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救心滴丸对血液流变性和血栓形成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李星[1](2021)在《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系统评价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为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及Cochrane Library7大数据库中自建库至2020年12月有关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评价员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并对最终纳入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方法学质量评价,在过程中如意见不一致则由双方协商或寻找第三方协助解决。使用Revman5.3及STATASE 12软件对纳入文献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以森林图形式呈现,并采用漏斗图检测发表偏倚情况,采用敏感性分析验证结果是否稳健可信。结果:最终共纳入39篇符合要求的有关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RCTs,共395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其中试验组2112例患者,对照组1844例患者。试验组干预措施均为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对照组干预措施均为西药常规治疗。12篇文献报告了 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对比西药常规治疗的心绞痛每周发作次数,Meta分析结果:SMD=-2.76,95%CI[-3.79,-1.72],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篇文献报告了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对比西药常规治疗的心绞痛发作时长,Meta分析结果:SMD=-2.03,95%CI[-2.77,-1.29],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篇文献报告了 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对比西药常规治疗的心电图有效率,Meta分析结果:RR=1.21,95%CI[1.14,1.28],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篇文献报告了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对比西药常规治疗的硝酸甘油每日用量,Meta分析结果:MD=-0.78,95%C I[-1.00,-0.56],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篇文献报告了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对比西药常规治疗的硝酸甘油停减率,Meta分析结果:RR=1.23,95%CI[1.05,1.4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篇文献报告了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对比西药常规治疗的MACE事件,Meta分析结果:RR=0.38,95%CI[0.22,0.66],P=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篇文献报告了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对比西药常规治疗的不良反应事件,Meta分析结果:RR=3.01,95%CI[1.71,5.30],P=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与西药常规治疗相比,具有良好的疗效,可以提高心电图有效率,减少硝酸甘油每日用量,提高硝酸甘油停减率,减少MACE事件的发生;在减少心绞痛每周发作次数和心绞痛发作时长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尚不能得出确切结论;安全性尚可。
王晓[2](2020)在《远志苗多酚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血栓性疾病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可累及全身各个器官及系统,其发病率、致死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研究表明,血栓的发病机制主要与血管因素、血栓形成、血液理化性质改变及血流的改变有关。目前血栓性疾病的临床治疗主要以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为主,但是长时间服用会出现药物抵抗、严重出血、非特异性选择等副作用。远志苗来源于远志科植物远志Polygala tenuifolia Willd.或卵叶远志Polygala sibirica L.的干燥地上部分,具有抗氧化、抗炎等活性。远志苗中的多酚类成分芒果苷,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此外,其同属植物瓜子金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在华北地区与远志全草混用,故推测远志苗可能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故本研究以远志科植物远志Polygala tenuifolia Willd.的地上部分为材料,用HPLC和UHPLC-TSQ-MS分别对远志苗药材、远志苗粗提物、远志苗多酚进行含量测定及鉴定,通过体外抗血小板聚集实验及体内血栓模型测定远志苗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研究。主要内容和结果包括:1、以ADP为诱导剂,对远志苗粗提物、远志苗多酚、芒果苷和3,6’-二芥子酰基蔗糖进行体外血小板聚集抑制活性测定,发现远志苗多酚对ADP为诱导剂的对抗作用优于远志苗粗提物、芒果苷和3,6’-二芥子酰基蔗糖;对比远志苗多酚对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胶原(COLL)和肾上腺素(EPI)诱导剂的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发现远志苗多酚对ADP为诱导剂的对抗作用优于AA、COLL和EPI,提示远志苗多酚通过ADP和AA途径抑制血小板聚集,ADP为主要途径。2、通过小鼠尾静脉出(凝)血时间、胶原蛋白—肾上腺素诱导的小鼠急性肺血栓和大鼠颈总动脉血栓三种模型,测定远志苗多酚对小鼠出(凝)血时间、小鼠偏瘫数死亡数和大鼠血栓长度、质量的影响,对远志苗多酚抗血栓活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远志苗多酚能延长小鼠尾静脉出血时间,明显降低急性肺血栓小鼠死亡率;减少大鼠颈总动脉血栓湿重和血栓长度,显着提高6-keto-PGF1a和t-PA的产生,降低TXB2和PAI-1水平,提示远志苗多酚抑制血栓形成与提高6-keto-PGF1a和t-PA的产生,降低TXB2和PAI-1水平有关。。3、以皮下注射大剂量盐酸肾上腺素加冰水浴造成大鼠急性血瘀模型,口服灌胃给予药物7 d,于末次给药0.5 h后颈总动脉取血,分别测定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数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常规。结果显示,远志苗多酚对血液流变异常有改善作用,同时对急性血瘀大鼠心肌细胞加宽、肺间质水肿现象有一定改善。可能与远志苗多酚能够显着降低血液中TXB2和ET-1含量以及升高血液中6-keto-PGF1a和e NOS的含量有关。
钟宇晨[3](2020)在《酒炙前后当归多糖组分对血瘀证大鼠的作用及机制探讨》文中指出当归是当今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活血化瘀药之一,素有“十方九归”之说。多糖在当归中的含量较高,约为10%~15%。当归传统上常用酒炙法炮制,经过酒炙后通经活络散瘀之功增强,酒炙后当归是否因为多糖成分的改变而导致药效的改变未见报道。本实验拟通过研究酒炙前后当归多糖对急性血瘀证大鼠的药效作用差异,探索阐释其发挥治疗作用的潜在机制,初步奠定当归多糖的炮制转化理论的研究基础,以期为阐明当归多糖组分的药效作用及为临床血瘀证的用药选择提供实验依据。实验方法:1.按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第四部炮制通则,在生当归饮片中按一定比例加入黄酒闷透,置锅中炒至两面金黄色,制成酒当归饮片。生当归饮片和酒当归饮片分别经热水回流提取、醇沉、sevage法除去蛋白、蒸馏水透析后制得精制生当归总多糖和酒当归总多糖,以标准葡萄糖为对照品,应用苯酚硫酸比色法测出生当归总多糖和酒当归总多糖中相当于葡萄糖含量的总多糖含量,采用硫酸-咔唑法检测生当归总多糖和酒当归总多糖中糖醛酸的含量。2.以皮下注射肾上腺素联合冰水浴法共同复制大鼠急性寒凝气滞血瘀证模型,经口服分别灌胃给药低剂量(400 mg/kg)、高剂量(800mg/kg)的生当归多糖和酒当归多糖水溶液,对血瘀证大鼠进行干预治疗。通过血流变检测仪测定酒炙前后当归多糖对急性血瘀证大鼠血流变学指标的影响,通过全自动凝血仪测定各组大鼠血浆中凝血四项功能指标的影响,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大鼠心脏和肺组织病理状态的变化,计算各组大鼠免疫器官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的变化,同时检测各组大鼠血浆中氧化应激指标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3.