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本的航空消防体制(论文文献综述)
李思琪[1](2021)在《俄罗斯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及其启示》文中认为应急管理是衡量一个国家治理水平以及有效管控各种重大危机能力的重要指标。独立以来,俄罗斯形成了具有自身鲜明特点的应急管理模式。本文从俄罗斯应急管理的各项制度安排,包括决策机制、预警机制、储备机制,以及俄罗斯应急管理的牵头部门和主要力量——紧急情况部的工作机制切入,对俄罗斯国家应急管理的具体模式及其特点进行分析。俄罗斯已逐渐形成以紧急情况部为核心平台,以联邦安全会议为主要决策机制,预警体系、储备体系、法律体系、科研院校体系相统一的应急管理体制。俄罗斯应急管理体制的特点是以国家首脑为核心,联席会议为平台,紧急情况部为主力,资源集中于中央,主要实行依靠国家行政管理体系的垂直管理。俄罗斯应急管理体制对中国相关体制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李征[2](2020)在《日本突发事件危机管理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突发事件与危机管理是现代政府尤其重视的内容。日本缘于多发的自然灾害,建立了较完备的危机管理机制。在危机管控组织方面,由内阁官房负责的危机管理机构在减灾防灾中实现了预防第一、落实有力、多方联动的管制应对效果;制度建设上,在经历三次重大自然灾害为主的危机中逐步完善法律体系,形成了以《灾害对策基本法》为核心框架的50余部法律,为灾害应对、突发事件与危机管理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在技术上,通过明确信息流,强化地质气象及预警系统降低了危机风险;在危机解决力量上,消防组织、警察组织、自卫队及民众力量为减少危机与灾害提供有力保障。日本的危机管理在制度、组织、救援力量等多方面为各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金辉[3](2020)在《可持续发展约束宏观税负视域下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基于国际比较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宏观税负的高低直接关乎国计民生,影响强国富民和稳定发展,是政府、学者和公众关注的焦点。近年来,中国宏观税负高企,严重地制约了经济的增长和转型升级,不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宏观税负畸高的主要原因:“分税制”以来,税权分配向中央集中并趋于规范,但事权划分改革止步不前,存在政府事权范围过大、政府间事权重叠严重、事权与支出责任不相适、事权划分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等问题,导致事权与支出责任不断下沉,造成了严重的财政纵向失衡,使得地方财政产生巨大缺口,于是地方政府伸出攫取之手,通过土地财政、乱收费等方式增加收入,极大地推高了宏观税负。因此,在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下,将宏观税负约束至合理区间,并科学合理地划分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是破解中国财政困局、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关键一环,是切实降低宏观税负、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四个部分。首先,国际比较。在国家结构、经济水平差异的视角下,比较了美、英、俄、蒙四国的政府间事权划分模式,并将4国拓展到81个国家,归纳不同类型国家央、地间事权划分的共性和特性,提炼出若干经验启示;其次,历史、现状与比较。梳理中国央、地间财政关系的历史变迁和现实困境,讨论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现状及其国际比较,为事权划分改革指明方向;再次,理论与实证研究。一是在理论分析中,界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利用Barro模型分析财政支出分权、财政支出结构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机制;二是在实证研究中,利用熵值法构建可持续发展指数,采用跨国数据检验财政支出分权、财政支出结构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使用Lind-Mehlum方法估算地方财政支出比例的最优值,采用工具变量法解决变量内生性问题,为重新划分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提供参考依据;最后,重新划分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在可持续发展约束宏观税负的视域下,结合国际经验、现实情况以及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成果,从四本预算分别展开,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将部分事权让渡给市场,进而制定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的重构方案。可能的创新之处:1、借鉴国际经验并基于可持续发展约束宏观税负的视角重新划分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1)将全口径宏观税负、财政支出以及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纳入统一框架进行研究。已有文献中关于政府间事权划分的研究,往往就划分而谈划分,这会产生两个问题。一是支出责任定量划分难以深入。只能停留在事权定性划分的层面,无法深入到支出责任定量划分的层面,使得事权划分和支出责任划分处于割裂状态。二是无法切实有效地解决宏观税负畸高的问题。这是因为事权与支出责任的上划或下调,都无法改变总财政支出,进而无法降低宏观税负。因此,本文将全口径宏观税负、财政支出、事权与支出责任纳入统一框架,先参考前人测度的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宏观税负合理区间,再划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将部分政府事权让渡给市场,进而划分各领域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权与支出责任,最终降低财政支出和宏观税负至合理区间。(2)较大拓展了国际比较的视野。其一,已有文献中的国际比较研究,往往利用国际数据库的二手数据或者样本国家的政策文件,进行定性分析或者政策解读。本文则从美、英、俄、蒙四国的财政部、统计局等网站,收集详细的财政支出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其二,已有文献注重案例研究,缺乏分类比较。本文依国家结构、经济水平的差异,将目标国家分为四类,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将样本数量扩大至81国并进行分类比较。2、结合理论与实证研究可持续发展与财政支出分权的关系财政分权的已有文献,更加关注经济增长,忽略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本文结合理论与实证,研究财政支出分权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效应。理论分析中可能的创新之处。本文利用Barro模型,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代际效用总和最大化,并纳入央、地两级财政支出,研究财政支出分权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财政支出分权与可持续发展呈倒“U”型关系;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最优地方财政支出比例θl*=γ/(β+γ)。