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偏瘫早期康复训练

脑血管病偏瘫早期康复训练

一、脑血管病偏瘫的早期康复训练(论文文献综述)

汤雅迪[1](2021)在《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延续性护理需求与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原发性高血压导致脑出血、且病情稳定后复查CT显示脑出血量较前无明显增加患者的总体疾病特征,以及不同患者的个体情况,研究个性化延续性护理在改善高血压脑出血稳定期、且有偏瘫患者的患侧肢体运动、生活自理能力、焦虑抑郁情况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并用客观数据对效果进行评估。方法研究者以奥马哈系统为框架的延续性护理实践为理论基础,结合本医院科室治疗及临床患者总体特征、不同个体特点,按以下步骤开展研究:一、《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家庭对延续性护理服务需求调查问卷》的制定:调查研究首先根据高血压脑出血偏瘫的疾病特点,在医生、护士、康复等专家组的共同探讨、指导下,设计出《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家庭对延续性护理服务需求调查问卷》,以调查高血压脑出血后病情稳定期患者对于延续性护理的需求。随机选取30名高血压脑出血稳定期并伴随肢体运动障碍患者进行预调查,根据反馈意见、查阅资料并结合专家组意见修改问卷条目;在经过信效度检测后使用最终确定的版本进行正式问卷调查。二、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延续性护理研究:根据高血压脑出血偏瘫的疾病特点及患者需求问卷调查的结果的为基础,拟采用历史对照的方法进行实验性研究。(一)成立延续性护理小组1、小组由研究者担任团队组长,一名神经外科医师提供技术支持,组员包括两名普通神经外科护士、一名获得国家级康复护理专科护士的神经外科护士及一名康复治疗师。小组成员根据本病的疾病特点和患者个性化需求,共同制定后续的延续性护理相关随访内容,主要内容包括:○1根据对文献的查阅及前期自制需求问卷的调查结果,讨论本研究的研究思路、确定纳入排除标准、评价指标、延续性护理基础原则方案;○2由神经外科医生及康复治疗师对研究中可能涉及到的基础知识、康复训练方法、测量指标等对组员进行统一的培训学习及考核,以保证研究过程中量表评分标准、对患者和家属宣教及操作的统一性。最终确定的纳入标准为:○1经CT或MRI检查确诊为脑出血;○2初发的自发性脑出血;○3患有原发性高血压且无其他系统疾病及功能障碍;○4格拉斯哥评分大于10分,偏瘫侧肢体肌力2-4级;○5患者病情稳定,意识清楚,能正确理解宣教内容并配合康复训练;○6常住武汉地区的患者;○7患者及其照护者知晓研究内容自愿参与研究,并同意配合后续的延续性护理服务和要求;○8出院后按照延续性护理小组指导在家中进行康复训练,未寻求其他康复机构帮助。排除标准为:○1患有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等脑血管疾病;○2伴随其他系统严重功能障碍或恶性肿瘤、瘫痪等无法参与研究者;○3既往有精神病史及无法随访者;○4其它疾病或因素导致肢体功能活动受限者;○5服用血管活性药物或抗凝药物;○6观察期内因其他原因再住院。(二)对照组延续性护理服务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随机选取2018年7月到2019年1月在武汉市某三甲医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后偏瘫患者40例设为对照组。实验过程中8人失访,最终纳入32例。对对照组患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及资料收集。对照组延续性护理措施为该三甲医院基础的回访措施,包括:住院期间实施常规护理,入院宣教、疾病知识介绍、用药指导、生活方式指导、围手术期护理等。出院前给予常规出院指导,包括饮食指导、运动指导、按时复查等,收集患者相关信息。出院后一周进行常规电话回访,回访主要内容为:询问患者出院后情况、尽量解决患者现存问题、提醒复查时间。在患者入院后复查CT提示脑出血较前无明显增加后第三天,处于病情稳定期时收集患者基线水平、出院后三个月、六个月复查时,由研究者现场收集患者资料、记录患者情况、询问患者对于延续性护理服务疑问和体验。(三)实验组延续性护理服务1、预实验: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在某三甲医院随机选取符合标准的5例高血压脑出血住院患者进行为期一个月预实验。2、根据调查问卷及预实验结果反馈,明确延续性护理小组成员分工、优化健康教育方案。最终小组分析讨论高血压脑出血后偏瘫患者在接受延续性护理服务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主要风险因素;居家护理措施及康复训练方案;如何通过延续性护理服务提高患者遵医行为并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何通过延续性护理服务使患者在控制疾病的前提下提高患侧肢体运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提升生活质量等内容。讨论后确定最终的延续性护理实施方案。3、随机选取2019年3月到2019年9月在武汉市该某三甲医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后偏瘫患者35例设为实验组。实验过程中1人失访,最终纳入34例。4、实验组具体延续性护理措施:住院期间给予与对照组相同的护理措施,出院前一周到延续性护理服务期间,由延续性护理小组对患者进行多元化护理健康教育活动,主要内容如下:(1)出院前一周由研究者组织讲解高血压的发病原因、高血压的危害、如何有效控制血压、服用降压药的注意事项、脑出血的发病原因、并发症以及相关的饮食指导及生活指导。通过发放自制健康宣教手册对疾病相关知识、康复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培养患者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患者及看护者自护水平及自护意识。知识讲解以患者及照护者理解为主,图文并茂,内容保证简单易懂,循序渐进。(2)出院前三天对患者进行出院指导及综合性护理评估,教会患者照护者测量血压、鼓励患者及照护者写健康日记。对患者基本情况进行评估,针对患者问题做出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指导。(3)出院时宣教:为患者建立延续性护理健康档案,由延续性护理小组为其制定个性化康复护理计划、居家生活指导。康复计划大体分为四个阶段:早期被动运动、健侧肢体带动患侧肢体活动、开展生活能力训练、加强肢体运动精细度。出院时根据患者个体状态、家庭活动空间状况、主要照护者特征等情况有侧重的制定个性化计划,并根据患者训练进程调整康复计划进程;指导患者每周记录患者恢复情况;家属每周拍摄居家康复训练及日常活动视频,对患者康复及生活情况进行反馈,使其康复计划得到及时的调整。