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出口是这样提速的(论文文献综述)
刘金洋[1](2020)在《中国贸易便利化的进展及推动建议 ——基于推点国贸电子综合服务平台的案例研究》文中指出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不断监督各成员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如今已经卓有成效,但是各成员之间出现了很多“非效率”情况,这些都违背了贸易便利化的初衷,贸易便利化对全球贸易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我国贸易便利化为研究方向,阐述我国贸易便利化发展现状及我国贸易便利化对我国的积极影响,将我国与其他典型国家贸易便利化的发展程度进行对比,进而剖析出我国贸易便利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我国关税总水平较高、进口免税占比较低、我国海关环境效率低下、信息和通信技术发展不平衡、知识产权保护不足等。本文以推点国际贸易电子综合服务平台为例,通过案例分析法剖析推点的技术创新与理论创新,其依托人工智能的各国口岸规则映射转译系统、电子证据跟踪传输体系、跨境物联网技术的三者结合与线下全球服务生态体系,提供合规的数据流、可控的货物流及司法救助等其他服务,分析其对贸易便利化的影响。最后针对我国贸易便利化发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提出相关建议。
陈浩[2](2019)在《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的是:如何构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即如何通过借鉴国外经验和高水平贸易规则,构建具有世界最高开放形态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使其成为引领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引擎。本文的理论价值在于:界定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概念,明确货物、资本、人员自由流动的原则,通过要素禀赋、全球价值链等理论找到自由贸易港能够聚集国内外优质要素的经济学寓意。本文的应用价值在于:通过与自由贸易试验区、其他海关特殊区域的比较以及对中国香港、迪拜、新加坡、汉堡、利物浦等成熟自由贸易港经验和世界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的梳理,探索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差异化发展的模式,重点提出海南建设服务贸易型自由贸易港的路径,探索金融、大宗商品、内陆等不同类型自由贸易港模式。本文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指导。本文沿着“提出问题——理论研究——提出观点--经验借鉴——实践探索—归纳观点”的思路开展研究。研究内容共由七章构成:第一章是“导论”,介绍了论文选题背景、国内外研究基础、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等内容。本章内容属于提出问题部分。第二章是“自由贸易港理论基础”,通过要素禀赋理论、“守夜人”、“凯恩斯主义”、“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公共产品等基础理论和交易成本、经济成长阶段、政府管制理论、全球价值链、新制度经济学等方面试图探讨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经济学基础。本章内容属于理论研究部分。第三章是“自由贸易港分析”,界定自由贸易港主要特点和“中国特色”的具体体现,以及与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区别。本章内容属于提出观点部分。第四章是“全球着名自由贸易港的成熟经验”,通过梳理汉堡、利物浦等“转口贸易型”自由贸易港和中国中国香港、迪拜、新加坡等“综合服务型”自由贸易港的发展历程,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提供借鉴。第五章是“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和制度经验分析”,介绍TPP、CPTPP、欧盟海关一体化、欧日经济伙伴协定和中国智利自贸升级协定相关情况,为中国自由贸易港建设树立国际标准,争取建设成为世界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第四和第五章的内容属于经验借鉴。第六章是“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路径”,从推动消费、服务业、营商环境、金融开放、房地产、人员流动等方面重点探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特点,并浅谈其他内陆型、战略型和特殊功能型自由贸易港的构想设计。本章内容属于实践探索部分。第七章是“结论与讨论”,归纳本文研究形成的结论性观点,探讨本文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处,对该领域研究提出构想。本章内容属于归纳观点部分。本文认为: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意义重大。一是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推动、亲自部署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新时代下我国建设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创新举措,也是我国改革进程的必然。二是从中国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先进经验来看,自由贸易港是全球开放程度最高、货物服务人员高度自由流动的地区,但也存在发展腹地狭窄、本地产业薄弱、政府角色弱化等缺陷。三是从经济学上讲,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通过完善市场机制,打破行业垄断和准入壁垒,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提高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能力;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通过政策、规划和法治引导市场行为,避免市场失灵。此外,还要发挥制度设计优势,提高改革效应。四是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要特色化发展,既要借鉴中国中国香港、新加坡、迪拜等自由贸易港成熟经验,又要支持海南根据自身特色建设服务型自由贸易港,因地制宜推动制度创新实现最高水平的开放。本文创新点一是提出如何发挥自由贸易港的“中国特色”。主要特点包括制度设计更为灵活、以经济体制和社会治理制度创新为核心、注重发挥中国共产党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作用、坚持政府积极作用加强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发扬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以及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等;二是通过分析逆全球化的原因,提出全球价值链既体现经济价值,又兼顾社会价值。所以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既要围绕全球价值链的发展趋势,通过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创造全球最优的营商环境,为中国企业乃至全球企业深度参与国际价值链提供制度保障,提升经济活动的效率,也要推动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打破全球市场的单一化分割,破除行政垄断和资本垄断,推动全球价值链向着普惠、共享的方向改革,体现制度优越性保障公平;三是梳理TPP等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的相关内容,提出中国自由贸易港要对标国际规则和标准,不仅要实现货物、资本、人员便利化流动,更要推动信息化革命带来的全球数据自由流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王雪松[3](2019)在《海关全国通关一体化改革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对外贸易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因此如何促进贸易便利化,营造良好的口岸营商环境,成为我国海关管理一直追求的目标。海关通关管理的绩效直接影响着通关时间和通关成本两项贸易便利化重要指标。当前我国海关全国通关一体化改革存在的诸多问题,影响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例如内部管理机制还未实现精细化管理,仍然喜欢使用“一刀切”式的管理方式,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缺乏真正的对外贸易“单一窗口”,没有打通海关通关管理便利企业贸易的“最后一公里”;过于追求便利化,忽视了安全风险。究其原因,一是内部管理体制不适应外界环境要求,仍然存在唯上主义、唯指标论;二是外部口岸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导致海关难以整合口岸各部门职责和信息,给企业办理业务增添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三是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货物未能精细的区分出高中低风险,以便对不同风险货物做出不同处置,提高通关效率的同时也能最大程度的确保安全。因此,本文提出优化海关内部管理体制,建设海关“单一窗口”,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等措施对海关通关管理加以改进,为促进贸易便利化,营造良好的口岸营商环境提供制度保障。
