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介入治疗随访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石兆峰[1](2021)在《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中医临床治疗作为以辨证论治为主体的个体化模式,其临床疗效虽然已经过长期验证,但是缺乏科学和客观的证据。当前以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为主导的群体化研究方法已应用于中医疗效评价之中,虽然规范了临床证据产出,但是带来了辨证论治特色缺失问题,难以满足个体化实践与分析的需求,与客观评价中医真实疗效水平尚有差距。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符合辨证论治特色的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成为亟需解决的研究问题。研究目的:通过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针对患者个体差异在时间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研究框架、探讨实施步骤,并结合具体疾病进行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系统研发以及临床验证,以期建立完整的方法研究和实践体系,实现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客观动态评价和长期预测指导,助力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研究方法: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分析当前群体化评价方法应用于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的局限性,凝练论文科学问题;基于本团队工作基础,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并明确其内涵和主体;从研究问题的结构化构建角度,参考PICO模型分析中医个体化诊疗和评价的思辨过程,转化形成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研究框架,探讨评价方法的实施步骤,以契合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完善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主体。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进行示范构建:1)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系统评价联合专家头脑风暴、聚类和因子分析,形成个体化结局指标汇总清单;2)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形成中医固定干预方法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汇总清单;3)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梳理形成个体化比较方法汇总清单;4)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多学科纵向数据模型,梳理形成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汇总清单。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形成的汇总清单,将固定干预措施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清单和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搭建形成个性化选用模块;选用个体化疗效比较方法中的“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搭建形成逻辑分析模块;选用纵向数据模型中的“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搭建形成外部调用分析模块。以三层架构为指导,分别采用Eclipse+JDK+SDK+ADT作为Android移动客户端系统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MySQL+Java Web+Tomcat作为系统后台服务器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设计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以信息化模式优化长时程评价方法。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采用回顾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注册登记研究设计,纳入100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基于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对患者进行动态随访观察,选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量化评价自身治疗前后中医个体化疗效;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从个体层面解析疗效差异、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素;时间序列分析模型从患者层面预测长期个体化疗效趋势,结合疗效影响因素给予个体化指导。研究结果: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辨证论治诊疗的时空特征是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本论文科学问题是探索解决因个体差异在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明确随时间推移的每个访视点,中医都需要通过评价重新定义患者整体状态,其过程实践就是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是中医个体化诊疗数据的完整采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多时点动态分析和量化评价、中医个体化疗效的长期预测和指导;方法的主体初步选用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参考PICO模型并转化构成要素为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形成了中医个体化长时程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1)针对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纳入130篇随机对照试验,形成125项结局指标清单和7类指标准则层,指标合并优化后获得24项结局指标,使指标清单在全面合理的基础上突出层次重点。2)针对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纳入166篇随机对照试验,包括69种固定干预模式中成药,网状meta分析对7项评价指标中疗效排名前10的共44类不同组合中成药进行汇总分析,展示了同一种中成药在不同指标中的疗效排序。3)针对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纳入74篇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汇总梳理得出5种比较模式: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个体疗效和公认疗效评价标准的比较、个体疗效和群体疗效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线性趋势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权重体系的比较。4)针对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纳入115篇文献和34种纵向数据模型,模型集中学科主要为数学,热点研究领域为医学。模型主要分为五大类:线性模型、混合效应模型、联合模型、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时间序列模型,梳理并呈现了模型与方法内涵的对应特征。上述示范构建为长时程评价方法中结局指标的个性化制定、个体化治疗优化选用、疗效量化比较方式设定、疗效个体化动态分析提供了支持和完善。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由客户端和后台管理两个区域和界面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的三层架构搭建。客户端区域由研究者登录、项目经理登录和系统管理员三大模块组成,后台管理区域由研究中心管理、试验管理、疾病管理、受试者管理、系统权限管理、统计分析功能六大模块组成。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搭建的信息化模块,Android系统客户端和后台服务器完成了个体化数据采集、录入和动态分析,初步实现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优化。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临床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循证目标成就评量分数呈上升趋势,不同时间点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最后时点评分均显着高于基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患者自身治疗前后对比中医个体化疗效显着。