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村级组织建设问题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陈黎娟[1](2021)在《四川省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个案研究 ——以成都市D镇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工作开展情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建设的成效,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关系到全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而做好农村基层工作关键在人。农村基层干部是党和政府在农村各项事业的带头人,是实现党对农村全部工作领导的战斗堡垒,肩负着维护农村稳定、带领群众致富的重任。因此,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水平至关重要。本文选取四川省成都市D镇为例,以D镇有代表性的六个村的“村两委”干部为研究对象,以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关于干部队伍建设的论述以及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作为理论依据,对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进行个案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以及对部分村干部和群众进行访谈,获得一手资料和真切感受,透过不同人群的视角了解D镇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通过分析调查问卷的结果以及整理访谈内容,梳理出当前D镇农村基层干部在“政治理论水平、选人用人、教育培训、考核监督与激励”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结合D镇发展实际,依据现有政策,从“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优化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完善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健全考核、监督与激励机制、加强村级民主政治建设、强化农民群众的相关教育和培训、强化基层党组织在合乡并村融合的引领作用”等方面探索加强D镇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有效路径,以此来加强D镇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并为其他地区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高云亮[2](2021)在《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文中认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问题历来是学界研究的重点之一。在精准扶贫进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政治引领优势、统筹协调作用、资源整合功能是保证广大贫困村实现脱贫的重要动因,也是推动农村党建科学化的决定性因素。截止2019年底,我国已在533824个行政村建立党组织,覆盖率超过99%。1从基层党组织引领干部群众推进精准扶贫的实践来看,精准扶贫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发挥形成鲜明的交互促进特征:一方面,贫困村的扶贫必须依靠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坚强领导来推动、组织、实施;另一方面,精准扶贫又为农村基层党组织以提升功能为重点的自身建设提供了良好平台。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扶贫工作已进入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战略决胜期,由于扶贫主体的自身能力因素、脱贫主体的内在动力因素、帮扶策略的试用匹配因素、扶贫保障的机制体制因素等方面的影响,精准扶贫的成效受到一定制约。在此种情形下,在今后的脱贫攻坚中如何才能有效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特定功能,如何才能强化农村党组织功能促进脱贫实效,如何理解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扶贫功能内涵,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如何实现等等,这些问题亟需提上重要日程,也是我们党巩固农村执政根基、加强自身建设、推动脱贫实现进程中必须解决的现实难题。从扶贫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历史演进来看,能够为新时代精准扶贫战略下科学高效地推进脱贫攻坚提供经验借鉴。扶贫救济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主要作用是组织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提高农村土地产出率,承接落实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工代赈政策促进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扶贫开发阶段专门成立农村扶贫工作领导机构,增强了广大农村党组织的组织力和凝聚力,有效加强对农村扶贫工作的领导,承接落实贫困县独有的优惠政策,增强扶贫攻坚的驱动力。扶贫攻坚阶段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互促模式促进贫困人口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新世纪综合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格局中形成攻坚合力,以“一体两翼”战略建立农户参与式利益协调,以“多予、少取、放活”的强农惠农方针确立利益协调的行动导向。新时代精准脱贫阶段主要是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村委会主导、社会动员、群众参与的大扶贫工作格局,承接第一书记驻村制度安排,促进精准化脱贫与党的政策机制有效衔接,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内典型做法,呈现出脱贫攻坚与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的战略性、资源开发与整合的统筹性、制度政策与利益诉求衔接的科学性等特征。我们党通过探索与实践,不仅使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贫困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日益增强,更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显着加强,彰显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背景下脱贫攻坚的贫困治理价值。从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内涵看,在对政党功能作用理论展开历史考察的基础上,村级党组织履行功能时呈现出直接现实性、动态不均性、相对变易性、权责限定性、权威内生性等基本特点,分类分析了影响村级党组织功能的历史选择因素、制度机制因素、利益结构因素、干部能力因素和服务保障因素,在本体层面、载体层面、中接层面、取向层面、职责层面表现出不同的功能定位。以此为基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功能、组织建设功能、经济发展功能、宣传教育功能、联系群众功能、整合动员功能、社会服务功能,建设性地提出生态建设功能供理论研讨;通过对习近平在精准扶贫中关于村党支部功能重要论述的话语分析,析理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这一特定条件下发挥的核心领导功能、队伍建设功能、致富引领功能、宣传扶志功能、资源整合功能、基础保障功能等实际功能;阐明了在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作用机制,为后文研究提供基本遵循。在对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进行实证分析时,一是以全国范围内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中的功能实现状况为标的,结合历史考察方法进行重点梳理。二是选取甘肃省陇南市、兰州新区的100个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调研对象,对其在精准扶贫中的功能状况开展实证研究。