(4)在患者出院后:○1通过微信平台每周推送两次宣教内容,包括疾病知识指导,用药指导、生活指导、定期拍摄康复训练视频指导看护者如何在家对患者进行训练;○2通过延续性护理专用电话,每周日对患者进行电话回访,询问患者恢复情况及健康日记记录情况,解决现阶段存在的问题;○3要求患者照护者每周上传患者居家康复训练及日常活动视频;○4患者出院后每月底由延续性护理小组成员与患者进行视频连线查看患者生活环境中是否存在隐藏危险因素,发现隐患并指出,通过视频连线查看患者日常训练情况,纠正和改善患者日常训练中的问题、了解患者康复训练进度、解答患者疑问;○5患者出院后进行康复训练过程中,每个阶段的训练开始后两周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考核。第一阶段主要考核患者被动运动情况,使用拍摄视频的方式,由延续性护理小组评估照护者是否掌握正确的帮助患者患侧肢体运动的方法。第二阶段考核患者是否掌握正确的由健侧肢体带动患侧肢体活动的方法。第三阶段由照护者拍摄患者自主进食,穿衣,行走,体位转换的视频,评判患者能否能够自行开展生活能力训练。第四阶段考核患者肢体运动精细度,评估患者能否完成抓取小件物品,梳头等精细动作。每阶段考核保证患者及照护者掌握了该阶段的训练方法,一段时间后由延续性护理小组再评估是否能进入下一阶段训练;○6延续性护理小组需保证出院后延续性随访和康复计划实施情况的实时监测,及时对患者进行干预,通过电话随访、视频反馈等方式对患者康复训练进程进行评估和指导;○7在患者入院后复查CT提示脑出血较前无明显增加后第三天,处于病情稳定期时收集患者基线水平、出院后三个月、六个月患者复查时,由延续性护理小组现场收集患者资料、记录患者情况、询问患者对于延续性护理服务疑问和体验。两组患者观察及进行延续性护理服务时间均为六个月。(四)收集两组患者资料在患者入院后复查CT提示脑出血较前无明显增加后第三天,处于病情稳定期,收集两组患者基线水平,保证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两组患者出院后三个月、六个月对对照组及实验组患者分次进行资料收集。主要资料包括:○1一般资料;○2中文版Fugl-meyer运功功能评定表评分,患者复查时由研究人员要求患者完成制定动作,评估患者在日常环境中肢体使用情况;○3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评估患者生活自理能力;○4患者焦虑及抑郁量表,评估患者焦虑抑郁情况;○5由于高血压或高血压脑出血再入院率;○6满意度调查。其中,为避免多次使用Fugl-meyer运功功能评定表使对照组有意识的对量表评定内容进行训练从而影响评分,Fugl-meyer运功功能评定只在患者稳定期及出院后6个月测量两次。所有数据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比)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部分采用fisher精确检验)。两组患者同时期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焦虑抑郁得分情况先进行正态性检验,满足正态分布的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1、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医保类型、职业等)比较上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同期Fugl-Meyer评分比较:在稳定期,实验组评分(20.18±3.47)对照组(20.47±3.24)、出院后6个月实验组(78.41±3.96)对照组(65.63±3.69)。同组患者不同时间评分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患者在不接受干预的情况下,肢体功能情况也会有所改善。同时期两组患者评分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01),说明延续性护理能更明显促进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3、两组患者同期ADL评分比较:在病情稳定期实验组(19.94±3.15)对照组(19.19±3.91)、出院后3个月实验组(55.82±5.58)对照组(35.19±3.39)、出院后6个月实验组(88.18±5.64)对照组(65.69±2.69)。同组患者不同时期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01)说明在不对患者进行干预情况下,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也会有所提高。但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实验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显着性(P<0.001),说明延续性护理可以更有效促进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4、两组患者同期焦虑抑郁情况比较:在病情稳定期焦虑分值实验组(9.62±2.22)对照组(9.50±2.09)、出院后3个月实验组(6.38±2.13)对照组(8.00±1.30)、出院后6个月实验组(5.41±1.10)对照组(7.16±1.17);抑郁分值病情稳定期实验组(8.65±2.19)对照组(8.68±1.91)、出院后3个月实验组(6.36±1.34)对照组(7.79±1.55)、出院后6个月实验组(5.53±1.37)对照组(6.74±1.48)。同组患者不同时期进行组内比较,患者焦虑抑郁情况均有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同时期进行比较,实验组在稳定期、出院后3个月和6个月焦虑抑郁情况较对照组同期明显降低,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说明延续性护理可以可明显改善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5、两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内,统计两组患者由于高血压或高血压脑出血再入院人次,计算再入院率。实验组再入院率为0.00%,对照组再入院率为2.94%。说明延续性护理能够使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控制血压,降低再入院率,降低复发率。6、两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实验组平均得分(97.8±2.2)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得分(92.4±2.6),说明延续性护理能够提高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论1、延续性护理能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偏瘫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2、延续性护理能够改善脑出血术后偏瘫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患者满意度。3、延续性护理能够增强患者遵嘱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降低再入院率。