俞峰[4](2019)在《中国高铁、贸易成本和企业出口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要想富,先修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旨在降低贸易成本,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自2008年8月1日第一条时速1350公里/小时的线路——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运营以来,中国高铁在十年间得到了迅猛发展。截至2016年底,按国际标准和中国新标准统计,中国高铁通车里程高达2.3万公里,覆盖了全国53%的城市,总里程超过了世界高铁的60%,使中国成为世界头号高铁强国。中国高铁的飞速发展,极大地完善了国内交通网络,为经济发展打开了新局面。尽管大量研究表明交通基础设施通过影响货物物流降低可变贸易成本促进企业出口,但是较少关注人员流动效率提高改变固定贸易成本对企业出口的影响。随着贸易自由化的推进与互联网的发展,关税壁垒和贸易往来中基础信息的交流对贸易的阻碍效应在不断弱化,而获取一些复杂信息,如对市场的了解、企业间供应关系的建立、港口通关时的信息交流等对贸易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复杂信息的获取和交流,往往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交流。高铁作为客运专线,具有压缩时空的作用,可以改变地理距离造成的时空约束条件,极大地便利了人员的空间流动,为探究贸易成本变动对企业出口的影响提供了便利。此外,自改革开放至今的40年时间内,我国对外贸易也取得了快速发展。贸易量上而言,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由1978年仅占世界总贸易额的0.77%,到201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占世界总贸易额的11.48%(排名世界第一位),中国实现了由“贸易小国”向“贸易大国”的转变。贸易产品种类上而言,先后实现了由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由轻纺产品为主向机电产品为主的转变。并且,自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以电子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不断扩大。然而,我国相当一部分出口产品种类依然集中于低附加值领域,仍然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环节。并且,就出口目的地而言,亚洲始终是中国出口的主要目的地。基于我国高铁迅猛发展和面对面交流成本在贸易中越来越重要两个重要事实,从理论和实证层面探究高铁开通对企业出口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从贸易成本变动视角切入,考察中国高铁对企业出口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结果将为优化高铁修建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依据线索,有助于提升沿线企业区位选择的合理性,为国家宏观规划和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政策建议。本文将中国从2008年开始启动的、史无前例的大型高铁建设项目视作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贸易成本变动视角,考察中国高铁对企业出口的影响及其机制。首先,通过理论研究发现,一方面高铁作为客运专线,可能通过促进人员流动和交流,加强企业间供应关系匹配,提高企业外包,进而降低固定贸易成本促进企业出口;另一方面,高铁作为交通运输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能通过释放其他交通运输方式货运运能降低可变贸易成本促进企业出口。其次,采用企业层面企业出口数据实证检验了高铁开通对企业出口的影响。采用最小生成树为工具变量解决内生性问题、事件分析法验证平行假设以及多种稳健性检验增加实证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健性。再次,通过分析各交通运输方式的客运和货运情况,评估高铁对可变贸易成本的影响;通过实证检验中国高铁对不同行业就业和流动人口的影响、引入Donaldson&Hornbeck(2016)提出的市场准入(Market Access),并借鉴Lin(2017)的方法测算了高铁引致的固定贸易成本变动,来阐释高铁开通对固定贸易成本的影响,阐释高铁开通影响企业出口的内在机制。最后从多维度视角对高铁影响企业出口进行异质性分析。本文研究内容共分为七章。第一章导论,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和不足。第二章文献综述,我们重点梳理了与本文研究内容密切相关的文献,包括交通基础设施与贸易的相关研究、高铁与贸易成本的相关研究和贸易成本与出口的相关研究。在文献回顾与梳理中,我们重点结合相关文献对高铁的经济效应、作用机制及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最后对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并提出本文的研究方向和研究价值。第三章中国高铁、贸易成本与企业出口的理论研究,主要对高铁影响企业出口的机制进行梳理,进而构建本文的理论框架。首先,概述了高铁的发展,通过对高铁规模、特点、优劣势分析为高铁影响企业出口机制奠定现实基础;其次,通过回顾既往文献对高铁通过影响企业间匹配效率、劳动力流动、货运运能释放的影响阐释高铁对可变贸易成本和固定贸易成本影响的理论机制,构建本文的理论框架。第四章中国高铁对企业出口的实证研究,利用匹配后的2000-2011年中国海关数据、工业企业数据、高铁数据和城市数据,将高铁在各个城市内的开通视作准自然实验的外生冲击,采用双重差分方法进行回归,并采用事件分析法、工具变量法回归、PPML方法、Truncreg模型、安慰剂检验、不同样本窗口的亚组分析和独立样本数据验证等方法来检验回归结果的稳健性。第五章中国高铁对企业出口影响的机制检验,通过理论研究我们发现,高铁对贸易成本的影响可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高铁开通通过影响高技能劳动力流动,加强企业间匹配效率,通过提高企业外包、降低固有贸易成本促进了出口;另一方面,高铁作为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能通过释放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方式的货物运能,通过降低可变贸易成本对企业出口产生影响。本章通过统计各交通方式的货运和客运情况、实证检验高铁开通对客运和货运的影响评估高铁带来的可变贸易成本改变;通过实证检验高铁对不同人群就业、迁移的影响,以及构造市场准入指标测算高铁带来的固定贸易成本变动,以期探究高铁开通引致的不同类型贸易成本的下降,影响企业出口的内在机制。第六章中国高铁对企业出口的异质性分析,基于企业出口特征(二元边际、行业异质性、产品异质性)、高铁站选址、企业异质性和地区异质性视角,对高铁对企业出口影响的异质性进行细分讨论。第七章总结与展望,总结本文主要研究结果,给出对应的政策建议,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基于文献梳理、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最终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我们对既往文献以及企业间贸易模型进行总结,从理论上探究高铁开通对企业出口的影响。本文发现,高铁一方面可能能够通过促进高技能劳动力流动,加强企业间供应关系建立,通过降低固定贸易成本促进企业出口;另一方面,高铁作为交通运输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能通过释放铁路、高速公路的货运运能进而降低可变贸易成本促进企业出口。在下文中结合特征事实描述和实证检验策略对上述可能机制进行检验。(2)相比于未开通高铁城市,开通高铁城市的企业出口提高了12.7%。采用多种稳健性检验,包括出口替代指标、PPML方法、Truncreg模型、计划修建高铁数据、生产率替代指标和分时间段亚组回归等,结果始终稳健。进一步,借鉴Faber(2014)的思路构建基于地理信息的“最小生成树”作为高铁的工具变量,处理由于高铁布局的非随机性而导致的内生性问题,回归结果与原结论相一致。(3)高铁开通影响企业出口的机制检验发现,控制了城市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后,实证结果显示中国高铁开通对其他交通运输方式货运量的影响都不显着,即高铁开通没有产生显着的释放其他交通运输方式运能的效应。通过实证方法分析了高铁开通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发现中国高铁开通显着促进了建筑行业低技能劳动力的就业,但是加强了金融行业高技能劳动力向中心城市的集聚;流动人口、高受教育年限居民和城市居民均从高铁开通中获益,提示高铁主要通过影响高技能人员流动对企业出口产生影响。为了实证检验高铁对人员流动的效应,本文参考Donaldson&Hornbeck(2016)的方法计算了“市场准入”的指标作为人员交流成本的代理变量,以评估固定贸易成本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高铁开通显着地提高了城市市场准入,促进了企业出口,验证了高铁通过降低城市间人员的交流成本、改变固定贸易成本促进企业出口的内在机制。(4)异质性分析发现,企业出口的二元边际分析结果显示高铁促进了企业出口扩展边际的增加;从行业要素密集度、产品时间敏感度、高铁站选址、地区异质性等视角分析,发现高铁开通对资本或技术密集型行业、时间敏感性产品、东部地区和高铁直达港口的城市的企业出口促进作用更大,高铁的出口效应范围为高铁站距离其所在城市中心30公里的道路距离。基于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框架分析发现,非国有企业、内资企业、在位企业更能从高铁带来的贸易成本下降中获益,进而促进企业出口。本文从贸易成本变动的视角为中国高铁开通对企业出口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提供了较为全面的诠释。本文的创新点在于:(1)本文是国内最早关注中国高铁对企业出口影响的研究之一,我们发现高铁开通城市企业出口提高了12.7%,拓展了现有关于高铁的实证研究。