财政支出分权水平过高不利于发挥公共产品供给的规模效益,过低则不利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信息优势,都将造成效率的损失,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中可能的创新之处。基于理论分析,本文首先构建了包含经济、资源环境、社会三个维度的可持续发展指数,采用跨国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得出了财政支出分权与可持续发展呈倒“U”型关系的结论;其次,通过Lind-Mehlum方法进一步检验倒“U”型关系,并据此估算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最优地方财政支出比例;最后,发现中国地方财政支出比例过高,远高于其最优值,不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在重新划分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时,注重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重,如在普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3、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央、地间公共卫生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研究新冠肺炎疫情暴露了公共卫生体系的缺陷和事权划分的积弊,本文试图以此为背景开展相关研究。首先,界定事权范围。梳理已有文献、财政账目、相关卫生法律、法规和政策,界定公共卫生事权的范围,明确相应支出内容。其次,现状分析。通过分析公共卫生领域的行政体系结构、详细数据,以及事权改革文件,探讨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的现状与改革。再次,开展理论分析,并找出改革方向。归纳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路径,并基于此找出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的核心要素和事权划分的重要方向。最后,提出政策建议。结合疫情防控和事权划分的国际经验与教训,从责任分配、行政体系、法制建设等方面,提出完善中央与地方公共卫生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政策建议。
冯力彪[4](2020)在《中小机场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研究 ——以福建省中小机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民航逐渐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选择,国内运输机场日益繁忙。伴随着旅客吞吐量和运输机场数量的迅速增长,我国民航已经形成以大型机场为枢纽、中小型机场为中转站的航空网络,民航的高速发展使得机场的运行安全备受考验,保障压力随之增加,其突出的表现之一就是突发事件频发,这对机场的应急管理和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在全国运输机场中,中小机场占据绝大多数,由此可见,提升中小机场应急管理能力对保障民航安全至关重要。本文以国务院机构改革成立应急管理部以及中国民航的快速发展为背景,以机场运行安全为基础,梳理中小机场应急管理能力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以福建省三明沙县机场、武夷山机场和龙岩冠豸山机场三个中小机场为例,结合公共危机管理理论、安全管理体系理论和整体性治理理论,采用系统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法对中小机场应急管理能力提升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从地方政府、民航行业管理部门和机场管理机构等层面入手,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中小机场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的对策和建议,包括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提升应急管理基础能力、建立联动合作机制,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借力民航行业政府,提升应急标准化建设能力、注重丰富内容形式,提升应急演练能力以及打造优良管理队伍,提升应急文化软实力等几方面,致力于研究出适用于中小机场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的方式方法,为中小机场应急管理能力提升提供参考。
李冉[5](2020)在《我国通用航空应急救援补偿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通用航空作为新时代下具有代表性的现代化救援方式,国务院明确鼓励通用航空应急救援服务运营者加强装备建设,增加具有应急救援能力的直升机等专业设备以及专业人员,发挥其在抢险救灾等领域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的通用航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还需要政府的培育和扶持,尤其是应急救援的公益性特性还需要政府的合理补偿。本文首先在梳理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已有的对应急事件补偿问题的研究,包括补偿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和计算最优补偿模型等方面的内容,明确了现有研究的不足,为本文的研究指明方向。其次,本文分析通用航空应急救援的特征以及补偿的必要性,并通过对比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瑞士的通用航空应急救援力量以及补偿实践,总结学习国外在通用航空应急救援力量储备以及补偿实践方面的先进经验,指出目前我国通用航空应急补偿存在的问题。在论文主体部分,本文基于通用航空应急救援目前的管理体制和未来的发展模式,将通用航空应急救援补偿分为政府主导和商业化运营两种类型。并就政府主导下的政府委托代建模式和未来拟推广的商业化模式运用委托代理、演化博弈等方法进行分析,得出不同情景下的通用航空应急救援补偿的策略和博弈均衡,为补偿机制的设计和保障政策的提出提供理论依据。最后,基于通用航空应急救援补偿机制所包含的基本要素和影响补偿的因素,设计了不同模式下的补偿机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本文分类分模式的对通用航空应急救援补偿进行系统研究,对正处在培育和发展阶段的社会化通用航空应急救援储备以及未来主导的商业化通用航空应急救援运营模式的推广,提供了一定借鉴和参考的价值。
周莹[6](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曹海峰[7](2019)在《新时期加快推进我国消防救援队伍体系建设的思考》文中指出新时期,我国消防救援队伍体系建设迈出了职业化改革的第一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集体转制,核心职能开始向综合应急救援方向转变,消防管理体系专业化时代到来。但同时,我国现有的消防救援队伍体系仍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优、核心应急救援能力存在短板、组织指挥体系有待完善等突出问题。为此,新时期要加快构建"国家综合—地方专职—社会志愿"一体两翼的消防救援队伍体系新格局,并从强化顶层设计、完善管理制度、改善薪资待遇、提高装备水平等方面多管齐下,共同推进我国消防救援队伍体系的发展。