崔雪岩[2](2021)在《基于5E康复模式的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流行,脑血管病患者日益增多。脑梗死作为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经济负担重的特点,脑梗死后遗症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自理能力、运动功能和心理状况,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5E康复模式包括鼓励(Encourage)、教育(Education)、运动(Exercise)、工作(Employment)和评价(Evaluation)5个部分,广泛应用于糖尿病、透析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患者。因此,本研究以5E康复模式为框架,构建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以促进患者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目的构建基于5E康复模式的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并评价该方案的应用效果,以期改善患者肌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焦虑、抑郁状况,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方法1.护理方案的构建以5E康复模式为框架进行文献研究,初步拟定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通过研究小组讨论和2轮专家函询,对方案进行修订,最终从鼓励、教育、运动、工作和评价5个方面构建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2.护理方案的应用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脑梗死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按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构建的护理方案在患者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症状稳定后开始对其进行干预。在干预前、干预4周和8周分别对两组患者的肌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焦虑、抑郁状况进行评价比较。采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χ2检验、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构建的方案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包括鼓励、教育、运动、工作和评价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内容涵盖心理护理、健康教育、运动指导、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及效果评价等。2.两组患者肌力分级比较干预4周和8周后,观察组患者上肢肌力(t4周=4.283,t8周=6.447)和下肢肌力(t4周=2.762,t8周=4.018)分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上肢肌力(F时间=107.855,F处理=21.667,F交互=14.777)和下肢肌力(F时间=186.339,F处理=8.930,F交互=6.956)分级的时间效应、处理效应及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运动功能分级比较干预4周和8周后,观察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t4周=3.257,t8周=3.814)、手运动功能(t4周=2.139,t8周=3.061)和下肢运动功能(t4周=2.606,t8周=4.950)分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F时间=73.224,F处理=7.986,F交互=5.688)、手运动功能(F时间=119.894,F处理=4.280,F交互=4.348)和下肢运动功能(F时间=172.729,F处理=8.629,F交互=8.425)分级的时间效应、处理效应及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干预4周和8周后,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t4周=3.402,t8周=5.38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时间效应、处理效应及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135.239,F处理=11.667,F交互=9.910(P<0.05)。5 两组患者焦虑、抑郁得分比较干预4周和8周后,观察组患者焦虑(t4周=-3.116,t8周=-4.724)和抑郁(t4周=-3.359,t8周=-5.302)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焦虑(F时间=56.315,F处理=5.958,F交互=9.529)和抑郁(F时间=66.299,F处理=4.559,F交互=16.965)得分的时间效应、处理效应及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构建的基于5E康复模式的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能够有效增强患者肌力、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焦虑、抑郁状况。

王异之[3](2020)在《八段锦辅以动作观察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八段锦辅以动作观察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肌力、肌张力、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为临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提供早期介入、简单、易行的运动训练方法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方法,按纳入、排除标准将9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SPSS 25.0软件随机分组方法分为三组,即常规组、八段锦组和八段锦+动作观察组,每组各30例,常规组采取常规治疗和护理方案,八段锦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行八段锦训练,八段锦+动作观察组在八段锦训练的基础上联合动作观察,并尽力模仿训练,八段锦组与八段锦+动作观察组两组,每次20min,每天1次,一周训练6天,共干预4周,在干预前、干预4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上肢部分评分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of Upper Extremity,FMA-UE)、徒手肌力评定量表(Muscle Manual Test,MMT)、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改良BI指数量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价上肢运动功能、肌力、肌张力、日常生活能力,并对各项数据收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结束后,常规组脱落1例,八段锦组脱落2例,最终常规组完成研究例数29例,八段锦组28例,八段锦+动作观察组30例,统计分析结果如下:1基线资料比较患者入组时,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程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偏瘫侧、上肢Brunnstrom分期、八段锦上肢运动评分、FMA-UE评分、MMT分级、MAS分级、MBI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2运动功能的变化情况(1)组内比较:三组患者干预前与干预4周后对比,运动功能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间比较:三组患者的FMA-UE评分差异明显(F=3.254,P=0.044),进行两两比较,常规组和八段锦组在干预4周后差异并不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八段锦+动作观察组干预4周后的运动功能显着高于常规组(P<0.05)和八段锦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肌力的变化情况(1)组内比较:三组患者干预前与干预4周后进行对比,肌力均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间比较:三组患者的肌力对比差异明显(F=9.376,P=0.009),进行两两比较,采用KW检验对三组患者进行两两比较,常规组和八段锦组在干预4周后肌力差异并不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八段锦+动作观察组干预4周后的肌力显着高于常规组(P<0.05)和八段锦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肌张力的变化情况三组患者采用KW检验,结果显示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生活自理能力的变化情况(1)组内比较:干预4周后,三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均得到提升,与干预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间比较:三组患者的MBI评分差异明显(F=3.327,P=0.041),对三组患者进行两两比较,常规组和八段锦组在干预4周后差异并不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八段锦+动作观察组干预4周后的生活自理能力MBI指数显着高于常规组(P<0.05)和八段锦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八段锦辅以动作观察疗法训练能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肌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对患者的肌张力变化无影响。

孙作杰[4](2020)在《急性脑血管偏瘫患者行超早期康复治疗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超早期康复治疗应用于急性脑血管偏瘫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急性脑血管偏瘫患者100例,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超早期康复治疗,比较两组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肩手综合征、体位性低血压以及压疮等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脑血管偏瘫患者中实施超早期康复治疗,能够有效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提升,改善患者伸进功能,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在临床具有较好疗效和安全性。

