宜原则
    5.2 场地布局防风
        5.2.1 紧凑防寒建筑布局
        5.2.2 生态改善室外环境
    5.3 建筑空间适寒
        5.3.1 集约控温建筑体型
        5.3.2 过渡缓冲空间组织
        5.3.3 气候调试腔体空间
    5.4 建筑界面缓冲
        5.4.1 保温耐寒复合界面
        5.4.2 双层调控复合界面
        5.4.3 绿化隔热叠加界面
    5.5 实践——乌海市昕源化工厂
        5.5.1 项目概况
        5.5.2 改造策略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图录
附录B 表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2)公众参与视角下的内蒙古旧美术馆更新意向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旧建筑有机更新的相关研究
        1.3.2 使用者参与的建筑策划研究
        1.3.3 研究现状总结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对象
    1.6 研究范围
    1.7 论文框架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和案例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城市旧建筑
        2.1.2 微更新
        2.1.3 公众参与
        2.1.4 使用者为中心
    2.2 扎根理论概述
        2.2.1 扎根理论的起源
        2.2.2 扎根理论发展及特点
        2.2.3 扎根理论研究程序
        2.2.4 扎根理论的应用
    2.3 旧建筑更新案例分析
        2.3.1 国外相关旧建筑更新案例研究
        2.3.2 国内相关旧建筑更新案例研究
    2.4 小结
第三章 内蒙古旧美术馆概述
    3.1 内蒙古旧美术馆简介
        3.1.1 内蒙古旧美术馆建设背景
        3.1.2 内蒙古旧美术馆区位分析
    3.2 内蒙古旧美术馆历史沿革
    3.3 内蒙古旧美术馆建筑本体调查
        3.3.1 调查概述
        3.3.2 建筑空间尺度
        3.3.3 建筑功能组成
        3.3.4 交通流线分析
        3.3.5 建筑立面造型及材料
        3.3.6 建筑周边环境
    3.4 小结
第四章 内蒙古旧美术馆更新意向调查
    4.1 扎根理论的可行性分析
        4.1.1 使用者需求的改扩建研究
        4.1.2 扎根理论的可行性
    4.2 调研数据收集
        4.2.1 样本选择
        4.2.2 半结构式访谈
        4.2.3 访谈提纲
        4.2.4 设备应用
        4.2.5 数据整理
        4.2.6 人群态度
    4.3 调研数据分析
        4.3.1 开放式编码
        4.3.2 主轴式编码
        4.3.3 选择式编码
    4.4 理论建构
        4.4.1 旧建筑评价
        4.4.2 宏观定位
        4.4.3 使用需求
        4.4.4 建筑改造意向
    4.5 理论饱和度检验
    4.6 小结
第五章 内蒙古旧美术馆调查结果分析
    5.1 旧美术馆评价分析
        5.1.1 优点
        5.1.2 缺点
    5.2 宏观定位分析
        5.2.1 层次定位
        5.2.2 特色定位
    5.3 建筑功能意向分析
        5.3.1 主要功能需求——展示功能
        5.3.2 次要功能需求——社区服务功能
        5.3.3 附属功能需求——商业休闲功能
    5.4 美术展示意向分析
        5.4.1 展示方式
        5.4.2 展示类型
        5.4.3 展示内容
    5.5 建筑改造意向分析
        5.5.1 建筑空间
        5.5.2 建筑造型
        5.5.3 建筑环境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6.1 研究创新
    6.2 主要研究结论及建议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图录
附录B 表录
附录C 访谈问卷(样卷)
附录D 文本整理(样本)
附录E 扎根理论开放式编码汇总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面向众创空间的旧工业建筑适应性改造策略研究 ——以包头糖厂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旧工业建筑适应性改造的兴起
        1.1.3 众创模式的迅速发展
        1.1.4 旧工业建筑改造为众创空间的良好前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概念解析及范围界定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4.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4.3 研究现状评述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旧工业建筑改造为众创空间的基础研究
    2.1 旧工业建筑改造理论与研究
        2.1.1 旧工业建筑改造的相关理论
        2.1.2 旧工业建筑建筑分类及特征
        2.1.3 旧工业建筑改造模式分析
    2.2 众创空间相关理论与研究
        2.2.1 众创空间特征
        2.2.2 众创空间结合模式