三是结合中观层面的功能实现状况和微观层面的调研走访结果,推证出精准扶贫进程中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功能主体本位化、功能结构固有化、功能方式单一化、功能策略浅表化、功能保障低效化等主要问题,并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深入探究问题成因。在脱贫攻坚背景下,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主要途径应当聚焦于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以多元化为引领,拓展功能主体。以加强扶贫引领为指向创新农村党组织本体设置、以加强扶贫公开为导向健全党务村务监督主体、以加强扶贫领导为取向构建“一核多元”治理体系。第二,以科学化为原则,完善功能结构。重点是:坚持选育结合,完善力量结构;坚持培优训强,完善素质结构;坚持科学衔接,完善制度结构。第三,以多元化为要求,丰富功能方式。尤其是:坚持多元推动,统筹扶贫方式;坚持要素整合,统筹扶贫资源;坚持人才整合,统筹精英参与。第四,精准化为内涵,实施功能策略。必须着力于:推动精准识别,克服“漏桶效应”;推动精准施策,稳定脱贫成效;推动精准考核,完善评价机制。第五,以持续化为导向,加强功能保障。持续壮大村级积累,持续健全协调体系,持续强化服务保障,为实现脱贫攻坚奔小康提供强大支撑。从现实来看,广大农村地区当下乃至今后两年的扶贫攻坚工作具有极端特殊性:既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的收官阶段,也是既有脱贫成果的检验巩固阶段;既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决胜阶段,也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现代化农业发展体系的布局强基阶段。值得指出的是,全面小康是一个大的历史范畴,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多维建设的有机统一,也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结果和归宿。因此,精准扶贫思想的最大价值并不仅仅局限于针对脱贫攻坚实践的指导意义,而在于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目标为统率,促成路线、方针、政策、举措、治理能力、具体工作等全方位的精准化,从根本上提升发展效能。这就要求我们立足于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彰显农村党组织的功能,以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着力点,带动农村“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立体、科学、渐进地融入全面小康社会。
严丽丽[3](2020)在《温州市瓯海区“清廉村居”建设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基层延伸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力度逐步加大,各类涉农资金和资源密集“下乡”,村干部手中的“小微权力”的“含金量”逐渐增大,村干部的履职风险也越来越高。如何加强乡村治理,走乡村善治之路,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新挑战。近年来,温州市瓯海区以“清廉村居”建设为主要抓手,在清廉建设实践中不断创新机制、规范管理、挖掘文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发现一些困难与问题。本文以整体性治理理论为指导,以瓯海区“清廉村居”建设为研究对象,采用案例分析法和系统分析法,对瓯海区“清廉村居”建设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分析。文章解释了乡村善治、“清廉村居”建设、村级小微权力等相关概念,并对整体性治理理论进行了介绍,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解决思路。同时,本文梳理了瓯海区“清廉村居”建设现状,详细阐述了瓯海区“清廉村居”建设的主要做法及特色亮点,分析了瓯海区“清廉村居”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最后提出强化主体责任落实、完善上级监督体系建设、加强村级民主监督机制建设、提高监督队伍综合能力、提升文化引领作用等五个方面的优化瓯海区“清廉村居”建设的具体对策建议。
邓昭[4](2020)在《乡村振兴视域下村级党组织建设研究》文中指出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对我国全面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更是践行民族振兴中国梦的必经之路,为早日迈入小康社会带来强大的驱动力;同时也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举措。乡村振兴工作因此全面展开。村级党组织作为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引领乡村振兴的主心骨和的顶梁柱,一定程度决定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成败。因此可以说,我国自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如何做好村级党组织建设工作成为摆在眼前的重要问题。当前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改革发展攻坚期,村级党组织面临着不少挑战、呈现出一些问题。这不仅影响着村级党组织自身建设和发展,也可能制约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执行。因此,本文立足乡村振兴战略为出发点,客观阐述乡村振兴大背景下村级党组织建设的新要求,剖析当前村级党组织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乡村振兴视域下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的路径及对策。首先,以本文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为切入点,全面梳理国内外文献成果,提出本文的研究主题,为下一步研究奠定基础。在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梳理村级党组织建设的缘起,阐释村级党组织建设的概念及功能定位。接着,介绍本文研究所学的理论基础。阐释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人物以及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的党建思想,为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基层党建思想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其次,研究乡村振兴视域下,村级党组织建设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作用,阐明二者的内在关联,充分认识当下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的紧迫性,分析了乡村振兴对村级党组织在队伍建设、工作能力、作用发挥、治理能力、工作作风等方面的新的要求。其三,对村级党组织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剖析。总结当前村级党组织建设所取得的一些进展,分析村级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党员结构不合理、干部先进性不突出、组织管理不规范、组织关系不协调、基础民生保障不足等问题,并探析这些问题所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最后,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视域下,完善村级党组织建设的有效路径,提出合理化的发展对策。从组织振兴、人才振兴、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以及生态振兴等多个层面为着力点,提出以乡村振兴引领和推动村级党组织,以村级党组推动乡村振兴,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的有效路径及主要对策。