由建辉[5](2020)在《脑卒中患者健康素养与功能锻炼依从性和康复训练效果关系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描述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健康素养、功能锻炼依从性和康复训练效果的现状;分析脑卒中健康素养、功能锻炼依从性与康复训练效果的关系,为今后脑卒中患者有效康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在山东省淄博市三所综合医院康复科住院的首发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对符合纳入标准的335名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调查工具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调查表、脑卒中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量表,并用Barthel指数、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价表评估患者的康复训练效果。采用纵向调查的方法,入院时完成健康素养基线调查;对第一次入院时、第二次入院时、第三次入院时3个时间点的功能锻炼依从性进行调查;同时对患者第一次入院时、第一次出院时、第二次入院时、第二次出院时和第三次入院后5个时间点的康复锻炼效果进行调查。健康素养、功能锻炼依从性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分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五个时间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差异。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用频率表示,采用单因素广义估计方程比较五个时间点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的差异。以功能锻炼依从性为因变量、健康素养为自变量,拟合广义估计方程(GEE),探讨健康素养与功能锻炼依从性关系,然后以五次的康复训练效果为因变量,健康素养、功能锻炼依从性为自变量,拟合GEE模型分别探讨健康素养和功能锻炼依从性对康复训练效果的影响。所有模型调整了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婚姻状况、个人收入、费用报销情况、诊断类型、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和糖尿病等协变量。结果:脑卒中患者基线健康素养总分为(90.55±14.12)分,不充足者占66.9%,在健康素养的四个维度中,信息获取能力充足比例最高,经济支持意愿充足比例最低。脑卒中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在第一次住院时得分为(37.05±7.59)分,之后两次随访依从性总分及三个维度均呈上升趋势,低、中水平依从性比例在逐渐缩小。脑卒中患者初次入住康复科时平均BI得分为(28.30±21.34)分,第五次评估时得分为(58.43±23.36)分,整个住院过程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都有显着改善。Brunnstrom分期运动功能评估中,上肢、手和下肢均随着住院时间延长明显改善,其中IV期及以上患者所占的百分比,下肢上升幅度最大(39.4%),其次是上肢(38.51%),而手功能恢复比例最小(16.72%)。GEE结果显示,控制有关混杂因素后,脑卒中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在不同时间点上健康素养充足组皆大于不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分β=-5.10,95%CI=3.66~6.53,P<0.001),但总的来讲,随着时间的推移,依从性各维度评分两组差异逐渐减小;健康素养与BI指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β=-2.65,95%CI=-7.76~2.45,P=0.308);脑卒中偏瘫患者Brunnstrom分期中,上肢、手、下肢出现分离运动的比例,在各时间点健康素养充足组与不足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上肢:OR=0.76,95%CI=-0.41~1.42,P=0.397;手:OR=0.56,95%CI=0.30~1.06,P=0.077;下肢:OR=0.72,95%CI=0.39~1.32,P=0.290);BI指数在功能锻炼依从性中水平组与低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β=7.69,95%CI=-0.27~15.66,P=0.058),但高水平组与低水平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β=18.44,95%CI=9.51~27.38,P<0.001);Brunnstrom分期中出现分离运动比例,在功能锻炼依从性中水平组与低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上肢:OR=1.16,95%CI=0.36~3.69,P=0.802;手:OR=0.85,95%CI=0.23~3.12,P=0.809;下肢:OR=0.39,95%CI=0.08~1.84,P=0.235),但高水平组与低水平组组间比较,上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41,95%CI=0.12~1.39,P=0.153),手和下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手:OR=0.24,95%CI=0.06~0.9,P=0.035;下肢:OR=0.11,95%CI=0.02~0.56,P=0.007)。结论:1、首发住院脑卒中患者健康素养水平偏低。2、随着康复时间的延长,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效果呈上升趋势。3、健康素养影响脑卒中患者的功能锻炼依从性,提高健康素养水平有助于提高脑卒中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从而改善康复训练效果。