        2.2.3 众创空间功能组成
    2.3 旧工业建筑与众创空间的适应性分析
        2.3.1 区位资源相近
        2.3.2 空间尺度匹配
        2.3.3 建筑结构可适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旧工业建筑改造为众创空间的案例调研与分析
    3.1 调研方法和案例的选择
        3.1.1 调研方法的选择
        3.1.2 调研案例的选择
    3.2 SD法案例调查的内容
        3.2.1 北京朗园ideapod众创空间
        3.2.2 北京77 文创园梦想加众创空间
        3.2.3 北京东四共享际优客工场
        3.2.4 上海威海路wework联合办公
    3.3 使用人群分析和SD法问卷调查设计
        3.3.1 使用人群类型和行为特征
        3.3.2 使用人群的心理需求
        3.3.3 SD法案例调查表的设计
    3.4 SD法案例调查数据分析
        3.4.1 调研案例数据分析
        3.4.2 不同分组的数据分析
    3.5 调研数据因子分析
        3.5.1 因子分析
        3.5.2 因子轴轴取
    3.6 适应性改造要素的提取及相关问题总结
        3.6.1 外部空间环境适应性要素
        3.6.2 内部空间适应性改造要素
        3.6.3 室内物理环境适应性改造要素
    3.7 本章总结
第四章 面向众创空间的旧工业建筑适应性改造策略
    4.1 面向众创空间的旧工业建筑适应性改造原则
        4.1.1 建筑原真性原则
        4.1.2 建筑新旧共生原则
        4.1.3 开放共享原则
        4.1.4 空间弹性可变的原则
        4.1.5 可持续发展原则
    4.2 外部空间环境适应性改造设计策略
        4.2.1 交通空间的共享
        4.2.2 外部形态的优化
        4.2.3 工业景观的重塑
    4.3 建筑内部空间适应性设计策略
        4.3.1 空间重构方式
        4.3.2 空间组织形式
        4.3.3 功能性空间设计
        4.3.4 弹性可变空间的设计
    4.4 室内物理环境适应性设计策略
        4.4.1 采光通风
        4.4.2 色彩材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众创空间的包头糖厂适应性改造实践
    5.1 项目概况与解析
        5.1.1 项目概况
        5.1.2 区位交通
        5.1.3 周边人群需求调研
    5.2 项目定位
        5.2.1 园区整体规划
        5.2.2 单体建筑现状及问题
    5.3 适应性改造设计
        5.3.1 外部空间环境适应性改造设计
        5.3.2 内部空间适应性改造设计
        5.3.3 室内物理环境适应性改造设计
    5.4 本章总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图片索引
附录B 表格索引
附录C 公众需求的众创空间设计问卷调查
附录D 面向众创空间改造的旧工业建筑.使用满意度评价
附录E 包头市糖厂改造意向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个人简介
毕业设计图纸

(4)基于使用后评估的口腔专科医院医疗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口腔医疗需求的增长
        1.1.2 口腔医院医疗空间有待改进
    1.2 研究内容
        1.2.1 研究的对象及范围
        1.2.2 研究的内容
        1.2.3 概念界定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口腔医院研究现状
        1.4.2 使用后评估研究综述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框架
第二章 口腔医院现状调研与分析
    2.1 口腔医院调研分析
        2.1.1 调研目的
        2.1.2 调研对象
    2.2 实地案例调研
        2.2.1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使用现状分析
        2.2.2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使用现状分析
        2.2.3 呼和浩特市口腔医院使用现状分析
        2.2.4 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使用现状分析
    2.3 相关案例分析
        2.3.1 武汉大学口腔医院
        2.3.2 波尔图的某牙科诊所
        2.3.3 Swiss Concept牙科诊所
    2.4 口腔专科医院调研情况总结
        2.4.1 功能布局
        2.4.2 交通流线组织
        2.4.3 建筑环境安全
        2.4.4 空间环境需求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口腔专科医院的使用后评估
    3.1 建筑使用后评估(POE)理论概述相关理论概述
        3.1.1 使用后评估概述
        3.1.2 使用后评估的基本程序
        3.1.3 使用后评估框架建立的原则
        3.1.4 使用后评估的评价方法
        3.1.5 评估方法的设计
    3.2 构建口腔医院医疗空间满意度评价表
        3.2.1 后评估评价框架的建立
        3.2.2 评价因素的测量方法
    3.3 口腔医院医疗空间满意度评价