(2)本文借鉴了Faber(2014)为高速公路构建工具变量的逻辑,基于地理信息数据为高铁构建了工具变量——“最小生成树(Least Cost Path Spanning Tree Networks)”,来处理内生性问题,识别高铁对企业出口影响的因果关系。(3)本文参考Donaldson&Hornbeck(2016)和Lin(2017),引入并计算“市场准入”指标作为贸易成本的代理变量,发现开通高铁通过提高市场准入,降低固定贸易成本,促进企业出口的内在机制。(4)异质性分析发现,高铁开通主要促进了企业出口扩展边际的增长,对资本或技术密集型行业、时间敏感性产品、东部地区城市和高铁直达港口的城市出口促进作用更大,高铁对企业出口的有效影响范围约是高铁站到其所在城市中心30公里的道路距离。本文研究结果对于中国高铁修建和中国企业出口结构的优化升级均具有重要指导价值。(1)关于高铁修建的问题。本研究发现,高铁开通确实显着促进了企业出口,但是高铁对中小城市的服务行业、金融行业、研发行业等人员虹吸到大城市,也产生不同人群的收入差距,带来收入不平衡问题。2017年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此种意义而言,高铁建设并非是减少地区发展不平衡的有效政策工具。民众在信息不完全下做出的判断甚至进行的“争路运动”,学界和政策制定者应该予以更多引导和解惑;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西部城市,对高铁的福利效益应该有更理性的预期,理性地看待连入高铁网络的时间节点,增强对高铁建设节奏与速度的把握。(2)关于企业出口结构转型。据统计,1995-2005年中国的出口增长主要沿着集约边际实现,扩展边际占据比重很小。本文通过对贸易成本和企业出口结构分解发现高铁开通显着降低了固定贸易成本,对企业出口的扩展边际产生促进作用,为我国企业出口结构的转型提示了一个发展契机。(3)关于企业选址的问题。本文研究发现高铁的出口效应作用范围为高铁站距离城市中心的30公里以内的道路距离。然而,对高铁规划者而言,受政治、安全和施工能力等因素限制,高铁路线在走向方面实际的自由度十分有限。高铁作为客运专线,不同于其他交通基础设施,主要促进了资本或技术密集型、时间敏感性、直达港口城市的企业出口。因此,在面对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变化时,企业结合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调整企业选址是促进企业出口一个有效的优化改进方向。本文为现实中各地区轰轰烈烈的“争路运动”到“高铁选址”热论的转变提供了理论依据。(4)关于不同类型交通基础设施的协调发展的问题。现代交通网络的构成远比本文的设定更加复杂立体,各类交通之间、针对不同的运输对象,彼此存在繁复的相关关系。本文分析发现,高铁开通显着地正向影响铁路客运,而对民航客运带来显着的负向影响,在高铁开通对货运方面的影响都没有显着影响。因此,要充分调动交通网络的经济效应潜力必然离不了交通网络内部各类交通基础设施的协调,这对现代交通网络的统筹规划与综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之,本文研究结果不仅为交通基础设施通过改变贸易成本影响贸易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有益拓展,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拓展了交通基础设施与贸易的研究,更为优化企业出口策略、国家宏观规划和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政策建议,为优化高铁修建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依据线索。
艾孟孟[5](2019)在《“一带一路”设施联通对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带一路”是开放、包容的区域合作倡议,旨在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共同发展,不仅顺应了世界经济发展趋势,而且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2017年“一带一路”国家贸易额占到全球贸易的27.8%,因此中国开展与沿线国家贸易合作的前景十分广阔。设施联通的含义是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之间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主要包括交通设施、公用设施、社会公共服务设施。这些基础设施可以有效带动我国和沿线国家的贸易合作,但是多数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状况较差,而“一带一路”倡议建设的优先领域是设施联通,能够帮助沿线国家突破发展瓶颈,推动经贸发展。因此,“一带一路”倡议对于区域贸易合作、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通过参考国内外文献,确定文章的研究主题,并根据相关理论基础进而确定基础设施对贸易影响的作用机理;然后对“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发展现状和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合作以及贸易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其次,根据贸易和基础设施合作情况,选取了俄罗斯、泰国、越南等18个国家的2008-2017年贸易额、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GDP、以及直接投资等,并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做实证研究。本文研究发现: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GDP、直接投资对贸易的影响都为正,运输成本对贸易的影响为负;而且交通基础设施对贸易的影响高于基础设施;在2013-2017年期间,基础设施和交通基础设施对贸易的影响均高于2008-2012年时期的。最后根据基础设施建设状况、贸易发展现状以及研究结论,主要从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合作、教育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因此,通过设施联通带动贸易畅通的成效是显着的,中国应该继续加大力度与沿线国家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改善基础设施状况,进一步提升贸易水平,从而促进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共同繁荣发展,这也正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初心所在。
张梦婷[6](2019)在《中国交通网络发展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斯密定理阐述到“市场范围限制劳动分工”,而市场容量取决于运输条件,那么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可望带来分工程度的提升。作为打破市场分割有力的实际冲击,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会对生产生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及生产效率带来深远的影响。随着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当前国内外越来越多地关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一国之内地区间的往来成本改变对贸易的影响(Martincus&Blyde,2013;Liu,Sheng&Yu,2017),以Donaldson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将研究视角投向了大国国内交通基础设施的经济效应。在近四十年来中国交通网络的迅猛发展以及高速铁路日益成为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国家名片的背景下,识别和评估国内交通网络经济效应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与此同时,随着中国传统人口红利的减少出口贸易发展的下行压力不断增加,亟待找寻新常态下大国发展的竞争力保障所在。本研究在此背景下全面、系统地考察了中国国内交通网络发展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理论分析,基于Grossman&Rossi-Hansberg(2008)和Donaldson&Hornbeck(2016)构建一个基本的一国之内城市间生产供应模型,并借鉴Melitz(2003)和Chaney(2008)整合企业异质性到模型中解释生产率在其中的影响与作用。实证分析,基于Melitz(2003)的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和中心-外围理论,借鉴Donaldson&Hornbeck(2016)的“市场准入”指标对1999-2013年间的国内交通网络发展进行刻画,并整合匹配历年的城市经济数据和工业企业数据库,来考察交通网络发展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另外,本研究基于1999-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采用ACF方法计算了企业生产率(TFP)并在地级城市层面进行再处理,从而得到了地级城市的生产率和资源错配率,进而更细致地探究交通网络发展影响出口贸易的传导机制。为了处理交通基础设施修建非随机而导致的内生性问题,本研究借鉴Donaldson&Hornbeck(2016)构建和计算了“市场准入”作为交通网络发展的代理变量来考察其对城市出口的影响,基于这套数据指标的实证考察优化了传统交通基础设施的量化,也完善和丰富了此类文献的研究视角。本文主要包括七章内容。第一章是导论,介绍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研究思路与采用方法,以及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并对中国交通网络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做了描述性统计。