江澜[6](2020)在《基于大脑双侧性联接的中风偏瘫针刺调控效应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及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以大脑双侧性重塑为切入点,探究中风偏瘫患者损伤及针刺疗程介导的康复过程中大脑双侧性功能及结构的变化,阐释针刺促进脑重塑的中枢调控机制。方法:纳入梗死灶位于单侧运动通路的中风病偏瘫患者21例,并匹配健康受试者23例。予中风偏瘫患者“手足十二针”的规范化疗程干预,于单次针刺治疗后进行针感评价,于针刺疗程前后采集影像学数据并评价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及认知功能。应用镜像同伦功能连接(VMHC)、感兴趣区功能连接(ROI-FC)及脑白质图谱分析方法(ABA),计算脑功能及脑结构指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分别对中风偏瘫组与健康对照组及偏瘫针刺治疗前后的影像学指标及临床评价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并结合临床量表评价影像学指标与临床运动评价的相关性。结果:1.基于镜像同伦功能连接的脑功能变化与健康受试者相比,中风偏瘫患者双侧大脑同伦功能被破坏,主要在双侧小脑扁桃体、小脑下半月小叶、小脑蚓锥体、小脑山坡、海马附近区域、基底节区、丘脑、扣带回及中央旁小叶呈现减弱的镜像同伦功能连接。针刺治疗后,偏瘫上肢的运动功能改善与双侧小脑扁桃体的VMHC变化最为相关。2.基于感兴趣区的全脑功能连接分析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针刺治疗前,双侧小脑扁桃体与全脑功能连接减弱的脑区主要在双侧前额叶皮质、左侧后顶叶皮层、双侧扣带回及左侧的中央前回。针刺治疗后,主要在双侧前额叶皮质、双侧扣带回。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针刺治疗前,双侧小脑扁桃体与全脑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主要存在于运动相关的单侧皮质区域及皮下核团区域、双侧楔前叶、双侧中央后回、双侧颞上回及颞中回及双侧脑岛。针刺治疗后,主要存在于双侧广泛的运动相关的皮质区域及左侧皮下核团区域、双侧扣带回、双侧前额叶皮质、双侧中央后回、双侧脑岛及顶上小叶,新出现了与处理视觉、听觉信息相关的双侧脑区。通过减少与双侧小脑扁桃体发生减弱的功能连接的脑区类别与体素数目,并增加与双侧小脑扁桃体发生增强的功能连接的脑区类别与体素数目,针刺治疗可能通过改善其他脑区与双侧小脑扁桃体的连接模式,促进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重建。3.中风偏瘫患者脑白质纤维的损伤与变化针刺治疗前及治疗后,中风偏瘫患者患侧半球(病灶侧半球)镜像对称白质脑区较健侧半球(病灶对侧半球)或健康对照组存在差异的白质脑区均为皮质脊髓束、大脑脚、内囊前肢、内囊后肢、放射冠前部、上部、下部、丘脑后放射冠、矢状束、外囊、扣带束、上行纵束、额枕上束及绒毡层(P<0.05或0.01)。中风偏瘫患者较健康对照组存在差异的居中性白质脑区主要在胼胝体膝部、体部及压部(P<0.05或0.01)。白质纤维的继发性损伤广泛存在于运动系统及非运动系统,患侧半球及健侧半球。针刺治疗后,中风偏瘫患者大脑患侧、健侧镜像对称脑白质纤维及居中性脑白质纤维FA值组内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与治疗前相比,部分呈现上升趋势,大多数白质纤维的FA值仍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4.中风偏瘫患者皮质脊髓束不同层面的结构变化在皮质脊髓束(CST)走行区域的不同层面,中风偏瘫患者患侧半球CST病灶层面的FA 比值(rFA)始终最低,大小关系依次是内囊后肢rFA<大脑脚rFA<放射冠上部rFA<放射冠下部rFA<放射冠前部rFA。在远离梗死灶的大脑脚层面及放射冠层面,患侧CST均出现了继发性的损伤。针刺治疗后,CST在内囊后肢、大脑脚及放射冠层面的rFA均较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除放射冠上部rFA在治疗后表现为轻微上升趋势,其余层面的rFA均较治疗前呈下降趋势。结论:中风偏瘫后,患者大脑功能及结构的损伤均呈现双侧性泛化。脑功能与脑结构的变化均表现为损伤与重塑并行的特点,但脑功能重组发生迅速且对运动功能的重建起主要的代偿作用,脑结构重塑发生缓慢,整体以继发性损伤为主、少数纤维修复为辅。针刺能够调节双侧半球的同伦功能,可能以双侧小脑扁桃体为锚点,整合运动的准备、执行与控制,并调控躯体感觉、认知、视觉、听觉及情绪相关脑区与双侧小脑扁桃体之间的功能连接,促进偏瘫的运动康复。

隗麒轩[7](2020)在《下肢康复机器人对早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对早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09至2019-08月在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及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符合入选标准,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卒中后内科治疗,观察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和下肢康复机器人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和电动起立床治疗。下肢康复机器人采用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A1(广州一康),设定参数:电动床板角度80°,训练速度40steps/min,每次30min,每天1次,每周治疗6天,持续治疗8周。两组在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后进行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 scale,FAC)、Fugl Meyer运动量表下肢部分(The lower extremity of Fugl Meyer scale,FMA-LE)、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并对评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基线资料比较:观察组33例,男性15例,女性18例,年龄均数±标准差为(55.00±4.92)岁,病程均数±标准差为(8.15±2.88)天,左侧偏瘫17例,右侧偏瘫16例。对照组33例,男性14例,女性19例,年龄均数±标准差为(53.27±5.08)岁,病程均数±标准差为(8.33±2.62)天,左侧偏瘫18例,右侧偏瘫1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脑血管病危险因素(HTN、HPL、DM、吸烟、SAS、HH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FAC、FMA-LE、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FAC评分比较:经过4周治疗后,观察组FAC评分均值由(1.24±0.44)分提高到(2.36±0.78)分,在治疗8周后,提高到(4.52±0.67)分;经过4周治疗,对照组FAC评分均值由(1.21±0.42)分提高到(2.00±0.66)分,在治疗8周后,提高到(3.39±0.70)分。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4周、治疗8周后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分别在治疗4周、治疗8周后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FMA-LE评分比较:经过4周治疗后,观察组FMA-LE评分均值由(5.79±2.58)分提高到(10.06±1.62)分,在治疗8周后,提高到(17.48±4.15)分;经过4周治疗,对照组FMA-LE评分均值由(5.36±2.81)分提高到(9.91±2.02)分,在治疗8周后,提高到(12.70±2.58)分。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4周、治疗8周后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分别在治疗4周、治疗8周后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BI评分比较:经过4周治疗后,观察组BI评分均值由(29.70±6.37)分提高到(40.30±7.17)分,在治疗8周后,提高到(57.58±6.75)分;经过4周治疗,对照组BI评分均值由(28.94±6.09)分提高到(34.09±5.79)分,在治疗8周后,提高到(41.67±6.58)分。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4周、治疗8周后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分别在治疗4周、治疗8周后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A1机器人可以改善早期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2.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A1机器人可以改善早期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

