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经济,积极的财政政策缺一不可

刺激经济,积极的财政政策缺一不可

一、拉动经济 积极财政政策功不可没(论文文献综述)

罗冬梅,钱小琳[1](2021)在《梳理主干中各脉络的交错关系——以“国家财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三学生在复习人教版必修1《经济生活》中第八课"国家财政"的知识点时,容易将许多知识点混淆。笔者认为用主干明晰,脉络交错有序的方法梳理"国家财政"的相关知识,是行之有效的。第一部分梳理第八课《国家财政》主干知识一、从哪来?(见图1)

高超超[2](2021)在《经济增长视角下我国新增专项债券发行有效性及区域异质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15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被推出以来,新增专项债券发行规模从2015年的6,934.81亿元扩大到2019年的25,764.74亿元,增速高达271.53%,发展十分迅速。尤其近几年来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专项债券作为积极的财政政策重要抓手之一,可以起到为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的作用。在积极财政政策发力下,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发行力度伴随着地方政府债务整体规模的增大而增大,但专项债券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否有效以及不同省份之间发行效果是否存在差异性目前尚存在疑问。一方面,发行专项债券可以缓解地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不足的问题,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专项债券发行也可能通过利率等渠道(专项债券利率较低)挤出PPP项目及私人投资等,抑制了地方经济增长。因此,只有权衡、科学研判专项债券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把握两者之间的平衡,才有助于合理控制专项债券规模,有效促进地方经济增长。本文基于经济增长视角研究我国新增专项债券发行有效性及区域异质性,以C-D函数和IS-LM模型为理论基础,利用省一级地方政府层面的数据,运用Stata软件,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2015年-2019年31个省一级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券的发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东西部间存在的区别。结果得出:第一,专项债券整体上发行能够拉动经济增长,但效果不及预期;第二,区域间专项债券发行存在异质性,中西部地区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会拉动经济增长,且效果要优于全国整体水平,但东部地区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反而会抑制经济增长。基于理论和实证分析的结果,我国专项债券的发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其所在省份经济增长,但发行效果还不及预期,启示我们未来还需继续发挥积极财政政策显着优势,善于根据地方政府的经济实力探索地方政府可持有的最优规模,增强地方政府债务治理能力,将专项债券发行与本地长期经济发展规划统筹安排;改进专项债券预算管理机制,将专项收益在内部相互之间进行调度协调,更有助于加快内部流动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也有助于补短板实现。对于发行效果区域间存在的差异性,可以实施区域间精细化管理,优化资金投向,有效发挥专项债券稳投资及稳增长的重要作用。

董晶晶,徐菲菲[3](2020)在《解析疫情下财政政策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文中指出本文从GDP核算和财政报表角度分析财政政策拉动经济的方式,回顾1998年、2003年和2008年三次危机下的财政施力方向,梳理本次疫情下财政政策的发力点和预期效果,同时预测经济复苏时间和债券收益率区间。

尹彦辉[4](2019)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机制的理论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宏观经济调控是指政府根据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和经济管理体制特征选择适当的宏观经济政策实现其调控目标。然而,.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时,倚仗单独的货币政策或者财政政策很难发挥预期作用,而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可以产生协同效应,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当前,中国经济增长趋势性放缓,面临人口红利消失、传统行业产能过剩和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等挑战,要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加强政策协调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如何深化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机制的研究,高效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是理论界与实务界都十分关注的问题。当前,多数学者基于传统IS-LM模型和DSGE模型进行宏观经济政策及其协调效应的研究。其中,传统IS-LM模型从宏观经济均衡的角度出发,侧重于总量分析,且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在模型中皆为外生,缺乏对政策间内生作用机制的刻画。另外,使用DSGE模型进行政策研究时,以坚持各种市场出清规则建立一般均衡,而完全出清规则并不符合政策分析模型所要求的“经验基础”;同时,DSGE模型中设定货币部门与财政部门服从既定的政策规则(如泰勒规则与严格的财政预算平衡规则),因此对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研究并未体现货币部门与财政部门之间的交互作用及协调机制。有鉴于此,为更准确地刻画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之间的协调作用机制,分析协调机制下的政策效应变化,为加强政策间协调配合提供理论支撑,文章结合中国实际经济特征,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开展了以下三方面的研究:第一,为了刻画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之间的内生作用机制,首先,文章引入内生的政府支出政策,并建立由利率与财政赤字率共同决定的货币供应量方程,对传统的IS-LM模型进行了扩展;其次,对包含内生政策的联立方程组模型进行对数线性化处理与参数校准;最后,对发生金融危机的2008年进行了政策模拟,研究发现,如果中国在2008年选择适当提高利率的稳健货币政策和降低财政赤字率的适度紧缩财政政策的组合可避免在2009年发生通货紧缩。第二,鉴于IS-LM模型仅从宏观视角出发,缺乏微观经济基础,为了避免卢卡斯批判,文章借助具有微观经济基础的宏观经济模型—DSGE模型研究政策协调效应。另外,鉴于现阶段中国“群体发展不平衡”和财政政策规则设定较为笼统的现状,构建了考虑家庭收入异质性和细化财政政策工具的新凯恩斯DSGE模型,从而更好地拟合中国实际经济发展现状。首先,对基准模型中“减税降费”财政政策的经济机理进行分析,考察外生的财政政策冲击对居民消费、就业、工资水平以及收入再分配等宏观经济变量的动态效应。其次,为了体现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之间的联动性特征,假设财政政策工具与货币政策工具对彼此做出互动的内生响应,以考察在协调机制下各自政策效应所发生的变化。研究发现:消费税、劳动税和资本税的减税措施,短期均对经济增长产生了促进作用,对异质性家庭的消费结构、投资决策以及就业意向的影响在方向上和程度上则有所不同。政府消费性支出、投资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增加,短期也有刺激经济增长、提高就业率的作用。在“双宽松”的协调机制下投资性支出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政策效应明显提升,虽然税收政策效应无明显变化,但综合来看,协调机制发挥了“政策放大器”的作用,提高了政策的有效性和时效性,能够使政策更快地达到预期目标。第三,为了体现货币部门与财政部门之间的交互作用,识别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机制、拟合协调机制下的政策效应并分析社会福利损失,文章将博弈行为引入D S G E分析框架,在社会福利损失最小化目标下,通过货币部门与财政部门之间不同的博弈形式刻画合作与非合作的协调机制,进而得到相应的政策规则,识别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现实的政策协调机制,并基于模拟分析结果提出最优政策选择和政策组合的建议。首先,通过引入纳什非合作博弈和卡特尔合作博弈行为,构建两部门博弈的DSGE模型,分别得到两种协调机制下货币部门与财政部门的政策规则。进一步地,对模型参数进行了“中国化”的修正和校准,模拟分析了两种政策在协调机制(非合作博弈及合作博弈)下,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冲击的宏观经济波动效应。最后,通过脉冲响应分析、稳态结果及方差差异等对比发现:合作博弈的政策协调机制符合我国经济发展事实;良好的政策协调机制能够确保政策的有效性和持续性,有利于提升决策部门公信力;同时,合作机制能够有效避免“债务-通缩”及流动性陷阱风险;并且,相对于非合作博弈,合作机制是有效的帕累托改进,能够显着提升经济整体福利水平。