纪铃捷[8](2019)在《联合供给:城市社区公共消防安全供给的新框架 ——以福州市H社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的高速经济增长促进了大规模城镇化,其中外向型经济对沿海地区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巨大。随着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许多安全隐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公共安全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性地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通过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抵御和应对自然灾害能力、抓好安全生产、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等,逐步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我国当前城市公共消防安全领域的政府“单一指令式”供给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公共服务供给复杂性和人民需求多样性,必须逐步向“多元开放式”社会联合供给模式转变。基层政府、社会组织和社区必须联动起来,发挥各自独特的作用,形成三方联合供给机制,共同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三者之间在资源、人力上的互联互通,以及各主体在政策、制度上的合作与互动,能够切实提高公共消防安全供给的效益性。本文试图通过对福州市H社区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总结西方先进国家的改革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针对现阶段公共消防安全服务的不足,基于公共管理、社区治理、协同治理等相关理论,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提出改善我国公共消防安全服务供给的新框架,为我国公共消防安全机构改革提出有益参考。本文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并重,理论结合实际,提炼出更加完善、可行的对策或建议。
张健强[9](2019)在《攀西地区森林航空消防应急管理体系构建》文中研究说明根据国家最新森林资源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森林面积达到31.2亿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森林蓄积量达到151.37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相对改革开放初期的12%有所提升。但我国森林资源无时无刻都在受到各种灾害的威胁,尤其是森林火灾对我国森林资源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带来的破坏最为严重。森林火灾扑救困难,是世界性难题。森林航空消防在扑救森林火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当前世界上最为先进的防火与灭火手段,是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基础,也是我国保护森林资源免受森林火灾摧毁的重要保障手段。本文在收集森林防火相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针对攀西地区森林火灾发生特点,并通过对安哈、雅江两个具有代表性火场的典型案例分析,思考了影响攀西地区森林航空消防应急管理的相关因素。然后结合霍尔的三维结构模型,构建符合攀西地区实际情况的森林航空消防应急管理体系,重新规划了西昌站的组织机构、运行阶段、资源配置,同时对攀西地区森林航空消防应急管理体系的运行流程、保障措施、效果评价进行了深入研究。本论文重构的攀西地区森林航空消防应急管理体系可为西昌站现有工作提供指导,并有利于解决当前攀西地区森林航空消防工作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提高森林航空消防工作效率。
陶亮[10](2019)在《建筑师视角下的工程设计管理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国内的建筑设计管理长期呈现出流程片段化的特征,这种粗放的管理体系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虽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整个建筑行业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以及投资模式、技术创新、信息技术发展、产业转型、人文变化和国际化趋势等一系列的变化发展,这种管理体系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已大大降低。随着2015年WTO过渡保护期的结束,国内建筑设计市场进一步全面放开,推行以建筑师为主体的全程设计管理,回归“建筑师负责制”已成为业界的共识。转变正在发生,在上海、广西、福建等地试点的“建筑师负责制”,体现了政府推进建筑业与国际接轨、提升品质的态度和决心。我国建筑设计行业的转型升级、专业的强化与新的建设项目运作模式的产生,促使我国建筑师的角色正在重塑,新的形势需要建筑师逐渐成为项目的潜在管理者,并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运用专业技能及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涉及设计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地管理,从而全面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最终提供高品质的建筑产品。同时建筑信息化作为建筑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已经成为引领变革这个领域发展的重要趋势,正逐渐改变传统建筑设计行业的运作及管理模式。当建筑设计摆脱单一的图纸沟通的束缚,进而实现以BIM(建筑信息化模型)为代表的建筑信息化表达后,建筑师在整个建设流程中的作用将发生重大变化,从仅侧重于设计阶段的技术服务,到对工程全流程的整体掌控。建筑信息化技术已经把整个工程建设流程中大部分的设计问题前置化,为解决贯穿整个建筑工程活动中各个主体、各个阶段出现的问题,提供了有效且可行的工作模式,从而为建筑师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合理角色提供了技术支持。这种变革发展的趋势也恰恰是建筑师负责制所倡导的----让建筑设计源头的建筑师,成为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的领导者。在建筑设计行业这样的发展趋势下,本论文主要研究以建筑师为主导进行全程设计管理的意义及策略,对涉及到策划、设计、施工和运管等方面工作的各个阶段进行更加合理的阶段划分,并结合作为全程设计管理重要技术手段的建筑信息化技术,提出各个阶段相应的设计管理要求和策略。为此,本论文提出了“六序法模式”的全程设计管理方法,并探讨其与BIM进行结合的意义及有效途径。论文希望一方面能为推行适合中国的建筑师负责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方法,另一方面也希望进一步拓展BIM在建筑师全程设计管理中的应用。论文通过三个部分展开阐述:第一部分为基础研究。首先,论文的绪论部分通过对目前国内外关于建筑设计管理相关研究若干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提出研究的内容,阐述研究的方法、关键技术和思路。在第二章论述了建筑设计管理的职能、核心任务、主体内容和影响因素,并指出了建筑设计管理中知识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和主要策略。