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举债投资的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宋傅天,姚东旻[1](2021)在《“城投部门”议价能力与地方政府债务扩张》文中提出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在地方政府面临财政、金融及土地等制度因素之外,本文创新性地探讨了"城投部门"的自身激励、自发行为,及其在债务扩张过程中发挥的特殊作用。在国资增值的规模导向、隐性担保导致债务成本低等制度背景之下,"城投部门"存在过量举债的自发倾向。并且由于其在城市建设及土地出让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债务扩张问题中,"城投部门"对于面临救助压力、债务风险的地方政府能够产生议价能力。在新《预算法》所代表的"防范债务风险"政策冲击中,"城投部门"能够通过更强的议价能力,持续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持,从而相对提高了债务扩张速度。本文通过双重差分法识别了这一因果效应,并从显性债务角度进行验证。债务限额能够对这一过程产生调节。控制内生性后,土地使用权在该过程中具有中介效应。本文将研究视角下探至"城投部门",从议价能力的视角为理解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以及规范、管理地方政府债务工作提供了参考借鉴。
姚桐[2](2021)在《论夫妻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及其法律约束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依据我国《民法典》第1065条,夫妻双方可以约定所得财产归各自所有,此即“约定分别所有”之基本含义。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是指,男女双方没有书面约定实行分别财产制,而是以口头或默示形式进行约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持续、稳定地以实际行为对双方婚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各自所有、独立管理和处分。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是狭义、绝对、约定的夫妻分别所有财产关系,是有实无名的约定分别财产制。通过访谈和案例研究发现,我国民众多数以口头或默示形式约定财产分别所有。如果仅因欠缺书面形式就一律否定当事人分别所有的财产关系,不仅与当事人实际财产关系状态严重不符,而且违背了当事人自主选择财产关系的自由意志,甚至危及个人合法财产权益。更严峻地是,对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认定为共同共有可能导致机会主义行为,从而加剧夫妻矛盾、扭曲人的价值观。故应对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的法律约束力问题予以深切关照。认定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的法律约束力在现实层面、价值层面和规范层面都可获得正当性依据。就现实层面而言,生产力发展使个人财富积累增多;女性地位提升导致男女日趋平等;丁克、再婚等多元婚姻形态弱化了男女双方合作程度;独生子女政策强化代际关系的同时对夫妻关系造成冲击。其结果是,无论感情牢固与否,越来越多的当事人都开始实行财产分别所有。就价值层面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的法律约束力提供了价值泉源和检测标尺。对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赋予法律效力,符合自由价值、和谐与友善价值以及公平价值。就法律规范层面而言,首先,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存在相关规范上的漏洞,依其性质可以经由《民法典》合同编第464条转介,在合同编“找法”。其次,对《民法典》合同编第490条的参照适用为其法律约束力认定提供了具体法律依据。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认定规则包括如何认定双方达成财产分别合意的一般规则和特殊规则。就一般规则而言,夫妻双方均无共同共有的意思表示是认定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的先决条件;当事人财产分别的客观行为是其必要条件。就特别规则而言,再婚、一方个人债务清偿不能和特殊婚姻状态下的典型财产分别行为有其特定的认定条件和举证责任分配。在承认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基础上,其对内效力包括以下几方面:个人财产方面,以财产分别发生的时间为界确定个人财产范围。个人无偿处分较大数额的财产应受到必要的限制。共同财产方面,财产分别发生前的共同财产一般遵循法定夫妻财产制规则,没有必要的可先不予分割,以节省司法成本;确有分割必要的,以均分为原则,以参照适用《民法典》离婚财产规则为例外。财产分别发生后,双方可以约定按份共有。离婚补偿方面,在对具体补偿标准提出量化计算公式的基础上,结合婚姻类型化,对不同类型婚姻适用不同的比例系数,以发挥不同夫妻财产制的信号功能。同时,将过错、彩礼、经济能力作为自由裁量因素,防止公式的僵化适用。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的对外效力主要包括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与清偿、夫妻一方多个债务的清偿顺序。首先,为了尊重选择财产分别的当事人之意愿,约定分别所有下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标准应当排除《民法典》第1064条但书条款的适用,以日常家事范围作为法定共同债务的唯一标准。其次,约定分别所有的,夫妻一方可能对另一方和第三人同时产生多个债务。鉴于债务清偿顺序直接影响到交易安全和家庭稳定的平衡保护,故在对债务类型进行梳理的前提下,借鉴运用破产法和继承法清偿顺序原理,确定债务清偿顺序,以实现生存价值优先、平等保护配偶和第三人、防止关联交易等目标。
朱冠平[3](2021)在《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影响机制及其管控对策》文中研究表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衍生物和附属品,是地方政府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有效解决,不仅事关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而且还关系到能否从根本上化解金融系统性风险。在过去一段时期内,因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内涵、特征、规模和影响机制不了解,导致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形成和扩张,这加剧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过高的地方政府或有债务会扩大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恶化政府的信用环境和影响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严重时更是会导致大规模的金融系统性风险、引发社会动荡和造成经济的长期低迷。为有效化解地方政府或有债务风险,我国先后出台了多个政府债务管控政策文件。如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文件,要求严格限制地方政府举债程序,并对地方政府规模实行限额管理,地方政府举债不得突破限额标准。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意见》和《地方政府隐形债务问责办法》文件的出台,更是标志着我国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从被动应对变为主动防范,有效推进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治理。频繁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政策文件出台,传递了中央在“遏制债务风险、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心。因此,开展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影响机制及其管控对策研究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只有准确理解了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我国才能从源头上根本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本文首先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相关基础理论进行梳理与分析,接着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内涵分类、规模测度、影响因素和管控对策四个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以便明确本文研究的切入点、关键点和创新点。然后,立足于当前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数据可得性、重要性以及实质重于形式等原则,对地方融资平台、地方国有企业、地方不良贷款和地方养老缺口导致的四类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进行测算。