罗丽娟[5](2019)在《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论》文中研究说明员工持股是指企业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员工拥有企业一定数量股权的制度安排,是企业在产权组织形式上的制度创新。员工持股可以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具有分配效应和激励效应等多重微观经济效应,有利于形成具有创新活力和劳资关系和谐的微观经济主体;同时员工持股还具有稳定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等宏观经济效应,可以克服凯恩斯主义政策长期实施所造成的不良政策效果。员工持股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相结合是新一轮我国国企改革的亮点。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物质资本与物质资本的混合,还要重视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混合,这就是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应将员工持股作为混合所有制企业形成的重要途径和塑造社会主义微观经济主体的重要手段,以员工持股优化企业产权结构,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激发企业创新能力,使混合所有制企业成为具有世界一流创新力和竞争力的微观经济主体;同时以员工持股克服混合所有制企业内资本和劳动的对立,形成资本和劳动的利益共同体,构建社会主义“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微观经济基础,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共享发展和共同富裕。虽然员工持股与混合所有制改革相结合对我国国企改革和塑造社会主义有活力的、劳资关系和谐的微观经济主体意义重大,然而,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目前还仅仅停留于“允许”发展的层面,自2016年8月启动后进展缓慢,仍仅限于在试点范围内推行,且试点政策要求严格,试点范围小。造成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进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当前我国对员工持股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没有足够的认识,员工持股只是被作为国有企业中长期激励的一种手段,没有被作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没有将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提升到塑造社会主义经济微观主体、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战略高度。从过去的实践过程看,作为社会主义微观经济主体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长期难以解决劳动者不能分享剩余价值、劳资关系对立的问题,长期难以解决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效率低下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瓶颈。由此,本文重点论证了员工持股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对于塑造社会主义微观经济主体以及保持宏观经济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并梳理了国外发达国家员工持股的成功经验作为借鉴,最后对我国当前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安排如下:在绪论中,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然后对学界关于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及员工持股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指出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还有待于深入研究如何将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员工持股相结合塑造社会主义微观经济主体的问题;最后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主要内容,以及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创新点、研究中还存在的不足,等等。第一章是关于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的相关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和理论建构。关于概念界定,论文首先区分了混合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在梳理了学者们对混合所有制企业的讨论后,提出了本论文对混合所有制企业内涵的理解;对于员工持股的概念,同样是在梳理学者们的讨论后,提出了本论文对员工持股内涵的理解;然后介绍了本论文对于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内涵的理解。对于本论文的相关理论基础,首先介绍了马克思劳动力产权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双因素”理论、分享经济理论以及委托代理理论,经过对这些理论的比较和分析,提出在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实践中应该以马克思劳动力产权理论为指导,同时借鉴产生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力资本理论、“双因素”理论、分享经济理论以及委托代理理论等相关理论,来指导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实践。基于上述相关理论,本论文提出了以员工持股为重点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理论建构。本论文认为,如果社会主义要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享发展,那么混合所有制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微观经济主体就应当既有活力,又能使劳动与资本共同分享企业生产剩余,形成劳动与资本的利益共同体,成为宏观经济保持稳定可持续增长的微观基础;而员工持股是兼具提高企业治理水平、促进企业创新发展、增加劳动者收入的微观经济效应和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宏观经济效应的制度安排,更应当成为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的重点。第二章介绍了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发展历程及发展中存在的理论认识问题。本章介绍了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的出现,及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发展在每一阶段的政策与实践、发展特点、存在的问题和对问题的规范,并因政策规范难以奏效而最终叫停的曲折历程;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的实践历程之所以经历曲折,几经反复,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在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实践中还存在理论认识上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论文的第三章至第六章分别从改善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治理结构、发展创新型企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等四个方面论证了员工持股对于当前塑造社会主义微观经济主体的重要意义,提出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应该将员工持股作为重要途径和重要环节,以期形成有活力的、劳资关系和谐的社会主义微观经济主体,同时又为宏观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微观经济基础。第七章研究了当前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的发展现状,提出当前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实践应解决的难点问题,以及混合所有制企业实施员工持股所存在的阻碍因素。国外员工持股发展较早,有着较丰富的成功经验,本论文在第八章介绍了美国、英国、日本和法国员工持股的兴起、发展过程和特点,分析、总结了上述国家员工持股的成功经验,为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实施提供经验借鉴。第九章,从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实际出发,以及从塑造社会主义微观经济主体的需要出发,并借鉴西方国家成功的经验,提出了发展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实践应遵循的原则及对策建议。