宁容容[5](2020)在《乡镇区划调整改革背景下我国农村村级党组织面临的困难及对策研究 ——以湖南省C县W村为例》文中认为湖南省C县W村在2015年进行乡镇区划调整改革,现已完成,改革后出现一系列的变化,给W村党组织建设带来一些困难,解决这些困难有利于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因此,对乡镇区划调整改革背景下村级党组织面临的困难及对策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以乡镇区划调整改革背景下村级党组织面临的困难及对策为研究重点,在基层党建理论的指导下,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以及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重点研究了乡镇区划调整后W村基层党组织工作面临的困难,如党员规模增大,但素质参差不齐、老龄化严重;村干部工作任务急剧增加,贫困村现状无改变;村虽合并村党组织却没有形成核心凝聚力;村“空心”程度增大,村党组织政治宣传成效不彰以及村两委配合默契不足,工作效率不高等困难。分析得出造成这些困难的原因主要有:党员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活力,党组织保障不足、运行艰难,家族宗族势力盘根错节、影响村党组织的决策,外出务工党员流动频繁、村党组织工作难度加大以及村两委关系没有完全理顺等。进而提出在乡镇区划调整改革背景下加强W村级党组织建设应当优化队伍结构、吸引青年党员的加入,合理安排支出、强化基层基础运行保障,正确引导家族宗族势力、强化党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加强流动党员管理、进行切实有效的政治宣传和明确村两委分工、构建和谐两委关系等解决对策。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乡镇区划调整改革背景下加强村级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益经验,以期为村级党组织在乡镇区划调整改革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一定借鉴和启示。
杨亚峰[6](2020)在《新时代村级党组织带头人政治能力提升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的政治建设,将“提高领导干部政治能力”置于党建工作的重要位置。村级党组织是党执政的“神经末梢”,而带头人作为村级党组织的组织者、领导者,加强带头人政治能力建设对于政策落实、推动工作方面具有关键作用。村级党组织带头人的政治能力既是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的第一能力,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保障,更是党在乡村执政安全的重要体现。研究新时代村级党组织带头人政治能力提升的路径,必须把握好村级党组织带头人政治能力意涵、现状及产生问题的原因。要以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政治能力建设思想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理论来培养村级党组织带头人。近年来,通过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带头人把握乡村发展大方向、发展大趋势、协调全局等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但是个别带头人也存在着政治定力不坚定、工作中推诿不作为、处理问题低效、防范政治风险能力不足等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村级党组织带头人理论素养不高、实践能力不强,乡镇党组织管党治党责任落实不到位、引领监督问责机制不完善等。因此,要克服这些问题,就必须帮助村级党组织带头人学懂悟透马克思主义理论,加强政治理论修养,并学以致用;要在乡村政治生活中锤炼政治品格,增强党群联系;乡镇党委要切实承担起村级党组织政治建设的主体责任,强化政治监督问责机制,培养带头人优良过硬的作风,确保党在农村领导地位。
赵强[7](2020)在《新时代村党支部建设与村民自治互动关系研究 ——基于山西省X县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新的阶段,村民自治也进入到新的阶段,在新时代,新的理论向导还会出现。在中共第十九次人代会上,党提出了一个创举,那就是发展乡村。对于村党支部与村民自治之间关系的新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新时代村民自治的主要特征是全面加强村党支部对村民自治的领导,并以此作为村民自治的基本价值原则,使村民自治建设走上了正规的道路,选择了正确的前进方向。加强村党支部与村民自治两者关系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下做出的新的战略性规划,有利于推动新时代村民自治治理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完善。有利于构建良好的现代化治理的村民自治治理体系。村党支部是国家体系在基层的权威与代表,是村民自治得以存在的保障与村民自治工作开展的领导核心。新时代为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村民自治建设的发展,使其进一步走向现代化与法治化,村党支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村党支部如何领导村民自治达到有效治理的战略目标,进而推动两者关系的良性互动成为学术界关注的课题。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证明,只有村民自治才适合管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基础。因此,只有让村党支部在领导村民上更具有自主性,二者之间才会形成更好的循环。为了改善村民自治,村党支部应当是党在农村基层管理中的要塞和领导核心。只有更好地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才能正确的处理村民自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才能保障村民自治的发展平稳运行。本文选取新时代山西省X县的几个村庄作为研究的对象,分四大部分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论述。本篇论文共分为四个章节来叙述:第一章节绪论,主要介绍研究村民自治的历史背景、实际和理论价值、各种资料、研究方式以及创造性说法等。第二章节主要描述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民自治与村党支部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通过对村民自治和村党支部的概述,解释了为什么在新时代必须加强村党支部的建设和村民自治的发展与时间概况。只有同步推进两者之间关系的良性互动,才是实现善治的路径选择。第三章节是基于对村民自治中村党支部运行现状分析——基于山西省X县部分村庄的实证研究,描述分析目前村党支部在村民自治中发挥的作用以及现状的阐述,以此来描述分析统计村党支部对新时代村民自治的发展所发挥的作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第四章节是对村党支部与村民自治之间良性互动关系的路径选择,重点分析论证村党支部在新时代村民自治中的领导作用的加强,控制力度的强化,新措施的推行,新路径的选择。主要是从新时代村党支部功能的扩展、村民自治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的新举措、其他社会组织的功能的发展等方面来描述,从而得出只有加强村党支部的领导,才能在新时代村民自治的日常事务的生活和工作中实现良性的前进发展。村党支部与村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关系与乡村社会的稳定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只有在村党支部的正确领导下,村民自治才能由村民主导,对于基层工作来说,最基本的是村党支部的核心领导,同时它也是其关键所在。是村民自治稳定发展的推动者,是大海中航行的灯塔,新时代村民自治的伟大创举的实现与新举措的落实都离不开村党支部与村民自治两者关系的良性互动的发展。
孙声原[8](2020)在《乡村振兴视角下村级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农安县黄鱼圈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仍有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逐步推进,虽然农村社会也在逐年发展,但与城市差距却越来越大,加快农村各项事业发展成为我们当前的重要任务。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但同时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线的村级组织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农村有句老话“农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这句话充分体现了村级党组织在广大农村的领导核心地位。村级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基层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肩负着引领广大农村群众发展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重要使命。因此,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工作,使村级党组织有效发挥功能,进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广大农村高速高质量实施,成为当前重要任务。