通过建立过氧化氢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氧化性损伤为体外实验模型,cck-8检测酒炙前后当归多糖对过氧化氢诱导损伤的HUVEC的增殖活性的影响,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中一氧化氮NO和乳酸脱氢酶LDH的含量变化,从细胞水平研究酒炙前后当归多糖对HUVEC损伤的抗氧化保护作用。实验结果:1.生品当归饮片为浅黄色,质柔韧,酒当归饮片为深黄棕色,略有焦斑,质硬脆;生当归多糖为黄白色粉末,酒炙后当归多糖为深黄色粉末;生当归总多糖提取得率为13.9%,酒当归总多糖提取得率为15.6%,其中生当归总多糖中多糖含量83.1%,酒当归总多糖中多糖含量86.5%;生当归总多糖中糖醛酸含量40.2%,酒当归总多糖中糖醛酸含量43.6%。2.与模型组比较,生当归多糖组和酒当归多糖组均能降低血瘀证大鼠的全血黏度(WBV)和血浆黏度(PV),降低血浆中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延长大鼠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P<0.05,P<0.01);与阳性药复方丹参滴丸组的结果的比较,生当归多糖高剂量组改善大鼠血液流变性和凝血系统功能的效果与之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酒当归多糖低、高剂量组效果优于复方丹参滴丸组(P<0.05);生当归多糖及酒当归多糖均能改善血瘀证模型组大鼠心肌细胞加宽、心肌细胞核变圆、肺泡壁增厚、肺间质水肿和肺出血等现象,其中酒当归多糖药效优于生当归多糖。3.模型组大鼠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显着升高(P<0.01),给药后,生当归多糖对血瘀证大鼠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的作用无统计学意义(P>0.05),酒当归多糖显着降低大鼠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P<0.05)。4.模型组大鼠血浆中丙二醛MDA含量显着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生当归多糖组和酒当归多糖组MDA含量降低,T-SOD和GSH-Px活性显着增高(P<0.05,P<0.01);与复方丹参滴丸组的结果的比较,生当归多糖组改善大鼠氧化应激水平的效果与复方丹参滴丸组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酒当归多糖低剂量组增强GSH-Px活性的效果优于复方丹参滴丸组(P<0.05),酒当归多糖高剂量组增强T-SOD和GSH-Px活性的效果优于复方丹参滴丸组(P<0.05)。5.生当归多糖对过氧化氢损伤的HUVEC的增殖活性无显着作用(P>0.05),酒当归多糖显着增强损伤HUVEC的增殖活性(P<0.05)。生当归多糖对过氧化氢损伤的HUVEC内的NO活性的作用无显着性差异(P>0.05),酒当归多糖能显着增强HUVEC释放的NO含量(P<0.05)。生当归多糖和酒当归多糖均能有效降低过氧化氢损伤的HUVEC细胞的LDH漏出量(P<0.05,P<0.01)。实验结论:当归酒炙后多糖成分更易于溶出,酒当归总多糖中的多糖含量增多。酒当归多糖改善急性血瘀大鼠血流变性、凝血系统功能和组织病理形态的效果优于生当归多糖,其机制可能与酒炙后多糖组分含量的改变、大鼠氧化应激水平、机体免疫功能、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改善有关。同时也证明了多糖组分应为当归活血祛瘀作用的物质基础,而酒炙炮制可增强其活血祛瘀的作用,多糖转化、活性增强,应为当归酒炙炮制的内涵机制之一。
栾海燕[4](2019)在《针刺对“痰瘀毒”致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腹腔巨噬细胞脂质沉积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脂、血液流变学、炎症因子水平、氧化应激标志物、腹腔巨噬细胞脂质沉积情况的影响,探究针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理,为针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26只雄性新西兰兔(2-3月龄,2-2.5kg/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空白组和造模组,其中空白组7只,造模组19只。空白组以标准兔饲料喂养,造模组高脂喂养4周后,行颈动脉球囊损伤术,术后继续高脂喂养。4周后,随机从空白组和造模组中各取一只家兔,采用HE染色观察家兔颈动脉病理形态学变化,确认造模成功。然后将造模组余下的18只兔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电针治疗组(AS模型+电针)、阳性对照组(AS模型+阿托伐他汀钙片),每组6只。空白组不施加干预因素,以标准兔饲料喂养;模型组不予任何治疗,继续高脂喂养;电针组给予电针内关、足三里、关元穴处理,药物组给予含阿托伐他汀钙片的混悬液灌胃,治疗结束取材后,采用化学法检测血液中血脂含量;使用全自动血液流变仪检测血流变指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CRP、TNF-α、IL-6、ox-LDL含量;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MDA含量,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SOD活力;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腹腔巨噬细胞受体CD36及SR-A1的蛋白表达,油红O染色观察腹腔巨噬细胞内脂质沉积情况。结果:1.HE染色结果模型评价:显微镜下观察颈动脉,可见空白组颈动脉结构正常,内皮完整,未见炎性细胞浸润及泡沫细胞形成;造模组动脉内膜明显增厚,内膜下可见大量泡沫细胞聚集,提示AS造模成功。治疗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动脉内膜明显增厚、结构受损,可见炎症细胞浸润,泡沫细胞聚集,粥样斑块形成;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治疗组、阳性对照组粥样斑块面积明显减小。2.血脂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TG、CHO、LDL-C均明显升高(P<0.01);HDL-C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治疗组、阳性对照组CHO、TG、LDL-C含量降低(P<0.01),HDL-C明显升高(P<0.01)。3.血液流变学指标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毛细管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高切、中切、低切),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均明显增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治疗组、阳性对照组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毛细管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高切、中切、低切),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均明显降低(P<0.01)。4.炎症因子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CRP、TNF-α、IL-6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治疗组、阳性对照组CRP、TNF-α、IL-6含量降低(P<0.05或P<0.01)。5.氧化应激标志物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SOD含量明显降低(P<0.01),ox-LDL、MDA含量升高(P<0.01);与模型组对照比较,电针治疗组、阳性对照组的SOD含量升高(P<0.01),ox-LDL、MDA含量降低(P<0.01)。6.腹腔巨噬细胞受体CD36及SR-A1的蛋白表达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的腹腔巨噬细胞受体CD36及SR-A1蛋白的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治疗组、阳性对照组的腹腔巨噬细胞受体CD36及SR-A1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7.腹腔巨噬细胞脂质沉积情况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巨噬细胞内脂滴明显增多;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治疗组、阳性对照组巨噬细胞内脂滴明显减少。结论:1.针刺能有效调节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脂水平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改善血脂代谢和血液流变学的作用。2.针刺能有效调节动脉粥样硬化家兔炎症因子水平和氧化应激标志物,有一定的抗炎、抗氧化作用。3.针刺能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腹腔巨噬细胞受体CD36及SR-A1的蛋白表达,减少巨噬细胞内脂质蓄积,抑制泡沫细胞形成,从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卓小媛[5](2018)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冠心病支架术后中医药用药规律研究及系统性评价》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将收集与整理近年来与中医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相关的临床研究结果,对中西医联合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的疗效进行系统评价。