蒋炳蔚[6](2018)在《我国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的财政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而经济战略性调整的核心正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产业结构转型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产业结构向合理化与高度化的不断推进,必然会推动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具体到我国,新常态下经济发展过程中仍旧面临着环境污染严重和产能过剩等诸多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问题,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正是此类问题的缘由。放缓增速、调整结构、转换动力是寻求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此时,作为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的财政应发挥其在调整产业结构中的积极作用。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引导资源在不同产业和行业间流动,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我国已着手于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特别是运用财政政策对产业结构转型进行宏观调控。财政支出方面,灵活运用财政补贴和政府投资等手段,并逐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不断加强科技、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支出以促进产业结构转型。例如,我国政府采购资金分别于2012年和2015年首次突破万亿元和两万亿元,其在扶持本国产业自主创新、提升企业技术能力和落实政府意图等方面正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税收方面,我国利用税收优惠等税制改革不断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进而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如“营改增”通过影响产业间分工协作,提升产业专业化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带动产业结构转型;通过中间投入品的税收可抵减来影响要素成本进而积极作用制造业升级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然而,财政政策作用产业结构转型也曾出现过问题,如我国光伏产业在大量鼓励性财政政策支持下,不利于光伏产业长期发展的诸如骗补、拖工期等不良现象不断出现,我国于2018年又重新调整财政对于光伏产业的支持力度。所以,为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转型,我国的财政政策仍需不断完善。鉴于此,本文将以供给侧结构改革和全面实施绩效管理为背景,以产业结构转型为着力点,解析我国产业结构转型中的财政政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的财政政策建议。重点关注财政政策对产业结构转型的作用机理和我国财政政策作用产业结构转型的实际效果。前者要求我们理顺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后者要求我们寻求科学的产业结构转型测度指标,测度我国财政政策实际对产业结构转型的作用程度,这也是本文的难点之一。本文利用2007-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联立方程模型和面板门限模型,使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和门限回归方法分别估计我国财政支出和税收对产业结构转型的实际调整效果。实证得到:其一,该阶段内滞后一期的财政支出规模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均作用显着,其反向作用产业结构合理化,正向作用高度化;不同的支出项目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作用方向及程度存在差异。其二,宏观税负对产业结构合理化作用随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呈先正向后反向作用效果,对产业结构高度化呈先反向后正向作用效果。税收结构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也均具有非线性效应。其三,控制变量中投资、人力资本和经济发展水平等一系列指标均对产业结构转型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们均可作为财政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的作用着力点。具体来看,本文的研究内容——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转型的财政政策可划分为以下五方面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1)我国财政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理论分析。首先,厘清产业结构的概念和特点,产业结构转型内涵、规律、依据和判断标准。其次,阐明财政政策可以作用产业结构转型的理论依据。进而在清楚界定本文财政政策的研究范围的基础上,阐明本文所关注的财政政策对产业结构转型的作用机理。之后再分析财政政策作用产业结构转型的其他影响因素。(2)我国财政政策与产业结构的演变路径及现状分析。从历史沿革的角度定性描述我国产业结构和财政政策各自的变迁过程,在客观事实中发掘两者间的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重点对我国财政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为之后实证结果的原因分析和政策建议均打下基础。(3)我国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财政政策实际作用效果的实证检验。这部分从本文重点关注的财政支出与税收两方面对财政政策作用产业结构转型的实际效果进行测度。在确定测度产业结构转型程度的科学指标值后,通过内生联立方程模型和面板门限模型分别检验我国财政支出和税收作用产业结构转型的实际效果。(4)典型国家和地区财政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的经验借鉴。这部分主要通过梳理产业结构转型中政府干预取得—定成效的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它们曾经或者正在使用的作用产业结构转型的财政政策及相关制度安排,对其经验进行总结与提炼。得到“精准定位政策对象”、“注重政策间协调配合”和“依托财税法律体系提供制度保障”这三条经验。(5)完善我国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的财政政策的建议部分。这部分既包括财政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应遵循的客观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和适用性与时效性原则,也包括分别从财政支出和税收两方面出发所提出的完善促进产业结构转型财政政策的路径与措施,具体措施中又都分别从总量和结构两方面进行。最后,从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进财税法制化进程、加强与其他经济政策包含货币政策协调四方面给出完善配套措施的建议。

欧阳易[7](2018)在《新常态下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机制及其效应研究》文中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体系,其调控主要集中在社会经济中资金的流转和运行。由于调控对象的相对一致,两大体系间天然存在着交织互动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协调机制也就尤为重要,其协调配合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而要提升宏观调控的质量、提升宏观调控的效果,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机制。在我国经济面临新常态的背景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及其协调机制也被赋予了许多新的内涵,原有的理论框架已不能完全解释、指导新常态下的发展情况,迫切需要结合我国具体实际,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科学的创造性的解决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现存问题以实现宏观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客观全面系统的分析评价我国新常态和新常态之前的货币与财政政策的协调作用效果既可以有效地度量当前时期我国两大政策宏观调控的得失又可以探索、寻觅未来时期我两大政策改进调节的方向。本文对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调机制的研究中,提出了具有新意的观点和相关建议,主要包括:一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要与经济发展形势相适应,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政策需求,不能单独就政策论政策,政策的研究、制定和实施必须符合经济发展阶段特色,适应经济发展形势,没有完美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只有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才能起到预期的宏观调控作用。二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必须协调发力,在政策引导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围绕宏观调控目标协同运作,才能提高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两大政策协同发力,既能有效克服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工具各自的缺点和单一性的不足,又能避免两大宏观个调控部门相互扯皮的情况。三是提高宏观调控水平,运用定向政策等方式进行相机宏观调控,避免宏观调控滞后性带来的相关影响。

段炳德[8](2018)在《构建新宏观形势下的财政政策分析框架》文中研究表明国际金融危机给当前主流宏观经济理论带来重大挑战,建立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之上的宏观财政与货币政策的作用引发理论与政策界的反思。1929年大萧条之后,随着凯恩斯经济学的诞生,财政政策成为政策工具箱中的重要武器。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受到以"卢卡斯批评"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理论的猛烈抨击,财政政策的理论根基受到动摇。但是,随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新古典经济学同样遭到了金融危机的修正,财政政策作用得到反思。一般认为,财政政策在零利率条件下,在遇到需求冲击时,财政政策更能发挥作用。新形势下,应该深挖财政本质,研判经济大势,重塑财政政策分析框架。

董在东[9](2016)在《次贷危机后西方经济伦理思想的最新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是仅次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大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的重创影响至今。这一危机不仅带来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转型,也引发了西方经济伦理思想学界的反思。自危机爆发至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哲学界的各流派纷纷对危机的成因、后果进行探讨研究。本文以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构架,深入、系统地研究了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后西方经济学家、政治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对危机的深层解读与评析,包括危机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应对经济危机政策的经济伦理取向及其论争,并通过系统回顾经典马克思主义、近代与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中关于危机伦理观、公平效率伦理观以及资本主义前途命运观等经济伦理观念,对比和评析了危机后西方经济学家、政治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关于引发危机的外因——自由放任抑或国家干预、内因——效率优先抑或公平优先的伦理思想,继而揭示出西方经济学家、政治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对危机后果——资本主义前途命运的评析与判断。西方经济学家、政治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在针对危机救市政策、对危机成因的解读以及对危机后果的论争中,其经济伦理思想产生新的发展,呈现出三个基本特征:第一、新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分别在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中失灵,两大主流经济学派在其主阵地陷入进退失据的尴尬境地;同时两大学派有部分观点出现了融合的趋势。第二、西方经济学说的新发展由强调市场效率优先转向重视社会分配不平等及机会不均等的经济伦理问题。第三、资本主义体制结构性危机显现,其前途和命运遭到怀疑,但是各派经济学说的经济伦理思想本质仍然以对资本主义的维护和改良为目的。在此次危机中,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的经济模式以及赤字福利的国家模式均已失灵。诚如斯蒂格利茨所说,“我们已经在另一条路上走得太远,在这条路上,我们构建的社会,物质主义战胜了道德承诺,在这个社会中,我们取得的快速增长并不是环境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的”。面对危机后亟待重建的国家经济,无论是凯恩斯主义还是新自由主义都束手无策,支持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伦理观念受到冲击和质疑。可以说,此次危机既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也是一场资本主义经济伦理的危机。在这场危机中产生的新的经济伦理思想和观点既代表了西方经济伦理的最新发展,又为我国社会避免和化解经济危机提供了宝贵的启迪和借鉴。