这一点在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已明确提出:“发挥农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本文以农安县黄鱼圈乡为例,农安县集全国经济百强县、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国家级绿色能源示范县等多个国家级头衔于一身,是一个典型的大县强县,而黄鱼圈乡虽隶属于农安县,但黄鱼圈乡确是一个经济发展落后、没有大型工业企业的农业乡镇,这类乡镇既没有经济基础优势,又没有贫困县所辖乡镇所享有的一些上级照顾政策,研究此类强县弱乡地区村级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针对性。本文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深入访谈等方法,并深入农安县黄鱼圈乡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本文充分研究了村级党组织不同历史时期功能转变、乡村振兴战略中村级党组织应发挥的主要功能,寻找到村级党组织在乡村振兴视角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认真分析产生问题原因,提出了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的建议和意见,为此类地区在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中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本文共有五章内容,分别为绪论、村级党组织建设理论分析、农安县黄鱼圈乡村级党组织建设情况分析、农安县黄鱼圈乡村级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乡村振兴视角下加强此类村级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郑洁洁[9](2020)在《村级档案管理的主体选择及权责厘定研究 ——基于L县15个行政村的调研》文中研究指明加强村级档案管理工作,对于服务新形势下的农村工作、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保护农村历史文化遗产等具有重要意义。2018年1月,《村级档案管理办法》正式实施,作为我国第一部专门针对村级档案管理的国家级政策法规,对村级档案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村级档案管理办法》的出台掀起了村级档案管理的实践探索热潮,以实践案例为基础形成的研究成果日益丰富。近年来部分学者对于“村档村管”、“村档镇管”两种管理模式的适用性有所争议,“村档村管”、“村档镇管”模式的根本区别是档案管理主体的不同。笔者以村级档案管理主体为研究对象,采取实地调研与归纳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村级档案管理主体的选择及权责厘定展开探讨。论文对村级档案的基本概念、类别及特点进行介绍,通过梳理相关政策了解村级档案管理主体的历史变革;通过调研分析实际案例探讨村级档案管理主体存在的问题;通过剖析村级档案管理主体不一的原因论证不同管理主体并存的必要性;通过归纳村级档案管理主体选择的影响因素构建合理的主体选择策略;通过厘定不同管理主体的权责确保不同模式下村级档案管理工作长效开展。我国农村地域广袤,行政村经济、文化、规划建设等情况各不相同,村级档案的管理条件以及档案资源状况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笔者试图构建村级档案管理主体的选择策略并厘清管理权责,建设更加科学完善的村级档案管理机制,希望对村级档案管理工作能有借鉴意义。
赵富[10](2020)在《基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一号文件的农村基层党建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改革的大幕从农村拉开。1982年中央发布了第一个涉农一号文件,此后连续多年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出台了系列指导农村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中央一号文件内容丰富,涉及到农村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基层治理、党的建设等多个方面,为农村改革的稳健推进提供权威指导。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整体改革的推进中居于领导地位。中央一号文件反复强调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抓手,系统推进各项改革措施落地生根。本课题系统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农村基层党组织通过加强自身建设,领导推进农村深化改革的情形,探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般规律,寻求现实启示。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课题研究的背景、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相关研究边界的阐述,以及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与创新点。第二部分在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一号文件中的农村基层党建问题,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一号文件的基本情况,整理了中央一号文件的主要内容,探析了中央一号文件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内在联系以及论述了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总体要求。第三部分为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基层党建的要求与部署,以改革开放初期、新世纪以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三个时间段分析该阶段基层党建新要求的产生背景以及不同时期中央一号文件党建要求的主要内容。第四部分为农村基层党组织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党建要求的举措,分别围绕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分析农村基层党组织具体落实举措。第五部分为农村基层党组织通过中央一号文件党建要求的落实,分析在自我建设、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基层治理中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农村基层党组织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党建要求在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经验。
二、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村级组织建设问题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村级组织建设问题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四川省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个案研究 ——以成都市D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选题目的 |
(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点 |
注释 |
第二章 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情况 |
一、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相关概念阐释 |
(一)农村基层干部 |
(二)干部队伍建设 |
二、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理论依据 |
(一)革命和建设时期干部队伍建设的理论 |
(二)改革开放以来干部队伍建设的理论 |
三、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时代背景 |
(一)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现状 |
(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 |
(三)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
注释 |
第三章 成都市D镇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概况 |
一、D镇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情况及取得的成就 |
(一)D镇的基本情况 |
(二)D镇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情况 |