最后,基于扎根、代理和道德风险等理论,本文又分别从内部体制、政府动机和外部机制三个角度探讨了其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经过研究后,本文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由地方融资平台、地方国有企业、地方不良贷款和地方养老缺口四类形成的地方政府或有债务在2010年后呈现逐年升高的态势,在2019年更是达到了 19.95万亿元,是2019年地方财政收入的1.9倍,约占全国GDP的20%,表明我国为了偿还地方政府或有债务,需要近两年的地方财政收入才能偿还地方政府所引发的或有债务,或需要近20%的国民收入才能抵消地方政府引发的或有债务。(2)在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内部体制因素方面,本文以2006-2018年282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研究发现中央对地方的财政分权越高和给予的金融分权越高,则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越严重。进一步研究发现投资冲动在财政分权和金融分权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过程中扮演中介作用,而政治激励则在财政分权和金融分权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过程中扮演正向调节效应。(3)在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政府动机因素方面,本文研究发现“为增长而竞争”的增长型政府会加剧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而“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发展型政府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增长型政府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在地方领导性别上表现出明显差异性影响,但在地方领导年龄层面未检验出差异性影响,而发展型政府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倒U型关系,不仅在地方领导任期表现出差异性影响,而且在地方领导学历层面也表现出差异性影响。(4)在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外部机制因素方面,本文研究发现政府审计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具有抑制功能,而媒体关注度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信贷扩张和投资支出在政府审计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过程中扮演中介效应,而资源错配则在媒体关注度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过程中扮演着中介效应。从以上的研究结论可知,财政分权、金融分权、增长型政府和政府审计不足会加剧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而发展型政府和媒体关注度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关系。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本文又从财政金融、政府动机和外部机制三个角度分别提出防范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管控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现有文献,而且也能够为国家在“管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追求高质量发展”等经济政策方面提供重要的理论和经验证据支撑。
伊梦姣[4](2021)在《陕西省地方政府债务信用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不足以承担当前的财政支出,因此就出现了地方政府相应的举债行为,合理的举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地方经济的高速运转,但是一旦过量举债,那么就无异于饮鸩止渴、会为当地后来的发展带来很严重的后果。在2020年9月《国务院关于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工作情况的报告》的中也提到,一旦对一个地区的债务把控的不合理,那么就有可能会导致系统性风险甚至于债务危机,同时,该报告也警示地方政府对于债务风险问题应进行密切关注。近几年,陕西省地方政府财政缺口逐渐扩大,其债务负担较重,并且有关债务的举借、使用以及偿债方面都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进而增加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一旦出现债务风险,就会为陕西省当地发展经济以及政府的信用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明确加强当前陕西省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是刻不容缓的。同时,当前的大部分学者主要研究的是国家层面的地方政府债务,具体到某省市的债务信用风险研究较少,基于此研究背景,本文对陕西省地方政府债务的信用风险问题展开研究,从而实现对陕西省政府债务的科学管理。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理论分析、统计分析以及模型分析等方法,其具体内容包括:首先对陕西省当前的经济、财政以及债务结构及规模情况进行分析,描述当前陕西省的发展概况,然后探究当前陕西省债务风险的来源、影响因素、信用风险的影响过程等相关方面,进一步识别陕西省债务的信用风险问题,实证部分是基于陕西省当前的财政数据以及债务数据运用KMV模型来测算陕西省2017-2019年债务违约距离以及违约率,确定安全发债规模,并与实际的发债规模进行对比,从而评估出近三年陕西省的债务信用风险问题,并采用时间序列模型对未来三年的财政收入进行预测,从而确定出陕西省的未来三年的安全发债规模。此外,并对基于利率以及偿还年限的角度来对陕西省近几年的债务违约情况进行压力测试,更有力的证明了陕西省当前的债务信用风险状况,从而也为陕西省的债务信用风险防范提供一定的依据。通过对陕西省债务信用风险的识别、评估进而从遏制陕西省地方政府过度举债的冲动、化解存量债务以及提高偿债能力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
唐德红[5](2021)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的主要模式与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的作用不容轻视。城镇化建设、应对金融危机等,主要依靠地方政府这一骨干力量。在城镇化建设中,地方政府需要大量资金用于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地方政府需要大量资金增加投资,进而拉动经济增长。然而,受分税制改革的影响,财权事权的不匹配使得大多数地方政府收不抵支。于是,地方政府不得不通过平台公司等渠道举债融资来弥补赤字,这使得地方政府债务开始不断扩张,不断积累的债务甚至引发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见,地方政府债务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可能带来巨大的风险。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中共十九大明确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三大攻坚战的首要任务。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热议,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也曾多次被国家重要会议所提及。其中,2018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申在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中,重点是稳妥处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2018年12月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强调严格控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有效防范化解财政金融风险。本文按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成因、度量、传导及影响-债务风险化解的主要模式:基本特征与实施困境-债务风险化解模式困境的破解-债务风险化解的路径”的设计思路展开研究。首先,通过分析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成因,运用基础统计数据分析和风险度量模型KMV模型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度量,研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传导及影响,明确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相关基本情况。其次,基于各地方政府探索出的多种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模式,通过对其中主流的八种模式的基本特征与实施困境进行分析,在综合既有研究以及实践情况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各种模式实施困境的成因,并提出了破解各种困境的主要方法与具体措施。最后,归纳总结各地方政府运用各种模式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思路,分析可取之处,并结合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实际状况,探索化解债务风险的具体操作路径。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2015-2019年,全国政府基于自身综合财力对债务风险的控制已经处于失控的边缘;2019年,部分地方政府依靠当地经济发展综合实力或当地的综合财力已经无法有效控制其债务风险;未来三年(2020-2022年),除上海、浙江、广东、宁夏四个省份外,其余省份利用可支配综合财力来偿还地方债及城投债的违约风险较高。而且,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具有不可持续性。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主要模式有八种,不同模式的特征存在某种异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化解应按照债务清理、控增量、去存量、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以及债务绩效评价的路径操作。