夏子敬[10](2014)在《日本财政支出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1969-2011)》文中研究表明日本是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国家,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虽然日本政府财政支出规模偏小,但对经济的干预程度比较大。日本政府期望通过财政支出政策来引导产业发展,刺激私人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日本不同时期的财政支出政策取得了不同的成效,但也造成财政负担过重等不良后果。我国财政支出规模也在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增长了近80倍。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转型与高速发展时期,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需要不断调整,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深入分析日本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总结日本财政支出政策的经验与教训,对我国财政支出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对各主要经济学流派的财政支出理论以及财政支出影响经济增长的宏观理论进行了回顾,发现不同时期的经济学家对于财政支出作用的看法不同,其理论主张是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中出现的问题相适应的。古典经济学派主张政府不应该用财政政策去过多的干预经济发展,而应该让经济保持自由放任;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使人们认识到了政府干预经济的重要性,凯恩斯主义学派及其继承者认为政府可以通过扩大财政支出来对经济产生有利影响,主张政府有必要运用财政政策积极的干预经济发展,以促进经济增长;20世纪70年代,滞胀问题使人们开始重新思考财政支出政策调节经济的作用,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众多流派的观点都以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为主,认为市场的自动调节机制能够有效利用资源,认为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对于自由经济和市场能够起到有效监督和约束的作用,在经济运行中,市场和政府都有各自不可替代的功能。日本财政体制主要包括预算制度、税收制度和财政支出制度。其中,财政支出制度具有财政支出相对规模小、生产性支出所占的比重较高、地方财政支出所占的比重高、实行有偿性财政资金分配等特点。日本的行政机构分为中央、都道府县和市町村三级。后两级政府通常被合称为地方政府。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责权划分明确,地方政府承担了财政总支出的70%。日本政府建立了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来保证地方政府履行职能的资金需要。中央政府承担转移支付的主要职责,目前的转移支付资金主要由地方让与税、地方交付税和国库支出金构成。在二战后的重建时期、泡沫经济破灭后、东亚金融危机后、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时期,日本政府曾多次使用财政扩张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尽管日本财政支出大幅度增加,也并未能彻底改变泡沫经济破灭后的经济颓势,反而导致财政赤字大幅攀升。而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到底有多大的影响,需要通过实证分析判断。本文利用日本内阁府网站发布的1969-2011年间的GDP数据、财政支出相关数据、资本形成相关数据,以及1969-2011年日本统计局官方网站发布的就业人口数据,使用Eviews软件,运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估计财政支出相对规模(财政支出占GDP比重)、财政消费性支出相对规模(财政消费性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财政生产性支出相对规模(财政生产性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的产出弹性,并以得出的产出弹性为基础进一步计算财政支出总量、财政消费性支出、财政生产性支出的边际贡献。回归分析和计算边际贡献的结果为:在样本期间内,财政支出对总产出的影响不显着,财政消费性支出对总产出的影响为正,财政生产性支出对总产出的影响为负,而财政支出绝对值及其相对规模、财政消费性支出绝对值、财政生产性支出绝对值及其相对规模对总产出的边际贡献都为负,只有财政消费性支出相对规模的边际贡献为正值,并且2006年以来实际财政消费性支出大于实际财政生产性支出的边际贡献。通过实证分析,本文得到结论,1969-2011年间日本财政支出总量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为负;在财政支出相对规模一定的情况下,日本财政消费性支出对经济增长起到积极的拉动作用,而财政生产性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为负。所以在日本财政支出规模一定的情况下,财政支出结构应该向消费性支出倾斜。但是从长期来看,就日本财政支出规模而言,无论怎么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都是负面的,财政消费性支出和生产性支出都已经超过了最优规模。目前,由于外部需求好转和安倍经济学的刺激,2013年日本经济明显好转,但是日本经济能否持续增长,实现全面复苏,还面临较多不确定性。当前日本财政的可持续面临着巨大挑战,所以当前日本财政政策目标在于重建财政,具体措施一是提升消费税,二是削减财政支出。但是,老龄化导致社会保障支出增加、政府还在通过扩大财政投资规模来刺激经济增长等多方面因素使得重建财政这一目标的实现面临困难。而扩大财政支出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问题。虽然通过实证分析得出日本财政支出规模过大的结论,但此时缩减财政支出规模恐怕会令经济雪上加霜,在此情况下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或许可以进行减税。所以,本文认为当前日本以提高消费税率的办法解决财政压力是不合理的。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快速发展的时期,日本财政支出方面的经验教训对于我国在调整财政支出规模、防患财政风险、完善财政支出结构、深化我国财税制度改革等方面有一定的启示。

二、拉动经济 积极财政政策功不可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拉动经济 积极财政政策功不可没(论文提纲范文)

(1)梳理主干中各脉络的交错关系——以“国家财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梳理第八课《国家财政》主干知识
    一、从哪来?(见图1)
    二、到哪去?(即财政支出)
    三、财政收入的多与少与谁有关?
    四、能做什么?(财政的作用)
第二部分理顺主干中各脉络的有序交错关系
    一、财政收支关系
    二、财政的其他作用
    三、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与财政收入、财政支出的关系
第三部分典型题例选析
    一、分不清“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
    二、分不清“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

(2)经济增长视角下我国新增专项债券发行有效性及区域异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政府债务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2.2 发行专项债券区域异质性的研究
第三章 专项债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3.1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展历程
    3.2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展现状
        3.2.1 发行规模
        3.2.2 发行期限
        3.2.3 发行利率
        3.2.4 发行结构
        3.2.5 区域分布
第四章 专项债对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4.1 理论基础
        4.1.1 专项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4.1.2 专项债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
    4.2 理论模型
        4.2.1 专项债对经济增长的总效应模型
        4.2.2 专项债对经济增长的区域效应模型
第五章 专项债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5.1 变量说明与模型设定
        5.1.1 变量说明
        5.1.2 模型设定
    5.2 样本选取与来源
    5.3 模型建立与求解
        5.3.1 总效应模型建立与求解
        5.3.2 区域效应模型建立与求解
    5.4 稳健性检验
    5.5 模型结果与分析
        5.5.1 当前专项债券发行有效性不足
        5.5.2 当前专项债券对经济增长影响存在区域差异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合理安排专项债券发行规模,实施区域精细管理
    6.2 增强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统筹经济发展规划和债券发行
    6.3 改进预算管理,提高债券资金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3)解析疫情下财政政策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从GDP角度分析财政政策的发力点
从财政报表角度分析积极财政
    “财政历史富余资金”的由来
    每年顺接的结转结余资金积累
    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
    政府性基金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
    “财政历史富余资金”的计算
    “财政历史富余资金”的支出与结存
    政府性基金预算
        积极财政的逆周期调节工具
        积极财政政策下的三驾马车
回顾往年的财政发力
    1998年金融危机
    2003年非典疫情
    2008年次贷危机
对疫情下财政政策的经济拉动预期
    本轮财政扩张应扶持的产业
    今年两会定调的财政政策
    国债收益率年度猜想