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回顾总结了与本研究密切相关的既有研究,主要有“关于中国市场分割问题的研究”、“交通网络对贸易的影响研究”、“交通网络对生产率和资源错配的影响研究”等,在评述的同时引出若干本文的研究假设。第三章是关于交通网络、市场分割和出口贸易的理论分析,首先建立了一个“两国、母国多地区、单一部门的生产贸易模型”并对模型做了一般均衡分析,然后分析总结了理论模型对实证研究的启示。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呈现了本研究的核心实证内容:其中第四章考察了交通网络对出口的影响效应,利用中国1999-2013年的城市数据和逐年变化的交通网络数据,构建了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探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出口的影响。第五章考察了交通网络对生产率和资源错配的影响,首先基于历年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采用ACF方法估计增加值生产函数,并使用中间品作为代理变量计算得出企业TFP。然后,在城市层面将企业TFP进行加总从而得到城市的生产率,以及以生产率的离散程度(“95-05分位数差”、“90-10分位数差”、“标准差”和“OP协方差”等多种指标)来刻画和反映资源错配的程度。最后,分别就交通网络对生产率和资源错配的影响进行分析。第六章在前两章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研究内容,首先结合第三章的理论框架和既往文献论述,在理论上概括得到生产率机制和资源错配机制,分析预判两个机制可能的作用方向。然后基于面板数据采用交叉项模型将表征两个可能传导机制的指标纳入回归,最后以调整市场准入计算过程的核心参数(反映“贸易弹性”)的方式对回归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第七章总结全文得出结论,主要对全文内容进行了归纳,再次提炼呈现各章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基于探究结果概括得出结论,并基于结论给出相应的政策启示,以及展望本研究可供挖掘拓展的若干内容。基于围绕中国交通网络发展对出口贸易影响的考察及讨论,本文最终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市场准入”指标来量化交通基础设施,结果提示交通网络的发展带来了城市市场准入的显着提高,对外围城市出口的净效应为显着负向。其中,铁路和公路的影响大小为5.3%,高速公路的为11.3%,高铁的为4.98%。这一结论在增加控制固定效应、分时段亚组分析、滞后项、调整城市样本和调整市场准入计算参数等系列稳健性检验中始终成立。为了解决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可能的内生性问题,采用PSM-DID的方法进一步对影响效应进行评估,结论与基准回归一致。此外,分别从城市内是否有机场、通高铁后是否能直达港口城市和是否与中心城市相邻等视角考察了交通网络出口效应的异质性,发现直达港口特性能显着地削弱交通网络的负向出口效应,换言之“直达港口”对城市出口有显着的促进作用,而城市内机场基础设施和城市相对中心城市的空间地理位置的影响就不同类型的交通基础设施呈现了明显的差异性。(2)交通网络发展引致的城市市场准入提高,显着地负向影响外围城市的生产率(以TFP为指标),并且这一结果在调整市场准入计算参数和调整生产率指标等稳健性检验中依然成立。以中心城市为样本的回归,同样支撑了原结论。交通网络发展对外围城市资源错配(以“95%分位企业TFP与5%分位企业的TFP之比(95-05分位数差)”为指标)的影响不显着,而对中心城市的资源错配有显着的改善效应,并且结论在调整市场准入计算和变换资源错配指标的检验中始终稳健。(3)交通网络发展带来的市场准入提高,意味着生产要素空间流动性的提高,基于此推导得到交通网络发展影响出口可能的“生产率机制”和“资源错配机制”。生产率机制,若交通网络发展引致外围城市的生产要素进一步向大城市集聚,将导致位于外围城市企业的生产率下降;若要素流动性增强带来的生产率提升效应相对更加显着,则会提高城市生产率,对外围城市出口而言影响可正可负。资源错配机制,整体资源错配情况的改善,就外围城市而言将进一步增强交通网络对出口的负向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城市生产率减弱了交通网络对外围城市出口的负向影响,而资源错配程度增强了交通网络对外围城市出口的负向影响。生产率机制和资源错配机制这两种同时存在,但前者的影响更为显着。(4)中国交通网络的出口效应在空间上呈现出了明显的虹吸效应。回归结果揭示了中国交通网络的出口效应属于Baldwin&Okubo(2006)所述“有效率的企业受到集聚的力大于分散的力而向中心城市迁移”的空间选择(Spatial Selection)效应的范畴。生产要素随着交通网络的完善更多地被配置到更具生产效率的中心城市,增强了生产活动从外围城市向中心城市的集聚,整体效率得以提升改善的同时对外围城市的生产及出口带来负向影响,进而可能扩大城市间、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本文从市场准入的视角为大国国内交通网络发展影响出口及其作用机制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诠释,不仅在理论层面给出了作用机制分析,而且基于经济数据寻找到了现实层面的经验证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本文丰富了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大国实践分析,拓展完善了交通基础设施的经济效应评估,对我国交通网络的进一步建设以及出口贸易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许斐[7](2019)在《H船舶代理公司绩效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船舶代理业是航运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涉及国际贸易运输和港口管理运作,是与众多利益方紧密相关的一种专业性代理服务。作为国际海运货物在港口进行交接的重要服务环节,船舶代理服务在国际贸易运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船舶代理市场的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大,行业准入进一步放宽,外资背景的船舶代理企业、国内私有船舶代理企业纷纷出现,船舶代理业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全国船舶代理企业迅猛发展,船舶代理市场规模迅速膨胀扩大,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航运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越来越多船舶代理公司的成立,企业的分化与重组在市场中逐步显现并有加剧的趋势,市场面临着残酷的优胜劣汰的竞争格局。正如十九大报告指出的,我国经济增长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经济形势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当下全球性竞争格局正在日益加剧,国内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而中国企业不管是从研发、管理,还是从品牌、服务上来说,竞争力都有所欠缺,这是大部分管理者承认的一个现实,且多数管理者也都能深刻地感受到当下这个调整期的艰难。各项社会制度的改革创新,市场竞争的不断深化,对提升船舶代理人员综合水准和船舶代理企业管理水平提出新的需求,迫切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船舶代理企业绩效管理体系,健全和完善企业人事管理机制。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能够促使形成灵活高效的用人机制,营造鼓励创新、争创一流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提高船舶代理企业综合运转效率。本文拟从管理学角度切题,通过以平衡计分卡为主,结合360度绩效考评为辅的综合绩效管理工具,以H船舶代理公司为实例,探索船舶代理企业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首先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思想,以平衡计分卡绩效管理相关原理为理论基础,以H船舶代理公司为实例,确立中小型船舶代理企业战略目标为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发展信息化、专业化的管理创新型船舶代理企业;进而运用平衡计分卡构建H船舶代理公司绩效管理的基本模型,从公司平衡计分卡,到部门平衡计分卡,再到员工个人平衡计分卡,层层分解落实绩效目标,形成船舶代理公司指标体系;继而运用360度绩效考评对定性指标进行考评;再则运用标准分值测算法解决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绩效权重分配问题;最后研究船舶代理企业绩效管理的保障措施,以绩效管理流程保障措施、绩效考核管理信息系统保障措施、人员绩效沟通培训保障措施支撑和维护公司绩效管理的有效实施。