(三)D镇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取得的成就 |
二、D镇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政治理论水平较低,理想信念动摇、宗旨观念淡漠 |
(二)选人用人机制不活,后备干部来源不足 |
(三)教育培训体系不系统,工作能力有所欠缺 |
(四)考核、监督与激励机制不健全,工作作风不实、工作热情不高 |
(五)农民的思想观念落后、干群矛盾突出,部分农村工作难以开展 |
(六)行政区划的调整,村与村之间在队伍融合、人心融合等方面存在困难 |
第四章 以D镇为视角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路径探索 |
一、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 |
(一)加强对干部的理想信念和宗旨观念教育,坚定政治信仰和强化服务群众意识 |
(二)加强对干部的政策理论教育,增强政治敏感性和判断力 |
二、优化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 |
(一)构建完善的农村基层干部选拔机制 |
(二)完善选派驻村干部长效机制 |
三、完善教育培训体系 |
(一)建立教育培训积分制管理系统,增强实效性 |
(二)重视哲学原理以及方法论对农村基层工作的指导作用,注重针对性 |
四、建立健全考核、监督与激励机制 |
(一)合理设置考核内容与考核方式,增强考核的系统性与科学性 |
(二)加强党内党外监督,推动干部工作作风好转 |
(三)健全完善激励保障机制,激发干部的工作热情 |
五、提升农民对农村基层干部的认同感,促进农村工作顺利开展 |
(一)加强村级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农民参政议政的责任感和意识 |
(二)强化农民群众的相关教育和培训,使其善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 |
(三)建立群众诉求上下联动解决机制,缓和干群矛盾 |
六、强化基层党组织在合乡并村融合的引领作用,促进农村工作融合与发展 |
(一)实地走访调研、分析各村发展特色及优势,确保各村发展特色产业 |
(二)统一班子成员思想、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合村之后的工作有序推进 |
注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1.1 选题缘起 |
1.1.1 选题缘由 |
1.1.2 问题意识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梳理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2.3 研究成果评析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的理论依据 |
1.1 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思想 |
1.1.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反贫困思想 |
1.1.2 列宁的反贫困思想 |
1.1.3 毛泽东的反贫困思想 |
1.1.4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反贫困思想 |
1.1.5 习近平新时代精准扶贫战略思想 |
1.2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理论分析 |
1.2.1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概念 |
1.2.2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内涵 |
1.2.3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原理 |
1.2.4 马克思主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理论 |
1.3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理论分析 |
1.3.1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特殊性分析 |
1.3.2 精准扶贫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相互关系分析 |
1.3.3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基本内涵分析 |
1.3.4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作用机制分析 |
第二章 扶贫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历史考察 |
2.1 扶贫救济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78 年一1985 年) |
2.1.1 组织领导功能:有力推动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改革 |
2.1.2 政策执行功能:促进农村贫困地区商业发展 |
2.1.3 统筹协调功能:带动农村贫困群众就业增收 |
2.1.4 资源整合功能:助力农村基础设施显着改善 |
2.2 扶贫开发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86 年一1993 年) |
2.2.1 成立农村扶贫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功能的新起点 |
2.2.2 落实专项帮扶计划:加强政策承接功能的着力点 |
2.2.3 纳入贫困县惠顾序列:加强致富引领功能的关键点 |
2.3 扶贫攻坚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94 年一2000 年) |
2.3.1 统筹农村“三位一体”扶贫力量 |
2.3.2 推动建立农村多元互促扶贫模式 |
2.3.3 带领农村群众开展内源扶贫 |
2.4 综合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2001 年一2011 年) |
2.4.1 全力构建农村大扶贫格局 |
2.4.2 在“一体两翼”战略中推进农户参与式扶贫 |
2.4.3 以“多予、少取、放活”确立行动导向 |
2.4.4 在“双轮驱动”中增强农村贫困群众生活保障 |
2.5 精准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2012 年一2020 年) |
2.5.1 扶贫领导作用持续强化 |
2.5.2 功能实现特征更加鲜明 |
2.5.3 引富带富成就广受认同 |
2.5.4 党建扶贫经验值得推广 |
第三章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实证分析 |
3.1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的个案研究 |
3.1.1 样本选择 |
3.1.2 现实表现 |
3.2 精准扶贫中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主要问题 |
3.2.1 功能主体中的本位化问题 |
3.2.2 功能结构中的固有化问题 |
3.2.3 功能方式中的单一化问题 |
3.2.4 功能策略中的浅表化问题 |
3.2.5 功能保障中的低效化问题 |
第四章 精准扶贫中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思考 |
4.1 以多元化为方向,拓展功能主体 |
4.1.1 以加强致富引领为指向,创新农村党组织本体设置 |
4.1.2 以加强党群联系为导向,健全党务村务监督主体 |
4.1.3 以加强农村治理为取向,构建“一核多元”治理体系 |
4.2 以科学化为原则,完善功能结构 |
4.2.1 坚持选育结合,完善力量结构 |
4.2.2 坚持培优训强,完善素质结构 |
4.2.3 坚持科学衔接,完善制度结构 |
4.3 以多样化为要求,丰富功能方式 |
4.3.1 实施多元推动,促成扶贫路径多样化 |
4.3.2 实施资源整合,促成要素配给多样化 |
4.3.3 实施人才战略,促成精英参与多样化 |
4.4 以精准化为内涵,实施功能策略 |
4.4.1 推动精准识别,克服“漏桶效应” |
4.4.2 推动精准施策,稳定脱贫成果 |
4.4.3 推动精准考核,完善评价机制 |
4.5 以持续化为导向,加强功能保障 |
4.5.1 持续壮大村级积累 |
4.5.2 持续健全协调体系 |
4.5.3 持续强化服务保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3)温州市瓯海区“清廉村居”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乡村善治 |
2.1.2 “清廉村居”建设 |
2.1.3 村级小微权力 |
2.2 理论基础 |
3 瓯海区“清廉村居”建设现状及主要做法 |
3.1 瓯海区“清廉村居”建设的背景 |
3.1.1 清廉瓯海建设的背景 |
3.1.2 清廉瓯海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其向村居的延伸 |
3.2 瓯海区“清廉村居”建设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