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的截距、斜率和二次斜率的均值、方差和相关系数显示回顾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且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既往不同个体对疗效的反馈不同,存在应答和提升迅速的个体;前瞻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而初始水平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治疗初期存在疗效反馈不同个体。模型协变量分析结果提示,回顾性研究中疗效初始水平和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是既往病史、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证候;前瞻性研究中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脉象,评量后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年龄、证候虚实类型和脉象(P<0.05)。以前瞻性研究中一名患者为例,时间序列分析预测结果显示其中医个体化长期疗效较好,个体化指导提示患者需要关注随年龄增长可能带来的合并慢性疾病负担,结合证候和脉象偏虚需要注重补气活血。上述结果共同验证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临床可行性。结论:本论文紧扣辨证论治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的时空特征,探索建立了以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难题为导向、长时程评价方法构建为驱动、系统研发和临床应用相结合的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和实践体系,初步实现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动态评价、长期预测和个性化指导,能够助力中医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辅助和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
栗佳男[2](2021)在《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在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中的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 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在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稳定型冠心病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比研究研究目的: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在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稳定型冠心病(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SCAD)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尚缺乏。这项研究的目的是比较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在接受PCI治疗的SCAD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的研究,本研究连续纳入9379例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接受PCI治疗的SCAD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DAPT),将患者分为替格瑞洛组(n=1081)和氯吡格雷组(n=8298)。分析替格瑞洛或氯吡格雷两组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s)和心肌梗死溶栓(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出血事件。研究结果: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后,MACCEs的发生率替格瑞洛组显着低于氯吡格雷组[3.6%vs5.7%,风险比(hazard ratio,HR)0.62,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41-0.93,P=0.019]。与氯吡格雷组相比,替格瑞洛的全因死亡和心源性死亡发生率较低(1.5%vs 3.0%,HR0.50,95%CI 0.27-0.90,P=0.020;0.9%vs2.0%,HR 0.47,95%CI0.22-0.81,P=0.047)。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应用替格瑞洛、支架数量、糖尿病、吸烟和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CC/AHA)B2 或 C 型病变是 MACCEs 的独立风险预测因素。TIMI总体出血事件两组之间无显着差异(4.0%vs 3.2%,HR 1.24,95%CI 0.79-1.93,P=0.356)。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组TIMI大出血和TIMI小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无显着差异。净不良临床事件的发生率替格瑞洛组低于氯吡格雷组(4.1%vs 6.0%,HR 0.67,95%CI 0.46-0.98,P=0.039)。研究结论:在接受PCI治疗的SCAD患者中,与氯吡格雷组相比,替格瑞洛组MACCEs的发生率较低,总体出血风险没有增加。第二部分 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在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比研究研究目的: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on-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NSTE-ACS)的东亚患者中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结果尚不充分。这项研究的目的是比较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在接受PCI治疗的NSTE-ACS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的研究,本研究连续纳入14011例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接受PCI治疗的NSTE-ACS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DAPT),将患者分为替格瑞洛组(n=2619)和氯吡格雷组(n=11392)。分析替格瑞洛或氯吡格雷两组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s)和心肌梗死溶栓(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出血事件。研究结果: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后,MACCEs的发生率替格瑞洛组显着低于氯吡格雷组[4.5%vs6.1%,风险比(hazard ratio,HR)0.65,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43-0.90,P=0.010]。与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的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较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应用替格瑞洛、桡动脉穿刺、心肌梗死、年龄>75岁和左心室射血分数<50%是MACCEs的独立风险预测因素。TIMI总体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替格瑞洛组显着高于氯吡格雷组(6.3%vs 4.3%,HR 1.90,95%CI 1.22-2.80,P=0.001)。替格瑞洛的TIMI小出血事件的发生率高于氯吡格雷(4.3%vs2.7%,HR 1.74,95%CI 1.13-2.88,P=0.002)。TIMI 大出血事件和净不良临床事件的发生率两组间无显着差异。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应用替格瑞洛、肌酐清除率<60ml/min/1.73m2、体重<60kg、桡动脉穿刺和应用质子泵抑制剂是TIMI出血事件的独立风险预测因素。研究结论:在接受PCI治疗的NSTE-ACS患者中,与氯吡格雷组相比,替格瑞洛组MACCEs的发生率较低,总体出血风险增加。第三部分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在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比研究研究目的: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的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elevation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的东亚患者中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结果尚不充分。这项研究的目的是比较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在接受PPCI治疗的STEMI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的研究,本研究连续纳入2535例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接受PPCI治疗的STEMI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ualantiplatelettherapy,DAPT),将患者分为替格瑞洛组(n=980)和氯吡格雷组(n=1555)。分析替格瑞洛或氯吡格雷两组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s)和心肌梗死溶栓(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出血事件。研究结果:经过多因素调整分析后,MACCEs的发生率替格瑞洛组显着低于氯吡格雷组[4.8%vs7.1%,风险比(hazard ratio,HR)0.60,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39-0.90,P=0.015]。替格瑞洛组MI的发生率低于氯吡格雷组(1.2%vs 2.5%,HR0.53,95%CI 0.21-0.80,P=0.01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应用替格瑞洛、三支病变、既往PCI、糖尿病和应用他汀是MACCEs的独立风险预测因素。TIMI总体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两组间无显着差异(6.6%vs5.0%,HR 1.27,95%CI0.83-1.97,P=0.076)。TIMI小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替格瑞洛组高于氯吡格雷组(4.8%vs 3.1%,HR 2.15,95%CI 1.69-2.73,P=0.025)。TIMI大出血事件和净不良临床事件的发生率两组间无显着差异。研究结论:对于接受PPCI治疗的STEMI患者,替格瑞洛组MACCEs的发生率低于氯吡格雷,总体出血风险没有增加。