施震凯[8](2018)在《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效应研究》文中提出交通基础设施作为一国重要的公共资源,一向被视为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社会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地位。交通基础设施改善有助于释放交通运输能力、拉近了时空距离、便利人力资本流动以及信息交换,拓宽和提升了资源在区域间、产业间乃至企业间的流通渠道和流通速度,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资源流动、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调整等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重点关注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效应,基于国际、区域、企业等层面的数据,分别针对出口贸易的数量和质量方面,采用贝叶斯模型平均、Heckman两阶段模型、倍差分析模型、空间面板模型等多种较为前沿的计量方法展开研究,并根据回归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首先对既有文献中关于交通基础设施影响效应的相关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出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对经济发展存在的增长效应、技术进步效应、效率改进效应以及空间溢出效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概括了不同维度视角下交通基础设施与国际贸易关系的研究现状,从而探讨了既有关于交通基础设施对国际贸易影响效应研究的成果和不足,从而为本文的研究主题提供了相应的分析基础。在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和计量模型探讨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对出口贸易影响效应时,相关章节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第一,采用贝叶斯模型平均方法详细剖析了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对出口贸易规模的影响效应,侧重于前者对出口数量方面的冲击作用。基于全球222个国家1995-2015年的面板数据,利用贝叶斯模型平均方法考察了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对出口规模变动的解释力度和影响作用。研究发现出口国国内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对出口贸易具有积极影响,虽然铁路基础设施和公路基础设施对于出口贸易规模的影响效应存在一定的差别,但仍具有较高的解释力度,发展中国家限于自身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导致交通基础设施对其出口贸易规模影响作用的解释力度不及发达国家,但其国内交通基础设施改善最终将提高其对外贸易合作水平。第二,探讨了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对出口复杂度的影响效应,侧重于前者对出口贸易质量方面的冲击作用。通过理论推导论证了交通基础设施改善有助于促进不同技术水平企业的出口参与,且对那些技术复杂度较高的产品具有更为明显的影响,从而整体上有助于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在理论推导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可显着提高一国的出口复杂度,即对出口贸易具有技术溢出效应。并且,随着公路和铁路建设里程的增加,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复杂度呈现出较为显着的下降趋势,而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则展现出相反的趋势,表现出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即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对技术复杂度较高的产品影响更为显着,从而有助于一国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高。第三,为更为细致的观察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效应,本文将出口贸易进一步分解为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即以出口二元边际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H-K方法结合222个国家1995-2015年的双边贸易数据测度各国的出口扩展边际和出口集约边际,进而分析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对两者的影响效应。基于动态面板模型的回归结果显示,交通基础设施改善能够显着促进一国出口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的双向增长,从而对一国的出口贸易规模产生了积极效应。但在考虑了行业异质性和国别异质性后,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对出口二元边际的影响作用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主要体现在出口贸易的集约边际方面,而对出口贸易的扩展边际仍然主要表现为正向促进作用。第四,本文关注交通基础设施对出口贸易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基于中国30个省份1999-2014年的面板数据,通过空间计量模型研判了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对出口贸易影响作用的空间异质性。具体的,在构建空间权重矩阵的基础上,利用莫兰检验分析了出口贸易和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交互性,再进一步将空间权重矩阵引入空间面板模型对出口贸易进行考察,以期研判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对出口贸易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回归结果显示各省的交通基础设施分布相对平均,呈现出一定的空间正相关性,并且中国贸易高份额省份和交通基础设施高密度省份具有较高的重叠性,表明交通基础设施对出口贸易具有空间溢出效应。此外,交通基础设施在不同地区对出口贸易的促进效应存在着空间异质性,特别是在割断铁路基础设施在中部地区对东西部地区的联结作用后,中部地区的贸易效应显着下降,不应忽略交通基础设施对出口贸易所发挥的空间溢出作用。第五,本文进一步将研究视角转向微观企业,以铁路提速作为交通基础设施改善的代理变量,结合中国工业企业数据探析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对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作用,并探讨其中的传导机制。本文采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构建选择方程和出口方程,研究发现铁路提速整体上不仅能够有助于促进企业的出口参与度,表现为出口扩展边际的增长,同时也有助于促进企业出口规模的扩大,表现为出口集约边际的增长,即铁路提速对企业的出口行为具有积极作用。但在区分地区异质性、企业异质性以及行业异质性后,所获结论略有差别,表明铁路提速对不同类型企业的出口行为具有差异性影响。在政策建议方面,本文指出中国开放型经济在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时,可以通过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中国与贸易合作国以及中国内部不同区域间的互联互通,联通出口贸易所需的关键节点,从而促进出口的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进而拉动国内高技术产业升级,并带动国内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同时应尽量规避重复建设,并着重关键节点的疏通,特别是促进交通网络不断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延伸。
袁雅菲[9](2018)在《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潜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应对全球经济局势变化,构建亚欧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国家主席习近平已于2013年10月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战略思想。凭借地缘优势和自然资源的天然互补性,中亚五国具有关口要塞般重要的作用,对中国与亚欧区域经济建设起着基础性的推进作用。那么,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潜力如何,影响贸易潜力的因素有哪些,如何降低阻碍性因素,使潜力得到充分发挥,这些已成为目前的研究重点。其中政府政策层面因素影响力有多大,如何改善政策方面的营商环境,降低贸易阻力更是“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政府合作与探讨的热点。以2007-2017年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流量为研究样本,本文尝试在三个方面进行探索:第一,从内在逻辑上,探讨中国与中亚五国比较优势的类型,以及产业分工定位,从而为挖掘和扩大双方潜力提供理论分析基础;第二,通过对贸易现状、产品结构和贸易政策这三个方面进行全面统计性分析,为实证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第三,运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对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效率实现水平进行测算,分析贸易自然影响因素和非效率影响因素,从而对贸易潜力进行科学测算。研究表明:第一,中国与中亚五国目前的贸易合作情形很好地验证了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理论模型,并且验证得出,中国与中亚五国存在着较强的贸易互补性,并且双边贸易更多地倾向于互补性的产业间贸易。第二,经测算得出,中国与中亚五国之间的贸易效率平均水平是0.56,其中塔国和哈国超过平均水平,土国与平均水平基本持平,乌国和吉国低于平均水平,整体贸易潜力较大,有待开发。基于此,进一步测算得出,哈国2017年的贸易潜力量是263亿美元,比吉国和土国都高出一倍,比乌国高出两倍,塔国贸易潜力最低,仅17亿美元。第三,在贸易潜力和效率自然影响因素中,经济总量、人口规模和人均GDP都对贸易有明显的牵引和促进作用,而贸易距离仍然是贸易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贸易起到阻碍作用。在贸易非效率影响因素中,政府政策和制度因素、贸易便利化因素和区域一体化因素的各解释变量全部通过1%的显着性校验,其中区域一体化因素的影响程度最高。第四,本文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提出中国与中亚五国应进一步扩大贸易开放程度,出台贸易便利政策;积极加快中国—中亚自贸区建设;深化能源合作,创新开发合作领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区域交通便利政策;区别对待各国的贸易潜力,优化产业合作结构;协调好大国关系,稳定战略布局;加强政治互信,稳定贸易环境。以上这一系列措施能加速释放中国与中亚五国之间的贸易潜力,为区域经济的长足发展和战略格局稳定起到积极的影响。