王鑫基[8](2020)在《运用新Bobath疗法联合推拿对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新Bobath疗法联合推拿和单纯新Bobath疗法对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由肌张力等级、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作为评定标准,观察新Boba th疗法联合推拿在康复上肢时的疗效,为中风后的肢体探索出一种临床疗效佳,价格优廉的康复治疗方案。方法: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神经内科康复病区住院的患者,收集符合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的患者,共60例。将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新Bobath疗法联合推拿),对照组30例(新Bobath疗法),各组患者每星期均需要治疗6次,每日1次,周日不做治疗,持续4周。在治疗前后患者肢体运动能力评分由改良MAS分级、改良的BI指数及简化FMA运动功能评分作为评定标准。观察经4周治疗后,患者上肢痉挛程度的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及上肢运动功能是否提高,进行整合分析及评价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由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1、在治疗后,根据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得出,两组患者肌张力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5);2、根据简化F 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得出,经组内比较,治疗前后FMA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经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根据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得出,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经组内比较前后BI评分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经治疗后的总体疗效,治疗组要优于对照组。结论:在常规治疗不变的情况下,新Bobath疗法联合推拿康复训练比单独应用新Bobath疗法更能促进脑卒中后上肢痉挛肢体肌张力的降低、更有效地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更能够促进痉挛上肢运动能力的恢复。

周月[9](2020)在《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改良镜像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将“具身认知理论”应用到康复护理的临床实践中,验证此理论的有效性,科学性及合理性;探索在具身认知视角下,应用改良后的镜像疗法(Mirror Therapy,MT)干预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比较传统镜像疗法与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改良镜像疗法的效果差异,以期达到提高传统镜像疗法效果的目的。方法本研究为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于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在成都市某三甲医院招募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8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利用计算机随机法将其分为试验组(改良镜像疗法组)和对照组(传统镜像疗法组),两组均为40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均遵循基础治疗及护理方案,包括成立改良镜像疗法和传统镜像疗法康复护理小组、康复护理前评估、确定康复护理目标、参照权威指南以及结合医院实际情况为患者提供基础治疗和护理。在施行此方案的基础上,试验组运用改良镜像疗法,对照组应用传统镜像疗法。在干预前、干预4周后进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上肢部分(simplified Fugl-Meyer Assessment Upper-Extremity section,FMA-UE)、Brunnstrom分期评定、改良巴氏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脑卒中专门化生存质量量表(Stroke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cale,SS-QOL)的评定,对两组进行比较分析,探讨改良后的镜像疗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以及对比传统镜像疗法的效果差异性。结果1.基线资料结果: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病程、偏瘫侧、相关合并症(高血压及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婚姻情况、文化程度、职业、梗死区域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前FMA-UE、偏瘫Brunnstrom分期评定、MBI、SS-QOL评分均无统计差异性(P(29)0.05)。2.干预后组内比较结果:两组FMA-UE、偏瘫Brunnstrom分期评定、MBI、SS-QOL评分均比干预前有明显的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27)0.05)。3.干预后组间比较结果:试验组FMA-UE、偏瘫Brunnstrom分期评定、MBI、SS-QOL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传统镜像疗法和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改良镜像疗法均能安全有效地促进脑梗死偏瘫病人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同时加快病人上肢Brunnstrom分期运动康复进程,从而进一步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2.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改良镜像疗法在脑梗死偏瘫病人上肢运动功能及整体康复方面的干预效果均显着优于传统镜像疗法。3.以具身认知的具身性、情境性、生成性及动态性作为本研究的理论指导依据,改进传统镜像疗法的缺陷,取得了显着的临床效果,从而证明具身认知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的有效性、科学性。

赵蕾[10](2020)在《电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偏瘫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电针结合运动疗法对中风偏瘫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上肢Fugl-Meyer(FMA)、肌力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探讨电针结合运动疗法对中风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治疗作用。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结合运动疗法组(治疗组)和普通针刺结合运动疗法组(对照组),两组各36例,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与运动疗法治疗,留针30min次/日,6次/周,治疗4周。入组前分别对两组患者的上肢功能给予康复评估:对于患侧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采用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ugl-Meyer(FMA);采用肌力六级分级法(Lovett肌力分级)对患侧上肢的肌力评定;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Barthel(BI)指数对患者ADL进行评定。治疗4周后,对治疗前后Fugl-Meyer(FMA)评分、上肢肌力分级以及Barthel(BI)指数评分进行统计。数据利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与分析。结果(1)基线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表性质等方面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侧上肢FMA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间患侧上肢F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组内治疗前后患侧上肢FMA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4周后,两组间患侧上肢FMA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侧上肢肌力Lovett分级比较治疗前,两组间患侧上肢Lovett肌力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组内治疗前后患侧上肢Lovett肌力分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4周后,两组间患侧上肢Lovett肌力分级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间患者Barthe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组内治疗前后患者Barthel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4周后,两组间患者Barthel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电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偏瘫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可显着提高患侧上肢FMA以及Barthel指数评分,疗效优于普通针刺结合运动疗法。(2)电针结合运动疗法与普通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偏瘫上肢运动功能障碍,两组间在改善患者上肢肌力方面无明显差异,其原因可能与治疗时间有一定的关系。

二、脑血管病偏瘫的早期康复训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血管病偏瘫的早期康复训练(论文提纲范文)