贾斯达[3](2021)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复杂病变血运重建治疗策略与远期预后风险评估》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on-ST-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NSTE-ACS)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严重程度对治疗决策选择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作用。既往研究发现在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 NSTE-ACS 人群中,高危冠脉解剖(High-Risk Coronary Anatomy,HRCA)可预测30天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和1年内死亡事件,但其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尚不清楚。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HRCA对NSTE-ACS患者PCI术后远期预后的影响。研究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大样本、前瞻性、长期随访、观察性队列研究的二次分析,共入组2013年在阜外医院接受PCI治疗的10724例患者。本研究纳入分析的人群是NSTE-ACS患者,根据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是否符合HRCA定义,患者被分为高危冠脉解剖(HRCA)组和低危冠脉解剖(Low-Risk Coronary Anatomy,LRCA)组。HRCA是指左主干病变狭窄>50%,前降支近端病变狭窄>70%或包括前降支的双支或三支病变。研究采用多因素Cox 比例风险模型计算风险比(Hazard Ratio,HR)和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以评估HRCA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研究主要终点为2年内MACCE事件(包括死亡、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支架内血栓和卒中)及5年内死亡/心肌梗死/非计划血运重建/卒中的发生率和校正混杂因素后的HR。研究结果本研究纳入4984例NSTE-ACS患者,其中3752例(75.3%)患者符合HRCA定义标准,其余1232(24.7%)例患者归为LRCA组。HRCA患者与LRCA患者相比基线情况较差,包括年龄更高、合并症更多,且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病变更重。HRCA组患者非计划血运重建(2 年:9.7%vs.5.1%,p<0.001;5 年:15.4%vs.10.3%,p<0.001)较高,2年内MACCE(13.1%vs.8.8%,p<0.001)及5年内死亡/心肌梗死/血运重建/卒中(23.0%vs.18.4%,p=0.001)的发生率也更高。Kaplan-Meier生存分析得出类似的结果。Cox多因素回归校正混杂因素后,HRCA与非计划血运重建(2年:HR=1.636,95%CI:1.225-2.186;5年:HR=1.460,95%CI:1.186-1.798)、2 年内MACCE(HR=1.275,95%CI:1.019-1.596,p=0.034)及5年内死亡/心肌梗死/血运重建/卒中(HR=1.183,95%CI:1.010-1.385)的风险升高独立相关。研究结论中国冠心病患者大规模队列研究显示,HRCA是NSTE-ACS患者PCI术后远期非计划血运重建和主要终点事件的独立风险因素。研究背景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on-S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NSTE-ACS)合并冠状动脉多支病变(Multivessel Coronary Artery Disease,MV-CAD)的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已成为常规治疗方式之一。对于此类患者首次PCI术通常主张两种治疗策略:仅干预罪犯血管或同期千预多支血管。然而,在NSTE-ACS合并MV-CAD人群中两种策略的远期预后差异尚不明确。仅干预罪犯血管血运重建不完全,可能需要再次入院行择期PCI术,增加患者负担;另一方面同期干预多支血管手术相关并发症风险高,影响介入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旨在评估在NSTE-ACS合并MV-CAD患者中,首次PCI术时罪犯血管单支PCI(Single-vessel PCI,SV-PCI)和多支血管 PCI(Multi-vessel PCI,MV-PCI)的远期疗效。研究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大样本、长期随访、观察性队列研究的二次分析,共入组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PCI治疗的10724例患者。本研究纳入分析的人群是NSTE-ACS患者,根据患者初次PCI的治疗策略,患者被分为SV-PCI组和MV-PCI组。主要排除标准包括冠状动脉无显着病变、单支血管病变、PCI治疗策略缺失及PCI术不成功。SV-PCI定义为本次入院后的初次PCI仅治疗导致本次NSTE-ACS的罪犯血管;MV-PCI定义为本次入院后的初次PCI除治疗罪犯血管外,还至少处理一支其他病变冠状动脉。本研究的主要终点是2年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包括死亡、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或卒中。次要终点除包括MACCE事件的各个组分外,还包括支架内血栓和出血。研究采用多因素Cox 比例风险模型计算风险比(Hazard Ratio,HR)和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以评估两组患者的远期预后。为进一步减少混杂因素的影响,本研究还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和逆概率加权分析增加组间可比性。研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338例合并MV-CAD的NSTE-ACS患者,其中SV-PCI组2259例,MV-PCI组1079例。两组患者基线情况大致相似,但MV-PCI组患者中临床表现为NSTEMI者较多、BMI较高、既往PCI史较少、出院带药包括β受体阻滞剂和他汀类者较多(P均<0.05)。冠脉造影结果方面,MV-PCI组术前SYNTAX积分较高、术后SYNTAX积分较低,且冠脉解剖特征更加复杂,例如三支病变、慢性闭塞病变、分叉病变和开口病变比例更高(P均<0.05)。介入操作方面,MV-PCI组IVUS使用率更高、支架置入数量更多(P均<0.05)。所有患者均完成了 2年随访,期间两组患者的MACCE发生率与校正后的风险均无显着差异(SV-PCI:13.1%vs.MV-PCI:14.0%,P=0.735;校正后 HR=0.967,95%CI:0.792-1.180,SV-PCI 为参照)。两组患者主要终点和各个次要终点事件累积发生率亦无显着差异(Log-rank P值均>0.05)。倾向性评分匹配及逆概率加权分析得到相似的结果。亚组分析显示两种PCI策略的区别在不同临床亚组中对2年内MACCE风险的影响一致,未发现显着交互作用。研究结论在NSTE-ACS合并MV-CAD的患者中,首次PCI术同期处理多支病变血管并不优于只处理罪犯血管的单支PCI。未来需要大规模随机临床研究对本研究的发现进行证实。研究背景对于冠心病左主干或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目前指南推荐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优于PCI术。然而对于合并三支病变(three-vessel disease,TVD)的 NSTE-ACS 患者,CABG、PCI 和单纯药物治疗(medicaltherapy,MT)的远期预后差别尚无随机临床研究报道。这类患者的最佳治疗策略仍然存有争议,目前尚无真实世界、大样本、长期随访的临床研究证据。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NSTE-ACS合并TVD患者PCI、CABG和MT三种治疗方式的远期预后差别。研究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单中心、前瞻性、观察性大型队列研究的二次分析。研究的原始队列共连续入组2004年4月至2011年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住院治疗的TVD患者共8943例,本次分析只纳入了临床表现为NSTE-ACS的患者,即NSTEMI和不稳定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并将患者根据其接受的治疗方式分为PCI、CABG和MT三组。