        3.3.1 调查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3.3.2 整体样本数据均值分析
        3.3.3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样本平均值分析
        3.3.4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样本均值分析
        3.3.5 呼和浩特市口腔医院样本均值分析
        3.3.6 满意度评价总结
    3.4 层次分析法权重分析
        3.4.1 准则层与子准则层重要度排序
        3.4.2 准则层与子准则层权重分析
    3.5 口腔医院医疗空间主观倾向评价
        3.5.1 问卷设计及采集
        3.5.2 调查结果数据分析
    3.6 口腔医院医疗空间设计要点及问题总结
        3.6.1 功能空间设计要点及问题
        3.6.2 交通流线设计要点及问题
        3.6.3 医院环境安全问题设计要点及问题
        3.6.4 空间环境舒适性设计要点及问题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口腔医院医疗空间设计策略
    4.1 口腔医院医疗空间设计原则
        4.1.1 集约有序原则
        4.1.2 高效安全原则
        4.1.3 舒适共享以人为本的原则
    4.2 功能空间设计策略
        4.2.1 平面布局有序化
        4.2.2 增加门诊大厅导向性
        4.2.3 候诊空间多样化
        4.2.4 医疗单元集约化
    4.3 交通组织设计策略
        4.3.1 交通系统高效性
        4.3.2 增加寻路标识明确性
    4.4 建筑环境安全设计策略
        4.4.1 防感染安全性设计
        4.4.2 增加无障碍设计完善度
    4.5 空间环境舒适性设计策略
        4.5.1 驻留空间人性化
        4.5.2 辅助功能便利性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呼和浩特市口腔医院优化设计
    5.1 呼和浩特市口腔医院项概述
        5.1.1 项目概况
        5.1.2 区位分析及场地环境
    5.2 呼和浩特市口腔医院现状及优化方法
        5.2.1 功能空间现状及优化方法
        5.2.2 交通流线现状及优化方法
        5.2.3 建筑环境安全现状及优化方法
        5.2.4 空间环境现状及优化方法
    5.3 呼和浩特市口腔医院优化设计
        5.3.1 建筑功能和空间优化设计
        5.3.2 交通流线优化设计
        5.3.3 建筑环境安全优化设计
        5.3.4 空间环境舒适性优化设计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图录
附录 B 表录
附录 C 口腔医院医疗空间满意度评价问卷
附录 D 口腔医院患者主观倾向问卷
附录 E 图纸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个人简介

(5)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从设计为人到设计育人——通识设计课程研究
    一、背景:设计育人
        (一)在人人设计的时代:数字时代的技术、设计与人
        (二)学科之显隐:包豪斯百周年纪念中缺席的设计通识
        (三)设计亦育人:当代高校美育发展视野下的通识设计教育
    二、概念:何谓设计通识
        (一)“高校”:高等教育层面
        (二)“通识”:面向通识教育和“通识”中西比较差异
        (三)设计——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的课程
        (四)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
        (五)通识与“专业通识”
    三、综述:研究史与问题
        (一)文献综述:从知识、理论、思维到课程实践
        (二)总体特征与突出问题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目的:从“概念”到“形式”
        (二)内容框架:“为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三)方法:从解决问题到基于“概念设计”的研究
    五、研究意义与目标
        (一)意义:育人与学科的不可分性
        (二)目标:学术材料、理论建构、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为什么:历史语境与当代使命
    第一节 设计成为通识——学科发展中的历史渊源
        一、设计通识与 19 世纪欧美大学艺术学科初创—诺顿美术课程中的设计教育
        二、设计通识与 20 世纪初期专业设计教育变革—早期包豪斯教育中的通识渊源及美国新包豪斯的通识设计思想
        三、设计通识作为战后设计研究的目的与结果—欧洲“设计思维”研究与“设计”成为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
        四、设计通识成为当代设计学科拓展动力——当代斯坦福设计思维引发的设计学科变革
        五、我国传统设计教育史“专业”与“通识”关系——传统造物中工匠职业教育与文人艺术的交互
    第二节 设计作为美育——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形式
        一、我国传统美育思想与设计美育的表现形式
        二、近现代我国高校“美育”理解变迁与设计美育特点
        三、当代我国高校“美育”发展历史机遇与困局并存