(1)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延续性护理需求与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延续性护理概念及现代应用
        1.2.1 延续性护理的相关概念
        1.2.2 国外延续性护理模式的建立
        1.2.3 我国延续性护理模式
        1.2.4 国内延续性护理发展现状
    1.3 延续性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中的需求及应用
        1.3.1 高血压脑出血延续性护理需求
        1.3.2 高血压脑出血恢复期风险因素
        1.3.3 高血压脑出血延续性护理方法
    1.4 现有脑出血恢复期延续性护理研究的不足
    1.5 相关定义
        1.5.1 高血压
        1.5.2 脑出血
        1.5.3 偏瘫
        1.5.4 出院计划
        1.5.5 康复
2 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及主要照护者延续性护理需求调查
    2.1 研究技术路线图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调查对象
        2.2.2 调查工具
        2.2.3 需求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2.2.4 调查小组的建立
        2.2.5 调查流程的建立
        2.2.6 调查过程
        2.2.7 伦理原则
        2.2.8 质量控制
    2.3 调查结果
        2.3.1 一般资料
        2.3.2 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延续性护理需求现状
    2.4 讨论
        2.4.1 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及其照顾者人口学特征分析
        2.4.2 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延续性护理服务需求现状分析
3 延续性护理小组的成立及制定延续性护理方案
    3.1 成立延续性护理小组
    3.2 小组职责划分
    3.3 确定纳入排除标准
    3.4 确定评价指标
    3.5 小组培训及考核
4 高血压脑出血后偏瘫患者延续性护理实验研究
    4.1 对照组延续性护理
        4.1.1 研究对象
        4.1.2 研究方法
    4.2 实验组延续性护理
        4.2.1 预实验
        4.2.2 根据预实验调整研究方案
        4.2.3 实验组研究对象
        4.2.4 实验组研究方法
    4.3 研究工具
    4.4 质量控制
    4.5 伦理原则
    4.6 统计方法
5 研究结果
    5.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5.2 两组患者在出院后Fugl-Meyer评分比较
    5.3 两组患者在出院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比较
    5.4 两组患者出院后焦虑抑郁得分比较
    5.5 两组患者再入院率比较
    5.6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6 讨论
    6.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6.2 延续性护理对Fugl-Meyer评分的影响
    6.3 延续性护理对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
    6.4 延续性护理对焦虑抑郁的影响
    6.5 延续性护理对再入院率及满意度的影响
7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7.1 研究局限性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基于5E康复模式的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与概念框架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理论基础
    3 操作性定义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5 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的构建
    1 初步构建护理方案
    2 专家函询
    3 确立护理方案
    4 讨论
第三部分 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的应用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脑梗死患者康复护理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3)八段锦辅以动作观察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西医对缺血性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的认识
        1.1 西医对缺血性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的认识
        1.2 中医对缺血性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的认识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西医对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功能的康复方法
        2.2 中医对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功能的康复方法
    3 八段锦辅以动作观察疗法作为干预方法的理论依据
        3.1 八段锦及其相关研究
        3.2 动作观察疗法及其相关研究
    4 创新点
第二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及处理原则
        1.6 中止、脱落标准及处理原则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例数估算
        2.2 抽样及随机分组方法
        2.3 分配隐藏和盲法
        2.4 干预方法
        2.5 基线资料
        2.6 评价指标及标准
        2.7 统计分析方法
        2.8 质量控制
        2.9 伦理原则
        2.10 技术路线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三组患者完成试验情况及流程图
    2 三组患者基线比较
        2.1 干预前三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2.2 干预前三组患者评价指标比较
    3 干预前后效果分析比较
        3.1 干预前后三组患者运动功能比较
        3.2 干预前后三组患者肌力比较
        3.3 干预前后三组患者肌张力比较
        3.4 干预前后三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比较
第四部分 讨论
    1 基线资料比较分析
    2 八段锦辅以动作观察疗法对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3 八段锦辅以动作观察疗法对上肢肌力的影响
    4 八段锦辅以动作观察疗法对上肢肌张力的影响
    5 八段锦辅以动作观察疗法对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结论
本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肢体功能康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急性脑血管偏瘫患者行超早期康复治疗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5)脑卒中患者健康素养与功能锻炼依从性和康复训练效果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样本的纳入标准:
        1.2 样本的排除标准:
        1.3 研究样本量
    2 研究工具
        2.1 脑卒中患者一般人口学调查表
        2.2 慢性病病人健康素养调查量表
        2.3 脑卒中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量表
        2.4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
        2.5 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评价表
    3 研究资料的收集
        3.1 康复时间安排
        3.2 确定研究人员
        3.3 研究人员的具体工作
        3.4 具体研究时间点
    4 质量控制
        4.1 研究前期准备阶段
        4.2 研究实施阶段
        4.3 资料录入阶段
    5 统计学方法
    6 技术路线
研究结果
    1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2 脑卒中患者健康素养水平
    3 脑卒中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各维度得分及总分情况
    4 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效果情况
        4.1 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康复情况
        4.2 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情况
    5 脑卒中患者基线健康素养与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关系
    6 脑卒中患者基线健康素养与康复训练效果的关系
        6.1 脑卒中患者基线健康素养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关系
        6.2 脑卒中患者基线健康素养与运动功能康复的关系
    7 脑卒中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与康复训练效果的关系
        7.1 脑卒中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关系
        7.2 脑卒中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与运动功能康复的关系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主要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致谢

(6)基于大脑双侧性联接的中风偏瘫针刺调控效应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脑梗死偏瘫的运动功能康复研究现状
        1. 中西康复医学对脑梗死偏瘫的认识
        2. 脑梗死偏瘫康复现状研究
        3. 脑梗死偏瘫的运动功能康复技术的新进展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针刺治疗中风病偏瘫的概述
        1. 针刺治疗中风病偏瘫的历史源流
        2. 针刺治疗中风病偏瘫的诊疗特点及取穴规律
        3. 针刺治疗中风病偏瘫的理论流派、临床应用及其机制探索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基于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脑梗死偏瘫的脑效应机制的研究进展
        1. 磁共振成像技术概述
        2. 磁共振图像数据的分析方法
        3. 基于磁共振技术的脑梗死偏瘫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研究设计
        3. 神经影像采集方案
        4. 针刺疗程方案
        5. 临床信息采集
        6. 质量控制
        7. 不良事件及处理
        8. 数据处理及分析
    二、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临床信息统计结果
        3. 基于镜像同伦功能连接的中风偏瘫患者针刺效应机制的静息态fMRI结果
        4. 基于脑白质图谱分析的中风偏瘫患者针刺效应机制的DTI研究结果
    三、分析与讨论
        1. 核磁数据处理分析的方法选择与解读
        2. 研究的立论点与优势
        3. 脑梗死偏瘫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结果的分析与探讨
        4. 脑梗死偏瘫脑白质纤维变化的结构磁共振数据结果的分析与探讨
        5. 脑梗死偏瘫神经重塑中脑结构及脑功能变化的对比分析
第三部分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读期间主要成果
个人简历