薛晓宁[10](2018)在《萨尔图中区砂岩油藏特高含水期水驱油效率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萨尔图中区砂岩油藏经过多年注水开发,目前已进入高含水期,部分储层甚至达到特高含水期。面对当前开发形式,开展萨尔图中区砂岩油藏特高含水期油水两相渗流以及水驱油效率实验研究,分析特高含水期油水两相渗流特征,研究提高特高含水期储层水驱油效率的措施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非稳态法室内实验研究方式,开展了特高含水期油水两相渗流实验研究,在对比分析已有的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数据处理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特高含水期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数据处理方法,揭示了特高含水期油水两相的渗流特征,分析了注水倍数对水驱油效率的影响规律;本文基于萨中区特高含水期油水两相渗流特征,开展了特高含水期储层实验研究,分析了提高水驱速度和提高水驱速度与周期注水相结合的方式对特高含水期储层水驱油效率的影响;开展了特高含水期层间非均质并联小岩心模型实验研究,分析了提高水驱速度、周期注水、提速时机、改变注入方向及分层间歇关井方式对特高含水期层间非均质油藏水驱油效率的影响。本文基于上述实验研究结果,分析提出了萨尔图中区砂岩油藏特高含水期最佳增产措施。
二、进出口是这样提速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进出口是这样提速的(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贸易便利化的进展及推动建议 ——基于推点国贸电子综合服务平台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 创新点与不足 |
2 文献综述 |
2.1 贸易便利化的界定和理论基础 |
2.2 贸易便利化的经济效益 |
2.3 贸易便利化发展的趋势预测 |
2.4 我国贸易便利化政策研究 |
2.5 文献述评 |
3 全球贸易便利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
3.1 贸易便利化的概念及评价体系 |
3.2 贸易便利化的进展 |
3.3 全球贸易便利化发展趋势 |
4 中国贸易便利化进展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
4.1 我国贸易便利化发展现状 |
4.2 贸易便利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
4.3 我国贸易便利化水平综合评价 |
4.4 我国贸易便利化发展中的存在的主要问题 |
5 推点国际贸易电子综合服务平台案例研究 |
5.1 推点简介 |
5.2 推点技术创新与理论创新 |
5.3 推点对我国贸易便利化的影响 |
5.4 推点对进一步提升我国贸易便利化的启示 |
6 提升我国贸易便利化水平的建议 |
6.1 降低关税总水平、增加减免税进口占比 |
6.2 提高我国海关效率 |
6.3 完善我国信息通信技术布局 |
6.4 加大知识产品保护力度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研究述评 |
一、国外关于自由港的研究 |
二、国内关于自由贸易港的研究 |
三、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框架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可能的创新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自由贸易港理论分析 |
第一节 自由贸易理论基础 |
一、要素禀赋理论 |
二、“守夜人”和“凯恩斯主义” |
三、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理论 |
四、公共产品理论 |
第二节 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理论拓展 |
一、交易成本理论 |
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 |
三、全球价值链理论 |
四、政府规制理论 |
五、制度与市场理论 |
第三章 自由贸易港分析 |
第一节 主要特点 |
一、货物、资本、人员自由流动(“一线放开”) |
二、坚持政府积极作用,加强风险防控体系建设(“二线管住”) |
三、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 |
第二节 自由贸易港与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联系和区别 |
一、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情况 |
二、共性特点 |
三、两者的区别 |
第三节 自由贸易港与其他海关特殊区域的不同 |
一、保税区 |
二、出口加工区 |
三、保税物流园区 |
四、跨境工业园区 |
五、保税港区 |
六、综合保税区 |
第四章 全球成熟自由贸易港的经验 |
第一节 汉堡、利物浦等“转口贸易型”自由贸易港 |
一、汉堡自由贸易港 |
二、利物浦自由贸易港 |
三、经验启示 |
第二节 中国中国香港、新加坡等“综合型”自由贸易港 |
一、新加坡自由贸易港 |
二、中国香港自由贸易港 |
三、阿联酋和迪拜自由贸易港 |
四、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港 |
第五章 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和制度经验分析 |
第一节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与CPTPP |
一、TPP |
二、CPTPP |
第二节 欧盟贸易便利化制度 |
第三节 欧日伙伴关系协定 |
第四节 中国和智利自贸升级协定 |
第六章 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路径 |
第一节 海南服务贸易型自由贸易港 |
一、建设意义 |
二、建设特点 |
三、建设路径 |
第二节 战略型自由贸易港 |
一、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自由贸易港(陕西) |
二、京津冀自由贸易港 |
第三节 特殊功能自由贸易港 |
一、上海金融自由贸易港 |
二、舟山国际油品自由贸易港 |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 |
一 研究结论 |
二 研究展望 |
三 有待深入的几个问题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校期间学术成果 |
(3)海关全国通关一体化改革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引言 |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0.1.1 研究背景 |
0.1.2 研究意义 |
0.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0.2.1 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
0.2.2 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
0.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0.3.1 研究方法 |
0.3.2 创新点与不足 |
1 相关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1.1 理论基础 |
1.1.1 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
1.1.2 风险管理理论在海关的应用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海关全国通关一体化概念界定 |
1.2.2 风险的概念界定 |
1.2.3 贸易便利化的概念界定 |
2 海关全国通关一体化改革目标及内容 |
2.1 海关全国通关一体化改革概念及目标 |
2.1.2 海关全国通关一体化的内部目标 |
2.1.3 海关全国通关一体化的外部目标 |
2.2 海关全国通关一体化改革主要内容 |
2.2.1 “两中心”让全国海关如一关 |
2.2.2 “三制度”提高通关效率 |
2.3 海关全国通关一体化改革效果 |
2.3.1 新型通关管理流程基本建立 |
2.3.2 营商环境得到优化 |
3 海关全国通关一体化改革中的问题及原因 |
3.1 存在问题 |
3.1.1 对内管理模式亟待精细化 |
3.1.2 对外缺乏真正“单一窗口” |
3.1.3 追求贸易便利忽视安全 |
3.2 问题产生原因 |
3.2.1 管理机制不适应外界要求 |
3.2.2 外部口岸管理体制条块分割 |
3.2.3 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
4 海关全国通关一体化改革经验借鉴及完善建议 |
4.1 优化海关贸易便利化机制 |
4.1.1 北欧贸易便利化机构设置的经验 |
4.1.2 改革贸易便利化管理机制 |
4.1.3 加强贸易便利化的国际合作 |
4.2 建设海关“单一窗口” |
4.2.1 日本海关“单一窗口”设置经验 |
4.2.2 加强“单一窗口”设置的顶层设计 |
4.2.3 建立“单一窗口”的信息共享机制 |
4.3 健全风险管理机制 |
4.3.1 美国海关风险管理经验 |
4.3.2 完善风险管理制度保障和管理机制 |