同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所用的中药汤剂组成或中药制剂成分进行用药规律分析。以期为今后的临床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7年12月31日。手动检索AHA心血管年会、ACC心血管年会、ESC心血管年会和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中国心脏病大会会议论文,获得中医药治疗冠心病患者支架植入术后的临床研究结果。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审核各项研究,将符合标准的临床随机对照(randomized controlled trail,RCT)研究使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中医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的疗效进行系统评价。而在进行用药规律分析时,先采用Excel 2010建立中药数据库,运用Excel 2010软件对单味药物的使用频次频率进行描述性统计,运用IBM modeler 14.1软件的Apriori算法对药物组合进行关联规则挖掘。结果:在Meta分析的研究中,严格按照纳排标准,最后纳入94篇研究,共涉及病例8439例。其中治疗组4244例,予中医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4195例,予术后单纯常规西药治疗。而对于中医药干预措施,其中有45项研究使用的是中药煎煮汤剂,有6项研究使用的是中成药注射用针剂,有43项研究使用的是口服中成药(颗粒冲剂、片剂或胶囊)。纳入的研究有24篇属于高质量文章,Jadad评分为3-4分。其余的70篇为低质量文章,Jadad评分为1-2分。进行Meta分析后得出结果:1在中医疗效评价方面:(1)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中医证候总积分优于单纯使用西药组(MD=-2.4,95%CI=[-2.45,-2.34],效应量检验Z=82.31,P<0.01);(2)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血瘀证积分优于单纯使用西药组,(MD=-4.84,95%CI=[-6.89,-2.78],效应量检验Z=4.61,P<0.01);(3)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气虚证积分优于单纯使用西药组,(MD=-8.90,95%CI=[-9.98,-7.83],效应量检验Z=16.24,P<0.01);(4)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胸闷症状积分优于单纯使用西药组,(MD=-0.48,95%CI=[-0.57,-0.39],效应量检验Z=10.27,P<0.01);(5)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胸痛症状积分优于单纯使用西药组,(MD=-0.45,95%CI=[-0.71,-0.19],效应量检验Z=3.44,P<0.01);(6)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心悸症状积分优于单纯使用西药组,(MD=-0.54,95%CI=[-0.90,-0.38],效应量检验Z=4.81,P<0.01);(7)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中医证候疗效的有效率优于单纯使用西药组,(OR=1.19,95%CI=[1.00,1.42],效应量检验Z=1.96,P=0.05);(8)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中医证候疗效的无效率低于单纯使用西药组,(OR=0.21,95%CI=[0.17,0.27],效应量检验Z=12.63,P<0.01)。2在西医临床疗效评价方面:(1)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躯体活动受限评分优于单纯使用西药组(MD=3.82,95%CI=[0.08,7.57],效应量检验Z=2,P=0.05);(2)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心绞痛稳定状态评分优于单纯使用西药组,(MD=0.99,95%CI=[0.10,1.88],效应量检验Z=2.19,P<0.05);(3)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心绞痛发作情况评分优于单纯使用西药组,(MD=2.49,95%CI=[0.70,4.28],效应量检验Z=2.72,P<0.05);(4)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治疗满意程度评分优于单纯使用西药组,(MD=4.82,95%CI=[1.56,8.09],效应量检验Z=2.89,P<0.05);(5)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疾病认知程度评分与单纯使用西药组无差别,(MD=0.29,95%CI=[-0.80,1.37],效应量检验Z=0.51,P>0.05);(6)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心电图疗效的有效率与单纯使用西药组无差别,(OR=1.05,95%CI=[0.85,1.30],效应量检验Z=0.49,P>0.05);(7)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心电图疗效的无效率低于单纯使用西药组,(OR=0.39,95%CI=[0.29,0.51],效应量检验Z=6.74,P<0.05);(8)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心绞痛疗效的有效率与单纯使用西药组无差别,(OR=1.08,95%CI=[0.85,1.39],效应量检验Z=0.63,P>0.05);(9)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心绞痛疗效的无效率低于单纯使用西药组,(OR=0.26,95%CI=[0.19,0.37],效应量检验Z=7.71,P<0.05)。3在血脂、糖代谢相关指标方面:(1)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总胆固醇低于单纯使用西药组,(MD=-0.47,95%CI=[-0.74,-0.20],效应量检验Z=3.42,P=0.05);(2)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甘油三酯低于单纯使用西药组,(MD=-0.24,95%CI=[-0.36,-0.12],效应量检验Z=4.02,P<0.05);(3)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于单纯使用西药组,(MD=0.12,95%CI=[0.01,0.23],效应量检验Z=2.06,P<0.05);(4)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单纯使用西药组,(MD=-0.24,95%CI=[-0.36,-0.13],效应量检验Z=4.04,P<0.05)。4在炎性因子相关指标方面:(1)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超敏C反应蛋白低于单纯使用西药组,(SMD=-1.51,95%CI=[-2.14,-0.89],效应量检验Z=4.76,P<0.05)。5在心脏结构、功能相关指标方面:(1)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左室射血分数大于单纯使用西药组,(MD=5.20,95%CI=[2.29,8.11],效应量检验Z=3.50,P=0.05)。6在终点心血管事件方面:(1)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支架再狭窄率低于单纯使用西药组,(OR=0.31,95%CI=[0.24,0.40],效应量检验Z=9.17,P<0.05);(2)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心肌梗死发生率低于单纯使用西药组,(OR=0.23,95%CI=[0.09,0.58],效应量检验Z=3.12,P<0.05);(3)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心源性死亡率与单纯使用西药组比较无差别,(OR=0.40,95%CI=[0.11,1.39],效应量检验Z=1.45,P>0.05);(4)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冠脉搭桥发生率与单纯使用西药组比较无差别,(OR=0.54,95%CI=[0.27,1.09],效应量检验Z=1.73,P>0.05)。在用药规律分析的研究中,共纳入99个药方,其中包括中药煎煮汤剂47个,中药针剂1个,口服中成药51个。共含中药121味,使用频率795次。出现频率在10%以上的单味药共有22味,主要以活血化瘀药为主,分别为丹参、川芎、红花,出现在该类药物频率前三名。而排名中药二联组合首位的为三七配丹参,中药三联组合首位的为郁金配川芎、丹参,中药四联组合首位的为瓜蒌皮配川芎、黄芪、丹参,中药五联组合首位的为桃仁配当归、赤芍、川芎、薤白。结论:(1)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能改善中医临床症状,调节血脂及血清中hs-CRP炎性因子水平,提高左室射血分数,降低支架再狭窄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中疾病认知程度积分、心电图和心绞痛疗效的有效率、心血管不良事件中的心源性死亡和冠脉搭桥术发生率方面,中药联合常规西药组与单纯使用西药组比较无差别。此次meta结果在某些层面上提示中药具有能在多靶点、多环节上改善冠心病支架术后相关病理因素及减少相关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优势。(2)中医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最常用的中药为活血化瘀药、补气药、理气药。而丹参、黄芪、川芎这几味药常在联合治疗时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其用药规律与冠脉支架术后中医经脉受损、西医血管内膜损伤等病因病机相吻合。