在第三章通过分析对比中外通行的职业建筑师的职能体系和全程设计管理思想,探讨建筑师负责制框架下的建筑师全程设计与管理,在建造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发展趋势及建构要素,为后续的理论实践研究奠定基础。第二部分为理论实践研究。首先在第四章以国际通行的职业服务内容和专业化、全程化的标准,提出适应中国建筑师负责制的建筑师全过程工程设计管理的职业服务体系----“六序法模式”,对各阶段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工作成果和工作要求进行阐述,并结合项目实例进行分析总结。接着探讨了建筑师进行全程设计管理所需要的基础组织形式----建筑工作室/事务所,以保持建筑创意为核心目的的组织机构管理策略。最后在第五章研究了BIM在建筑全程设计管理中的重要性和适应性问题,论证了在建筑全程设计管理中应用BIM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并提出了“BIM整同设计管理模式”和“复合总建造师”的相关概念。第三部分为策略研究。是在对上述研究的总结和拓展基础上,分别在构建以建筑师为主体的全程设计管理、创建适宜建筑师创作的组织机构、BIM在全程设计管理中的应用以及全程化建筑师的职业教育四个方面对建筑师全程设计管理提出了适宜的优化策略。最后对论文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本研究需要继续完善的方面,展望了建筑师视角下并结合BIM技术的全过程工程设计管理的应用前景。
二、日本的航空消防体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的航空消防体制(论文提纲范文)
(1)俄罗斯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俄罗斯应急管理的相关制度安排 |
(一)俄罗斯应急管理决策体制 |
(二)俄罗斯应急管理预警体制 |
(三)俄罗斯应急储备体制 |
(四)俄罗斯应急管理科研与教育体系 |
(五)俄罗斯应急管理法律体系 |
三 紧急情况部:俄罗斯应急管理体系的核心平台 |
四 俄罗斯应急管理体制得失与启示 |
(2)日本突发事件危机管理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危机”概念释义 |
二、危机管控的组织原则 |
(一)预防第一原则 |
(二)实施主体 |
(三)官民一体的联协体系化组织 |
三、危机管控的制度建设 |
(一)法律体系的机制化 |
(二)法律体系的健全化 |
(三)法律体系协调化 |
四、危机管控的技术保障 |
(一)规范的信息流程 |
(二)地质气象技术支持 |
(三)预警系统 |
五、危机管控力量 |
(一)消防力量 |
(二)警察力量 |
(三)自卫队力量 |
六、结语 |
(3)可持续发展约束宏观税负视域下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基于国际比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
1.2.1 论文的研究目标 |
1.2.2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难点和可能的创新之处 |
1.4.1 难点 |
1.4.2 论文可能的创新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2.1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全口径宏观税负 |
2.1.1 全口径宏观税负的概念界定与测度 |
2.1.2 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框架与实证检验 |
2.1.3 可持续发展约束宏观税负的研究 |
2.2 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 |
2.2.1 经济增长视角下财政分权理论的发展历程 |
2.2.2 财政分权理论的新发展与现实困境——部分财政分权 |
2.2.3 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
2.3 财政分权、政府间竞争与政府支出结构 |
2.3.1 财政分权体制下的要素流动与政府间竞争 |
2.3.2 政府间竞争与财政支出结构之生产性和非生产性支出 |
2.3.3 政府间竞争与政府规模 |
2.4 中央和地方政府间的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研究 |
2.4.1 政府间事权划分的理论基础和原则 |
2.4.2 中央和地方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国际案例 |
2.4.3 中央和地方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中国案例 |
2.5 简要评述 |
第三章 中央和地方政府间事权划分的国际比较 |
3.1 联邦制国家央、地间事权划分的案例分析 |
3.1.1 联邦制发达国家的划分模式——以美国为例 |
3.1.2 联邦制发展中国家的划分模式——以俄罗斯为例 |
3.2 单一制国家央、地间事权划分的案例分析 |
3.2.1 单一制发达国家的划分模式——以英国为例 |
3.2.2 单一制发展中国家的划分模式——以蒙古为例 |
3.3 各国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比较分析 |
3.3.1 美、俄、英、蒙四国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比较分析 |
3.3.2 央、地间财政支出划分比较的拓展——基于81个国家的数据 |
3.4 启示与借鉴 |
3.4.1 划清政府、市场边界的启示与借鉴 |
3.4.2 优化中央、地方财政支出比例的启示与借鉴 |
3.4.3 划分中央、地方的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启示与借鉴 |
3.4.4 健全央、地两级财政法制体系的启示与借鉴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央、地间财政关系的历史变迁、现状和比较 |
4.1 新中国成立以来央、地间财政关系的变迁 |
4.1.1 计划经济体制下集权与分权的动荡变化时期(1950-1980年) |
4.1.2 改革开放背景下财政分权体系探索和建设时期(1980-2013 年) |
4.1.3 财政体制现代化改革时期(2014年至今) |
4.2 分税制改革后央、地间财政关系的总体现状——财政困境和思考 |
4.2.1 财政现状之央、地间财政失衡的困境及其思考 |
4.2.2 财政现状之转移支付体系不完善与地方财政缺口的困境及其思考 |
4.2.3 财政现状之土地财政和地方债务困境及其思考 |
4.2.4 财政现状之宏观税负畸高的困境及其思考 |
4.3 各领域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现状与比较 |
4.3.1 一般公共预算中的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
4.3.2 政府性基金预算中的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
4.3.3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的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
4.3.4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中的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
4.3.5 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现状、比较的总结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可持续发展与央、地财政支出结构研究 |
5.1 可持续发展与央、地财政支出结构的理论分析 |
5.1.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界定 |