研究中位随访时间为7.5年。主要研究终点是全因死亡,次要研究终点是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包括全因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非致命性卒中及非计划血运重建。研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928例NSTE-ACS患者,其中1589例(40.5%)接受了 PCI治疗,1230例(31.3%)接受了 CABG治疗,1109例(27.9%)接受了 MT治疗。与PCI组患者相比,CABG和MT组患者男性比例更高,有更多危险因素和合并症,包括糖尿病、既往心肌梗死、外周血管疾病和慢性肾脏病。CABG患者SYNTAX评分和左主干病变比例更高,而MT患者LVEF和肌酐清除率较低。临床结局方面,与PCI组相比,CABG组远期心肌梗死、非计划血运重建、MACCE发生率更低,但卒中发生率较高(P均<0.05)。与MT组相比,除PCI组卒中发生率相似、非计划血运重建和心肌梗死发生率较高外,PCI和CABG组所有不良事件发生率均较低(P均<0.05)。Kaplan Meier生存分析结果与上述结果相符。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校正混杂因素后,与PCI相比,CABG显着降低了远期心原性死亡(HR=0.445,95%CI:0.226-0.876)、非计划血运重建(HR=0.330,95%CI:0.172-0.635)和 MACCE(HR=0.719,95%CI:0.532-0.972)的风险。与MT相比,PCI只显着降低了远期死亡风险,而CABG则显着降低了死亡、非计划血运重建和MACCE的风险(P均<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血运重建方式(CABG和PCI)与远期全因死亡和MACCE风险的相关性基本一致,未发现显着的交互作用。达到完全血运重建标准的PCI组患者远期MI发生率(12.0%vs.2.7%,P<0.001)较CABG组仍然较高,但校正混杂因素后所有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无显着差异(P均>0.05)。研究结论在NSTE-ACS合并TVD的人群中,经过校正混杂因素,CABG与PCI相比显着降低了远期心原性死亡、非计划血运重建和MACCE的风险。在三种治疗方式中,只接受单纯药物治疗远期MACCE风险最高。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4](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研究说明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刘庆玮[5](2020)在《解毒稳斑汤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术后的干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解毒稳斑汤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中医药用于改善冠心病预后提供思路。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患者共70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5人,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双联抗血小板、调脂等),试验组在前述方案的基础上加用解毒稳斑汤,均经过3个月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颈动脉彩超斑块数目、平均斑块面积、稳定斑块占比(通过斑块回声性质划分)、血液炎症因子IL-6及Hs-CRP的变化,比较疗效的差异。结果:在缓解症状方面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5.71%和97.14%,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均较前降低(P<0.05),且试验组比对照组更显着(P<0.05);粥样硬化斑块数目,两组治疗前后均无显着差异(P>0.05);平均斑块面积,治疗后有所减小,但两组均较前无明显差异(P>0.05);稳定斑块占比,治疗后均升高(P<0.05),且试验组比对照组更显着(P<0.05);IL-6和Hs-CRP,治疗后均下降(P<0.05),且试验组比对照组更显着(P<0.05)。综上,试验组在减轻冠心病症状、增进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常规西医治疗加上解毒稳斑汤能进一步缓解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术后患者的症状,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更加趋于稳定,有利于减少远期冠脉事件的发生,改善预后。
苏世来[6](2020)在《心率变异性在接受PCI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心血管急症,其发病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变化,这种不稳定性易引起部分易损的斑块发生破裂或侵蚀,进而在一些条件的诱导下突发破裂而导致凝血系统激活,最终导致冠脉血供中断。目前国际上临床指南指出,应该对ACS患者进行阻塞血管再通,而经皮冠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经过大量的临床验证,对ACS患者进行阻塞血管再通疗效显着,而且再通率较高。但是临床发现,有部分ACS患者即使实施PCI进行阻塞血管再通,患者术后短期内仍会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MACE),导致患者预后较差。因此需要寻找一种操作简便而且准确度较高的指标对高危的ACS患者进行预测与诊断,以降低ACS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后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概率。目前已有大量试验发现许多生物标记物可用于ACS患者PCI后MACE发生的预测,然而这些生物标记物在临床应用中大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还需进一步研究和验证。ACS患者的局部心肌坏死会引起心脏交感神经活性明显增强,最终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恶性心律失常。目前临床上常采用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指标来评估心脏自主神经的状况。所以,本研究将PCI术和HRV指标相结合,探讨ACS患者经PCI术后,HRV指标在短期预后预测中的作用与价值,为临床更好预测、诊断以及治疗高风险的ACS患者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6月至2019年2月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接受冠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及PCI术的ACS患者95例,PCI术后对患者随访3个月。根据CAG结果计算每个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Gensini积分,并根据患者住院期间及定期随访三个月内记录的临床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两组,(1)无事件组(62例):术后3个月内未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患者;(2)试验组(33例):术后3个月内发生过MACE的患者。采用动态心电图监测仪对两组患者PCI术后72 h内进行1次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通过比较试验组和无事件组全部正常窦性NN间期标准差(The 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NN intervals,SDNN)、全部正常窦性NN间期平均值标准差(The 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average NN intervals,SDANN)、相邻N-N间期之差大于50ms数占总数的百分比(The propotion derived by dividing NN50 by the total number of NN intervals,p NN50)、极低频功率(Very low frequency,VLF)、低频功率(Low frequency,LF)、高频功率(High Frequency,HF)等HRV指标中的主要参数。分析所有患者HRV指标与冠脉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同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HRV主要指标对ACS患者术后3个月随访期间MACE发生的预测意义。结果:⑴.试验组的SDNN、SDANN及LF明显高于无事件组(P<0.05),而试验组的p NN50和HF则明显低于无事件组(P<0.05),试验组和无事件组的VLF无显着性差异(P>0.05)。⑵.所有入组的ACS患者HRV主要参数SDNN、SDANN、p NN50、HF、VLF及LF均与冠脉Gensini积分没有相关性(P>0.05)。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DANN、LF均为接受PCI治疗的ACS患者随访3个月内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ACS患者HRV的主要指标SDNN、SDANN、PNN50、VLF、LF及HF与Gensini积分无相关性;2.ACS患者PCI术后HRV的主要参数SDANN及LF可作为术后短期预后预测的有效指标,能够反映术后短期预后结局。