        四、设计教育成为当代高校美育载体的优点
        五、“设计美育”的当代中外美学理论基础
第二章 有什么:发展现状与比较思考
    第一节 贯通或是悬置?——中小学设计课程标准比较
        一、设计引领艺术、技术:英国国家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二、设计作为视觉艺术素养:美国国家艺术标准
        三、我国中小学设计教育的“标准悬置”与“裂隙修复”
    第二节 从基础到前瞻——高校通识设计课程比较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演化与课程制度形成
        二、美国大学通识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三、美国通识设计课程的主要类型与学科内容-功能特征
        四、高校通识设计课程:从“专业科普”迈向“育人联结与学科前瞻”
第三章 是什么:研究核心——概念、内容、课题方法
    第一节 课程概念思考
        一、概念回溯:“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内外两种视野
        二、内涵思考:比较视野下的课程内涵特征解析
    第二节 课程内容辨析
        一、学科内外:今天“设计”概念何为?
        二、育人对接:从核心素养视野到设计通识的核心素养
        三、设计实践/实验:“通过设计实践进行的教育”
    第三节 课题设计价值
        一、通识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特殊性
        二、过去教训:教学自身缺乏“设计”
        三、课题设计:使教学与课程成为一种“艺术”的核心
第四章 教什么:课程内容建构理论
    第一节 课程学视野:课程内容建构的学理基础
        一、当代课程理论中的课程内容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建构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通识与美育视野: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三层次理论
        一、通识与美育的目标指向与层次性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三层次理论
    第三节 学科视野:课程内容的知识与能力形态
        一、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知识形态:学科“破界”与“跨界”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核心能力: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第四节 设计通识的核心能力——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培养
        一、从设计形式4 属性看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基本类型
        二、基于知觉-媒介-抽象的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三、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四、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五、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第五章 怎么教: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第一节 课题的本质与设计方法研究——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一、课题的本质及其设计方法: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二、设计通识典型课题分析
        三、通识设计课题设计方法:差异与应对策略
    第二节 微观: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4 种类型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基于“知觉-媒介-抽象”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二、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三、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四、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
    第三节 中观:通识设计内容3 层次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设计语言”的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二、“设计返身”的课题设计研究
        三、“设计自由”的课题设计——在设计中自由
    第四节 课题设计方法总结与作为教学设计形式的展望
        一、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总结
        二、宏观、抽象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展望
结论 “造物亦育人”——面向未来的高校通识设计课程