张红,曹亮,李娜,唐朝辉,丁岗,王振中,萧伟[6](2014)在《天舒滴丸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和血栓形成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天舒滴丸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天舒胶囊(4.0 g/kg)组、天舒滴丸(1.0、2.0、4.0 g/kg)组,ig给药3 d后,采用肾上腺素配合冰浴制备大鼠急性血瘀模型,分别测定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血沉,体外形成血栓的长度、湿质量、干质量,血小板聚集率等指标。结果天舒滴丸能明显降低急性血瘀模型大鼠全血和血浆黏度,明显降低血栓长度、血栓湿质量和干质量,抑制模型大鼠血小板聚集率的升高。结论天舒滴丸能够改善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性,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
孙静[7](2012)在《陕产黄花油点草活血有效部位及其血清指纹图谱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发现陕产黄花油点草活血作用有效部位;研究不同剂量下的血清指纹图谱,确定服用剂量;比较相同剂量下片剂、滴丸剂的血清指纹图谱,进行剂型的选择,探索利用血清指纹图谱指导制剂设计研究的新思路。[方法]采用性状、显微、薄层层析等鉴别方法,建立药材生药学鉴别依据,确定药材来源;采用系统溶剂法提取样品、利用颜色检识反应确定药材含有成分类型;采用寒凝血瘀动物模型,通过比较2.5g/kg、5g/kg、10g/kg等不同剂量下小鼠耳廓微循环实验,初步确定给药剂量,并进一步以确定的剂量进行小鼠耳廓微循环、小鼠出、凝血实验、大鼠抗血栓形成实验,比较水、70%乙醇、甲醇、乙酸乙酯、正丁醇、95%乙醇等不同溶剂提取部位的活血作用;进一步对水提取部位通过大孔吸附树脂进行分离,得到水洗除杂、20%、40%、60%、80%、95%等不同浓度乙醇洗脱部位。采用薄层层析法,以含药血清(浆)为对照,比较各洗脱部位在与对照品Rf值相同处是否相同颜色斑点,进行部位合并;通过对不同合并部位进行小鼠耳廓微循环实验、小鼠出、凝血实验、大鼠抗血栓形成实验、急性缺血性脑梗阻大鼠实验,确定活血作用有效部位;采用颜色检识反应判断有效部位成分类型;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总黄酮为指标,以平行实验确定提取方法、加水量、煎煮次数,以正交实验优选总黄酮部位提取工艺,并对其合理性进行验证;以每克树脂纯化转移总黄酮的量为指标,通过考察动态吸附-解吸附、静态吸附-解吸附过程,对AB-8、D-101、HPD-450、HPD-600、HPD-700 5种大孔树脂进行筛选。再进一步以吸附率或解吸附率为指标对提取药液质量浓度、洗脱剂用量、树脂用量、径高比、药液的pH值、上样速度、洗脱速度、洗脱剂浓度等因素进行平行实验考察其对树脂纯化工艺的影响,确定纯化最佳工艺条件,并对其合理性进行验证实验;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合并部位的总黄酮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烟花苷含量,研究总黄酮部位的指纹图谱;选择分离度、峰形均较好,具有较大峰面积的峰作为内参照峰,对内参照峰出峰个数及峰面积按照公式Xii,j(Xi,j-Xkj)/Sj,进行标准化处理(式中Xi,j为不同时刻的峰总面积,Xj为不同时刻总面积的平均值,Sj为不同时刻峰总面积的标准偏差,即Si=(?),X’i,j标准化后的值),按照公式Yλ=(YA+Yn)/2即得综合评价指标Yλ值(Yλ为波长在λnm下的特征值;YA为总面积的标准化值;Yn为峰个数的标准化值),以Y值大者为最佳。对每组的Y值进行相关性检查,结合出峰保留时间的RSD值,对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描述。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含药血清指纹图谱测定方法,通过比较0.25g/kg、1.25 g/kg、2.5g/kg、5 g/kg、7.5g/kg、10 g/kg在 15min、30min、45min、1.0h、1.5h、2.0h、3.0h、4.0h、6.0h、8.Oh时血清指纹图谱的基础上,进行0.08g/kg、0.17g/kg、0.5g/kg、0.75g/kg、1g/kg在15min、45min、1.5h时的血清指纹图谱,对每个时间点的图谱,选择空白血清中没有、且具有较好分离度、具有一定的峰面积的峰作为特征峰,对出峰个数及峰面积进行标准化处理,通过对比各剂量组之间的差异性,结合标准化值,确定最佳剂量;对有效部位进行片剂、滴丸剂的制备,通过进行初步的制剂质量检查及体外溶出度的研究,初步确定供试品。研究相同给药剂量下片剂、滴丸剂在15min、30min、45min、1.Oh、1.5h、2.Oh、3.0h、4.0h、6.0h、8.0h时的血清指纹图谱,根据组间有无差异性,结合标准化值,确定制剂设计的剂型。[结果]秦岭产油点草为百合科黄花油点草(Tricyrtis maculata(D.Don)Machride)的干燥全草。陕产黄花油点草中含有酚性成分、游离生物碱、黄酮、氨基酸、多肽、蛋白质,无α-酚羟基或邻二酚羟基结构的羟基蒽醌,氰化物,多糖,内酯香豆素类等成分类型;不含皂苷、强心苷、香豆素、甾体萜、挥发油类成分。水提取部位、70%乙醇提取部位、甲醇提取部位均具有明显改善血液循环作用,水提取部位能显着延长小鼠凝血时间,水提取部位具有抗血栓形成作用。40%、60%、80%乙醇洗脱部位与给药动物血液在Rf值相同处有相同颜色斑点,将此三部分合并作为醇洗部分,其余合并后作为其他部位;醇洗部位具有极其显着地改善小鼠耳廓微循环、延长出凝血时间、抗血栓形成作用,且有显着地改善急性脑缺血型脑梗塞大鼠的神经行为及有效减少大鼠脑梗死面积的作用。醇洗部位主要为总黄酮类成分,其他部位含有少量的黄酮、酚性成分、氨基酸与多肽蛋白质、有机酸、蒽醌类以及糖类等成分类型。总黄酮部位最佳提取工艺为浸泡15 min,煎煮三次,分别加入40、35、35 倍水,煎煮 1h、30min、30min。AB-8、D-101、HPD-450、HPD-600、HPD-700 五种大孔吸附树脂中,AB-8型大孔吸附树脂对该药材总黄酮部位纯化作用突出,其最佳纯化工艺参数为药液浓度为1.2g/ml,生药材:树脂为1:3,药液pH=6.47,径高比为1:5,洗脱液浓度为40%,上样速度为1BV/h,洗脱速度为1BV/h,洗脱体积为2BV。3000g药材水提取后,经纯化得到40%乙醇洗脱部位281.8g,60%乙醇洗脱部位88.3g,80%乙醇洗脱部位48.2g,各干膏中总黄酮含量分别为54.74%、36.57%、21.00%。这三部分合并后的总黄酮总黄酮含量为49.66%。色谱柱:Thermo Hypersil GOLD;流动相:(A)C2H3N 与(B)0.4%H3P04-H20 梯度洗脱:0~30min,A(%)15→25;30~80min,A(%)25-→55;80~90min,A(%)55→95,流速 1ml/min,进样量:10ul柱温20℃,检测波长360nm条件下,测定药材中烟花苷含量为0.747%,总黄酮部位烟花苷含量为1.075%,建立的总黄酮部位指纹图谱相关性显着,相似度高。色谱柱:Thermo Hypersil GOLD,流动相:(A)C2H3N 与(B)0.2%H3P04-H20 梯度洗脱:0~30min,A(%)30→33;30~35min,A(%)33→38;35~40min,A(%)38→52;40~85min,A(%)52→70,检测波长:220nm,进样量:20ul,柱温:20℃,测定血清指纹图谱方法合理、可行。0.25g/kg、1.25 g/kg、2.5g/kg、5 g/kg、7.5g/kg、10 g/kg、0.08g/kg、0.17g/kg,0.5g/kg,0.75g/kg,1g/kg 等剂量组无显着性差异,各组 Ymax 分别为 1.803、1.513、1.429、1.392、1.313、0.703、0.633、0.243、1.146、0.861,以 0.25g/kg 的 Y 值最大,选择0.25g/kg为给药剂量。片剂、滴丸剂无显着性差异,片剂Ymax出现在30min其值为1.846,滴丸剂Ymax出现在2h其值为1.027,因此选择片剂作为制剂开发剂型进行研究。[结论]所建立的生药学鉴别依据、HPLC法测定有效部位指纹图谱、血清指纹图谱合理、可行。总黄酮为陕产黄花油点草活血作用的有效部位。0.25g/kg为最佳服用剂量,片剂剂型优于滴丸剂剂型。以血清指纹图谱指导剂型选择可实现,为陕产黄花油点草有效部位研制创新制剂,合理开发利用该药材资源奠定良好基础。