5.1.2 可持续发展与财政支出分权——基于Barro模型的理论分析 |
5.1.3 可持续发展与财政支出结构的理论分析 |
5.2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数的构建与测度 |
5.2.1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数的构建 |
5.2.2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数的指标权重计算——基于改进后的熵值法 |
5.2.3 世界81个国家可持续发展指数的测度及排序 |
5.2.4 可持续发展指数与人类发展指数的排序比较 |
5.3 可持续发展与财政支出分权——基于跨国数据的实证研究 |
5.3.1 模型构建、变量描述与数据来源 |
5.3.2 基准回归结果 |
5.3.3 工具变量回归结果——内生性检验 |
5.3.4 稳健性检验——财政支出分权与人类发展指数 |
5.3.5 进一步讨论——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三维讨论 |
5.3.6 基于Lind-Mehlum方法的最优央、地财政支出比例估计 |
5.4 可持续发展与财政支出结构——基于跨国数据的实证研究 |
5.4.1 模型构建、变量描述与数据来源 |
5.4.2 基准回归结果 |
5.4.3 工具变量回归结果——内生性检验 |
5.4.4 稳健性检验——财政支出结构与人类发展指数 |
5.4.5 实证研究的结论与启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可持续发展约束宏观税负视域下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的重构方案 |
6.1 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理论、原则和思路 |
6.1.1 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理论基础 |
6.1.2 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原则 |
6.1.3 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思路 |
6.2 借鉴国际经验的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的重构方案 |
6.2.1 一般公共预算中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划分方案 |
6.2.2 政府性基金预算中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划分方案 |
6.2.3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划分方案 |
6.2.4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中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划分方案 |
6.2.5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央、地间公共卫生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研究 |
6.3 重构之后的央、地间财政事权配置及其支出规模测算 |
6.3.1 一般公共预算中的央、地间财政事权配置及其支出规模测算 |
6.3.2 政府性基金预算中的央、地财政支出划分及其规模测算 |
6.3.3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的央、地间财政支出划分及其规模测算 |
6.3.4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中的央、地间财政支出划分及其规模测算 |
6.3.5 重构之后的央、地两级财政支出总规模测算及重构方案的优势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1.1 国际比较的研究结论 |
7.1.2 历史、现状和比较的研究结论 |
7.1.3 理论与实证研究的结论 |
7.2 对策建议 |
7.2.1 政策启示 |
7.2.2 具体的对策建议和方案 |
第八章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8.1 本文的不足之处 |
8.2 今后的努力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件:Lind-Mehlum方法的Stata编程代码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中小机场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研究 ——以福建省中小机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5 研究创新与特色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中小机场 |
2.1.2 机场突发事件 |
2.1.3 应急管理能力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
2.2.2 安全管理体系理论 |
2.2.3 整体性治理理论 |
3 中小机场应急管理能力现状、问题与原因 |
3.1 中小机场应急管理能力现状 |
3.1.1 中小机场应急管理能力基础保障 |
3.1.2 中小机场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
3.1.3 当前中小机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
3.2 中小机场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存在的问题 |
3.2.1 应急管理能力基础薄弱 |
3.2.2 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建设能力不足,处置力量不均衡 |
3.2.3 应急管理的标准化建设能力不足 |
3.2.4 应急演练形式单一,缺乏实效性 |
3.2.5 中小机场应急管理文化建设能力不足 |
3.3 中小机场应急管理能力提升问题产生的原因 |
3.3.1 机场管理体制原因 |
3.3.2 各单位应急协同联动机制未得到有效发挥 |
3.3.3 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的意识和认识不足 |
4 中小机场应急管理能力实证分析——以福建省中小机场为例 |
4.1 福建省中小机场概况 |
4.2 福建省中小机场应急管理能力现状 |
4.3 福建省中小机场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
4.3.1 福建省中小机场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存在的问题 |
4.3.2 福建省中小机场应急管理能力提升问题产生的原因 |
5 提升中小机场应急管理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
5.1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提升应急管理基础能力 |
5.2 建立联动合作机制,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
5.3 借力民航行业政府,提升应急标准化建设能力 |
5.4 注重丰富内容形式,提升应急演练能力 |
5.5 打造优良管理队伍,提升应急文化软实力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本研究的进一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我国通用航空应急救援补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线路图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 |