    一、异化与回应:设计作为一种通识性人文实践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再思考 ——设计学科核心素养与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三、课题设计作为育人体验设计和课程推广关键
附录一:本文专业案例分析与通识课题设计目录
附录二 西南交通大学通识课《设计美育Ⅰ:从艺术到设计》课程教学(2020-2021 秋季学期)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基于触媒理论的邯郸广府古城活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时期历史城镇活化背景
        1.1.2 邯郸广府古城当下发展困境
        1.1.3 基于触媒理论的城市发展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对象及范围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范围
    1.5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5.1 国外研究现状
        1.5.2 国内研究现状
        1.5.3 小结
    1.6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2 历史城镇活化及触媒理论综述
    2.1 历史城镇活化研究综述
        2.1.1 相关概念界定
        2.1.2 历史城镇活化要素分析
        2.1.3 历史城镇活化相关理论综述
        2.1.4 新思路下历史城镇活化的理论诉求
    2.2 触媒理论研究综述
        2.2.1 触媒理论的相关概念
        2.2.2 触媒理论的起源
        2.2.3 触媒理论运作机制和主要特征
    2.3 触媒理论与历史城镇活化的相关联系
        2.3.1 活化要素须多样全面——“触媒”元素灵活多元
        2.3.2 活化进程需循序渐进——“触媒”系统层次分明
        2.3.3 活化应兼具保护更新——“触媒”整体联系紧密
    2.4 典型历史城镇活化案例的触媒分析
        2.4.1 案例选取依据
        2.4.2 保护更新系统构建的汀州古城活化
        2.4.3 多元功能空间混合的平遥古城活化
        2.4.4 由表及里自下而上的西塘古镇活化
    2.5 本章小结
3 邯郸广府古城现状调研分析
    3.1 广府古城概述
        3.1.1 地理区位
        3.1.2 历史沿革
        3.1.3 总体规划
    3.2 广府古城活化基础分析
        3.2.1 建筑现状分析
        3.2.2 空间格局分析
        3.2.3 特色文化分析
        3.2.4 功能结构分析
        3.2.5 主体认知分析
    3.3 广府古城利用触媒活化的必要性
        3.3.1 新旧建筑混合——建筑品质影响复兴
        3.3.2 城市架构明晰——空间环境整体可塑
        3.3.3 历史底蕴雄厚——地域文脉得天独厚
        3.3.4 功能分布失衡——亟需打造完备体系
        3.3.5 群体认同不足——协调主体共同激发
    3.4 本章小结
4 邯郸广府古城活化中的触媒应用
    4.1 古城活化的基本原则
        4.1.1 建筑塑造针对性
        4.1.2 空间布局系统性
        4.1.3 地域文化延续性
        4.1.4 功能结构适应性
        4.1.5 主体活动公众性
    4.2 古城活化的触媒介入过程
        4.2.1 明晰触媒目标
        4.2.2 选取触媒角度
        4.2.3 确定触媒载体
        4.2.4 重构连锁反应
        4.2.5 引导触媒效应
    4.3 古城活化的触媒介入反应
        4.3.1 建筑元素——改善实体质量
        4.3.2 空间元素——优化空间布局
        4.3.3 文化元素——表达文化内涵
        4.3.4 功能元素——调整功能结构
        4.3.5 主体元素——强化主体活动
    4.4 本章小结
5 触媒引导下的邯郸广府古城活化设计
    5.1 以提升建筑品质为导向的触媒设计
        5.1.1 保护重要历史建筑
        5.1.2 改造特色节点建筑
        5.1.3 复原记忆认同建筑
    5.2 以整合空间形态为导向的触媒设计
        5.2.1 “点”型空间触媒点缀
        5.2.2 “线”型空间触媒串联
        5.2.3 “面”型空间触媒统领
    5.3 以传承历史文脉为导向的触媒设计
        5.3.1 强化建筑文化特征
        5.3.2 塑造小品雕塑文化符号
        5.3.3 建立非物质文化展示馆
    5.4 以优化功能结构为导向的触媒设计
        5.4.1 调整用地功能布局
        5.4.2 整治主街业态
        5.4.3 更新建筑单体功能
    5.5 以开发感知途径为导向的触媒设计
        5.5.1 居民自发参与营建
        5.5.2 游客感知体验路径设计
        5.5.3 举办重大城市事件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主体认知调查问卷
附录 B 邯郸广府古城保护范围规划图
附录 C 邯郸广府古城用地规划图
附录 D 图片索引
附录 E 图表索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可持续发展理念下传统村落保护与技术研究 ——以吉家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第二章 传统村落相关理论研究
    2.1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