张文惠[6](2021)在《L县城中村改造中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L县主要从2011年开始大步推进城中村改造,2020年底地方政府债务仍然远超债务率红线,位列全省县市区前十,L县债务风险隐患大,成为了地方财政运行的一个风险隐患,也约束了城中村改造的持续推进。笔者通过近两年时间的探索地方实例,同时加强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分析地方城中村改造的资金支出情况,探究其形成高额的政府债务的背后原因,发现90%为城中村改造形成,带来一定的风险,L县将长期面临化债难题,城中村改造建设也受到严格的管控。结合地方实际发现债务持续扩张的主要原因为城中村改造方式不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不善、地方融资平台发展不合理等,从此出发点来思考解决方法,提出L县城中村改造视角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建议,从六个方面进行论述: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加强城中村改造计划的源头管理,探索多渠道融资的城中村改造方式,从获取土地出让收入、盘活财政结余资金、增加税收收入等来拓展偿债资金来源,通过运用房票、债务展期方式提高债务资金使用率,最后是加强风险监控等。
陈荷婷[7](2021)在《Y县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追求地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满足地方项目建设的需要,各地政府在过去的数年间通过发行债券等多种融资方式来获得地方发展资金,弥补财政支出缺口,导致地方政府性债务迅速膨胀。虽然自2014年以来,各级部门对债务管理日趋严格,债务风险的意识加强,并且对政府违规举债的行为终身问责,但这些政策在落地的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地方政府性债务依旧在不断扩张。在此背景下,债务风险经过层层传导之后可能还会引发地方政府信用风险和金融危机,面对当前的债务瓶颈,如何切实防范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是目前地方政府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本文以Y县政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Y县地方政府性债务的风险现状及防范对策进行分析。首先在绪论部分介绍研究意义与背景,借鉴国内外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提出研究思路与方法。其次对地方政府性债务、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概念进行辨析,再根据不同的标准阐述了两者的分类,并结合财政分权理论、政府风险管理理论等基础理论进一步加深对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成因及对策的研究。然后,联系日常债务管理工作中的实际情况,收集了Y县相关的债务数据,并从债务规模风险、债务结构性风险、债务管理风险、外在风险、隐性债务风险等几个方面探索了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现状。Y县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整体可控,但还是存在结构性不合理、规模偏大、债务管理不到位等风险,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体制性因素、融资平台因素、债务管理因素三方面。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对策,即加快体制改革步伐、促进融资平台转型、提升债务风险管理能力。在文章的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概括,提出了研究的结论。
倪诗琪[8](2021)在《金融生态对城投债定价的影响 ——基于我国城投债利差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地方政府发债趋严的大背景下,由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行的城投债成为有效的资金补充方式,规模增长迅速,而随之暴露出的债务风险问题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城投债的规范发展能有效拓展地方政府资金来源,丰富投资者的投资渠道。但当前城投债定价存在总体偏低且地区异质性不明显等问题,难以准确反映地方风险,不利于地方政府对债务成本的合理预估,也不利于城投债市场的长远发展。对此,本文引入周小川行长提及的“金融生态”概念,从金融运行整体的角度为优化城投债定价体系提供新思路,以城投债利差为代理变量,探讨金融生态对城投债定价体系的影响。本文首先对金融生态进行界定,认为金融生态是金融主体与外部环境的结合。其中,外部环境包括经济基础、政府治理、法信环境。其次,基于2015年~2019年省域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搭建金融生态指数。最后,构建回归方程探究金融生态指数和各分指数对城投债利差的影响,并以地区和政府竞争为分类变量进行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1)优化金融生态有效降低城投债利差,结果在东中西部分样本中均显着。(2)相同经济发展水平下,政府竞争水平较弱地区的城投债利差更易受金融生态影响。(3)金融生态指数中的金融发展、经济基础和政府治理部分对城投债定价的影响尤为突出,地域、政府竞争水平的差异会影响各分指数的作用效果。(4)近五年来,金融生态整体改善,区域间差异有所缩小,东部沿海地区的金融生态最优,东三省和中西部地区仍然需要加强建设。通过对金融生态与城投债定价的研究,本文为金融生态纳入城投债定价体系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持。针对不同金融生态发展水平的地区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并从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加强地方债务管理、完善法治和信用建设等角度提出具体举措。
郑国志[9](2021)在《浙江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市场运营特征研究 ——以2018年后专项债资金的投入为视角》文中指出本文研究2018年后,浙江省政府专项债资金投入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中去的新型关系。通过政府专项债资金投入到浙江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中去运营使用进而产生的各种市场业态特征和新型资本关系的挖掘,进一步勾勒政府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之间新的政企合作关系,以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新发展指明道路,迎来最新的发展契机。本文通过专项债资金投入到浙江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中去的各种市场特征,以投入使用的市场类型、市场化进程、市场现状等事实的梳理,记述专项债资金投入浙江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中的市场总体特征。以专项债资金投入浙江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使用的实例,剖析浙江省区域发展的一个方面。本文梳理专项债资金投入到浙江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中去的市场运营特征中出现的利率特征、杠杆特征和风险特征。以数据实证分析的方式预测了利率、杠杆率的未来趋势,并解析了伴随的相关现象。最终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对策建议和未来展望。总的来说,浙江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较为成功的实现了市场化转型运营,很好平衡了政府、金融机构、各市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地方政府专项债资金的投入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迎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王曼[10](2020)在《基于经济增长的日本地方政府债务适度规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方政府要破解资金约束、为经济增长注入活力,离不开政府债务手段。