(4)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机制的理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政策协调理论研究综述
        1.2.2 政策协调实证研究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论文研究结构和创新性工作
        1.3.1 论文研究结构
        1.3.2 创新性工作
第2章 政策协调研究的理论模型
    2.1 货币政策理论
    2.2 财政政策理论
    2.3 IS-LM模型
    2.4 DSGE模型
        2.4.1 模型构建
        2.4.2 模型求解
        2.4.3 模型识别
        2.4.4 模型参数估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扩展的IS-LM模型的政策协调分析
    3.1 研究背景
    3.2 扩展的IS-LM模型构建
        3.2.1 产品市场模型
        3.2.2 货币市场模型
    3.3 政策协调的理论分析
    3.4 政策协调的模拟分析
        3.4.1 参数校准
        3.4.2 模拟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DSGE模型的政策协调分析
    4.1 研究背景
    4.2 基准模型构建
        4.2.1 家庭
        4.2.2 劳动力市场
        4.2.3 厂商
        4.2.4 政府
        4.2.5 均衡系统
    4.3 参数校准与贝叶斯估计
    4.4 基准模型下政策效应分析
    4.5 协调机制下政策效应分析
        4.5.1 政策规则设定
        4.5.2 政策效应模拟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Game-DSGE模型的政策协调分析
    5.1 研究背景
    5.2 政策协调机制分析
        5.2.1 基准模型构建
        5.2.2 纳什均衡下政策协调机制分析
        5.2.3 卡塔尔均衡下政策协调机制分析
    5.3 参数校准与模拟分析
        5.3.1 参数校准
        5.3.2 纳什均衡下政策协调模拟分析
        5.3.3 卡特尔均衡下政策协调模拟分析
        5.3.4 均衡比较与经济福利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5)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述评
        一、关于混合所有制的研究未将解决劳资关系作为重点
        二、员工持股有助于解决混合所有制发展中的劳资关系问题
        三、员工持股与混合所有制企业发展
        四、文献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章节安排
        一、研究思路
        二、技术路线
        三、章节安排
    第四节 研究方法、研究创新及研究不足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
        三、研究不足
第一章 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的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及理论建构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内涵
        二、员工持股的内涵及性质
        三、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的内涵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的相关理论
        一、马克思劳动力产权理论
        二、人力资本理论
        三、“双因素”理论
        四、分享经济理论
        五、委托代理理论
    第三节 相关理论分析
        一、对马克思劳动力产权理论与人力资本理论的比较与分析
        二、对“双因素”理论和分享经济理论的比较与分析
        三、对委托代理理论的分析
        四、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应以马克思劳动力产权理论为指导
    第四节 以员工持股为重点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理论建构
        一、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理论假设
        二、基本推论:员工持股应当成为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的重点
第二章 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发展历程及存在的理论认识问题
    第一节 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的发展历程
        一、我国员工持股的出现
        二、员工持股的初步探索阶段(1978-1994年)
        三、员工持股与混合所有制改革初步结合阶段(1994-2002)
        四、针对管理层的股权激励阶段(2002-2013)
        五、明确与混合所有制改革相结合重启员工持股阶段(2013年至今)
    第二节 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实践的曲折性及发展中存在的理论认识问题
        一、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实践的曲折性
        二、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发展中存在的理论认识问题
第三章 员工持股与建立现代企业治理结构
    第一节 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发展中存在的治理问题
        一、解决国企所有者缺位问题是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发展的逻辑起点
        二、混合所有制企业发展仍面临委托代理关系问题
        三、混合所有制企业制度定型需要解决委托代理关系问题
    第二节 员工持股是建立混合所有制企业现代治理结构的重要途径
        一、员工持股是混合所有制企业产权多元化的重要实现形式
        二、员工持股可以有效解决混合所有制企业委托代理问题
        三、我国以员工持股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成功案例
    第三节 以员工持股实现企业治理的激励相容
        一、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的主要矛盾是解决企业治理的激励相容问题
        二、聚焦建立有效委托代理关系,以员工持股实现企业治理的激励相容
第四章 员工持股与发展创新型企业
    第一节 创新型企业内涵及我国创新型企业发展现状
        一、创新型企业内涵
        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背景下我国创新型企业的缺乏
    第二节 我国创新型企业缺乏的重要原因
        一、企业家精神缺乏
        二、工匠精神缺乏
        三、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第三节 以员工持股促进创新型企业形成
        一、以员工持股激励企业家精神形成
        二、以员工持股激励工匠精神形成
        三、以员工持股激励科技人员提升创新能力
第五章 员工持股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第一节 资本短缺时代劳动者难以分享企业利润与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过低
        一、资本短缺时代与劳动报酬比重偏低
        二、劳动报酬低转化为劳动者财产性收入比重低
        三、劳动者报酬偏低导致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过低
    第二节 资本过剩时代劳动者分享利润的客观基础正在形成
        一、我国进入资本相对过剩时代和劳动力短缺时代
        二、人力资本日益成为劳动者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源泉
        三、员工持股成为增加财产性收入的重要途径
    第三节 以员工持股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一、以员工持股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具有可行性
        二、员工持股优于简单的工资上涨和福利国家模式
        三、员工持股有利于打造我国的人力资本优势
        四、员工持股有利于形成劳资利益共同体
第六章 员工持股与宏观经济稳定
    第一节 宏观经济稳定需要有活力的微观基础
        一、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的失灵
        二、宏观经济稳定需要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健康发展的基础上
    第二节 员工持股与形成消费拉动的内生增长模式
        一、我国需要形成消费拉动的内生增长模式
        二、以员工持股促进中等收入群体发挥消费生力军和主力军的作用
        三、以员工持股稳定国内投资
    第三节 以员工持股推动新经济发展
        一、新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二、员工持股有利于促进新经济发展
        三、在新经济领域广泛推动员工持股
    第四节 以员工持股解决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就业问题
        一、传统工资制与失业问题
        二、以员工持股实现利润分享制
        三、构建员工与企业的命运共同体
第七章 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发展现状、难点问题及阻碍因素
    第一节 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发展现状
        一、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实践历经反复
        二、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进一步发展任重道远
    第二节 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实践中的难点问题
        一、持股对象范围的确定
        二、员工持股比例的确定
        三、持股员工的资金来源
        四、员工持股模式的确定
        五、持股平台问题
    第三节 我国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的阻碍因素
        一、对混合所有制改革及员工持股缺乏足够的认识
        二、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的体制障碍
        三、内部人控制问题
        四、我国员工持股相关立法的限制
        五、我国目前还缺乏相关的财税政策对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企业和员工进行激励
第八章 员工持股的国际经验
    第一节 美国员工持股的兴起与发展
        一、美国员工持股制度的兴起与发展
        二、美国员工持股的特点
    第二节 英国员工持股的兴起与发展
        一、英国员工持股的兴起与发展
        二、英国员工持股的特点
    第三节 法国员工持股制的兴起和发展
        一、法国员工持股的兴起与发展
        二、法国员工持股的特点
    第四节 日本员工持股的兴起与发展
        一、日本员工持股的兴起与发展
        二、日本员工持股制度的特点
    第五节 发达国家员工持股的启示
        一、政府对员工持股计划的重视
        二、制订完善的立法来推行员工持股
        三、利用财税政策支持和引导
        四、支持第三方金融机构介入员工持股
        五、实施普惠式的员工持股
        六、采取多种形式的员工持股计划模式
第九章 我国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的原则及建议
    第一节 我国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的原则
        一、将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上升到塑造社会主义微观经济主体的高度
        二、将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与解决宏观经济问题相联系
        三、加强顶层设计,使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有序开展
        四、在法律的激励、引导和规范下有序开展
        五、从企业实际出发开展员工持股
    第二节 我国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的建议
        一、充分认识员工持股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二、加强和完善员工持股的相关立法
        三、允许第三方金融机构参与员工持股计划
        四、对员工持股参与方提供财税政策支持
        五、探索多样化的员工持股模式
        六、逐步扩大员工持股对象及企业的范围
参考文献
后记