        2.1.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2.1.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2.1.3 国内论文期刊研究状况
    2.2 京郊传统村落的现状与问题
        2.2.1 京郊传统村落发展现状
        2.2.2 京郊传统村落发展问题
        2.2.3 京郊传统村落案例分析
        2.2.4 吉家营村发展趋势
    2.3 可持续发展理论下的传统村落保护研究
        2.3.1 村落生态可持续发展
        2.3.2 村落文化可持续发展
        2.3.3 村落经济可持续发展
    2.4 总结
第三章 吉家营长城城堡
    3.1 吉家营村落概况
        3.1.1 村落历史背景
        3.1.2 村落地理位置
        3.1.3 村落长城城堡
        3.1.4 吉家营村落山水关系
        3.1.5 村落社会状况
    3.2 吉家营长城及其他历史遗存
        3.2.1 村落城堡结构演变
        3.2.2 城门与牌坊现状
        3.2.3 城墙现状
        3.2.4 其他文保遗址现状
    3.3 吉家营传统聚落肌理
        3.3.1 村落格局特点与现状
        3.3.2 村落街巷肌理特征
        3.3.3 建筑院落结构特点
        3.3.4 村落建筑现状
        3.3.5 村落建筑特点
    3.4 村落保护内容与规范
        3.4.1 吉家营村落保护内容
        3.4.2 吉家营村落保护策略
    3.5 村落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
        3.5.1 村落保护内容与保护区划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乡村振兴与可持续性发展规划
    4.1 吉家营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
        4.1.1 村落经济发展形式
        4.1.2 旅游业对乡村振兴作用
        4.1.3 村落旅游业发展规划
    4.2 村落发展策略
    4.3 公共服务系统规划
    4.4 商业服务系统规划
    4.5 生态景观区域
    4.6 文物保护区域
第五章 建筑可持续保护与更新
    5.1 村落传统建筑做法
    5.2 传统建筑风貌
        5.2.1 传统风貌破坏状况
        5.2.2 建筑风貌改造
    5.3 传统村落建筑外保温技术策略
        5.3.1 传统村落保温层改造意义
        5.3.2 保温层设计的低碳影响
        5.3.3 我国传统村落建筑外保温层现状
    5.4 吉家营外墙保温层技术策略
        5.4.1 吉家营村落民居保温层现状
        5.4.2 保温层技术分类
        5.4.3 外墙保温技术措施
        5.4.4 吉家营村屋面保温设计
        5.4.5 吉家营村门窗保温设计
    5.5 村落更新建筑技术策略
        5.5.1 民宿改造设计理念
        5.5.2 民宿改造设计
        5.5.3 民宿低碳改造设计
第六章 吉家营村环境景观可持续设计
    6.1 水环境改造背景研究
        6.1.1 水环境处理对于传统村落的意义
        6.1.2 水环境改造政府支持
        6.1.3 我国目前水环境改造方法
        6.1.4 吉家营水环境系统现状
    6.2 吉家营水环境改造设计
        6.2.1 雨水花园文化广场设计
        6.2.2 雨水排水系统
        6.2.3 污水排水系统
    6.3 环卫系统改造规划
        6.3.1 吉家营环卫设施基础现状
        6.3.2 吉家营垃圾处理改造设计
        6.3.3 科普与宣传垃圾分类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共享理念的高校综合体育馆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新时代我国高校体育建筑高速发展
        1.1.2 公共体育运动场所的短缺
        1.1.3 经济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推行
    1.2 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2 基于共享理念的高校综合体育馆相关解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共享理念
        2.1.2 高校综合体育馆
    2.2 高校综合体育馆的共享需求解析
        2.2.1 高校综合体育馆的现状
        2.2.2 高校综合体育馆的共享需求
    2.3 本文共享理论架构
        2.3.1 共享形式与特征
        2.3.2 基于人群、时间、空间的共享架构
    2.4 本章小结
3.高校综合体育馆共享现状调研
    3.1 高校综合体育馆共享现状概况
        3.1.1 调研对象选择
        3.1.2 文献及调研范围
    3.2 高校综合体育馆共享现状调研
        3.2.1 西安交通大学大学生文体教育中心
        3.2.2 空军工程大学室内综合训练馆
        3.2.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雁塔校区文体馆
        3.2.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草堂校区体育训练馆
    3.3 高校综合体育馆共享问卷分析
        3.3.1 问卷发放与回收
        3.3.2 调查问卷总结
    3.4 高校综合体育馆共享问题总结