2.1 相关概念 |
2.1.1 通用航空应急救援 |
2.1.2 补偿机制 |
2.2 基础理论 |
2.2.1 机制设计理论 |
2.2.2 演化博弈论 |
2.2.3 公共财政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通用航空应急救援研究 |
2.3.2 应急事件救援补偿相关研究 |
2.3.3 通用航空应急救援补偿研究 |
2.3.4 研究述评 |
第三章 国外通用航空应急救援补偿现状及我国存在的问题 |
3.1 通用航空应急救援的特征及补偿的必要性 |
3.1.1 通用航空应急救援的特征 |
3.1.2 通用航空应急救援补偿的必要性 |
3.2 国外通用航空应急救援力量及补偿实践 |
3.2.1 美国 |
3.2.2 澳大利亚 |
3.2.3 日本 |
3.2.4 瑞士 |
3.2.5 国外通用航空应急救援实践及补偿的经验总结 |
3.3 我国通用航空应急救援补偿实践及存在的问题 |
3.3.1 我国通用航空应急救援力量 |
3.3.2 我国通用航空应急救援补偿方式 |
3.3.3 我国通用航空应急救援补偿存在的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政府主导的通用航空应急救援的补偿机制 |
4.1 政府主导下的不同类型的通用航空应急救援补偿 |
4.2 政府委托代建的通用航空应急救援补偿的博弈分析 |
4.2.1 模型假设 |
4.2.2 政府和企业的效用函数 |
4.2.3 补偿模型求解 |
4.3 政府委托代建的通用航空应急救援补偿的机制设计 |
4.3.1 通用航空应急救援补偿机制的基本要素 |
4.3.2 基于应急能力建设的补偿方式 |
4.3.3 基于降低企业外部风险的补偿方式 |
4.3.4 基于奖励企业应急建设的补偿方式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商业化运营的通用航空应急救援的补偿机制 |
5.1 商业化运营的通用航空应急救援利益相关主体行为分析 |
5.2 商业化运营的通用航空应急救援的博弈分析 |
5.2.1 三方博弈模型构建 |
5.2.2 三方博弈复制动态方程 |
5.2.3 三方演化均衡博弈分析 |
5.3 商业化运营的通用航空应急救援补偿机制设计 |
5.3.1 商业化运营下补偿机制基本要素的内涵 |
5.3.2 对企业的补偿方式 |
5.3.3 对消费者的补偿方式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政策建议及结论 |
6.1 政策建议 |
6.2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6)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意义 |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基础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语料来源 |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
1.5.3 标题信息处理 |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
2.1.1 词频统计 |
2.1.2 词频分布分析 |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
3.1 句法结构形式 |
3.1.1 单句式结构 |
3.1.2 组合式结构 |
3.1.3 成分缺省结构 |
3.2 句类特点 |
3.2.1 陈述句标题 |
3.2.2 疑问句标题 |
3.2.3 感叹句标题 |
3.2.4 祈使句标题 |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
4.1 引言 |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
4.2.1 词语修辞 |
4.2.2 辞格修辞 |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
5.2.1 明示行为 |
5.2.2 推理过程 |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
5.3.1 认知语境假设 |
5.3.2 语境效果 |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新时期加快推进我国消防救援队伍体系建设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时期消防体制改革带来的队伍体系变化 |
(一)消防救援队伍体系职业化进程正式开启 |
(二)消防救援业务开始向综合化方向发展 |
(三)消防管理体系专业化时代到来 |
二、新时期消防救援队伍体系建设面临的新问题 |
(一)消防救援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 |
(二)消防救援队伍的核心救援能力有待提升 |
(三)消防救援队伍的组织指挥体系有待健全完善 |
(四)消防救援保障体系亟待同步升级 |
三、新时期推进消防救援队伍体系建设的思考 |
(一)全力打造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体系新格局 |
(二)大幅提升专职消防队伍地位作用 |
(三)大力推动志愿消防员队伍体系建设 |
(8)联合供给:城市社区公共消防安全供给的新框架 ——以福州市H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理由及意义 |
(一)选题的理由 |
(二)选题的意义 |
二、文献评述 |
(一)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二)国外相关研究研究综述 |
(三)国内外文献综合评述 |
三、研究方法与理论基础 |
(一)研究方法包括:本论文研究的思路和主要的研究方法 |
(二)理论基础包括:基本概念和特点 |
四、本文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
(一)可能的创新点 |
(二)研究工作的局限性 |
第一章 “指令式任务”迈向“联动性合作”: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发展趋势 |
第一节 “指令式”迈向“联动性”供给模式的转变逻辑 |
一、现实契机: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呼唤联动合作供给 |
二、理论逻辑:指令型任务治理向社会多元共同治理转变 |
第二节 “单一指令”:传统政府主导供给模式 |
一、指令式供给模式的历史沿革 |
二、指令式供给模式制约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 |
三、指令式供给模式导致政府和社会之间发生脱节 |
第三节 “联动性合作”:多元主体联合供给模式 |
一、联动性合作可以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 |
二、联动性合作能够有效降低政府成本,精简政府机构 |
三、联动性供给构建政府和社会沟通的桥梁 |
第二章 联合供给机制:公共消防安全服务供给的新框架 |
第一节 联合供给机制的设计和供给要素的定位分析 |
一、政府掌舵:联合供给机制设计的核心要素 |
二、优势互补:其他主体的功能定位 |
第二节 联合供给机制供给主体之间的关系分析 |
一、“依赖—合作”关系 |
二、“协商—共治”关系 |
第三章 案例分析:福州市H社区公共消防安全服务供给概况 |
第一节 福州市H社区公共消防安全服务供给的现状 |
一、福州市H社区基本情况概述 |
二、福州市H社区公共消防安全服务供给现状 |
三、F市H社区公共消防服务供给内容 |
四、F市H社区公共消防安全服务供给的综合性评价 |
第二节 F市H社区公共消防安全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 |
一、现有编制内消防力量不足 |
二、公共消防安全配置滞后 |
三、居民消防安全意识薄弱 |
四、消防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低 |