韩文博[7](2020)在《基于“络风内动”病机理论的风邪实质探讨及冠心病风邪临床表征研究》文中指出背景: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我国冠心病死亡率仍呈上升趋势,冠心病防治依然面临严峻挑战。中医药在改善冠心病症状、预防冠心病并发症方面具有显着优势,近年来学者们逐渐认识到风邪的重要性,从风论治冠心病也具有确切疗效,然而有关风邪与冠心病的临床研究有限,探索风邪对冠心病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对冠心病中医药防治策略具有重要意义。目的:通过文献分析对现代文献中从风论治冠心病的证候分布及用药规律进行总结,为冠心病风邪致病的理论和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基于“络风内动”病机理论,以风速和炎症因子为切入点,探讨风邪可能的实质内涵及风邪对冠心病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探索冠心病风邪致病的临床表征,为冠心病高危人群识别和预警模型构建提供有力依据。方法:1.基于现代文献的从风论治冠心病证治规律研究。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及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中与从风论治冠心病相关的现代文献,对证候及用药规律进行分析。2.基于“络风内动”病机理论的外风与心血管事件回顾性研究。收集铜川地区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2017年7月-2018年7月发生心血管事件的住院冠心病病例,及同期气象资料和大气污染数据,着重分析风速与心血管事件相关性,探讨外风与风速、心血管事件的内在联系。3.基于“络风内动”病机理论的内风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例对照研究。纳入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冠脉综合征两组病例,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并分离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hs-CRP、IL-6、MMP-9、GDF-15的浓度进行对比,探讨内风与炎症因子、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内在联系。4.基于“络风内动”病机理论的冠心病风邪临床表征横断面研究。将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病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对比两组的中医证候计分及症状、舌象、脉象特点,总结出风邪致病的临床表征,并通过ROC曲线评估风邪临床表征的诊断效能;5.基于“络风内动”病机理论的冠心病风邪临床表征前瞻性队列研究。对纳入的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病例进行随访,分析风邪临床表征与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结果:1.基于现代文献的从风论治冠心病证治规律研究。共检索到文献1595篇,最终纳入20篇文献。从风论治冠心病最常见的中医证型为气虚血瘀证;风邪侵袭最常见的病位为心络;治疗冠心病常用风药为黄芪、川芎、羌活、威灵仙、芍药、葛根。2.基于“络风内动”病机理论的外风与心血管事件回顾性研究。纳入650例冠心病患者,男、女性各325例,总体平均年龄69.34岁。结局方面,650例患者累计发生心血管事件754次,相对于低风速(0.70-1.90 m/s),中等风速(2.00-2.60 m/s)条件下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显着增加,OR 3.29(95%CI 1.49-7.26);曲线拟合结果显示,当风速小于2.3 m/s时,随着风速增高,心血管事件风险显着增加,OR2.58(95%CI 1.13-5.89)。3.基于“络风内动”病机理论的内风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例对照研究。纳入170例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病例,应用倾向性评分1:1匹配后,最终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各57例进入统计分析。总人群平均年龄62.35岁,男性占比72.81%。结局方面,hs-CRP、IL-6、GDF-15浓度与急性冠脉综合征风险呈显着线性相关(P<0.05);曲线拟合结果显示,MMP-9>1200 ng/ml 时增加 ACS 风险,OR 1.004(95%CI 1.000-1.007)。4.基于“络风内动”病机理论的冠心病风邪临床表征横断面研究。纳入215例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病例,平均年龄62.68岁,男性153例,女性62例。对比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组的临床表征,结果显示,两组在头痛、弦脉、2个以上心绞痛部位数、2种以上心绞痛性质方面差异显着(P<0.05),可作为冠心病风邪致病的临床表征。ROC曲线结果显示,加入风邪临床表征的模型在识别急性冠脉综合征方面优于基础模型,两种模型ROC曲线下面积差异显着(P<0.05)。5.基于“络风内动”病机理论的冠心病风邪临床表征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15例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病例。随访结果显示,共发生心血管事件31例,失访13例,最终纳入分析202例。相对于无风邪临床表征组,各风邪临床表征组的心血管事件风险均有所增加,组间有一定差异(P=0.05),其中同时具有4种风邪临床表征的人群心血管事件风险显着增加(P<0.05)。结论:1.风邪与冠心病气虚血瘀证密切相关且最易侵袭心络,“益气活血、祛风通络”是从风论治冠心病的重要治法。2.异常风速作为外风的重要表现形式,可能是外风致病的核心要素之一,炎症因子则可能是内风致病的核心要素之一。3.异常风速、炎症因子与心血管事件密切相关,这种联系与“络风内动”病机理论具有内在一致性。4.“头痛”、“脉弦”、“2个以上心绞痛部位”、“2种以上心绞痛性质”是冠心病风邪致病的临床表征,这些临床表征显着增加了 6个月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
连宝涛[8](2020)在《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微循环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背景: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冠心病最为严重的一种类型。目前其已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尽管过去几十年ACS患者的预后得到了质的改善,但仍然有巨大的进一步改善的空间。因为与普通人群相比,ACS患者明显具有更高的心血管事件复发风险。随着以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支架植入术为基础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技术的不断发展,适应证的不断拓宽,复杂病变的介入成功率不断升高,目前PCI已成为ACS血运重建的主要手段。然而,PCI术后无复流、支架内再狭窄、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再发心绞痛等临床问题仍然不容忽视。目的:评估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ACS患者冠脉微循环的影响。同时评价其对围术期心肌梗死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MACE)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按照GCP标准和循证医学要求,本研究进行了一项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选择2018年10月至2020年2月期间在广东省中医院、清远市中医院2家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的非ST段抬高型ACS患者72例,随机分为丹参酮ⅡA组和安慰剂组。安慰剂组使用ACS标准指南治疗方案;丹参酮ⅡA组在安慰剂组的基础上加用丹参酮Ⅱ A磺酸钠,其中PCI术前丹参酮ⅡA预处理2天,术后再连续使用3天。记录两组PCI术后校正的TIMI帧数(CTFC)、远端TIMI血流分级、术后8h/24h/48h/72h CK-MB和cTnI水平、术后CK-MB和cTnI峰值、心脏彩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住院及随访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等指标情况。结果:随访期间共失访3例患者,其中丹参酮ⅡA组2例,安慰剂组1例。最终完成有效病例共69例,其中丹参酮ⅡA组34例,安慰剂组35例。两组在年龄、性别、体重、个人史、家族史等基线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间具有可比性。与安慰剂组相比,丹参酮Ⅱ A组在PCI术后CTFC、TIMI血流分级、术后24h/48h CK-MB和CK-MB峰值、hs-CRP等指标改善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与安慰剂组相比,丹参酮ⅡA组具有较低的围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42.9%vs 26.5%)和MACE事件发生率(48.6%vs 29.4%),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hs-CRP、cTnI水平变化、心脏彩超和不良反应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相关性分析,CTFC与MACE事件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能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微循环,进而减少围术期心肌梗死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张一峰[9](2020)在《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急性左心衰危险因素》文中指出背景: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急性左心衰(Acute left heart failure,ALHF)的常见病因,目前关于入院时无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segment elevated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患者于院内发生急性左心衰的危险因素尚未明确。