3.2.1 开展“四清”行动,减少“微腐败”的存量 |
3.2.2 开展“四纠”行动,遏制“微腐败”的增量 |
3.2.3 构建“四并举”体系,强化监管和教育 |
3.3 瓯海区“清廉村居”建设中的特色亮点 |
3.3.1 加强顶层设计,建立了“廉洁特派员”制度 |
3.3.2 成立村级联合监督办公室,推行村级联合监督机制 |
3.3.3 多形式“晾晒”村务,创新村居“三务”公开模式 |
3.3.4 规范资产交易行为,强化村级“三资”管理 |
3.3.5 加强廉政教育,弘扬村居清廉文化 |
4 瓯海区“清廉村居”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瓯海区“清廉村居”建设存在的问题 |
4.1.1 村级党组织建设弱化 |
4.1.2 村级队伍建设存在短板 |
4.1.3 重大事项决策缺乏村民民主参与 |
4.1.4 “五议两公开”程序流于形式 |
4.1.5 规章制度执行刚性不足 |
4.2 瓯海区“清廉村居”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对“清廉村居”建设重视不够 |
4.2.2 村干部廉洁履职意识较差 |
4.2.3 上级监督“有心无力” |
4.2.4 同级监督如同虚设 |
4.2.5 群众监督作用发挥不明显 |
4.2.6 监督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
5 完善瓯海区“清廉村居”建设的对策思考 |
5.1 强化主体责任落实 |
5.1.1 压紧压实镇街、村居两级主体责任 |
5.1.2 增强村干部廉洁履职意识 |
5.1.3 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 |
5.2 完善上级监督体系建设 |
5.2.1 夯实基层监督力量,形成监督合力 |
5.2.2 全面推行村级小微权力“三张清单” |
5.2.3 强化纪律保障,加大追责问责力度 |
5.3 加强村级民主监督机制建设 |
5.3.1 健全村级民主监督制度 |
5.3.2 强化村监会的监督作用 |
5.3.3 提高村民民主监督意识 |
5.4 进一步提高监督队伍综合能力 |
5.4.1 提高专职纪检监察干部能力素质 |
5.4.2 提高村监会成员监督能力水平 |
5.5 积极提升文化引领作用 |
5.5.1 强化村民清廉意识 |
5.5.2 打造村域清廉文化 |
5.5.3 营造基层清廉氛围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乡村振兴视域下村级党组织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 |
1.4 选题研究的思路及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5 选题研究的方法及创新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选题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村级党组织建设研究的相关理论 |
2.1 村级党组织的概念及功能定位 |
2.1.1 村级党组织的概念 |
2.1.2 村级党组织的功能定位 |
2.1.3 村级党组织建设的内容 |
2.2 村级党组织建设的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 |
2.2.2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 |
2.3 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及意义 |
2.3.1 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 |
2.3.2 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
第3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新要求 |
3.1 乡村振兴与村级党组织建设的关系 |
3.1.1 村级党组织引领和保障着乡村振兴战略 |
3.1.2 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促进着村级党组织建设发展 |
3.2 乡村振兴视域下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的紧迫性 |
3.2.1 提升党的执政能力需要 |
3.2.2 巩固扶贫脱贫目标需要 |
3.2.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 |
3.2.4 维系农村社会稳定需要 |
3.3 乡村振兴战略对村级党组织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
3.3.1 村级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要更充分 |
3.3.2 村级党组织要具备乡村治理能力 |
3.3.3 村级党组织要具备引领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 |
3.3.4 村级党组织要培养一批乡村振兴专业人才队伍 |
3.3.5 对农村党员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提出新要求 |
第4章 村级党组织建设现状分析 |
4.1 村级党组织建设所取得的成绩 |
4.2 村级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4.2.1 党员队伍结构不合理 |
4.2.2 党员干部先进性不突出 |
4.2.3 组织管理不规范、关系不协调 |
4.2.4 组织建设制度不完善 |
4.2.5 民生基础保障不足 |
4.3 村级党组织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党员干部思想觉悟不高 |
4.3.2 人口外流、老龄化严重 |
4.3.3 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弱小 |
4.3.4 社会复杂环境和传统旧思想的冲击 |
第5章 强化村级党组织建设的实现路径 |
5.1 大力推动组织振兴,健全村级党组织的组织建设 |
5.1.1 建立健全村级党组织工作生活管理体制 |
5.1.2 完善村级党组织构建体系 |
5.1.3 深化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培训 |
5.2 大力推动人才振兴,发展壮大村级党员干部队伍 |
5.2.1 优化村级党组织党员队伍结构 |
5.2.2 建立健全村级党员干部发展选拔机制 |
5.2.3 打造多元学习体制,培养综合全面人才队伍 |
5.3 大力推动产业振兴,夯实村级党组织建设物质基础 |
5.3.1 立足村情发展集体经济,打造特色产业 |
5.3.2 转型升级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现代化 |
5.4 大力推动文化振兴,增强村级党组织文化底蕴 |
5.4.1 开展多样化学习教育活动,提升精神风貌 |
5.4.2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 |
5.4.3 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
5.5 大力推动生态振兴,营造美丽生态乡村 |
5.5.1 树立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
5.5.2 发展农村生态产业 |
5.5.3 改善农村居住环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乡镇区划调整改革背景下我国农村村级党组织面临的困难及对策研究 ——以湖南省C县W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我国乡镇区划调整改革与农村村级党组织概述 |
2.1 我国新型城镇化与乡镇区划调整改革 |
2.1.1 新型城镇化与乡镇区划调整改革的内涵 |
2.1.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推进乡镇区划调整改革的意义 |
2.2 村级党组织与村级党组织建设 |
2.2.1 村级党组织内涵与特点 |
2.2.2 村级党组织的功能 |
2.2.3 村级党组织建设的内容 |
2.3 中国共产党关于村级党组织建设的理论观点 |
第三章 乡镇区划调整改革背景下湖南省C县W村党组织面临的困难及原因 |
3.1 湖南省C县W村推进乡镇区划调整改革的基本状况 |
3.1.1 湖南省推进乡镇区划调整改革的主要举措 |
3.1.2 C县W村乡镇区划调整改革的步骤 |
3.1.3 乡镇区划调整改革后C县W村的变化 |
3.1.4 C县W村乡镇区划调整改革的成效 |
3.2 乡镇区划调整改革后C县W村党组织面临的困难 |
3.2.1 党员规模增大,但素质参差不齐,老龄化严重 |
3.2.2 村干部工作任务急剧增加,贫困村现状无改变 |
3.2.3 村虽合并村党组织却没有形成核心凝聚力 |
3.2.4 村“空心”程度增大,村党组织政治宣传成效不彰 |
3.2.5 村两委配合默契不足,工作效率不高 |
3.3 乡镇区划调整改革后C县W村党组织出现困难的原因 |
3.3.1 党员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活力 |
3.3.2 党组织保障不足,运行艰难 |
3.3.3 家族宗族势力盘根错节,影响村党组织的决策 |
3.3.4 外出务工党员流动频繁,村党组织工作难度加大 |
3.3.5 村两委关系没有完全理顺 |
第四章 乡镇区划调整改革背景下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的对策与启示 |