但地方政府债务具有潜在风险,可能会反过来制约经济增长,因此,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地方政府债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得失,一直是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庞大、成因复杂,其本质是一种体制现象,它既彰显了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也反映了央地之间事权和财权不相匹配的事实。改革开放初期,举债是中国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举债成为刺激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尤其是近年来,不论是处于经济扩张周期还是紧缩周期,地方政府都具有扩大投资性财政支出、进行债务融资的冲动,呈现出了明显的顺周期性特征,这无疑突显了防范金融风险、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紧迫性。对日本而言,地方债是战后地方政府筹集资金的重要补充,对发展地方经济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自日本实施金融自由化改革以来,随着财政分权程度的提高,一部分原来由国家承担的事务需要由地方自治体承担,为地方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融资压力。面对经济萧条压力与财政收支增速差的扩大,日本地方政府把增发地方债作为配合中央政府扩张性财政政策的重要手段,使得地方债务规模不断攀升。2018年末,日本GDP总量为4.97万亿美元左右,但是国家债务却高达1100万亿日元(近10万亿美元),负债率200%。相对于居高不下的日本国债而言,日本对地方政府债务实施科学的规模控制标准,不断强化地方债的发行管理、运行管理和风险管控,2000年以后的日本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一直维持在200万亿日元左右,地方政府债券的年发行额也基本保持平稳,地方政府债务初步得到了有效控制,从而避免了将债务规模过大风险传递到经济增长上。疫情影响之下,中国当前面临两大压力,一是经济增速的下滑;二是地方债放量发行加大了地方政府偿债压力。因此,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打好攻坚战,就必须在研判中国地方债态势的同时借鉴其他国家经验、吸取教训,避免地方债问题演化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灰犀牛”。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内容展开:(1)在明确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从地方政府债务的一般理论入手,以经济增长为视角对地方政府的举债原因、适度规模和债务管理理论进行回顾。借助拓展后的IS-LM模型与巴罗模型、新经济增长理论等,厘清地方政府债务作用于经济增长的短期与长期机制,为适度债务规模的测算铺垫坚实的理论基础;(2)对日本地方政府债务发展历程进行考察。从战后日本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关系入手,在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的长期博弈中,揭示日本地方政府债务在经济增长视角下的动态变化特征,挖掘地方债发行与经济增长阶段间的规律性,为实证分析提供重要的现实基础;(3)在理论分析与现实考察的基础上,对日本地方政府债务适度规模进行实证分析。首先,结合日本都道府县地方债的分布特征,对日本地方债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其次,使用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对日本地方政府债务的短期市场经济发展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第三,以巴罗模型为基础,从长期维度建立二次项模型。运用迭代法中的梯度下降法对日本地方债与地区经济增长二者间关系进行数据拟合,实现多次函数关系的回归,同时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原理,对日本地方政府债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进行检验;最后,通过动态面板门槛方法,对日本地方政府债务“门槛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探寻适度规模;(4)进行分析日本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管控措施。其在发行、运行和风险管理中的经验、教训将为中国把握债务管理与稳增长提供重要的借鉴与启示;(5)结合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现实问题,积极探索财政体制改革方向,尤其是从处理好债务规模与债务期限、债务规模与地区间差异等方面,为中国地方债务适度规模的控制、防范地方债务风险提出具体对策建议。在研究过程中,本文提出并论证以下命题:(1)日本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是促进还是抑制作用;(2)日本地方政府债务和经济增长之间是否为“倒U型”关系。并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命题进行了论证,结果表明:第一,战后日本地方债的爆发式增长均与应对财政危机、服务经济增长密切相关。日本利用地方债务配合财政杠杆干预国家经济,对公共事业投资,创造了市场需求,成为战后日本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第二,本文收集并整理国际金融危机之后2009—2015年日本34个都道府县的面板数据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日本地方政府债务与地方经济增长为非线性关系,呈“倒U型”,梯度下降法下运用Python软件拟合的负债率最优解介于20%—25%之间,门槛模型测得债务阈值为23.7%,表明适度的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对经济增长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反之则会损害稳态经济增长;除此之外,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投入,尤其是高校教育的投入,仍然是目前拉动日本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在日本少子高龄化的时代,政府消费仍是提振经济中的重要角色,但外贸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正逐渐弱化。东京圈、关西圈和名古屋圈这三大都市圈对债务的依赖程度较低,三大都市圈外的地区受债务规模扩张的影响更为明显,表现出债务驱动经济增长的特征。第三,日本地方政府债务的发行规模与用途等较为合理,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经济增长,与日本行之有效的债务规模管理措施密切相关。本文的创新点如下:一是丰富了日本地方政府债务的理论研究。通过剖析日本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权、事权分配的长期博弈,揭示了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在经济增长中的动态特征与规律性,体现了日本地方政府债务与经济增长的密切相关性;二是融合了多种经验分析方法。利用梯度下降法原理并借助Python软件较为直观的可视化优势,模拟日本地方政府债务影响经济增长的长期效果;再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进行计量检验,更增强了日本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管控经验的说服力;三是补充了实证领域中,关于日本地方债务与经济增长关系呈“倒U型”的结论,并将门槛模型应用于探寻其适度规模上。
二、企业举债投资的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企业举债投资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城投部门”议价能力与地方政府债务扩张(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梳理与理论假说 |
(一)地方政府债务扩张的原因 |
(二)“城投部门”对政府存在议价能力 |
1.“城投部门”与地方政府在债务扩张问题中存在边际目标不一致 |
2.“城投部门”规模庞大 |
3.“城投部门”与地方政府紧密相连 |
(三)“城投部门”通过议价能力提高债务扩张速度 |
三、实证策略 |
(一)数据与变量定义 |
(二)识别策略——基于新《预算法》的双重差分法 |
1. 新《预算法》:“开前门、堵后门” |
2. 基于新《预算法》构建双重差分法 |
3. 相关性分析 |
4. 双重差分法的平行性检验 |
四、实证结果与稳健性检验 |
(一)议价能力与债务扩张速度 |
1. 相关性分析 |
2. 双重差分法 |
(二)稳健性检验 |
1. 议价能力指标选取 |
2. 安慰剂检验:更换企业种类 |
3. 更换被解释变量 |
4. 更换分组基准时间选取 |
五、扩展性讨论 |
(一)显性债务 |
(二)债务限额的调节效应 |
(三)土地使用权及财政补贴的中介效应 |
六、结论 |
(2)论夫妻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及其法律约束力(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框架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