(6)我国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的财政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财政政策与产业结构转型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产业结构转型的内涵及判断标准
        一、产业结构的内涵和分类
        二、产业结构转型的概念及判断标准
        三、衡量产业结构转型的指标体系
    第二节 财政政策干预产业结构转型的理论依据
        一、市场失灵理论
        二、财政职能理论
        三、新结构经济学理论
    第三节 财政政策影响产业结构转型的传导机制
        一、财政政策的概念及分类
        二、财政支出影响产业结构转型的作用机理
        三、税收影响产业结构转型的作用机理
    第四节 财政政策影响产业结构转型相关因素分析
        一、供给侧因素
        二、需求侧因素
        三、外部环境因素
第二章 我国产业结构与财政政策的演变路径与现状分析
    第一节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产业结构与财政政策的变迁
        一、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1年)
        二、市场经济建立与市场化改革加速期(1992-2003年)
        三、科学发展时期(2004-2008年)
        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时期(2009年至今)
    第二节 我国财政政策影响产业结构转型的演变路径
        一、1978-1997年:投资和税改为主,注重发展基础产业
        二、1998-2003年:民生支出和税收优惠为主,着力科技和环保产业
        三、2004-2008年:增支调税区别对待,加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2009年至今:支出结构与税制不断优化,全面转型产业结构
    第三节 我国财政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的成效与问题
        一、我国财政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取得的成效
        二、我国财政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我国财政政策影响产业结构转型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我国财政支出影响产业结构转型的实证分析
        一、联立方程模型的设定
        二、变量的选取与数据说明
        三、支出总量与结构影响产业结构转型的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四、稳健性检验
    第二节 我国税收影响产业结构转型的实证分析
        一、面板门限模型的设定
        二、变量的选择与数据来源
        三、税收总量影响产业结构转型的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四、产业税负和具体税类影响产业结构转型的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第四章 典型国家和地区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的财政政策经验借鉴
    第一节 典型国家及地区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的财政政策及效果
        一、美国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的财政政策及效果
        二、日本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的财政政策及效果
        三、韩国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的财政政策及效果
        四、台湾地区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的财政政策及效果
    第二节 典型国家及地区财政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的启示
        一、精准定位政策作用对象
        二、注重政策工具间协调配合
        三、依托财税法律体系提供制度保障
第五章 完善我国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的财政政策建议
    第一节 我国财政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应坚持的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二、协调性原则
        三、适用性与时效性原则
    第二节 财政支出政策完善路径与措施
        一、调控财政支出总规模
        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第三节 税收政策完善路径与措施
        一、适度关注宏观税负
        二、优化税制结构与税制设计
    第四节 配套措施
        一、转变政府职能
        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三、推进财税法制化进程
        四、加强与其他经济政策包含货币政策的协调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致谢