4.3.3 运用大数据解决风险管理问题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中国高铁、贸易成本和企业出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第三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交通基础设施与贸易的相关研究 |
第二节 高铁与贸易成本的相关研究 |
第三节 贸易成本与出口的相关研究 |
第三章 中国高铁、贸易成本与企业出口的理论研究 |
第一节 高铁的发展概述 |
第二节 高铁与其他交通基础设施的优劣势比较 |
第三节 中国高铁与企业出口的机理分析 |
第四章 中国高铁对企业出口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二节 实证研究策略 |
第三节 中国高铁对企业出口影响的实证结果 |
第五章 中国高铁对企业出口影响的机制检验 |
第一节 中国高铁与可变贸易成本变动 |
第二节 中国高铁与固定贸易成本变动 |
第三节 中国高铁、固定贸易成本与企业出口 |
第六章 中国高铁对企业出口的异质性分析 |
第一节 出口特征异质性分析 |
第二节 高铁站选址异质性分析 |
第三节 企业异质性分析 |
第四节 地区异质性分析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5)“一带一路”设施联通对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2 基础设施对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影响的机理分析 |
2.1 基础设施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影响贸易 |
2.2 基础设施通过“冰山”运输成本影响贸易 |
2.3 基础设施通过经济增长影响贸易 |
2.4 基础设施通过直接投资影响贸易 |
3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及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
3.1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现状分析 |
3.1.1 基础设施含义、分类及特征分析 |
3.1.2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现状分析 |
3.2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合作现状分析 |
3.2.1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合作规模分析 |
3.2.2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合作主体分析 |
3.2.3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合作结构分析 |
3.3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
3.3.1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规模分析 |
3.3.2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主体分析 |
3.3.3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方式分析 |
3.3.4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运输方式分析 |
3.3.5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商品结构分析 |
4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对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的实证分析 |
4.1 模型设定 |
4.2 数据说明及变量选取 |
4.3 实证结果及分析 |
4.3.1 基础设施质量对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的影响 |
4.3.2 交通基础设施质量对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的影响 |
4.3.3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质量对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的影响 |
5 结论以及对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6)中国交通网络发展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中国交通网络的发展 |
1.1.4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
第二节 研究思路、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
1.2.2 研究方法 |
第三节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中国市场分割问题的研究 |
2.1.1 市场分割的表现形式及影响 |
2.1.2 市场分割的形成原因 |
2.1.3 打破市场分割的相关研究 |
第二节 交通网络对贸易影响的研究 |
2.2.1 国际间交通对贸易的影响研究 |
2.2.2 国内交通对贸易的影响研究 |
2.2.3 研究评述 |
第三节 交通网络对生产率影响的研究 |
2.3.1 交通网络的量化 |
2.3.2 生产率的概念及测算 |
2.3.3 交通网络与生产率 |
2.3.4 研究评述及假说提出 |
第四节 交通网络对资源错配影响的研究 |
2.4.1 资源错配的概念及测算 |
2.4.2 资源错配的成因及影响研究 |
2.4.3 交通网络与资源错配 |
2.4.4 研究评述及假说提出 第三章 交通网络、市场分割与出口贸易的理论研究 |
第一节 理论模型的建立与假设 |
第二节 理论模型的一般均衡分析 |
第三节 理论模型对实证研究的启示 第四章 交通网络发展对出口贸易的影响 |
第一节 数据与描述性统计 |
4.1.1 数据来源及处理 |
4.1.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二节 实证策略 |
第三节 实证结果 |
4.3.1 基准回归 |
4.3.2 事件分析 |
4.3.3 稳健性检验 |
4.3.4 内生性问题解决 |
4.3.5 异质性探究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交通网络发展对生产率和资源错配的影响 |
第一节 交通网络对生产率的影响 |
5.1.1 数据及处理 |
5.1.2 实证策略 |
5.1.3 实证结果 |
第二节 交通网络对资源错配的影响 |
5.2.1 数据及处理 |
5.2.2 实证策略 |
5.2.3 实证结果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交通网络发展影响出口的机制探究 |
第一节 生产率机制与资源错配机制 |
6.1.1 生产率机制 |
6.1.2 资源错配机制 |
第二节 实证回归结果 |
6.2.1 数据与实证策略 |
6.2.2 基准回归 |
6.2.3 稳健性检验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
7.1.1 主要结论 |
7.1.2 相关政策启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
(7)H船舶代理公司绩效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船舶代理行业发展趋势及研究方向 |
1.2.1 信息互联共享引领行业管理创新 |
1.2.2 堆场管理智能化促进行业技术创新 |
1.2.3 发展综合物流服务推动行业资源整合优化 |
1.2.4 行业自律专业化确保物流行业持续发展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 |
1.3.2 国内研究 |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
2 绩效管理相关理论概述 |
2.1 平衡计分卡(BSC) |
2.1.1 平衡计分卡的内涵 |
2.1.2 平衡计分卡的评价 |
2.1.3 平衡计分卡在船舶代理企业的适用性 |
2.1.4 船舶代理企业适用平衡计分卡的关键要点 |
2.2 360度绩效考评 |
2.2.1 360度绩效考评的内涵 |
2.2.2 360度绩效考评评价 |
2.2.3 360度绩效考评在船舶代理企业的适用性 |
2.2.4 船舶代理企业实施360度绩效考评的关键要点 |
2.3 平衡计分卡与360度考评对不同规模船舶代理企业的结合适用 |
2.3.1 平衡计分卡与360度考评的结合适用 |
2.3.2 平衡计分卡与360度考评对不同规模船舶代理企业的适用 |
3 H船舶代理公司绩效管理概况 |
3.1 H船舶代理公司简介 |
3.2 H船舶代理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3.2.1 资源能力结构 |
3.2.2 服务经营结构 |
3.2.3 业务活动机构与人员配比 |
3.3 H船舶代理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4 H船舶代理公司绩效管理现状和问题 |
3.5 H船舶代理公司引入平衡计分卡和360度绩效考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4 改进H船舶代理公司的绩效管理方案 |
4.1 H船舶代理公司绩效目标的确立 |
4.2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H船舶代理公司绩效管理模型 |
4.2.1 H船舶代理公司战略的四个构面 |
4.2.2 H船舶代理公司平衡计分卡的逐层分解 |
4.3 H船舶代理公司绩效指标设定 |
4.3.1 设定绩效指标的原则 |
4.3.2 设计绩效评价指标的注意事项 |
4.3.3 H船舶代理公司平衡计分卡 |
4.4 360度绩效考评在H船舶代理公司绩效管理中的运用 |
4.4.1 360度绩效考评的主体 |
4.4.2 360度绩效考评涉及的评价项目与指标 |
4.5 绩效考核的标准分值测算与应用 |
5 H船舶代理公司绩效管理方案的实施保障措施 |
5.1 绩效管理实施流程保障 |
5.1.1 绩效监控 |
5.1.2 绩效评价 |