目的:探讨入院时无心力衰竭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于院内发生急性左心衰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河北省人民医院2016年2月至2018年12月之间334例入院时无心力衰竭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患者是否于院内发生急性左心衰分为院内非急性左心衰组(286例)与院内左心衰组(48例),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特点,对相关研究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该类患者于院内发生急性左心衰的危险因素。结果:院内非急性左心衰组与院内急性左心衰组相比较,年龄、入院时心率、是否具有慢性肾脏病病史及高血压病史、是否行PCI治疗、是否使用利尿剂、E/A是否<1.2、EF(Ejection fraction,EF)、危险分层、血生化全项中肌酐、肌红蛋白、肾小球滤过率;血液分析中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等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二项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高血压病史、入院时心率、EF、E/A<1.2、肾小球滤过率水平为该类患者于院内发生急性左心衰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入院时无心力衰竭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于院内发生急性左心衰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病史、入院时心率、EF、E/A<1.2、肾小球滤过率水平。
项朝君[10](2019)在《比伐卢定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比伐卢定应用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患者。按照抗凝方式不同分为肝素组和比伐卢定组。结果:在冠脉介入治疗术后24 h内及术后1周内,肝素及比伐卢定组均无MACE事件发生,肝素组有3例患者出现出血事件,主要出血事件为0例;比伐卢定组有5例患者出现出血事件,主要出血事件1例;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7,P=0.459)。随访12个月后,肝素组有20例患者出现MACE,比伐卢定组有15例患者出现MACE,多因素分析显示比伐卢定对分叉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MACE较肝素组无明显差异(HR=0.839,95%CI 0.420–1.676,P=0.619)。随访12个月后,肝素组有49例患者出现出血事件,主要出血事件6例;比伐卢定组有27例患者出现出血事件,主要出血事件3例;多因素分析显示比伐卢定较肝素显着减少分叉病变介入术后患者出血事件的风险(HR=0.557,,95%CI 0.355–0.937,P=0.026);而在主要出血事件风险方面,二者之间无显着差异(HR=0.535,95%CI 0.130–2.206,P=0.387)。结论: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人群中,PCI术后24h及术后1周,比伐卢定抗凝疗效不劣于普通肝素,且不增加MACE及出血风险;随访12个月,比伐卢定较普通肝素显着降低出血风险,而并不增加MACE事件发生率。
二、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介入治疗随访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介入治疗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热点与前沿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 |
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科学问题 |
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工作基础 |
3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和主体 |
3.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 |
3.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主体 |
4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 |
4.1 问题研究模型的梳理和选择 |
4.2 参考PICO模型的研究框架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 |
1 疾病范例选择依据 |
2 要素一: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 |
2.1 资料与方法 |
2.2 研究结果 |
3 要素二: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 |
3.1 资料与方法 |
3.2 研究结果 |
4 要素三: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 |
4.1 资料与方法 |
4.2 研究结果 |
5 要素四: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 |
5.1 资料与方法 |
5.2 研究结果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 |
1 系统模块设计准备 |
1.1 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 |
1.2 个体化干预方法优化清单 |
1.3 个体化比较方法的选用 |
1.4 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选用 |
1.5 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的制定 |
2 系统设计方法 |
2.1 整体设计 |
2.2 安卓核心组件与生命周期 |
2.3 系统搭建工具 |
2.4 运行环境 |
3 研究结果 |
3.1 系统操作界面展示 |
3.2 系统模拟数据测试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 |
1 回顾性研究部分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结果 |
2 前瞻性研究部分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结果 |
小结 |
参考文献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在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中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在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稳定型冠心病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比研究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在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比研究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在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比研究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参考文献 |
综述 替格瑞洛在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复杂病变血运重建治疗策略与远期预后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高危冠脉解剖对介入术后远期预后的影响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局限性 |
结论 |
第二部分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多支病变的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只对罪犯血管行单支处理和同期处理多支血管的长期预后比较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局限性 |
结论 |
第三部分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冠状动脉三支病变患者的介入治疗、冠脉旁路移植术与单纯药物治疗三种治疗方式的远期预后对比研究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局限性 |
结论 |
综述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血运重建治疗策略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4)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
1.1 吸烟 |
1.1.1 吸烟现状 |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
1.2 饮酒 |
1.2.1 饮酒流行情况 |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
1.3 不健康膳食 |