刘岳松[8](2012)在《三苦滴丸活血化瘀作用的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三苦滴丸对不同类型血瘀证模型大鼠的血液凝集性和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探讨三苦滴丸活血化瘀作用及对其心肌损伤保护作用的相关机制。方法:1、采用动脉血栓形成仪,以局部电刺激损伤大鼠颈总动脉方法复制动脉血栓形成模型,观察不同剂量受试药物单位时间内(3min)对动脉内血栓形成(堵塞动脉程度%)的影响。2、采用动脉-静脉旁路血栓形成法,通过对旁路血流中丝线形成的血栓重量,及血浆凝血酶时间(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变化的比较,观察三苦滴丸对动物体内血栓形成的影响。3、采用肾上腺素与冰水刺激为致瘀因素复制大鼠血瘀证动物模型,观察三苦滴丸对血瘀证模型动物不同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变化及血浆粘度变化。4、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法复制心肌缺血大鼠模型,观察三苦滴丸对心肌血损伤的影响(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K)、天门冬氨基酸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及与血栓形成有关因素(血清中的血栓素、前列腺素)的变化。结果:1对动脉血栓形成影响的结果表明,三苦滴丸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动脉血栓形成(堵塞动脉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0.01),提示三苦滴丸对电刺激动脉所致的血栓形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对动脉-静脉旁路血栓形成影响结果表明,三苦滴丸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大鼠动脉血栓湿重与干重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三苦滴丸对大鼠动脉-静脉旁路血栓具有抑制作用。各给药组动物血浆TT、PT、FIB与对照组比较未见显着性差异,提示三苦滴丸对TT、PT、FIB活性影响不明显。3对肾上腺素与冰水刺激大鼠血瘀证模型影响结果表明,三苦滴丸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动物全血粘度和低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低于模型组(P<0.05),低剂量组动物低、中、高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低于模型组(P<0.05,0.01),提示三苦滴丸可通过降低血液粘度,改善血流缓慢状态,减轻心肌损伤程度。4对心肌缺血模型动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三苦滴丸可降低模型动物心肌CK含量和LDH含量,血清血栓素(TXB2)含量及TXB2/6-k-PGF1α的比值,降低动物血清MDA含量,升高血清SOD含量,提示三苦滴丸可能通过降低血栓素(TXB2)水平,调整TXB2/6-k-PGF1α比值,提高机体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降低自由基膜过氧化脂质(LPO)水平等机制,改善心肌局部的血液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减轻细胞受自由基攻击的严重程度,对心肌损伤起保护作用。结论:实验结果表明,三苦滴丸可能通过抑制动脉、静脉血栓形成,改善血液粘度,调节TXB2B/6-k-PGF1α的比值,抗自由基损伤,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损伤心肌局部的血液循环等对心肌损伤起到一定保护作用。这为三苦滴丸临床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其作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金末淑[9](2009)在《艾灸膈俞穴对寒凝血瘀证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实验以八会穴之一,血会—膈俞穴为研究目标,以寒凝血瘀证大鼠模型为观察对象,以血瘀证作为切入点,采用艾灸疗法,通过分组对照方法,观察膈俞穴及与之相关的委中、血海穴(两穴别名均为血郄),以及无关的丘墟穴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探讨血会膈俞穴对血瘀证的调节作用及活血化瘀作用机理,从而进一步科学地阐明腧穴主治特异性的内涵,为临床辨证取穴提供客观的实验依据。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96只,根据实验要求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对照A、B组)、模型组(模型A、B组)、艾灸组(膈俞A、B组;血海A、B组;委中A、B组;丘墟A、B组)。除对照组16只,余80只装入小笼子里,放入低温冷柜,在-20℃的冷环境中连续受冻4h,连续冻5天,造成寒凝血瘀证模型。艾灸A组于造模成功后次日上午只治疗1次,艾灸B组于造模成功后次日上午起开始治疗,每天治疗1次,共治5次,每次灸5壮。将所有大鼠剪去穴位上被毛,穴区标记颜色,将大鼠装入自制小铁丝笼内,选取血海、委中、丘墟穴,将艾粒贴在各穴上,动物安定后施灸;艾灸膈俞穴时,用双手按住大鼠上下肢,将艾粒贴在膈俞穴上,动物安定后施灸,待大鼠扭动挣扎时换艾粒。对照和模型组动物每天同样抓取1次,不做任何处理。所有A组第7天上午均取材,所有B组第11天上午均取材,每只取腹主动脉血液4ml血,检测血液流变学4项,有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及红细胞压积,观察其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主要实验结果:1.对照组与模型组血液流变学结果全血粘度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A组大鼠在所有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升高明显,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显着(P<0.05)。模型B组大鼠全血粘度低切升高明显,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显着(P<0.05);模型B组全血粘度中切和高切有所升高,经统计学处理无显着性差异(P>0.05)。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A组大鼠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有所升高,经统计学处理无显着性差异(P>0.05);模型A组大鼠红细胞压积升高明显,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显着(P<0.05)。模型B组大鼠血浆粘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有所升高,经统计学处理无显着性差异(P>0.05);模型B组大鼠红细胞压积升高明显,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显着(P<0.05)。2.治疗1次组(艾灸A组)血液流变学结果全血粘度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膈俞组全血粘度低切有所降低,经统计学处理无显着性差异(P>0.05);膈俞组全血粘度中切和高切降低明显,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显着(P<0.05)。与丘墟组比较,膈俞组在所有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降低明显,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显着(P<0.05)。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膈俞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有所降低,经统计学处理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丘墟组比较,膈俞组血浆粘度有所升高,经统计学处理无显着性差异(P>0.05);膈俞组红细胞聚集指数有所降低,经统计学处理无显着性差异(P>0.05);膈俞组红细胞压积降低明显,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显着(P<0.05)。3.治疗5次组(艾灸B组)血液流变学结果全血粘度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膈俞组在所有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有所降低,经统计学处理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丘墟组比较,膈俞组全血粘度低切降低明显,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显着(P<0.05);膈俞组全血粘度中切和高切有所降低,经统计学处理无显着性差异(P>0.05)。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膈俞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有所降低,经统计学处理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丘墟组比较,膈俞组血浆粘度和红细胞压积有所降低,经统计学处理无显着性差异(P>0.05);膈俞组红细胞聚集指数降低明显,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显着(P<0.05)。4.艾灸A、B组间血液流变学结果相比:结果显示,除丘墟组全血粘度高切和血浆粘度有显着性差异外,其余艾灸A、B组间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寒凝血瘀证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水平增高是导致血瘀证成因之一。2.膈俞穴与其他三穴(血海、委中、丘墟穴)比较,对寒凝血瘀证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的改善最显着,证实血会膈俞穴对血瘀证的调节作用及活血化瘀效应,揭示血会膈俞穴活血化瘀作用的机理,为临床治疗血瘀证的穴位选择提供实验依据。3.