第三节 公共消防安全联合供给机制的构建 |
一、公共消防安全联合供给机制运行流程 |
二、公共消防安全联合供给机制具备的优势 |
三、公共消防安全联合供给机制的可行性 |
第四节 公共消防安全服务政府主导供给到联合供给的转型障碍 |
一、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的理念困境 |
二、公共消防安全服务“联动型”供给中的成本负荷 |
三、公共消防安全服务“联动型”供给中的职责边界 |
四、社区公共消防安全“联动型”供给的法律缺位 |
第四章 公共消防安全服务供给机制国外经验与借鉴 |
第一节 美国:“公众参与式”模式 |
一、非政府消防组织:公共消防安全服务的主要力量 |
二、资金转移支付制度:中央与地方公共消防安全的经费保障 |
三、志愿消防队:职业消防队并肩的力量补充 |
第二节 英国:“安全教育”模式 |
一、灵活多样的消防安全教育模式 |
二、充足的消防税收 |
三、专业的消防培训 |
第三节 日本:“自治体”模式 |
一、纯职业化的地方自治消防体制 |
二、日本消防设备士制度 |
三、日本特色的消防团 |
第四节 西方国家在公共消防安全供给模式中的借鉴意义 |
一、提高居民在公共消防中的自治水平 |
二、相对充足的公共消防财政供给 |
三、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发挥 |
第五章 公共消防安全服务联合供给模式的转变探索 |
第一节 加强政府的对消防安全服务的“掌舵” |
一、积极引导公共消防服务购买 |
二、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 |
三、多渠道引进消防专项资金 |
第二节 推动建立和完善消防中介力量 |
一、明确消防中介组织的职能与范围 |
二、提升消防中介组织的话语权 |
三、建立行业协会自律机制 |
第三节 提升社区居民的消防自治能力 |
一、改进消防教育宣传的方式和方法 |
二、采用多样化的消防安全教育 |
第四节 建立配套的相关法律规章制度 |
一、完善消防中介组织准入制度 |
二、规范公共消防安全服务购买程序 |
三、建立信息化与第三方评估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攀西地区森林航空消防应急管理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应急管理体系构建相关理论 |
2.1 森林火灾与森林防火 |
2.1.1 森林火灾 |
2.1.2 森林防火 |
2.2 森林航空消防 |
2.2.1 森林航空消防的发展现状 |
2.2.2 森林航空消防作业方式 |
2.3 森林航空消防应急管理 |
2.3.1 应急管理内涵 |
2.3.2 森林航空消防应急管理 |
2.4 森林航空消防应急管理体系 |
2.4.1 森林航空消防应急管理体系内涵 |
2.4.2 我国森林航空消防应急管理体系 |
2.4.3 国外森林航空消防应急管理体系 |
2.5 系统工程理论 |
2.5.1 系统思想 |
2.5.2 系统工程特征 |
2.5.3 系统分析过程 |
2.5.4 霍尔三维模型 |
第3章 攀西地区开展森林航空消防的必要性 |
3.1 攀西地区森林概况 |
3.2 攀西地区森林火灾等级及分布 |
3.2.1 攀西地区森林火险等级 |
3.2.2 攀西地区森林火灾历史统计 |
3.2.3 攀西地区森林火灾季节分布 |
3.3 攀西地区森林航空消防的作用 |
3.3.1 森林火灾的发现 |
3.3.2 森林航空灭火 |
3.3.3 森林火灾后的再监测 |
第4章 攀西地区森林航空消防应急管理现状 |
4.1 攀西地区森林航空消防应急管理的资源配置 |
4.2 攀西地区森林航空消防应急管理现有制度 |
4.3 攀西地区森林航空消防应急管理基本过程 |
4.4 攀西地区森林航空消防应急管理的基本保障 |
4.5 攀西地区森林航空消防应急管理典型案例 |
4.5.1 西昌安哈火场 |
4.5.2 雅江木绒火场 |
4.5.3 相关思考 |
第5章 攀西地区森林航空消防应急管理体系设计 |
5.1 影响攀西地区森林航空消防应急管理的因素 |
5.2 森林航空消防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 |
5.2.1 目标性 |
5.2.2 针对性 |
5.2.3 层次性 |
5.2.4 科学性 |
5.2.5 可操作性 |
5.3 森林航空消防应急管理体系三维结构模型 |
5.3.1 资源维度 |
5.3.2 过程维度 |
5.3.3 职能维度 |
5.4 森林航空消防应急管理体系的系统分析 |
5.4.1 职能维—资源维的组合 |
5.4.2 过程维—职能维的组合 |
5.4.3 资源维—过程维的组合 |
5.5 森林航空消防应急管理体系的完善 |
第6章 攀西地区森林航空消防应急管理体系的运行 |
6.1 攀西地区森林航空消防应急管理体系的运行流程 |
6.1.1 森林火灾的预防 |
6.1.2 森林火灾的发现 |
6.1.3 森林火灾扑救的响应 |
6.1.4 森林火灾扑救的组织实施 |
6.1.5 森林火灾扑救的结束与善后处置 |
6.2 攀西地区森林航空消防应急管理体系的运行保障 |
6.2.1 加强员工培训 |
6.2.2 做好机场运营 |
6.2.3 强化机源管理 |
6.2.4 完善应急预案 |
6.2.5 强化安全措施 |
6.2.6 加强应急演练 |
6.2.7 严格值班制度 |
6.3 森林航空消防应急管理系统的运行评价 |
6.4 攀西地区森林航空消防应急管理体系的运行特色 |
第7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建筑师视角下的工程设计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 |
1.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与述评 |
1.2.2 国内研究现状与述评 |
1.3 研究内容、方法、框架及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建筑工程设计项目管理研究 |
2.1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发展简述 |
2.1.1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概述 |
2.1.2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对象与内容 |
2.1.3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 |
2.2 建筑设计项目管理的概述与辨析 |
2.2.1 建筑设计行业概述 |
2.2.2 建筑设计管理辨析 |
2.2.3 建筑设计管理的职能管理分析 |
2.2.4 建筑设计管理与工程项目管理的辨析 |
2.3 建筑设计管理的核心任务和主体内容分析 |
2.3.1 建筑设计管理的核心任务 |
2.3.2 建筑设计管理的主体内容 |
2.4 知识管理在建筑设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
2.4.1 建筑设计知识管理的内涵和目标 |
2.4.2 建筑工程设计项目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
2.4.3 建筑设计活动知识的内容及体系 |
2.4.4 建筑工程设计知识管理的主要策略 |
2.5 建筑工程设计管理的研究内容 |
2.5.1 范围管理 |
2.5.2 进度管理 |
2.5.3 质量管理 |
2.5.4 投资及成本管理 |
2.5.5 沟通管理 |
2.5.6 风险管理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建筑师的职能体系研究 |
3.1 建筑师、建造和建筑物的关系辨析 |
3.2 建筑师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分析 |
3.2.1 建筑师与业主的权利义务关系 |
3.2.2 国际职业建筑师的权利与义务 |
3.2.3 中国建筑师的权利与义务 |
3.3 建筑师职能体系的内涵与比较 |
3.3.1 建筑师职能体系的内涵 |
3.3.2 建筑师职能体系的国际比较 |
3.3.3 建筑师的职业资格及比较 |
3.3.4 中国建筑师的职业定位及服务现状 |
3.4 建筑师的职业经营和组织研究 |
3.4.1 建筑师的职业经营及比较 |
3.4.2 建筑师的职业组织---工作室和设计公司 |