第一节 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的界定 |
一、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的基本内涵 |
二、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的分类 |
第二节 否定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弊端 |
一、违背当事人意志、损害个人合法权益 |
二、加剧夫妻矛盾、扭曲人的价值观 |
第二章 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正当性证成 |
第一节 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现实基础 |
一、生产力的发展 |
二、女性地位的提高 |
三、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 |
四、家庭形态多元化 |
第二节 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价值泉源 |
一、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自由价值 |
二、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和谐、友善价值 |
三、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公平价值 |
第三节 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法律依据 |
一、《民法典》第464 条的解释适用 |
二、《民法典》第490 条的参照适用 |
第三章 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认定规则 |
第一节 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认定的一般规则 |
一、先决条件:夫妻双方均无共同共有的意思表示 |
二、必要条件:夫妻双方财产分别的客观行为 |
第二节 典型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认定的特殊规则 |
一、再婚者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认定规则 |
二、个人债务清偿不能后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认定规则 |
三、特殊婚姻状态下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认定规则 |
第四章 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内部效力 |
第一节 分别所有下的个人财产范围及其权利行使 |
一、个人财产的范围 |
二、个人财产权利行使的限制 |
第二节 分别所有下的共同财产认定与分割 |
一、按份共有财产的认定与分割 |
二、共同共有财产的认定与分割 |
第三节 分别所有下的离婚补偿:兼与共同财产制比较 |
一、离婚补偿的计算公式 |
二、离婚补偿计算的裁量因素 |
第五章 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外部效力 |
第一节 分别所有下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与清偿 |
一、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标准与法定范围 |
二、夫妻共同债务的对外清偿与内部分配 |
第二节 分别所有下夫妻一方个人债务的清偿顺序 |
一、夫妻一方个人债务的类型梳理 |
二、夫妻一方个人债务清偿顺序的基本原理 |
三、夫妻一方个人债务清偿顺序的具体规则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后记 |
(3)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影响机制及其管控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问题和研究内容 |
1.2.1 研究问题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相关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内涵分类的相关研究 |
2.2.2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测算的相关研究 |
2.2.3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2.2.4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管控对策的相关研究 |
2.2.5 文献述评 |
2.3 本章小结 |
3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测算 |
3.1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概念界定 |
3.2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估算思路 |
3.3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估算方法 |
3.3.1 地方融资平台或有债务 |
3.3.2 地方国有企业或有债务 |
3.3.3 地方不良贷款或有债务 |
3.3.4 地方养老缺口或有债务 |
3.4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分类测算结果 |
3.4.1 地方融资平台或有债务测算结果 |
3.4.2 地方国有企业或有债务测算结果 |
3.4.3 地方不良贷款或有债务测算结果 |
3.4.4 地方养老缺口或有债务测算结果 |
3.5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总测算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4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内部体制因素 |
4.1 内部体制因素的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
4.1.1 直接影响 |
4.1.2 间接影响 |
4.2 内部体制因素的数据选取和模型设计 |
4.2.1 数据选取 |
4.2.2 模型设计 |
4.3 内部体制因素的实证结果分析 |
4.3.1 描述性统计 |
4.3.2 相关性分析 |
4.3.3 主回归结果 |
4.3.4 稳健性检验 |
4.4 内部体制因素的影响机制分析 |
4.4.1 财政分权、投资冲动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
4.4.2 金融分权、投资冲动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
4.4.3 财政分权、政治激励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
4.4.4 金融分权、政治激励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
4.5 本章小结 |
5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政府动机因素 |
5.1 政府动机因素的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
5.1.1 直接影响 |
5.1.2 情景分析 |
5.2 政府动机因素的数据选取和模型设计 |
5.2.1 数据选取 |
5.2.2 模型设计 |
5.3 政府动机因素的实证结果分析 |
5.3.1 描述性统计 |
5.3.2 相关性分析 |
5.3.3 主回归结果 |
5.3.4 稳健性检验 |
5.4 政府动机因素的影响机制分析 |
5.4.1 增长型政府、地方领导性别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
5.4.2 增长型政府、地方领导年龄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
5.4.3 发展型政府、地方领导任期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
5.4.4 发展型政府、地方领导学历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
5.5 本章小结 |
6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外部机制因素 |
6.1 外部机制因素的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
6.1.1 直接影响 |
6.1.2 间接影响 |
6.2 外部机制因素的数据选取和模型设计 |
6.2.1 数据选取 |
6.2.2 模型设计 |
6.3 外部机制因素的实证结果分析 |
6.3.1 描述性统计 |
6.3.2 相关性分析 |
6.3.3 主回归结果 |
6.3.4 稳健性检验 |
6.4 外部机制因素的影响机制分析 |
6.4.1 政府审计、信贷扩张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
6.4.2 政府审计、投资支出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
6.4.3 媒体关注度、资源错配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
6.5 本章小结 |
7 管控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政策建议 |
7.1 从财政金融角度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进行管控 |