艾灸虽能改善模型的血液流变性与微循环、调节血管舒缩活动,起到活血化瘀作用,但本实验艾灸组每个穴位的结果相异,即与丘墟穴比较,膈俞、血海、委中穴三穴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有降低趋势,且与模型组比较,丘墟穴除丘墟A组血浆粘度和丘墟B组全血粘度高切、红细胞压积外,其余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有增高趋势,提示不同腧穴对艾灸的活血化瘀作用具有特异性的差异。综上所述,膈俞、血海、委中穴三穴在治疗寒凝血瘀证大鼠模型时,确实具有不同活血化瘀效应,其作用机制与改善寒凝血瘀证血液流变学的水平有关,且与这三穴比较,丘墟穴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有增高趋势,说明丘墟穴对调血及活血化瘀效应方面远不及膈俞、血海、委中穴三穴,这为腧穴主治特异性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孙建平[10](2009)在《治风活络法在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治风活络法在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中的应用,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65例冠心病稳定型劳力型心绞痛并符合中医胸痹(心血瘀阻证)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血府逐瘀汤加治风活络药物试验组(33例)和复方丹参滴丸对照组(32例),同期对照治疗1个疗程(4周),分别观察各组治疗前后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速效扩冠药(硝酸甘油)停减率、临床症状变化、超声心动指标、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和血浆中CRP、ET、NO、TXB2、6-keto-PGF1α等水平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血府逐瘀汤加治风活络药物内服治疗能有效地缓解心绞痛和临床症状;改善心电图;提高速效扩冠药的停减率;改善心脏的收缩及舒张功能;调节血脂;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CRP、ET、TXB2的水平,升高NO、6-keto-PGF1α的水平等,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且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瘀血内阻是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病理基础,瘀血生风是冠心病心绞痛的重要病机,血府逐瘀汤加治风活络药物内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比较单纯应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说明治风活络法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血瘀阻证)时较之单纯应用活血化瘀法疗效更加肯定。
二、救心滴丸对血液流变性和血栓形成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救心滴丸对血液流变性和血栓形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1 循证医学在冠心病中的应用 |
1.1 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 |
1.2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系统评价研究现况 |
2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2.1 流行病学 |
2.2 危险因素 |
2.3 发病机制 |
2.4 治疗 |
3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中医研究进展 |
3.1 病名 |
3.2 病因病机 |
3.3 治疗 |
参考文献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纳入标准 |
1.2 文献排除标准 |
1.3 文献检索 |
1.4 文献筛选、数据提取 |
1.5 质量评价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文献筛选结果 |
2.3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2.4 纳入研究偏倚风险评价 |
2.5 Meta分析结果 |
3 讨论 |
3.1 益气活血中成药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应用 |
3.2 Meta分析结果 |
3.3 局限性 |
4 结论 |
5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远志苗多酚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 血栓的研究概述 |
1.1 血栓形成 |
1.2 血小板聚集 |
1.3 血瘀证 |
2 血栓模型的研究概况 |
2.1 血栓模型的造模方法 |
2.2 血栓模型检测相关的指标 |
2.3 血栓性疾病的治疗药物 |
3 远志苗研究概况 |
3.1 远志苗简介 |
3.2 远志苗化学成分 |
4 研究内容和意义 |
4.1 研究内容 |
4.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远志苗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药 |
1.3 实验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药物制备 |
2.2 远志苗药材、粗提物、远志苗多酚UV-VIS和HPLC分析 |
2.3 远志苗药材、粗提物及远志苗多酚UHPLC-TSQ-MS分析 |
2.4 远志苗抗血小板聚集药效测试 |
2.5 远志苗对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活性测定 |
2.6 远志苗多酚对不同激动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
2.7 远志苗多酚对血小板的细胞毒性测定 |
2.8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远志苗原药材、粗提物及远志苗多酚UV-VIS和HPLC含量测定结果 |
3.2 远志苗原药材、粗提物及远志苗多酚UHPLC-TSQ-MS法成分鉴定 |
3.3 远志苗提取溶剂的筛选结果 |
3.4 远志苗粗提物、远志苗多酚、芒果苷和DISS对大鼠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
3.5 远志苗多酚对不同诱导剂体外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 |
3.6 远志苗多酚对血小板毒性作用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远志苗多酚抗血栓形成作用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药物及试剂 |
1.3 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远志苗多酚对小鼠尾部出血及凝血时间的影响 |
2.2 急性肺栓塞实验 |
2.3 大鼠颈动脉血栓实验 |
2.4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小鼠尾出(凝)血时间测定结果 |
3.2 远志苗多酚对胶原-肾上腺素诱发小鼠体内血栓形成的影响 |
3.3 大鼠颈动脉血栓模型测定结果 |
3.4 远志苗多酚对FeCl_3诱导的颈动脉大鼠凝血四项结果 |
3.5 远志苗多酚对颈动脉大鼠TXB2和6-Keto-PGF_(1α)含量的影响 |
3.6 远志苗多酚对FeCl_3诱导的颈动脉大鼠血清t-PA、PAI-1含量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章 远志苗多酚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性及血常规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药物及试剂 |
1.3 实验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远志苗多酚的制备 |
2.2 远志苗多酚对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性及血常规的影响 |
2.3 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远志苗多酚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液黏滞性指标的影响 |
3.2 远志苗多酚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
3.3 远志苗多酚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
3.4 远志苗多酚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TXB2和6-Keto-PGF1α含量的影响 |
3.5 远志苗多酚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eNOS和ET-1含量的影响 |
3.6 远志苗多酚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组织病理结构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酒炙前后当归多糖组分对血瘀证大鼠的作用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当归的来源 |
1.2 当归的化学成分研究 |