(7)新常态下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机制及其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总论
    1.1 问题提出
        1.1.1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出现
        1.1.2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调控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3.1 理论分析
        1.3.2 实证分析
        1.3.3 比较分析
    1.4 研究意义
    1.5 文献综述
        1.5.1 国外文献
        1.5.2 国内文献
第2章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理论和机制
    2.1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概念
        2.1.1 货币政策
        2.1.2 财政政策
    2.2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的理论依据
        2.2.1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调控的必要性
        2.2.2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调控原理
        2.2.3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调控的宏观经济学定位
        2.2.4 货币政策调控传导机制
        2.2.5 财政政策调控传导机制
        2.2.6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调控机制的区别
        2.2.7 单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调控的局限性
    2.3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分析
        2.3.1 促进经济总量基本平衡,实现宏观经济稳定增长
        2.3.2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体系的潜在产出水平
        2.3.3 在新常态下,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具有更多特殊的意义和紧迫性
        2.3.4 在某些重点领域和结合点上加强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
    2.4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的政策模式
        2.4.1 强劲型政策组合
        2.4.2 稳定型政策组合
        2.4.3 温和型政策组合
第3章 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的运用模式
    3.1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在我国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3.2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具体运用
        3.2.1 1979 年-1982年
        3.2.2 1983 年-1986年
        3.2.3 1987 年-1991年
        3.2.4 1992 年-1997年
        3.2.5 1998 年-2003年
        3.2.6 2004 年-2007年
        3.2.7 2008 年-2010年
        3.2.8 2011 年后
    3.3 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的特点及其存在问题
        3.3.1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模式过于单一
        3.3.2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实施主体之间存在一定分歧
        3.3.3 财政投入不断增加,信贷资金和民间资金带动乏力
        3.3.4 财政风险不断加大,货币政策受阻
        3.3.5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推出的时机、方式有待优化
第4章 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效应的实证分析
    4.1 数据选取与模型介绍
        4.1.1 样本期与数据的选取
        4.1.2 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
    4.2 序列平稳性检验
        4.2.1 变量平稳性检验
        4.2.2 变量间协整关系检验
    4.3 方差分解
    4.4 检验结果
        4.4.1 我国的财政政策并未对经济增长做出太大的贡献,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有着很大的影响
        4.4.2 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着,货币政策则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缓慢
        4.4.3 我国的货币政策在某种程度上缺乏独立性
    4.5 关于特殊时期内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二者协同效应的实证分析
        4.5.1 1998 年第1季度至2003年第4季度
        4.5.2 2008 年第4季度至2010年第3季度
    4.6 新常态初期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效应的实证分析
        4.6.1 新常态时期,新预算法颁布,破除财政政策障碍
        4.6.2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财政支出刚性增长,向公共性财政转变
        4.6.3 新常态下,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的搭配,总体上基本适应新常态初期的调控需要
第5章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的国际经验
    5.1 美国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5.2 日本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5.3 韩国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5.4 总结和启示
        5.4.1 疏导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5.4.2 持续增加央行独立性
        5.4.3 降低间接融资比例
        5.4.4 信息快速联动共享
第6章 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的对策建议
    6.1 新常态下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的调控导向
        6.1.1 优化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调控的目标
        6.1.2 优化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搭配组合模式
        6.1.3 健全货币当局和财政当局的交流机制
        6.1.4 加强在促进金融改革方面的配合
    6.2 新常态下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调控的结合点
        6.2.1 国债
        6.2.2 铸币税
        6.2.3 财政投融资
    6.3 新常态下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的政策建议和对策建议
        6.3.1 政策目标区间化、宏观调控最小化
        6.3.2 根据周期、趋势、外部冲击搭配政策
        6.3.3 两大政策要从裁量型向规则型转变
        6.3.4 货币政策委员会与财政政策委员会并行不悖
    6.4 新常态下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着力点
        6.4.1 创新创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6.4.2 收入分配结构调整
        6.4.3 一带一路战略
        6.4.4 公共产品投资
    6.5 新常态下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的具体措施
        6.5.1 提高中央银行独立性并正确处理货币当局和财政当局之间的关系
        6.5.2 完善政策支持,促进宏观经济保持长期稳定
        6.5.3 大力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6.5.4 全力推进金融市场体系改革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8)构建新宏观形势下的财政政策分析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一、回溯财政政策的前世今生
二、当前的宏观经济理论面临的重大挑战
    (一) 宏观经济理论对金融危机解释乏力
    (二) 危机前宏观经济学界在观点和方法上趋同
    (三) 危机后宏观经济学家出现观点对立
    (四) 理论界反思财政政策与市场的有效性
    (五) 宏观经济学亟须理论与方法的突破
三、宏观财政政策效应理论进展
    (一) 零利率条件下的财政政策可以发挥关键作用
    (二) 应对需求冲击的财政投资性支出效应更为显着
    (三) 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财政政策效应分化
    (四) 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可以放大财政政策效应
四、中国财政政策的实践成果
    (一) 进入相宜财政政策模式
    (二) 两次积极财政政策的异同
    (三) 新常态下的财政政策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五、完善现代财政政策分析框架