3.4.3 建筑师的设计组织及管理 |
3.5 建构建筑师全程职能体系的策略 |
3.5.1 设计到代理 |
3.5.2 建成品导向与过程控制 |
3.5.3 职业化精神 |
3.5.4 经济和法律责任 |
3.5.5 全程建筑设计服务的要素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建筑师的全过程工程设计管理研究 |
4.1 建筑师全过程工程设计管理的模式研究 |
4.2 阶段1:前期/策划阶段 |
4.2.1 前期/策划阶段的工作内容 |
4.2.2 前期/策划阶段的工作流程 |
4.2.3 前期/策划阶段的工作成果及管理策略 |
4.2.4 前期/策划阶段的设计管理要求 |
4.2.5 案例讨论 |
4.3 阶段2:方案/开发设计阶段 |
4.3.1 方案/开发设计的工作内容 |
4.3.2 方案/开发设计阶段的工作流程 |
4.3.3 方案/开发设计阶段的工作成果及管理策略 |
4.3.4 方案/开发设计阶段的工作要求 |
4.3.5 案例讨论 |
4.4 阶段3:技术/施工文件设计阶段 |
4.4.1 技术/施工文件设计阶段的工作内容 |
4.4.2 技术/施工文件设计阶段的工作流程 |
4.4.3 技术/施工文件设计阶段的工作成果及管理策略 |
4.4.4 技术/施工文件设计阶段的工作要求 |
4.4.5 案例讨论 |
4.5 阶段4:施工招投标控制阶段 |
4.5.1 施工招投标控制阶段的工作内容 |
4.5.2 施工招投标控制阶段的工作流程 |
4.5.3 施工招投标的主要策略 |
4.5.4 施工招投标控制阶段的工作要求 |
4.5.5 案例讨论 |
4.6 阶段5:督造/施工监管阶段 |
4.6.1 督造/施工监管阶段的工作内容 |
4.6.2 督造/施工监管阶段的工作流程 |
4.6.3 督造/施工监管阶段的主要策略 |
4.6.4 督造/施工监管阶段的工作要求 |
4.6.5 案例讨论 |
4.7 阶段6:竣工及后期服务阶段 |
4.7.1 竣工及后期服务阶段的工作内容 |
4.7.2 竣工及后期服务阶段的工作流程 |
4.7.3 竣工及后期服务阶段的主要策略 |
4.7.4 竣工及后期服务阶段的工作要求 |
4.7.5 案例讨论 |
4.8 适宜建筑师全程设计管理的组织管理研究 |
4.8.1 适宜建筑师全程设计管理的组织形式 |
4.8.2 建筑师工作室的组织管理 |
4.8.3 建筑师工作室的创意人才管理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建筑信息化技术在建筑设计全程管理中的适应性研究 |
5.1 以BIM为代表的建筑信息化的技术应用及发展 |
5.1.1 BIM技术及相关理论概述 |
5.1.2 BIM技术应用及发展现状 |
5.1.3 BIM技术的问题及挑战 |
5.1.4 BIM技术的发展趋势 |
5.2 BIM在建筑设计全程管理体系中的理论研究 |
5.2.1 实施BIM对建筑行业的影响 |
5.2.2 BIM在建筑设计管理体系中的实施价值及目标 |
5.2.3 BIM对建筑设计全程管理的优化措施 |
5.3 BIM在建筑全程设计体系中的应用研究 |
5.3.1 BIM在建筑全程设计体系中的应用概述 |
5.3.2 建筑项目BIM的实施工作流程 |
5.3.3 前期/策划阶段的BIM应用研究 |
5.3.4 建筑设计阶段的BIM应用研究 |
5.3.5 施工招投标阶段的BIM应用研究 |
5.3.6 建设施工阶段的BIM应用研究 |
5.3.7 竣工及后期运维阶段的BIM应用研究 |
5.4 基于BIM的建筑师全程整同设计管理研究 |
5.4.1 由BIM推动的整合设计 |
5.4.2 BIM的协同工作模式 |
5.4.3 由建筑师实施BIM整同设计管理 |
5.4.4 教育与培训BIM整同设计管理团队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建筑工程设计全程管理的策略研究 |
6.1 构建以建筑师为主体的全程设计管理策略 |
6.1.1 以建筑师负责制为依托,强化建筑师在全程设计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
6.1.2 以六序法模式为基础,不断完善建筑师全过程工程设计管理的内涵 |
6.2 创建适宜建筑师创作的组织机构策略 |
6.2.1 适宜创意的设计组织机构建构策略 |
6.2.2 重视组织机构的知识信息管理 |
6.3 BIM结合“六序法模式”在全程设计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
6.3.1 建构BIM与“六序法模式”的深度融合 |
6.3.2 充分运用BIM分析功能优化全程设计管理 |
6.3.3 用BIM模型领导全过程设计管理 |
6.3.4 秉承Open BIM理念进行协同设计及管理 |
6.4 全程化建筑师的职业教育策略 |
6.4.1 树立建筑师全程职业化教育的思维 |
6.4.2 构建多元化的建筑教育体系 |
6.4.3 深化建筑师执业过程中的继续教育 |
6.4.4 加强以BIM为代表的建筑信息化技术的素质教育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主要结论 |
2、论文的创新点 |
3、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工程实践案例分析与总结 |
1、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体育中心设计咨询项目 |
2、宝安体育场工程设计项目 |
3、2010年亚运会游泳跳水馆工程设计项目 |
4、“广州圆”--广东兴业国际仓储科研主楼工程设计项目 |
5、江苏省淮安体育中心工程项目设计及管理实践 |
附录2 、建筑设计组织机构管理研究 |
1 建筑设计机构的发展趋势 |
1.1 国内外建筑设计机构的现状研究 |
1.2 我国建筑设计机构的发展方向 |
2 建筑创意组织机构---工作室的职能与特征 |
2.1 建筑工作室的业务职能 |
2.2 建筑工作室的服务特征 |
2.3 工作室的业务管理特征 |
3 建筑工作室的创意人才管理 |
3.1 建筑工作室创意人才的资本特质 |
3.2 工作室的人事管理 |
3.3 工作室团队的平衡管理 |
3.4 工作室设计文化建设 |
3.5 工作室的人才技能发展 |
3.6 员工的绩效考核 |
4 建筑设计工作室的组织管理 |
4.1 工作室的组织管理框架 |
4.2 工作室的设计管理要素 |
4.3 工作室的市场营销管理 |
5 建筑工作室的信息与知识管理 |
5.1 工作室的信息管理 |
5.2 工作室的知识管理 |
致谢 |
附件 |
四、日本的航空消防体制(论文参考文献)
- [1]俄罗斯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及其启示[J]. 李思琪.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2021(01)
- [2]日本突发事件危机管理探析[J]. 李征. 日本研究, 2020(02)
- [3]可持续发展约束宏观税负视域下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基于国际比较的研究[D]. 金辉.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7)
- [4]中小机场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研究 ——以福建省中小机场为例[D]. 冯力彪.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5]我国通用航空应急救援补偿机制研究[D]. 李冉. 中国民航大学, 2020(01)
- [6]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7]新时期加快推进我国消防救援队伍体系建设的思考[J]. 曹海峰. 行政管理改革, 2019(08)
- [8]联合供给:城市社区公共消防安全供给的新框架 ——以福州市H社区为例[D]. 纪铃捷.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9]攀西地区森林航空消防应急管理体系构建[D]. 张健强.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10]建筑师视角下的工程设计管理策略研究[D]. 陶亮. 华南理工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