1.2.1 多糖类 |
1.2.2 有机酸类 |
1.2.3 挥发油类 |
1.2.4 黄酮类 |
1.2.5 氨基酸类 |
1.2.6 其他类 |
1.3 当归的药理作用 |
1.3.1 对血液系统功能的作用 |
1.3.2 抗氧化作用 |
1.3.3 抗炎作用 |
1.3.4 保肝强肾健体作用 |
1.3.5 平喘作用 |
1.3.6 抗抑郁作用 |
1.3.7 免疫调节作用 |
1.3.8 抗肿瘤作用 |
1.3.9 抗纤维化作用 |
1.3.10 对心脑血管系统功能的作用 |
1.4 当归的炮制与酒炙 |
1.5 血瘀证的研究进展 |
1.5.1 血瘀证的中医基础 |
1.5.2 血瘀证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
1.5.3 植物多糖在血瘀证治疗中的应用 |
1.5.4 血瘀证的动物模型 |
1.5.5 血瘀证的临床检测 |
1.6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当归多糖和酒当归多糖的提取与含量测定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实验药物与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当归的酒炙 |
2.3.2 当归多糖和酒当归多糖的提取 |
2.3.3 当归多糖和酒当归多糖中总多糖含量的测定 |
2.3.4 当归多糖和酒当归多糖中糖醛酸含量的测定 |
2.4 实验结果 |
2.4.1 当归总多糖及酒当归总多糖的提取 |
2.4.2 样品中总多糖含量的测定 |
2.4.3 样品中糖醛酸含量的测定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酒炙前后当归多糖对血瘀证大鼠的干预作用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实验动物 |
3.2.2 实验药物与试剂 |
3.2.3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分组及建立血瘀证模型 |
3.3.2 证候学观察 |
3.3.3 血流变学指标测定 |
3.3.4 凝血四项功能测定 |
3.3.5 组织病理学观察 |
3.3.6 大鼠血浆中氧化应激水平测定 |
3.3.7 统计学处理方法 |
3.4 实验结果 |
3.4.1 证候学观察 |
3.4.2 血流变学指标分析 |
3.4.3 凝血四项的检测 |
3.4.4 组织病理学观察 |
3.4.5 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3.4.6 氧化应激水平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酒炙前后当归多糖对过氧化氢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损伤的作用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实验细胞 |
4.2.2 实验试剂 |
4.2.3 实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HUVEC细胞的培养 |
4.3.2 过氧化氢诱导HUVEC的损伤模型的制备 |
4.3.3 cck-8 检测生当归多糖和酒当归多糖对HUVEC增殖率的影响 |
4.3.4 酒炙前后当归多糖对H_2O_2诱导的HUVEC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
4.3.5 酒炙前后当归多糖对H_2O_2损伤的HUVEC释放一氧化氮含量的影响 |
4.3.6 酒炙前后当归多糖对H_2O_2损伤的HUVEC乳酸脱氢酶LDH漏出量的影响 |
4.3.7 统计学处理方法 |
4.4 实验结果 |
4.4.1 过氧化氢模型的建立 |
4.4.2 生当归多糖和酒当归多糖对HUVEC细胞增殖率的影响 |
4.4.3 酒炙前后当归多糖对H_2O_2诱导的HUVEC细胞损伤的影响 |
4.4.4 对H_2O_2损伤的HUVEC分泌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 |
4.4.5 对H_2O_2损伤的HUVEC乳酸脱氢酶LDH漏出量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1.1 炮制转化多糖机制对于临床药效学的意义 |
5.1.2 酒当归多糖改善血瘀证状态可能的机制 |
5.1.3 血瘀证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关系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针刺对“痰瘀毒”致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腹腔巨噬细胞脂质沉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针刺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颈动脉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针刺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 针刺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标志物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四 针刺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腹腔巨噬细胞脂质沉积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及治疗 |
综述二 祖国医学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 |
综述三 针灸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5)基于数据挖掘的冠心病支架术后中医药用药规律研究及系统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研究材料 |
1.2 研究方法 |
1.2.1 文献检索范围 |
1.2.2 文献检索方法 |
1.2.3 文献的选择标准 |
1.2.4 文献的选取步骤 |
1.2.5 文献的质量评价 |
1.2.6 中药名规范统一 |
1.2.7 文献的资料及数据提取 |
1.2.8 系统评价的统计分析 |
1.2.9 敏感性分析 |
1.2.10 发表偏倚分析 |
1.2.11 用药规律的统计分析 |
1.2.12 技术路线图 |
2 研究结果 |
2.1 Meta分析结果 |
2.1.1 中医疗效评价的meta分析 |
2.1.2 西医临床疗效评价的meta分析 |
2.1.3 与血脂、糖代谢相关指标 |
2.1.4 与炎性因子相关指标 |
2.1.5 与心脏结抅、功能相关指标 |
2.1.6 不良心血管事件及安全性 |
2.2 用药规律分析结果 |
2.2.1 单味药使用规律 |
2.2.2 药物组合规律 |
3 讨论 |
3.1 中医对冠心病支架术后的认识 |
3.2 Meta分析讨论 |
3.2.1 中医药干预冠心病对中医及西医临床疗效的影响 |
3.2.2 中医药干预冠心病对理化指标的影响 |
3.2.3 中医药对终点事件的影响及安全性 |
3.2.4 结果局限性 |
3.3 用药规律讨论 |
3.3.1 单味药使用规律 |
3.3.2 药物组合规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缩略词表 |
综述 冠心病支架术后中医药干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6)天舒滴丸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和血栓形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
1.1 药品 |
1.2 仪器 |
1.3 动物 |
2 方法 |
2.1 分组与给药 |
2.2 采血与检测指标 |
2.2.1采血 |
2.2.2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检测 |
2.2.3血小板聚集率的测定 |
2.2.4大鼠体外血栓形成 |
2.3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
3.2 对血瘀证模型大鼠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
3.3 对急性血瘀大鼠体外血栓形成的影响 |
4 讨论 |
(7)陕产黄花油点草活血有效部位及其血清指纹图谱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概况 |
二、立题依据 |
三、实验方案设计 |
第一部分 黄花油点草的生药学研究 |
一、概述 |
二、实验研究 |
三、小结与讨论 |
第二部分 黄花油点草化学成分系统研究 |
一、概述 |
二、实验研究 |
三、小结与讨论 |
第三部分 活血作用有效部位的初步研究 |
一、概述 |
二、实验研究 |
(一) 不同提取部位活血作用实验研究 |
(二) 不同分离部位活血作用实验研究 |
(三) 不同合并部位成分类型的定性鉴别 |
第四部分 有效部位提取工艺研究 |
一、概述 |
二、实验内容 |
(一) 有效部位提取工艺实验研究 |
(二) 有效部位纯化工艺实验研究 |
(三) 有效部位总黄酮含量测定 |
(四) 黄酮部位指纹图谱的研究及烟花苷含量的测定 |
第五部分 血清指纹图谱研究 |
一、概述 |
二、实验研究 |
(一) 建立血清指纹图谱的方法学研究 |
(二) 不同剂量的血清指纹图谱研究 |
第六部分 活性部位剂型的初步研究 |
一、概述 |
二、实验研究 |
三、小结与讨论 |
总结与展望 |
一、总结 |
1 已取得的研究成果 |
2 主要的创新处 |
3 实验不足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综述 活血化瘀中药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申报的专利 |
(8)三苦滴丸活血化瘀作用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血瘀证的认识与治疗 |