(7)下肢康复机器人对早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的选取
        2.1.2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
        2.1.3 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试验分组
        2.2.2 内科治疗
        2.2.3 常规康复治疗
        2.2.4 电动起立床治疗
        2.2.5 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A1 机器人治疗
    2.3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结果
    3.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3.2 FAC评分比较
    3.3 FMA-LE评分比较
    3.4 BI评分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常规康复治疗
    4.2 下肢康复机器人治疗
        4.2.1 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A1 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
        4.2.2 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A1 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第五章 结论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运用新Bobath疗法联合推拿对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经典及名家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2 各家学说对推拿治疗中风后偏瘫肢体痉挛的认识
    3 中医对中风后痉挛肢体的治疗
        3.1 中药治疗
        3.2 针灸治疗
        3.3 推拿治疗
    4 西医对卒中后肢体痉挛的认识
        4.1 脑卒中及肌痉挛的流行病学
        4.2 痉挛状态的神经生理病理基础
    5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性偏瘫的治疗研究
        5.1 药物治疗
        5.2 手术治疗
        5.3 现代康复治疗
        5.4 综合治疗
    6 新Bobath概念的理解
    7 推拿对神经系统的作用机制
        7.1 推拿对中枢神经的作用机制
        7.2 推拿对周围神经的作用机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西医的诊断标准
        1.3 中医的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和脱落标准
    2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3 康复方案
    4 研究方法
        4.1 对照组(新Bobath疗法)
        4.2 治疗组(新Bobath疗法联合推拿)
        4.3 基础治疗
    5 观察指标
    6 统计方法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研究结果分析
        1.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shworth分级情况对比
        1.2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
        1.3 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
    2 讨论
        2.1 新Bobath治疗偏瘫上肢的核心技术
        2.2 推拿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作用机制
        2.3 两者结合应用的优势
    3 临床疗效分析
    4 问题及进一步研究思路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
    附录2 《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
    附表3 改良Ashworh痉挛评定量表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Bobath技术对脑损伤康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9)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改良镜像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操作性定义
第二部分 文献回顾
    一、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障碍的康复护理现状
        (一)水疗法
        (二)音乐疗法
        (三)运动想象疗法
        (四)强制性运动疗法
        (五)功能性电刺激
        (六)肌电生物反馈疗法
        (七)经颅磁刺激
        (八)虚拟现实技术及上肢康复机器人
    二、镜像疗法干预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障碍的研究进展
        (一)镜像疗法概述
        (二)镜像疗法干预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障碍的国内外趋势
    三、具身认知理论的研究概述
        (一)具身认知的起源
        (二)具身认知的概念
        (三)具身认知的内涵及优势
        (四)具身认知来自不同学科的证据
        (五)具身认知理论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六)具身认知的四大理论特征
        (七)文献总结
第三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病例剔除、脱落和终止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类型
        (二)样本量估算
        (三)病例分组
        (四)技术路线
        (五)干预方案
        (六)观察指标及评价工具
        (七)资料收集
        (八)不良事件处理、记录和报告
        (九)质量控制
        (十)科研伦理
        (十一)统计分析
第四部分 研究结果
    一、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
        (一)纳入研究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二)两组患者干预前四项康复指标的基线水平
    二、两组干预后疗效性指标的评价结果
        (一)两组病人干预四周后组内及组间FMA-UE的比较情况
        (二)两组患者干预四周后组内及组间MBI的效果比较
        (三)两组患者干预后SS-QOL评分组内和组间效果比较
        (四)两组患者干预前后Brunnstrom分级组内、组间比较情况
        (五)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
第五部分 研究讨论与结论
    一、研究讨论
        (一)脑梗死疾病的研究概述
        (二)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概述
        (三)具身认知理论在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四)针对研究结果的讨论
    二、研究结论
第六部分 研究局限与展望
    一、研究局限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具身认知理论应用在临床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10)电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偏瘫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技术路线图
2.结果分析
    2.1 基线资料
    2.2 两组患侧上肢FMA评分比较
    2.3 两组患侧上肢Lovett肌力分级比较
    2.4 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3.讨论
4.结论
5.存在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课题与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脑血管病偏瘫的早期康复训练(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延续性护理需求与效果研究[D]. 汤雅迪. 武汉轻工大学, 2021(02)
  • [2]基于5E康复模式的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应用[D]. 崔雪岩.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3]八段锦辅以动作观察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影响[D]. 王异之.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急性脑血管偏瘫患者行超早期康复治疗的疗效观察[J]. 孙作杰.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0(07)
  • [5]脑卒中患者健康素养与功能锻炼依从性和康复训练效果关系研究[D]. 由建辉. 青岛大学, 2020(01)
  • [6]基于大脑双侧性联接的中风偏瘫针刺调控效应机制的研究[D]. 江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下肢康复机器人对早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D]. 隗麒轩. 河北大学, 2020(08)
  • [8]运用新Bobath疗法联合推拿对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鑫基.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改良镜像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应用研究[D]. 周月.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电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偏瘫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D]. 赵蕾.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脑血管病偏瘫早期康复训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