5.1.3 绩效反馈与应用 |
5.2 绩效管理信息系统保障 |
5.3 绩效管理沟通培训保障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8)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 可能的创新 |
1.5 全文逻辑线索 |
1.6 全文框架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交通基础设施的定义及衡量 |
2.2 交通基础设施影响效应的相关文献综述 |
2.3 交通基础设施影响国际贸易的文献综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对出口规模的影响效应 |
3.1 相关文献综述 |
3.2 影响机制分析 |
3.3 方法简介、模型构建及变量说明 |
3.4 回归结果及分析 |
3.5 稳健性检验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对出口复杂度的影响效应 |
4.1 相关文献综述 |
4.2 影响机制分析 |
4.3 特征事实、模型构建及数据说明 |
4.4 回归结果及分析 |
4.5 稳健性检验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对出口二元边际的影响效应 |
5.1 相关文献综述 |
5.2 影响机制分析 |
5.3 特征事实、模型构建及数据说明 |
5.4 回归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对出口贸易影响的空间异质性 |
6.1 相关文献综述 |
6.2 特征事实分析 |
6.3 方法简介、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
6.4 回归结果及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对中国企业出口的影响效应 |
7.1 相关文献综述 |
7.2 影响机制分析 |
7.3 提速概况、方法简介及模型构建 |
7.4 回归结果及分析 |
7.5 基于异质性理论的机制分析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3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学术成果 |
致谢 |
(9)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一带一路”战略文献综述 |
1.2.2 贸易潜力模型研究 |
1.2.3 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潜力及效率研究 |
1.3 论文思路和架构图 |
1.3.1 论文思路 |
1.3.2 论文框架图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分析法 |
1.4.2 统计分析法 |
1.4.3 归纳与演绎分析法 |
1.4.4 实证分析法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贸易潜力问题的理论分析 |
2.1 贸易潜力及贸易效率界定 |
2.2 影响贸易潜力因素的研究 |
2.2.1 比较优势是贸易潜力的基本影响因素 |
2.2.2 产业结构是影响贸易潜力的重要因素 |
2.2.3 贸易参与国政策的影响不可忽视 |
2.2.4 距离、人口等其他影响因素 |
2.3 测量贸易潜力的模型分析 |
2.3.1 传统引力模型 |
2.3.2 随机前沿贸易引力模型 |
2.3.3 指标测算方式 |
2.3.4 小结 |
第3章 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现状 |
3.1 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现状 |
3.1.1 中国与中亚五国总体贸易额 |
3.1.2 中国与中亚五国各国别贸易额 |
3.2 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结构现状 |
3.2.1 中国与中亚五国总体贸易结构 |
3.2.2 中国与中亚五国各国别贸易结构 |
3.3 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结合度 |
3.4 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政策分析 |
第4章 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潜力与效率实证分析 |
4.1 模型设定 |
4.2 模型变量及数据来源 |
4.2.1 变量描述 |
4.2.2 数据来源 |
4.3 实证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
4.3.1 贸易自然影响因素分析 |
4.3.2 贸易非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4.4 贸易效率及潜力测算 |
4.4.1 贸易效率分析 |
4.4.2 贸易潜力测算 |
第5章 扩大与提高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潜力及效率的建议 |
5.1 扩大贸易开放程度,出台贸易便利政策 |
5.2 积极加快中国—中亚自贸区建设 |
5.3 深化能源合作,创新开发合作领域 |
5.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区域交通便利政策 |
5.5 区别对待各国的贸易潜力,优化产业合作结构 |
5.6 协调好大国关系,稳定战略布局 |
5.7 加强政治互信,稳定贸易环境 |
5.8 强化国别贸易政策协调与合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10)萨尔图中区砂岩油藏特高含水期水驱油效率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油水两相渗流特征分析 |
1.2.2 水驱油效率分析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 |
第2章 萨尔图中区地质概况及开发现状分析 |
2.1 地质概况 |
2.1.1 构造特征 |
2.1.2 储层物性 |
2.1.3 油藏特征 |
2.2 萨中区开采历程及开发现状 |
2.2.1 开采历程 |
2.2.2 开发现状分析 |
第3章 特高含水期油水两相渗流特征实验研究 |
3.1 室内油水两相渗流实验方法分析 |
3.1.1 稳定状态法 |
3.1.2 非稳定状态法 |
3.2 室内油水两相渗流实验研究 |
3.2.1 实验目的及原理 |
3.2.2 实验条件 |
3.2.3 实验方案及流程图 |
3.3 非稳态法相渗实验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
3.3.1 基本计算方法 |
3.3.2 岩样出口端面含水饱和度推导 |
3.3.3 含油率计算方法 |
3.3.4 油相相对渗透率计算方法 |
3.3.5 实例计算 |
3.3.6 计算结果修正 |
3.4 特高含水期油水两相渗流特征分析 |
3.4.1 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归一化处理 |
3.4.2 油水两相渗流特征分析 |
3.5 驱油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特高含水期中低渗长岩心水驱油实验研究 |
4.1 实验目的及原理 |
4.2 实验条件及实验材料 |
4.3 实验方案及流程图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1 单纯提高水驱速度对水驱油效率影响分析 |
4.4.2 周期注水与提速相结合的方式对驱油效率的影响分析 |
4.4.3 特高含水期提高储层水驱油效率方法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特高含水期层间非均质模型水驱油实验研究 |
5.1 实验目的及原理 |
5.2 实验条件及实验材料 |
5.3 实验方案及实验流程图 |
5.4 实验结果分析 |
5.4.1 提速时机对层间非均质储层各层水驱效果的影响 |
5.4.2 分层间歇注水对层间非均质油层特高含水期水驱效果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四、进出口是这样提速的(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贸易便利化的进展及推动建议 ——基于推点国贸电子综合服务平台的案例研究[D]. 刘金洋. 暨南大学, 2020(04)
- [2]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研究[D]. 陈浩.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3]海关全国通关一体化改革问题研究[D]. 王雪松.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4]中国高铁、贸易成本和企业出口研究[D]. 俞峰. 中央财经大学, 2019(12)
- [5]“一带一路”设施联通对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的影响研究[D]. 艾孟孟.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6]中国交通网络发展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D]. 张梦婷. 上海大学, 2019(02)
- [7]H船舶代理公司绩效管理研究[D]. 许斐.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2)
- [8]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效应研究[D]. 施震凯. 东南大学, 2018(06)
- [9]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潜力研究[D]. 袁雅菲. 湖南大学, 2018(06)
- [10]萨尔图中区砂岩油藏特高含水期水驱油效率实验研究[D]. 薛晓宁.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2)
标签:自由贸易论文; 海关数据论文;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高铁提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