7.1.1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理清政府间财事关系 |
7.1.2 推进金融体制改革,避免金融风险财政化 |
7.2 从政府行为角度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进行管控 |
7.2.1 转变政府职能观念,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7.2.2 弱化经济考核指标,建立债务风险预警机制 |
7.3 从外部机制角度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进行管控 |
7.3.1 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保证公权力不被滥用 |
7.3.2 建立问责长效机制,防范问责效果被弱化 |
7.3.3 改进预算编制制度,提高地方预算透明度 |
8 本文的研究结论、局限和展望 |
8.1 本文的研究结论 |
8.2 本文的研究局限 |
8.3 本文的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
(4)陕西省地方政府债务信用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2.1 内容架构 |
1.2.2 研究方法 |
2 相关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地方政府债务的相关理论 |
2.1.1 地方政府债务的概念界定 |
2.1.2 地方政府债务的统计口径 |
2.1.3 地方政府债务的分类 |
2.2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发展历程 |
2.2.1 地方政府债务初见端倪 |
2.2.2 政府债务规模大规模膨胀 |
2.2.3 债务规模急剧扩张 |
2.2.4 地方政府可发行债券 |
2.3 信用风险的主要测量模型 |
2.3.1 传统信用风险测量模型 |
2.3.2 现代化信用风险测量模型 |
2.3.3 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小结 |
2.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4.1 国外文献综述 |
2.4.2 国内文献综述 |
2.4.3 文献述评 |
2.5 本章小结 |
3 陕西省地方政府债务发展概况 |
3.1 陕西省经济财政状况分析 |
3.1.1 陕西省经济状况分析 |
3.1.2 陕西省财政状况分析 |
3.2 陕西省政府债务规模现状 |
3.2.1 陕西省总体债务规模 |
3.2.2 各地级市债务规模 |
3.3 陕西省政府债务结构分析 |
3.3.1 债务层级 |
3.3.2 债务区域 |
3.3.3 举债主体 |
3.3.4 资金来源 |
3.3.5 债务投向 |
3.4 本章小结 |
4 陕西省地方政府债务信用风险识别 |
4.1 地方政府债务信用风险来源 |
4.2 地方政府债务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 |
4.2.1 地方政府财政自给能力缺失 |
4.2.2 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兜底的预期 |
4.2.3 地方官员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不合理 |
4.2.4 部分地方政府债务信用风险意识缺乏 |
4.2.5 信用评级失效及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 |
4.3 地方政府债务信用风险的影响过程 |
4.4 本章小结 |
5 陕西省地方政府债务信用风险评估 |
5.1 基于KMV模型的地方政府债务信用风险评价方法 |
5.1.1 KMV模型基本原理 |
5.1.2 地方政府债务KMV模型的推导 |
5.2 陕西省地方政府债务信用风险的测算分析 |
5.2.1 地方财政收入预测 |
5.2.2 可支配收入的确定 |
5.2.3 违约距离和预期违约率的计算 |
5.3 压力测试 |
5.3.1 利率变动 |
5.3.2 偿债年限的变动 |
5.4 本章小结 |
6 陕西省地方政府债务信用风险的防范 |
6.1 遏制地方政府过度举债冲动 |
6.1.1 创新政绩考核体制 |
6.1.2 完善信用评级及信息披露制度 |
6.1.3 建立地方政府财政人员的金融风险意识 |
6.2 化解地方政府存量债务规模 |
6.2.1 继续推行债券置换 |
6.2.2 引入社会资本 |
6.3 提高偿债能力方面 |
6.3.1 加快地方经济发展 |
6.3.2 建立并落实偿债资金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启示 |
7.1 研究结论 |
7.2 创新点与不足 |
7.2.1 本文创新点 |
7.2.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5)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的主要模式与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 |
1.2.1 研究思路 |
1.2.2 论文结构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关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研究 |
2.1.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相关定义 |
2.1.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成因 |
2.1.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度量 |
2.1.4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影响 |
2.2 关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的研究 |
2.2.1 从风险成因出发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
2.2.2 从具体方法出发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
2.3 文献述评 |
第3章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概述 |
3.1 地方政府债务及其分类 |
3.1.1 地方政府债务概念与内涵 |
3.1.2 地方政府债务分类及其内部结构 |
3.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成因 |
3.2.1 财政体制成因 |
3.2.2 政治体制成因 |
3.2.3 宏观政策成因 |
3.2.4 金融体制成因 |
3.2.5 地方政府债务资金运用的低效率 |
3.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度量 |
3.3.1 基于基础统计数据观察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度量 |
3.3.2 基于KMV模型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度量 |
3.4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传导 |
3.4.1 金融交易传导路径 |
3.4.2 财政传导路径 |
3.4.3 实体经济传导路径 |
3.4.4 资本市场传导路径 |
3.5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影响 |
3.5.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传导对区域金融市场的影响 |
3.5.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传导对地方财政的影响 |
3.5.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传导对地方经济社会稳定的影响 |
3.5.4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传导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3.5.5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传导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
第4章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的主要模式:基本特征与实施困境分析 |
4.1 出租出售资产模式 |
4.2 地方政府债务置换模式 |
4.3 售股还债模式 |
4.4 债转股模式 |
4.5 混改模式 |
4.6 资产证券化模式 |
4.7 PPP模式 |
4.8 并购上市溢价套现模式 |
第5章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模式困境的破解 |
5.1 出租出售资产模式困境的破解 |
5.2 地方政府债务置换模式困境的破解 |
5.3 售股还债模式困境的破解 |
5.4 债转股模式困境的破解 |
5.5 混改模式困境的破解 |
5.6 资产证券化模式困境的破解 |
5.7 PPP模式困境的破解 |
5.8 并购上市溢价套现模式困境的破解 |
第6章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的路径研究 |
6.1 债务清理 |
6.2 控制增量 |
6.3 去存量债务 |
6.4 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 |
6.5 债务绩效评价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科研情况 |