4.1 乡镇区划调整改革后加强C县W村党组织建设的对策 |
4.1.1 优化队伍结构,吸引青年党员的加入 |
4.1.2 合理安排支出,强化基层基础运行保障 |
4.1.3 正确引导家族宗族势力,强化党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
4.1.4 加强流动党员管理,进行切实有效的政治宣传 |
4.1.5 明确村两委分工,构建和谐两委关系 |
4.2 对全国乡镇区划调整改革背景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启示 |
4.2.1 加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紧扣民心夯实政治根基 |
4.2.2 改善基层党员结构,优化基层党组织工作队伍 |
4.2.3 加强运行保障机制建设,确保基层党组织有序运行 |
4.2.4 推动基层党组织与行政组织形成和谐互助的工作作风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6)新时代村级党组织带头人政治能力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
(一)选题依据 |
(二)选题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 |
三、研究思路与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社会调查方法 |
(三)矛盾分折法 |
第一章 新时代村级党组织带头人政治能力概述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新时代 |
二、村级党组织带头人 |
三、村级党组织带头人政治能力意涵 |
第二节 新时代提升村级党组织带头人政治能力的重要意义 |
一、政治能力是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的第一能力 |
二、建设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必然要求 |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振兴乡村历史使命的迫切需要 |
四、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安全的当然逻辑 |
第三节 新时代提升村级党组织带头人政治能力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执政党的政治能力建设思想 |
二、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关于党执政能力建设的论述 |
三、新时代党中央对村级党组织带头人政治能力的基本要求 |
第二章 新时代村级党组织带头人政治能力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村级党组织带头人政治能力调查概况 |
一、调查范围及调查对象 |
二、样本的基本情况 |
三、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
第二节 近年提升村级党组织带头人政治能力的成效 |
一、把握农村发展大方向的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强 |
二、把握农村发展大势的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
三、把握农村发展全局的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
第三节 当前村级党组织带头人政治能力不足的表现 |
一、排除农村各种干扰的政治定力还不够坚定 |
二、驾驭农村复杂政治局面的能力尚有欠缺 |
三、防范农村政治风险的能力存在不足 |
第三章 村级党组织带头人政治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及其风险 |
第一节 村级党组织带头人当前政治能力不足的原因 |
一、村级党组织带头人总体上理论修养欠缺 |
二、村级党组织带头人政治实践锻炼不够 |
三、乡镇党组织管党治党责任落实不严 |
四、乡镇党组织引领监督问责不到位 |
第二节 村级党组织带头人政治能力不足的风险 |
一、制约村级党组织功能的充分发挥 |
二、不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现 |
三、不利于遏制农村“小官巨贪”现象 |
四、不利于扩大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
第四章 新时代提升村级党组织带头人政治能力的路径 |
第一节 加强村级党组织带头人的政治理论修养 |
一、帮助村级党组织带头人学懂悟透马克思主义ABC |
二、引导村级党组织带头人弄通党的农村政策精髓 |
三、鼓励村级党组织带头人坚持学以致用 |
第二节 在乡村振兴实践中提升村党组织带头人的政治能力 |
一、在农村政治生活中锤炼政治品格 |
二、在村级发展中增强群众工作本能 |
三、在应对村级复杂局面中提升政治领导本能 |
第三节 在落实党的农村基层领导地位中提升带头人政治能力 |
一、乡镇党委切实承担起村级党组织政治建设的主体责任 |
二、强化政治监督问责 |
三、培养优良过硬的带头人作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新时代村党支部建设与村民自治互动关系研究 ——基于山西省X县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研究的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关于村党支部建设与村民自治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研究难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思路 |
1.4.4 研究难点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治理的概念 |
2.1.2 村民自治的概念 |
2.1.3 村党支部建设的概念 |
2.1.4 村民自治主体的概念 |
2.2 村党支部与村民自治关系的相关理论基础 |
2.2.1 社会精英理论 |
2.2.2 嵌入性理论 |
2.2.3 治理和善治理论 |
3 村党支部建设与村民自治互动关系现状分析 |
3.1 山西省X县所选部分村落现状 |
3.2 X县所选部分村落村党支部建设发展现状 |
3.2.1 村党支部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现状 |
3.2.2 村民对村党支部宗旨的概念的了解现状 |
3.2.3 村民对村党支部理论认识的现状 |
3.2.4 村民对新时代村党支部建设状况评价现状 |
3.2.5 村民对村党支部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认知现状 |
3.2.6 村民对村党支部党员干部思想建设的认知现状 |
3.2.7 村民对村党支部制度建设的认知现状 |
3.2.8 村民对村党支部贯彻群众路线、群众工作能力的认知现状 |
3.3 X县村民自治运行的现状分析 |
3.3.1 村民参与方面尚未完善 |
3.3.2 村民自治体制机制尚未完善 |
3.3.3 村民自治保障机制尚未完善 |
3.4 X县村党支部建设中领导村民自治取得的成效 |
3.4.1 村民利益实现较好 |
3.4.2 村党支部权力运行更加透明 |
3.4.3 村党支部工作得到了村民高度认可 |
3.4.4 乡村治理体系日趋完善 |
3.5 新时代村党支部建设在村民自治发展中的作用 |
3.5.1 村党支部建设对村民自治的领导作用 |
3.5.2 村党支部建设对村民自治的服务作用 |
3.5.3 村党支部建设对村民自治的协调作用 |
3.5.4 村党支部建设对村民自治的引导作用 |
4 新时代村党支部建设与村民自治良性互动的路径选择 |
4.1 重视村党支部的党员观念更新和团队建设以带动村民发展 |
4.2 重视村党支部的党员干部作风建设为村民做表率 |
4.3 落实村党支部建设的相应制度保障以促进“四民主”的完善 |
4.4 完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机制以便更好处理村民自治工作 |
4.4.1 新时代全面加强村党支部建设,为村民自治打下坚实基础 |
4.4.2 新时代加强完善村党支部优秀后备人员的组织建设 |
4.4.3 新时代完善村党支部的责任制工作制,赏罚分明 |
4.5 新时代全面强化村党支部对村民自治的公共服务建设 |
4.6 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体制以顺应村党支部的领导强化 |
4.7 建立健全村民自治保障机制以巩固村党支部的建设成果 |
4.8 打造宽松环境提高村民自治参与率以发展村党支部建设根基 |
5 结论及展望 |
5.1 结论 |
5.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5.3 研究创新点 |
5.4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8)乡村振兴视角下村级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农安县黄鱼圈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案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村级党组织的功能定位解析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村级党组织的功能定位解析 |