2 血瘀证与常见临床疾病的关系 |
3 血瘀证实验研究状况 |
4 血瘀证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
5 三七、苦碟子的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三苦滴丸对大鼠体内动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
2.2 三苦滴丸对大鼠动脉-静脉旁路血栓形成作用的影响 |
2.3 三苦滴丸对寒滞血瘀证模型大鼠全血粘度的影响 |
2.4 三苦滴丸对大鼠心肌缺血模型的影响 |
3 统计学处理方法 |
4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艾灸膈俞穴对寒凝血瘀证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ABBREVIATIONS)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对寒凝血瘀证的研究概况 |
1 历代医家对血瘀证的认识 |
1.1 血瘀证的历史沿革 |
1.2 血的生理 |
1.3 血瘀证的病因病机 |
1.4 血瘀证的症状与体征 |
2 中医对寒凝血瘀证的临床研究进展 |
2.1 妇科病证 |
2.2 其他病证 |
3 中医对寒凝血瘀证的实验研究进展 |
3.1 寒凝血瘀证大鼠模型的制备 |
3.2 寒凝血瘀证实验研究的状况 |
4 小结 |
综述二 血瘀证与血液流变学研究概况 |
1 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 |
1.1 全血粘度(ηb) |
1.2 血浆粘度(ηp) |
1.3 红细胞聚集指数(RE) |
1.4 红细胞压积(HCT) |
2 血瘀证病理机制 |
2.1 血液流变学异常 |
2.2 微循环障碍 |
2.3 血流动力学异常 |
3 血瘀证与血液流变学的相关性 |
3.1 活血化瘀方药与血液流变学的研究 |
3.2 针灸与血液流变学的研究 |
4 小结 |
综述三 膈俞、血海、委中、丘墟穴的古今研究 |
1 膈俞穴的古今研究 |
1.1 膈俞穴的古文献研究 |
1.2 膈俞穴的现代研究 |
2 血海穴的古今研究 |
2.1 血海穴的古文献研究 |
2.2 血海穴的现代研究 |
3 委中穴的古今研究 |
3.1 委中穴的古文献研究 |
3.2 委中穴的现代研究 |
4 丘墟穴的古今研究 |
4.1 丘墟穴的古文献研究 |
4.2 丘墟穴的现代研究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1 寒凝血瘀证大鼠模型的制备 |
2 艾灸组对寒凝血瘀证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2.1 艾灸不同穴位对寒凝血瘀证模型大鼠全血粘度的影响 |
2.2 艾灸不同穴位对寒凝血瘀证模型大鼠血浆粘度的影响 |
2.3 艾灸不同穴位对寒凝血瘀证模型大鼠红细胞聚集指数的影响 |
2.4 艾灸不同穴位对寒凝血瘀证模型大鼠红细胞压积的影响 |
3 艾灸膈俞、血海、委中穴对寒凝血瘀证大鼠模型的活血化瘀效应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参考文献 |
综述二参考文献 |
综述三参考文献 |
实验部分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治风活络法在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上篇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相关病名及沿革 |
1.1 心痛 |
1.2 胸痹 |
1.3 心痹 |
1.4 真心痛 |
1.5 厥心痛 |
1.6 卒心痛和久心痛 |
2 历代中医文献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论述 |
2.1 先秦两汉时期 |
2.2 魏晋隋唐时期 |
2.3 两宋金元时期 |
2.4 明清时期 |
第二部分 现代研究 |
1 现代中医学对胸痹的认识 |
1.1 病因病机 |
1.2 辨证分型 |
1.3 辨证论治 |
2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认识 |
2.1 危险因素 |
2.2 发病机制 |
2.3 危险度分层 |
2.4 治疗策略 |
第三部分 历代对风药的认识 |
1 风药的含义及特点 |
2 历代论述 |
2.1 先秦两汉时期 |
2.2 隋唐两宋时期 |
2.3 金元时期 |
2.4 明清时期 |
2.5 近现代应用 |
第四部分 血瘀证 |
1 血瘀证的概念 |
2 血瘀证的渊源 |
2.1 《黄帝内经》 |
2.2 《神农本草经》 |
2.3 《伤寒杂病论》 |
2.4 《备急千金要方》 |
2.5 《丹溪心法》 |
2.6 《傅青主女科》 |
2.7 《临证指南医案》 |
2.8 《医林改错》 |
2.9 《血证论》 |
2.10 《医学衷中参西录》 |
3 血瘀证的病因病机 |
3.1 寒凝血瘀 |
3.2 热灼血瘀 |
3.3 气滞血瘀 |
3.4 气虚血瘀 |
3.5 痰湿致瘀 |
3.6 饮食不节 |
3.7 情志所伤 |
3.8 年迈久病 |
3.9 出血致瘀 |
3.10 阴虚致瘀 |
3.11 污秽之血 |
4 血瘀证诊断标准 |
5 血瘀证的客观化研究 |
5.1 血液流变学 |
5.2 血小板功能变化 |
5.3 血管内皮损伤 |
5.4 微循环障碍 |
5.5 血流动力学的异常 |
5.6 抗凝及纤溶系统的异常 |
5.7 免疫功能改变 |
5.8 C-反应蛋白 |
5.9 基因表达 |
5.10 自由基损伤 |
5.11 衰老与炎症 |
下篇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的确定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情分级 |
1.4 病例选择标准 |
2 临床资料 |
3 研究方法 |
3.1 治疗药物 |
3.2 治疗方法及疗程 |
3.3 观察指标 |
3.4 疗效判定标准 |
3.5 统计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心绞痛疗效比较 |
4.2 心电图疗效比较 |
4.3 速效扩冠药物停减率比较 |
4.4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4.5 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
4.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舌象、脉象的变化 |
4.7 血脂疗效比较 |
4.8 血液流变学疗效比较 |
4.9 治疗前后 CRP、ET、NO、TXB_2、6-keto-PGF_(1α)、TXB)2/6-keto-PGF_(1α) 水平的变化与比较 |
4.10 治疗前后心功能的变化 |
4.11 安全性检测 |
4.12 不良反应 |
第二部分 理论探讨 |
1 血瘀证与冠心病心绞痛的关系 |
2 冠心病心绞痛的病机探讨 |
2.1 瘀血内阻是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病理基础 |
2.2 瘀血生风是冠心病心绞痛的重要病机 |
2.3 瘀血内阻络脉是冠心病心绞痛发生的重要环节 |
3 方药研讨 |
3.1 方药分析 |
3.2 现代药理研究 |
4 治风活络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分析 |
4.1 治风活络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分析 |
4.2 治风、活络与化瘀关系探讨及其在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中介入时机初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详细摘要 |
四、救心滴丸对血液流变性和血栓形成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D]. 李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远志苗多酚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作用研究[D]. 王晓. 西北大学, 2020
- [3]酒炙前后当归多糖组分对血瘀证大鼠的作用及机制探讨[D]. 钟宇晨. 广东药科大学, 2020(01)
- [4]针刺对“痰瘀毒”致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腹腔巨噬细胞脂质沉积的影响[D]. 栾海燕.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5]基于数据挖掘的冠心病支架术后中医药用药规律研究及系统性评价[D]. 卓小媛.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02)
- [6]天舒滴丸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和血栓形成的影响[J]. 张红,曹亮,李娜,唐朝辉,丁岗,王振中,萧伟.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14(05)
- [7]陕产黄花油点草活血有效部位及其血清指纹图谱的应用研究[D]. 孙静.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2(04)
- [8]三苦滴丸活血化瘀作用的机理研究[D]. 刘岳松.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2(10)
- [9]艾灸膈俞穴对寒凝血瘀证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实验研究[D]. 金末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10)
- [10]治风活络法在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 孙建平.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