    3.5 本章小结
4.基于共享理念的高校综合体育馆设计策略
    4.1 共享理念下的人群交织
        4.1.1 使用人群的行为特征与使用需求
        4.1.2 面向独立人群使用
        4.1.3 面向交织人群使用
    4.2 共享理念下的时间交替
        4.2.1 使用时间的特征分析
        4.2.2 使用时间的错时性
        4.2.3 使用时间的共时性
    4.3 共享理念下的空间交融
        4.3.2 空间兼容使用
        4.3.3 空间转换使用
        4.3.4 内外环境交融利用
    4.4 本章小结
5.基于共享理念的高校综合体育馆设计实践
    5.1 高校综合体育馆共享设计原则
        5.1.1 总体布局便利原则
        5.1.2 多元人群互动原则
        5.1.3 时间共享使用原则
        5.1.4 功能复合合理原则
    5.2 多元下的共享-兰州理工大学彭家坪校区体育中心方案设计
        5.2.1 项目概况
        5.2.2 多功能流线组织
        5.2.3 多元空间的共享
    5.3 协调下的共享-陕西师范大学体育训练中心方案设计
        5.3.1 项目概况
        5.3.2 复合功能的整合
        5.3.3 平赛转换设计
    5.4 集约下的共享-武警工程大学体育馆方案设计
        5.4.1 项目概况
        5.4.2 集约空间的尺寸推演
        5.4.3 观演功能的转换
    5.5 本章小结
6.总结
    6.1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所做的工作
图表目录
附录 高校综合体育馆共享使用问卷调查
致谢

(9)西安仪表厂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界定
        1.3.1 研究内容
        1.3.2 相关概念及界定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西安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综述
    2.1 西安工业建筑遗产概况
        2.1.1 西安工业发展历程
        2.1.2 工业建筑遗产分布格局
        2.1.3 工业建筑遗产类型及特点
    2.2 西安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利用
        2.2.1 西安市工业建筑遗产相关政策及法规
        2.2.2 西安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利用实例
    2.3 西安市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利用问题与困境
    2.4 本章小结
3 西安仪表厂概述
    3.1 历史沿革
        3.1.1 筹建与选址
        3.1.2 设计与建设
        3.1.3 厂区发展历程研究
        3.1.4 仪表工业学校
    3.2 西安仪表厂区位特点
        3.2.1 占据重要的地理位置
        3.2.2 以工业生产为主的交通运输组织
        3.2.3 居住与工厂临近
    3.3 西安仪表厂布局演变
        3.3.1 建厂初期布局
        3.3.2 改扩建时期布局
        3.3.3 闲置时期布局
    3.4 本章小结
4 西安仪表厂工业建筑遗产分析
    4.1 生产大楼
        4.1.1 建筑概况
        4.1.2 内部空间设计
        4.1.3 建筑立面形象
    4.2 金工车间
        4.2.1 建筑概况
        4.2.2 内部空间设计
        4.2.3 建筑立面形象
    4.3 机修车间
        4.3.1 建筑概况
        4.3.2 内部空间设计
    4.4 其他建筑及环境分析
        4.4.1 其他建筑
        4.4.2 厂区环境
        4.4.3 厂区周边环境
    4.5 本章小结
5 西安仪表厂价值特色与现状问题分析
    5.1 西安仪表厂价值特色
        5.1.1 价值构成及认定标准
        5.1.2 价值特色分析
    5.2 现状问题分析
        5.2.1 建筑现状问题
        5.2.2 环境现状问题
    5.3 可利用性分析
        5.3.1 可利用资源
        5.3.2 经济方面
        5.3.3 环境方面
        5.3.4 建筑自身的可利用性
    5.4 保护利用面临的困境
    5.5 本章小结
6 西安仪表厂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策略研究
    6.1 西安仪表厂保护利用模式研究
        6.1.1 整体厂区的保护利用模式
        6.1.2 单体建筑的保护利用模式
        6.1.3 构筑物的保护利用模式
        6.1.4 非物质的保护利用模式
    6.2 西安仪表厂在城市中的保护利用策略
        6.2.1 创造公共空间
        6.2.2 优化交通环境
    6.3 西安仪表厂整体风貌的保护
        6.3.1 保留工业文化
        6.3.2 利用历史符号
        6.3.3 场所的重塑
    6.4 西安仪表厂单体建筑保护利用策略
        6.4.1 外立面保护利用
        6.4.2 内部空间设计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西安仪表厂调查过程记录
    西安仪表厂调研访谈过程及获取资料记录
图录
表录
致谢