2.3 村级党组织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 |
第三章 农安县黄鱼圈乡村级党组织建设现状分析 |
3.1 农安县黄鱼圈乡基础情况 |
3.2 黄鱼圈乡村级党组织建设情况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农安县黄鱼圈乡村级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农安县黄鱼圈乡村级党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 农安县黄鱼圈乡村级党组织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农安县黄鱼圈乡村级党组织建设的对策建议 |
5.1 充分发挥党员自身作用 |
5.2 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管理 |
5.3 加强推动乡村文化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能力 |
5.4 激发村党组织干部工作热情 |
第六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件 1 基层党组织建设调研访谈提纲 |
附件 2 农安县黄鱼圈乡村党组织建设情况调查问卷 |
作者简介 |
致谢 |
(9)村级档案管理的主体选择及权责厘定研究 ——基于L县15个行政村的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创新点及难点 |
第一章 概述:村级档案管理的相关概念与政策依据 |
第一节 村级档案及其管理 |
第二节 村级档案管理政策 |
第三节 村级档案管理意义 |
第二章 梳理:村级档案管理的主体选择及相关案例 |
第一节 我国村级档案的管理主体变迁 |
第二节 L县村级档案管理主体的调研情况 |
第三章 剖析:村级档案管理主体不一的原因及影响 |
第一节 管理主体不一的原因探究 |
第二节 管理主体不一的影响浅析 |
第四章 探索:从村级档案管理主体选择到权责厘定 |
第一节 村级档案管理的决定归属——主体选择 |
第二节 村级档案管理的核心问题——权责厘定 |
第五章 结论 |
附录 L县村级档案管理情况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基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一号文件的农村基层党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相关范畴和研究边界 |
(一)中央一号文件 |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 |
(三)本文研究中不同时期的边界 |
四、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一号文件中的农村基层党建问题 |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一号文件概述 |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一号文件的基本情况 |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一号文件的基本内容 |
第二节 中央一号文件与农村基层党建的内在联系 |
一、中央一号文件是指导“三农”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是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的领导力量 |
三、加强农村基层党建是中央一号文件的基本要求 |
第三节 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基层党建的总体要求 |
一、围绕党的农村中心工作设计党建内容 |
二、针对农村基层党建薄弱环节确定党建重点 |
三、提升农村基层党建水平促进农村改革发展 |
第二章 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基层党建的要求与部署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初期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基层党建的要求(1982-1986) |
一、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农村基层党建的要求 |
二、农村基层党建的主要内容 |
第二节 新世纪以来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基层党建的新要求(2004-2012) |
一、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农村基层党建的新部署 |
二、农村基层党建的主要内容 |
第三节 十八大以来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村基层党建的新任务(2013-2020) |
一、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农村基层党建的新任务 |
二、农村基层党建的主要内容 |
第三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党建要求的举措 |
第一节 立足思想建设理顺工作思路 |
一、加强思想建设树牢党建责任意识 |
二、深化学习动力明确党建工作思路 |
第二节 强化组织建设提升战斗力 |
一、加强支部建设发挥堡垒作用 |
二、扩大组织覆盖创新工作方式 |
三、优化干部队伍提升党建质量 |
第三节 严抓作风建设转变工作作风 |
一、利用多种手段加强党风党纪党性建设 |
二、铸牢服务理念转变工作作风 |
第四节 推进制度建设细化党建考核要求 |
一、推进党建工作责任制 |
二、构建科学化党建考核体系 |
第四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党建要求取得成效与经验 |
第一节 农村基层党建呈现新面貌 |
一、政治建设不断强化 |
二、思想建设常态化推进 |
三、组织建设高质量发展 |
四、作风建设不断深入 |
五、制度建设日益完善 |
第二节 农村深化改革取得新成就 |
一、农村生产经营体制改革不断完善 |
二、农村市场经济建设逐渐完备 |
三、农村居民收入稳定增加消费结构明显改善 |
四、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
五、推进农村治理现代化 |
第三节 推进“三农”建设强化农村基层党建的基本经验 |
一、立足夯实党的全面领导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
二、围绕农村中心工作确定党建工作重点 |
三、结合农村实际找准基层党建着力点 |
四、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党建形式和手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四、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村级组织建设问题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省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个案研究 ——以成都市D镇为例[D]. 陈黎娟.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D]. 高云亮. 兰州大学, 2021(11)
- [3]温州市瓯海区“清廉村居”建设研究[D]. 严丽丽.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6)
- [4]乡村振兴视域下村级党组织建设研究[D]. 邓昭.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4)
- [5]乡镇区划调整改革背景下我国农村村级党组织面临的困难及对策研究 ——以湖南省C县W村为例[D]. 宁容容.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4)
- [6]新时代村级党组织带头人政治能力提升路径研究[D]. 杨亚峰.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新时代村党支部建设与村民自治互动关系研究 ——基于山西省X县的实证研究[D]. 赵强.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8]乡村振兴视角下村级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农安县黄鱼圈乡为例[D]. 孙声原.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2)
- [9]村级档案管理的主体选择及权责厘定研究 ——基于L县15个行政村的调研[D]. 郑洁洁. 福建师范大学, 2020(02)
- [10]基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一号文件的农村基层党建研究[D]. 赵富. 三峡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