(6)L县城中村改造中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对现有研究简要评价 |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1.4.1 论文研究思路 |
1.4.2 论文研究方法 |
1.4.3 论文研究内容 |
1.5 论文研究创新 |
2 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城中村改造 |
2.1.2 地方政府债务 |
2.1.3 政府融资平台 |
2.2 本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风险管理理论 |
2.2.3 土地财政理论 |
3 L县城中改造引起的地方政府债务现状与风险 |
3.1 L县城中村改造产生的债务规模过高 |
3.1.1 城中村改造支出在政府债务中占比情况 |
3.1.2 城中村改造的各类投资方式举债情况 |
3.2 L县地方政府债务化解的难度大 |
3.2.1 地方政府债务率持续高于警戒线 |
3.2.2 地方政府债务存在还本付息的压力 |
3.2.3 未来可用于化债的政府财力不足 |
3.3 L县债务偿还资金来源的不可持续性 |
3.3.1 债务偿还过于依赖土地出让收入 |
3.3.2 土地出让收入存在不确定性 |
3.3.3 土地出让加快城中村改造举债攀高 |
3.4 L 县城中村改造受到的不利影响 |
3.4.1 城中村改造建设的项目立项受到管控 |
3.4.2 城中村改造建设的融资途径受到限制 |
4 L县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过高的原因 |
4.1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方面 |
4.1.1 政府债务管理主体长期缺乏 |
4.1.2 有效考核机制缺乏 |
4.1.3 过度追求大额举债额度 |
4.2 城中村改造方式方面 |
4.2.1 城中村改造计划缺乏约束 |
4.2.2 城中村改造项目收支不平衡 |
4.2.3 改造中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
4.3 地方融资平台方面 |
4.3.1 地方融资平台发展不健全 |
4.3.2 地方融资平台存在违约风险 |
5 国内外城中村改造融资和债务管理的经验 |
5.1 国内外城中村改造融资方式的借鉴 |
5.1.1 国内政府主导的投资方式 |
5.1.2 国内完全市场化的融资方式 |
5.1.3 国内政府与市场合作方式 |
5.1.4 国外保障性住房的融资经验 |
5.2 国内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经验 |
5.2.1 国内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比较 |
5.2.2 国外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的经验 |
5.3 对城中村改造的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的启示 |
5.3.1 健全城中村改造债务管理体系 |
5.3.2 建立债务监督信息化管理 |
5.3.3 加强责任追究 |
5.3.4 强化预算编制 |
5.3.5 建立风险应急机制 |
6 加强L县城中村改造下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 |
6.1 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机制 |
6.2 优化城中村改造计划源头管理 |
6.2.1 探索实施城中村改造计划控制 |
6.2.2 制定城中村的分类改造计划 |
6.3 探索多渠道融资推进城中村改造 |
6.3.1 支持探索市场化方式 |
6.3.2 采取向上级争取资金和项目 |
6.4 拓展地方政府债务偿还资金来源 |
6.4.1 强化土地出让金收支管理 |
6.4.2 盘活财政结余资金 |
6.4.3 优化营商环境增加税收收入 |
6.5 提高地方政府债务资金使用效率 |
6.5.1 加强对债务资金全程监管 |
6.5.2 运用房票推迟资金拨付时间 |
6.5.3 鼓励债务展期延后还款期限 |
6.6 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监控 |
6.6.1 加快地方融资平台的转型升级 |
6.6.2 明确对地方政府举债行为的流程 |
6.6.3 提高管理地方政府债务水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Y县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评价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1.4.1 本研究的创新点 |
1.4.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2 概念界定以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地方政府性债务 |
2.1.2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 |
2.2 相关理论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2.2.2 财政分权理论 |
2.2.3 政府风险管理理论 |
3 Y县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现状分析 |
3.1 Y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
3.2 Y县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现状 |
3.2.1 债务规模风险 |
3.2.2 债务结构性风险 |
3.2.3 债务管理风险 |
3.2.4 外在风险 |
3.2.5 隐性债务风险 |
4 Y县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成因 |
4.1 体制性因素 |
4.1.1 分税制影响深远 |
4.1.2 投融资体制不健全 |
4.1.3 政绩考核体制缺陷 |
4.2 融资平台因素 |
4.2.1 政府依赖融资平台 |
4.2.2 融资平台运行不规范 |
4.2.3 融资平台造血功能差 |
4.3 债务管理因素 |
4.3.1 债务管理体制不健全 |
4.3.2 债务信息公开制度不完善 |
4.3.3 债务风险预警机制不健全 |
4.3.4 债务管理力量薄弱 |
5 防范和化解Y县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对策建议 |
5.1 加快体制改革步伐 |
5.1.1 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
5.1.2 规范政府举债融资行为 |
5.1.3 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机制 |
5.2 促进融资平台转型 |
5.2.1 妥善处理融资平台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
5.2.2 规范治理融资平台行为 |
5.2.3 妥善处置融资平台存量债务 |
5.3 提升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管理能力 |
5.3.1 健全政府性债务管理体制 |
5.3.2 完善地方政府债务信息公开制度 |
5.3.3 构建完善的债务风险预警体系 |
5.3.4 建立债务管理人才库 |
5.3.5 强化对隐性债务的管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金融生态对城投债定价的影响 ——基于我国城投债利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1.3.1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2 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金融生态的相关研究 |
2.2 关于城投债定价问题的研究 |
2.2.1 城投债定价合理性的研究 |
2.2.2 定价影响因素的研究 |
2.3 金融生态与城投债定价的相关研究 |
2.4 文献评析 |
3 我国城投债的历史、现状和问题 |
3.1 城投债发展历程 |
3.2 城投债现状分析 |
3.2.1 规模增速放缓,净融资量呈波动态势 |
3.2.2 发行类型稳定,期限结构以中期为主 |
3.2.3 利率先降后升,评级分化趋势渐显 |
3.2.4 评级总体优质,地区异质性特征初现 |
3.3 城投债问题分析 |
3.3.1 城投公司内控欠妥,非标业务积累风险 |
3.3.2 城投债政府属性强,刚性兑付暗藏危机 |
3.3.3 部分地区债务风险凸显,城投债定价异质性不足 |
4 金融生态影响城投债定价的理论分析 |
4.1 金融生态主要构成因素 |
4.2 金融生态现状 |
4.2.1 金融地位逐步提升,加强对实体经济服务力度 |
4.2.2 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多措并举化解内外部风险 |
4.2.3 政府治理有所改善,东部地区优势明显 |
4.2.4 法治环境日益完善,信用建设步伐加快 |
4.3 金融生态对城投债定价的影响 |
4.3.1 金融生态通过金融发展影响城投债定价 |
4.3.2 金融生态通过经济基础影响城投债定价 |
4.3.3 金融生态通过政府治理影响城投债定价 |
4.3.4 金融生态通过法信环境影响城投债定价 |
5 金融生态影响城投债定价的实证分析 |
5.1 金融生态指数的构建 |
5.1.1 评估指标的选取 |
5.1.2 指标体系的建立 |
5.1.3 评估结果的获得 |
5.2 金融生态对城投债定价的影响 |
5.2.1 变量设定和数据来源 |
5.2.2 模型建立、描述性统计和数据处理 |
5.2.3 实证结果及分析 |
5.3 稳健性检验 |
6 研究结论与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金融生态纳入城投债定价体系,优化指标提高数据精度 |
6.2.2 城投公司强化内部治理,加快市场化转型进程 |
6.2.3 探寻特色化发展路径,强化区域交流协作 |
6.2.4 打破政务“数据壁垒”,健全官员举债约束机制 |
6.2.5 增强法治服务能力,完善信用建设配套法规 |