1.3.1 膳食现状 |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
1.3.2.2 高盐(钠)摄入 |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
1.4 身体活动不足 |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
1.5 超重、肥胖 |
1.5.1 超重、肥胖现况 |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
1.5.2.1 高血压 |
1.5.2.2 冠心病 |
1.5.2.3 脑卒中 |
1.5.2.4 其他疾病 |
1.6 社会心理因素 |
1.6.1 抑郁、焦虑现况 |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
1.6.2.1 应激 |
1.6.2.2 抑郁 |
1.6.2.3 焦虑 |
1.6.2.4 A型行为 |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
1.7 血脂异常 |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
1.7.2 血脂异常现况 |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
1.8 糖尿病 |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
1.8.2 糖尿病现况 |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
1.9 高血压 |
1.9.1 高血压现况 |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
2.1.1 血压 |
2.1.2 静息心率 |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
2.2.1 病史信息 |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
2.3.2 临床合并症 |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
3 危险因素干预 |
3.1 行为干预 |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
3.1.4.1 阶段目标 |
3.1.4.2 优先原则 |
3.1.5 随访管理 |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
3.2 吸烟干预 |
3.2.1 戒烟的益处 |
3.2.2 戒烟的原则 |
3.2.3 戒烟流程 |
3.2.4 戒烟的措施 |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
3.2.4.2 医学咨询 |
3.2.4.3 5A技能 |
3.2.4.4 5R干预技术 |
3.2.4.5 戒烟药物 |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
3.3 饮酒干预 |
3.3.1 戒酒的益处 |
3.3.2 戒酒的原则 |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
3.3.4.2 干预内容 |
3.3.5 持续监测 |
3.4 膳食干预 |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
3.4.4.1 膳食评估 |
3.4.4.2 干预方案 |
(1)一般人群 |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
3.4.5随访管理 |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
3.6 体重管理 |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
3.6.4.1 咨询沟通 |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
3.7.4.1 评估 |
3.7.4.2 筛查 |
3.7.4.3 干预 |
3.8 血脂控制 |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
3.9 糖尿病管理 |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
3.9.4.1 筛查对象 |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
3.9.4.3 降糖目标 |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
3.9.4.5 降压治疗 |
3.9.4.6 调脂治疗 |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
3.9.4.8 体重管理 |
3.9.4.9 血糖管理 |
3.10 高血压管理 |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
3.10.4.1 治疗目标 |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
3.10.4.3 风险评估 |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
3.10.4.5 药物治疗 |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
3.10.5.2 老年高血压 |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
3.10.5.8 代谢综合征 |
4 疾病干预 |
4.1 冠心病 |
4.1.1 概述 |
4.1.2 诊断与分类 |
4.1.2.1 诊断 |
4.1.2.2 分类 |
4.1.3 治疗 |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
4.1.3.2 CCS的治疗 |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
4.1.3.2.2 药物治疗 |
4.1.3.2.3 血运重建 |
4.1.3.3 共病的治疗 |
4.1.3.3.1 心源性疾病 |
4.1.3.3.2 心外疾病 |
4.1.4 心脏康复 |
4.1.4.1 药物处方 |
4.1.4.2 患者教育 |
4.1.5 随访管理 |
4.1.6 预防 |
4.2 脑卒中 |
4.2.1 概述 |
4.2.2 诊断与分类 |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
4.2.2.2 诊断 |
4.2.2.3 分类 |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
4.2.4.1 高血压 |
4.2.4.2 糖尿病 |
4.2.4.3 血脂异常 |
4.2.4.4 房颤 |
4.2.4.5 心脏疾病 |
4.2.5 预防 |
4.3 慢性心衰 |
4.3.1 概述 |
4.3.2 诊断与分类 |
4.3.2.1 筛查与识别 |
4.3.2.2 诊断 |
4.3.2.3 分类 |
4.3.3 治疗 |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
4.3.3.4 转诊治疗 |
4.3.4 随访管理 |
4.3.5 预防 |
4.4 房颤 |
4.4.1 概述 |
4.4.2 诊断与分类 |
4.4.2.1 诊断 |
4.4.2.2 分类 |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
4.4.3.1 节律控制 |
4.4.3.2 心室率控制 |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
4.5 外周动脉疾病 |
4.5.1概述 |
4.5.2 诊断与分类 |
4.5.2.1 危险因素 |
4.5.2.2 病因 |
4.5.2.3 筛查对象 |
4.5.2.4 诊断 |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
4.5.3 治疗 |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
4.5.5 预防 |
4.6 动脉粥样硬化 |
4.6.1 概述 |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
4.6.2.1 危险因素 |
4.6.2.2 临床表现 |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
4.6.3 治疗 |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
4.7.1 概述 |
4.7.2 诊断与分类 |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
4.7.2.2 危险因素 |
4.7.2.3 病史 |
4.7.2.4嗜睡程度评估 |
4.7.2.5 辅助检查 |
4.7.2.6 简易诊断 |
4.7.2.7 分类、分度 |
4.7.3 治疗 |
4.7.3.1 治疗目标 |
4.7.3.2 治疗方案 |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
4.7.4 预防 |
4.7.4.1 一级预防 |
4.7.4.2 二级预防 |
4.7.4.3 三级预防 |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
5 其他关注问题 |
5.1 抗栓治疗 |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
5.1.2.1 STEMI |
5.1.2.2 NSTE-ACS |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
5.1.4.2 出血处理 |
5.2 抗血小板治疗 |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
5.3 治疗依从性 |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
5.4 远程管理指导 |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
6 投入产出分析 |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
(5)解毒稳斑汤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术后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病例选择标准 |
(一) 病例来源 |