(9)次贷危机后西方经济伦理思想的最新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理由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理由
        三、选题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次贷危机及欧债危机的研究
        二、关于次贷危机后经济伦理思想的最新研究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与目标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三、研究创新
第二章 次贷危机与欧债危机中发达国家的救市政策
    第一节 次贷危机概述
        一、次贷危机的起源及影响
        二、美国政府的干预措施及救助计划
    第二节 欧债危机概述
        一、欧债危机的起源及影响
        二、欧元区国家的干预措施及救助计划
        三、英国与德国的政策调整
    第三节 小结与评述
第三章 美国应对危机政策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第一节 美国短期应对手段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一、美国救助华尔街计划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二、美国救助汽车行业计划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三、美国“财政悬崖”及债务上限政策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第二节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一、量化宽松政策的由来和发展
        二、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第三节 美国长期应对手段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一、美国救市长期应对手段的主要内容
        二、美国金融机构救助和监管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三、美国长期财政政策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第四节 小结与评述
第四章 欧盟各国应对危机政策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第一节 欧盟各国救市措施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一、欧盟各国短期提高流动性措施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二、欧盟各国中期加强财政整顿措施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三、欧盟各国长期结构调整及欧元货币政策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第二节 欧盟国家和社团应对救助危机政策的分歧
        一、德国对于救助危机国的态度
        二、英国对于救助危机国的态度
        三、欧洲社团主义的态度
    第三节 小结与评述
第五章 关于危机外因——自由放任还是政府干预的伦理论争
    第一节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伦理观
    第二节 西方经济思想中的危机伦理观
        一、近代西方经济思想中的危机伦理观
        二、凯恩斯主义的危机伦理观
        三、新自由主义的危机伦理观
    第三节 次贷危机后关于自由放任还是政府干预的伦理论争
        一、凯恩斯主义自由放任导致危机的观点
        二、新自由主义政府干预导致危机的观点
        三、其他学派的观点
    第四节 小结与评述
第六章 关于危机内因——效率优先还是公平优先的伦理论争
    第一节 马克思的公平效率伦理观
    第二节 西方经济思想中的公平效率伦理观
        一、古典自由主义的观点
        二、功利主义的观点
        三、罗尔斯的公平正义理论
        四、新自由主义的观点
    第三节 次贷危机后关于效率优先还是公平优先的伦理论争
        一、凯恩斯主义公平优先的观点
        二、新自由主义效率优先的观点
        三、其他学派的观点
    第四节 小结与评述
第七章 关于危机后果——资本主义的前途的伦理论争
    第一节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前途命运观
    第二节 西方经济思想关于资本主义的前途命运观
        一、近代西方经济学家的观点
        二、当代西方经济学家的观点
    第三节 次贷危机后关于资本主义前途和命运的伦理论争
        一、资本主义前途黯淡派的观点
        二、资本主义前途改良派的观点
        三、资本主义前途乐观派的观点
    第四节 小结与评价
第八章 结语
    第一节 危机后西方经济伦理思想的新发展
        一、危机应对政策中的经济伦理思想新发展
        二、危机成因认识中的经济伦理思想新发展
        三、危机后果研判中的经济伦理思想新发展
    第二节 西方经济伦理思想新发展的评析
        一、西方经济伦理思想新发展的特征与积极性
        二、西方经济伦理思想新发展的趋势与局限性
    第三节 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
        一、关于应对危机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启示与借鉴
        二、关于危机后社会经济伦理思想调适的启示
        三、关于新常态下的财富伦理观变革的思考
中外文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10)日本财政支出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1969-2011)(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关于财政支出理论的文献综述
        1.2.1 国外学者的研究综述
        1.2.2 国内学者的研究综述
    1.3 主要内容与结构
        1.3.1 主要内容
        1.3.2 框架结构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财政支出影响经济经济增长的理论综述
    2.1 凯恩斯投资乘数理论关于财政支出影响经济增长的分析
        2.1.1 凯恩斯的投资乘数模型对财政投资性支出影响经济增长的分析
        2.1.2 新古典综合派的乘数模型对公共投资影响经济增长的分析
    2.2 内生增长理论关于财政支出影响经济增长的分析
        2.2.1 AK 模型
        2.2.2 巴罗的财政支出经济增长模型
        2.2.3 罗默的研究与开发增长模型
        2.2.4 卢卡斯的人力资本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型
    2.3 AS-AD 模型关于财政支出影响经济增长的分析
    2.4 比较与评析
第3章 日本财政支出制度概述
    3.1 日本财政支出体制
        3.1.1 日本财政体制的构成
        3.1.2 日本财政支出制度
        3.1.3 日本财政支出特点
        3.1.4 日本财政支出结构划分
    3.2 日本各级政府间财政支出划分
        3.2.1 日本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制度
        3.2.2 日本各级政府间财政支出划分
    3.3 日本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的转移支付
        3.3.1 日本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的转移支付制度概述
        3.3.2 日本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的转移支付资金构成
第4章 1969-2011 年日本财政支出政策调整
    4.1 日本 1969-1990 年经济增长时期的财政支出政策
        4.1.1 1969-1973 年:高速增长时期的扩张性财政政策
        4.1.2 1974-1979 年:由紧缩性财政政策转变为扩张性财政政策
        4.1.3 1980-1990 年:以重建财政为主的财政政策
    4.2 日本 1991-2000 年的财政支出政策
        4.2.1 1991-1996 年上半年:泡沫经济崩溃后的扩张性财政政策
        4.2.2 1996 年下半年-1997 年:财政重建时期的紧缩性财政政策
        4.2.3 1998-2000 年:金融危机后的扩张性财政政策
    4.3 日本 2000 年以后的财政支出政策
        4.3.1 2001-2005 年:紧缩性财政政策
        4.3.2 2006-2011 年:扩张性财政政策
    4.4 日本 1969-2011 年财政支出政策效果
        4.4.1 日本 1969-1990 年财政支出政策效果
        4.4.2 日本 20 世纪 90 年代财政支出政策效果
        4.4.3 日本 2000 年以后财政支出政策效果
第5章 1969-2011 年日本财政支出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5.1 财政支出规模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5.1.1 财政支出规模变动的一般理论解释
        5.1.2 财政支出规模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研究综述
        5.1.3 财政支出规模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综述
    5.2 模型与数据
        5.2.1 回归分析模型设定
        5.2.2 财政支出规模的边际贡献分析
        5.2.3 数据处理与说明
    5.3 日本财政支出规模的统计描述分析
        5.3.1 日本财政支出绝对规模变化
        5.3.2 日本财政支出相对规模变化
    5.4 日本财政支出规模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回归分析
    5.5 日本财政支出规模的边际贡献分析
        5.5.1 日本财政支出绝对规模的边际贡献
        5.5.2 日本财政支出相对规模的边际贡献
第6章 1969-2011 年日本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6.1 财政支出结构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6.1.1 财政支出结构的概念与分类
        6.1.2 财政支出结构的变迁
        6.1.3 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和模型研究综述
        6.1.4 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综述
    6.2 模型与数据
        6.2.1 回归分析模型设定
        6.2.2 财政支出结构的边际贡献分析
        6.2.3 数据处理与说明
    6.3 日本财政支出结构的统计描述分析
        6.3.1 日本财政支出中消费性支出与生产性支出的相对规模变化
        6.3.2 日本财政消费性支出结构变化
        6.3.3 日本财政生产性支出结构变化
    6.4 日本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回归分析
        6.4.1 日本财政消费性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回归分析
        6.4.2 日本财政生产性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回归分析
    6.5 日本财政支出结构的边际贡献分析
        6.5.1 日本财政消费性支出与财政生产性支出绝对规模的边际贡献分析
        6.5.2 日本财政消费性支出与财政生产性支出相对规模的边际贡献分析
第7章 日本财政支出效果评价与展望
    7.1 关于日本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计量分析结论
    7.2 日本财政支出效果整体评价
    7.3 日本财政支出政策效果展望
        7.3.1 当前日本宏观经济走势
        7.3.2 日本当前财政现状及财政支出政策重点
        7.3.3 日本财政支出政策效果展望
第8章 日本财政支出对我国的启示
    8.1 近年来中国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8.1.1 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变化
        8.1.2 我国财政支出中消费性支出与生产性支出的比重
        8.1.3 我国按照具体项目分类的财政支出结构
    8.2 对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出效果的评价
    8.3 日本财政支出对于我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启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后记和致谢

四、拉动经济 积极财政政策功不可没(论文参考文献)

  • [1]梳理主干中各脉络的交错关系——以“国家财政”为例[J]. 罗冬梅,钱小琳. 教学考试, 2021(43)
  • [2]经济增长视角下我国新增专项债券发行有效性及区域异质性研究[D]. 高超超.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0)
  • [3]解析疫情下财政政策对经济的拉动作用[J]. 董晶晶,徐菲菲. 金融市场研究, 2020(05)
  • [4]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机制的理论及应用研究[D]. 尹彦辉.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7)
  • [5]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论[D]. 罗丽娟.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6]我国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的财政政策研究[D]. 蒋炳蔚.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4)
  • [7]新常态下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机制及其效应研究[D]. 欧阳易. 苏州大学, 2018(01)
  • [8]构建新宏观形势下的财政政策分析框架[J]. 段炳德. 财经智库, 2018(01)
  • [9]次贷危机后西方经济伦理思想的最新发展研究[D]. 董在东. 武汉大学, 2016(01)
  • [10]日本财政支出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1969-2011)[D]. 夏子敬. 吉林大学, 2014(09)

标签:;  ;  ;  ;  ;  

刺激经济,积极的财政政策缺一不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