(10)安康地区清真寺建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范围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范围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1.6 研究中的难点
2.安康地区清真寺概况
    2.1 安康地区回族的源流及文化特色
        2.1.1 安康地区回族的起源及发展
        2.1.2 安康地区回族的文化特色
    2.2 安康地区清真寺的形成与发展
        2.2.1 安康地区清真寺建筑形成的背景
        2.2.2 安康地区清真寺建筑的历史沿革
    2.3 安康地区清真寺的分布与选址布局
        2.3.1 分布
        2.3.2 选址特征
        2.3.4 总体布局特征
    2.4 安康地区清真寺空间构成要素
        2.4.1 寺门
        2.4.2 邦克楼
        2.4.3 礼拜殿
        2.4.4 厢房
    2.5 本章小结
3.安康地区清真寺实例分析
    3.1 安康地区清真寺的建筑分类
    3.2 旬阳县蜀河清真寺
        3.2.1 蜀河清真寺基本概况
        3.2.2 蜀河清真寺空间特征
        3.2.3 蜀河清真寺单体建筑特点
        3.2.4 蜀河清真寺建筑装饰艺术
        3.2.5 蜀河清真寺建筑特征总结
    3.3 蓖子巷城内清真古寺
        3.3.1 篦子巷城内清真古寺基本概况
        3.3.2 篦子巷城内清真古寺空间特征
        3.3.3 篦子巷城内清真古寺单体建筑特点
        3.3.4 篦子巷城内清真古寺装饰艺术
        3.3.5 篦子巷城内清真古寺特征总结
    3.4 南正街静宁南寺
        3.4.1 静宁南寺基本概况
        3.4.2 静宁南寺空间特征
        3.4.3 静宁南寺单体建筑特点
        3.4.4 静宁南寺装饰艺术
        3.4.5 静宁南寺特征总结
    3.5 本章小结
4.基于建筑特征的典型清真寺对比分析
    4.1 案例选取与概况
        4.1.1 案例选取的思路与原则
        4.1.2 西安小皮院清真寺建筑概况
        4.1.3 汉中鹿龄寺建筑概况
    4.2 安康篦子巷城内清真古寺与西安小皮院清真寺对比分析
        4.2.1 选址与空间分布的对比
        4.2.2 建筑单体特征的对比
    4.3 安康南正街静宁南寺与汉中西乡县鹿龄寺对比分析
        4.3.1 选址与空间分布的对比
        4.3.2 建筑单体特征的对比
    4.4 本章小结
5.安康地区清真寺建筑的地域性提炼
    5.1 安康地区清真寺与街区空间的适应融合
        5.1.1 街区路网的叠合—增强清真寺与民坊间的空间联系
        5.1.2 竖向界面的适应融合—增强清真寺与民坊间立面的整体性
        5.1.3 商业空间的相融性—清真寺附属空间功能的延伸
    5.2 安康地区清真寺建筑的地域特征
        5.2.1 清真寺建筑形式的共融性
        5.2.2 清真寺建筑院落布局的地域性
        5.2.3 清真寺单体建筑的相似性
    5.3 安康地区清真寺装饰特征
        5.3.1 清真寺建筑装饰色彩
        5.3.2 清真寺建筑装饰纹样
        5.3.3 清真寺建筑装饰材料
        5.3.4 清真寺建筑装饰工艺
    5.4 本章小结
6.结论
    主要结论
        6.1 安康地区清真寺建筑形制提炼
        6.2 安康地区清真寺建筑的地域性提炼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致谢

四、北京建筑的特点和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气候适应性的既有工业建筑改造策略研究 ——以内蒙古地区为例[D]. 秦璐.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2]公众参与视角下的内蒙古旧美术馆更新意向调查研究[D]. 魏旭强.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3]面向众创空间的旧工业建筑适应性改造策略研究 ——以包头糖厂设计为例[D]. 杨静.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
  • [4]基于使用后评估的口腔专科医院医疗空间设计研究[D]. 王璐瑶.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5]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D]. 曹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6]基于触媒理论的邯郸广府古城活化设计研究[D]. 李聚真.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7]可持续发展理念下传统村落保护与技术研究 ——以吉家营为例[D]. 穆超.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8]基于共享理念的高校综合体育馆设计研究[D]. 王雪.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9]西安仪表厂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策略研究[D]. 路淑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10]安康地区清真寺建筑研究[D]. 刘扬.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北京建筑的特点与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