(二) 西医诊断标准 |
(三) 中医诊断标准 |
(四) 纳入标准 |
(五) 排除标准 |
(六) 剔除和脱落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 病例分组及治疗方法 |
(二) 观察指标及方法 |
(三) 疗效判定标准 |
(四) 安全性判定 |
(五) 统计分析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一) 一般情况比较 |
(二)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三) 单项证候积分比较 |
(四) 有效率比较 |
(五) 斑块数目比较 |
(六) 斑块平均面积比较 |
(七) 稳定斑块占比比较 |
(八) IL-6及Hs-CRP比较 |
(九) 安全性比较 |
讨论 |
一、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与ACS |
二、炎症反应与斑块的稳定性 |
三、PCI与炎症反应 |
四、颈动脉超声与斑块 |
五、胸痹心痛病“热毒”学说和解毒法 |
六、益气活血解毒法与解毒稳斑汤 |
七、解毒稳斑汤的疗效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易损斑块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心率变异性在接受PCI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1.一般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对象入组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分组方案 |
2.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数据统计 |
2.1.1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记录 |
2.1.2 相关血清生化指标检测 |
2.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 |
2.2.1 手术前准备 |
2.2.2 冠状动脉造影手术 |
2.2.3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方法 |
2.2.4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后护理 |
2.2.5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后检查 |
2.3 心率变异性(HRV)检测及评定标准 |
2.3.1 心率变异性(HRV)检测 |
2.3.2 心率变异性(HRV)分析方法 |
2.4 冠状动脉Gensini病变程度评分 |
2.5 患者预后结局指标 |
2.6 结果判定 |
2.7 统计学方法 |
实验结果 |
1.研究对象基础指标对比 |
2.研究对象主要生化指标统计 |
3.患者HRV主要指标水平比较 |
4.两组Gensini积分比较 |
5.HRV各指标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分析 |
6.MACE发生率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讨论 |
1.急性冠脉综合征及其治疗方式 |
2.心率变异性检测意义及临床应用 |
3.急性冠脉综合征与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性 |
结论 |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综述 急性冠脉综合征短期预后预测分析 |
1.急性冠脉综合征研究现状及其预测 |
1.1 急性冠脉综合征特征及发病机制 |
1.2 急性冠脉综合征预后预测指标 |
1.2.1 生物标志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预后中的预测 |
1.2.2 急性冠脉综合征预后预测模型 |
2.HRV在 ACS患者短期预后预测中的应用 |
2.1 心率变异性概述 |
2.2 HRV对ACS患者短期预后预测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络风内动”病机理论的风邪实质探讨及冠心病风邪临床表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风邪实质研究进展 |
1 对外风实质的认识 |
2 对内风实质的认识 |
3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气象因素与冠心病研究进展 |
1 风速对冠心病的影响 |
2 气温对冠心病的影响 |
3 气压对冠心病的影响 |
4 湿度对冠心病的影响 |
5 日照时数对冠心病的影响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炎症因子与冠心病研究进展 |
1 C反应蛋白(CRP) |
2 白细胞介素-6(IL-6) |
3 白介素-1β(IL-1β) |
4 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 |
5 生长分化因子-15 (GDF-15)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研究部分 |
研究一 基于现代文献的从风论治冠心病证治规律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基于“络风内动”病机理论的外风与心血管事件回顾性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三 基于“络风内动”病机理论的内风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例对照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四 基于“络风内动”病机理论的冠心病风邪临床表征横断面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五 基于“络风内动”病机理论的冠心病风邪临床表征前瞻性队列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微循环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急性冠脉综合征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
一、流行病学 |
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优势与局限 |
三、冠脉微循环障碍研究现状 |
第二节 急性冠脉综合征中医药研究概况 |
一、病因病机 |
二、血运重建后中医药干预研究 |
三、中医辨治——活血化瘀法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方案设计 |
二、干预方案 |
三、观察指标 |
四、技术路线 |
五、统计分析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基线资料 |
二、终点事件 |
三、安全性评价 |
第四节 结果讨论 |
一、丹参酮ⅡA能改善ACS患者冠脉微循环 |
二、机制探讨 |
三、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9)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急性左心衰危险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比伐卢定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收集录入 |
2.3 随访与结局 |
2.4 统计学处理 |
第三章 结果 |
3.1 研究人群一般资料比较 |
3.2 研究人群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特征的比较 |
3.3 比伐卢定与心血管事件及出血事件的关系 |
第四章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比伐卢定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介入治疗随访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D]. 石兆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在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中的对比研究[D]. 栗佳男.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3]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复杂病变血运重建治疗策略与远期预后风险评估[D]. 贾斯达.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4]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5]解毒稳斑汤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术后的干预研究[D]. 刘庆玮.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心率变异性在接受PCI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D]. 苏世来.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7]基于“络风内动”病机理论的风邪实质探讨及冠心病风邪临床表征研究[D]. 韩文博.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微循环影响的临床研究[D]. 连宝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9]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急性左心衰危险因素[D]. 张一峰.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10]比伐卢定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疗效观察[D]. 项朝君.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