参考文献 |
(9)浙江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市场运营特征研究 ——以2018年后专项债资金的投入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政策概述 |
1.3 选题意义 |
1.4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5 本文可能的创新以及局限、不足 |
1.5.1 本文可能的创新 |
1.5.2 局限、不足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2.2.1 浙江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及相关问题文献综述 |
2.2.2 专项债及相关问题文献综述 |
3 专项债资金投入的浙江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市场总体特征 |
3.1 浙江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市场融资现状 |
3.2 专项债资金投入的浙江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市场化表现 |
3.2.1 相关的市场类型辨析 |
3.2.2 市场化进程 |
3.2.3 市场化现状 |
3.2.4 其他市场业态 |
3.2.5 总体特征与运营特征 |
4 专项债资金投入的浙江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市场运营特征 |
4.1 利率特征 |
4.1.1 专项债利率具有相应的市场发行优势 |
4.1.2 专项债资金投入的浙江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中的利率特征 |
4.1.2.1 利率相关的市场政策走在前列 |
4.1.2.2 利率引发的市场购买力强劲 |
4.1.2.3 利率导致的市场性能优越 |
4.2 杠杆特征 |
4.2.1 专项债杠杆率具有一定的市场投资优势 |
4.2.2 专项债资金投入的浙江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杠杆率特征 |
4.2.2.1 杠杆率的额度偏低 |
4.2.2.2 杠杆率的使用调控有力到位 |
4.2.2.3 杠杆率的债务幅度需要加大 |
4.3 风险特征 |
4.3.1 专项债风险具有较大的市场连带影响 |
4.3.2 专项债资金投入的浙江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特征 |
4.3.2.1 债务风险防控安全有效 |
4.3.2.2 债务风险与相应项目的市场运营息息相关 |
4.3.2.3 债务风险与债务主体的责、权、利直接相关 |
5 实证分析 |
5.1 专项债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
5.2 研究假设 |
5.3 描述性统计 |
5.4 相关性分析 |
5.5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5.5.1 有关利率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 |
5.5.2 有关杠杆率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 |
5.6 结论 |
6 对策建议及前景展望 |
6.1 对策建议 |
6.2 发展前景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10)基于经济增长的日本地方政府债务适度规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地方政府债务相关研究 |
1.2.2 日本地方政府债务相关研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地方政府债务及其相关理论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 |
2.1.2 地方政府债务 |
2.1.3 日本地方政府债务的内涵 |
2.1.4 地方政府债务适度规模的界定 |
2.2 地方政府举债原因及适度规模理论 |
2.2.1 公共物品与财政分权理论 |
2.2.2 古典学派的适度负债理论 |
2.2.3 李嘉图等价定理 |
2.2.4 公共选择学派的适度负债理论 |
2.3 地方政府债务影响地区经济增长的路径 |
2.3.1 凯恩斯学派及IS-LM模型扩展 |
2.3.2 新经济増长理论 |
2.3.3 巴罗模型及其拓展 |
第三章 日本央地财政关系下的地方债发展历程 |
3.1 日本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关系 |
3.1.1 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划分与支出结构 |
3.1.2 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权划分与收入结构 |
3.1.3 租税调整与地方财政收支变化 |
3.2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以来的地方债发展 |
3.2.1 高速增长时期地方债发行剧烈震荡 |
3.2.2 石油危机下地方债呈爆发式增长 |
3.2.3 泡沫经济时期地方债稳中有降 |
3.2.4 长期萧条时期地方债迅速攀升 |
3.2.5 全球金融危机后地方债总量趋稳 |
第四章 经济增长视角下日本地方债适度规模的实证分析 |
4.1 日本地方政府债务与经济增长的直观分析 |
4.1.1 日本都道府县地方债分布特征 |
4.1.2 日本地方债与地区经济增长的统计分析 |
4.2 日本地方政府债务的短期经济增长效应分析 |
4.2.1 向量自回归模型 |
4.2.2 数据的选取与检验 |
4.2.3 脉冲响应 |
4.2.4 结果分析 |
4.3 日本地方政府债务的长期经济增长效应分析 |
4.3.1 构建研究模型 |
4.3.2 变量定义与描述 |
4.3.3 计量方法的选择 |
4.3.4 计量结果分析 |
4.4 日本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的门槛特征 |
4.4.1 模型的设定 |
4.4.2 模型的估计方法 |
4.4.3 实证结果与结论 |
第五章 日本地方政府债务适度规模管控措施 |
5.1 规范的发行制度 |
5.1.1 从审批制到协商制 |
5.1.2 运用地方债计划控制规模 |
5.1.3 明确规定地方债用途 |
5.2 市场化的运行模式 |
5.2.1 债务发行方式市场化 |
5.2.2 债务融资来源多元化 |
5.3 严密的风险控制 |
5.3.1 对流通渠道进行监管 |
5.3.2 设立偿债准备金制度 |
5.3.3 建立早期预警机制和重组机制 |
第六章 日本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对中国的启示 |
6.1 完善财政制度与创新财政体制 |
6.1.1 明确政府间财权事权 |
6.1.2 硬化地方政府预算约束 |
6.1.3 健全准备金偿付制度 |
6.1.4 成立地方政府融资的政策性金融机构 |
6.2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控制与监管 |
6.2.1 强化地方政府财政信息披露制度 |
6.2.2 处理好债务规模与债务期限的关系 |
6.2.3 处理好债务规模与地区间差异的关系 |
6.2.4 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预警响应机制 |
6.3 加快市场与相关保障制度建设 |
6.3.1 推进市场化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机制 |
6.3.2 完善地方政府债券保障机制 |
6.3.3 提高地方政府债务资金使用效率 |
6.3.4 加大违约惩戒机制实施力度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四、企业举债投资的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城投部门”议价能力与地方政府债务扩张[J]. 宋傅天,姚东旻. 管理世界, 2021(12)
- [2]论夫妻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及其法律约束力[D]. 姚桐. 吉林大学, 2021(01)
- [3]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影响机制及其管控对策[D]. 朱冠平.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4]陕西省地方政府债务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 伊梦姣.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2)
- [5]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的主要模式与路径研究[D]. 唐德红.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6]L县城中村改造中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D]. 张文惠.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7]Y县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及对策研究[D]. 陈荷婷.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8]金融生态对城投债定价的影响 ——基于我国城投债利差的研究[D]. 倪诗琪. 浙江大学, 2021(09)
- [9]浙江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市场运营特征研究 ——以2018年后专项债资金的投入为视角[D]. 郑国志. 浙江大学, 2021(09)
- [10]基于经济增长的日本地方政府债务适度规模研究[D]. 王曼. 河北大学, 2020(02)